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六公爵的结局怎么样

发布时间: 2023-05-30 13:00:1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4

明朝开国六公爵的结局都怎样?朱元璋、开国功臣,看到这两个词,你最先想起的是什么?是朱元璋残害多名陪他打天下的功臣?还是胡惟庸案和...

明朝开国六公爵的结局怎么样

明朝开国六公爵的结局都怎样?

"朱元璋"、"开国功臣",看到这两个词,你最先想起的是什么?是朱元璋残害多名陪他打天下的功臣?还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那你可知,朱元璋曾封了六位国公,其中有人的爵位是一直承袭到大明灭亡的呢?

卫国公邓愈

邓愈,原名邓友德,字伯颜,泗州虹县(今安徽泗县)人。他的父亲邓顺兴是当地有名的正义之士,在元末也投身起义。后来邓顺兴战死,其部将由邓愈之兄邓友隆执掌。然而邓友隆也命途多舛,英年早逝,所以邓愈在十六岁那年就不得不率军奔赴抗元前线。

至正十五年(1355)春,队伍已过万人的邓愈决定加入朱元璋的阵营。朱元璋对他的军队和他个人都很满意,所以赐其名为"邓愈"。

往后邓愈对朱元璋也是忠心耿耿,为其接连立功。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称王时,邓愈被任命为右御史大夫。大明建立后,邓愈被加封为太子谕德,后又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和卫国公。

洪武十年(1377),在邓愈病逝后,朱元璋追封他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配享太庙。可惜继承了邓愈爵位的长子后因李善长而受牵连,最终夺爵被杀。直到明世宗时,邓愈的五世孙才被续封定远侯,并把爵位传了下去。

宋国公冯胜

冯胜,初名国胜,又名宗异,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他与朱元璋手下另一员大将冯国用是兄弟,二人早年结寨自保,后来一同归附。

和其他起义豪杰相比,冯家弟兄俩最大的特征就是熟读兵书,懂得行军布阵。不过也许是太专心研究兵法,冯胜老是在胜仗中间穿插一些失误,也不太掂量得清政坛的一些危险,所以朱元璋既给过他太子右詹事、太子太师和宋国公等高位,也打过他板子,减过他赏赐。

洪武二十八年(1395),撞上了蓝玉案枪口的冯胜被赐死,他的爵位也被夺回。直到明思宗自缢,南明政权的弘光帝追封开国名臣,冯胜才被追封为宁陵王,谥号"武壮"。

曹国公李文忠

李文忠,字思本,小名保儿,盱眙(今安徽省明光市)人。他是朱元璋的外甥,从见到朱元璋起就深得其喜爱,甚至曾得到朱元璋的许可姓朱。且待李文忠展露出自己的军事才华,朱元璋对他更加器重。

洪武三年(1370),李文忠被授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的荣誉,加封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并获得曹国公的爵位。洪武十六年(1383),李文忠去世,其子李景隆继承曹国公之爵。然而因为李景隆挡了靖难之役诸功臣的路,所以后来遭到弹劾,最终落得被削爵圈禁的地步。

鄂国公常遇春

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凤阳怀远(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

他是穷苦农家出身,但不愿浑浑噩噩做一辈子农人,所以一直在苦练武艺。起初他在别人的邀请下入伙为盗,但他发现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出路。

至正十五年(1355年)春,听闻朱元璋正在和州(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境内),常遇春便前去投奔。

其实两人的初次见面并不和谐。常遇春兴致勃勃。而朱元璋以为他和其他来混口饭吃的人一样,没什么本事,所以冷眼相待。最后,看在常遇春身材魁梧又言辞恳切的份上,朱元璋还是将他留下了。

如果当初朱元璋真的拒绝常遇春,那他大概会连肠子都悔青。因为这可是在往后"出则摧锋,入则殿后,未尝败北"的常遇春!所幸朱元璋做了常遇春的伯乐,在称帝后就封其为鄂国公。

可惜洪武二年(1369),尚在出征的常遇春在军中因病暴毙,年仅四十。痛失爱将的朱元璋便只能再封赏常遇春的儿子。不过常家子弟远没有常遇春争气,后来皆因故被削爵。

韩国公李善长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他大抵是明初功臣里最有名的一位,也是故事最跌宕起伏的一位。因为他是明初六公爵里唯一的一位文臣。

和武将相比,李善长这个文臣总是直接围绕在朱元璋身边的。他懂谋略,懂人心,也懂朱元璋是如何一步步利用手下的众人成为四海之主的。所以若是武将因兵权过大而陷入危机,那么李善长就是随时都有可能遭到朱元璋的忌惮。

因而即便李善长能凭借数年来的劳苦功高而被封为定国公,被朱元璋赞作大明之萧何,他最终也还是逃不开"大清洗"。洪武二十三年(1390),李善长全家七十余人被处死,留下的活口再也不能继承爵位。且因为李善长有此结局,他六公爵之首的位置也让给了原本排第二的徐达。

魏国公徐达

徐达,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人。同为凤阳出身的农家子弟,徐达很早就和朱元璋成为了好友。

至正十三年(1353年),已加入郭子兴阵营的朱元璋回到家乡募兵,徐达欣然前往。自此,朱元璋的奋斗之路有了徐达这位老朋友的助力。

徐达虽然出身平平,但在军事领域颇具天资。所以在朱元璋的倚重下,徐达一路披荆斩棘,从一个小小的起义军最终成为朱元璋手下的一员大将。至正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璋为吴王,徐达便为中书省左相国。洪武元年(1368)秋,称帝的朱元璋将徐达任命为中书右丞相。随后徐达与常遇春等人一同攻克元大都,灭亡元朝。

此后十余年,徐达以征虏大将军的身份又统一多地,为明一统天下立下大功。故而朱元璋命人在徐达的南京府邸左右各建一牌坊,即"大功坊"。然而朱元璋还来不及再感谢这位至交,洪武十八年(1385),徐达就因病倏然长逝。

因此朱元璋只得追封徐达为中山武宁王,赐谥号"武宁",并许诺徐家后代三世皆有王爵之位。

难得老朱家这次守住了承诺。徐达作为开国第一功臣,配享太庙,并被尊为开国六公爵之首。他的长子徐辉祖虽因反对朱棣篡位而被削爵,但四子徐增寿的后代皆世袭定国公之爵,一直到明朝倾覆。

从六位开国公爵的境遇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确实有极为冷酷的一面,不然他也不会对李善长等人出手。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大明王朝宣告建立。这一年为洪武元年,按照惯例,新王朝建立后要给开国功臣论功行赏,朱元璋却并没有急于做这件事,因为他一统华夏的目标还没有完成,经过两年时间,到了洪武三年,形势基本稳定,朱元璋终于要大封开国功臣。


这一次,朱元璋总共封了36个爵位,其中6个公爵、28个侯爵、2个伯爵。

6个公爵分别是:鄂国公常遇春(由于常遇春死于洪武二年,所以其子常茂世袭郑国公)、韩国公李善长、 魏国公徐达 、曹国公李文忠、 宋国公冯胜 、卫国公邓愈。

下面我们来看看6公爵的结局:

韩国公李善长—满门抄斩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朱元璋把他比作为自己的萧何。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权倾朝野的李善长逐渐变得目中无人、自大高傲,引得文武百官对其横眉怒目,李善长却依旧我行我素,浑然不知隐藏在平静背后的杀机。

洪武十三年,左丞相胡惟庸被疑谋反,由于李善长和胡惟庸来往过密而遭到了文武百官的弹劾。一向心狠手辣的朱元璋并没有处置李善长及其家人,沐浴皇恩的李善长不但没有对朱元璋表示感谢,反而处处以“功臣”自居,彻底败光了在朱元璋心中的好感。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一派的残党丁斌获罪被捕。


朱元璋从丁斌的供词中掌握了李善长明知胡惟庸意图谋反却知情不报的罪状。瞋目扼腕的朱元璋暴跳如雷大开杀戒,将李善长一家七十余人全部处斩。

魏国公徐达—善终而逝

徐达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为左相国。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


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徐达为人谦虚谨慎,不贪功、不自傲,即便是吹毛求疵的朱元璋对徐达也颇为满意。

徐达的一生光荣,而圆满—— 洪武十八年,徐达因身患重病,不治而逝,朱元璋闻此消息后掩面垂泪,连连哀叹。

曹国公李文忠—善始善终

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小名保儿,江苏盱眙人(今安徽明光) [1] ,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是朱元璋的名将、谋臣,明朝开国第三功臣。

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


李文忠是朱元璋政权的核心班底。由于李文忠的样貌和曹国长公主(追谥)极为相像,怀念姐姐的朱元璋爱屋及乌,故对李文忠喜爱有加。

  

李文忠是一位文武全才,武能安邦、文能定国。大败赵普胜、扫灭池州四县、坚守严州、招降王溥…因战功卓越而被朱元璋赐“国姓”,更名为朱文忠。

1384年(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里,位次第三。赐葬钟山。朱元璋亲自书写悼文致祭,发丧之时文武百官不敢怠慢,纷纷掩面而泣以示哀悼。

宋国公冯胜—“蠢”死的公爵

冯胜(?—1395),明朝开国名将,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冯国用弟,定远人,喜读书,通兵法,元末结寨自保。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冯胜为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二十万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肃清元朝在辽东的势力。因累积军功而受封宋国公,“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


冯胜有勇有谋、武艺高超,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数十年,杀敌无数、功勋卓著。 击败陈友谅、征讨山东、固收长江、攻克潼关、讨伐山西、撕裂陕西叛军、力挫蒙古大将扩廓帖木儿,论功劳、论苦劳,冯胜之功、苦不下于徐达。

将权力看的极重的朱元璋,向来不喜欢皇子结交外臣。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橚逆天而行,私自会见冯胜而被朱元璋发现,愤怒的朱元璋严惩了朱橚,因此,冯胜的被疏斥可能是皇帝疑心这名王子与这位将军之间存在着危险的军事联盟。太子死而皇孙幼明太祖年事已高,对人猜忌甚多。冯胜功劳最多,多次因小事违背了明太祖的心意。

蓝玉被杀当月,冯胜应召回京。两年之后,被赐死,诸子都不许继嗣。他这位公爵应该是结局很不好的一位了。冯胜虽然没有谋反之心,但手握军权的冯胜实在不应该和皇子勾勾搭搭,冯胜完全是被自己的鲁莽和愚蠢害死的。

卫国公邓愈—侠客老邓

邓愈(1337~1377年),原名邓友德,字伯颜,泗州虹县(今安徽省泗县)人。明朝开国名将。天生魁梧,勇武过人。16岁领兵抗元。1355年(至正十五年),率所部万余人从盱眙投奔朱元璋,任管军总管,朱元璋赐其名为邓愈。

1370年(洪武三年),邓愈跟随徐达远征甘肃,击败北元军队,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

  

邓愈是江湖气息最重的明朝开国功臣,与其说邓愈是一位将军,不如说他是一名侠客,邓愈天生神力,正直勇敢,颇有豪侠的气质,邓愈领导当地人民反抗元朝,因其英勇善战而被泗州、盱眙、灵壁等“六镇九县”的百姓奉为保护神,邓愈的势力也从最开始的几千人发展至数万人。

邓愈追随朱元璋征战沙场,立功无数,明洪武十年春,冯愈率大军讨伐吐蕃,邓愈指挥得当,将吐蕃诸部赶尽杀绝,不仅缴获了猪马牛羊数十万头,还将明朝的版图扩大了数千里。朱元璋下旨,特赐邓愈蟒袍、玉带,享皇亲待遇。

1377年(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邓愈病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追封为宁河王,谥号武顺。朱元璋闻此消息后泣不成声,下令停朝三日,三日之内文武百官不得行婚嫁、寿典之事,违令者斩。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亲自迎接邓愈的灵柩,接灵之时神情凝重,嚼唇忍泪,文武百官皆不敢正视其灵柩,刹时之间风不敢鸣、云不敢聚。邓愈的墓地是朱元璋亲自挑选的,朱元璋下令在邓愈下葬的山上种满松柏,为邓愈遮风挡雨,并特旨邓愈的画像在紫禁城的太庙中享受皇家香火。

郑国公常茂—扶不起的阿斗

  

常茂这个“傻冒”是大明开国名将常遇春的儿子。

  

理论上来说,常茂没有资格被列入“开国六王”,他的父亲常遇春才是真正的英雄。

常茂,是常遇春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没赶上大封功臣,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就将常茂封为郑国公。

常茂并没有继承父亲的军事才能,却养成了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


纳哈出投降后,常茂在宴会上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却不按冯胜的指令行事,擅自行动,导致纳哈出部溃散,朱元璋为此动怒,将他安置到龙州。

于洪武二十四年病逝。

综上所述,明朝开国六公爵,真正实现世袭的只有魏国公徐达,甚至还多了一个世袭的定国公,相比其他五家不是一代就两代的结局,徐家算是非常成功了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开国6公爵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 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这几位死死的都是比较惨,邓愈,常茂是病死的。冯胜是被害死的,其余三人都是被猝死的
魏国公徐达是明朝的军事统帅,最后因病去世;郑国公常茂后因错误贬去广西龙舟;韩国公李善长被朱元璋满门抄斩;宋国冯胜被朱元璋赐死;卫国公邓愈和曹国公李文忠因连年征战英年早逝。
当时的李善长被朱元璋处死全家,徐达因病去世,常茂被发配到龙州,最后病死了,李文忠病死,冯胜被赐死,邓愈染病去世。

朱元璋的开国六公爵,为何只有徐达的爵位一直传到明亡?

明朝唯一的一门两国公就是徐达家族,大儿子徐辉祖继承了徐达的魏国公爵位,四儿子徐增寿被明成祖朱棣封为定国公,他们的爵位都是世袭罔替。

大明王朝开国后,明太祖朱元璋对有功之臣进行了封赏,其中最高爵位就是公爵,只有六人被封为公爵: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光李文忠、魏国公徐达、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遇春(常遇春已死,长子常茂世袭)。

朱元璋对待这六个公爵几乎都是先封后杀,只有魏国公徐达逃过一劫,自然死亡,儿子能够顺利继承爵位。

韩国公李善长

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是唯一的文臣,但也是朱元璋最为忌惮的功勋之臣,李善长不但功劳大,而且还是淮西勋贵集团的首领,朱元璋对他是既依赖又防范,特别是在太子朱标死后,李善长成了朱元璋必除的功臣。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受“胡惟庸案”牵连,诛灭全族,唯一因为长子李琪是驸马,逃过一劫,但是韩国公爵位不再世袭。自此韩国公爵在洪武年间就断了。

曹国公李文忠

李文忠是大明朝少有骁将,而且还是朱元璋的亲外甥,与常遇春齐名的著名将领,连后来受封的颍国公傅友德都是他的副手。李文忠在洪武十三年病死了,曹国公的爵位由其子李景隆继承。

李景隆远不如自己的父亲那么强悍,在靖难之役,率领大明60万大军被朱棣打得丢盔弃甲,朱棣绕过济南长途奔袭南京,李景隆又当了可耻的内应,据说南京城门就是他给朱棣开的。

朱棣登基后,对待李景隆还是不错,让他继续保持了曹国公的爵位。内奸和草包在哪个阵营都不受待见,李景隆被周王朱橚弹劾,贪污受贿,除了不说谋反,什么罪名都有,明成祖朱棣架不住那一番弹劾,就把李景隆给办了,剥夺了曹国公的爵位。

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

这三个公爵基本在洪武年间都受到朱元璋的打压,冯胜直接被朱元璋给杀了,爵位肯定是剥夺了;邓愈是在出征期间病死了,其子邓镇虽然继承了卫国公爵位(后改封为申国公),但是老婆没有找好,娶了李善长的孙女为妻,受李善长案牵连,被朱元璋杀了,爵位被剥。

郑国公常茂完全受他老爹的遗荫,在洪武年间还是当了平稳王爷,他却和他爹一样的短命,病死的时候居然连个儿子都没有,就没人继承郑国公爵位了。

朱元璋实在是太喜爱常遇春了,不但给他画了身穿龙袍的画像,就算是无人继承公爵爵位了,就让常遇春的弟弟常升继承公爵爵位,并改封为开国公。

开国公常升在朱棣时期死亡,至于怎么死的,历史上没有个定论,有自然死亡一说,也有阴谋被杀一说。自此郑国公这一脉就此断绝。

魏国公徐达

重点来了,魏国公徐达是朱元璋的发小,又在起兵反元中立下不世功勋,为人有非常的低调,徐达被封为魏国公后几乎都在家闲住,不参与政治,最后得以善终,洪武十八年病逝(野史说的朱元璋烧鹅杀徐达之说纯粹胡扯),死后追封中山王葬于南京钟山,陪葬明孝陵。

徐达死后,长子徐辉祖继承了魏国公爵位,并在建文帝时期为抵抗朱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朱棣登基后,碍于徐达天大的功劳,也敬佩徐辉祖的人品,并没有对他进行清算,让他继续继承魏国公的爵位,只是不再参与朝政。

徐达的长子徐辉祖有其父之风,但是他的四子徐增寿就不一样了,他进行了政治投机,朱棣还在北京举旗的时候,徐增寿就暗地里和朱棣勾结上了,充当朱棣在南京的内应,没想到被建文帝朱允炆发现,直接就把徐增寿给杀了。

朱棣登基后,鉴于徐增寿的功劳,就封了他儿子徐景昌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于是徐家就有了两个公爵,并一致延续下去。

其实,在明成祖后期,徐家的两个公爵都曾经被朱棣剥夺过的,因为徐辉祖和徐景昌的儿子都犯有不法之事,后来明仁宗登基后,鉴于徐达的功劳,就给他们恢复了爵位,而且是世袭爵位。

自此徐达挣下的两个爵位一致延续到了大明灭亡为止。

朱元璋的开国六公爵,为何只有徐达的爵位一直传到明朝灭亡?

明朝开国后明太祖朱元璋封了哪六人为公爵?

王朝建立伊始,往往大封功臣,明朝也不列外。朱元璋虽然以心狠手辣,诛杀功臣闻名,而明朝建立之初却也大封功臣。

洪武初年,朱元璋从开国功臣册中册封了劳苦功高的六大功臣为公爵,世袭罔替,表示朝廷对功劳卓著者的嘉奖。 他们分别是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卫国公邓愈、宋国公冯胜、郑国公常茂。

然而,六大公爵除魏国公外,竟无一得以延续,为何?是朱元璋 狡兔死走狗烹,还是自作孽不可逭?抑或其他?

韩国公李善长,因为受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牵连,“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李善长的长子李琪因为是公主驸马的缘故,没有被诛杀。而李琪的两个儿子李芳、李茂也因为公主的缘故,没有被牵连,继续为官,但是“罢世袭”。

曹国公李文忠,在朱元璋执政期间病逝,其子李景隆袭曹国公爵。朱允炆削藩,李景隆就把被诬告为“谋反”的周王朱橚从开封抓到了南京,导致周王被废为了庶人。

还好,李景隆是有名的常败将军、逃跑将军和投降将军,等于是帮了朱棣。在朱棣千里直击南京时,他开城门投降。因此,李景隆被朱棣特旨列于群臣之首。

不过呢,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李景隆被周王朱橚带着一帮子人轮番弹劾,从贪污受贿,一直给拨弄到了图谋不轨、意图谋逆。终于惹烦了朱棣,“诏削勋号”,世袭爵位没了。

宋国公冯胜,死的稍微有点冤。太子朱标突然去世,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蓝玉案”爆发。冯胜的女婿是就是前面说过的周王朱橚。冯胜因为曾经秘密会见过朱橚,被朱元璋猜忌。毕竟朱允炆地位不稳,手握重兵的将领扶持藩王谋反,带来的威胁太大。朱元璋开始做预防,冯胜被“赐死,诸子皆不得嗣”,爵位没了。

卫国公邓愈,在剿灭吐蕃之后的班师途中病逝,其子邓镇袭爵,后改封申国公。但是,邓镇娶了李善长的孙女为妻,“坐奸党诛”,封爵被除。

郑国公常遇春之子常茂,常遇春在立国封赏的前一年去世,因此朱元璋封了常遇春之子常茂为郑国公。常茂跟随冯胜讨伐蒙古纳哈出部时,砍伤了前来投降谈判的纳哈出,被太祖罚“以罪谪居龙州”,后病死。常茂无子,念及常遇春功劳,朱元璋将其弟常升封为开国公。常升的死因,史料无明确记载。有说被蓝玉案牵连,有说被“靖难”牵连。总之,常升死,爵位除。

魏国公徐达,去世后,长子徐辉祖袭爵。徐辉祖因为靖难之役反对朱棣,所以被称祖圈禁在家中。徐辉祖死后,其长子徐钦袭爵。朱棣娶了徐达长女,顾及姻亲关系,所以,并没有刁难徐达家族。徐达一族是历史上少有的一门两国公,而且都一直世袭到崇祯时期,明朝灭亡为止。

这些开国功勋家族在为大明服务了数代之后,和明朝皇族之间已经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不是谋逆大罪,基本上家族都不会绝后,那么爵位自然可以世袭下去了。

朱元璋封了徐达、冯胜、常茂、邓愈、李文忠、李善长这六人为公爵,因为他们属于开国功臣。
朱元璋封的六位公爵分别是:魏国公徐达、卫国公邓愈 、韩国公李善长、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
他们分别是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韩国公李善长,郑国公常茂,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明朝开国六公爵的结局都怎样呢?

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共150人,当然其中最为显赫的就是题主所说的六公爵了,分别为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那么他们的结局究竟如何呢?且听小祁为您细细道来。(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魏国公徐达

徐达(1332-1385),字天德,今安徽凤阳人,也就是朱元璋的老乡,和朱元璋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

1370年大封功臣,进封奉天开国推诚宣力武臣魏国公,禄五千石,世袭。徐达最初排位为第二,但是后来韩国公李善长坐胡惟庸案而被族诛,因此进位第一。但是无论如何,徐达作为明朝的军事统帅,是毫无争议的第一!

1385年,徐达因为背疽病情严重去世,享年五十四岁。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将徐达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谥武宁,追封中山王,并且赠三世皆为王爵,赐葬钟山之阴、配享太庙,可以说是极尽哀荣。野史传说徐达乃是被朱元璋赐发物鹅肉致背疽病发而死,但在我看来缺少根据,当时也没有理由,应该不可取信。
(魏国公徐达影视形象)

徐达的魏国公爵位一直传了11代,直到明朝灭亡。而且不仅于此,因为徐达的第四子徐增寿在靖难之役时暗中帮助朱棣为建文帝朱允文所杀,因此朱棣登基后追封为定国公,同样一直世袭到明朝灭亡!

郑国公常茂

常茂(1356-1391),常遇春长子,宋国公冯胜的女婿。常茂本身没有多大军功,他能受封郑国公,都是受了他父亲常遇春的荫庇。在大封功臣前一年,常遇春突然暴病而亡,朱元璋为了表彰常遇春的功绩,于是封常遇春的长子为郑国公,以长子代父受封。

1387年,常茂获罪,但因为父亲的功绩而免罪,但是被贬到广西龙州。1391年去世,年仅36岁。因为常茂无子,因此朱元璋改封他的弟弟常升为开国公,后常升涉胡惟庸案而被诛杀削爵,因此郑国公爵位就此中断。

韩国公李善长

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安徽定远人。李善长大封功臣时位列第一,封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丹书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

郑国公常茂在洪武二十四年病死,曹国公李文忠在洪武十七年病死,卫国公邓愈在洪武十年染病去世,魏国公徐达洪武十八年病死,这四人都得善终。而韩国公李善长因胡惟庸案受牵连被杀,宋国公冯胜以蓝玉党的罪名被赐死。
李善长被朱元璋满门抄斩,冯胜被朱元璋赐死,常茂病逝,邓愈,李文忠因连年征战英年早逝,徐达病逝。
明朝开国六公爵的结局其实都是比较好的,因为他们给明朝带来了发展与繁荣,所以明朝的人们也是非常感激他们的,尊重他们。

明朝开国有六个公爵,为何五个传不过两代?

明朝开国六公爵,因为朱寿早死,朱元璋害怕年幼的朱允炆镇不住这些功臣,所以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大杀功臣,而这些公爵的以及他们的后人,就纷纷被卷入其中了,能够保留爵位的就很少了,但是朱允炆的皇位终究还是没有坐稳,又被他的叔叔朱棣夺了皇位, 所以仅剩的几个公爵后人也没能幸免,但是魏国公徐达是个例外,首先他早死,在朱元璋大杀功臣时没能卷入其中,其二是他的女儿是朱棣的皇后,明朝后期的皇帝全部带有徐氏血脉,所以徐家的公爵一直传承了下去。

一、朱元璋大杀功臣,大部分开国公爵没有躲过

明朝的开国六公爵分别为:韩国公李善长、 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和卫国公邓愈,六公爵中数韩国公李善长的地位最高,朱元璋先是利用胡惟庸为丞相大杀功臣,后又因为废除丞相与胡惟庸矛盾加剧,所以胡惟庸案又牵涉出大批功臣来。

而胡惟庸是李善长推荐的,之后又爆发蓝玉案,本就被朱元璋猜忌的韩国公李善长一家被杀,宋国公冯胜因为与蓝玉经常并肩作战爵位被夺;卫国公邓愈的儿子娶了李善长的孙女,被朱元璋夺爵,郑国公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但常茂的妻子是冯胜的女儿,所以郑国公的公爵也很快被收回,致此,六公爵仅剩二个。

二、朱棣发起靖康之难后,曹国公李文忠儿子李景隆丢爵

朱元璋大杀了功臣后,朝中已经没有什么良将了,因为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义子兼外甥,所以李文忠一门得以保全,李文忠死后,其子李景隆袭爵,于是朱允炆任命李景隆为将军抵抗朱棣的兵马。但是李景隆屡战屡拜,最后干脆选择了投降,朱棣登上皇位之后,李景隆的曹国公爵位丢失。

三、朱棣登基后,徐家成为一门两公


徐达在朱元璋大杀功臣之前已经死了,所以徐家躲过重重危机,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徐达的女婿朱棣能够登上皇位,而朱棣也和他老爹一样痴情,虽然后宫美女无数,最爱的人就是徐皇后,徐皇后一共生了三子四女,明王朝朱棣之后的帝王都是徐皇后的后人,所以徐家并没有和其他五家公爵一样没落,反而越来越荣耀,最后成为了一门两公爵。

那是因为明朝开国的这6个公爵。在他们生下自己的第2代的时候,明朝就遭到别的国家的入侵,所以需要派遣自己的儿子去打仗,所以最后儿子都死在了战场上
因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将大多数的开国功臣都杀了,所以导致其中五个公爵没有传到下一代
明朝的这六个公爵都是异姓公爵,除了沐英从小被朱元璋养大视如己出,沐英又和朱标的关系特别好,很忠心。其他的五个有的是自己主动起兵反叛,有的是因为朱元璋猜忌之心太重被杀,所以他们才传不过二代。
本文标题: 明朝开国六公爵的结局怎么样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1184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壮族是不是华夏族、苗蛮、百越的融合食用过期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