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明史》盛赞宣德帝朱瞻基是“好圣孙”,而越南的《平吴大诰》却认为其是名不副实的“狡童”

发布时间: 2023-06-14 17:06:4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1

明宣宗朱瞻基算得上好皇帝,口碑为何还是差?早些年初中语文课本中曾有一篇很有趣的文言文《促织》,文中提到了一位爱斗蛐蛐的,当年学习...

为何《明史》盛赞宣德帝朱瞻基是“好圣孙”,而越南的《平吴大诰》却认为其是名不副实的“狡童”

明宣宗朱瞻基算得上好皇帝,口碑为何还是差?

早些年初中语文课本中曾有一篇很有趣的文言文《促织》,文中提到了一位爱斗蛐蛐的,当年学习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位是谁,只觉得他是一个不务正业、不靠谱的坏。但随着知识地不断增长,后来知道,他就是大明王朝的第五位明宣宗朱瞻基。

朱瞻基年少时很优秀,不但聪明伶俐,还被朱棣认为“类己”,应该说他的残疾老爹朱高炽能够顺利从朱棣手中接过皇帝的接力棒,还真是借了儿子朱瞻基的光。当年,要不是大才子解缙那一句“好圣孙”响彻在朱棣耳边,也许,皇帝的接力棒就轮不到朱高炽,而很可能转移到他的弟弟朱高煦手中。关于这哥俩的位之争,在明史中记载颇多。马上朱棣对残疾并肥胖的安静的大儿子朱高炽,很不喜欢,却喜欢勇武的朱高煦,多次起意要废长立幼,并且太监黄俨、淇国公丘福等人也力挺朱高煦,而朝中有一批文臣却有不少人支持朱高炽。一时之间,朱棣陷入困惑当中。正值朱棣左右为难之际,大才子谢缙脱口而出的“好圣孙”一词,一下子击中了朱棣的心坎儿,遂下定决心将传于朱高炽。

可惜朱高炽的福运确实不够厚,他登上位,仅十个月就暴病而亡,及时向朱瞻基递上了接力棒。朱瞻基继位之初很英明地解决了两位叔叔的藩王不轨事件,消除了朱高煦和朱高燧等藩王的势力,开创了国内安定团结政治氛围。朱瞻基重用杨士奇、杨荣、杨溥、夏原吉、蹇义等贤臣,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注意节俭,致力于太平社会的建设。在他统治的十年中,国家户口与垦田逐渐增多,粮食产量增加,政府税收增多,官营民营手工业陆续发展,商业城市增多,东西南北商业流通畅快,海外贸易往来活跃。这是明朝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作为太平天子的朱瞻基,唯一的爱好就是斗蟋蟀。继位后他曾经让各地采办上等蟋蟀来京,地方官员为了取悦宣宗,都变本加厉地下达任务,一度给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朱瞻基也被百姓们称为“蟋蟀”。但所干的最大的坏事却不是这个,而是遗祸子孙的“培养太监处理政务”这件事。

就朱瞻基自身来讲并没有受到的过度干政影响,但他为开辟的“培训班”制度,使得他的后世深受太监“干政”之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宦官干政的危害认识很深刻,他不但用铁牌明确规定禁止宦官干政,甚至还规定宦官识字也不可以(这一点很高明,纯文盲的太监,再坏也干不出高明的坏事)。但朱瞻基需要信得过的宦官去处理他大量的文件,这就需要这些宦官得有一点文化,纯文盲是干不了的。但可怕之处就在于此,有了一点文化的死太监,自然很难有治国理政的高手出现。

因为他当时并没有什么大的政绩,百姓不夸赞他,所以口碑差了。
朱瞻基年少时很优秀,不但聪明伶俐,还被朱棣认为“类己”
朱瞻基算得上是一代明君,但是他的废后事件也是他人生的一大污点,还有喜欢斗蟋蟀
他是好皇帝只是没有实行铁腕政策,他喜欢都蟋蟀玩乐,没有什么政绩

历史上朱瞻基怎么死的那么早

历史上朱瞻基怎么死的那么早

历史上朱瞻基怎么死的那么早?相信大家对朱瞻基并不陌生,这是明朝的一位皇帝,但朱瞻基却英年早逝。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历史上朱瞻基怎么死的那么早的相关内容。

历史上朱瞻基怎么死的那么早1

朱瞻基去世早因为疾病的原因和过度劳累有关。朱瞻基去世时年仅38岁,在短暂患病后意外的死在了乾清宫,他尊为章皇帝,庙号宣宗。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把明朝推向了太平盛世。

瞻基,明仁宗朱高炽的长子,明朝第五位皇帝 1425-1435年在位),史称明宣宗。明宣宗是明朝难得的好皇帝,他继承先祖的事业,励精图治,把明朝推向了太平盛世,他和其父统治的十一年间被史家称为仁宣之治。

可惜的是这位好皇帝并长命,三十八岁时便去世了,据史料记载,他是因短期疾病去世的,具体什么病无从考据。仔细查阅资料,不难发现明朝的十六帝都去世得都比较早,十六位帝王中,论高寿也就明太祖、明成祖两个早期皇帝,他们的寿命皆超过六十岁。而后,明朝皇帝寿命大幅下滑,多数在四十多岁的时候驾崩。在明朝历史中,寿命最短的为天启,年仅二十三岁,正德皇帝离世的时候也不过三十一岁。由此看来,朱瞻基似得比较早很有可能与家族缺陷遗传病有关。

历史上朱瞻基怎么死的那么早2

历史上的朱瞻基是怎样一个皇帝

朱瞻基出生于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二月初九日。据《明史》记载,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爷爷朱棣梦到他太爷爷朱元璋授予象征皇权的大圭,并说道:“传世之孙,永世其昌。”朱棣睡醒后下人跑来向他禀报说世子朱高炽家刚刚诞生了一大胖小子,此子便是朱瞻基。

在离奇梦境的暗示下,朱棣开始致力于筹备造反事业。也正是因为梦境的原因,他对朱瞻基特别喜爱,认为这小子是老天爷赏赐的特殊“礼物”。

1399年8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靖国难”名义正式起兵对抗建文帝朝廷。经过三年时间的“靖难之役”,朱棣打败建文帝,成功夺取了皇位,成为明朝历史上的第三任皇帝,史称永乐皇帝。

在当上皇帝后,朱棣面临着一个艰难的决定,那就是册立谁为太子的问题。老大朱高炽宅心仁厚,善于处理行政事务;老二朱高煦强悍果断,擅长军事谋略。两个儿子各有优点,这令朱棣感到很难取舍。关键时刻,“世子党”成员解缙抛出了“好圣孙”理论,这让朱棣茅塞顿开。于是他宣布册封世子朱高炽为皇太子。永乐九年(1411年),朱瞻基以嫡长孙身份被立为皇太孙,正式成为朱棣皇位的第三代接班人。

真实历史上的朱瞻基早年生涯比较平稳,并没有《大明风华》中那么波澜起伏。当时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虽然觊觎皇位,但始终没有掀起什么大的风浪。朱棣去世后,朱高炽继承皇位,朱瞻基则成为了皇太子。

朱高炽在位时间只有短短八个月,他在执政最后阶段确实派朱瞻基前往南京。不过目的并非像《大明风华》中所说的那样是为了防备已公然造反的朱高煦和朱高燧,而是为迁都回南京做准备。事实上,在这个阶段朱高煦还没有起兵。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八日,明仁宗朱高炽驾崩,朱瞻基以皇太子身份承袭帝位,史称宣德皇帝(明宣宗)。

真实历史上的朱高煦造反发生在朱瞻基即位一年后。当时朱高煦以朱瞻基违背先帝定下的规矩且用人不当为由正式起兵,打算重新复制当年的“靖难之役”。然而这场叛乱的影响程度远没有《大明风华》中所演绎的那么猛烈,事实上整个叛乱只持续了二十来天,朱瞻基御驾亲征,但他所率的主力部队还没抵达,朱高煦就被老将薛禄所率的先头部队给拿下了。

在平定了朱高煦叛乱后,朱瞻基又下旨召回了驻扎在安南(今越南)的明军,结束了明朝对安南的统治。此举虽然是放弃了当年好不容易打下的领土,但也为明朝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因为安南各阶层人民二十多年来一直反抗明朝统治,朝廷为此投入了无数人力、物力、财力,却看不到任何平复反抗的希望。与其坚持徒劳无功的军事行动,不如早点“割肉”为帝国积攒更多实力。

朱高炽与朱瞻基父子在位的这段时间被后世称为“仁宣之治”,是明朝276年时间中,国力最强、政治最清明的时期。朱高炽虽只在位八个月,但永乐朝遗留下的不少弊政都是在这短短八个月时间中被扭转过来的,因此后世对洪熙皇帝朱高炽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而宣德皇帝朱瞻基则是在父亲一系列仁政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化改革,使得大明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在行政方面,朱瞻基执政期间强化了御史的监察职能,使得监察工作可以渗透到大明王朝的各个领域,有效整顿风纪,淘汰了大批尸位素餐的官员。此外,朱瞻基还正式将“巡抚”职务制度化,有效解决了地方平级部门之间互不协调的局面。

在军事方面,朱瞻基执政初期解决了朱高煦叛乱和安南问题。之后又通过重建兵员花名册的方式,确定各军事单位实际兵员人数和所需的.粮饷,搞定了军队中吃空饷以及军官侵吞士兵口粮等问题。

在经济方面,朱瞻基执政期间重新组织财政和实施救济措施。大幅减轻百姓的负担,并让许多在永乐末年为逃避沉重税负背井离乡的百姓重回故乡。

总而言之,朱瞻基统治下的大明王朝没有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压力,没有文官集团之间的党争,没有宦官专权的局面。整个国家呈现政治清明,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如果要让一个现代人穿越到明朝,那穿越到朱瞻基在位时期肯定是个不错的选择。

历史上朱瞻基怎么死的那么早3

朱瞻基的哪个儿子当了皇帝

明宣宗朱瞻基只有两个儿子,他们分别是长子朱祁镇跟次子朱祁钰,朱祁镇是孙皇后所生,朱祁钰生母原本是宫女,后来被晋封为贤妃。

不论是立嫡立长,朱祁镇都是皇位的不二人选。但是,朱瞻基的这两个儿子后来都当上了皇帝,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位和第八位皇帝,而朱祁钰是明朝第七位皇帝。

朱瞻基壮年早逝,他死后,把皇位传给了长子朱祁镇。不过,后来朱祁镇的皇位让弟弟朱祁钰给截胡了。

土木堡之变,朱祁镇率兵亲征瓦剌,结果全军覆没,朱祁镇本人也被瓦剌所俘。瓦剌打算用朱祁镇作为筹码,跟大明谈条件,但是大明也是个有骨气的王朝,在朱祁镇被俘的时候,明朝众人推举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当皇帝。

在此之前,朱祁镇跟朱祁钰兄弟二人的感情还挺好的,朱祁镇率兵亲征,也愿意把朝政大事交给朱祁钰打理,可见他还是非常信任这个兄弟的。然而世事无常,朱祁镇被俘,朱祁钰当上了皇帝。品尝到权力滋味的朱祁钰,也上了瘾,即便一年以后,朱祁镇被从瓦剌放了回来,朱祁钰也不愿意再把皇位还给他了。朱祁镇后来还是通过夺门之变从病重的朱祁钰手中夺回的皇位。

朱瞻基的两个儿子,都是明朝的皇帝,一个明宣宗,一个明代宗。不过,朱祁镇、朱祁钰都跟朱瞻基一样,并不长寿,朱祁钰活到三十岁就去世了,而朱祁镇也只活到了三十八岁。

历史朱棣的三个儿子结局是什么?

朱棣的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长子朱高炽当了皇帝之后,仅仅只过了一年的时间就生病死掉了。次子朱高煦死的最惨,他被自己的亲侄子活活的烤死了。三子算是朱棣儿子里面最好命的一个吧,虽然曾经谋反过,但是朱瞻基并没有对付他,反而是让他安稳的活到了50岁,是病死的。

大儿子: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出生于公元1378年,当时其父朱棣乃是明朝的燕王,因为朱高炽幼时深受祖父明太祖朱元璋的喜爱,所以朱元璋就册封了年幼的朱高炽为燕王世子,让他将来承袭燕王的爵位和权势。

朱高炽天生仁厚安静,他酷爱美食和文学,除了箭术之外,对行伍打仗之事并不太感兴趣,而且因为其天生有脚疾而且身体肥胖,所以这个大儿子在能征善战的朱棣眼中并未受到过多的重视。在朱棣的思维中,儿子应当与父亲性情相近,但有脚疾的长子朱高炽却喜文避武、喜静厌动,实在没办法日日将其带在身边亲自调教培养。然而在祖父明太祖朱元璋的眼中,长孙朱高炽却是个喜好读书、言行有度、端稳持重的好孩子。

公元1395年,被朱元璋钦定为燕王世子的朱高炽,被祖父明太祖进行了若干“品性测试”,通过对国事和军务的我问你答,朱元璋认为长孙朱高炽性情仁厚、颇有见识和胸襟,直言这个皇孙有“君人之识”并大加褒赞。

朱高炽21岁那年,父亲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4年后,善于攻伐的朱棣大获全胜,从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夺下了大明的皇权,于公元1402年6月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从此开始了他长达22年的君王统治。

明成祖朱棣功业卓著、能力超然,通过他的文功武治,大明迎来了安泰繁荣的顺治时代,史称“永乐盛世”。

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欲确定大明的储君人选,当时朱棣的心目中已经属意将嫡长子朱高炽册立为太子。

然而朝中的大臣却各有想法,有相当一部分人还伺机推举二皇子朱高煦为太子,理由就是朱高煦曾在靖难之役中勠力追随在朱棣身边并立下了赫赫战功,完全当得起“文武全才”这几个字。

心有动摇的朱棣转过头又征求大臣解缙、黄淮、尹昌隆3人的意见,黄淮和尹昌隆适时拿出了“立嫡立长”的立储传统论调,而解缙还不失时机地进言道:皇长子仁孝,立之则天下归心。好圣孙则可保大明三世无忧。

解缙口中的“好圣孙”恰恰指的是朱高炽的儿子、朱棣最疼爱的皇孙朱瞻基,因为重臣解缙的一句良言,使得明成祖朱棣如梦初醒,很快就册封了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隐含的目的就是希望未来大明的江山社稷,将由自己最疼爱的好皇孙朱瞻基来承袭、统治。

明成祖朱棣薨逝后,太子朱高炽即位为帝,朱高炽当上皇帝的时候已经年过四旬,健康状况并不太好的他上位后就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使得整个大明整肃一新、焕发了出了新的气象。

可惜,体胖多病的明仁宗朱高炽于公元1425年猝然薨逝在皇宫之中,终年47岁的朱高炽从登基到过世才仅仅做了10个月的皇帝,满朝文武皆哀恸难过、伤心不已。

二儿子:朱高煦

朱棣二儿子朱高煦,身高七尺,相貌英俊,武艺超群,骑术很高,早年跟随朱棣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朱棣看在眼里,在各方面都和朱棣最为相似,在立太子的时候,朱棣的天平是倾向朱高煦的。但是朱棣最终还是选择了大儿子朱高炽,而将朱高煦封为汉王,封地是云南,但他却一直居住在南京不走,依旧想找机会谋取太子之位。放任手下的兵,胡作非为,终于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被强制分到了安州,但是夺位之心不灭。

朱高炽死后,儿子朱瞻基继位,也就是明宣宗,这时朱高煦模仿老爹的行为,想造侄子的反,朱瞻基并没有将曾经谋害自己的事情放在心上,反而还给了他很多赏赐。这些对朱高煦来说都不能满足,毅然决然地选择布老爹的后尘,起兵造反。可惜的是,他没有老爹的运气和能力,起兵不久便以失败告终。

投降后的朱高煦被贬为庶人。但是朱高煦夺位之心不死,在一次明宣宗来拜访他时,还想着将皇帝绊倒,这让明宣宗大为恼火,遂下定决心处死朱高煦,还将他的家人诛杀了,朱高煦的悲惨下场正是印证了"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的说法。

三儿子:朱高燧

朱高燧是明成祖朱棣的三皇子,与朱高炽和朱高煦乃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朱高燧天性鲁莽、行事冲动,从小最喜欢跟着二哥朱高煦玩耍嬉戏,因此成年之后,朱高燧就仿佛是二哥朱高煦的跟班随从一样,总是受到朱高煦的指使和摆布。

永乐二年,朱高燧被父皇朱棣册封为赵王,但因为朱高燧是徐皇后和朱棣最为宠溺的小儿子,所以他被封王之后仍然奉命留居在京城之内,始终过着极受宠爱而且逍遥自在的日子。由于朱高燧总是恃宠而骄、任性妄为,所以他曾屡屡做下触犯法令之事。一开始,因朱高燧拥有着当朝三皇子的特殊身份,故他那些作奸犯科之事得以被暂且姑息纵容。

虽说朱高燧一直与二哥朱高煦关系密切,但那并不意味着他对皇位没有半点觊觎之意。身为大明嫡出的皇子,朱高燧亦曾想过先联合朱高煦扳倒太子朱高炽,然后自己再静待时机除掉二哥朱高煦,一举坐上大明的皇帝宝座。

不久,曾犯下诸多违法之事的朱高燧被拥护太子的朝臣揭露了累累罪行,明成祖朱棣大为光火,当即就下令褫夺了朱高燧的冠服并诛除了一直辅佐他的长史顾晟。

生性仁厚的大哥朱高炽害怕父皇会责罚过重,便在朝堂上跪地求情,希望父皇朱棣饶过弟弟朱高燧一回,给朱高燧改过自新的机会。

明成祖朱棣薨逝后,当上皇帝的朱高炽并没有“翻旧账”、寻找由头惩治曾经对自己不利的朱高燧,反而还顾念手足亲情厚赐了朱高燧、对这个亲弟弟照顾有加。

明宣宗朱瞻基继承大统之后,因为二皇叔朱高煦心中犹怀恨意而不得不将其处死,但当一众大臣上书提议要彻查朱高燧的时候,朱瞻基心里很清楚三皇叔朱高燧再无谋逆之意,因此他力排众议,坚定地维护了朱高燧的声名,不仅放了三皇叔一马,还对其宽待优抚,彰显了一代帝王的仁厚和大气。

公元1431年10月,因病终老的朱高燧在当了29年赵王之后善终离世,终年50岁。

明成祖朱棣一共有四个儿子,老大朱高炽,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老四朱高爔。其中老四命最苦,没享受几天荣华富贵,刚出生不久就夭折了。这剩下的三个儿子中除了老大,那俩打小也没让他们的老爸省心多少,其中有一个还把“不作不会死”发挥到了极致。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朱棣皇帝这三个儿子的最终结局是什么吧:

一、老大朱高炽:操劳过累,得了重病,病死的。

朱高炽,人不错,也厚道。老妈是仁孝文皇后徐氏。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年号洪熙。当年他老爸朱棣为了从侄子手中夺回本应该属于是自己的天下时,朱高炽真的没少给他老爸出力,守北平府时,仅以万人拒南军李景隆五十万之众围攻,由此可见还是才华横溢的。

到了永乐二年当上了皇太子。后来他老爸数次北征蒙古,朱高炽都以太子的身份监国,做到了朝无废事。到了永乐二十二年子承父业,接了老爸的班,做了皇帝。

在位期间是个好皇帝,为政开明,发展生产,对老百姓也好。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案,废除了许多苛政。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础。好景不长,到了洪熙元年五月,可能是操劳过累,得了重病,不久后驾崩,享年才四十八岁。庙号明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之献陵,传位于他儿子朱瞻基。

二、老二朱高煦:不作不会死,自己作死的。

老二外号“大明第一作死之神”是打小就没让他老爸省过心,朱高煦自幼就凶悍,不讲理。在洪武年间曾与秦、晋、燕、周四王世子一同被明太祖召往京城学习,他却不肯好好学习,而且言行举止轻佻,一看就是发二世祖。明太祖对他也是非常讨厌的很。

建文帝继位时,朱高煦和他哥朱高炽一同入朝。老舅徐辉祖见他游手好闲,吊儿郎当,便悄悄中告诫他,让他好好学习做人。结果这小子非但不听,临走还把他老舅的宝马偷走了。渡江返回北平老家时(今北京)。还经常杀死官民,还在涿州击杀驿丞,让他老爸背了不少黑锅。后来又造反,打不过投降了。宣宗念着都是亲戚,就原谅了他一家老小。后来宣宗好意想着还有这么一家子亲戚,就大包小包拎着礼物看他们去了。谁成想,把皇帝老儿给故意绊倒。这下惹着皇帝了,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又让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的给烧烤了,还把几个儿子也都给害死了。

三、老三朱高燧:这哥仨里面唯一善终的。

朱高燧是一个让宠坏的娃,和他的二哥朱高煦一路货色,这哥俩是经常性的密谋夺嫡。年轻的时候就没把他哥朱高炽放在眼里,仗着老爸的宠爱,横行霸道,就差喊一句:“我爸是朱棣了”。

跟他二哥合谋夺取大哥的太子之位时,被他们老爸朱棣知道后,诛杀了他手下长史顾晟,冠服也让下了。最后还是他大哥心疼他,求了老们老爸,才得以免罪。再后来他侄子做皇帝了,又造反了一次。皇帝念着亲戚之情,绕了他。这次朱高燧学会低调做人了,从此在家养花逗鸟得以善终,一直到宣德六年去世,活到了五十岁,他去世后他的儿子朱瞻塙承袭了王位。

以上就是对朱棣儿子们的介绍了,虽然朱棣三个儿子的起点是一样的,但是他们的结局却各不相同。长子朱高炽虽然做了皇帝,却把自己操劳的累死。次子朱高煦则因为作死被处死。三子朱高燧虽然被流放,但在晚年确得到了善终。

明成祖朱棣一生子嗣稀薄,只有四子五女,在皇帝中算少的了。他四个儿子中,幼子朱高燨幼殇,其生母不详,出生仅一个月便夭折,还没来得及受封爵位,所以他就只剩三个儿子。而且朱棣的所有子嗣,都是在他登基之前所生,自从他当了皇帝,就没有子嗣出生了。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朱棣这3个儿子的结局。

1、大儿子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成祖朱棣长子,生母仁孝文皇后徐氏。明朝第四位皇帝,年号洪熙。

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高炽生于凤阳府。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为燕王世子。朱棣起兵靖难期间,以世子朱高炽守北平府。朱高炽善抚士卒,仅以万人拒南军李景隆五十万之众围攻,城赖以全。永乐二年(1404年),立为皇太子。明成祖朱棣数次北征蒙古,朱高炽都以太子的身份监国,朝无废事。其弟朱高煦、朱高燧有宠于朱棣,串通宦侍,阴谋夺嗣。后因侍郎胡濙密疏,成祖才改变更换太子之意。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在位期间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朱高炽是个贤能的皇帝,可惜命运弄人,他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的八月登基,登基不到一年,便患上重病,最终去世于洪熙元年(1425年)的五月,终年48岁。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之献陵,传位长子朱瞻基。虽然他在位的时间并不长,但在短短十个月内发展生产、与民生息、废除苛政、平反冤狱等等,为明朝做出了巨大贡献,想必如果没有早逝,势必会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位明君。

结局:继位不到十个月重病去世,死的时候只有48岁,在后世有仁名。

2、次子朱高煦

朱高煦(1380年12月30日-1426年10月6日),明朝宗室,成祖朱棣次子,仁宗朱高炽同母弟,徐皇后所生。

朱高煦最初被封为高阳郡王,后随父亲起兵靖难,累立战功。成祖即位后,封为汉王,藩国云南。他却一直留居南京,不肯就藩,多次谋取太子之位,行事还十分嚣张跋扈,不仅私自训练护卫,还直接杀官员,僭用御用车马器物,与朱高炽争夺“太子”之心昭然若揭。永乐十五年(1417年),被强令就藩乐安州,但仍不悔改。

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朱瞻基继位后,朱高煦起兵造反,却在明宣宗亲征后投降,被废为庶人,囚禁在西安门内。之后朱高煦有一次让朱瞻基丢了面子。于是朱瞻基大怒让人用铜锅扣住了朱高煦,朱高煦力气很大快要将铜锅举起来了,朱瞻基又让手下在铜锅周围放火,就这样朱高煦被活活烤死了。后其诸子相继被杀。

结局:朱高煦的下场很惨,直接给自己的侄子朱瞻基活活烤死了,他的儿子也相继被杀。

3、三子朱高燧

朱高燧(1383年1月19日—1431年10月2日),男,汉族,明朝宗室,明朝第一代赵王(除朱元璋第九子外),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明成祖朱棣第三子,明仁宗朱高炽同母弟,母为仁孝文皇后徐氏。

洪武十五年十二月十六日(1383年1月19日)生于北平,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五孙。其父朱棣时为燕王,其母徐氏为燕王正妃,是时任燕王朱棣第三子。

靖难之役后,其父朱棣登基改元永乐,于永乐二年(1404年)四月封为赵王,藩地为彰德府,时年22岁。受封赵王以后,永乐帝命其据守北京,令有司将一切政务先交由赵王朱高燧过目,再进行处理。由此可见朱棣对这个儿子能力的肯定,并且对他信任有加。

朱高燧早年受到朱棣的宠爱和信任,但是这也让朱高燧养成了骄横的性格,之后还密谋造反,因此在朱瞻基平定朱高煦之后大臣都建议抓捕朱高燧。朱瞻基没有听,反而优待自己的叔叔。之后朱高燧也没有什么不法的事情,宣德六年(1431年)八月二十六日薨逝,年50岁,谥曰简,朱高燧死了之后朱瞻基还专门辍朝三日,让朱高燧次子朱瞻塙继承王位。朱高燧及时悬崖勒马,为他换来一个好的结局,比起二哥朱高煦,至少不会留下恶名。

结局:病死的,一直活到50岁,得善终。

以上就是关于朱棣3个儿子结局的介绍了,朱棣一生中的子女并不多,在他死前还活着的三个儿子,一个早死,两个谋逆,其中就数次子朱高煦结局最惨,不仅自己在铜缸中被活活烤死,几个儿子也都被斩草除根,只能说是多行不义必自毙。

说实话,以前对明朝并不是很了解,后来读了《明朝那些事》就特别想了解这个朝代,所以找了很多这类历史书看。我就来说说朱棣三个儿子的结局。

1、长子朱高炽

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朱元璋都对这个孩子喜爱有加,所以后来朱棣立了朱高炽为太子。朱棣死了之后,朱高炽就继位当了皇帝,朱高炽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也就是明仁宗了。

朱高炽这个人性格非常的内敛,不喜欢运动,比较喜欢读书,所以久而久之的就比较胖了,而且身体也有病,上位后不到一年就死了,当时只有47岁。

个人对他的评价:仁厚

2、次子朱高煦

朱高煦很厉害,跟随他父亲一起起兵靖难,作战十分的勇猛,立下了很多战功,朱棣当时皇帝后,给朱高煦封了一个汉王,在云南就藩,但是朱高煦不肯去,觉得云南太远了,而且朱高煦还想把太子的位子搞掉,所以一直赖在南京不走,而且他完全不知道隐藏自己的野心,桀骜不驯,多次犯错。

朱瞻基继位的时候朱高煦觉得机会来了,起兵造反,但是很快就失败了最后被下狱囚禁。一次朱瞻基去看这个朱高煦,没想到朱高煦竟然拿脚绊这个朱瞻基,朱瞻基大怒,用一口三百斤重的缸罩住朱高煦,但是朱高煦竟然直接把缸给举起来了,朱瞻基没办法就让人在缸的周围点火,硬生生的把朱高煦给烤死。

个人对他的评价:脾气太坏

3、三子朱高燧

朱高燧和他的二哥朱高煦一样的,一丘之貉,他们俩人经常性的密谋夺嫡,这俩人天天就是为非作歹,朱高燧也是为非作歹了很久,最后被发现,好在朱高炽为他辩解,朱高燧就这样在怀疑和被解救中活到50岁,最后逝世。

个人对他的评价:心比天大,胸无良策。但是人家却是三兄弟中活的最久。

我个人觉得,朱高炽没有他爷爷,父亲那样的战斗力,但是人家仁厚,比起上两位的杀伐果断,人家注重的是文治,当然了,就是在位时间短。

朱棣有四个儿子,分别是:

仁宗朱高炽,汉王朱高煦,赵简王朱高燧,朱高爔

四个儿子的结局:

仁宗朱高炽(存疑),朱高煦烤死,朱高燧寿终,朱高爔早夭。

大儿子朱高炽《明史》记载:

“是日,崩于饮安殿,年四十有八。”朱高炽于48岁驾崩于饮安殿。这位在位不到10个月的一代仁君就落幕了,但是他究竟是因何而死,《明仁宗实录》、《明史·仁宗纪》等,都只字未提,死因成谜。

关于朱高炽的起因有两种观点:

1.纵欲过度

根据明代史料记载,朱高炽曾经患过一种不治之症,当时称为“阴症”,只听这个名字,就可以大致推断出,这种疾病和精力损耗过度有关,导致身体阴阳失调。而透露出这件事的人,是朱高炽身边的 太监 ,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2.谋杀论

持这种观点的人,普遍都认为,朱高炽是被儿子朱瞻基谋杀了,依据则主要来自于朱高炽驾崩前后朱瞻基的各种表现。

朱高炽登上皇位后,太子朱瞻基一直在南京,汉王朱高煦则在封地山东乐安,朱高炽病重后,他们都在密切关注着形势的发展,尤其是朱高煦,安排了很多眼线在朱高炽身边,准备一旦皇帝驾崩,就即刻行动,趁乱和侄子抢夺皇位。

朱高炽驾崩的消息传来之后,朱高煦早早就在半道上埋伏了人马,就等朱瞻基过来了,可他左等右等,等的花都谢了,就是没等到朱瞻基经过,却等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朱瞻基已经在京城继位为帝了!

总结一下就是说朱瞻基仿佛提前知道朱高炽要驾崩,所以没等报丧直接回了京城。而且朱高炽想来不喜欢朱瞻基,所以认为朱瞻基谋杀了朱高炽。

我们来分析一下:

朱瞻基谋杀诈一看挺有道理,朱高炽的种种表现来看好像不喜欢朱瞻基,甚至朱高炽不顾大臣劝阻,非要破例赶太子去南京监国,就是想废太子。

但是细想一下就会有很多疑点,朱高炽自己以嫡长子继位,朱棣那么强势,想废掉朱高炽这个太子都没有成功,他刚刚登基就想换太子也不太可能。

而且朱瞻基去谋杀风险是十分大,如果没有把握成功,就会连命都保不住。

再说朱高炽本身就肥胖多病,身体不好,所以生病导致死亡的可能性更大。

阴谋家朱高煦

朱高煦和朱高燧的结局没有那么多争议,

朱高煦是一个有勇无谋,好勇斗狠且还很有野心的野心家,他的好勇斗狠最终激怒了侄子明宣宗朱瞻基,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被抓的朱高煦毫桀骜不驯,用脚绊倒了来看自己的侄子朱瞻基,朱瞻基大怒,用800斤的大缸扣住朱高煦,在外面点火,以至于最后他被侄子做成了活活烤死。

朱高燧一直是唯朱高煦马首是瞻的,不能否认作为明成祖朱棣唯三的儿子,他没有夺位野心,但在朱高煦的强悍气势下,朱高燧暂时选择与二哥结成同盟,共同对付大哥朱高炽。  

朱高炽驾崩,朱高燧着实老实了一段时日,直到朱瞻基登基,朱高燧才隐隐的起了再次反叛的心思。不过苗头没出,朱瞻基就直接打压了下去,朱高燧老老实实地匍匐在了侄子的脚下,此后再没有过非分之想。最后才得以寿终正寝。

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为什么只当了十年的皇帝?

因为朱瞻基在短期患病后于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日(1435年1月31日)意外地死去,英年早逝。

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即明宣宗(1425年-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 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

朱瞻基在性格上,他与其父朱高炽相似,也具有他父亲那种对皇帝作用的理想主义的、然而是保守的想法。朱瞻基是文人和艺术的庇护人,他的统治的特点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在位期间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一时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朱瞻基与其父亲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短短十一年,但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 

宣德十年(1435年)驾崩,终年38岁,葬景陵。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朱瞻基天资英畅,敬礼大臣,勤恤民隐,慎于用人,严惩贪官污吏,或说臣下有过失,密加详察,实则加罪,诬陷则重惩诬告之人。 由于他出色的治理出现了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在明代,朱瞻基是继朱元璋和朱棣之后,鲜有有作为的皇帝,因为他为大明朝贡献了一个“仁宣之治”。朱瞻基是一位善于纳谏的皇帝,在军国大事上,能听取臣下的意见,比如在即位之初,他听从阁臣、大学士杨荣的建议,率兵亲征,平定了怀有不臣之心的皇叔高煦的叛乱,  维护了皇室内部的稳定;

交阯(即安南,今越南北部,明初设有交阯布政使司)叛乱,朝廷数派大军征剿,均吃败仗,朱瞻基听从杨士奇、杨荣等人的建议,停止对交阯用兵,(这个未必是好事,停止用兵,军费虽然节约了不少,但交阯却再次独立了)等等。应该说,宣德一朝,是明代君臣关系最为融洽、政治相对清明、社会较为和谐、经济稳步发展、边防比较稳固的时期,基于此,所以史家把这段时期称为“仁宣之治”。

在施政时,朱瞻基既懂得怎样授权,也知道如何行使领导权。他在作出一项决定前常常采纳三杨的意见,而且倾向于接受或支持大学士和大臣们的建议。

可是,他在强化行政制度和皇帝权威方面,表现了强有力的领导才能。当出现危机时,朱瞻基的行动是果断和负责的,如在朱高煦的起事和需要作出从安南撤军的最后决定时就是如此。此外,他深切地关心公正的施政。

虽然他在对待失职的官员时是严厉的,但除了惩罚宦官外,他很少判处死刑。他常常主持重要的审判。他一贯命令复审严重的刑事案件,而这样的再审理在他统治时期使数千名无辜者获释。

总之,朱瞻基的统治是明史中一个了不起的时期,那时没有压倒一切的外来的或内部的危机,没有党派之争,也没有国家政策方面的重大争论。政府有效地进行工作,尽管宦官日益参与了决策过程。及时的制度改革提高了国家行使职能的能力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这两者是贤明政治的基本要求。后世把宣德之治作为明代的黄金时代来怀念,这是不足为奇的。

参考资料:朱瞻基百度百科

朱瞻基在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二十七日正式登基,开始了宣德王朝。

朱瞻基在短期患病后于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日(1435年1月31日)意外地死去,终年38岁。

朱瞻基在位10年,多有建树,是一位难得的好皇帝。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仁宣两朝,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执掌朝政,多有建树。他们在位期间成为明朝皇帝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

史载:“仁宣之治,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谷应泰说:“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比之于西汉“文景之治”。

扩展资料:

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即明宣宗(1425年-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

朱瞻基在性格上,他与其父朱高炽相似,也具有他父亲那种对皇帝作用的理想主义的、然而是保守的想法。朱瞻基是文人和艺术的庇护人,他的统治的特点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在位期间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一时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朱瞻基与其父亲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短短十一年,但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 

宣德十年(1435年)驾崩,终年38岁,葬景陵。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参考资料:朱瞻基_百度百科

因为他患病去世了,朱瞻基在短期患病后于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日(1435年1月31日)意外地死去,终年38岁。

朱瞻基的遗诏

朕以菲薄,获嗣祖宗大位,兢兢夕惕惧,弗克负荷,盖今十有一年矣,而德泽未洽于天下,心恒愧之。比者遘疾日臻弥留,夫死生常理,修短定数,惟不能光承列圣之洪业,终奉圣母皇太后之餋,中心念之,虽殁弗宁。

长子皇太子祁镇,天性纯厚,仁明刚正,其嗣皇帝位,在廷文武之臣协心辅佐,务以安餋军民为本,毋作聪明,以乱旧章。凡国家重务,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后施行。中外大小臣僚各敬乃职,效忠嗣君,毋忝朝命。

丧制悉遵皇考洪熙元年五月遗诏,毋改山陵,务俭约。宗室亲王藩屏任重,谨守封国,各处总兵及镇守官及卫所、府、州县,悉心尽力,安抚军民,勿擅离职,赴阙进香者,令佐贰幕职或遣官代行。两广、四川、云南、贵州,七品以下衙门,并免进香,故兹诏谕,咸使闻知。

后事:

朱瞻基在位10年。他被尊为章皇帝,庙号宣宗。他留下二子二女及原配废后胡氏(死于1443年)、继后孙氏(死于1462年)和他母亲张太后(死于1442年)。

在临终时,朱瞻基指定已在宣德三年(1428年)2月20日被定为皇太子的8岁的朱祁镇为他的继承人,就是后来的明英宗。张太皇太后领导一个摄政团,它一直统治到正统七年(1442年)她死去时为止。

扩展资料

史书评价

《明史》赞誉宣宗:“仁宗为太子,失爱于成谊。其危而复安,太孙盖有力焉。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强藩猝起,旋即削平,扫荡边尘,狡寇震慑,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者欤。” 

君臣融洽的故事

朱瞻基是就明代整个皇帝的素质而言他算是一位比较贤德的皇帝了。宣德间,君臣关系相当的融洽,在此略举一例:朱瞻基夜访大学士杨士奇的家。

宣德六年七月的一天,“漏下十二刻,从四骑至士奇宅。士奇仓皇出迎,顿首曰:‘陛下奈何以宗庙社稷之身自轻?’上曰:‘朕欲与卿一言,故来耳。’”

皇帝有话想与大臣说,完全可以将其诏进宫中,而他却跑到人家家里去了,并且在深更半夜。如果二者没有较为亲密的关系,这一点是不可能做到的。明人焦竑在论及此事时更富有情味:宣德中,驾幸杨士奇第,夜已二鼓,士奇警起,朝服而迎。但见仪从塞屋,香气氤氲,不知上所在,惟向北拜不已。上方倚阑看月,笑而呼曰“士奇,朕在此。”所赐已充庭矣。

一句“士奇,朕在此”,彰显出君臣的和谐之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瞻基

宣宗即位,安南问题日趋严重,朝廷军队不断在安南遭遇败绩,在这种情况下,宣宗毅然决定议和,放弃对安南占领。这在当时曾经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现在看来,宣宗皇帝的决策是正确的,起码是符合人民利益的,远征安南不仅空耗国库,而且使得中国许多的家庭遭受丧子,丧夫的痛苦,既不利于经济的恢复,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因此放弃安南是明智之举。 宣宗朝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真是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作为太平天子的朱瞻基从小就喜欢斗蟋蟀,即位之后他曾经让各地采办上等蟋蟀来京,地方官员为了取悦宣宗,都变本加厉地下达任务,一度给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朱瞻基也被百姓们称为“蟋蟀天子”,前些年还专门有这么一个动画片是专门叙述这段历史的。 宣宗朝的废后风波也是他的一个污点,这将在英宗的文章中详细介绍,总之,瑕不掩玉,宣德皇帝可算是一位称职的皇帝,他对明王朝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被史家称为太平天子、历史上著名的守成之君,这些称号对于宣宗来讲都并不夸张,只是宣德皇帝享寿不长,在位十年就染上不明之症,撒手人寰,终年三十八岁。他的英年早逝怎能不令人慨叹。
因为他体弱多病,所以27岁登基,37岁就病故了.他在历史上算一位好皇帝
本文标题: 为何《明史》盛赞宣德帝朱瞻基是“好圣孙”,而越南的《平吴大诰》却认为其是名不副实的“狡童”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1550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何学做科普型动画憋尿对健康有什么不良影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