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国内的网友喜欢给诸葛亮寄东西,以此类推外国朋友要寄的时候会寄给谁

发布时间: 2023-10-02 07:59:4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7

我曾经在百度知道里看过一篇搞笑版的三顾茅庐,是诸葛亮主动去刘备那应聘,谁知道帮忙找下那剧本,我找好好久,谢了!!,毕业前夕,南...

既然国内的网友喜欢给诸葛亮寄东西,以此类推外国朋友要寄的时候会寄给谁

我曾经在百度知道里看过一篇搞笑版的三顾茅庐,是诸葛亮主动去刘备那应聘,谁知道

帮忙找下那剧本,我找好好久,谢了!!
  毕业前夕,南阳大学的学生们都忙着参加各种人才洽谈会,到处寄简历,疲于一次又一次地面试。只有博士生诸葛亮与众不同,一个人整天晃晃悠悠,怡然自得。据说他根本不想工作,他曾在宿舍里宣布:"我就是整天去泡网吧逛大街,但我绝不会从基础工作干起的!我的才华是用来对民族的未来产生影响的!怎么能浪费在每天八小时上下班给领导端茶倒水递烟灰缸上?"

  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委员会”和“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委员会”听说了这件事,立刻对诸葛亮进行了“地毯式”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当然,内容无非是大家熟悉的,什么降低求职预期之类,但效果全无。最后,他们打通了诸葛亮的哥哥——东吴集团公司高级职员诸葛瑾的电话,要求家长支持学校工作。诸葛瑾这人最大的特点是听话,不管是自己公司的领导还是弟弟学校的老师——他从小没有父爱,特别渴望别人管他,只要有人管他,他什么都听。他立刻停止给诸葛亮寄生活费。真正奏效的还是这一招,诸葛亮马上加入南阳大学的求职大军。

  不过话说回来了,求职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诸葛亮一没经验,二没业绩,三没门路。加上当时商界混乱,企业间恶性竞争十分严重,每年都有大批企业倒闭关张,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小。因此,诸葛亮一直没找到一家愿意接纳他的单位。
  ………………………………………

  ………………………………………

  虽说蜀汉公司副总经理的位子空下来了,但凭空推荐一个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水镜教授在家憋了两天,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其实也没什么新鲜的,还是两个字 ---包装。

  先给诸葛亮伪造一张的"五好学生证书",上面写着:

  一心匡复国企——德育优;

  博士学位,智商二百五——智育优;

  身高185cm,业余CBA——体育优;

  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所不通——美育优;

  积极参加劳动实践,躬耕南阳——劳育优。

  然后再让诸葛亮把网友们在"企业战略论坛"网站发表的文章东拼西凑成的论文《我在南大隆中楼对当前商界态势的观察》,简称《隆中对》,水镜教授再帮他修改润色成稿,背熟了专等面试时用。水镜教授知道,诸葛亮办具体事的能力远不如徐庶,但理论分析能力和口才却比徐庶强得多,这叫扬长避短。

  然后就该给诸葛设计一些外在的东西了,这方面,水镜教授充分借鉴传统文化,利用传统命理学,相学,预测学,及传统文化的某种特殊魅力大做文章。他创意出"卧龙"两个字,还让诸葛亮练了两个月的太极拳,好让他的气质中有股仙风道骨的味道,还要求他每天要多睡觉,充分体现一个"卧"字,以便给人一种万事都胸有成竹的感觉。

  最后,请黄承彦教授当"托儿",这也是水镜教授的独创。不过黄承彦教授也是实心帮忙的,因为诸葛亮已经成了他的干女婿了。前几天诸葛亮和黄教授的女研究生,也是他的干女儿见了面。这位女研究生丑得是一塌糊涂,不过谈吐倒也风趣,感情更是炽烈。两个人都是严重饥渴的青年学生,自然烈火干柴一般,不久便有了夫妻之实,这时诸葛亮才发现,女研究生已不是处女了。

  "都是那糟老头子……"女研究生哭诉道,原来,干爹黄教授早已经占有了她,现在又不想要她了,所以设法把她推出去。

  诸葛亮本想发作,但一想自己蜀汉副总还得靠黄教授帮忙,于是强压下这口恶气。再说,这种有过痛苦经历的女孩子才可靠,象小乔那样千人捧万人追的的那种,搁在家里怎能叫人放心!果然,这个女研究生后来成为诸葛亮的贤内助,事业上帮了他很大的忙。

  12

  再说刘备,正为徐庶跳槽的事伤心呢,突然接到自称是"水镜猎头公司"发来的电传,说目前开业促销,服务费八折。刘备心想,这可真是雪中送炭啊!

  再一听说把诸葛亮推荐给他,心里就更高兴了。上次就是本来想找诸葛亮,后来却找着徐庶的,他觉得自己和诸葛亮肯定有缘。另外,"水镜猎头公司"联合"企业战略沙龙"等几家机构共同创办了一刊《天下英才》杂志。第一期就刊登了一篇介绍诸葛亮的文章,还登了诸葛亮的照片,只见他穿一件文化衫,上面写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几个狂草大字,正凭栏远眺,看似有经天纬地之才!前两天,蜀汉公司搞信息化建设,刘备头一次上了网,巧的是,他第一个游览的网站便是“企业战略沙龙”,斑竹的名字又是诸葛亮。所以,诸葛亮在刘备眼里几乎成了神话人物。

  刘备同意与这位诸葛亮见见面,按道理,水镜终于可以歇会了,成不成就看刘备和诸葛亮两个人了。但水镜教授这样一个精英知识分子,他心里自然明白,猎头公司的生意要想成功,今后的每一步都要掌握主动。在他的策划下,面谈按照事先安排好的步骤进行。

  水镜对刘备说:"要想获得高级人才,雇主就要到到被面试者家里拜访,这是现在国外最流行招聘方法。"然后告诉他诸葛亮住的地方叫"茅庐",位于我们学校最富有田园风景的地方,怎么怎么怎么走……

  刘备没出过国,一见有点现代气息的东西,肯定会先就晕得不知东南西北了。通向茅庐的一路上,全是名牌大学所特有的假山、莲池、柳荫、草坪,刘备只觉心旷神怡,物我两忘。说着来到学生宿舍区,这时突然看见十来个学生在草坪上嬉戏,仔细一听,他们正在说关于诸葛亮的校园民谣呢!只听一个高个子男孩在问,另一个学生在答:

  “诸葛亮三吃带鱼 --- 不吐小刺。诸葛亮七吃涮锅 --- 拾拾放放。诸葛亮泡妞要二手货 --- 为事业着想。……”

  “不对,不对。是诸葛亮三气功周瑜——略施小计,诸葛亮七擒孟子获——收收放放”。大家更正道,但没人对最后一条校园民谣提出异议。

  刘备心想,诸葛亮名气可真大啊!敦不知这都是水镜猎头公司安排好的:凡参加此次"推介诸葛亮"活动的大学生,毕业后求职可获得水镜猎头公司的优惠打折卡。

  可刘备来到宿舍楼,却听看门的大爷说,诸葛亮今天上午背着包出去了,说是要到全国各地走走,会会几个老同学。

  原来得知刘备要来见自己,诸葛亮想了一整天,越想情绪越低落。凭他的学识和分析能力,完全明白蜀汉公司早晚得完蛋。难道真要把自己交待给这么一个早晚得完蛋的公司,交待给那个长了两只特别夸张的大耳朵的刘备?思来想去,决定不见刘备,又怕突然变卦没法跟老师交待,于是不辞而别。

  过了两个月诸葛亮回来了。背包还没放下,水镜教授就来做思想工作了。水镜教授倒底是老学者,两句话就解开了诸葛亮心里的疙瘩:

  "一个人价值不在于他从事的事业能否成功,而在于他是否给后人塑造了一个具有参照意义的理想人格。一个人从事的事业越是困难,从中所传达出的精神力量就越发动人。这就叫做'知其不可而为之'。当然,你要做好献身的准备,你必须对你从事的事业'鞠躬尽粹,死而后已'!"

  说到这里在水镜教授激动地站起来,"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混乱社会,越是坚持理想就越是可贵。在你的工作选择上,再也没有比复兴一个国有企业更体现人生价值的了!"

  诸葛亮感动的哇哇大哭,简直有种醍醐灌顶、今日方悟的感觉。他用泼墨法把"鞠躬尽粹,死而后已"几个大字写成条幅,挂在墙上作为终生座右铭。

  13

  刘备也真是水镜教授的好客户:上次没见到诸葛亮,回去后竟茶不思饭不想。天天打电话问诸葛亮回来没有。今天听地诸葛亮回来了,于是带着关副经理和张副经理专程打的而来。

  校园景致还是那样诗情画意,连张副经理这个老粗都"啧啧"惊叹,大学里好有品味!这时,一个奇丑无比的女生出现在大家的视线里,只见她一边走一边吟诗:

  "校园大门二十步,一幢宿舍常漏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潺飞石髓;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舍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被褥交加列床铺,三餐饭盆气味浓,高级吉它进口货,便携电脑压群星。屋里先生独幽雅,闲来上网灌点水: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

  刘备本来就想诸葛亮想得大脑缺氧,这会更犯了糊涂:"没听说诸葛亮是个女的呀!"但还是上前问道:

  "请问你是诸葛亮小姐吗?"

  只见那女生笑得是银铃串串,杨柳摇摇。冲刘备顽皮地一挤眼睛道:"你这人可真有意思!我怎么会是诸葛亮呢?我只不过是他的小学妹罢了。不过我认识你呀,你是蜀汉公司的刘总啊!"

  刘备很奇怪,怎么一个小女生都认识我呢?只见那小女生嫣然一笑,解释道:"我常听猪哥哥谈起你,他常说,你长着好好大大的耳朵,他更常说,你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企业家,所以我好好崇拜你哟,做梦都想见到你……"

  大家知道,这就是诸葛亮的未婚妻,黄教授的干女儿,她也是水镜请来的"托"。刘备对这女生印象挺不错,他平日最讨厌浓装艳抹的新潮女性(比如因为讨厌小乔从来不看"东吴卫视"),喜欢这种既朴素又天真的。要不是他天生重男轻女,肯定会把这女生也招走的。

  可一进宿舍楼,却听看门的大爷说,诸葛亮突然得了急性阑尾炎,到医院动手术去了。

  原来面试前半个小时,诸葛亮突然严重怯场,连他自己都搞不清怎么回事——毕竟,这是他人生头一次面试嘛!于是溜之大吉,到校门口时正好看见刘备从小车里下来。

  14

  这回连水镜教授都气坏了,说:“诸葛亮下次你要是不好好配合我就把庞统推荐给刘备了。”未婚妻更是气得一边给诸葛亮煲汤一边三番五次地晕倒。这是所有贤良女性的共同特点:如果她们认为丈夫有什么不对,嘴上决不会说什么,就是一味的自虐,这样一来丈夫再有理也没理了。

  诸葛亮赶忙里里外里陪了很多不是,说大家再给我一次机会吧,我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的!

  说来也怪,这样一来刘备反而更看重诸葛亮了。也许招聘人才和追求异性差不多:他(她)越躲着你越想追,如果他(她)追你你倒想躲着。刘备现在想诸葛亮都快想成精神病了,每天得搂着从杂志上剪下来的诸葛亮的照片才能睡着。一听说水镜教授又安排了第三次面试,马上带着两位副经理,开着自己那辆桑塔纳来了。

  这时已经到了冬天,刚下完一场大雪,校园里一片银白,学生们都放寒假了,四下空旷无人,映入眼帘的只有一位在雪中漫步的老教授模样的人。只见那老教授瘦弱单薄,步履蹒跚,看上去挺可怜。关副经理说:"老九们就是都跟有神经病似的,这么老的老头,大雪天偏在外面遛哒,这不是找病吗!"

  但刘备不这么想,他从小就特别想上大学,但没有机会上,所以特别愿意跟知识分子亲近,看见那老教授那么年迈,气度又那么文雅,顿生敬仰之心,忙跑过去问:"老先生,这么冷的天您怎么一个人在外面?"

  那老人长叹一声道:"天道失纲,世风日下,人们只图赚钱而不顾理想。每每想到、看到这些我心里总有种说不出的难过,所以出来走走。唉!现在年轻人啊,只要平均一百个里面,不,一千个里面,有一个象诸葛亮那么有理想的,这个社会就有希望!"说着,竟然流下两行热泪。

  刘备也跟着流下两行热泪:"我也有同感啊!老先生,实话对你讲,我现在正在找那个诸葛亮呢!等我找到他,一定好好干一番事业,重振我们国有企业的雄风,还您一个清平的社会!"

  这老教授便是诸葛亮未来的干岳父黄教授。听刘备一席话,加之目睹刘备清鼻涕都流到下巴上了,黄教授差点乐出声,于是赶快边装咳嗽边开开溜,剩下刘备一个人还在感慨……

  待刘备到了宿舍门口,他备专门问看门大爷诸葛亮在不在。大爷说,在呢,一天都没见出去。来到"茅庐",门轻轻一推开了,只听里面鼾声大作,再看有人正睡觉呢!刘备天天看诸葛亮的照片,当然认识这就是诸葛亮。

  原来诸葛亮怕面试怯场,就吃了点镇定药,没想药吃多了犯困,竟不知不觉睡过去了。

  "这小子都什么时候了还睡觉,快在他耳朵旁边放个摔炮。"关副经理说。

  "还用放什么摔炮?只要俺老张象当年在当阳桥头那样大喊一声就行了。"张副经理说。

  "别别!"刘备说,"他肯定昨天熬夜读书学习了,咱们等他睡醒再说,你们俩走路轻点,别吵醒他!"

  两位副经理气坏了,他们实在看不下去,就到校门口的网吧打CS去了。

  可能那镇定药的药劲大了点,天都黑了,诸葛亮才睡醒。一睁眼看刘备正坐在床头,正深情地注视着自己,吓得他差点又晕过去。

  刘备急切地说:"我可找着你了,快,跟我回公司吧!"

  诸葛亮刚睡醒,懵懵懂懂地说:"可是.......还没面试呢?"

  刘备想:"对啊!我付给猎头公司那么多钱,不面试两句那不亏了嘛!"于是把自己准备了好长的时间的面试台词一板一眼地背出来:

  " 我有重振蜀汉公司雄风的理想,但苦于目前企业负担过重,内部人浮于事,外部竞争激烈,而我本人能力又有限,因此企业一直在停产的边缘徘徊。为此,请你为我们蜀汉公司今后的发展设计一个战备规划。"

  好在诸葛亮也没把《我在隆中对当前国内经济形势的观察》的台词睡忘,于是也背出来:

  "改革开放以来,新兴企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市场竟争越来越激烈。大魏公司资金雄厚,而且具有一定政府背景,千万不能与他们正面竞争。东吴公司是成熟的民营企业,占有一定市场份额,内部非常团结,所以必须让他们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而不能成为我们的竞争对手。当今时代,资产重组是一重大趋势,荆州公司和益州公司是我们下一步兼并的目标,兼并它们以后,我们的实力会有一个极大飞跃,这时,我们要将目标转向大魏公司……"

  正说的高兴,一看刘备:已经睡着了。原来每次面试的前一天晚上,刘备都要激动地失眠。现在终于见到诸葛亮了,精神一放松就睡着了。诸葛亮咳嗽两声,刘备一征,忙问:

  "你对待遇有什么要求?"

  诸葛亮牢记水镜教授的交待,不加思索地说:"我不计待遇,只想干点事业。"

  刘备大喜。于是亲自开着桑塔纳把诸葛亮接回公司,从此委以重任。诸葛亮后来的“丰功伟绩”大家都是知道的,因为他特意请过一位叫罗贯中的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写书专门为他吹捧过,这里就不必赘述了。唯一遗憾的是,水镜教授后来厌倦了商品时代的尔虞我诈在,不免心灰意冷,决定归隐山林,不再开猎头公司了,他独创的各种猎头经营方法没能流传下来。
易中天评三国,就是这观点。
http://wenku.baidu.com/view/bb9d18cdda38376baf1faefa.html
好像是诸葛亮求职应聘的幽默话
是不是Q版三国啊?

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

诸葛亮为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备受赞誉的人物,《三国演义》更将他描绘成一个能神机妙算、未卜先知的智慧之神。他辅佐刘备建立蜀国,其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的人生与品格,是人们心中非常完美的形象。

实际上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

从诸葛亮出山到刘备去世的十五年里,诸葛亮并非像小说中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始终身处前线,整天研究排兵布阵的军事家,实际情况是在蜀汉政权的建立时期,诸葛亮主要从事外交和政务方面的活动,充当政治家的角色。

他出使江东,成功与东吴缔结友好盟约,消除了刘备政权东部的隐患,为政局的稳定以及蜀汉政权的建立谋求到了一个较好的政治环境。

在征战中,诸葛亮常常承担着巩固后方的重任,由此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在政务处理方面过人的能力。

然而从三国历史的大局来看,蜀汉是一个战败之国,许多战略上的失误与战术上的败笔,也都与诸葛亮有关。如关羽大意失荆州,不但是关羽的责任,同时也是掌握总局的诸葛亮几乎不作为的结果。 

再有刘备死后,诸葛亮对蜀国的经营也存在许多问题,如人才的储备、国力的提升等方面,都捉襟见肘、自以为是。尤其是缺乏群策群力的谋略,往往一意孤行,对大将魏延抱有成见,使刘禅成为扶不起的阿斗,乃至蜀国很快灭亡。

诸葛亮的神化可能就是后人所提倡的忠心了吧。毕竟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在那个乱世是极为难得的。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早年隐居隆中,后刘备三顾茅芦,请出诸葛亮作军师。由于当时诸葛亮年纪很轻,所以关羽张飞等人看不起诸葛亮。刘备对他们说道:“孤有孔明,如鱼之得水。”关羽等人听了也就不再说什么了。208年,曹操南下,大破刘备。诸葛亮和徐庶在逃跑中被曹操击溃。徐庶遂投奔了曹操。诸葛亮至江夏后,受刘备之托,前往东吴游说,联吴抗曹。刘备入川后,诸葛亮镇守荆州,诸葛亮此时的治政能力初步显示出来。庞统中箭身亡后,诸葛亮作为二路援军,和赵云一起入川。此后,刘备基本上都领兵在外,诸葛亮一直留守成都,由于他出色的治政能力,使得西川的经济有了和很大程度上的恢复。这一成果不旦蜀国人人称道,就是魏国的钟繇、董昭等人也在给曹操的奏章中屡屡称颂诸葛亮的治政能力。曹操因此也给诸葛亮写过信,并送了一些礼物。当然,这一切都是白费心机了。汉中之战后,刘备自封汉中王,封诸葛亮为军师将军。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被封为丞相。刘备想伐吴,诸葛亮苦谏无用,结果刘备大败。
  223年,刘备白帝城托孤,为限制诸葛亮的权力,刘备留下了李严来总管粮草,制约诸葛亮。其后诸葛亮南征,大败孟获,南方平定。然后诸葛亮北伐,收得姜维。然后诸葛亮让马谡镇守街亭。魏将张郃大败马谡,占领街亭,蜀军大败。其后诸葛亮又几次伐魏,并成功的除掉了李严。但诸葛亮的北伐先后被曹真和司马懿成功击败,最终蜀国的国力越来越弱。234年,诸葛亮劳累过度,病逝于五丈原,官至武乡侯、蜀汉丞相。司马懿在探查蜀军营寨时,称诸葛亮为“天下奇才”。但诸葛亮一死,便注定了蜀国的灭亡。
  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出山至入川前,这一阶段,诸葛亮主要表现的是自己的外交能力。尤其是他在赤壁之战中的游说,使得孙刘结成同盟。当然从后来来看,蜀国内部有这样外交能力的人还有很多,如邓芝、郤正等人,但诸葛亮在孙权面前谈论战事时的精细,与当时东吴大都督周瑜、参军校尉鲁肃等人不谋而合,说明诸葛亮对这场战争还是看得很清的,诸葛亮有军师之才。第二阶段是诸葛亮入川到白帝城托孤,这一阶段诸葛亮主要表现的是自己出色的治政能力。可以说蜀国在诸葛亮死后还能撑一段时间就和这一段时间诸葛亮对西川的治理有关。这一阶段,刘备先后屯兵于公安和阳平关,成都的全部内政都交给了诸葛亮。和演义中不同,汉中之战以及此前的定军山之战,诸葛亮都没有参与,他一直守在成都。第三阶段是刘备死后到诸葛亮病逝,这一阶段诸葛亮的精力已经由内政转向了军事。然而就诸葛亮的几次北伐来看,诸葛亮在军事上是长于治军而短于计谋。诸葛亮在北伐期间也发明了木牛、流马以用来运输粮草(注意,这里的木牛、流马是两种工具,而且也是要由人力来推动的,并不像《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样),并且创造出了八阵图(八阵图今已失传,不过八阵图更向是两军对垒时的一种阵法,而不是演义中说的石阵)。从这点上来看,诸葛亮更适合的是在战争中负责后勤工作,他实在不是能做三军统率的人才。这里还要特别说的是,诸葛亮最大的失误就是他的后事处理。诸葛亮后事处理是这样的:兵法传给姜维,军队归杨仪,丞相位置由蒋琬继承(由于后主刘禅在此后坚决不设丞相,所以蒋琬只做到了大将军)。这种后事处理,只能导致蜀汉内部的内讧,因为杨仪难以容人,而蒋琬和姜维在北伐的态度上又是完成相反。由此可见诸葛亮在识人方面要选比刘备差得多。最后要说的是,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都爱说“诸葛军师”四个字,但其实诸葛亮从未作过刘备真正意义上的军师(诸葛亮作过军师将军和军师中郎将,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军师),诸葛亮在刘备手下的地位就和曹操手下的荀彧很相似,都是镇守后方的关键人物。当然,历来对诸葛亮的神化,也都不可信。就传说中的东西而论,周瑜属于群雄分争的前三国,司马懿属于由魏至晋的后三国,而诸葛亮则属于三分天下的中三国,三人没有任何可比性。
  小说中的诸葛亮:
  小说《三国演义》总成过往传奇、野史、戏曲、地方世代说法、被官史避畏说法、说部话本及民间传说中诸葛亮的故事,他被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和《三国志》中的诸葛亮很不一样,而且事迹亦有所出入,如火烧博望与新野,诸葛亮尚未出仕刘备;三顾茅庐、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实际是五次北伐,只有第一、四次出祁山)等都经过夸张和剧情创造,历史上诸葛亮用兵的功绩不如他治理蜀国的政绩耀眼;而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智激周瑜、三气周瑜、空城计等则是虚构或将剧情移花接木。但这些都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而小说当中的一些剧情,将诸葛亮描写成为一个道士,如七星坛祭风、延寿七星灯等,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古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为“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将一贯有法家风范的诸葛亮神化成了算无遗策、通天晓地、精通军事、运筹帷幄的一个智慧超卓入圣之完美人物。
历史中真实的诸葛亮 刘表把刘备安置在抵抗曹操的最前线替自己守住大门,扮演“炮灰”的角色。幸运的是,在刘备镇守新野的几年里,曹操忙着在北方东征西讨,几乎无暇收拾刘表。所以刘备在新野一住就是8年。 建安十二年,刘备认识了司马徽和徐庶,这两人向他极力推荐诸葛亮,并称赞诸葛亮是“卧龙”。很快,刘备就亲自去拜访一位年仅27岁、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诸葛亮。于是就有了千古传颂的“三顾茅庐”的故事。 这就是刘备的过人之处。刘备在诸侯中被人称为英雄,靠的不是他有多少军队,有多大地盘,而是他对朋友很诚恳、很讲信义,即使对一般的人也很有礼数,另外对老百姓也很仁慈。所以,在天下动荡的那个年代里,很多人愿意死心塌地地跟着他。由于有这种号召力,当时的诸侯,包括曹操和袁绍在内的几乎所有人都很重视刘备,很愿意与他结盟。当然,刘备去拜访诸葛亮,能“三顾茅庐”,主要原因还是他急需人才。但刘备作为一个世人皆知的大英雄、一位年近半百的老将军,肯屈尊拜访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向他请教治国平天下的战略问题,这就足以让诸葛亮感动了。 关于“三顾茅庐”的故事,《三国演义》写得非常精彩,足足花了近两个章节的篇幅来描写刘备与诸葛亮的会见,但在权威的历史书《三国志》中,上述内容都没有记载,关于这一段,书中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 《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有一番外貌描述,说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除此之外,小说还在别的章节中提到:诸葛亮执掌刘备军队后,常常手持羽扇,坐一辆四轮小车。 《三国演义》的这种描述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今天我们看到的诸葛亮形象几乎都来源于此。然而,生活在明代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距离三国时期已有1000多年,他的描述有何依据呢? 晋朝的裴启在他所写的一本名叫《语林》的书中,记载了诸葛亮外貌。书中说,诸葛亮和司马懿在五丈原对峙时,司马懿曾经派人偷偷地观察过诸葛亮。那人报告说,诸葛亮坐一辆未加装饰的小车,头戴葛布做的头巾,手持白羽扇,指挥三军。司马懿听后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真名士也!”这是魏晋南北朝的文献中对诸葛亮外貌特征惟一的记载。它可能就是罗贯中塑造诸葛亮外貌特征的依据。 据学者研究,在东汉末年和魏晋时期,名士们非常盛行戴各种各样的头巾。所以,说诸葛亮头戴葛巾、纶巾应该都没有错。 羽扇是用鸟的羽毛做的扇子。东汉末年盛行于江东,除了诸葛亮之外,当时,手里整天拿着扇子的名士也不少。 鹤氅原本是一种用白鹤等鸟的羽毛制作的、价格昂贵的外套。后来泛指那些衣袖宽大、穿着飘逸的外套。这种服饰在魏晋时期确实非常流行。 至于四轮车,则是罗贯中的艺术加工。据史书记载,诸葛亮在五丈原坐的小车,是一种由一匹马拉的两轮车,而不是《三国演义》中让人推着走的四轮车。 《隆中对》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奇文。关于它的内容,简而言之就是:曹操和孙权都很强大,暂时不可与之竞争。荆州的刘表和四川的刘璋都缺乏执政能力,可以先后夺取这两个地方。然后,搞好内政外交。等到天下有变,就两路大军分别从荆州和四川向北进军,一举夺取天下,恢复汉室。 可以想象,当时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这番分析后,犹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在眉开眼笑之时,当即就决定请诸葛亮担任自己的谋士,共同实现《隆中对》中所描绘的蓝图。 从古至今,学者们大多对《隆中对》中的精辟见解表示非常推崇。他们认为,对曹操和孙权的实力,诸葛亮看得比较客观。刘备后来东征失败,诸葛亮和姜维后来多次北伐、无功而返,这都证明曹魏和东吴的实力确实很强大,暂时不可与之争锋。而最精彩的是,刘表和刘璋确实缺乏执政能力,荆州和益州后来果然被刘备占领,实现了诸葛亮的初步构想。这充分展示了他对时局发展的惊人的预见性。这种远见卓识是他不同于一般政治家的重要因素。至于后来之所以没有实现他当初的全部构想,那是因为刘备等人在执行这一方案时出现偏差,执意东征,导致孙刘两家刀兵相见,荆州丢失,北伐难以成功。 但是,也有学者对《隆中对》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看法。 他们认为:《隆中对》最基本的战略思想是要占领荆州和益州。当时,能看到这一点的不只是诸葛亮一个人,比如曹操就这么想过,他也是这样做的,先收拾荆州的刘表,再收拾汉中的张鲁,进一步谋图益州。东吴方面,鲁肃和周瑜都认为东吴应该先占领荆州后吞并益州,然后与曹操争霸中原。后来东吴占领荆州,又谋划着进攻益州,就是这个计划的具体行动。所以,现在学术界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诸葛亮的想法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 还有学者认为:荆州地处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是一块谁都想得到的战略要地。以刘备的实力,他不可能一人独占荆州,一旦他的主力进入四川后,他更不可能长时间保有荆州。因为四川与荆州的交通主要靠长江三峡的水运,而三峡水道过于险要,很难在两地及时调兵遣将。所以一旦强敌入侵,主力在四川的刘备很难保住荆州。历史上,无论是南北朝,还是五代十国等分裂时期,任何一个占据四川的地方政权都没有能力同时占有荆州,这就是个明证。所以,诸葛亮想同时占领这两个地方,其设计一开始就有致命的缺陷。 诸葛亮的《隆中对》给穷途末路的刘备指明了一条光明的大道,同时也给自己找到了一个施展才华的位置,以至于后来开创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没有刘备,诸葛亮可能会一直待在隆中,老死在他那个茅草屋里。至少,中国历史上就不会有一个光彩照人的诸葛亮了。所以后人对刘备的礼贤下士,是极其羡慕和推崇的。刘备本人也因为“三顾茅庐”而妇孺皆知、名垂青史,成为中国历史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模范。 《三国演义》中说,诸葛亮跟随刘备出山后,刘备以对待老师的礼节对待诸葛亮,还任命他为军师。后来曹操大军南下征讨荆州,诸葛亮首次指挥刘备军队就取得“火烧博望坡”的胜利,继而又取得“火烧新野”的胜利。可惜,历史完全不是如此。 诸葛亮出山后,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刘备任命他为军师。实际上,那时军队里也没有这样的职务。刘备驻扎新野,自己尚且寄人篱下,哪能给诸葛亮什么样的官职呢?诸葛亮真正开始有职务,是在赤壁大战以后,刘备逐渐夺取了荆州的一些地盘,自己做了荆州牧以后,才任命诸葛亮做了个“军师中郎将”。而在此之前,他根本没有任何职务,不可能指挥刘备的军队,也就更谈不上“火烧博望坡”和“火烧新野”。 据史书记载,即便是赤壁大战后长达10年的时间里,诸葛亮也从未指挥过任何一场战斗、率领过任何一支军队。诸葛亮之所以伟大,并非一开始就被委以重任,然后一帆风顺、捷报频传。恰恰相反,在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他一直从事一些并不显眼的基层工作,而且把它们做得很好,用自己出色的工作来赢得刘备和大家的尊重,最终担负起蜀国丞相的重要职务。 史书中的诸葛亮确实不同于《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诸葛亮,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是被塑造了的被以后中国人一直所崇拜的智慧典型,是文人制造的一个神话。历史是历史,是科学范畴,来不得半点虚假,而文学著作属于审美范畴,哪怕是历史题材的小说,终究是小说,审美是第一而且是绝对的标准。可惜现在很多学者分不清历史与小说的区别,胡乱的比较,指责作者在歪曲历史,实际上很多历史小说家就是在虚构一些,而且敢于名目张胆的虚构,因为他们不是在写史书,自然没有那么多限制,别人的指责也是毫无意义的。 其实《三国》代表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的政治理想,希望维护正统(汉室江山),崇尚仁政,反对暴政,刘备是汉室皇族(现在有异议)又施行仁政,而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仁政与暴政并举。自然形成了拥刘反曹的倾向。而刘备的失败,恰是知识分子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悖论。 所以《三国》曹操是一个文人刻画为主的曹操,不是历史上真实的曹操;而《三国》中的诸葛亮也是一个被塑造得诸葛亮,不是历史上完全的诸葛亮。搞研究的可能侧重历史科学,而普通百姓还是喜欢《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可能这是一种向往智慧的民族文化心理吧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聪明 狡猾 善于分析
赤壁之战反映了他的能言,冷静,祁山之战表明了他的机智,执着,忠心.
一、不贪权势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努役。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聩无能缺德无才的阿斗,自己称王称帝,可以说上合天理,下顺民心。但是,他对后主坚持执君臣之礼,决不摆相父架子。在一系列问题上都是以礼规劝、得后主同意才进行的。 二、不谋私利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在《诫子书》中,他提出了自己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他对后主说:“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他死时确实如其所言。他择妇摆脱了郎才女貌的陋习,选择了黄承彦的丑女。黄承彦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关于这桩婚事和黄氏的才美,《三国演义》在描述诸葛瞻战死绵竹时曾有简要的介绍,其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位丑女给予了热情的赞美。 三、严于律己 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过失和缺漏。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来敏、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讨自己的失损。 四、知人善任他从蜀汉大业出发,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对那引起忠于蜀汉政权,又有真正才学的人,他不讲门第、资历,破格用人,大胆地授以要职,委以重任。何祗原为蜀郡太守杨洪手下的一个书佐小吏,杨洪亦是犍为郡太守李严之功曹小吏,何、杨都先后被诸葛亮擢为太守与李严同列。因此事他被誉为“是以西士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也。”诸葛亮任蜀相时,为了广揽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筑招贤台。刘备死后,他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人事调整,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蒋琬、李邵、马勋、宗预、杜微、马忠、秦宓、董允等,这次用人之举被时人赞为“德举”。在《前出师表》中,他从“亲贤臣,远小人”的原则出发,向后主郑重推荐了董允、向宠等,其心之公明纯正实所罕见。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员中,既有荆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刘璋旧部,也有魏降将,却无任何山头圈子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怀,团结了绝大多数人。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政治家,他心胸开阔,容人容物的雅量,摆脱个人好恶从事业出发选人的精神是十分令人敬佩的。受过诸葛亮严厉处罚被削职为民的廖立、李严听到诸葛亮病故的消息,竟痛哭失声,他们被罢黜官职,不但不怨恨反而寄予希望,对他的死十分悲伤。这说明诸葛亮用人多么公正。 五、谦恭待人若把诸葛亮同当时的孔融、祢衡等人相比,显然后者的声望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和才智过人的周瑜、鲁肃、司马懿相比也略高一筹。与他同齐名的庞统相比,更能看出二人高下。虽然,水镜先生说:“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但他说的重点仍在诸葛亮。诸葛亮高于庞统之处,不单在智谋才华,更重要的还在于品德胸怀。庞统心怀私念,妒忌孔明,骄兵轻放,急于求成,铸成大错,终身抱憾。诸葛亮无私无畏,谦虚谨慎,深思熟虑,卓识远见,善于博采众长,融化于胆识之中。他多次表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在《与杜微书》中说:“猥以空虚,统领贵州,德薄任重,惨惨忧虑。”在《又教与军师名史与参军掾属》中称:“任重才轻,故多阙漏。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功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以谏止;虽资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子始终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诸葛亮不仅自谦,而且以深受教益的事例说明愿得别人诲教之诚心。平定南中,他采纳了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言,并作为命令颁布全军,强调南征,不能单靠武力镇压,还要靠智胜和从思想上瓦解叛军,从而制定了对少数民族部落实行和抚政策。 六、治蜀有方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诸葛亮就不用我去介绍了,只要看过《三国》的会很清楚,但是历史上的诸葛亮真的是小说里说的那么神奇吗。说实话他的聪敏和谋略真的不是现在的人所能比拟的。

首先我们先说一下他是怎么被刘备发现而直接被尊为宰相的呢?在小说里我们只知道刘备著名的三顾茅庐才请的诸葛亮出山,而刘备真正的知道诸葛亮是因为徐庶和水镜先生的介绍,而诸葛亮聪明就聪明的这了。

第一:原著中提到过一个细节,就是他不好交友,只有徐庶、崔亮平等名士为伴,这就说明了他的交友方式非常的好,为自己被推荐做出的很好的铺垫,这个告诉我们交朋友一定要交和自己相仿的人。

第二:充分的在周围宣传自己,还为山里的猎户以及山下的农夫们写民谣,而刘备等人能打听到诸葛亮的住处也是因为猎户和农户们的指引才到了,这个告诉我们要注意细节不以事小而不为,充分在周围宣传自己。

第三:要有充分的计划和目标观察当今的形式,从三顾茅庐刘备和诸葛亮的谈话就知道,诸葛亮开口就为刘备计划好了一切,而且还对三国时期的变化了如指掌,这绝对不是只限于茅庐中所了解的。

第四:要有眼神要把握住领导的内心,刘备之所以三顾茅庐才请到诸葛亮,这也为自己出山后的地位打了更好的保障,老板都认为真正的人才要有一番艰难才能请到。

所以历史上的诸葛亮,真的是聪明至极。对现在的求职者来说也是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诸葛亮,刘备

刘备,诸葛亮的性格,秉性,赞美的
  刘备:
  杜甫作诗说:
  蜀主窥吴向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外,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刘备身高七尺五寸(172.25cm),垂手下膝,眼能看到耳朵。无胡须,就此曾被刘璋时官吏张裕取笑。为人不太爱说话,喜怒不形于色,不甚爱读书,喜玩狗马、听音乐、穿美丽的衣服、与豪杰交朋友,而且善待下人、百姓,有说曾因其仁德而感动了一位刺客,放弃刺杀刘备。
  刘备是个有理想有野心的枭雄。儿时童年戏言不足信,但在荆州时,一次与刘表饮酒时,如厕时见髀里肉生,感叹自己早年征战四处、身不离鞍,但现在征战不再,髀里肉生,感触落泪。更多次建议刘表北伐,但刘表都不接受。

  人物评价:
  三国志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孙彦军饰)刘元起:“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
  陈登:“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
  袁绍:“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程昱:“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将生忧寡人。”、“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
  刘晔:“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
  孙胜、贾诩:“刘备雄才。”
  诸葛亮:“刘公雄才盖世,据有荆土,莫不归德,天人去就。”、“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伏惟大行皇帝迈仁树德,覆焘无疆,昊天不吊,寝疾弥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啕,若丧考妣。乃顾遗诏,事惟大宗,动容损益;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复如礼;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臣亮亲受敕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臣请宣下奉行。”(上表刘禅)
  张松:“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雠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
  赵戬:“刘备其不济乎?拙于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何以图人?”
  傅干:“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孙权:“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周瑜:“刘备以枭雄之姿。”
  陆逊:“刘备世之枭雄。”
  张辅:“刘备威而有恩,勇而有义,宽宏而有大略。”
  张松:“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雠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鲁破,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
  刘巴:“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
  钟会:“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兴兵朔野,困踬冀、徐之郊,制命绍、布之手,太祖拯而济之,与隆大好。”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昭烈皇帝:“皇帝遗植,爰滋八方,别自中山,灵精是钟,顺期挺生,杰起龙骧。始于燕、代,伯豫君荆,吴、越凭赖,望风请盟,挟巴跨蜀,庸汉以并。乾坤复秩,宗祀惟宁,蹑基履迹,播德芳声。华夏思美,西伯其音,开庆来世,历载攸兴。”
  习凿齿曰:“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6213.html?wtp=tt
  ---------------------------

  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汉族,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蜀汉丞相。谥曰忠武侯。
  个人资料
  体态:身长八尺(约1.83米),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出自陈寿《上诸葛亮集表》)

  身未升腾思退步,
  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
  星落秋风五丈原。
  ——《三国演义》

  【历史评价】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袁子》: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徐庶:“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马良:“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樊建:“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诅感神明。”
  张温:“然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
  司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诸葛丞相:“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
  习隆、向充:“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郭冲:“金城郭冲以为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冲。”
  刘禅下诏:“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后人对诸葛亮的忠诚、事迹大加赞扬,如:
  清朝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唐代孙樵:“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
  西晋梅陶赞陶侃:“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如孔明。”
  东晋常璩:“治国以礼民无怨声,不滥用私刑,没尚有余泣。”
  隋朝王通:“若诸葛亮不死,则礼乐大兴。”
  《唐文粹》中记录了尚驰在《诸葛武侯庙碑铭序》所说:“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另一篇吕温的《诸葛武侯庙记》说:“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对诸葛亮的事迹甚为欣赏,曾作过数首诗关于诸葛亮,包括 《蜀相》 (当中有两首同名蜀相)、《咏怀古迹其四》、《诸葛孔明》 、 《八阵图》 、 《古柏行》 、 《武侯庙》 、 《诸葛庙》 、 《阁夜》 。当中《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亦成为日后讲述诸葛亮一生的名句。
  其他诗人亦有作过不少诗词赞赏诸葛亮,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宋朝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诸葛武侯》、明朝文学家杨慎的《武侯祠》、近代历史学家郭沫若的《蜀道奇》,还有近代政治家董必武、陆定一等。
  毛泽东评论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前一句的意思是诸葛亮的战略不妥,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蜀汉失去兵力上的优势。后一句“三分兵力”指的是关羽之镇守荆州、刘备之进攻东吴、诸葛亮之北伐中原,“三分兵力”的历史事实最终导致蜀汉元气大伤,失去的统一中国的基础。然而亦有人不同意毛泽东的分析,隆中对本是希望以“利尽南海”的全个荆州支持荆州军北伐,再加上益州进行钳形战略,但后来刘备未能达到,亦因南郡之失,才令关羽失去在襄樊之战中的优势,而非为二分兵力之果。另一方面,对于失街亭、斩马谡的历史事件,毛泽东曾评点道:“初战亮宜自临阵。”认为当时诸葛亮应亲率大军挺进、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
  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悬挂的攻心联,为清朝学者赵藩所作。此联曾引起毛泽东等的重视,其内容是:
  “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
  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民权主义中称赞诸葛亮:“诸葛亮很有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2347.htm
刘备:
杜甫作诗说:
蜀主窥吴向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外,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刘备身高七尺五寸(172.25cm),垂手下膝,眼能看到耳朵。无胡须,就此曾被刘璋时官吏张裕取笑。为人不太爱说话,喜怒不形于色,不甚爱读书,喜玩狗马、听音乐、穿美丽的衣服、与豪杰交朋友,而且善待下人、百姓,有说曾因其仁德而感动了一位刺客,放弃刺杀刘备。
刘备是个有理想有野心的枭雄。儿时童年戏言不足信,但在荆州时,一次与刘表饮酒时,如厕时见髀里肉生,感叹自己早年征战四处、身不离鞍,但现在征战不再,髀里肉生,感触落泪。更多次建议刘表北伐,但刘表都不接受。

人物评价:
三国志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孙彦军饰)刘元起:“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
陈登:“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
袁绍:“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程昱:“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将生忧寡人。”、“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
刘晔:“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
孙胜、贾诩:“刘备雄才。”
诸葛亮:“刘公雄才盖世,据有荆土,莫不归德,天人去就。”、“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伏惟大行皇帝迈仁树德,覆焘无疆,昊天不吊,寝疾弥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啕,若丧考妣。乃顾遗诏,事惟大宗,动容损益;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复如礼;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臣亮亲受敕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臣请宣下奉行。”(上表刘禅)
张松:“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雠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
赵戬:“刘备其不济乎?拙于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何以图人?”
傅干:“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孙权:“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周瑜:“刘备以枭雄之姿。”
陆逊:“刘备世之枭雄。”
张辅:“刘备威而有恩,勇而有义,宽宏而有大略。”
张松:“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雠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鲁破,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
刘巴:“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
钟会:“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兴兵朔野,困踬冀、徐之郊,制命绍、布之手,太祖拯而济之,与隆大好。”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昭烈皇帝:“皇帝遗植,爰滋八方,别自中山,灵精是钟,顺期挺生,杰起龙骧。始于燕、代,伯豫君荆,吴、越凭赖,望风请盟,挟巴跨蜀,庸汉以并。乾坤复秩,宗祀惟宁,蹑基履迹,播德芳声。华夏思美,西伯其音,开庆来世,历载攸兴。”
习凿齿曰:“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6213.html?wtp=tt
---------------------------

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汉族,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蜀汉丞相。谥曰忠武侯。
个人资料
体态:身长八尺(约1.83米),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出自陈寿《上诸葛亮集表》)

身未升腾思退步,
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
星落秋风五丈原。
——《三国演义》

【历史评价】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袁子》: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徐庶:“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马良:“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樊建:“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诅感神明。”
张温:“然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
司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诸葛丞相:“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
习隆、向充:“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郭冲:“金城郭冲以为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冲。”
刘禅下诏:“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后人对诸葛亮的忠诚、事迹大加赞扬,如:
清朝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唐代孙樵:“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
西晋梅陶赞陶侃:“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如孔明。”
东晋常璩:“治国以礼民无怨声,不滥用私刑,没尚有余泣。”
隋朝王通:“若诸葛亮不死,则礼乐大兴。”
《唐文粹》中记录了尚驰在《诸葛武侯庙碑铭序》所说:“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另一篇吕温的《诸葛武侯庙记》说:“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对诸葛亮的事迹甚为欣赏,曾作过数首诗关于诸葛亮,包括 《蜀相》 (当中有两首同名蜀相)、《咏怀古迹其四》、《诸葛孔明》 、 《八阵图》 、 《古柏行》 、 《武侯庙》 、 《诸葛庙》 、 《阁夜》 。当中《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亦成为日后讲述诸葛亮一生的名句。
其他诗人亦有作过不少诗词赞赏诸葛亮,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宋朝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诸葛武侯》、明朝文学家杨慎的《武侯祠》、近代历史学家郭沫若的《蜀道奇》,还有近代政治家董必武、陆定一等。
毛泽东评论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前一句的意思是诸葛亮的战略不妥,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蜀汉失去兵力上的优势。后一句“三分兵力”指的是关羽之镇守荆州、刘备之进攻东吴、诸葛亮之北伐中原,“三分兵力”的历史事实最终导致蜀汉元气大伤,失去的统一中国的基础。然而亦有人不同意毛泽东的分析,隆中对本是希望以“利尽南海”的全个荆州支持荆州军北伐,再加上益州进行钳形战略,但后来刘备未能达到,亦因南郡之失,才令关羽失去在襄樊之战中的优势,而非为二分兵力之果。另一方面,对于失街亭、斩马谡的历史事件,毛泽东曾评点道:“初战亮宜自临阵。”认为当时诸葛亮应亲率大军挺进、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
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悬挂的攻心联,为清朝学者赵藩所作。此联曾引起毛泽东等的重视,其内容是:
“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
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民权主义中称赞诸葛亮:“诸葛亮很有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2347.htm

刘备:
阁下开始引用曹操“沛郡小辈, 妄称 ’皇叔’, 全无信义, 所谓外君子而内小人也”的话来评价刘备,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这是曹操为了让徐庶母亲招回徐庶,而故意污蔑刘备的话,拿人家的母亲来威胁人家的儿子,这才是小人和奸雄做的事。曹操还说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而”的话你怎么不说。至于蔡帽和吕布是什么东西,大家心理都清楚,他们有什么资格来说刘备啊。
至于说刘备坑吕布,这更是无机之谈。曹操其实早就想杀吕布,而又怕有人说他杀害人才,所以才把皮球踢给刘备,如果曹操真的不想杀吕布,又岂会因为刘备一句话而改变主意,你把曹操想的太弱智了吧。更何况曹操做这种事可不是一次了,许攸不也是这样被曹操害死的吗?何况吕布这人的人品实在不行,他杀了前两任义父不说,当年他被曹操在濮阳击败,去投袁术,袁术不要他,去投袁绍,袁绍竟然要杀他。天下之大,竟然没有人愿意收留他,只有刘备收留了他,后来曹操给刘备写信要刘备杀掉吕布,但是刘备不但没有杀,而且还把曹操的信给吕布看了,示意他没有歹心,刘备对吕布可谓是以诚相待了吧,可吕布又是怎样报答刘备的啊?他没过多久就乘刘备远征在外偷袭了刘备的徐州,并且他还屡次进攻刘备,“是儿最无信者”这句话用在他身上才是最准确的。如果我是刘备,我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
曹操和刘备是死敌,刘备暗中谋杀曹操这无可厚非。至于袁绍,刘备只是势力孤穷才去投他,况且刘备也没作出什么危害袁绍的事情来,关羽杀颜良.文丑是曹操让关于杀的,又不是刘备让关羽杀的。这事不能怪刘备,刘备即不知情也不能阻止。后来刘备看袁绍无能,必为曹操所破,所以离开了袁绍。这也是没法子的事情,刘备心怀大志,又岂能为袁绍陪葬,难道说刘备非得在袁绍哪儿等死才能说明刘备是正人君子吗?如果那样的话只能说明刘备是傻子。况且刘备离开袁绍之后,在汝南组织军队袭击曹操后方,这也算间接的支援了袁绍,不能算刘备失信吧。
后来刘备投效刘表,刘表在表面上厚带他,暗地里防备他,就是这样刘备依然为刘表在北方抵抗曹操,一直到刘表死了之后刘备并没有乘机攻占荆洲。赤壁之战后,刘备才从曹操手里夺取了荆南四郡,但是他还是表奏刘表的大儿子刘琦荆为荆洲牧,只到刘琦死了之后刘备才做了荆州牧,刘备那一点对不起刘表了。
至于“刘备借荆州”之事其实是吴人偷换概念,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东吴从来没有给刘备借过荆州,荆南四郡是刘备亲自从曹操手里夺来的,而江夏一直都是刘备军占有,孙权只是借该刘备南郡一地而已。但是孙权背盟两次偷袭荆州,相对而言失信的不是刘备,而恰恰是孙权。
至于益州的刘章十分的暗弱无能,即便是刘备不夺取,那曹操会放过他吗?张鲁并没有邀请曹操,不也被曹操灭了吗?况且刘备并没有薄待刘章,他让刘章带着家眷财产到荆州继续做他的管,继续过他花天酒地的日子。比起被曹操杀光全家的袁绍来说,刘章不是十分辛运的吗?
刘备说自己汉室宗亲,你们就说他虚伪,那曹操还说自己是相国曹参的后人,孙权说自己是孙武的后人,这就不虚伪,简直就是扯淡。更何况,刘备汉室宗亲身份是有籍可考的,真实的。曹操和孙权到底是谁的后人只有鬼才知道了。
最后说一下,刘备白手起家这并不是过错,反而更加体现出了他的雄才大略。织席贩履不是罪过,汉高祖刘邦不也只是个流氓出生吗?

诸葛亮:
诸葛亮热情地倡导“立大志”、“修人品”,强调“志当存高远”、“恢弘志士之气”,告诫青年要力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玩物丧志,无所作为。他自己正是实践这样的人生要求。他忠于他的事业,没有个人权力野心,为实现统一大业,他呕尽心血,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遗憾的是,他死后并未后已
对于历史人物,由于立场和角度的不同,后代的评价带有高有低、有好有坏、有正有邪,但数千年来,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却都是正面的,或许有程度的高低,但基本立场则是清一色的赞扬、钦敬及仟念。

但是20世纪以来,这种现象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一种随着后现代解构主义而引发的历史翻案风的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日趋多元化,并且带有一种将历史改写的倾向。对于诸葛亮的评价也开始多有微词,开始对他最后没有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经过进行重新评价,在将他从神坛上拉下来的同时,也有了一些并不是那么公正的评价所谓矫枉过正也。这种现象的出现,当然对于历史文化的多元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于传统观念的背离,却使很多人开始以一种怀疑的态度来看待历史,人们开始对于自己所接受的长期的历史教育发生了动摇,对史官的春秋笔法进行怀疑,从而产生了另一个极端,就是对历史事物的完全不信任,这种倾向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也是有害处的。我想说这样一句话:我们现在所需要的真实或许应该是一种历史的真实,而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真实。历史的真实是一种理性分析而不是感情引发的真实,我们可以凭着自己的个人好恶来评价一件事情,一个人物。也可以笑谈、戏说和大话历史,但是这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是真正的历史。
我不喜欢咬文嚼字去考证历史典籍。但现在有某些人,引用只言片语。例如,看到“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就妄言他独揽大权,有狼子野心,进而怀疑他的鞠躬尽瘁(历史典籍的一句话就引出了长篇大论的主观臆断)。诸葛有隆中对,就创造一个鲁肃的吴中对,来弱化隆中对。三国中,像这样对当时局势的分析何止于十,但是又有哪个能企及隆中对,包括什么吴中对!
晋臣陈寿(其父因罪为诸葛所杀)的《诸葛亮传》对诸葛也是肯定的称颂的,可又为何那些自称学究古今一切从历史出发的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贬低人们心目中的偶像。
当然,历史是苍白的。如果只看历史,轰轰烈烈的三国时代也许和五代十国一样不被人熟悉。幸亏一部三国演义,结合断代史《三国志》和 评书和传说,再艺术加工。要不然我不会喜欢三国,更不会敲这么些字来写这篇文章。

实际上,易中天对诸葛亮的评价,主要还是沿袭许多史学家的“定论”,即,诸葛亮是个伟大的政治家,而非杰出的军事家,当然对三国演义、民间流传的诸葛亮的神话用兵全盘否定,甚至将“锦囊妙计”看成笑话,否定诸葛亮之智,认为是民间的胡编乱造。

诸葛亮究竟是军事家,还是政治家?这确实是个值得商榷的话题,个人以为,诸葛亮首先是个伟大的战略家、军事家,其次才是杰出的政治家,理由如下:首先,身为乱世的谋士,而且是取得丰硕成果的“军师”,必须要有独特、敏锐、反常的战略眼光,这一点,我们从《隆中对》就足以领略到诸葛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战略眼光;其次,刘备本来是屡败屡战的人物,虽然有刘、关、张、赵,仍然无济于事,直到诸葛亮出山,才扭转乾坤,成为一方霸主,然后三分天下,其中,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其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最后,诸葛亮的政治才华其实远不及军事才能,在后来的治蜀中,如果诸葛亮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要战争不断,而是与民休养生息、使民以时,那么,蜀国是不可能总在战争中不断消耗实力,最后败亡的,“自古兵者非好战,后人治蜀要深思”确实是有道理的。

因此,诸葛亮首先是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其次才是较为优秀的政治家。

那么,历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什么要贬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历史以来,无论演义、民间对诸葛亮赞扬太高了,甚至到了神化的地步,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都是绝对不允许的,因为中国知识分子最自负,通常有舍我其谁的毛病,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别人就更不可能办到,而诸葛亮能做到的事情,简直是神话的奇迹,那些所谓的“知识分子”是根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因此,他们是绝对不允许神化的“诸葛亮”存在的;那么,世界上有没有超智慧的人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实际上,今天我们按美国成功学拿破仑希尔的“二八定律”来看,很多所谓的优秀的“知识分子”,确实属于第一层的百分之二十之列,但二八定律再二八分,二八的二八的再二八,再继续,再继续,那么真正杰出、优秀的人就寥寥无几了,历史上真正超凡入神的又有几人?又何必去妒嫉那样伟人呢?否定那些伟大的人能够提高自身的价值吗?

二、历史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最喜欢随波逐流,都爱凑热闹,喜欢名利,能够真正维持知识分子本色的人是相当少的,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耐得住寂寞,真正为求学、求知而孜孜不倦,因此,中国知识分子真正有大成就的很少,而停留于表面的很多,按爱因斯坦的话说,“他们都喜欢在木板上最薄的地方钻个洞”,然而就沉迷于所谓的“成就”,享受所谓的“应该有的待遇”,最后从此不前,暴殄天物,这确实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哀,现实中的知识分子,大都属于此类,当然,也有真正的学问家,但实在太少,而诸葛亮高卧隆中博览群书、云游四方了解世情的作风,更刺痛了那些知识分子;

三、诸葛亮的“不识时务”:在很多知识分子看来,在当时的时代中,曹操既然已经扫平北方,就应该由曹操来统一天下、改造换代,诸葛亮简直太多事,何必为一个四处流窜的刘备卖命?而在今天的许多知识分子来看,美国既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既民主又自由,由美国统一地球,多好?因此,在美国一次又一次在“自由、民主”的外衣下发动侵略战争的过程中,有那么多中国的所谓精英们的“喝彩”,反而认为那些抵抗侵略者的民族太“愚蠢”;因此,他们喜欢做随波逐流的蠕虫;

四、按生物进化论思想,后人应该比前人聪明,因此,在很多知识分子看来,诸葛亮应该不如他们聪明,应该比他们愚蠢才对,但是,很多人永远也不会明白,生物进化论固然是没错的,但是,聪明并不意味中智慧,而真正的大智慧,更是很难做到的,首先要有不断求知的欲望,其次要真正博览群书、了解世界各种思想,然后才谈得上创造新的、正确的思想思维,引领世界、时代潮流,而这样的人,对于浮华、浮肿、浮夸的知识分子来说,又真正有几人做得到呢?

坦率说,我并非认为诸葛亮是神化、完美的人,正如前言,其也有失误、失策的地方,这也是后人应该借鉴的地方,但总的来说,诸葛亮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之一,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后人可以评说诸葛亮,但应该客观公正,学其成功之道(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慎思之),借鉴其不足的地方,这样,才可能真正地达到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境界。
赔了夫人又折兵

三国时,荆州地处西川与东吴之间,是重要的兵家必争之地。当初,刘备窘迫时,向东吴“借”刑州以栖身,休养势力。后稍有恢复,东吴便再三索要荆州,刘备当然不会把自己的惟一立足之地放弃掉,也便以各种理由再三推拖。东吴的大都督周瑜十分气恼,便想用计取回荆州。

一天,听得刘备夫人新丧,周瑜顿时心生一计,对东吴大将鲁肃说:“我有计策了!必使刘备老老实实地把荆州交回来!”

鲁肃问:“什么计?”

“刘备丧妻,必将续娶。我知主公有一妹妹,刚武英豪。可假意以招婿为名,赚刘备来东吴成婚。一旦他来,则囚入牢室。再派人去讨荆州以换刘备。他们必然交还荆州。之后,放与放、杀与不杀,不全凭我们随便处置了吗?!”

鲁肃觉得这个计策甚好,表示赞同,便对东吴之主孙权说了此计,孙权也同意。于是派大臣吕范到荆州去做媒,说:“近日刘备夫人病逝。我有一妹,想招刘备为婿。永结姻缘,同心破曹,以扶汉室。这做媒的事,我看你去说最好。请你走一趟吧!”

吕范领命,以媒人身份来到荆州。

再说刘备,中年丧妻,他很烦恼悲哀。这天正和诸葛孔明闲谈解闷,忽报东吴派吕范来了。孔明笑道:“一定是周瑜为要荆州,又有什么计谋了。我在帐后躲起来,无论吕范说什么,您都答应下来。然后我们再商量对策。”

刘备于是接见吕范。

吕范先对刘备表示慰问,然后就讲清来意:“人若无妻,就像房屋没了梁一样。所以我不避嫌疑,特来做媒。”接着就把东吴要招刘备为婿的事及此事对刘、孙两家政治军事上的意义都认真诚挚地说出来。最后道:“因为吴太夫人特别疼爱这个最小的女儿,不愿意远嫁,所以请皇叔去东吴举行婚礼。”

“这事,你们主公知道吗?”刘备问。

吕范笑道:“这种事,不先征得吴侯同意,怎敢随便来说呢?”

刘备以年龄相差太大等理由婉拒。但吕范是个非常称职又热心撮合的媒人,一再劝说。最后刘备没理由推辞了,就说:“请您先住下来,我明天告诉您最后的决定。”

到晚上,刘备与孔明细商此事。孔明十分高兴,劝刘备答应这门亲事,并马上要派孙乾和吕范回见孙权,商定娶亲事宜,择日就婚东吴。
刘备绝非平庸之辈,因此,不解地望着孔明道:“这肯定是周瑜的计谋,我怎么能草率地身入虎穴呢?!”

孔明笑道:“周瑜虽能用计,但怎能出乎我所料?!主公放心,我略施小计,保管使周瑜一筹莫展、孙权之妹成为主公之妻,而荆州又万无一失!”

刘备虽相信孔明的神机妙算,但对只身入虎穴的危险仍存疑俱,很是犹豫。孔明道:“我已定下三条妙计,再让赵子龙保主公过江,绝不会有差错的!”随即把赵云找来,安排了任务,又交给他三个锦囊:“你保主公入吴,可依次按这三个锦囊内之计行事。”

于是,在建安十四年冬十月(公元209年),刘备由赵云、孙乾陪同,进入吴国境地。刚到吴境的第一个城市南徐,赵云就按孔明吩咐打开了第一个锦囊。看罢,就命令随行的五百名士兵,一个个披红挂绿到市上购买各种婚礼所需要的物件,同时大肆宣扬刘皇叔要与孙公主即将成亲的消息。东吴士官百姓闻听,更代为传播,立时,这喜庆消息就传向吴国所属各地。赵云又代刘备准备了丰厚礼品,教刘备主动拜访乔国老。

乔国老在吴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两个女儿,一个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一个嫁给了周瑜;两个女婿,一个是吴国开国之主,一个是正掌大权的都督,由此可知乔国老的“一斑”了!

刘备登门拜访,使乔国老大为开心,却又为如此大事自己这个“国老”却没有被告知而大为恼火。送走刘备后,便从南徐州赶到都城去见孙权的母亲吴国太。一进门就气哼哼地冲吴国太道喜。

国太一怔:“有什么喜事呀?”

国老道:“国内都已传遍,您的贵婿也到我门上来过了,为什么还要瞒我?!”

国太大惊:“竟有此事?!”忙派人把孙权叫来质问,并派人到城中探听。

派到城中探听的人先回来了,报告:“确有此事。女婿已在驿馆安歇,五百随行军士正在城中购买猪羊果品,准备成亲。做媒的女家是吕范,男方是孙乾。”

国太一听,顿足捶胸大哭。此时,孙权进见母亲。国太怒气冲冲责问:“你心里还有我吗?!女儿是我生我养,你招刘备为婿,这么大的事为什么瞒着我?!”

孙权吓了一跳,没想到母亲已知此事。不得已,才向国太说出真情:不过是条计策,只为了把刘备骗到东吴,好以此要挟、讨还荆州。并不是真要把妹妹嫁给刘备。

国太一听更火了,大骂周瑜道:“你这个堂堂六郡八十一州大都督,怎么这样没出息?!没本事取荆州,却用我女儿为名,使美人计!杀了刘备,我女儿就是望门寡,以后还怎么再嫁人?!”接着又怒斥孙权:“你们这帮没本事的家伙,做的好事!”

孙权平日孝敬母亲,此刻只能默默无声。

乔国老也不大平:“就算用这条计取了荆州,也会被天下人耻笑。这怎么行?!”

孙权羞惭不已。

乔国老又说下去:“事已至此,也只能招刘备为婿了,免得出丑。”

孙权忙反对:“两个年龄恐怕不相当吧!”

乔国老已对刘备有好感,就争辩:“刘备是大汉皇叔,当今英雄,有何不可?”

国太道:“明天我先见见刘备。他若不中我意,此事听你们去做。若中我的意,就把女儿真嫁给他!”

孙权无奈,只得答应。但预先在会见地点埋伏下刀斧手,一旦国太不满意刘备,马上拿下他。

不料,第二天在甘露寺,吴国太一见相貌堂堂、打扮齐整的刘备就喜欢得很,对乔国老赞叹:“这真是配做我女婿的人!”

乔国老在其间更大赞刘备人品才能。于是国太一锤定音:择日定亲。

孙权悻悻地,只有听任国太。

刘备回馆驿后,孙乾又要他马上再见乔国老:请求早日完婚——因为东吴多有欲害刘备的人。

乔国老又面陈国太,国太十分气愤:“我的女婿,谁敢杀害?!”便命刘备搬入宫中,住在自己身边,并同意赵云所率五百士兵也陪住进来。

紧接着,国太就为刘备与自己的女儿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周瑜闻听此事,懊恼不已。他又心生一计,要孙权软禁刘备于宫中,提供锦衣美食、音乐歌女,企图软化刘备志向,让他贪恋享乐,不思回荆州。然后,再伺机挑拨他与关张二人的关系,疏远他与诸葛亮的情感。最后,再用计夺回荆州。总之,绝不可让刘备再跑回去!

于是孙权依计而行:修建豪华宫室与刘备夫妇居住;花木玩物,无所不尽其美艳珍奇;歌女乐师,昌均是色艺绝佳的人选;至于金玉锦绣、车马服饰,更是应有尽有、极尽丰厚。

刘备于长年战场奔劳间,猛入温柔富贵之境,果然乐而忘返,沉迷酒色之中。

赵云见状,甚忧虑。按孔明所说,于年终又拆开第二个锦囊。他看过之后,急匆匆来到正听看歌舞的刘行面前:“今早接孔明来报,曹操起精兵五十万,杀奔荆州而来!军情十分紧急,请主公马上回荆州!”

刘备虽恋享乐,但还不沉迷。一听荆州危险,也吃惊。但又舍不得离开孙夫人。

赵云于是有意地几次三番催促刘备。

刘备更加为难,常面容悲戚。

孙夫人已探知内情,便果断地说:“大丈夫立世,不可只顾儿女私情,妾已是夫君的人,你无论到何处,我都跟你去!”

刘备很高兴,夫妻二人于是商定:以到江边祭祖为名,离开吴境,潜回荆州。

到了元旦,夫妻二人给国太拜年。之后,孙夫人代刘备说:“祖宗父母之坟在涿郡,想到江边,望北遥祭,以表人子之情。”

“这是孝道。当然可以!”国太以爱戴的眼光望着刘备,立刻答应。

于是,当天下午,刘备、孙夫人及赵云所带五百士兵,瞒着孙权,悄悄向长江岸边进发。

第二天,孙权得知刘备走脱,忙派将领率兵去追。周瑜惟恐刘备逃跑,也一直派兵在必经之路防守。结果,刘备前后受敌,被追兵团团围住,情势万分危险。

赵云忙按孔明所嘱,“在危急时刻翻看第三个锦囊”。看过后,把孔明的计策告与刘备。刘备急忙赶到孙夫人车前,流泪道:“备有几句心腹话,要告诉夫人。”接着,便把与孙夫人结婚的前后经历及周瑜、孙权以她为钓饵要谋杀刘备的全部阴谋告诉了妻子。之后,又十分真诚地表现出对夫人的爱恋之情。最后表示:若夫人不能帮自己脱离危险,则宁愿自杀在夫人面前。

孙夫人一听事情全部经过,大怒。由于夫妻情感很深,当然不会让刘备有丝毫危险,就把孙权、周瑜派来的人大骂一顿,连带着也痛骂了自己的哥哥和“不可一世”的东吴大都督。然后她立目扬眉,喝令这些人让路!否则杀无赦!!

这些人见公主发怒,哪敢下手?觉得人家毕竟是王族亲贵,自己只是下人、走卒,何必掺入主子家事之间受窝囊气?又见赵云横枪立马,怒气冲天地准备厮杀。自知费力不讨好,甚至被赵云杀伤丢命,最终还会让主子谴责,就让开一条路,放刘备走了。

刘备死中逃生,打马赶路,来到长江边上。后面追杀兵又起:吴军将领新接孙权之令——宁可杀死亲妹妹,也不可让刘备逃走!正惊慌失措,江岸芦苇丛中,摇出二十多只船来。原来竟是诸葛亮专候在此,接刘备回荆州的!

刘备大喜,上船与孔明相庆。

这时,上游又铺天盖地地冲来无数战船。中间帅字旗下,周瑜亲统水军截杀而来。

刘备在孔明指引下,弃船上岸,乘马疾行。

周瑜只好也弃船上岸。但水军少马,只好带少数兵力追杀刘备。不料,追至半途,一彪人马横向杀出,大将关羽,威风凛凛拦在面前。
周瑜胆战心惊,慌忙败退。吴兵死伤无数。

周瑜逃得性命,回到船上。还没喘息平静,就听岸上刘备士兵大声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这讥刺的叫喊刺耳地在周瑜周围长久不停歇。

周瑜恼羞成怒,大叫一声,一口鲜血喷了出来,立时昏倒在地。

于是,周瑜为刘备娶亲,偷鸡不成丢把米,就成了流传至今的讽刺故事了。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却说曹操于金光处,掘出一铜雀,间荀攸曰:“此何兆也?”攸曰:“昔舜母梦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操大喜,遂命作高台以庆之。乃即日破土断木,烧瓦磨砖,筑铜雀台于漳河之上。约计一年而工毕。少子曹植进曰:“若建层台,必立三座:中间高者,名为铜雀;左边一座,名为玉龙;右边一座,名为金凤。更作两条飞桥,横空而上,乃为壮观。”操曰:“吾儿所言甚善。他日台成,足可娱吾者矣!”原来曹操有五子,惟植性敏慧,善文章,曹操平日最爱之。于是留曹植与曹丕在邺郡造台,使张燕守北寨。操

将所得袁绍之兵,共五六十万,班师回许都。大封功臣;又表赠郭嘉为贞侯,养其子奕于府中。复聚众谋士商议,欲南征刘表。荀彧曰:“大军方北征而回,未可复动。且待半年,养精蓄锐,刘表、孙权可一鼓而下也。”操从之,遂分兵屯田,以候调用。

却说玄德自到荆州,刘表待之甚厚。一日,正相聚饮酒,忽报降将张武、陈孙在江夏掳掠人民,共谋造反。表惊曰:“二贼又反,为祸不小!”玄德曰:“不须兄长忧虑,备请往讨之。”表大喜,即点三万军,与玄德前去。玄德领命即行,不一日,来到江夏。张武、陈孙引兵来迎。玄德与关、张、赵云出马在门旗下,望见张武所骑之马,极其雄骏。玄德曰:“此必千里马也。”言未毕,赵云挺枪而出,径冲彼阵。张武纵马来迎,不三合,被赵云一枪刺落马下,随手扯住辔头,牵马回阵。陈孙见了,随赶来夺。张飞大喝一声,挺矛直出,将陈孙刺死。众皆溃散。玄德招安余党,平复江夏诸县,班师而回。表出郭迎接入城,设宴庆功。酒至半酣,表曰:“吾弟如此雄才,荆州有倚赖也。但忧南越不时来寇,张鲁、孙权皆足为虑。”玄德曰:“弟有三将,足可委用:使张飞巡南越之境;云长拒固子城,以镇张鲁;赵云拒三江,以当孙权。何足虑哉?”表喜,欲从其言。

蔡瑁告其姊蔡夫人曰:“刘备遣三将居外,而自居荆州,久必为患。”蔡夫人乃夜对刘表曰:“我闻荆州人多与刘备往来,不可不防之。今容其居住城中,无益,不若遣使他往。”表曰:“玄德仁人也。”蔡氏曰:“只恐他人不似汝心。”表沉吟不答。次日出城,见玄德所乘之马极骏,问之,知是张武之马,表称赞不已。玄德遂将此马送与刘表。表大喜,骑回城中。蒯越见而问之。表曰:“此玄德所送也。”越曰:“昔先兄蒯良,最善相马;越亦颇晓。此马眼下有泪槽,额边生白点,名为的卢,骑则妨主。张武为此马而亡。主公不可乘之。”表听其言。次日请玄德饮宴,因言曰:“昨承惠良马,深感厚意。但贤弟不时征进,可以用之。敬当送还。”玄德起谢。表又曰:“贤弟久居此间,恐废武事。襄阳属邑新野县,颇有钱粮。弟可引本部军马于本县屯扎,何如?”玄德领诺。次日,谢别刘表,引本部军马径往新野。

方出城门,只见一人在马前长揖曰:“公所骑马,不可乘也。”玄德视之,乃荆州幕宾伊籍,字机伯,山阳人也。玄德忙下马问之。籍曰:“昨闻蒯异度对刘荆州云:此马名的卢,乘则妨主。因此还公。公岂可复乘之?”玄德曰:“深感先生见爱。但凡人死生有命,岂马所能妨哉!”籍服其高见,自此常与玄德往来。玄德自到新野,军民皆喜,政治一新。

建安十二年春,甘夫人生刘禅。是夜有白鹤一只,飞来县衙屋上,高鸣四十余声,望西飞去。临分娩时,异香满室。甘夫人尝夜梦仰吞北斗,因而怀孕,故乳名阿斗。此时曹操正统兵北征。玄德乃往荆州,说刘表曰:“今曹操悉兵北征,许昌空虚,若以荆襄之众,乘间袭之,大事可就也。”表曰:“吾坐据九郡足矣,岂可别图?”玄德默然。表邀入后堂饮酒。

酒至半酣,表忽然长叹。玄德曰:“兄长何故长叹?”表曰:“吾有心事,未易明言。”玄德再欲问时,蔡夫人出立屏后。刘表乃垂头不语。须臾席散,玄德自归新野。至是年冬,闻曹操自柳城回,玄德甚叹表之不用其言。忽一日,刘表遣使至,请玄德赴荆州相会。玄德随使而往。刘表接着,叙礼毕,请入后堂饮宴;因谓玄德曰:“近闻曹操提兵回许都,势日强盛,必有吞并荆襄之心。昔日悔不听贤弟之言,失此好机会。”玄德曰:“今天下分裂,干戈日起,机会岂有尽乎?若能应之于后,未足为恨也。”表曰:“吾弟之言甚当。”相与对饮。酒酣,表忽潸然泪下。玄德问其故。表曰:“吾有心事,前者欲诉与贤弟,未得其便。”玄德曰:“兄长有何难决之事?倘有用弟之处,弟虽死不辞。”表曰:“前妻陈氏所生长子琦,为人虽贤,而柔懦不足立事;后妻蔡氏所生少子琼,颇聪明。吾欲废长立幼,恐碍于礼法;欲立长子,争奈蔡氏族中,皆掌军务,后必生乱:因此委决不下。”玄德曰:“自古废长立幼,取乱之道。若忧蔡氏权重,可徐徐削之,不可溺爱而立少子也。”表默然。

原来蔡夫人素疑玄德,凡遇玄德与表叙论,必来窃听。是时正在屏风后,闻玄德此言,心甚恨之。玄德自知语失,遂起身如厕。因见己身髀肉复生,亦不觉潸然流涕。少顷复入席。表见玄德有泪容,怪问之。玄德长叹曰:“备往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散;分久不骑,髀里肉生。日月磋跎,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表曰:“吾闻贤弟在许昌,与曹操青梅煮酒,共论英雄;贤弟尽举当世名士,操皆不许,而独曰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以曹操之权力,犹不敢居吾弟之先,何虑功业不建乎?”玄德乘着酒兴,失口答曰:“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表闻言默然。玄德自知语失,托醉而起,归馆舍安歇。后人有诗赞玄德曰:“曹公屈指从头数:天下英雄独使君。髀肉复生犹感叹,争教寰字不三分?” 却说刘表闻玄德语,口虽不言,心怀不足,别了玄德,退入内宅。蔡夫人曰:“适间我于屏后听得刘备之言,甚轻觑人,足见其有吞并荆州之意。今若不除,必为后患。”表不答,但摇头而已。蔡氏乃密召蔡瑁入,商议能事。瑁曰:“请先就馆舍杀之,然后告知主公。”蔡氏然其言。瑁出,便连夜点军。

却说玄德在馆舍中秉烛而坐,三更以后,方欲就寝。忽一人叩门而入,视之乃伊籍也:原来伊籍探知蔡瑁欲害玄德,特夤夜来报。当下伊籍将蔡瑁之谋,报知玄德,催促玄德速速起身。玄德曰:“未辞景升,如何便去?”籍曰:“公若辞,必遭蔡瑁之害矣。”玄德乃谢别伊籍,急唤从者,一齐上马,不待天明,星夜奔回新野。比及蔡瑁领军到馆舍时,玄德已去远矣。瑁悔恨无及,乃写诗一首于壁间,径入见表曰:“刘备有反叛之意,题反诗于壁上,不辞而去矣。”表不信,亲诣馆舍观之,果有诗四句。诗曰:“数年徒守困,空对旧山川。龙岂池中物,乘雷欲上天!”刘表见诗大怒,拔剑言曰:“誓杀此无义之徒!”行数步,猛省曰:“吾与玄德相处许多时,不曾见他作诗。此必外人离间之计也。”遂回步入馆舍,用剑尖削去此诗,弃剑上马。蔡瑁请曰:“军士已点齐,可就往新野擒刘备。”表曰:“未可造次,容徐图之。”蔡瑁见表持疑不决,乃暗与蔡夫人商议:即日大会众官于襄阳,就彼处谋之。次日,瑁禀表曰:“近年丰熟,合聚众官于襄阳,以示抚劝之意。请主公一行。”表曰:“吾近日气疾作,实不能行。可令二子为主待客。”瑁曰:“公子年幼,恐失于礼节。”表曰:“可往新野请玄德待客。”瑁暗喜正中其计,便差人请玄德赴襄阳。

却说玄德奔回新野,自知失言取祸,未对众人言之。忽使者至,请赴襄阳。孙乾曰:“昨见主公匆匆而回,意甚不乐。愚意度之,在荆州必有事故。今忽请赴会,不可轻往。

玄德方将前项事诉与诸人。云长曰:“兄自疑心语失。刘荆州并无嗔责之意。外人之言,未可轻信。襄阳离此不远,若不去,则荆州反生疑矣。”玄德曰:“云长之言是也。”张飞曰:“筵无好筵,会无好会,不如休去。”赵云曰:“某将马步军三百人同往,可保主公无事。”玄德曰:“如此甚好。

遂与赵云即日赴襄阳。蔡瑁出郭迎接,意甚谦谨。随后刘琦、刘琮二子,引一班文武官僚出迎。玄德见二公子俱在,并不疑忌。是日请玄德于馆舍暂歇。赵云引三百军围绕保护。

云披甲挂剑,行坐不离左右。刘琦告玄德曰:“父亲气疾作。不能行动,特请叔父待客,抚劝各处守收之官。”玄德曰:“吾本不敢当此;既有兄命,不敢不从。”次日,人报九郡四十二州官员,俱已到齐。蔡瑁预请蒯越计议曰:“刘备世之枭雄,久留于此,后必为害,可就今日除之。”越曰:“恐失士民之望。”瑁曰:“吾已密领刘荆州言语在此。”越曰:“既如此,可预作准备。”瑁曰:“东门岘山大路,已使吾弟蔡和引军守把;南门外已使蔡中守把;北门外已使蔡勋守把。止有西门不必守把:前有檀溪阻隔,虽有数万之众,不易过也。”越曰:“吾见赵云行坐不离玄德,恐难下手。”瑁曰:“吾伏五百军在城内准备。

越曰:“可使文聘、王威二人另设一席于外厅,以待武将。先请住赵云,然后可行事。”瑁从其言。

当日杀牛宰马,大张筵席。玄德乘的卢马至州衙,命牵入后园拴系。众官皆至堂中。玄德主席,二公子两边分坐,其余各依次而坐。赵云带剑立于玄德之侧。文聘、王威入请赵云赴席。云推辞不去。玄德令云就席,云勉强应命而出。蔡瑁在外收拾得铁桶相似,将玄德带来三百军,都遣归馆舍,只待半酣,号起下手。酒至三巡,伊籍起把盏,至玄德前,以目视玄德,低声谓曰:“请更衣,”玄德会意,即起如厕,伊籍把盏毕,疾入后园,接着玄德,附耳报曰:“蔡瑁设计害君,城外东、南、北三处,皆有军马守把。惟西门可走,公宜速逃!”玄德大惊,急解的卢马,开后园门牵出,飞身上马,不顾从者,匹马望西门而走。门吏问之,玄德不答,加鞭而出。门吏当之不住,飞报蔡瑁。瑁即上马,引五百军随后追赶。

却说玄德撞出西门,行无数里,前有大溪,拦住去路,那檀溪阔数丈,水通襄江,其波甚紧。玄德到溪边,见不可渡,勒马再回,遥望城西尘头大起,追兵将至。玄德曰:“今番死矣!”遂回马到溪边。回头看时,追兵已近。玄德着慌,纵马下溪。行不数步,马前蹄忽陷,浸湿衣袍。玄德乃加鞭大呼曰:“的卢,的卢!今日妨吾!言毕,那马忽从水中涌身而起,一跃三丈,飞上西岸。玄德如从云雾中起。后来苏学士有古风一篇,单咏跃马檀溪事。

诗曰:“老去花残春日暮,宦游偶至檀溪路;停骖遥望独徘徊,眼前零落飘红絮。暗想咸阳火德衰,龙争虎斗交相持;襄阳会上王孙饮,坐中玄德身将危。逃生独出西门道,背后追兵复将到。一川烟水涨檀溪,急叱征骑往前跳。马蹄蹄碎青玻璃,天风响处金鞭挥。耳畔但闻千骑走,波中忽见双龙飞。西川独霸真英主,坐下龙驹两相遇。檀溪溪水自东流,龙驹英主今何处!临流三叹心欲酸,斜阳寂寂照空山;三分鼎足浑如梦,踪迹空留在世间。”玄德跃过溪西,顾望东岸。蔡瑁已引军赶到溪边,大叫:“使君何故逃席而去?”玄德曰:“吾与汝无仇,何故欲相害?”瑚曰:“吾并无此心。使君休听人言。”玄德见瑁手将拈弓取箭,乃急拨马望西南而去。瑁谓左右曰:“是何神助也?”方欲收军回城,只见西门内赵云引三百军赶来
刘备:
阁下开始引用曹操“沛郡小辈, 妄称 ’皇叔’, 全无信义, 所谓外君子而内小人也”的话来评价刘备,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这是曹操为了让徐庶母亲招回徐庶,而故意污蔑刘备的话,拿人家的母亲来威胁人家的儿子,这才是小人和奸雄做的事。曹操还说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而”的话你怎么不说。至于蔡帽和吕布是什么东西,大家心理都清楚,他们有什么资格来说刘备啊。
至于说刘备坑吕布,这更是无机之谈。曹操其实早就想杀吕布,而又怕有人说他杀害人才,所以才把皮球踢给刘备,如果曹操真的不想杀吕布,又岂会因为刘备一句话而改变主意,你把曹操想的太弱智了吧。更何况曹操做这种事可不是一次了,许攸不也是这样被曹操害死的吗?何况吕布这人的人品实在不行,他杀了前两任义父不说,当年他被曹操在濮阳击败,去投袁术,袁术不要他,去投袁绍,袁绍竟然要杀他。天下之大,竟然没有人愿意收留他,只有刘备收留了他,后来曹操给刘备写信要刘备杀掉吕布,但是刘备不但没有杀,而且还把曹操的信给吕布看了,示意他没有歹心,刘备对吕布可谓是以诚相待了吧,可吕布又是怎样报答刘备的啊?他没过多久就乘刘备远征在外偷袭了刘备的徐州,并且他还屡次进攻刘备,“是儿最无信者”这句话用在他身上才是最准确的。如果我是刘备,我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
曹操和刘备是死敌,刘备暗中谋杀曹操这无可厚非。至于袁绍,刘备只是势力孤穷才去投他,况且刘备也没作出什么危害袁绍的事情来,关羽杀颜良.文丑是曹操让关于杀的,又不是刘备让关羽杀的。这事不能怪刘备,刘备即不知情也不能阻止。后来刘备看袁绍无能,必为曹操所破,所以离开了袁绍。这也是没法子的事情,刘备心怀大志,又岂能为袁绍陪葬,难道说刘备非得在袁绍哪儿等死才能说明刘备是正人君子吗?如果那样的话只能说明刘备是傻子。况且刘备离开袁绍之后,在汝南组织军队袭击曹操后方,这也算间接的支援了袁绍,不能算刘备失信吧。
后来刘备投效刘表,刘表在表面上厚带他,暗地里防备他,就是这样刘备依然为刘表在北方抵抗曹操,一直到刘表死了之后刘备并没有乘机攻占荆洲。赤壁之战后,刘备才从曹操手里夺取了荆南四郡,但是他还是表奏刘表的大儿子刘琦荆为荆洲牧,只到刘琦死了之后刘备才做了荆州牧,刘备那一点对不起刘表了。
至于“刘备借荆州”之事其实是吴人偷换概念,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东吴从来没有给刘备借过荆州,荆南四郡是刘备亲自从曹操手里夺来的,而江夏一直都是刘备军占有,孙权只是借该刘备南郡一地而已。但是孙权背盟两次偷袭荆州,相对而言失信的不是刘备,而恰恰是孙权。
至于益州的刘章十分的暗弱无能,即便是刘备不夺取,那曹操会放过他吗?张鲁并没有邀请曹操,不也被曹操灭了吗?况且刘备并没有薄待刘章,他让刘章带着家眷财产到荆州继续做他的管,继续过他花天酒地的日子。比起被曹操杀光全家的袁绍来说,刘章不是十分辛运的吗?
刘备说自己汉室宗亲,你们就说他虚伪,那曹操还说自己是相国曹参的后人,孙权说自己是孙武的后人,这就不虚伪,简直就是扯淡。更何况,刘备汉室宗亲身份是有籍可考的,真实的。曹操和孙权到底是谁的后人只有鬼才知道了。
最后说一下,刘备白手起家这并不是过错,反而更加体现出了他的雄才大略。织席贩履不是罪过,汉高祖刘邦不也只是个流氓出生吗?

诸葛亮:
诸葛亮热情地倡导“立大志”、“修人品”,强调“志当存高远”、“恢弘志士之气”,告诫青年要力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玩物丧志,无所作为。他自己正是实践这样的人生要求。他忠于他的事业,没有个人权力野心,为实现统一大业,他呕尽心血,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遗憾的是,他死后并未后已
对于历史人物,由于立场和角度的不同,后代的评价带有高有低、有好有坏、有正有邪,但数千年来,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却都是正面的,或许有程度的高低,但基本立场则是清一色的赞扬、钦敬及仟念。

但是20世纪以来,这种现象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一种随着后现代解构主义而引发的历史翻案风的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日趋多元化,并且带有一种将历史改写的倾向。对于诸葛亮的评价也开始多有微词,开始对他最后没有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经过进行重新评价,在将他从神坛上拉下来的同时,也有了一些并不是那么公正的评价所谓矫枉过正也。这种现象的出现,当然对于历史文化的多元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于传统观念的背离,却使很多人开始以一种怀疑的态度来看待历史,人们开始对于自己所接受的长期的历史教育发生了动摇,对史官的春秋笔法进行怀疑,从而产生了另一个极端,就是对历史事物的完全不信任,这种倾向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也是有害处的。我想说这样一句话:我们现在所需要的真实或许应该是一种历史的真实,而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真实。历史的真实是一种理性分析而不是感情引发的真实,我们可以凭着自己的个人好恶来评价一件事情,一个人物。也可以笑谈、戏说和大话历史,但是这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是真正的历史。
我不喜欢咬文嚼字去考证历史典籍。但现在有某些人,引用只言片语。例如,看到“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就妄言他独揽大权,有狼子野心,进而怀疑他的鞠躬尽瘁(历史典籍的一句话就引出了长篇大论的主观臆断)。诸葛有隆中对,就创造一个鲁肃的吴中对,来弱化隆中对。三国中,像这样对当时局势的分析何止于十,但是又有哪个能企及隆中对,包括什么吴中对!
晋臣陈寿(其父因罪为诸葛所杀)的《诸葛亮传》对诸葛也是肯定的称颂的,可又为何那些自称学究古今一切从历史出发的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贬低人们心目中的偶像。
当然,历史是苍白的。如果只看历史,轰轰烈烈的三国时代也许和五代十国一样不被人熟悉。幸亏一部三国演义,结合断代史《三国志》和 评书和传说,再艺术加工。要不然我不会喜欢三国,更不会敲这么些字来写这篇文章。

实际上,易中天对诸葛亮的评价,主要还是沿袭许多史学家的“定论”,即,诸葛亮是个伟大的政治家,而非杰出的军事家,当然对三国演义、民间流传的诸葛亮的神话用兵全盘否定,甚至将“锦囊妙计”看成笑话,否定诸葛亮之智,认为是民间的胡编乱造。

诸葛亮究竟是军事家,还是政治家?这确实是个值得商榷的话题,个人以为,诸葛亮首先是个伟大的战略家、军事家,其次才是杰出的政治家,理由如下:首先,身为乱世的谋士,而且是取得丰硕成果的“军师”,必须要有独特、敏锐、反常的战略眼光,这一点,我们从《隆中对》就足以领略到诸葛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战略眼光;其次,刘备本来是屡败屡战的人物,虽然有刘、关、张、赵,仍然无济于事,直到诸葛亮出山,才扭转乾坤,成为一方霸主,然后三分天下,其中,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其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最后,诸葛亮的政治才华其实远不及军事才能,在后来的治蜀中,如果诸葛亮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要战争不断,而是与民休养生息、使民以时,那么,蜀国是不可能总在战争中不断消耗实力,最后败亡的,“自古兵者非好战,后人治蜀要深思”确实是有道理的。

因此,诸葛亮首先是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其次才是较为优秀的政治家。

那么,历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什么要贬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历史以来,无论演义、民间对诸葛亮赞扬太高了,甚至到了神化的地步,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都是绝对不允许的,因为中国知识分子最自负,通常有舍我其谁的毛病,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别人就更不可能办到,而诸葛亮能做到的事情,简直是神话的奇迹,那些所谓的“知识分子”是根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因此,他们是绝对不允许神化的“诸葛亮”存在的;那么,世界上有没有超智慧的人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实际上,今天我们按美国成功学拿破仑希尔的“二八定律”来看,很多所谓的优秀的“知识分子”,确实属于第一层的百分之二十之列,但二八定律再二八分,二八的二八的再二八,再继续,再继续,那么真正杰出、优秀的人就寥寥无几了,历史上真正超凡入神的又有几人?又何必去妒嫉那样伟人呢?否定那些伟大的人能够提高自身的价值吗?

二、历史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最喜欢随波逐流,都爱凑热闹,喜欢名利,能够真正维持知识分子本色的人是相当少的,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耐得住寂寞,真正为求学、求知而孜孜不倦,因此,中国知识分子真正有大成就的很少,而停留于表面的很多,按爱因斯坦的话说,“他们都喜欢在木板上最薄的地方钻个洞”,然而就沉迷于所谓的“成就”,享受所谓的“应该有的待遇”,最后从此不前,暴殄天物,这确实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哀,现实中的知识分子,大都属于此类,当然,也有真正的学问家,但实在太少,而诸葛亮高卧隆中博览群书、云游四方了解世情的作风,更刺痛了那些知识分子;

三、诸葛亮的“不识时务”:在很多知识分子看来,在当时的时代中,曹操既然已经扫平北方,就应该由曹操来统一天下、改造换代,诸葛亮简直太多事,何必为一个四处流窜的刘备卖命?而在今天的许多知识分子来看,美国既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既民主又自由,由美国统一地球,多好?因此,在美国一次又一次在“自由、民主”的外衣下发动侵略战争的过程中,有那么多中国的所谓精英们的“喝彩”,反而认为那些抵抗侵略者的民族太“愚蠢”;因此,他们喜欢做随波逐流的蠕虫;

四、按生物进化论思想,后人应该比前人聪明,因此,在很多知识分子看来,诸葛亮应该不如他们聪明,应该比他们愚蠢才对,但是,很多人永远也不会明白,生物进化论固然是没错的,但是,聪明并不意味中智慧,而真正的大智慧,更是很难做到的,首先要有不断求知的欲望,其次要真正博览群书、了解世界各种思想,然后才谈得上创造新的、正确的思想思维,引领世界、时代潮流,而这样的人,对于浮华、浮肿、浮夸的知识分子来说,又真正有几人做得到呢?

坦率说,我并非认为诸葛亮是神化、完美的人,正如前言,其也有失误、失策的地方,这也是后人应该借鉴的地方,但总的来说,诸葛亮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之一,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后人可以评说诸葛亮,但应该客观公正,学其成功之道(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慎思之),借鉴其不足的地方,这样,才可能真正地达到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境界。
刘备的性格:
软弱,随和,平易近人,算一个优秀的父母官。作为将领,打了很多败仗。唯一的胜利是他指挥的定军山之战,杀了夏侯渊。根据正史,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是,他寄居在孙权处。孙权想攻打刘表,刘备说:“打不得,那是我堂哥啊。”孙权便没有起兵。结果后来刘备自己跑去把成都打下来了。
当然,身处乱世,有很多事情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我还是很不喜欢刘备。

诸葛亮的性格:
宽厚,勤劳,重承诺,有情义。有很多人得罪诸葛亮,最有名的是李严。但是诸葛亮也没有杀掉他。当时,若没有李严的从中作梗,或许诸葛亮真的能一鼓作气击溃司马懿。
草船借箭是胡乱编造的,与周瑜斗气斗智也是胡编乱造的。诸葛亮待人宽厚,与周瑜惺惺相惜,感情深厚。而周瑜的死,是因为过度操劳导致箭伤复发。与诸葛亮无关。
本文标题: 既然国内的网友喜欢给诸葛亮寄东西,以此类推外国朋友要寄的时候会寄给谁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3524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甘肃有什么比较牛却鲜为人知的东西有哪些适合武侠的中国传统服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