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收集秦国档案资料是不是小菜一碟

发布时间: 2023-08-06 18:01:0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6

纸上谈兵的韩信为什么在实战中却可以做到屡战屡胜?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韩信给人的一种感觉就是“出道即巅峰”。我们都知道一个故事叫做...

萧何收集秦国档案资料是不是小菜一碟

纸上谈兵的韩信为什么在实战中却可以做到屡战屡胜?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韩信给人的一种感觉就是“出道即巅峰”。我们都知道一个故事叫做萧何月下追韩信,萧何也没有看过韩信打仗的本事,为什么就断定韩信是个人才呢?又为什么韩信后面“出道即巅峰”,屡战屡胜呢?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 萧何月下追韩信

话说当时韩信从项羽那边归顺了刘邦,结果刘邦的态度是“未之奇也”,并没有觉得韩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因为刘邦大将夏侯婴的推荐,韩信当了治粟校尉,说白了就是一个管后勤的,这与韩信想要当大将军的想法格格不入,因此韩信便再次逃走。韩信逃走的时候,萧何赶紧去追韩信,并且对刘邦说了这样一段话:

“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萧何的意思是说,找一员普通的将领好找,但是想要找一员像韩信一样达到了“国士”水平的将领,那很难找到。如果大王你想争夺天下,就必须需要韩信的帮助。随后萧何便追回了韩信,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开始了自己的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萧何曾经与韩信谈过几次话,因此发现了韩信的才能。但是我们知道,刘邦并非是那么一个容易被打动的人。他对于人才的态度往往显得有些无礼甚至是恶劣,例如说当面洗脚、满嘴脏话等等,正如萧何评价的一样,“王素慢无礼”,他一开始对于韩信的心态也是比较轻视的。我想一方面是因为韩信早年有着“懦弱”的名声,另一方面是因为韩信的降将身份。并且刘邦对人存有戒心,往往是外表宽厚但是内心忌惮,那么刘邦为什么信任韩信并且让他当了大将军呢?

二、 刘邦重用韩信的原因何在?

我们现在假设一个情境,你是刘邦,然后有一个曾经钻过别人的裤裆,然后还在你的死对头项羽手下干过事情,还多次逃跑差点被杀的人找来说要当你的大将军,你怎么办?我想大家都不会选择相信这个人,但是刘邦就相信了,为什么呢?

原因一:夏侯婴和萧何的推荐

在第一次,夏侯婴推荐了韩信。在《淮阴侯列传》中如此记载:

“(韩信)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於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就是说韩信逃跑,要被斩首,眼看着要到韩信了,韩信看见了夏侯婴于是大喊:“主公想要得到天下吗?那为什么要斩杀壮士!”之后夏侯婴觉得韩信这个人说话比较大气而且长得比较像壮士,于是就跟刘邦推荐了他,刘邦便让韩信做了治粟校尉。

我们在这里需要注意几点,首先是第一点夏侯婴与刘邦关系极好,因此夏侯婴的推荐有着重要作用;其次,夏侯婴并非是因为韩信过人的军事才能而推荐韩信的,仅仅是因为“奇其言,壮其貌”而推荐韩信的,因此给韩信一个官职已经可以说很对得起韩信了,但是无奈的是,夏侯婴并没有挖掘到韩信最深处的才能。但是我想此时已经在刘邦心中种下了一个“韩信是个人才”的种子了。


在第二次,萧何推荐了韩信。不同于夏侯婴仅仅看到了韩信的外在才能,萧何更是看见了韩信深处的才能,即韩信的军事才能以及韩信的大局观。这一点我们在上文有提及,就不赘述了。而萧何的眼光深远,早在刘邦刚进咸阳的时候就展示得淋漓尽致,在《萧相国世家》中记载了如此一件事情:

“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戹塞,户口多少,彊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说的就是刘邦打下了咸阳,他手下都在争着抢夺金银财宝,只有一个人除外,这个人是谁呢?就是萧何。萧何先去收集了秦朝留下的档案资料,而这一批档案资料在未来刘邦争霸天下之中取得了重要作用。

我们试想,这样一个有眼光、有远见的臣下举荐人才,就算刘邦再混,也要听一下手下的意见吧,就这样韩信在萧何的举荐下脱颖而出。

原因二:韩信的“纸上谈兵”

我在这里用了“纸上谈兵”一词,并非是轻视韩信的意思,实际上韩信第一次与刘邦正式接触,仅仅是靠着嘴上功夫,并没有打过任何一场仗,因此也可以称之为纸上谈兵。

例如说韩信曾经跟刘邦谈论如何身出汉中一事,他是这么说的:

“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阬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

韩信说得很有道理,但是当时出秦川一事实在是太过于困难,韩信这种做法只能说是给刘邦画了个大饼。我们大家可以想象《隆中对》中的诸葛亮的角色。诸葛亮给刘备规划了“三分天下”的计划,正是因为实现了,我们后人才夸奖武侯神机妙算;但是如果实现不了,那就是纸上谈兵了。因此韩信一开始也是嘴上说说,但是正是这一说打动了刘邦,之后韩信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

三、 实践检验下的韩信

就按照韩信之前的经历来看,韩信几乎没有独立指挥过战役。但是在此之前,他见过了项梁、项羽叔侄的很多经典战斗,其中不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我想都给韩信以非常大的学习训练,韩信将这些东西与自己的兵法相结合,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的作战思想。

我曾经设想过这样一个情况,如果韩信一出山面对的就是项羽这样的名将,第一次统兵的他还能打出这样优秀的战绩吗?恐怕未必。韩信的用兵才能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打磨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正如同赵括一样,赵括一出山打得就是有着多年军旅生涯的名将白起,如果给赵括历练机会的话,赵括未必打不过白起。

韩信出山的第一战就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一仗对阵的虽然是当年的秦国名将章邯,但是正如韩信所说,章邯手下没有强兵也尽失人心,没有人和;天险已经被韩信顺利攻破,失了地利。在这种情况下,章邯被韩信轻松击败。随后韩信又打了韩王和殷王,之后逐渐练手,最终得以击败项羽。

我认为正是在不断的战争磨练一下,韩信的水平越来越高,最终才得以脱颖而出,成为了著名的“兵仙”。

四、 总结

因此综上来看,我认为韩信存在着一个从学习理论到付诸实践的历程。他并非读了几本书就成为了兵仙,而是在前人的经验加上自己的不断学习最终让自己成为一代兵仙的,这正是韩信的魅力所在。

韩信纸上谈兵?谁说的?如果韩信都纸上谈兵了,还有几人佩称统帅?
因为韩信从小学习兵法,并且他的军事天赋是非常高的,所以说可以屡战屡胜。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没有作战的经验,还有就是他的战略部署不完善所造成的结果。
韩信的纸上谈兵又不是毫无逻辑的夸夸其谈,他的论点都是有论据支撑的。加上韩信这人心态极稳,心思深沉,往往能在实战中打个出其不备。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哪位历史人物说的?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一句成语,为民间对西汉建国功臣韩信一生的经典概括。“成也萧何”是指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是指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不论是成功还是败亡都是由于同一个人。比喻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

扩展资料

早期追随刘邦的萧何就不予余力的支持和拥护刘邦,楚汉战争期间,刘项在荥阳一线相持二十八个月。这段时间,刘邦将整个关中都交给萧何管理(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这一举措赋予萧何极大的权力,当然,萧何也干得极有成效。后汉朝建立后刘邦把萧何推举到丞相的职位,也可以说明萧何在刘邦心中的地位。

萧何原是沛县“主吏掾”,熟悉秦帝国的法令制度。刘邦入关后曾颁布过法令:“约法三章”,废除了无理的秦朝苛法,而维持社会秩序的法令制度都一律保留。

这都是在萧何的意见下进行的,而后来根据秦律又制定了汉律,从出土“睡虎地秦简”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秦法基本完整地被沿用于汉法之中。

刘邦率大军入秦都咸阳,诸将皆忙于分取府库珍宝财物,他独取秦国文献、档案、律令、图籍藏之。汉以此而得知天下各地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这对建立西汉王朝有决定性作用。他为丞相,留守关中。转送粮草,军需无乏,建国以功第一。

汉五年(公元前202)封为酇候。他极注重图书事业的建设,汉初,他主持建造有“石渠阁”、“麒麟阁”、“天禄阁”三阁于未央宫内,“石渠阁”以储入关所得秦朝书籍以及入咸阳以后所得的图籍、档案;

“麒麟阁”贮存贤臣画象等典籍;“天禄阁”专藏各地所献秘本珍本和处贤才硕学之士。此三处为汉代官府主要藏书楼,由此奠定了汉代国家藏书的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一句成语,为民间对西汉建国功臣韩信一生的经典概括。

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经过:

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梁、项羽,却得不到任用。不得已转投刘邦,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后经萧何保举拜为大将,而韩信也为刘邦制定了汉中对策。韩信果然是个将才,在每次征战中屡建奇功,被册封淮阴侯。

后来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做了皇帝,反而猜疑韩信。寒心觉察到此事以后,便联盟夏阳侯陈豨密谋造反。此事被萧何识破,用计将韩信引诱到长乐宫中,被吕后斩首。成语“成也萧何败萧何”就是出自此典故。

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比喻:

韩信的经历,韩信因萧何推荐成为大将军,又死于萧何的计谋(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在此之后常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扩展资料

一、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记载了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注入了作者无限同情和感慨。

二、经典引用:

1、“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

释义:韩信的成功是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的败亡,也是萧何出的计谋。所以民间就由这个故事概括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一个人造成的。

2、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某心上至今不平。——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三十一卷

释义:成功因为萧何,失败也因为萧何,当年某人的心思至今都无法猜透。

三、同义句: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是一个汉语词汇,是汉朝大将韩信墓前的祠堂中的对联。寥寥十字,高度概括了韩信一生中重大的经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萧何(?-前193),西汉初期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沛(今属江苏沛县)人。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诸将皆争夺金银财宝,他却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并知民间疾苦,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立足汉中。刘邦为汉王,以萧何为丞相,萧何极力推荐韩信为大将军,还定三秦。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侍太子,为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汉代建立后,以他功最高封为“酂侯”,位次第一,食邑八千户。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就章律》(《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增加《户律》、《兴律》、《厩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被拜为相国。而他未能象张良那样及时地“假托神道明哲保身”,于是为了避免高祖的诛杀,他便以“自毁其名”的方法,以逃避被杀的危机。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谥号“文终侯”。病危时,推荐曹参继任相国。

萧何本是秦末沛县人,年轻时任沛县功曹,这是负责县里某项事务的主要吏员。他平时勤奋好学,思想机敏,对历代律令颇有研究。他性格随和,很善于识人,结交了许多好朋友。其中泗水亭长刘邦,捕役樊哙,书吏曹参,刽子手夏侯婴,还有吹鼓手周勃(名将周亚夫的父亲),由于他们年龄相近,性格相同,不久便成了莫逆之交。尤其是对刘邦,感情更不一般。他见刘邦器宇轩昂,风骨不凡,谈吐也有别于众人,是位大贵之相,所以对他格外佩服,并曾多次利用职权暗中袒护他。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举起了反秦的大旗,各地豪杰云集响应,天下大乱。此时的萧何仍在沛县当功曹,他和曹参、樊哙、夏侯婴、周勃等人时常聚会,密切注视着局势的发展,并暗中与在芒砀山中的刘邦保持着联系。

  在陈胜、吴广起义的威慑下,许多地方官吏也感到秦的暴政不能长久,于是也想反叛朝廷,归附义军,保全自己。萧何所在的沛县与蕲州相近,沛县县令眼看烽火遍地,深怕丢了脑袋。于是找来萧何、曹参等人,秘商起兵之事。萧何建议道:“你是秦朝官吏,沛县百姓恐难听你的话,欲图大事,非把逃亡的豪杰请回来不可。如此一来,沛县自可安如泰山了。”县令听罢,觉得有理。萧何就保举刘邦,请县令赦罪录用。县令最初觉得有些为难,其后转念一想,天下大乱,刘邦虽然有罪在身,只要他肯诚心助我,倒是合适人选。于是,县令便派刘邦的妻妹吕耍之夫樊哙去芒砀山找回刘邦,共同起义。刘邦欣然应允,立即率众奔沛县而来。不料,县令见刘邦人多势众,担心自己操纵不了这只队伍,又反悔了,将刘邦拒之城外,并将萧何等人抓了起来,押人监内。刘邦兵临城下,见城门紧闭,便知城中有变。于是,下令将城池团团围住,准备攻城。正在这时,萧何、曹参越城逃到刘邦处,刘邦大喜。三人商议一番后,刘邦在帛上写了一封告沛县父老书,用箭射人城内。书中说:“天下百姓共同忍受秦苛政之苦已经很久了,如今父老兄弟们却在为县令守城。天下诸侯并起,马上就要攻破沛县城池了。如果沛城的百姓现在起来诛杀县令,响应诸侯,则家室能得以保全。否则,父子都将白白地惨遭杀戮。”沛县百姓看了刘邦的信,就聚集起来攻入县衙,杀了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

  刘邦攻破沛县县城后,召集沛城父老共商大计。大家都推举刘邦为县令,背秦自立。刘邦却推辞道:“现今天下纷扰,诸侯并起,沛令一席自应选择全县最有声望之人。我并非自爱,实因德薄能鲜,误己事小,倘若误了全城父老,那就百死莫赎,还是快快另选贤能,以图大事吧。”众人见刘邦出言谦逊,更加悦服。于是众人坚请刘邦担任沛令。刘邦仍是再三推让不就,萧何苦劝也无济无事。众人无奈,便选出9位全县最有声望的人,连同刘邦共计10人,把10个人的姓名写在纸上,谨告天地,拈出何人,何人即为沛县县令,不得推辞。萧何见状,忽生一计,忙对大家说:“诸位这个办法很好,取决于天最公道。这点微劳,须让不才来尽。”众人听了十分赞同,都说:“萧功曹在县办事多年,做事精细,这件事情理当请萧先生处理”一切准备就诸后,萧何又转身对众人说:“刘邦最为乡亲信仰,拈阄之事,我看就请他来担任,以昭郑重。”众人齐声叫好。刘邦只得对天行礼之后,拈出一阄,当众展开一看,上面恰好写着自己的名字,看一眼萧何,又要推辞。萧何见状,忙走上前去,一把将盘中剩余的纸阄抓起,放人口中嚼碎,然后高声说道;“天意所归,还有何说。”众人听了,欢声雷动。刘邦无奈,只好应诺。于是,他们便在县衙大堂举行了仪式,誓师起事,并按楚国旧制,称刘邦为“沛公”。事后,刘邦才知道原来萧何所写的10个纸阄全是刘邦的名字,深知萧何真心拥戴自己,内心十分感激。从此,萧何紧随刘邦南征北战立下了盖世的功勋
韩信是刘邦的大将,为汉朝大业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据《史记·卷九十二》记载,韩信起初在项羽手下当一个郎中小官,屡次向项羽献策,都未被采用。于是就从楚军逃亡至汉军,做了一名小小的治粟都尉。萧何几次与韩信谈话,发现他是一个奇才。汉军到达南郑时,很多将士都逃跑了。韩信见自己仍不受重用,便同大家一起逃跑了。萧何听说,未及禀明刘邦,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刘邦还以为萧何也逃跑了呢,原来是去追一个微不足道的韩信,不免有些生气。萧何述说了追韩信的理由,说韩信不是一个普通的人才。在萧何的大力推荐下,韩信从一名小军官,一下子被刘邦拜为统率全军的大将。在韩信的指挥下,汉军果然节节胜利。攻下齐后,韩信被立为齐王;最后终于打败了项羽,又被迁封楚王。

韩信任齐王时,谋士蒯通就鼓动韩信造反,背汉自立,韩信不忍。刘邦平定天下后,便更加对韩信不放心了。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就用计逮捕了韩信。后虽赦免,却由楚王降为淮阴侯。韩信由此也便开始怨恨刘邦,常称病不朝。后巨鹿守将陈郗造反,韩信已事先与之达成默契,愿为内应。刘邦亲自率兵前去平叛,韩信借病不从,却秘密聚集一些亡命之徒欲袭击吕后和太子。不幸事泄,吕后用萧何之计,假称皇上已平定陈郗,让群臣皆来拜贺,骗韩信入朝。韩信一来便被武士捆绑,吕后命在长乐宫前将他斩首。

韩信的成功是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的败亡,也是萧何出的计谋。所以民间就由这个故事概括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句俚语。宋人洪迈的《容斋续笔》记录下这句话,并简单探讨了它的成因。
题名: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所属朝代: 宋代
拼音: chéng yě xiāo hé,bài yě xiāo hé
出处
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解释
解释
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一句谚语,为民间对西汉建国功臣韩信一生的经典概括,有流言说萧何不是汉高祖的丞相。
“成也萧何”是指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是指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不论是成功还是败亡都是由于同一个人。

为什么萧何能够排到汉初第一功臣?萧何有什么功劳?

如果要说“汉初三杰”,一定很多人都能够立即把他们的名字说出来,的确,这三个人是西汉开国功臣里面最为人所熟知的三个人,而且按照名气来看,张良、韩信的名气似乎比萧何还要高一些,可是在刘邦眼里,他手下的功臣,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萧何。那么,为什么萧何能够成为功臣之首?萧何对汉朝又有什么样的功绩呢?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打败项羽,夺取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在分封功臣的时候,他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他们为我所用,所以能取得天下。”从这里不难看出,刘邦认为张良、萧何、韩信是他最得力的功臣。这三人也因此被称为“汉初三杰”。

后来,刘邦论功行赏,把萧何排在功臣之首,封他为酂侯,食邑最多。那么,萧何到底有哪些功劳呢?

其一,开国之功。在刘邦起兵过程中,萧何是主要的策划者和组织者。秦国灭亡以后,形成了楚汉相争的对峙局面。刘邦命令萧何留守关中。萧何收敛赋税,镇抚百姓,把关中治理得井井有条,源源不断地前方前线输送充足的粮饷和壮丁,使百姓爱戴刘邦,不肯为项羽出力,解除了刘邦的后顾之忧,为刘邦建立起稳固的后方基地。刘邦对于萧何的作用有充分的认识,他在向众将解释为什么将萧何列为功臣第一时说:“各位将领的功劳是猎取野兽,功同狗等;而萧何是指示兽踪,功同人等。”

其二,定策之功。萧何还没有跟随刘邦起兵时,就通晓法令,担任秦沛令“主使掾”。刘邦称沛公后,任命萧何为主丞,料理日常政务、军务。攻占咸阳后,他劝刘邦不要满足于当前的胜利,应当安抚民心,制定了著名的“约法三章”。在楚汉战争和建立西汉以后,他重新整顿秦朝的旧法条文,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律令和赋税制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丞相,治事方针一无变更,一切都遵循萧何的成规。这就是成语“萧规曹随”的由来。

其三,荐贤之功。韩信投奔刘邦以后,刘邦只派他当了一名管军粮的小官。萧何发现了韩信卓越的军事才能后,向刘邦大力举荐,但刘邦仍旧没有重用他。韩信失望之下,逃离汉营,另找出路。萧何听到消息后,骑上快马连夜追赶,把韩信追了回来。在萧何的一再举荐下,韩信被为大将军。

韩信没有令刘邦失望,也没有辜负萧何的良苦用心。在楚汉战争中,他率领汉军渡陈仓,战荥阳,破魏平赵,收燕伐齐,连战连胜,最后在垓下设十面埋伏,一举将项羽全军歼灭,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为中国历史上识才荐贤的典型事例。

其四,护书之功。秦始皇颁布焚书令后,民间的前代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书籍被烧成灰烬,咸阳就成了收藏和保存图书资料的惟一场所。刘邦的义军攻入咸阳后,许多将领忙着抢占府库良马,瓜分金银美女,就连刘邦本人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一头扎进宫中,贪恋着金玉、狗马、美女而舍不得离开。唯独萧何对金帛财物毫不动心,却急如星火地赶往秦丞相御史府第等衙门府第,收取律令、图书、文献档案,细心地保藏起来。

在随后爆发的楚汉战争及刘邦初创帝业的艰难时期,刘邦之所以能够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并迅速采取措施占领要塞、镇抚百姓,全赖萧何这一及时收藏图书、档案之功。西汉建立后,萧何制定汉律,就是在秦律的基础上加以完善而成的。如果没有萧何的救护图书,就不可能制定出那么完整的汉律来。也同样是由于萧何的护书之功,才保存了大量先秦文化典藉,才使中华文化得以延续。

可惜的是,萧何的护书之功一直淹没在其他三大功劳里而很少有人提及,即使谈起也大多从萧何为官廉洁的角度来看这件事,而忽视了对整个中华文化的贡献。如果从整个历史的角度来看,萧何的护书之功应该算是最大的功劳,列为四功之首。
本文标题: 萧何收集秦国档案资料是不是小菜一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2455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什么因素会影响自己的睡眠质量刘邦造反时官没有萧何大,为何反而当上了首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