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科举有多卷

发布时间: 2023-10-26 23:01:1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1

细数古代的科举考试,以前科举状元的试卷长啥样?从历史留下的赵秉忠的状元答卷来看,是19折册页,全部用绫装裱,长268厘米,宽14...

明清科举有多卷

细数古代的科举考试,以前科举状元的试卷长啥样?

从历史留下的赵秉忠的状元答卷来看,是19折册页,全部用绫装裱,长268厘米,宽14.1厘米。答题题目后面是正文,卷首顶天朱书“第一甲第一名”为帝题字。最后3折是9位读卷官和1位印卷官的职衔与姓名。

在古代的科举考试历史中,经过层层选拔在殿试获得第一名被称为”状元“,文武状元前后总计约700多人,那么有谁见过他们的试卷呢?其实古代的考卷和现在一样,结束后都是由专门的部门保管,并且都是密闭的,所以很少有人能见到状元的答卷,在史书记载中也很少有此类文献作为参考,科举状元的试卷到底什么样几乎没有人知道。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明代有一位状元赵秉忠的文章就意外流出,答卷完整地展现了世人的面前。

赵秉忠,生于官宦之家,明神宗万历元年生人,从小好学,二十五岁时高中状元。中了状元后,进入仕途。赵焕彬是赵秉忠的第13代子孙,他意外发现此卷,后来很多古玩收藏家登门造访意图出高价收购,赵焕彬没有同意,在1983年把它捐献给了国家。如此稀有的状元真迹,被冠以国家一级文物,是无价之宝。 

古代科举考试的模式是一篇文章论高下,在答卷上根据题目来展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样一篇文章必定是精髓才能够夺魁,在人群中脱颖而出。这张状元答卷是19折册页,全部用绫装裱,长268厘米,宽14.1厘米。卷首顶天朱书“第一甲第一名”,是万历皇帝朱翊钧亲笔。题目是“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正文为1厘米小楷书写,共2460字,主要是一些治国兴邦之略,面面俱到,具有很深的借鉴意义。9位读卷官和1位印卷官的职衔与姓名写在了最后3折。此外还有答卷人的简历,阐述了政治精神面貌。

除了内容,卷面也是加分项,可以说古代状元的字迹都是上乘的书法作品。比如慈禧就因为一位考生字迹优秀破格提拔他为状元。可见,考生们不是只会背诵四书五经,还写得一手好字,他们的书法也是炉火纯青。

明朝洪武时期为什么要推行南北卷?

这其中缘由在于洪武三十年的时候发生了一起“南北榜案”。这起事件简单来说,就是在这一年进行的科举考试之中最后被录取的五十一人均为南方人。这一结果出来之后立马引发了北方学子的强烈质疑,落第的北方学子因此联名上疏,表示抗议。这些学子不仅到官府击鼓鸣冤,他们还直接半路拦截官员进行告状,所以这件事情很快便发酵升温。

随着考官偏袒南方学子,考官收受贿赂以及考官存有地域歧视等相关谣言愈演愈烈,这件事情终是传到了朱元璋耳中。朱元璋得到此事之后当即要求底下官员对此进行彻查,于是一支由十二名官员组成的调查小组随之出现。后经由试卷再查,被录取的五十一名南方人其实都是考自身才能被录取的,并不存在考官徇私舞弊等问题。但是这一结果出来之后,北方学子依旧不肯接受,与此同时朝中一些出生北方的朝臣也开始加入这场乱战。

随着冲突的日渐激化,朱元璋为平息乱战只能先是下令惩办了这场科举的考官以及后来参与复查的多位官员,之后他又亲自进行策问并钦点录取了六十一名北方学子。自此,这起事件终是告一段落。南北两地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以连带着两地学子们的文化水平也相差较大。但是“南北榜案”的发生却说明了人才选拔也是要顾及政治因素的,基于这一事件的影响,如何平衡科举环节学子们的录取便成了统治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等到了洪熙元年,明仁宗正式在科举考试环节实行南北卷,其中南卷与北卷的录取比例为六比四。等到了明宣宗时期,这位皇帝又在南北卷的基础之上增设了一个中卷,其中南取人数最多,北取居中,中取则最少。

为什么要推行南北卷呢,这里根据历史书籍的记载,大概在明朝洪武年时期,有一年的科举考试中,被录取的几乎全是北方的人士,因此怀疑是故意作弊导致的,主考官被杀掉,后人流放,而到了1397年的时候,在二月份录取的人群中,又几乎全部是南方人,被朱元璋发现了,怀疑是蒙蔽圣听,因此将相关的官员全部处理,并在此命令到六月份的时候重新考试。
后来在朱元璋亲自主持下,被录取的几乎是北方学子,才平息了这次的风波,因此后来为了避免这种事情的再次发生,就设立2月份的考试为南榜,6月份的考试为北榜,这样的话南北方的学子都能参加考试,还比较公平。
其实这还是反映了当时环境下的教学制度问题,所以到了后来开始按照省进行划分,然后进行调整,规范了许多,一直到许多年之后也一直在使用这种制度。

关于明代的科举数量问题

明朝的会试是三年举行一次,每次录取人数不过百来人.我想知道,这个录取比例是多少,也就是说一般有多少举人参加考试?另外,以湖广为例,每年乡试录取的举人大概有多少人呢?有多少秀才参加考试?
太祖洪武三年南方的乡试取士额为310人,但北方限取200人;英宗正统五年南方乡试取485人,北方仅限255人.会试取录额方面,会试分为三卷,即南卷(南方地区)北卷(北方地区)及「中卷」(指广西,云南等南方地区),整个会试取於南卷之士占55%,中卷占10%;北卷仅占35%.殿试及第人数方面,由洪武四年至万历四十四年,共245年,每科状元,榜眼,探花及会元共244人,南人竟占215名,北人仅占29名.反映明代文化重心已经南移,科举亦出现重南轻北之势,形成「南人恒多;北人恒少」的现象.

明朝科举制度简介 明朝为什么推出南北卷制度

宋代科举最大的成就是确立了考试平民化的方向,让无背景、无关系、无钱财却在古代大量存在的“三无”学子找到了通过考试出人头地的机会,并影响到了金、辽、西夏、蒙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考试录取工作。

在科举平民化方面,明朝继续进行了探索。明朝乡试的录取名额最初没有人数限额,据《明史・选举志二》,朱元璋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颁布诏令,要求“不拘额数,从实充贡”。

至朱高炽(仁宗)执政的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始出现名额限制。

明朝乡试的录取率能达到多少?据永乐十六年杨荣《进士题名记》:“拔其尤者贡于礼部,盖什之一。”按此说法,明朝乡试的录取率大约是10%,但这一录取率并不固定。景泰七年给事中张宁上疏称:“今顺天就试者一千八百余名,而中式者仅一百三十五名”,录取率为7.5%。

会试起初录取同样无人数限额,或多或多,由皇帝根据考生人数定夺。嘉靖五年以后,历科进士的录取名额,一般在300人左右,平均录取率应该低于10%。不同年份的录取率波动较大,如洪武四年参加会试200人,录取120人,录取率为60%;洪武二十四年参加会试660人,录取31人,录取率仅为4.7%。

明朝在录取政策上的一大变化和进步之处是,考虑到中国南北教育水平的实际差距,制定了“南北卷制度”。

此制度的出台与明初发生“春夏榜案”不无关系,其初衷是实行地区上的录取平衡,以照顾教育落后地区考生。所以,在大学士杨士奇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甫一提出按南北两大片区录取进士的办法后,很快为朝廷所采纳。

南北卷制度对录取名额作出具体规定,录取比例为:南卷60%,北卷40%。到宣德年间,又分出“中卷”,全国设三大录取片区。

南方举子太能考,几乎垄断了科举名额!明朝就有南北卷,为何一定要分卷?

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许多制度中的一项创举,能够让许多学子都努力学习,并且能够激发全国学习的热情。科举考试的成绩直接与考生的官职挂钩的,能够在科举考试中考的优异的成绩的话,以后的俸禄自然也是少不了的。而在明朝,由于南方的经济水平高,所以南方的教育水平也相对比较高。在明朝的科举考试中,北方的人能够上榜的简直寥寥无几。南方举子太能考,几乎垄断了科举名额!明朝就有南北卷,为何一定要分卷?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教育的极端不平衡导致的,就算后来给北方学子增加名额,北方人能上榜的还是很少。就像现在的高考一样,不同的地区录取率是不一样的,经济发达的地区更容易上一个本科的学校,而且还很容易上好学校。

明朝分为南北卷还有其独特的政治背景,就是在朱元璋在位的时候,有一次科举考试,上榜的竟然全都是南方人,北方人没有一个人能上榜。朱元璋由此大怒,甚至认为有官员之间腐败、贪污才导致的这样的风气,后来错杀了几位负责科举的官员。后来在同一年又举办了一次科举考试,这次科举考试录取的都是北方人。

后来有官员提议将科举考试分为南北卷,不同的考卷录取的南北方人数的比例也是不同的。这样可以促进教育资源合理的配置,可以更好的选拔人才,以免再出现以前录取的都是南方人的的情况。

后来在同一年又举办了一次科举考试,这次科举考试录取的都是北方人。
优异的成绩的话,以后的俸禄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教育的极端不平衡导致的。
教育的极端不平衡导致的,就像现在的高考一样,不同的地区录取率是不一样的.
本文标题: 明清科举有多卷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4026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下雨时打着伞,能通过增加步速防止身后的背包被淋吗假如唐玄宗重用李白,能避免安史之乱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