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发现宋代砖雕壁画墓,墓内有多处题字,这一研究对民俗文化研究有哪些意义

发布时间: 2023-08-07 23:02:2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9

马村砖雕墓好不好马村砖雕墓属于运城考古遗迹的著名风景区。马村砖雕墓位于山西省稷山县城西4公里的马村西部,墓群年代当为宋金时期(公...

山西发现宋代砖雕壁画墓,墓内有多处题字,这一研究对民俗文化研究有哪些意义

马村砖雕墓好不好

马村砖雕墓属于运城考古遗迹的著名风景区。
马村砖雕墓位于山西省稷山县城西4公里的马村西部,墓群年代当为宋金时期(公元960年-1234年。
马村砖雕墓总面积约为1.6万平方米。马村砖雕墓以砖雕的形式表现了墓主人生前居室的布局样式,一般多为前厅后堂、左右配置厢房的四合院结构,再现了当时的建筑风格,为宋金时期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实物资料。该墓地出土的戏曲乐舞砖雕,再现了当时的戏楼结构和戏剧表演的舞台形式,是迄今所发现的最为重要的戏剧史实物资料之一。同时,该墓地发现的二十四孝立体雕塑,造型生动,体态优美,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马村砖雕墓的砖雕精美丰富,对研究宋金时期的建筑、戏剧、社会风俗、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都有重要价值。

墓室壁画的历史

秦始皇统一六国,接过战国诸子阴阳五行、道家神仙思想,生作寻仙之游,死起厚葬之风,他那满藏奇器珍怪的陵寝,即是“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地下宫殿。汉承秦制。汉武帝尤敬鬼神,更热衷于神仙方士之言,长生久视之术,进一步掀起了“视死如视生”的时代风尚。汉代将先秦以来的魂魄观念、神仙信仰、阴阳学说和天人感应等思想再加整合与创造,形成了一套集功能、习俗乃至思想观念为一体的葬制葬俗以及与之相配合的图像。用这些图像装饰的帝王陵和贵族墓不仅有了如地上宫殿般的效果,而且具备了趋利避害,福寿神仙,荫庇子孙的特殊功能。
西汉前期的壁画墓经考古发掘的有两座,即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和河南商丘柿园芒砀山梁王墓,墓主人均系分封一方的诸侯王。南越王墓葬年代在汉武帝元朔末至元狩初年(公元前122年前后),墓葬规格虽高,但绘饰壁画却甚为简单,仅在石门、前室四壁及顶石上发现了朱、墨两色绘出的云纹图案,没有发现具有主题内容的壁画。属于西汉前期的典型壁画墓,当数芒砀山梁王陵。芒砀山西汉梁王陵 位于河南商丘市东约90公里处,陵墓系“斩山为郭,穿石为藏”的大型多室崖墓 。主室前区顶部绘一条蜿蜒长达5米、首南尾北的巨龙,头角身翼,龙舌卷衔怪兽,左右画朱雀、白虎,或为四灵的早期形式。梁王墓壁画色彩浓丽,形象夸张,具有很强的装饰意味,壁画图像明显还带有楚地绘画风格的痕迹。
西汉后期代表性的壁画墓,集中在洛阳和西安两地。洛阳地当历史上的中原腹地,又为九朝故都,历史文化遗存丰厚。洛阳考古发掘的西汉后期壁画墓有,烧沟61号壁画墓,卜千秋壁画墓,浅井头壁画墓等。壁画分布在主室顶部、前后山墙和隔梁上,有一砖一画的形制,也有多砖拼绘的横幅式构图,还有塑绘结合的画面。壁画题材多见驱傩逐疫,祥瑞升仙以及历史人物,图像真实地反映了西汉时期的丧葬观念和社会习俗。汉代葬仪中用傩仪,沿用先秦方相氏驱傩的习俗,以保护死者不受山林惊怪的侵扰。汉人重傩仪,更将驱傩的场景画在了墓室中。 这一现象对探讨两汉之际死生观念的转变有着重要的意义。
洛阳以西的西安,曾是西汉王朝和新莽时期的都城,当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在渭水两岸的京畿陵区分布有这个时期高规格的墓葬, 已发现西汉时期的壁画墓,重要者有西安交通大学附小西汉晚期墓、西安理工大学壁画墓和西安南郊曲江池1号墓。二十八宿天象图按内外圆分别构画,内圆画流云、金乌太阳和月中玉兔蟾蜍,外圆画青龙、白虎、朱雀、黄蛇和与之相配的二十八宿, 附带用人物、动物形象来标识各宿的名称。圆环外绘彩云翔鹤。后壁绘羽人持灵芝引导墓主灵魂升天,下有鹿鹤。壁画构图饱满,色彩明丽斑斓。所用双线填色的方式和勾连纹样的组合形态,也可看出前后相继的风格脉络。
王莽篡立改元,推行新政,丧葬制度与习俗略有改变。属于这一时期的壁画墓以陕西千阳汉墓、咸阳龚家湾1号墓、洛阳金谷园新莽壁画墓、偃师辛村壁画墓为代表。壁画题材在西汉四灵祥瑞、引魂升仙的图像基础之上,又增加了宴饮庖橱、车马游猎、乐舞百戏、神仙偶像等新的内容并呈现流行的趋势。 西汉的丧葬习俗和墓葬壁画经过王莽朝的转变,在东汉厚葬糜费风气日渐盛行之际,原已具备表达丧葬功能的壁画图像得到进一步地拓展,宣扬死者生前殊荣的图景与仙国盛宴的图像成为装点墓室普遍热衷的题材。从已发现的30多座东汉壁画墓来看,以洛阳为中心,中原北方地区的东汉壁画墓得风气之先,波及范围则远至辽东和河西边地。
中原北方地区的东汉壁画墓集中在河南、河北及周边地区。河南发现有洛阳北郊石油站壁画墓、洛阳机车工厂壁画墓、洛阳西工壁画墓 、洛阳第3850号壁画墓、洛阳偃师杏园村壁画墓、 新安铁塔山壁画墓、洛阳朱村汉魏壁画墓、密县打虎亭2号画像石壁画墓、密县后土郭1、2、3号画像石壁画墓、荥阳苌村壁画墓;河北有望都1、2号壁画墓、安平逯家庄壁画墓;其它地区陆续发现的东汉壁画墓有:山西夏县王村壁画墓、山东济南青龙山壁画墓、江苏徐州黄山陇壁画墓;安徽亳县董园村1、2号画像石壁画墓。
繁荣的中原地区文化在丝绸之路开通以后的设郡屯田和汉末板荡之秋的移民风潮之际,传到河西、辽阳等边疆地区,因此这个时期边疆地区的壁画墓也呈现出较浓厚的中原文化特点。河西汉魏壁画墓主要分布在武威一地。
同属边地的内蒙古,在托克托与和林格尔两地先后发现有东汉时期的壁画墓。 两晋壁画墓在结构上沿用东汉晚期的形制,壁画图像出现了最具有时代特征的墓主持麈尾像。麈尾是曹魏正始以来清谈玄学之士的随持之物,故当时又将清谈称作“麈谈”。在社会时尚风气的标榜之下,持麈尾的人物形象进入到了墓葬中,成为晋墓壁画中流行的新题材。考古发现的墓主麈谈像在南边有云南昭通的霍承嗣墓,北边见于北京石景山八角村西晋墓和辽阳上王家村东晋墓,更远甚至到达朝鲜半岛。朝鲜安岳东晋永和十三年(公元357年)冬寿墓和德兴里广开土王永乐十八年(公元408年)幽州刺史墓中都绘有墓主麈谈像,可见其风气的流布范围。两晋丧乱之际,中原板荡,大量人口向河西和辽东迁徙,中原地区墓室装饰的风气也随之迁移到这些地区。这一时期的壁画墓在东北和西北有较集中的发现,西北沿河西走廊直抵吐鲁番,东北则有辽阳和高勾丽壁画墓的发现。
河西走廊魏晋壁画墓已发现近50座,多用小砖砌筑,一类是制作讲究的壁画墓,另一类是以一砖一画或多砖一画为形式的砖画墓。壁画墓以酒泉丁家闸晋墓群为代表,其中5号墓属于十六国时期保存最完好的大型壁画墓。砖画墓作画的程序相对简单,通常是在砖面上用白粉涂底,然后用墨线勾出轮廓,再填入赭石、朱红和石黄等色,用笔简率松动,色彩单纯,造型粗放而传神。河西魏晋壁画墓以河西走廊中西部最为集中,分布在东起武威,西抵敦煌一线,以酒泉、嘉峪关和敦煌等地艺术水平最高。
鸭绿江中游、浑江流域是高句丽民族的发祥地。20世纪前期日本学者发现的重要壁画墓有角觝冢、舞踊冢、和龟甲冢等八处。集安高句丽古墓群的第二次集中发现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考古学者调查发掘高句丽古墓群19处、810余座,重新清理了被日本人打开过的五盔坟5号墓 、洞沟17号墓、洞沟12号墓 ,新发现了多处精美的壁画。
晋代壁画墓在辽东郡首府(辽宁辽阳)仍有不少遗存,以王家村和三道壕1、2号墓为代表。十六国时这里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北燕政权,政治文化中心逐渐转向都城龙城(今辽宁朝阳)。三燕是鲜卑慕容氏和鲜卑化的汉族冯氏建立的政权,文化传统与汉族有别。壁画墓有朝阳的北庙村1号墓(沟门子晋墓)、大平房1号墓 、十二台营子乡袁台子村墓以及北票的冯素弗墓。
南北朝时期,因地方世家大族在政治上的作用,使得文化的地域色彩日渐明显。晋室南迁之后,南方因其地理气候和社会习俗的原因,墓室多用模印砖画。北方中原地区因鲜卑族入主中原,汉晋时期旧有的葬制葬俗也在发生变化。北朝墓葬形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墓室结构的简化,东汉复杂的多室墓被长斜坡墓道单室墓取而代之。北朝后期皇室贵族墓出现了巨幅的墓道壁画,墓室中则以表现墓主夫妇宴饮出行为壁画主题。北魏分裂之后,墓室壁画大致可分为西魏-北周和东魏-北齐两个区域,东魏-北齐壁画的艺术水平较高。
北魏曾三迁其都,力微三十九年(公元258年)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道武帝拓跋珪天兴九年(公元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在三个建都之地,现已发掘的帝王陵都没见壁画留存,在都城周围发现的壁画墓也为数不多。
西魏、北周迁都于长安,帝王陵及贵族墓葬中较少发现壁画。陕西咸阳北周武帝的孝陵不见壁画的绘制。陕西地区发现西魏、北周壁画墓的地点有咸阳的胡家沟、底张湾及华县等地,墓葬的规格不高,壁画保存状况亦不甚理想。北周壁画墓引起学术界重视的是宁夏固原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原州刺史、河西公李贤墓 ,这是一座长墓道的单室墓,壁画分布在墓道和墓室中,现存的壁画没有发现表明墓主人身份的仪仗和墓主人的生活场景,只有墓道两壁的武士和墓室四壁的伎乐女侍,皆是单人独立的画面。
东魏、北齐首都邺城所在地的河北磁县,境内存有民间传说的曹操七十二疑冢,1957年考古发掘的讲武城1号墓和56号壁画墓属于其中的两座,结果证明是北齐的壁画墓。1970年代以后,磁县又先后发现了东魏、北齐皇室及贵胄的高规格墓葬,重要的如北齐骠骑大将军、赵州刺史尧峻墓,北齐文昭王高润墓,东魏茹茹公主墓,湾漳北齐大墓等。
与邺城高齐政权息息相关的山西太原,原是高欢的发迹地,北齐的第二个政治中心。这里从70年代开始也陆续发现了一批高规格的北齐壁画墓,1973年发现的定州刺史、顺阳王库狄洛墓;1979年清理发掘的右丞相、东安郡王娄叡墓;1987年在太原南郊金胜村发现的北齐后期的壁画墓;2000年太原东郊王家峰发现的北齐大将军徐显秀墓等。太原发现的壁画墓比起邺城来在规格上略低,但艺术水平却毫不逊色,可与河北磁县北齐壁画墓相争高。
东魏、北齐立国都短,文献所记关于北齐的艺术,因没有更多的实物保存流传,长期以来对其面貌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楚,以磁县、太原为中心区的东魏、北齐壁画墓的系统发现,不仅填补了东魏、北齐艺术的空白,而且对于观察隋唐文物制度和艺术来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隋唐是在经历过南北朝长期分裂之后建立起来的统一王朝,西安作为隋、唐的都城,前后长达三百多年。唐朝国力强盛,帝王崇尚厚葬,自唐太宗李世民营建昭陵,开创了“因山为陵”的先例之后,唐朝各代帝王的陵寝多依山构筑,务求壮崇。在今西安周围的乾县、礼县、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东西绵延百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唐朝十八座帝王的陵墓。
隋朝因立国短暂,有隋代纪年的壁画墓发现不多, 已清理的隋代壁画墓有1954年陕西西安东郊白鹿原发掘的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刘世恭墓 ,1956年西安东郊韩森寨发掘的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吕武墓 ,1964年陕西三原双盛村发掘的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李和墓 ,1984年在西安东郊发掘的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李椿夫妇墓等。这些墓保存情况一般不好,所存壁画残损较重。对于了解隋墓壁画艺术面貌有价值的是山东嘉祥英山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徐敏行夫妇合葬墓。
唐代壁画墓的发现是在帝王陵的调查基础上进行的,20世纪以来在调查西安唐代帝王陵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陆续发现了帝陵周围的陪葬墓,从中清理出大量精美的壁画,获得了唐代帝王陵寝制度及其陪葬墓的详尽资料。帝陵陪葬墓的清理发掘工作主要集中在献陵、昭陵和乾陵范围内。据考古调查,唐高祖李渊的献陵陪葬墓为30座,墓主人大多是皇室宗亲,经发掘的壁画墓有高祖第十五子李凤墓,高祖第六女房陵公主墓等。李凤墓墓室顶部绘星象,天井、过洞、甬道和墓室中均影作木结构建筑,甬道两侧在长廊建筑中的各间内绘女侍,过洞西壁绘有牵驼图,是陪葬墓中年代较早的实例。
西安地区,唐代的壁画墓除上述的帝王陵及陪葬墓外,在西安市郊和毗邻的京畿地区还发现了大量的唐壁画墓。重要者有武周天授元年(公元690年)金乡县主与其夫于隐合葬墓,天宝四年(公元745年)苏思勗墓,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唐安公主墓,显庆三年(公元658年)执失奉节墓,景龙二年(公元708年)韦浩墓,景龙四年(公元710年)韦泂墓,中唐的韦氏墓。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淮安王李寿墓。景云元年(公元710年)节愍太子李重俊墓等。
以西安为中心的唐墓壁画所反映出来的题材和风格传播到唐代边疆地区,北京地区最重要的壁画墓是1991年海淀区八里庄发现的王公淑及夫人吴氏墓。王公淑为山西太原人,官至幽州节度判官兼殿中侍御使、银青光禄大夫。此墓为方弧形单室砖墓,墓室北壁通壁画丹芦雁图,其余三壁残存装饰花纹和家居生活片段。牡丹芦雁图至为珍贵,画面以牡丹花丛为中心,牡丹下绘两只芦雁、花头上有翻飞的蝴蝶。在壁画下角对称画有秋葵和百合花。花叶双勾填色,构图对称。以牡丹为题材的花鸟画,兴盛于唐朝,出现了专擅牡丹花鸟的著名画家边鸾。
固原和新疆地区的唐代墓室壁画见存有多扇式的屏风画。固原南郊乡羊坊村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梁元珍墓发现于1986年,天井东西两壁共绘人物牧马图六幅,甬道两壁各画一幅牵马图。墓室中东壁和南壁主要绘男女侍,西壁和北壁共绘有十扇树下人物屏风,顶部所绘星象图较完整。新疆唐墓壁画集中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合卓墓地,自1963起共发掘古墓42座,主要是唐西州时期的墓葬,所发现的唐墓壁画以屏风画最有特点。
以西安唐代帝王陵和陪葬墓为中心的唐代壁画墓虽然绘制未必出自名家之手,但从壁画的技艺来看,很多皇族外戚、高官显贵的墓葬壁画也非泛泛之笔,年代完整而系统的唐墓壁画展示了这一时期匠师们在绘画上的普遍水平。他们追慕时尚,因而能够印证像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昉、边鸾这样一些画坛名家的样式与技艺,填补了传世作品序列中的若干缺环,对于完整地重构唐代绘画史具有重要意义。 五代十国虽处世纷乱,但因感承唐朝文化的流风,书画艺术活动仍在继续,特别是在偏安一隅的西蜀、南唐,统治者雅好文学,推重书画,中原画家纷纷南就,宫廷和画院中聚集了黄筌、顾闳中、周文矩,王齐翰、卫贤、徐熙、董源等一批杰出的画家。 南北画风,各家技法彼此争竞,绘画的题材除了人物之外,又在山水和花鸟画上开启新的意趣, 在今天传世的五代绘画作品和墓室壁画上能看到这个时代的清晰面貌。
五代十国的壁画墓以1942年四川成都前蜀王建永陵的考古发掘为起点,半个多世纪以来陆续发现了八处高规格的壁画墓,分别是南唐先主李升的钦陵(公元943年)和中主李憬的顺陵;吴越国钱宽墓(公元900年);后蜀孟知祥的和陵(公元934年);后周恭帝柴宗训(公元959-960年在位)的顺陵;后周节度使冯晖墓(公元958年);后梁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墓(公元924年);吴越国二世主钱元瓘元妃马氏康陵(公元939年)。在以上的9座壁画墓中,有7座是国主及其嫔妃的墓,余下的2座是雄踞一方的节度使墓,这批身份显贵且纪年明确的壁画墓相对完整地保存了五代绘画艺术的时代特征和风格面貌,对于研究唐宋绘画的转型过程显得极为重要。 南方墓葬呈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壁面采用雕刻与彩绘相结合的方式,从而使壁面的层次感得到明显的强调。
五代墓室壁画题材内容和风格的变化,到宋代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和价值取向。宋代壁画墓的典型形制是仿木结构的砖室墓,由晚唐五代简单的砖室墓发展而来。这种墓室形制从北宋中期、特别是神宗(公元1068-1085年在位)以后,在中原普遍流行,内部装饰砖雕与彩绘相结合。墓室壁画表现日常生活场景的画面明显增多,营造的居住生活环境愈益逼真。砖砌墓室仿木结构日趋复杂繁丽,不少墓室砖壁上雕出门窗、桌椅、屏风、衣架、灯檠、柜子、镜台和刀尺等图像,形成砖雕与绘画相结合的装饰格局。 宋代壁画墓主要分布在北方的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和甘肃等地,尤以邻近北宋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最集中。在江苏、福建和江西等南方地区壁画墓仅有少量发现。由于南方的地理气候条件等原因,宋室南渡并没有使墓葬壁画装饰风气在南方流行开来。宋墓壁画按一定的方位构图布局,画面往往围绕墓主夫妇开芳宴展开,壁画图像与墓室空间密切配合,从中可以明显看到阴阳禁忌、神仙孝行以及风水学说的影响。迄今为止发现的宋代壁画墓,大多属于无官品的乡村上户和富家商贾,墓制相对简省,画工也属寻常的民间画工,世俗趣味和地域化的表现相对浓厚。
宋代帝后陵墓仅在河南巩县(现巩义市)洛河南岸的太宗李后陵中发现有壁画。元德李后是太宗贤妃、真宗生母,卒于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真宗即位后于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按皇太后礼袝葬于太宗永熙陵之西北隅。墓室内采取了砖雕、线刻、斗栱彩画和壁画四种装饰方式,壁画仅在墓室穹顶至影作屋檐以上有彩绘痕迹,上有星象,下有祥云缭绕中的宫室楼阁。栱眼壁墨勾盆花。石墓门上线刻高大的武士形象,这一题材已在五代十国陵墓中见到。
以河南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宋代壁画墓以1951年发掘的白沙宋墓为起点,在随后半个世纪中陆续都有出土,重要的壁画墓有禹县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赵大翁墓;新安县城关镇宋村北宋墓;新密平陌村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墓 ;河南登丰黑山沟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墓等。
南方地区宋壁画墓资料不及北方丰富,四川、江苏、福建、江西等地有少量的宋壁画墓发现。四川地区的石室墓装饰题材也以开芳宴为中心,辅以武士、四神、妇人启门、孝子故事等,采取的是浮雕的形式。四川、江苏、江西、福建等地相继发现的宋墓壁画,扩大了对两宋壁画墓的认识。从壁画题材内容、绘画风格技法来看,闽赣两地有较多的一致性,反映出两地文化及社会习俗的相关特点。
兴起于漠北草原的契丹族,以骁勇善战,据有北部中国的大片土地,建国后分别设上京于临潢府(治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设中京于大定府(治今内蒙古宁城),设东京于辽阳(治今辽宁省辽阳市),设西京于大同(治今山西省大同市),设南京于北京(治今北京市)。这五京之地,大体也是辽代壁画墓的集中分布地区。 由于辽对境内的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的方针,尊重各自的文化传统和民族习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史·百官制》),因此辽代壁画墓明显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面貌。一类是契丹皇帝陵和贵族墓,主要见于辽上京、中京和东京腹地,并呈聚族而葬的特点。另一类是汉人墓,主要发现在辽南京、西京附近和东京的部分地区。
契丹族最初并无筑墓埋葬的习俗,后来逐步吸收汉文化,辽政权建立后,开始仿照唐制修筑墓室,厚葬风气急剧蔓延。墓室规模之大,随葬物品之丰富豪华,已超过了同时的中原地区。除常见在壁面上作画的做法外,契丹族还流行在墓圹内安放柏木护墙板,壁画直接绘在木板上。另有在石棺、木棺内壁施绘的做法,这些“棺画”的功能与壁画相同。辽墓壁画的题材同样具有与游牧生活和传统习俗相适应的特点,早期辽墓多以游牧生活和草原风光为主,布局简单,赋色单纯,装饰意味较浓。中晚期以后,大量出现仪卫、伎乐、侍宴、神兽等内容,在受汉族文化影响的同时仍部分保持着契丹民族的特色。
辽壁画墓最先示诸世人的是帝王陵。其中以辽圣宗庆东陵保存最好。庆东陵的建筑彩画在已发现的辽墓中等级最高,在墓内砖砌仿木构件上及墓壁上方,工笔彩绘龙凤、花鸟、祥云、宝珠以及网格状图案。在墓道、前室及其东西耳室、中室和各甬道壁面上,描绘与真人等高的人物76身,人像上方都墨书契丹小字榜题。东陵最有特色的壁画,当属中室四壁所绘的山水。画面上云彩澹澹,雁翔翩跹,湖水盈盈,野兽出没山石杂树之间,分别描画的是春、夏、秋、冬四季风光。构图严谨,季节特征鲜明,鸟兽形象生动,真实地再现了捺钵之所的景色。契丹贵族壁画墓从1950年代起相继在内蒙古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和赤峰地区被发现。
在以辽阳为中心的辽东京辖地,也先后发现了一些辽代壁画墓。1976年发现的天祚帝天庆二年(公元1112年)辽北宰相萧义墓(16号墓),是一座大型砖筑多室墓,墓道两壁壁画各长10米,西壁绘出行,东壁画归来。墓门过洞两壁绘迎送主人的备饮、备食图,甬道东西两壁的武士高达3米。出行图中以双驼高轮毡车为中心,墓主坐于车中,车马相接,各执事人员前呼后拥。画中人物多契丹装束,用具也多契丹族的特点。人物造型以墨线勾勒为主,线条劲健流畅。法库叶茂台辽墓还出土了极有研究价值的绢画《深山会棋图》与《竹雀双兔图》。
自后晋石敬瑭会同元年(公元938年)割地之后,燕云十六州归入辽土,即今河北省境内长城以南、易水和白沟以北的地区以及山西省北部地区。燕云之地发现的辽壁画墓主要分布在辽西京的大同、南京的北京和河北宣化,绝大多数为汉人墓。由于民族成分、文化传统、历史渊源和地理位置的关系,这些地方的辽墓壁画中的衣冠服饰、起居器用,绘画样式风格等方面与北宋壁画墓有较多的一致处。辽西京道境内壁画墓发现最多的是河北宣化区下八里辽晚期张氏和韩氏墓群,重要的有张世卿墓、张文藻墓和韩师训墓等。
女真族习俗薄葬,金代的壁画墓数量和规模远不及辽代,而墓葬类型与宋辽壁画墓有极密切的承继关系。山西在金时分属西京路、河东北路与河东南路,是金墓发现最多的省份,并以晋南最为密集。在金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大兴)周边地区、冀晋相交的太行山区,以至东北到朝阳,西北至甘肃,也陆续发现有金代的壁画墓,呈现出各地区的绘画的特点。
宋金墓中流行最广的壁画题材是孝行故事,差不多成为墓葬中的主题,艺术形式包括石棺线刻画、 画像石、砖雕和壁画,分布的地区遍及豫西、豫北、晋南、江南以及甘肃、四川等地,已成南北社会的葬俗。按壁画资料的显示,以二十四孝为图本的孝行故事画,在北宋宣和年间进入墓葬之中,当时还不见普及。它在金墓壁画中广为流行,可能受金熙宗(公元1135-1149年在位)尊孔崇儒政策的推动,既有理学思想的影响,又与全真教宣扬节孝有密切关系。 以山西、河南为中心的众多金墓中普遍都雕绘孝行故事图,画法渐趋程式化,后世流行的二十四孝条屏当有此渊源。
迄今发现的墓葬中,可以确定为西夏墓葬的并不多。西夏帝陵及其周边的陪葬墓,自然成为关注的焦点。西夏王陵8号陵据推测为第八代皇帝神宗嵬名遵顼(公元1162-1226年)的陵墓。清理时在墓门外甬道两侧存有武士画像。武士画作天王形,头上绘火焰纹,身着战袍,叉腰佩剑,着护臂甲,臂后绘飘带。这一发现说明西夏墓葬中同样流行装饰壁画的习俗。
西夏普通汉人墓,有用木板画作装饰的做法。1977年在甘肃武威西郊林场发现了两座西夏汉人火葬墓,其中天庆七年(公元1200年)西经略司都案刘德仁墓(2号墓)出土29块木板画。3号墓出土二男侍木板画。这些木板画原整齐地排放在墓壁,实际上起到壁画的作用。多数木板画描绘的是现实人物,包括男女侍、武士、童子和龙、鸡、狗、猪等,也有日、月、星等天象。人物衣纹线条起笔粗重,转折陡直,可与敦煌西夏石窟壁画相互参照。 元代的仿木砖雕壁画墓继承了宋金遗风,主要集中在山西和内蒙古地区。元代壁画墓按其地域明显可见汉人墓和蒙古贵族墓的分别,汉人墓一方面沿用了宋、金壁画墓开芳宴的生活题材,更突出了墓主宴享表演情节,增加金银钱帛、斗库牛羊等象征财富的画面。另一方面山水、花鸟等文人画题材被引入墓室之中,并以水墨画的技法作画,呈现出简淡野逸的审美品格。蒙古贵族墓一方面吸收汉地壁画的题材内容,同时又描绘骑从狩猎等塞外风俗民情,兼有宗教信仰的内容。元墓壁画在沿用宋金传统的同时而有了变化,孝行故事壁画的减少和重宴享财富的表现是其变化之一。太原西南郊瓦窑村元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墓 ,在墓室东南壁绘库房,专画有管库人和标有“库房”、“□斛库”、“什物库”、“金银财帛家产钱物库”榜题的画面。山西金墓中还常见用散乐杂剧砖雕作为装饰,与壁画杂剧表演画面具有相同的用意,真实地反映了元杂剧在山西民间的流行程度。
元代文人画的兴起影响到社会审美风尚的变化,以水墨宣淡为基本面貌的花鸟山水画被引入墓室中,成了元墓壁画中最具有时代特点的表现形式。民间画工以模仿日常家居常见的屏风、立轴、条屏作画,题材和表现手法也追慕名家典范。南方地区元代壁画墓发现不多,公布的资料仅限于福建将乐县光明乡元墓和重庆市最新发现的一处元墓。元代蒙古贵族壁画墓在内蒙古地区发现多座,辽宁凌源、甘肃漳县、陕西蒲城以及北京也有出土的资料。这些“只识弯弓射大雕”的马背骄子,他们的形象风采和生活习俗在壁画中得以真实地再现,从中也能够清晰地看到草原民族传统与汉文化的交汇融合的进程。
明清两代由于葬俗葬制的演变,社会风气的移易,壁画墓的数量急剧减少,壁画的艺术水平也大不如前。迄今所发现的明清壁画墓主要在北方地区,壁画中常见家居宴饮和出行等生活题材。比较特殊的是河南荧阳明代温穆王朱朝坨(公元1552-1607年)墓的壁画,墓内绘制了一套完整的佛教法事壁画,反映了佛画在明代葬习俗中的实际运用。能够看出时代新变化的是摹仿流行的四条屏花鸟和诗轴所作的墓室装饰,北京门头沟马怀印夫妇墓壁画梅、菊、荷、牡丹四条屏,陕西大荔李氏家族墓中的石刻条屏和诗轴画像,均是民间工匠仿效时尚的作品。南方仅见浙江嘉善县陶家池明壁画墓,题材有墓主遇仙人,老者观瀑等高逸神仙题材,背景衬以水墨松石,可与明代山水人物题材的卷轴画相比照。
明清壁画墓考古发现的数量较少,壁画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段虽然在前代的基础上有所继承,社会生活和时代风尚在壁画中也得到相应地反映,但画手主要是地方民间工匠,壁画图像和表现手法偏离时代艺术的主流,题材内容的民俗化和艺术表现的民间化倾向明显。它将中国古代壁画墓的演变线索引向了民间形态,“艺术在民间”则作了墓室壁画的谢幕辞。

墓室壁画最近年代至今有多少年

山西汾阳东龙观金墓发现明堂?千年前的汾阳土豪真会过日子呢?

一次偶然契机让东龙观金墓亮相于人前,2008年6月山西汾阳适逢汾孝大道建设,为防止大规模施工破坏埋藏在地下珍贵的历史文物,所以在大型市政开工前都需要对建设路段进行考古勘探工作。令人惊喜的事情发生了,在汾阳东龙观村路道处,一把探测铁锹意外打开了尘封多年的古墓群。

发掘的古墓群共有27座,其中16座为砖室墓,土洞墓11座。其中砖室墓按形状分为八角形、六角形、四边形,其中还发现了7座砖雕和彩绘壁画。这些精美绝伦的建筑形式、雕梁画栋的砖雕文化和活灵活现的壁画艺术,在历年山西考古发现实属罕见。

通过对墓葬群中文物的研究发现,东龙观墓群主要属于两大家族,位于北边的推测为"吴姓或周姓"家族,位于南边的墓主人从出土的明堂、买地券等可以得知,为金代早期的"王氏家族"。

发现明堂

金代王氏砖室墓明堂高约2米、宽3米,墓门上牌匾一副,上书"王立之墓"。通过仿木结构的砖雕门楼,走入八角形的墓室中,映入眼帘的是精致的砖雕形式作为装饰的墓墙墓梁。首先是一副栩栩如生的贵妇立像呈现眼前,画中妇人体态雍容、衣着华贵,她袅袅而立,探出半个身子,双脚则掩身于门后。她表情生动,对人微微颌首面带微笑,似乎正开门迎接着远道而来的贵客。

位于北方墓墙上绘制了一副墓主与夫人二人对坐宴饮,从衣着、屋内陈设,桌上的食物都可以彰显墓主人的社会地位与财富体现。其余的壁画有的表现了仆役在桌边置办茶酒招待贵客;

两位厨娘在准备食物,一位手拿一笼热气腾腾的包子转头看向另一位拿着饭菜的女子,二人相视一笑;有的是,侍卫扛着满满的钱袋立于一旁,似乎在为主人家守卫安宁;还有主人豢养的小猫小狗脖子栓挂铃铛在旁嬉闹等。所有的绘画都十分传神,无不体现出画师的精湛技艺。

[山西曲沃印象]山西曲沃刘汉敏

提起山西,恐怕都会想起那首郭兰英唱红的歌曲:人说山西好风光。。。。。

而我对山西的第一印象是:山西的月亮比哪儿的都大,且形状奇特。记得车进入山西地界已是傍晚时分,天快黑了,高速路尽头的地平线上空出现了一个大大圆圆的东西,起先不知道是什么,仔细瞧了一会儿,像是月亮,但是尺寸太大了,不太正常,疑狐了好半天,还特意停下车来仔细端详研究,不敢确定它就是月亮,因为太奇怪了,肉眼看上去它有脸盆那么大,呵呵!一点都不夸张啊,不是那么滚圆清亮,泛着一点说不清楚的黄,懒懒的沉重的挂在天上,似乎一伸手就能摸到它,是不是我们太靠近天了?呃!此时虽在山上,但海拔并不高,说它不是月亮吧,可它明明就挂在天上,我敢肯定喜马拉雅山顶上的月亮也没有这么大,这个疑狐一直到现在也没有解开,也许会成为千古之谜吧 !呵呵!

目的地是山西的曲沃。之前对曲沃这个地名并无印象,因为中国的地名太多了,高速路上指路标牌上的地名就足以让你眼花缭乱,曲沃,这个起初听来陌生的名儿,翻开它那久远的历史,却有着惊天动地的故事。。。。

曲沃是山西省临汾市下辖的一个县,方圆也就四百多平方公里吧,在山西版图上位于晋南,虽不大但它的历史却不简单,历史上曾是“武公据之以兴晋,文公依之而称霸”的古晋国之都,号称“天府雄风、三晋重地”,且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

不能不知道的曲村

喜欢古董的人一定都知道曲村这个地方,都说可以不知道曲沃,但不能不知道曲村。 这个闻名遐迩的曲村就位于曲沃县城东北方向的曲村镇,隐在葱茏沃野间的这个不起眼的曲村看起来很普通,跟周围其他的乡村也没什么两样,而它却是3000多年前的“晋国故地”,但现今的曲村镇已完全没有了昔日王室的气势,物换星移几度秋,所有的辉煌都已随时间成为过去,留下的只有冰冷的文字记载和对历史的怀念。 曲村的地底下经考古发现,藏有大量的古墓,即曲村-天马遗址,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周代遗址,考证有19座晋侯及其夫人墓,规模宏大,范围为方圆11平方公里,有20000余平方米的晋侯墓地,1000余座西周至战国的古墓,个人认为规模数量及文物等级可媲美西安的兵马俑。

其实,从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开始,此地就发现有商周时期的古墓,但都只是小规模的发掘。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惊现香港古玩市场,才揭开了晋侯墓的真正面纱,也引出了惊天盗墓案。此地也出现了建国以来史上最猖狂的盗墓贼,盗墓贼们配备精良,拥有武器弹药,对坚实的古墓采取炸药爆破,一夜暴富的诱惑和对历史的无知,曾导致全村集体盗墓,盗墓方式五花八门,甚至在自家院里挖地道盗墓,此一系列行为致使古墓遭到极大破坏,文物流失严重,且大都流于海外。为了这些文物,当年的盗墓贼与考古队曾上演生死对决,据说考古队来曲村前都写好遗书以防不测(佩服他们的勇气和敬业精神),

和平年代堪称史无前例。现藏上海博物馆的西周厉王(公元前9世纪中叶)年间的晋侯“稣”青铜编钟(距今约3000年)就出自这里,后来这组编钟成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可见它的份量。这组编钟共16件,其中的14件在考古发现前就被盗墓贼盗出并贩卖至香港,于1992年由上海博物馆从香港一个古玩肆购回,另外2件后来出土。这个不起眼的曲村也因盗墓和拥有晋侯墓而名声大振,利益的诱惑也导致当地政府的腐败,直到几年前抓捕和枪毙了一批盗墓贼 ,非法盗墓才有所好转,惨遭洗劫的古墓才得以保护,即使这样,非法盗墓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现如今,专业的盗墓组织拥有更先进的装备,如卫星定位仪、雷达等。。。。手段也更高超,盗墓方式也更隐蔽,只要有古墓现身,他们便闻风而动,技术绝不亚于专业考古队。也许许多未现世的宝物今后只能在外国的博物馆或收藏家那里才能看到了,对于国家的宝贵文物而言,这是怎样的悲哀啊。。。。

曲村静静的舞台后面,曾经演绎过怎样的疯狂。。。。

著名的晋侯墓,现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山西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考古队联合发掘,大规模的发掘任重而道远。

发掘现场,不得拍照,违反规定偷偷拍的

战车坑,可以看到战车的尺寸都很大,难得啊。。工作人员正在细心的整理。

战马坑,当年陪葬的可都是活马。

著名的晋侯“稣”青铜编钟,上有铭文,弥足珍贵,属稀世之宝。据记载,晋侯共有九位,“稣”为第八代晋侯。

曲村镇内的古建筑:见到的时候正在整修。

正在整修的宋代建筑金代重修的曲村镇内大悲院过殿;据说整修完成后的大殿已成为镇政府办公地,真是奢侈啊!

高大的木梁柱,与如今的冰冷的钢筋水泥建筑相比,俺更喜欢木结构的古建筑,痴心梦想着什么时候能住上漂亮的木结构建筑,这辈子也许不可能了。。。

殿内精美的砖雕壁画

坚实的石雕底座

梁上精美漂亮的木雕,时间并未消磨它们的美丽。。。而恰若醇酒,历久弥香。。。

古老完好的美丽木雕让我驻足了良久。

拆下来的木梁,都编了号。

独具北方建筑特色的高大的墙,交错的屋檐和漂亮的瓦当

很高兴能看到这些整修中的古建筑的本来面目,修缮完毕后一定是另一番景象,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它原有的气息,古建筑有它特有的氛围和耐人回味的东西,就像修复后的古家具,经过打磨和修整,则失去了原汁原味。

曲沃县城 及风土人情

对曲沃的第一直观印象是脏乱差,县城不大,道路不是很开阔,开车全城兜一圈几分钟就完事,城里的绿化不是很好,所有的花草树木看上去都是灰灰的,似乎都营养不良,许是缺水的原因吧,天气好的时候开车在街上溜一圈,刚洗好的车回来的时候就没看像了,如果遇上雨天,

办完事就直接去洗车房吧。但再多的灰尘都掩盖不住它曾有过的辉煌历史。

这里的饮食以面食为主食,一日三餐都在面里滚,午餐大都也吃面食。他们喜欢做一种面,就是几种菜和作料一起炒成糊糊状,然后浇在下好的面上一起拌着吃,吃一两次味道还是不错的,吃多了就难以下咽,南方人在这里呆久了一定吃不消,扬州的阳春面在他们认为,那汤汤水水的面有啥好吃的?没味道,对面里还放葱花和酱油觉得不可思议。有兴趣的时候,我们也会去厂里的食堂下厨,即兴表演扬州炒饭,曲沃的朋友很配合,买来各色配菜,于是,食堂那口诺大的铁锅就满满当当的盛满了一大锅花花绿绿的原创作品-----扬州蛋炒饭,整的是满屋飘香,引得想吃这饭的其余江苏来的老乡直咽口水,端着空碗坐在旁边等待。虽然炒的不是很正宗,手艺也不比大厨,但我们吃的那个香就甭提了,曲沃的朋友那天都来品尝我们的杰作,当然,他们吃扬州炒饭就如同我们吃山西的面,呵呵!也就是吃个新鲜吧,各自心里都只认同家乡的味道,这就是永远的家乡情结。

还记得刚去的时候住过一家私家旅店,老板很善解人意,知道我们是江苏人,每天都叮嘱楼下的厨房里给我们留一些米饭,可以去点菜,或自己在厨房做着吃,记得有一道清炒油麦菜,每去必点,心血来潮的时候也会去品尝他们用面粉做的酥油茶,不过喝过了就不想再喝第二次。街上小店经营的大部分是面食店,品种繁多,什么刀削面、饸饹面、羊杂汤面、各种面疙瘩等等,曲沃的朋友很热情,没事儿就带我们

去品尝各种当地名吃,多数面食不敢去挑战,太荤了!大馒头做的比南方的好吃,曲沃有名的还有当地的大麻花、馍夹肉,有时早晨没早饭吃,会到路边小摊上买一种馍吃,馍中间可以夹各种芯料,吃起来很美味,现在想起来都能感觉到它的香味。如果不想吃面食了,街上经营的一家川菜馆是常去光顾的地方。

还想特别提起的是曲沃的小米粥,炎热的夏日里,食堂的那口大锅每天都会熬上那么一锅香气四溢的小米绿豆粥,每次我都会盛上一大碗慢慢品尝,配上大馒头和小菜,美美的吃上一顿,让这粥香在唇齿间慢慢流淌。山珍海味和大鱼大肉并不让我惦记,但这普通的小米粥却是让我想念的,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我都会把这小米粥特别介绍给他们,不过自己也在家里熬过小米粥,但好像都没那么香。后来有朋友从山西回来还特别给我带了一小袋当地的小米,让我感慨不已,恍惚间仿佛又闻到了那淡淡的粥香..........

由于曲沃特殊的地质结构,当地开发了不少地热温泉浴场,其中的太子滩浴场每去必泡,这里的太子不知道是不是那个悲剧的太子申生。地底深处冒出的源源不断的温泉水伴着热气在鹅卵石铺就的池子里清澈见底,适宜的水温环绕下,所有的疲惫都会慢慢随着缓缓上升的热气烟消云散,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季,在这里你也会感到温暖如春。。。不是每个地方都有这样的恩典,这是上天赐给曲沃人上好的礼物。 温泉浴场边上的水池里还养着一种非洲鲫鱼,泡罢温泉可以在这里欣赏这种鱼在冒着热气的池子里来往穿梭,这种鱼和一般的鲫鱼很

相像,只是个头比较大,牙齿比较锋利,外加眼神比较凶狠,凶巴巴的长相恰如其名,有一次曲沃的朋友送了不少这样的鱼来,虽已开膛破肚一副死相,但凶相依旧,硬是不敢品尝,后悉数送人了事。

田野里不知名的塔,孤独安静而苍凉,有塔的地方都有故事,不知这是谁的故事。。。。

曲沃标志性建筑,建于金大定五年(1165年)的曲沃感应寺砖塔,又名西寺塔,至今已有八百四十余年了。是曲沃境内年代最久远的古建筑。

古塔年久失修,元代大地震古塔裂而为二,所以又叫“裂破塔”,裂至今已七百余年,后又经历多次地震和人为破坏,抗战时期,日本小鬼子曾想炸塔,但也只

炸掉塔底的一小块地方,塔身仍然屹立不倒,此塔可谓坚固异常,且饱经沧桑。

古塔修缮记录

曲沃县城贡院街中段的四牌楼,又名望母楼,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传说晋国时期晋献公的宠姬骊姬谗言太子申生,而使太子自杀于新城,骊姬死后被葬在曲沃四牌楼下,让世人践踏。此牌楼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属重点文物保护对象,但当街的四牌楼却受保护的不彻底,闲杂人等都可靠近,周边环境比较糟糕,廊柱上还有一些不该有的刻画痕迹,小孩子可以随便在石柱上面摸爬滚打。。。。

附近绛县境内的紫云寺,建于北魏时期。。。。这位老哥是淀粉厂的,叫不上来名字。

傍晚的阳光斜照进殿,让人心生些许遐想。。。

古色古香的曲沃中学,此等建筑在中学里并不多见,校内很干净整洁,与校外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为山西省历史最悠久的中学之一,是山西省重点高中,山西省示范学校。该校历史

悠久,自宋代的儒学到清代的乔山书院、绛山书院,以至晚清的从教书院,虽年代变迁,校名更迭而校址始终未变,文脉绵延已近千载。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著名学者顾炎武,晚年曾寓居曲沃东韩,授业绛山书院,并在此完成了他的巨著《日知录》,留下“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的千古名句。

曲沃的农家乐

曲径通幽处,自有好风景,炎炎夏日,曲沃还有这样的好去处。

树荫下的饭庄

依山傍水,颇有些小江南的味道。在少水的曲沃,看到这样的风景,眼前不由得为之一亮。。。

菜很多,啤酒很清凉,只是这道菜没敢品尝。。。树上的知了也成了盘中餐。。恍惚间仿佛听到了蝉声。。。

干杯.........

另类风景:

路边偶遇的飞行练习。。。。以前没见过。。看了好半天,直至他们飞上天。。。

气候

曲沃的气候一年四季比较干燥,常年雨量并不充沛,不像扬州三五天就会来那么一场雨,田间路旁随处可见河流沟渠,在这里这种景象难得一见,比较缺水,就是附近的黄河的水也没有滔滔奔流的景象,大部分时候看见的都只是黄河那一望无际的宽阔的河床。曲沃的朋友有一次说带我们去水库玩,车开了老远才在远处看见一座水库,水可怜兮兮的

只有水库的一半位置。后来,曲沃的朋友去乐山附近的峨眉山玩,看见漫山遍野的花草树木后大发感慨,说道:这山上的石头缝里都能挤出一棵水灵的树来,家里那么大的地方硬是长不出几棵像样的树!唉~~~。真是一件令人惆怅的事啊!

由于污染,要知道临汾市是全国乃至在世界上都是排的上号的污染大市,这里蓝天白云的日子不是很多,许多焦炭厂烟囱里冒出的各种颜色的浓烟隐天蔽日,令人窒息。不过,曲沃离临汾较远,较之稍好,但感觉每天的日头都是蔫蔫的,朗朗的阳光灿烂有点稀缺。

黄河岸边的浓烟滚滚的某工厂

著名的黄河,在清晨的雾霭中一望无际的伸向远方。。。。

人文

从环境和消费水平可以看出这里还是比较落后的,除了环境和生活条件较差外,这里还是有值得想念的地方。譬如:古朴的民风,晋作

的家具,高大的古老民居和深宅大院,看到这些你就会体会到什么叫庭院深深深几许。这里还有优质的小米和烟叶,名扬天下的汾酒、杏花村酒,当地民间漂亮的手工剪纸,以及太子滩的温泉。所有的这些,在城市里你是体会不到和看不到的,晋中著名的乔家大院虽然名气大,但到处都是游人,商业气氛浓重,但在这里,远离繁华的寂静的巷子里,你可以随时一个人慢慢欣赏这些古老的建筑,这里没有华丽外表的包装,没有城市里的灯红酒绿,有的只是质朴,于是怀旧感扑面而来,那些漂亮的木雕,很有些年代的深宅大院门口的石雕狮子,还有夕阳西下时,古老建筑上留下的落日余晖和木质门缝里透出的光影都让人陶醉留恋,令人遐想和回味,现代化的进程正在加快,这些古老还能保存多久,就不得而知了。。。。也许不久的将来只在记忆里。。。

寂静的小巷

山西民居,高大的墙

古老建筑上的落日余晖

这样的景象仿佛让人回到从前

第一次见到这么高大的造型独特的木结构的屋檐

定期的乡村集会,很热闹,有腰鼓队表演,有鞭炮助兴

也有现代化的转播

据说是抗战时期留下来的炮楼

荒芜的很多年前的小学,已废弃,看门楼,像是六七十年代的建筑

犹等何人归

静静的

阳光透过门缝洒在青砖的地面上,令人目眩流连,恍如隔世

曲沃人

曲沃人给人的感觉是粗犷侠义,我行我素,黄土高坡和北方干裂的风造就了他们高大结实的外形和率直的性格,他们待人真诚、热情好客,很久不见遇到你,一定对你热情有加,决不吝啬。过年过节他们会送你成箱的汾酒,成箱的大麻花,当地优质的小米和独家定制的枣泥饼,以及成箱的当地苹果,虽然这些苹果味道不如红富士且带着煤灰,所有这些都体现出他们对你的浓浓的情谊和热情,让你带回的不仅仅是满满的礼物,承载的更多的是他们对你的满满的心意,我的书架上还有一本他们送的精美的山西剪纸,每每看到它都会勾起一丝想念,让你 难以忘怀 。

寂静的山里,秋日午后的阳光静静的洒在这片土地上,行人稀少的山里很安静,安静的能听见自己的呼吸。
本文标题: 山西发现宋代砖雕壁画墓,墓内有多处题字,这一研究对民俗文化研究有哪些意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2470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日本人口仍在向城市圈聚集,这说明什么你认为什么是国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