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大军南下都是走山东山西

发布时间: 2023-06-10 12:59:5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3

在西进南下难取舍的时候,安禄山最终选择了河南还是山西?提起安史之乱,传统史书总会刻意夸大安禄山的优势,仿佛他举手投足就能改天换地...

为什么古代大军南下都是走山东山西

在西进南下难取舍的时候,安禄山最终选择了河南还是山西?

提起安史之乱,传统史书总会刻意夸大安禄山的优势,仿佛他举手投足就能改天换地一般。

客观地说:安禄山的实力确实强大,毕竟他坐拥关东三大军区,称其为“大唐第一将领”并不过分,这个第一当然是指实力。

但与大唐相比,安禄山的实力不但不占优,反而还处于劣势。



当时的大唐帝国共有十大军区,总兵力50多万。而安禄山管理的三大军区,总兵力只有18万,所占兵力大约只有帝国总兵力的三分之一。

河东节度……治太原原府,兵五万五千人。范阳节度……治幽州,兵九万一千四百人。平卢节度……治营州,兵三万七千五百人。

与之相对应的关中三大军区(朔方、河西、陇右)有多少人呢?答案是21万人。

河西节度……治凉州,兵七万三千人;……朔方节度……治灵州,兵六万四千七百人。陇又节度……治鄯州,兵七万五千人。

单就关东和关中军区对比,安禄山就不占优势,如果再加上禁军、西北和南方等地的兵力,这个差距还会拉大。

更重要的是,大唐中央政府实际控制着二十多个省,而安禄山实际控制的范围在四个省以内。(按照现代行政区划来说)

一旦战争开始,双方的战争潜力不可以同日而语。

安禄山对关东三大军区的控制,是建立在唐玄宗授权的基础上。如果唐玄宗突然宣布他为叛逆,真正死心塌地站在安禄山身后的人又有多少呢?

在许多人眼中,安禄山就是唐玄宗的头号鹰犬,他最大的支持者就是唐玄宗。如果安禄山突然和自己最大的支持者反目,别人是否会认可安禄山本人的实力呢?难说。

从这个角度来看,兵力并不是安禄山的最大优势,他的最大优势在于握有“先下手为强”的先发优势。

但就算是这个优势,其存在的时间也很短。

安禄山起兵之后不超过一个礼拜,大唐中央政府就确定安禄山已经起兵;两个礼拜之内,大唐中央政府进入全面备战状态;一个月以后,大唐中央政府完成基本的战争动员。

换言之,安禄山看起来所向披靡,但他实际上也就威风了一个多月而已。

过了这顺风顺水的一个多月,安禄山就必须沉下心来,和大唐政府军硬桥硬马地开战。

战略是一方面,这块没什么好说的,就是快打慢而已。但在战术上,安禄山最大的困惑就是:当先发优势消失之后,我是该全力夺取山西?还是继续进攻河南?又或者分兵两路,山西河南一起打?

当安禄山集团对着地图反复钻研之后,得出来的结论依然有分歧,因为这三种选择都是利弊参半的。

贼之未反,邈为谋,声进生口,直取洛阳,无杀光翙,天下当未有知者,贼不从。何千年亦劝贼令高秀岩以兵三万出振武,下朔方,诱诸蕃,取盐、夏、鄜、坊,使李归仁、张通儒以兵二万道云中,取太原,团弩士万五千入蒲关,以动关中;劝禄山自将兵五万梁河阳,取洛阳,使蔡希德、贾循以兵二万绝海收淄、青,以摇江淮;则天下无复事矣。禄山弗用。



先说夺取山西,这个策略较为激进,可以算作上策。

安禄山身兼关东三大军区节度使,其中一个就是河东节度使。从理论上讲,山西军区归安禄山管理,他平时应该也没少往这块地方安插亲信。

只要初期战事顺利,安禄山和亲信们里应外合,完全有机会吞掉整个山西。

为什么要夺取山西?因为山西的战略意义太重要了。

在唐之前,这里是北齐高洋和大唐李渊的发家之地;在唐之后,这里是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瑭和后汉刘知远的发家之地。(具体点说是太原)

除太原之外,潞州也是山西的一个战略要地,历史上的长平之战就发生与此。潞州的归属,完全值得西北与河北两大军事集团在此火并一场。

安禄山起兵的地方是河北,那里以平原为主,而紧邻河北的山西却以高原为主。

如果河北叛军不能有效控制山西,那么大唐政府军就可以随时拥有居高临下的战略主动权。

如果安禄山开局就集中力量夺取山西,然后一路向西,完全可以用最快速度打破西北军事力量的整体部署。

因为顺着山西这条线一路往西打,可以直扑关中。



再说夺取河南,这个策略较为保守,可以算作下策。

河南地区地形简单,有利于骑兵作战,而且相关地区没有驻军,在中央政府反应过来之前,安禄山完全可以集中力量大举进攻这里,然后迅速席卷整个河南。

河南地区经济富裕,夺取这里可以让叛军拥有一个广阔的后勤基地。在这种背景下,就算战争过程进行得不是太顺利,安禄山也有足够的回旋空间。

夺取河南之后,向南还可以威胁大唐中央政府的大后方。因为占据河南,必然会使得整个江淮为之震恐。

事实上,纵观整个安史之乱,安禄山叛军的最大突破口,就是一支南征的军队,他们一鼓作气突破了大唐政府军的江淮防线,直插江南腹地。

如果安禄山花费更大精力在这条战线上,即使最终不能避免失败,但大唐帝国必然也会被一分为二,划江而治的局面恐怕将再度上演。

从这三点来看,如果安禄山选择下策,完全可以在开局取得一系列重大胜利,并拥有更为广阔的后勤基地,同时让自己处于更加有利的战略地位。

但下策之所以是下策,就因为它过于保守。

在明清对江南进行大开发之前,立足南方的政权通常打不过立足北方的政权,就是因为经济上落后太多。

“山东出相,山西出将”,古人为什么这么说?

这些在《汉书》上也都是有记载的,因为从古时候人们就有“山东出相,山西出将”的说法,而这里的“山东”和“山西”不是我们现在的山东省和山西省,而是以太行山为界限,太行山以东就是山东,以西就是山西,而人们觉得太行山以东就出相,太行山以西就出将,其实这还是跟双方的地理位置有关系的,也是因为这样才好导致其人文特点的不同。

首先就是“山西出将”,主要也是讲太行山以西的地方自古以来就出了很多的将才,因为我们要明白在古代“山西”这个地方,可以说是属于兵家的必争之地,在西周时期的时候,那时候都城就是设立在“山西”,由此也是可以表明“山西”在以前也是属于政治中心,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当时不单单是中原的势力想要打下这里,还有就是连北边的游牧民族对于“山西”也是虎视眈眈,所以才会屡次南下入侵。

也正是因为“山西”自古以来就多战争,所以也是导致了这块区域民风非常的彪悍,也因为是这个背景,使得“山西”出了很多的名将,比如战国时期的白起、王翦等,还有汉朝时期的苏建、公孙贺等等,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文化背景,导致“山西”的名将很多,所以与“山东”形成了对比。

“山东出相”指的就是太行山以东地区在古时候可以说是出了很多的名相,因为历史上很多有名的名相基本上都是出自“山东”,比如战国时期的管仲、商鞅、李斯等,还有汉朝时期的萧何、张亮等,这些人基本上也都是出自于山东,还有汉高祖刘邦也是出自“山东”,其实最主要的原因也是跟“山西”比起来,“山东”的战争比较少,所以使得当地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那么自然的对于文化发展方面就比较繁盛了,所以才会使得“山东”地区出了很多的宰相。

具体来说,山西靠近当时的羌胡等少数民族,对战争环境比较熟悉,其民风也是彪悍尚武 。
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起初就处在山西地区。经过商鞅变法后,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在战国七雄中处于领先地位。
而在战国名将中,秦国涌现出了白起、王翦、蒙恬等诸多名将。与此相对应的是,虽然山东地区也是名将辈出,但是,其名相也有很多,比如管仲、晏婴、苏秦、蔺相如等等。当然,更为关键的是,秦国的名相,商鞅、李斯等人,大部分也来自于山东地区。
在古代,山西靠近羌胡等少数民族,对战争地理和环境很熟悉,当地人民因此彪悍尚武,许多将才出自山西,例如秦国的白起、蒙恬、王翦等,汉朝时期,很多将领也出自山西,包括甘延寿、李蔡、苏建、廉褒、李广、公孙贺、赵充国等。而山东相才很多,例如秦国的名相,商鞅、李斯,汉朝名相萧何、曹参、张良、陈平。
古代山东出相是因为古代山东是孔孟之乡,科考教育发达,文官比较多,山西因为地理位置是兵家必争之地,导致武将容易出头。

朱元璋为何要杀尽山东人,再从山西大槐树移民,真相是什么?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小编是山东人,小时候就听老辈人讲,我们山东人其实都是明朝初年从山西迁徙过来的。

我表示难以置信,就问老人为啥迁来,老人说原先的山东人都被朱元璋杀光了!

我听后觉得毛骨悚然,问老人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做。

老人说:传说朱元璋幼年要饭为生流落到山东,被山东人欺负的很惨,所以他记恨山东人,发誓以后要报仇,等他当了皇帝,果然杀光了山东人。

到底孔孟之乡的老实厚道的山东人怎么惹到朱元璋了?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359b033b5bb5c9ea3d0c122bde39b6003bf3b37e?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朱元璋

老人说:朱元璋要饭为生,流落至山东,有一次路过一片庄稼地,正好感觉腹中翻滚难受,原来是他要上大号,他就到庄稼地里解决了,不巧正好被庄稼地的主人地主看到了,地主勃然大怒,竟然逼迫朱元璋将自己刚拉的大便用手拖出吃掉才肯罢休。朱元璋为了活命,只能照做。从此,朱元璋无比记恨山东人。并发下毒誓,有朝一日,一定要报一便之仇。等他当了皇帝,果不其然,他命令自己的大将徐达率领大军扫荡山东,只要有炊烟的地方就是大军的下一个屠杀目标,后来山东人真的被朱元璋杀光了,赤地千里,荒无人烟,他就下令从山西移民到山东,后来就有了山西大槐树移民山东的故事。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e850352ac65c10386181df0ab9119313b17e897e?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大槐树移民

事实究竟是怎么样呢?

明太祖朱元璋为推翻元朝和征服,山东人,曾四次进攻、扫荡山东。

第一次:元朝末年为了维护它的统治,对老百姓实行了残酷的压榨和剥削,民不聊生,各地纷纷发动农民起义,白莲教就是最大的一支农民起义,教头刘福通、郭子兴等在公元1351年,领导农民起义,义军皆以红巾裹首,号称“红军”,皇觉寺僧人朱元璋原系郭子兴部下亲兵十夫长,因与郭子兴干女儿结婚,升为裨将,后因指挥作战得力,升为伐元的副元帅,朱元璋升为副元帅后,首先派毛贵进兵山东,“先取山东撤彼屏藩”,由于毛贵是领导推翻元朝,迅速得到各地响应,很快统一了山东,并由山东征集兵马、粮草出兵河北,可是,当毛贯统率“红军”进入河北之后,内部发生间题,部下王士信以藤州为起点,利用旧的残余势力迅速反正,围剿“红军”,又重新占领山东,并派七君用追杀毛贵,山东“红军”迅速瓦解,自此在朱元璋心目中种下了仇恨山东的种子,定要把山东人斩净杀绝,其实在毛贵一进一剿的过程中造成了山东人民的极大伤亡

第二次:是1367年,朱元璋派徐达为征鲁大将军、常玉春为副将军、率师二十万讨伐山东,山东便成了“红军”和元朝势力血战的战场,在这场生死决斗的战争中,山东老百姓充当了炮灰,杀的是山东人,死的也是山东人

第三次:是1368年,朱元璋当了皇帝,即洪武元年,朱认为山东尚存伏患,又派北伐军扫荡山东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9213b07eca8065383515b5db9cdda144ac34827e?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征战山东

第四次:是1420年,即明朝永乐年间(即清碑上所载:明季甲申年初)山东半岛连年水、旱、蝗灾,百姓难以生存下去,加之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位,在山东蒲台发生了农民林三之妻唐赛儿及童彦升、刘俊等为首的农民起义,起义后攻占青州卸石棚寨为据点,又分兵攻下即墨、莒县、诸城,最后合众万余人围攻安邱,明朝指挥高风、刘忠均相继战死,眼看获得全胜,不料明军又从外包围,内外夹攻,而最后失败,起义军战死两千,被生擒四千多,全部被惨杀,绝大部分是山东人

山东经过这数次战争与屠杀,人口大为稀少,有些在战争年代流移江南,有的甚至漂流海外。

这四次屠杀因战场面积比较大,河南也受到牵连,山东人口锐减,荒无人烟,所以就有了后来朱元璋下令山西移民的事情。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cefc1e178a82b9019991d3fb788da9773912ef3e?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大槐树

传说,山东人看看自己的小脚趾指甲盖,是一片的就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是两片的就是山西迁徙来的。快看看你是哪种吧!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63d9f2d3572c11df51cfafeb682762d0f603c2d8?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唐朝出现的黄巢起义军,选择南下是何用意呢?

古代王朝兴衰更迭的历史中,许多王朝都少不了农民起义的身影,如汉之亡、唐之亡、明之亡等皆是如此。尤其是“安史之乱”后苟延残喘的唐朝,更是因为黄巢起义军的转战,导致其统治基础土崩瓦解,并最终于“黄巢起义”结束的二十年后彻底灭亡。我们今人回顾这段晚唐时期的风云变幻时,可以发现,在这场起义的背后,实际上有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

根据史料的记载,黄巢起义军的转战路线为先南后北,之后便是由北向南。公元878年,黄巢起义军开始南下征战。这中间,黄巢起义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南下,至年底,黄巢起义军便进入福建地区,第二年则顺利攻克广州,并生擒其节度使。可见,黄巢起义军的作战范围是相当广泛的,而在其选择南下征战后,更是使得其成为了晚唐时期波及范围最广泛地一次农民起义。那么,历史上的黄巢起义军,为何要选择南下征战?

首先,历史上的黄巢起义军,所以会选择南下征战,很大一部分原因,便在于战略上的考量。以当时的情况来看,随着王仙芝的身亡,起义军已经陷入了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这个尴尬境地就是,起义军的生存空间已经十分狭小。并且,当时的唐王朝为了能够有效地遏制黄巢起义军,在当时的中原地区部署了重兵。这样的情况下,黄巢曾一度选择向唐王朝诈降。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则为“巢乃渡淮,伪降于骈”而在唐王朝的武备有所松懈之后,黄巢则“寻南陷湖、湘,遂据交、广”可见,黄巢起义军当时在中原地区的生存空间,已经被唐王朝压制。因为,自古以来诈降之计,多为迫不得已而为之。史料的记载也间接印证了这一点,在诈降之后不久,黄巢起义军便开始迅速南下征战。而这一南下所展现的也是黄巢起义军战略上的劣势,因为其军中将士,基本都为中原子弟,不到万不得已的地步,自然不会选择远离家乡进行征战。

当然,战略上的劣势仅是一方面原因而已。透过史料我们不难推测,黄巢起义军选择南下,同当时唐王朝统治下的南方地区,有种种问题相关。此前讲过,自“安史之乱”后,供应钱粮的重任,近乎全部落在了南方地区。这样的情况下,在晚唐吏治萎靡的背景下,南方地区的矛盾便已经到了无法调节的地步。

如在王夫之的《读通鉴论》曾在评价唐懿宗一朝政局时有过这样的评价“夫财上不在国,下不在民”凭此可以推断,唐懿宗、僖宗时期,唐朝已经出现了巨大的财政危机,而作为当时唐朝最为重要的赋税重地,南方地区自然也是如此。而唐王朝当时重要的赋税、官粮以及布匹等等,则多为当地的节度使、刺史截留。此等情况下,一来,南下征战可能有极大的物质收获,再者,南下的黄巢起义军也可以充分借助南方地区的民间矛盾行事。

其次,唐朝在长江以南地区,虽然也布置有藩镇的存在。但将南方地区的藩镇,同中原地区的藩镇相比,则有很大的差距。这是因为,唐朝中原地区的藩镇,一来在于防遏“河朔三镇”再者,便是维持东南入关中漕运线路。这样的情况下,唐朝的中原藩镇则多备有重兵。反之,南方地区因为负责唐王朝的赋税供应,所以并没有维持大量的兵力,所以其属于唐王朝统治的一个薄弱环节。所以,于当时来看,黄巢起义军南下征战属于一个正确的决定。

历史上黄巢起义军南下征战的意义,其实丝毫不亚于起义军攻占长安城。这是因为,在黄巢起义军南下征战的过程中,唐朝的统治基础遭到了巨大地破坏,以至于最终造成了唐僖宗末年,漕运不通的情况,而这点意义对于唐朝的灭亡而言,起到的是不可估量的作用。

太平天国北伐为何要走山西,而不是直接从山东北上?

林凤祥、李开芳率领的北伐军不是不想走山东,而是在沿途遭到清军的层层围堵,不得以才绕道山西,兜了一个大弯后最终杀向京师。1853年5月8日,刚刚占领南京的东王杨秀清委任镇守扬州的林凤祥、李开芳率领九军五万多人马誓师北伐,目标是攻占京师,推翻清朝。北伐军从扬州出发,从水路沿长江上行,在浦口(今南京)与朱锡锟部会合,向安徽挺近。

北伐军除在六合县遭遇挫折外,一路势如破竹,5月16日攻占滁州,经凤阳、蒙城、亳州,6月12日进抵河南重镇归德(今商丘市),在宋家集击溃河南巡抚陆应谷率领的清军。距离归德四十里的刘家口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河南,山东商船在此云集,黄河北岸就是山东曹县。太平军原准备从刘家口渡河,不料曹县知县姚景崇早有先见之明,将渡口船只尽数收集后付之一炬,北伐军只能在南岸望河兴叹。

没办法,北伐军选择沿河西进,经开封、朱仙镇、中牟、郑州、荥阳、汜水、巩县,花费20余日,6月27日才在汜水、巩县之间的骨牌口找到民船渡河,清将托明阿,西凌阿趁机发动突袭,北伐军损失惨重,辎重尽失,历经7日,大部队最终成功渡河,小部分未渡河的将士选择掉头南下,被沿途清军消灭在安徽境内。渡河后的北伐军只剩两万余人,却在北岸怀庆府(今沁阳市)城墙下盘恒了60余日,林凤祥率部围攻怀庆,使出太平军屡次不爽的法宝“穴地攻城”,却被知府余炳焘率领城中军民拼死守住。

为了补充兵力,余炳焘甚至释放牢中犯人参与守城,犯人中有一位做过挖煤工人的任随成,他依靠以前积攒的挖煤经验,发明了“观草识色法”破解“穴地攻城”,即在清晨站在城头眺望城外野草,“草上无露则下有地道,远近曲折,一目了然”。这比左宗棠发明的“埋瓮辩音法”更为简单便捷,成为破解“穴地攻城”的一大法宝。正当北伐军与余炳焘纠缠不休之际,咸丰帝授封直隶提督讷尔经额为钦差大臣,节制黄河南北各路人马,大名总兵董占元,绥远将军托明阿,内阁学士胜保分别率领援军赶赴怀庆,占据城外据点,对围困怀庆的北伐军实施反包围,使之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

1853年9月4日,北伐军撤围西进,翻越济源王屋山,进入山西,连克垣曲、绛县、曲沃,9月16日克平阳府(今临汾市)。随即折而向东,横贯山西,进逼直隶。北伐军之所以从怀庆撤围西进,绕道山西,主要是迫于清军重兵围堵,而山西境内的清军相对较为薄弱。从行军路线图中可以看到,在山西境内的行军路线是较为顺畅的。由于北伐军孤军深入,缺乏后援,因而不能与清军展开正面对决,故采取避敌锋芒的战术,迂回前进。

至于为何不从山东进军,前文也提到了,原本计划从归德渡河,进入山东境内,无奈没有渡船,只好放弃这条捷径,选择了一条艰难又曲折的北伐之路。

本文标题: 为什么古代大军南下都是走山东山西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1456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始皇帝你能够统一天下,是因为自己的雄才大略 还是因为前代君主的积累为什么东周人见人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