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一个变节的人是谁

发布时间: 2023-08-08 17:00:2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4

明朝名将洪承畴是不是因为中了庄妃的美人计才变节?据《洪承畴墓志》记载,洪承畴的先祖本姓陈,曾在唐玄宗时期担任太子太傅,后遭权臣李...

明朝有一个变节的人是谁

明朝名将洪承畴是不是因为中了庄妃的美人计才变节?

据《洪承畴墓志》记载,洪承畴的先祖本姓陈,曾在唐玄宗时期担任太子太傅,后遭权臣李林甫迫害被贬至福建。

唐末宋初,经历14代低谷期的陈氏家族再次崛起,其家族领头羊陈洪进即是原南唐清源军节度使。

公元978年,陈洪进主动归附,欣喜之余的宋太宗遂赐其公爵以示褒奖。

可惜数传之后,陈氏家族再次没落,最后只能将儿郎改姓入赘到洪姓人家存活。

此后直到洪承畴发迹,洪氏家族一直徘徊在社会的中下层。

当然,史料也曾记载洪承畴的父祖是兵部尚书兼督察院右副都御史,但他们的封号完全是拜洪承畴所赐。

因为彼时的洪承畴是明清两朝很受重视的兵家兼谋士,对王朝的兴衰足可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

这一点,从洪承畴率军与皇太极对决松锦、1653年受清廷之命经略五省军务便可看出。

洪承畴画像

(注:松锦之战,明军最后一支野战精锐尽丧,从此辽西基本归属满清,奠定了多尔衮入关的基础;1653年,以云贵起家原大西军残部奉明室后裔朱由榔为帝北伐满清。清军屡战屡败,不仅连折两大名王,连凶悍的吴三桂也被打得闭门不出。当时,福建沿海的郑成功也计划南下配合大西军抗清。危局若此,清朝高层甚至有人建议放弃川、滇、黔、粤、赣、湘六省之地。洪承畴临危受命,顶住压力苦心经略7年,终将明军击破。1662年,趁胜追击入缅的吴三桂生擒永历帝,随后将其缢杀)

有意思的是,论及洪承畴,时人谈论最多的则是他的一桩风流韵事:庄妃“美人计”诱降洪承畴。

实际上,这种说法除了《清史演义》有过提及,其他史料都无记载。

而且皇太极时的满清汉化颇深,比较注意纲常伦理;加之庄妃彼时已诞下后来的顺治帝福临,以她的尊贵地位也不会独自一人前去看望。

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

那么,洪承畴为何要投降清朝呢?

《清史稿》曾记载了那么一则史料,大意是早年降清的汉人范文程劝降洪承畴的时候,房梁尘土突然掉到洪承畴的衣袖上,洪承畴一边谈话一边顺手拂去。范文程见此情形,立刻回禀皇太极,“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

的确,洪承畴并没有必死之心。

出身进士的他知识渊博,办事务实狠辣,自追剿起义军时起就立志要治国平天下。

松锦之战,若按照他步步推进的稳健兵略,此战即使不能获胜,也不会惨败若此。

但朝廷的瞎指挥,却让形势急转直下,终至辽西战局彻底崩坏。

良禽择木而栖!

崇祯帝乖戾多动、政无定法、吝啬多疑、滥杀大臣,政治上极不成熟。

这一点,从起义军从弱到强且多年屡扑不灭便可看出。

而皇太极呢?

观他多年的军事行动以及政治手法来看,此人稳重厚道,文韬武略远在崇祯之上。

也许,辅佐皇太极可使天下早日实现太平。

松锦之战后的明清疆域

这边,当皇太极听到范文程的回禀后,便立即来到洪承畴的关押之处。

史载,“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

于是,皇太极礼贤下士的真诚之心遂打动了摇摆不定的洪承畴。

当时确实是中了美人计。并且含有利益的许可。所以说最终变节了。
不是,洪承畴还不值得皇太极下这么大的资本,他只是被孝庄给说服了而已。

吴三桂简介

吴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长伯。明辽东人,祖籍江苏高邮。武举出身,锦州总兵吴襄子,以战功及父荫授都指挥,崇祯四年(1631)八月,皇太极发动「大凌河之役」,吴襄在赴援时逃亡,导致全军覆灭,祖大寿降清,孙承宗罢去,吴襄下狱,乃擢吴三桂为辽东总兵官,镇守山海关。史载吴三桂部“胆勇倍奋,士气益鼓”,是明末最后一支有战力的铁骑部队。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逼近北京 ,崇祯帝飞檄加封他为平西伯,令其放弃宁远(今辽宁兴城)入卫京师,起用吴襄提督京营。吴三桂奉旨入援京师,十六日抵山海关,一路上“迁延不急行,简阅步骑”,二十日抵达河北丰润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已进入北京,崇祯自缢景山(煤山),北京失陷,吴三桂撤兵退保山海关。李自成后曾多次招他归降,吴三桂再三犹豫,因其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将掠去,遂上书清睿亲王多尔衮 ,请清兵入关讨李。李自成害怕清兵入关,决定「灭吴保关」,,4月13日,发兵二十余万由李自成亲率大军,奔赴山海关攻讨吴三桂。22日山海关之战,吴军初败,吴三桂求救于多尔衮,引清兵入关,吴三桂与清军在一片石战役中联合大败李自成 ,(传说因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掳劫,吴梅村有诗证:「恸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受清封平西王。不久,他又为清军先锋,追击李自成,镇压陕西、四川等地的反清农民军。清顺治十四年(1657)受平西大将军,会同清军多尼等进攻南明云贵等地区。十六年,清廷命他镇守云南,并引兵入缅,迫缅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被清廷晋封为亲王,兼辖贵州省,形成割据势力。与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应,成为拥兵自重的三藩。顺治十七年,朝廷以赋税不足,令吴三桂裁减兵员。吴三桂将绿营及投诚兵从六万人减至二万四千人,汰弱存强,留下的全是精锐之师。清廷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闻讯后叛清。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联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等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起兵反清,挥军入桂、川、湘、闽、粤诸省,战乱波及赣、陕、甘等省,史称三藩之乱。清政府调重兵全力镇压叛乱,逐渐扭转了战局,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国号大周,建元昭武。同年秋在长沙病死 。其孙吴世璠 继位 ,退据云南 。康熙二十年(1681年)昆明被围,吴世璠自杀,余众出降。

由于吴三桂作为汉人,一直与满清勾结,故他的行为在中国历史一直被视为「汉奸」的写照。 清朝张茂稷〈读史偶感〉:“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永夜角声应不寐,那堪思子又思亲。”

吴三桂与「圆圆曲」
吴三桂降清后,文人对之讽刺不绝,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吴伟业所写的「圆圆曲」。

由于世人将吴三桂变节归咎于其爱妾陈圆圆被掳,令吴三桂为夺回陈氏而出卖国家,吴梅村以西施讽今,谱下七言长诗「圆圆曲」,指出陈圆圆无一丝损害国家之举,责任应在吴三桂。

虽然晚清名家王国维比较圆圆曲与唐化诗人白居易之长恨歌时认为前者不若白氏之平白,境界逊后者一筹。然无可否认,吴伟业能将西施与陈圆圆之际遇融合得丝丝入扣。但最令吴三桂介怀的却是诗中中段几句与西施无关,矛头直指吴三桂的诗句: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此段不但为陈圆圆开脱,更露骨地讽刺吴三桂卖国外另一令人不齿的原因:其家人均因其投清而被李自成所杀。吴三桂曾出重金希望吴伟业删改上述几句,然为吴伟业所拒绝。
吴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长伯。明辽东人,祖籍江苏高邮。武举出身,锦州总兵吴襄子,以战功及父荫授都指挥,崇祯四年(1631)八月,皇太极发动「大凌河之役」,吴襄在赴援时逃亡,导致全军覆灭,祖大寿降清,孙承宗罢去,吴襄下狱,乃擢吴三桂为辽东总兵官,镇守山海关。史载吴三桂部“胆勇倍奋,士气益鼓”,是明末最后一支有战力的铁骑部队。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逼近北京 ,崇祯帝飞檄加封他为平西伯,令其放弃宁远(今辽宁兴城)入卫京师,起用吴襄提督京营。吴三桂奉旨入援京师,十六日抵山海关,一路上“迁延不急行,简阅步骑”,二十日抵达河北丰润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已进入北京,崇祯自缢景山(煤山),北京失陷,吴三桂撤兵退保山海关。李自成后曾多次招他归降,吴三桂再三犹豫,因其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将掠去,遂上书清睿亲王多尔衮 ,请清兵入关讨李。李自成害怕清兵入关,决定「灭吴保关」,,4月13日,发兵二十余万由李自成亲率大军,奔赴山海关攻讨吴三桂。22日山海关之战,吴军初败,吴三桂求救于多尔衮,引清兵入关,吴三桂与清军在一片石战役中联合大败李自成 ,(传说因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掳劫,吴梅村有诗证:「恸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受清封平西王。不久,他又为清军先锋,追击李自成,镇压陕西、四川等地的反清农民军。清顺治十四年(1657)受平西大将军,会同清军多尼等进攻南明云贵等地区。十六年,清廷命他镇守云南,并引兵入缅,迫缅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被清廷晋封为亲王,兼辖贵州省,形成割据势力。与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应,成为拥兵自重的三藩。顺治十七年,朝廷以赋税不足,令吴三桂裁减兵员。吴三桂将绿营及投诚兵从六万人减至二万四千人,汰弱存强,留下的全是精锐之师。清廷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闻讯后叛清。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联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等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起兵反清,挥军入桂、川、湘、闽、粤诸省,战乱波及赣、陕、甘等省,史称三藩之乱。清政府调重兵全力镇压叛乱,逐渐扭转了战局,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国号大周,建元昭武。同年秋在长沙病死 。其孙吴世璠 继位 ,退据云南 。康熙二十年(1681年)昆明被围,吴世璠自杀,余众出降。

由于吴三桂作为汉人,一直与满清勾结,故他的行为在中国历史一直被视为「汉奸」的写照。 清朝张茂稷〈读史偶感〉:“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永夜角声应不寐,那堪思子又思亲。”

吴三桂与「圆圆曲」
吴三桂降清后,文人对之讽刺不绝,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吴伟业所写的「圆圆曲」。

由于世人将吴三桂变节归咎于其爱妾陈圆圆被掳,令吴三桂为夺回陈氏而出卖国家,吴梅村以西施讽今,谱下七言长诗「圆圆曲」,指出陈圆圆无一丝损害国家之举,责任应在吴三桂。

虽然晚清名家王国维比较圆圆曲与唐化诗人白居易之长恨歌时认为前者不若白氏之平白,境界逊后者一筹。然无可否认,吴伟业能将西施与陈圆圆之际遇融合得丝丝入扣。但最令吴三桂介怀的却是诗中中段几句与西施无关,矛头直指吴三桂的诗句: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此段不但为陈圆圆开脱,更露骨地讽刺吴三桂卖国外另一令人不齿的原因:其家人均因其投清而被李自成所杀。吴三桂曾出重金希望吴伟业删改上述几句,然为吴伟业所拒绝。
吴三桂
吴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长伯。明辽东人,祖籍江苏高邮。武举出身,锦州总兵吴襄子,以战功及父荫授都指挥,崇祯四年(1631)八月,皇太极发动「大凌河之役」,吴襄在赴援时逃亡,导致全军覆灭,祖大寿降清,孙承宗罢去,吴襄下狱,乃擢吴三桂为辽东总兵官,镇守山海关。史载吴三桂部“胆勇倍奋,士气益鼓”,是明末最后一支有战力的铁骑部队。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逼近北京 ,崇祯帝飞檄加封他为平西伯,令其放弃宁远(今辽宁兴城)入卫京师,起用吴襄提督京营。吴三桂奉旨入援京师,十六日抵山海关,一路上“迁延不急行,简阅步骑”,二十日抵达河北丰润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已进入北京,崇祯自缢景山(煤山),北京失陷,吴三桂撤兵退保山海关。李自成后曾多次招他归降,吴三桂再三犹豫,因其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将掠去,遂上书清睿亲王多尔衮 ,请清兵入关讨李。李自成害怕清兵入关,决定「灭吴保关」,,4月13日,发兵二十余万由李自成亲率大军,奔赴山海关攻讨吴三桂。22日山海关之战,吴军初败,吴三桂求救于多尔衮,引清兵入关,吴三桂与清军在一片石战役中联合大败李自成 ,(传说因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掳劫,吴梅村有诗证:「恸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受清封平西王。不久,他又为清军先锋,追击李自成,镇压陕西、四川等地的反清农民军。清顺治十四年(1657)受平西大将军,会同清军多尼等进攻南明云贵等地区。十六年,清廷命他镇守云南,并引兵入缅,迫缅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被清廷晋封为亲王,兼辖贵州省,形成割据势力。与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应,成为拥兵自重的三藩。顺治十七年,朝廷以赋税不足,令吴三桂裁减兵员。吴三桂将绿营及投诚兵从六万人减至二万四千人,汰弱存强,留下的全是精锐之师。清廷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闻讯后叛清。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联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等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起兵反清,挥军入桂、川、湘、闽、粤诸省,战乱波及赣、陕、甘等省,史称三藩之乱。清政府调重兵全力镇压叛乱,逐渐扭转了战局,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国号大周,建元昭武。同年秋在长沙病死 。其孙吴世璠 继位 ,退据云南 。康熙二十年(1681年)昆明被围,吴世璠自杀,余众出降。

由于吴三桂作为汉人,一直与满清勾结,故他的行为在中国历史一直被视为「汉奸」的写照。 清朝张茂稷〈读史偶感〉:“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永夜角声应不寐,那堪思子又思亲。”

吴三桂与「圆圆曲」
吴三桂降清后,文人对之讽刺不绝,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吴伟业所写的「圆圆曲」。

由于世人将吴三桂变节归咎于其爱妾陈圆圆被掳,令吴三桂为夺回陈氏而出卖国家,吴梅村以西施讽今,谱下七言长诗「圆圆曲」,指出陈圆圆无一丝损害国家之举,责任应在吴三桂。

虽然晚清名家王国维比较圆圆曲与唐化诗人白居易之长恨歌时认为前者不若白氏之平白,境界逊后者一筹。然无可否认,吴伟业能将西施与陈圆圆之际遇融合得丝丝入扣。但最令吴三桂介怀的却是诗中中段几句与西施无关,矛头直指吴三桂的诗句: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此段不但为陈圆圆开脱,更露骨地讽刺吴三桂卖国外另一令人不齿的原因:其家人均因其投清而被李自成所杀。吴三桂曾出重金希望吴伟业删改上述几句,然为吴伟业所拒绝。
吴三桂(1612~1678) 中国清初策动三藩叛乱的汉姓藩王。字长伯。江苏高邮人,辽东籍。武举出身。父吴襄,为明崇祯时锦州总兵。以战功及父荫授都指挥,擢辽东总兵官。李自成军逼近北京 ,崇祯帝加封他为平西伯,令其放弃宁远(今辽宁兴城)援京 。未几,北京失陷,吴三桂撤兵山海关。李自成克北京后招他归降,因其妾被李自成部将掠去,遂上书清睿亲王多尔衮 ,请清兵入关讨李。山海关之战,吴三桂与清军大败李自成 ,受清封平西王。不久,又为清军先锋,追击李自成,镇压陕西、四川等地的反清斗争。清顺治十四年(1657)受平西大将军,会同清军进攻南明云贵地区。十六年,清廷命他镇守云南。康熙元年(1662),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被晋封为亲王,并兼辖贵州省。与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应,成为拥兵自重的三藩。为抑三藩,清廷于十二年下令撤藩。吴三桂闻讯后叛清。自称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挥军入湖南。桂、川、黔、湘、闽、粤诸省响应,战乱波及赣、陕、甘等省。清政府调重兵全力镇压叛乱,逐渐扭转了战局,十七年,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国号大周,改元昭武。同年秋病死 。其孙吴世璠 继位 ,退据云南 。二十年昆明被围,吴世璠自杀,余众出降。

吴三桂(1612年—1678年)。明辽东人,祖籍高邮,字长白,锦州总兵吴襄子。以父荫袭军官。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史载吴三桂部“胆勇倍奋,士气益鼓”,是明末最后一支有战力的铁骑部队。

生平 崇祯四年(1631)八月,皇太极发动「大凌河之役」,吴襄在赴援时逃亡,导致全军覆灭,祖大寿降清,孙承宗罢去,吴襄下狱,乃擢吴三桂为总兵。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北京危急,崇祯任吴三桂为平西伯,飞檄三桂入卫京师,起用吴襄提督京营。

吴三桂奉旨入卫京师,十六日抵山海关,一路上“迁延不急行,简阅步骑”,二十日抵达河北丰润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已进入北京,崇祯自缢景山(煤山),三桂则引兵退保山海关。李自成曾多次招降,吴三桂再三犹豫,李自成害怕清兵入关,决定「灭吴保关」,于是发兵二十馀万,4月13日,由李自成亲率大军,奔赴山海关攻讨吴三桂。22日,吴军初败,吴三桂求救于多尔衮,引清兵入关,在一片石战役中联合清军击溃李自成(传说因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掳劫,吴梅村有诗证:「恸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他为清军先驱,镇压陕、川等地农民军。后会同多尼等进攻南明云贵等地,并引兵入缅,迫缅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处死。被清朝封为平西王,管理云南贵州地区,形成割据势力。由于他作为汉人,一直与满清勾结,故他的行为在中国历史一直被视为「汉奸」的写照。

顺治十七年,朝廷以赋税不足,令吴三桂裁减兵员。吴三桂将绿营及投诚兵从六万人减至二万四千人,汰弱存强,留下的全是精锐之师。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议撤藩,于是吴三桂联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等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起兵反清,自称周王、天下招讨大元帅,史称三藩之乱。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湖南衡阳称帝,国号为周,建元昭武。同年在长沙病逝。

清朝张茂稷〈读史偶感〉:“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永夜角声应不寐,那堪思子又思亲。”

吴三桂与「圆圆曲」 吴三桂降清后,文人对之讽刺不绝,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吴伟业所写的「圆圆曲」。

由于世人将吴三桂变节归咎于其爱妾陈圆圆被掳,令吴三桂为夺回陈氏而出卖国家,吴梅村以西施讽今,谱下七言长诗「圆圆曲」,指出陈圆圆无一丝损害国家之举,责任应在吴三桂。

虽然晚清名家王国维比较圆圆曲与唐化诗人白居易之长恨歌时认为前者不若白氏之平白,境界逊后者一筹。然无可否认,吴伟业能将西施与陈圆圆之际遇融合得丝丝入扣。但最令吴三桂介怀的却是诗中中段几句与西施无关,矛头直指吴三桂的诗句: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此段不但为陈圆圆开脱,更露骨地讽刺吴三桂卖国外另一令人不齿的原因:其家人均因其投清而被李自成所杀。吴三桂曾出重金希望吴伟业删改上述几句,然为吴伟业所拒绝。
吴三桂(1612-1678),字长伯。明末辽东(辽宁辽阳)人,原籍高邮(今江苏)。明朝武举,历任副将、都督指挥、总兵,封平西伯。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奉思宗召入卫京师,李自成军陷北京后,引兵退保山海关。李自成多次招降,一直迟疑不前,后转而降清并招引清兵入关,在山海关配合清兵击败李自成军,封为平西王。又充清兵先驱,率军赴陕西、四川镇压民变队伍。继为平西大将军,南下进攻南明永历政权,绞死永历帝朱由榔(桂王)。后拥兵镇守云南,一切自擅。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发动反清叛乱,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平南、靖南二藩相继起兵响应,史称「三藩之乱」,次年称周王。十七年(1678年)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称帝,不久病死。孙吴世藩继位,势力日衰。二十年(1681年)清军攻陷昆明,「三藩之乱」平。

第一个投降满清的明朝将领李永芳结局如何?

朝代更迭之际,总少不了叛国投敌的人。投降,这个词汇很让人不齿,但为形势所迫,为苟且偷生,很多人还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走上了这条苍凉之路。李永芳,这个名字优美的明朝将领,就是第一个投降满清(当时称后金)的变节之人。

李永芳,生年不详,明朝辽东铁岭卫(今辽宁铁岭)人,万历年间就成为抚顺的最高军事长官,手下六百余人。抚顺虽然地方不大,却紧邻后金老巢赫图哈拉(今辽宁新宾),是大明帝国防御努尔哈赤的第一道战线。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叶赫部时,曾与李永芳有过接触,且有书信来往,故二人彼此比较熟悉。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努尔哈赤以所谓的“七大恨”为由,秘密起兵伐明,其需要闯的第一关就是抚顺。努尔哈赤所部以请求入市贸易为借口,赚开关门,随即以大军包围了抚顺城,李永芳成了瓮中之鳖。努尔哈赤派人给李永芳送去了劝降书,一方面以许婚、升官来劝诱,一方面则以屠城相威胁。面对窘境,李永芳嘴上答应投降,但仍排兵布阵准备守城作战,最终寡不敌众,城墙被敌军攻占。迫于无奈,缺乏军人血性的李永芳率余部近六百人“冠带乘马出降”,成为明朝第一个投降满清(后金)的将领。

当时,努尔哈赤的实力并不雄厚,有这么一支明军归附,无论从政治还是军事意义上看,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尽管李永芳曾做过抵抗,但努尔哈赤仍大喜过望,以不失前言的姿态对其极力加以笼络,“授永芳三等副将辖其众”,并把亲孙女(第七子阿巴泰之女)许配给李永芳为妻。从此,李永芳改头换面,成为满清(后金)的一员,并竭力为努尔哈赤效力。对于李永芳投降变节一事,史书称“伐明取边城,自抚顺始;明边将降太祖,亦自永芳始。”

李永芳投降后,鉴于其特殊身份,努尔哈赤交给他的主要任务是窥探消息、收买明将,也就是现在常说的间谍、策反活动。你别说,李永芳守城懈怠,但这个还行,每天一百两的银子没白花,其派出的谍探遍布辽东,腐朽的明将一个个被打动,愿为内应的有之,开门投降的有之,甚至连远在关内京师的情况,也被探听出来。辽阳之战、沈阳之战、四平堡之战,努尔哈赤接连大捷。李永芳也因功被提拔为总兵一职。

李永芳有光鲜的一面,也有羞愧、窝囊的一面。后金天命四年(1619年),萨尔浒大战结束时,李永芳曾进入被俘的朝鲜元帅帐中,用箸在地上划字,写了一句“如俺不孝不忠之人,足下必丑看矣”,表露了他作为叛臣的羞愧心态。天命八年(1623年)五月,李永芳担心消息不确实,贸然出兵不利,故劝努尔哈赤暂不兴兵镇压复州军民反抗,结果遭致努尔哈赤的严厉斥责,几个儿子也被捆绑囚禁。不久,李永芳又因刘兴祚投奔明朝一事受到牵连,被革掉总兵之职。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天聪元年(1627年),李永芳随阿敏(努尔哈赤侄子)征朝鲜期间,不过遵循皇太极的意思提了几句中肯建议,就被阿敏大骂“蛮奴”,还要杀了他。事后,一向赏罚分明的皇太极听说了这件事,没有给李永芳任何安慰。在皇太极看来,他只是一个变节的奴才,为他犯不着得罪同宗兄弟。由此,自以为对满清忠心耿耿的李永芳受到严重 *** ,自此之后不再发一言。天聪八年(1634年)五月,皇太极论功行赏,“分别诸臣功次,以永芳归诚最久,予三等子爵,世袭罔替”。但这个爵位和殊荣,丝毫不能挽救李永芳受到道义和屈辱双重折磨的心灵。不久,李永芳就悒悒而终,带着无尽的憋屈离开人世。

李永芳的子孙深得满清历代皇帝信任和器重,其四世孙李侍尧就被破格提拔为满洲都统。当时,有很多人提出异议,但乾隆皇帝驳斥吏部"满官不授汉军"的理由之一就是"李永芳孙,安可与他汉军比也"?可见李永芳在清朝的影响。对李永芳降清一事,乾隆皇帝曾说"律有死无贰之义,不能为之讳",最终还是被列为“贰臣”,不过是在甲等。

吴三桂变节真的是李自成兵败山海关的主要原因吗?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下了明朝京师北京。按照历史上的常例,这往往意味着一个旧王朝的覆灭和一个新王朝的诞生。但是这一次,答案却和当时人们想象中的不一样。

李自成攻占北京后不久,一直盘踞在东北的满清就开始大举南下。当时镇守山海关的原明朝辽东总兵吴三桂在关键时刻决定献关降清。为了阻挡清军南下,李自成亲率大顺军赶赴山海关,在一个叫“一片石”的地方同吴三桂、满清组成的联军展开激战,结果遭到大败。接下来的事情想必大家都知道了,清军入关后乘胜追击,迅速平定了大江南北,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许多人把李自成兵败,清军入关的主要原因都归结到了吴三桂身上,斥责他的变节行为。然而,区区一个吴三桂真的就能决定整个国家的命运吗?答案当然没有那么简单。事实上,李自成之所以会兵败山海关,最主要的原因并非吴三桂变节,而是他自己犯了一连串的致命错误。

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号“大顺”。不久后,李自成亲率大顺军主力,挥师北京。此时大明王朝已经到无力回天的地步,李自成一路进军的过程中,明朝的文臣武将望风而降,极少遇到抵抗的情况。到了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就成功占领了北京城,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从各方面情况来看,李自成建立一个新王朝已经成了无可争议的事实。有远见的政治家此时就应该预计到,明朝残余势力已不足为惧,而真正的对手是雄踞东北的满清。然而,李自成却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当时李自成手头的总兵力远胜过满清,聪明的做法就是迅速往北京调集重兵,防备清军南下。可是李自成却把主力部队分布在西北、湖广、河南等地,防备已经奄奄一息的明朝残余武装力量。当时明朝在北方的政权已经瓦解,南方的南明朝廷还没有正式确立,所以在短期内不会对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构成威胁。李自成如果能趁此良机迅速稳定辽东局势,然后再择机举兵南下,统一天下将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但李自成却抓错了重点,将打击明朝残余势力作为首要目标,而忽略了北方虎视眈眈的清军。

如果仅仅是没有在北京附近部署重兵,也并不至于会一败涂地,因为李自成当时身边的兵力大约有十万之众,防守清军按理说应该不成问题。可李自成又犯下了第二个错误:忽视了山海关的重要性。

崇祯皇帝殉国后,消息很快传到了辽东。李自成派人去劝降吴三桂,吴三桂很快就表示同意。之后,吴三桂奉李自成之命率部由永平府前往北京朝见新主。此时,李自成如果马上派自己的嫡系部队带上数万人马前往山海关换防,那么后来就没有清军入关什么事了。可是,李自成却派不久前刚刚向他投降的原明朝密云总兵唐通率所部八千兵马去替换吴三桂镇守山海关。

三月底,吴三桂率部到达河北玉田县,离北京城已经只有一步之遥。可让人想不到的是,吴三桂突然改变主意决定投降满清。之后,吴三桂带领部队迅速杀回山海关。吴三桂手头的兵马约有五万余人,而此时驻守山海关的唐通只有八千人。在兵力相差悬殊,以及事先没做准备的情况下,唐通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匆忙率残部退到了山海关附近的“一片石”。原本已被李自成势力接管的山海关得而复失。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本文前面已经提到过的,李自成在“山海关大战”中遭到重挫,被迫率领残部撤往西安。此战对后来整个中国的形势都产生了极大影响。究其原因,关键并非吴三桂变节,而是李自成缺乏战略眼光,最终导致一败涂地。

明末叛臣洪承畴:为清朝占领全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满清开国,说过范文程,不能不说洪承畴。两人都是 *** ,也都功不可没。然而,我同情范文程,却不喜欢洪承畴。

清史稿说:洪承畴,字亨九,福建南安(泉州)人。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他是崇祯皇帝极为宠信的明朝重臣。其一生所受朱家王朝恩泽,深之似海。这一点,他自己也从不讳避。洪承畴曾撰过一副对联,挂在自家中堂之上: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洪承畴出仕之道,相当艰辛。他虽说出身望族,但其曾祖父辈时,家道已中落。待到洪承畴出生之时,已是家境贫寒了。他11岁时不得已而辍学,在家帮母亲做豆腐干,也曾走街串巷叫卖。不过,洪承畴自幼聪慧,叫卖豆干之余,常在其族亲洪启胤所办学馆外听课,偶尔也帮学生做对子。洪启胤发现洪承畴极有天份,且有抱负,便免费收洪承畴为徒。洪承畴学习用功,博览群书,甚得赏识。其老师洪启胤先生曾经在他的文章中批下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还有一次,他与洪启胤先生对对联,以砚台做答:黑砚台,砚台黑,为官铁骨叮当当包黑。透出其欲作清廉有为之人的远大抱负。万历43年,洪承畴参加乡试中举,次年赴京会试,赐进士。洪承畴出仕之后,一直在江西、浙江和陕西等地为官,均为小官耳。

洪承畴之发迹,当自崇祯一朝。明末政治腐败,农民纷纷造反。崇祯元年(1628年)至崇祯三年间,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先后起义。洪承畴在镇压农民义军的过程中,逐渐显露其政治与军事才华。他从参政、巡抚,一直做到了陕西三边总督,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洪承畴最大功劳,就是俘杀高迎祥、大败李自成。一时间,洪承畴名声大噪。他的军队亦为称为洪军。

自此,崇祯皇帝对洪承畴甚为赏识、且屡有嘉奖。崇祯11年(1638年)9月,皇太极攻占义州,围攻锦州,关外军情甚急。清史稿称:庄烈帝(崇祯)徵承畴入卫。明年春,移承畴总督蓟、辽军务。崇祯12年(1639年)春,崇祯不得已,下令将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统领关外军务。在崇祯看来,此时满清之威胁,已大大超过农民起义军了。因此,他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希望洪承畴当之大任,挽大明于既倒。

然而,洪承畴却辜负了朱由检的似海君恩。松山兵败,洪承畴被俘。同时被俘之人,还有邱民仰、曹变蛟、王廷臣等人。清史有载:获承畴、民仰、变蛟、廷臣及诸将吏,降残卒三千有奇。然而,皇太极却下令杀民仰、变蛟、廷臣,独独要求将洪承畴递解送往盛京。皇太极的用意是清楚的:上欲收承畴为用。

起初,洪承畴亦临死不惧,似乎决心以死谢恩,曾延颈承刃,始终不屈。不过,也有学者称,洪承畴之举,完全是一种求生之智慧,借以抬高自己的筹码。此说对否,不得而知。于是,便发生了皇太极招降洪承畴的故事。清宫戏中,多有提及,亦有演绎。比如,听闻洪承畴好色,便发十数美女陪之。比如,令庄妃亲近洪承畴,亲喂人参汤等等。

最出名的故事,就是范文程招降洪承畴了。清史稿记载:皇太极命范文程谕降。承畴方科跣谩骂,文程徐与语,泛及今古事,梁间尘偶落,著承畴衣,承畴拂去之。文程遽归,告上曰:‘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范文程劝降,洪承畴咆哮谩骂回之。范文程毕竟是智慧之人,百般忍耐,不提招降之事,只谈古论今。谈话之间,梁上落下一块燕泥,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屡拂拭之。范文程不动声色,告辞出来,回奏皇太极说:洪承畴是不想死的。他对自己的衣服如此爱惜,何况他的生命呢?第二天,皇太极亲临太庙,洪承畴立而不跪。皇太极问寒问暖,见洪承畴衣服单薄,当即脱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畴身上。此时的洪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随即叩头投降了。皇太极大喜。他说:今获一导者,吾安得不乐?此导者,就是向导,满清进军中原的向导。

此时此刻,北京城里的崇祯皇帝在做什么呢?朱由检自以为,洪承畴此番必死。他根本不会想到,洪承畴也会变节。清史记载:庄烈帝初闻承畴死,予祭十六坛,建祠都城外,与邱民仰并列。庄烈帝将亲临奠,俄闻承畴降,乃止。崇祯皇帝下令辍朝3日,以王侯规格予祭十六坛,七日一坛,于五月十日亲自致祭,还御制悼洪经略文明昭天下。同时祭悼的,还有被杀的巡抚邱民仰。然而,祭到第九坛时,消息传来:洪承畴降清了。崇祯震谔不已。

洪承畴的德行操守,在崇祯一朝是颇有名声的。洪承畴讲忠义,也是普遍的评价。如此忠义之人,怎么会变节呢?以崇祯之心胸,自然是最最想不通的一件事。因此,这个祭悼仪式草草收场了,遂御祭始罢。不过,这件事,朝廷并没有张扬。多年之后,当满清入主北京之时,老百姓才知道,这个忠义之人洪承畴居然还活着。错谔之者甚众。

有一件事,至今仍有争议。洪承畴降清之后,尽管皇太极待之甚厚,但他一直没有出来做官。这是为什么?清史有载:承畴既降,隶镶黄旗汉军,太宗遇之厚。然终太宗世,未尝命以官。同情洪承畴的人说,这是洪承畴依旧看中其品行。只要明未亡,崇祯仍在,他就不做官,似乎证明此人还有的气节。但事实是,满清对洪承畴这样的降臣,仍然是有警惕的。不放心,才是皇太极的真实想法。他看重的,仅仅是洪承畴的计策,以及对明朝的政治军事的熟知程度,而不委以实权,让其独挡一面。若说其觉得有愧于崇祯皇帝,也是不实之词。摄政王多尔衮进京之时,洪承畴已是鞍前马后、积极有为了。崇祯走投无路,去煤山上吊之时,洪承畴在干什么?他正在关外协助多尔衮拟定入主中原的计划。其有愧意乎?

满清入主中原之后,朝廷对洪承畴的警惕才稍稍放松。清代史家赵翼评价洪承畴说:(洪)出经略江南诸省,逋寇以次削平,后再出经略楚、粤、滇、黔诸省,西南底定,皆其功也。直到此时,他才独挡一面,屡建功勋了。然而可悲的是,满清的主子,对洪承畴仍有戒心。他接替多铎任职南京之时,就经历了告密事件,几乎断送了他的前途。一次是南明鲁王部下的诱降信事件,另一次是僧人函可事件,后者不过是查出了几本随身携带的反清复明的书稿而已。幸亏多尔衮仍要用洪承畴,才没有多加追究。洪承畴对满清开国居功至伟,但一直没有受到封赏。直到顺治18年(1661年)正月,顺治死,康熙嗣位。洪承畴疏乞休致业,朝廷几经争论,康熙才授以一个三等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世袭位,应付了事。

还有一件事,也是洪承畴万万想不到的。乾隆皇帝于清乾隆41年十二月初三下诏,命国史馆编纂《明季贰臣传》。他说:明清之际,洪承畴等明末诸臣望风归附,满清考虑到开创大一统之规模,自不得不加之录用,以靖人心而明顺逆。今事后平情而论,若而人者,皆以胜国臣僚,乃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辄复畏死刑生,颜降附,岂得复谓之完人?显然,他对降清的胜国臣僚表示出了一种蔑视。

乾隆以忠君为标准,在上谕中把降清的明朝官员均称为贰臣。从忠君思想着眼,这些人实在大节有亏。乾隆还说:朕思此等大节有亏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勋绩,谅于生前;亦不因其尚有后人,原于既死。今为准情酌理,自应于国史内另立‘贰臣传’一门,将诸臣仕明及仕本朝各事迹,据实直书,使不能纤微隐饰。于是,洪承畴被打入了《贰臣传》。虽说是甲等,也是瑕瑜可知了。洪承畴地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慨?!

洪承畴的负恩变节,其亲朋友好友皆引为耻。其间故事甚多。不说。只述一件小事,很有意思。洪承畴清廷为官之后,有一次在旧历谷雨与友人对弈。其间丫鬟送茶,客人饮罢,只觉清香扑鼻,便随口道:我道茶香这样浓——原来是‘雨前茶’!洪承畴张口吟出一联:一局棋枰,此日几乎忘谷雨。这位友人续了一个下联,韵含深意: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后来,也有人将洪承畴那副著名的对联各加了一个字,拧翻了诗意。深有讽刺之意。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康熙4年(1665年),洪承畴病死,卒年73岁。洪承畴被葬于今北京市海淀区的车道沟。然而,这个墓地早已被破坏殆尽。据说,现只存有一对石狮子也。洪承畴如此绝顶聪明之人,亦不过如此下场。呜呼

本文标题: 明朝有一个变节的人是谁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2483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食物不耐受是如何引发的为什么作为传统大陆国家近代德法俄也出现了大量的数学哲学大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