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贪污案

发布时间: 2023-09-14 19:01:2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5

乾隆年间甘肃贪污案被称为千古奇案,它因为什么被称为千古奇案的?因为甘肃贪腐案奇在乾隆为此案两次修改了朝庭律法,还有就是牵扯的官员...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贪污案

乾隆年间甘肃贪污案被称为千古奇案,它因为什么被称为千古奇案的?

因为甘肃贪腐案奇在乾隆为此案两次修改了朝庭律法,还有就是牵扯的官员十分之多。乾隆四十六年,甘肃地区查出了一起清朝开国以来最大的贪污冒赈案,此案牵扯之广,涉及到总督、布政使及以下道、州、府、县各级,涉及金额前所未见,除甘肃一地外,波及达直隶、盛京、江苏、浙江、云南等省,连乾隆都震惊,直呼称其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

甘肃布政使王亶望利用“捐监冒赈"的名义,贪污朝廷大量钱财,中饱私囊,整整八年,隐瞒得天衣无缝。既无人举报,也没有露出任何的蛛丝马迹。王亶望上任半年,就有两万人捐监,得到粮食80万石。两年后,捐监人数达到15万,得到粮食六千万石,王将其折成银两,以赈灾的名义,上报朝廷。其银两,全部收归私有。

在此期间,乾隆也曾经派钦差大臣来甘肃了解情况,被王亶望用金钱收买,回去后,为他歌功颂德。乾隆以为王亶望是一个十分能干的好官,将他升为巡抚。

对待下属,王亶望利用利益进行捆绑,地方大小官员,基本都上了他的贼船。甘肃成了水泼不进,针插不进的独立王国。甘肃贪腐案的发现,十分奇特,竟然源于连日大雨。一个小数民族叫苏四十三的人,举义旗反抗朝庭,乾隆派心腹领兵镇压。兵到甘肃,发回情报说连日大雨,军队受阻。军情与甘肃地方所报连续大旱的情报完全相反,引起乾隆怀疑。乾隆派人彻查,甘肃贪腐案才得以浮出水面。

清律法对贪污的惩处是很严格的,根据规定,贪污银子一千两就要判处死刑。这样一来,整个甘肃的官员都得判处死刑。会造成地方官员严重缺失。无奈之下,乾隆只得修改律法,将原来定的一千,修改为一万。即使这样,有一大半官员仍然得死,乾隆再次提高获死刑的标准,改为贪汅两万以上,曾经获得了朝庭嘉奖的人,可以免除死刑。即使经过乾隆两次修改朝庭律法,两次提升获取死刑的标准,但是,此案最终仍然有52人被判处死刑。

因为当时的贪污案是所有朝代中贪污金额最大,涉及的方面最广的一起贪污案件,而且还涉及到了非常多的朝廷官员,所以才会被称为千古奇案。
这主要是因为这案件涉及了甘肃几乎所有的官员,如此众多的参与人数,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所以被称为千古前。
是因为直到现在为止影响都非常的大,而且当时涉及到的人也特别的多,所以才会被称为千古奇案。
因为乾隆年间的甘肃贪污案,其实很多官员被定罪的时候没有很明确的证据,很多人都是被误杀的,所以被称为千古奇案,而且被杀的人很多。

发生在乾隆时期的甘肃冒赈案,究竟是怎么回事?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发生于甘肃的一起贪污案震惊全国,涉案各级官员多达113名,追缴涉案银两达281万两之多。

贪污案被起底源于撒拉族当年的一场反清起义。 撒拉族人苏四十三由于不满被清廷压迫奋起反抗,前来调停的兰州知府杨士玑被杀害。苏四十三等人从甘肃河州循化厅 (今青海循化县)一路进逼兰州。兰州城防空虚。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饷是一个大问题,拖延时间越久,耗费越大。

由于陕甘总督勒尔谨贻误战机,被乾隆皇帝撤职查办。为保兰州,清廷相继派和珅和阿桂奔赴甘肃,调集数万官兵集结对苏四十三进行围剿。阿桂在赴甘肃之前,正在查办浙江海塘工程的贪污案。从甘肃布政使调任浙江巡抚的王亶望,被怀疑有包庇下属杭嘉湖道王燧和嘉兴知府陈虞盛之嫌。

勒尔谨被查办,引起了甘肃官场不小的恐慌。甘肃布政使王廷赞上疏朝廷,自言愿捐出自己的俸禄四万两,以充作军饷。

这道奏疏乍一看是一次牺牲自我利益的捐献行为,但经不起仔细推敲,王廷赞一年的正常俸禄有多少,他如何能攒够四万两白银?这不禁让乾隆皇帝心生狐疑。

乾隆下令阿桂和新任代理总督李侍尧彻查王廷赞资产来源。王廷赞如何会有这笔巨款,归根结底,就是“贪”。他的赃款来源于哪里?这得从清朝实行的一种开捐纳监说起。


何谓“开捐纳监”?说白了就是一部分读书人通过缴纳粮食的方式来免试获取监生的资格,这部分粮食会用于荒年的赈灾之用。这是一种通过交粮食买学历的捷径,看似公平的等价交易,却让寒门学子望而却步。

王亶望在任甘肃布政使期间,将监生们本该缴纳的粮食换成了银子。经过折算每个监生资格大约需要五十五两银子之多。半年时间,王亶望就发放了一万九千名监生的名额,每人大约43石粮食。

方半载,亶望疏报收捐一万九千名,得豆麦八十二万。

王亶望再通过谎报旱情将这些纳捐所得的银两变成了合法的支出。王亶望在甘肃布政使任上四年,共开销600余万石(约合七百多万两)。一来一去,为贪官们大开方便之门,灰色收入也通过赈灾被洗白。

王亶望调任浙江巡抚后,王廷赞继续萧规曹随,以至于晚节不保也成为了一名贪官。

狱定,上命斩亶望,赐勒尔谨自裁,廷赞论绞

勒尔谨、王亶望和王廷赞都在甘肃冒赈案上搭上了性命。

更为可笑的是,在参与侦办王亶望冒赈案的官员当中,还有清朝另外两名著名的贪官。一个是曾因贪污被判过斩立决的李侍尧,另一个就是富可敌国的巨贪和珅。

“甘肃冒赈案”是一起乾隆时期著名的利用制度漏洞进行贪污的大案,牵扯到甘肃全省上下官员众多,令人咋舌。这一案件的发生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乾隆执政后期官场的腐败程度,乾隆盛世只不过是人为制造的虚假繁荣而已。

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甘肃流民灾民跑到京城,大嘴巴纪晓岚借和珅之口说出实情,最后派人查出真相,便说的是乾隆时期第一大贪腐案:甘肃冒赈案。

这个案子掀起了所谓乾隆盛世的阴暗面,戳痛了敏感的神经,故而乾隆皇帝恼羞成怒,严厉处理了一大批涉案官员。在圣旨中训示:

甘肃此案,上下勾通,侵帑剥民,盈千累万,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案内各犯,俱属法无可贷。

事情的起源在于平定西北叛乱之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朝廷发现甘肃粮饷亏空,而且似乎年年都干旱,让朝廷拨款。

按照各县报灾的轻重,定出收捐数额,由藩司衙门预定份数发单给各县,令各县照单开赈,谎报灾情,这就是所谓冒赈。

朝廷不都是傻子,按图索骥之下,一桩惊天大案逐步浮出水面。民间流传歌谣,王亶望敛财有道,往往是:一千两见面,两千两吃饭,三千两射箭。代价堪比与巴菲特吃一顿中午饭的拍卖价格了。

在乾隆时期官场上,几乎所有人独善其身很难。经过朝廷派员核查,牵涉总督、布政使及以下道、州、府、县官员113人,最终追缴赃银281余万两,可以说没有一个官员是未参与的。

不仅如此,清代官场运作之事树大根深,牵扯广泛,案情也波及到直隶、盛京、江苏、浙江、云南、河南、陕西等多个省,很多大员牵扯在内,地域分布极广。

至乾隆四十六年初,甘肃省共有274450名报捐监生,收得银子15094750两,而各级官员,往往层层克扣,不入府库,经过严格审核,合计侵吞银子2915600两,数额之大,可谓前所未有。

故而乾隆知道真相后斥骂,没想到:官官相护之风,至于举朝皆然!乾隆决意借此政治吏治,于是降旨严惩涉案人员,表示不可因罚不及众仍存姑息:

总督勒尔谨赐令自尽、两任布政使王亶望和王廷赞、兰州知府蒋全迪依法正法;甘肃捐监一事立即禁止,不得再借捐监敛财;侵贪赈银千两以上的官员程栋、陈严祖等56名贪官正法;免死发遣46人,革职、杖流、病故、畏罪自杀数十人。  

代理陕甘总督的李侍尧,夙兴夜寐,最终革除利弊与积习,终于使得地方重回清明,流民得以安置。当然,乾隆对此也不是没有责任。

他一开始放任捐官买卖功名,事情坐大没有及时纠正,西北军事费用太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后酿成官场恶习,乾隆皇帝必然是责无旁贷,盛世走下神坛。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在甘肃发生了暴乱,所以他就让军队进行评定,但是到了甘肃之后,又因为大雨的原因就发生了那个,所以就要求朝廷帮助灾民,这个时候却发生了这样的一起贪污案件,而且这个案件当中牵扯了很多的人,因为他们的贪污受贿最后被砍头。
在甘肃发生动乱之后又发生了暴雨,所以乾隆体谅民情。进行赈灾。但是赈灾的东西,让很多人贪污了。最后彻查这件事情,很多人人头落地。
是因为乾隆皇帝在当时设置了一种捐监的制度,而这种制度可以为一些有钱人提供当官的渠道,所以这也就给很多的有钱人提供了贿赂官吏的机会,也导致了这起案件的发生。

古代的廉政与贪腐案例有哪些?

廉政的:
公孙仪拒收甲鱼
公孙仪是战国时鲁穆公手下的丞相。他特别喜欢吃新鲜甲鱼。于是送鱼的纷纷上门,但都被公孙仪一一回绝。公孙仪的弟弟对此很不理解。问:"你素来喜吃甲鱼,为何别人好心送来,你却不收呢?"公孙仪说:"正因为我喜欢吃甲鱼,所以才不能收。吃几条甲鱼固然微不足道,但倘若我经常收别人的礼品,那就要落个受贿的坏名声,到头来连丞相的官位也会丢掉。到那时,为兄再爱吃甲鱼,恐怕也吃不成了。现在我不收别人的鱼,倒还可以安稳地做丞相,多吃几年我爱吃的甲鱼。"

古代腐败亡国故事三则
伯嚭受贿亡吴
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在大臣伍子胥的帮助下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被迫求和,带着妻子前往吴国服侍夫差。但是身在吴国的勾践并没有忘记复仇,他听从大夫文种的建议,派人用重金美女贿赂夫差的宠臣伯嚭,收受贿赂后的伯嚭即向夫差进言,放勾践回国,并想尽办法诋毁伍子胥。最后,夫差听信伯嚭的谗言,将伍子胥赐死。伍子胥死后,吴国大权即落在伯嚭手中,勾践更是经常送珠宝美女给他,致使吴国上下贪贿,民怨四起。越王勾践则乘机伐吴,一举攻克吴郡。夫差求和不成,深感愧对伍子胥,遂蒙面自杀,吴国遂亡。而多次收受勾践贿赂的伯嚭在吴灭亡后也被勾践诛杀。

郭开受贿亡赵
郭开是战国时期赵王迁的宠臣。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率兵攻赵,赵王派李牧、司马尚率兵迎战。李牧是当时赵国继廉颇之后的名将。数年间,他率兵北破燕军、南拒韩魏,且几败秦军,王翦畏之如虎。
见是李牧领兵迎战,秦国深感强攻无望,于是便用重金贿赂郭开,让其设法说服赵王迁召回李牧。贪婪成性的郭开收受贿赂后,诬陷李牧、司马尚等谋反,赵王迁不察真相,盲目决策,派赵葱和颜聚取代李牧、司马尚,并将李牧杀害。
李牧被杀后,王翦率秦军乘机大败赵军,俘虏了赵王迁,就这样,把赵国吞并了。

后胜受贿亡齐
战国末年,后胜任齐王建的宰相,秦知道后胜贪财,便派人送重金给他。后胜的宾客、仆从也经常收受秦国的金钱。于是他们共同力劝齐王不要出兵援助其他诸侯国,致使秦得以将其他诸侯国各个击破。
公元前221年,秦兵大举伐齐,齐国因后胜当政,政局混乱,军心懈怠,无人敢战、愿战。秦兵不费吹灰之力而亡齐。齐人埋怨齐王听信后胜及其宾客谗言,致使齐国败亡,就编了一首歌谣:“悲耶,哀耶,亡建者胜也!”
该书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原始氏族部落联盟时期。五帝之首的轩辕黄帝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
中华文化特别是廉政文化的最早开创者。据《史记》记载,黄帝“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财物”。《吕氏春秋》称黄帝“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
重,室禁重”,体现了他勤政、爱民、节俭的思想。《尚书》记载了舜帝时大臣皋陶提出的从政者所应具备的“九德”,其中就有“简而廉”的“廉约”观念。儒家
经典《周礼》记载了古代的廉政思想,并对战国时期的廉政制度作了系统阐释:“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
廉法,六曰廉辨。”用今天的话说,一个廉洁的官吏,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的品格。
本文标题: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贪污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3176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古人只有考取进士后才能做官吗常见的影响血压的因素有哪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