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会在什么情况下发布“罪己诏” 目的是什么 可不可以坚持不发

发布时间: 2023-08-09 14:02:1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4

有谁知道《罪己诏》的来历?需要具体朝代及来历略议古代帝王的《罪己诏》,上传时间:2005-11-13,21:59:11,...

古代皇帝会在什么情况下发布“罪己诏” 目的是什么 可不可以坚持不发

有谁知道《罪己诏》的来历?

需要具体朝代及来历
略议古代帝王的《罪己诏》

上传时间:2005-11-13 21:59:11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倪道善
〔摘要〕《罪己诏》是古代帝王反省罪己的御用文书。论其起源 , 当从禹、汤开始。此后 , 周成王、秦穆公、汉武帝、唐德宗、宋徽宗、清世祖 , 都曾经颁发过罪己诏。罪己诏大多是在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国家处在危难之时颁发的 , 目的是消除民怨 , 笼络民心 , 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但是 , 其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帝王对自身过错和失败的反省忏悔。因此 , 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示 : “禹、汤罪己 , 其兴也勃焉 ; 桀、纣罪人 , 其亡也忽焉”。
〔关键词〕诏 罪己诏 罪己
凡是良知者 , 有过自责 , 也算极其平常的事。但是 , 作为“君权神授”的古代帝王 , 能对自己的过错反省悔悟 , 就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 , 倘若再写成文告———《罪己诏》 , 颁示天下 , 就更加惊世骇俗了。帝王罪己 , 勿论其动机、目的及背景 , 仅就自我批评而言 , 还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从文书角度而言 , 帝王的《罪己诏》当属稀有文种。论其起源 , 古人几乎众口一词 : 从“禹、汤罪己”开始。①史载 : 大禹登上帝位后 , 有一次看见犯罪之人 , 就伤心地哭了起来 , 左右问其故 , 禹曰 : 尧舜之时 , 民皆用尧舜之心为心 , 而予为君 , 百姓各以其心为心 , 是以痛之”。②生活在原始社会末期的禹见民心涣散 , 深感内疚 , 认为自己没有当好这个首领 , 于是自责。商灭夏后 , 汤布告天下 , 安抚民心 , 史称《汤诰》。汤深刻地检讨了自己的过错 , 曰 : “罪当朕躬 , 弗敢自赦 , 惟简在上帝之心 , 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 , 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③此后 , 适逢商连年大旱 , 五谷不收 , 负责宗教祭祀的大臣说 , 要用人为牺牲 , 向上帝祈祷求雨。于是 , 汤“剪发断爪” , 身为牺牲 , 祷于桑林 , “以六事自责” , 曰 : “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 , 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敬 , 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 , 民大悦 , 雨亦大至。④
禹、汤罪己 , 都取得了良好的效应 , 又经过后世的不断附会神化 , 遂成为封建皇帝效法的榜样 , 《罪己诏》也就成为他们笼络人心 , 拯救危难的一种手段。
《罪己诏》大多是在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 国家处于危难之时颁发的。如好大喜功的汉武帝 , 即位后穷兵黩武 , 又好神仙方士 , 大造宫室 , 挥霍无度 , 致使民力枯竭 , 寇盗并起 , 天下大乱。武帝晚年渐有所悔 , 征和年间 , 他驳回了大臣桑弘羊等人屯田轮台(今新疆轮台县)的奏请 , 决定“弃轮台之地 , 而下哀痛之诏”。他“深陈既往之悔” , 不忍心再“扰劳天下” , 决心“禁苛暴 , 止擅赋 , 力本农”。“由是不复出军。而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 , 以明休息 , 思富养民也”。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轮台罪己诏》。汉武帝晚年面对大厦将倾的危难局面 , 幡然醒悟 , 痛改前非 , 全面调整了国家的内外政策 , 不但使政权转危为安 , 而且也为“昭、宣中兴”打下了基础。
唐代也有位皇帝在危难之时发过罪己诏 , 即唐德宗。此君即位不久 , 就先后有号称“四王”、“二帝”的几个节度使举兵反叛。公元783年 , 长安失守 , 德宗仓皇逃亡 , 被叛军一路追杀至奉天城。次年春 , 他痛定思痛 , 改年号为“兴元” , 并颁《罪己大赦诏》 , “分命朝臣诸道宣谕”。诏书中历数了自己的罪过后 , 说 : “天谴于上而朕不悟 , 人怨于下而朕不知” , “上累于祖宗 , 下负于蒸庶 , 痛心 �面 , 罪实在予”。⑥此诏文字真挚动人 , 很有感召力 , 颁后 , “四方人心大悦” , “士卒皆感泣” , 民心军心为之大振 , 局势因而大变。不久 , 动乱即告平息。
北宋末年 , 宋徽宗也发过罪己诏 ; 时在公元1125年11月 , 金兵进逼东京的紧要关头。惊慌失措的徽宗听从大臣的建议 : “宜先下罪己诏 , 更革各种弊政 , 使人心悦 , 天意回”。⑦诏书也罗列了自己的罪过 : “言路蔽塞 , 谄谀日闻 , 佞幸专权 , 贪官得志。赋税竭生民之财 , 戍役困军伍之力。多作无益 , 侈靡成风。”“追思己过 , 悔之何及!”⑧随后 , 又传皇位给太子恒(钦宗) , 自己当起了太上皇。于是 , 濒临灭亡的北宋又出现了一线转机。但好景不长 , 一年后 , 徽、钦二宗被金兵掳去 , 成为阶下囚。
在古代皇帝中 , 罪己次数最多的要算是清世祖顺治皇帝了。这位少年天子亲政后 , 自然灾害很多 , “水旱累见 , 地震屡闻” , “冬雷春雪 , 陨石雨土”。他把这一切自然现象都归罪于自己的“不德” , 上干天咎 , 所以 , 不断自我反省 , 屡屡下诏罪己。临终之际 , 又留下了一道罪己遗诏 , 淋漓尽致地为自己列举了十四条罪状 , 条条都是原则问题。归纳起来 , 可分作七大方面 : 一是政治上“自亲政以来 , 纪纲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 , 因循悠忽 , 苟且目前。”二是对皇太后“子道不终 , 诚悃未遂。”未尽孝道 , 反使圣母哀痛。三是对诸王贝勒“晋接既 � , 恩惠 緮鲜 , 友爱之道未周。”四是“朕夙性好高不能虚己” , 用人“未能随材器使 , 以致每叹乏人” , “见贤而不能举 , 见不肖而不能退”。五是设立十三衙门 , 委用任使宦官 , “与明无异”。六是“国用浩繁 , 兵饷不足 , 而金花钱粮尽给宫中之费 , 未尝节省”。七是“朕性耽闲静 , 常图安逸” , “朕每自恃聪明 , 不能听言纳谏” , “既知有过 , 每日 �责生悔 , 乃徒尚虚文 , 未能省改”。⑨顺治帝为自己罗列的14大罪状 , 应该说是够全面、够深刻的了 , 在盖棺论定的“自我鉴定”中 , 能进行如此彻底的自我批判 , 实属亘古第一人。
在古代帝王中 , 敢于罪己的还有一些 , 例如《诗经》中的《周颂·小毖》就是周成王的罪己诗 ; 《尚书》中的《秦誓》是秦穆公袭郑惨败后的反省。限于篇幅 , 不再赘述。
帝王的《罪己诏》是通过罪己取悦民众 , 从而达到缓和矛盾 , 凝聚人心的一种统治权术。它折射着我国古代政治文化传统的特点。以民为本是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核心 , “民惟邦本 , 本固邦宁” , “天视自我民视 , 天听自我民听” , “人无水鉴 , 当以民鉴” , 等等 , 都是古代治国之箴言。自古统治者都把民众作为国之本 , 把民心作为镜子 , 当作衡量统治活动的尺度。所以 , 在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国家危难的时候 , 帝王就颁发《罪己诏》 , 藉此消除民怨 , 唤起百姓的同情心 , “使民心悦 , 天意回”。当然 , 《罪己诏》有着很大的欺骗性 , 但是 , 笔者认为还不能将其完全视作政治骗术 , 它的确也包含着帝王对自身过错或失败的反省 , 其中不乏深痛的忏悔 , 显现着一种对“德政”和成功的追求欲望。古人云 : 鸟之将亡 , 其鸣也哀 ; 人之将死 , 其言也善。综观帝王的《罪己诏》 , 我们今天还是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发的 :
首先 , 要坚持以民为本 , 以民心为己心 , 关心民众 , 维护民众的利益。古代百姓说 : “抚我(关心爱护我)则后(当君主) ; 虐我则仇”。这是今天每个官员都应该记住的。
其次 , 要修身慎行 , 不断改造、完善自我。子曰 : “吾日三省吾身”。《周易》曰 : “君子以恐惧修省”。乾乾夕惕 , 若履薄冰 , 时时处处反省自己 , 做一个好人 , 当一个好官。
其三 , 敢于正视错误 , 勇于改正错误。《左传》曰 : “禹、汤罪己 , 其兴也勃焉(勃 , 盛大之意) , 桀、纣罪人 , 其亡也忽焉(忽 , 迅速之意)。”这里揭示的不仅仅是古代帝王的个人行为 , 而且是一个政权兴亡的历史规律。中国共产党早就认清了这条规律 , 而且找到了适应这条历史规律的三大法宝 , 只要我们能够实事求是 , 密切联系群众 , 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 , 那么 , 人人皆可为禹、汤。反之 , 老子天下第一 , 专横跋扈 , 文过饰非 , 欺上瞒下 , 到头来只能成为桀、纣 , 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注释 :
①《左传·庄公十一年》。
②《册府元龟·帝王部》卷175。
③《尚书·商书·汤诰》卷七。简 , 审视之意。
④《吕氏春秋·顺民篇》。
⑤《汉书·西域传》卷96下。
⑥《旧唐书·德宗本纪》。
⑦⑧《宋史·徽宗本纪》。
⑨《清世祖实录》。
⑩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顺治帝的《罪己诏》是在他弥留之际 , 由皇太后授意大臣写成的。
⑾《小毖》是周成王忏悔自己轻信谣言 , 错怪了周公而作。毖 , 慎也 , 天下之事 , 当慎其小 ; 小而不慎后为祸大。
(成都市 , 邮编 : 610064)
(责任编辑 : 李春明)
〔作者简介〕倪道善 , 男 ,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秘书档案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罪己诏》是古代帝王反省罪己的御用文书。论其起源 , 当从禹、汤开始。此后 , 周成王、秦穆公、汉武帝、唐德宗、宋徽宗、清世祖 , 都曾经颁发过罪己诏。罪己诏大多是在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国家处在危难之时颁发的 , 目的是消除民怨 , 笼络民心 , 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但是 , 其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帝王对自身过错和失败的反省忏悔。因此 , 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示 : “禹、汤罪己 , 其兴也勃焉 ; 桀、纣罪人 , 其亡也忽焉”。

汉武帝晚年的时候发布《轮台责己诏》,请问是什么原因让他发布这样的诏书?

汉武帝是第一个用“罪己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征和四年(前89年),汉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给百姓造成了痛苦,从此不再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甚至表白内心悔意.这就是《轮台罪己诏》.这份诏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诏.
  敢于罪己,置自己过失于天下舆论中心,汉武帝无疑是第一人!至此,后代皇帝犯了大错,也会下“罪己诏”,公开认错,展示明君姿态.
   千古一帝之汉武帝 直言敢谏的汲黯曾批评汉武帝:皇上杀人太多,即使平日信任的人,也不予宽恕,这样搞下去,天下人才早晚都会被杀光.汉武帝不为所动,漠然一笑:何世无才,只是人主没有识得人才的慧眼,如果能够辨明人才,何必担心天下无才?(上招延士大夫,常如不足.然性严峻,群臣虽素所爱信者,或小有犯法,或欺罔,辄按诛之,无所宽假.汲黯谏曰:陛下求贤甚劳,未尽其用,辄已杀之.以有限之士,恣无已之诛,臣恐天下贤才将尽,陛下谁与共为治乎?黯言之甚怒.上笑而谕之曰: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苟能识之,何患无人?夫所谓才者,犹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
  就是这样一位视人才如草芥的汉武帝,一方面又极端地爱才、惜才.
  封建专制体制下,人才使用有两大陋习:一是任人唯亲,只用自己熟悉亲信的人;二是论资排辈,必须按“三十九级台阶”,一级一级往上爬,不能“乱”了规矩.而汉武帝一不会因言废人:只要有才华,主父偃持不同政见,汉武帝照样求贤若渴;二是敢于破格提拔:因为有能力,卫青家奴出身,汉武帝依然破格提拔.
  不仅如此,汉武帝甚至摈弃正统,容纳异类,慧眼发现东方朔,将庄严的朝堂变成一个充满温情和快乐的休息室,君臣之间宛如玩伴;同时,他不以狎亵而丧失原则,对东方朔的诤言击节赞叹,言听计从.
  他初读《子虚赋》,即大为倾慕;得见作者司马相如,如获至宝,让他享受与自己同等的写作待遇.能识人、能容人、能用人,汉武帝千古无二.秦始皇、汉高祖视文人为腐儒,唐太宗、清高宗或能知人,终究雅量阙如.
  而他生平中的一个错误,就是阉割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家——司马迁.汉武帝因此备受误解和争议.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褒有贬,班固的《汉书·武帝纪》对他的文治大加赞扬:
  班固赞曰: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班固绝口不提汉武帝的武功,表明对汉武帝的武功是有保留的.
  到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表扬、批评兼而有之:
  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为什么人们对汉武帝的评价分歧如此之大呢?
  首先,汉武帝是一个非常多面的人.他是一个政治家,非常有政治头脑;但又是一个普通人,喜怒哀乐俱备.他是一位明君,深知自己的历史责任;但他又是一位暴君,杀伐任性;他既立下盖世之功,又给天下苍生带来巨大灾难;他宠爱他喜欢的女人,他也可以为了江山,杀掉自己宠幸的女人.他绝顶聪明,又异常糊涂;为了传说中的宝马,居然不惜牺牲数万人的生命.当更近地走近他时,我们会发现,在这些对立的角色中,他不是简单地非此即彼.两难之地,非常之时,他也会犹豫不定,甚至异常痛苦;同样有普通人的欢喜和哀愁、小气和算计、失眠和焦虑.在平常人眼里他果决、自信、雄才大略.然而,我们在对他盖棺论定时,往往流于偏激,说好时千古一人;说坏时罄竹难书.这样,分歧就在所难免了.
  我们无法使用单一的标准评价任何人.人性本就复杂,更何况封建帝王!或许他的好发自本心,也可能是笼络人心的手段;或许他的坏是皇权使然,不得已而为之,也可能是天性如此,薄情寡恩.因此,既然我们无法剥离他身上的帝王枷锁,我们的评价,就只能在他的帝王与凡人两种身份之间游移.
  正所谓:
  天风浩荡,瀚海阑干,金戈铁马,万死千伤,俱往矣;
  长城巍然,丝路悠长,大赋煌煌,美人凄凉,俱往矣;
  唇枪舌剑,纵横捭阖,君臣相倾,千秋家国,俱往矣;
  威加四海,功震八荒,千载以往,意气飞扬,俱往矣.
  唯有孤星冷月,晨钟暮鼓,青灯黄卷,村社戏场,在年年评说,岁岁兴叹.
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对卫太子刘据谋反案的雪冤平反真相大白,毕竟亲儿子,以至于有人说长安的牢狱中有天子气他也不过问,另外就是他晚年对自己施政主张正确性的怀疑。
儿子死了 老婆死了

汉武帝晚年为何发“罪己诏”?

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文治武功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今天我们来说说汉武帝的另外一面,汉武帝最出名的可能就是对外战争,攘夷拓土之功。

然而,汉武帝发动大规模战争、穷兵黩武的背后,是把文、景两代帝王造就的“文景盛世”过度消耗,使得原本小康的大汉社会,逐步变得民不聊生,甚至部分地区发生了兵变。

汉武帝晚年亲眼看到自己造成的社会现状,痛心疾首之余,下的一道自我反省罪过的诏书,重启汉初“黄老”思想,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即轮台罪己诏。

那么,汉朝社会到出现了什么问题,使得他不得不发布罪己诏,重启与民休息呢?接下来萝卜为大家揭开汉武帝晚年的汉朝社会。

从汉武帝二年,他开始征发大量民夫,修建自己的坟墓茂陵。修墓没有提早修完的,说茂陵修完了就等汉武帝入住了,不像话。。所以汉武帝的茂陵一直修建到汉武帝死,修了53年。

汉武帝长年动用全国赋税总额的三分之一,作为建陵和征集随葬物品的费用,剩下的费用支撑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宫廷建造,自己出游以及应付国内的突发事件。

几番征战下来,汉朝府库已然不足以支撑战争以及他自己的宫廷生活花费。他在对匈战争的后期,国库已然没钱了,他不得不通过算缗和告缗从商人手中征收税赋。

甚至汉武帝对盐铁官营,使得害得国富民穷。他自己却大兴土木,四处巡游,屡次封禅,比秦始皇还过之。汉武帝常年地对外征战,社会资源的缺乏已严重威胁到百姓的生存了。

由于大量的劳动力用于打仗,农作人员减少,而官府为了战争征收高税收。百姓们在本地活不下去了,就纷纷流亡。史载关东曾出现两百万流民,这并不是最严重的。

最严重的是有些被重赋压得喘不过气的,一些胆大的百姓武装起来反抗官府。史载“寇盗并起,道路不通,直指之使始出。”许多地方有盗贼,把交通要道切断,官军也无法来往。

有起义产生,是社会秩序极度紊乱的体现,亡故之始啊。为了摆平这些,汉武帝发明了一个新的官位,直指使者。直指使者,也叫绣衣直指,他们身穿绿衣,手拿斧子。

这些最早的“斧头帮”,持节及虎符,用军兴之法(依照战时制度),主要就是发兵解决各地的武装叛乱及农民起义,陷害太子谋反“巫蛊之祸”的江充就是绣衣直指。

天汉三年,匈奴侵入雁门关。汉武帝无兵可派,不得不征发天下犯有各种罪过愿意自赎的及勇敢之士出兵匈奴。而且此战汉军伤亡很大,死亡率高达十之六七。

汉武帝晚年迷信休仙,想到海外寻仙,但行到东莱被大风困了十多天,只好返回,而万里无云的天空,干打三声雷,掉下来了两块黑如墨玉的陨石。

可能是汉武帝认识到了自己的所作所为触发了天怒,也可能是晚年的巫蛊之祸,太子诬陷而死,汉武帝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在回京途中祭祀泰山,公开表示了忏悔之意。

而后桑弘羊轮台屯兵,移民垦田的建议,被汉武帝驳回了,并使得汉武帝彻底下定决心,对以往自己的所作所为,对以往的国策,进行反思,否定自己的错误,颁布了“轮台罪己诏”。

此后,皇帝犯了大错,都会下“罪己诏”,公开认错,展示明君姿态。汉武帝的功绩不可磨灭,穷兵黩武亦危害不少,但是晚年勇于承认错误,努力恢复经济,与民休息,给他增色不少。

汉武帝穷奢极欲,刑罚繁重,横征暴敛,对内大肆兴建宫室,对外征讨四方蛮夷,又迷惑于神怪之说,巡游无度,致使百姓疲劳凋敝,被迫起兵,简直和秦始皇一样。

但是汉朝并没有灭亡,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汉武帝能遵守汉朝治国之道,始终喜好贤才,赏罚分明,晚年又勇于承认错误,将继承人汉昭帝托付给了合适的大臣。所以秦亡,而汉兴。

汉武帝晚年之所以发罪己诏是因为汉武帝晚年发动了巫蛊之祸,而且汉武帝多次对外用兵,导致百姓水深火热。
因为汉武帝打了三十几年的仗,已经让民不聊生,所以说他就要发罪诏。
晚年汉武帝迷信长生不老,重用奸臣江充,导致巫蛊之祸,血流成河,牵连者达数十万人。这种打击使汉武帝心灰意冷,晚年的汉武帝深感统治政策应有改弦易辙的必要,于是下诏“罪己”。
本文标题: 古代皇帝会在什么情况下发布“罪己诏” 目的是什么 可不可以坚持不发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2498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李白和杜甫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呢关于克拉科夫自由市的一些问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