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齐克特战役前的西欧是如何看待拜占庭罗马帝国的

发布时间: 2023-11-01 14:01:0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79

曼齐克特之战:对决拜占庭曼齐克特之战:对决拜占庭曼齐克特之战是公元1071年埃尔祖鲁姆王朝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的一场重大决战。这场战...

曼齐克特战役前的西欧是如何看待拜占庭罗马帝国的

曼齐克特之战:对决拜占庭

曼齐克特之战:对决拜占庭

曼齐克特之战是公元1071年埃尔祖鲁姆王朝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的一场重大决战。这场战争对于中东地区和欧洲的政治、文化和宗教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场战争中,埃尔祖鲁姆帝国的塞尔柱突厥军队击败了拜占庭帝国的重要军队,成为了中东地区新的主导力量。

下面,我们将对这场战争进行详细介绍。

一、背景和原因

在11世纪初,拜占庭帝国乘着伊斯兰世界内部纷争的机会,扩张了自己的领土和势力。拜占庭皇帝罗曼诺斯四世还试图通过武装干涉来左右占据伊拉克和伊朗的塞尔柱突厥各部之间的斗争。但是,拜占庭帝国这种强势的扩张也引来了整个塞尔柱突厥世界的反感。

在这种情况下,埃尔祖鲁姆王朝的苏丹阿尔普·阿尔斯兰和他的指挥官兼儿子马利克沙一心想要奋起反抗拜占庭帝国的侵略。1071年,他们率领着塞尔柱突厥军队与拜占庭帝国军队在曼齐克特地区发生了激烈的战斗。

二、战争过程

曼齐克特之战是埃尔祖鲁姆王朝和拜占庭帝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塞尔柱突厥军队以数倍于拜占庭军队的兵力,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尽管拜占庭军队有着更好的装备和战斗技能,但是塞尔柱突厥军队凭借着数量优势和精湛的骑射技艺,最终获得了胜利。

曼齐克特之战发生在公元1071年8月26日。在战役开始前,苏丹阿尔普·阿尔斯兰和其儿子马利克沙正好赶到了战场,并与他们的将领讨论了战略。他们决定将骑兵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攻击并撕裂敌军,另一部分用于继续压制敌军。在战斗的第一阶段,塞尔柱突厥军队发起了反击,迫使拜占庭军队后退。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拜占庭军队在防御上一直在进行迅速的转移和调整,以期保持士气和战斗力。

然而,在几次埃尔祖鲁姆军队的袭击下,拜占庭帝国军队开始失去耐心,从而让塞尔柱突厥军队有机会打破了防线。在最后一次进攻中,苏丹阿尔普·阿尔斯兰亲自领兵进攻拜占庭皇帝罗曼诺斯四世的位置。拜占庭军队遭受了重大的损失,在整个战场上逃命,但是拜占庭皇帝罗曼诺斯四世却在这场战役中被俘。

三、影响和结局

曼齐克特之战是一场重大的决战。塞尔柱突厥军队在自己的领土上打败了强大的拜占庭帝国,这表明埃尔祖鲁姆王朝将在未来成为中东地区的一支新的主导力量。战斗的胜利不仅为塞尔柱突厥政府带来了更多的土地和财富,还为该地区的穆斯林人民带来了希望和自由,同时也让这片土地返回了伊斯兰的势力中。

曼齐克特之战也影响了拜占庭帝国。这场战役标志着拜占庭帝国由强势到衰落的历史进程的开始。拜占庭军队在这场战役中蒙受了很大的损失,并失去了对安纳托利亚的控制。此外,这场战斗还让拜占庭皇帝罗曼诺斯四世成为一个可悲的、被贬低了的人物,最终被塞尔柱突厥世界释放。更为重要的是,塞尔柱突厥人的到来,也推进了中东地区的伊斯兰化过程,并拉开了伊斯兰文化在欧洲发展的序幕。

总之,曼齐克特之战是埃尔祖鲁姆王朝和拜占庭帝国之间的决定性战争,对中东地区和欧洲的政治、文化和宗教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塞尔柱突厥人在战斗中打败了拜占庭军队,并在之后成为了中东地区的新的统治力量。拜占庭帝国则因此而衰落,整个塞尔柱突厥世界成为了中东地区和欧洲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开累斯抵挡十字军:三十年河东

一、前言

10世纪至13世纪是中东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塞尔柱帝国的兴起和迅猛扩张触发了许多重大事件。其中,在11世纪末和12世纪初,欧洲的十字军入侵中东地区,试图征服耶路撒冷和基督教圣地。然而,他们遭遇了塞尔柱帝国的顽强抵抗,特别是开累斯的抵挡。开累斯是塞尔柱帝国的一位将领,他率领军队与十字军作战,并在战争中获取了一系列的胜利。本文将探讨开累斯的军事功绩,以及他在中东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开累斯生平

开累斯(Ghāzī Gümüshtigin)是塞尔柱帝国的将领,属于奥古兹部落。奥古兹是塞尔柱人中最强大和最具影响力的部落之一,其在塞尔柱帝国的扩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开累斯的名字来自于阿拉伯语,意思是“获得胜利”。

开累斯的早期生活并不为人所知。他在塞尔柱帝国的统治时期为将领,率领军队参加了多次战斗,特别是与十字军的战争。他与萨拉丁、库特布丁·阿亚齐和木尔塞里的努丁等人一起,成为了塞尔柱帝国历史上最出色的将领之一。

三、十字军入侵和开累斯的抵抗

十字军是欧洲基督教国家的联合军队,其目的是征服中东地区,重建哥德式国家和撤销伊斯兰教徒的统治。1099年,十字军成功占领了耶路撒冷,并建立了“耶路撒冷国”,试图在中东地区建立一个欧洲式的政权。11世纪末和12世纪初,次第地到来的其他欧洲正教国家也加入了十字军的行动,他们试图扩大占领的领土。

然而,在十字军入侵的时期,中东地区正在发生着大刀阔斧的变革,新兴的塞尔柱帝国通过各种方式对付着入侵者,并用其强大的军事力量挡住了十字军的前进。在这个过程中,开累斯成为了塞尔柱帝国最杰出的将领之一。

开累斯的抵抗开始于1107年,当时他率领军队反击来自十字军的入侵。他很快展现出了自己强大的战争技能,并通过对十字军的猛烈攻击,占领了该地区的一部分。从此,他一直致力于重建塞尔柱帝国的势力范围,并挡住了十字军对中东地区的扩张。在1123-1124年,他空袭了十字军在摩苏尔附近的城市,袭击了十字军防线。

奥斯曼帝国建立:星火燎原

奥斯曼帝国是一支极具影响力的伊斯兰国家,在它的鼎盛时期,占据欧亚大陆中部地区,其势力范围东至印度,南至阿拉伯半岛,西至直布罗陀海峡,北至卡拉门山脉。奥斯曼帝国建立于1299年,历经六个世纪,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庞大、最强大的帝国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回顾其历史背景和奠基人奥斯曼·伊本·埃尔土格鲁尔的人物特点,以及奥斯曼帝国建立历程、发展轨迹和对人类历史的影响等方面,探讨奥斯曼帝国的兴衰和建立的关键因素。

一、历史背景

奥斯曼帝国的建立背景受到了13世纪以来的中东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上的主要变化的影响。伊斯兰教的出现以及亚洲地区更广泛的“突厥化水平”、塞尔柱帝国的实力下降、蒙古人的西迁等现象都为奥斯曼帝国的兴起铺平了道路。

13世纪中期,东欧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基辅罗斯、波兰和匈牙利参与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行动,并试图在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地区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一行动的结果,促进了塞尔柱帝国的解体和轴心国的瓦解,这些变化导致了中东拉丁教练和希腊教练之间的战争。在此背景下,奥斯曼帝国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填补东欧和小亚细亚地区的空缺。

此外,伊斯兰世界的许多地区都受到了穆斯林世界的伊斯兰化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原本割裂的民族转变为了伊斯兰教徒,尤其是在伊朗和中亚地区。

二、奠基人奥斯曼·伊本·埃尔土格鲁尔简介

奥斯曼·伊本·埃尔土格鲁尔是奥斯曼帝国的奠基人之一。他是一个来自突厥地区的土耳其贵族。在他的统治下,奥斯曼帝国开始向外扩张,并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在他身后,他的儿子穆拉特一世接任了他的王位。

奥斯曼·伊本·埃尔土格鲁尔所处的时代是非常困难的。他所寻求的是通过武力征服并统治周围的领土,在幅员辽阔的小亚细亚地区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在亚洲的城市城墙之内,穆斯林被打败,而他们的政治和军事领袖则狂热地呼吁战斗,并在所谓的“托卡巴什”(“头衔战争”)期间流血。这一历史背景下的环境和氛围,既是奥斯曼·伊本·埃尔土格鲁尔获得权力和权威的条件,也是其帝国实现自我保护和扩张的基础。

三、奥斯曼帝国的建立

奥斯曼·伊本·埃尔土格鲁尔的早年生活并没有非常引人注目。他生于土耳其东北部的一个农民家庭,之后在贝伊夫森(Beyfendi)的统治下接受教育。直到47岁,他成为了这个地区的领袖。在他的统治下,土耳其人的阶层和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并开始向外扩张。在其军事统治下,奥斯曼帝国吞并了维兹尼克(Visnevik)和约翰卡拉斯(Yahyakarasi)等土耳其王国,进一步巩固了其领土。

逐渐地,奥斯曼帝国的疆域开始向阿纳托利亚半岛延伸。在1326年,穆拉特一世攻占了布尔萨,使该地区成为了奥斯曼帝国的首都。此后,穆拉特一世又在1362年攻占了塞尔柱帝国的君士坦丁堡,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当时叫做君士坦丁堡,意为君士坦丁城),成为了奥斯曼帝国的中心和首都。在金帐汗国和突厥人势力的威胁下,奥斯曼帝国最终在1453年征服了拜占廷帝国。这一战争标志着古代的哈里发制度的崩溃,而围绕伊斯坦布尔的控制权也变得更加复杂。

奥斯曼帝国的确立并非一日之功。奥斯曼·伊本·埃尔土格鲁尔的领导能力和军事手段,以及对突厥民族的忠诚和独立精神,是奥斯曼帝国建立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此外,一系列战略行动、各种紧张关系的合作和运用所处时代的众多发展机遇,才共同推动了这一帝国的建立。

曼齐克特之战

曼齐克特之战:对决拜占庭

前因

塞尔柱帝国崛起:1055年,突厥塞尔柱人在首领图格里勒·贝格的率领下,攻陷阿拉伯帝国的都城巴格达。从此,一个突厥游牧部落建立的塞尔柱帝国开始崛起,同时与拜占庭帝国的对决不可避免。

1071年8月26日,突厥塞尔柱人在新一任君主苏丹阿尔斯兰率领下,在拜占庭帝国控制的曼齐克特(今土耳其马拉兹吉尔特),与欧洲最强大、文明程度最高的拜占庭帝国展开了一场决战。最终,塞尔柱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拜占庭帝国的皇帝罗曼努斯四世被俘。从此,塞尔柱帝国完全占据了小亚细亚,预示着基督教在小亚细亚统治的结束。

这场战役成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战役之一。因为它为拜占庭帝国带来了持久性的灾难,失去了最主要的兵源地——安纳托利亚地区。这使得拜占庭帝国的军队数量严重受限,再无能力收复失去的疆土,成为帝国由盛转衰的标志。

其实,在此之前,两大帝国的对决,断断续续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塞尔柱帝国的进攻态势迅猛,很快就抢占了具有重要缓冲作用的亚美尼亚地区,但此次的决战却是由一场误会直接引发的。一年前,苏丹阿尔斯兰与拜占庭皇帝签订了停战协议。因为他想保证东北面的安全,这样可以专心攻取更大的目标,那就是向北非的伊斯兰国家法蒂玛王朝进攻。

可这时一个突发事件改变了这一切。苏丹阿尔斯兰的姐夫突然擅自侵入拜占庭皇帝控制的安纳托利亚境内,想趁机壮大实力,密谋叛乱。在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看来,这是苏丹阿尔斯兰想要撕毁停战协议的意思。于是,皇帝立即亲自率军远征,不宣而战,但打了四次都战败而归。

拜占庭皇帝就想了一个调虎离山之计,假意向阿尔斯兰求和。在阿尔斯兰分散注意力时,打塞尔柱人一个猝不及防,彻底收复亚美尼亚地区。当苏丹阿尔斯兰爽快地答应议和之后,果真专心去打埃及的法蒂玛王朝了。可就到了1071年的5月份,苏丹阿尔斯兰才得知罗曼努斯正向亚美尼亚地区开进。

他立刻反应过来议和是个烟雾弹,立刻舍弃了刚征召来的士兵,只带着四千名禁卫军迅速渡河回来。当阿尔斯兰在亚美尼亚地区又征集了近4万兵力之后,拜占庭的罗曼努斯这才不紧不慢的赶到。这也是他战败的致命一点,不懂得兵贵在神速,行军速度十分迟缓。罗曼努斯但凡占领一个地方,首先召开军事会议。

虽然在数量上不占优势,但阿尔斯兰对于游牧民族“打完就跑”的游击战术十分有信心。他要求每一名骑兵都携带50枝箭,绝不与敌人纠缠,始终保持距离,诈败时反戈一击。终于,8月中旬,阿尔斯兰的军队匆忙赶到了亚美尼亚地区的曼齐克特一带。他派出富有作战经验的将领指挥一支万人队伍,与拜占庭的先头部队遭遇了。

游牧民族的灵活机变的战术果然奏效,拜占庭先头部队被打得溃不成军、落荒而逃。可关键是此时的拜占庭皇帝对于前线的这些战况一无所知,竟然没有一人敢报告败况。拜占庭皇帝在不了解战况的情况下,就派出主力部队大举进攻。这时,他的前哨回来报告遇到了敌军,皇帝以为这股敌军只是阿尔斯兰的先头部队,殊不知先头部队早已与主力会合。

于是,双方展开了肉搏战。很快,在前线的拜占庭将领就意识到遭遇的正是塞尔柱人的主力军。即刻便向皇帝请求支援,可罗曼努斯却置之不理,结果损失惨重。

傍晚时分,阿尔斯兰将调度军队的权力交给副将,自己则亲自到前线指挥。他们进入了曼齐克特的山地作战,这是突厥人的拿手好戏。他先是突袭了拜占庭军队大营,正当反应过来的敌军赶来时,又诈败而逃,吸引拜占庭士兵进入提前设下的伏击圈。

结果,拜占庭军队几乎全军覆没,皇帝本人也被生擒。不久后,在阿尔斯兰继承者的率领下,塞尔柱人控制了拜占庭主要兵源地安纳托利亚地区。这使拜占庭帝国实力大大受损,再也无法恢复此前的荣光了。这场划分小亚细亚格局的曼齐克特决战让塞尔柱人主宰了安纳托利亚高原的大部分地区,为后来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奠定基础。

后果

罗姆苏丹国建立:塞尔柱人赢得曼齐克特决战决战之后,占领了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苏丹阿尔斯兰将新占领的地区授予堂弟苏里曼。直到塞尔柱帝国衰落之后,小亚细亚成为独立的罗姆苏丹国。

结论:曼齐克特之战让塞尔柱人逐渐占领了整个小亚细亚,拜占庭失去重要的粮食、兵源产地,从此走向衰败,直到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

拜占庭帝国的军事力量如何

拜占庭帝国的军事力量如何

拜占庭的文化和语言大多数是希腊的,军事上已经与古罗马大相径庭了,在罗马分裂东西之后,西罗马继承了古罗马的步兵方阵的战斗方式,而东罗马则 开始尝试着以重骑兵代替步兵作为战斗主力。那么拜占庭帝国的军事力量是怎样的?

拜占廷帝国的疆域变迁拜占廷帝国的军事战略与其前身罗马帝国截然不同。罗马帝国的军事呈现攻势,而拜占廷帝国的军事,除了查士丁尼大帝时期的主动对外扩张外,总体来说呈现守势状态,即使是马其顿王朝和巴列奥略王朝早期的对外扩张,其目标也是以收复失土为主,并非开拓新疆土。

拜占廷帝国的军事守势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帝国人口数量增长缓慢,相对于周围民族的文化优势心态等等。与其周边的斯拉夫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和突厥人相比,拜占廷人并不尚武,剽悍好斗、崇尚武力被视为粗鲁无知和野蛮的表现。拜占廷帝国事看作一门艺术,更重视作战的完美性和双方的智慧较量,而不看重战争的结果。

拜占廷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边防军、野战军和驻扎于皇宫内的哥特人卫队。边防军驻扎于河流和陆地边界,服役24年;野战军驻扎在内地军事要塞和交通枢纽地区,他们和皇宫卫队需要服役20年。在帝国边境的蛮族向帝国提供后备部队,由皇帝直接指挥。

拜占廷的边防军采用军区制,军区由边防总督指挥。6世纪时,拜占廷帝国有东方、色雷斯和伊利里亚三大军区,528年设立了亚美尼亚军区,537年又设立了海上军区。边防军士兵从政府那里领取农田,自己耕种或雇人耕种,提供自给自足的军粮。边防军和野战军的最基层单位为队,每队5人;两队为一连;10连为一营(因此营长又称百夫长);6营为一团;3至4团为一师;3至4师组成一个军团。

希拉克略皇帝时期,在帝国西部领土上推行军事行政州(塞马)制度,凡是被拜占廷人收复的土地,都建立新的塞马州。到9世纪,在拜占廷的欧洲领土上,从爱奥尼亚群岛和伊庇鲁斯经马其顿直到黑海,以及亚得里亚海滨的若干岛屿和沿海城市,普遍设立了塞马州。

自11世纪以后,拜占廷传统的军区制度瓦解。由于多次发生军事将领插手皇族内部斗争的情况,巴西尔二世之后的历任皇帝开始解散军区和世袭部队,以遏制军事贵族的发展。他们以雇佣兵取代职业军队,同时削减军事经费,以限制军人势力。这些措施反过来进一步刺激军事贵族铤而走险、发动政变,造成了内部的恶性循环,而这一内部恶性循环又使拜占廷帝国在外部势力的攻击面前无力抵抗,于是国势愈发衰弱,军事开支进一步削减,形成外部的恶性循环。

科穆宁王朝的皇帝力图恢复军区制,但是没有成功。至1204年十字军攻占君士坦丁堡时,拜占廷军队的颓败已经达到了全面瓦解的程度。尼西亚帝国复国之后,巴列奥略王朝已经只能完全依靠外国雇佣兵(早期是突厥雇佣兵,在帝国灭亡的最后一战中是威尼斯和热那亚雇佣兵)了。

拜占廷军队包括步兵、骑兵、辎重部队和后勤人员。步兵所用的武器包括刀剑、战斧、长矛和弓箭,骑兵使用弓箭。大型攻城武器包括抛石机、攻城槌、云梯和攻城塔楼。在守城战役和海战中,希腊火也被广泛使用。拜占廷的武器生产由国家严格控制,尤其是希腊火的制作,被视为国家最高机密。

拜占廷海军战舰由于海上贸易是拜占廷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拜占廷海军在帝国的早期阶段受到重视。678年,拜占廷海军使用希腊火在马尔马拉海击退了阿拉伯舰队,挫败了穆阿维叶哈里发征服东罗马的企图。717年夏天阿拉伯军队在莫斯雷马萨统帅下出动了2560艘船只攻打君士坦丁堡,在拜占廷海军的打击下,回到叙利亚和亚历山大港的军舰只剩下5艘。

但是,在外来威胁解除后,拜占廷皇帝就采取了限制海军的政策。这一做法的主因是698年海军统帅提比略发动政变、出动舰队围攻君士坦丁堡,以及711年黑海舰队发动起义、迫使查士丁尼二世皇帝退位。10世纪后拜占廷皇帝分散军权和削减军事经费的措施也影响到拜占廷海军的战斗力。1071年曼齐克特战役后,拜占廷丧失了位于小亚细亚的大部分海军基地,此后转而采用雇佣外国舰队的方式应付海上威胁。威尼斯人、热那亚人和加泰隆尼亚人都为拜占廷提供过军舰和水手。到1449年,新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在从伯罗奔尼撒前往首都的时候,拜占廷舰队破坏殆尽,竟然拿不出一艘像样的船来,皇帝只能乘坐加泰罗尼亚人的商船前往首都。

君士坦丁堡的二号军事门由于拜占廷帝国采取守势军事思想,因此其筑城技术得到极大的发展。在拜占廷帝国的军事防御建筑中,君士坦丁堡的城防体系是最具代表性的防御工事。5世纪的时候,由于人口迅速增长,因此提奥多西二世皇帝在君士坦丁修筑的城墙边增筑了提奥多西城墙,将城市面积扩大了两倍。由于城外就是一马平川的色雷斯平原,因此这段城防系统被设计得复杂无比。提奥多西城墙从外向内依次为外护墙、护城河、护城河内墙、陡坡护壁、外城台、外城墙、内城台、内城墙,外城墙和内城墙上耸立着三百多座塔楼、角楼和碉堡,形成强大的火力支援系统。

拜占廷帝国的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军事将领,许多拜占廷皇帝也是军人出身,具有出色的军事领导才能,甚至连拜占廷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也在威尼斯人朱斯提尼安尼的协助下出色地指挥了君士坦丁堡的保卫战,并亲率部队抵抗敌人,在战斗中英勇阵亡。

十字军东征的过程是怎样的

说起欧洲十字军东征,这起东征发生于公园1095年到1291年期间,以西欧基督教封建国家为主,在天主教罗马教皇的允许下对地中海地区东岸一系列他们眼中的异教徒发起圣战,一场纯粹的宗教战争。在目前的主流描述中,一般将十字军东征的历史分为9次,而其中最著名的,最有实际意义的就是第一次和第四次。具体情况如何,下面小编就来跟大家讲一讲。

1、十字军东征因何而起?

欧洲国家发动十字军东征的公开原因其实比较简单。来自中亚的塞尔柱突厥帝国扩张进入西亚之后,欧洲基督教徒前往中东朝圣受到了越来越大的阻力。特别是在公元1071年东罗马帝国在今天土耳其境内的曼齐克特战役中遭遇惨败,塞尔柱帝国占领了亚美尼亚和安纳托利亚之后在中东渐渐成为主导势力。而突厥人对欧洲基督教徒的态度明显比之前占领中东的阿拉伯人更为严苛,导致欧洲人去中东朝圣越来越难。所以在公元1095年,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召集欧洲各国封建主,号召进行十字军东征,其直接目标就是从突厥人手里夺回耶路撒冷等基督教圣地的控制权。

(公元1092年的塞尔柱帝国,耶路撒冷已经处于其统治之下)

另外在当时的欧洲,其实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争斗已经在多个战线进行了几百年。而在十字军东征开始之前数年中,基督教刚刚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比如在公元1085年,西班牙针对伊斯兰势力进行的收复失地运动取得了重大成果,卡斯蒂利亚王国从穆斯林手中夺得了西班牙中部城市托莱多,这被视为收复失地运动的重大胜利。而在公元1091年,穆斯林在今天的意大利西西里建立的西西里酋长国被诺曼人征服。所以当时的基督教国家也受到了很大鼓舞。

(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刚刚取得重大成果)

但除了这些公开的原因之外,其实西欧国家发动十字军东征还有一些更加深层的原因。首先在十字军东征之前41年,西欧地区流行的天主教和东欧及西亚地区流行的东正教刚发生了分裂,罗马教廷失去了对东罗马境内教会以及其它一些东方教会的控制权。此次事件被称为东西教会大分裂,也是世界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之一。而罗马教廷对失去东罗马帝国明显非常不甘心,所以很多人也认为十字军东征的一个潜在目标是借对伊斯兰教进行的战争,使刚刚分裂的天主教和东正教地区重新找到新的共同点,从而重新实现某种程度的团结,至少是能够增加罗马教廷在东正教地区的影响力。

(描绘教皇乌尔班二世要求欧洲各国出兵东征的古画)

另外之前欧洲地区教会神权与世俗君权的矛盾激化,结果导致罗马教廷甚至出现了两个受到不同势力支持的教皇,而乌尔班二世最终获胜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合法性,进一步强化了对普通人的宗教灌输,因此也有人认为他发动十字军东征的目的也是借树立共同敌人,强化自己在欧洲各国的权威。另外欧洲当时实行的长子继承制在此时产生了相当数量对家族财产没有继承权的贵族青年,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而让他们去通过战争为自己赢得新的封地也被认为是十字军东征的重要原因之一。

2、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开始之前,乌尔班二世派遣了一批传教士到欧洲各地宣传十字军运动,在欧洲各地的贫民中掀起加入十字军,改变贫穷处境的热潮,最终有相当数量的平民自发组成了平民十字军,在1096年3月率先出征。但这支军队很多时候其实更像是有一些武装的移民队伍,因为他们很多人是骑着牛羊,甚至推着两轮手推车,还带着家眷,然后一路劫掠,沿途还屠杀了许多犹太人和匈牙利人。但在遭遇突厥的正规军之后一触即溃,在小亚细亚被突厥人全歼。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建立的几个国家(白红蓝黄),其中白色区域是核心的耶路撒冷王国)

而在半年之后,在公元1096年的秋天,由欧洲各国贵州和骑士组成的十字军才开始出征。而这支正式的十字军确实是集结整个西欧比较精锐的军力,人数也达到了3.5万人左右,其中步兵约3万人,骑兵约5000人。他们相对于当时驻守中东的伊斯兰势力,确实更加强大。这支十字军一路势如破竹,横扫了今天的土耳其地区,先后攻克尼西亚、多里留姆和安条克等地,最终在公元1099年6月抵达耶路撒冷,并在7月成功破城,将其占领。

之后十字军在中东地区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安条克公国、的黎波里伯国以及埃德萨伯国等几个十字军王国,此次西征其实也成为了历次十字军东征中成果最大的一次了。

3、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而除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也可以说成果很大,但这个成果事后却被证明对于欧洲是具有灾难性的。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结束之后,受到沉重打击的穆斯林在将近50年之后才缓了过来。从公元1144年开始,塞尔柱帝国开始对十字军国家发动了反击,当年就灭亡了埃德萨伯国。欧洲人为了救援埃德萨伯国发动的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失败。而在公元1187年,埃及阿尤布王朝的军队在萨拉丁率领下攻陷耶路撒冷,引发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最终此次东征军与萨拉丁经过几年大战后达成和约,欧洲人认可穆斯林对耶路撒冷的占领,但撒拉丁同意让基督教徒前来朝圣,不设障碍。

(描绘十字军围攻君士坦丁堡的画作)

而接下来到了公元1204年,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又发动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这次十字军东征最初的目标是埃及,然后再以埃及为根据地重夺耶路撒冷。这次的十字军主要由意大利北部和法国的城邦出兵组成,他们希望借威尼斯共和国的舰队渡海去埃及作战,但却给不了威尼斯足够的钱。结果几经周折之后,还欠了威尼斯共和国不少钱。这时一个名叫小阿列克修斯的东罗马王子找到了威尼斯总督,说只要十字军帮他夺回不久前他父亲失去的东罗马皇位,就可以帮助十字军偿还欠威尼斯的钱。

(法国名画: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堡)

然后十字军立刻调转矛头直扑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并在当年4月13日将其攻克,之后在城内大肆劫掠。而此时东罗马帝国事实上就已经灭亡了,十字军在东罗马故地建立了拉丁帝国和其它几个十字军国家。而一些东罗马贵族则逃亡到小亚细亚,建立了几个流亡政权。其中的一个名叫尼西亚帝国,这个国家在卧薪尝胆了57年之后,反攻君士坦丁堡成功,灭亡了拉丁帝国,重建了东罗马。但这个东罗马的国力与之前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这也为后来它被突厥人再次灭亡打下了伏笔。而这个变故也是十字军东征给后世带来的最大影响,但却是对欧洲来说灾难性的影响。

4、十字军东征的终结

之后欧洲国家又发动了5次十字军东征。其中第五、六、七次十字军东征都恰逢蒙古西征的高峰期,而蒙古第一次和第三次西征的主要打击对象也是中亚和西亚的伊斯兰教势力,他们与十字军还进行过一定程度的协作,所以当时伊斯兰世界腹背受敌,几乎陷入灭亡的境地。

但十字军在这几次东征中却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战绩,虽然在1228年的六次十字军东征中又重新夺回了耶路撒冷,但16年之后,被蒙古人从中亚一路赶到了中东的花剌子模军队又将十字军逐出耶路撒冷。

(描绘阿卡之围的古画,发生在公元1291年的阿卡之围标志着十字军东征的彻底失败)

第八次和第九次十字军东征其实也可以算成是同一次东征,因为本来这次东征是由法王路易九世领导的,但他的军队在出征之后不久遭遇瘟疫,路易九世本人也很快病死。之后英格兰王子爱德华又发兵援助法军继续东征,而且他还联系了蒙古伊儿汗国,希望与其组成联军一同与埃及马穆路克王国作战。蒙古人也确实发兵到了叙利亚,但这支军队没能实现与十字军的会师,而是很快就被埃及人击退。之后不久十字军也发生内讧,只得求和撤军。

公元1291年,十字军在中东地区的最后一个据点阿卡被马穆路克攻陷,持续了接近200年的十字军东征宣告结束。而十字军的九次东征,除了将东罗马帝国大幅削弱之外,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虽然也有人认为十字军东征促使欧洲人接触到了新的思维与文明形态,开扩了眼界,也促使欧洲的社会形态发生了改变,间接促成了后来的文艺复兴以及向现代社会迈进,但十字军东征本身确实没有为欧洲和中东带来任何正面影响,因此对十字军东征的评价总体上还是以负面居多的。

曼齐克特战役的影响

1071年的那次
曼齐克特战役导致了西方世界政治轴心的变化。尽管拜占庭帝国后来又收复了安纳托利亚的部分领土,但曼齐曼齐克特战役却敲响了拜占庭帝国的丧钟。

假设突厥人没有在这场战役中击败拜占庭军并俘获东罗马皇帝罗曼努斯四世,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土耳其,而基督教世界的边界今天可能仍迫近叙利亚和伊拉克的边缘。正是这场战役打开了突厥人进入小亚细亚的大门,而失去了这块盛产良马的土地,拜占庭帝国也日渐衰落,并在300多年后最终亡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在军事意义上,曼齐克特战役说明在中世纪欧洲的重甲骑兵和重装步兵无法击败东方草原上以骑射手为主的军队,这在后来的十字军战争和蒙古人侵欧战争中都得到了证明。
曼齐曼齐克特战役敲响了拜占庭帝国的丧钟。
本文标题: 曼齐克特战役前的西欧是如何看待拜占庭罗马帝国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4151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明朝是老朱家的吗唐朝时期的郭子仪善终的秘诀是什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