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当时百姓真的不用纳粮吗

发布时间: 2023-06-20 19:00:2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3

“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当时百姓真的不用纳粮吗?闯王来了不纳粮,只是宣传口号而已。李自成的大顺军各派系和归附力量,总...

“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当时百姓真的不用纳粮吗

“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当时百姓真的不用纳粮吗?

闯王来了不纳粮 只是宣传口号而已。

李自成的大顺军各派系和归附力量,总兵力接近百万。

即便李自成的嫡系部队至少也有20万。

这么多的军队,每天吃喝拉撒是巨大的消耗,不纳粮难道他们吃土吗?

李自成起兵初期,确实是不纳粮的。

为啥?有大户可以吃,打土豪分田地。

当年北方饥荒,政府财政年年赤子,拿不出钱来救灾。

但这不是说地方就一穷二白,还是有很多地主和富户的。

古代地主和富户一大特点就是喜欢储备粮食和金银,有的很多代都是如此。

他们不需要投资,赚到的物资就这样放在家里存起来。

这些是个人财产,明朝政府是动不得的。

所以崇祯最后朝廷因发不出军饷,实则已经崩溃,向大户、贵族祈求捐款,才得到10万两银子。

但李自成在北京打土豪,共获银七千万两白银,就是这个道理了。

李自成的起义军每到一处,先将明朝宗室杀死,然后抢劫地主和富户的粮食和银子,敢于抵抗就地杀掉。

这样一来,起义军得到大量的物资,应付眼前是没有问题了。

但是,明眼人看出来这个方法的局限性。

因为一个地方的地主和富户是有限的,他们的物资可能是几代人存下的,不可再生。

一旦抢光了,这个地方就成为白地了,不能再提供物资。

于是,李自成就必须像黄巢他们一样,四处流动作战,到处抢劫新的地区。

这种作战方式叫做竭泽而渔,把下蛋的母鸡煮了吃肉,迟早会完蛋。

到了起义中后期,李自成麾下饥民已经高达50万。靠抢劫地方,已经难以维持这么多人。

李自成无奈之下,曾经在洛阳一带试图建立根据地,也就是让饥民种地交租,商人做生意交税,士兵则屯田。

但这些均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没有多久攻破了北京,李自成在一片石溃败,这些建立根据地的行为就完了。

在北京,李自成的军队一样四处抢劫,甚至烧杀奸淫。由于当时部队人数已经太多,单靠抢劫地主、富户的物资还是有限的。比如白银虽然有7000万两,但粮食不足,于是就发展为连普通老百姓一起抢。

当时北京城普通老百姓,家里一般也略有些家底,比农民要富得多,有东西可抢。

结果就是搞得乌烟瘴气,老百姓迅速失去了对李自成的支持,认为他们是强盗。

“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百姓真的不用纳粮吗?

有一段时间,真的是打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用纳粮,只不过,这段时间很短暂。

  闯王李自成在起义初期,不但被朝廷斥为“反贼”,也被百姓目为“流寇”,只得四处流窜,异常狼狈,多次濒临绝境。

  后来出商山再起,得高人指点,只杀官府,不犯百姓,在政治上实施“均田免粮”、“平买平卖”、“割富济贫”等等政策,一下子就争取到了民心。


  虽然“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用在李自成和满清相锋之上不适用,但用在李自成和朱明王朝争天下之上,还是成立的。

  李自成在天下百姓眼里,俨然成为了一个救世主。

  “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只是民间传唱歌谣的一部分,前面还有诸如“杀牛羊、备酒浆,欢天喜地迎闯王”之类的唱词。


  大家在唱这些歌谣的时候,一个个眉开眼笑,翘首以盼,盼望闯王早一点儿到来。

  在这种背景下,李自成的势力迅速膨胀,一下子达到了百万之众,气焰张天。

  解释一下,闯王不用纳粮,那他的百万之众的口粮从哪来的呢?

  从百姓那儿购买来的。

  要购买,就要有钱,那闯王的钱又从哪里来的?

  从官府那儿抢来的。

  闯王与朝廷作对,当然就对官府不客气喽,抢掠官府存放粮食的仓,劫掠官府存放钱物的库。


  有了钱物,就可以向民众购买一切所需品了。

  有时,官仓里的粮多得运不走,李自成还会豪爽地“开仓济民”。

  而对于陕西、河南一带受旱灾灾情严重的地区,李自成不但发粮,还发放赈灾款。

  所以说,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李自成是真真实实拥有过一段“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美妙时光的。


  但,也正是因为李自成太“实心眼”,在推翻明朝统治后,没有及时变通,还想延续不纳粮政策,对已经投诚过来的明朝官绅继续拷掠,最终无法立足,被反动汉奸吴三桂迎入的清兵打败,迅速消亡。

不是,其实闯王来了,老百姓还是需要纳粮的,而且一点不比之前缴纳的少,因为闯王说的不纳粮其实只是在安稳老百姓而已。
确实如此,开始百姓是不用交粮的,也是因为这样,闯王受到了百姓的拥戴。后来李自成进京,看到明朝国库没有钱,也是压榨官宦阶层。
这只是一种夸张说法,应该是少纳粮,不是完全不交

“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当时百姓真的不用纳粮吗?

崇祯元年,新皇登基,朱由检上台不久后便对国内驿站制度进行改革,精简机构,裁撤官吏,节省开支,以为辽东筹措粮饷,而陕西米脂的一个驿站就在被裁撤名单中。



但令崇祯皇帝没有想到的是,就因为他的这次对驿站的裁撤,使得米脂县那个驿站里的一个普通工作人员失业了,而这位普通工作人员的失业很快在国内引起了连锁反应,最终这个名叫李自成的原国家工作人员在十六年后亲自带着百万农民军浩浩荡荡杀入北京城,逼死了自己。

李自成起义的前半程是非常曲折的,从最初投靠在闯王高迎祥帐下到接替高迎祥成为新的闯王,李自成一直在战斗却一直在挨打。


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随着张献忠的投降,李自成的战败,国内农民起义进入了低谷,这时候的李自成被洪承畴,孙传庭等大明将领打的丢盔弃甲,最终仅剩18骑逃入陕西商洛大山中而不敢出。


不过上天在某一时间里选中的人再怎么惨也不会影响他的主角光环,就在李自成等人为了吃顿饱饭而发愁的时候,张献忠在四川反了,朝廷的注意力又转移到了四川,这就给李自成留下了喘息之机,两年后,李自成率领数千人马杀出商洛大山,这一次李自成非常有信心,因为他找到了赢的办法,得到了更多的人心,他甚至可以失败无数次而东山再起,因为他抓住了当时百姓的弱点,知道百姓们最想要什么。


百姓最想要什么?无它,就是土地和粮食。所以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即分给老百姓土地让他们耕种,还不收税。所以老百姓非常支持李自成,这才有了“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民谣,而李自成也确实没有向老百姓收过税。


那么李自成既然号称百万大军,如果不向老百姓收税,那这百万大军的粮饷军饷又从何而来?答案就是“劫富济贫”,是的,李自成筹措粮饷军饷的方法非常的简单暴力,他以“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百姓支持,可以在短时间内聚起百万大军,自然不能再向百姓伸手要钱了,百姓那里不能要就只能向地主们要了。

所以李自成在攻城略地的同时也会一路向地主富户们强制索要钱财粮饷,若他们不给,李自成就会彻底翻脸直接查抄他们的家,这种近乎“掠夺”的索要效果也很明显,因此李自成在山海关战败之前从未被粮饷问题困扰。



不过,这种“劫富济贫”的掠夺式筹集军饷粮饷就注定了李自成最终一定会失败,因为他得到了百姓的支持却永远的失去了地主阶级的支持,尤其是进入北京后,他纵容部下在京师到处查抄官员士绅的家,农民军所到之处真是寸草不生,没有权贵集团的支持,农民军只能像“流寇”一般到处流窜,毫无根基可言。


所以这种“竭泽而渔”式的掠夺地主士绅们家产的做法才是李自成失败的根本原因。

这个是李岩为李自成的队伍编写的歌谣,鼓吹流贼多么好!宣扬怎么对百姓多么的爱。为反抗朝庭,推翻大明的舆论导向号角!
不是,国家的粮食都来自于百姓,不纳粮皇宫里的人就没有吃的,军队也没有吃的。
是的,李自成为了收笼民心,他来到一些地方不会强制纳粮,是老百姓自愿的。
不用。当时的百姓都很穷,他们没有多余粮食交税,李自成就是利用了这种心理。

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百姓不纳粮,闯王吃什么?

闯王李自成以其独特的成就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给后人留下一个成功而又失败者的形象。为何说他成功,因为他一个放羊娃硬生生的将大明朝搞了一个底朝天,为何说他失败,因为他没能守住自己的胜利果实,被清朝统治者渔翁得利了。

闯王在率领农民起义的时候,曾经喊出口号“迎闯王,不纳粮”,给底层百姓打了一针强心剂,天下百姓无不翘首以待,渴望闯王来了能带他们分一杯羹。能量是守恒的,物质也是守恒的,都不劳动,靠着抢夺别人的财产,最终还是被坐吃山空。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农耕就是整个国家的命脉,持续几百年发展下来,只有从地里长出来的粮食,才是正在创造出来的收益。赋税在各个朝代都是不可缺少的,支撑着一个国家的运转。

百姓不纳粮,李自成吃什么

赋税支撑着国家的开销,对于各地农民来说,也是压在他们肩膀上的一座大山。当时主要是靠天吃饭,如果遇到收成不好的时候,那么赋税就成了压倒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自古以来,老百姓只要是能吃饱肚子,逼不到份上都不会选择揭竿而起。在明朝末年,天灾人祸,朝廷内外麻烦不断,所有的钱财都得来源于农民的赋税,肚子都吃不饱,哪里有粮食来缴纳赋税,起义者如雨后春笋一般。

李自成也是起义者之一,他并不是一上来就是起义军头领,而是在闯王高迎祥麾下当兵,他打仗勇猛有胆识,有能力,很快便成为了闯王的得力干将,闯王不幸牺牲之后,李自成便被其他将领拥护为新任闯王,继续带领他们前进。

李自成起义初期肯定是将粮食分给百姓了,在当时很多老百姓都吃不饱饭的,他们听说跟着李自成能有饭吃,蜂拥而至。老百姓自己在家吃不上饭,跟着闯王能有饭吃,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李自成的队伍里面,跟随着闯王攻城拔寨。

起义军初期靠着这个政策,使得起义军急速扩张,他们不停的攻打新的县城,攻打下来之后便开仓放粮,除了满足队伍的基本开销之外,其余的粮食全部免费发放给当地的百姓。于是百姓继续加入起义军,继续去攻打新的城市。

这样的好处便是可以借着官府的存粮迅速拉起队伍,但是局限性也非常明显,他们必须得不停的流动攻打城池才行。起义军不能停下来,停下来就得饿肚子,这对于一只军队来说是致命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支军队没有一个稳定的后方,无法保证持续稳定的后期补给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

但是,一个持续稳定的大后方哪是说建就建得起来的,李自成前期军队的吃喝用度,就靠着攻占城池,抢夺官方钱财与存粮维持基本的稳定。

竭泽而渔,李自成终食恶果

李自成不纳粮的政策没能落实到最后,在于他不懂得及时变通,不纳粮只能维持一时,推翻前朝的统治,建立一个新的政权,就要让老百姓有吃的喝的,能自产自足然后还可以供养整个国家。仅仅靠着前朝留下的那点资源,短期内招兵买马还是可以的,并不能解决长久的问题。

李自成攻入明朝都城之后,对前朝官员与富户继续抢夺,最终导致自己没办法立足于统治层,反倒使得关外的大清趁机入主中原。在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理天下,不同的阶段要采取不同的政策,李自成的失败在于不懂的灵活变通,这也是数次农民起义的局限所在。

后记

百姓不纳粮是起义初期的一个口号,为的是招兵买马收拢人心,如果真的能持续发展下去,赋税是必不可少的,但前提是百姓自己能满足自己的温饱问题。

李自成前期取得天下的过程向人们证明他的政策是对的,可他没有治理国家的理念与法则,一个政权的运转起核心还是要依靠对于百姓的有效治理,他在取得政权之后,没能将全国的精英层利用起来,而是将他们推向了对立面,注定了最终的失败。

李自成宣扬“闯王来了不纳粮”,他真的这样做的吗?

他真的这样做的吗?

李自成之所以能够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农民起义军,靠的就是“闯王来了不纳粮”。但是口号虽然是这样叫的,跟不上却并没有真正做到“不纳粮”。就是打着一个幌子来招纳民众。

在明朝的末期,中原大地四处都爆发了战争。而一旦打仗的话,其中最遭殃的就是这些平民百姓了。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打仗就需要士兵,士兵就需要吃法,自然就需要粮食。而粮食从哪里来,基本上都是从这些百姓手中拿来的。

所以,一旦遇到打仗,百姓总是流离失所,到处躲躲藏藏,很多人都没有办法交出粮食。而农民出身的李自成也非常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自起义开始就打着一个非常好的口号“闯王来了不纳粮”。一下就抓住了老百姓的心,让天下的民心往李自成身上偏。


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直让百姓交粮的明朝官方就成了百姓所憎恶的对象了,对于这个欺压百姓,让自己交粮食的明王朝百姓们是非常的恨的,也非常渴望这个让自己不交粮的闯王取而代之,最后也是如同这些百姓所想的那样,闯王李自成成功攻破了北京城,取而代之了。

但是李自成虽然口号是“闯王来了不纳粮”,但是也没有真正的不交粮。因为如果真的是不交粮的话就只能靠抢劫富豪官员来维持军队的开销,这个很明显是不显示的。所以李自成的军队也是要交粮的,只是相比于明王朝要少上很多。可是就算是这样,百姓们也满足了。

在当时根本就没有这么做,因为在打仗的时候,粮食是非常紧缺的
并不是真的,他后来闯进紫禁城后烧杀抢掠,无所不做。
并没有,反而在京城那几天尽情的吃喝玩乐。
我个人觉得他不是这样做的毕竟这样不太好不是一个好办法
本文标题: “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当时百姓真的不用纳粮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1671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卡拉什尼科夫对人类武装力量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公鸡有哪些独特有趣的生活习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