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米兰·昆德拉去世,终年 94 岁,曾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对于他,你有哪些印象

发布时间: 2023-07-12 18:00:4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2

读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我书橱里的这本书,小开本,8.85元一本),米兰昆德拉是一位不为太多人熟知的东欧作家,...

作家米兰·昆德拉去世,终年 94 岁,曾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对于他,你有哪些印象

读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我书橱里的这本书,小开本,8.85元一本)

米兰•昆德拉是一位不为太多人熟知的东欧作家,时至今日,对东欧作家及作品了解的仍旧是屈指可数,除了知道诗人裴多菲的多一些。

米兰•昆德拉在谈到小说创作时,说了三句话:

1.在艺术中,形式从来都不仅仅是形式。

2.小说的世界是一个个体被高度尊重的世界。

3.“媚俗”一词指不惜一切代价想讨好,而且要讨最大多数人好的一种态度。为了讨好,就必须确定什么是大家都想听的,必须为固有观念服务。所谓“媚俗”,就是用美丽、动人的语言表达固有观念的愚蠢。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以轻与重、灵与肉为章节,重复出现了两次。 是的,他的小说介于哲学与散文之间。正因为哲学意味充斥,加上政治背景与历史原因,这部书很难让今天的读者读懂。

摘 录一段,他的小说处处有隐喻。

她对他说:“我被活埋了,埋了很长时间了。你每个星期来看我一次。你敲一敲墓穴,我就出来。我满眼都是土。 “

你说:‘你什么也看不见’,然后你就帮我擦掉眼里的土。

“我回答你说:‘不管怎么样,我都看不见了。我的眼睛变成了两个洞’ “然后你就离开了,很久,我知道你和另一个女人在一起。很多个星期过去了,你一直都没有回来。我一点都睡不着,因为我害怕错过你回来的时候。

一天,你终于回来了,你敲了敲墓穴,可是我等了整整一个月,都没有睡觉,精疲力尽,连爬出来的力气都快没有了,当我终于爬出地面。你一副很失望的样子。你说我的脸色不好。我知道我让你扫兴,我的两颊凹陷,动作又生硬又不连贯。

为了请求你的原谅,我对你说:原谅我吧,我这段时间一直都没睡觉。

你用一种让人宽心的声音说:瞧,你应该休息。你应该休一个月假。’但听起来却不那么真实。

我知道你说到假期意味着什么!我知道你想要整整一个月不见我,因为你要和别的女人在一起。你走了,我又掉进了坟墓的底层,我知道为了不要错过你,我还是会一个月不睡,一个月后你回来的时候,我会变得更丑,你会更加失望。

他再没有听过比这更令人心碎的话了。

他把特蕾莎紧紧地抱在怀里,感到她的身体在颤抖,他觉得自己再没有力量来承担对她的爱了。(引自第270页)

 本书最后加了《人们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一集,此为米兰•昆德拉在1985年获耶路撒冷文学奖典礼中的讲话。

这里也摘抄几句: 我是以小说家的身份来领奖的,不是依作家的身份。法国文豪福楼拜曾经说过:”小说家的任务就是力求从作品后面消失,他不能当公众人物。……如果一个小说家想成为公众人物,受害的终归是他的作品……所有真正的小说家都聆听这超自然的声音……艺术是上帝笑声的回响……欧洲文明的珍贵遗产——独立的思想,个人创见和神圣的隐私生活。

《生命中不能随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了外科医生托马斯与女记者特丽莎、女画家萨宾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是,它绝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我们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比如,灵与肉,它带领着我们思考——什么才是人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轻者,比如羽毛;重者,比如石头。 轻与重,如何选择?要让一片羽毛过墙,谁都做不到,但让一片羽毛附着在重的物质上就能过墙。 这是一个哲学的问题。米兰·昆德拉在创作这部作品时,上帝肯定一直在发笑。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书心得

  每个故事都有他的精髓,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心理活动,下面是我精心为您整理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书心得1

  这段日子,一直在读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虽已经是第三次阅读了,但是依然,会迷失在这未知的孤独的空灵世界中。

  文字是何等的神奇,米兰昆德拉所描绘的那种奇异的,炫目的,却又是彻底失落的,茫然的世界,让我的灵魂确实体会到了什么,可是,那仅仅是一种心灵上的感应。不足以化作语言上的充分理解。

  很多文字,被他丰富的,又自然的填充到这个书中的世界中来,探索人性,探寻生活,似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最深处,都被这样的诘问了;我们的生活,也被这样的揭露了;这一切充满了嘲讽的意味,也充满了彻底的叛逆。

  通过特蕾莎的描写,米兰昆德拉用童年的创伤所带来的思想的沉重,赋予了她脆弱却又执拗的性格。对于特蕾莎来说,表面看来托马斯的背叛是沉重,而事实上,她的沉重感来源于她的思想。她一直在这个思想的重压下,不堪重荷。

  而对萨比娜来说,背弃是轻的,其实并不是轻,而是无法承受的一种逃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托马斯也许和萨比娜才是真正的灵魂伴侣吧。又或者,他们才是一类人,都是背弃了自己的人。书中有这样一句:“从此,萨比娜明白了,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

  给我的印象很深刻。萨比娜是一名捷克画家。而书中的萨比娜就是背叛原有生活的,逃避原有模式的,充满着矛盾的集合体。米兰昆德拉居然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冷漠的,又流畅的叙述这个故事,这些冰冷的,又闪着诱人光芒的文字,让人心清冽也让人心蛊惑。

  米兰昆德拉的文字,潜入到了我们的灵魂深处,以彼世的目光投向一切价值标准。所以,他所写的这个世界,是陌生的却又是让人觉得心底熟悉的世界。一切的价值标准被击破,一切的谎言被揭穿,并不是那么直接的批判主义,却比起直接的形式,更加彻底,更加深入人心。

  在思维幻灭的夹缝中正是米兰昆德拉所描述的生存。而这种生存,却又是在他的笔下被抨击得粉碎。轻飘飘的语言,淡漠的,客观的,把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命与思想生存的最基本的谎言,轻轻的摔得粉碎。在思想的领域中,恐怕,米兰昆德拉是我所见的走得最远,探索得最深的一位作家。

  我总觉得,人的思想,是不能细细的去推敲的。每一缕思绪铺开,摊平,就不如一闪而过时候那么美丽了。太多的思绪这么铺开来,置身于阳光下,那么,它们也许就是平凡甚至丑陋的灰尘罢了。很多时候,我们生活在自己为自己创造的谎言中。

  每一片思绪都能纯净到不含有任何杂质,恐怕纵使是佛祖也难以做到,所以,佛要说的是,看透,勘破,悟道了。而我又认为,在人复杂而又深刻的思维中,是离不开谎言的。

  在人的大脑飞速的运转中,思维不可能被苛求成纯洁无暇的。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世界任何一种思维都不可能存在完美,如果人觉得幸福,就要忽视不愉快的或者欺骗自己说一切都很快乐,从而获取幸福感。这其中的取与舍,轻与重,是人有能力驾驭的选择。也是人类成为发达的被大脑所支配的聪明的动物的基本标志。

  其实,我一直很逃避反复的来看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也许这是人的本性。谁都不希望对生活看得太清楚,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得太透,对生命和思想看得太过真实。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得难得糊涂吧,可是,米兰昆德拉的文字,有着无穷的吸引力。那种近于旁观者的态度,又会让你在不经意间打开心扉,渴望去阅读。

  每次看完这本书后,都有些地方让人很困惑。作者看似散落,自在的文字,蕴含着很多思维。看似混乱的故事,也包含着人对自我以及伴侣,还有这个世界的一种奇异的情感和批判。

  在轻与重之间,也让我产生了很多不解,很多疑问。而这些压抑在心中的疑问,似乎,在阅读的时候,已经让我心领神会。却不敢去诘问自己,不敢去追根溯源。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这些不能承受的轻打败的。它就像是某种空气中微弱的粉尘,却让我们不经意的吸入到灵魂深处,从而让我们一生都受到它的影响。

  虽然,在米兰昆德拉的笔下,难以看到完美的人,完美的情节,但是,这书的结局,卡列宁的微笑这一章,文笔是多么美,多么让人心震撼。那种近于美好的平静,并不是真正平静,而是一种无边无尽的孤独,可是孤独又是每个生命存在的形式,不是吗?全书中只有卡列宁是在温柔而平静的微笑中死去的,让人心多少也在这书的最后一节获得安宁。

  读完全书后,我突然理解了,弗朗索瓦 .里卡尔对米兰昆德拉的评价,说他的文字思想是某种哲学意义上的撒旦主义形式。

  的确是这样的,米兰昆德拉是在以一个撒旦的视角,来洞悉这个世界,洞察所有人的内心深处。他严厉,不留情面的控诉。在建立牧歌然后又摧毁这个牧歌。让我们的灵魂在一次次的倒下后陷入近于绝望的挣扎。

  三次阅读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了,还是久久不能平静。书的背景是战争与流离失所。而书中的人的思想,也是在战争着,也是处于流离失所的状态。也许,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中本身也是一个完美的质疑与幻灭主义的结合,而达到的效果,就是把人放在了无可放置的地方,把人的思想解剖到无以解剖的地步。说他的作品是撒旦主义形式一点也不为过。而米兰昆德拉那穿透一切的思想,本身,也是那么含混,那么充满了疑问。

  正是这些分散的思想打开我们阅读的兴趣,也正是这对一切都持着怀疑的态度,让我们一直在书中寻找最后的牧歌。

  合上书页,已经夜里十点钟了。混乱写下了这些文字,我实在无法有条理的梳理自己的思绪。也许此刻的心情,与大部分看过这本书的人的心情相近吧!总之,现在想好好的睡一觉,然后,珍惜美好而宁静的生活。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书心得2

  读它时心情很压抑,米兰昆德拉就像张爱玲,笔锋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的真实和无德。我想米兰要说的是:无德为轻,轻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

  书里的一个情节:特雷莎的妈妈年轻时很漂亮,她有九个追求者。第一个最英俊,第二个最机智,第三个最富有,第四个最健康,第五个最高贵,第六个最会背诗,第七个曾周游世界,第八个会拉小提琴,第九个最有男子气概。

  特雷莎的妈妈最终嫁给了第九个,不是因为她爱他,而是因为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她不爱特雷莎,她一直在想另外八个都比第九个好。她在想她还没有追求过别人,于是,她离开了最有男子气概的男人,追求一个没有男子气概,犯过几次罪,有两次离婚时的男人。她嫁给了他,从此,她开始沦落,渐渐失去美貌,变成泼妇。

  这段我印象最深刻。米兰把九种特质分配到九个人身上,特雷莎的妈妈只能从中选一个。她谁都想要,因为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她的贪婪让她来到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身边。她开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质,失去灵魂。

  当特雷莎把门锁上,要求自己最基本权利的时候,作为妈妈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识到一切在离她而去,她在用最后母亲的身份,几乎是要挟她女儿留下。可这些都是徒劳的,因为她从没有承担过生命中的责任,无论是对社会、对家庭、还是对亲人。她死掉也只是轻轻地一闭眼,不会有任何重量,她失掉了灵魂。

  另一方面,我在考虑米兰要传达的爱情观。“爱情”总是玄而又玄。我曾经以为,爱情是纯感性的东西,如果你用太多理性思维去思维它,那么爱情将不纯正。现在这种观点几乎完全被颠覆。

  爱情需要条件,需要理性的思考。你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找个可以满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其他缺点,履行自己对对方的责任,这才是爱情。

  米兰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存在。”大概伴责任走过的爱情才是真实存在的爱情。写到这里,我才发现执着地追寻一个自己想象的人是多么愚蠢,爱情是在特别的时段遇到特别的人。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但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很难读,每一句话都意味深长,读好它我可能得花上几年工夫,可它已经使我开始受益了。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书心得3

  寒假期间读了读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它时心情很压抑,米兰昆德拉就像张爱玲,笔锋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的真实和无德。

  书中主要对人公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弗兰茨这四个人物的生活进行描写,有爱情,有性,有对时局政治的看法,还有就是那些我尚未理解的存在,轻与重,媚俗等等。

  人物的心理描写一直体现着这些方面的冲突性,托马斯和特蕾莎在灵与肉之间的纠结,而萨比娜和弗兰茨则是在媚俗中选择,作者在不同的篇章中表现了不同的主题,甚至切换了主人公,切换了时空,但每一次切换都是在不断加深对这些方面的理解,反复迭代,直到终了。

  想起昆德拉对生命的宣言“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都得以无限的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永恒的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生活中总有太多的唏嘘感叹,说不上为哪般?不仅荣耀,事业爱情,加之鸡零狗碎,时间一过扬起的尘土便尘封满处,托马斯和特雷莎始终走不出死亡的轮回,萨宾娜始终选择漂泊地把一个个城市甩在背后,弗兰茨或许是毫无意义的死都承担着对生命本意的解释。

  尽管荒诞离奇,在轮回的高度上来说,却是如此的合情合理,如果说他们,甚至我们,此生的每一件事都在前生有个经历,来生有个重复,托马斯还会选择那个像是从上流漂过来给他的特雷莎吗?还会再驾着那辆汽车走向黄泉吗?

  弗兰茨也许会安分守己的当好老师,我们呢?不会再有错误的选择,不会再忽视周遭遗失过的美好,生命在设想中一步步的前进,平淡的像一张白纸,这也许就是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获得了永恒,却像耶稣一样,背负着十字架,无法承受。

  如果生命的初次安排就已经是生命的本质,那么生命还有什么价值?昆德拉说的好,正是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像一张草图,没有前生也没有来世,生命仅此一次。

  托马斯在灵与性中挣扎,最终选择了灵魂。托马斯是一个很花心的人,他渴望女人,而且总把性与爱分开,不和每一个他的情人睡在一张床上,他享受这种充满激情而不用负责任的生活。

  直到他遇到特蕾莎,这个让他有除了肉体上需求外的需求的女人,他享受与她一同牵手睡觉的时候,喜欢看她睡着的样子,沉迷于她工作认真的时候,他似乎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想要永远保护她。他对她的爱违背了他制定的原则,是的,他的灵魂归属了她。可是,他却总是保持与别的女人在肉体上的接触,导致了特蕾莎的离开与背叛。

  特蕾莎是一个专一的人,她坠入情网,爱上了托马斯。可是,托马斯的不断背叛却让她心生恐惧,难以承受。她常作噩梦,在梦幻中总是梦到死亡,而且置她于死地的竟是她最爱的托马斯,她因为知道托马斯有许多的女人而痛苦不堪,总是害怕离开她。可是当她真正离开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是这么深爱着他。

  托马斯无疑是受到沉重感的诱惑,为他的选择一再付出代价,最后这个布拉格的知名外科医生,不得不在一个偏远的小镇落脚。萨宾娜一再地逃避媚俗的世态,为的只是那份“轻盈”,可这样一种“轻”注定是一生的漂泊不定,这无非是另一种痛苦。

  正如昆德拉说的是一种不能承受之轻。无论是托马斯的沉重,还是萨宾娜的轻盈都可以说是基于某种形而上价值观的选择。当人们回首往事,重新回味人生十字路口的一次次选择,你曾经做出的决定是茫然随意的吗?那中间是不是也有一种东西被你坚持着,难道这些说不清的执着,便是我们今天种种痛苦的根源吗?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时间不会为我们的欢笑或泪水停留。在这样一个瞬时性组构的世界里,一切选择都失去了充足的理由,一切结果都变得十分的合理。幸福何堪?苦难何重?或许生活早已注定了无所谓幸与不幸。我们只是被各自的宿命局限着,茫然地生活,苦乐自知。就像一个繁花似锦的地方,总会有一些伤感的蝴蝶从那里飞过。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就像米兰昆德拉说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孰轻孰重?我们应该承担起那份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那样生命才会真切实在。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书心得4

  无论是习惯、经验,还是想象中,我们都会认为“重”让人无法承受,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但是当你来到了米兰·昆德拉这里,我们忽然听到“轻”让人无法承受,这如何不引起人们的怀疑和费解呢?最让人费解的难题是,“轻”到底指的是什么?据说珍珠对于人的身体有很多功效,但吞珠的一个前提是:把它研成粉末。对这本著作的解读,我想也必须如此。

  带着这种疑惑和欲望,在这个漫漫长假,我呼吸着炎热的气息,静心拜读了米兰·昆德拉著写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书。

  这本著作曾一度被《纽约时报》评论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它主要描述了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普通知识分子命运多舛的复杂故事。它剖示隐密的无情,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种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

  作者在书中深刻地揭露了生命的重与轻,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爱情的追求亦是如此。

  托马斯,是布拉格的一位外科医生,因为出诊到一个小镇,邂逅了一位旅馆的服务生特蕾莎。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蕾莎,继而两人走入了婚姻的殿堂。结婚,并不意味着结束。在托马斯的内心深处,他不愿成为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平淡地去生活、去爱。

  婚后,特蕾莎对托马斯又爱又恨,她深深地爱着他,但又忍受着他喜好其他女人的癖好;托马斯对她虽然是一直的爱着的,但又抑制不住自己去幽会其他女人。他用很不负责任且不得已的方式向他的情人们表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偷情,迫使所爱的人不固守自己,给自己自由。

  可是,当他感受到所谓的自由时,却体会到了失去责任的“轻”,很快变得空虚难耐,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责任的“重”,对生活本身是何等重要!

  当苏联入侵布拉格,为了特蕾莎,托马斯和她离开布拉格去了瑞士;而后又为了特蕾莎,他追随她回到了布拉格;还是为了特蕾莎,他们才去了乡下。爱情不是占有,爱不是我行我素,而是包容和呵护。特蕾莎最终明白了托马斯对自己的爱,尽管显得有些迟,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或许越沉重的负担越是生活充实的象征,伴随着负担的沉重,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反之,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高高地飞起,远离大地,也就离别了真实的生活。这样,人们就将变得似真非真,看似运动自由却毫无意义。人如果没有了责任,亦就没有了动力,即使活着也就像一具行尸走肉,生命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活着,就要承受!生命之重能让人脚踏实地,活着踏实。有重物压住,才能有存在感。

  在追问关于“轻”让人不能承受的问题时,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故事。故事大意如此:国王让手下的大臣们比赛,看看谁是大力士。比赛的办法是让大臣们把一根鸡毛扔过高墙。正如我们所能设想出的,几乎所有的大臣们都失败了。然而,只有一位大臣,他抓住身边的一只鸡,一把将它扔过了高墙,接着他对国王说:“我能把整只鸡都扔过高墙,何况一根鸡毛?”是的,他赢了,依靠的是他的智慧。

  轻盈、轻便、轻巧、轻捷、轻快、轻柔等词语,会让人感觉到身心愉快,但如果是轻浮、轻率、轻狂、轻薄、轻蔑、轻佻等词语,又当如何呢?科学揭示:保持宇宙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万有引力,因此,我们所能够感受到的最直接的经验,就是地球带给我们的重力,它使我们不至于脱离地球而进入游离状态。

  “轻”之所以让人不能承受,答案居然如此简单。看来,对任何一个事物,都不能以固有的观念去衡量它。以往的迷惑完全来源于对常识的漠视,以及对“轻”和“重”根深蒂固的偏见。有时,轻,真的让人无法承受!就像一只鸡毛,你很难简单的凭借力气将它扔过高墙。

  个体的游离,游离于它所依附的整体之外。这种游离导致归属感的缺失,让人无法承受。书中有一段关于特丽莎的心理描写:“在一个陌生的国家里生活,就意味着在离地面很高的空中踩钢丝,没有他自己国土之网来支撑他:家庭、朋友、同事,还有从小就熟悉的语言可帮助他轻易地说他想说的话。”正是这种游离于母体之外的不安定感(生命像一根鸡毛那样的轻),使得特丽莎坚决地离开瑞士,与她深爱的托马斯不辞而别,回到她正处于灾难中的祖国。

  著作中,“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也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一场空。

  透过种种幻觉,米兰·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的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米兰不仅仅是在探讨性的问题,他还在更深的一个层次上挖掘人的本性,以及更不能言传的复杂内心世界。

  通过这本著作,他会让我们学会思考,学会释放,学会自信;让我们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来审视我们自己的生命,轻浮绝不可取,但是对一件事情过于看重,也只是增加了生命的负担。

  人活着一直都在反抗,反抗过去,成就未来。米兰·昆德拉,作品中一直在透露两个字,那就是——颠覆。颠覆生活,颠覆爱情,打破一切伪原装存在的美好,然后以最自我的方式进行重组,从而炫耀那些变态的美丽。在这里,他要为我们撬开一个解读该小说的缝隙,透过一丝微光,让我们看到他受难的灵魂。

  托马斯在面临“轻与重”的选择时,显得有点茫然无措:“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同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

  米兰·昆德拉让人们和他一起去回想,并记住托马斯这个形象,让后来的人们在面临“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时,不再像犹豫不决的托马斯那样。作者通过深邃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生命的经验!

  米兰·昆德拉的这本书,展示最多的篇幅应该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需要有一种信念,不能随意地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那种所谓的媚俗。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人们才能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也许,这已经足够了,何必在乎其终极意义上的得与失呢?

  虽然我在生命的桎梏里挣扎,但我依然会脚踏实地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承受这份纯天然的生命之重,即使这样的状态极有可能会让我感到辛苦。但是,在人生这个旅程中,我将学会勇敢地面对所有的困难,从容面对自己肩上的责任。

  我相信:在一个接着一个的困难和窘境面前,将逐渐成熟!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书心得5

  “非如此不可”是这本书中让我最受启发的一句话,它包含着坚定的信念,还有信仰,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力量。我一直相信这种力量的存在。再华丽的外表,再美丽的容颜,都没有这种力量更令人感动。好的作品也是一次灵魂的倾诉,是心灵之作,它只向懂得它的人们敞开着心门。

  书中很多文字对我来说就象一扇我无法打开的门,门的里面装满了宝藏,只是我摸不到它,形而上的思想深厚、广葇,无限。

  从这一角度上看,我是被拒之门外了。但我还是被故事中的情节所感染了。本书无疑是向我们揭示了生活的另一个不同的层面,真实的,却很难被勇敢地坦白出来的。它不是所有人的,不是一个人的全部,它是一朵悬崖之花,它是属于艺术的,却又是一门残酷的艺术,接近疯癫。

  托马斯,书中的男主人公,一个魔鬼与天使的结合体。很多女人为之疯狂,而他却只像是在玩一种激情游戏一样,周旋于不同的女人之间,如鱼得水般地洒脱欢快。他对待女人,就如对待自己的职业(他是一个外科医生),会从不同的女人身体上发现各自的美妙之处。在他的眼里女人没有好坏、美丑之分,只有不同。他以极大的热情呵护怀中的每一位女人,又以极冷酷的态度阻止任何一个女人靠近他所设定的界线。他柔情似水,他冷漠如寒冰。这样一个男人,特丽莎深爱着他,无法自拔。

  特丽莎爱上了托马斯,拥有了无上的爱情幸福,同时也为痛苦所拥抱。她太爱这个男人了,爱是唯一的,又怎能允许别人的介入。可她根本就不可能改变托马斯,又离不开他。托马斯自从十年前离婚以后,就一直自由自在的生活着,有很多情人,同时又时刻准备着拥有新的情人,他不会为谁改变。以往的女人都被托马斯改造成了适合他的样子,他也希望特丽莎能成为她们其中之一。

  当特丽莎感觉到托马斯与萨宾娜的情人关系时,她所承受的痛苦,什么样的文字、语言能够代替呢?她极盼望着能用肉体之苦来取代爱人的背叛给她带来的心灵之苦。梦中,她用针刺入自己的片片指甲。自己深爱着的人与别人有染的,谁能接受这样的事实呢?离开!!!又一步也走不出。特丽莎沦陷在痛苦的旋涡里,没有力量自拔,只有托马斯才能把她推上岸,所以她对托马斯说:“把我赶走吧!”

  托马斯也没想到自己会对特丽莎的感情越来越深,与别的情妇不同。他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同时又抗拒着自己的改变。为了转变特丽莎的思想,他不断地向她灌输着自己的观点,希望把他塑造成自己期望的样子。

  最终,无法承受痛苦的特丽莎自杀,未遂,又两次选择出逃。托马斯一而再地为她放弃着一切外在的东西,但却不能改变感情生活方式。托马斯是无法改变的,特丽莎也是无法改变的,也许她真得希望自己能改变,为托马斯,但又无能为力。

  特丽莎后来的思想奔向了一个极端,生活为她打开了另一扇窗,在这里她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本来,个人情感就不是一个人生活的全部,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特丽莎学会了摄影,并热爱上了它。在国家危难之机,她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勇敢,并以超凡的能力用自己的方式与侵略者战斗。

  这些力量是托马斯给予她的,也只有托马斯能够给予她。当她把对托马斯的热爱转移到事业中去时,她的内心平静了,托马斯也得以解脱了。

  在国家形势的左右下,他们几经周转,由城市转向了农村。曾几时,特丽莎还是那么地渴望能走出农村到大城市里生活,而今却带着欢喜回到了农村,托马斯如特丽莎网中的鱼,随着特丽莎收线,慢慢地投入到她的怀中。

  特丽莎盼望着:托马斯能老点,再老点,就好了。渐渐地,托马斯真的老了,像一个真正的农民一样,每天干着繁重的农活,穿着破旧的衣服。托马斯放弃了自己激情四射的生活,终于枯萎在特丽莎的怀中。特丽莎无限伤感。仅仅因为自己的爱,仅仅因为自己的欲望,也许是她毁了托马斯的一生。

  特丽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托马斯终于只属于她一个人了。爱,是爱其本来的样子,还是爱其自己希望的样子?也许好的作品,就是向我们真实地表达一个立体的思维,不同的人收获着不同的果实。结局是悲惨的,在一个雨夜,托马斯和特丽莎双双因车祸死亡。这个结局又是何其完美!

  非如此不可么?生命如此短暂又如此的脆弱着,非如此不可。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作者全名叫米兰·昆德拉,1929年出生在捷克的一个艺术家庭。他从小学习钢琴和音乐理论,一方面他学习古典音乐不可避免地受到“二战”占领国德国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又有着极其强烈的捷克本土意识。我们看他的创作轨迹,延续了诗人、剧作家、短篇小说家到长篇小说家的脉络,1967年他的首部长篇小说《玩笑》出版,获得了世界级的声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他的第六本长篇小说,写于1984年。这是他在冷战时代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1975年以后,昆德拉移民到法国,至今都用法语创作。如今他已经88岁高龄了。

关于本书

小说采用了古典音乐中的四重奏形式,有四个主要人物,他们的生命彼此独立又交织,画家萨比娜、医生托马斯、托马斯的妻子特蕾莎以及学者弗朗茨,分别代表了从轻盈到沉重的四种生命形态。面对“布拉格之春”前后的历史动荡和生活中的媚俗,他们都做出了各自的理解与选择,托马斯夫妇在找到生命中真正的幸福后不久因车祸去世,弗朗茨在一次充满媚俗色彩的闹剧中死于非命,只有萨比娜怀着一颗高傲的心浪迹天涯。

核心内容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后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它的身上流淌着中欧文学的思辨传统、非常历史时期的禁忌与冒险,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以及作家昆德拉本人极其耀眼的文学才华。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作家和作品,人们才能够对于历史有更加立体和复杂的理解,才能对其背景下的生命有更加深刻的体认。昆德拉创造的文体也具有非常高的辨识度,在技术上开发了一条新的道路,对于此后的文学发展影响深远。

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作家昆德拉在国际上最负盛名的作品

这本书自从被翻译进中国以后,也迅速为人所知,一度成为畅销书。在“小资”这个称号流行的年代,昆德拉的作品被一本一本翻译成中文,手捧一本他的书被视为时髦的象征。不过坦白地说,昆德拉不是那种以讲故事见长的作家,阅读他的作品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昆德拉就像卡夫卡、博尔赫斯这些从未得过诺奖的伟大作家一样,注定要在20世纪的文学史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看昆德拉的小说,和他之前的许多作家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把他的书翻开,即使不读,也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辨认出来:昆德拉创造了一种卡片式写作的文体,每两三页甚至一页,就会出现一个标记好的小部分。这是由他写作的一个特点——用思辨驱动情节发展造成的。

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背景是捷克的“布拉格之春”事件

当时捷克的一系列改革激怒了苏联,他们出兵占领了布拉格。在这样一个激烈的历史事件面前,我们的四个主要人物被迫做出反应,被迫对自己的生命价值做出深刻的思考和反省。在历史的偶然性面前,人的生命究竟应该摆在何处?人应当如何认识自己生命的意义,并给它定下调性?重有重的沉痛,轻有轻的漂浮。

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采用了古典音乐中的四重奏形式

书中讲述了四个生命彼此独立又交织的人物的命运。画家萨比娜、医生托马斯、托马斯的妻子特蕾莎以及学者弗朗茨,分别代表了从轻盈到沉重的四种生命形态。

托马斯是一个技艺精湛的外科医生,在性关系上比较开放,对他来说,爱情和婚姻是沉重的,因为它们意味着日常性的轮回。但是特蕾莎的出现剧烈地改变了他的观念,特蕾莎本来是一个小城镇上的女招待,和托马斯有过一面之缘,她厌恶自己生长的庸俗环境,渴望一种有尊严的文化生活。于是她抛下一切来到布拉格找托马斯。在人生的一切方面,她和托马斯都是不对等的,而她的无助和冒险的勇气引发了托马斯心中的怜悯,决心与特蕾莎结为夫妇。

但是托马斯在婚后难以保持忠诚,这使得特蕾莎非常痛苦。她的痛苦也带给托马斯困惑,不知如何在妻子和情人尤其是萨比娜之间保持平衡。正在此时苏军占领了布拉格,在一阵短暂的抗议狂欢之后,形势变得沉重起来。于是特蕾莎建议离开布拉格去瑞士工作,这样托马斯也可以摆脱那些布拉格的旧相好。

但是萨比娜也早早地去了瑞士。在那里,托马斯依然可以和旧情人相会。同时特蕾莎无法适应瑞士的生活,便独自返回了占领中的布拉格。托马斯被沉重的责任感和内疚折磨,也回到布拉格,但是他刚履行完丈夫身份的义务,就感到这沉重的责任压得他很痛苦。总的来说,托马斯在生命的轻与重之间,感到迷茫,不知如何取舍。

画家萨比娜是整个作品中最为轻盈的人物。她与托马斯一样,从不为俗套和成见所苦,也从来没有什么形而上学的苦恼。她到了瑞士以后,有了一个新的情人弗朗茨,弗朗茨是作品中最为沉重的人物。弗朗茨是一个学者,在事业上很成功,但是他不满足于在学院里当一个纸上谈兵的知识分子,觉得真正的现实在外面的什么地方。他有强烈的对冒险与浪漫的渴望,他参加了一个请愿团,向柬埔寨边境进军。但是在这片东南亚的土地上,一群白人却因为语言和其他不一致的看法闹得混乱不堪。人们陶醉于自己的勇气,为自己赋予光环,这次游行当然以失败告终。在曼谷,他遭到了强盗的打劫,在搏斗中失去了性命。我们看到怀着非常有重量的目标的弗朗茨,最终却死得轻于鸿毛。

最后特蕾莎对布拉格的城市生活彻底失望,和托马斯到农村生活,他们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一致。到农村意味着断绝之前的一切社会关系,进入一种田园牧歌的生活。可是在田园牧歌的叙事里,人生是没有重量的,作者在结局设置时放进了一个隐喻,让他们在一次雨天的车祸中因为刹车失灵双双丧生。

在这个四重奏组合里,最终活下来的只有萨比娜。她陷入了无根的漂泊,我们最后一次读到她的去处,是在美国。这可能是一个东欧知识分子,最有可能的流亡去处吧。

四、就文学性而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什么会在文学界得到如此崇高的评价,原因很多,这里只列三条:

1.小说处理的问题极为重要。昆德拉触碰到了人生的本质命题,发掘了生命之轻和生命之沉重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出在荒谬境地中,无论选择何种生命态度,都将遇到各自的问题。生命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套路可循。昆德拉发展了尼采关于生命永恒轮回的学说,将它往前更推进一步。选择这样的题材,无疑需要巨大的思考深度和勇气。

2.叙事方式具有先锋性。昆德拉放弃了传统小说对人物的刻画手法,因为现代的任何读者不需要经过什么思考,也都能明白小说里的人物是虚构的,他无需证明这些人物真的存在。因此他笔下的人物比较抽象和扁平,相对于描写他们的外貌、衣着和动作,昆德拉更在意的是构建他们的想法。除了他们的爱情和欲望,他们的思辨过程也推动了小说的情节发展。因此,这四个人物,都具有很强的知识分子属性。另外,这部小说也没有采用传统小说的结构,而是借用了古典音乐的四重奏结构,用四个人物分别来展现生命从轻到重的不同层次。

3.最后一点就是对于媚俗的深刻思考。媚俗的特征是平庸,并且动辄诉诸感情。人们的心对于特定的情境,已经产生了如同机器反射般被设定好的反应,这种稳固的、不变的、明确的关系,就是媚俗发生的机制。昆德拉谴责媚俗,是思维的懒惰,而思维的懒惰就会去寻找那些确定无疑的意义,好给自己的人生增加重量。媚俗的人物不但自我贬低,也不独立思考,只会去寻求那些确定的意义,借助这些意义来让自己获得崇高的感觉,达到自我感动和催眠的效果。媚俗就像是这个世界戴上的美丽面具。昆德拉继承了德语圈艺术传统里对媚俗的思考,并将它发展为重要的文学母体。如今人们只要提到媚俗这两个字,就不得不想到这本小说。

金句

1.昆德拉哀叹道,西方文明在暴力面前终结了。这是一场伟大的告别。但事实上,在整个欧洲的舞台上,这次军事行动不像他说的那样有那么沉重的意味。相反,它很轻,轻到其他国家都没有太多的反应。这种轻与重的辩证法不断刺激着他,最终令他写出了这样一部不朽的作品。

2.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极其重要,都将为自己、他人和世界带来不可更改的影响,由此带来的沉重的责任是任何人都无法承受的。而如果生命一旦消失便从此消逝,根本没有什么轮回,那么只发生一次的事情,又谈不上有什么意义。

3.萨比娜的人生就是不断地离开与背叛,在萨比娜看来,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所有人都喜欢的东西,不可能是好的。她背叛了亲人、配偶、爱情和故乡,但是当这些都一个不剩,她再也没有什么可以背叛了。所以在她身上,她最深切地感受到了人生意义的虚空,感受到了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4.这四个人物是一个四重奏组合,也像贝多芬或者海顿的一些四重奏作品一样,整本书分成七章,对应四重奏的七个乐章。虽然他们各自的人生故事就像音乐里的声部,但作为艺术的音乐却是声部的集合。因此,没有一个真正的主角,四个人都是主角。统御这首音乐,让它进行下去的,就像在作曲中常常发生的那样,是一个最最基础的主题动机:媚俗。

5.媚俗的特征是平庸,并且动辄诉诸感情。人们的心对于特定的情境,已经产生了如同机器反射般被设定好的反应,高尚的情感会以广为人知的方式高尚,卑劣会以广为人知的方式卑劣,而风景也会以广为人知的方式令人愉悦。这种稳固的、不变的、明确的关系,就是媚俗发生的机制。

6.昆德拉是那种上帝一般的作者,他的写作的任务就是昭示和揭露表象之下隐藏的内容,但这种内容不是什么确定性的真理,更可能是生而为人的荒谬和社会秩序的结构性矛盾。

在线听书,点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音频版电子书

米拉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轻与重的辨证性(上)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做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正是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像一张草图。但“草图”这个词还不确切,因为一张草图是某件事物的雏形,比如一幅画的草稿,而我们生命的草图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第一部第三章】

断断续续地花了近半个月才读完这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每天的阅读量一直都集中在30-40页左右,少了觉得意犹未尽,多了又觉得难以消化。隐晦的哲学概念,交织错乱的时间线索,充满讽刺的转折与冲突,人物角色的骤然登场与退场,毫无顾忌的政治议论…而这看似宏大无边的一切叙事与论述,不过都是在证明作者的一个观点,即本书的题目——《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从初读到整理出近4000字的书摘再到分析人物及理解概念,纵使将本书翻来覆去读了四五遍,我仍然无法对本书做出一个得当的概括与阐释。对于模糊哲学概念的困惑,历史政治背景的储备不足,短短20年人生经历的匮乏,使得本书的阅读过程变得相当艰难甚至有些难以承受。但俗话说的好:“20岁有20岁的迷茫,30岁有30岁的悲伤”,因此我仍然想斗胆在此分享一些我对本书的分析与理解。想必10年20年后再翻看这段文字时应当是觉得相当幼稚可笑的,但亦是可爱有趣的吧。

梗概与简介

【轻与重的辩证法】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存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第一部第二章】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哲理小说。小说以“布拉格之春[]”为历史背景,围绕着托马斯、特蕾莎、萨丽娜与弗兰茨四个人的感情纠葛展开,对于人的根本处境,即轻与重,灵与肉,忠诚与背叛进行了深刻地哲理性阐释。

该书曾被翻拍成电影《布拉格之恋》。不过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表达的那样,本书绝不仅是一本情爱小说,而是具有普世价值的哲理性著作。绝非一个“恋”字可以涵盖。

作者开篇先以尼采的“生命永恒轮回之说[]”作为引入,接着通过对巴门尼德的“正负之说[]”的质疑引出了对本书主题“轻与重的辩证法”的一系列阐述,接着围绕四个主人公展开了叙述:

  男主人公托马斯是布拉格的一名颇负盛名的外科医生,与妻子离异10年,一直过着轻松自由如空气般的生活。托马斯拥有众多情人,却无法忍受与她们过夜,他爱她们如女友,却厌恶在早晨看到她们的睡颜,他拒绝承担任何责任与义务,直到他在一个小镇上偶然遇到了特蕾莎——即本书的女主人公。

特蕾莎从小就在母亲和家庭的生理心理双重压迫下长大,然而遇见的托马斯却成为了她的生命之光,于是她毅然决然地来到布拉格,敲响了托马斯家的房门;而与此同时,托马斯还拥有一位算得上“灵魂伴侣”的情人——萨比娜。

萨比娜是一名画家,她与托马斯一样拒绝承担一切责任,“背叛”是她生命的主旋律。不久后著名的“布拉格之春”爆发了,此时已经结为夫妻的托马斯与特蕾莎一同逃亡至了瑞士,而萨比娜亦是前往了瑞士。在瑞士,萨比娜遇到了痴恋她的大学教授——弗兰茨。

弗兰茨是一个“梦想家”,有一个妻子和一个女儿,他的人生信条是卡夫卡[]的那句“活在真实里”,但他遇见萨比娜后就一直活在谎言里。他痴爱着萨比娜,却始终不懂他与萨比娜之间隔着成千上万个“不解之词”。当他抛妻弃子向萨比娜求婚,却遭到了后者无情的抛弃。

最终,托马斯追随着特蕾莎返回了布拉格,并因为发表了“不当”政治言论而从外科医生变成了一名窗户清洁工。两人最终选择了搬到乡下,过上了没有情人也没有政治迫害的“牧歌生活[]”,并最终双双死于车祸;而萨比娜再一次选择了背叛,离开瑞士前往美国,并最终在孤独中离开人世;一直崇拜着“伟大的进军”的弗兰茨则前往了战乱中的柬埔寨[],并企图迫使越南当局同意国际医生组织进入柬埔寨进行救援,并最终戏剧性地死在了柬埔寨街头。

    特蕾莎与萨比娜是托马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也代表了“重”与“轻”这两极;而托马斯虽然在最初一直选择了“轻”,但在遇到特蕾莎后却开始承受“生命之重”;而弗兰茨则如大多数芸芸众生一样,始终如一地在“生命的重负”之下度过了一生。

书中部分女性形象分析

特蕾莎:【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人身体的重量】

    特蕾莎的母亲年轻时曾有九个男人向她求婚,可她却选择了“最具男子气概”也最没出息的那个,原因是她怀上了特蕾莎,然而她一直很后悔嫁给这个不为她所爱的男人。这时,她又遇到了一个男人,这个男人不仅没出息,还是个骗子,然而她却疯了似的跟着骗子走了。于是“最具男子气概”的男人变成了“最伤心的男人”,最终死在了狱中。特蕾莎的母亲嫁给骗子后又生了三个孩子,再后来,她发现自己老了,丑了。她失去了一切。她变得粗俗,没有廉耻心,因为那曾是她衡量自己身体价值的标准,而此刻她已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不知羞耻的人,她想藉此抛却她的青春和美丽。她不允许特蕾莎去上学,不允许她拉着帘子洗澡,她坚持要让女儿和她一样都活在一个没有羞耻的世界里。因此,特蕾莎的原生家庭给她打上了一个不可磨灭额烙印——“粗俗”。

  但特蕾莎的内心是极度渴望从这个“粗俗的世界”里挣脱出来的,她热爱阅读,书籍为她提供了一个在虚幻中逃避,摆脱那种毫无快乐可言的生活的机会。她遇到托马斯的那一天,托马斯的桌前放着一本书,那是一个“暗号”,是不同于粗俗世界人们的一个暗号。于是她带着那本《安娜.卡列宁娜》坐上了前往布拉格的火车,与这个粗俗的世界彻底决裂。

  特蕾莎对托马斯的爱无疑是无比沉重的,甚至压得托马斯喘不过气来。她疯狂地爱着他,并企图通过这种爱来洗刷她原本粗俗的灵魂,她渴望着承受一个男人(托马斯)身体的重量。然而信奉“性友谊”的托马斯与他那数不清的情人们却注定会成为特蕾莎的“噩梦”,这让她痛苦不堪。她抛下托马斯独自返回布拉格,她逼迫托马斯放弃一切和她一起去乡下生活,可托马斯却步步跟随,不断让步,最终,他变成了她怀里的一只兔子,她再也不害怕会失去他了…

从“轻与重”的角度来看,特蕾莎的一生无疑是沉重的一生。年幼时受困于她的原生家庭和那个“粗俗的世界 ”,遇到托马斯后又一直承受着他的身体与爱情的重量,然而最终,那些曾压得她喘不过气的“生命之重”都被转化成了“轻”,她与托马斯也终是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田园牧歌”生活。

“由重到轻”——这是特蕾莎的一生

萨比娜:【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

于是,她立下一份遗嘱,要求死后遗体火化,并抛洒骨灰。特蕾莎和托马斯死于重之征兆。而她却想死于轻之征兆。她会比空气还轻。据巴门尼德[],这正是由负变为正。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第六部第二十五章】

      萨比娜是一名画家,不过我更愿意称她为“美学家”。

      萨比娜一生都在追求“美”,她的一生也是具有美学价值的一生。或者说,是她那极具特色的美学概念造就了她的一生:“非刻意的美。是的。还可以说是错误的美。美从世界上彻底消失之前,还会存在片刻,却是因错而生。错误的美,是美的历史末期。”“在这座教堂里,她无意中遇到的,不是上帝,却是美。与此同时,她很清楚,教堂和连祷文本身并不美,而是与她所忍受的终日歌声喧嚣的青年工地一比,就显出美来。这场弥撒如此突兀又隐秘地出现在她眼前。美得如同一个被背弃的世界。从此,她明白了,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

      对于“非刻意的美”“错误的美”“被背弃的世界”的追求,形成了她人生的主旋律——“背叛”

      十四岁时她因为早恋被父亲禁止外出,被父亲嘲讽她所热爱的立体派美术,于是她“背叛”了她的家庭,去了布拉格;

      但美术学院不过是另一个父亲,同样严厉而狭隘,禁止爱情,也禁止毕加索。于是她嫁给了一个演员,只因他是“离经叛道”者;

      当她的丈夫从一个“乖张的浪子”变为一个“烦人的醉鬼”,她又宣布自己要“背叛”他,离开了他;

      当俄军占领了布拉格,当她的祖国陷入危难,她再次“背叛”了自己的祖国,逃往了瑞士;

      当弗兰茨向她求婚,又一次地,她选择了“背叛”,移居美国;

      ……

      “背叛就是脱离原位,投向未知。”萨比娜觉得再没有比投身未知更美妙的了。

      然而第一次的背叛是不可挽回的。它引起更多的背叛,如同连锁反应,一次次地使我们里最初的背叛越来越远。

目光:我们全都需要有人注视我们。根据我们生活所追求的不同的目光类型,可以将我们分为四类。第一类追求那种被无数不知名的人注视的目光,即公众的目光。德国歌手,美国女明星以及那位下巴又长又尖的记者;第二种是那种离开了众多双熟悉的眼睛注视的目光就活不下去的人。玛丽-克洛德和她的女儿就是这种人;第三类,这类人必须活在所爱之人的目光下。一旦所爱的人闭上双眼,其生命殿堂也将陷入黑暗之中。特蕾莎和托马斯应归于此类;最后是第四类,也是最少见的一类,他们生活在纯属想像,不在身边的人的目光之下。这类人是梦想家。弗兰茨(萨比娜的目光),托马斯的儿子(托马斯的目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第六部第二十三章】

正如上文所阐述的那样,我们全都需要有人注视我们。我们所渴望的“被注视的目光”是否可以被理解成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生命之重”呢?正是因为这些目光,我们的生活有了方向,我们的生命有了重量。可是萨比娜,她不需要任何目光,她甚至拒绝活在“真实”里,于是她的生命便也变得轻若鸿毛,无意义可言。看似轻巧,然而迷茫与无助却已是将她压得直不起身来。甚至萨比娜自己也对此产生了怀疑:“你可以背叛亲人,祖国,配偶和爱情,然而当亲人丈夫祖国一样都不剩的,还有可背叛的呢。”

由“轻”到“重”——这是萨比娜的一生

注释说明:

[1] “布拉格之春”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

[2] 尼采认为永恒轮回是他的“所有假说中科学的”,前提如下:宇宙间的能量是不灭的而时间是无限的,有限的力在无限的时间中运行,必定能重复出现.但实际上这种机率是近乎零的,这使得他的永恒轮回说缺乏科学上的根据.

[3] 巴门尼德正负之说:认为存在是永恒的,是太一,连续不可分;存在是不动的,是真实的,可以被思想;感性世界的具体事物是非存在,是假相,不能被思想。他认为,没有存在之外的思想,被思想的东西和思想的目标是同一的

[4] 弗兰兹·卡夫卡,生活于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合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本职为保险业职员。主要作品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

[5] 西方牧歌:多为乡村场景 ,人们尽情享受乡村的生活魅力,自在倾听古代神话或民间传说…牧歌中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现实忧患的世界,他们纯粹享受着精神世界的快乐。(汪翠萍.中国人民大学. 《西方牧歌发展与牧歌研究的历史钩沉》.《兰州学刊》100872.2021.04 )

[6] 柬埔寨内战:1970年3月18日,柬埔寨发生政变,西哈努克亲王领导的政府被推翻。这次政变是柬右派集团乘西哈努克出国访问之机在美国策动和支持下发动的。

[7] 巴门尼德(约公元前515年~前5世纪中叶以后)是一位诞生在爱利亚(南部意大利沿岸的希腊城市)的古希腊哲学家。主要著作是用韵文写成的《论自然》,如今只剩下残篇,他认为真实变动不居,世间的一切变化都是幻象,因此人不可凭感官来认识真实。

参考资料:

【1】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许钧译本)

【2】北京语言大学黄悦副教授《外国文学中的女性<米兰昆德拉笔下的女性:轻与重的辩证性>》.中国慕课(强烈推荐对女性文学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一下这门课!)

【3】汪翠萍.中国人民大学. 《西方牧歌发展与牧歌研究的历史钩沉》.《兰州学刊》100872.2021.04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经典语录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经典语录经典语录【1】

  1.如果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却可在其整个的灿烂轻盈之中得以展现。

  2.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3.相反,当负担完全确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的自由而没有意义。

  4.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5.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

  6.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

  7.而我们生活的草图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8.说一次不算数,一次就是从来没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

  9.对岁月的回忆远比他们在一起生活时更加美好。

  10.哪怕我们自身的痛苦,也比不上同别人一起感受的痛苦沉重。

  11.重,必然和价值是三个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必然者为重,重者才有价值。

  12.人只有一次生命,绝无可能用实验来证明假设,因此他就永远不可能知道为自己情感所左右到底是对还是错。

  13.在我们看来只有偶然的巧合才可以表达一种信息。凡是必然发生的事,凡是期盼得到、每日重复的事,都俏无声息。

  14.人生如同谱写乐章。人在美感的引导下,把偶然的事件变成一个主题,然后记录在生命的乐章中。

  15.自学者和学生的区别,不在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生命力和自信心的差异。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经典语录经典语录【2】

  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令她反感的,远不是世界的丑陋,而是这个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

  ——米兰 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

  ——米兰 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米兰 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便会以为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米兰 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自学者和学生的区别,不在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生命力和自信心的差异

  ——米兰 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要活在真实中,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别人,除非与世隔绝。一旦有旁人见证我们的`行为。不管我们乐意不乐意,都得适应旁观我们的目光,我们所做的一切便无一是真了。有公众在场,考虑公众,就是活在谎言中。

  ——米兰 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跟一个女人做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是几乎对立的感情。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迷途漫漫,终有一归。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爱情一旦公之于众会变得沉重,成为负担。

  ——米兰 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著名假说:原来的人都是两性人,自从上帝把人一劈为二,所有的这一半都在世界上漫游着寻找那一半。爱情,就是我们渴求着失去了的那一半自己。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第一次的背叛是不可挽回的。它引起更多的背叛,如同连锁反应一次次地使我们离最初的背叛越来越远。

  ——米兰 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

  ——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如果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却可在其整个的灿烂轻盈之中得以展现。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人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大学越来越多,学生也越来越多。为了获取文凭,他们得找到论文题目。题目是无限的,因为一切都可以论述。档案馆里堆得那一捆捆发黑的论文,比墓地还要惨,即便到了万灵节,也不会有人去看一眼。文化就在大批的制造,言语的泛滥,数量的失控中逐渐消亡。相信我,在你原来的国家的一部禁书,就远远胜过在我们大学里随口乱喷的亿万言。

  ——米兰 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我可以说眩晕是沉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却并不去抗争,反而自暴自弃。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以为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经文循环往复,犹如朝圣者的双眼离不开故土,犹如临终者不忍离世。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只有当迫害者误将它遗忘在某个角落时,我们才能与它不期而遇。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正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像一张草图。但“草图”这个词还不确切,因为一张草图是某件事物的雏形,比如一幅画的草稿,而我们生命的草图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真正严肃的问题,是孩子吐出来的问题,只有最天真的问题才是真正严肃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没有答案的问题是一道令你无路可走的障碍。换言之,正是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标志着人类可能性的局限,划出我们存在的疆界。

  ——米兰 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爱开始于一个女人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

  ——米兰 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看一看当一个人抛弃了所有他一直都以为是使命的东西。生命中还能剩些什么。

  ——米兰 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当北极近到可以触到南极,地球便消失了.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视觉受双重限制:让人什么也看不见的强光和完全彻底的黑暗。

  ——milan kundera《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但是,如果一件事取决于一系列的偶然,难道不正说明了它非同寻常而且意味深长?

  ——米兰 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人最大的弱点是善良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一切谎言的根源来自私人生活领域与社会生活的分界。

  ——米兰 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本文标题: 作家米兰·昆德拉去世,终年 94 岁,曾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对于他,你有哪些印象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2026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哪个更容易造成人的死亡为什么燕子春天的时候来南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