历史上因为遇到猪队友,而把自己害死的将军,你知道哪些

发布时间: 2023-11-14 04:00:5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77

历史上张颌是不是被司马懿给害死的?大将张颌可能是被司马懿阴谋害死,张颌是魏军五虎将之一,在后曹操时代更是首屈一指的名将。他的主要...

历史上因为遇到猪队友,而把自己害死的将军,你知道哪些

历史上张颌是不是被司马懿给害死的?

大将张颌可能是被司马懿阴谋害死

张颌是魏军五虎将之一,在后曹操时代更是首屈一指的名将。他的主要职责是指挥一支5万人左右的精锐部队,作为魏国的战略预备队,在东线(魏吴)和西线(魏蜀)之间奔波,负责增援。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期,就是由于张颌迅速击破马谡,迫使兵力占优势的蜀军全面撤退。此后又在东线击破诸葛瑾部,立下打败吴军的头功。但是由于其职务的限制,使得张颌总是归于他人节制,没有成为独当一面的统帅,限制了其才能的发挥,也导致他最终的悲剧

黄初五年,诸葛亮第四次出兵北伐。此时,曹真已经病死,司马懿接替了曹真的职位,负责西线防务。此时张郃受司马懿节制。由于两人品级本是相差不远,又皆是多谋善断,张郃不可避免的与司马懿发生了摩擦,而且还不止一次。

(一) 张颌与司马懿的第一次分歧

魏蜀双方最初的部署,《汉晋春秋》记载:“宣王使要(费)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余众悉出,西救祁山。”《晋书�6�1帝纪第一》:“张郃欲分军往雍、郿为后镇,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军隃麋”。

这里的分岐是:司马懿欲以全部主力增援祁山前线,而张郃建议分出前后军以防诸葛亮来袭。结果,按照《汉晋春秋》的记载:“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得还”。《晋书�6�1帝纪第一》记载为:“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

两种记载的结果大不相同,但都提到,诸葛亮带兵袭击上邽。但是区别在于,费曜以及(郭淮 or 戴陵?)带兵4千镇守上邽,被诸葛亮击败,这个事实是否存在?从情理上分析,司马懿即然在上邽留兵4千,不击败守军,诸葛亮怎能安心芟麦?显然,《晋书》缺少的是守军被击败的记载,是为了给司马懿遮羞。

实际上,张颌的建议是对的。司马懿率全部主力增援祁山前线,但是实际上没有抓住蜀军的主力,反而要匆匆忙忙跑回来增援上圭。如果按照张颌的建议,分为前后军,后军迅速增援上圭守军,那么费曜的4千人也就不会被诸葛亮击败。可见,张颌对诸葛亮的行动,预测更准确。

从心理上分析,司马懿初次主持对蜀作战,过于小心。而张郃对蜀军多次作战获胜,有一定的心理优势,而且对诸葛亮的了解也比司马懿更深。所以从结果来看,张郃比司马懿更高明。

(二)张颌与司马懿的第二次分歧

诸葛亮自上邽退走,司马懿又尾随追击。此时张郃与他发生第二次分岐。《汉晋春秋》记载:“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坐失民望也。今亮悬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

《晋书�6�1帝纪第一》记载:“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可见当时蜀军占据了地利优势。魏军正面进攻未必能占到便宜,在此情况下张郃之策有正有奇,不给蜀方以空隙,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相当高明。而司马懿对张郃的意见“不从,故寻亮”。可能是司马懿初战失利,急于找回面子。但是战况并不如人意。

《汉晋春秋》记载:“五月辛巳,(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驽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蜀书�6�1王平传》里也提到了:“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

从这些记载看,王平率领最精锐的山地步兵“无当军”据险而守,张颌不能攻克。同时,司马懿自率主力向诸葛亮进军,被击败,损失3千人。司马懿退回了营垒中。张颌再一次显示了他比司马懿的高明之处。
(三)张颌之死

虽然蜀军此时获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是,最终诸葛亮还是因为粮尽,无法继续作战,被迫撤退。《三国志�6�1张郃传》:“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膝,薨,谥曰壮侯。”这是较正式的说法,然而却是为司马懿隐讳了部分实情。《魏略》记载:“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也就是说,张郃与司马懿发生了最后一次争执,最终导致张郃丧失了性命。此时的蜀军统帅诸葛亮性格谨慎(有时甚至过于小心),很难想象在撤退中会露出破绽,甚至会设下圈套。张颌主张不追击,是完全合理的。但是司马懿不听,强迫张颌追击。

难道说司马懿是不知道诸葛亮的个性?还是被失败冲昏了头脑,结果在张颌面前显得有些歇斯底里的固执?这样的追击,实际上是将张郃置于必败之地,甚至是死地。张郃对此一定有所觉悟,然而主将有强令,他尽管“不得已”,还是得遵命,而这一次的情况,又被他自己料中了。

与同一个人发生这么多次争执,在司马懿一生中是仅见的,而几乎每一次都是被张郃所料中。自张郃一死,全魏就再未出现在智计上使司马懿处于劣势的人。陈寿对张郃的评价是:“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这样的智将,在朝野内外有着崇高声望,甚至为诸葛亮所深深忌惮。但同时也难免为猜忌多疑的司马仲达所忌。更明显的是,此战中张郃所料皆中,而司马懿先有上邽之失,后有祁山之败,一旦宣扬到朝廷上,势必会动摇他今后的地位。于是,在诸葛亮退兵,魏国胜局已定的情况下,木门口追击战很可能是司马懿借刀杀人之计。

由于最终的胜利,魏明帝也不便对大将之死再追究责任。司马懿在此战中出现这么多失误,还丧了大将张郃,却依旧得到厚赏。可是,张郃之死令魏明帝悲痛不已。“帝惜郃,临朝而叹曰:‘蜀未平而郃死,将之若何!’司空陈群曰:“郃诚良将,国所依也”。由这段对话可见,张郃被明帝和重臣们视为国之支柱,他的死,是魏国重大的损失。
是的。司马懿就是如今大家常说的那种猪队友,以及无能的蠢货上司。
张郃只是被司马懿派去追诸葛亮的大军,结果被诸葛亮设伏,张郃阵亡。也不能算是被司马懿害死的。

在历史上,唐朝有一个骑猪将军,他是个怎样的人?

武懿宗,并州文水(今属山西文水县东部)人,生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女皇武则天堂侄,其祖父武士逸是武则天的伯父。

武懿宗凭借姑母这座靠山,官运亨通,数年之间,历任仓部郎中、济州长史、左金吾大将军,武则天称帝,武懿宗受封河内郡王。

《朝野佥载》记载:

武则天派遣杨齐庄为和亲大使,到匈奴和亲,没有谈成,阴狠毒辣的武懿宗,向皇帝进言,说杨齐庄犹犹豫豫,办事不利,应当斩杀,女皇发诏书表示同意。

武懿宗得到诏书之后,就把杨齐庄抓捕起来,在天津桥南,命卫士把他铺在鼓架子上,将手脚捆绑起来,命人用箭射击。

“箭如猬毛”,不一会儿,杨齐庄就被射成了刺猬。

武懿宗发现杨齐庄还没死,身体还能动,于是就“以刀当心直下,破至阴,剖取心掷地”。

如此之忍毒!

神功元年(697年)春四月,武懿宗升任神兵道行军大总管。

五月,武懿宗与靖边道副大总管娄师德率兵二十万征讨契丹。

六月,武懿宗抵达赵州,听说契丹数千骑兵已经到达冀州,他极为恐慌,竟撤退到相州,因仓促慌乱,粮草辎重损失惨重。

武周大军平定契丹叛乱之后,朝廷诏命武懿宗和娄师德以及魏州刺史狄仁杰等,分头去河北境内安抚民众。

一些百姓受契丹叛军胁迫充军,返回的时候,武懿宗认为他们和叛贼同罪,应当斩首。

武懿宗“以为同反,总杀之,仍生刳其胆,后行刑,血流盈前,言笑自若。”

武懿宗任河内郡王的时候,当地百姓把他和滥杀无辜的契丹先锋何阿小并称为“两何(河)”,谓之“唯此两何(河),杀人最多。”

返回京城之后,武懿宗上奏皇帝,请求皇帝把跟随叛贼的百姓统统灭族,武则天没有同意,诸多百姓躲过了一场劫难。

武懿宗狠毒残忍,加之相貌奇丑,五短身材,为朝野官民所不齿。

后来,武懿宗逃跑的事,传到了女皇的耳朵里,武则天听说后气乐了。

原来,左司郎中张元一声情并茂,讲述了武懿宗的逃跑过程,还特意写了一首诗献给女皇,诗曰:“长弓短度箭,蜀马临高骗。去贼七百里,隈墙独自战。忽前逢著贼,骑猪向南窜。”

女皇说:“不对呀,武懿宗应该是骑马啊,爱卿咋说是骑猪呢?”

张元一解释说:“骑猪,夹豕[shǐ]也。”

古时,猪也称为“豕”,骑猪就是夹着“豕”(屎),那意思是嘲笑武懿宗吓得屁滚尿流,把屎拉裤裆里了。

女皇武则天忍不住放声大笑,把武懿宗当个屁给放了,也是有意袒护,没有惩罚武懿宗,继续保留官职爵位。

从那以后,“骑猪”将军武懿宗就臭名昭著了。

神龙元年(705年)五月,唐中宗为缓和大臣反对诸武的情绪,将诸武降低了爵位,武懿宗被降封为耿国公,改任怀州刺史。

次年,武懿宗病逝,时年六十五岁,结束了他罪恶、可耻的一生。

三国名将邓艾的死,警示一个什么道理?

有人说,邓艾之死,是曹魏最大的冤案,也是司马家族最大的损失,甚至有人提出,如果邓艾不死,三国一统,可能至要少提前十年,毕竟邓艾在死前,已经立下了灭蜀之功,而且作出了灭吴的规划,只要按照他提出的方略实施,东吴不可能再坚持十七年。如果细读汉末三国史,我们不得不承认,以邓艾之能,他大约的确能够做到。毕竟他的才能,是无人可以否认的。

邓艾,出身贫寒,蹉跎了近二十年,但是他从不言弃,一直在为成功做着准备——每遇到新的山川地势,他都会认真的思考谋划,指出哪个地方可以囤积粮草,哪个地方适合驻扎,哪个地方适合设伏,哪怕被人嘲讽,也满不在乎。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他得到了见司马懿的机会,并得到了司马懿的赏识。而当司马懿让他前往东线,考察屯田之事的时候,他考虑到的却不仅是农业层面的东西,还有军事安排,于是他为将的才能,也得到赏识,被派往了西线。

最初到西线的时候,他仅是一员副将,却一步一步成长为了,抵御姜维北伐的主力,整个北伐过程,胜多负少的姜维,在他手中占到便宜的机会,却少得可怜。后来,司马昭决定发动灭蜀之战,他成为三路大军中的一路。当钟会被姜维击败,诸葛绪则被钟会诬告,押解回洛阳的时候,他也没有放弃,反而偷渡阴平,立下了灭蜀之功。而除了能力卓越之外,邓艾是司马家族一手提拔起来的,即没有谋反之心,也不可能因为曹魏,与司马家为敌,可谓忠心耿耿。

可是这样一个能力卓越,又忠心耿耿的名将,为什么最终难逃一死呢?对于这个问题,小编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邓艾本人政治警觉度不高

其实,对于邓艾被收押,算不算冤案一事,一直以来都巨大的争议,有人认为,邓艾一心为曹魏、为司马家族谋划,根本没有私心,更不可能有反心;有人则认为,邓艾立下灭蜀之功后,不但对之后的战略,做出了详细的规划,还擅自对蜀汉的旧臣,甚至皇室进行了封赏,算是僭越。小编认为,这大约与邓艾本人的政治警觉度不高有关。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如果仔细思考,我们就会发现,邓艾在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只考虑到了国家的未来,根本没有考虑,自己是否算是功高盖主,或者算不算僭越等问题,估计他到死都不会明白,自己怎么就被扣上了叛乱的帽子。

二、钟会的野心

当然了,如果仅仅是这个问题,司马昭大可得到回到洛阳之后,再对他进得处置,甚于换一种更温和的手段,解决此事。可是他在此战中,立下的功劳太大,完全遮掩了钟会的锋芒,对“早有异志”的钟会而言,他便成了一个相当于拦路虎的存在。所以为了顺利的“成就大业”,钟会只能想办法除掉他,于是他被扣上了叛乱的帽子。司马昭不了解前线的情况,又有监军卫瓘为钟会作证,他只能下诏将邓艾收押,送回洛阳。

三、卫瓘的私心

不过,司马昭早在发动灭蜀之战前,就意识到了钟会怀有异志,所以他下令将邓艾押解回洛阳,也有可能是一种对邓艾的保护。例如诸葛绪早就因钟会的诬告,被关进了囚车,送回了洛阳,却没有被治罪,之后反而混得不错。可是钟会被杀之后,卫瓘害怕邓艾回到洛阳被平反,对自己不利,于是怂恿田续追上囚车,取了邓艾的性命。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其实邓艾之死,与司马家族关系并不大,所以他能力卓越也好,忠心耿耿也好,都不能救得了其性命。真正害死他的,除了钟会的野心,和卫瓘的私心之外,主要是因为,他本人的政治警觉性不高,而这一点与出身有着很大的关系,很难弥补。

1、功劳太大,野心太强,曹魏能够一举灭蜀,邓艾是首功,如果没有他千里偷袭,此次灭蜀之战胜负还真不好说,这样的功劳不是一般人能够取得的,朝廷给予邓艾的封赏就是太尉,太尉是三公之首,掌管全国兵权。

邓艾灭了蜀国后,没有考虑过他的功劳对于司马昭来说是个巨大的威胁,因为此时的皇帝还是姓曹,虽然司马昭权势很大,却无法取代皇帝,如果邓艾在魏国的权势越来越大,对司马昭来说随时都有可能取而代之,这是司马昭不能接受的。

剧照

2、邓艾没有谋反之心,却有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他没有像其他朝代的功臣那样急流勇退,而是在蜀地积极准备,打算顺江而下,一举把东吴也给灭了,如果成功,邓艾建立的功劳将是比天还大的,在朝中的威望绝对超越司马昭,这样的野心其实也是“路人皆知”,司马昭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3、邓艾灭了蜀国后,行了僭越之事。邓艾为了安抚蜀中百官和刘禅皇室,稳定蜀中百姓,擅自以魏国天子的名义大肆封赏蜀中降官,连蜀汉后主刘禅都得到了个车骑将军的封赏。

这就犯了为人臣子的大忌,普通官员你封了就封了,赏了就赏了,连皇帝这种人你都可以安排,邓艾在政治方面的确太过低能,不通为臣之道,甚至是不暗官场规则。

剧照

邓艾虽然出于当时局势的考量,做出了最为正确的决定,但是对他个人而言,这是一步踏空,坠入深渊。钟会就以此为由诬陷邓艾,司马昭也借此拿下了邓艾,无论是钟会也好,司马昭也好,他们不一定要邓艾的命,却需要邓艾下台。综上来看,邓艾之死,纯粹是个人作死,太想建功立业,实现个人抱负,是个理想主义者,但是在三国后期那么复杂的局面下,这样的人物再有才也走不远。

剧照

三国历史后期的魏国名将邓艾之死确实很典型。可以留给后世很多的经验。但同时也是后世很多文臣武将死因的集中体现。在三国时期,凡是在历史上留有姓名的人,其实都是地方豪族,邓艾也是如此,原本在南阳新野一带,只不过到了上一代家道中落,但即便如此,邓艾也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并且在曹操攻占荆州之时投靠曹操。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虽然他是地方望族之后,但是对于曹魏集团而言,并没有多重要,也算是从基层干起。邓艾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情商,在当时各个人才都在争相攀富集团,获得更有利于自己的未来发展,但是邓艾在曾经举荐过他的长者面前都没有任何表示。虽然情商不行,但是邓艾的能力确实是出众的,尤其是军事,这也是他后来功成名就的基础。


之后中央政权发生动荡,曹氏与司马氏之间争夺不断,邓艾也在两者之中做了一场政治投机,投靠司马师,并辅佐政事。司马师对他也颇有好感,建议也都被采纳。最终任命其为安西将军,护东羌校尉。尤其是在254年司马废掉曹芳及军政大权于一身导致很多人的不满。并以各种名义讨伐司马师,而邓艾随即配合司马师平定文聘文鸯叛乱,因此加官进爵。

当司马师去世以后,司马昭依然重用邓艾任安西将军与陈泰多次击败姜维立下大功。不得不说,邓艾的政治投机还是对的,也并非是因为这件事而导致杀身之祸。但是做政治投机的人一定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自己在集团当中的地位是什么?就好比三国最会做政治投机的贾诩一样。可惜邓艾没有这个能力,凭借自己的功劳,他一直认为自己得到了自己应得的东西,在司马昭决定伐蜀后,命邓艾率军3万与雍州刺史诸葛绪和钟会一起出兵大体分三路。灭蜀。

邓艾出奇偷渡阴平直取成都,刘禅举国投降,此时灭国大功邓艾应当如坐针毡。毕竟背后有很多人不服,但是邓艾并不理会,反而认为自己一心为了集团和国家利益着想,随即开始,准备在蜀中伐吴。作为一个将领,战场上是你的用武之地,但国家大政方针还不配。也正是因为邓艾的自傲,所以他被钟会诬陷。而司马昭也并未对此详查,原因并不在于司马昭中了钟会的计谋。而是对于司马昭而言,钟会邓艾在灭蜀以后都不能留。灭掉蜀国的是自己而非这两个人。

作为政治投机者,邓艾应当是精明的,但是对于自己对于司马氏他是无知的。甚至还天真的上书辩解。他自认为自己是忠臣,认为忠臣不应当有这样一个结果。那么假说我们认可他是个忠臣。但忠诚也需要手段,也应当明白政治运作究竟是什么?不能因为你自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是对的,是没有私的,你就可以把自己理解为忠臣。忠臣是要兼顾内部各个利益集团的。

毕竟国家就是由利益集团组成的,关键时刻没有集团做后盾。除了你之外,也只有后世的某些人会认为你是忠臣。更何况对于邓艾而言,他也算不上什么忠臣。

枪打出头鸟,做人还是低调点好,邓艾被杀,和他在蜀中的所作所为是有很大关系的。


(老版《三国演义》邓艾剧照)


邓艾是曹魏后期难得的文武全才,他深谙兵法,对内政也是颇有建树,与钟会同是晋公司马昭的心腹重臣。魏景元四年(263年)八月,司马昭觉得灭蜀时机已到,命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雍州刺史诸葛绪,兵分三路,起兵近二十万伐蜀。

其中,征西邓艾自领3万余人由狄道(今甘肃临洮)进军,以牵制为避祸而屯田沓中的蜀汉大将军姜维的蜀军主力;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3万余人,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以切断姜维退路;镇西将军钟会则率主力十余万人,欲乘虚取汉中,然后直趋成都。三路大军,分工明确,齐头并进。但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将军权交付于邓艾、钟会等人也实属太冒险,于是司马昭又命廷尉卫权为监军,以达到互相制约的目的。

曹魏起兵近二十万伐蜀,镇西将军钟会是名义上的主将,但真正的军事指挥调度权却牢牢掌握在大将军司马昭手里。司马昭虽坐镇洛阳,却依然与魏军前线保持密切联系,信使往来不绝,邓艾偷渡阴平后,在成都擅自分封,隐有居摄之心,这一些很快便由人报给司马昭。

灭蜀之战,邓艾偷渡阴平成功,陷江油,破诸葛瞻父子,一路直驱成都,取得灭蜀之战的首功,但是,邓艾在进入成都后的所作所为,却显然让一向猜忌心很重的司马昭感到紧张。


(邓艾身先士卒,偷渡阴平小道)

邓艾绝对是一个军事奇才,在钟会大军被被阻拦于剑阁进退不能的时候,邓艾探得入川小道阴平小道,身先士卒,凿山开路,修栈架桥,途经绝死之境,进退不能,邓艾却能身先士卒,用毛毡裹身滚下山坡。就这样历经千难万险如天兵降临,率领魏军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颇降守将守将,攻克绵竹,大破蜀军,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及子诸葛尚俱战死。绵竹陷落,蜀军全线溃败。邓艾乘胜进击,一鼓作气攻陷雒县(今四川广汉北),逼近成都。后主刘禅看到大势已去,在谏议大夫谯周的规劝下,决意降魏。

伐蜀大计,功在邓艾,然邓艾在迫降蜀汉后主的同时,其诸多越制之举,早已经令还在洛阳的晋公司马昭感到失望和愤懑。


(邓艾先入成都,钟会与邓艾矛盾越来越深)

首先,邓艾率先入成都,却不等身为统军主帅的钟会,便擅自受降。邓艾入成都,刘禅率领太子、诸王、群臣六十多人绑住自己、抬棺至军营拜见。邓艾手执符节,解开绑缚,焚烧棺材,接受投降,并宽恕了他们。受降大事,不等钟会、不等司马昭,邓艾便擅自受降,是既得罪了钟会,又得罪了司马昭。


其次,蜀汉君臣既已降之,邓艾理当等钟会入成都后再行安置蜀汉君臣,可是邓艾面对巨大的胜利,完全是冲昏了头脑,他擅自循东汉名将邓禹过去作法,以天子的名义,任命大批官吏。拜刘禅为骠骑将军,蜀汉太子刘璿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对蜀汉群臣,则根据其地位高低,或任命他们为朝廷官员,或让他们领受自己属下的职务。

再次,邓艾任人唯亲,竟将亲信将领师纂私授益州刺史,以陇西太守牵弘等人兼领蜀中各郡郡守。为了收买人心,邓艾派人在绵竹把作战中死亡的战士跟蜀兵死者一起埋葬,修筑高台作为京观,用以宣扬自己的武功。同时约束部众,对投降的蜀汉臣民既往不咎,让他们该干嘛干嘛去,此举让邓艾在蜀中大得人心,他却不知自己已经犯了君臣大忌。

最后,是邓艾越发骄横的居功之心,这是最可怕的。虽然在灭蜀之战中邓艾立下了首功,但是他在立下如此大功后却并没有看清现实,反而居功自傲,大肆封赏,笼络人心,未曾有让功之心,亦不懂得低调,这最终给他遭来了杀身之祸。

邓艾父子最后被杀,一大波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姜维、钟会,再加一个卫瓘,足以致钟会于死地)

最不服邓艾的莫过于主持伐蜀大计的钟会了,魏国三路大军伐蜀,钟会是绝对的主帅,征西将军邓艾、雍州刺史诸葛绪其实都是他的副手。邓艾率先入蜀抢得头功,钟会心中本来就不快,如今邓艾又越过他直接受降,还大封蜀汉降臣,这显然是在无视身为主帅的钟会。

邓艾得罪了钟会,注定不会有好果子吃,加上投降钟会的蜀汉大将军姜维,对一手导致蜀亡的邓艾早就恨之入骨,在他的推波助澜下,钟会心里越想越气,不仅截留邓艾向司马昭之间的通信,还擅自删改把邓艾的上表改成傲慢无礼,令司马昭对邓艾的误会加深。而钟会则趁热打铁,见邓艾居功自恃,乘隙向司马昭诬告其谋反,说他作的事情悖逆不道,已经露出叛乱的苗头。司马昭对于邓艾在蜀中的所作所为也深感不满,遂命监军卫瓘逮捕邓艾父子,准备押至洛阳受审,未至洛阳,钟会叛变事发,与姜维一起被杀,而参与诬陷邓艾的监军卫瓘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派人间道追至,处死邓艾父子。

邓艾是个文武全才,但他的情商看起来并不高。


(决定邓艾生死的大老板,曹魏大将军、晋公司马昭)

如果把魏蜀吴当成三家很有实力的大公司,司马昭作为曹魏拥有绝对控股权的大BOSS,邓艾、钟会就是他的心腹骨干,魏灭蜀之战,姑且是说曹魏以绝对实力吞并蜀汉这家大公司。但是在职场上,一家公司吞并另一家公司,对于高层的安排是绝不可能简单的由一个高级公司领导来安排的,至少,作为曹魏政权具有绝对话语权的司马昭才有资格来拍板,邓艾犯此大忌,没有正视自己的情况,他只是一个武官,征西将军,他的直属上司还有统领伐蜀大军的镇西将军钟会,越过钟会不说,连司马昭都不放在眼里,如此居功自恃,司马昭又怎么会容他?

枪打出头鸟,做人还是低调点好

邓艾是曹魏难得的文武全才,但是他的情商确实很一般,魏国军政大权尽掌于晋公司马昭之手,司马昭拥有对曹魏这一家独大的公司绝对的控股权,邓艾是曹魏这一家大公司的一个核心员工,但他不具备行政决策权,也就是说,如果说他安安分分地做好的自己的本分工作,其实什么事都没有,但现实是,越爱出头的人,越喜欢表现自己,无视他人感受,特别是把领导当成空气的人,是越容易得罪人的,做人还是谦虚低调点好,特别是在职场。

喜欢三国的朋友,应该对“邓艾”这员大将并不陌生。

他是曹魏的名将,一生丰功伟绩无数,曾让诸葛亮殚精竭虑、鞠躬尽瘁都要要守护的蜀汉后主刘禅,在他的铁骑下“投降”。

于当时总揽朝政的司马昭来说,邓艾是不可多得的好手,有他带兵,如虎添翼。

而邓艾本人,不仅在带兵打仗上颇有建树,而且文武双全,体恤百姓。

但是这样的将才,却因说错话、做错事,身死人手。

邓艾善于带兵,却不善于自保。

若是邓艾能得刘禅的“低调”,他的结局可能就会被改写,这些便是后话了。

三国名将邓艾之死在告诫我们:于“事业”上越是“辉煌”,那么于人心和为人处世上,就得懂得低调、谦虚,以及谨慎。

世人皆以为,高处是人无我有的一览众山小,但是往往容易忽略,高处的人,不摔则已,一摔便“万劫不复”。

这个世界,越是能力出众的人,往往便越是需要在情商上,超出常人。

后人对邓论之死,还是有些可惜的。

这样善战而爱民的大将军,躲过了战场的枪林箭雨,却最终倒在身边人的“恶意”之下,实在叫人唏嘘。

1、文武双全的邓艾

邓艾多年在曹魏西边的战线,与蜀汉的姜维进行对峙,二人棋逢对手,但在一段时间的对峙中,邓艾也没有让姜维占到什么便宜。

公元263年,邓艾与钟会分别带领军队向蜀汉发起进攻。

邓艾率先偷渡阴平小道,让蜀汉后主刘禅没有丝毫准备。

于此,江油、绵竹失守之后,刘禅投降。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邓艾于兵法上,还是超出一般将领许多,属于文武双全的人才。

2、体恤百姓的邓艾

除了善用兵法,文武双全,邓艾也有一个体恤百姓的好名声。

据《三国志》记载:

迁兖州刺史,加振威将军。上言曰:“国之所急,惟农与战,国富则兵强,兵强则战胜。然农者,胜之本也。孔子曰'足食足兵',食在兵前也。上无设爵之劝,则下无财畜之功。今使考绩之赏,在于积粟富民,则交游之路绝,浮华之原塞矣。”

这是在说,邓艾迁升兖州刺史时,武将出身的他,也关注到了当时民生上的一个突出问题:即地方官员对百姓的农业生产并不上心,而且地方上还弥漫着夸夸其谈、浮华不实的不良作风。

于此,邓论上书建议将农业放在备战之前,表明二者同为国家发展的当务之急,并且引用孔子的话,表明只有百姓的农业生产上去了,行兵打仗的粮草才有着落。

邓艾还建议设置奖励鼓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

由此,那些华而不实、只耍嘴皮子的风尚也能得到有效遏制。

也就是说,邓艾看到百姓缺粮少食的艰难,也体察到浮华不实风气对百姓生活的危害。

而当时乱世,战争是时代的主旋律。

于此,邓艾“机智”地将“农业发展”放在“备战”之前,论证“农业发展为基,否则备战不过泡影”的逻辑。

以“备战”的成功和失败,侧面刺激掌权者重视农业发展,改良社会风气,此举确实聪明。

而邓艾能体察这一点,便足以说明,他体恤百姓。

3、邓艾之死:若有刘禅之“乐不思蜀”的低姿态,他的结局或许会被改写

邓艾是善用兵法的大将,刘禅都在他面前投降,于功,他功不可没。

邓艾虽一生纵横沙场,虽是铁血汉子但也能体察民间疾苦,于情,他体恤百姓。

这样一员大将,却被人污蔑,受到司马昭猜忌而冤死。

而他的死,也与他的一些行为有关。

对于许多君主来说,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

对于一些将士来说,打仗不易,自保更不易。

或许,对于一位将军,在战场上战死,还能尽了自己最后的荣耀,死于空穴来风的“污蔑”,这才是最大的遗憾。

这种遗憾,出现在“邓艾”的身上。

据记载,邓艾受到钟会的陷害,被司马昭猜忌关押,最后被卫瓘派遣的武将田续所杀害。

要说他身死的原因,与他生前做的两件事有关。

一件是他曾以天子名义,擅自给官吏们任命。比如他拜投降的刘禅为骠骑将军,让蜀汉的群臣为朝廷官员,或成为自己的属于等等。

他这一举动无论动机再纯粹,都不用添油加醋,便已有“逾越”之意。

还有一件,便颇有点祸从口出的意味,他因战功卓越,有些个骄傲。

他曾对蜀国士大夫们说:“你们得以活到现在,是因为遇到了我,如果遇到吴汉这类人,早已被杀。”

要知道,当年刘禅即便是投降了,还要做出“乐不思蜀”的样子,让司马昭放下戒心。

而邓艾这边,不仅不避嫌,还说出类似自己是“蜀国旧人”的恩人这样的话,这往严重了想,不得不引起的司马昭的“猜疑”,这不是像极了“笼络人心”吗?

同时也容易被利用。

于此,世事总是颇为讽刺:刘禅虽然败了,在邓艾面前投降,但是在做人方面,甩邓艾一大截。

刘禅是亡国之君,他尚能安享晚年,源于他乐不思蜀的“大智若愚”。

而邓艾虽是功勋卓著的有功之臣,却不懂“木秀于林”的道理,最终身死人手。

邓艾固然是一名难得的将才,但是取得巨大功绩以后,没有及时收好自己的“心性”,没有做到低调、谨慎、谦逊。

于此,从高位跌落,万劫不复。

而这样的“悲喜剧”,千百年来,时至今日,只是外在形式变了,依旧在换汤不换药地上演。

人上人,总归不是那么好“当”的。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曹操生性多疑毋庸置疑,有哪些曹操生性多疑的事例?

一、“草船借箭”就是曹操生性多疑的事例:

诸葛亮不曾有过“草船借箭”的事。但“草船借箭”也并非空穴来风,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有关记载,建安十八年,即赤壁之战五年后,曹操率大军南下进攻孙吴。

一天,孙权借江面有薄雾,乘轻便战船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营部署。曹操生性多疑,见江面水雾缭绕,孙军整肃威严,恐怕有诈不敢出战,下令弓弩齐发,箭射吴船。

孙权的船很快便落满了箭,船因一面受箭偏重,渐渐倾斜即将翻沉。孙权命令掉转船头,让另一面受箭,船身平稳后,孙权指挥战船列队,缓缓离去,曹操才明白上了当。

这只是发生在孙权身上的一个故事,仅仅是急中生智之举罢了。他并没有计划“借箭”,史书中也没说是草船。


二、当年曹操还是董卓的爱将,一般人进出董卓的寝宫都要搜身,但是曹操去的话不用,可见对其有多信任,当时董卓正在午睡,曹操拿出七星宝剑想要行刺他,但是却被床旁的铜镜坏事,铜镜映出了刀的光亮,弄醒了董卓,刺杀失败后,曹操一路逃亡。

路上被陈宫所抓,曹操大义凛然的做了一番秀,吧陈宫说的无言以对,并且崇拜,就抛下一切,和曹操一起逃亡,逃到了好友吕伯奢家,吕伯奢好酒好菜的伺候着。

一日出去办事,曹操在家刚睡醒,就听到外面磨刀的声音,曹操偷偷凑着一看,门外的人说,绑好了杀,曹操以为是要抓捕杀了他们,顿时杀心四起,就提剑杀了家中八口。但是去厨房一看有头猪被绑的待宰,才知道错怪好人了,又继续逃亡。

三、曹操惟恐别人会趁自己睡觉的时候加害自己,常常吩咐左右道:“我梦中喜欢杀人,我睡着的时候大家不要靠近。”一天白天,曹操在帐中睡觉,被子掉在地上,一个侍卫过来帮曹操把被子盖好。曹操跳起来,拔剑杀了侍卫,又上床继续睡觉。

醒来之后,曹操故意惊问道:“是谁杀了侍卫?”左右把实情告诉了他,曹操痛哭,命令厚葬侍卫。从此大家都相信曹操会在梦中杀人。但只有杨修知道曹操的真实用意,在埋葬侍卫时叹息道:“丞相不在梦中,你才是在梦中呢!”曹操知道了越发厌恶杨修。

四、历史的记载中,华佗被邀请给曹操治病,而华佗经过一番的诊治之后,对曹操说他的病必须要进行开颅手术的,但是曹操却对此不相信,就说人的脑袋开了之后就活不了了,肯定是华佗在编造理由谋害自己。之生性多疑的曹操就直接将华佗给处死了。

后来曹操最喜欢的儿子曹植得病死了,但是华佗已经被自己给处死了,所以最后只能够后悔。

五、鸡肋事件(杨修被杀)

曹操聚集兵队想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都,又怕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进鸡汤。曹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夏侯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让随行士兵收拾行装,准备撤兵。有人报告给夏侯惇。夏侯惇大吃一惊,于是请杨修至帐中问道:“您何收拾行装?”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来看,便可以知道魏王不久便要退兵回都。鸡肋,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

如今进兵不能胜利,退兵让人耻笑,在这里没有益处,不如早日回去,来日魏王必然班师还朝。因此先行收拾行装,免得临到走时慌乱。”夏侯惇说:“先生真是明白魏王的心思啊!”然后也收拾行装。于是军营中的诸位将领,没有不准备回朝的。

当天晚上,曹操心烦意乱,不能安稳入睡,因此便手提起钢斧,绕着军营独自行走。忽然看见夏侯惇营内的士兵都各自在准备行装。曹操大惊,急忙回营帐中召集夏侯惇问是其原因。惇回答说:“主簿杨祖德事先知道大王想要回去的意思了”。

曹操把杨修叫去问原因,杨修用鸡肋的含义回答。曹操大怒的说:“你怎么敢乱造谣言,乱我军心!”便叫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了,将他的头颅挂于辕门之外。

曹操生性多疑的故事:

1、梦中杀近侍

曹操害怕有人暗自谋害自己,常吩咐侍卫们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是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靠近我!”有一次曹操白天在帐中睡觉,被子落到了地上,近侍慌忙取被为他覆盖。曹操立即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然后继续上床睡觉。

半夜起来的时候,假装吃惊的问:“是谁杀了我的侍卫?”大家都以实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在梦中杀人,惟有杨修知道了他的意图,下葬时叹惜的说:“不是丞相在梦中,是你在梦中呀!”曹操听到后更加厌恶杨修。

2、杨修之死

杨修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屡次犯了曹操的大忌,曹操对杨修非常厌恶。杨修经常教曹植怎么回答曹操的问题,只要曹操问他问题,曹植就依照杨修教他的地回答。曹操问曹植军国大事,曹植对答如流。曹操心中非常疑惑。

后来曹丕暗地里买通了曹植府中下人,偷着来告诉曹操。曹操见了大怒说:”匹夫居然敢来欺骗我!”那时就有了杀杨修的心思,如今就借惑乱军心的罪名杀了他。

3、杀华佗

曹操让曾经为周泰疗伤的名医华佗来给他治疗多年的头痛,但华佗认为曹操的病因需要劈开头颅,加以麻沸散麻醉,动大手术,多疑的曹操认为华佗想趁机杀害他,便以刺杀的罪行将华佗关押拷打致死。

4、杀吕伯奢一家

曹操因刺杀董卓不成而逃离洛阳,途中被陈宫所救,共同来到老友吕伯奢家。吕伯奢热情款待,吩咐家人杀猪款待二人,自己前往西村买酒。吕家人拿出刀来磨,准备杀猪待客。曹操听见了磨刀声,误以为是要杀死自己,于是先下手为强,将吕氏家人杀尽。

5、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三国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1、杀吕伯奢一家

当年曹操还是董卓的爱将,一般人进出董卓的寝宫都要搜身,但是曹操去的话不用,可见对其有多信任,当时董卓正在午睡,曹操拿出七星宝剑想要行刺他,但是却被床旁的铜镜坏事,铜镜映出了刀的光亮,弄醒了董卓,刺杀失败后,曹操一路逃亡。

路上被陈宫所抓,曹操大义凛然的做了一番秀,吧陈宫说的无言以对,并且崇拜,就抛下一切,和曹操一起逃亡,逃到了好友吕伯奢家,吕伯奢好酒好菜的伺候着,一日出去办事,曹操在家刚睡醒,就听到外面磨刀的声音,曹操偷偷凑着一看,门外的人说,绑好了杀。

曹操以为是要抓捕杀了他们,顿时杀心四起,就提剑杀了家中八口。但是去厨房一看有头猪被绑的待宰,才知道错怪好人了,又继续逃亡。结果在路上遇到吕伯奢归来,结果曹操将错就错,将这个恩人也一刀结果了,当时陈宫大怒道:你本已杀错他一家,但是当时你是不知。

现在你知道自己错了,还杀了自己的恩人,你太狠毒了。曹操却说,我若不杀他,等他回去发现了必定会报官追杀我么的!但是陈宫真的后悔和这样的小人为伍,所以立马决定和曹操分开,一个疑心病,害死了自己恩人的一家9口,真的是恩将仇报!

2、杀华佗

曹操为造建始殿,亲自挥剑砍伐跃龙祠前的梨树,得罪了梨树之神,当晩做了噩梦,惊醒后得了头痛顽症,遍求良医,均不见效。华歆向曹操举存了华佗,华佗认为头痛是因中风引起的,病根在脑袋中,不是汤药所能治的,须先饮“麻沸汤”全身麻醉后,然后用斧子开颅取出风涏。

才能断掉病根。华佗曾经为关公刮骨疗毒,而关公的死和曹操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多疑的曹操见华佗与关公情深,猜疑华佗必想乘此机会替关公报仇杀他,命左右将华佗收监拷问,致使一代名医屈死在狱中,而导致华佗所著的《青嚢书》宝贵药典也因此失传,这是我国医学界一大损失。

3、梦中杀人

曹操当了丞相以后,很担心对手会派遣刺客趁他睡觉的时候谋杀他。所以,曹操想到了这么一个办法。他叫来所有的侍卫、奴仆,告诉他们一件事,我曹操晚上睡觉做的梦一般都是些杀人的噩梦,一个不小心,就可能梦游般杀掉在他身边的人。所以自己睡觉的时候周围一定不可以有人。

要是出了事情就不好了。可是,曹操偏偏就想出事情。有一天他晚上睡觉的时候被子掉下来了,侍卫听到动静赶紧进门来,并给曹操盖上被子。多么忠诚的近侍啊!结果被曹操一刀砍掉了脑袋。后来,曹操睡醒后还假装不知道,哭泣了一番再厚葬了自己的侍卫。

4、火烧连营

曹操在军事上也犯有“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缺陷,曹操进攻东吴,因北方军士不习水性,屡屡受挫。后听谋士进言,启用投降荆州军将领蔡瑁、张允兼任水军都督,负责操练水军。周瑜见蔡瑁、张允训练水军有素,利用曹操生性多疑的致命弱点,诱使蒋干传书使用反间计。

使曹操中计杀了蔡瑁、张允。等曹操猛然醒悟知是中计已晩矣,应该说火烧连营、赤壁之战大败与曹操的多疑是有着直接的株连关系。

5、草船借箭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

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1 曹操于公元220死于脑疾。其原因是由于他生性多疑,把华陀杀之。华陀本来要帮他医治脑疾,需要开颅(把头砍开)。曹操以为华陀欲杀已,残忍地把一代神医杀害。这也成为曹操因脑疾66岁死亡。
2 曹操刺杀董卓不成怕事败露,偕陈宫逃到父亲结义兄弟吕伯奢家,听到庄后园有磨刀声,便怀疑人家要加害自已,便潜身听之,一声缚而杀之,更让他深信不疑。于是他不分青红皀白,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8人。一直杀到厨房时,发现被捆着等待挨刀的大肥猪,才知道自已错杀了好人。
3曹操和陈宫急忙逃出庄,又正好路遇沽酒而归的吕伯奢,曹操此时竟无半点人性,竟对自已父亲的结义金兰也举起带血的屠刀。陈宫见状惊愕不已,质问曹操先前不知情错杀不能怪之,现在明白为什么还要将其杀害?曹操却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陈宫见曹操如此残暴成性,不可共谋,弃他而去。
   4曹操为造建始殿,亲自挥剑砍伐跃龙祠前的梨树,得罪了梨树之神,当晩做了噩梦,惊醒后得了头痛顽症,遍求良医,均不见效。华歆向曹操举存了华佗,华佗认为头痛是因中风引起的,病根在脑袋中,不是汤药所能治的,须先饮“麻沸汤”全身麻醉后,然后用斧子开颅取出风涏,才能断掉病根。华佗曾经为关公刮骨疗毒,而关公的死和曹操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多疑的曹操见华佗与关公情深,猜疑华佗必想乘此机会替关公报仇杀他,命左右将华佗收监拷问,致使一代名医屈死在狱中,而导致华佗所著的《青嚢书》宝贵药典也因此失传,这是我国医学界一大损失。
  5曹操在军事上也犯有“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缺陷,曹操进攻东吴,因北方军士不习水性,屡屡受挫。后听谋士进言,启用投降荆州军将领蔡瑁、张允兼任水军都督,负责操练水军。周瑜见蔡瑁、张允训练水军有素,利用曹操生性多疑的致命弱点,诱使蒋干传书使用反间计,使曹操中计杀了蔡瑁、张允。等曹操猛然醒悟知是中计已晩矣,应该说火烧连营、赤壁之战大败与曹操的多疑是有着直接的株连关系。
  6曹操的多疑心理就是连睡觉时都搁置不下,有一次午睡时,有个士兵见曹操和衣而睡,怕他着凉,上前给他盖被子,他好像在梦中隐约疑似有人要杀他,随即抽出宝剑将那位关心他的士兵给杀了。后知之错杀,又为那士兵举行盛大葬礼,来弥补由于自已多疑的过失。
梦中杀人
曹操当了丞相以后,很担心对手会派遣刺客趁他睡觉的时候谋杀他。所以,曹操想到了这么一个办法。他叫来所有的侍卫、奴仆,告诉他们一件事,我曹操晚上睡觉做的梦一般都是些杀人的噩梦,一个不小心,就可能梦游般杀掉在他身边的人。所以自己睡觉的时候周围一定不可以有人。
要是出了事情就不好了。可是,曹操偏偏就想出事情。有一天他晚上睡觉的时候被子掉下来了,侍卫听到动静赶紧进门来,并给曹操盖上被子。多么忠诚的近侍啊!结果被曹操一刀砍掉了脑袋。后来,曹操睡醒后还假装不知道,哭泣了一番再厚葬了自己的侍卫。

除了“曾子杀猪”,还有哪些讲诚信的故事

孟母买猪肉
  孟母当孟家还在庙户营村市集旁居住时,东邻有人杀猪,孟子不解地问母亲:“邻家杀猪干什么?”孟母当时正忙,便随口漫应:“给你吃!”孟子十分高兴等待食肉,孟母为了不失信于儿子,忍痛在捉襟见肘的生活费中,拨出一部分钱买了一块肉,让儿子吃了个痛快。

晏殊的诚信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郁离子》中记载了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渔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终于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诚信的故事
  早年,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南麓很少有外国人涉足。后来,许多日本人到这里观光旅游,据说这是源于一位少年的诚信。
  一天,几位日本摄影师请当地一位少年代买啤酒,这位少年为之跑了3个多小时。第二天,那个少年又自告奋勇地再替他们买啤酒。这次摄影师们给了他很多钱,但直到第三天下午那个少年还没回来。于是,摄影师们议论纷纷,都认为那个少年把钱骗走了。第三天夜里,那个少年却敲开了摄影师的门。原来,他在一个地方只购得4瓶啤酒,于是,他又翻了一座山,趟过一条河才购得另外6瓶,返回时摔坏了3瓶。他哭着拿着碎玻璃片,向摄影师交回零钱,在场的人无不动容。这个故事使许多外国人深受感动。后来,到这儿的游客就越来越多。
诚信的故事
  在纽约的河边公园里矗立着“南北战争阵亡战士纪念碑”,每年有许多游人来祭奠亡灵。美国十八届总统、南北战争时期担任北方军统帅的格兰特将军的陵墓,坐落在公园的北部。陵墓高大雄伟、庄严简朴。陵墓后方,是一大片碧绿的草坪,一直绵延到公园的边界、陡峭的悬崖边上。
  格兰特将军的陵墓后边,更靠近悬崖边的地方,还有一座小孩子的陵墓。那是一座极小极普通的墓,在任何其他地方,你都可能会忽略它的存在。它的绝大多数美国人的陵墓一样,只有一块小小的墓碑。在墓碑和旁边的一块木牌上,却记载着一个感人至深的关于诚信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两百多年以前的1797年。这一年,这片土地的小主人才五岁时,不慎从这里的悬崖上坠落身亡。其父伤心欲绝,将他埋葬于此,并修建了这样一个小小的陵墓,以作纪念。数年后,家道衰落,老主人不得不将这片土地转让。出于对儿子的爱心,他对今后的土地主人提出一个奇特的要求,他要求新主人把孩子的陵墓作为土地的一部分,永远不要毁坏它。新主人答应了,并把这个条件写进了契约。这样,孩子的陵墓就被保留了下来。
  沧海桑田,一百年过去了。这片土地不知道辗转卖过了多少次,也不知道换过了多少个主人,孩子的名字早已被世人忘却,但孩子的陵墓仍然还在那里,它依据一个又一个的买卖契约,被完整无损地保存下来。到了1897年,这片风水宝地被选中作为格兰特将军陵园。政府成了这块土地的主人,无名孩子的墓在政府手中完整无损地保留下来,成了格兰特将军陵墓的邻居。一个伟大的历史缔造者之墓,和一个无名孩童之墓毗邻之墓,这可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观。
  又一个一百年以后,1997年的时候,为了缅怀格兰特将军,当时的纽约市长朱利安尼来到这里。那时,刚好是格兰特将军陵墓建立一百周年,也是小孩去世两百周年的时间,朱利安尼市长亲自撰写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并把它刻在木牌上,立在无名小孩陵墓的旁边,让这个关于诚信的故事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关于诚信的故事
  一个士兵,非常不善于长跑,所以在一次部队的越野赛中很快就远落人后,一个人孤零零地跑着。转过了几道弯,遇到了一个岔路口,一条路,标明是军官跑的;另一条路,标明是士兵跑的小径。他停顿了一下,虽然对做军官连越野赛都有便宜可占感到不满,但是仍然朝着士兵的小径跑去。没想到过了半个小时后到达终点,却是名列第一。他感到不可恩议,自己从来没有取得过名次不说,连前50名也没有跑过。但是,主持赛跑的军官笑着恭喜他取得了比赛的胜利。
  过了几个钟头后,大批人马到了,他们跑得筋疲力尽,看见他赢得了胜利,也觉得奇怪。但是突然大家醒悟过来,在岔路口诚实守信,是多么重要。
1.曾子杀猪
是讲古时一个叫曾子的人,有一天,曾子的妻子哄骗孩子说在妈妈集市回来后杀猪给儿子吃,曾子得知后真的将猪杀了。故事告诉我们为人要诚信,答应的事一定要做到。

2.郭汲守信:
郭汲,东汉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他一贯注重恩德,在当时声誉很好。
郭汲在并州任职时,一次下去考察,途经美稷县,当地的孩子们闻讯后,自发地聚集到一起夹道欢迎他。郭汲不知情,就问:“小朋友,你们这是在干什么呀?”孩子们回答说:“听说您要来,我们特来欢迎!”郭汲闻言赶忙下马,一一答谢。在美稷县办完事后,孩子们又闻讯赶来送郭汲,并问他什么时候返回。郭汲立即让随从计算返程的日期,告诉了他们。
由于事情办得十分顺利,返回美稷县的日子比预期早了一天,但为了不失信于孩子们,郭汲下令在县城外的野亭露宿一晚,等到第二天才入城……

3.尾生抱柱,又称柱下期信:
古代有一名青年名叫尾生,与一女子相爱,情深意切。一日,两人相约在某桥下相会。后来,恰遇泛潮,江水上涨,那女子还没有到来。尾生却始终坚守诺言,死守在桥下,抱着桥柱不放,最后被江水淹没而死。后人常以“尾生抱柱”或“柱下期信”作为守信的代词。

4.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淦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5.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6.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郭沫若与芭蕉花

郭沫若小时候很淘气,但是很孝顺。有一次,他的妈妈得了一种“晕病”,郭沫若听说芭蕉花可以治这种病。这种花卖得很贵,并且难得一开,于是他就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园内找这种花,恰好那座花园里的芭蕉开了一朵大黄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来送给了妈妈。妈妈虽然知道郭沫若这样做是孝顺她,可是儿子的行为很让他伤心。从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别人的东西了。

华盛顿与樱桃树
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华盛顿小时候不慎砍倒了一棵父亲很喜爱的樱桃树,华盛顿勇敢地承认了这件事并得到了父亲的谅解。

汽车维修店
一个顾客走进一家汽车维修店,自称是某运输公司的汽车司机。“在我的帐单上多写点零件,我回公司报销后,有你一份好处。”他对店主说。但店主拒绝了这样的要求。顾客纠缠说:“我的生意不算小,会常来的,你肯定能赚很多钱!”店主告诉他,这事无论如何也不会做。顾客气急败坏的嚷道:“谁都会这么干的,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个顾客马上离开,到别处谈这种生意去。这时,顾客露出微笑,并满怀敬佩的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那家运输公司的老板。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固定的、信得过的维修店,我今后常来!”
面对诱惑,不怦然心动,不为其所惑,虽平淡如行云,质朴如流水,却让人领略到一种山高海深。这是一种闪光的品格——诚信。

18世纪英国的一位有钱的绅士,一天深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小男孩儿拦住了。“先生,请您买一包火柴吧”,小男孩儿说道。“我不买”。绅士回答说。说着绅士躲开男孩儿继续走,“先生,请您买一包吧,我今天还什么东西也没有吃呢”小男孩儿追上来说。绅士看到躲不开男孩儿,便说:“可是我没有零钱呀”,“先生,你先拿上火柴,我去给你换零钱”。说完男孩儿拿着绅士给的一个英镑快步跑走了,绅士等了很久,男孩儿仍然没有回来,绅士无奈地回家了。
第二天,绅士正在自己的办公室工作,仆人说来了一个男孩儿要求面见绅士。于是男孩儿被叫了进来,这个男孩儿比卖火柴的男孩儿矮了一些,穿的更破烂。“先生,对不起了,我的哥哥让我给您把零钱送来了”“你的哥哥呢?”绅士道。“我的哥哥在换完零钱回来找你的路上被马车撞成重伤了,在家躺着呢”,绅士深深地被小男孩儿的诚信所感动。“走!我们去看你的哥哥!”去了男孩儿的家一看,家里只要两个男孩的继母在招呼受到重伤的男孩儿。一见绅士,男孩连忙说:“对不起,我没有给您按时把零钱送回去,失信了!”绅士却被男孩的诚信深深打动了。当他了解到两个男孩儿的亲父母都双亡时,毅然决定把他们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承担起来。
晋文公退避三舍   齐太史冒死直书    季札赠剑
卞和三献宝玉   商鞅立木树信    司马迁诚实著史   坟墓里的金饼   朱晖不负友托   范式千里如期至   “四知堂”的来历  陈元方批评父友失期
商鞅立木赏金的故事。
本文标题: 历史上因为遇到猪队友,而把自己害死的将军,你知道哪些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4394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三武一宗灭佛后都短寿如何评价三国时期的谋士贾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