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陶渊明隐居后,他的诗会流传后世

发布时间: 2023-10-14 04:00:2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0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隐士既然归隐了为什么会青史留名?不肯入仕的隐士实际上是从‘山中高士’演化而来的。最早不肯入仕的人名士...

为什么陶渊明隐居后,他的诗会流传后世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隐士既然归隐了为什么会青史留名?

不肯入仕的隐士实际上是从‘山中高士’演化而来的。最早不肯入仕的人名士,为了“身不屈於王公”选择了入山躲避起来,后来世人称他们为‘山中高士’。

从皇甫谧的《高士传》可知,自从郑穆公时的弦高开始,名士们开始由‘入山躲避’式的归隐,逐渐转变为了‘王赏而不受,王招而不仕’的“田园”式归隐,而不是归于山林躲避。

陶渊明是归隐田园不是归隐山林

实际上‘归隐田园’并不一定是指生活在田园间,更多的是指不入仕途不入庙堂。而陶渊明的归隐就是指远离庙堂不入仕途,并不是说他彻底把自己隐藏起来。这一点从他的下面这首诗可以看出: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一句就点出了陶渊明的归隐不是山林式的归隐。既然不是山林式的归隐,那么他自然也没有离开市井,他的相关事迹自然会被传扬开来,他的名字也会留于史册。

山林式归隐最彻底的是巢父

皇甫谧的《高士传》中写了很多隐士,其中归山林的,有归田园的。若说归隐最彻底是,要算巢父了。关于巢父《高士传》中有如下记载:

巢父者,尧时隐人也。山居不营世利,年老以树为巢,而寝其上,故时人号曰巢父。尧之让许由也,由以告巢父,巢父曰:“汝何不隐汝形,藏汝光,若非吾友也!”击其膺而下之,由怅然不自得。乃过清泠之水,洗其耳,拭其目,曰:“向闻贪言,负吾之友矣!”遂去,终身不相见。

正是因为巢父的归隐是最彻底的,所以连他的真实姓名也无人知晓。至于他“山居不营世利,年老以树为巢,而寝其上”的事情是如何被世人知晓的呢?大概是经许由而传于世的,因为在《高士传》中,与巢父相关的两件事都与许由有关。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自从晋代王康琚的“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流传开来之后,人们对隐士开始有了‘小隐’与‘大隐’的划分,甚至后来还出现了“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的说法。

实际上最初的山林之隐,在于隐其身、隐其名、隐其事,为的是做到‘身’与‘心’彻底的‘无’即:身无名,心无利。而后来的‘隐于市’实际上是‘身’有名而心无利,只做到了‘心隐’而未做到‘身隐’。

世人之所以认为‘山林之隐是小隐’实际是因为隐于山林的隐士大都没有做到彻底的‘身心俱隐’,他们大都青史留名了,所以,世人才认为‘大隐隐于市’高于‘小隐隐于野’。

结语:从上可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是隐于市,所以他的相关诗词以及相关事迹都在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像巢父这种隐于山林的人,在历史上留下了只言片语。自然还有一些隐士连只言片语也没有留下,所以,我们无从知晓他们的姓名与事迹,他们也彻底消失在了历史中。

至于“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是否是真知灼见呢?实际上未必。人们之所以认可‘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无非是后来的隐士即便归于山林,依然没有做到‘身心俱隐’,甚至很多隐士不是为了彻底隐身,而只是为了避开闹市,因而才有了‘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之说。

因为他所做的诗被大众所喜欢广为流传,他做的诗里面有很多的人生道理和现实意义,对我们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决策作用。
虽然他们自己归隐了,但是他们留下的一些文学著作还是非常有名气的,也就成为了他们流传了这么久的原因。
虽然隐士归隐了,但是在他们没有归隐之前他们还是有很多作品,流落在天涯海角,被世人所歌颂,所以还会青史留名。
隐士在归隐前,大多都是文人墨客,都是才华横溢的人,都是有一定的文章或者诗篇已流传世间,后面因为各种原因而归隐,最后被后人发现了这些著作,就青史留名了。

陶渊明他不是隐居了么为什么他的诗还可以流传···

学他的诗有好多年了······一直不明白·······
看看下面这篇,大概你能明白那么一点:

http://www.ywzx8.com/Article/mwxs/200903/31978.html

以下是节选:

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

第三种方式可以说得拗口一点,叫“不可逆切割”。桃花源的独自美好,容不得异质介入。那位渔人的偶尔进入引动传播,而传播又必然导致异质介入。因此,陶渊明选择了一个更具有哲学深度的结局:桃花源永久地消失于被重新寻找的可能性之外。桃花源中人虽然不知外界,却严防外界,在渔人离开前叮嘱“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背叛了这个叮嘱,出来时一路留下标记,并且终于让执政的太守知道了。但结果是,太守派人跟着他循着标记寻找,全然迷路。更有趣的是,一个品行高尚的隐士闻讯后也来找,同样失败。陶渊明借此划出一条界限,桃花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隐士天地。那些以名声、学识、姿态相标榜的“高人”,也不能触及它。

这个“不可逆切割”,使《桃花源记》表现出一种近似洁癖的冷然。陶渊明告诉一切过于实用主义的中国人,理想的蓝图是不可以随脚出入的。在信仰层面上,它永远在;在实用层面上,它不可逆。

————————————————————————

至于隐居了这个真不好说了,毕竟不是古墓派的隐居方式。多多少少都是有朋友的,文人的朋友估计都是文人。流传点作品就容易了。这个网站我也没有细看: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710/20/2472_223448641.shtml

陶渊明的归隐原因和对后世的影响

浅析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陶渊明(约352年—427年),字元亮,或云名潜,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然而这位隐逸诗人的归因也有着不同的说法,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位才人归隐田园呢?现在我就这位才士的归因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原因一、儒家文化影响,怀才不遇
陶渊明少年时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破灭。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 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多年来的经历使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他开始转向躬耕自己自足,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澹泊。此后,他又

为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上任八十余日就解印挂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他仕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返顾地走上了归隐田园之路。
原因二、孤高不傲的个性、归隐——人生的最后抉择
受魏晋玄风的熏陶,陶渊明最大的特点是“质性自然”,“任真自得”。萧统《陶渊明传》说:“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这里所说的“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即超凡脱俗、崇尚自然,为人率真的天性。《宋书"隐逸传》叙陶渊明饮酒的风度说:“贵贱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候潜,值其酒热,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渊明这种不修边幅,不着行迹,一任内心的情感,被沈约目之为“真率”,可谓相当准确。颜延之《陶征士诔》说陶渊明“物尚孤生,人固介立”,也就是说他具有正直守志、独立世表、孤高不群的个性品质。
他的性情从来与世俗不合,自称“少无适俗韵”、“性刚才拙,与物多舛”。生性耿介者,行为与俗人相异。正是这种真率耿介的独特个性,使得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个性是个体生命的真正本质,是决定人生选择的最直接因素。
原因三、崇尚自然的性情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思考。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质而存在,依靠它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

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朴素而归真。陶渊明入世十几后,希望返归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铜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归园田居》其一)“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的喜悦。
总结
从陶渊明的归隐的生活可以看出,陶渊明向往的社会是和平与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无身外之求的人生;喜爱的人生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之趣的乡村。由于这些追求,使他大多数的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 远的外貌,但其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身感无所感的焦虑。所以说陶渊明的归隐原因多种说法,各种各样,我们在这里只是对其的浅浅分析探讨。

影响、
陶渊明在当时只以隐士著称,他平淡自然的风格与当时崇尚华丽的文风不合。萧统是第一问发现陶渊明文学价值的人。到了宋朝,特别是通过苏轼、朱熹的弘扬,以及汤汉对其作品的诠释,陶渊明才真正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崇高的地位。
他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归宿,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了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个堡垒。而平淡自然成了他们心中崇高的艺术境地。
菊和酒已经成了陶渊明的象征。他追求酒铸成的物我两忘境界;而菊成了他的化身,象征着高情远致的意向。除二者之外,还有“孤云”。他的诗歌是一个孤独者的自白。其诗歌将日常生活诗化,情景事理浑融,平淡中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好评哦哦
本文标题: 为什么陶渊明隐居后,他的诗会流传后世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3765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上知乎的穿越者可以透露一点过去的事吗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美国,世界局势如此动荡,人类未来会迎来全面的三战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