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统一列国后没有分裂,古罗马统一欧洲各城邦后没过多久就分崩离析

发布时间: 2023-09-28 15:01:1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5

秦国统一六国之后,为什么在秦国灭亡后却没有再分裂?秦国通过武力手段,强行把六国统一起来,建立了秦朝。但是这个秦朝并不稳固,只有十...

为什么秦统一列国后没有分裂,古罗马统一欧洲各城邦后没过多久就分崩离析

秦国统一六国之后,为什么在秦国灭亡后却没有再分裂?

秦国通过武力手段,强行把六国统一起来,建立了秦朝。但是这个秦朝并不稳固,只有十多年的时间,就很快分崩离析了。

秦朝分崩离析以后,照理,被灭掉的六国,本来应该各自又复国,把原先的六国又建起来。可是为什么,最终六国都没有建立起来,没有再重新回到战国时代,而是新建立了一个朝代,而且从此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朝代了呢?

(陈胜吴广起义)

咱们先来说,为什么六国没有能够重新恢复。

实际上,当时并不是六国后代没有试图恢复,而是都在积极恢复。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发生后,一下就变得天下大乱了。从刘邦的经历我们就能够看出,当时,各地都在纷纷宣布独立,刘邦所在的沛县也准备宣布独立。正是因为准备宣布独立,萧何、曹参等人,才会和县令商量,把刘邦从山上迎接回来。而刘邦回来后,沛县县令害怕刘邦的存在,会威胁到他的地位,因此拒绝了刘邦进城。而刘邦则和萧何、曹参联合起来,推翻了沛县县令,刘邦自称沛公。

刘邦的这一段经历,实际上很能说明问题。也就是说,虽然当时六国后裔,都在积极地恢复原先的国家,但是并不是他们想恢复就恢复了,而是还经历了一些情况。

哪些情况呢?咱们把当时几个国家的情况都分析一下。

楚国。当时是项梁和项羽这些楚国的贵族后裔,把原先楚国宗室的后裔熊心拥戴起来。但是这个熊心实际上只是一个傀儡,并没有任何权力。后来,手握重兵的项羽觉得熊心对于他来说是一个障碍,干脆把熊心给杀掉了。

齐国。当时齐国的后裔田儋、田荣、田横三兄弟杀掉狄县县令,自称齐王。这实际上就是恢复了齐国。不过我们知道,最终这个齐国被韩信给灭了。韩信被刘邦封为齐王,但最终刘邦又杀掉了韩信,封自己儿子刘肥为齐王。这个齐王,显然已经与六国后代没什么关系了。


(韩信)

燕国。最早恢复燕国的是韩广。不过这个韩广是陈胜的手下武臣的部下,本身与原来燕国的后代没有啥关系。后来项羽又改封韩广为辽东王,接着韩广被臧荼杀掉,臧荼自称燕王。而臧荼又被刘邦杀掉,刘邦也封了自己儿子为燕王,与原先的燕国更是没有任何关系了。

赵国。陈胜吴广起义后,最早自称赵王的是陈胜的部将武臣。这个武臣,其实也与之前赵国的后人没有任何关系。不过后来武臣被杀,张耳陈余立赵国后人赵王歇为赵王。但这个赵王歇被韩信打败杀掉,张耳被封为赵王。这个张耳,与之前的赵国也是没有什么关系了。然后张耳的儿子张敖成了刘邦的女婿,刘邦最终把赵王封给了自己儿子,然后吕后又杀掉赵王。总之,此后的事情,都与之前的赵国无关了。

韩国。张良拥戴原先的韩国后裔韩信为韩王。韩信因为支持刘邦,继续得封韩王。但是后来,因为刘邦猜忌异姓诸侯王,因此韩信投降匈奴。刘邦带兵攻打,把韩信给杀掉。

魏国。陈胜吴广起义后,陈胜部将周巿立原先魏国的后人魏咎为魏王。但是后来章邯攻打魏国的时候,魏咎自焚而死。接着魏咎的弟弟魏豹自立为魏王。他也获得了项羽的封赏,但是最终被刘邦给杀掉。

(项羽)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秦末动乱后,六国都已经恢复了,但是没有一个恢复的国家幸存了下来。没有幸存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拳头不硬。拳头不硬,自然就无法存活下来了。

咱们再来说说,为什么之后中国再也不是分裂的国家,而是统一的国家。

根本的原因,是因为统一已经成为人心所向了。

事实上,这个人心所向,从周朝开始分裂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意向了。最初,大家是为了假借维护周天子的权威,扩充自己的势力。最终,就完全不管周天子,而直接发展自己的势力了。通过不断兼并后,到战国时只剩下七个最强国家。然后就是秦国灭掉六国,实现统一。

总之,由于文化的同宗同源性,实现大一统,已经是当时人的共同愿望。

而项羽在建立西楚国的时候,对天下实行分封,实际上有些逆时代潮流。这种逆时代潮流,显然是行不通的。所以这些分封出去的诸侯国,没有一天消停,又继续打仗。直到最终刘邦灭掉所有的分封国,实现了再一次统一,天下才安定下来。

从此以后,大一统一直就是中国人共同的主题,一直延续到今天。而且肯定还将继续延续下去。

因为,韩信带领军队,歼灭了想要自立的六国,加上汉朝经历百年统治,统一思想深入民心。
因为在那个时候,大家都认为自己是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所以没人想去造反和分裂国家。
因为在秦朝统一了六国之后,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这些让中国真正的成为了一个国家,有了共同的文化联系,因此很难再分割开来。

秦始皇为什么统一天下后,秦朝很快就分崩离析了呢?

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婴见秦国大势已去,向刘邦献上了传国玉玺。秦朝至此灭亡,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子婴献玺,秦国总共立国才15年。

1:赵高乱政

如果按照秦始皇的遗嘱,应该是由公子扶苏继位为皇帝,但是赵高和李斯为了争抢拥立之功(公子扶苏和蒙恬关系近,如果公子扶苏登基,那么大权就会被蒙恬掌握)就篡改了遗嘱,害死了公子扶苏和蒙恬。赵高夺权后,有除去了李斯等人,大秦帝国的精英基本在这次夺权行动中被清洗。

2:外实内虚

秦国以武功立国,在一统天下前就建立了完备的军功赏罚制度,按理说这是个尚武的国家,但是在陈胜吴广,和刘邦项羽起义后,秦朝的军队却节节败退,大秦帝国的虎狼之师完全丧失了以前横扫六国的气势。

这里面我们就要谈谈秦国的军队,秦始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确是个贡献很大的皇帝,但往往功勋卓越的皇帝就越好大喜功。

为了开疆辟土,秦始皇命大将屠睢和赵佗率50万大军南征百越,最后虽然夺取了大量地盘,但是也损失了很多人力物力,当时的百越尚未开化,其实打下来对整个国家来说也没什么好处。

在秦国的北边,秦始皇命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我们从这可以看出这80万军队可以说几乎是秦国全部的军事力量了。这就导致后来陈胜吴广起义后,秦国也基本丧失了以前占据六国的领土。

后来的巨鹿之战爆发,我们看秦国这边,章邯的军队几乎是在万般无奈下拼凑的,主要成员居然是囚徒和劳役。参战的秦国正规军只有王离的十万人边防军。

在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人们总是说秦国的暴政,但是仔细考究秦国的制度和法律在整个古代社会还是进步的,秦国的“暴政”是导致天下反秦的一个原因,六国人渴望复国也是个重要的因素。

秦国一统后全面实行郡县制。表面上看,整个国家都处于中央政府的有效管辖下,实际上政府的有效行政权力并不能够完全渗透到基层去。对于一个突然由王国向帝国转变的国家而言,官吏在地方治理上尚有不少的难题,政府并不能够真正有效控制地方。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地方上的主要官吏是由中央直接任命的。帝国建立后,继续沿用这一传统,被派往各地主政一方的都是有一定任职期限的流官。他们并非当地人士,往往在还未对当地社会状况有进一步了解、掌握的情况下又被调任他方。可是国家的任何政策、政令的贯彻执行需要被落实到基层社会去,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要想有效管理治理本地区,完成中央下达的任务需要当地人士的积极合作了。

守令虽由中央任命,对于其下属基层乡官胥吏的任命,中央并没有过多的限制,重要是靠地方举荐。当然,贫困者被排除出政权外。因为秦法规定,贫者不得推择为吏。当地那些有声望又略有薄产的人可以通过举荐这个渠道得以参与政权。这些人起至乡里,而又生活于乡里,他们才是真正的亲民之吏,可以在各职权范围内很好地发挥作用,担当起政府与民间的媒介。与地方长官相比,他们是官卑职小,但“县官不如县管”这一事实让他们在基层社会有着比上司更强的影响力、亲和力和号召力。

太平时节,地方令守与各级吏员还能齐心经营这一方土地,但在天下有变的时节,就难以诉说了。出于对当地事宜不熟悉的缘故,地方长官一直将所有事务都是委托吏员去办理的,没能够在当地积累起相应的威望令人悦服。在当地人眼中会有这样的印象,地方令守是中央朝廷的心腹,不会真心要给地方办几件好事。如此的认识对于地方长官而言相当危险,他们本身对基层社会的管理和控制权来自皇权,是一种外在的强制的力量,官员们也在其职权范围内充分发挥、使用这种权力。一种并非心悦诚服的强制力量来维持的统治。一旦这权力的来源地,皇权也遭受威胁与挑战时,地方令守又靠什么来维持统治呢?

陈胜、吴广的反叛得到了许多地方的响应,自己客居此地孑然一身,外加百姓对自己工作的不认可,除了平时信任的各级吏员外,与当地谈不上有多少交情,谁能保证他们对自己不会心存杀机?毕竟秦帝国在选官任人上很少顾及到山东六国人士,他们充其量在各级卑微的吏员僚属职位上,对于长期被排除出核心政权外,心中也是有怨恨的。一个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如今能够做的,就是乘政权还在手的时候,对当地有名望的人士表示友善,争取他们对自己统治的支持。将自己和秦王朝区分开来,按当地人的意愿尽可能地避免烽火的波及。

秦始皇统一天下是一个空前的壮举,人类有史以来第1次有一个政府将一个面积超过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至于直接治理之下。

在秦始皇之前,虽然世界上也建立过国土庞大的大帝国,比如波斯帝国横跨亚欧非三大洲,亚历山大帝国也是横跨亚欧非三大洲,面积都超过了300万平方公里,不过这两个大帝国并没有将国土完全纳入直接管理,除了帝国的核心区域之外,其他地区仍然具有极大的独立性,很多地方只在战时应召出兵,其他时候各过各的。

(波斯帝国)

只有秦始皇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1次让一个帝国直接控制了超过3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

可惜,这个强大的国家在秦始皇死后不久就分崩离析。

帝国的寿命如此之短,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秦朝的扩张速度过快。

以秦朝当时的军事实力,没有能力完全控制这个庞大的帝国,所以就崩溃了。

而在秦朝的扩张中,秦始皇最大的一个战略失误就是将岭南地区过早纳入了秦朝的统治,否则秦朝不至于20年就被推翻。

秦始皇统一天下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为了兼并山东六国,秦国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保持上百万军队的规模。

兼并了山东六国之后,秦始皇为了预防山东六国旧贵族造反,还要巡视天下。而且,由于各国老百姓还没有产生对秦朝的认同感,所以秦军的主力仍然是秦人。再加上出动重兵远征岭南,造成的一个结果是,关中地区反而兵力空虚,所以当起义军要打到函谷关的时候,秦二世只好同意章邯的建议,使用刑徒军和起义军作战。

如果没有秦始皇派出大批军队前往岭南,是不会出现这一情况的。

秦始皇在统一全国之后,往岭南先后派出了60万大军,虽然其中有很多都是山东六国的军队,但主力也是秦军,估计60万人里至少得有30万秦人。

秦始皇派军队远征岭南这30万秦人其实秦朝非常宝贵的机动部队,哪怕统一天下后这些士兵已经解甲归田,一旦有战争爆发,只需要秦二世一声号召,他们就会迅速集结起来。

几十万刑徒大军都能击败陈胜吴广的起义军主力,如果有30万训练有助的大秦军,更可以轻易将起义军击败。

也可以在项羽率领楚国军队北上之前将诸侯国集结在巨鹿一带的军队击败。到那时候,项羽哪怕能打胜仗也是回天乏力了。

更不要说有了这个30万训练有素的秦军,让当时项羽所面对的秦军的战斗力有了巨大提高(职业军人和刑徒的区别),项羽能不能将这支部队打败还是个未知数。

而且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是一个极大的军事冒险,靠的是士兵们一鼓作气。一旦陷入苦战,不仅这支军队得不到给养战斗力越来越低,也会让他们的士气崩溃。

但是,对岭南地区的征服,让秦朝减少了30万机动部队,导致在平定起义军的时候捉襟见肘。

所以我说,征服岭南是秦始皇一个非常大的战略失误。

而且,征服岭南和像北方打匈奴人不一样,匈奴人从战国中期开始就已经威胁到了中原各国北方的安全,匈奴人是必须要打的。

而岭南一带对中原诸侯国一直采取的是防守的姿态,没有必要集中如此大规模的军队去占领,应该在中原稳定之后逐步向南方开拓。

除了秦始皇过于心急派兵南征岭南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始皇没有选好继承人。秦二世胡亥自从当上了皇帝之后,朝纲混乱,奸臣当道。李斯、蒙恬、冯去疾等人接连被杀,大奸臣赵高却能够独揽朝政。

所以,即使能够成功镇压起义军,打败项羽、刘邦等人,如果一直由胡亥当皇帝,秦朝还是会很快灭亡。

我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因为秦始皇的暴政,使得百姓有很多积怨。第二个原因是因为胡亥上台后轻信赵高,使得秦国的局势越发混乱。
因为秦始皇去世的太突然了,没有立好储君,以至于赵高和李斯篡权,逼死了扶苏,让无能的胡亥继位。

为什么秦朝在后期短短二十载就完全分崩离析呢?

一、“分封制”惯性让“大一统”思想短时间难以深入人心

周武王伐纣后,实行了分封制。分封其实是分权的一种行为,诸侯国虽然那时都不大,但在自己的封国内,享受高度自治权利。所以国民对诸侯国的认同感强于对周王室的认同感。

西周初期,甚至中前期,周王室还能得到大部分诸侯及民众的认可。但从西周中后期开始,随着诸侯不朝,国人对周王朝的观念很淡漠。

到了东周以后,这种淡漠越来越严重,甚至把周王室等同于诸侯国。

按理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隶属于周王室的各诸侯国人,都应该叫周人。但在春秋战国的历史演变中,周人逐渐由全国人民的泛称演变为周王畿的人称,以使其身份与齐人、秦人、楚人等各诸侯国人相区分。

从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大分裂持续了500年左右时间。这500多年里,虽然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也没停止,民众的“国籍”也在不停地变化,但从战国开始,战国七雄的格局维持了250年左右,

250年也好、500年也好、800年也好,各诸侯国除了秦国以外,上自贵族、下到平民,都习惯了分封制及其相应的管理。对大一统的认同感并不强烈,甚至排斥。韩、赵、魏、燕、齐、楚六国民众骨子认为自己是韩人、赵人、魏人、齐人、燕人、楚人,就是不认为自己是秦人,对自己“新秦人”的身份不认同,还严重抵触。对秦国的管理体制也不习惯,对秦国的法律还不是太熟悉。一不小心犯法即遭严苛对待,逆反心理严重!大多数人都期望回到原来的六国生活。

如同高速行驶的车子,突然急刹车容易翻车一样。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短时间内六国民众对分封制依恋的惯性还在起作用。而秦朝上自始皇帝、中自李斯等权贵、下自地方行政官吏,都没有认识到这种惯性的危害,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卸载这方面的惯性冲力,急刹车而导致最终翻车!

当陈胜、吴广以及后来的项羽、刘邦利用这种惯性奋臂疾呼时,想复国的六国贵族加上严重不适应秦法的民众形成了强大合力“共振”,而共振的力量是成几何倍增的,从思想上、行动上都没有做好准备的大帝国应对不及这股巨大的反秦共振力量,导致大秦帝国“猝死”!

二、商鞅之法适用于战争时期,和平时间需要调整

后世许多人将秦朝二世而亡归罪于商鞅之法,这直接导致法家在汉朝以后逐步消失于历史长河中。在笔者看来,这实在有失偏颇,对商鞅不公平,对法家也不公平。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中间有一百年时间。如果法有大问题,秦国早就该被灭国,而不是扫六合一统天下。秦国能统一,说明商鞅之法没大问题。

但商鞅之法也有缺陷和不足,主要是两点:

其一,商鞅之法是在七雄纷争的分裂状态下出台的,更适用于乱世图存,治世应该修正。

商鞅变法的核心就是奖耕战,即重农与军功爵制。

重农是生存的基础,重视与奖励无可厚非,哪个朝代都重视,这很正常。

军功爵制出台时,对打破贵族垄断、激发民众保家卫国的积极性有很大激励作用。但那时是七国混战,六国还很强大,需要通过战争去解决问题,军功爵制度适应了这个兼并战争的需要,所以能发挥巨大激励作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六国消灭,原来的六国民众都是大秦王朝的子民,针对六国的战争基本也跟着消失,军功爵激励士兵去杀谁?

庞大的军队一旦失去目标就会出事,秦始皇就调集军队北御匈奴、南征南越,但这类战争相比较于六国兼并战争,不论是规模还是杀敌效果上都小得多,大部分军人依然“无功可立”!

适应了砍人头回来封爵赏地的大秦军人,一下子无功可立,自然会陷入迷茫之中,这种迷茫状态持续十几年,军事素质与状态就会下降,这也是大秦锐士在后来的秦末农民起义中无所作为的原因之一吧。

其二,轻罪重刑只适合乱世、不适合治世。

商鞅变法的另一让人垢病的地方就是“连坐法”而引发的轻罪重刑政策,这个政策刚推行时,秦人也不适应,经过十几年以后才逐步适应。

统一天下后,七国合成一国,但适应连坐的只有老秦人,六国民众也不适应。

秦人不适应,发生违法行为,秦国的暴力机关可以解决。

但六国民众不适应,违法行为增加了六倍甚至更多,还是靠原来的暴力机构去执行,力量明显不足。加上轻罪重刑引发的众怒太大,就像突然暴发的山洪一样,堵不住又没有有效措施疏导,结果只能把自己淹死。

如果秦始皇统一后,能适当地对商鞅之法进行修订,去掉轻罪重刑,调整军功爵制,加大耕织奖励。把法律中的战时思维条款调整为和平思维条款,也不至那么快崩盘。

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秦朝皇帝的暴政,穷兵黩武,贪图享乐,律法苛刻,导致民不聊生,农民揭竿而起,导致秦朝灭亡。
因为秦始皇的统治很严苛,制度很严格,百姓担惊受怕,失去了民心,加上项羽和刘邦这两位有政治野心的人,加速了秦朝的覆灭。
本文标题: 为什么秦统一列国后没有分裂,古罗马统一欧洲各城邦后没过多久就分崩离析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3441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朝鲜半岛的古代艺术是怎样的关于磁铁的小问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