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报上面有一篇:西方哲学家黑格尔说:一个民族只有有那些关注天空的人..帮忙根据这个找篇作文西方哲学家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

福泽谕吉:一个民族的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一是人心,二是制度,三是器物,顺序不能颠倒。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语文报上面有一篇:"西方哲学家黑格尔说:一个民族只有有那些关注天空的人..帮忙根据这个找篇作文

西方哲学家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rn我们语文老师想拿语文报的奖状,要全班都投稿,咱也不能不写,求各位大哥大姐,美女帅哥,帮忙找几篇现成的作文,最好是不写得太好,也不算坏的。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蔡元培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学之学府。
按此标准,如今的大学需要反思。在一些地方,庸俗、功利、虚无侵蚀了大学学生及教员的思想,官僚本位、僵化学术机制以及对商业和技术的迷恋,让大学创造之源干涸。有人说,中国的大学已失去了脊梁,泯灭了精神,只余下赤裸裸的追名逐利。更有人说,中国20多年来根本没有大学,有的只是一个“打工仔岗前培训机构”。
大学及大学精神的兴衰,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美国比拉丁美洲要富裕得多,今天仍是如日中天。其实当时中南美洲的条件比北美要好得多,北美连高级的印第安文明都没有,而中美和南美有辉煌的印加文明、阿兹特克文明、玛雅文明。但什么导致了北美的强大呢?今天人们都知道北美最早移民是五月花号船上搭乘的103名清教徒,其实五月花号到达北美时,那里已经有一千多移民了,可是所有美国历史书都是从五月花号开始写起的。为什么历史学家这样偏爱这103人呢?那是因为五月花号上人们的信仰,代表了美国精神的源头,形成了韦伯所谓资本主义的新教伦理。这些新教徒上岸后只有16年,还没有完全站稳脚跟,就建立了北美最早的大学,第二年以最大捐赠者名字命名为哈佛。由此看来,北美移民一开始就很特殊,其一,他们是清教徒;其二,他们建立了大学,这是美国今天这么强大的奥妙。学者秦晖也研究拉丁美洲和北美的区别,他认为美国之所以比南美优越,是因为有一个好的制度。我并不反对这种说法,但是我要强调,美国的制度八字还没一撇的时候,清教徒们一上岸就与伊比利亚人不同,他们只过了16年就建立了大学,160年后才建立了美国和美国宪法。你说文化重要还是制度重要?先有大学还是先有宪法?
今天以色列很强大,它建国只比新中国早一年,建国后第二天就开始打仗,它处在百倍的敌对人口包围之下,但今天几乎已经没有平级的对手了,没有一个国家敢主动向它挑战。凭什么以色列这么牛?因为以色列是有大学的,大学比什么都重要。在它还根本无法建国的时候,犹太智者就建立了希伯来大学,建校校长魏茨曼就是后来以色列的开国总统。希伯来大学比他们的国家还早25年。
再看看日本。这么一个小小岛国,自古笼罩在中国文化的阴影里面,可是今天它比中国强大。为什么它会有今天?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时,日本的水平远远不能与中国比,可是有一个关键人物叫福泽谕吉。今天日本钞票最大面额是一万日元,上面的那个头像既不是天皇,也不是任何政治军事人物,而只是一位只写了几本书,办了一份报纸,办了日本第一所大学的福泽谕吉,这样一个人成了现代日本民族的灵魂人物。他说,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与经济的改变。这三个方面的顺序,应该先是心灵,再是政治体制,最后才是经济。把这个顺序颠倒过来,表面上看是捷径,但最后是走不通的。近代日本基本上是按福泽的路走的,它成功了。
同一时期的中国,却走了一条福泽谕吉预言走不通的路。最早打开国门就是搞洋务运动,搞经济建设,把西方的坚船利炮买过来,再开始造,然后才发现还要政治体制变革。戊戌变法一百多天,一场闹剧结束了,甚至倒退。社会矛盾尖锐冲突,只好搞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制度的除旧布新看起来已经没问题了,可是整个社会却陷入水深火热、军阀混战之中,打倒一个皇帝,出现无数个土皇帝。人们在绝望之时,才有梁启超发现日本人早就说出这条路走不通,梁启超才倡议新民运动。文化立国,教育立国,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中国的真正开端。其中最具标志性的事件就是:蔡元培从德国回来,以柏林大学模式拿来治理北京大学,只几年时间就把它变成一所真正的大学,变成整个民族精神的摇篮。
几年过去,整个国家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北大的新文化运动变成了政治运动。于是出现了一种妥协,这就是黄埔军校。我们知道,孙中山一生本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后来,他以列宁主义模式,以三民主义的意识形态,来改组国民党,建立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跟军阀不一样,军阀是为了地盘,为了直接利益打仗,而黄埔军校是为了一种民族主义信念而打仗,有了一个比升官发财、吃喝玩乐更高的理念,凝聚一个集体,形成一个组织,建立一种制度。蒋介石一生的权威,都来自于他是黄埔军校的校长。
所以,在中国没有大学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准大学,介于大学与军阀之间,这就是黄埔军校。
共产党后来也是这样。毛主席一生的奥妙都在延安,延安实际上就是一所军政大学校,当然也是一所准大学。毛主席把共产主义理想变成了照耀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这么一种信仰,所以共产党很快就取得了政权,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八年抗战中在大后方组建的战时大学,以西南联大为代表,也包括当时的武汉大学、中央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这五大名牌大学共同培育了抗战中一代民族精英。国民政府无论多么腐败,但在八年间,它把仅次于军费的第二大财政开支放在教育上面。当时有很多人说,大学就不要办了,年轻人还待在学校干什么?赶紧打仗救国去。如果说要办大学的话,那也是化学系教造火药,物理系教造枪炮,力学系教造桥梁,外语系就培养翻译官,哲学系就培养政治教官吧。可是,当时蒋介石居然听从了少数人的意见,大学该怎么办还怎么办。在整个抗战时期,大学不仅没有萎缩,而且人数成倍增加,大批年轻人跑到大后方去上大学,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尽管蒋介石没有得到好处,大都被新政权收过来了,但他们造成了新中国之后的辉煌。
我可以下一个结论,中国20世纪所有的骄傲,都归结到中国能够在最绝望时,有很少的一些中国人,他们能够办起几所大学或准大学,支撑起整个民族的文化。中国20世纪最大的骄傲都归结于北大、黄埔、延安,以及西南联大为代表的战时大学;而中国20世纪所有的不幸,所有的悲哀,所有的愚蠢,就在于在平常时期几乎完全没有真正的大学,没有完整人格的修养所,只有人才培训机构,只有培养工具的地方。
弘扬民族精神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当中华民族正在走向复兴之际,回首我们的民族走过的五千年漫漫岁月,展望中国更美好的未来,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华精神的伟大力量,它是推动我们民族发展和复兴的强大驱动力。没有这一强大的驱动力,中华民族不可能在过去五千年的岁月中生生不息,作为人类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没有这一强大的驱动力,中华民族不可能在其发展的进程中繁衍兴盛,融会众多民族,并且形成和维系了团结统一的趋势。这一大趋势穿越数千年时空历久而弥坚。没有这一强大的驱动力,中华民族不可能在20世纪后期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压力与日俱增,民族的生存和命运又一次面临挑战之际,掀起改革开放大潮,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开辟民族复兴的新纪元。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友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这个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命集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中华民族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战胜了一切艰难困苦,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这个民族精神,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倡导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帮助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同行业规范的培养结合起来,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 自强不息的中国人很多,当然故事就很多,下面只说说张海迪的事迹: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进过学校,童年起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十五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她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张海迪虽然身残,但是她智不残,他虽然没进学校,但她靠着自己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课程,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要继续发扬 。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和兴旺。这样的民族精神也正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的体现。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没有凝聚力的民族会怎样。真正失去了这些东西,一个民族只会走上衰落和灭亡。 让我们一起为民族精神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随便看看,也许能行。。
我们怀想天空,我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沧桑与繁荣。

洪荒之年,肆意地席卷着中华大地,滚滚的洪水犹如贪婪的野兽,横行霸道。鳏治水失败,数不尽的黎民百姓眼睁睁地看着家园毁去,望天长叹。

这是混沌的天空。

忽然间,混沌渐渐散开,“禹”带领着千百壮汉抗起锄头,凿石挖渠,三过家门而不入,在血与泪的利箭之下,洪水巨兽被征服,天空第一次露出了微笑。

商纣之年,生灵涂炭。

灰色的天空。

数不尽的苍生因残暴的统治无家可归,不计其数的赤忠之臣因进柬惨遭杀戮,一国之君因沉迷酒色而荒废国业,灰蒙蒙的云朵覆盖了天空,天空默默地哀叹。

烟消云散,一道金光冲天而起,民心所向的周王室迅速崛起,一次次地击退商纣残兵,昏君自焚,明君登基,天空有了欣慰之色。

战乱的天空,黄沙一般浑浊。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嘈杂的马蹄声踏遍了神州刀剑的抨击声不断在耳边回荡,地上的热血已积累成河流,到处都是厮杀的呐喊,天空用黄沙掩住了双眼,不忍观看。

亲王的大军踏遍中原,七国归一统,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首位皇帝出现,“始皇”的名字载入史册,是功?是过?孰能判断?天空注视着历史的转折,微微地摇摇头,陷入了沉思。

唐末,后主独自站在高台,黯然地对月吟诗,江山破碎,欲尽心挽救却已无力回天,仰天长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天空默默地流泪,在“剪不断,理还乱”中感受着蓝色的忧郁。

红色的天空。

卢沟桥事变后,丧尽天良的日军手持刺刀闯入了中国的土地,惨无人道的杀戮使人神共愤,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细菌部队,一个个令人深恶痛绝的名词成为了无辜的中国人民的墓碑,天空愤怒,胀红了双眼,激奋的火焰燃烧了中国人的心。

国共合作,全民抗战,愤怒的中国人民忍无可忍,壮烈的枪声响起,痛爽地消灭着每一个入侵者,终于将残忍的法西斯赶出了境内,并建立了新中国,一个崭新的时代就此诞生。

天空中,彩色的礼花齐放,一同分享着人们的喜悦。

五千年的岁月,五千年的天空,中华民族随着时间齿轮的转动经历着沧桑与繁荣。

我们怀想这天空,我们见证着一切。
老师引用叻一些
不足为过吧
呵呵
楼上
谢谢啦
果然是老师非同凡响

大国崛起的作者是谁内容有哪些呢

文化部党组成员、文化部直属机关党委书记;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监察学会副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顾问,全国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主要著作有《论现代领导之道》、《和中青年干部谈谈领导能力》、《 *** 执政党建设理论学习纲要》、《论中国 *** 的基本特点》、《伟大复兴与战略思维》、《<中国共产 *** 程>学习笔记》、《论 *** 的历史性成就》、《论 *** 》、《论陈云》、《廉政论》等。

主编有《 *** *** 论党的民主集中制》、《 *** *** 论实事求是》、《 *** *** 论中国国情》、《全国廉政文化绘画书法精品集》、《文化价值》、《文化责任》等。

有西方战略学家认为“中国崛起成为一个大国,将是21世纪国际关系中最为确定的发展趋势之一”。

这个看法应该说是有远见的。

大国崛起,要有经济准备、政治准备,也要有文化准备。

一、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文化落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

同民族素质问题相联系的,是民族自信心问题。

我国民族素质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民族自信心不足是一个重要表现。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多次讲过,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

毛主席讲的,是两个落后,一个经济落后,一个文化落后。

他后来还有个形象的说法,叫一穷二白,穷指的是经济,白指的是文化。

而且他还讲过,落后就要挨打。

经济落后问题,引起了全党全民族的高度重视,经过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虽然我国的人均水平仍然很低,但完全可以说我国经济落后的状况,已经或正在得到根本改变,我国的硬实力明显增强。

但能不能因此说,我国文化落后的状况,也得到了根本改变呢?我认为,至少目前还不能这样说。

我个人的认识是,已经发生重大改变,但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还需要大大加强。

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来分析,讲我国文化落后的状况发生重大改变,是因为我国有两个根本优势:

一个优势是思想理论优势。

讲国家文化软实力,不能不讲思想理论。

理论是文化的核心。

中国 *** 从一诞生就举起了马克思主义这面先进文化的旗帜,实现了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我们党有了自己的科学理论形态。

另一个优势是政治制度优势。

我们党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

只要我们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根据新的实践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将始终具有强大生机和活力。

这两大优势,保证我国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同时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讲我国文化落后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是因为在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新的历史条件下,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面前,我国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三个历史性挑战:

一是传统文化现代化问题。

中国文化曾长期陶醉于以自己的辉煌成就铸造的思想牢笼中。

1840年鸦片战争后,在列强坚船利炮的打击下,在经历了与西方文化反复的比较和冲撞后,人们发现在器物和制度的背后是传统文化阻碍着国家的进步,于是传统文化成为批判的矛头所向。

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洗礼,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发生某种动摇,核心的价值体系、符号系统正在或者已经处于边缘化状态。

从国家意识形态到国民教育体系、从精英阶层的主流话语到市井语言都显示出某种传统的缺失。

道德颠覆、信仰缺失、精神空虚、理想淡化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

主流文化价值系统受到了挑战。

另一方面,冷战结束后,美国等西方强国文化扩张势头强劲。

随着西方文化产品的多渠道大量输出,西方社会的政治理念、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或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到世界各地,“西方文化中心论”甚嚣尘上。

一些人特别是很多年轻人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不断受到侵蚀,本土文化、民族传统受到极大影响,许多民族语言、艺术品种濒临灭绝,极大削弱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这里有一个怎样看待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问题。

上世纪40年代黄炎培到延安考察,提出了著名的“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的“黄炎培问题”。

此外,还有非常有名的“梁启超问题”和“李约瑟问题”。

1904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写道:“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李约瑟在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这一皇皇巨著时,曾经为之感叹而又感叹,他感叹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在历史上创造了那么多世界第一;而令他更为感叹的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技术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

这三个问题,虽然处在不同领域,而追根溯源,说到底,都可以归结为文化问题,说明我们的文化是有缺陷的。

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重要阶段,我们必须有清醒的文化自觉。

既要认真挖掘中华文化的精髓,以便把我们的优秀文化贡献给人类社会;又要认真反省我们文化的缺陷,以便我们更好地吸收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精华,并且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给中国文化以现代的诠释和解读,使之产生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是民族素质和民族自信心问题。

建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民族素质显著提高。

但也必须看到,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度、深度和前进的速度前所未有,就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我们的素质准备是不够的。

而从历史的和世界的视野来观察,一个大国的崛起,良好国民素质的养成和提高,是最重要的内在因素之一。

这里举德国和日本两个例子。

德意志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产生过许多举世闻名的大师,如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海德格尔、爱因斯坦、巴赫、歌德、海涅等等。

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了广大的德国民众,成为德国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国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讲理性,守纪律;二是文化素质普遍较高;三是崇尚自强不息精神。

歌德的《浮士德》所讲述的故事就生动、深刻地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很多德国人身上体现得比较突出。

一直到现在,德国的产品质量在世界上有口皆碑,举世公认,其原因就是他们保证质量,不断改进,总是追求更美好、更完善的目标。

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永无止境的追求精神,德意志民族才始终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再看日本,过去我们只知道日本企业家长于精细化管理,而这种精细化的思想,其实早已根植于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

日本人背后似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驱使着他们拼命工作,而且在工作中互相督促、精益求精。

工作时间,日本男性白领最常见的装束是西装、衬衫加领带,即使夏天室外40多摄氏度的高温也是如此。

不仅是白领,连出租车司机也都西装革履。

这是他们的职业化习惯。

在日本街头,经常可以看到60多岁的警察或保安在跑步指挥车辆,专心致志。

书店的工作人员趴在地上擦地,跪下来工作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尽管压力巨大,日本人的生活却从容而有秩序。

这一点从东京市容的细节上就能感受得到,绿化率极高,几乎没有见到 *** 的土地,即使偶尔有一个小角落空出来,都会种上一株树或摆上几盆花。

日本人很讲究秩序。

排队是正常的,而且自觉保持1米距离。

在自动扶梯上,人们都很谦和地站在左侧,让有急事的人从右侧快速通过。

类似细节不胜枚举。

细节说明素质,细节决定素质。

同民族素质问题相联系的,是民族自信心问题。

民族自信心也是民族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民族素质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民族自信心不足是一个重要表现。

比如,在西方人面前,我们的知识精英和群众常常表现出不自信。

从文化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三是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问题。

一般认为,美国文化席卷全球有“三片”:好莱坞大片;薯片——美国快餐文化;芯片和微软操作系统。

从整个西方文化来说,几乎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标志性的主导性话语,古希腊时期有“民主”,罗马时期有“法律”,文艺复兴时期有所谓“人”和“人性”,现代则有所谓“理性”和“个人意志”,等等。

而与此相比较,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声音是很微弱的,确切地说,还谈不上影响力。

中央电视台对欧洲、美洲、亚洲三十多个中文台的台长和播音员作了一次调查,调查的题目有两个:一个是,孔子、苏东坡、鲁迅、李小龙,你认为谁是中国的名人?答案几乎都选的是李小龙,只有一位韩国人认为是孔子,因为韩国认为自己是儒教国家。

另一个题目是,列出四位美女,西施、杨贵妃、林黛玉、巩俐,问谁的知名度最高?答案全都是巩俐。

这个情况说明,许多西方人连中国文化的常识都不懂。

当我们在竭尽全力整理我们的传统文化资源时,西方人对我们的文化却充满误读。

在文化产业方面,总体存在着西强我弱的态势,短时期内还难以改变。

二、大国崛起的文化条件

从大国崛起的历程和经验中可以看到,深刻的文化变革和文化进步,是近代以来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重心转移的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因素。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是从公元1500年前后开始的,因为在这以前,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们只有局部的接触和交往,没有人知道完整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开展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从而才有了世界性强国的概念。

葡萄牙和西班牙依靠发达的海洋文化建立起近代最早的殖民强国。

荷兰则依靠领先世界的商业文化而称雄世界。

而英国的崛起,靠的是高度发达的工业文化。

美国两百年的历史,基本上走在世界前列,靠的是创新文化。

从大国崛起的历程和经验中可以看到,深刻的文化变革和文化进步,是近代以来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重心转移的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因素。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作者,著名历史学家雅克布·布克哈特,对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曾作过精辟分析,他认为:中世纪时,人们无论观察世界还是认识自己,都被一层宗教信仰、无根据的幻想和成见的纱幕遮住了,意大利人首先撕去纱幕,认识世界和自己,从而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去促使他们创造奇迹。

但丁这样的诗人在经院哲学笼罩下的欧洲决不可能出现。

在15、16世纪,有许多人把个性发展到最高的限度,加上坚强的性格,和当时现实生活的需要,遂成为许多方面有成就的天才人物。

粉碎了中世纪的枷锁之后,意大利人不但发现了世界,还发现了自己。

文艺复兴更重要的成就是对人性的发现。

一个关于世界和关于人的知识的最宝贵的果实是在意大利成熟的。

大国崛起的文化条件,以下四个方面,尤其值得重视:

(一)强化国家意识、坚守文化传统是大国崛起的必要前提。

国家意识是对民族存在的一种自觉,它最大的意义就是增进民族认同,提高人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国家意识还是强化民族自信心、自尊心的最有力的工具,有助于唤起人们维护国家 *** 、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愿望。

坚定的国家意识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同国家意识不可分割的,是文化传统。

坚守本国本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是增强国家意识的内在要求,也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基本国策。

如果给新兴大国划一个崛起坐标,有两个特点是鲜明的,就是老祖宗没有丢,又有新创造。

(二)增强文化感召力是提高国家战略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文化作为一种以思想意识、精神为特征的无形的集体认同力和感召力,能够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施加影响和控制。

随着整个人类的进步和觉醒,相对于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或科技实力等有形力量,以价值观念、精神追求为核心的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中的战略作用日益增强。

文化感召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胜负。

(三)培养开放的民族心态是大国崛起的必要条件。

民族文化在多样化的世界文化中不能像古董一样封闭在玻璃瓶中供人观赏。

对一国来说,只有勇于学习外来先进文化,才能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振兴和发展民族文化。

近代先后崛起的大国无一例外地都是以开放心态在借鉴和吸收中发展自己的。

当意大利成为文艺复兴的园地时,欧洲各国的学者纷纷来到意大利,接受它的先进文化;当英国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时,法国的一批思想家也到英国考察学习,成为“英国狂”;日本为了振兴强国,派出 *** 考察团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和技术,大力输入西洋文明特别是西洋科技文明;美利坚民族也不断从欧洲先进思想中汲取营养;俄国的彼得一世甚至以沙皇之尊匿名到欧洲学习考察。

(四)坚持思想引领和制度创新是促成大国崛起的深层原因。

思想理论的创新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在一国崛起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著名思想家福泽谕吉说过,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

其中,最关键的是“人心的改变”。

西欧国家的兴起,几乎无不是以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17至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为先导的。

英国深厚的文化思想底蕴和独树一帜的科技思想为英国取得长久稳定的世界霸权提供了重要基础。

德国是富有理论思维传统的国家,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尼采等杰出哲学家的思想,成为德国大国之路的重要思想源泉。

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在大国崛起过程中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影响更为深远,竞争更为剧烈。

三、从战略上思考和谋划加强文化建设

文化是国家的根脉。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谁不认识文化的价值,谁不重视文化建设,谁就将犯历史性错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确立一个战略目标:要经过较长时期的奋斗,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文化的落后状况,要努力建设适应时代要求、符合中华文化优良传统、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需求、体现大国风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使中国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

为此,必须从战略上思考和谋划加强文化建设。

第一,充分认识文化的战略地位。

文化是国家的根脉。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谁不认识文化的价值,谁不重视文化建设,谁就将犯历史性错误。

要确立硬实力和软实力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 *** 上,多动一些脑筋,多想一些办法,多用一些功夫,多采取一些措施,力争使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突破性的发展,使我国的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第二,建立充分的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且从来没有间断过,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对于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文化,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态度,数典忘祖;也不能泥古不化,拜倒在古人脚下。

中国在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过程中,无论如何不能丢掉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色。

我们要用世界眼光和历史眼光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伟大价值,从我国伟大的历史文化中建立起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创造新的历史文化高峰。

第三,加强文化观念建设。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西方核心价值观的挑战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建设进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因此,重新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观念,是一个战略问题。

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做精雕细刻、潜移默化、入耳入脑、深入人心的工作,并以此带动社会道德规范、法制规范和行为规范建设,促进全党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第四,夯实文化建设基础。

要把文化发展的着眼点放在提高国民素质这个最重要基础上。

有必要实施国民素质建设伟大工程,经过十五年到二十年的努力,使我国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民主法制素质、健康文明素质,有一个显著提高和进步。

要加强文化基础理论研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文化基础建设。

从长远看,加强大学建设,对推进国家文化建设、树立国家文化形象影响深远。

我国大学起步较晚,同世界一流大学差距很大,要下功夫急起直追。

第五,深入探索文化发展规律。

*** 同志曾经指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人民、伟大时代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表演艺术成果。

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

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

这些重要论断值得我们深思。

探索和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我们许多同志还处在必然王国。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建设,特别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提高与普及、主旋律与多样化、弘扬民族文化与学习外来文化等重大关系。

第六,在全社会造成尊重文化的浓厚氛围。

文化需要尊重。

必须广泛、深入、持久地在党内和社会上造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风气,必须广泛、深入、持久地在党内和社会上造成尊重文化的浓厚风气。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必然要求尊重文化。

各领域发展都需要人才,文化领域尤其需要。

要着眼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造就一支数量宏大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造就一批世界一流的思想家、教育家、艺术家、学者和作家。

特别要造就一批大师级的打通古今、打通中西、打通文理的文化领军人才。

第七,积极开展文化交流。

文化发展离不开交流。

我国的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广泛而深刻的文化交流。

30年来,我国在学习世界、学习西方上有了很大进步,这个正确方向应该坚持。

总体而言,在文化交流方面,我们“引进来”的多,“走出去”的少,两者还不相匹配。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成立30年来,总共只将33本中文书翻译成了外文,而从西文翻译成中文的书则有1000本。

据北大中文系教授王岳川调查,自从奉行鲁迅的“文化拿来主义”开始,中国总共翻译了106800多册西方书籍,而20世纪西方世界只翻译了一千多册中国书籍,二者相差一百倍。

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和影响力,让中国声音、中国故事、中国观念在世界广泛传播。

······································

说行天下:小说网站上千个,总有一个适合您。

说行天下

日本靠什么赢得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日本的胜利是制度的胜利。大清帝国的失败是制度的失败。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唤醒了清朝的同时也唤醒了日本。中日两国同时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但两个国家学习西洋文明,一个从内心革新变化,另一个则止于外形。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饭吃,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衣穿。当饭吃的消化了,强身健体;当衣服穿的只撑起了一个模样。福泽谕吉说,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这个顺序绝不能颠倒。如果颠倒,表面上看是走捷径,其实是走不通的。日本就是按照福泽谕吉这个顺序走的,而清朝则反着走。结果一个成功了,一个失败了。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曾分别接待过中国和日本两个代表团,后来有人问他对中日的看法,他指出,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他说:“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买回去就算了。”

梁启超说:“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日本自然资源实在匮乏,所以就最大限度开发人的资源。明治维新时是这样,今天也是这样。它首先抓的是对人的教育。这里说的教育指的是“欧化”后的新式教育,它完全不同于日本“唐化”后的旧式教育。甲午战争10年后,日本又打赢了日俄战争。日本天皇说,赢了这场战争,他最应当感谢的是日本的小学教师,因为日本士兵绝大多数都受过小学教育,而沙俄士兵则大多数是文盲。教育的革命带来了思想的革命。军队是更需要思想的。

日本是个岛国,它始终认为自己的出路在大陆。为了踏上列岛西边这片大陆,它已经准备了上千年。也就是说,它的对华战略已经实施了上千年。历史上的日本有两个特点:一、一旦权力集中,就要征韩;二、每一次自然灾难之后,就会出现要求对外动武的声音。


1,小日本当时舍得花钱啊!国收入的一半都拿出去让当时的政府人员留学。没个两三年还不让回。
2,当时的日本还处于被揉捏中,好了终于强大了!还不找人发发气?于是,原本还在沉睡的雄狮又遭殃了。本就被其他国家折腾的不行了,再来个不要脸的日本。
3,当时的皇帝太昏庸。

就实力而言,日本当时的胜利有运气成分。但是日本蒸蒸日上,中国日薄西山,日本的胜利又不得不说是一种必然。

其实当时没有败,日本损失惨重,只是但朝廷畏战,当官的无能,战训不足,也只能败了
说的太复杂不好懂,往简单说。——中国败,不是败在武器装备上,也不是败在军事人才上,而是败在军事战斗思想上。武器装备的提高,军事人才的培养,并不代表封建军队就完全转变为现代军队。军事战斗思想,军队体制,相关制度保障(包括军费制度,武器采购验收制度,人才培养制度等,最重要的是参谋指挥系统的建立制度),是一支军队的灵魂。没有灵魂,徒有外表也是枉然。
上下同欲
本文标题: 福泽谕吉:一个民族的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一是人心,二是制度,三是器物,顺序不能颠倒。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9622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尉迟恭早年战功赫赫,玄武门之变立下首功,晚年为什么十几年不出门弼马温真的官职低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