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时代与中世纪的投石机使用的球形弹丸都是如何制作的

发布时间: 2023-09-23 01:01:3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3

投石器运用了什么原理投石器的设计非常巧妙,它利用了杠杆原理来增加投掷的力量和距离。相传抛石机发明于周代,叫“抛车”。据《范蠡兵法...

古典时代与中世纪的投石机使用的球形弹丸都是如何制作的

投石器运用了什么原理

投石器的设计非常巧妙,它利用了杠杆原理来增加投掷的力量和距离。 

相传抛石机发明于周代,叫“抛车”。据《范蠡兵法》记载,“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三百步”。石弹出现更早,也就是先有“弹”后有“机”。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中,有一些经过打制加工过的石块,就是原始人使用的“石弹”,不过那时只用于抛掷。

“炮”问世以后,成为战争中的重型武器。三国时,各国君臣都十分重视抛车的制造和使用。著名的官渡之战中,曹军运用一种可以自由移动的抛车,击毁袁军的橹楼及战车,这种威力强大的抛车被称为“霹雳车”。

当时的抛车多数是将炮架固定在地面上或底座埋在地下施放,机动性差,安装费时费力。后来为了便于移动,在炮架下面安装了车轮。又因为炮架笨重,要随时变换抛射方向,仍是十分麻烦的事情。为此,人们发明了“旋风抛车”。

这种抛车的炮栓能够水平移动和旋转,可向各个方向抛掷石弹,又称为“旋风炮”。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将炮安装在车上的“拍车”,或将炮安装在船上的“拍船”,可以随军机动作用,成为当时的重武器。隋朝末年,魏公李密命令护军将军监造抛车,一次制造了300架,称为“将军炮”。

这种器械的投射力来自沉重的配重物的重力,而不像投石机和弩炮那样来自于绳索的扭力。大约自12世纪中叶起,抛石机就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投石机。对于抛石机的偏好可能是由于它可以将重达300磅(136kg)的石弹投射出去,比起最大型的投石机所能发射的石弹要沉5~6倍。

约瑟夫斯时代的投石机所发射的石弹毫无疑问可以摧毁塔楼和雉堞——这要集中多台投石机长期密集轰击才行。可是由抛石机所发射的一块重达200-300磅(91-136kg)的石弹就足以撼动最为坚固的砖石结构的防御工事。

抛石机主要用于摧毁堡垒护墙的上部结构,结果就可以用云梯或其他方式越过城墙。而投石机,由于其射程较长,主要用于给城镇防御工事内部的人员或住宅造成破坏。

通过在一定尺寸的模型上的实验以及其他来源,我发现,最大号的抛石机——其杆臂长度接近50英尺(15.24米),配重达到2万磅(9.07吨),能够将200-300磅的石弹投射出300码远(274米)。照我的观点看来,这种器械的射程是达不到350码(320米)的。

抛石机上总是有一条掷弹带以安放弹丸。掷弹带使得投石机的威力倍增,弹丸的射程因此而增长了一倍。抛石机的威力来自其杆臂、重量合适的配重以及掷弹带。其杆臂在释放滑钩之后,缓缓的以直径很长的圆形回转,不必借助任何手段就达到了投石机较短的杆臂所能达到的(末端线)速度。

抛石机的掷弹重量是由其配重控制的。这种抛石机的威力几乎没有上限,限制因素只有器械本身的强度和操作的要求。从中世纪的作家那里可以找到无数的记载,将死马抛进被围城池,以期引起瘟疫——毫无疑问只有抛石机才能用于此种目的。

一匹小马的重量约为10英担(1120磅=508kg)。由此,我们可以对抛石机所能抛射的巨石或石弹的大小有个概念了。

当我们设想使用一台抛石机将马掷过城墙,我们就应相信斯岱拉的说法 ,“1376年热那亚派驻塞浦路斯的军队中,除了其他的巨型器械之外,有一部能发射12英担(609kg!)巨石的器械”。



中古的四大发明家是谁?

中古时代---
这个名辞在西方文明史上意指约从公元500年到1500年之间一千年来的欧洲历史。中古时代的开始,标示着西罗马帝国的衰落,咸信古典时期的古代历史在此告一段落;而中古时代的结束,则指示出文艺复兴时代(欧洲的重生)的开始。有几件大事情可作为中古时代结束的记号,其中包括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的沦陷、1456年首次使用印刷机、欧洲人在1492年发现新大陆、马丁路德在1517年带领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以及艺术在意大利的繁盛等。而中古时代就在古代与现代历史之间的中间时段落幕。

从罗马陷落(公元 455 年)时起,到教皇西尔威斯特二世(公元 999 - 1003 )西方第一次学术复兴,这一段时间称之为欧洲的“黑暗时代”,传统上都认为是欧洲文明史上比较贫乏的时期。这在自然哲学的领域内确是如此,但是在几个世纪里都出现了若干根本性的工艺革新,为多数人的生活方式提供了一个优于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物质基础。条顿蛮族侵入四分五裂的罗马帝国之后,带来了许许多多为我们今天还熟悉的事物:诸如裤子代替了古罗马式的长袍,牛油代替了橄榄油,毛毡的制造方法改进了,以及雪橇和木桶、木盆的制造。更重要的是这些蛮族传来了裸麦、燕麦、小麦和蛇麻草(现亦称为“啤酒花”)的种植,骑马用的脚蹬,尤其是为发展农业三圃制提供了条件的重轮犁,奠定了中世纪地主庄园生活的基础。

古代使用的旧式犁从青铜时代起,基本上就没有怎样改变过,只有犁嘴从公元前十世纪起一般用铁代替了木头。由于缺少轮子,老式的犁在耕田时就得由犁田人提到一定的高度,这种操作需要相当大的气力,犁出来的沟垄既不怎么直,也不怎么深。土地仅仅划了一下,因此要犁过两遍,在犁第二遍时要和第一遍的方向形成直角。在实行二圃制的地中海地区又松又干燥的土地上,一年种地,第二年休息,旧式犁照理还是合用的,但是在土壤比较厚实和潮湿而且肥沃的北方,就不适合了,而新式犁就显出它的长处。

这种新式犁,蛮族在公元前一世纪就已经使用。它有个轮子控制犁地的深度,这就使犁地的人省力。新式犁有面犁刀划土和一个模板翻土,这样犁出来的沟就又深又整齐,使得南方采用的十字犁田法变得多余了。由于上述原因,新式犁就使人们按照北方的三圃制把土地耕成许多长条田,而不按照阿尔卑斯山脚和卢瓦尔河流域所采用的二圃制把土地耕成一块块方田。这个革新于公元 765 年第一次被人提到时,是在按照传统办法冬季播种之外,再在春季播一次种。一个典型的循环是第一年冬季种一次小麦,第二年春季种一次燕麦、大麦或者豆类,而在第三年让土地休息。因此如果土地单位面积的生产量是同样的话,北方的三圃制就比南方的二圃制的生产多出三分之一。

新式犁比旧式犁要重,拖起来需要相当大的力气,因此一个村子里的农民在十世纪和十一世纪通常用马耕田之前,都合伙用牛来犁地。古代很少用马耕地,因为当时知道的挽具形式要使马浪费一半气力。古代驾马的挽具是根据驾牛的颈轭制造的,使得马在最需要用力时不能用双肩来拖犁。扼驾在马的颈背上,用一根皮带绕过前颈栓着。这样一来,马只要一使劲向前拖,就会把自己勒得透不过气来。再者,古代人也不懂得一前一后的驾马方式以增加马的拉力,而且不知道采用马蹄铁,其结果是马时常在石头多的田里踏伤蹄子。

到了九世纪和十世纪时,北欧用马耕田的方法已经使用得相当有效了。马颈圈可能是从亚洲传过来的,因为马颈圈的条顿语和斯拉夫语,即英语 hames 一词来自中亚西亚。串联挽具和马蹄铁也传进来了,其结果是使马的有效拉力比在古代时要大三、四倍。这时人就用马来耕地,不过一般只是用在三圃制的欧洲北部,因为那里有多余的稻谷可以饲马。在产量比较差的南部地区,大体上还是用牛,因为牛可以用稻草饲养。牛吃得省,而马则节省时间和劳力。

另一个节省人力的设计是水轮,这在黑暗时代被广泛用来磨谷子。罗马人 维特鲁维斯( Vitruvius )约在公元前 16 年曾经记述过一种立式水轮,而卧式水轮可能更早就已经有了。但是古代磨谷物一般都用人或者牲畜推磨或拉磨,水磨坊只在黑暗时代才通行起来。到了中世纪,欧洲多数的农村都有自己的磨坊了。公元 1086 年的《舆地志》列出当时英国的磨坊有五千个左右,表明英国人口中每四百人差不多就有一座磨坊。在十二世纪时,风车出现了。第一次见于记录的是公元 1180 年诺曼底的一个风车,这种风车有一个卧式的主动轴和垂直的帆翼,所以很可能和十世纪有垂直主动轴的东方风车无关,而是欧洲人自己发明的。

这种创新的结果,是大多数劳动人民在这时摆脱掉一些体力劳动上的粗活,象在古代所要求于他们的那样,而且能生产一部分超出养活庄园人口所需要的多余粮食。这些多余粮食使城镇和城镇的手工业与商业有了发展的条件,并为十一世纪到十三世纪间那些著名的创举,如十字军远征、教堂的建筑和大学的建立,提供了财富。大城市里手工业者和学生借以养生活命的多余粮食来自当时交通条件极为困难的地区。那些建筑教堂的工人也是如此,一个美国作者估计过法国人在公元 1170 年至公元 1270 年的一百年间建造的八十座教堂,所花费的人工和材料按照现在的价值等于十亿美元。

黑暗时代引进的技术革新的另一个后果是,文明的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欧洲北部来了,因为许多进步技术在欧洲北部利用得较有成效。在十一世纪和十三世纪间,多余粮食和手工业产品的贸易发展特别显著,尤其是在欧洲北部,通过波罗的海和北海进行的商业交易在数量上和地中海可以抗衡。这种发展可以从公元 1241 年各商业城市成立的“汉撒同盟”这事件上看得出来。当时的主要汉撒城市是吕贝克(德)、科隆(德)、布雷斯劳(波)和但泽(波),不过这个同盟还有特约城市,远到诺夫哥罗德(俄)和伦敦。

伴随着贸易扩展的是航海技术上的新发明,诸如船尾舵和牙樯。据说这些在欧洲第一次出现在十三世纪汉撒同盟的那些商船上。古代欧洲人驾驶船是靠在船尾旁边的一只桨来划,就象用桨划独木舟一样。再大船上用这种方法驾驶,效果不是大的,这就限制了大船的航行动作,特别是当逆风行驶时更要把船驾驶得很灵活。船尾舵克服了这种限制,而牙樯则容许主帆的前下角拉倒船头外面,使船舶可以逆风行驶。纵帆装置本身就是黑暗时代的产物,它使船舶可以迎风转向。这种纵帆装置的最早形式即三角帆,先是在南巴勒斯坦的穆斯林教堂的壁画上发现的,后来又在九世纪一个拜占庭的彩饰画上看到。

这类航海术上的发现也有助于节省人力,例如节省囚禁在船上划桨的船奴的劳动力,而且大大扩大了海运的范围。现在可以打造较大的船舶,驾驶自如,横贯大洋行驶,而不需要象早期那样沿海岸航行。在十三世纪,磁针罗盘在欧洲出现,船舶在阴天飘洋过海时,非靠它来测定方向不可,因为这时既看不见天体,也望不见陆地。在这方面,北方又一次抢在前头,因为在地中海里了望还是容易的。到了十五世纪,佛兰德的罗盘制造商纠正了罗盘所指北方和真正北方之间的差异,但是南部热那亚的商人却没有改正。

商业所依靠的那些手工业,也有类似的技术改进。在纺织业上,纺纱车在十三世纪发展起来了,而织布机是几时改进的则不能确定。约在同一时期,水利也被用来砑布,这是一种在水里敲打布匹使布收缩的操作,使布加厚和耐用。敲打先是用手操作,但是到了十二世纪的下半叶,用水车推动的桩锤就被用来砑布了。这一后不久,水力推动的桩锤又被用来压碎染坊用的菘蓝和制革业用的树皮。这以后,有不少行业都依靠水力而建立起来。十三世纪时,水力被利用来锯木头和推动铁匠煅炉的风箱,十四世纪时用于铸锤和磨石,十五世纪时用水泵于开矿抽水。水力利用上最重要的一项目可能是发动煅铁炉的风箱,用风力提高冶炼温度使铁砂熔融,以能浇铸。铸铁或生铁是于十三世纪在欧洲出现的,不过鼓风炉直到十五世纪方才普遍推广。

其他的一些技术革新是由穆斯林教徒,也可能是蒙古人从中国带到欧洲来的。最初是造纸术,这在公元 1150 年穆斯林教徒占领西班牙时已经很发达了。没有多少年,于公元 1189 年,基督教国家里的第一座纸厂在在法国的埃罗建立了。到了公元 1276 年,造纸术传到意大利的蒙特法诺,公元 1391 年传到日耳曼的纽伦堡,而英国的第一座造纸厂则在公元 1494 年建立。至于印刷,可能是蒙古人把中国的印刷术,也许是一些样品,带动欧洲来的,而技术上的细节则是欧洲人自己重新研究出来。中古时期的许多稿本上印的复杂大写字母,是公元 1174 年恩格尔堡修道院里用木块雕出来的,比蒙古人侵略欧洲和穆斯林教徒叙述中国印刷术的时间略早一点。欧洲木板印刷的最早记录是公元 1289 年在拉文纳进行的。接着很快地就改为活字体和金属板印刷,这些印刷板的样品于公元 1381 年在法国的利摩日,公元 1417 年在尼德兰的安特卫普,公元 1435 年在尼德兰的哈勒姆,都曾经出现过。最后在日耳曼美因兹的古登堡( Gutenberg )于公元 1436 年到公元 1450 年间使早期的近代印刷术臻于完善。

火药于十三世纪首次在欧洲出现,第一次提到火药的是罗吉尔·培根在公元 1249 年写的一封信,那是在蒙古人侵入欧洲之后几年内。火炮首先在公元 1325 年被人提到,而第一次被人家已论述则在公元 1327 年。公元 1327 年所描绘的火炮,表明早期的火炮是一种瓶子式的设计,射出一个有箭头的炮弹。可能第一个火炮是跟据中国人使用的“震天雷”做的。这种“震天雷”是一只装满火药的铁罐子用投石机发射的,现在的铁罐只装了一部分火药,而从喷射口发出炮弹。后来欧洲的火炮则用若干铁条箍成筒形,但是不久便采用浇铸方法,先是用铜,后来就改用铁。

中世纪末期的印刷术和火器,与青铜时代末期发明字母和铸铁所产生的影响很相近。印刷术,和字母的发明一样,提高了人类的文化水平,并使历代积累下来的人类文明记录能更广泛转播。它促进了地方性文献和工艺文献的兴起,工匠在历史上第一次把他们这一行业世代相传的有价值的经验记载下来。印刷术使《圣经》更加容易被人们弄到手,使他们能够如宗教改革家所建议的那样,根据自己对《圣经》的体会寻求宗教真理,从而有助于新教徒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火药与火器结束了披甲武士的时代和他们的设防城堡,就如同铁武器淘汰了青铜时代的武士和他的战车、铜剑一样。可是火器开头并没有铲除人的好战性,因为大炮摧毁了瑞士的方形阵,而这种方形阵直到十六世纪为止对骑士还是一种有效的应付方法。再者,当时火药制造和熔铸大炮的控制都操在王侯手里,而军事力量也集中在这些人手里。这一来,火器的发展就促进了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拥有绝对权力的王朝的兴起。

中世纪不但出现了新工艺的发展,也出现了手工业技巧上的进步和手工业的分化。机械时钟出现于十三世纪。根据记载,在公元 1232 年至公元 1370 年之间,有三十九座时钟被造了出来。这些最初制成的机械钟既大且重,而且制作粗糙,只用于大型公共建筑、修道院或者教堂。但是造钟的技巧进步的很快,到了十六世纪时,纽伦堡就造出怀表来了。同样,再建筑上,地板面积和周围支壁总横切面的比例在中世纪也由四比一增加到八比一,表明在节省建筑材料和建筑技巧上都有所进步。随着这类技巧的精练化出现的是手工艺的分化。工程师、工具制造者和车匠、铁匠分家了,雕刻家、画家和石匠、装饰工分家了。专业手工艺人中技巧比较高明的能够读书识字了,并能把他们的技艺经验记载下来;到了后来,这些人还吸取了学术传统中的一些学识,对近代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远从公元 1250 年起,我们就有了砖瓦匠大师维拉·德·奥尼古尔( Villard de Honecourt )的笔记。他到处游历,在蒙古人侵略之后去匈牙利重建教堂,并把自己看到的事物记了下来。他画的生物非常真实,而且是根据观察来的,他特别指出他的狮子是根据活狮子画的,不过他的狮子图仍然是纹章上看到的那种模样。另一方面,那些学者们画的动植物则是从早期的稿本上临摹来的,所以真实性很快就丧失,生物学插图成了形式主义和公式化的了。一部约在公元 550 年写的法文《草木志》里象草莓的植物,经过多次传抄而不参考植物本身,在公元 1050 年的一部《莱茵草木志》里看上去倒比较象黑莓了。

表现手工艺传统价值的最早的著作,是一部关于绘画的手册,这是佛罗伦萨派画家詹尼尼( Cennini )于公元 1500 年前后用意大利方言写的。在这部书里,开始出现了一种实验态度,因为詹尼尼叙述了怎样制造颜料和绘画技巧。作者声称他将“记下经他亲手做过的事情”。在詹尼尼的手册里,行会传统感很突出。他告诉我们,他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为了向他的老师们致敬,并使从事这门行业的学徒们受益。

詹尼尼建议的主题又为后来的手工艺作者发展了。哥特式建筑大师马梯阿斯·劳立沙( Mathias Roriczer )于公元 1480 年写了一部建筑学的书,在书中列出一些他自己发明的几何构造式样。他写这部书的目的比詹尼尼的还要广泛,不仅仅为了改进自己这门手艺,而是为了“把任何需要做得好些的事情做得更好些,并矫正和说明各种艺术”。但是这种评价是不合于学术传统的,因为经验考察在学术上不受到重视,而古代的自然哲学体系则被认为是人类智慧的最高成就。

最后,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而兼工程师的那些人问世时,我们就看见手工艺传统中那些比较熟练而且有才能的人把学者们的学问都吸收过来了。波提切利( Botticelli ,公元 1444 - 1510 ),丢勒( D ü rer ,公元 1471 - 1528 ),迈克尔·安吉洛( Michael Angelo ,公元 1475 - 1564 )和列奥纳多·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公元 1452 - 1510 )这些艺术家全都通过了解剖的实践,研究了人的生理构造。波提切利和丢勒研究了光学,丢勒制定了图画上比例法则而丢勒和列奥纳多又观测了天体;列奥纳多的活动范围还涉及当时已知的好多门科学和工艺。

手工业在这时候的分化程度可能讲得过头一点,因为多数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都仍旧通晓好几个方面。列奥纳多·达·芬奇不但是画家和雕刻家,也是个发明家和土木兼军事的工程师。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兴趣是多方面的,所以他们的活动具有一种无所不包的性质。也许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他们的工作没有一定目标而且多少不够踏实,而他们也没有作出什么重要的科学发现。

可是他们的确发展了科学方法上的经验主义一面。阿尔布莱希特·丢勒在公元 1525 年出版了一本几何学著作,他在书中提到,由于多数的日耳曼画家不大懂得几何学,所以他写这本几何学,使画家读了这书之后“不但能有一个好的开始,而且通过日常实践对几何学理解得更好些;他将会进一步钻研并且找到比我现在指出的更多的东西。”

列奥纳多·达·芬奇对科学方法上的经验主义一面,体会得还要充分。在一段论科学方法的注解里,他写道:

“在研究一个科学问题时,我首先安排几种实验,因为我的目的是根据经验来决定问题,然后指出为什么物体在什么原因下会有这样的效应。这是一切从事研究自然界现象所必须遵循的方法……”

“我们必须在各种各样情况和环境下向经验请教,直到我们能从这许多事例中引伸出它们所包含的普遍规律。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处呢?它们将引导我们对自然界作进一步的研究和进行艺术创造。它们防止我们自欺欺人,使我们不至于向自己保证取得那些得不到的结果。”

后来那些属于学术传统的人也发展了科学方法的经验主义一面,并对经验过程在科学上的地位取得类似看法。但是达·芬奇的这段话要比他们早好长一段时期。不过,那些学术界人士创立了文艺复兴时期工匠们所没有能够提出的新科学思想,并且赋予数学方法以科学上应有的地位。
毕升,蔡伦
蔡伦
管他是谁呢

攻城策略

请问各位有什麽在13世纪的攻城策略?
火炮早在13世纪初就已出现在攻城武器的队列之中

概述在西欧中世纪大部分时间里,攻城作战是占支配地位的军事行动,故此在论及非火药式军用装置的发展时说中世纪时代是一个最为善于发明创造和多变的时代也就不足为怪了。同时,这也是一个经历了尚存的希腊-罗马世界的古典军事技术传统和来自伊朗、印度以至中国的军事技术大汇集的时代。中世纪的西欧参与了对这些知识的融汇的过程,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受众而不是提供方。至于攻城技术方面,最具创造性的是中国文明和伊斯兰世界

集中关注于攻城作战的技术方面,将会反映出军事筑城学的变化,反之,军事建筑学也会反映出攻城技术的变化,由此,欧洲就有了那些庄严华贵的城堡和筑垒城池,时至今日,它们还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但是中世纪军队面对这些雄伟的堡塞城池时所建造的非凡器械却几乎了无残迹。只有一些难以理解的纸上描写和技术论文,以及众多通常都是过分简化的图解保存至今。

大多数的中世纪堡寨都是由罗马帝国晚期的城墙或是晚近时代修建的土木结构组成。而后者非常有效,完全可以应付的了当时的攻城器械。尽管如此,由于这类器械的威力,精度和可靠性日益增强,普遍的发展则是从土木结构转变成砖石结构的防御工事。在所谓的“十二世纪复兴”中出现的令人惊叹的大教堂,雄伟的城堡和农业上的大扩张都见证了攻城器械在数量、大小以及复杂程度上的变化—因为这种变化所依靠的基本技术,与前者是大体相同的。意大利在众多方面都是领路者,部分原因在于意大利与伊斯兰世界和拜占庭占领的东地中海先进文明有紧密的贸易联系,部分的原因则在于做一个军事工程师所需要的技术与当一个造船工程师或者船长所需的非常相似。这些技术很快就流传到了遥远的地方,不过也会出现挫折,例如在1174年当一直苏格兰军队试图使用投石机(mangonel)对付瓦克堡(castle of wark,位于特威德河畔)的城墙时,只是将石弹笔直的抛上天,坠落下来砸死了好几个士兵。13世纪的德意志,波罗的海十字军由于拥有围城的专业技术,面对其异教徒敌手时拥有着巨大的优势,但是军事工程师的重要作用却未能使他们在欧洲的贵族精英中免受嫌恶。这种态度在13世纪早期的某位法国诗人(他的名字叫吉约·德·普罗旺斯)的身上集中地反映出来,他抱怨说,“亚历山大大帝曾用过坑道工兵吗?亚瑟王曾用过攻城机吗?”

但另一方面,统治者们大多都认识到了他们的用处,拥有这种复杂的武器系统的也只有那些手握重权的人。政府之所以一般都能够控制住较重型的攻城设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就是其建造和保养所需的巨大开销。例如,密封敕令一览表(calendar close rolls)记载称:1257年,英格兰曾从皇家迪安猎场(forest of dean)为国王之子爱得华定购了三台“弩炮(balisatas)”。在1305年英军包围苏格兰的斯特林堡期间,从英格兰各地征运物资建造攻城机械,泰恩河畔的主要海港城市纽卡斯尔的市长也征发了四名男子,一名女子为此制造绳索。同一时期的法国,鲁昂的大造船厂(clos de galées)11世纪时不仅要为法王制造舰船,还要制造攻城器械以及大量的武器盔甲。

中世纪时,运送攻城器械体积巨大的部件始终是个大问题。在早期中世纪的加洛林时代,使用挽畜(使用重型大车的情况很罕见)驮载攻城战所需的物资,但是在南意大利这样的崎岖地带,陆路运送这类物件极度困难。而另一方面,大多数的攻城器械易于拆卸,假如运输手段合适,转移也很方便。例如,1221年曾使用12辆大车花了19天时间将军用器械从伦敦运往拜杉姆(bytham)之围的前线(在今林肯郡)。其日均10英里的速度是很令人佩服的。

在英王亨利三世1224年贝德福德之围的记载中极好地对协调,组装攻城武器的管理成效做了描写 。即使在贝德福德城堡已经投降之后,国王的书记员还是有事可做,记录下列的开支“用于投石机运送及前述的投石机绳索,计15镑10便士”,当年8月19日,投降之后不久,“大王书致贝德福德郡郡守,命令你将吾人离开贝德福德城堡时留下的各种投石机和攻城塔解体,运往北安普顿,转交予北安普顿郡郡守…”

一般而言,从海路或河道运送攻城机械会比较容易,但又是并不见得会更快。1333年,英军包围贝里克(berwick)城时,由三条船只,分别名叫格雷斯迪约、犹讷特和尼科拉(gracedieu[天主之恩宠], jonete and nicholas),将重型投石机从赫尔城运往贝里克,同船还运送了691枚精心打磨的圆形石弹作为投石机的弹药 。

中世纪的投石机,其使用较之一般所想的远为复杂,投石机投入作战的序列基本上是按照拜占庭或伊斯兰教文献中的描述。围城作战,或者是以突袭占领,掩袭毫无准备的守城部队,或者就成了封锁战。此时,就需组装或建造攻城器械,小型攻城机械先投入进攻,此时,大型攻城机械尚在建造之中。而守城者则通常是力图使用纵火摧毁这些机械。由于攻城机械都是用木头制成,一般都设在靠近敌方防御工事之处,面对火攻之时,攻城机械显得非常易受攻击。而即使是最强大的投石机,其短短的射程也使其一样的成为易受攻击的目标。

基于杠杆-掷弹带原理的投石机械直到火药武器广为传布采用之前一直在稳步的增加其复杂性。火药武器大行其道之前,投石机与城堡修建之间的军备竞赛一直处于平衡状态。然而尽管早期的人力托拽杠杆-掷弹带式投石机基本上是一种杀伤性武器,主要用于清除城头的守卫或是破坏城墙上较为脆弱的雉堞,但13、14世纪较重型的配重式抛石机则除了最为坚固的堡垒之外,可以摧毁一切城垣。

尽管如此,挖隧道仍是摧跨城垣或塔楼最常用的方式。而投射类武器还有一种重要的心理效果,可以将巨石投入堡垒之内将房屋击得粉碎,还能投掷秽物、死兽,敌方死者头颅,以及囚徒的尸体来惊吓城内人民。

背景介绍编辑本段 人们现在还是经常想当然的认为西罗马帝国的土崩瓦解也就意味着古典时代的技术知识对“黑暗时代”攻城作战所

撞城锤

起的影响变得微乎其微。但实际上,消失的似乎不是技术知识而是确保统治者能够使用此类复杂军事技术的社会-经济结构。欧洲中世纪早期的国王们没有罗马皇帝们的威权和财富,所以不能维持随军攻城装备,也不能维持一群有文化的熟练技术人员。大量的知识以理论形式幸存了下来,显得古老过时。而且,中世纪早期的众多军事首领必然已经注意到同时代的拜占庭及伊斯兰军队运用的极为有效的攻城技术。可是与拜占庭或伊斯兰军队指挥官手里令人惊叹的装备比起来,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军事技术都已经过时了。

晚期罗马军事技术包括种类众多的石发矢的机械,这些机械都基于扭力原理来贮藏能量,同时他们也知道用弩发射箭矢。但是所有这些机械主要都是设计用于以低伸弹道发射矢石的,一般的用途是作为杀伤武器,而不是用来破坏敌方的城墙。当然用来投射纵火物对付敌方的木质攻城机械,这类武器也是很有效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罗马人通过fustibale,也即杆式掷弹器,可能对以杠杆-掷弹带原理来抛掷较大物体有了基本的概念,但是从未将其发展成一种更大型的攻城器械。

晚期罗马帝国后期的军事技术论文,比如维吉提乌斯的《军事科学摘要》,以及作者佚名的de rebus bellicis (on matters of warfare,约写于4世纪晚期)仍然被转抄和诵读,只不过这些文章的影响尚不十分清楚。晚期罗马军用机械中保存到中世纪早期后又得以延续的就是onager[野驴,转义成了投石机的绰号]。这是一种上古双臂式投石机的4世纪简化版单臂式投石机,正如那些早期装置一样,野驴投石机和被假定是它小表弟的蝎子弩都是靠动物腱索或马鬃绳的扭转来储存扭力能。野驴投石机与较早期的双臂扭力式机械相比,唯一的严重缺陷在于改变其射击线较困难。

晚期罗马帝国军事技术的另一项进展在于储能手段出现了从扭力向张力转变的趋势。换句话说,放弃了扭转纤维绳束转而使用有弹性的弓。到纪元4至5世纪,在晚期帝国的前线堡垒防御中使用的是基于弩(crossbow)原理的武器。其中某些大号的可以安装在支架上,其余的则要使用绞车或别的机理来上弦。甚至有人提出说很少被人提到的晚期罗马帝国“霹雳”弩炮就是一种装备了钢质弩臂的十字弩。罗马人的确拥有制造这种非凡武器的技术,不过由于大环境上他们的帝国正在崩溃,这使得“霹雳”弩炮显得极为稀少。

罗马人的军事技术在西部帝国灭亡之后得以幸存,对此几乎是没有什么疑问的。罗马-拉丁文化受日耳曼征服的影响较小的地区很多情况下也正是纪元6至7世纪时复杂的攻城技术再次出现的地区,这就暗示出这种技术从来就未被遗忘过。这种幸存并不是都集中在环地中海的前帝国心脏地带,有证据指出在西部的凯尔特人地区和不列颠北部也有某种技术保存。可能6世纪的威尔士诗人塔里艾辛的诗篇“uthyr pendragon的哀歌”中可能不全是诗意的夸张:“我攻破了一百座城堡……”?![uthyr pendragon,尤瑟大王,在亚瑟王传奇中是亚瑟王的父亲,pendragon本意是指古代布立吞人的军事首领,后又成为一系布立吞王侯的称号,传说中亚瑟一系的王都有pendragon的王号]

而在欧洲大陆上,晚期罗马帝国在日耳曼西南部的边境线防守倚靠的经常都是归化的日耳曼移民,而6世纪统治意大利的日耳曼哥特人首领很显然采用了晚期罗马帝国的攻城技术。那种认为此类装置只能由前罗马士兵或其直系子孙所操作和维护的看法,其实是在暗示那些日耳曼“蛮人”不愿意或是无法学习知识。同一时期在法国的许多地方,都有有力证据表明当地征发的民兵在军事行动中仍保持了重要的角色,而他们在攻城战中仍旧精通技术。而且,在法国南部的攻城战较之北部更为复杂,组织和装备的较好,这一事实也支持“晚期罗马帝国的攻城技术在罗马化较深的地区保存的更多”这一论点。

更为先进的攻城技术传往中世纪早期西欧的另一渠道当然是通过拜占庭帝国。法国国王秃头查理(a.d.843-877在位)在维京人围攻昂热城(angers,在今卢瓦尔河大区的安茹省)的873年可能雇请了拜占庭工程师制造“新式机器”,这些机器更有可能是新式的杠杆-掷弹带式投射器,而不象是重新引进当时已经过时的罗马式扭力发射装置。杠杆-掷弹带式投石机看起来应该在10世纪已经传到了法国。其来源,若不是拜占庭帝国,就是伊斯兰教的西班牙或者是来自亚洲,当时定居中欧的阿瓦尔人。类似的,10世纪时帮助意大利国王阿尔勒的休(hugh of arles,属于加洛林家族后裔,曾任阿尔的摄政,924年被选为意大利国王,死於947年)进攻法拉科西内图姆(fraxinetum,地在法国普罗旺斯的圣特鲁佩斯st. tropez海湾,此地在889年被一群安达路西亚的穆斯林海盗占领,为祸北意大利,阻塞意法之间的阿尔卑斯山口交通。穆斯林称此地为fraxinet,他们直至975年才为南法领主的联合武装逐出。)城阿拉伯-伊斯兰教守军的那些拜占庭战舰所携带的,是另一种新型攻城武器-希腊火,这可是罗马人从未知晓的武器。

重要性与晚期罗马攻城技术得以保存相当的就是中世纪早期伊斯兰教世界的影响。这不仅仅因为伊斯兰文明是到当时为止最为专注于技术的文明,更是因为伊斯兰文明商业联系广泛,使其成为军事观念传播的重要通道。这些军事观念不仅包括伊斯兰军队自己开发的技术,还包括印度甚至中国的军事技术。由于穆斯林战士不仅与西欧的基督徒战士当面交锋,有时也会和他们并肩作战,这种情况下他们在攻城战方面的专业知识就使其显得极为珍贵,这些穆斯林士兵可能对新思想的转播起了帮助作用。

12世纪之后的欧洲对于机械技术的态度日渐开明,这在总体上反映出欧洲与阿拉伯-伊斯兰教世界通过西班牙,西西里,十字军东征和贸易接触而产生的影响。这点对于欧洲在采用技术来提高工业、农业、建筑以及攻城战的水平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确实,自12世纪以后,西欧人就生活在一个“专注于机械学的世界”里,吸收新技术即使较之于希腊-罗马古代世界也更为容易。到12世纪中期,在北意大利和十字军国家、叙利亚以及埃及所使用的攻城机械之间具有了鲜明的相似性。12世纪晚期至13世纪在法国,英格兰以及各地效仿参考突厥人的投石机毫无疑问地说明了有不少这类设备是改造自穆斯林世界的。当[记载说]1216年一位帮助法国人防守波卡罗堡(castle beaucaire,在今朗格多克—鲁西永大区的)的工程师拿了一个罐子,装上alquitran后用来摧毁进攻者的移动护棚时,这就成为无可否认的观念交流的证据:因为alquitran这个词来自阿拉伯语的al-qidr,意思是“大型燃烧-榴弹”。伊斯兰攻城技术和作战机械的影响在西班牙和葡萄牙体现的更为明显,在那里军事术语直到13世纪晚期至14世纪仍然深受阿拉伯语的影响。
好长啊。。。。。。。。。。

攻城为下

中世纪攻城武器的背景

人们现在还是经常想当然的认为西罗马帝国的土崩瓦解也就意味着古典时代的技术知识对“黑暗时代”
起的影响变得微乎其微。但实际上,消失的似乎不是技术知识而是确保统治者能够使用此类复杂军事技术的社会-经济结构。欧洲中世纪早期的国王们没有罗马皇帝们的威权和财富,所以不能维持随军攻城装备,也不能维持一群有文化的熟练技术人员。大量的知识以理论形式幸存了下来,显得古老过时。而且,中世纪早期的众多军事首领必然已经注意到同时代的拜占庭及伊斯兰军队运用的极为有效的攻城技术。可是与拜占庭或伊斯兰军队指挥官手里令人惊叹的装备比起来,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军事技术都已经过时了。 晚期罗马帝国军事技术的另一项进展在于储能手段出现了从扭力向张力转变的趋势。换句话说,放弃了扭转纤维绳束转而使用有弹性的弓。到纪元4至5世纪,在晚期帝国的前线堡垒防御中使用的是基于弩(Crossbow)原理的武器。其中某些大号的可以安装在支架上,其余的则要使用绞车或别的机理来上弦。甚至有人提出说很少被人提到的晚期罗马帝国“霹雳”弩炮就是一种装备了钢质弩臂的十字弩。罗马人的确拥有制造这种非凡武器的技术,不过由于大环境上他们的帝国正在崩溃,这使得“霹雳”弩炮显得极为稀少。
罗马人的军事技术在西部帝国灭亡之后得以幸存,对此几乎是没有什么疑问的。罗马-拉丁文化受日耳曼征服的影响较小的地区很多情况下也正是纪元6至7世纪时复杂的攻城技术再次出现的地区,这就暗示出这种技术从来就未被遗忘过。这种幸存并不是都集中在环地中海的前帝国心脏地带,有证据指出在西部的凯尔特人地区和不列颠北部也有某种技术保存。可能6世纪的威尔士诗人塔里艾辛的诗篇“Uthyr Pendragon的哀歌”中可能不全是诗意的夸张:“我攻破了一百座城堡……”?![Uthyr Pendragon,尤瑟大王,在亚瑟王传奇中是亚瑟王的父亲,Pendragon本意是指古代布立吞人的军事首领,后又成为一系布立吞王侯的称号,传说中亚瑟一系的王都有Pendragon的王号] 而在欧洲大陆上,晚期罗马帝国在日耳曼西南部的边境线防守倚靠的经常都是归化的日耳曼移民,而6世纪统治意大利的日耳曼哥特人首领很显然采用了晚期罗马帝国的攻城技术。那种认为此类装置只能由前罗马士兵或其直系子孙所操作和维护的看法,其实是在暗示那些日耳曼“蛮人”不愿意或是无法学习知识。同一时期在法国的许多地方,都有有力证据表明当地征发的民兵在军事行动中仍保持了重要的角色,而他们在攻城战中仍旧精通技术。而且,在法国南部的攻城战较之北部更为复杂,组织和装备的较好,这一事实也支持“晚期罗马帝国的攻城技术在罗马化较深的地区保存的更多”这一论点。
更为先进的攻城技术传往中世纪早期西欧的另一渠道当然是通过拜占庭帝国。法国国王秃头查理(A.D.843-877在位)在维京人围攻昂热城(Angers,在今卢瓦尔河大区的安茹省)的873年可能雇请了拜占庭工程师制造“新式机器”,这些机器更有可能是新式的杠杆-掷弹带式投射器,而不象是重新引进当时已经过时的罗马式扭力发射装置。杠杆-掷弹带式投石机看起来应该在10世纪已经传到了法国。其来源,若不是拜占庭帝国,就是伊斯兰教的西班牙或者是来自亚洲,当时定居中欧的阿瓦尔人。类似的,10世纪时帮助意大利国王阿尔勒的休(Hugh of Arles,属于加洛林家族后裔,曾任阿尔的摄政,924年被选为意大利国王,死於947年)进攻法拉科西内图姆(Fraxinetum,地在法国普罗旺斯的圣特鲁佩斯St. Tropez海湾,此地在889年被一群安达路西亚的穆斯林海盗占领,为祸北意大利,阻塞意法之间的阿尔卑斯山口交通。穆斯林称此地为Fraxinet,他们直至975年才为南法领主的联合武装逐出。)城阿拉伯-伊斯兰教守军的那些拜占庭战舰所携带的,是另一种新型攻城武器-希腊火,这可是罗马人从未知晓的武器。

本文标题: 古典时代与中世纪的投石机使用的球形弹丸都是如何制作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3291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头发的颜色浅与哪些因素有关究竟是“正义”的一方终会胜利,还是胜利的一方就代表了“正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