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能给古代灾民顿顿大米白面,一天一荤,油盐管够,会有多少人愿意和我造反

发布时间: 2023-03-19 07:01:1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8

成语歇后语大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飞蛾扑火--------自取灭亡,百米赛跑--------...

如果我能给古代灾民顿顿大米白面,一天一荤,油盐管够,会有多少人愿意和我造反

成语歇后语大全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铁打的公鸡--------一毛不拔 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愿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鲁班门前耍斧--------有眼无珠 
挂羊头卖狗肉--------虚情假意 泰山顶上观日出--高瞻远瞩 
提着马灯下矿井--步步深入 跳上舞台凑热闹--逢场作戏 
推小车上台阶--一步一个坎 借了一角还十分--分文不差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窗户边吹喇叭——名声在外 螃蟹过街——横行霸道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 
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岂有此礼)。 
做梦变蝴蝶----------想入非非。(想入飞飞)。 
西瓜地裏散步--------左右逢源。(左右逢圆)。 
脱了旧鞋换新鞋------改邪归正。(改鞋归正)。 
碗底的豆子----------历历在目。(粒粒在目)。 
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存心不量)。 
炒咸菜不放酱油------有言在先。(有盐在先)。 
从河南到湖南--------难上加难。(南上加南)。 
航空兵翻觔斗--------颠倒是非。(颠倒试飞)。 
酱缸裏泡石头--------一言难尽。(一盐难进)。 
扇著扇子说话--------疯言疯语。(风言风语)。 
守著厕所睡觉--------离死不远。(离屎不远)。 
唐僧的书------------一本正经。(一本真经)。 
肉锅丢进河----------昏昏沉沉。(荤荤沉沉)。 
王八肚裏插鸡毛------归心似箭。(龟心似箭)。 
地狱里活命---难见天日 
竹山里试犁---寸步难行 
泥鳅过鱼网——无孔不入
小学生歇后语大全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3、蚕豆开花--------黑心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5、打破砂锅--------问到底 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7、虎落平阳--------被犬欺 8、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9、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0、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11、大海捞针--------没处寻 12、竹篮打水--------一场空
13、打开天窗--------说亮话 14、船到桥头--------自会直
15、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16、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17、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18、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19、芝麻开花--------节节高 20、新官上任--------三把火
21、瞎子点灯--------白费蜡 22、兔子尾巴--------长不了
23、偷鸡不成--------蚀把米 24、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25、老虎屁股--------摸不得 26、老虎拉车--------谁敢
27、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28、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9、墙上茅草--------随风两边倒 30、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31、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32、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33、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34、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35、猫哭耗子--------假慈悲 36、饺子破皮--------露了馅
37、扁担挑水--------一心挂了两头 38、对牛弹琴--------白费劲
39、八仙聚会--------神聊 40、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
41、板上订钉--------跑不了 42、背鼓上门--------讨打
43、草把做灯--------粗心(芯) 44、竹笋出土--------节节高
45、菜刀切豆腐--------两面光 46、钉头碰钉子--------硬碰硬
47、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 48、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49、关公走麦城--------骄必败 50、铁打的公鸡--------一毛不拔
51、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52、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53、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54、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55、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56、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57、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58、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59、泼出去的水--------收不回 60、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61、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62、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63、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6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65、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66、王八吃秤砣--------铁了心
67、歪嘴讲故事--斜(邪)说 68、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69、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70、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愿
71、赶鸭子上架--------吃力不讨好 72、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73、瞎子戴眼镜--------装饰 74、猴子捞月亮--------空忙一场
75、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 76、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77、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78、和尚训道士--------管得宽
79、过年娶媳妇--------双喜临门 80、聋子见哑巴--------不闻不问
81、铜钣上钉铆钉---一是一,二是二 82、里弄里扛竹竿--------直来直去
83、苦水里泡黄连--------苦上加苦 84、我解缆,你推船--顺水人情
85、猪鼻子里插葱--------装象 86、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87、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88、放风筝断了线--------没指望了
89、池塘里的风波--------大不了 90、谈心不点灯--说黑话
91、顶风顶水划船--------硬撑 92、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93、东洋人戴高帽--------假充大个 94、到火神庙求雨--------找错了门
95、鲁班门前耍斧--------有眼无珠 96、老太太吃汤圆--------囫囵吞
97、出太阳下暴雨--------假情(晴) 98、挂羊头卖狗肉--------虚情假意
99、担着胡子过河--------谦虚过度 100、唱歌不看曲本--------离谱
101、泰山顶上观日出--高瞻远瞩 102、提着灯笼砍柴--明砍
103、提着马灯下矿井--步步深入 104、跳上舞台凑热闹--逢场作戏
105、推小车上台阶--一步一个坎 106、大姑娘坐轿——头一回
107、借了一角还十分--分文不差 108、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109、窗户边吹喇叭——名声在外 110、螃蟹过街——横行霸道
111、上鞋不用锥子——针(真)行 112、程咬金的斧头——就这三下子
113、聋子耳朵——摆设 114、二十一天不出鸡——坏蛋
115、冰糖煮黄莲——同甘共苦 116、八级工拜师傅——精益求精
117、大水淹了龙王庙——不认自家人 118、木匠带枷——自作自受
119、半夜三更放大炮——一鸣惊人 120、飞机上点灯——高明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牛)角抹油——又尖又滑。
老(虎)嘴里拔牙——冒险。 (兔)子尾巴——长不了。
(龙)王跳海——回老家。 打(蛇)七寸——找要害。
(马)尾搓绳——不合股。 挂(羊)头卖狗肉——有名无实。
(猴)子照镜——得意忘形。 (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狗)捉耗子——多管闲事。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小是人
刘备访贤——三顾茅庐 关公放曹操——念旧情
孔明斩魏延——借刀杀人 关公走麦城——死到临头
关老爷赴会——单刀直人 张飞古城骂关羽——误会
曹操杀华佗——以怨报德 诸葛亮隆中对策——先声夺人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关公降曹操——身在曹营心在汉

热门歇后语:
一塘的鸭子 --- 呱呱叫
一天到晚淡茶饭 --- 不吃香
一天卖三根黄瓜 --- 发不了大财
一天三刮络腮胡 --- 你不叫我露面,我不叫你露头
一天下了三场雨 --- 缺少情(晴)意
  哈哈,以下都是爆强骂人歇后语大全哦。

  嘿嘿

  1.蝙蝠身上插鸡毛--你算什么鸟
  2.苍蝇采蜜--装疯(蜂)
  3.茶壶里的水--滚开
  4.大火烧竹林--一片光棍
  5.炊事员行军--替人背黑锅
  6.从河南到湖南--难上加难
  7.吃饱了的牛肚子--草包
  8.裁缝不带尺--存心不量(良)
  9.《百家姓》去掉赵--开口就是钱
  10.鼻孔喝水--够呛
  11.车祸--乘人之危
  12.唱戏的腿抽筋--下不了台
  13.擦粉进棺材--死要面子
  14.医生卖棺材--死活都要钱
  15.肮脏他娘哭肮脏--肮脏死了
  16.布告贴在楼顶上-~天知道
  17.一个耳朵大,一个耳朵小--猪狗养的
  18.二十一天不出鸡--坏蛋
  19.五百块分两下--二百五
  20.牛屎虫搬家--滚蛋
  21.石头放在鸡窝里--混蛋
  22.老肥猪上屠--挨刀的货
  23.有大哥有二弟--你算老几
  24.芝麻地里撒黄豆--杂种
  25.吊死鬼打粉插花-~死不要脸
  26.茅厕里题诗--臭秀才
  27茅房里打灯笼--照屎(找死)
  28.狗咬叫花子--畜牲也欺人
  29.狗咬皮影子--没一点人味
  30.骆驼生驴子--怪种
  31.种地不出苗--坏种
  32.看衣服行事--狗眼看人
  33.铁匠铺的料--挨打的货
  34.强盗画影像--就你那副贼形
  35.墙头上跑马--不回头的畜牲
  36.瞎子拉琴--瞎扯
  37.上打口红--装纯(唇)
  38.春哥敲门--蠢(春)到家了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3、蚕豆开花--------黑心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5、打破砂锅--------问到底 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7、虎落平阳--------被犬欺 8、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9、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0、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11、大海捞针--------没处寻 12、竹篮打水--------一场空
13、打开天窗--------说亮话 14、船到桥头--------自会直
15、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16、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17、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18、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19、芝麻开花--------节节高 20、新官上任--------三把火
21、瞎子点灯--------白费蜡 22、兔子尾巴--------长不了
23、偷鸡不成--------蚀把米 24、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25、老虎屁股--------摸不得 26、老虎拉车--------谁敢
27、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28、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9、墙上茅草--------随风两边倒 30、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31、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32、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33、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34、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35、猫哭耗子--------假慈悲 36、饺子破皮--------露了馅
37、扁担挑水--------一心挂了两头 38、对牛弹琴--------白费劲
39、八仙聚会--------神聊 40、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
41、板上订钉--------跑不了 42、背鼓上门--------讨打
43、草把做灯--------粗心(芯) 44、竹笋出土--------节节高
45、菜刀切豆腐--------两面光 46、钉头碰钉子--------硬碰硬
47、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 48、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49、关公走麦城--------骄必败 50、铁打的公鸡--------一毛不拔
51、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52、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53、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54、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55、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56、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57、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58、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59、泼出去的水--------收不回 60、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61、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62、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63、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6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65、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66、王八吃秤砣--------铁了心
67、歪嘴讲故事--斜(邪)说 68、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69、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70、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愿
71、赶鸭子上架--------吃力不讨好 72、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73、瞎子戴眼镜--------装饰 74、猴子捞月亮--------空忙一场
75、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 76、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77、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78、和尚训道士--------管得宽
79、过年娶媳妇--------双喜临门 80、聋子见哑巴--------不闻不问
81、铜钣上钉铆钉---一是一,二是二 82、里弄里扛竹竿--------直来直去
83、苦水里泡黄连--------苦上加苦 84、我解缆,你推船--顺水人情
85、猪鼻子里插葱--------装象 86、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87、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88、放风筝断了线--------没指望了
89、池塘里的风波--------大不了 90、谈心不点灯--说黑话
91、顶风顶水划船--------硬撑 92、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93、东洋人戴高帽--------假充大个 94、到火神庙求雨--------找错了门
95、鲁班门前耍斧--------有眼无珠 96、老太太吃汤圆--------囫囵吞
97、出太阳下暴雨--------假情(晴) 98、挂羊头卖狗肉--------虚情假意
99、担着胡子过河--------谦虚过度 100、唱歌不看曲本--------离谱
101、泰山顶上观日出--高瞻远瞩 102、提着灯笼砍柴--明砍
103、提着马灯下矿井--步步深入 104、跳上舞台凑热闹--逢场作戏
105、推小车上台阶--一步一个坎 106、大姑娘坐轿——头一回
107、借了一角还十分--分文不差 108、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109、窗户边吹喇叭——名声在外 110、螃蟹过街——横行霸道
111、上鞋不用锥子——针(真)行 112、程咬金的斧头——就这三下子
113、聋子耳朵——摆设 114、二十一天不出鸡——坏蛋
115、冰糖煮黄莲——同甘共苦 116、八级工拜师傅——精益求精
117、大水淹了龙王庙——不认自家人 118、木匠带枷——自作自受
119、半夜三更放大炮——一鸣惊人 120、飞机上点灯——高明 希望能帮你!!!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3、蚕豆开花--------黑心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5、打破砂锅--------问到底 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7、虎落平阳--------被犬欺 8、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9、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0、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11、大海捞针--------没处寻 12、竹篮打水--------一场空
13、打开天窗--------说亮话 14、船到桥头--------自会直
15、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16、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17、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18、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19、芝麻开花--------节节高 20、新官上任--------三把火
21、瞎子点灯--------白费蜡 22、兔子尾巴--------长不了
23、偷鸡不成--------蚀把米 24、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25、老虎屁股--------摸不得 26、老虎拉车--------谁敢

农村禁止烧秸秆是哪位专家提出来的,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谁提出来的不太清楚,但是禁止烧秸秆无非就是因为它污染环境,以前的农业是刀耕火种,大家都烧。烧了农作物残体确实有很多好处:烧死了部分病原物,烧的灰烬中含有部分营养元素可以肥田,更方便农事操作等等。但是,我们忽略了很一个问题:现在的环境形势非常严峻。


现在的种植面积是古代的成百上千倍,一起烧秸秆产生的废气,烟尘太大。2.就像我上面说的,城市雾霾严重,严重影响人民的出行安全,身体健康。3.全球气候变暖,国家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所以说,禁止烧秸秆是国家一项很正确的决策,但是往往屡禁不止!那是因为配套的费用,制度还不完善,农民不烧秸秆第二年无法耕种,这是现实问题,还有待去解决。


秸秆焚烧产生的烟尘在近距离可以让人睁不开眼甚至窒息,因为其产生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还有二氧化碳或者不完全燃烧的一氧化碳,会令人极度不舒服,当整个华北平原上开始焚烧秸秆时可想而知处在下风处的区域的日子有多难熬,但假如碰到无风再加上低气压,那烟尘久久无法散去甚至造成大面积呼吸道疾病的爆发!

但秸秆焚烧却不能一禁了之!小面积种植农作物秸秆还是个宝,因为牛羊都过冬都需要喂食,一般都会将上好的秸秆晒干留存!但数百亩甚至上千亩农田时,这就成了一个负担,收集与整理这些秸秆需要大量的劳力,所以还需要更好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不是哪一位专家提出来的,而是早就有很多人提出要禁止焚烧秸秆了。

秸秆的烟气对人体伤害十分明显

其实我估计就算是焚烧秸秆的人自己身处浓烟之中也会出现呼吸困难、眼睛疼痛的症状,我在初中的时候因为周围有焚烧秸秆的现象,经常一连三四天都觉得睁不开眼,浑身都不舒服。事实上,在这种浓烈的烟气之中,人很容易出现呼吸道、心脑血管疾病等等疾病。

那些说秸秆烟气对人体没伤害的,可以自己在烟气里面待上两三天,或者让自己刚出生的孩子、有呼吸道或者心脑血管的亲戚泡在烟气里面几天,看看他们是不是依然身体健康。

雾霾会带来周边城市的严重污染

很多秸秆一起焚烧的时候,形成的浓烈的烟气甚至于会在风的带动下一路侵袭沿路的城市,造成城市内的污染。如下图就是2021年6月12日由于周边秸秆焚烧带来的严重雾霾天气。

当然,还会有人不承认,说烧点草还能形成雾霾?但是你看看下面这张图是卫星拍摄的照片,成片的秸秆燃烧的烟气这么大一块,能抵赖得了?

而且也没有人说雾霾就全是烧秸秆造成的,工厂排污、汽车排放都是重要原因,但是为了治理雾霾没一个原因都要被掐掉。在这个过程中,多少工厂都被勒令停工了,汽车也被限行了,好不容易空气质量好一点,你还在那儿烧秸秆,这不是成心给人添堵吗?

所以秸秆燃烧起来确实是会对周围农村、城市造成很严重的影响,带来人们的健康问题。

燃烧秸秆还会带来土壤肥力下降等其他问题

燃烧的秸秆还会带来土地板结、破坏生态平衡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总之,如果可以,确实不应该烧秸秆。

当然了,现在处理秸秆的方式太少,秸秆堆在田里面也占地方,所以很多人都是一烧了之,也不管有没有破坏。你也不能责怪他们这么做不对,只能说我们现在要认识到烧秸秆的危害,努力寻找处理的办法,这才是正道。

农村禁止焚烧秸秆政策已经推行很长时间了,这是一项正确的方针政策。科学家是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进行判断的。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会直接影响温室效应。

焚烧秸秆有利有弊

大家都知道秸秆焚烧是从古时候流传下来的,焚烧秸秆省时省力,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伯伯的负担。还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肥料,减少农作物的病虫害和农药的喷施量,更大程度上对农作物的绿色安全提供了保障。

焚烧秸秆便于耕耘和适时播种,同时生产出低碳低药耗的优质绿色作物,既健康又环保。

如果不进行焚烧的话,田地里堆放的秸秆数量太多、试想一下,农民伯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干活,然后面对满地的麦秸秆无从下手是怎样的情境。这样不仅不便于耕种,而且种子发芽率会降低,病虫害也会增多,需加倍喷施农药,这样的话不仅造成减产而且粮食药物残余量多,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不过焚烧秸秆也是有弊端的。虽然说古时候人们也是将秸秆进行焚烧处理的。不过古时候的作物数量远远没有现在的多,甚至可以说现在的耕种数量是古时候的几百倍。

这样的话问题就比较严峻了,就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去进行处理了。燃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烟雾,对空气的污染特别的严重。同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也有着直接的影响,会加剧全球变暖。

严厉管制,坚决禁止秸秆焚烧

很多地方都发布了禁令,严令禁止焚烧秸秆,甚至有的地方会有违者罚款拘留的惩罚。我们要坚定不移的相信我们的政府,相信政府做任何决定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

我们应该站在长远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去丢掉了长期的利益。

试想一下如果长期不进行制止,那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对我们的子孙后代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我们要维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要保护好它,如果我们毫无顾忌的只考虑自身利益,而不去站在大自然的角度着想,那么总有一天大自然会惩罚我们的。

总结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不移的跟着国家的发展步伐稳步向前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是我们从小就明白的道理,不止要口头上说,还要付出行动。

相信政法发布禁止焚烧秸秆的政令是出于过往好的为人民谋福利的角度,坚决执行政府的政令。不仅要做到自己不焚烧秸秆,还要互相监督,共同营造美好自然环境。

没有什么科学依据的,其实是一种非常污染环境的行为。
专家吃饱了没事做,专坑农民,祖祖辈辈都是靠农家肥种植,不准农民养猪,鸡,鸭,鹅会污染环境,这坑出了史册上没有的非洲猪瘟,坑出了美国的几十年的僵尸鸭进口,坑出了越南的臭猪肚,臭鸡爪……一次就一百多吨。烧柴火灶,烧秸秆,烧草土灰是不会板结土地,而是松弛肥沃土地。请专家们研究研究农村长寿老人烧柴火,烧秸秆,烧草土灰怎么没陂污染呢?!!!!!农民爱土地,专家爱……

腊八节的起源是什么?有什么风俗啊?

  腊八节起源
  传说一:相传,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叫乔答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发觉社会生活徒劳无益,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岁那年,合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学练瑜珈,苦行6年,大约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道,并创立了佛教。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教徒们尊称他是释迦牟尼,也即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
  据说在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经修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不再苦行。这时遇见一个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复了体力,便端坐在菩提树下入定,于十二月八日成道。夏历以十二月为腊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称作腊八。中国汉族地区,将这一天作为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于是腊八成了佛教节日。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和果实等造粥供佛,名为腊八粥。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传说二:关于腊八粥的来历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典故。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过一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跌断。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他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其实,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明代的用料,加江米、白果、核桃仁、栗子等煮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著名的雍和宫腊八粥,除了江米、小米等五谷杂粮外,还加有羊肉丁和奶油,粥面撒有红枣、桂圆、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青红丝等。
  按照中国农历,每年十二月被称为腊月,而腊月初八日又被称为“腊八节”。 “腊”,《说文解字》称“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可见“腊”本是古代的一种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举行的祭祀活动。《风俗通》记载:“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腊,汉改曰腊。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各种禽兽经过一年的生长,膘肥毛美,歇冬的农人猎之用于祭祀,可谓取之有道,用之当时。 但当时腊祭的日期并不固定,规定在每年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举行,并将这个日子称为“腊日”。将“腊日”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始于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代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明确记载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于是,腊八这天便成为腊月里重要的一个节日了。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 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 、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传说三: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传说四: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传说五: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传说六: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腊八节习俗
  习俗一: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习俗二:吃腊八粥
  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荤腊八粥 :
  1、土豆和小米各120千克煮半熟,大蒜20千克均捣碎后用兆福牌原味牛油调和
  2、冬瓜片35千克 白菜丝25千克 青椒丝15千克 鸡肉末25千克作配料放入
  3、加入适量清水和调味品:味精、盐、黄酒、花椒等然后文火相煮
  4、煮至冒气停火几分钟,然后再文火相煮,反复三次左右即可出

  习俗三:吃腊八蒜
  老北京人家,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一天赛过一天,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

  据老人讲,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这是各家商号要在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腊八这天要债的债主子,要到欠他钱的人家送信儿,该准备还钱。北京城有句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后来有欠人家钱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讳,回避这个算账的“算”字,其实欠人家的,终究是要还的。老北京临年关,街巷胡同有卖辣菜的,可没有卖腊八蒜的。这是为什么呢?您想啊,卖腊八蒜得吆喝吧,怎么吆喝?直接喊“腊八蒜来!”欠债的人听见吆喝心里咯噔一下,怎么街上还有喊着催债呀!再说了,你一个做小买卖的跟谁算哪!人家不跟你算就不错了,所以腊八蒜不能下街吆喝,都是一家一户自己动手泡腊八蒜,自己先给自己算算,今年这个年怎么过。

  泡腊八蒜得用紫皮蒜和米醋,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那蒜瓣湛青翠绿,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菜也可以用,味道独特。

  泡腊八蒜为什么得用紫皮蒜?紫皮蒜瓣小泡得透,蒜瓣硬崩瓷实,泡出的蒜脆香。近年来市场上紫皮蒜不多见。用一般的蒜,泡出来,别看瓣大但口感不脆,发紫。种蒜的又怎么说呢?紫皮蒜低产,比一般的蒜少收两成,谁还种?紫皮蒜在市场上偶有所见,麦收后就上市了,价格比一般蒜高三分之一。这道理不是一样吗?收成少,可能卖个好价呀!

  泡腊八蒜为什么得用米醋?米醋色淡,泡过蒜色泽如初,橙黄翠绿,口感酸辣适度,香气浓而微甜。那老醋熏醋泡过蒜色泽发黑,蒜瓣也不够绿,口感较差,尤其是熏醋,略带糊味,也许这正是它的特色,其实这只是习惯罢了,好吃不如爱吃嘛!

  腊八粥食俗
  农历十二月初八,民俗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腊八吃腊八粥的食俗,在我国已有千年之久了,别有一番来历。

  相传,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尔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叫乔答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发觉社会生活徒劳无益,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岁那年,合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学练瑜珈,苦行6年,大约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道,并创立了佛教。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教徒们尊称他是释迦牟尼,也即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献一种“乳糜”之物的传说程式,煮粥敬佛。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宋朝 吴自牧撰《梦粱录》卷六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此时,腊八煮粥已成民间食俗,不过,当时帝王还以此来笼络众臣。元人孙国敕作《燕都游览志》云:“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永乐大典》记述“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经糟粥以供佛饭僧”。每逢十二月初八日,东京开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宝五味粥,即“腊八粥”。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二月初八日,各个寺院送七宝五味粥让门徒斗饮,称之为“腊八粥”,又称“佛粥”。宋代大诗人陆游诗中说:“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也说的是腊八送粥之事。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

  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逢腊八日,在宫内万福阁等处,用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将粥分给各王宫大臣,品尝食用以度节日。《光绪顺天府志》又云:“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颇有京城特色。

  天津人煮腊八粥,同北京近似,讲究些的还要加莲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麦仁、粘秫米、粘黄米、芸豆、绿豆、桂圆肉、龙眼肉、白果、红枣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还有加入黑米的。这种腊八粥可供食疗,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等功效。

  山西的腊八粥,别称八宝粥,以小米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绿豆、小枣,还有粘黄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晋东南地区,腊月初五即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亦是食俗之一。

  陕北高原在腊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选酌定。倘是午间吃,还要在粥内煮上些面条,全家人团聚共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民间相传,腊八这天忌吃菜,说吃了莱庄稼地里杂草多。陕南人腊八要吃杂合粥,分“五味”和“八味”两种。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后者用上述五种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萝卜,另外还要加调味品。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甘肃人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在兰州、白银城市地区,腊八粥煮得很讲究,用大米、豆、红枣、白果、莲子、葡萄干、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红丝、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分给亲邻,最后一家人享用。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宁夏人做腊八饭一般用扁豆、黄豆、红豆、蚕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这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

  青海的西宁人,虽是汉族人居多,可是腊八不吃粥,而是吃麦仁饭。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肉、麦交融成乳糜状,清晨揭锅,异香扑鼻,食之可口。

  山东“孔府食制”中,规定“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用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水果,是为点缀。这种粥专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种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给孔府里当差们喝的。

  河南人吃腊八饭,是小米、绿豆、豇豆、麦仁、花生、红枣、玉米特等八种原料配合煮成,熟后加些红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来年五谷丰登。

  江苏地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煮法一样。只是咸粥是加青菜和油。苏州人煮腊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清代苏州文人李福曾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浙江人煮腊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实、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长命百岁。据说,这种煮粥方法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其中内含若干传说。

  四川地大人多,腊八粥做法五花八门,甜咸麻辣,而农村人吃咸味的比较多,主要是用黄豆、花生、肉丁、白萝卜、胡萝卜熬成的。异乡人来此品尝,虽入乡随俗,但很难习惯,现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称风味各异。腊八与粥可谓密切相关,而粥喝在腊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样,喝出了水平。

  河北腊八粥制作方法:将大白云豆提前(最好头一天晚上泡,第二天用)泡发至胖大;白莲子用热水涨发,去绿色芯,同白云豆先下入煮锅煮20分钟,再加入大米、糯米、麦仁、葛仙米、小枣及饭豆,栗子去掉硬壳和内衣。将上述原料洗净,放入锅中,加入足够的清水,大火煮沸,改小火慢煮40分钟,至粥稠豆糯、枣烂时止。 粥熟后加蜜桂花、红糖(或先将红糖煮成糖汁,加在粥中)拌匀即成。
  特点:黏糯滑软,香甜可口,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年迈体弱者食此粥有利于恢复健康。不论哪种腊八粥,都有暖肚、润肠、补脾、清肺等功能。

  国人如此钟情腊八粥,食俗之外,也确有些科学道理。清代营养学家曹燕山撰《粥谱》,对腊八粥的健身营养功能讲得详尽、清楚,调理营养,易于吸收,是“食疗”佳品,有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这些已都被现代医学所证实。对于老年人说来,腊八粥同样也是有益的美食,但也应注意不宜多喝。其实,何止是腊八,平素喝粥,对老年人也是大有裨益的。粥的品种也相当多,可因人而异,按需选择,酌情食用。

  腊八节民风

  李永俊

  相传“腊八节”起源于远古时的“腊祭”,传说每年腊日,古人要举行祭祖,祭诸神活动。另据宗教界所传,农历十二月初八又是佛祖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最初称为“成道节”。自周代将农历十二月定为腊月,南北朝时此月要举行重大祭祀活动,以祈求五谷丰登,吉祥平安。据说“腊祭”有八种神,于是便将初八确定为固定祭日,后来相沿成俗。
  有关“腊八粥”的来历,民间有多种说法,也演绎出许多有趣的典故。据传为了感念佛祖腊月初八成道之日,各寺院僧侣在这一天集会纪念、诵经演法。并把从八方化缘来的米、麦、豆、谷杂粮,及采集的枣、栗、核桃等干果汇集在一起,用大锅熬成粥做供品,祭祀佛祖,然后众僧共享修道成果。遇有进香者,寺院以粥施舍。后来此举逐渐成为善事,被流传至今。随着佛教的不断传播,这种活动由寺院传到世俗民间,熬“腊八粥”渐渐演变成民俗习惯。到了宋代,“腊八粥”广泛盛行。不论是朝廷、官府、平民百姓乃至寺院,必在此日熬粥祭佛敬祖,并合家团聚共用,或馈赠友人,以此祈求吉利平安。“腊八节”不仅成为民间重要传统节日,喝“腊八粥”民俗也被世代相传下来。
  北京建都以后,老北京人民对“腊八节”有了更深的历史文化情缘,据说还有个典故: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给人家放牛,回来正饥饿难忍,忽然发现墙角处有个鼠洞,便想逮只田鼠充饥。不料竟从洞中掏出不少糯米、黍谷、麦粒、花生及豆类,于是得把这些杂粮洗净煮成了粥,美美地吃了一顿饱饭。后来他当了明朝皇帝,整天山珍海味,吃得口腻心烦,又想起了小时掏鼠洞煮粥喝的往事,便命宫廷厨师仿制,请众臣一起共尝,不料大家无不称妙。这一天恰好是腊月初八,朱元璋就为其起名“腊八粥”。后来在民间也有了喝“腊八粥”之习俗。
  对于“腊八粥”的民俗习情,历代都有许多记述。晋代《大腊》一诗中写道:“日躔星记,大吕司晨。玄象改次,庶众更新。岁事告成,八腊报勤。告成伊河,年丰物阜。”古人以“腊祭”形式,感谢百神保佑生活平安美满。北齐魏收《腊节》文曰:“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表达了人们数九隆冬之时,祭神敬神之情怀。诗人陆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中写道:“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生动描绘了腊日里人们互赠、食用佛粥(即腊八粥),更感受清新气息迎接春天的来临。
  到清代,朝廷在腊八这天有赐粥风俗,自雍正皇帝起至宣统退位,对此节十分重视。每逢腊八,必在雍和宫用数口大锅熬粥,由喇嘛诵经,并派大臣前往拈香上祭。道光皇帝在腊八之日,也要举行“腊祭”活动。各道院以舍粥为善,民间百姓都以粥敬神。亲朋好友互送“腊八粥”,以此来增加情感。《燕京岁时记》载:清代“腊八节”,雍和宫备四口大锅,直径达二米,深一米五,可容米数担。第一锅粥奉神,第二锅粥赐给太后、帝后家眷;第三锅粥赐给诸王府及少主府,第四锅赐给喇嘛。当时京城食粥情景热烈非凡。有诗为证:“一阳初始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卅平,还向街头击腊鼓”。可想而知,施济“腊八粥”和皇家君臣、百姓平民在此节之时,必然是万头攒动,人涌如潮,空前壮观。
  早年间,老北京还有一种典故,据说“腊八节”与上古五帝之一颛顼氏有关。其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儿童。因人们非常迷信,害怕鬼神,认为所有疾病都是由于疫鬼作祟,但这些恶魔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豆。故腊八这天,专以红豆、赤豆熬粥,可祛疫迎祥,继而引发出“赤豆打鬼”之传言。
  老北京人对“腊八节”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受古都文化影响至深,在继承民俗传统方面独有风情,在食文化上也不断推陈出新。经过长期的探索,再加上宫廷内外的相互的勾通,因此在“腊八粥”的用料,做法上不断改进,粥的花样、品位也愈加讲究。
  宫廷御膳在“腊八粥”中加入了桂圆、莲子、果仁、魔芋、银耳等营养精品,使其成为冬补的美食佳肴。普通百姓也要想法儿把五谷杂粮多攒一点儿,使“腊八粥”的味道香甜可口。人们认为,喝了“腊八粥”能驱寒暖身,大补阳气有利健康。而喝上“腊八粥”,就是迈进了年的门坎儿。记得小时候,到了隆冬季节,总盼着能美美地喝上一顿新粮做成的“腊八粥”。而每家每户的大人孩子们,都愿意聚集在热炕头上,享受那热乎乎的家庭美食带来的欢乐与温馨。虽说北京冬日冷风刺骨,“腊七腊八冻死寒鸦”,但喝了“腊八粥”,人们会将室外的冰天雪地抛到了九霄云外,忘记了寒意。那浓浓的人情味,时时温暖着淳朴勤劳的京城人。
  老北京人历来对“腊八节”十分重视,把它看成春节即将到来的信号。北京民间曾流传一首民谣:“老太太您别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送完灶王就到年”。旧京还流传一句儿歌:“小孩子,你别馋,吃罢腊八饭,马上糖瓜粘,盼到新年穿新衣,吃好饭,还有人给压岁钱。”
  过了“腊八节”,便拉开了春节的序幕,欢乐的事会连连不断展现眼前。妇女们忙着做针线,做新鞋、绣枕头,裁新衣,为着过年做打算。民间花会也开始操办,文化活动抓紧了演练。尽管“腊八”时节正值数九严寒,但满怀豪情喜迎新年的京城市民,家家户户积钱备物,尽享辛劳一年的好收成。火热的心温暖着和谐的幸福家园,使生活充满了无限欢乐与温馨。
  记忆中的旧京,进了腊月已有了年的气息。到了“腊八节”,街市店铺开始筹集玩具、小吃等年货,商品渐增。许多家妇女提前动手制作小磨豆腐、饣各馇之类吃食,还要抽空碾些豆面、黄面等以备春节前炸丸子、蒸糕之用。记得以前从腊月初六晚饭后,母亲总会把大米、小米、江米、玉米米查、高粱米、红小豆、芸豆筛选好,再把核桃、杏仁去皮,把花生米、红枣洗净待用,到腊七晚间便开始熬粥。母亲做吃食很有经验,先把不易煮烂的豆类下锅。待豆软汤红时,再把棒糁、米类、果仁下锅,并不断搅动。约一个多小时后,浓浓的香气从盖沿四溢,让人垂涎。待粥熬到又黏又稠时,就可以出锅盛入瓦盆内待用了。除此之外,母亲还要蒸两屉白面加枣儿、金糕条的大发糕。上面放上青红丝、瓜仁,用大料瓣点上莲花形红点,象征吉利满门。到晚上,奶奶、姐姐要剥蒜皮,然后浸入盛满醋的坛内泡成腊八蒜。
  初八晌午,母亲把“腊八粥”、“吉祥饼”加上红糖、白糖温热,端上炕桌,全家人在温暖如春的房间里,欢欢乐乐共度“腊八”,共同品味传统节日的温馨与祥和。喝完粥,我随姐姐提罐出门,把特意准备好的“腊八粥”和发糕,送到亲友家,大人们也备好茶水糖果接待上门的亲友。那种和谐的氛围充满了深情厚谊,至今想起来仍感到温馨。
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是我国相沿成俗的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习俗叫做腊月。“腊月”一词起源很早,据《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汉应劭《风俗通》引《礼传》:“周日大蜡,汉改为腊。”这就是说,腊月之说在原始社会从狩猎时期刚进入农业初期的时候,即史前传说的神农氏时代就开始了。相传从周代起,我国民间已普遍称农历十二月为“腊月”了。

��腊,本为岁终的祭名。汉蔡邕《独断》:“腊者,岁终大祭。”古代农业社会,一切的风俗习惯都免不了与农业生产发生关系。农民的生活,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前三季都是较忙的,只有在冬藏之季是比较空闲的。所以,人们常于大收成之后的年底,举行盛大的祭典。祭祀祖先,祭祀司管风雨田农的神灵以及天地诸神以求来年丰收,避灾迎祥。因为要祭神祀祖,便得去猎取野兽。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史记·秦本纪》中就有“惠文君十二年初腊”的记载。因为腊祭在十二月举行,这样,沿袭下来,就把处在冬末春初、新旧交替之际的农历十二月叫做“腊月”了。

��腊祭所拜之神据文献资料所载有:一为先啬神,祭神农;二为司啬神,祭后稷;三为农神,祭古时田官之神;四为邮表畦神,祭始创田间庐舍、开道路、划疆界的人;五为猫虎神,祭其吃野鼠野兽,保护了禾苗;六为坊神,祭堤防;七为水庸神,祭水沟;八为昆虫神,祭以免虫害:共为八种。因此又称为“腊八”。

��传说,汉代以前,腊祭虽都在十二月,但日子并不固定,有时在月初,有时在月底。隋杜台卿《玉烛宝典》说:“汉以戌日为腊,魏以辰,晋以丑。”后来,人们为了好记,又因多数人订在戌日,戌日又正好是腊月第八天,应上祭祀八神的腊八,到了六朝,就把行祭的日子定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了。如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那时,若是祭前猎取的野兽很多,一时吃不完,就清洗干净抹上盐,风干起来,留着慢慢地吃,因为是腊祭剩下来的,所以叫作腊味。现在很多人不一定明了“腊”的来源和本义,但在冬季制作和食用腊味的风俗,却倒是全国一样的。

��腊八节是春节的序幕,从这一天起,人们就准备过年了。民俗又叫小年。

腊八粥与佛教传说

汉朝时,每年农历十二月必定要举行年终腊祭,因此农历的十二月又叫“腊月”或者“蜡月”。在腊月初八日所煮的粥,就取名叫“腊八粥”。

对于“腊八粥”的来历和传说很多,各地说法不一。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有关纪念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

传说释迦牟尼逃出王宫到迦嘟山当了和尚以后,学习经典,在深山之中苦度了6年。他学经完毕的时候,正是腊月初八日,也就是一般的佛教所说的“释迦牟尼得道日”。

又根据《因果经》记载,释迦牟尼因6年苦行,无暇顾及个人衣食,每天只吃一些麻麦,常年不得温饱。在他学习期满时,已是衣杉褴履,瘦骨嶙峋,容貌好似枯木一般。

他疲惫不堪地走下迦嘟山,坐在河畔,向村人乞讨。村中一牧牛女子,用钵盂煮牛奶给释迦牟尼吃,使释迦牟尼很快恢复健康。佛教兴盛以后,为了纪念这件事,就规定这个日子为古印度人民“斋僧”和救济穷人而施舍饮食的日子。

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腊月初八施舍这件事逐渐变成了熬煮“腊八粥”的习俗。我国一些佛教寺庙里熬煮“腊八粥”,就纪念尼连河畔牧牛女子救济释迦牟尼的故事。

随着佛教的兴盛,腊八粥也流行到民间。有钱人家的腊八粥要用几十种米豆果料熬成,亲朋好友之间还互相赠送。穷人也要在这一天用小米红枣熬一锅粥应应时令。传说“腊八不喝粥,明年会更穷”。清朝时,皇宫里喝的腊八粥是雍和宫的喇嘛熬好后进贡的。

一过腊八,也就开始过年的准备了,但对穷人来讲,还债的日子也逼近了,因为从这时候开始,讨债的会陆续上门。

喝腊八粥的由来

至于喝腊八粥的由来,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故事。一说,西晋时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屡劝无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过洗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一说,岳飞遭奸臣陷害,被扣军粮,百姓闻讯,户户送去粥饭,岳军混合而食。这天正好是腊月初八,以后这个日子,百姓们都要煮腊八粥,怀念岳飞和岳家军。宋代最盛行喝腊八粥,无论宫廷、官府,还是寺院、百姓家,都争相煮腊八粥。《武林旧事》载:“十二月八日,即寺院与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亦叫“五味粥”或“八宝粥”。

还有一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给财主放羊,经常挨饿,一天他在房间里发现一个老鼠洞,想抓只老鼠烧熟充饥,便伸手去掏,掏到深处,发现里边有大米、玉米、豆子等老鼠的积粮,他把这些杂粮煮成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后来当了皇帝,山珍海味吃厌了,腊八这一天想起当年的一锅杂粮粥,就命御厨将五谷杂粮煮粥而食之,并赐名为“腊八粥”。

北京京腊八粥

宋吴自牧《梦梁录》和周密《武林旧事》都提到十二月八日寺院及人家皆设腊八粥,也称佛粥。可见腊八粥由来已久,南北皆然。过去北京人对腊八粥很重视,每年必煮,而且很讲究煮法,每到腊八前后,总要忙碌一阵、形成一个小小的节日气氛。

煮粥的方法各地不同,同一地方制作时也有精粗之别。北京煮粥用料以米、豆、枣三者为主体。米的种类繁多,分为粳米、糯米,再加黍稷(就是黄米和小米),还有大麦米,甚至果类的薏仁、芡实。豆以赤豆为主,也可以少加芸豆。黄豆、豌豆等绝不可用。枣是果类之首,取其香,起调味作用。比较考究的煮法是先取豆汤和枣汤,取汤之法是将赤豆煮烂,用做豆沙的方法去皮留沙,再溶入豆汤内。枣煮烂去皮、核,保持枣的原形,另放侍用,剩下枣、豆的皮渣,用淘米箩在清水中滤一二次,加入原汤,煮粥时用这种汤做底,加清水下米,再加上适当的果肉就煮成味道较好的腊八粥了。用此法煮出的粥,颜色绎红,充满枣、豆的甜香。

北京煮腊八粥除供佛、自吃外,还馈赠亲友。由于礼尚往来,不免竞务新奇。所以用很多粥果,还要用粥果在粥面上摆出各种美丽的图案。所用的干果和各种果仁中,以核桃仁为最要。各种蜜饯中以葡萄干为主。粥一般是在初七日就煮好了。晚间,把准备送人的粥分盆分碗盛出,然后就在粥面上用各种果子摆起图案来。这个场面俗称“摆粥”。大人小孩全家出动,各逞技巧。上面所说形成小小节日气氛就指这个摆粥活动。尤以小孩子最感兴趣。摆粥剥制果子手续很繁复,剥各种果仁的皮,属核桃最难,剥的要完整不碎,还要用小镊子钳净折皱部分的皮,以不伤肉为标准。此外用小刀在蜜糕、青梅、柿饼上刻各种花样。如原只核桃肉作狮子头,原只枣肉作狮身。枣肉作花篮,生栗子切片切条作篮柄篮框等等随意变化。一碗粥摆好,外表装饰得瑰丽多姿,博取人们的欣赏和赞誉。

北地天寒,粥虽煮得多,也不必顾虑有馊腐之虞,初八日饱餐一顿外,多下来的粥,放在屋外,粥结冻后,可以随时吃。有的人家腊八粥可以保存到春节。粥结成冰,要一块块地砍下来放在屋内慢慢溶解,然后再加水烧透而食。但所有蜜饯类的果品不能放在粥里加热,因为蜜饯(特别是柿饼、蜜糕),经热后就使粥汤稀释,米的黏性完全丧失了。这种粥加白糖保持原味有浓厚的枣豆香,加赤砂糖则更带有玫瑰香,都非常可口,如果加奶油而食,那就更是美味了。如果加水时,改为加一些牛奶,也很可吃,只是决不能用黄油。

腊八粥的做法

材料:糯米1杯、小红豆100克、葡萄干、花生仁、莲子、红枣、桂圆干、松子各50克、砂糖300克

作法:1、糯米洗净,浸泡一个晚上,小红豆洗净,浸泡约4小时。

2、小红豆、莲子、花生仁放入内锅,烟叶水6杯,移入电锅中,外锅加水1杯,蒸至开关跳起;加入糯米,外锅再加水1杯,续蒸至开关跳起;再加入红枣、桂圆干,外锅加热水半杯,继续蒸至开关跳起,再拌入松子、葡萄干及砂糖300克即可。

农历十二月初八,民俗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腊八吃腊八粥的食俗,在我国已有千年之久了,别有一番来历。

相传,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尔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叫乔答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发觉社会生活徒劳无益,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岁那年,合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学练瑜珈,苦行6年,大约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道,并创立了佛教。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教徒们尊称他是释迦牟尼,也即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献一种“乳糜”之物的传说程式,煮粥敬佛。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宋朝吴自牧撰《梦梁录》卷六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此时,腊八煮粥已成民间食俗,不过,当时帝王还以此来笼络众臣。元人孙国敕作《燕都游览志》云:“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永乐大典》记述“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经糟粥以供佛饭僧”。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逢腊八日,在宫内万福阁等处,用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将粥分给各王宫大臣,品尝食用以度节日。《光绪顺天府志》又云:“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颇有京城特色。

天津人煮腊八粥,同北京近似,讲究些的还要加莲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麦仁、粘秫米、粘黄米、云豆、绿豆、桂圆肉、龙眼肉、白果、红枣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还有加入黑米的。这种腊八粥可供食疗,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等功效。

山西的腊八粥,别称八宝粥,以小米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绿豆、小枣,还有粘黄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晋东南地区,腊月初五即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亦是食俗之一。

陕北高原在腊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选酌定。倘是午间吃,还要在粥内煮上些面条,全家人团聚共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民间相传,腊八这天忌吃菜,说吃了莱庄稼地里杂草多。陕南人腊八要吃杂合粥,分“五味”和“八味”两种。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后者用上述五种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萝卜,另外还要加调味品。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甘肃人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在兰州、白银城市地区,腊八粥煮得很讲究,用大米、豆、红枣、白果、莲子、葡萄干、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红丝、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分给亲邻,最后一家人享用。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宁夏人做腊八饭一般用扁豆、黄豆、红豆、蚕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这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

青海的西宁人,虽是汉族人居多,可是腊八不吃粥,而是吃麦仁饭。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肉、麦交融成乳糜状,清晨揭锅,异香扑鼻,食之可口。

在山东“孔府食制”中,规定“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用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水果,是为点缀。这种粥专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种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给孔府里当差们喝的。

河南人吃腊八饭,是小米、绿豆、豇豆、麦仁、花生、红枣、玉米特等八种原料配合煮成,熟后加些红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来年五谷丰登。

江苏地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煮法一样。只是咸粥是加青菜和油。苏州人煮腊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清代苏州文人李福曾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浙江人煮腊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实、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长命百岁。据说,这种煮粥方法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其中内含若干传说。

四川地大人多.腊八粥做法五花八门,甜咸麻辣,而农村人吃咸味的比较多,主要是用黄豆、花生、肉丁、白萝卜、胡萝卜熬成的。异乡人来此品尝,虽入乡随俗,但很难习惯,现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称风味各异。腊八与粥可谓密切相关,而粥喝在腊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样,喝出了水平。

国人如此钟情腊八粥,食俗之外,也确有些科学道理。清代营养学家曹燕山撰《粥谱》,对腊八粥的健身营养功能讲得详尽、清楚,调理营养,易于吸收,是“食疗”佳品,有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这些已都被现代医学所证实。对于老年人说来,腊八粥同样也是有益的美食,但也应注意不宜多喝。其实,何止是腊八,平素喝粥,对老年人也是大有稗益的。粥的品种也相当多,可因人而异,按需选择,酌情食用。
参考资料:http://www.cei.gov.cn/index/serve/showdoc.asp?Color=Two&blockcode=wnyswh&filename=200501171848
“腊八粥,吃不完,吃了腊八粥便丰收”。农历腊月初八,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关中一带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上一锅“腊八粥”,美餐一顿。不光大人、娃娃吃,还要给牲口、鸡狗喂一些,在门上、墙上、树上抹一些,图个吉利。

“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由来已久,自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就开始兴起。古时的“腊”是祭祀的意思,远在商周时代,我国就有连天地、神灵、祖先一起祭祀的习惯,把这种综合祭祀,叫做“合祭”。这种祭祀,表达了古代人一种朴素的、善良的心理活动,意思是说:一年到头了,能得到丰农足食,该感谢神灵啊!于是就选择腊月初八这一天,煮上—锅“腊八粥”,借以祭奠神灵,庆祝丰收,预祝来年的更大丰收。这就形成了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 腊八节在传承过程中,又有一个传说,说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吃了放羊姑娘用苹果糯米团子煮的粥,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后世信佛的人,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就念经吃粥,这样就给腊八节增添了宗教色彩。不管怎么说,人们吃腊八粥,都是以庆祝丰收为内容的。

“腊八粥”确实能体现出农业大丰收,因为它是用各种米(江米、黄米、白米、高梁米等),各种豆(大豆、云豆、豇豆等),各种干果(大枣、栗子、杏仁、花生、核桃、桂元肉等)和豆腐、肉类混合成的一种粥,这种粥集中地反映出了农业大丰收的成果。 关中一带及附近一些地区的群众,都十分重视“腊八节”。但县与县、乡与乡、村与村之间,又各有不同的讲究。富平县的农家,这一天喜欢酿酒,名曰“腊脚”;长安县的古风俗,这一天要煮肉糜,抛洒在花木之上,谓之“不歇枝”;乾县、礼泉一带,讲究腊八节要给老人送粥,女儿家要请新女婿吃粥;凤翔一带则是用黄米和八种豆子,加上油盐做一顿腊八焖饭;铜川地区的农村,在这天还流传着为幼男幼女剃头理发的习惯。凡此种种,自有不同情趣。
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 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 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 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 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 、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中国春节网)

腊八粥各地食俗

农历十二月初八,民俗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腊八吃腊八粥的食俗,在我国已有千年之久了,别有一番来历。

相传,在古印度 北部,即今天的尼泊尔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叫乔答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发觉社会生活徒劳无益,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岁那年,合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学练瑜珈,苦行6年,大约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道,并创立了佛教。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教徒们尊称他是释迦牟尼,也即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献一种“乳糜”之物的传说程式,煮粥敬佛。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宋朝 吴自牧撰《梦梁录》卷六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此时,腊八煮粥已成民间食俗,不过,当时帝王还以此来笼络众臣。元人孙国敕作《燕都游览志》云:“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永乐大典》记述“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经糟粥以供佛饭僧”。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逢腊八日,在宫内万福阁等处,用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将粥分给各王宫大臣,品尝食用以度节日。《光绪顺天府志》又云:“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颇有京城特色。

天津人 煮腊八粥,同北京近似,讲究些的还要加莲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麦仁、粘秫米、粘黄米、云豆、绿豆、桂圆肉、龙眼肉、白果、红枣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还有加入黑米的。这种腊八粥可供食疗,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等功效。

山西 的腊八粥,别称八宝粥,以小米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绿豆、小枣,还有粘黄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晋东南地区,腊月初五即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亦是食俗之一。

陕北高原 在腊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选酌定。倘是午间吃,还要在粥内煮上些面条,全家人团聚共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民间相传,腊八这天忌吃菜,说吃了莱庄稼地里杂草多。陕南人腊八要吃杂合粥,分“五味”和“八味”两种。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后者用上述五种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萝卜,另外还要加调味品。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甘肃人 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在兰州、白银城市地区,腊八粥煮得很讲究,用大米、豆、红枣、白果、莲子、葡萄干、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红丝、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分给亲邻,最后一家人享用。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宁夏人 做腊八饭一般用扁豆、黄豆、红豆、蚕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这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

青海 的西宁人,虽是汉族人居多,可是腊八不吃粥,而是吃麦仁饭。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肉、麦交融成乳糜状,清晨揭锅,异香扑鼻,食之可口。

在山东 “孔府食制”中,规定“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用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水果,是为点缀。这种粥专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种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给孔府里当差们喝的。

河南人 吃腊八饭,是小米、绿豆、豇豆、麦仁、花生、红枣、玉米特等八种原料配合煮成,熟后加些红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来年五谷丰登。

江苏地区 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煮法一样。只是咸粥是加青菜和油。苏州人煮腊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清代苏州文人李福曾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浙江人 煮腊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实、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长命百岁。据说,这种煮粥方法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其中内含若干传说。

四川地大人多.腊八粥做法五花八门,甜咸麻辣,而农村人吃咸味的比较多,主要是用黄豆、花生、肉丁、白萝卜、胡萝卜熬成的。异乡人来此品尝,虽入乡随俗,但很难习惯,现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称风味各异。腊八与粥可谓密切相关,而粥喝在腊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样,喝出了水平。

国人如此钟情腊八粥,食俗之外,也确有些科学道理。清代营养学家曹燕山撰《粥谱》,对腊八粥的健身营养功能讲得详尽、清楚,调理营养,易于吸收,是“食疗”佳品,有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这些已都被现代医学所证实。对于老年人说来,腊八粥同样也是有益的美食,但也应注意不宜多喝。其实,何止是腊八,平素喝粥,对老年人也是大有稗益的。粥的品种也相当多,可因人而异,按需选择,酌情食用。(福建热线)

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翡翠碧玉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煮“五豆”

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据说,腊八人们吃了“雀儿头”,麻雀头痛,来年不危害庄稼。煮的这种“五豆”,除了自食,也赠亲邻。每天吃饭时弄热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腊月二十三,象征连年有余。

腊八面

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
农历十二月八日,是中国的腊八节。在中国的农村,这天还有许多农民保留喝“腊八粥”的风俗习惯。(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因为当时冰天雪地,农民们不能出门耕种,只能在家里做腊肉、腊肠等食物)。

原来“腊八粥”不是普通的粥,它的背后还有一个故事……

从前,有这么一家人,老两口和小两口过着快乐的日子。老两口非常疼爱小两口,什么活也不让小两口做,因为怕他们累坏身体。因此,小两口整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事也不会做。

后来,老两口去世了。小两口因为不会工作,结果坐吃山空,把家里的粮食吃光了,最后连房子也卖了,只剩下了半间烂草棚。冬天来了,小两口连冻带饿,躲在草棚里发抖。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他们实在饿得受不住了,就从草棚的角落扫出一点杂粮来,熬了一点稀粥来充饥。当他们熬好粥正要吃的时候,忽然一阵大风吹来,把草棚吹倒了,小两口就被压死了。

人们知道这件事,为了让孩子们记住这个教训,在腊月初八这一天,用各种杂粮合在一起熬一锅粥,边吃边说这个故事。
参考资料:www.baidu.com

腊八节的起源

腊八节因腊日而来,是农历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日期为腊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遂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腊八节的习俗

1、祭祀

古代祭祀的对象有八: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沟、昆虫神。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

2、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3、腊八面

中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4、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腊八节起源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
传说一: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 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 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 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 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 、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传说三: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传说四: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传说五: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传说六: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腊八粥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本文标题: 如果我能给古代灾民顿顿大米白面,一天一荤,油盐管够,会有多少人愿意和我造反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9422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中国人的数学一般比外国人好,但外国人得奖的为什么比中国人多(数学方面)有哪些适合老人的一日三餐食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