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湣王时期,齐国军力达到顶峰,为何会在济西之战中不堪一击,一败涂地导致齐国一蹶不振

发布时间: 2023-10-12 04:00:3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8

济西之战中,齐国为什么会惨败?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合乐毅为上将军,统率燕、秦、楚、韩、赵、魏六国的军队攻齐。齐王骄傲自恃、忘...

齐湣王时期,齐国军力达到顶峰,为何会在济西之战中不堪一击,一败涂地导致齐国一蹶不振

济西之战中,齐国为什么会惨败?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合乐毅为上将军,统率燕、秦、楚、韩、赵、魏六国的军队攻齐。齐王骄傲自恃、忘乎所以,开始并未料到燕国会联合诸国攻齐,及至发现燕军已攻入齐国时,才匆忙任命触子为将,率领全国军队主力渡过济水,西进拒敌。双方兵力各约20余万,在济水之西(今山东高唐、聊城一带)展开决战。齐军由于连年征战,士气低落。齐王为迫使将士死战,以挖祖坟、行杀戮相威胁,更使将士离心,斗志消沉。结果,当联连军进攻时,齐军一触即溃,遭到惨败。触子逃亡不知下落,副将达子收拾残兵,退保都城临淄。

乐毅伐齐前,齐国的国势已经达到了顶峰,为何却在乐毅的进攻下几乎灭国?

燕国之所以能一战打破齐国不败的神。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而言:其内部原因是齐军太过高估自己的军事实力,骄兵必败,同时齐王主政残暴不堪。外部原因是另外的战国五霸联盟一起讨伐齐国,合五国之兵力,数量上压倒性的优势,原本的盟友出国则在后方进攻齐国,使得齐国腹背受敌。

燕国之所以发起覆灭齐国的方略乃是因为当初齐国也曾入侵过燕国的领土,并深深地伤害了燕国。三晋同意讨伐齐国,则是为了分割齐国的新领土,即旧宋国。秦国同意削减齐国是削弱齐国,消灭最强大的对手,以便于自己之后侵吞六国做准备。

公元前二八四年,燕国燕昭王封乐毅为上将军,征派全国所有的军队出征齐国。赵惠文王也授予乐毅相国的封号,表示乐毅有指挥赵国军队的权力。秦国则派都尉斯离率军与燕、赵两军会合,韩国、魏国也派出部队合兵一处。于是组成了浩浩荡荡的五国联军,在乐毅的统一指挥下,从灵丘攻向齐国。

齐军连年征战,早就不堪重负,疲惫连连。作为主帅的触子,对这一点是看得很明白的却又没无可奈何。他命手下士兵在济水两军交战一道构筑防御阵地,希望以此来拖延时间,使得五国联军出现疲态的时候再寻找机会出击,但是,这一谋略却被齐国当政的昏君齐闵王是做懦弱的表现。他不断派出使者,催促触子主动发起攻击。触子坚决不听从王上的命令。齐闵王失去了最后的耐心,派人给触子带话说:"你再不战,我便杀你全部的族人!”

主帅触子左右为难,出则必败,不战必死。只能按照齐闵王的旨意出击。两军刚刚接触,触子便在中军吹响擂鼓撤军。齐军本来便没有战意,四下溃逃,五国联军趁机攻杀,轻易便赢得了济西之战的胜利。

齐国长期以来,是东方六国当中的重要强国之一。从齐威王统治时期到齐湣王统治前期,齐国一直保持着东方第一强国的地位;同时,这一时期,齐国还曾一度与秦国两强并峙长达70余年。成为东方六国当中,能够与秦国抗衡的唯一超级大国。

经过齐威王时期著名的“邹忌变法”,使齐国从战国初期的中流国家,逐步发展成为能与战国初期独霸中原的魏国争霸的强国。齐魏两强为争夺中原地区的霸权,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政治与军事较量。齐国趁魏军将领庞涓向赵国首都邯郸进攻时,于公元前353年由孙膑成功指挥了著名的“桂陵之战”,孙膑善用兵法;等待魏军与赵军之间正处于胶着,略有利于魏军时,迅速进攻桂陵;以成功“围魏救赵”。

桂陵之战之后,魏国迅速恢复了国力;并于公元前342年,进行了“逢泽之会”。虽然,“逢泽之会”标志着魏国中原霸业达到了顶峰,但是,“逢泽之会”也预示着魏国霸业的“由盛而衰”。韩国未能派代表到场参与盟会,使魏惠王为此觉得韩国“目中无人”,需要适时地警告和威慑它。

首先,作为联军统帅的乐毅,他没有采用传统打法,而是运用“闪电战”。这种战术让燕国迅速占据七十多座城池,但任何事有利有弊,它也存在不少缺陷。

一是守城问题,得到城池后需要戍守和安抚百姓,就算给每座城派的人不多,总共下来也不是小数目,这对燕国来说不那么简单。

二是后勤问题,攻下的城池越多,战线的纵深就越长,从燕国到齐国的后勤补给就更吃力,对于经济孱弱的燕国来说,显然经受不起。

其次,齐国从姜子牙开始就重视经济,何况地处东夷,很少发生战事,人口一直处于诸侯国前列。五国伐齐虽然是“闪电战”,但是战争并非突然,齐国也做了一些准备,转移不少财产。更关键的是,齐国有五座都城,即墨和莒城便是其中两个,它有大量的常住人口和充足的战备物质。要不然,田单也不可能短时间集中一千头牛,战国中期,耕牛虽然不再是稀缺的生产力,但也没到普及的地步,由此可见齐国根基之雄厚。

众所周知,齐国吞并宋国后,引起了燕国、韩国、魏国、赵国、齐国的五国联合进攻。如果燕国真的彻底吞并了齐国
齐国是东方六国当中的重要强国之一,经过齐威王时期著名的“邹忌变法”。
乐毅伐齐,是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共同伐齐(战争开始后楚也加入联军)。激战于济西,大败齐军。

济西之战简介:齐国由盛转衰的标志

济西之战过程

“济西之战”是齐国由盛转衰的标志。济西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84年,战国五雄燕、秦、韩、赵、魏联兵攻齐,济西之战的整个过程持续了六个月。

济西之战图

济西之战过程非常复杂,最开始由燕国派乐毅挂帅,统领五国部队,攻占齐国大部分城池,战争中齐闵王四处投靠他国,皆被拒之门外,最后齐闵王被楚国大将杀死,齐国几乎灭亡。济西之战的过程势如破竹,不得不说一下当时著名的“苏氏兄弟”。

燕国派苏秦、苏代打入齐国内部,游说齐国与周边国家结仇,消耗其国力,疲乏其士气,苏氏兄弟二人堪称我国乃至世界间谍界的“鼻祖”,深入敌后,潜伏作战,提供情报。苏秦主要是为济西之战前期准备做出了贡献,而苏代则是济西之战顺利如斯的关键人物。

话说济西之战开始的时候,苏代主动要求出征,齐王立即任命苏代为将军,迎战联军,在济水以西开战,齐军几乎是尚未交手就惨败了。苏代立刻向齐王请罪,《越世家》记载:苏代曰:“愧于齐、愧于王,愿请征,戴罪立功,不斩敌将,誓不归”。齐王见苏代如此“忠心”,十分感动。不久,齐王便第二次让苏代率军出征,这次战争在阳城门外,又是不战而溃。

济西之战的过程在苏代的两次“大溃败”后已接近尾声,齐军的兵力已消耗殆尽,节节后退,最后逼得齐闵王四处逃命,楚国出兵“援齐”,齐闵王本来以为抓住了楚国这根救命稻草,却被楚将杀死了。

济西之战的过程中各诸侯国其实各有打算,与齐国接壤的赵、魏纷纷占领边境城池,秦国和韩国隔得比较远,得到好处就退兵了,楚国趁机占领了曾经被齐割让的城池,由于“分赃不均”还进行了小规模的争夺战。

齐闵王死后,持续六个月的战事结束,纵观济西之战的过程,齐国惨败是诸侯国争霸的牺牲品。

济西之战五国联军和齐国各投入了多少兵力

济西之战五国联军和齐国各投入了多少兵力?据《秦汉史》记载双方投入兵力情况大致如下:燕国投入20万兵力,秦国韩国各投入5万,魏国投入8万,赵国投入6万,齐军拥有两个大部,一个大部队20万,一个大部队40万!这加起来竟然接近一百万规模的军队!

(济西之战)

战国时期,诸侯国所有人口加起来约在2000万左右,这意味着,每20人中就有一个人参加了那场战争,这个兵力数字可信吗?关于这个问题,不仅仅现代史学家包括古代各朝各代都在研究这个问题。

目前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文物,兵器皆以青铜为主,并且数量极少,至于盔甲就更少了,有军衔级别的军官才有;《史记》描述秦兵:“赤膊上阵,掖下夹虏,手提头颅”;且古时常有“揭竿而起”,说明很多上阵的士兵手中的“兵器”并不是利器,而是木、竹、秸秆之类的。故战国时期,参加战争的人,其实绝大部分是“农民”,从事农活的同时还随时参战。

济西之战中的百万军队“水分”很大。五国联军实际上的“正规军”兵力约在20万左右,齐国投入兵力的“正规军”也在20万左右,那齐国还有40万大军是个摆设?济西之战后期,齐湣王节节败退,于是开始“抓壮丁”,强迫齐国十三岁至六十岁之间的男丁全部参战,还以挖祖坟相威胁,所以齐国后期所谓的40万大军不过是齐国手无寸铁的百姓。

那么济西之战五国联军和齐国到底各投入了多少兵力呢?据现代史学家分析,五国联军中燕国出兵接近10万,其余四国共同出兵约10万,分别从齐国的北面,西面,西南面进攻,主要战事都在济水以西进行,韩、魏、赵、秦国在齐军溃败后,得到了好处,基本上撤兵了,只有燕国的乐毅将军率军坚持不懈的长驱直入,攻破齐都城。

到战争中后期,这场战争主要是燕国十万兵马和齐国零散的几万军队作战,虽然后期楚国出兵“援齐”,但并没有作战,而是趁机占领城池。随着战争的深入,诸侯国各有自己的打算,不希望战争消耗太多的国力,所以战争后期投入的兵力已经很少了,约十万左右。

济西之战结果

济西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84年,济西之战的结果是,燕国率五国联军破齐,齐闵王死于战乱,齐国由盛转衰,燕国成为诸侯强国。《乐毅列传》称:“连下七十余城以属燕”,《秦汉史》称:“良才志士齐聚燕,国殷民富,士卒乐轶轻战”,描述的都是济西之战前后燕国的鼎盛繁荣,那么济西之战的结果真是“强燕”了吗?

战国诸侯分布图

根据历史时间表,可以看出“济西之战”离秦灭六国,只剩下63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各诸侯,统一六国。那么这一战,到底是燕国变成诸侯强国呢?还是给秦统一六国铺路了呢?

济西之战,诸侯国中唯一能与秦抗衡的齐国衰弱了,虽然后来复国,但已无力回天,最有可能与秦国争霸的齐国不再强大。济西之战看似迎来了燕国的“鼎盛时期”,可是燕国复仇心切,一心想要彻底灭齐,《田单列传》载:“燕攻莒,数年不下,燕移师东围即墨”,这一围就是5年。于公元前279年,燕国遭遇“即墨之战”,燕国大败。其他诸侯国早已放弃对齐国的持久战,转而修生养息,而燕国年年征战,国力空虚,特别是燕昭王死后,燕国极其衰弱。

济西之战后4至6年,即公元前280年至278年,秦对楚的“黔中之战”和“鄢郢之战”,攻破了楚都城,楚王南逃,只因疆域辽阔暂未灭国,楚国衰弱。

济西之战后24年,即公元前260年,秦对赵的“长平之战”,史册记载赵国40万军队被坑杀,相当于赵国十三岁至六十岁见青壮年几乎“死绝了”,靠人力务农的战国时期,没有人丁就等于没了水源,赵国衰弱。

济西之战后46年,公元前238开始,秦国开始大举进攻诸侯国,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了六国。

济西之战的结果是燕国大败齐国,但是最终结果不是“强燕”,而是“强秦”了,秦国在济西之战后,国力强盛,所向披靡,直到统一六国。

济西之战背景

济西之战爆发于公元前284年,燕、赵、韩、秦、魏五国联兵攻打齐国,关于济西之战的背景,《吕氏春秋》和《战国史》皆有说明,济西之战背景背景是燕昭王为了报30年前(公元314年)齐国乘虚攻打燕国并杀死燕王的国仇家恨。

战国七雄图

《田齐世家》称:“楚使淖齿将兵救齐,因相齐愍王。淖齿遂杀愍王,而与燕共分之齐侵地卤器。”纵观战争过程和结果,发现最后这场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却是楚国。

早在30年前齐国几乎灭燕的时候,楚国就已经感觉到齐国这个强大的邻国很不安全。楚国多年来奉行的军事外交政策就是“合纵连横”,联合多国攻打某个强国,这个时候楚国的军事外交重心是:要么弱齐,要么抑秦。据说当今美国所采用的外交军事手段就有采纳战国时期的用兵策略。

公元前311年,秦魏两国助燕昭王登基以后,楚国见形势不妙,立即提出与燕国联姻,这时燕昭王24岁,风华茂盛,招才纳仕,弱燕急于得到诸国的援助,很快就与楚国联姻并结盟。这时齐国,灭掉了周边的宋国等小国,还挑衅楚国边境。楚国与齐国的边境线最长,最不安全,楚国决定“助燕攻齐”,据《楚世家》记载:燕齐世仇,国君百姓,皆怨齐祸燕,可用之。于是楚国开始谋划扶持燕国。

战国时期,经济水平非常落后,燕国又居于北寒之地,农耕水平弱,燕国仅仅30年就恢复元气,成为诸侯强国并摧毁齐国,这个速度简直就是当年文革时的“赶英超美”。楚国最为富饶,燕国的迅速崛起离不开楚国的扶持。

《战国策》记载,济西之战前夕,楚国提供给燕国大量的兵器、战车、粮食,并且还答应出兵。如果说燕国复仇是济西之战的直接原因,那么楚国多年谋划便是此战的主要原因。

本文标题: 齐湣王时期,齐国军力达到顶峰,为何会在济西之战中不堪一击,一败涂地导致齐国一蹶不振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3732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长安、洛阳、南京三个古都,国宝级文物加一块还没故宫多请问山东地区正东斜上方那颗很亮的星星叫什么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