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教育

发布时间: 2023-09-27 13:00:4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2

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怎样的教学机智,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就谈不上创新...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怎样的教学机智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就谈不上创新,现代研究表明: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比通过被动的阅读寻找答案的策略更有效,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教学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过程,它是学生对教材的认知、理解及掌握程度的具体体现,当学生发现并提出一个高质量问题时,必然伴随着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活动,可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多么重要!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提出问题呢?

【关键词】高中历史;提问方法

1.营造开放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问

1.1 课堂要少一些规矩,多一些允许。

传统的教学,讲究课堂纪律和秩序,追求教学的精确有效,学生只能正襟危坐,洗耳恭听,即使允许学生提问,也得先举手,获准后才可以发言,否则被斥之为“插嘴”。

过多的“规矩”使学生的心理一点也不自由,致使许多学生有问题不敢问也不想问。

新课程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理解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和空间,努力创造一种宽松、宽容、富有活力的课堂气氛。

我在课堂教学提倡七个允许,即: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允许保留意见;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课堂允许插嘴,不必举手等待老师批准。

实行教学民主,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就能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1.2 贯彻教学的“无错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不敢质疑问难,不敢提问题,也是怕问错了或提一些低级的问题被人耻笑,或者挨老师的批评,因此学生即即使发现了问题,但不愿提出来的现象很普遍。

贯彻教学的“无错原则”,就是要认识到学生是成长过程中尚不成熟的个体,要从正面引导学生提问和质疑问题,要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要将重点放在弄清出错的原因和如何纠正错误。

我们要向学生反复一种观念----课堂提问没有错误!因为任何一个同学的任何一个提问都是有价值的,其价值就是思考的力量!让每个敢于提问的学生不因提问错误而感到遗憾。

不轻易否定学生的任何一个哪怕是低级幼稚的问题,挖掘其问题中的闪光点和可贵之处,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同时制止学生中的冷嘲热讽行为。

对学生提出的一些不合常理、稀奇古怪、异想天开的问题更应保护其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其合理部分要给予肯定的评价。

2.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引起,且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

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想方设法去寻求答案,在积极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产生一些新的问题,由趣生疑,由疑促思,由思发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质疑释疑的情境,通过教师的点拨、诱导,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打破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引发认知冲突,诱发问题意识;激发其内驱力,唤起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作进一步的探究以解答问题,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

例如在学完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放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录象片段后,通过点拨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德国为什么不先进攻苏联而先进攻英法?开罗会议会为什么邀请中国参加?,《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为什么没有苏联?美国投放原子弹有无必要?盟军第二战场的开辟为什么选在诺曼底?这些问题都经过了一番思考,动过了一番脑筋,而提出问题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思维的力量。

3.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

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学生不是不想问,而是不会问,不知该如何问。

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指导他们如何提问。

在教学摸索中,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去指导学生:一是以教材为本,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各项“要素”(如发生的背景,发展的过程,最后的结果)引导学生设问。

如讲到美国“罗斯福新政”时,一般的学生都会问: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背后,隐藏哪些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和特点是什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有哪些?有何影响?这一层次主要停留在“是什么”的阶段,目的在指导学生掌握“双基”;二是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鼓励学生设问。

这通常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去提出、解决具有一定综合性、思维性的问题。

如同样是讲美国“罗斯福新政”,可引导学生提问:新政“新”在何处?罗斯福新政为什么会取得成功?新政和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有何异同?新政对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有何影响?三是从教材与生活、社会的结合点中设问。

如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两种不同改革模式有何相同后果?新政和我们中国今天的宏观调控有何相通之处?中国近代的门户开放与现在的对外开放有何不同?南斯拉夫改革经济发展了却出现了分散主义,当今中国改革会不会出现这些问题?东欧巨变我们吸取最主要教训是什么?……这样做不仅对学生理解教材开拓了思路,而且为学生明天走向社会,研究新情况,发现、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4.适时科学评价,使学生乐问

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教师还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

我们应当利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对那些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对任何一个哪怕是低级幼稚的问题也要表扬他们提出问题的勇气,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找出闪光点,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要恰当的给与鼓励和表扬并加以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个问题提得好,为什么提得好?如此才能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往往追求讲得“细”,讲得“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可以说教师将几乎所有问题都讲到了,学生哪有问题可研究呢?而且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去提问。

因此教师宁可课堂上少讲一点,也要让学生多想一会,给学生留下提问的时间,为学生提供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

如何实施新形势下的历史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为我们的历史课教学起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作为教师首先要改变教育观念,不单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教授,而是要使学生达到“三位一体”,即知识、觉悟、能力的有机统一,让新形势下的历史教学更加彰显活力和生机。

一、丰富知识,授人以渔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

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把握好各事件之间的联系,理清思路,从中提取精华传授给学生。

教师还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只有有了丰富的知识,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处理教材时,才能深入浅出;在举例时,才能做到恰到好处。

学生学起来轻松自然,就会变被动为主动,愉快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师应联系前面讲过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从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英、法、俄、德卷入战争,及意大利见风使舵,讲到最后美国、中国的参战,教师适时补充材料表明参战的目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学生会很容易地说出交战双方的各成员国,这样既为学生理清了思路,又加深了对事件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生一旦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教学也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在对教材的讲述中,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吸引学生,引发他们思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讲邓世昌壮烈牺牲时,教师可通过对联创设情境。

首先说出对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这就会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再紧扣教材向学生提出问题:这里的“公”指的是谁?为什么说“漫挥天下泪”?他在战争中有何表现“足壮海军威”?由此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2.要注意情感教育,烘托课堂气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教师应强化“角色意识”全方位投入教学活动之中,创造出一种充满情感色彩的课堂气氛。

教师讲课时倾注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学生们就会和教师一起产生共鸣,达到预想的教学目的。

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中旅顺失陷后,日军野蛮屠杀中国人民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并满怀 *** 地指出:“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在旅顺疯狂残杀我同胞,全城仅幸存36人,这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所不能忘记的。

”学生听后都义愤填膺,纷纷指责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表示要不忘国耻,奋发学习。

这就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感。

三、讲究方法,培养能力

学生对知识不理解,死记硬背,很难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可采用一些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有关知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比较归纳

历史课涉及到的人物、时间、事件多,特别是存在许多相关相近的知识点,非常难记。

为了帮助学生把这些易混、易错的知识点记准,可以把它们归纳、比较,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记忆。

如讲清朝前期的历史,我指出:清朝前期的统一大业,是由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几个皇帝完成的。

并结合提到的主要事件,作了归纳:

顺治(册封五世 *** )。

康熙(册封五世班禅、雅克萨之战)。

雍正(设军机处)。

乾隆(粉碎大小和卓叛乱、土尔扈特重返祖国、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2.简单图示

教师采用简单图示,使学生一目了然,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如讲美国内战可作图示如下:

3.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在平常训练中要不断转换分析角度,实行一题多问和一题多变,确实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如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我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近代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学生就不会把知识学得过死,从而应付多种题型的变换。

四、多媒体辅助,直观形象

历史课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一支笔,一本书,一张嘴”单调、枯燥的落后教学方式,把幻灯、投影等电教手段引入历史课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大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对中学历史教材涉及的地图进行分析和综合,可以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以点、线、面的方式将地图演示出来,或作成方位地图(这类历史地图主要为了强调某些历史事件的具体方位,从教学目的上看,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掌握这些地点的相对位置、地名和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或作成版块地图(此类地图主要表现区域特征,如三国鼎立局面、北洋军阀割据、抗日敌后根据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早期殖民扩张等均属此类,运用这类地图,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区域特征和相应位置)。

在进行处理时配合讲述,用色块填充版块,采用“溶解”、“闪烁”或“切入”等手法定义其“出现”,同时可根据内容不同定义伴音。

如在制作“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扩张图”时可分别将不同色块的两国殖民地“组合”→“复制”→“粘贴”,分别定义两国殖民地“慢速闪烁”(爆炸声效)→“溶解”(1秒钟后自动),感观 *** 量较大,客观上强化了地图的区域特征,在实际授课中效果良好。

要想在新形势下搞好历史课教学,教师必须不断深入研究,努力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才能适应当前课改形势的需要,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

在新形势下,如何实施历史教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
我们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创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历史知识也在不断扩充和更新。教师应该及时了解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互联网资源等方式呈现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历史并非仅仅是一堆事实和数据的堆砌,而是需要通过思考和分析来理解和把握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引导他们去寻找答案。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历史研究性课题、设计历史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再次,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价值观。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的培养。通过教学,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理解历史的规律和发展趋势,并培养学生对正义、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念的认同。只有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思维和价值观,才能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公民。
在实施新形势下的历史教学中,我们还应该注重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爱好,因此,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式教学、案例教学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期望。我们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博物馆参观等方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实施新形势下的历史教学需要注重内容更新与创新、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历史思维和价值观以及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等。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为他们成长成为有思想、有担当的社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什么我们要重视历史教学?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我以为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从历史的功能来看,主要有两点:1.以史为鉴,指导未来,2.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历史的受益者来看,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一个是历史对于个人和企业的作用,一个是历史对于国家的作用。

先说以史为鉴,指导未来。先拣最功利的来说,MBA教学应该当之无愧,MBA的学生学习为的就是将来挣更多的钱,这应该是最务实的了,那么他们学的是什么呢?福特、泰勒、本田宗一郎、戴尔这些或远或近的人物们的发家史,不就是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中的经典案例么?人类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固然重要,但如果有人能够加以保存、整理和提炼,然后将精华传播于世人,那效果将会大大的提高。历史其实就是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善加处理,为我所用,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必将受益无穷。当然,这里很多朋友提到了历史研究的人为性。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从个人使用历史的层面来看,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特别是对于主观的东西更要注重分析过程而不是结果。比如说曾国藩,你说是坏人,他说是好人,有什么意义么?他又不是我的邻居,既不会给我钱,也不会剃我的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并不重要,关键是要看他的言行好在哪里,坏在哪里。为什么说好,为什么说坏?这其中有什么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再说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个人认为,我们不应该单纯的为自己生在中国而感到骄傲。因为人与人其实是平等的,中国有几千年的灿烂历史,那是我们的先人创造的,不代表我们这一代是中国人,我们就比别人更优越,更不代表我们比别人聪明,比别人能干。学习我们的历史,决不是让我们拿去向别人炫耀的。但我们也有值得骄傲的东西,我们应该为我们有勤劳智慧的祖先感到骄傲,对于自己创造更辉煌灿烂的明天充满信心;为我们的国家感到骄傲,发自内心的热爱我们的国家。从国家使用历史作为工具的角度看,国家有必要向全体国民灌输历史,从而增强人们的归属感、荣誉感和整体的凝聚力,只有这样,国家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东西对于我们未来的生活已经没有什么指导意义,我们仍要保护和发掘它们的原因,因为这些都是我们作为中国人所共同的历史渊源,是维系我们之间关系,增强彼此认同感的坚实的根基。此外,站在整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我们学习历史也是为了了解我们周围的邻居,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历史事件的发生是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其实偶然性也是必然性的一种,“只要存在合适的土壤及其他合适条件种子就会发芽的”。

历史可以告诉未来。研究历史可以了知人性,人性在历史事件中会表现的淋漓尽致。了解了人性就可以把握人性,就可以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知兴衰,当然历史会告诉我们征兆性的一些东西,会让我们有所准备,不会去打无准备之仗。

历史就像一条河流,也会存在许多规律,掌握了历史规律,就会掌握人类前进的方向。
本文标题: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教育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3413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世界上有哪些真实发生的事情堪比电影情节,甚至比电影更精彩《十字军之王3》为何要选择867年和1066年两个年份作为开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