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给德军提供不限量的肯德基和麦当劳,希特勒选择哪款快餐才能更快击败同盟国

发布时间: 2023-09-05 16:01:0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6

敦刻尔克大撤退之谜,希特勒为什么突然停止装甲部队的进攻?希特勒下达命令停止装甲部队进攻的原因:我们从军事,政治,结果三个方面进行...

如果给德军提供不限量的肯德基和麦当劳,希特勒选择哪款快餐才能更快击败同盟国

敦刻尔克大撤退之谜,希特勒为什么突然停止装甲部队的进攻?

希特勒下达命令停止装甲部队进攻的原因:

我们从军事,政治,结果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1.军事上的考虑

首先,希特勒认为这次围歼战胜利在握,尽管迄今为止所取得的胜利很大,但这次战役还远远没有结束,法军在埃纳河和索姆河左岸已经建立了新的防御阵地,下一个重要的目标还在等着德军去攻克,希特勒希望他的装甲部队在主要进攻方向上保持锐不可当的进攻势头。

其次,敦刻尔克一带泥沼遍地,沟渠纵横,不利于坦克作战。他本人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经验证明装甲部队不能在沼泽地中使用,那是要遭受巨大损失的。而且德军坦克经过长途作战,力量已经大大减弱了,大多数需要修理。冒险前进可能要遭受额外的损失,同时将会削弱对法国其他地区的进攻。

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德军的内部争权。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眼看着英法联军主力被歼,急欲从陆军手中抢夺头功,便急电希特勒,建议把这一任务交给空军,并向元首保证他的空军可以从天空封锁海边的退路,以完成合围的任务,但他无疑是把自己军种的威力估计的过高了。而希特勒也想保存坦克部队的实力,留待进攻索姆河以南的法军时使用,同时想借此给自己的心腹一个提拔的机会,压一压陆军的气焰。

希特勒的这一命令被很多军事历史学家认为是希特勒独断专行干涉军事指挥的一个愚蠢的命令,是1940年在西线战役中所犯的唯一重大错误。

但有证据显示,后来德国空军在使用上也没有发挥全部力量,一些德国空军将领事后说,希特勒在这一方面如同制止地面部队一样加以限制。因此,在希特勒的军事理由背后应该还有比之更重要的政治原因。

2. 政治上的考虑

在希特勒视察被打得斑斑驳驳到处是被扔下的书籍,照片,破鞋,枪支,自行车以及其他物品的敦刻尔克海滩时说:“让败军回家,给老百姓看一看他们挨了多重的一顿打,这历来是不错的。”他也曾说过他是故意饶恕英国人的。他抱怨说:“丘吉尔并不理解我的积极精神,我有意不在英国和我们之间制造一条无法修补的鸿沟。”

以下五点是在政治上的问题:

(1)“伟大的计划”

希特勒在《我的奋斗》和《第二本书》里早就拟好了他的“全球征服计划”。第一步废除《凡尔赛和约》,扩充军备,建立包括一切日耳曼人聚居区在内的“大德意志帝国”。第二步争取和英国和意大利结盟,同法国“算账”,打败它或把它降到小伙伴的地位。以及向东挺进,征服苏联,解决“生存空间”问题,建立欧洲大陆帝国。第三步几代人努力,使德国变为“世界大国”和“舰队大国”,到公海上与美国较量。他想把“计划”付诸实施了。

希特勒始终把同英国结盟看作是实现他“计划”的支柱。他分析大英帝国在遭受美苏两大国挑战的情况下有可能支持德国反共反苏的征服战略,同意和德国划分势力范围,即德国独霸欧洲大陆而英国统治海外。

希特勒相信英国会答应德国的要求,他相信自己军队的实力,德国的闪击战的威力全世界都看到了。装甲部队的威慑力,强大的空军和训练有素,精妙的空降部队也备受瞩目,海军虽不如英国,但潜艇始终是个未知的力量。希特勒认为他的实力自然是高于英国的,而自己又做了这么好的台阶,英国人是会妥协的。

希特勒没有向敦刻尔克进攻,也许在他看来他和丘吉尔有着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那就是反对布尔什维克主义。他放出消息,表示愿意与英国诚意谈判。声称他的“目的是能和英国认为可以接受而不损害自己尊严的基础上媾和。”

但是,英国人曾上过希特勒的当,慕尼黑政策给大英帝国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丘吉尔比他的前任聪明一些,他再也不敢坐下来和希特勒大谈和平了,而是抓紧时机撤出自己的有生力量,以便日后报仇。

(2)高贵的种族

希特勒想要使战败的混乱不堪的德国在太阳底下占有比以前更加伟大的地位,而且要建立一个新式的国家,这个国家要以人种为基础,要包括所有当时住在德国的日耳曼人。在希特勒的纳粹种族理论里面,英国人是盎格鲁—撒克逊人,是仅次于日耳曼人的优秀人种,也是英国人需要的对象。

从希特勒个人来讲,他对英国,是报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的。希特勒曾在1940年5月24日上午访问伦德斯特的总部(伦德斯特指挥的是a集团军,是包围敦刻尔克盟军部队的总指挥官)—并做了讲话,当时任伦德斯特总部作战处长的布鲁门特里特对元首的讲话作乐纪录,其中有惊人的内容。希特勒提到了他对英国的看法。他对大英帝国大加赞扬,也说到了英国存在的必要和对世界的贡献。他还将英帝国和天主教会相提并论,认为二者是世界稳定的因素,他说他对英国要求不多,只要英国承认德国在大陆的地位就可以了。甚至还表示在英国任何时候任何地区的遭遇困难,德国还会提供武力支援……多么惊人的话!对于殖民地,他认为要是能归还当然好,不过也无所谓,他指出殖民地只是一个威望的问题,因为它们在战争中是很难守住的。而且也很少有德国人——高贵的雅利安日耳曼人愿意到热带去生活。

他放走英国人,是想给英国人留情面,为日后的和谈留一条退路。

(3)现实的困难

当然,他也考虑到登陆英伦三岛确实很困难。英吉利海峡素以风大浪高著称,况且英国又有举世无双的皇家海军,就是皇家空军在当时的西欧乃至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而英国又在欧洲大陆通往英伦三岛的航道上布满了水雷,使登上英国本土作战变的极为困难,虽然德国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正如希特勒所说的:“英吉利海峡毕竟不是一条河!”远距离进攻,武器装备和人员都很难快速的度过英吉利海峡运到英伦三岛。而希特勒引以为傲的装甲部队也就很难发挥出全部的实力。既然登陆困难,莫不如放英国人一马,让英国人在“体面”的情况下,同自己恢复和平。于是,他下达了停止前进的命令。

(4)避免两线作战

一战时,德国就曾在两线作战,深知两线作战的困难。希特勒曾很强烈的批判德皇威廉二世,说:“如果不推行世界政策,不和英国为敌,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不会败。”在希特勒看来,英国最好就呆在岛上,别管欧洲大陆的事。

当希特勒决定向西欧发动攻势时并未想要入侵英国。他相信,一旦法国被击败后英国就会接受和谈。依照希特勒的意图,法国败降后下一个征服的目标应该是苏联,但是在他回头向东进攻的时候必须保持西线的平静,德国绝对不希望两线作战。看看西线,只剩下一个英国了,看起来危在旦夕。要是能用外交手段使其屈服可不更好!

英国当时已经不是世界第一强国了,无论军事还是政治经济都是。但它的威望还在,仍然有强烈的荣誉感,至今也如此。敦克尔刻的30多万英军,要是都被俘虏了,英国人会认为光荣受到污染,就会拼命雪耻了,留下的话,至少也不会是英国更加憎恨德国。

(5)远自大洋彼岸的威胁

希特勒要得,不仅是欧洲的霸权。他想要的是整个世界,想要成为世界的主宰。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始终是个头疼的问题。美国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又有强大的海军,而且自身资源丰富,这个强劲的隐在的敌人,靠德国一己之力是不可能的,他没有那么大的实力渡过太平洋。德国骄傲的是陆军和空军。要是能将同是优秀人种的英国人争取过来,能得到英国强大的海军,大陆以资源和腹地支撑海洋,海洋以海权和机动性辅助大陆,然后再以这个巨大的合力去逐鹿天下……多么美妙!这样的前途,英国不会拒绝吧。

然而,他万万没有料到,被他骂到只会抽雪茄的乡巴佬丘吉尔,根本不买这个账。大英帝国继续坚持与纳粹帝国战斗到底。

敦刻尔克撤退刚结束,丘吉尔首相就在下院发表演讲:“我们必须极其小心,不要把这次撤退蒙上胜利的色彩,战争不是靠撤退来取胜的。……德国人拼命想击沉海面上数千艘满载战士的船只,但他们被击退了,他们遭到了挫败,我们撤出了远征军!……我们决不气馁!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以不断增长的信心和力量在海面上战斗!在空中战斗!不论代价多大,我们将保卫我们的国家!我们决不投降!”这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语,说明了不屈的英国将继续战斗,这就意味着德国必须与一支强大的海军和一支强大的空军战斗。尽管敦刻尔克是同盟国失败的顶峰,尽管德国的失败在当时还是无稽之谈,但毫无疑问,德国的最终失败就是从敦刻尔克的海滩上开始的!

3. 结果

不管希特勒出于什么因素考虑下达的那个命令,对于英法联军来说,奇迹是发生了。它使三十多万英法联军绝处逢生,逃往英国。4年以后,正是这支逃到英国的部队又从诺曼底登陆,成为最后埋葬希特勒的重要力量。

放弃追击敦刻尔克的溃败联军,说不定是希特勒做过的最错的一件事,如果,英国远征军主力无法撤回英国,那抗击德国入侵的就只剩下童子军了,以后的战争发展也就难以预料。对于英国而言,如此惨重的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不过历史本来就是客观的,不允许假设的存在。历史往往是在很多偶然因素中曲折地走着自己要走的路。

英法40万大军被困敦刻尔克!希特勒为何一反常态叫停装甲群进攻

一个迟疑,可能就会将即将到手的胜利拱手让人。敦刻尔克大撤退,是军事上的一个奇迹,那么,当时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德国给了英法联军48小时的宝贵时间?1940年,德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横扫着欧洲... ...

希特勒失败的原因

希特勒德国失败的10大原因-转贴
第一:德军在西线战役时没有歼灭敦克尔克的30万英法联军,使之成为日后盟军反扑的中坚力量。
第二:德国的资源无法承受长时间的战争消耗。
第三:德国没有在战争初期消灭英国皇家空军,导致德军在不列颠空战中的失败,海狮计划的泡汤,致使德国在今后处于和一战时期同样的两线作战的泥潭。
第四: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的爆发,使一直处于孤立主义中的美国觉醒,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唤醒了美国强大的军事和工业实力。
第五:德国没有在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的第一年将苏联击败,使德军与苏联陷于长期的拉锯战,苏联国土辽阔有着极大的战略纵身,人口众多工业实力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德军只有在战争的第一年战胜苏联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
第六:如果就算没有在第一年击溃苏联,但是可以迅速攻占莫斯科这个苏维埃政权的心脏,就会对苏联军民的抵抗意志产生极大动摇。但是由于希特勒对战局的错误指挥,没有听取古德里安的先攻打莫斯科的意见,而是命令中央集团军群的装甲大军攻打基辅再打莫斯科,使德军浪费的两个月的宝贵时间,等到德军在回师莫斯科的时候德军的士气以大打折扣,装甲部队也有大量损失,在加上冬季的来到,朱可夫已经在莫斯科正面建立了一道纵身100多公里的防线。使得德军丧失了在战争初期攻占莫斯科的最佳时机,等德军到达莫斯科城下时以是强弩之磨。
第七:德国最高统帅部对盟军到底是在诺曼底还是加莱登陆的判断失误 ,将盟军的登陆地点判断成加莱导致对诺曼底地区防守的空虚,所谓的大西洋壁垒更是与戈培尔所吹嘘的相差甚远,使盟军轻易上岸。
第八:盟军登陆后,由于盟军绝对的空中优势,致使德军的4个装甲师没有及时赶到诺曼底海滩。
第九:德国最高统帅部对德军反击的4个装甲师的部署存在严重失误,希特勒将部队部署在距诺曼底海滩数十公里以外的内陆地区,而且这4个师的调动必须得到希特勒的同意。使得德军的装甲部队丧失了最佳的反击机会。
第十:德军阿登反击的失败使德军丧失了其所有的装甲部队加速了第三帝国的灭亡。
  就德国的经济实力无法与美国比,德国的人口更无法与苏联比,物质力量德国是比不上同盟国的。
  在如此情况下,德国的军事艺术,政治外交手腕显得很重要。
  外交上已与同盟国彻底敌对,这样,德国的胜利全指望在军事艺术上了。
  军事上,德国的硬件(武器,武器系统,战争的相关设施)是一流的,至于德国的软件(士兵军事素质,将军指挥能力,统帅的战略眼光),统帅希特勒的战略眼光我不知道,但德国将军,士兵那是很棒的。所以,德国前期进行的战争兵势很锐。但是德国在两线作战,经济不比英国背后的美国(非洲战场坦克战虽然英国屡败,但始终败后又组建起坦克军团),人力,石油比不上苏联。战争是要死人,消耗大量资源的,显然,德国是拖不起的。
  苏联人是很顽强的,就是全剩下妇女也要战斗下去,德国遇到如此顽强的民族,德军肯定要付出很大的伤亡。德国的勇猛遇上苏联的顽强,注定战争要陷于持久,这是德国所不希望的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猛虎遇到一群蛮牛,早晚累死,这就需要致命的尖牙利爪了,。所以,德国的武器是重要的。而那时的致命武器莫过于原子弹,这玩意儿的破坏性可以用毁灭来形容,在别人没有时是取胜的法宝。要是德国不停止原子弹计划,在战争时研制出原子弹,那历史要改写了。
  如此看来,希特勒迫使犹太科学家逃离德国,影响原子弹的进程,这是致命的错误。
  当然,如果德国给予爱因斯坦充分的条件,在2战结束前能研制出原子弹并形成战斗力,上面的结论是正确的。
德国本来人就少,单打独斗根本斗不过来(他的盟军日本的资源都是来源于西欧的),更何况德国那时属于恶势力,全世界都狠他。。。。。希特勒再有才也打不过啊!!
与苏联作战,他应该先拿下欧洲,苏联的地理环境使他的闪电战不可能成功,导致了英法联军有了喘息之机
他就不应该生出来

库尔斯克会战德军有哪些特点?

德军自1941年6月入侵苏联至1943年初,已经损失了200万以上的兵员。除了历年的征补外,希特勒在1943年1月13日又发布了“防卫第三帝国”的总动员令,其中把男子征召的范围定在16~65岁。这样,德军此刻仍然能在东线保有198个师。虽然素质不如往昔,但是其整体实力仍旧不可轻视。只是军备的生产一直赶不上作战的损耗,从而严重影响了德军的战斗力。例如1943年1月时,东线全部18个装甲师竟然只有495辆坦克可用,其困境可想而知。

与德军形成对照的是,苏军方面自从斯大林格勒大胜后,利用潮水般的猛攻解放了许多城市,并从中获得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充足的兵源。同时,苏联庞大的工业能力也源源不断地供给前线军备。更值得注意的是,苏军T-34坦克的出现使德军也渐渐丧失了武器上的优势。这样,德军便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面对东线的严峻态势,转任南方集团军司令的曼斯坦因,向希特勒提出了两种选择:其一是放弃邓尼茨河附近的土地以引诱苏军深入,待苏军战斗力衰竭后再予以反击;其二是乘苏军尚未完成攻势准备前先行发动攻击,借助大规模的包围及歼灭战重创苏军。然而,不论是“先攻”或者“后攻”,对曼斯坦因而言,充其量不过是在东线上造成一个和局罢了。

对兼任陆军总司令的希特勒来说,东线的攻守问题不仅仅是个战略问题,更是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斯大林格勒大败之后,轴心国之间隐隐产生了一些动摇。希特勒认为,若采取“后攻”,不仅将被迫放弃无数德军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广大的土地及资源,更会对巴尔干半岛上的轴心国家产生不良的印象。唯有采取主动攻势才能重新巩固“德军无敌”的神话,以加强各盟国的向心力。而且此时土耳其的问题也很棘手,同盟国及轴心国都想争取土耳其加盟,德军势必要在东线有所表现。凡此种种因素,迫使希特勒作出了“先攻”的决定,而库尔斯克战线的突出部分正是攻击的最佳目标。

斯大林格勒惨败之后一直苦恼不已的希特勒决定先发制人,以库尔斯克为突破口,发起新一轮攻势,歼灭苏军主力兵团,保住奥寥尔突出部,为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进一步东进创造有利条件。希特勒为此将集中50个陆军师,共90万人、2000多辆坦克。如此大规模的军事准备苏军岂会视而不见?他们通过有效的情报侦察,对希特勒的企图了如指掌。统帅部决定后发制人,先在库尔斯克地域以坚强的防御作战拖垮进攻之敌,尔后发起反攻,回兵削掉奥廖尔突出部。他们在该地域投入了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共130万人,坦克也达近3000辆,另有草原方面军的强大预备队作后援。

1943年4月15日,德军开始拟定第6号作战行动。由中央集团军及南方集团军对库尔斯克一带的突出部分实施南北夹击,企图包围并歼灭其间的大量苏军。依照曼斯坦因的计划,攻势应当在5月初融雪期结束后发动,只要苏军整补还未完成,德军便有可能重演1941年的大胜。但是许多的因素使得攻击发起日一延再延,结果白白地延误了大好战机。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坦克数量的不足,重坦克更是如此。德军入侵苏联初期虽然在坦克数量上居于劣势,但是仍能靠优秀的乘员以及新式坦克打败苏联。但是随着战局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苏军在1941年底又研制出了新型T-34型坦克,这种坦克无论在火力、防护力还是机动力方面都比德国坦克优秀。因此,德军对新型坦克的需求已是迫在眉睫。

希特勒是如何挑起世界大战的

如题rn希望答案详尽一点rn谢谢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下午18时30分—1945年4月30日下午3时30分),生于巴伐利亚和奥地利的边界城市布劳瑙(Braunau am Inn,林茨,莱茵河上的Braunau),卒于柏林。希特勒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的总裁和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头号战犯。同时,他也是一个出色的演讲家,残酷的政治家和过于冒险的军事家,以及野心家,阴谋家,早年还做过画家。早年曾因暴动入狱,并在狱中写下《我的奋斗》一书,表达出他多方面的观点,如兼并奥地利,反犹和独裁。1933年1月30日出任德国总理;通过"国会纵火案"打击异己党派。1934年8月1日德国总统兴登堡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国总统,并将总统与总理两个职务合二为一,称为元首,拥有无限的权力,并命令所有军队以及法官和政府官员向他宣誓效忠。作为元首,他成为国家政权的单独执掌者即独裁者,把军队和教会之外的所有政治社会机构都一体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兼任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他执政期间的德国正式名称为大德意志帝国和德意志帝国,通常被称为纳粹德国,德意志第三帝国或希特勒德国。

在第三帝国初期阶段,他的某些经济措施一度使得德国经济走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泥潭,也因此以及富有煽动性的群众运动而获得下层民众的支持。

不过在政治体制上,希特勒领导下的德国相对魏玛共和国时期是倾向于极端民族保守主义的。他和墨索里尼领导的意大利、东条英机领导的日本联盟结成轴心国,这直接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军队在他的领导下干涉西班牙内战,扶持佛朗哥政权,并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入侵波兰、法国、苏联等国家。

国内方面,他实行法西斯式的一党恐怖专政,仇视且排斥其它非纳粹政党和思想,包括共产主义运动,他建立的第一个集中营即为关押共产党之用,他还鼓吹民族优越,仇视其它民族。在国内建立冲锋队、党卫军、盖世太保等独立于国防军外的纳粹军事组织。在希特勒的领导下的第三帝国期间,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德国以及其占领国领土上大量建造死亡集中营,犹太人以及其他人种的遭到了大屠杀。根据粗略估计,期间总共有约600万犹太人、数千万其它人种因为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而被屠杀。 在军事占领期间用残酷的掠夺手段对待其他民族和国家。

在战争方面,希特勒在军事上摒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模式,创立了并且实践了闪电战等新型战争模式,改变了战争的形态。

1945年4月28日,苏联红军攻入柏林市区。当天夜里希特勒与爱娃·布劳恩举行婚礼。30日15时30分,希特勒夫妇双双自杀身亡。1945年5月8日夜,纳粹德国正式投降。德国战败。
慕尼黑啤酒馆暴动
魏玛共和国初期,经济十分困难。接受凡尔赛和约之后,德国要支付巨额赔款。法国为保证得到赔款和在德国面前有一种安全感,遂出兵占领了鲁尔地区,虚弱的德国政府无力抗击,只能实行消极抵抗,结果导致德国发生了空前的通货膨胀,货币体系瓦解,经济陷于崩溃。希特勒把发生这次灾难的原因都归罪于魏玛共和国和凡尔赛和约,归罪干犹太人和布尔什维主义。最后古诺政府发起的这场耗尽血本的消极抵抗再也无法继续下去了,只好垮台,由施特雷斯曼继任总理。

新总理一上任,立即宣布结束这场斗争并准备愿意恢复赔款同法国达成了和解。但施特雷斯曼的这两项决定却遭到了死硬的保守派德意志民族人民党和所有的极右派民族主义团体的抗议,而这种抗议运动主要集中在巴伐利亚邦。那里的分裂主义势力企图举行暴动,对抗柏林政府。敏感的希特勒看到这种经济困难和政治动荡的形势,正是他推翻共和国的良机。他要以巴代利亚为跳板,攫取全国政权。

十月底,巴伐利亚和柏林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激化,希特勒决心利用这一矛盾,他要求巴伐利亚邦政权趁柏林尚未向慕尼黑下手之时,就向柏林进军。希特勒自认为时机对己有利,他执意要效仿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一年前“向罗马进军”夺取政权的榜样,着手策划“向柏林进军”,以建立由他个人施行独裁的专制政权。但巴伐利亚邦政府头目优柔寡断,无意按希特勒的意愿行事。1923年11月8日晚,巴伐利亚邦政府三巨头等要员在慕尼黑南郊的比格布劳凯勒啤酒店举行集会,希特勒乘机率领其600名冲锋队员,强行冲人会场,并首先向天花板开了一枪。接着希特勒在戈林、赫斯等人的簇拥下登上讲台,高声喊叫道:“国民革命已经开始,大厅现在已被包围,任何人不得擅离一步!”“如今巴伐利亚政府已经崩溃,我从现在起就是全德意志的领导者!”但希特勒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劫持巴伐利亚领导人搞政变的企图以失败告终。然而希特勒并没有死心,次日,他又与被迫参与其事、一心要建立军人专制政权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军总参谋长鲁登道夫商讨对策,决定在慕尼黑进行示威游行以扩大宣传和唤起士兵与居民的支持。于是希特勒与鲁登道夫一起率领一支2000多人的队伍,从啤酒馆向慕尼黑城内进发。但他们立即遭到了警察的镇压,16名纳粹党徒被击毙,希特勒则逃离了现场,但11月11日被逮捕入狱,随后邦政府下令禁止纳粹党,封闭纳粹党报。至此希特勒苦心策划的“向柏林进军”的夺权尝试,就这样失败了。

撰写《我的奋斗》
希特勒的政变失败了,但他却从这次失败中为自己和自己的政党捞到了一笔宣传资本。由于首席法官在“国家主义”思想上与希特勒并无原则分歧,因此最后只对希特勒判处了最轻的刑罚——监禁五年,表现好还可以酌情减刑。其实希特勒只服了8个月的徒刑就被赦免了,而且未被驱逐出境。就是在这仅8个月的服刑期间,他也倍受优待:除了获准享用特别饭食,还让他住在有两扇窗户、阳光充足,很为舒适的单间牢房里。他可以自由通信,自由接待来访亲友,生日时可以接受亲友的花环和祝贺,此外还享有携带秘书、到户外散步和做体操的特权。中午他则在墙上挂着一面万字旗的休息室进餐,这时他就口若悬河地大讲特讲。所以当希特勒在这所看守监狱(这种监狱中的犯人名誉不受影响)中“服刑”结束时,狱中的大多数工作人员都变成了忠实笃信的纳粹主义分子。

希特勒在监狱呆的这8个月,向自愿追随他来监狱的鲁道夫·赫斯口述了他的著作——《我的奋斗》第一卷(第二卷于两年后出笼)。这部著作既不是一本回忆录,也不是一部体现希特勒世界观的作品,实际上它是一个集国家主义、帝国主义、种族主义、反犹主义和反对民主主义思潮于一体的大综合。反犹主义是贯穿该书的一条主线。他认为犹太人和斯拉夫人是劣等民族,雅利安人是优等人种,因此它有权征服和统治其他民族。该书的另一思想是鼓吹复仇主义。希特勒声言必须撕毁凡尔赛和约,必须同德国人民的“不共戴天的死敌,——法国算账。他声言,和约所加给德国的耻辱和仇恨己深深地印入六千万男女的心坎,变成了一片弥漫的火焰。宣传对外扩张是该书的又一主题。夺取生存空间,扩充领土,征服世界。他宣称”将把目光投向东方的那个国家”,“不能用和平方法取得的东西,就用拳头来夺取。”希特勒还在书中攻击议会民主制度,宣传专制独裁统治,反对马克思主义,宣扬法西斯的理论。《我的奋斗)一书被看作是法西斯的理论和行动的纲领,是纳粹党的圣经。它为希特勒涂上了一层迷人的色彩,迎合了当时广泛存在于德国的愤懑情绪,因而在纳粹政权时期它发行量很大,流传极广。

重建纳粹党
希特勒从啤酒馆暴动的失败中悟出了自己的道理:即不能通过政变去剥夺台上统治者的权力,相反只有通过与他们的合作才能取得政权,要充分利用共和国宪法所提供的一切合法条件去攫取政权,铲除共和国。于是,在他出狱后的1925年1月4日,拜访巴伐利亚总理,承认1923年的政变是一个错误,并保证今后一定循规蹈矩,遵纪守法,还答应在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中支持这位总理。邦总理遂由此产生一种印象:这头凶猛的野兽现在被“驯服了”,人们可以松一下绷紧的弦了。这样,在2月份,巴伐利亚政府就撤销了对纳粹党及其机关报《人民观察家报》的禁令。接着,2月26日《人民观察家报》正式复刊。2月27日纳粹党正式重建,希特勒又获得了独裁元首的身份,但被禁止在公开场合演说,而且其他各邦也相继效法。

这时的德国由于实行了货币改革,美元资本陆续流入。故而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国内政局趋向稳定。这对希特勒的纳粹运动是十分不利的,这以后可以说纳粹运动进入低潮。但希特勒并不为自己政党的弱小而气馁,他仍不屈不挠,不丧失希望和信心。他一方面利用这段不能公开讲话的时期,专心致志地写作《我的奋斗》的最后部分,思考纳粹党和自己的前途,另一方面又充分施展自己的组织才干,在纳粹党里建立了一套错综复杂的党内机构,它几乎包括了德国政府所设置的各种部门。为了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群众,希特勒还陆续建立起一批群众组织。希特勒事必躬亲,过问党的一切细小决定。就这样,到了1928年,纳粹党逐渐变成了一个“拥有一批具有接管政府事务能力的干部的政党”。而且纳粹党的信徒们都有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信念,把他们的元首视为众望所归的决策人物。只是由于这时没有适宜的气候,它的内部力量与自身团结尚未显露锋芒,因而普通被外界忽视罢了。此外,在经过了相当的困难之后,希特勒又把冲锋队改组成为一个拥有几十万队员的武装团体,其任务是保护纳粹党举行的集会,捣乱其他政党的集会和一般地恫吓那些反对希特勒的人。而且为了使武装团体更可靠,希特勒又建立了党卫队,并要求他们特别宣誓效忠他个人。

后门夺权
1929年10月末从华尔街开始的经济恐慌迅速蔓延,导致了一场世界性经济危机。德国的经济是靠美国发展起来的,所以受害最大。企业倒闭,产销萧条,失业人数直线上升,最高时达600万。这可给希特勒、戈培尔等人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他们称经济危机是“政府无能”的一个佐证,是政府接受凡尔赛和约和战争赔款及奉行“社会主义”政策的结果,是共和国和历届政府毁灭了德国的一切。希特勒公开宣布,他欢迎这场经济危机。他正可以利用它达到搞垮共和国的目的,而且他为此甘愿去干任何事情。不久,经济危机就发展成为一场国家危机。由于经济萧条,国家税收下降,相反失业救济的支出却迅速增加。1930年3月,魏玛共和国的最后一届政府终因入阁各党在如何平衡国库亏空问题上意见分歧而垮台。

从1930-1933年期间,魏玛共和国不得不由所谓的“总统内阁”来治理,经济危机更使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对魏玛共和国政府极为不满,强烈要求建立一个拯救德意志民族、给社会带来安定,给人民带来幸福的新政府。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希特勒一方面为国家社会主义展开更强大的宣传,对各阶层人民不断做出符合其愿望的慷慨许诺。一方面又通过纳粹党的宣传机器,宣称该党不是一个阶级政党,而是“大众党”,并重点向中下层的中产阶级发动讨好攻势,以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这种宣传不能不打动处在绝望之中的德国人民,他们相信希特勒的诺言能够兑现,因而纷纷聚集在纳粹的旗帜下。危机前,纳粹党只有10.8万人,到了1932年,人数超过了100万。从1930年开始,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不断获得胜利,1932年4月10日举行总统第二轮选举,希特勒竟然获得了36.8%的选票。1932年7月31日举行国会选举,纳粹党获得了37.3%的选票,获得230个议席,一跃成为国会中最大的党派。1932年8月13日,总统兴登堡召见希特勒并试图说服他与佛朗茨·冯·巴本共同组成联合政府,但希特勒予以拒绝,声言作为最大政党的领袖,要得到“包括一切方面的整个国家权力”,但兴登堡也发表声明加以拒绝。就在这时,巴本和施莱歇尔为了一己私利,互相拆台,宁让第三者上台,也不让对方执政,通过政治上的交易,把希特勒推出来,搞了一个以“保守派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总统、国防军和钢盔团”为一方,以希特勒的纳粹集团为另一方的联盟,组成所谓“民族团结”的联合政府。就这样,希特勒终于在1933年1月30日通过“后门”交易登上了总理的宝座。从这时起,魏玛共和国也就正式死亡了,第三帝国由此诞生。

对希特勒的得势,被推翻的霍亨索伦王室的支持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1933年1月22日,皇太子就曾致函兴登堡,敦促其授权希特勒组阁,威廉二世还给纳粹党提供了200万马克的援助。但德国任何阶级、集团、政党都不能逃避其应负的一份责任。无产阶级分裂、争斗,内耗损失巨大,更谈不上团结一致对付法西斯。先天不足的资产阶级对法西斯则是容忍、退让,甚至迎合。他们不能联合起来对付一个他们当时一定知道如果他们不团结起来加以扑灭就会压倒他们的共同危险。难怪有人说,“把纳粹党的暴政加在自己身上的,是德国人自己”。

建立独裁体制
野心勃勃的希特勒并不满足于在他同巴本和民族人民党首领胡根贝格约定的范围内行事,也不满足于这种联盟。他执意借助已经掌握的权力,实现建立独裁的目标。因而在他上台第三天即2月1日就发布第1号文告,声称兴登堡总统宣布解散国会,定于3月5日举行新的选举。希特勒认为,他将在选举中稳操胜券,这样就能排斥联合政府中的其他政党,确立一党统治的体制。2月4日又颁布《保护德国人民法》,以便广泛限制反对党,特别是限制德共和社民党在竞选中的宣传活动。2月6日,解散普鲁士邦议会,使普鲁士代理内政部长、纳粹党的戈林得以接管了警察局,为纳粹党在普鲁士夺权创造了条件。随后由冲锋队、党卫队和钢盔团成员组成的所谓“辅助警察”又先后接管了各地的警察部门,并在各大区建立了集中营,关押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社民党人和其他的反法西斯战士。另一方面,希勒特又暗中拉拢国防军头目和大资本家,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和赢得选举的胜利。

为了彻底打击反对自己的力量,尤其是反对纳粹最坚定的共产党,希特勒的纳粹党又一手炮制了震惊国内外的2月27日的国会大厦纵火案,并将之嫁祸于德国共产党人,在国内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反共浪潮,致使德共的机构被全部摧毁,几千名德共干部被捕,并被迫转入地下,在这一事件中,被捕人员还有社民党人和其他著名人士。希特勒还在该事件后颁布被人们称之为“国会纵火法”的《保护人民和国家法》,授权政府接管各邦权力。他在冲锋队和党卫队的参与下,对各邦特别是那些不在纳粹党掌握之中的邦进行自上而下的夺权。从此,各邦的主权被纳入“一体化”,德国这一法制国家趋于瓦解,纳粹党的一党统治的基础得以基本建立了。他通过“长刀之夜”事件,镇压冲锋队,大肆镇压打击及削弱党内反对派,巩固自身势力。

3月5日国会大选后,纳粹党获得了43.8%的选票,民族人民党获得8%的选票,这两个执政党虽获得了51.8%的选票,但没有获得2/3的多数,这样他们就无法保证通过有些对他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立法。于是3月23日希特勒软硬兼施,终于获得了他所要求的授权法。有了它,希特勒在4年任期中就拥有立法权,就可以把国会和议员们撇在一边,不许他们问津。授权法是希特勒在权力道路上迈出的所谓“合法”的最后一步,同时也是建立他“元首国家”的基础,希特勒有了这个授仅法以后,又颁布了一系列法规。他通过撤销邦一级的行政区,取缔纳粹党以外的政治组织,摧毁纳粹运动内部的反对派,控制经济和文化这四个方面的步骤,使各个领域进一步实行了“一体化”。就这样,希特勒在上台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基本上结束了从上到下的夺权活动,并建立了纳粹党一党专政的法西斯极权统治。恰在这对,年迈的兴登堡于1934年8月1日病逝。这可是给希特勒提供了最后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的极好机会。希特勒立即颁布一项法律,把总统和总理这两个职务合二而一,叫军队以及法官和官员向他个人宣誓效忠。作为元首和总理,如今他成为国家政权的单独执掌者,把军队和教会之外的所有政治社会机构都一体化了。

走向战争之路
希特勒在政治上整肃内部时,又把全部经济都纳入受国家控制、适应政治需要、实行强制生产的轨道,以更有利于扩军备战。接着希特勒就开始将其计划付诸实施。1934年9月底,希特勒下达了一个重整军备的秘密手令,到1935年春,则公开宣布了此计划:将国防军由10万扩充到30万。这是公开违反凡尔赛和约,它立即引起西方国家的强烈反应。法、英、意都提出了抗议,并达成共同防御的协定,但一切只不过是停留在纸面上,从未去实施,相反在其背后倒掩盖着勾心斗角和畏首畏尾,特别是英国还中途变卦,与德国签订了一项海军协定。这也是英国“绥靖”政策的开端。这一连串的事情使希特勒确信:这里出现的又是一帮和他昔日国内政敌一样不中用的家伙,只要他坚决、突然地把既成事实摆在这些家伙面前,他们势必束手无策,听之任之。于是,希特勒于1936年3月7日悍然宣布废除洛伽诺公约,不顾凡尔赛和约的规定竟派出3万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并沿德国西部边界建立起防御工事。此时,法国和英国等西方国家只要稍有动作,希特勒就会乖乖地缩回,但他们又只是满足于提出抗议,并未采取任何切实的对抗措施,这就使希特勒更加胆大妄为,加快了向外扩张的步伐,1936年11月,德日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9月意大利又加入此协定。这样,德、意、日三国就正式结成法西斯集团。

希特勒最终摆脱了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和外交上的孤立处境,于是,他于1937年11月5日召集国防部长、国防军三军总司令和外交部长等头目,向他们宣布最迟在1943至1945年之间解决德国的空间问题,要占领与德国直接接壤的居住空间和原料基地。而征服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是他的第一个目标。这时的德国军事力量已有了相当的规模,经济形势也进一步好转。所以希恃勒自觉有了资本,就开始把他的计划付诸实施了,1938年3月11日,希特勒软硬兼施,在奥地利的亲德分子和纳粹分子的帮助下,兵不血刃占领了奥地利,走出了他在中欧侵略扩张的第一步。英法两国对希特勒的这一行动又只是听之任之。法国毫无表示,英国只是由驻德大使提出抗议了事,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进行谴责,并要求召开国际会议讨论制止德国侵略的措施,但遭西方国家拒绝。吞并了奥地利之后,希特勒就策划向捷克斯洛伐克开刀。他瞄准英法等国不愿为捷克斯洛伐克承担战争风险的心理,利用纳粹党培植的苏台德德意志党人充当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的马前卒,通过1938年9月30日凌晨英、法、德、意四国首脑签署的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一枪未发地又把苏台德地区占为德国所有。1939年3月,希特勒又撕毁了慕尼黑协定,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对希特勒的这一行径,英法除了提出口头抗议,并没有采取任何重大措施。

希特勒在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得手之后,紧接着又把手伸向波兰,要波兰归还但泽市,提供享有治外法权的通往东普鲁士的陆地走廊。波兰坚决拒绝了希特勒的无理要求。到了这时,深深感受到希特勒欺骗和愚弄的英国首相张伯伦才放弃绥靖政策,转而强烈谴责希特勒的侵略行径并宣布全力支持并保证波兰的独立。法国在此情况下也作了相应的表态和加强战备的措施。希特勒面对波兰的不屈服态度和英法保证波兰独立的声明,以及他们正在同苏联谈判并有可能结成同盟的情况,不免有些害怕,因此,他也秘密派代表同苏联进行谈判。苏联鉴于英法同自己的谈判缺乏诚意,背地里还向德国大献殷勤,继续推行祸水东引的绥靖政策,同时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而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终于在1939年8月23日同纳粹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希特勒则由此去掉了担心出现一场两线作战的心病并还能经常不断地从苏联那里得到粮食和原料的供应。希特勒自觉已无后顾之忧,于是在1939年9月1日,终以“闪电战”实施了他几个月前就打算实施的进攻波兰的计划。英法两国虽于9月3日对德宣战,但在希特勒征服波兰的四个星期中一直按兵不动。法国军队只是在马其诺防线后面构筑工事据守。士兵们将德国西线的战争称之为“静坐战”或“滑稽的战争”。波兰在德国军队的猛烈攻击下终于在9月28日沦陷。

占领波兰之后、希特勒又向英法大力施放和平烟幕,可暗中他却悄悄地加紧把它的部队从东线调集至西线,把主要的目标对准了法国,1940年4月,希特勒开始把他在前一年10月10日发布的进攻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的密令付诸实施。但他首先却去攻占了丹麦、挪威以保证德国有海上的战略基地和瑞典铁矿沙的供应。接着,于5月10日至5月28日,命令德国军队攻占了荷兰、比利对和卢森堡,5月13日,德军大举入侵法国。6月22日,法国被迫在一战结束时德国向其签署投降书的贡比涅车站向德国签署了投降书。法国被占领后,希特勒的对手就只剩下在敦刻尔克大溃退中遭到严重削弱的英国了,希特勒首先对英国实行诱和,条件是德国承认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但因为遭到以丘吉尔为首的强硬派的抵制,所以没有成功,于是他立即下令实施在英国登陆的“海狮作战计划”,这是无奈的选择,本来在希特勒的原计划里,并没有打算与英国进行较量,本来希特勒以为法国投降之后,英国也会很快屈服。但希特勒想依靠空中优势制胜英国的计划,但是由于帝国空军总司令戈林忽视英国实力,造成战略决策失误,失去最佳时机,因而一再推迟“海狮作战计划”。戈林自以为是,擅自改变作战计划,将空中打击重点由军事目标转移至重要城市,给英国以喘息之机,加上英国从1935年开始在全国布置雷达网,并配备灵活性优越的“飓风式”和“喷火式”战斗机,使德国空中优势不复存在,“海狮作战计划”在英国的顽强抗击下彻底破产了。之后,希特勒不得不在9月27日无限期推迟“海狮作战计划”。这是希特勒在欧洲大战以来首次没有能达到入侵目的的一次大战役。

希特勒早在西线作战、进攻英国时,即1940年夏就开始制定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指令德军“必须准备在对英战争结束之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击溃苏俄”。这时,希特勒看到苏联也在加紧备战工作,为避免陷入两线作战,他决定先解决苏俄这个他称霸欧洲的最大障碍。希特勒认为,英国已被逐出欧洲大陆,短期内不可能成为德国东进的后顾之忧,而且”俄国一旦被打败,英国的最后希望就破灭了”。于是他决定首先解决他认为是落后的苏联。

在进攻苏联之前,希特勒己占领了欧洲的14个国家,并且把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变为自己的附属国。希特勒认为他通过无限度地搜刮欧洲广大地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力量己足够强大,而且1940年,德国的军事生产比上年度增长了1/3,他自以为一切己准备就绪。于是撕毁两国互不侵犯条约,下令于1941年6月22日在1000多公里长的苏联边境上发动大规模的突然袭击。对希特勒来说,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场战争。是一场思想领域中反对布尔什维主义的十字军似的进军,是一场反对“斯拉夫劣等人”的种族战争,是一场赢得“生存空间”的占领战争。但是希特勒低估了苏联的军事实力,也低估了西方民主国家反法西斯斗争的坚定性,终于使自己陷入两线作战的绝境。

希特勒在被占领的地区规划他所要得新秩序,那就是一个由纳粹统治的欧洲,他的资源供给纳粹德国,他的人民作为德意志的奴隶,所谓“不受欢迎分子”必须灭绝,首先是犹太人,其次是斯拉夫民族,他们的文化也必须毁灭。占领波兰之后希特勒曾对驻波兰总督汉斯·弗朗克指令:“我们是主宰民族,必须严厉公正的统治...我们要取走这个国家的一切财富”。希特勒曾经指出对苏联新征服地区的原则:“统治它、管理它、榨取它”。根据希特勒的政策对对犹太人实施最后解决杀死所有的犹太人包括男子、妇女、儿童。希特勒的命令在纳粹德国在占领区采用所谓“肃清暗杀”“不留痕迹的消失”实施恐怖行动。
阿道夫·希特勒(1889——1945),德国纳粹党首领,第三帝国元首兼总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头号战犯。希特勒于1889年4月20日出生在奥地利北部边境小镇布劳瑙。其父是海关一小职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希特勒在巴伐利亚步兵团作为志愿兵服役,他参加了著名的松姆河战役、阿腊斯战役、伊普莱斯战役,并在战斗中两次负伤。

1919年,希特勒参加了一个叫做“德国工人党”的小团体,并成为该党主席团成员。1920年希特勒将该党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简称民社党或国社党,按德语缩写音译为纳粹党)。随着纳粹党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希特勒在党内的地位也日益突出。1927年希特勒最终夺取了党的领导权,成为该党主席。

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在慕尼黑发动了“啤酒馆暴动”,威胁正在开会的巴伐利亚首脑卡尔交出政权,终因孤立无援而失败。

1924年2月26日,希特勒及其主要成员因叛国罪被判刑。希特勒利用在狱中这段时间,写出了《我的奋斗》一书。书中系统的阐述了他创建第三帝国,征服欧洲的野心。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在大资产阶级的策动支持下,登上了总理的宝座。开始实现他称霸世界和使德国纳粹化的计划。1933年2月27日,希特勒与戈林合谋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国会纵火案”,诬陷是共产党人所为,以达到消灭政治对手的目的。接着取缔了除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实现了“纳粹党”一党独裁。1934年,兴登堡总统逝世,希特勒操纵国会宣布:“德国总统和总理的两个职务合并为一”。因此,希特勒自称为元首和帝国总理,拥有国防军最高统治权。德意志第三帝国正式形成。

希特勒上台后,撕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德国军备的限制,开始恢复军事力量,加紧扩军备战。1936年10月与意大利签定了“轴心协定”,同年 11月与日本签定了“反共产国际协定。”第二年意大利也加入此协定,德、意、日三国结成了法西斯联盟(即轴心国)。1938年到1939年,希特勒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希特勒入侵波兰,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随后开始对英、法进攻,只用六个星期的时间就打垮了英法联军。1941年 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1942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希特勒丧失了30万精锐部队,从而失去了战略主动权。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等国迫于形势,同苏联结成反法西斯同盟。1944年盟军在欧洲开辟了第二战场,配合苏联红军在东线的进攻,加速了第三帝国的灭亡。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一战后德国赔款4亿马克,经济萧条,德国工人党(纳粹)上台,德国工人党领袖希特勒鼓吹极端种族主义,欺骗德国人民,当选总理。此人上台后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并侵略波兰。
希特勒:纳粹德国元首,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第二次世界大战头号战犯。出生于奥地利北部布劳瑙镇一个海关职员之家。中学毕业后梦想当艺术家,去维也纳报考美术学院,结果名落孙山。1913年迁居德国慕尼 黑前无固定职业,成为民族主义和反犹主义的狂热信徒。1914年8月 加入德国陆军,在巴俄利亚预备步兵第16团服役,参加第一次世界 大战,军衔至下士。战后退役,曾一度在慕尼黑为国防军反谍机关当 密探。为寻生活出路,于1919年加入德意志工人党。该党于次年改 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即纳粹党。1921年,希特勒成为纳粹党的党魁,随即组织党的武装冲锋队。 1923年11月在慕尼黑发动“啤酒店暴动”,企图仿效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政权。失败后,被捕入狱。他在狱中口述了《我的奋斗》一书,鼓吹废除《凡尔赛和约》,夺取生存空间,扩充领土,征服世界,宣扬复仇主义、种族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和反苏反共思想。1924年底,希特勒出狱。出狱后,他改用合法手段夺权。经多年组织工作和苦心经营,待到1933年1月,终于在垄断资本集团和军界支持下,将纳粹党发展成为国会中的第一大党,他本人也因此登上了总理的宝座, 开始实现其称霸世界和使德国纳粹化的计划。1934年总统兴登堡死后,希特勒得以集总统和总理的大权于一身,废止共和国,改称德意志第三帝国,自称国家“元首”。他解散国会,取缔纳粹党以外的其他一切政党,迫害和屠杀共产党人、进步人士和犹太人,实行法西斯独裁专政。1935年,他撕毁凡尔赛条约,宣布重整军备,为发动侵略战争做准备。1936年,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意大利加入这个协定,于是形成了德、日、意三国轴心。他在构成对德国有利的国际形势后,便于 1936年 3月进军莱茵兰非军事区,接着于同年7月伙同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进而在1938年3月和1939年3月,对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实施兼并,完成了不流血的征服。1938年,希特勒进一步独揽陆、海、空三军指挥权,担任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1939年9月,出兵闪击波兰,正式点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烈火。1940年春,把战火燃烧到西方,只用 6个星期就打垮了英、法联军,占领了西欧和北非广大地区。1941年6月,又突袭苏联,妄图在6个星期到2个月内打败苏联。但是,在苏联和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共同打击下,曾经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德国,最终也难逃覆灭的命运。同盟国军队很快在各个战场转入全面反攻,德军节节败退。1945年4月28日,苏联红军攻入柏林市区。56岁的希特勒眼看灭顶之灾降临,便于30日15时30分,同他的情妇爱娃一起,在总理府花园的地下掩蔽部里自杀身亡,从而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希特勒在20世纪30年代的纳粹德国,采取了多种手段来挑起世界大战,这些手段包括:1. 扩张德国领土:通过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等国家的领土实现国土扩张。2. 领土争端:希特勒声称德国失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割让的领土,并通过提出领土要求,挑起与其他国家的争端。3. 军备竞赛:通过增加德国军队和武器的数量与质量,达到恐吓其他国家和准备发动战争的目的。4. 支持极端主义团体:希特勒通过向极端主义团体提供资金和武器,来增加其他国家内部的不稳定性和局势的动荡。总体来说,希特勒利用了德国民众对于国家复兴和扩张的热情,通过一系列的行动和宣传,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本文标题: 如果给德军提供不限量的肯德基和麦当劳,希特勒选择哪款快餐才能更快击败同盟国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3041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最近为什么很多人开始发表科普文章为什么我经常会被归入中医黑之中,中医黑是山间竹笋墙上芦苇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