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相比于人文学科的知识普及,自然科学的科普更听不懂

发布时间: 2023-07-15 19:01:2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0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在教育目的内容及功能上有何区别要理解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错综复杂的关系需要用历史的眼光来审阅相关的概念,这些概念...

为什么相比于人文学科的知识普及,自然科学的科普更听不懂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在教育目的内容及功能上有何区别

要理解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错综复杂的关系需要用历史的眼光来审阅相关的概念,这些概念分为两类:与科学教育相关的概念有科学、科学主义、科学主义教育、科学教育观、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教育相关的概念有人文、人文学科、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教育、人文教育观、人文主义教育观。科学与科学教育经历了从近代的崛起到当下的贬谪。人文学科与人文教育经历了从主流到退隐、从复到抗争的过程。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复杂关系是教育理论中远没有解决的话题,现在还存在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熟悉误区,即似乎只有人文学科内含人文精神,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似乎就是加强人文学科的教育。这种误解遮蔽了科学教育内含的另类人文资源,使人意识不到科学教育独特的价值。假如不走出此种熟悉上的误区就难以在新世纪培养完整意义上的人文精神。因此很有必要从历史的视角来审阅相关的概念,历史地熟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互关系。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关的概念主要有两类,一是与科学有关,包括科学与科学主义、科学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科学教育观与科学主义教育观。二是与人文有关,包括人文与人文主义、人文学科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人文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这些概念都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语境性。贝尔纳(1901—1971)在谈到科学是一个历史范畴时说:“科学的本质是不能用定义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过于刻板的定义有使精神实质被阉割的危险。”[1]贝尔纳的这一思想对于历史地分析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很有启迪意义。

一、历史视野中的“科学”

从词源上看,科学是指知识、聪明和研究形式。12世纪的宇宙论者威廉认为科学是“以物质为基础的知识”,在梵语中“科学”一词指非凡的聪明,最早给科学以明确规定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科学研究是一种从观察上升到一般原理,然后再返回到观察的活动。在17世纪中叶,science翻译为“格致”,即指分科之学,意为专门的知识和专门的学问。19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对科学的熟悉呈现出多元的观点。罗素(1872-1970)把凡是诉诸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诸于权威的一切确切的知识,称之为科学。李凯尔特(1863—1936)从方法论上区分自然科学与文化科学。贝尔纳强调科学的探索。丹皮尔(1867—1952)对科学的界定重视的是科学研究的对象与结果以及知识的系统性。巴伯所注重的是,科学必须是理性在处理可经验的客体时所生之物。杜威认为,在思维过程的意义上,科学是一种方法,在思维的结果上,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近现代国人不像西方学者那样对科学进行不同视角的审阅,而是十分注重科学与技术的区别。1911年,梁启超在《学与术》一文中说:“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严复在《原富》一书的按语中写道:“盖学与术异。学者考自然之理,立必然之例,术者据已知之理,求可成之功。学主知,术主行。”在这里,“学”指的是科学,“术”指的是技术。对科学概念的历史考察带来两点启示:其一,人们对科学的熟悉,在19世纪最初关注的是科学活动的结果。20世纪之后,逐步注重到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其二,不同时代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对科学的定义有不同的视角,所强调的侧重面有较大的差异。我们可以从几方面来规定和说明科学的含义:第一,科学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一客观存在就狭义而言是指物质世界,就广义而言,它既包括物质存在也包括精神存在。第二,不管是广义的科学还是狭义的科学,其知识形态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它不同于意见、猜测与传说。第三,科学不仅包括熟悉所获得的结果,也包括熟悉的过程与方法。第四,从过程的角度看,科学是一种批判性的探索未知的创造活动。本文中的科学取狭义的科学,在与“人文学科”相对的意义上,用自然科学代替科学一词。对科学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也采取类似的话语方式。

二、科学教育:从近代的崛起到当下的贬谪

科学与科学教育在历史过程中曾有过飞速发展与迅速倔起的黄金时代,也曾遭受指责,并陷入误解的困境。近代以来,它们经历了从崛起到贬谪的演变,但是不可能被驱逐出人类的熟悉视野和精神领域。

近代科学的发展引发了科学主义思潮,科学主义在教育领域表现为科学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观。科学主义是指:“一种主张自然科学的方法应该推广应用到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在内的所有领域的观点,是一种坚信只有这些方法才能有效地用来获取知识的信念。”[2]“主义”并非用来一般性地表示某一种学说或主张,它是与形而上学相伴产生的一种等级化、中心化和权威化的知识阐释系统。从后现代的立场看,“主义”乃是十足的贬义词,它凭借虚构的中心,垄断了对世界的阐释权。“主义”不仅以某一个概念为其中心,而且力图借此使自己在整个知识阐释的空间成为权力性的中心机构。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科学主义”,就是以“科学”为其中心,凡是非科学的知识都需要在它的法庭上接受其检验,或者被科学化,或者被迫放弃其生存的权利,似乎除此之外,没有第三种选择。因此,科学一旦“主义”便不再是科学,而是流变为一种支配其他一切知识话语的“元述事”。欧文认为,科学主义是一种“科学崇拜”,韦莫斯认为,科学主义是一种“信仰”,郭颖颐认为,科学主义是一种从传统遗产中兴起的信仰形式,科学成为文化设定的“公理”。科学主义有两个特点:第一,强调科学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典范,用它可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所有问题。世界的一切,包括生命、情感、思想、精神等,迟早都可以化约为科学熟悉的范围与对象。第二,科学的方法应该用于包括人文学科在内的所有知识领域,只有科学方法才是熟悉世界的唯一正确的、有效的方法。

科学与教育联姻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即“科学的教育化”与“教育的科学化”。所谓科学的教育化就是指科学走进教育领域的历程。科学的教育化强调在教育内容上应吸纳科学,消解古典人文学科的独尊地位,甚至认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在现代世界,最有价值的知识是人能用其检验并解决自己问题的知识。这是通过科学和科学方法给予人类的知识。”[3]。科学的教育化走向极端就暴露了其内在的局限性,即过分强调科学教育内容而忽视或排斥非科学教育内容。这种极端思想可以称为“科学主义教育”。教育的科学化则是指,极力主张教育理论的发展要依靠科学,用科学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教育的科学化强调,在研究教育的方法上把教育现象等同于自然现象,这可以称之为“科学教育观”。例如拉伊(1862—1926)认为实验教育学的目标是“根据生物学、社会学以及道德学的规律和规范,用实验、统计和有系统的观察,来解决教学上和教育上的问题”。[4]教育的科学化是针对旧教育理论的空疏无用而提出的,应该说有历史的合理性。但是“教育的科学化”走向极端就演变为“科学主义教育观”。概言之,科学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近代科学进入教育领域有一个合法化的过程。近代科学的形成始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从哥白尼到牛顿所取得的科学成就,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革命的完成。但科学在教育中的地位直到19世纪才得到基本的认同。“在19世纪的工业社会中,伴随着民众教育制度的发展,自然科学以公认的现代化形式在中学出现……欧洲国家开设了自然科学课程,这是对传统的以古典文学课程为主的中等教育的挑战。但是,对自然科学学科的顺应,是在19世纪末对自然科学的地位和认可经历了一番激烈的争论之后才获得的。[5]然而当现代科学在社会中产生巨大双重影响之际,科学教育也就遭遇被贬谪的处境。与人文主义教育比较而言,科学主义教育似乎是一个十足的贬义词。

三、历史语境中的“人文”

“人文”概念的内涵丰富多彩而又歧义丛生。在古代汉语词汇里,“人文”一词有三个基本的含义:[6]第一,与“天文”相对,指诗书礼乐等以人自身为观察和思考对象的文化内容。第二,泛指人世人伦之事,意味着与人生事物的某种关联。第三,与人道相通,指为人之道或道德规范。在当今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关系问题的纷争中,人文有两个基本的含义:一是指人文学科或人文科学,二是指人文精神。在英文词汇中,来源于拉丁词humanitas(人性、教养)的英文词humanity,其意思有四个:第一,人道或仁慈的性质或状态,慈爱或慷慨的行为或性情;第二,人性。人类的属性;第三,人文学或人文学的研究;第四,人类。

西方的人文学科(拉丁词humanitas)一词最早出现在古罗马作家的著作中,西塞罗(前106—前43)用humanitas来表达一种教育理想,即通过教育或教化而使人获得完整、圆满的“人性”,也用这个词来表示具体的课程体系,即成为“自由民”必修的科目,包括哲学、语言、修辞、历史和数学等。在中世纪,古典的人文学科经过奥古斯丁(354—430)和其他神学家的发展,又成为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基础。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学科成了专门知识的独立分支或流派。在14、15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彼特拉克(1304—1374)等人,通过整理与发掘古罗马的文化遗产,主要是西塞罗时期的文学作品,发现了一种与宗教神学完全不同的人生哲理。于是“人们转而面向古人的作品。这些作品成了研究的对象。这些作品被当作人文科学”。[7]

这时的“人文学”被称为人文研究(studiahumanitas),与神学研究(studiadivinitatis)相对立,它包括语言、文学、哲学、艺术等关于人自身的知识学科以及这一时代的自然科学知识。“人文学”一词的出现,不仅折射出当时学术方向的改变,还意味着一种以世俗的人为中心、提倡人性或人道主义的新世界观代替了宗教神学的旧世界观。人文学科被当作培养“巨人”的手段。作为教育纲领的人文学科包括语法、修辞、诗学、历史、道德哲学以及古希腊古罗马的语言和文学。人文学科被当作完整的教育纲领,其最终目的在于练习人的多方面的才能,并使之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如今的人文学科范围十分广泛,“人文学科包括,但不限于如下的研究领域:现代与古代语言、语言学、文学、历史学、法学、哲学、考古学、艺术史、艺术评论、艺术理论、艺术实践,以及具有人文主义内容,运用人文主义方法的其他社会科学。”总的来说,在文艺复兴之前,人文学科指古典的教育思想和与之相关的教育课程体系。近代以来,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相对应。”人文学科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知识,即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知识。”[8]

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一、三者的研究目的不同:

1、人文科学的研究目的: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2、社会科学的研究目的: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任一学科。

3、自然科学的研究目的:自然科学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

二、三者的概述不同:

1、人文科学的概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真理性探索,而且还代表了一定的价值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人文社会科学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具体体现为社会实践对人文社会科学的促进和制约两个方面。

2、社会科学的概述: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如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主要是当代),政治学研究政治、政策和有关的活动,经济学研究资源分配。社会科学所涵盖的学科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人类学、民俗学、新闻学、传播学等。

3、自然科学的概述:自然科学以定量作为手段,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自然科学是研究大自然中有机或无机的事物和现象的科学。

三、三者的涵盖的学科不同:

1、人文科学涵盖的学科:西洋古典学、宗教学、哲学、语言学、文艺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人际关系学。

2、社会科学涵盖的学科:社会科学所涵盖的学科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人类学、民俗学、新闻学、传播学等。

3、自然科学汉高的学科:包括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物学等。

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其中包括人文科学)和思维科学是科学体系的三大支柱,是人们认知、维护、改善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工具。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真理性探索,而且还代表了一定的价值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文科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科学(科学三大领域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然科学(科学三大领域之一)

一、基本概念

科学是分科建构的真理性知识体系以及人们追求真理的实践活动(科研活动)。

科学一词和哲学一词一样,都是日本人的创造,日本人考虑到近代欧美science的特点是分门别类地研究客观事物,于是翻译为“科学”。科学的原义是“分科之学”,“分科”研究学问是为了更好地获得真理。后来,科学成为真理体系的代名词。

改革开放之前,学术界一般把科学分为两大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改革开放后,从社会科学中分列出人文科学。党和政府的文件有时称“哲学社会科学”,其中的社会科学包括人文科学;有时称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对分列。

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十九大报告2021

要适应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促进入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在国民教育中加大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比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2004

1、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现象的各门具体科学,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等等。关于数学是否属于自然科学,存在争论;英国有人把数学和自然科学相并列,即science and mathematics。

2、社会科学是关于社会现象的各门具体科学、力求揭示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经济学、政治学、军事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等。

3、人文科学是关于人类文化现象的各门具体科学、力求揭示社会文化领域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等等。有人认为这些知识体系少有科学性、多有主观性,因此认为只能把它们称为学科,而不能称为科学。

二、相互关系

1、区别

①研究对象不同;

②科学性(真理性)不同

自然科学的真理性最强;社会科学次之;人文科学最弱。

2、联系

①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联系

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

②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联系

两者都是关于人的科学,在内容上难以明确切割。极少有人能够对二者进行符合逻辑的划分、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

简言概括之:①、人文科学是从历史视角,以文化现象为最高原理为基础和前提来探讨和揭示人类社会所涉及的知识体系,即使涉及到自然,也把自然抽象为超自然的文化概念,人们才能够认识它,并由此决定了人类所知道的一切都必须以“文化第一性”为最高原理为基础和前提;离开这一前提,人类所涉及的一切问题都无从谈起;并由此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而人类社会的各种斗争和较量,归根结底是文化的斗争和较量;但是,文化现象反映的不是文化自身本质,而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本质;并由此决定了文化本质实际上反映的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二重性的本质,即使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把二者看成是人文科学之中的一门学科或感性认识材料;从而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从感性认识阶段,上升到超自然的理性认识阶段(人文科学),使人和动物本质区别开来。②、社会科学是从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经济基础的视角来探讨和揭示人类社会的知识体系,它反映的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相互依赖,互为因果、不可分割的因果关系发展的知识体系,反映的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二重性。③,自然科学是从单一的自然视角来探讨和揭示自然界运动着的物质、物体,以及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其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本质、规律,来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即使涉及到人,也把人看成是生物学中的自然人,从而使自然科学脱离了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这一至关重要的历史事实,使人和动物本质混淆;并由此使自然科学陷入西方两极文化主客二元对立文化格局无休止争论的“魔圈”,而走进“社”、“资”互残的死胡同,甚至现代核战争悬崖危亡的边缘;并由此反映出【西方科学】的盲目性、片面性,局限性,欺骗性。

总之,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者如同《机械制图》中的“三视图”,只有认识三者相互依赖,互为因果、不可分割的内在因果联系,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三者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导致“盲人摸象”的结果。

李胜中(网名:李胜中2021)

发布地点:河北省隆尧县尹村镇东杨村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关系是既相 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由于所有社会规律的本原都是自然规律,则所有社会科学均可以把其假设前提建 立在自然科学基本公理的基础之上,以完全消除可能存在争议的主观假设。
(2)由于社会规律综合体现了多种自然规律的具体内容,则所有社会科学均可综合地 采用各种自然科学的方法来描述。
(3) 由于社会规律在开放系统的整体效应上体现了自然规律的发展方向,则社会科学 在整体上可以看作是自然科学的特殊组成部分,且其最终归宿是自然科学化。
(4)由于社会规律在更高的逻辑层次上来体现自然规律的客观内容,则社会科学要比 一般的自然科学具有更大的抽象性, 并遵循更为复杂的逻辑法则。 当科学技术和人的思维能 力处在较低水平时, 人们不能正确反映具有较高抽象性的社会规律, 既不能把社会规律的研 究建立在基本公理基础之上, 也不能进行较为复杂的逻辑推理, 为此人们不得不做一些大胆 的主观假设和主观判断,以消除大量不确定变量,简化社会科学的研究程序,这就决定传统 的社会科学具有较多的主观假设前提和较少的基本公理。
(5)由于社会规律以更大的偶然性和波动性特征来体现自然规律的必然性特征,即社 会规律往往需要通过很多偶然的而又不可逆转的社会事件才能体现出来, 社会科学所阐述的 各种社会规律往往不容易得到实证,这就决定了社会科学具有较强的思辩性而较弱的实证 性。
(6)由于社会规律以更多的模糊性和浑沌性特征来体现自然规律的确定性特征,即各 种社会规律由于变量太多、 太复杂往往不容易清楚而准确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人们通常只 能进行不精确的定性分析。其结果是,根据相同的社会事件,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 总结出若干不同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社会规律, 形成不同的、 甚至是完全对立的社会科学理 论, 而且彼此都没有充分的理论根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或驳倒他人的观点, 这就决定了社会 科学具有较高的模糊性、多样性和矛盾性,具有较低的精确性、单一性、同一性。
(7)由于社会规律以更充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征来体现自然规律的客观规定性特征, 即人不仅能够被动地适应环境,而且能够积极主动地选择环境、改造环境和创造环境,在一 定程度可以根据自身的主观愿望或利益关系灵活地选择和运用社会规律, 并进行一些主观假 设与模糊判断,这就决定了社会科学具有较为强烈的主观意志性、情感倾向性和阶级性,具 有较少的客观性、理性和公正性。

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有什么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

人文学科,顾名思义是对“人”的研究。是对人类的文化遗产进行学习和研究,探求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存意义。探究的主体是人和人的精神、文化、心理等。是对人和客观事实的辩证关系进行学习研究。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发展方向,组织形式等进行分析研究。像政治学、法学、经济学都是社会科学。

2、研究方法不同

对于人文学科,主要是意义的解释和精神心灵的感悟,而社会科学与客观事实的联系就较大了。

3、范围不同

社会科学属于可证范畴,范围和重点是社会。人文学科属于不可证范畴,范围和重点是个人与人性。自然科学也属于可证范畴,范围和重点是自然。

有些学科,如人类学、心理学、考古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属于交叉科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律学、军事学等等学科是典型的狭义上的社会科学;而有些学科,如历史学,则是狭义的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交叉,但通常理解为人文学科;广义的“社会科学”则包含了人文学科,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设有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两类研究所。

扩展资料:

人文学科相对于社会学科有以下特征:

1、根源性

人文学科可以说是今天许多其他学科、尤其社会学科的母体,它们大多是近代以来从其分化出来的。

2、历史性

与社会科学相比,它主要是纵向的,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根基深厚,眼光长远,这不仅对深入认识现代社会及其未来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3、差异性

或者说联系于各民族,各文明传统的特殊性,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注意探讨普遍规则,而人文学科则与各民族的特性紧密相关,它不仅有助于个人确立恰当的认同,也提醒人们注意文明和文化的差异性、多元性以及交流和互补。另外,人文学科还有一种联系于个人的特殊性,它注重个别。

4、综合性、贯通性

人文学科相对来说眼界广阔,适用广泛,它们不是太重视具体专业的界限(或者说本身是领域宽广的专业),它着眼于培养通才,或者说使任何专业的人才都有一广博的眼光和胸襟,有专业以外的知识和对文学、艺术、道德的较高鉴别力。

它尤其与语言文学有关,重视通才、通识、“君子不器”;或不为小器而正欲成大器,具有某种或不为小器而正欲成大器,具有某种业余性,不仅中国古代的君子之学如此,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亦然。

5、经典性

人类公认的经典绝大部分可说是人文经典,而学习人文学科的主要方法也是亲近大师,了解经典。

6、悟性

更重智慧而不是知识、定律。它不像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那样注重普遍规律和累积知识,而是更注重一种智慧和能力的培养,更注重紧张和有创造性的探讨过程而非固定的结论。它对个人的独创性留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多样的表现形式。

7、非实用性

对外在物质条件和利益的某种独立性和距离,人文学科一般不像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那样依赖实验条件、物质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它并非直接实用的学科,它一般也不能给其学习者或从业者带来直接的物质利益,但将带来一种心灵的丰富和满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文科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科学



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区别为:历史性不同、注重性不同、实用性不同。

一、历史性不同

1、人文学科:历史性:与社会科学相比,它主要是纵向的,这不仅对深入认识现代社会及其未来发展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对认识人类的历史本身亦是十分重要的。

2、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的历史性主要是横向的,是研究同时期的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

二、注重性不同

1、人文学科:与各民族的特性紧密相关,人文学科不仅有助于个人确立恰当的认同,也提醒人们注意文明和文化的差异性、多元性、以及交流和互补。另外,人文学科还有一种联系于个人的特殊性,它注重个别对象。

2、社会科学:较注意探讨普遍规则和累积知识。

三、实用性不同

1、人文学科:并非直接实用的学科,一般也不能给其学习者或从业者带来直接的物质利益。

2、社会科学:依赖实验条件,物质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人文学科

百度百科——社会科学

人文学科:这一名称本身就是科学所界定的,是20世纪对那些被排拒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外的学科的简便总称。现代哲学是由科学形成时清除出来的东西界定的,其他现代人文学科则首先以古典语文学的形式出现,其后衍生出历史、现代语言甚至艺术史。

人文学科的主干可以现成地用人们常说的“文(文学)、史(历史)、哲(哲学)”来指称,或者再加上艺术。较广义的“人文学科”则还可以包括诸如现代语言和古典语言、语言学、考古学、乃至含有人道主义内容并运用人道主义的方法进行研究的社会科学。辨别大学文科中“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一个便捷的办法是:文科中凡是不那么实用、因而也不那么赚钱、趋于冷门的学科大致就是“人文学科”了,而比较实用、赚钱和热门的学科、例如经济学、法学,则大致属于“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包括哲学类、经济学类、法学类、教育学类、文学类、 艺术类 、历史学类、管理学类、政治学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新闻传播学类、社会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等多个学科的所有专业。

人文学科相对于社会学科有以下特征:

⒈根源性:人文学科可以说是今天许多其他学科、尤其社会科学诸学科的母体,它们大多是近代以来从其分化出来的。

⒉历史性:与社会科学相比,它主要是纵向的,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根基深厚,眼光长远,这不仅对深入认识现代社会及其未来发展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认识人类的历史本身亦是一自在的目的。

⒊差异性:或者说联系于各民族,各文明传统的特殊性,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较注意探讨普遍规则,而人文学科则与各民族的特性紧密相关,它不仅有助于个人确立恰当的认同,也提醒人们注意文明和文化的差异性、多元性、以及交流和互补。另外,人文学科还有一种联系于个人的特殊性,它注重个别。

⒋综合性、贯通性:人文学科相对来说眼界广阔,适用广泛,它们不是太重视具体专业的界限(或者说本身是领域宽广的专业),它着眼于培养通才,或者说使任何专业的人才都有一广博的眼光和胸襟,有专业以外的知识和对文学、艺术、道德的较高鉴别力。

它尤其与语言文学有关,重视通才、通识、“君子不器”;或不为小器而正欲成大器,具有某种业余性,不仅中国古代的君子之学如此,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亦然。

⒌经典性:人类公认的经典绝大部分可说是人文经典,而学习人文学科的主要方法也是亲近大师,了解经典。

⒍悟性:更重智慧而不是知识、定律。它不像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那样注重普遍规律和累积知识,而是更注重一种智慧和能力的培养,更注重紧张和有创造性的探讨过程而非固定的结论。它对个人的独创性留有更浩大的空间和更多样的表现形式。

⒎非实用性:对外在物质条件和利益的某种独立性和距离,人文学科一般不像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那样依赖实验条件,物质条件,当然,另一方面,由于它并非直接实用的学科,它一般也不能给其学习者或从业者带来直接的物质利益,但将带来一种心灵的丰富和满足。

 人文科学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其中包括人文科学)和思维科学是科学体系的三大支柱,是人们认知、维护、改善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工具。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类社会 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真理性探索,而且还代表了一定的价值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人文社会科学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具体体现为社会实践对人文社会科学的促进和制约两个方面。

  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是关于社会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系统性科学,是科学地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的模型科学。通常指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一个以社会客体为对象,包括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庞大知识体系。

人文学科主要是指哲学、美学、艺术等不能用科学方法研究的学科,社会科学是指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可以用科学方法研究的学科。

为什么说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样重要甚至于人文社会科学更重要

社会科学本是对自然科学的模仿,但历史并非总由公证客观的作者记载,加之别有用心者对一手社会数据的垄断,其科学性往往饱受人诟病。而所谓“人文科学”,本是因部分意欲在对现实社会的研究中排除技术影响的学派所致,称其为“哲学”更为适合。
社会科学若没有一手数据与客观历史作基础,就不是科学,无资格与自然科学相对立,更谈不上统一。

——历史不可信,是社会科学自我革新的最大障碍,因此,社会科学的研究常常会步入不可知论的尴尬境地。
本文标题: 为什么相比于人文学科的知识普及,自然科学的科普更听不懂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2059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奥运会的金牌不是纯金做的一战不被革沙俄是不是最有希望统一欧洲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