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林提到的“历史性哲学”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3-05-16 13:00:4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1

谢林:自我受限制时,才是不受限制;不受限制才是真正的限制。,康德以彻底断开的方式解决了唯理论与经验主义的争端,他创造了同时也舍弃...

谢林提到的“历史性哲学”是什么意思

谢林:自我受限制时,才是不受限制;不受限制才是真正的限制。

        康德以彻底断开的方式解决了唯理论与经验主义的争端,他创造了同时也舍弃了不可知的物自体,回归理智本身的先验结构;费希特以其艰涩的方式肯定了这一结论,并从“绝对自我”出发,将“物自体”部分纳入自我辩证发展的结构之中。但诚如谢林给黑格尔的信中所说:“哲学还没有终结,康德已经给出了结果,但缺乏的是前提。”换言之,康德做了最完备的架构,却尚未打好地基,黑格尔同样在自己的《哲学史讲演录》中不客气的指出了康德有限价值。此后,“那最有意义的、或者从哲学看来唯一有意义的超出费希特哲学的工作,最后由谢林完成了。”(黑格尔)尽管如此,黑格尔仍旧断定谢林身上散发着费希特的气味,海德格尔甚至断言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完全处于费希特知识学影响之下。其然乎?岂其然乎?

        谢林不仅是天才儿童,大学以前(15岁破格进入图宾根大学)便习得古希腊文、拉丁文、希伯来语、阿拉伯语、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且可谓是少年得志,大学时代便参与到德国哲学最高层次的讨论中,他十分受歌德赏识,经其推荐,二十三岁便获得耶拿大学教授席位。谢林的同窗黑格尔同样尊崇歌德,但歌德却不待见他;原本很有希望拿到教授席位的荷尔德林,却因歌德暗箱操作失去了机会(费希特的离职亦与歌德有关)。三十岁时,谢林的哲学思想已经支配当时德国哲学界。然而因为年轻气盛,谢林春风得意之时,却也积怨无数。他与卡洛琳娜的婚姻不仅得罪了浪漫派,而且致使黑格尔与他疏远。(详细可参考阿尔森·古留加《谢林传》)谢林后半生一落千丈,一直被掩盖在黑格尔哲学阴影之下。晚年谢林重返柏林,接替去世的黑格尔,在哲学舞台上重新亮相,却遭遇纯粹哲学的衰落。费尔巴哈声称哲学在于改变世界,于是德国哲学界盛行的庸俗唯物主义、从法国而来的孔德实证主义、英国的功利主义更加深入人心,谢林依旧被冷落。

        那么谢林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位置究竟为何?我们可以从前期谢林哲学代表作《先验唯心论体系》找到线索。做谢林助手期间,黑格尔在《费希特哲学体系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中的判断十分准确:“绝对同一的原则是谢林的全部体系的原则。”尽管《精神现象学》里的含沙射影,对这一种原则颇有微词,但黑格尔哲学体系也是追求这样的Hen Kai Pan(一和全)。

        前面已经谈到,谢林同样从康德未完成的前提出发,他认为整全的哲学体系由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组成,前者的出发点是客观性,它要回答的是人如何获得关于客观东西的知识,这一过程是自然的历史;后者的出发点是主观性,它关心的是主体如何到达客观知识,从而使知识具有客观性。在谢林看来,自然哲学与先验哲学是同一的,前者从自然出发达致理智,后者则是“自我意识的发展史”,从理智出发,使客观从主观中产生出来,“一切知识都以客观东西和主观东西的一致为基础,”因此两者最终会彼此会合。

        我们可以将“绝对同一”的序列看做是费希特《知识学》的第三原理,谢林并不认为两种哲学体系孰优孰劣,谁具有优先性,并非要在自我与自然中区分一个第一性来。主客同时存在,却是同一个东西,我们只能从不同的方向往其对立面观看。不过,谢林本书却是“把全部哲学陈述为自我意识不断进展的历史,而那种具体表现在经验里的东西则仿佛不过是作为这部历史的纪念碑和证据之用。”

        先验哲学并不在乎我们知识之外的最终根据,因为自然必然性与思维的自由性是绝对同一的,主体的最高处亦即客体的最高处,因此我们可以放心的认为,一切知识在“自我之中。”在谢林看来,一切知识的绝对原理即自我意识,知识的发展就是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的概念是通过自我意识的活动产生的。但“自我意识”究竟为何?谢林认为,思维的主体和客体在自我意识内是同一个东西,而自我意识就是思维者借以直接变成自己的对象的活动,这意味着将自己同时看做思维的东西和被思维的东西,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人的活动自由的、不限制的,只是在其对象化时,成为了有限制的、受限制的活动,二者是同一的。人的活动的无限性必须通过其有限性显现出来,否则无限只能是空洞的自由。从这里我们看出谢林仍旧是一个斯宾诺莎主义者:只有自我受限制时,才是不受限制;相反,不受限制才是真正的限制。

        在《先验唯心论体系》中,已经能看出谢林的艺术哲学志趣。费希特的意图便是从自我意识最初级、简单的直观开始,达到最高级的自我意识,亦即对美感的直观。自然世界是无意识的创造活动,人的活动则是有意识的创造活动,自然与人在前定和谐中一致,并最终上升到审美创造之中,这是谢林与费希特的又一差别,费希特的绝对自我导向善,而谢林则倾向于“美”。然而理智之中是否有一种既可洞见意识、又可洞见无意识的直观呢?谢林最终将问题引向艺术直观,从而在顶点处解决主观与客观事物的一致性问题。自然界的创造从无意识开始,以意识结束,而艺术的创造则从意识开始,达到无意识而结束。在艺术中,主客的问题得到了化解和统一。

        海涅认为,在谢林的任何著作中都找不到一个完整的体系。尽管也有不少哲学家认为,谢林的哲学是一以贯之的,但《先验唯心论体系》也只能谢林哲学的边角料而已,后期的《世界时代》《天启哲学》则显得更为深邃而动人。

哲学是什么?怎样简单的去理解哲学的含义?哲学对现实生活能起到什么作用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详细解释
  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Φιλοσοφ?α / Philosophia (哲学)是距今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腊人创造的术语。希腊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的动宾词组,philein是动词,指爱和追求,sophia是名词,指智慧。希腊文Philosophia的含意是爱智慧,爱智慧这个动宾词组表述和界定的事情或事物,就是人类为了提高认识思维能力,为了更有智慧而进行的思想认识活动。
  最早使用philosophia(爱智慧)和philosophos(爱智者)这两个词语的是毕达哥拉斯。据蓬托斯的赫拉克利德在《论无生物》中记载,当毕达哥拉斯在同西库翁或弗里阿西亚的僭主勒翁交谈时,第一次使用了philosophia(爱智慧)这个词语,并且把自己称作philosophos(爱智者)。毕达哥拉斯还说,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来是名利的猎手,而philosophos(爱智者)生来寻求真理。他明确地把爱智者归到了自由人的行列,也把自由和真理联系在了一起。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解释而形成两大对立派别:
  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过去哲学上的成就,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成果和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编辑本段概念
  “哲”一词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即西方近似“哲学家”,“思想家”之谓。 一般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东周时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代表。而实际上在之前的《易经》当中,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
  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不管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确,但是他们的想法之所以有别于迷信的原因在于,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他们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知识论与伦理学的问题,至今依然。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他们三人做注脚而已,仍离不开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换言之即使数千年后,我们依旧在试著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也代表着我们依然为这些问题或是这些问题所延伸的更多问题而感到困惑。
  1874年,日本启蒙家西周,在《百一新论》中首先用汉文“哲学”来翻译philosophy一词,1896年前后康有为等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渐通行。在东方,哲学一词通常用来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某种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学”)和基本原则(例如价值观、思想、行为)。而在学术上的哲学,则是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理性根据的质疑、反思,并试图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理性的重建。
  哲学的定义一直存有争议,这个领域随着历史而不断地扩张,且根据不同的时代对不同的问题有兴趣而改变着。一般认同哲学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套主张、命题或理论。哲学的研究是基于理性的思考,寻求能做出经过审视的假设且不跳脱信念或者只是纯粹的类推。不同的哲学家对推理的本质有不同的想法。
  对哲学的主题亦存在许多看法。一些人认为哲学是对问题本身过程的审查;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实质上存在着哲学必须去回答的哲学命题。
  虽然哲学源自西方的传统,但许多文明在历史上都存在着一些相似的论题。东亚和南亚的哲学被称之为东方哲学,而北非和中东则因为其和欧洲密切的互动,因此常被视为是西方哲学的一部份。
  后现代主义把哲学定义为创造概念的学术。
  哲学所涉及的研究范畴是其它学科的总和,它给出对世界本质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接受者的世界观。
  哲学是研究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问。范畴涉及到一门学科的最基本研究对象、概念和内容,哲学具有一般方法论的功能。
  哲学有别于其他方法去承述问题的方法是借由其有批判性的、一般有条理的方法与其依赖著有理性的辩论。
  

古希腊哲学《雅典学院》
编辑本段思辨
  柏拉图指出:“thauma”(惊奇)是哲学家的标志,是哲学的开端。柏拉图满蕴深意地说:“iris”(彩虹,虹之女神,宙斯的信使)是“thauma”(惊奇)之女,并无误溯其血统。“Iris”(彩虹)向人传达神的旨意与福音,哲学是由惊奇而发生。在其注目之下,万物脱去了种种俗世的遮蔽,而将本真展现出来。由此,它把自己展现为一种真正解放性的力量。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于惊奇而开始哲学思维的,一开始是对身边不解的东西感到惊奇,继而逐步前进,而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例如关于月相的变化,关于太阳和星辰的变化,以及关于万物的生成。一个感到困惑和惊奇的人,便自觉其无知。
  

《小逻辑》
  黑格尔认为: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哲学是对绝对的追求。“哲学以绝对为对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黑格尔《小逻辑》。
  爱因斯坦这样谈论哲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短命天才诺瓦利斯(1772—1801)关于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凡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皆可称之为哲学。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中外哲学的产生皆起源于疑问。
  西学东渐哲学进入中国后,学界发生了中国本土文化中有无哲学的论争。认为中国有哲学的人把哲学定义为: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想。胡适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指出:“凡研究人生且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求一个且要的解决”这样的学问叫做哲学。
  

罗素
编辑本段根本问题
由来
  哲学根本问题又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在1886年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第一次对此作出了明确表述。它的提出,为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哲学派别以及对它们的客观评价提供了正确的标准。
内涵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称为二元论,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的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也有一些哲学家如D.休谟和I.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是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者。
延伸
  根据以上的第一方面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将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物质由原材料产生,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具体又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该流派哲学一直强调感官认知与理性推理及客观证据,由于自然科学发展的局限,该流派在关于世界起源的解释上尚无定论。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唯心主义内容十分之复杂,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客观唯心主义,其包涵了唯心主义的所有共同特点,主要表现在比较古老的“具象神”宗教,强调主宰万物的神灵的客观存在。 
  主观唯心主义,包涵唯心主义的所有共同特点,认为物质的存在是因为人的意识(而非神灵的)存在。更深入地追究,就是将“认知”与“存在”等价起来,主观唯心主义所讲的“存在”是狭隘的“客体”对于“主体”的被认知。 
  绝对唯心主义,包涵唯心主义的所有共同特点,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的末尾对“绝对理念”进行了详尽阐述,但其原文十分之复杂难懂,就连哲学家瓦勒斯、罗素也难以作出解释。在追究世界的本源元素时“绝对唯心”陷入了与“客观唯心”一样的观点,但不同的是绝对唯心对“神灵是实体”进行了否定。亚里士多德的“神”以及伊斯兰苏菲主义均属于该范畴。
  根据以上的第二方面可以讲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个基本观点: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知的,持该观点者多为唯物论者,认为人可以凭借感觉器官及其延伸(指科学仪器)完全认知世界,而至今尚未被认知的部分只是因为技术的不发达,人完全认识世界是必然。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认知的或不能被完全认知,此处的不能完全被认知并非“尚未被认知”,而是指世界的某些部分或某些层面,人类是永远无法知道其真相的。持该观点多为唯心主义者,“概念世界”是研究不可知论时不可不提的概念。
编辑本段分类
  古希腊哲学家通过问问题来进行哲学实践,他们所提的问题大概可以归类为三类,这三类问题分别形成了哲学的基础学科, 形而上学(metaphysics),知识论(Epistemology)以及伦理学(Ethics)。
编辑本段分支
  由于研究领域的不同,哲学有很多分支。
  * 哲学史
  o 东方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 印度哲学
  + 伊斯兰哲学
  + 日本哲学
  o 西方哲学史
  + 古希腊哲学
  + 中世纪哲学
  +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
  + 德国古典哲学
  + 俄国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o 辩证唯物主义
  o 历史唯物主义
  o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科学哲学
  * 现代哲学
  o 生存哲学
  o 分析哲学
  o 人文哲学
  o 解释学
  o 符号学
  o 实用主义哲学
  * 伦理学
  o 医学伦理学
  o 教育伦理学
  o 政治伦理学
  o 家庭伦理学
  o 生命伦理学
  o 生态伦理学
  * 美学
  o 美学史
  o 艺术美学
  o 技术美学
  * 形而上学
  * 现象学
  * 过程哲学
  * 知识论
  * 死亡哲学
  * 人生哲学
  * 法律哲学
  * 心灵哲学
  * 墨家哲学
  * 当代英美哲学
  * 比较哲学
  * 当代法国哲学
  * 哲学哲学
编辑本段命题
  * 自由意志
  * 决定论
  * 因果律
  * 随机性
  * 白马非马
  * 百姓日用即道
  * 悖论
  * 变化日新
  * 辩者二十一事
  * 仁为万物之源
  * 体用一源
  * 天不变道亦不变
  * 天道自然
  * 万物皆备于我
  * 物极必反
  * 心统性情
  * 心无本体
  * 新故相除
  * 形质神用
  * 性即理
  * 性日生日成
  * 一分为二
  * 一物两体
  * EPR悖论
  * 坚白相盈
  矛盾论
编辑本段西方哲学
  西方哲学是拥有相同历史传统和统一概念体系的统一的哲学体系,但西方哲学的定义是模糊的。在美国哲学家梯利的《西方哲学史》中虽然提到了马克思以前的社会主义哲学家像欧文,但对马克思却只字未提(梯利的《西方哲学史》写的是从古希腊哲学到美国实证主义哲学其时间跨度包括马克思)。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中虽提到马克思,但是他说他讲马克思是因为马克思是对西方哲学产生重大影响的哲学家。所以, 西方哲学中“西方”广被认为不仅仅指地域上的“西方(西欧)”而且只文化上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
  西方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之前,大约经历了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和近代哲学三个时期。
古希腊罗马哲学
  古希腊罗马哲学 它大体上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公元前7至前6世纪,哲学家们重视宇宙本原的研究,这个阶段的哲学被称为自然哲学。由于对世界本原的回答不同、哲学家居住的地区不同,形成了米利都学派、爱非斯学派、毕达哥拉学派、爱利亚学派等。米利都学派以'水'、'无限定'、'气'为世界本原;爱非斯学派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符合规律地燃烧和熄灭着的火;毕达哥拉学派把 '数' 视为事物的原型,认为数构成宇宙的'秩序','凡物皆数';爱利亚学派把千变万化的世界归之为虚幻的假相,认为唯一真实的东西是 '存在','存在' 是单一的、有限的、不变的、不可分割的。
  后期的自然哲学家们又提出了'四元素'(水、火、土、气)、'种子'、'原子'等概念,以探求世界的本原;有的则进一步探求世界运动变化的原动力,认为有一种最精细的、能动的、物质性的东西'奴斯',促使热和冷、干和湿等相对应以及'种子'从原始混合体中分离出来,开始运动,并构成无数的宇宙和具体事物。
  研究转变
  ②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的重点由研究自然转移到了研究人。这时的智者不相信有真正的存在和客观真理,普罗泰戈拉认为,一切都同样真,是非善恶是相对人的感觉而言的;高尔吉亚又认为一切都同样假。自称为'爱智者'的苏格拉底认为存在着客观真理,认识真理也是可能的;真正的知识是从具体的道德行为中寻求各种道德的普遍定义;寻求定义的方法就是论辩诘难。
  ③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进入系统化阶段,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认为现实的、可感知的世界不是真实的,在它之外存在着一个永恒不变的、真实的理念世界。理念是个别事物的'范型';个别事物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以个别事物为对象的感觉不可能是真正知识的源泉,而真知是不朽灵魂对理念的 '回忆' 。亚里士多德不同意柏拉图的理念论,他把理念称之为'形式',认为'形式'不能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形式是事物的本质,存在于事物之内。
  具体事物是由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构成的。质料与形式结合的过程,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但他又提出了一个事物最后的目的、运动最终的原因'第一推动者',认为它是一个没有质料的形式。亚里士多德去世后,希腊文化逐渐与罗马文化相结合,在 800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很多哲学流派,主要有伊壁鸠鲁学派、斯多阿学派和以皮浪为代表的怀疑论等。它们在前人思维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并涉及了伦理问题及宗教问题。在古希腊罗马哲学系统化阶段,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形式逻辑,为传统逻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世纪哲学
  欧洲中世纪,天主教在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占据了统治地位,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它的作用是为信仰作理性的解释。5~10世纪是中世纪哲学的早期,这段时期哲学研究的重点是关于普遍与个别的关系问题。
  后期罗马哲学家A.M.T.S.波爱修非常重视具有多样性的个别事物的真实性,认为共相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其本身不是物质性的。爱尔兰的哲学家J.S.爱留根纳认为普遍的整体是最真实的,神就是总体,它创造一切,包罗一切,又超越一切。神与万物不同,万物是神的部分,但神又在万物之中。11世纪初至14世纪初,在中世纪早期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唯名论与实在论两个派别。以法兰西经院哲学家罗瑟林为代表的唯名论认为,只有个别的东西有实在性,个别先于普遍,普遍只不过是名称,'共相'不过是人所'发出的声音',实际上并不存在。这种思想反映在宗教上,否认了三位一体的最高的神,只承认分别存在的圣父、圣子及圣灵。以基督教哲学家安瑟尔谟为代表的实在论认为,真实存在的是'共相',不是具体的个别的事物,有一个'无始无终的真理'存在于一切事物之先。这种思想反映在宗教上,承认普遍的教会实在,认为个别的教会是从属的;承认基督教的普遍教义实在,认为个别人的信仰是从属的;承认原罪实在,认为个别人的罪恶是从属的;承认三位一体的最高的神实在,认为三位分离的神是从属的,等等。
  14世纪初至15世纪中,由于教会的衰微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正统的经院哲学日趋没落,哲学愈益脱离神学,个人自由的思想开始萌发,中世纪哲学逐渐向近代哲学过渡。
近代哲学
  西方近代哲学是伴随着人类的自我觉醒而形成的。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的彼岸世界返回到了尘世,从而发现了自然,也发现了人自身,开始追求知识,渴望个人自由。
  15~17世纪初是西方近代哲学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心是人和自然,形成了人文主义和自然哲学两股互相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思潮。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反对灵魂不朽之说和禁欲主义。自然哲学的代表人物一般都主张用经验观察的科学方法代替经院哲学的推演方法。意大利的B.特莱西奥认为,物质是永恒的,热和冷的对立作用是物质运动的原因;G.布鲁诺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太阳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自然界即是神,它由单子构成。
  单子是物质和精神、质料和形式的统一体。自然哲学的代表人物中不少人是自然科学家,他们的科学研究往往与魔术、炼金术、占星术混在一起,使他们的哲学思想带上了不少想象和虚构的成分。
  17世纪初至18世纪末是西方近代哲学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哲学的注意力集中在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方面,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两个派别。以F.培根和洛克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经验论认为,后天获得的对外部世界的感觉是认识的来源,感觉是可靠的。培根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能动的、多样的,认为掌握知识的目的是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知识就是力量;洛克认为心灵是一块'白板',观念是外界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痕迹的产物。以B.斯宾诺莎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的唯理论认为,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但是只有理性才能把握它,感觉经验不可靠。斯宾诺莎把自然界视为唯一的'实体',认为思维及广延是统一的唯一实体的两种属性,个别事物是实体的变形,只有通过理性把握了唯一的实体,才能认识个别事物。
  以笛卡尔和G.W.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唯理论认为,只有在一个完全清楚明白无可怀疑的公理的基础上,经过理性认识能力进行清楚明白、准确无误的推理,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笛卡尔提出了'天赋观念'说,认为人的理性认识能力是天赋的,不证自明的第一公理也是人生固有的、天赋的。不过,他除了承认精神实体独立存在外,还承认独立存在的物质实体,并把这两个相对的独立的实体统一于一个绝对的实体'上帝';莱布尼茨进一步发展了笛卡尔的思想,认为一切观念都是天赋的,但起初是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能存在于人们心中,须经加工才真正显现出来。以巴克莱和休谟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经验论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巴克莱断定世界上除了感知的精神实体和被感知的知觉之外,什么也没有;休谟则进一步认为真实存在的只有知觉,经验由知觉构成,知觉以外的东西都是不可知的。18世纪,除了存在唯理论和经验论的争论外,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的还有一批法国启蒙思想家和百科全书派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从西方近代哲学第二阶段的总体来看,带有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色。
  从18世纪末的康德哲学起,西方近代哲学进入第三阶段,哲学史上称之为'德国古典哲学',主要代表有康德、J.G.费希特、F.W.J.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前四人力求在克服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的前提下,把世界统一在思维的基础上,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的。精神、自我、主体在他们的哲学中占居中心地位。康德承认在人们的感觉经验之外存在一个'物自体',它是感觉经验的来源,但却永远不能被认识。物自体的刺激使人产生感觉经验,然后认识主体感性,知性分别与时空、12范畴等认识的先天形式相结合,整理感觉经验材料,以达到对现象的系统认识;理性是处于知性之上的最高一级的综合能力,它要求认识世界的本质,但却永远达不到目的。如果理性把相对的现象绝对化,自以为已经把握了全部的真理,就必然陷于假相。费希特则进一步取消了康德的'物自体',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自我'创造的,主体'自我'创造了客体'非我',又进一步达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谢林创立了同一哲学,认为客体和主体、自然和精神、存在和思维,表面相反,实则同一,都是浑然一体的无差别的'绝对同一'的不同阶段。黑格尔把整个世界视为'绝对理念'自身演化的过程,认为绝对理念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它们的对立统一使绝对理念自身沿着正、反、合三段论的模式进行着概念的演化,以至使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界,自然界的演化又产生具有自我认识能力的人类和人类社会。人类的认识由认识自然界,逐渐向认识自己和认识意识自身发展,最后达到绝对理念的完全自我认识,整个世界便又回归到了绝对理念自身。德国古典哲学影响较大的最后一位哲学家费尔巴哈,批评黑格尔的哲学是'思辨神学'。他认为自然界是唯一实在的,除了自然界和人之外,再没有其他东西。神和上帝是人自我异化的产物,是人创造了神和上帝,不是神和上帝创造了人。自然界产生了人,人及其思维器官都是自然界的产物,离开了自然界,思维便不能存在,不是精神产生自然,而是自然产生了精神。不过费尔巴哈在抛弃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连同黑格尔的辩证法也一起抛弃了。
  在世界哲学发展的历史中具有一定影响的哲学系统,还有朝鲜哲学、日本哲学、巴基斯坦哲学、斯里兰卡哲学、越南哲学、伊朗哲学、阿拉伯哲学、俄罗斯及其他地区的一些哲学。
  它们或多或少都受了三大哲学传统的影响,但又具有各自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其中,阿拉伯哲学在中世纪起到了向西欧传播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媒介作用,它对亚里士多德哲学亦有重大发展,成为世界哲学发展史中的重要环节。
现代西方哲学流派
  “现代西方哲学流派”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西方流行的各种哲学派别,是近代西方哲学的继续。现代西方流行的哲学流派虽形形色色,但大致分属科学主义(实证主义)与人本主义(非理性主义)两大思潮。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与上述两大思潮密切相联系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现代西方各种哲学流派与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上面这位朋友对资料搜集的很好,只是后面的有点过于狭隘了点。哲学可以说是自然哲学和人文哲学。自然哲学是自然规律的抽象概括,人文哲学是人类发展史的过程中不断对自然界规律的掌握程度的理论性、系统性的阐述和概括。简单的理解就是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的发展规律都是可以从自然界学中去寻找规律和方法的,从繁入简,简而化之,反之,这就是哲学规律的个性。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刻都无法脱离哲学的影响。因为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原则,这一切都是根据自然规律不自觉而形成的一种潜原则,这个潜原则来源于我们对自然规律及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认识形成的一套理论。我也只能做到如此的阐述,如果有什么疑问不解尽可说出,只有问题才会激发出灵感。谢谢您的问题。
其实。哲学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没有多大关系。因为哲学是研究宇宙起源、物质起源、生命起源,并且用统一的理论来说明的纯理论纯科学。我们只是也只能是围绕这三大命题来研究。
哲学使人聪慧

老师布置的论文“谢林的哲学思想对马恩的影响”完全没思路

老师布置的课程论文,完全没思路,哪位高人指点一下,梳理一下文章脉络,最好把需要用到的相关文献列出 rn(论文字数5000左右)
谢林认为艺术哲学是“绝对”在艺术形态中的再现。“绝对”对哲学来说是“真”的原型,对艺术来说是“美”的原型,哲学和艺术不过是对同一“绝对”的两种不同观察方式。在西方思想史上,谢林第一次确立了哲学与艺术的现代性观点。谢林艺术哲学深层底蕴里蕴含着对人的当下存在状态的忧虑和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这些思想光芒一直映照着当代思想家关于艺术与生存的讨论,主要体现在:谢林将理智直观与美感直观相结合的思维特性变革了德国古典哲学以理性为主导的哲学观念,他把艺术作为解决人生问题的手段,找到了哲学生存论突围的途径;谢林在启蒙这一非神话时代重提神话是对启蒙时代人的生存状态的批判,他从人的存在去解释神话,把神话从认识论转到了存在论,神话世界的建构指向人的世界的建构;谢林把艺术与真理、历史联系起来,使艺术真正参与到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并作为反抗现代性的话语力量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谢林艺术哲学并非大家通常所认为的只是美学上的事件,其真正的思想意义在于它在本质上与人类历史的当代状况联系在一起。 从思想的传承上看,谢林艺术哲学影响了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但马克思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同时又超越了前人,他将实践概念引入美学,在方法上开辟了自己的道路。在对谢林艺术哲学和马克思美学思想的考察中可以看出二者对艺术问题的看法与我们日常思维的理解不同,他们在哲学的高度谈论艺术,艺术不再变得可有可无,而成为人的生存的维度。他们提醒我们应该反思对艺术的日常理解,应该放下理性对艺术的傲慢、轻蔑和责难,从而恢复艺术真正的本质和功能。
啊才5000字啊。五个部分:
一、马恩思想发生谱系--哪年、马恩在干什么;
二、马恩思想发生的渊源--重点论述黑格尔的辩证法对马恩哲学体系的影响,其它略带提及;
三、谢林哲学对黑格尔神秘哲学的影响--黑对他们的总结和抽象。
四、谢哲学对马恩批判唯心主义的影响;
五、这一影响的影响及现实意义。
前四部分书箱汗牛充栋了,第五部分,自已发挥一下:1、伟大哲学的垫脚石;尖锐的时代、尖锐的斗争及其生产力发展背景;这种辩证发展过程,在自然科学中也有体现;2、对后世哲学前进的影响和党思想发展的影响。
5000字不够写啊。 
谢林一生的思想发展过程通常被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主要阶段。在早期,他批判过封建专制制度,表达了实现资产阶级法治的要求;把I.康德与J.G.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转变为客观唯心主义,把他们的主观辩证法推广到外部世界,为后来G.W.F.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在晚期,从资产阶级法治的倡导者转变为封建专制制度的辩护士,从包含合理内核的客观唯心论走向天主教神学。

 马克思与恩格斯把谢林的早期哲学和晚期哲学明确地区分开,历史地肯定了谢林早期的"真诚的青春思想",批判地吸收了其中的合理成分,同时无情地揭露了他的晚期哲学是“在哲学幌子下的普鲁士政治”。与此相反,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前的A.叔本华与S.克尔凯郭尔,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后的F.W.尼采和W.狄尔泰、M.海德格尔和K.雅斯贝尔斯等资产阶级哲学家则抹杀谢林的早期思想,把他晚期的反理性主义奉为先驱,为他们宣扬自己的思想学说服务。

先谈谈谢林的哲学 思想 ,然后就其思想 上哪些是马恩思想的发源点,哪些思想被马恩所批判。

谢林哲学思想是什么 谢林主要著作有哪些

谢林教授的主要著作包括:《冲突的战略》(1960年出版)、《战略与军控》(与摩尔顿·H·哈尔佩林合著,1961年出版)、
本文标题: 谢林提到的“历史性哲学”是什么意思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0907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TSN「时间敏感网络」是什么意思怎样看待学中国史的人跳极乐净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