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海空占绝对优势的美军为何没有实施登陆作战

发布时间: 2023-08-02 08:00:0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5

[双面硫磺岛]硫磺岛,2006年下半年前后,美国导演伊斯特伍德连续拍摄了两部反映硫磺岛战役的影片,即《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家...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海空占绝对优势的美军为何没有实施登陆作战

[双面硫磺岛]硫磺岛

  2006年下半年前后,美国导演伊斯特伍德连续拍摄了两部反映硫磺岛战役的影片,即《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家书》。前者围绕着硫磺岛战役中美军极为著名的插国旗行动展开,后者则以日军留下的数百封家书为线索展开,分别从美军和日军的视角进行拍摄,给观众一种不同以往的新感受。本文将通过这两部影片来重新回顾这场惨烈的战役。
  
  片中双方的武器装备
  
  这两部影片中的道具十分考究,基本反映了当时双方真实的装备,其中还出现了一些平时较少看到的装备。
  美军在硫磺岛战役时已全面换装了新一代武器装备,而不像在瓜达尔卡纳尔战役时期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分别使用M1和M1903式步枪。硫磺岛战役中,参战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使用制式的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M1卡宾枪、M1A1“汤姆森”冲锋枪、M1918A2轻机枪(也称其为自动步枪)和M1919A4重机枪。装甲车辆方面,主要是M4“谢尔曼”式中型坦克和LVT两栖突击车。这些装备中的大部分相信大家都十分熟悉,没有必要重新介绍,只有LVT两栖突击车相对陌生些。该车是二战中美军发展的用于海军陆战队抢滩登陆的车辆,可以部分取代登陆艇,主要用于输送登陆第一梯队上陆。该系列两栖突击车有多种型号,其中LVT-2型两栖突击车于1943年开始生产,装有12.7毫米和7.62毫米机枪各一挺,水上最大时速为9公里。其进一步发展型号――LVT-4提高了水上行驶速度,时速可以达到11.2公里,乘员共计30人,差不多能容纳一个步兵排,于1944年大量装备部队。LVT-4还有加装炮塔和75毫米榴弹炮的型号,可以当作水陆两栖坦克使用。片中出现的就是LVT-4型两栖突击车,大量LVT-4往返输送部队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
  相比美军装备,片中日军的武器装备则要冷门得多。日军使用的步枪为有坂99式7.7毫米步枪,而不是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38式6.5毫米步枪。日军在实战中发现6.5×50毫米步枪弹因飞行过于稳定,导致贯穿力大而杀伤力不足,因而设计了7.7×58毫米步枪弹。这种枪弹的弹头比6.5毫米步枪弹弹头短,飞行稳定性较差,射入人体后易翻滚,杀伤力因此得到了提高。99式步枪即发射7.7×58毫米步枪弹。该枪于1939年定型,于日本纪元2599年(昭和14年)服役,因此命名为99式步枪,主要配发南洋战场日军,在中国战场并不多见。总体来看,99步枪仍是一种极端重视单发射击精度和拼刺的非自动步枪,其设计思想已明显不符合当时的实战要求,根本无法与美军M1半自动步枪相匹敌。日军的轻机枪则是7.7毫米99式轻机枪,该枪可以看做是96式6.5毫米轻机枪的7.7毫米改进型,也是用30发弹匣供弹,而不是像十一年式“歪把子”机枪那样的30发弹斗,同时加装了枪口消焰器。
  片中多次出现了94式手枪的镜头,其中一次成功抵挡了美军对一个地堡的攻击。该枪发射与南部十四式手枪(即“王八盒子”)相同的8毫米手枪弹,容弹量为6发,是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日本手枪。但片中守岛日军最高指挥官――栗林忠道中将却没有使用日本手枪,而是配备了一把美国人赠送的银白色握把M1911A1手枪。这是一把骑兵将校用手枪,在日军士兵眼中俨然成了中将英勇杀敌的证据,被认为是中将打死美国兵后缴获的。片中日军使用的重机枪是92式重机枪,应该为后期的7.7毫米口径型号,这样可以与99式步枪弹药通用。不过片中有一个镜头,一名日军手握92式重机枪守在一个洞口,这有些脱离实际了。92式重机枪(包括三年式重机枪)采用弹桥供弹,需要副射手不断装填新弹桥才能进行持续射击,一名射手是无法保证连续射击的,这不能不说是片中的一个失误。更奇怪的是,片中可以单人操作的99式轻机枪却都配有2名射手。
  片中的日军95式轻型坦克由于缺乏配件无法机动,只能当作固定火力点使用,无法发挥机动性优势对美军进行反冲击,差不多都成了“死靶子”。日军在片中使用最为奇特的装备,当属98式320毫米臼炮。该炮主要用于近迫攻击坚固工事和障碍物,配用爆破弹和榴弹,弹重达300公斤,只能以45度固定射角发射,最大射程1100米,发射时操作步骤极为繁琐,射速很低。在笔者看来,这种武器虽名为“炮”,但更像是一种大口径榴弹弹射装置。片中日军98式臼炮仅发射一发即将一辆美军M4坦克完全摧毁,如果单从威力上讲是完全可能的但这种射程近、初速极低(110米/秒)只能以固定射角发射的武器,要想命中点状目标怕是只能靠他们的天皇来“保佑”了。这么近的射程,并且布置在暴露阵地上的臼炮,即使伪装良好由于操作太复杂也很难有发射第2发的机会。这种武器的实战效能是非常令人怀疑的(美军对它的唯一正面评价是:响声听起来很可怕),但放在电影中无疑是一个不错的“看点”。
  
  美军的登陆战术
  
  应该说,除了《父辈的旗帜》中登陆开始时之外,两部影片对美军的登陆战术展现得并不多,镜头主要对准一些单兵或小规模班组战斗。但从这些有限的镜头中,也可以看出美军在硫磺岛战役中登陆作战的某些特点。
  美军登陆作战首先要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和火力,这在片中通过几个远景镜头得到了充分体现。海面上密密麻麻的各种舰艇和两栖突击车,加上空中不断穿梭的美军飞机,使守岛日军清楚地感到是无法取胜的。当时,参加登陆作战的美军地面部队为第5两栖军,下辖海军陆战队第3、第4和第5师,兵力11万余人;而守岛日军只有2.3万余人,地面兵力对比达5比1。海空方面,美军支援登陆的舰艇包括28艘航空母舰在内共达800余艘,作战飞机约2000架。日军由于硫磺岛远离本土,加上日本海军在马里亚纳海战中遭到惨重失败,根本得不到海空支援,连岛上仅有的几十架飞机也被调往本土用于防空作战。因此,日军在海空作战方面几乎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这进一步加大了原本就非常悬殊的双方战斗力对比,使得美军拥有了兵力和火力的绝对优势。
  美军官兵在上陆前普遍存在着一定的轻敌情绪,这也是与美军惊人的兵力、火力优势相联系的。在航渡过程中,海军舰载机飞行员以舰船桅杆高度掠过舰队,极大鼓舞着陆战队员们的士气,以致有人兴奋过度而失足坠海。这无形中使士兵产生了一定的轻敌情绪乃至傲慢,这种情绪往往隐藏在高昂的士气之中。在船上讲解任务时,军官不恰当地说,岛上经过20天轰炸后将寸草不生,一根毛都不会有,这无疑使士兵们加剧了轻敌心理。直接火力准备时,有士兵不无得意地说,“我们正在屠宰他们”。轻敌情绪使美军遭到猛烈抵抗后,士气受到相当的影响。
  登陆之前,美军都要实施长时间、高强度的海空火力准备,硫磺岛战役也不例外。从1944年6月底到1945年2 月上旬,美军对硫磺岛进行了长达6个月的预先火力准备。其中,海军第58特混编队出动舰载机1269架次,攻击硫磺岛12次:陆军航空队第7航空队出动重轰炸机1479架次,攻击69次:海军第5巡洋舰分队炮击该岛8次,总计投弹1.3万余吨,发射炮弹1.5万余发,片中日军在构筑工事时即遭美军空袭,死伤惨重,战车联队长的爱马也被炸死。在开始登陆的前3天,美军再次进行舰炮火力准备(原定舰炮火力准备时间为10天,临时缩减为3天),共发射炮弹7500余吨登陆前的直接火力准备长达2小时20分钟,投射炸弹和炮弹3.8万余发(枚)。在以上火力准备中,美军共消耗炸弹、炮弹2.4万余吨,岛上每平方公里落弹1200余吨。尽管火力极为猛烈,但日军主力躲在隐蔽坚固的地下工事内,没有受到大的损失,这在片中有很好的体现。日军躲在被炸得不断掉下尘土但十分安全的地下工事内,不断咒骂没完没了的轰炸,盼望着美军冲上来短兵相接以发扬自己的火力。
  美军登陆的总体意图是在状如火腿的硫磺岛最窄处上陆,首先切断岛南端的死火山――折钵山与岛北部的联系,接着攻占折钵山这个全岛制高点,最后再向岛的北部进攻,最终歼灭守岛日军。这其中的关键是上陆后迅速攻占折钵山,这样全部日军的最后覆灭就只是时间问题了。片中美军军官在给部下讲解任务时,将攻占折钵山称为“砍掉敌岛的脑袋”,足可以看出攻占该山的重要性。总的来看,美军的指导方针是各个击破,先分割后围歼。为此,美军登陆第一梯队展开两个师――陆战第4师和第5师同时登陆,第3师作为预备队在船上待命。第一梯队左翼师――陆战第5师负责在上陆后向左旋转攻占折钵山,并以一部兵力配合第4师夺占1号机场。然后右旋沿岛的西北部海岸与在东南部海岸的第4师并肩进攻,在第3师支援下攻占全岛。这个部署是十分高明的,唯一的缺点是陆战5师的登陆地段太靠近折钵山,完全在山上日军的火力范围之内,登陆时遭到猛烈攻击,伤亡很大。
  片中也展现了美军登陆作战中,高超的空地协同能力和火力支援能力。美军上陆遭到抵抗后,其海空力量立即做出了快速而有效的反应。在登陆地段上空的战斗机对新出现的日军火力点进行俯冲攻击,发射火箭弹或用大口径机枪扫射。《硫磺岛家书》中有一个镜头,一名日军在洞口用重机枪射击时被击中,胳膊被削去半截,重机枪也被炸坏,从威力上看就很像是被战斗机发射的火箭弹击中的。美海军舰炮也立即投入战斗,除了远射程的大口径舰炮外,有些小吨位舰只驶近海岸,用舰上的双联装高射炮进行轰击,有力支援了登陆部队。已上陆的美军地面炮兵也开始射击,两栖突击车上的大口径机枪同时开火压制日军火力。这些行动使日军火力大为减弱,为陆战队迅速攻占滩头阵地创造了条件。《父辈的旗帜》中的登陆场面极为恢宏,甚至比《拯救大兵瑞恩》中的登陆场面还要壮观。如此众多的部队和装备拥挤在狭小的空间内,井然有序地执行作战任务而没有发生致命的混乱,表明了美军强大的协同作战能力和作战空间管理能力,这也是美军相对于其他军队最突出的优势之一。
  与美军高超的协同作战和管理能力相比,其地面部队的攻击动作则要显得单调且乏味。上陆之初受到猛烈攻击时,根本搞不清敌人在什么地方,只能向有火光的地方胡乱射击,说明美军对日军工事和兵力部署情况根本没有搞清楚。对地堡进行攻击时,基本依赖火焰喷射器才能解决问题,步兵单兵作战能力明显不如日军。可以说,美军步兵的攻击力要依赖强大的火力优势才能发挥出来,其攻击动作基本上是以火力掩护的正面冲锋。夜间是日军发动反击的最佳时机,相比之下,美军的夜间作战能力要差一些。片中尽管不断有照明支援,但美军仍然未能及时发现偷袭的日军,被摸上来的日军在弹坑内捅死2人。经过与日军几年的较量,美军步兵也拥有了相当的作战经验,如片中美军老兵就提醒卫生兵不要轻易暴露急救箱。日军狙击手受过训练,专门打美军卫生兵,因为他们知道打死了卫生兵就等于杀死了几十名垂死的美军伤兵。
  纵观两部影片中美军的登陆战术及其在实战中的表现,虽然其地面部队的表现并不十分优异(这是美军在一个20平方公里的小岛打了35天之久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从总体来看,美军在太平洋战场表现出来的登陆作战综合作战能力仍然代表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在今天,美军登陆作战仍代表着世界最高水平)。
  
  日军的抗登陆战术
  
  守岛日军指挥官栗林忠道中将曾在美国呆过,对于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及日本与其存在的巨大差距有着清醒的认识。加上太平洋战争中几年的作战经验,促使他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抗登陆作战指导思想。
  传统的抗登陆作战强调“歼敌于水际滩头”,不让敌方成功上陆,一旦上陆后即发动反击将敌赶下海去。《硫磺岛家书》中栗林到达硫磺岛后,发现日军正在火山灰堆积而成的海滩上构筑阵地。栗林制止了这一行动,命令将防御重点放在折钵山,不使全部兵力铺在海滩上,物资也运往山上,放弃了滩头决战的方式,改为依托纵深的筑垒地域逐次阻滞和消耗敌人。这一方针是基于美、日双方实力对比的现实选择。因为硫磺岛已成孤岛,无法得到海空支援,将主力放在滩头阵地将成为美军绝对优势火力的绝好目标。实际上,这也仅仅是栗林能在部属面前明说出来的理由,还有更深层次的理由是他没有办法讲明的。这就是栗林清楚地看到了抗登陆作战必然失败的结局,在赴任之初就做好了战死在岛上的准备。他并不奢望能打赢这一仗,只是希望在纵深拖住美军,为本土防御争取更长时间而已。然而,这一正确的指导思想,却遭到岛上日本海军陆战队的极力反对。在陆、海军矛盾重重的日本军队中,名为总指挥的栗林却难以有效指挥海军部队。最后妥协的结果是个折中的办法,即以纵深防御为主,滩头防御为辅的方针。
  这一方针看似两头兼顾并且有重点地加强了纵深防御,但实际上是两头失塌。既削弱了纵深防御的兵力,又使滩头阵地因兵力薄弱而无法给美军更大打击,同时缩减了己方的防御纵深和降低了防御的弹性。还不如干脆放弃滩头阵地将兵力全部收缩到纵深地带,或以一部主力占领滩头阵地加强滩头力量。因为栗林的指导思想有些过于保守,笔者认为,后者应该更有效。如果当时日军在滩头阵地有更强的兵力,完全有可能给美军造成更大的伤亡。由于滩头阵地兵力过于薄弱,无法进行有效地反冲击,使美军登陆行动非常顺利,仅1个半小时即上陆8个步兵营和1个坦克营。日军在登陆首日给美军造成的伤亡为2400多人(这些伤亡可以认为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是发生在滩头阵地的),而在战役的后34天中造成美军伤亡约为19000人。仅第一天的战果即占全部战果的九分之一,可见滩头阵地是造成美军伤亡的最重要地段。   栗林放弃滩头的着眼点之一是避开美军强大火力,但美军一旦上陆日军就要面对得到地面炮兵加强的更强大火力(硫磺岛南北长7公里,东西最宽处仅4公里,退到哪里也无法避开美军舰炮火力)。因此,笔者觉得日军全部收缩到纵深不如加强兵力在滩头进行坚决抵抗(当然,只使用部分主力部队),在纵深火力支援下趁美军刚上陆时的混乱,以小兵群(绝不能大规模反击,否则将成为美军海空力量的明显目标)依托地下通道多批次多方向进行反冲击,即可给美军更大打击,有可能打乱其进攻节奏,拖住其更长时间。当然,由于实力对比悬殊最后失败的结果是无法改变的。
  在美军刚上陆时,日军有些指挥官就沉不住气要求立即开火,栗林否决了这一建议,坚持等美军填满海滩后再打。等美军试探的先头小分队平安无事地推进一段距离后,其大部队开始前进并暴露在开阔地时,栗林才下令开始射击。毫无掩护的美军立即被日军滩头阵地上的暗堡火力和折钵山上的炮兵火力所覆盖,遭到了巨大伤亡。在这里,栗林表现出来一个优秀指挥官所应具有的耐心和对战机的正确把握。片中,栗林曾要求驻岛日军绝不轻易进行“万岁冲锋”(在美军强大火力面前,这无异于自杀),每个人在杀死10名美军之前不许死,试图尽量拖住美军。但这却改变不了日军在绝望时就进攻的秉性,以致栗林被陆战队中尉称为“胆小鬼”。片中,日本海军陆战队不听栗林坚守洞穴的命令,发动夜袭试图夺回折钵山。参加进攻的两路日军根本没有进行有效地协调,其中一路还没有准备好另一路就开始了进攻。这种攻击除了增加伤亡,是不会有其他结果的。崇尚白刃战的日军总想冲入美军阵地进行肉搏战,因此冲锋时往往狂呼乱喊,暴露位置后只能成为美军大量自动武器的牺牲品。
  日军能在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坚守硫磺岛35天,应该说坚固的防御工事是关键性的因素。硫磺岛是一个火山岛,岛上覆盖着很厚的火山灰。这些火山灰与水泥搅拌后就成为了极好的建筑材料。因此,目军在岛上利用这一便利条件,修筑了很多混凝土结构地堡。这些地堡的射孔往往离地面只有几寸,射界非常开阔。这些低矮的地堡经过伪装后非常隐蔽,可以有效地达成火力突然性。此外,日军还在美军可能经过的通道旁构筑了一些小型藏兵洞。这些藏兵洞实际上就是经过伪装装有活动木盖的散兵坑,可在美军接近时突然开火。不过,片中的藏兵洞中只配备了步枪手,尽管位于美军侧后的有利位置,但却因火力太弱不能发挥更大作用,一旦暴露就只能被对方消灭。如果配备轻机枪,则会更有力地打击美军。这些防御工事内的日军曾给刚上陆的美军制造了很大麻烦。
  日军纵深的防御体系以混凝土工事和天然岩洞相结合,并以地下交通壕相连接。日军利用天然岩洞作为屯兵洞、防炮洞和火力发射点,对保持有生力量起了重大作用。据美军估计,原计划通过火力准备摧毁岛上目标共计914个,但实际上只破坏了194个。这么长时间的火力打击,连普通进攻前火力准备需达到的30%的毁伤率都相距甚远,这与后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的坑道作战有些类似。但日军运用方式过于死板,只是将洞口改造成火力点(折钵山上有些高处的洞口则被改造成坑道式火炮掩体),有生力量躲在洞内避开敌方火力,未能运用野战防御工事与岩洞有机结合。志愿军在朝鲜作战时,主要是依托与坑道相连接的野战防御工事打击敌人,只有万不得已时才退守坑道。相比之下,日军的运用方式缺乏灵活性和弹性。由于没有野战防御工事的掩护,美军可以直逼洞口,一旦洞口被炸毁就全完了。
  在硫磺岛战役末期,一支占领一条山脊的美军突然感到地下传来爆炸声,却不知怎么回事,后来才发现是其中的日军走投无路引爆手榴弹自杀了,这在《硫磺岛家书》中也有表现。折钵山失守时,尽管日军在岩洞内还有不少兵力,但洞口被封锁无法抵抗,只能选择用手榴弹“玉碎”。此外,日军用作地下交通壕的岩洞,某些地段的陡坡未进行整修,单兵走在上面都有些困难,大部队则更难以通行,这也可能是时间仓促造成的。尽管有若干缺陷,但硫磺岛日军运用坚固工事的成功经验被日军运用到了冲绳岛,使美军陷入了更加旷日持久的苦战。
  导演伊斯特伍德从美、日军队两个视角拍摄硫磺岛战役,试图同时挖掘敌对双方在残酷战争中的所谓“人性”,这对于深受日本军国主义侵害的中国的观众而言是难以接受的。相比之下,笔者更欣赏《血战太平洋》中一段美军的台词:“我们走过的每一步,每一个伤员,每个牺牲的士兵都是值得的,因为我们是为了正义而战。”

抗美援朝时,美国明明已经准备好了原子弹,为何战败也没使用?

最终朝鲜向中国发出求助,1950年中国发动的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时期,令美国没有想到的是,双方实力悬殊美国却依旧占不到优势,但美国明明已经准备好了原子弹,为何战败也没有使用?

中国在对抗美国时,装备十分落后,国内资金短缺实在拿不出钱,最后还是全国举行了一场抗美援朝活动,人民给志愿军们凑出的军费,然后向苏联购买了武器装备,靠着双腿越过了鸭绿江。原因一,原子弹的重要性各国都知道,尤其是在日本的战场上,可是这次美国并没有使用,即便已经准备好了,也硬是撤了回去。因为两者的战斗性质不一样,一个是为了结束战争一个是侵略战争,如果美国使用了原子弹,会遭遇世界各国的谴责,而当时的美国还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如果内部遭遇苏联的核弹袭击那么后果就是苏联将会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其二:亚洲北部的超级大国苏联,也虎视眈眈看着这块战场,虽然没有出兵,但也资助了中国。如果美国使用了原子弹,那么就给苏联用原子弹打击美国的借口。这不是美国想看到的,即便当时很多美国高层都请求总统发射原子弹,但最后还是没有成功。

其三:当时参与的联合军都已经不想再继续这场战争,他们背负着舆论的谴责,二战刚刚结束,他们内部百废待兴,早就想回去了。不愿意看到一场核战争再次出现,所以当时的联合军也是极力反对使用核武器的计划。一旦使用那么周边的苏联和中国都会受到严重影响,无辜人员也会受伤,同时也宣告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不是他们想看到的。

随着美国的战败,签订了三八线协议后撤出了这场战争,中国在此次战役中,缴获大量武器,最后帮助朝鲜重建战后家园,几年后志愿军也陆陆续续离开朝鲜返乡回家。当时的地球角落有大大小小的战争无数,其中中国的抗美援朝却是一场值得钦佩的战役,展现出中国的民族精神,也警醒各国唇亡齿寒的重要性。我们不明白人们要发动战争,就像不明白冰球明明是球类运动还允许打架一样。但那一刻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

为什么抗美援朝,美国答应停战?

因为美军的评估结果是继续投入兵力并不能获得更大的胜利。

美军釜山登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在东亚地区拥有一个桥头堡,只要保证朝鲜半岛南北分治,其目的就已经达成。

中国的目的是保障东北方向有抵御美国的屏障,所以南北分治也可以接受。

本文标题: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海空占绝对优势的美军为何没有实施登陆作战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2384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仙人球长歪了怎么正回来为什么越是精致,越是完美,反而越容易破碎,无论是艺术品还是政治文化大都如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