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耳熟能详的古人名言是不是史家编出来的

发布时间: 2023-07-19 22:01:2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2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感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

我们耳熟能详的古人名言是不是史家编出来的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感悟。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就如朱自清的《匆匆》所说的那样。时间,它是人们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它流逝的无影无踪,去的快,来的也快。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就如朱自清的《匆匆》所说的那样。时间,它是人们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它流逝的无影无踪,去的快,来的也快。

    往往在我们不知不觉中,他便悄然而去,不留下一丝痕迹。人们常常在他逝去后,才渐渐发觉,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也正是如此,才有了古人一声叹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作文。聪明的人珍惜时间,愚蠢的人浪费时间。

    有的人懂得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鲁迅到理发店去理发,理发师认识鲁迅,为鲁迅理发的时候,特地把鲁迅的头发理得漂亮一点,当然,用的时间就多了,理发要一元钱,付钱时,鲁迅只付了五角钱,理发师疑惑不解,鲁迅的理由是:浪费我的时间。鲁迅可以为一点点的时间而“斤斤计较”,难道我们不能吗?

  而有的人却只知道打发时间,俗话说:今日的事今日毕。可现在有些学生只知道玩,把学习抛到了九霄云外。当然,他们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名言:反正有的是时间,明日再做也不迟。“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人的一生当中,有多少个明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到了明天,明天又变成了今天,而每个今天之后,又有无数个明天,那么,你的承诺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

  时间如流水,流过去了就不会再流回来。一个人的生命很长,但如果已过去的话,就会让人感到是多么的短暂,多么的可怕。时间是宝贵的,又是无情的,它总是不知不觉地在从我们身边匆匆流逝。所以珍惜时间吧,珍惜时间,也就是珍惜生命。

    充分利用命运给我们的每一分钟,每一秒!不要成为时间的奴隶,做时间的主人。到那时,让这一个匆匆过客的时间,永陪伴在你我的左右吧!

提醒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不应浪费时间年少时如果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到老只能白白地悔恨自己与悲伤了。
也用来告诫我们,要趁年纪还轻,好好努力,不要到老了的时候,一事无成,这样只能留下悲伤、悔恨。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平日弗用功,自到临期悔。 ——明·张岱《课儿读》典故
这句格言采自古诗汉乐府《长歌行》,原诗是这样的:“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可以看得出来,最后这两句乃是全诗的结语,是诗人作诗咏叹的主旨所在。诗中借园中葵春天茂盛秋天衰败的形象,来比喻人生少壮时的美好和老年时的凄惨;以及用河水东流不返来比喻时间的流逝,不会为一个人而停留,都只是为了最后这两句警言。
我喜欢吟诵汉乐府《长歌行》,尤其喜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那一句。这句话也是妈妈教育我的“名言”。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在少年的时候如果不努力,不珍惜时光,那么等到老的时候,就会后悔。
读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诗,我能感受到诗人那气宇轩昂的呐喊,从诗中,我们更能体会古人对民族,对国家的衷心,也对自己努力学习或做事的决心。
“诗是感情的流露”诗人的壮志,诗人的胸怀,我感觉无所企及,只有通过品读、领悟与行动,年轻一代才有希望,年轻一代有了希望,中华的明天就有希望。
我想:今天的我,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希望。
毛泽东曾说:“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也是属于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属于你们的。”
是啊,国之栋梁,天之骄子,我们必须加油!珍惜少年大好时光!知识就是力量!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繁荣、强大作贡献!
记住,时间的脚步是无声的。冬去春来,天回地转,稍不留意,岁月就会从你身边悄悄溜走。珍惜时间何等重要!
世界上珍惜时间的典范数不胜数,“发明大王”爱迪生,—生中就有1000多种发明。他在79岁生日时,对客人说:“我有135岁了。”这岂不奇怪?原来爱迪生每天工作的时间比平常人多得多,他平均每天工作18个小时以上,这就等于延长了他的生命。我以为,爱迪生就是珍惜时间的典范啊!
还有,巴尔扎克也是珍惜时间的榜样,他跟死神争分夺秒的事迹耳熟能详,当巴尔扎克得知自己快要死时,当医生告诉他,要他马上立遗嘱时,他没有畏惧,反而更加珍惜利用自己那剩下的时间,他一天只睡4个小时,每天都在拼命努力地工作,不让光阴白白地虚度。
中国古代还有许多珍惜时间的故事,像“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等,都是古人抓紧时间发奋苦读的典范。古人在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抓紧时间,努力苦读,我们今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晚上还有明亮的电灯,条件比古人好多了,我们珍惜了吗?古人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惜时的名言,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梦醒,街前梧叶已秋声。”都说明了时间的宝贵和珍惜时间的重要。
现代社会里,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讯,就是利用时间的典范。他每天笔耕不止,发表了许多评击旧社会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当有人赞叹他是天才的时侯,他回答说;“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能够在数学上取得辉煌的成绩,也是同他珍惜时间,科学地利用时间分不开的。
细想自己,回想平时。常常整天在家看电视,回出去和同学玩,只有爸爸、妈妈在的时候,才会认真地看—会儿书,或应付一下老师布置的回家作业,其它的时间都白白浪费了。看了爱迪生的事迹,想想“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那一句诗。我明白了时间是多么的重要,又是多么的可贵!我从现在起,一定要牢牢抓住每一分—秒,不让时间从我身边悄悄地溜走。
再想想我们班的少数同学,总喜欢把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做,再把明天的事情拖到明天的明天做。或今天我好好玩一玩,明天再学习,可到了明天还是想贪玩,根本没有把学习放入心思里,如果这样下去,又有多少明天能够你使用,够你学习呢?《明日歌》中所讲“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如果只知道等待明天,被明天所妨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就会一事无成,少年时不好好学,到老了再来后悔伤心也没用了。
我们少年正处于增长知识、吸收知识的最佳时期。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抓紧时间学习、刻苦钻研、勤奋学习,将来一定会有光辉成就;反之,如果不抓紧时间,把宝贵时间用来“痴迷看电视”、“打游戏机”“成天玩乐”,看来就只能“老大徒伤悲”,那长大将是一事无成,再来后悔伤心也就来不及了。
人生在世,又有多少个明天在等着我们呢!我们应该像爱迪生、巴尔扎克—样,珍惜现在的每一秒每一分,只有这样,等到我们长大以后,才会感谢少年时的勤勉了。。
记住:时间是无情的,它不会给延误时间的人以任何宽恕,也不会因任何人的苦苦哀求而偶一回顾。时间又是有情的,对于珍惜时间的人,它却馈赠以无穷的智慧和财富。
少年朋友们:机会总是给有所准备的人!我们从现在起就要努力学习,打好基础,给自己创造机会!而不是等天上掉下馅饼!不能抓住时间的人,只能是做天和尚撞一天钟。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句格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我喜欢吟诵汉乐府《长歌行》,尤其喜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那一句。这句话也是妈妈教育我的“名言”。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在少年的时候如果不努力,不珍惜时光,那么等到老的时候,就会后悔。
读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诗,我能感受到诗人那气宇轩昂的呐喊,从诗中,我们更能体会古人对民族,对国家的衷心,也对自己努力学习或做事的决心。
“诗是感情的流露”诗人的壮志,诗人的胸怀,我感觉无所企及,只有通过品读、领悟与行动,年轻一代才有希望,年轻一代有了希望,中华的明天就有希望。
我想:今天的我,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希望。
毛泽东曾说:“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也是属于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属于你们的。”
是啊,国之栋梁,天之骄子,我们必须加油!珍惜少年大好时光!知识就是力量!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繁荣、强大作贡献!
记住,时间的脚步是无声的。冬去春来,天回地转,稍不留意,岁月就会从你身边悄悄溜走。珍惜时间何等重要!
世界上珍惜时间的典范数不胜数,“发明大王”爱迪生,—生中就有1000多种发明。他在79岁生日时,对客人说:“我有135岁了。”这岂不奇怪?原来爱迪生每天工作的时间比平常人多得多,他平均每天工作18个小时以上,这就等于延长了他的生命。我以为,爱迪生就是珍惜时间的典范啊!
还有,巴尔扎克也是珍惜时间的榜样,他跟死神争分夺秒的事迹耳熟能详,当巴尔扎克得知自己快要死时,当医生告诉他,要他马上立遗嘱时,他没有畏惧,反而更加珍惜利用自己那剩下的时间,他一天只睡4个小时,每天都在拼命努力地工作,不让光阴白白地虚度。
中国古代还有许多珍惜时间的故事,像“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等,都是古人抓紧时间发奋苦读的典范。古人在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抓紧时间,努力苦读,我们今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晚上还有明亮的电灯,条件比古人好多了,我们珍惜了吗?古人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惜时的名言,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梦醒,街前梧叶已秋声。”都说明了时间的宝贵和珍惜时间的重要。
现代社会里,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讯,就是利用时间的典范。他每天笔耕不止,发表了许多评击旧社会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当有人赞叹他是天才的时侯,他回答说;“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能够在数学上取得辉煌的成绩,也是同他珍惜时间,科学地利用时间分不开的。
细想自己,回想平时。常常整天在家看电视,回出去和同学玩,只有爸爸、妈妈在的时候,才会认真地看—会儿书,或应付一下老师布置的回家作业,其它的时间都白白浪费了。看了爱迪生的事迹,想想“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那一句诗。我明白了时间是多么的重要,又是多么的可贵!我从现在起,一定要牢牢抓住每一分—秒,不让时间从我身边悄悄地溜走。
再想想我们班的少数同学,总喜欢把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做,再把明天的事情拖到明天的明天做。或今天我好好玩一玩,明天再学习,可到了明天还是想贪玩,根本没有把学习放入心思里,如果这样下去,又有多少明天能够你使用,够你学习呢?《明日歌》中所讲“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如果只知道等待明天,被明天所妨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就会一事无成,少年时不好好学,到老了再来后悔伤心也没用了。
我们少年正处于增长知识、吸收知识的最佳时期。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抓紧时间学习、刻苦钻研、勤奋学习,将来一定会有光辉成就;反之,如果不抓紧时间,把宝贵时间用来“痴迷看电视”、“打游戏机”“成天玩乐”,看来就只能“老大徒伤悲”,那长大将是一事无成,再来后悔伤心也就来不及了。
人生在世,又有多少个明天在等着我们呢!我们应该像爱迪生、巴尔扎克—样,珍惜现在的每一秒每一分,只有这样,等到我们长大以后,才会感谢少年时的勤勉了。。
记住:时间是无情的,它不会给延误时间的人以任何宽恕,也不会因任何人的苦苦哀求而偶一回顾。时间又是有情的,对于珍惜时间的人,它却馈赠以无穷的智慧和财富。
少年朋友们:机会总是给有所准备的人!我们从现在起就要努力学习,打好基础,给自己创造机会!而不是等天上掉下馅饼!不能抓住时间的人,只能是做天和尚撞一天钟。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句格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平常不认真做好每一件事需要的时候可得花费双倍的时间才能完成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君子,他所说的君子是指什么样的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君子,他所说的君子是指有学问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

孔子首次在他的学说中,将君子和小人的含义增加了道德因素。但宗法制度并没有改变。孔子有一句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则不逊,远则怨。”一般理解为:唯有女人和小人是难以对待的,和他们关系亲近他们就不尊重你,和他们关系疏远他们又会抱怨。

如放在宗法环境下,应这样来理解:这里的女人和小人是小宗里的人,他们和大宗同属一个大家庭,虽然分了大宗和小宗但必竟是一家人,所以处理与小宗之人的关系就很难,和他们亲近,他们就会有非分之想要获得和大宗之人一样的待遇,疏远他们又会抱怨不把他们当一家人看。可见这句话的要点在一个“难”字上。

扩展资料:

《论语》中有对君子的描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义”就是“宜”,也就是说君子走的路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而小人则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论语》说:“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故言则虑其所终,行则稽其所敝。则民慎于言而谨于行。”一个君子说话必定有其道理,他们会要求自己谨言慎行,凡事讲求合乎礼仪、不随随便便,每当有所行动,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谓不妄动,动必有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君子

于丹《论语》心得之四 君子之道
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经常出现一个词:君子.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呢?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
我们把孔子对于君子所有的言语、界定、描述总结在一起,会发现,大概做一个君子要有几个层次上的要求.
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是君子的第一个标准.
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司马牛曾经问过孔夫子,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称为君子呢?
孔子答:“君子不忧不惧.”
司马牛又问:“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君子吗?”
他可能觉得这个标准太低了.
孔子说:“反躬自省,无所愧疚,当然没有什么可忧可惧的.”
我们把孔夫子的意思转换成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讨论过君子的问题,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孔子一上来很谦虚,说“不忧”、“不惑”、“不惧”这三点自己做不到.
什么叫“仁者不忧”?
就是说,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什么叫“知(智)者不惑”?
在区区半个世纪之前,一个人一生可能就在一个单位,婚姻基本上不会有任何变动,从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个大杂院里.人们的烦恼可能是生活的或然性和可选择性太小.
但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荣时代带给我们的迷惑.
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知者不惑”.
什么叫“勇者不惧”?
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两强相遇勇者胜”,也就是说,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
孔子说这三条我做不到.子贡说“夫子自道也”,您说的不就是您自己嘛!
大家看,孔子告诉我们的做人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
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我们今天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想问题.
因此,只有真君子才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老天爷不给我机会,也不抱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了解我.
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
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炫耀于人、取悦于人.
真正尊崇学问的人,他的学习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无非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
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而且内心忠诚的公民,然后以此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学习的目的就是完成这么一个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
而“为人之学”又是什么呢?
它是把学到的知识当成工具,当成一种技能,以之谋一份职业,为自己谋一份福利.
孔子曾经直截了当地跟他的学生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就是说,要想着提高修养,不要老惦记眼前的一点点私利.
孔子从来不说做君子就要像谁谁谁那样,在孔子看来,做君子就是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因为只有你的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这使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
在一条小街上,三个裁缝开了三家裁缝店,每一家都想招揽最多的客人.
第一个裁缝挂出一块大牌子,上写:我是本省最好的裁缝.
第二个裁缝一看,觉得我要比他更高一点啊,于是做了一块更大的牌子,上面写着:我是全国最好的裁缝.
第三个裁缝想了想,难道我还能写是全世界最好的裁缝吗?想了半天,最后他做了一块很小的牌子挂出去,结果这条街上的客人都来了第三家,前两家变得冷冷清清.
第三个裁缝的牌子写的是什么?上面写道:我是这条街上最好的裁缝.
也就是说,他把视线收回到眼前,从当下做起,反而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做好自己的事,当一个善良的人,这是《论语》对于君子的第一条界定.但是不是做一个善良的人就可以称之为君子了呢?还不是.
做一个内心完善的善良的人,是成为君子的前提.但仅有这个是不够的,孔夫子心目中的君子,不仅是一个好人,还要是伟大和高尚的人,他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
孔子曾经说过,“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自己的小家,自己的小日子,那么这个人就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这样一份担当,后来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人格中所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很有意思,儒家和道家从来不是彻底分离的,而是人格理想的两端.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讲,中国每一个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一个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
这就是我们经常的一种表述,叫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一个人在显达的时候能以天下为己任,而在困窘之时还不放弃个人修养,还能心怀天下,这就是君子了.
在孔子之后,中国古代有许多名士当自己穷极潦倒的时候,还念念不忘苍生黎民.
诗圣杜甫在自己的茅屋仅能容身、破败漏雨之时,他想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想让更多的人住上好房子.我们不会感到杜甫是在说大话,而是会被那博大的胸襟和炽烈的感情所震撼!
再比如范仲淹,他认为一个士人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应该系念天下君民,都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这样博大的胸怀,这样高远的志向,不难看到孔子和《论语》的影响.
读到这里,大家也许会有一种疑问:儒家讲“天下己任”是要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吗?
其实孔夫子并不否认个人利益的存在,相反,他所倡导的这样一种笃定、实用而温暖的人际理论是以保障每个人利益权利最大化为前提的.他让你在此基础上尽量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
但孔子认为谋求个人利益的时候不能不走正路,一心想走捷径,一心想贪小便宜.孔夫子认为,走正路还是走捷径,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义”就是“宜”,也就是说,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而小人则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那么,君子和小人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呢?
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就是说,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记的事情是不同的.
君子每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缮,小人则记惦的是自己的家乡;君子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则满脑子想的是些小恩小惠,小便宜.
一个人他每天就惦记自己家的事情,比如我怎么样能够多买一套房,我怎么样利用一下福利分房政策,每天算计着自家的衣食居住,这就是孔夫子说的小人的心思.当然这也没有太大的过错,但是如果一个人的心就拘囿在这么一点点利益上,为了维护和扩大这一点点利益而不顾道德和法律的约束的话,那就很危险了.
君子从来是尊重道德法制的,就像我们每一个人,走过街天桥,走人行横道,等待红灯,这些看起来都会给我们生活多多少少带来一点限制,但是当这点限制成为彼此尊重、社会默契的时候,却保障了自己的安全.
而小人则贪图眼前的利益,喜欢钻小空子,占小便宜,一次两次可能得手,但这里面潜藏着危机,肯定迟早要吃大亏.还是拿走路来说,一看红灯、绿灯中间闪着黄灯,赶紧跑过去吧,觉得这个事情沾了个小便宜,久而久之,这里面有多大的隐患大家都心知肚明.
所以什么是小人呢?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那么在今天这个社会,怎样成为一个君子?我想不妨从倡导“恒心”开始.
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有了多元选择,我们在兴奋、激情的驱使下,在众多选择中摇来摆去,难以决定.这是缺乏“恒心”的表现.
每一个人走上社会的时候,都会怀抱一种理想和憧憬,希望能够有所作为.但是为什么这些理想在现实中会一一破灭?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我们的“恒心”不够.
如果我们真正有一番定力,有一个宏阔的境界,即使没有达到“无恒产而有恒心”那么高的境界,起码离君子已经不是很远了.
这是君子的第二个标准.
君子还有第三个标准,就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就是说:君子是合群的,虽然他内心里庄重、庄严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里头却从来不争.同时,他也决不拉帮结派,谋取私利.
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
举个例子,许多人在一起,大家的观点肯定会不完全一样,当各自说出自己的观点时,一个真君子是会认真倾听的,他能够理解和尊重每一个人观点的合理性,同时又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样就既保证了整体的和谐,又保留了不同的声音.我们今天说要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每一个人的不同的声音和谐地融入到大的集体的声音中.
小人则刚好相反,他是“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生活中经常会看见这样的场面:大家讨论一件事情的时候,领导的话还没说完,马上就会有人跳出来说,对对对,领导说得真好,什么高屋建瓴、深谋远虑之类的溢美之词说了一大箩筐;可是到会后他转脸就会对别人说,哎,这个领导说的都是什么啊?我一点都不同意他的观点!
关于君子和小人行事的不同,孔子还有一个表述,叫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周”就是能够团结照顾到很多人,他以道义为准则与人交往,所以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真君子不管他有多少朋友,他都会像空气里的氧气一样,让朋友们感觉到很欢欣,感到受到照应.
“比”这个字形,象两个人紧挨着站在一起,意思是说,小人喜欢结成小圈子,他不会融入大集体.
比如说开一个Party,一个君子会让这里面远近亲疏所有人都觉得很舒服;但是小人呢,他会和他最要好的人躲到一个角落去嘀嘀咕咕,好像他们两个人好得不得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还是因为君子和小人的道德境界不同.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小人之所以喜欢互相勾结,是因为他的心里有鬼,想通过这种勾结谋取私利和维护既得利益.所谓“结党营私”,正是这个意思.而君子则胸怀坦荡,因为他坦然无私,所以能够平和,能够以善意跟所有人走到一起.
中国一直以和谐为美,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就是在坚持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其实这就是君子之道.
因为君子和小人有这许多不同,因而同君子相处和同小人相处,情形会很不一样.
孔夫子说:“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
《论语》的叙事方式特别容易懂,就是因为它老把君子和小人放在一起比较.
说,同“悦”,高兴.一个君子你很容易与他相处,但是你又难以取悦他.假如你想以不正当的手段取悦他,他反而会不高兴.决不会说你给他一个小恩小惠,他就给你大开绿灯、大开后门.等到他真正使用你的时候,他会根据你的才干,给你安排一个合适的位子.这就叫“器之”.
小人的特点是你很容易取悦他,但是你很难与他相处.生活中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比如说你给他施一点小恩小惠,帮他一个小忙,甚至你请他喝一顿酒,这个人就会很高兴了.即便你取悦他的方式是不合乎道义的,是不正当的,他也还是会很高兴.但这样的人又是很不容易共事的.你千万不要以为取得了他一时的欢心,他以后就会非常忠诚地一路给你开绿灯,虽然你费了很多力气,花了很多钱财,打通了关节,但等到他真要用人的时候,他不会根据你的才干给你安排工作.而是求全责备,觉得你这儿也不够格,那儿也不达标,你以前所做的一切都算白费.他会想法刁难你,让你觉得很尴尬.所以这样的人你很难与他相处.
这就是小人和君子的区别.
《论语》中为我们描述的君子,除了要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很好相处的人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说话和做事的标准.
一个君子的言行,应该是怎样的呢?
一个君子不会把自己要做的事、要达到的目标先说出来;而往往是等把事都做完了,目标达到了,才淡淡地说出来.这叫“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孔子十分讨厌那些夸夸其谈的人,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表面上可能是木讷的,少言寡语,但他的内心无比坚定、刚毅.
《圣经》说世上最追不回来的有三件事:射出的箭、说出的话和失去的机会.说出去的话有时候就像覆水难收,所以一个真君子,总是先把事情做到,然后再去说.
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这在今天成为一个成语,叫“言过其行”.一个人说的多于他做的,是君子之耻.
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
君子崇尚实干,那么,一个真君子应当在社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在孔子看来,君子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比职业主义更高一层的理想主义.君子从来不是固定在某个职业中,他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君子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作为一个容器存在的.容器是什么呢?就是你合格地中规矩地摆在那儿做一份职业而已.
所以,君子的社会角色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所为背后的动机.他们是社会的良心.
人很奇怪,我们是思维决定行动,也就是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在这个社会上每天做的事情大体相同,但对这些事情的解释各有不同.
我曾经看过十五世纪一个宗教改革家写的一本书,在这本书中他讲了自己青年时代的一个小故事,而这个故事改变了他的一生:
他说有一天他路过一个烈日炎炎下巨大的工地,所有人都在汗流浃背地搬砖.
他去问第一个人说,你在干什么呢?
那个人特别没好气地告诉他,你看不见啊,我这不是服苦役——搬砖吗?
他又把这个问题去问第二个人.这个人的态度比第一个人要平和很多,他先把手里的砖码齐,看了看说,我在砌堵墙啊.
后来他又去问第三个人.那个人脸上一直有一种祥和的光彩,他把手里的砖放下,抬头擦了一把汗,很骄傲地跟这个人说,你是在问我吗?我在盖一座教堂啊.
大家看一看,这三个人做的事情是一模一样的,但是他们给出来的解读却是三个层次:
第一种人的态度我称为悲观主义的态度.他可以把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看作是生活强加给的一份苦役,他关注的是当下的辛苦,当然这也是确实存在的.
第二种人的态度我称为职业主义的态度.他知道自己在砌一堵墙,这堵墙是一个局部成品,他知道要对得起今天的岗位,要对得起他的一份薪水、一个职务和职称,所以他的态度不低于职业化的底线.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器”的境界,作为一个容器的存在他合格了.但是他没有更高的追求.
而第三种人的态度我称为理想主义的态度.也就是说,他看到眼前的每一块砖,每一滴汗,他都知道这是在通往一座圣殿和教堂.他知道,他的每一步路都是有价值的,他的付出一定会得到最终的成全.此时,他所做的事情绝不仅仅作为一个器皿,而是关系到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梦想,关系到我们最终能不能建筑起一座教堂.而同时,因为有了这个教堂梦想的笼罩,也成就了这样一个超出平凡的个体.
由此可见,“君子”这个《论语》中出现最多的字眼,他的道理永远是朴素的,是温暖的,是和谐的,是每一个人可以从当下做的;而那个梦想,那个目标,既是高远的,又不是遥不可及,它其实就存在于当下,也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真君子.
“君子”一词,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品评某人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词汇,也是一个能非常典型地体现中国文化精髓的词语。一般而言,它指的是一种理想化的人格,以及与其相对应的道德行为规范。

虽说在孔子之前,君子一词就经常出现在一些文史典籍中。但那时也只是局限于对人社会身份的认定,只有到了孔子的时候才更进一步地与人的道德礼仪相联系起来。在《论语》中,孔子对“君子”一词的认识与阐发随处可见,大致就有一百多处。

当然,若是只是一味地在这个词语本身来做文章,那是很难说清到底怎样的人才是君子,也就不能真正解说清楚这个词语的真谛所在。所以孔子在言说君子的时候,常常与小人一词对举。例如,孔子就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在对孔子名言警句的繁复吟咏与人事多面的深入体味的过程中,我们也渐渐地感悟出了君子的真正含义。

对于孔子所反复论说的君子一词的具体含义,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无论哪种理解则都是基本涵盖着智、仁、勇三方面的。这从他在《论语 宪问篇》中可以看出。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他在此虽说的是如何才能成为君子,但从另一方面也正说明了他所追求的君子应该具备这三方面。具体而言,君子就是那些以天下为己任,具备智慧且能洞察人事,还无所畏惧、敢做担当之人。
君子,他说的君子和现在的君子是两回事,他说的是男的,有正当官职,处理事情很有能力的那种人!

关于不屈服的名言,耳熟能详的两句,要有说这句话的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文天祥《正气歌》)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6�1子罕》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6�1子罕》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6�1卫灵公》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6�1微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6�1滕文公下》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6�1地广》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6�1元景安列传》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xiè)《题画》
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锻造者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能让命运使我屈服(贝多芬)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本文标题: 我们耳熟能详的古人名言是不是史家编出来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2118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说一句话需要消耗多少能量清朝的皇帝在看历代皇帝画像时有没有想过让子孙只娶黑肥壮女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