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那些开局王炸,最后却输了的人

发布时间: 2023-10-19 03:02:0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1

三国中实力已经平衡,谁一手好牌打的稀烂?东汉末年的时候,天下诸侯割据势力尤为严重。当时的诸侯有的是凭实力起家,有的就是受祖辈的光...

历史上有那些开局王炸,最后却输了的人

三国中实力已经平衡,谁一手好牌打的稀烂?

东汉末年的时候,天下诸侯割据势力尤为严重。当时的诸侯有的是凭实力起家,有的就是受祖辈的光辉起家的,而这其中你不得不提的一对败家兄弟,明明可以再造汉室成为力挽狂澜的权臣,但硬是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这对兄弟不是别人,正是袁氏兄弟。

首先对比一下家境,刘备就弄了一个中山靖王之后来忽悠人,当时的他都落魄到卖草鞋了,结果硬是一点点的拼出了蜀汉江山。你要知道当时的人都不拿他当皇叔看的啊,很多时候刘备和平常人没什么区别。

东吴也是不容易啊,早年的孙坚就在袁术的手下当将领,最后是因为和袁术闹分歧,所以孙坚才回东吴起兵的。而孙坚起兵比刘备强太多了,孙家在吴地世代经营,可以说吴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所以说孙坚其实也是一个官二代。

那曹操就更不得了,他父亲是曹腾的养子,而《三国志·武帝纪》中记载曹腾的祖先是汉朝相国曹参。这个来头可不小,远的不说就说进的。

他爷爷曹腾是权倾一时的大宦官,历经四任皇帝未曾有过,可以看出曹腾的本事有多大。而他父亲更是三公之首太尉,不同于他爷爷,他父亲经营有方,为官多年,家产不计其数。这种背景深厚,加上有钱财来招兵买马,可以说曹操也是手里握有王炸的人。

但是三国里面手里牌最好的还不是他们,而是袁绍兄弟俩。袁绍和袁术两人出生于汝南袁氏家族,从袁良到他们这里,家里面四世一共出了5个官至三公的人那可真是货真价实的“四世三公”家族,和曹家比起来那就相当于暴发户和世家相比。

朝廷里当官的很多都是袁家的弟子、门生,史称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天下”。当时袁绍和袁术一起兵,那些世家纷纷在他俩中间下注。但是这两人之间相互不是怎么和谐,但是中规中矩都是一家人。他们两人有三次机会可以力挽狂澜,但是两人都因为各种原因错过了。

第一次就是酸枣之盟

当时的讨董联军都已经集合到一起了,而且袁绍还当了联军的盟主。当时如果一鼓作气灭了董卓,那就没啥事了。毕竟讨董联军中这两人占的比例也比较大,一旦胜利之后袁氏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但是袁绍却没有把握好这次机会,只有曹操和孙坚冲上去了。当然了结果就是曹操大败落荒而逃,孙坚击败吕布,然后捡到了传国玉玺。就这样的时代性机会被俩人错过了。

第二次就是袁绍妄图立汉帝

当时的袁绍占据了北方的河北,势力达到了顶点,当时的河北冀州是重地,光武帝就是凭借着河北起家的。反观袁术占据了南阳和汝南,也就是江淮一带。地方不是很大,但是最富的地方都被他占领了。

一个手握河北雄兵,一个手握天下第一、二郡。一个是北方的霸主,一个是南方的霸主。此时的袁绍想要立汉宗室刘虞为帝,到时候两人手握半壁江山和一个皇帝,很明显手握四个二带个王炸,到时候袁氏就是大汉再造功臣。结果此时的袁术却不愿拥立汉家皇帝,于是就拒绝了这个完美的提议,历史性的一刻又被俩人错过了。

第三次就是袁术称帝

话说孙坚捡了一个传国玉玺,之后就把玉玺给了袁术。而此时民间谶文云:“代汉者,当涂高也。”当时的袁术内心异常激动,他以为说的就是他自己,于是自己就准备称帝。

但是他错的就是没有告知他的兄长,他自己一人在江淮称帝了。他称帝之后,袁绍开始和他互相争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孙家反了去江东做霸王了,曹操和刘备也趁机疯狂的抢地盘。袁术走了之后就轮到了袁绍,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了袁绍,自己也成为了北方的霸主。

袁绍和袁术两人是手握四个二加王炸的人,但就是输给了曹操、刘备他们。硬是把四世三公的优势全部浪费完了,也辜负了世家对他们所下的注。

这个人就是刘备啊,刘备要是不发动夷陵之战,也不至于最后搞到自己的死亡和三国天平的混乱。
当然就是刘备。他因为关羽的死发誓要找孙权报仇,不顾其他人的阻拦,一意孤行,导致蜀国的人才和士兵在夷陵大战中损失惨重,蜀国国力急速衰退,再也没有能力和其他两个国家争霸了。
刘备,刘备当时的实力已经发展的非常好了,但是为了给关羽报仇,得罪了孙权,而且夷陵之战还失败了,使蜀国逐步走向衰落。
我认为是刘备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如果刘备不举兵伐吴的话,蜀国是不会被灭的。

卢俊义的经历告诉我们,命苦的人会有哪些表现?

在梁山108将中,有两大苦命人。一是柴进,号称水浒第一贵族,曾跟宋江并列江湖大哥,结果不但差点被杀,还沦落为宋江小弟。最终丢了免死铁卷,失了贵族身份,但别管怎样,好歹保住了性命。

另一位就是卢俊义,家财万贯,枪棒无双,哪料却是头上染绿,差点被杀,导致万贯家资全给了梁山,落草而来,虽换来了梁山二把手的位置,可最终却被害得坠河而亡,命都丢了——怎个命苦了得。

那么开局一手“王炸”的卢俊义,咋就落得如此悲惨下场?这还真不能全怪宋江和吴用。所谓:性格即命运,行为定人生!卢俊义的苦命几乎都是他自找的,具体说来就是:苦命的人,往往都有这三种表现!

其一:看不起身边的人

一个人有优越感,是好事!起码能让自己更自信。但就怕发展为看不起身边的人,这种现象许多人都有,总觉得身边人都不如自己。这就导致了自我孤立,听不得身边人意见,反而容易被“外来和尚”给忽悠瘸!

卢俊义就是这情况,他智商不够吗?当然够,否则怎能坐拥万贯家资。可当他被吴用给忽悠住,想去泰安避难时,燕青还是李固和贾氏,都是齐齐反对!这三人是卢俊义最亲近的人,如今齐齐反对,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严重了。

可卢俊义却怒了,斥责燕青和李固,怒骂贾氏!他是啥理由?说出来都不可思议,就一个“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而燕青、李固和贾氏的反对理由,却都非常有理有据。

如燕青就指出,“去山东泰安州,正打从梁山泊边过。近年泊内,是宋江一伙强人在那里打家劫舍,官兵捕盗,近他不得。主人要去烧香,等太平了去。”可卢俊义就是不听,结果一切如燕青所说,去了就被捉进梁山了。

所以,看不起身边的人,从来都是苦命的表现。道理很简单,这等于否认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却忘了自己的一切都是建立在这个圈子之中!再说明白些就是,他等于开始自己挖自己的墙角了!

须知,身边人最知道你的优缺点,故而也最能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倘若如卢俊义这般,感觉身边人都是无能之辈,那他自己是啥?自己又在哪儿?这不是自找苦吃是啥!

其二:喜欢宽容之后追加信任

能宽容别人是美德。但宽容仅仅是一种心理释放,表示我放下了!而信任却是心理依靠,表示可以进行捆绑!这完全是不同的,而卢俊义恰是分不清这一点。

在卢俊义上了梁山后,听闻宋江劝自己入伙后,他推辞,这很正常!按理说事情发展到这,卢俊义应调动一切能力,去适应这个环境了,只有适应了,才能有正确办法。

可反观卢俊义,却天天跟梁山好汉“泡”在一起。虽名义上是宴请,但谁都清楚这就是让卢俊义放松警惕。果然在放李固等人下山时,吴用出招了,说:“员外宽心少坐,小生发送李都管下山,便来也。”

此刻,凡是能看清自己所处环境的人,恐怕都必会随后出招,表示跟着去一起去送李固——因为这些人要回家,起码也要有话交代。比如告知家人别担心啥的。可再看卢俊义,却根本没这心思。

须知吴用是假扮算命先生骗他来的,又知道了目的是想让他入伙梁山。在这种情况下,恐怕绝大多数人,绝不会再相信吴用了。结果,正是吴用便抓住了这个机会,对李固说:你家卢员外,已答应留在山上当二把手了,还在家里题了反诗。由此导致了李固回去后,就伙同贾氏夺了卢俊义家产,赶走了燕青。

许多人在宽容别人的同时,都容易为了展现大度,又追加信任!这就是命苦的第二个表现,对造成自己伤害的人可以宽容,但不要轻易追加“信任”。如,有人上一笔借款还没还,就又来求你宽容请求再借一笔。这时若你宽容并追加信任,又借出去一笔。倘若他不还了,你再喊苦命,能怪谁?

其三:办事不分轻重缓急

卢俊义终于逃脱下了梁山后,在回城途中遇到了衣衫褴褛的燕青。听闻燕青的消息后,卢俊义选择了不相信,并一脚踢倒燕青,然后回家,结果被官府以私通梁山匪徒之罪,给捉拿了!

卢俊义不相信燕青,不是错!毕竟消息太突然,但问题是他难道就不知分个轻重缓急吗?如卢俊义完全可以乔装改扮,先进城打探一番,摸清了事实再说!若这样一来,他还会有牢狱之苦,差点丢命吗?

所以,命苦的人都容易冲动,而冲动的表现就是“办事不分轻重缓急”。极其容易让自己身处被动和危险之中,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局面!卢俊义就是这样的例子!

所以,倘若卢俊义认真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的话,他必会含泪告诫我们:对这三种命苦的表现,千万要小心!

三国最被高估的人就是诸葛亮,一手王炸被他打得稀烂

实际上,历史上的诸葛亮不能说没有小说中的聪明,也不能说不如小说中的伟大,只能说,真实的诸葛亮,与小说中的诸葛亮是极不相同。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既不是对诸葛亮的高估,也不是对诸葛亮的低估,而是完全歪曲了诸葛亮的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仅仅只是把《隆中对》原封不动的进行了展示,其他与诸葛亮有关的战略分析不曾提及,但实际上,诸葛亮本就是一个不世出的战略规划家,否则他仅仅只提出“联吴抗曹”这四个字,绝对无法帮助刘备从几乎没有立锥之地,到后来坐拥荆州南部四郡和益州。
不仅如此,诸葛亮还是蜀国律法《蜀科》的编撰人之一,而且诸葛亮此生以《蜀科》为准则,严于律己,让人敬佩,再加上诸葛亮极强的内政能力,使得诸葛亮逐渐成为了千古名相,而在军事上,诸葛亮治军严谨,用兵如神,即便后来西晋用的都是诸葛亮的练兵之法,乃是当世一流的军事家。然而在小说之中,诸葛亮的格局就非常小了,他可以和张飞玩激将法,可以戏耍曹操,一招诱饵伏兵走遍天下,因此比较之下,我们没办法说明在小说之中诸葛亮的形象与现实中是否是拔高还是诋毁,只能说形象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由于《三国演义》毕竟只是一本小说,而非史书,其宗旨也是为了服务于读者,因此战场上我们看不到两军交战的具体过程,只看到了双方将领的酣战厮杀和个人勇武的绝对体现,同样地,刻意描述诸葛亮在内政上的举措,治军上的严谨不利于大众的阅读,因此诸葛亮的形象才会在《三国演义》中有如此歪曲。

建文——拿着王炸还输了牌的年轻人

在大明的皇帝里,有幸运的,有悲催的,有老实的,有能折腾的,但是既能折腾又悲催的,恐怕就要非建文帝朱允炆莫属了,自己的爹没当上皇帝,自己的爷爷指定自己上位,也没缓冲,也没准备,皇上还没当顺溜,就被自己的叔叔给轰下去了,令狐就跟大伙聊聊,朱允炆是怎么把自己这一手王炸的牌给打输了的。

朱允炆生于1377年12月5日,至于什么时候没的,没人知道,因为都没人知道他到底在哪儿,之前有一个法国的足球运动员,叫里贝里,他说自己有中国的血统,还是源自一个逃逸的皇帝,但我觉得就他那模样,还真不太像老朱家的后代,虽说朱元璋长得有点儿磕碜,但是里贝里那张疤瘌脸更磕碜,有点儿跑题,咱继续说朱允炆,他是大明的第二位皇帝,太祖朱元璋的孙子、太子朱标的二儿子,年号建文,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当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为了发丧,追谥他为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到了南明弘光元年,就是1645年的七月,改庙号惠宗,后世也就称他为明惠宗。

朱允炆十五岁被立为太子,二十一岁登上皇位,二十五岁就被自己的亲叔叔朱棣夺了皇位后不知所终,他这一辈子,就跟放得那个烟火一样,极其绚烂,又极其短暂,当然这跟他爷爷也有一定关系,作为大明的开国皇帝,分封自己的儿子为藩王其实并没有啥大错,但是到了他晚年才发现,不对!有问题!

其实问题也简单,如果是朱标即位的话,也就木有问题了,但可惜的是,朱标早逝,自己这孙子太年轻,我猜朱元璋当时是为了弥补朱标,才执意让朱允炆上位,底下那些儿子肯定不服,太子不在了,怎么着也轮不到侄子啊,这不满情绪是肯定有的,但是以当爹的身份打压自己这些儿子,晚年的朱元璋多少有些于心不忍,二来,如果朱允炆上位后,如果能借削藩之事使其臣服于自己,那他的皇位便将固若金汤,这一点朱元璋大意了,他认为区区诸王不可能有什么反抗之力,朱允炆继承大统,天时、地利、人和全占,而且自己余威犹在,那些偏安一隅的诸王根本就不足挂齿,结果事实狠狠地打了朱洪武的脸。

虽然说年轻人输得起,但不是什么都输得起的,年轻人可以犯错,但也不是什么都能犯错的,而朱允炆恰恰就是这样,输了最不能输的 犯了最不能犯的错,削藩没错,在于你怎么个削法,好歹朱允炆也是受过培养的,你就不知道主父偃的推恩策么,汉武帝时期的一个经典成功案例,其实你也别说没人给他出主意,当时高巍就给他拟定了一个大明朝版的推恩令,就是将北边诸王的子弟分封到南方,南方诸王的子弟分封到北方,但是对于这些藩王的待遇要更胜前朝,逢年过节多派使者嘘寒问暖,缺啥给啥,对那些有能力的下诏书褒奖,对那些为非作歹的,分这么几步,初犯不追究,再犯赦免一次,多次触犯不知悔改,上告太庙废除之。这招实在是深得厚黑学之精髓,以恩及子孙的名义,堂堂正正的下死手,明面上对诸王恩宠备至,既占大义,又得实利,实在是削藩必备的首先,但是建文帝的反应是,“上颔之”,啥意思?就是朕看看再说。

看啥?很简单,朱允炆觉得我是王道正统,掌天下雄兵,还在乎那几个叔叔,要什么套餐,来个快餐就完事了,他用的那几个文臣可都是名满天下的大儒,儒都有一种回归古制的情节,认为越古老的东西越是好的,到周文王时期才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到尧舜禹时期才是人人皆是圣贤,所以是闲聊没问题,但是治国的不行,但是朱允炆还就听从了这帮浪漫主义思想荡漾的诸位书生的建议,强行削藩!大哥,你就不看看之前晁错的前车之鉴么?

强行削当然也不是不行,毕竟自己掌握着百万雄师,倚仗全国之国力削藩,好多人说朱允炆心慈手软,他可不是,一口气削掉了周、齐、湘、代、岷王,其中湘王于大火中自焚,齐王被贬为庶人,珉王被软禁在京城里,从这些一举一动中我们绝对可以能看出朱允炆的手段十分毒辣,绝没有妇人之仁,燕王朱棣那时候已经虚了,赶紧给自己的大侄子写信,“我服了,赞算了吧,好歹我是你叔叔!”

做事就是这样,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底,千万别犹豫,结果朱允炆一看信,心里琢磨,“要不我就算了吧,我这即位还没多长时间,就连着把自己的叔叔们给收拾了,骨肉情亲何在?”他的优柔寡断才导致了后面的失败,削藩是一场人头滚滚的战争,不是游戏,削藩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既然强行削藩,就要快刀斩乱麻,哪儿能干一半,自己觉得于心不忍就不削了?此时朝廷和诸王已经是不死不休的地步了,就算你想罢手,剩下的诸王可能理解你么?

结果最后,朱棣领着八百个人对抗几倍于自己的王师,谁想到他还赢了,他靖难之役的难度绝不亚于他爹起义缔造大明,朱允炆怎么下的命令,“毋使朕有杀叔之名”,这才会有朱棣以十余骑视察敌营被大军围困,结果从容引马,鸣角穿营而去,诸将你看我,我看你,连一箭都不敢发,可怜那些牺牲的战士们啊!

朱允炆拿着一手的好牌打成这个样子,也是难为他了,优柔寡断,做事不彻底,不近亲情,又想立牌坊当仁君,让一个仅有八百多亲兵的王爷成功造反,大一统的历史上也就他了,说句不好听的,能跟他并列的恐怕也就只有崇祯了。
本文标题: 历史上有那些开局王炸,最后却输了的人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3847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假如你是皇上,底下有一个手握重兵的心腹大患。你该怎么办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哪个对中国的影响更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