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年浩劫、纳粹、阿拉伯春等等一系列这类社会群体活动里,普通人应该怎么做

发布时间: 2023-03-15 02:00:4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4

我想学九型人格,推荐一本这方面的好书我想学九型人格,没有钱去参加那些昂贵的培训,推荐一本这方面的好书,谢谢!,有一本书就叫九型...

在十年浩劫、纳粹、阿拉伯春等等一系列这类社会群体活动里,普通人应该怎么做

我想学九型人格,推荐一本这方面的好书

我想学九型人格,没有钱去参加那些昂贵的培训,推荐一本这方面的好书 谢谢!
  有一本书就叫九型人格http://www.amazon.cn/detail/product.asp?prodid=zjbk410513&source=bkbaidujiuxingrenge

  想学的话先入下门

  一、简介

  九型人格(Enneagram),又名性格型态学、九种性格。它是一个近年来倍受美国斯坦福等国际著名大学MBA学员推崇并成为现今最热门的课程之一,近十几年来已风行欧美学术界及工商界。全球500强企业的管理阶层均有研习九型性格,并以此培训员工,建立团队,提高执行力。
  根据中国九型人格 http://www.enneagram.cn 的介绍,美国亚力山大·汤马斯医生(Dr. Alexander Thomas )和史黛拉·翟斯医生(Dr. Stella Chess) 在他们1977年出版“气质和发展”(“Temperament and Development”)一书里面提到,我们可以在出生后第二至第三个月的婴儿身上辨认出九种不同的气质(Temperament),它们是:
  活跃程度;规律性;主动性;适应性;感兴趣的范围;反应的强度;心景的素质;分心程度;专注力范围/持久性。
  戴维·丹尼尔斯(David Daniels)则发现这九种不同的气质刚好和九型人格相配。
  九型人格不仅仅是一种精妙的性格分析工具,更主要的是为个人修养与自我提升、历练提供深入的洞察力, 与当今其它性格分类法不同,九型性格揭示了人们内在最深层的价值观和注意力焦点,它不受表面的外在行为的变化所影响。 它可以让人真正地知己知彼,可以帮助人明白自己的个性,从而完全接纳自己的短处、活出自己的长处;可以让人明白其它不同人的个性类型,从而懂得如何与不同的人交往沟通及融洽相处,与别人建立更真挚、和谐的合作伙伴关系。

  二、传说历史起源

  九型人格图形相传有二千五百年历史,起源于中亚细亚地区,如中国之太极、八卦等图案一样,缊含玄机,能解释人类世界的天机云云,是为追求灵性修为的一个工具。
  近代九型人格学的出现,是20世纪60年代由南美洲智利的心理学家 Oscar Ichazo所创,它将九种基本性格型态套入图形内。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有80多个美国人前往智利跟Oscar学艺,将九型人格学引入美国。此后20多年时间,不少专家、学者将一些近代心理学元素加入,以丰富九型人格学,也因此出现了各家各派的演绎版本,其间略有不同,但未有一个正统。
  到199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者主办了第一届国际九型人格大会,参加人数达一千四百人,来自二十多个国家,同年成立国际组织。第二届国际大会亦已于97年八月完满结束。

  三、分类

  第一型:完美型(Reformer/Perfectionist)

  *【欲望特质】:追求不断进步

  〖基本困思〗:我若不完美,就没有人会爱我。
  〖主要特征〗:原则性�、不易妥协、常说"应该"及"不应该"、黑白分明、对自己和别人要求甚高、追求完美、不断改进、感情世界薄弱
  〖生活风格〗:爱劝勉教导,逃避表达忿怒,相信自己每天有干不完的事。
  〖人际关系〗:
  你是典型的完美主义者,显浅易明。正因为你事事追求完美,你很少讲出称赞的说话,很多时只有批评,无论是对自己,或是对身边的人也是!又因为你对自己的超超高标准,你给自己很大压力,会很难放松自己去尽情的玩、开心的笑!
  〖愤怒、不满〗
  属于第一型的你,相信常常这感觉,对吧?你们常有愤怒、不满的感觉都是源自你们超高的生活要求。当遇到什么不顺意时,就很容易感到嬲怒、不满,觉得事情不应该这样发生……这种情绪不单是对自己,还有对周围的环境和人,都是一样,因为你对他们一样带有超高的要求。但要注意,作为你的朋友,要承受你的嬲怒情绪,的确不是容易,也会造成压力,所以要多加注意啊!
  〖失望、沮丧〗
  同样因为你们事事追求完美的态度,让你们在生活里常常感到碰钉子、不如意。除了是对外发泄愤怒情绪,其实在内心不断经历挫败,不断经历失望。这些情绪对你们并不健康,必须积极处理。最根源的方法不是让自己做得更出色,而是调节对每事每情的看法,轻松面对! 其他类型上面说的有的 事正确的

  第二型:全爱型、助人型(Helper)

  *【欲望特质】:追求服待

  〖基本困思〗:我若不帮助人,就没有人会爱我。
  〖主要特征〗:渴望别人的爱或良好关系、甘愿迁就他人、以人为本、要别人觉得需要自己、常忽略自己
  〖生活风格〗:爱报告事实,逃避被帮助,忙于助人,否认问题存在。
  〖人际关系〗:
  助人型(Helper)顾名思义,你很喜欢帮人,而且主动,慷慨大方!虽然你对别人的需要很敏锐,但却很多时忽略了自己的需要。在你来说,满足别人的需要比满足自己的需要更重要,所以你很少向人提出请求。这样说来,你的自我并不强,很多时要*帮助别人去肯定自己。
  〖自豪、骄傲〗
  第二型的你,是否觉得这个形容很不贴切?觉得很惊奇?其实,一向表现得助人为快乐之本的你,是通过热心帮助人去肯定自己,要朋友接纳欣赏自己。所以当有朋友找你们帮助,你自是开心不已,也会有自豪和骄傲之感,因为在过程中你得到肯定和满足。
  〖占有、控制〗
  正因为帮人得到这么多的满足,你们很想继续这样的关下去,这个很正常!可是,当你们「投资」下越多时间和心力,你希望得到的回报更多。很有可能,你们会很希望朋友会很「attach」你,甚至是只「attach」你一个,事事对你说,跟你分享。这便反映在你内心的占有欲,若然朋友非这样对你,便会很失望,觉得他们背叛了你。甚或,你可能会对他们施加压力,以控制他们。这里当然不是说每个第二型都是这样子,但当我们状态不佳,心情不太好时,的确有机会出现以上倾向。多点留意自己的情绪反应,有助控制及改善!

  第三型:成就型(Reformer/Perfectionist)

  *【欲望特质】:追求成果

  〖基本困思〗:我若没有成就,就没有人会爱我。
  〖主要特征〗:强烈好胜心,喜欢认威,常与别人比较,以成就衡量自己的价值高低,着重形象,工作狂,惧怕表达内心感受
  〖生活风格〗:爱数说自己成就,逃避失败,按着长远目标过活。
  〖人际关系〗:
  成就型(Achiever)你精力充沛,总是动力过人,因为你有很强的争胜欲望!你喜欢接受挑战,会把你自己的价值与成就连成一线。成就型的你会全心全意去追求一个目标,因为你相信「天下没有不可能的事」。动力十足的你,最好做leader带领其他人啦!
  〖自恋、炫耀〗
  第三型的人倾向看自己成为颇大、颇重要的,所以有一点点的自恋、自我膨胀。所以你们都会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给友人看,甚至极端时,会在朋友面前撒谎,以求「保持」自己在朋水心目中的形象。很多时,第三型真正的实力往往没有那么强,因为他们的表达实有一点点夸张。
  〖害怕亲密〗
  第三型的你很害怕亲密关系,不是说你们会没有朋友,只是当关系进深的时候,你可能会因怕真面目被看见而避开、逃掉。所以,亲密/好朋友关系对第三型说并不容易建立,因为他们害怕被人看见自己的真面目,也因此很难开放自己与人坦诚交往。第三型的你好胜心颇强,通常认为自己不能在朋友面前「认衰」,所以会表现得「很棒很棒」的,但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完人啊!当能容许自己以真面目视人,你的生活将很快乐!

  第四型:艺术型,自我型(Reformer/Perfectionist)

  *【欲望特质】:追求独特

  〖基本困思〗:我若不是独特的,就没有人会爱我。
  〖主要特征〗:情绪化,追求浪漫,惧怕被人拒绝,觉得别人不明白自己, 烈占有欲,我行我素生活风格:爱讲不开心的事,易忧郁、妒忌,生活追寻感觉好。
  〖生活风格〗:爱讲不开心的事,易忧郁、妒忌,生活追寻感觉好。
  〖人际关系〗:
  自我型(Individualist)曾否有人跟你说,你有艺术家的脾气?这个自我型就正正是艺术家的性格-多愁善感及想像力丰富,会常沉醉于自己的想像世界里。另一方面,由于你是感情主导的人,有些工作你唔"LIKE"就可能会唔做架啦,不会考虑责任的问题。
  〖嫉妒、比较〗
  自我型的你们其实都有点「艺术家脾气」,对吧!自怜、觉得自己与其他人不一样、喜欢沉醉于自己的想象世界……很多时,第四型的表现会比较抽离,都是因为跟身边人比较,觉得自己不同,其他人不会明白,又觉得其他人都拥有很多你们没有的东西,所以在现实的社交圈子里很难得到满足。
  〖自我沉醉、自怜〗
  由于从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自我型的朋友都会在幻想里建构自己的世界,制造一些moody的环境,好让自己的情绪得以发泄出来。不过,这样一来,自我型的人都显得比较情绪化,令其他人更不能明白你们,更孤立起来。所以你们要小心,不要让自己过份脱节啊!

  第五型:智慧型,思想型(Reformer/Perfectionist)

  *【欲望特质】:追求知识

  〖基本困思〗:我若没有知识,就没有人会爱我。
  〖主要特征〗:冷眼看世界,抽离情感,喜欢思考分析,要知很多,但缺乏行动,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喜欢精神生活,不善表达内心感受
  〖生活风格〗:爱观察、批评,把自己抽离,每天有看不完的书。
  〖人际关系〗:
  理智型(Thinker)你是个很冷静的人,总想跟身边的人和事保持一段距离,也不会让情绪。很多时,你都会先做旁观者,后才可投入参与。另外,你也需要充分的私人空间和高度的私隐,否则你会觉得很焦虑,不安定!你也很有机会成为专家,例如电脑啦,漫画啦,时装啦,因为你对知识是非常热爱的!
  〖好辨、抽离〗
  思想型的人常常观察身边的事,却很少参与,所以感情投入也很少。还有,他们好辨,很执着,却少有「辨输」的空间和量度。对知识的执着固然重要,但经验生活中所得的体会也非常可贵,希望你们取得平衡,得到最多!

  第六型:忠诚型(Reformer/Perfectionist)

  *【欲望特质】:追求忠心

  〖基本困思〗:我若不顺从,就没有人会爱我。
  〖主要特征〗:做事小心谨慎,不轻易相信别人,多疑虑,喜欢群体生活,为别人做事尽心尽力,不喜欢受人注视,安于现状,不喜转换新环境
  〖生活风格〗:爱平和讨论,惧怕权威,传统可给予安全感,害怕成就、逃避问题。
  〖人际关系〗:
  忠诚型(Loyalist)你会是一个很好员工,因为你很忠心尽责。安全感对你都很重要,因为当遇到新的人和事,都会令你产生恐惧、不安的感觉。基于这种恐惧不安,凡事你都会作最坏打算,换句话说,你为人都比较悲观,也较易去逃避了事。
  〖害怕、忧虑、犹豫〗
  忠诚型的你们表现得忠诚,是因为你们害怕,对很多事情皆忧虑,很多时都向坏处打算,所以做人很谨慎。同一原因,由于害怕做错决定,所以当面对决择的时候,你们大都显得很犹疑,心大心细。适当的忧虑能保护我们,但若过份忧虑则会阻碍我们前行!留意留意!

  第七型:活跃型,开朗型(Reformer/Perfectionist)

  *【欲望特质】:追求快乐

  〖基本困思〗:我若不带来欢乐,就没有人会爱我。
  〖主要特征〗:乐观,要新鲜感,追上潮流,不喜承受压力,怕负面情绪
  〖生活风格〗:爱讲自己经验,喜欢制造开心,人生有太多开心的事情等着他。
  〖人际关系〗:
  活跃型(Adventurer)活跃型的你,就是如此这般:乐观、精力充沛、迷人、好动、贪新鲜、五时花六时变……「最紧要玩得开心」就是你的生活哲学!你们很需要生活有新鲜感,所以很不喜欢被束缚、被控制。你的活力是玩的活力,又跟第三型的成就型又有所不同,相信你们是活动搅手,玩极唔厌!
  〖不耐烦、冲动、上瘾〗
  好玩、享乐主义行头的活跃型,做事欠缺耐性,因为你们都很怕闷。不耐烦之余,也很易冲动行事,因第七型的朋友做事鲜有周详计划,很讲即庆,想做就去做!但你们必须要小心,就算遇上一种玩意、兴趣你十分喜欢,也得学习不要沉迷下去!始终要顾及自己的身体及其他事情啊!(我这样说是因为第七型的人比其他型的人更上烟瘾、毒瘾、赌瘾、或者打机瘾等等等等,小心!)

  第八型:领袖型,能力型(Reformer/Perfectionist)

  *【欲望特质】:追求权力

  〖基本困思〗:我若没有权力,就没有人会爱我。
  〖主要特征〗:追求权力,讲求实力,不靠他人,有正义感,要话事,喜欢做大事
  〖生活风格〗:爱命令,说话大声、有威严,报复心理、爱辩论,靠意志来掌管生活。
  〖人际关系〗:
  领袖型(Leader)很多领袖都有以下特质:豪爽、不拘小节、自视甚高、遇强越强、关心正义、公平。你们清楚自己的目标,并努力前进。由于不愿被人控制,且具有一定的支配力,所以你们很有潜质做领袖带领大家。由于你们都较好胜,有时候会对人有点攻击性,让人感到压力。
  〖侵略、挑战、反叛〗
  第八型的你通常身兼领袖身份,可以有权力全权安排,也可指挥他人。由于你们的动力较强,有时会予人侵略之感,而这个也是你本身的动力源头,你很有争胜及控制的欲望,但却要小心运用,不要用之伤害别人!此外,你专向难度及规范挑战,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任性。所以很可能,妈妈叫你不要做的东西,你偏不听;老师要你学的,你偏扮傻……你会是这样子吗?要是真的话,会是于你有益吗?

  第九型:和平型,和谐型(Peacemaker)

  *【欲望特质】:追求和平
  〖基本困思〗:我若不和善,就没有人会爱我。
  〖主要特征〗:须花长时间作决定,难于拒绝他人,不懂宣泄愤怒
  〖生活风格〗:爱调和,做事缓慢,易懒惰、抑压,生活追寻舒服。
  〖人际关系〗:
  和平型(Peacemaker)在很多情况,你们都是和平使者,善解人意,随和。你们很容易了解别人,却不是太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会显得优柔寡断。相对地说,你们的主见会比较少,宁愿配合其他人的安排,做一个很好的支持者,所以你是心较被动的。
  〖怕羞、怕事、懒惰〗
  和平型的你与世无争,渴望人人能和平共处,很怕引起冲突,是不显眼的一个。由于从不试图突出自己,你们会比较怕羞、怕事,也很容易有躲懒的意欲,因为你喜爱和平,不喜爱辛劳,所以你也不会PUSH自己!若你心想干一番大事,则要好好鞭策自己啦!

  四、总结

  九型人格是按人的基本欲望来把人分类。九型认为人是由基本欲望所控制。固然每个人都会同时追求许多东西,九型所讲的是基本欲望,反过来就是基本恐惧。这些恐惧驱赶着一个人,这个人一生就是要离开这种恐惧,并且以所追求的事物成为自我价值 。

  1、九型人格能够带来什么?
  九型人格论是一门讲求实践效益的学科,属人格心理学范畴,是应用心理学中的一种,其应用范围广泛,有助于个人成长、企业管理及人际沟通和关系处理,特别适于企事业单位在人员招聘、组织构建、团队沟通过程中,作为评价人员性格的工具,近年来更扩展至夫妻相处、子女教育及亲子关系等方方面面。九型人格论把人格清晰简洁的分成九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鲜明的人格特征。九型人格论所描述的九种人格类型,并没有好坏之别,只不过不同类型的人回应世界的方式具有可被辨识的根本差异。九型人格是一张详尽描绘人类性格特征的活地图,是我们了解自己、认识和理解他人的一把金钥匙,是一件与人沟通、有效交流的利器!
  如今九型人格论被广泛推广到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等多个领域,在促进团队协作表现、提升销售业绩、有效沟通等方面都有不凡表现。今时今日更被全球大部分先进国家和商业机构如通用汽车、AT&T、HP(惠普)计算机、可口可乐、Nokia、美国中央情报局等广泛应用,全球500强企业的管理阶层均有研习九型性格,并以此培训员工,帮助建立团队、促进沟通、提升领导力、增强执行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九型人格能够帮助您深入了解自己和他人,是一个易学易懂的企业管理工具。

  2、九型人格的特点是什么?
  九型人格与当今各种性格分类法的最大区别在于,九型性格揭示了人们内在最深层的价值观和注意力焦点,它不受表面的外在行为的变化所影响:
  ――深入观察发现“我是谁”
  ――你的思维模式及怎样影响你的决策
  ――你的价值取向及怎样影响你的事业
  ――你的情绪反应及怎样影响你的人际
  ――你的行为方式及怎样影响你成长
  ――你个性的优势与局限
  ――你在事业发展中的个性障碍及突破的方向
  ――你在人际关系中的个性冲突及改善的技巧
  ――你在亲密关系中的个性困扰及解决的方法
1.《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遥

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铜城除过河南人之外,从北方黄土高原和南方平原地区贫困县漫流来的乡民也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有了煤炭业,这里就成了中国西部的阿拉斯加,吸引来无数寻找生活出路的人。在这个口音五花八门的“联合国”里,由于河南人最多,因此公众交际语言一般都用河南话。在铜城生活的各地人,都能操几句河南腔,哼几句嗯嗯啊啊的豫剧。 这城市四周全是山梁土峁。山上石多土薄,不宜耕作,农业人口远比不上黄土高原腹地稠密,更不要说和拥挤不堪的中部平原相比了。因为事农者甚微,加之此地又不缺乏燃料,这些山山峁峁竟然长起了茂密的柴草,甚至还有一些树木梢林,显得比黄土高原其它地方更有风光。每当入秋之时,有些山上红叶如火,花团锦簇般夺人眼目…… 山梁土峁间,由于地层深处挖掘过甚而形成空洞,地表时有下陷,令人触目惊心的大裂缝往往撕破了几架山梁,甚至大冒顶造成整座大山崩塌陷落,引起周围里氏三级左右的地震。大山以北一二百华里处就是黄河,它带着成千上万吨泥沙沉重地喘息着淌向东方…… 城市在这条狭长的山沟里只能摆下一条主街。那商店铺面,楼房街舍,就沿着这条蜿蜒曲折的街道,沿着铁路两侧,沿着那条平时流量不大的七水河,鳞次栉比,层层叠叠,密集如蜂房蚁巢,由南到北铺排了足有十华里长。 火车站位于城市中心。一幢长方形的候车室涂成黄色,在这座沾灰染黑的城市里显得富丽堂皇。除过南郊军民两用的飞机场,火车站不大的广场也许是市内最为开阔的地方了。 火车从这里向南,穿越绿色的中部平原,五六个小时就可以抵达省城。而向西,向东,向北,都有公路伸出,一直可以通往邻近几个省份。这个火车站每天上下午分别和省城对开两趟快慢客车,其余就全都是运煤车了。 从陇海铁路岔出来的这条支线,它的最后一节铁轨并没有在这个车站终止。这钢铁阶梯又在这里岔出两股,一路爬坡穿洞,沿途串起了东西两面二十多个矿区。 外地人提起铜城,都知道这是个出煤的地方,因此想象这城市大概到处都堆满了煤。其实,铜城边上只有一两个产量很小的煤矿,其余的大矿都在东西两面那些山沟里。 当你沿着铁路支线拐进这些山沟,便会知道那里有着多么庞大的世界。这些相距只有十来里路的煤矿,每个矿区都有上万名工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几乎都超过了一个山区县城的规模。密集的人口,密集的房屋,高耸的井架,隆隆的机声,喧嚣的声浪,简直使人难以置信这些小小的山沟山湾,怎么能承载了如此大的负荷?

“作家的劳动绝不仅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这是作家路遥在回顾《平凡的世界》创作过程时说过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平凡的世界》曾名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榜首,之后又荣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是这届唯一一部获此奖项的长篇小说。李金玉,作为《平凡的世界》这本书的责任编辑,当我请她讲述一下这部书的出版过程时,她仍为当时的一些事情唏嘘不已。1986年春天,毕业分配到出版社才两年多的李金玉到西安组稿,出版社让她盯住的首要目标是贾平凹正在创作的《浮躁》。然而,贾平凹的手稿被另一家出版社抢走了,于是她就去见路遥,路遥正在创作《平凡的世界》(当时叫《普通人的道路》)第一部,她向路遥约稿,路遥未明确表态。为了组到路遥的稿子,5月她又一次到了西安,一直待了一个多月。6月中旬,她终于带着30余万字的书稿回到了北京。然而,当她组到路遥的稿子回到出版社后,一些领导却认为她“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当时,路遥的《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虽然先后获得了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并且《人生》也激起了文坛和社会的强烈反响,但与正“如日中天”的贾平凹相比, 路遥的名字显然还不是一块金字招牌。实际上,主要是社内一些人对路遥能否完成这个包括3部6卷,近 百万字的长篇巨作感到信心不足。因为路遥虽然已经写出了《惊心动 魄的一幕》、《人生》这样有影响的中篇小说,但他以前从未进行过长篇小说的创作,而且当时有一种论断,认为《人生》是路遥不能再超越的一个高度。路遥采用的又是三部书的形式,写完一部出版一部,出版社也担心路遥这部小说会像一些长篇小说那样越写越弱。另外,路遥在创作手法上的“不合潮流”,也使出版社对路遥信心不足。路遥还是采用《人生》式的现实主义手法来结构他的这部长篇巨著,但当时一些评论家却认为,现实主义已经是一种过时的表现手法,路遥再采用这种写作手法,给人一种冥顽不识时务的印象。也正是因此,在李金玉之前,一家著名出版社和一家权威刊物已经拒绝了这部作品。当时,李金玉的确感到了很大的思想压力,她也能够理解出版社的担心。但是这并没有动摇她的决心,因为当她从路遥手中拿到誊写工整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后,她便被作品的宏伟气魄和深刻内涵深深震撼了,她感到这就是路遥的气魄,路遥的风格,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大手笔”。而且,通过一个多月的交流和观察,路遥为创作而进行的扎实的准备工作,以及路遥对全书结构的精细构思,也坚定了她的信心。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于1986年出版,1988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这部小说,随后,浙江、新疆、内蒙等十几个省市的电台又 陆续重播,引起轰动。电台、出版社和作者共收到听众和读者来信近万封。一位甘肃的高中生说,他家住在农村,离学校8里地,《平凡的 世界》开播之后,便深深吸引了他。为能完整听完这部书,他每天一放学就往家里跑,冲进房门,打开收音机,然后才平静下来,一边听一边吃饭。4个月下来,他的长跑成绩竟在校运会上拿了名次。河北廊坊武警学院一名学员说:他们系一共270人,住在一栋四层楼里,大约有100部收音机,收音机在中午十二点半同时打开,收听《平凡的世界》……。曾经仅看过三分之一便把书稿弃掷一旁的一位编辑,在一篇评论文章中也发出“失之交臂”的感叹。路遥不为时髦所动,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再次攀上了艺术 的高峰,历史和读者终于赋予了这部书真正的生命力。

2.《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霍达

作者简介

霍达,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 国家一级作家,著有小说、报告文学、剧本、散文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约500万 字。本社曾出版其代表作之一《穆斯林的葬礼》,该书并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两度 全文广播,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荣获中国文学最高奖——茅盾文学奖以及建国 40周年优秀文学奖等多项大奖,为最受读者欢迎的当代文学作品之一,列入“家庭 书架百种常备书目”,至今畅销不衰。其中篇小说《红尘》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报告文学《万家忧乐》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报告文学《国殇》获“中国潮”报 告文学奖,报告文学《小巷匹夫》获“火凤凰”报告文学奖,电影剧本《龙驹》获 建国40周年优秀电影剧本奖,电影剧本《我不是猎人》获全国优秀少年儿童读物奖, 电视剧《鹊桥仙》获全国电视剧“飞天奖”。此外,代表作尚有报告文学《民以食 为天》、《海魂》,长篇小说《未穿的红嫁衣》,大型历史电影剧本《秦皇父子》 等,作品有英、法、阿拉伯、乌尔都等多种文字译本及台湾出版中文繁体字版多部。

内容简介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古都京华老字号玉器行"奇珍斋"的主人梁亦清,原是回族低层的琢玉艺人,他家有两个女儿,长女君壁长于心计,次女冰玉娇小任性。一天有位长者带名少年去麦加朝圣路过梁家,少年被精美玉器所吸引,决定留下当学徒,这就是本书主人公韩子奇。师徒两人正为一件订货劳作,这是专做洋人卖买的"汇远斋"定做的"郑和航海船"。郑和是回族的英雄,他们决心做好这件光耀民族精神的作品,三年的精雕细刻将在中秋佳节完成。不料梁亦清突然晕倒在转动着的玉坨上,宝船被毁,人也丧命。为了抵债,韩子奇到"汇远斋"当了学徒,苦熬三年终成行家。他回到奇珍斋娶了长女君壁,决心重振家业,十年之后名冠京华,又得贵子取名天星,幸福度日。可是日寇侵华战争爆发,韩子奇担心玉器珍品被毁,随英商亨特来到伦敦。妻妹冰玉不顾姐姐反对,偷出家门执意随姐夫远行。在伦敦冰玉与亨特之子奥立佛相恋,可是奥立佛在伦敦大轰炸中却不幸丧生。韩子奇与梁冰玉在海外相依为命十年,旷男怨女终于结合并生下女儿新月。战后一同回国,姐姐收留新月为自己女儿,冰玉远走他乡。新月逐渐长大成人,以优异成绩考上北大西语系。上学后与班主任楚雁潮发生爱情,因楚系汉族,为梁家反对,他们的爱情却在阻挠中愈加炽热。可是红颜薄命,新月因严重心脏病不幸逝世,楚雁潮悲痛欲绝。

这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3.《挪威的森林》 作者:村上春树

这当然要被算成是村上春树的代表作。许多人认识这位日本人就是从这本书开始。全书以回忆为线索,表达了青少年面对青春期的孤独困惑以及面对成长的无奈、无聊。村上通过年轻人在社会压力下无法摆脱的生存痛苦,第一次明明白白地强调了他在以后书中不断反复强调的主题:生命的悲哀与无力感。

这是一部伤感,又有痛苦,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小说主人公渡边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后来木月自杀了。一年后渡边同直子不期而遇并开始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美丽晶莹的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阴翳。两人只是日复一日地在落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标地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晚间两人虽同处一室,但渡边约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远等待直子。返校不久,由于一次偶然相遇,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魄地四处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我本人认为,内容错综复杂,不仔细看,容易弄不明白

节选:

绿子在电话的另一头默然不语,久久地保持沉默,如同全世界所有细雨落在全世界所有的草坪上。这时间里,我一直合起双眼,把额头顶在电话亭玻璃上,良久,绿子用沉静的声音开口道:
“你现在哪里?”
我现在哪里?

我拿着听筒扬起脸,飞快地环视电话亭四周。我现在哪里?我不知道这里是哪里,全然摸不着头脑。这里究竟是哪里?目力所及,无不是不知走去哪里的无数男男女女。我是在哪里也不是的处所连连呼唤绿子。

4.《基督山伯爵》 作者:大仲马

1815年2月底,埃及王号远洋货船年轻的代理船长爱德蒙·邓蒂斯回到马塞港。老船长病死在途中,他曾托邓蒂斯把船开到一个小岛上去见囚禁中的拿破仑。拿破仑委托邓肯斯带一封密信给在巴黎的亲信。邓蒂斯这次回国可以说是春风得意:他已经准备好要和相爱多年的女友结婚,然后一同前往巴黎。
但他没有想到,一场厄运正在等着他。在货船上当押运员的邓格拉斯一心要取代邓蒂斯的船长地位,邓蒂斯的情敌--弗南对他又嫉又恨。结果两个人勾结到一起,弗南把邓肯拉斯的一张告密条送到了当局的手中。

5月,正当邓蒂斯举行婚礼之际,他被捕了。审理这个案子的是代理检察官维尔弗,他发现密信的收信人就是自己的父亲。为了确保自己的前途,他宣判邓蒂斯为极度危险的政治犯,将其投入了孤岛上的死牢。

电影《基督山伯爵》剧照

邓蒂斯在死牢里度过了14年的时光。开始的时候他坚信自己的清白,总以为检察官有一天会出出在他面前,宣布他无罪。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失望了,甚至有了自杀的念头,只有对未婚妻的思念支撑着他活下去。

有一天,他突然听见有人在近旁挖掘的声音,原来是隔壁牢房的老神甫在挖地道,却因为计算错误,地道的出口在邓蒂斯的牢房。两人相遇后,老神甫帮助他分析了他的遭遇,邓蒂斯开始意识到陷害自己的仇人是谁了。

在神甫的教授下,邓蒂斯还学会了好几种语言,并得知了一个秘密:在一个叫作基督山的小岛上埋藏着一笔巨大的财富。有一天,老神甫病死了。邓蒂斯灵机一动,钻进了盛入神甫尸体的麻袋中,结果狱卒将他当作神甫扔进了大海。邓蒂斯用刀划破麻袋,游到了附近的一个小岛上。次日,一只走私船救了他,他很快同和船员们成了朋友。

他利用四处游荡的机会,在基督山岛发现了宝藏:一个大柜分隔成3个部分,分别装着古金币,金块,以及钻石、珍珠和宝石。邓蒂斯一下就成了一个亿万富翁。他现在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复仇,为此,他要回到社会里去重新获得地位、势力和威望,而在这个世界上只有钱才能使人获得这一切,钱是支配人类最有效和最伟大的力量。此时的邓蒂斯已经是一个新人了:有渊博的知识、高雅的仪态和无数的财富,深谋远虑,内心充满了仇恨。

在复仇之前,邓蒂斯决定先要报恩。埃及王号的船主是一个忠厚、勇敢而且热情的人。他曾在邓蒂斯落难时为他四处奔走,还照顾过邓蒂斯的老父亲。后来他破产了,绝望当中,他准备自杀。邓蒂斯知道之后,替他还清了债务,送给他女儿一笔优厚的嫁妆,还送给他一艘新的埃及王号。

然后,邓蒂斯说:“我已经代天报偿了善人。现在复仇之神授我以他的权力,命我去惩罚恶人!”在报答了曾在他危难之际给过他无私帮助的人之后,邓蒂斯开始一步步准备自己的复仇计划了。

通过多方打探,他证实了邓格拉斯、弗南和维尔弗陷害自己的详情,并得知自己的未婚妻已经同弗南结了婚,而自己的老父亲在病中抑郁而死,他的仇恨之火越燃越旺,但他还要为复仇做许多准备工作!

8年之后,邓蒂斯回到了巴黎。他化名为基度山伯爵,身份是银行家。此时,维尔弗是巴黎法院检察官,邓格拉斯成了银行家,弗南成了伯爵、议员,3人都飞黄腾达,地位显赫。

基督山伯爵的目标首先是弗南。弗南为了谋取一切之私利可以说是坏事做尽,此时他更名换姓,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基督山伯爵早就摸清了他历史,现在假他人之手在报纸上披露了弗南20年代在希腊出卖和杀害了阿里总督的事实,引起了议员们的质询。

在听证会上,基督山伯爵收养的阿里总督的女儿出席作证,揭发了弗南在与土耳其人的无耻的交易的中,不但把城堡拱手相让,而且把他的恩主杀害,并把恩主的妻子、女儿作为一部分战利品,卖得40万法郎的罪行。审查委员会断定弗南犯了判逆罪和暴行迫害罪,这使得弗南名誉扫地,狼狈不堪。

弗南本来寄希望于儿子同基督山伯爵决斗,以此雪“耻”,但他的妻子(邓蒂斯的未婚妻)早就认出了基督山伯爵就是邓蒂斯,她把真相告诉儿子。最后儿子不顾自己的名声,与基督山伯爵讲和,并决定同母亲一起抛弃沾满了鲜血的家产,不辞而别。

无奈之下,弗南只有自己去找基督山伯爵决斗。决斗时,基督山伯爵用很冷淡的口吻嘲讽地说:“您不就是那个在滑铁卢之战前夕开小差逃走的小兵弗南吗?您不就是那个在西班牙当法军向导和间谍的弗南中尉吗?您不就是那个背叛、出卖并谋害自己恩主的弗南中将吗?而这些个弗南加起来,不就是现在身为法国贵族议员的您吗?”最后,基督山伯爵说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费南失魂落魄地回到家里,正遇上自己的妻子和儿子离家出走——一个去乡下隐居,一个去投军,极度害怕与绝望使得他开枪自杀了。

基督山伯爵的第二个仇人就是邓格拉斯。邓格拉斯在法军入侵西班牙时靠供应军需品发了横财,他的银行现在可以支配几百万法郎的资产。基督山伯爵为了取得邓格拉斯的信任,拿出欧洲大银行家的3封信在邓肯拉斯那里开了3个可以“无限透支”的帐户,慑服了邓格拉斯。之后他收买了电报局的雇员,发了一份虚报军情的电报,诱使邓格拉斯出售债卷,折损了一笔巨款。

基督山伯爵于是将一个逃犯——维尔费和邓格拉斯夫人的私生子打扮成意大利亲王的儿子,介绍给邓格拉斯。为了避免银行的倒闭,邓格拉斯将女儿嫁给了“亲王之子”。在婚礼上,宪兵逮捕了这个逃犯,让邓格拉斯出了大丑。在无奈之下,邓格拉斯窃取了济贫机构的500万法郎逃往意大利。途中,他落在了基督山伯爵的强盗朋友的手上。

他们先把他饿得半死,然后以10万法郎的高价向他出售一顿饭,直到把他的500万法郎全部都榨光。邓格拉斯被迫为自己所犯的罪行忏悔。此时基督山伯爵出现了,向他公开了身份,说:“我就是那个被你出卖和污蔑的人。我的未婚妻被迫改嫁,我的父亲被你害得饿死。我本来也应该让你死于饥饿,但我饶恕你。”邓格拉斯听后大叫一声,倒在地上缩成一团。随后,基督山伯爵给了他5万法郎让他自谋生路。邓格拉斯饱受折磨和惊吓,他的头发全白了。

基督山伯爵最大的仇人是维尔弗,他决定用更残忍的手段全面摧毁维尔费的一切。他先买下了维尔弗以前的一所处所,在这里维尔弗曾企图残忍地活埋自己和邓格拉斯夫人的私生子。然后他巧妙地将二人引到这里,并点出了两人当年的丑事。结果,邓格拉斯夫人当场晕倒,维尔弗不得不靠在墙上喘息。经过一番较量,维尔弗对基督山伯爵的身份发生了怀疑。他找到了基督山伯爵的两个密友询问,但这两个密友都是基督山伯爵一个人扮演的。自然他一无所获。

此时,基督山伯爵注意到了维尔弗家庭内部的一个破绽:维尔弗的后妻企图让自己的孩子独自继承遗产。于是他假装无意之中透露给了她一个毒药配方,后者利用这种毒药毒死了维尔弗的前岳母、老仆人,并阴谋毒死前妻的孩子。由于曾经的因缘关系,基督山伯爵对后者暗中保护,并让她暗中观察到了继母下毒的过程。最后,基督山伯爵将这个孩子送到了基督山岛上。

在审理那个险些成了邓格拉斯女婿的逃犯杀人案中,检察官就是维尔弗。在基督山伯爵的授意下,逃犯当众说出了自己的身世。维尔弗知道已落到一个复仇之神的手里,被迫承认“无须证据,这个青年人所说的话都是真的……从此刻起,我悉听下任检察官的发落。”这时,维尔弗的脸色像死人一样苍白,牙齿像一个发寒热的人那样格格的打抖。

他仑皇地回到家里,想在这里寻找一处避风港,但他发现妻子因为罪行败露已经服毒身死,并毒死了自己心爱的儿子。巨大的打击之下,维尔弗疯了。

基督山伯爵大仇已报,他深深地感谢上帝。在他看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秉承上帝的旨意。他说:“现在我的工作完成了,我的使命终止了。巴黎,告别了!”于是,同收养的阿里总督的女儿海蒂远走高飞了。

5.《教父》 作者:马里奥·普佐

《教父》是美国现代小说的代表性作品,自1969年问世至今全球发行已超过2000万册,成为当之无愧的超级畅销书。
普佐的祖辈是意大利移民,他则是土生土长的纽约人,曾参加二战,复员后......
教父》是美国现代小说的代表性作品,自1969年问世至今全球发行已超过2000万册,成为当之无愧的超级畅销书。黑手党家族起伏跌宕的故事令书迷们意犹未尽,一直期待能有续集出现。但也许是原著获得的声誉太高,作者马里奥·普佐生怕"再赴前缘"时会狗尾续貂,因此直到去世也未动笔。

1945年夏天,美国本部黑手党科莱昂家族首领,“教父”维托·唐·科莱昂为小女儿康妮举行了盛大的婚 礼。“教父”有三个儿子:好色的长子逊尼,懦弱的次子弗雷德和刚从二战战场回来的小儿子迈克。其中逊尼是“教父”的得力助手;而迈克虽然精明能干,却对家 族的“事业”没什么兴趣。
“教父”是黑手党首领,常干违法的构当。但同时他也是许多弱小平民的保护神,深得人们爱戴。他还有 一个准则就是决不贩毒害人。为此他拒绝了毒枭素洛佐的要求,并因此激化了与纽约其它几个黑手党家族的矛盾。 圣诞前夕,素洛佐劫持了“教父”的大女婿汤姆, 并派人暗杀“教父”。
“教父”中枪入院。素洛佐要汤姆设法使逊尼同意毒品买卖,重新谈判。逊尼有勇无谋,他发誓报仇,却无计可施。 迈克去医院探望父亲,他发现保镖已被收买,而警方亦和素洛佐串通一气。各家族间的火并一触即发。迈克制定了一个计策诱使素洛佐和警长前来谈判。在一家 小餐馆内,迈克用事先藏在厕所内的手枪击毙了素洛佐和警长。
迈克逃到了西西里,在那里他娶了美丽的阿波萝妮亚为妻,过着田园诗般的生活。而此时,纽约各个黑手 党家族间的仇杀却越来越激烈。逊尼也被康妮的丈夫卡洛出卖,被人打得千疮百孔。“教父”伤愈复出,安排各家族间的和解。听到噩耗的迈克也受到了袭击。被收 买的保镖法布里奇奥在迈克的车上装了炸弹。迈克虽幸免于难,却痛失爱妻。 迈克于1951年回到了纽约,并和前女友凯结了婚。
日益衰老的“教父”将家族首领的位置传给了迈克。在“教父”病故之后,迈克开始了酝酿已久的复仇。他派人刺杀了另两个敌对家族的首领,并亲自杀死了谋害他 前妻的法布里奇奥。同时他也命人杀死了卡洛,为逊尼报了仇。 仇敌尽数剪除。康妮因为丈夫被杀而冲进了家门,疯狂地撕打迈克。迈克冷峻地命人把康妮送进了疯人院。 他已经成了新一代的“教父”——唐·科莱昂。

6.《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塞林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虽然只有十几万字,它却在美国社会上和文学界产生过巨大影响。1951年,这部小说一问世,立即引起轰动。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纷纷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的装束打扮,讲“霍尔顿式”的语言,因为这部小说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反映了他们的理想、苦闷和愿望。经过30多年来时间的考验,证明它不愧为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经典小说”之一。现在大多数中学和高等学校已把它列为必读的课外读物,正如有的评论家说的那样,它“几乎大大地影响了好几代美国青年”。
本书以主人公霍尔顿自叙的语气讲述自己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城游荡将近两昼夜的经历和心灵感受。它不仅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不安现状的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仿徨、孤独愤世的精神世界,一个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征,也批判了成人社会的虚伪和做作。霍尔顿是个性洛复杂而又矛盾的青少年的典型。他有一颗纯洁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他对那些热衷于谈女人和酒的人十分反感,对校长的虚伪势利非常厌恶,看到墙上的下流字眼便愤愤擦去,遇到修女为受难者募捐就慷慨解囊。他对妹妹菲芯真诚爱护,百般照顾。为了保护孩子,不让他们掉下悬崖,他还渴望终生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发出“救救孩子”般的呼声。可是,愤世嫉俗思想引起的消极反抗,还有那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发泄、易冲动的青春期心理,又使得他不肯读书,不求上进,追求刺激,玩世不恭;他抽烟、酗酒、打架、调情,甚至找妓女玩。他觉得老师、父母要他读书上进,无非是要他“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他认为成人社会里没有一个人可信,全是“假仁假义的伪君子”,连他敬佩的唯一的一位老师,后来也发现可能是个同性恋者,而且还用“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那一套来教导他。他看不惯现实社会中的那种世态人情,他渴望的是朴实和真诚,但遇到的全是虚伪和欺骗,而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现状,只好苦闷、彷徨、放纵,最后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装成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二次大战后,美国在社会异化、政治高压和保守文化三股力量的高压下,形成了“沉寂的十年”,而首先起来反抗的是“垮掉的一代”,本书主人公霍尔顿实际上也是个“垮掉分子”,是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只是他还没有放纵和混乱到他们那样的程度罢了。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能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很重要的一点还由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全书通过第一人称,以一个青少年的口吻叙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和行为举止,也以一个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虚伪面目和欺骗行径。

7.《万历十五年》 作者:黄仁宇

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该年前后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个时

爱因斯坦的事纪

爱因斯坦:传记、名声、生活和机会主义

--------------------------------------------------------------------------------

http://www.ruiwen.com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005-01-28

原始出处:三思

爱因斯坦的传奇名声,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他是一个杰出的物理学家,因为他为现代物理学贡献了光电子理论、全新的时空观—狭义与广义相对论,尤为普通人熟知的是那个与原子弹制造连在一起的简单神奇的公式E=mc2。他的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在面对德国纳粹和两次世界大战时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对政治的介入和他的科学声誉联系在一起,即使只是简单地和被动地参与,也产生了重要作用。另外,他还是一个有两次婚姻的丈夫,一个至少是3个孩子的父亲,一个有多重国籍的公民,一个被提名为总统的人,尤其是一个犹太人。

作为一个科学史上一个著名人物,爱因斯坦的一生更是充满了争议。集中在爱因斯坦身上的几个最有争议的问题是:在科学方面,爱因斯坦是独立发现了相对论,还是剽窃了别人的思想:一个专利局的职员真的会在那个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的1905年独自发表那么多篇划时代的论文吗?在生活方面,爱因斯坦对婚姻和家庭是尽到了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还是一直在玩弄女性感情推卸家庭责任:为什么与自由恋爱的妻子很快陷入感情困境,遗弃未婚先有的私生女,刚离婚就重新结婚?在社会活动方面,爱因斯坦在政治上是天真的还是成熟的:为什么支持美国制造原子弹,为什么拒绝担任以色列总理?

1 传记概述

认识自然的深度与广度,个人生活的缤纷色彩和广泛领域,性格的复杂性,使爱因斯坦吸引着众多的传记作者。在爱因斯坦传记的作者中,除了家庭成员外,还有他的不同时期的同事、专门研究现代物理学史的学者、传记作家、新闻记者。爱因斯坦可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传记的科学家。一般的公众也只有通过阅读爱因斯坦的传记,才能认识和了解有关爱因斯坦的方方面面。这些传记作品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和同事的各种回忆录,以介绍爱因斯坦对社会的贡献为主的评论性传记,以对爱因斯坦科学原理的解释为主的科学性传记,以描写爱因斯坦生活故事为主的文学性传记,有以各类照片为主并配以简单文字说明的画报式传记,还有集中在爱因斯坦所处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阶段性传记。

传记作者们都试图要“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爱因斯坦”,但不可避免地在其传记中打上作者的情感烙印:或崇拜,或认同,或排异。崇拜者多把爱因斯坦作为英雄和伟人来描写,把爱因斯坦推上了科学与道德的双重神坛。他们似乎有意识地回避这些有争议的问题,觉得这些问题要么是无中生有,要么是小题大做。认同者虽然不回避那些有争议的问题,但竭力维护爱因斯坦的伟人形象,认为其他方面的瑕疵并不能掩盖其身上的光辉。排异者则把重点放在了曝光与揭秘上,为了掀开罩在爱因斯坦身上的神秘面纱,往往以批判和讥讽的文字夸大爱因斯坦某一方面的缺点。更有甚者,则完全否认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

我们可以从以下用英文出版的爱因斯坦传记中,看看爱因斯坦是如何被描写和分析的,看看爱因斯坦的形象是如何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的。爱因斯坦传记的历史也是现代传记风格演变的历史(国内没有翻译出版的传记的基本内容见Roger Smith. Biographies of scientists: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The Scarecrow Press,Inc.1998。国内翻译出版的有关爱因斯坦的传记有:瓦朗坦的《爱因斯坦和他的私生活》、赫尔内克的《爱因斯坦》、塞立希的《爱因斯坦》、佩斯写的《上帝是微妙的》、《一个时代的神话:爱因斯坦的一生》、伯恩斯坦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与物理学的边疆》、库兹涅佐夫《爱因斯坦-生·死·不朽》、奥弗比的《恋爱中的爱因斯坦》,等等。)。

伽贝迪安(H.Gordon Garbedian)在1939年出版的《爱因斯坦,宇宙的建构者(Albert Einstein, Maker of Universes)》中,作者以赞美的语调、华丽的词藻、生动的细节描述了爱因斯坦的早期科学生活,满足了公众对爱因斯坦的好奇心。由于出版得比较早,这本传记没有涉及到爱因斯坦与玻尔等哥本哈根量子诠释的科学争论和爱因斯坦参与的各种政治活动,因此该书自然是不全面的。另外,过多的虚构性情节使该书显得臃肿和没有意义,也降低了其史学价值。

1954年,瓦伦廷(Antonina Vallentin)出版了一本《爱因斯坦的戏剧(The Drama of Albert Einstein)》。瓦伦廷是爱因斯坦第二个妻子的亲密朋友。这里的“戏剧”是指爱因斯坦因为自己的犹太人身份在德国受到迫害和逃离纳粹统治的生动场景。尽管该书也有对爱因斯坦的青年、教育、理论和声誉鹊起等过程的介绍,但作者把大量笔墨放在了爱因斯坦从德国出逃到在美国定居的这一段时间。像很多早期的传记那样,该书也把爱因斯坦当成偶像来描写。

克拉克(Ronald William Clark)在1971年出版的《爱因斯坦:生平与时代(Einstein: The Life and Times)》,被称为、是第一本比较中立的爱因斯坦传记。作者全面系统介绍爱因斯坦的一生,对他的科学理论、政治社会活动和个人生活等三个方面都倾注了同样的精力,大体上平均着墨,没有偏废。作者不仅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基本观点,也对爱因斯坦参与犹太复国主义的和反对纳粹政府给与了特别关注。尤为重要的是,作者谨慎地采用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力图以不偏不倚的态度,耐心地纠正那些关于爱因斯坦的传奇并阻止虚假故事的进一步传播。

《爱因斯坦:创造者与反叛者》

1972年,霍夫曼(Banesh Hoffman)和杜卡斯(Helen Dukas)出版了《爱因斯坦:创造者与反叛者(Albert Einstein: Creator and Rebel)》,目的是“在这本书勾勒出一个完全简单的人的故事”。该书的两位作者中,霍夫曼与爱因斯坦供过事,杜卡斯则是爱因斯坦的秘书兼管家,该书的基调则是明显的出自朋友的崇拜。因为霍夫曼是一个物理学家兼作家,自然能够把把相对论解释得非常清楚,适合门外汉阅读;因为有杜卡斯的影响,该书以丰富的资料、生动的图片和一种最亲切的态度来观察爱因斯坦。1981年,他们又两人合作编写了《爱因斯坦:凡人的一面(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 New Glimpses From His Archives)》一书。该书通过摘录过去从未发表的爱因斯坦与其他人的来往书信、杂志短文和各种评论文章,展示了他人性中的有趣快乐的、友善谦恭的、睿智无惧的和孤独的一面,可以当成一本枕边书。令人遗憾的是,该书对爱因斯坦的具有戏剧色彩的爱情和婚姻生活却避而不提。

1982年,佩斯(Abraham Pais)撰写的爱因斯坦传记《上帝是微妙的:爱因斯坦的科学与生平(“Subtle Is the Lord…”:The Science and Life of Albert Einstein)》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区别于把那些注意力倾斜在科学家的生活方面的传统的生活传记,该书是一本典型的科学传记。派斯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曾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和晚年的爱因斯坦一起共事,可以说是一个对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的最理想的阐释者。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来解释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的起源、形成及其意义,而爱因斯坦的个人生活如教育背景和职业经历则零星地穿插其中。这是一本对普通读者来说难度很大的传记,需要基本的物理学和微积分知识才能阅读,甚至可以作为大学生的物理教材。作为这本传记的补充,派斯在1994年出版了另一本关于爱因斯坦的书《爱因斯坦曾居于此(Einstein Lived Here)》。在这本易读的、散文式的传记里,派斯描写了爱因斯坦与妻子儿女的关系,与尼尔斯·玻尔、德布罗意的友谊,如何得到诺贝尔奖,与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交流,如何出现在报纸版面上,以及爱因斯坦的哲学观点。

《爱因斯坦曾居于此》

赛因(Jamie Sayen)1985年出版的《爱因斯坦在美国(Einstein in America)》着重描述了爱因斯坦居住在美国这一段时间(从1933年到1955年)的生活。除了与玻尔等人的科学争论外,当时的爱因斯坦已经大量卷入科学研究事业之外的活动中。在这本书里,作者详细地回顾了爱因斯坦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尤其是爱因斯坦参与国际主义活动、曼哈顿计划与核武器控制、犹太复国主义、和平主义运动以及反麦卡锡主义的种种场面。

《爱因斯坦的私生活》

1993年《爱因斯坦的私生活(The Private Lives of Albert Einstein)》出版,两位作者海菲尔德(Roger Highfield)和卡特(Paul Carter)试图通过解读新近得到的信函和档案文件,对爱因斯坦的人格特征进行重新评价。像书名指明的那样,该书的主题在于人性而不是科学。在作者看来,长期以来形成的高高在上的科学圣人形象,掩盖了爱因斯坦作为男人的激情和作为父亲和丈夫的弱点。通过对熟悉爱因斯坦生活的人的采访,作者把注意力放在了爱因斯坦与他的第一个妻子米列娃和两个子女、第二个妻子艾尔莎、以及他生活中的其他女人的关系上。该书因为过于喜欢暴露隐私,把爱因斯坦描写得象个“女性虐待狂”。

《爱因斯坦:科学的一生》

与《爱因斯坦的私生活》形成对比的,是同样在1993年出版的、由怀特(Michael White)和格里宾(John Gribbin)两人撰写的《爱因斯坦:科学的一生(Einstein: A Life in Science)》。两位作者发现,那些把焦点集中在爱因斯坦的性格方面的传记,明显地夸大了爱因斯坦的所谓对家庭的不负责人和玩弄女性的不良行为,其目的是强化反神秘化的特殊效果,以便打破已经非常牢固的关于爱因斯坦的形象。他们认为,爱因斯坦确实有道德方面的弱点,但是正是他的科学天才而不是失误值得人们欣赏和学习。因此,作者只是对爱因斯坦的有关争议进行了简单提及,着重对爱因斯坦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其他创新思想以及政治信仰进行重点描述。

《爱因斯坦的一生》

布里安(Denis Brian)1996年出版的《爱因斯坦的一生(Einstein: A Life)》,没有深入讨论爱因斯坦的物理学,而是力图纠正那些被严重扭曲了的爱因斯坦的私人生活和公众形象。在采访爱因斯坦的同事和朋友并查阅了80年代公开的爱因斯坦婚姻档案后,作者要给出对悬而未决的争议问题的新思考。他认为,爱因斯坦并不像很多传记描绘的那样,在政治上不成熟,对家庭很冷漠。布里安考察了爱因斯坦所谓的非法私生子的证据,确认爱因斯坦在男女关系上的不严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贬损了爱因斯坦的名声。克拉克、派斯和布瑞安的三人撰写的三部传记互为补充,可以完整地构成对爱因斯坦的基本认同。

《爱因斯坦传》

1998年,《爱因斯坦传(Albert Einstein: A Biography)》在美国翻译出版,作者为德国科学记者弗尔辛。作者把传记的重点放在了爱因斯坦去美国前的日子里,只是简单提及了他在美国的生活,这样作者就能够集中精力来讲述爱因斯坦从少年到科学巅峰时期是如何一步步地做出杰出贡献的,又是在最艰难的时期如何面对种种生活难题的。面对普通读者,读者用异乎寻常的详细和清晰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过程,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观建立在广阔的科学与哲学的背景知识上。作者展示了爱因斯坦与其他物理学家相处、推进和平主义和支持犹太难民等方面的性格的复杂性,同时也谈论了爱因斯坦的爱情和遗弃了的女儿。

《恋爱中的爱因斯坦:一部科学浪漫史》

2000年,奥弗比(Dennis Overbye)出版的《恋爱中的爱因斯坦:一部科学浪漫史(Einstein in Love: A Scientific Romance)》一书,首次把爱因斯坦的理论形成的思维过程和他的恋爱过程结合起来。作者把传记时间限定在爱因斯坦最富创造力的1900~1920年,讨论了爱因斯坦作为一个科学家的成就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插曲。在作者看来,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得益于第一个妻子米列娃·玛利奇(Mileva Maric)的爱情的激发:即使爱因斯坦没有剽窃米列娃的论文,米列娃也促进了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的形成,但米列娃得到的回报只有伤心和背叛。作者受到批评的是,科学理论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内部的自主性,任何把把外部的作用与爱因斯坦的发现用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做法都是值得怀疑的。

《爱因斯坦:不可救药的剽窃者》

别尔克尼斯( Christopher Jon Bjerknes)在2002年出版了《爱因斯坦:不可救药的剽窃者(Albert Einstein:The Incorrigible Plagiarist)》。这是一本典型的反神秘化传记,意在从根基上摧毁爱因斯坦作为一个伟大科学家的形象。作者揭露爱因斯坦是通过借用、抄袭他的前辈或者同时代的科学家如洛伦兹、彭加勒和希尔伯特的论文的方法,来获取自己荣誉的,因为爱因斯坦不使用这些人的结果就无法推出自己的结果,却没有给出相应的参考文献。作者引用了大量同代科学家已经出版的言论,来证实他们对爱因斯坦的剽窃行为有所发觉。该书的批评者认为,作者犯了某种“圣人恐惧征”,挖空心思地对伟大人物施放毒剑。商业化和炒作使得这本传记的价值大打折扣。事实上,所有的科学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成就的,爱因斯坦也不例外。不可否认,爱因斯坦从洛伦兹、彭加勒和希尔伯特等科学家那里获得了灵感,但与剽窃毫不相干。

也许,像“一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传记作者也有一千个爱因斯坦,但是其基本事实不容篡改。当历史褪尽伟人身上的光环,还原其本来面目时,爱因斯坦的基本形象就是:一个独具创新智慧的、带有人格缺陷的、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科学天才。

2 学术声誉与社会名声

尽管爱因斯坦在其创造奇迹的1905年发表了革命性的5篇论文,包括引入光量子假说、诠释布朗运动、确定分子大小的一种新方法和诞生狭义相对论(详情可参见《爱因斯坦奇迹年—改变物理学面貌的五篇论文》一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翻译出版),但爱因斯坦在学术上的名声稍微晚了几年,始于1909年10月,这是他首次被奥斯特瓦尔德提名为19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人。奥斯特瓦尔德是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提名的理由是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方面的工作,因为这些工作可以与哥白尼和达尔文的工作相提并论。也就是在1909年10月,爱因斯坦开始担任苏黎世大学副教授,结束了自己的非职业科学家生涯;在伯尼尔大学他接受了第一个荣誉学位。1912年和1913年奥斯特瓦尔德重复了自己的提名。自那以后,爱因斯坦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多个科学家的多次提名,提名他的科学家除奥斯特瓦尔德外,还有先后获奖的著名科学家如维恩(1911,获诺贝尔奖时间)、昂内斯(1913)、劳厄(1914)、普朗克(1918)、玻尔(1922)等,提名涉及的研究领域除狭义相对论外,还有广义相对论、布朗运动和光电效应等。由于古尔斯特兰德(1911年因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获生理医学奖,1911~1929年他是瑞典科学院物理学奖评奖委员会成员之一,1923~1929年还是该委员会主席)坚持对相对论的批评,1922年爱因斯坦因光电效应的规律方面的发现而获1921年的物理学奖。爱因斯坦未能因为相对论获奖,在我看来原因很简单,倒不是因为有物理学家反对相对论,而是因为诺贝尔奖的授奖原则是主要授予那些实验物理学或者得到实验多次验证的理论假设。关于爱因斯坦的获奖过程在佩斯(Abraham Pais)的著作《Einstein Lived Here》都有详细的介绍。也就是说,如果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改变评奖原则的话,爱因斯坦是可能多次获奖的。这也是为什么霍金没能因为黑洞研究获奖、杨振宁没有因为规范场理论再次获奖。

1925年之后,爱因斯坦的学术声誉只是以前工作的延续。佩斯在《‘上帝是微妙的’……爱因斯坦的科学与生平》中写到:“1915年11月,随着引力场方程的创立,经典物理学臻于完善,爱因斯坦的科学生涯也达到了高峰。此后一段时间,他的著作没有明显衰落的迹象。尽管爱因斯坦病患缠身,从916年到1920年他在相对论和量子论两方面还是硕果累累。从1920年以后开始有了缓慢的衰落。即从恢复健康到1924年底。打那以后,虽然他后来三十年中持续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但是创造性时期突然终止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90页)

爱因斯坦最早在1902年以广告文字见诸报端,但爱因斯坦在社会上的名声始于1919年。“从伦敦《泰晤士报》1919年1月7日报导那条新闻消息的时候起,爱因斯坦的传奇故事就开始了。”(第374页)这是归功于爱丁顿的测量。一夜之间,爱因斯坦从学术人物变成了公众人物,从此之后爱因斯坦的名声越来越大。关于爱因斯坦受到大众崇拜的原因,佩斯给出了两个解释:一是生逢其时。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动乱与恐慌,使人类处于前途渺茫的境地,这时爱因斯坦顺势而生,给人类带来了宇宙新秩序。模仿英国诗人蒲柏赞扬牛顿的诗句来赞扬爱因斯坦,就是“人类和人类的秩序隐藏于混乱之中,上帝说,爱因斯坦,来吧;于是,世界顿时廓清。”二是神秘其词。因为介绍爱因斯坦的贡献时必须使用通俗语言,而隐藏在语言之后却是高深莫测的神秘理论。日常语言和高深理论之间造成了巨大的反差,使得人们对创造理论的人如痴如狂。

在我看来,后半生的爱因斯坦是以科学家的名义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出现在大众之中的,这才使得他的社会名声如此之大并且能够维持。如果说爱因斯坦“一生踌躇于在政治与方程之间”,那么他的前半生主要是方程,后半生主要是政治和社会活动。他乐于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并对社会问题发表看法(这与他在学术上的独立和日常生活中的孤独性格截然相反);他与反犹太主义者的斗争(一些人把相对论和犹太人等同起来一起反对,他不得不同时为维护自己的相对论和犹太人血统抗争),他与美国核弹政治的瓜葛(因为相信德国科学家会制造核弹,他建议美国应该发展自己的原子弹),他倡导和平主义(他呼吁对核武器进行国际控制)。也就是说,如果撇开他的学术成就不谈,单就他的政治行为而言,也能足以引起社会公众人物兴趣的。

有人认为是媒体的炒作造就了爱因斯坦的神奇般的名声。事实上,对于评价一个真正的科学家而言,社会名声只是学术声誉的附属物,两者不可混为一谈。说一个科学家伟大,是因为他对科学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是自己亲自做出的,然后是指导或者影响别人做出的),不然那些只醉心于学术而有所成的科学家就无法在科学家名人榜中排得名次了。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传记作者把传记内容的重点集中在爱因斯坦的前半身的原因之一。

3 爱情、婚姻与激情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爱因斯坦在科学和社会活动之外的私人生活中是存在瑕疵的。爱因斯坦为人所诟病的私生活涉及到他的两次婚姻和几次婚外情,以及他对孩子的态度。

年轻的时候,爱因斯坦有着一段波西米亚般的现代浪漫爱情。爱因斯坦的真正爱情故事是发生在瑞士理工学院,从1896年两人相识后不到1年,18岁的他和同校女同学、比他大三岁的米列娃的关系超出了普通同学的界限,也使得他结束了只持续了几周的、与邻居女孩的朦胧初恋。尽管米列娃有着生理缺陷,但她属于当时女性中的佼佼者,是瑞士理工学院有史以来的第5位女学生。他们的相恋的基础可能是出于物理学的共同爱好,但他们的爱情却遭到了父母粗暴的干涉,原因是多方面的:米列娃不是犹太人,年纪比爱因斯坦大,肢体有缺陷,还是个知识女性。当米列娃把感情寄托在爱因斯坦身上的时候,她的原本优秀的学业成绩却每况愈下,两次考试未能及格,逐渐放弃了科学,而爱因斯坦正好相反,逐渐痴迷于物理学研究。在此期间,米列娃得过猩红热,未婚先孕,这进一步拉大了和爱因斯坦在智力上和学业上的距离。在他们的女儿小丽莎出生1年后的1903年,两人结了婚。小丽莎两岁后也得了猩红热,再往后的命运无人知晓,可能是夭折了,也可能是被人收养了。至此之后,米列娃完全服务于家庭,养育孩子,处理家务,而爱因斯坦的事业开始蒸蒸日上,声誉鹊起。这段婚姻虽然维持到了1919年,但在1912年爱因斯坦与表妹艾尔莎开始往来时就已经结束了。

为什么爱因斯坦会对自己的私生女的死活无动于衷呢,为什么爱因斯坦会很快与曾经热恋的妻子分居而投入到另一个女人的怀抱呢,可能永远不会有唯一正确的答案。

对前者的可能解释是,一是米列娃身体不好,而爱因斯坦不愿意为了照顾一个生病的小孩而放弃物理学研究;二是爱因斯坦担心一个私生子会影响自己的名声,妨碍自己在保守的瑞士公立机构的前途;三是爱因斯坦正处于人生中一段十分艰难的时期,父亲刚刚去世,家境不太好,而在瑞士专利局的工作刚刚开始,收入微薄,难以照顾两个家。

对后者的可能解释是,首先,当爱因斯坦在科学领域走得越远,他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面的伙伴,米列娃的才智尤其是数学水平在爱因斯坦面前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了,爱因斯坦需要的只是一个能很好照顾他生活的人,而不是一个对科学有兴趣的人,那时米列娃对物理学和精神医学依然保持着一定的兴趣;其次,米列娃在经历学业挫败、未婚生子、婆婆反对等等的难堪局面后,性格变得阴沉和猜疑,难以与人相处;而艾尔莎温柔、热情,没有孩子,能够心甘情愿地照顾爱因斯坦;第三,米列娃又为爱因斯坦生养了两个男孩,其中第二个男孩爱德华患有精神疾病,她必须全力以赴来照顾两个孩子,同时她也不习惯柏林的生活,两地分居使得她无法对经常患病的爱因斯坦则不能照顾周全。

爱因斯坦对妻子之外的女人的吸引听之任之,既是他的名声造成的,他不可避免地要被那些崇拜他的女性所包围;也与他对待爱情和婚姻的随意和悲观的态度有关。爱因斯坦没有拒绝其他女人的攻势,常与她们观赏歌剧、乘船出游。艾尔莎纵有醋意,也只好默默接受。与其说爱因斯坦需要的是艾尔莎的爱,还不说它需要的是艾尔莎的照顾。同样,与其说艾尔莎需要爱因斯坦的爱情,还不说爱因斯坦能够满足艾尔莎作为一个伟人的妻子的虚荣心。艾尔莎去死得早,因此也免除了爱因斯坦更多的感情约束。1936年艾而莎去死后,爱因斯坦再也没有结婚,可能是因为婚姻生活已经厌倦了。爱因斯坦多次表达了自己对婚姻的看法,可能是对于两次失败婚姻的真实感慨。例如,“婚姻是一种试图使某些出自偶然的东西持续下去的不会成功的尝试”,“ 一切婚姻都是危险的。婚姻的确是披着文明外衣的奴隶制”,“ 婚姻使得人们互相把对方看成是自己的财产,不再是一个自由的个人”。

总的来说,爱因斯坦对家庭生活是十分冷漠的,对待自己的孩子也象对待婚姻一样随意,缺乏责任感,尽管他曾把获得的诺贝尔奖金的一部分给了离婚的妻子。当一个人把所有的激情和理性交付给他认为是最重要的科学事业后,对其他生活的情感就似乎不得不处于非理性的放任状况了。显然我们不能依靠道德标准来评价科学家是否一个伟人,也不能用世俗的眼光来苛求科学伟人,但人们的内心还是希望一个科学伟人也同样是一个在其他方面完美无缺的、十分理想的伟人。

4 爱因斯坦的个人主义与机会主义

为什么爱因斯坦与他的妻子关系一般,对自己的孩子并不关心,对家庭生活表现出一种不近人情的冷漠呢?这要归因于天才们具有的一种普遍特征,那就是极端的个人主义或者利己主义者。个人主义者认为自己关注的事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自己也比别人更为重要。这种特点体现在一般人身上可能是一种性格缺陷,可对很多天才们来说却是优点,能够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他们对日常生活心不在焉,在潜意识里把所有的思维活动集中在一个目标上,从而取得成功。或者说,许多天才是典型的偏执狂。因此,对爱因斯坦来说,婚姻与家庭在心中几乎没有什么地位。比爱因斯坦更极端的例子是牛顿,他不谈恋爱,终身未婚。天才们可能表面上是和蔼可亲、面对笑容的,但内心深处却总是孤独的。如果说爱因斯坦晚年“喜欢活在女人堆里,也喜欢性爱”,那可能是他排遣内心孤独的一种方式,正如牛顿的晚年集中于炼金术和神学一样。

《爱因斯坦全集》现任主编舒尔曼(Robert Schulman)给出了解释爱因斯坦行为的另一个原因。在回答传记作者布里安关于爱因斯坦为什么不关心私生子的问题时,舒曼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大家都习惯于把他当作普林斯顿的圣人了,不过我认为,不应该排除他是一个机会主义者的可能。一般人都不愿意提到‘机会主义者’这个称呼,这个称呼其实是很中性的,那只是表示某人绝不放过估算利弊得失的机会罢了。一旦如此看待爱因斯坦,很多行径就可以理解了”。(转引自布莱安著邓德祥译《爱因斯坦(上)》,台湾天下远见出版公司,1998,第81页)以此类推,为什么爱因斯坦放弃了德国国籍却不反对别人称他为德国科学家,因为德国有认可他的科学理论的权威科学家,如能斯特、普朗克、费歇尔等;为什么作为一个和平主义者,他支持美国研制原子弹,因为他认为纳粹德国如果更早地制造出原子弹危害会更大;为什么他支持犹太复国而不愿意当以色列总统,因为他认为犹太人数量毕竟不是太多,在国际舞台上难有作为。由此看来,爱因斯坦的行为准则与普通人没有区别。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005-01-28

原始出处:三思

爱因斯坦的传奇名声,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他是一个杰出的物理学家,因为他为现代物理学贡献了光电子理论、全新的时空观—狭义与广义相对论,尤为普通人熟知的是那个与原子弹制造连在一起的简单神奇的公式E=mc2。他的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在面对德国纳粹和两次世界大战时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对政治的介入和他的科学声誉联系在一起,即使只是简单地和被动地参与,也产生了重要作用。另外,他还是一个有两次婚姻的丈夫,一个至少是3个孩子的父亲,一个有多重国籍的公民,一个被提名为总统的人,尤其是一个犹太人。

作为一个科学史上一个著名人物,爱因斯坦的一生更是充满了争议。集中在爱因斯坦身上的几个最有争议的问题是:在科学方面,爱因斯坦是独立发现了相对论,还是剽窃了别人的思想:一个专利局的职员真的会在那个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的1905年独自发表那么多篇划时代的论文吗?在生活方面,爱因斯坦对婚姻和家庭是尽到了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还是一直在玩弄女性感情推卸家庭责任:为什么与自由恋爱的妻子很快陷入感情困境,遗弃未婚先有的私生女,刚离婚就重新结婚?在社会活动方面,爱因斯坦在政治上是天真的还是成熟的:为什么支持美国制造原子弹,为什么拒绝担任以色列总理?

1 传记概述

认识自然的深度与广度,个人生活的缤纷色彩和广泛领域,性格的复杂性,使爱因斯坦吸引着众多的传记作者。在爱因斯坦传记的作者中,除了家庭成员外,还有他的不同时期的同事、专门研究现代物理学史的学者、传记作家、新闻记者。爱因斯坦可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传记的科学家。一般的公众也只有通过阅读爱因斯坦的传记,才能认识和了解有关爱因斯坦的方方面面。这些传记作品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和同事的各种回忆录,以介绍爱因斯坦对社会的贡献为主的评论性传记,以对爱因斯坦科学原理的解释为主的科学性传记,以描写爱因斯坦生活故事为主的文学性传记,有以各类照片为主并配以简单文字说明的画报式传记,还有集中在爱因斯坦所处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阶段性传记。

传记作者们都试图要“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爱因斯坦”,但不可避免地在其传记中打上作者的情感烙印:或崇拜,或认同,或排异。崇拜者多把爱因斯坦作为英雄和伟人来描写,把爱因斯坦推上了科学与道德的双重神坛。他们似乎有意识地回避这些有争议的问题,觉得这些问题要么是无中生有,要么是小题大做。认同者虽然不回避那些有争议的问题,但竭力维护爱因斯坦的伟人形象,认为其他方面的瑕疵并不能掩盖其身上的光辉。排异者则把重点放在了曝光与揭秘上,为了掀开罩在爱因斯坦身上的神秘面纱,往往以批判和讥讽的文字夸大爱因斯坦某一方面的缺点。更有甚者,则完全否认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

我们可以从以下用英文出版的爱因斯坦传记中,看看爱因斯坦是如何被描写和分析的,看看爱因斯坦的形象是如何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的。爱因斯坦传记的历史也是现代传记风格演变的历史(国内没有翻译出版的传记的基本内容见Roger Smith. Biographies of scientists: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The Scarecrow Press,Inc.1998。国内翻译出版的有关爱因斯坦的传记有:瓦朗坦的《爱因斯坦和他的私生活》、赫尔内克的《爱因斯坦》、塞立希的《爱因斯坦》、佩斯写的《上帝是微妙的》、《一个时代的神话:爱因斯坦的一生》、伯恩斯坦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与物理学的边疆》、库兹涅佐夫《爱因斯坦-生·死·不朽》、奥弗比的《恋爱中的爱因斯坦》,等等。)。

伽贝迪安(H.Gordon Garbedian)在1939年出版的《爱因斯坦,宇宙的建构者(Albert Einstein, Maker of Universes)》中,作者以赞美的语调、华丽的词藻、生动的细节描述了爱因斯坦的早期科学生活,满足了公众对爱因斯坦的好奇心。由于出版得比较早,这本传记没有涉及到爱因斯坦与玻尔等哥本哈根量子诠释的科学争论和爱因斯坦参与的各种政治活动,因此该书自然是不全面的。另外,过多的虚构性情节使该书显得臃肿和没有意义,也降低了其史学价值。

1954年,瓦伦廷(Antonina Vallentin)出版了一本《爱因斯坦的戏剧(The Drama of Albert Einstein)》。瓦伦廷是爱因斯坦第二个妻子的亲密朋友。这里的“戏剧”是指爱因斯坦因为自己的犹太人身份在德国受到迫害和逃离纳粹统治的生动场景。尽管该书也有对爱因斯坦的青年、教育、理论和声誉鹊起等过程的介绍,但作者把大量笔墨放在了爱因斯坦从德国出逃到在美国定居的这一段时间。像很多早期的传记那样,该书也把爱因斯坦当成偶像来描写。

克拉克(Ronald William Clark)在1971年出版的《爱因斯坦:生平与时代(Einstein: The Life and Times)》,被称为、是第一本比较中立的爱因斯坦传记。作者全面系统介绍爱因斯坦的一生,对他的科学理论、政治社会活动和个人生活等三个方面都倾注了同样的精力,大体上平均着墨,没有偏废。作者不仅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基本观点,也对爱因斯坦参与犹太复国主义的和反对纳粹政府给与了特别关注。尤为重要的是,作者谨慎地采用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力图以不偏不倚的态度,耐心地纠正那些关于爱因斯坦的传奇并阻止虚假故事的进一步传播。

《爱因斯坦:创造者与反叛者》

1972年,霍夫曼(Banesh Hoffman)和杜卡斯(Helen Dukas)出版了《爱因斯坦:创造者与反叛者(Albert Einstein: Creator and Rebel)》,目的是“在这本书勾勒出一个完全简单的人的故事”。该书的两位作者中,霍夫曼与爱因斯坦供过事,杜卡斯则是爱因斯坦的秘书兼管家,该书的基调则是明显的出自朋友的崇拜。因为霍夫曼是一个物理学家兼作家,自然能够把把相对论解释得非常清楚,适合门外汉阅读;因为有杜卡斯的影响,该书以丰富的资料、生动的图片和一种最亲切的态度来观察爱因斯坦。1981年,他们又两人合作编写了《爱因斯坦:凡人的一面(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 New Glimpses From His Archives)》一书。该书通过摘录过去从未发表的爱因斯坦与其他人的来往书信、杂志短文和各种评论文章,展示了他人性中的有趣快乐的、友善谦恭的、睿智无惧的和孤独的一面,可以当成一本枕边书。令人遗憾的是,该书对爱因斯坦的具有戏剧色彩的爱情和婚姻生活却避而不提。

1982年,佩斯(Abraham Pais)撰写的爱因斯坦传记《上帝是微妙的:爱因斯坦的科学与生平(“Subtle Is the Lord…”:The Science and Life of Albert Einstein)》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区别于把那些注意力倾斜在科学家的生活方面的传统的生活传记,该书是一本典型的科学传记。派斯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曾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和晚年的爱因斯坦一起共事,可以说是一个对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的最理想的阐释者。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来解释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的起源、形成及其意义,而爱因斯坦的个人生活如教育背景和职业经历则零星地穿插其中。这是一本对普通读者来说难度很大的传记,需要基本的物理学和微积分知识才能阅读,甚至可以作为大学生的物理教材。作为这本传记的补充,派斯在1994年出版了另一本关于爱因斯坦的书《爱因斯坦曾居于此(Einstein Lived Here)》。在这本易读的、散文式的传记里,派斯描写了爱因斯坦与妻子儿女的关系,与尼尔斯·玻尔、德布罗意的友谊,如何得到诺贝尔奖,与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交流,如何出现在报纸版面上,以及爱因斯坦的哲学观点。

《爱因斯坦曾居于此》

赛因(Jamie Sayen)1985年出版的《爱因斯坦在美国(Einstein in America)》着重描述了爱因斯坦居住在美国这一段时间(从1933年到1955年)的生活。除了与玻尔等人的科学争论外,当时的爱因斯坦已经大量卷入科学研究事业之外的活动中。在这本书里,作者详细地回顾了爱因斯坦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尤其是爱因斯坦参与国际主义活动、曼哈顿计划与核武器控制、犹太复国主义、和平主义运动以及反麦卡锡主义的种种场面。

《爱因斯坦的私生活》

1993年《爱因斯坦的私生活(The Private Lives of Albert Einstein)》出版,两位作者海菲尔德(Roger Highfield)和卡特(Paul Carter)试图通过解读新近得到的信函和档案文件,对爱因斯坦的人格特征进行重新评价。像书名指明的那样,该书的主题在于人性而不是科学。在作者看来,长期以来形成的高高在上的科学圣人形象,掩盖了爱因斯坦作为男人的激情和作为父亲和丈夫的弱点。通过对熟悉爱因斯坦生活的人的采访,作者把注意力放在了爱因斯坦与他的第一个妻子米列娃和两个子女、第二个妻子艾尔莎、以及他生活中的其他女人的关系上。该书因为过于喜欢暴露隐私,把爱因斯坦描写得象个“女性虐待狂”。

《爱因斯坦:科学的一生》

与《爱因斯坦的私生活》形成对比的,是同样在1993年出版的、由怀特(Michael White)和格里宾(John Gribbin)两人撰写的《爱因斯坦:科学的一生(Einstein: A Life in Science)》。两位作者发现,那些把焦点集中在爱因斯坦的性格方面的传记,明显地夸大了爱因斯坦的所谓对家庭的不负责人和玩弄女性的不良行为,其目的是强化反神秘化的特殊效果,以便打破已经非常牢固的关于爱因斯坦的形象。他们认为,爱因斯坦确实有道德方面的弱点,但是正是他的科学天才而不是失误值得人们欣赏和学习。因此,作者只是对爱因斯坦的有关争议进行了简单提及,着重对爱因斯坦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其他创新思想以及政治信仰进行重点描述。

《爱因斯坦的一生》

布里安(Denis Brian)1996年出版的《爱因斯坦的一生(Einstein: A Life)》,没有深入讨论爱因斯坦的物理学,而是力图纠正那些被严重扭曲了的爱因斯坦的私人生活和公众形象。在采访爱因斯坦的同事和朋友并查阅了80年代公开的爱因斯坦婚姻档案后,作者要给出对悬而未决的争议问题的新思考。他认为,爱因斯坦并不像很多传记描绘的那样,在政治上不成熟,对家庭很冷漠。布里安考察了爱因斯坦所谓的非法私生子的证据,确认爱因斯坦在男女关系上的不严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贬损了爱因斯坦的名声。克拉克、派斯和布瑞安的三人撰写的三部传记互为补充,可以完整地构成对爱因斯坦的基本认同。

《爱因斯坦传》

1998年,《爱因斯坦传(Albert Einstein: A Biography)》在美国翻译出版,作者为德国科学记者弗尔辛。作者把传记的重点放在了爱因斯坦去美国前的日子里,只是简单提及了他在美国的生活,这样作者就能够集中精力来讲述爱因斯坦从少年到科学巅峰时期是如何一步步地做出杰出贡献的,又是在最艰难的时期如何面对种种生活难题的。面对普通读者,读者用异乎寻常的详细和清晰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过程,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观建立在广阔的科学与哲学的背景知识上。作者展示了爱因斯坦与其他物理学家相处、推进和平主义和支持犹太难民等方面的性格的复杂性,同时也谈论了爱因斯坦的爱情和遗弃了的女儿。

《恋爱中的爱因斯坦:一部科学浪漫史》

2000年,奥弗比(Dennis Overbye)出版的《恋爱中的爱因斯坦:一部科学浪漫史(Einstein in Love: A Scientific Romance)》一书,首次把爱因斯坦的理论形成的思维过程和他的恋爱过程结合起来。作者把传记时间限定在爱因斯坦最富创造力的1900~1920年,讨论了爱因斯坦作为一个科学家的成就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插曲。在作者看来,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得益于第一个妻子米列娃·玛利奇(Mileva Maric)的爱情的激发:即使爱因斯坦没有剽窃米列娃的论文,米列娃也促进了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的形成,但米列娃得到的回报只有伤心和背叛。作者受到批评的是,科学理论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内部的自主性,任何把把外部的作用与爱因斯坦的发现用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做法都是值得怀疑的。

《爱因斯坦:不可救药的剽窃者》

别尔克尼斯( Christopher Jon Bjerknes)在2002年出版了《爱因斯坦:不可救药的剽窃者(Albert Einstein:The Incorrigible Plagiarist)》。这是一本典型的反神秘化传记,意在从根基上摧毁爱因斯坦作为一个伟大科学家的形象。作者揭露爱因斯坦是通过借用、抄袭他的前辈或者同时代的科学家如洛伦兹、彭加勒和希尔伯特的论文的方法,来获取自己荣誉的,因为爱因斯坦不使用这些人的结果就无法推出自己的结果,却没有给出相应的参考文献。作者引用了大量同代科学家已经出版的言论,来证实他们对爱因斯坦的剽窃行为有所发觉。该书的批评者认为,作者犯了某种“圣人恐惧征”,挖空心思地对伟大人物施放毒剑。商业化和炒作使得这本传记的价值大打折扣。事实上,所有的科学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成就的,爱因斯坦也不例外。不可否认,爱因斯坦从洛伦兹、彭加勒和希尔伯特等科学家那里获得了灵感,但与剽窃毫不相干。

也许,像“一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传记作者也有一千个爱因斯坦,但是其基本事实不容篡改。当历史褪尽伟人身上的光环,还原其本来面目时,爱因斯坦的基本形象就是:一个独具创新智慧的、带有人格缺陷的、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科学天才。

2 学术声誉与社会名声

尽管爱因斯坦在其创造奇迹的1905年发表了革命性的5篇论文,包括引入光量子假说、诠释布朗运动、确定分子大小的一种新方法和诞生狭义相对论(详情可参见《爱因斯坦奇迹年—改变物理学面貌的五篇论文》一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翻译出版),但爱因斯坦在学术上的名声稍微晚了几年,始于1909年10月,这是他首次被奥斯特瓦尔德提名为19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人。奥斯特瓦尔德是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提名的理由是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方面的工作,因为这些工作可以与哥白尼和达尔文的工作相提并论。也就是在1909年10月,爱因斯坦开始担任苏黎世大学副教授,结束了自己的非职业科学家生涯;在伯尼尔大学他接受了第一个荣誉学位。1912年和1913年奥斯特瓦尔德重复了自己的提名。自那以后,爱因斯坦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多个科学家的多次提名,提名他的科学家除奥斯特瓦尔德外,还有先后获奖的著名科学家如维恩(1911,获诺贝尔奖时间)、昂内斯(1913)、劳厄(1914)、普朗克(1918)、玻尔(1922)等,提名涉及的研究领域除狭义相对论外,还有广义相对论、布朗运动和光电效应等。由于古尔斯特兰德(1911年因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获生理医学奖,1911~1929年他是瑞典科学院物理学奖评奖委员会成员之一,1923~1929年还是该委员会主席)坚持对相对论的批评,1922年爱因斯坦因光电效应的规律方面的发现而获1921年的物理学奖。爱因斯坦未能因为相对论获奖,在我看来原因很简单,倒不是因为有物理学家反对相对论,而是因为诺贝尔奖的授奖原则是主要授予那些实验物理学或者得到实验多次验证的理论假设。关于爱因斯坦的获奖过程在佩斯(Abraham Pais)的著作《Einstein Lived Here》都有详细的介绍。也就是说,如果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改变评奖原则的话,爱因斯坦是可能多次获奖的。这也是为什么霍金没能因为黑洞研究获奖、杨振宁没有因为规范场理论再次获奖。

1925年之后,爱因斯坦的学术声誉只是以前工作的延续。佩斯在《‘上帝是微妙的’……爱因斯坦的科学与生平》中写到:“1915年11月,随着引力场方程的创立,经典物理学臻于完善,爱因斯坦的科学生涯也达到了高峰。此后一段时间,他的著作没有明显衰落的迹象。尽管爱因斯坦病患缠身,从916年到1920年他在相对论和量子论两方面还是硕果累累。从1920年以后开始有了缓慢的衰落。即从恢复健康到1924年底。打那以后,虽然他后来三十年中持续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但是创造性时期突然终止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90页)

爱因斯坦最早在1902年以广告文字见诸报端,但爱因斯坦在社会上的名声始于1919年。“从伦敦《泰晤士报》1919年1月7日报导那条新闻消息的时候起,爱因斯坦的传奇故事就开始了。”(第374页)这是归功于爱丁顿的测量。一夜之间,爱因斯坦从学术人物变成了公众人物,从此之后爱因斯坦的名声越来越大。关于爱因斯坦受到大众崇拜的原因,佩斯给出了两个解释:一是生逢其时。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动乱与恐慌,使人类处于前途渺茫的境地,这时爱因斯坦顺势而生,给人类带来了宇宙新秩序。模仿英国诗人蒲柏赞扬牛顿的诗句来赞扬爱因斯坦,就是“人类和人类的秩序隐藏于混乱之中,上帝说,爱因斯坦,来吧;于是,世界顿时廓清。”二是神秘其词。因为介绍爱因斯坦的贡献时必须使用通俗语言,而隐藏在语言之后却是高深莫测的神秘理论。日常语言和高深理论之间造成了巨大的反差,使得人们对创造理论的人如痴如狂。

在我看来,后半生的爱因斯坦是以科学家的名义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出现在大众之中的,这才使得他的社会名声如此之大并且能够维持。如果说爱因斯坦“一生踌躇于在政治与方程之间”,那么他的前半生主要是方程,后半生主要是政治和社会活动。他乐于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并对社会问题发表看法(这与他在学术上的独立和日常生活中的孤独性格截然相反);他与反犹太主义者的斗争(一些人把相对论和犹太人等同起来一起反对,他不得不同时为维护自己的相对论和犹太人血统抗争),他与美国核弹政治的瓜葛(因为相信德国科学家会制造核弹,他建议美国应该发展自己的原子弹),他倡导和平主义(他呼吁对核武器进行国际控制)。也就是说,如果撇开他的学术成就不谈,单就他的政治行为而言,也能足以引起社会公众人物兴趣的。

有人认为是媒体的炒作造就了爱因斯坦的神奇般的名声。事实上,对于评价一个真正的科学家而言,社会名声只是学术声誉的附属物,两者不可混为一谈。说一个科学家伟大,是因为他对科学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是自己亲自做出的,然后是指导或者影响别人做出的),不然那些只醉心于学术而有所成的科学家就无法在科学家名人榜中排得名次了。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传记作者把传记内容的重点集中在爱因斯坦的前半身的原因之一。

3 爱情、婚姻与激情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爱因斯坦在科学和社会活动之外的私人生活中是存在瑕疵的。爱因斯坦为人所诟病的私生活涉及到他的两次婚姻和几次婚外情,以及他对孩子的态度。

年轻的时候,爱因斯坦有着一段波西米亚般的现代浪漫爱情。爱因斯坦的真正爱情故事是发生在瑞士理工学院,从1896年两人相识后不到1年,18岁的他和同校女同学、比他大三岁的米列娃的关系超出了普通同学的界限,也使得他结束了只持续了几周的、与邻居女孩的朦胧初恋。尽管米列娃有着生理缺陷,但她属于当时女性中的佼佼者,是瑞士理工学院有史以来的第5位女学生。他们的相恋的基础可能是出于物理学的共同爱好,但他们的爱情却遭到了父母粗暴的干涉,原因是多方面的:米列娃不是犹太人,年纪比爱因斯坦大,肢体有缺陷,还是个知识女性。当米列娃把感情寄托在爱因斯坦身上的时候,她的原本优秀的学业成绩却每况愈下,两次考试未能及格,逐渐放弃了科学,而爱因斯坦正好相反,逐渐痴迷于物理学研究。在此期间,米列娃得过猩红热,未婚先孕,这进一步拉大了和爱因斯坦在智力上和学业上的距离。在他们的女儿小丽莎出生1年后的1903年,两人结了婚。小丽莎两岁后也得了猩红热,再往后的命运无人知晓,可能是夭折了,也可能是被人收养了。至此之后,米列娃完全服务于家庭,养育孩子,处理家务,而爱因斯坦的事业开始蒸蒸日上,声誉鹊起。这段婚姻虽然维持到了1919年,但在1912年爱因斯坦与表妹艾尔莎开始往来时就已经结束了。

为什么爱因斯坦会对自己的私生女的死活无动于衷呢,为什么爱因斯坦会很快与曾经热恋的妻子分居而投入到另一个女人的怀抱呢,可能永远不会有唯一正确的答案。

对前者的可能解释是,一是米列娃身体不好,而爱因斯坦不愿意为了照顾一个生病的小孩而放弃物理学研究;二是爱因斯坦担心一个私生子会影响自己的名声,妨碍自己在保守的瑞士公立机构的前途;三是爱因斯坦正处于人生中一段十分艰难的时期,父亲刚刚去世,家境不太好,而在瑞士专利局的工作刚刚开始,收入微薄,难以照顾两个家。

对后者的可能解释是,首先,当爱因斯坦在科学领域走得越远,他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面的伙伴,米列娃的才智尤其是数学水平在爱因斯坦面前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了,爱因斯坦需要的只是一个能很好照顾他生活的人,而不是一个对科学有兴趣的人,那时米列娃对物理学和精神医学依然保持着一定的兴趣;其次,米列娃在经历学业挫败、未婚生子、婆婆反对等等的难堪局面后,性格变得阴沉和猜疑,难以与人相处;而艾尔莎温柔、热情,没有孩子,能够心甘情愿地照顾爱因斯坦;第三,米列娃又为爱因斯坦生养了两个男孩,其中第二个男孩爱德华患有精神疾病,她必须全力以赴来照顾两个孩子,同时她也不习惯柏林的生活,两地分居使得她无法对经常患病的爱因斯坦则不能照顾周全。

爱因斯坦对妻子之外的女人的吸引听之任之,既是他的名声造成的,他不可避免地要被那些崇拜他的女性所包围;也与他对待爱情和婚姻的随意和悲观的态度有关。爱因斯坦没有拒绝其他女人的攻势,常与她们观赏歌剧、乘船出游。艾尔莎纵有醋意,也只好默默接受。与其说爱因斯坦需要的是艾尔莎的爱,还不说它需要的是艾尔莎的照顾。同样,与其说艾尔莎需要爱因斯坦的爱情,还不说爱因斯坦能够满足艾尔莎作为一个伟人的妻子的虚荣心。艾尔莎去死得早,因此也免除了爱因斯坦更多的感情约束。1936年艾而莎去死后,爱因斯坦再也没有结婚,可能是因为婚姻生活已经厌倦了。爱因斯坦多次表达了自己对婚姻的看法,可能是对于两次失败婚姻的真实感慨。例如,“婚姻是一种试图使某些出自偶然的东西持续下去的不会成功的尝试”,“ 一切婚姻都是危险的。婚姻的确是披着文明外衣的奴隶制”,“ 婚姻使得人们互相把对方看成是自己的财产,不再是一个自由的个人”。

总的来说,爱因斯坦对家庭生活是十分冷漠的,对待自己的孩子也象对待婚姻一样随意,缺乏责任感,尽管他曾把获得的诺贝尔奖金的一部分给了离婚的妻子。当一个人把所有的激情和理性交付给他认为是最重要的科学事业后,对其他生活的情感就似乎不得不处于非理性的放任状况了。显然我们不能依靠道德标准来评价科学家是否一个伟人,也不能用世俗的眼光来苛求科学伟人,但人们的内心还是希望一个科学伟人也同样是一个在其他方面完美无缺的、十分理想的伟人。

4 爱因斯坦的个人主义与机会主义

为什么爱因斯坦与他的妻子关系一般,对自己的孩子并不关心,对家庭生活表现出一种不近人情的冷漠呢?这要归因于天才们具有的一种普遍特征,那就是极端的个人主义或者利己主义者。个人主义者认为自己关注的事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自己也比别人更为重要。这种特点体现在一般人身上可能是一种性格缺陷,可对很多天才们来说却是优点,能够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他们对日常生活心不在焉,在潜意识里把所有的思维活动集中在一个目标上,从而取得成功。或者说,许多天才是典型的偏执狂。因此,对爱因斯坦来说,婚姻与家庭在心中几乎没有什么地位。比爱因斯坦更极端的例子是牛顿,他不谈恋爱,终身未婚。天才们可能表面上是和蔼可亲、面对笑容的,但内心深处却总是孤独的。如果说爱因斯坦晚年“喜欢活在女人堆里,也喜欢性爱”,那可能是他排遣内心孤独的一种方式,正如牛顿的晚年集中于炼金术和神学一样。

《爱因斯坦全集》现任主编舒尔曼(Robert Schulman)给出了解释爱因斯坦行为的另一个原因。在回答传记作者布里安关于爱因斯坦为什么不关心私生子的问题时,舒曼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大家都习惯于把他当作普林斯顿的圣人了,不过我认为,不应该排除他是一个机会主义者的可能。一般人都不愿意提到‘机会主义者’这个称呼,这个称呼其实是很中性的,那只是表示某人绝不放过估算利弊得失的机会罢了。一旦如此看待爱因斯坦,很多行径就可以理解了”。(转引自布莱安著邓德祥译《爱因斯坦(上)》,台湾天下远见出版公司,1998,第81页)以此类推,为什么爱因斯坦放弃了德国国籍却不反对别人称他为德国科学家,因为德国有认可他的科学理论的权威科学家,如能斯特、普朗克、费歇尔等;为什么作为一个和平主义者,他支持美国研制原子弹,因为他认为纳粹德国如果更早地制造出原子弹危害会更大;为什么他支持犹太复国而不愿意当以色列总统,因为他认为犹太人数量毕竟不是太多,在国际舞台上难有作为。由此看来,爱因斯坦的行为准则与普通人没有区别。
爱因斯坦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热爱物理学,把毕生献给了物理学的理论研究。人们称他为20世纪的哥白尼、20世纪的牛顿。
爱因斯坦生长在物理学急剧变革的时期,通过以他为代表的一代物理学家的努力,物理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伽利略和牛顿建立的古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经历了将近200年的发展,到19世纪中叶,由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建立,特别是由于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在电磁学上的发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使得当时不少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领域中原则性的理论问题都已经解决了,留给后人的,只是在细节方面的补充和发展。可是,历史的进程恰恰相反,接踵而来的却是一系列古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新现象:以太漂移实验、元素的放射性、电子运动、黑体辐射、光电效应等等。在这个新形势面前,物理学家一般企图以在旧理论框架内部进行修补的办法来解决矛盾,但是,年轻的爱因斯坦则不为旧传统所束缚,在洛伦兹等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空间和时间这样一些基本概念作了本质上的变革。这一理论上的根本性突破,开辟了物理学的新纪元。
爱因斯坦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相对论。1905年他发表了题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提出了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建立了狭义相对论。这一理论把牛顿力学作为低速运动理论的特殊情形包括在内。它揭示了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空间和时间在本质上的统一性,深刻揭露了力学运动和电磁运动在运动学上的统一性,而且还进一步揭示了物质和运动的统一性(质量和能量的相当性),发展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原理,并且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1915年他又建立了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揭示了四维空时同物质的统一关系,指出空时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的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它并不是平坦的欧几里得空间,而是弯曲的黎曼空间。根据广义相对论的引力论,他推断光在引力场中不沿着直线而会沿着曲线传播。这一理论预见,在1919年由英国天文学家在日蚀观察中得到证实,当时全世界都为之轰动。1938年,他在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上取得重大进展,即从场方程推导出物体运动方程,由此更深一步地揭示了空时、物质、运动和引力之间的统一性。广义相对论和引力论的研究,60年代以来,由于实验技术和天文学的巨大发展受到重视。 另外,爱因斯坦对宇宙学、用引力和电磁的统一场论、量子论的研究都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个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正直的人。他先后生活在西方政治漩涡中心的德国和美国,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他深刻体会到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一个知识分子要对社会负怎样的责任。
爱因斯坦一心希望科学造福于人类,但他却目睹了科学技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因此,他认为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是当代的首要问题,他一生中发表得最多的也是这方面的言论。他对政治问题第一次公开表态,就是1914年签署的一个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声明。他对政治问题的最后一次发言,即1955年4月签署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也仍然是呼吁人们团结起来,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20世纪思想家的画廊中,爱因斯坦,就是公正、善良、真理的化身。他的品格与天地日月相争辉,他的科学贡献,人类将万世景仰。
本书不仅以翔实的史实勾勒出爱因斯坦伟大的一生,而且也从人类文化的源头上探寻着爱因斯坦思想、人格的精神底蕴。在书中,玄奥的物理学理论、传奇般的故事,在读者理喻20世纪历史文化进程的视野中,或许会形成一个既有深度、又有趣味的立体画面。同时,我们将在历史氛围中去理解爱因斯坦,也将在现实情境中去悄然接受爱因斯坦的精神感召。
爱因斯坦曾以理性之剑为当代物理学辟出一条新路,也曾以理性之剑挥斩人间的妖魔鬼怪,而今天,这把理性之剑在哪里?我们是否该去寻找这把理性之剑?这是爱因斯坦留下的一个硕大问号。每一个走向21世纪的人都该在这个问号面前沉思默想,都应该接过爱因斯坦的理性之剑,为和谐、公正的21世纪而努力
全人类命运的关注者
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也热爱人类。他没有因为埋头于科学研究而把自己置于社会之外,一直关心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并为之顽强、勇敢地战斗。他说过:“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又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他自己正是这样去做的。
1914年4月,爱因斯坦接受德国科学界的邀请,迁居到柏林,8月即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虽身居战争的发源地,生活在战争鼓吹者的包围之中,却坚决地表明了自己的反战态度。9月,爱因斯坦参与发起反战团体“新祖国同盟”,在这个组织被宣布为非法、成员大批遭受逮捕和迫害而转入地下的情况下,爱因斯坦仍坚决参加这个组织的秘密活动。
10月,德国的科学界和文化界在军国主义分子的操纵和煽动下,发表了所谓“文明世界的宣言”,为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辩护,鼓吹德国高于一切,全世界都应该接受“真正德国精神”。在“宣言”上签名的有九十三人,都是当时德国有声望的科学家、艺术家和牧师等。就连能斯脱、伦琴、奥斯特瓦尔德、普朗克等都在上面签了字。当征求爱因斯坦签名时,他断然拒绝了,而同时他却毅然在反战的《告欧洲人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这一举动震惊了全世界。
1917年,列宁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爱因斯坦热情地支持这个伟大的革命,赞扬这是一次对全世界将有决定性意义的、伟大的社会实验,表示:“我尊敬列宁,因为他是一位有完全自我牺牲精神、全心全意为实现社会正义而献身的人。我并不认为他的方法是切合实际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象他这种类型的人,是人类良心的维护者和再造者。”
1918年11月,德国工人和士兵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鼓舞下,发动起义,推翻了德皇威廉二世下台第三天,爱因斯坦即给他的母亲连续写了两张明信片,欢呼“伟大的事变发生了……亲身经历了这个事变是多么荣幸!”
在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初期,爱因斯坦基本上是一个绝对的和平主义者。但是,侵略和掠夺战争不断发生的现实,打破了他那美好的梦想。特别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日益法西斯化,使爱因斯坦意识到新的野蛮战争不可避免,促使他改变了自己的观点。他明确表示:“当法律和人类尊严必需保卫时,我们一定要战斗。自从法西斯的危险到来后,现在我不再相信绝对的被动的和平主义是有效的了。只要法西斯主义统治欧洲,那就不会有和平。”
由于爱因斯坦的进步活动,又因为他是犹太人,因而被德国纳粹分子列为重要的迫害对象,幸而他1932年底离开德国到美国讲学,才未遭毒手。他在柏林的住屋被查抄和捣毁,他的财产被没收,他的著作被焚毁,纳粹还悬赏二万马克要杀害他。面对纳粹分子暗杀的危险,爱因斯坦没有丝毫的畏惧,而是更坚定地战斗。当他的挚友劳厄写信劝他对政治问题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时,他不顾个人安危,大声疾呼,指出法西斯就意味着战争,和平必须用武装来保卫,呼吁美国人民起来同法西斯作斗争。
在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战斗的历程中,爱因斯坦一直关心着被压迫、被奴役的国家和民族。他反对法西斯灭绝犹太人的暴行,为争取犹太人的生存权利而大声疾呼。但他也反对狭隘的犹太民族主义,希望看到犹太人“同阿拉伯人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达成公平合理的协议,而不希望创立一个犹太国”。他反对美国的种族歧视政策,支持黑人的解放运动,并呼吁“美国黑人在这个方向上所作的坚定的努力,应当得到大家的赞扬和支援”。
在五十年代美国麦卡锡份子兴风作浪的时期,麦卡锡参议员说他是“美国的第一敌人”,而一些狂热人士还造谣说他是共产份子,并且说他的前助手英费尔德从他那里知道原子弹的材料,准备供给苏联这些情报。事实上他除了担心纳粹能制造新式武器,在1939年8月2日向罗斯福总统建议这方面该进行研究写的一封信外,他以后完全不知道美国政府秘密从事原子弹的制造,一些从事这一工作的爱因斯坦的朋友也对他保密,不让他知道有这回事。但当他知道德国没有制成原子弹,而美国已造出原子弹后,他的心情感到沉重和不安。他说,如果他知道德国不会制造原子弹,他就不会为“打开这个潘多拉魔匣做任何事情。”
当爱因斯坦后来从无线电广播知道美国对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杀伤许多平民时他感到非常痛心。他后来写了一封告美国公民书,说:“我们将此种巨大力量解放的科学家们,对于一切事物都要优先负起责任,必须限制原子能绝对不能使用来杀害全人类,而是用来增进人类的幸福方面。”1955年,爱因斯坦与罗素联名发表了反对核战争和呼吁世界和平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在1949年爱因斯坦写了一篇《为什么要社会主义?》的论文。在这里,他提出了现在看来还是正确的看法!“计划经济还不就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本身可能伴随着对个人的完全奴役。社会主义的建成,需要解决这样一些极端困难的社会——政治问题,鉴于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的高度集中,怎样才有可能防止行政人员变成权力无限和傲慢自负呢?怎样能够使个人的权利得到保障,同时对于行政权力能够确保有一种民主的平衡力量呢?”

巨星陨落
1955年4月18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因主动脉瘤破裂逝世于美国普林斯顿。巨星陨落,举世同悲。
在爱因斯坦去世的前几天还录音对以色列广播,他说:“我们这时代最大的问题是人类分成两个互相对敌的阵营:共产世界和所谓的自由世界。由于“自由”及“共产”这两个词的意义对我很难理解,我宁愿用“东方”和“西方”的权力冲突来说,然而,这地球是圆的,这样“东方”和“西方”的真正精确意义也不能清楚。”
爱因斯坦生前不要虚荣,死后更不要哀荣。他留下遗嘱,要求不发讣告,不举行葬礼。他把自己的脑供给医学研究,身体火葬焚化,骨灰秘密的撒在不让人知道的河里,不要有坟墓也不想立碑。在把他的遗体送到火葬场火化的时候,随行的只有他最亲近的12个人,而其他人对于火化的时间和地点都不知道。
爱因斯坦在去世之前, 把他在普林斯顿默谢雨街112号的房子留给跟他工作了几十年的秘书杜卡斯小姐,并且强调:“不许把这房子变成博物馆。”他不希望把默谢雨街变成一个朝圣地。他一生不崇拜偶像,也不希望以后的人把他当作偶像来崇拜。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自己不过是自然的一个极微小的部分”,他把一切献给了人类从自然界获得自由的征程,最后连自己的骨灰也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但是正如英费尔德第一次与他接触时所感受到的那样:“真正的伟大和真正的高尚总是并肩而行的”,爱因斯坦的伟大业绩和精神永远留给了人类。
逸事
爱因斯坦逃学记
1895年春天,爱因斯坦已16岁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岁以前离开德国才可以不必回来服兵役。由于对军国主义深恶痛绝,加之独自一人呆在军营般的路易波尔德中学已忍无可忍,爱因斯坦没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决定离开德国,去意大利与父母团聚。
但是,半途退学,将来拿不到文凭怎么办呢?一向忠厚、单纯的爱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个自以为不错的点子。他请数学老师给他开了张证明,说他数学成绩优异,早达到大学水平。又从一个熟悉的医生那里弄来一张病假证明,说他神经衰弱,需要回家静养。爱因斯坦以为有这两个证明,就可逃出这厌恶的地方。
谁知,他还没提出申请,训导主任却把他叫了去,以他败坏班风,不守校纪的理由勒令退学。
爱因斯坦脸红了,不管什么原因,只要能离开这所中学,他都心甘情愿,也顾不得什么了。他只是为自己想出一个并未实施的狡猾的点子突然感到内疚,后来每提及此事,爱因斯坦都内疚不已。大概这种事情与他坦率、真诚的个性相去太远。
韦伯先生的慧眼
爱因斯坦十六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却告以失败。看过他的数学和物理考卷的该校物理学家韦伯先生却慧眼识英才,称赞他:“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爱因斯坦,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是你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你不想表现自己。”
韦伯先生是讲对了,爱因斯坦在数学方面可以说是有“天才”,他在12岁到16岁时就已经自学学会了解析几何和微积分。而对于不想表现自己这个“缺点”,他也是“死不悔改”。他晚年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我年青时对生活的需要和期望是能在一个角落安静地做我的研究,公众人士不会对我完全注意,可是现在却不能了。”
著名的电影演员查理.卓别林在他的影片《城市之光》于好莱坞首映之日,邀请爱因斯坦夫妇去看。爱因斯坦和卓别林走出汽车时,许多人发现爱因斯坦来看戏,大家围拢欢呼,注意力都集中在他身上而不是卓别林。爱因斯坦不喜欢这样的场面,问卓别林:“这是什么意思?”卓别林马上安慰他:“这没有什么。”
“相对论”就是这样被发现的
爱因斯坦太太曾对查理·卓别林讲述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时工作的情形。后来卓别林把这事记在他的自传里。这故事倒是可以看出爱因斯坦在这历史性发现的时刻是怎么样子工作的:
“博士像往常那样穿着睡袍下楼吃早餐,可是那一天却什么也没动。我想一定有什么问题发生,我问他什么事使他魂不守舍?
他回答:“亲爱的!我得到一个巧妙的想法。”
喝完咖啡后,他就走到钢琴前开始弹奏起来。几次停下来在纸上记录一些东西,然后重复地说:“我得到一个巧妙的想法,非常美妙的想法。”
他说:“这是很困难的,我仍需要进行工作。”
他继续玩钢琴,并且写下一些东西,这样半小时之久,然后走上楼去他的研究室,并且告诉我不要打扰他,他就一直留在房子里两星期。每天我上楼把食物送给他,傍晚时他就散一会儿步当作运动,然后回来继续他的工作。
最后他走下楼来,脸色显得苍白。“这里就是我的发现!”他把两张纸放在桌上,这就是他的“相对论”。”
成功的秘诀
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问爱因斯坦关于他成功的秘决。他回答:“早在1901年,我还是二十二岁的青年时,我已经发现了成功的公式。我可以把这公式的秘密告诉你,那就是A=X+Y+Z! A就是成功,X就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说废话!这公式对我有用,我想对许多人也是一样有用。”
爱因斯坦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热爱物理学,把毕生献给了物理学的理论研究。人们称他为20世纪的哥白尼、20世纪的牛顿。
爱因斯坦生长在物理学急剧变革的时期,通过以他为代表的一代物理学家的努力,物理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伽利略和牛顿建立的古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经历了将近200年的发展,到19世纪中叶,由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建立,特别是由于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在电磁学上的发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使得当时不少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领域中原则性的理论问题都已经解决了,留给后人的,只是在细节方面的补充和发展。可是,历史的进程恰恰相反,接踵而来的却是一系列古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新现象:以太漂移实验、元素的放射性、电子运动、黑体辐射、光电效应等等。在这个新形势面前,物理学家一般企图以在旧理论框架内部进行修补的办法来解决矛盾,但是,年轻的爱因斯坦则不为旧传统所束缚,在洛伦兹等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空间和时间这样一些基本概念作了本质上的变革。这一理论上的根本性突破,开辟了物理学的新纪元。
爱因斯坦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相对论。1905年他发表了题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提出了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建立了狭义相对论。这一理论把牛顿力学作为低速运动理论的特殊情形包括在内。它揭示了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空间和时间在本质上的统一性,深刻揭露了力学运动和电磁运动在运动学上的统一性,而且还进一步揭示了物质和运动的统一性(质量和能量的相当性),发展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原理,并且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1915年他又建立了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揭示了四维空时同物质的统一关系,指出空时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的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它并不是平坦的欧几里得空间,而是弯曲的黎曼空间。根据广义相对论的引力论,他推断光在引力场中不沿着直线而会沿着曲线传播。这一理论预见,在1919年由英国天文学家在日蚀观察中得到证实,当时全世界都为之轰动。1938年,他在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上取得重大进展,即从场方程推导出物体运动方程,由此更深一步地揭示了空时、物质、运动和引力之间的统一性。广义相对论和引力论的研究,60年代以来,由于实验技术和天文学的巨大发展受到重视。 另外,爱因斯坦对宇宙学、用引力和电磁的统一场论、量子论的研究都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个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正直的人。他先后生活在西方政治漩涡中心的德国和美国,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他深刻体会到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一个知识分子要对社会负怎样的责任。
爱因斯坦一心希望科学造福于人类,但他却目睹了科学技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因此,他认为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是当代的首要问题,他一生中发表得最多的也是这方面的言论。他对政治问题第一次公开表态,就是1914年签署的一个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声明。他对政治问题的最后一次发言,即1955年4月签署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也仍然是呼吁人们团结起来,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20世纪思想家的画廊中,爱因斯坦,就是公正、善良、真理的化身。他的品格与天地日月相争辉,他的科学贡献,人类将万世景仰。
本书不仅以翔实的史实勾勒出爱因斯坦伟大的一生,而且也从人类文化的源头上探寻着爱因斯坦思想、人格的精神底蕴。在书中,玄奥的物理学理论、传奇般的故事,在读者理喻20世纪历史文化进程的视野中,或许会形成一个既有深度、又有趣味的立体画面。同时,我们将在历史氛围中去理解爱因斯坦,也将在现实情境中去悄然接受爱因斯坦的精神感召。
爱因斯坦曾以理性之剑为当代物理学辟出一条新路,也曾以理性之剑挥斩人间的妖魔鬼怪,而今天,这把理性之剑在哪里?我们是否该去寻找这把理性之剑?这是爱因斯坦留下的一个硕大问号。每一个走向21世纪的人都该在这个问号面前沉思默想,都应该接过爱因斯坦的理性之剑,为和谐、公正的21世纪而努力

由一个普通人变成天才的事例

由一个普通人变成天才的事例

1、爱因斯坦在念小学和中学时,一般功课属平常,不爱同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曾经公开骂他:“你将一事无成。”他的父亲曾写信对朋友说:“爱因斯坦的功课成绩并不完全符合我的希望和期待。很久以来,我已经看惯了他的成绩单上总是有不太好的和很好的成绩”。

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他所作的光线经过太阳引力场要弯曲的预言,于1919年由英国天文学家亚瑟·斯坦利·爱丁顿的日全食观测结果所证实。1916年他预言的引力波在1978年也得到了证实。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在西方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词。

爱因斯坦因在光电效应方面的研究,被授予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茅以升十一岁那年的端阳节,南京秦淮河上举行热闹非凡的龙船比赛。

他和小伙伴约好,一块儿到河畔看个痛快。但不巧得很,头天晚上,他突然病了,不得不憋在家里。

端阳节一天,茅以升身子躺在床上,心儿却飞向了秦淮河。他多么羡慕自己的小伙伴啊!

晚上,小伙伴回来了,一个个无精打采,眼泪盈眶。茅以升很是奇怪,一问才知道,原来秦淮河上出了事。由于看龙船的人太多,把一座叫做文德桥的古老拱侨给挤塌了,许多人掉到河里淹死了。

这太不幸了。茅以升直愣愣地望着天花板,好半天才说出一句话来:“我长大了一定要学会造桥,为大家造最结实的桥!”

从此,茅以升的头脑几乎被桥占据了。他出门只要见到桥,总要上上下下看个仔细;读书读到有关桥的内容,就立即将其抄在本子上。他收藏的各种桥的图画、照片,更是数不胜数。因为这个,他还得了个“小桥迷”的绰号呢!

3、华佗从小爱好读书,富有钻研精神,对医学饶有兴趣。在母亲的教育下,小华佗立志不图官位,愿为良医,以救民济世为本。

后来,母亲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忽冷忽热,周身疼痛,皮肉肿胀。华佗请来很有名气的大夫治病,也不见成效。母亲病故前对华佗说:“孩子,记住你的父母都是被这种古怪的病折磨死的。我希望你早日学成医术,好让百姓少受疾病之苦!”

母亲的去世激发了华佗发愤学医、普济众生的决心。他来到城里,要拜父亲的生前好友蔡医生为师学医。蔡医生开始不想收华佗为徒,可是一想,华佗父亲生前是自己的老朋友,朋友一死,转眼不认人,也太不讲情义了。

所以,他想考考华佗,如果他是一块做医生的料,就收;不行,就不收。

蔡医生主意已定。他见几位徒弟正在院子里采桑叶,而最高处枝条上的桑叶够不着,便向华佗说:“一你能设法把最高的桑叶采下来吗?”华佗说:“能。”他叫人取了根绳子,拴上块小石子,只一抛,绳子抛过枝条,树枝被压下来,桑叶就采到了。蔡医生又看见两只山羊在斗架,眼都斗红了,谁也拉个开,就说:“华佗,你能把这两只山羊拉开吗?”华佗又说:“能。”

只见他拔来两把鲜草,放在羊的旁边,斗架的羊早就斗饿了,一见鲜草,忙着抢草吃,自然散开不斗了。

蔡医生见华佗如此聪明,就收他为徒。后来华佗跟随师父刻苦钻研,注重实践,终于成为被人拥戴的一代名医。

4、四十多年前,一个十多岁的穷小子,自小生长在贫民窟里,身体非常瘦弱,却在日记里立志长大后要做美国总统。但如何能实现这样宏伟的抱负呢?年纪轻轻的他,经过几天几夜的思索,拟定了这样一系列的连锁目标。

做美国总统首先要做美国州长→要竞选州长必须得到雄厚的财力后盾的支持→要获得财团的支持就一定得融入财团→要融入财团就最好聚一位豪门千金→要娶一位豪门千金必须成为名人→成为名人的快速方法就是做电影明星→做电影明星前得练好身体练出阳刚之气。

按照这样的思路,他开始步步为营。某日,当他看到著名的体操运动主席库尔后,他相信练健美是强身健体的好点子,因而萌生了练健美的兴趣。他开始刻苦而持之以恒地练习健美,他渴望成为世界上最结实的壮汉。三年后,借着发达的肌肉,一身似雕塑的体魄,他开始成为健美先生。

在以后的几年中,他囊括了欧洲、世界、全球、奥林匹克的健美先生。在22岁时,他踏入了美国好莱坞。在好莱坞,他花费了十年,利用在体育方面的成就,而一心去表现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硬汉形象。

终于,他在演艺界,声名鹊起。当他的电影事业如日中天时,女友的家庭在他们相恋九年后,也终于接纳了这位“黑脸庄稼人”。他的女友就是赫赫有名的肯尼迪总统的侄女。

婚姻生活恩爱地过去了十几个春秋。他与太太生育了四个孩子,建立了一个“五好”的典型家庭。2003年,年逾五十七岁的他,告老退出了影坛,转为从政,成功地竞选成为美国加州州长。

他就是阿诺德·施瓦辛格。他的经历让人记住了这样一句话: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5、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提到,自己之所以能有如此的成就,是缘于在一家餐厅发生的一件小事。

根据亨利.福特的描述,在他还是一个修车工人的时候,有一次刚领了薪水,兴致勃勃地到一家他一直十分向往的高级餐厅吃饭。却不料,年轻的亨利.福特在餐厅里呆坐了差不多15分钟,居然没有半个服务生过来招呼他。

最后,还是餐厅的一个服务生看到亨利.福特独自一个人坐了那么久,才勉强走到桌边,问他是不是要点菜。

亨利.福特连忙点头说是,只见服务生不耐烦地将菜单粗鲁地丢到他桌上。亨利.福特刚打开菜单,看了几行,耳边传来了服务生轻蔑的话语:“菜单不用看得太详细,你只适合看右边的部分(意指价格),左边的部分(意指菜色),你就不必费神去看了!”

亨利.福特惊愕地抬起头来,目光正好迎接到服务生满是不屑的表情,当下使得亨利.福特非常生气。恼怒之余,他不由自主地便想点最贵的大餐。但一转念之间,又想起口袋中那一点点可怜的薪水,不得已,咬了咬牙,亨利.福特只点了一个汉堡。

服务生从鼻孔中“哼”了一声,傲慢地收回亨利.福特手中的菜单,口中虽然没有说话,但脸上的表情却很清楚地让亨利.福特明白:“我就知道,你这穷小子,也只不过吃得起汉堡罢了!”

在服务生离去之后,亨利.福特并没有因为花钱受气而继续恼恨不休。他反而倒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为什么自己总是只能点自己吃得起的食物,而不能点自己真正想吃的大餐

亨利.福特当下立志,要成为社会中顶尖的人物。从此之后,他开始朝梦想前进,由一个平凡的修车工人,逐步成为叱咤风云的汽车大王。

普通人如何变成天才
普通人有可能摇身变成天才吗?答案是肯定的。第一,如果碰巧被天上的流星砸中脑袋;第二,如果有天才中的天才愿意包装你,比如,爱因斯坦和他的朋友们!
提姆.罗宾斯扮演的这位汽车修理工艾德就交上了这样的好运气。他对由梅格.瑞恩扮演的聪慧女子凯瑟琳一见钟情,可对方完全不把他放在眼里,因为凯瑟琳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侄女!凯瑟琳一直认为自己必须与智慧超群的人结婚并且已经有了符合这一条件的心理学家男友,可她的叔叔另有看法。
爱因斯坦认为,和智力相当比起来,生活的有趣更为重要。艾德连高中都没毕业,大科学家却从他身上看到做一个好丈夫的素质。于是,一帮天才中的天才----爱因斯坦和他的朋友们,决定把艾德包装成一个物理学天才,好引起凯瑟琳对他的注意......
意料之中的惊喜;无伤大雅的荒诞;有惊无险的波折。情节在这几个元素左右下轻快地发展,一个创造出“连爱因斯坦都创造不出来”划时代“冷凝”理论的物理学天才横空出世界啦!结局当然误会冰释,七星归位,皆大欢喜,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是梅格.瑞恩最擅长的爱情轻喜剧,可她的光芒倒被片中一群“老顽童”的表现抢去了大半。
大科学家们为了让艾德记住那些枯燥的公式原理;为了让他在论文发布会上不出丑;为了他能通过嫉妒的心理学家主持的IQ测试,耍尽百宝。据说生活中的爱因斯坦就喜欢恶作剧,“老顽童”并非凭空捏造。
影片在普林斯顿实地拍摄,让我们有机会用自己的眼睛在这个世界上著名“智者的旅店”漫步。于是想起陈之藩笔下的普大,他在《旅美小简》中曾写道: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被命名为“智者的旅店”,是让智者休息,乘凉,聊天的地方。有经常在那里的,如爱因斯坦;也有临时邀请去的,如汤恩比。研究所方面并不计较这些“旅客”的工作,只是供给他们安适的环境,与闲暇的时间,让他们去思想;去作灵魂深处的探险工作。”
没有规定的任务,没有具体的项目,智者们如何工作?研究所付出的金钱如何得到回报?这是我们这般凡夫俗子的疑问,陈之藩教授当年也提出同样的问题。
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回答:“等。”
“等什么?”
“等人类思想的火花迸发。”
“要等多久呢?”
“不知道。也许十年,也许几十年,也许上百年。但那是值得的,人类的文明会因此向前迈进一大步。”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国西南的乌耳姆城,一年后随全家迁居慕尼黑。爱因斯坦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和叔叔雅各布·爱因斯坦合开了一个为电站和照明系统生产电机、弧光灯和电工仪表的电器工厂。母亲玻琳是受过中等教育的家庭妇女,非常喜欢音乐,在爱因斯坦六岁时就教他拉小提琴。

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活泼,三岁多还不会讲话,父母很担心他是哑巴,曾带他去给医生检查。还好小爱因斯坦不是哑巴,可是直到九岁时讲话还不很通畅,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吃力但认真的思考。

在四、五岁时,爱因斯坦有一次卧病在床,父亲送给他一个罗盘。当他发现指南针总是指着固定的方向时,感到非常惊奇,觉得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这现象后面。他一连几天很高兴的玩这罗盘,还纠缠着父亲和雅各布叔叔问了一连串问题。尽管他连“磁”这个词都说不好,但他却顽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这种深刻和持久的印象,爱因斯坦直到六十七岁时还能鲜明的回忆出来。

爱因斯坦在念小学和中学时,功课属平常。由于他举止缓慢,不爱同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对他更是厌恶,曾经公开骂他:“爱因斯坦,你长大后肯定不会成器。”而且因为怕他在课堂上会影响其他学生,竟想把他赶出校门。

爱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在电器工厂里专门负责技术方面的事务,爱因斯坦的父亲则负责商业的往来。雅各布是一个工程师,自己就非常喜爱数学,当小爱因斯坦来找他问问题时,他总是用很浅显通俗的语言把数学知识介绍给他。在叔父的影响下,爱因斯坦较早的受到了科学和哲学的启蒙。

父亲的生意做得并不好,但却是一个乐观和心地善良的人,家里每星期都有一个晚上要邀请来慕尼黑念书的穷学生吃饭,这样等于是救济他们。其中有一对来自立陶宛的犹太兄弟麦克斯和伯纳德,他们都是学医科的,喜欢阅读书籍、兴趣广泛。他们被邀请来爱因斯坦家里吃饭,并和羞答答、长着黑头发和棕色眼睛的小爱因斯坦交成了好朋友。

麦克斯可以说是爱因斯坦的“启蒙老师”,他借了一些通俗的自然科学普及读物给他看。麦克斯在爱因斯坦十二岁时,给了他一本施皮尔克的平面几何教科书。爱因斯坦晚年回忆这本神圣的小书时说:“这本书里有许多断言,比如,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它们本身虽然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可以很可靠地加以证明,以致任何怀疑似乎都不可能。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留下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印象。”

爱因斯坦还幸运地从一部卓越的通俗读物中知道了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科普读物不但增进了爱因斯坦的知识,而且拨动了年轻人好奇的心弦,引起他对问题的深思。

爱因斯坦十六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却告失败。他接受了联邦工业大学校长以及该校著名的物理学家韦伯教授的建议,在瑞士阿劳市的州立中学念完中学课程,以取得中学学历。

1896年10月,爱因斯坦跨进了苏黎世工业大学的校门,在师范系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他对学校的注入式教育十分反感,认为它使人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思考其他问题。幸运的是,窒息真正科学动力的强制教育,在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要比其他大学少得多。爱因斯坦充分的利用学校中的自由空气,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所热爱的学科上。在学校中,他广泛的阅读了赫尔姆霍兹、赫兹等物理学大师的著作,他最着迷的是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他有自学本领、分析问题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早期工作

1900年,爱因斯坦从苏黎世工业大学毕业。由于他对某些功课不热心,以及对老师态度冷漠,被拒绝留校。他找不到工作,靠做家庭教师和代课教师过活。在失业一年半以后,关心并了解他才能的同学马塞尔·格罗斯曼向他伸出了援助的手。格罗斯曼设法说服自己的父亲把爱因斯坦介绍到瑞士专利局去作一个技术员。

爱因斯坦终身感谢格罗斯曼对他的帮助。在悼念格罗斯曼的信中,他谈到这件事时说,当他大学毕业时,“突然被一切人抛弃,一筹莫展的面对人生。他帮助了我,通过他和他的父亲,我后来才到了哈勒(时任瑞士专利局局长)那里,进了专利局。这有点象救命之恩,没有他我大概不致于饿死,但精神会颓唐起来。”

1902年2月21日,爱因斯坦取得了瑞士国籍,并迁居伯尔尼,等待专利局的招聘。1902年6月23日,爱因斯坦正式受聘于专利局,任三级技术员,工作职责是审核申请专利权的各种技术发明创造。1903年,他与大学同学米列娃.玛丽克结婚。

1900~1904年,爱因斯坦每年都写出一篇论文,发表于德国《物理学杂志》。头两篇是关于液体表面和电解的热力学,企图给化学以力学的基础,以后发现此路不通,转而研究热力学的力学基础。1901年提出统计力学的一些基本理论,1902~1904年间的三篇论文都属于这一领域。

1904年的论文认真探讨了统计力学所预测的涨落现象,发现能量涨落取决于玻尔兹曼常数。它不仅把这一结果用于力学体系和热现象,而且大胆地用于辐射现象,得出辐射能涨落的公式,从而导出维恩位移定律。涨落现象的研究,使他于1905年在辐射理论和分子运动论两方面同时做出重大突破。

1905年的奇迹

1905年,爱因斯坦在科学史上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奇迹。这一年他写了六篇论文,在三月到九月这半年中,利用在专利局每天八小时工作以外的业余时间,在三个领域做出了四个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他发表了关于光量子说、分子大小测定法、布朗运动理论和狭义相对论这四篇重要论文。

1905年3月,爱因斯坦将自己认为正确无误的论文送给了德国《物理年报》编辑部。他腼腆的对编辑说:“如果您能在你们的年报中找到篇幅为我刊出这篇论文,我将感到很愉快。”这篇“被不好意思”送出的论文名叫《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性观点》。

这篇论文把普朗克1900年提出的量子概念推广到光在空间中的传播情况,提出光量子假说。认为:对于时间平均值,光表现为波动;而对于瞬时值,光则表现为粒子性。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观客体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即波粒二象性。

在这文章的结尾,他用光量子概念轻而易举的解释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推导出光电子的最大能量同入射光的频率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10年后才由密立根给予实验证实。1921年,爱因斯坦因为“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这一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才仅仅是开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光、热、电物理学的三个领域中齐头并进,一发不可收拾。1905年4月,爱因斯坦完成了《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5月完成了《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这是两篇关于布朗运动的研究的论文。爱因斯坦当时的目的是要通过观测由分子运动的涨落现象所产生的悬浮粒子的无规则运动,来测定分子的实际大小,以解决半个多世纪来科学界和哲学界争论不休的原子是否存在的问题。

三年后,法国物理学家佩兰以精密的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预测。从而无可非议的证明了原子和分子的客观存在,这使最坚决反对原子论的德国化学家、唯能论的创始人奥斯特瓦尔德于1908年主动宣布:“原子假说已经成为一种基础巩固的科学理论”。

1905年6月,爱因斯坦完成了开创物理学新纪元的长论文《论运体的电动力学》,完整的提出了狭义相对论。这是爱因斯坦10年酝酿和探索的结果,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末出现的古典物理学的危机,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揭露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是近代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

狭义相对论不但可以解释经典物理学所能解释的全部现象,还可以解释一些经典物理学所不能解释的物理现象,并且预言了不少新的效应。狭义相对论最重要的结论是质量守恒原理失去了独立性,他和能量守恒定律融合在一起,质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他还有比较常讲到的钟慢尺缩、光速不变、光子的静止质量是零等等。而古典力学就成为了相对论力学在低速运动时的一种极限情况。这样,力学和电磁学也就在运动学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1905年9月,爱因斯坦写了一篇短文《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作为相对论的一个推论。质能相当性是原子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也为20世纪40年代实现的核能的释放和利用开辟了道路。

在这短短的半年时间,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突破性成就,可以说是“石破天惊,前无古人”。即使他就此放弃物理学研究,即使他只完成了上述三方面成就的任何一方面,爱因斯坦都会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笔。爱因斯坦拨散了笼罩在“物理学晴空上的乌云”,迎来了物理学更加光辉灿烂的新纪元。

广义相对论的探索

狭义相对论建立后,爱因斯坦并不感到满足,力图把相对性原理的适用范围推广到非惯性系。他从伽利略发现的引力场中一切物体都具有同一加速度这一古老实验事实找到了突破口,于1907年提出了等效原理。在这一年,他的大学老师、著名几何学家闵可夫斯基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的四维空间表示形式,为相对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用的数学工具,可惜爱因斯坦当时并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

等效原理的发现,爱因斯坦认为是他一生最愉快的思索,但以后的工作却十分艰苦,并且走了很大的弯路。1911年,他分析了刚性转动圆盘,意识到引力场中欧氏几何并不严格有效。同时还发现洛伦茨变化不是普适的,等效原理只对无限小区域有效……。这时的爱因斯坦已经有了广义相对论的思想,但他还缺乏建立它所必需的数学基础。

1912年,爱因斯坦回到苏黎世母校工作。在他的同班同学、母校任数学教授的格罗斯曼帮助下,他在黎曼几何和张量分析中找到了建立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工具。经过一年的奋力合作,他们于1913年发表了重要论文《广义相对论纲要和引力理论》,提出了引力的度规场理论。这是首次把引力和度规结合起来,使黎曼几何获得实在的物理意义。

不过他们当时得到的引力场方程只对线性变换是协变的,还不具有广义相对论原理所要求的任意坐标变换下的协变性。这是由于爱因斯坦当时不熟悉张量运算,错误的认为,只要坚持守恒定律,就必须限制坐标系的选择,为了维护因果性,不得不放弃普遍协变的要求。

科学成就的第二个高峰

在1915年到1917年的3年中,是爱因斯坦科学成就的第二个高峰,类似于1905年,他也在三个不同领域中分别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除了1915年最后建成了被公认为人类思想史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的广义相对论以外,1916年在辐射量子方面提出引力波理论,1917年又开创了现代宇宙学。

1915年7月以后,爱因斯坦在走了两年多弯路后,又回到普遍协变的要求。1915年10月到11月,他集中精力探索新的引力场方程,于11月4日、11日、18日和25日一连向普鲁士科学院提交了四篇论文。

在第一篇论文中他得到了满足守恒定律的普遍协变的引力场方程,但加了一个不必要的限制。第三篇论文中,根据新的引力场方程,推算出光线经过太阳表面所发生的偏转是1.7弧秒,同时还推算出水星近日点每100年的进动是43秒,完满解决了60多年来天文学的一大难题。

1915年11月25日的论文《引力的场方程》中,他放弃了对变换群的不必要限制,建立了真正普遍协变的引力场方程,宣告广义相对论作为一种逻辑结构终于完成了。1916春天,爱因斯坦写了一篇总结性的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同年底,又写了一本普及性的小册子《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

1916年6月,爱因斯坦在研究引力场方程的近似积分时,发现一个力学体系变化时必然发射出以光速传播的引力波,从而提出引力波理论。1979年,在爱因斯坦逝世24年后,间接证明了引力波存在。

1917年,爱因斯坦用广义相对论的结果来研究宇宙的时空结构,发表了开创性的论文《根据广义相对论对宇宙所做的考察》。论文分析了“宇宙在空间上是无限的”这一传统观念,指出它同牛顿引力理论和广义相对论都是不协调的。他认为,可能的出路是把宇宙看作是一个具有有限空间体积的自身闭合的连续区,以科学论据推论宇宙在空间上是有限无边的,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大胆的创举,使宇宙学摆脱了纯粹猜想的思辨,进入现代科学领域。

漫长艰难的探索

广义相对论建成后,爱因斯坦依然感到不满足,要把广义相对论再加以推广,使它不仅包括引力场,也包括电磁场。他认为这是相对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统一场论。

1925年以后,爱因斯坦全力以赴去探索统一场论。开头几年他非常乐观,以为胜利在望;后来发现困难重重,他认为现有的数学工具不够用;1928年以后转入纯数学的探索。他尝试着用各种方法,但都没有取得具有真正物理意义的结果。

1925年~1955年这30年中,除了关于量子力学的完备性问题、引力波以及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以外,爱因斯坦几乎把他全部的科学创造精力都用于统一场论的探索。

1937年,在两个助手合作下,他从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方程推导出运动方程,进一步揭示了空间——时间、物质、运动之间的统一性,这是广义相对论的重大发展,也是爱因斯坦在科学创造活动中所取得的最后一个重大成果。

在同一场理论方面,他始终没有成功,他从不气馁,每次都满怀信心底从头开始。由于他远离了当时物理学研究的主流,独自去进攻当时没有条件解决的难题,因此,同20年代的处境相反,他晚年在物理学界非常孤立。可是他依然无所畏惧,毫不动摇地走他自己所认定的道路,直到临终前一天,他还在病床上准备继续他的统一场理论的数学计算。

最伟大的科学家的风格

爱因斯坦因为在科学上的成就,获得了许多奖状以及名誉博士的授予证书。如果一般人就会把这些东西高高挂起。可是爱因斯坦把以上的东西,包括诺贝尔奖奖状一起乱七八糟地放在一个箱子里,看也不看一眼。英费尔德说他有时觉得爱因斯坦可能连诺贝尔奖是什么意义都不知道。据说他在得奖的那一天,脸上和平日一样平静,没有显出特别高兴或兴奋。

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在瑞士生活时,过的是穷学生的生活,他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有一碟意大利面条加上一点酱他就感到很满意。成名后,成为教授以及后来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移民美国,他是有条件过很好的物质享受的,但是他仍保留像穷学生那样简朴无华的生活。

当爱因斯坦来到普林斯顿的高等科学研究所工作时,当局给了他相当的高薪——年薪一万六千美元,他却说:“这么多钱,是否可以给我少一点?给我三千美元就够了。”

爱因斯坦对自己的衣着也是不注意的,长年披着一件黑色皮上衣,不穿袜子,不结领带,裤子有时既没有绑皮带也没有吊带,他和人在黑板前讨论问题时,一面写黑板,一面要把那像要滑下的裤子用手拉住,这种情形是有些滑稽,而他的头发却留得长长的,不加修饰。这对当年“贵族学府”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来说是惊异的事,难怪他们要希望上帝叫他把头发剪掉。

爱因斯坦是很节俭的人,他在计算的纸上是两面都写,而且他把许多寄给他的信的信封裁开,当作计算的草稿纸,不让它们在进了纸篓之前失掉可以再利用的价值。爱因斯坦在外出时经常坐二、三等车,平时只吃一些简单的食物。

1909年7月,爱因斯坦应邀到日内瓦,参加隆重的日内瓦大学三百五十周年校庆和纪念建校人加尔文的庆祝活动,并接受日内瓦大学颁发给他的荣誉博士学位。在庆祝活动的游行中,学校里的显要人物和政府中的大人物,都身穿燕尾服、头戴高礼帽,或者身穿中世纪式的锈金长袍,头戴平顶丝帽,而爱因斯坦却穿着一套平时上街穿的衣服,戴着一顶草帽。对这次庆祝活动所举办的盛大宴会,爱因斯坦很不以为然,他对坐在旁边的人说,“如果加尔文还活着,他会堆起一大堆柴禾,因为搞这样的铺张浪费的盛宴而把我们全都烧死。”

爱因斯坦自己曾说过:“安逸和幸福,对我来说从来不是目的。我称这些伦理基础为猪倌的理想……”。他甚至拒绝自己被安排在上流社会中,而居于与众不同的地位,对社会上对他的特殊照顾感到愤怒。

爱因斯坦是很珍惜时间的人,他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与宴会,他曾讽刺地说:“这是把时间喂给动物园。”他集中精神专心的钻研,他不希望宝贵的时间消耗在无意义的社交谈话上。他也不想听那些奉承和赞扬的话。他认为:“一个以伟大的创造性观念造福于全世界的人,不需要后人来赞扬。他的成就本身就已经给了他一个更高的报答。”1929年3月,为了躲避五十寿辰的庆祝活动,他在生日前几天,就秘密跑到柏林近郊的一个花匠的农舍里隐居起来。

作为物理学革命中的伟大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从来没有自认为是一个超人。他认识到,自己所走的道路是前人走过的道路的延伸,科学的新时代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的合理发展,因此他总是抱着感激和敬仰的心情赞赏前人的贡献。

在谈到相对论的创立时,他说:“相对论实在可以说是对麦克思韦和洛伦兹的伟大构思画了最后一笔,因为它力图把场物理学扩充到包括引力在内的一切现象。”爱因斯坦曾几次在信中对赞扬他的成就的朋友写道:“我完全知道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兴趣、专一、顽强工作,以及自我批评使我达到我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全人类命运的关注者

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也热爱人类。他没有因为埋头于科学研究而把自己置于社会之外,一直关心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并为之顽强、勇敢地战斗。他说过:“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又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他自己正是这样去做的。

1914年4月,爱因斯坦接受德国科学界的邀请,迁居到柏林,8月即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虽身居战争的发源地,生活在战争鼓吹者的包围之中,却坚决地表明了自己的反战态度。9月,爱因斯坦参与发起反战团体“新祖国同盟”,在这个组织被宣布为非法、成员大批遭受逮捕和迫害而转入地下的情况下,爱因斯坦仍坚决参加这个组织的秘密活动。

10月,德国的科学界和文化界在军国主义分子的操纵和煽动下,发表了所谓“文明世界的宣言”,为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辩护,鼓吹德国高于一切,全世界都应该接受“真正德国精神”。在“宣言”上签名的有九十三人,都是当时德国有声望的科学家、艺术家和牧师等。就连能斯脱、伦琴、奥斯特瓦尔德、普朗克等都在上面签了字。当征求爱因斯坦签名时,他断然拒绝了,而同时他却毅然在反战的《告欧洲人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这一举动震惊了全世界。

1917年,列宁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爱因斯坦热情地支持这个伟大的革命,赞扬这是一次对全世界将有决定性意义的、伟大的社会实验,表示:“我尊敬列宁,因为他是一位有完全自我牺牲精神、全心全意为实现社会正义而献身的人。我并不认为他的方法是切合实际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象他这种类型的人,是人类良心的维护者和再造者。”

1918年11月,德国工人和士兵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鼓舞下,发动起义,推翻了德皇威廉二世下台第三天,爱因斯坦即给他的母亲连续写了两张明信片,欢呼“伟大的事变发生了……亲身经历了这个事变是多么荣幸!”

在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初期,爱因斯坦基本上是一个绝对的和平主义者。但是,侵略和掠夺战争不断发生的现实,打破了他那美好的梦想。特别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日益法西斯化,使爱因斯坦意识到新的野蛮战争不可避免,促使他改变了自己的观点。他明确表示:“当法律和人类尊严必需保卫时,我们一定要战斗。自从法西斯的危险到来后,现在我不再相信绝对的被动的和平主义是有效的了。只要法西斯主义统治欧洲,那就不会有和平。”

由于爱因斯坦的进步活动,又因为他是犹太人,因而被德国纳粹分子列为重要的迫害对象,幸而他1932年底离开德国到美国讲学,才未遭毒手。他在柏林的住屋被查抄和捣毁,他的财产被没收,他的著作被焚毁,纳粹还悬赏二万马克要杀害他。面对纳粹分子暗杀的危险,爱因斯坦没有丝毫的畏惧,而是更坚定地战斗。当他的挚友劳厄写信劝他对政治问题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时,他不顾个人安危,大声疾呼,指出法西斯就意味着战争,和平必须用武装来保卫,呼吁美国人民起来同法西斯作斗争。

在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战斗的历程中,爱因斯坦一直关心着被压迫、被奴役的国家和民族。他反对法西斯灭绝犹太人的暴行,为争取犹太人的生存权利而大声疾呼。但他也反对狭隘的犹太民族主义,希望看到犹太人“同阿拉伯人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达成公平合理的协议,而不希望创立一个犹太国”。他反对美国的种族歧视政策,支持黑人的解放运动,并呼吁“美国黑人在这个方向上所作的坚定的努力,应当得到大家的赞扬和支援”。

在五十年代美国麦卡锡份子兴风作浪的时期,麦卡锡参议员说他是“美国的第一敌人”,而一些狂热人士还造谣说他是共产份子,并且说他的前助手英费尔德从他那里知道原子弹的材料,准备供给苏联这些情报。事实上他除了担心纳粹能制造新式武器,在1939年8月2日向罗斯福总统建议这方面该进行研究写的一封信外,他以后完全不知道美国政府秘密从事原子弹的制造,一些从事这一工作的爱因斯坦的朋友也对他保密,不让他知道有这回事。但当他知道德国没有制成原子弹,而美国已造出原子弹后,他的心情感到沉重和不安。他说,如果他知道德国不会制造原子弹,他就不会为“打开这个潘多拉魔匣做任何事情。”

当爱因斯坦后来从无线电广播知道美国对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杀伤许多平民时他感到非常痛心。他后来写了一封告美国公民书,说:“我们将此种巨大力量解放的科学家们,对于一切事物都要优先负起责任,必须限制原子能绝对不能使用来杀害全人类,而是用来增进人类的幸福方面。”1955年,爱因斯坦与罗素联名发表了反对核战争和呼吁世界和平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在1949年爱因斯坦写了一篇《为什么要社会主义?》的论文。在这里,他提出了现在看来还是正确的看法!“计划经济还不就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本身可能伴随着对个人的完全奴役。社会主义的建成,需要解决这样一些极端困难的社会——政治问题,鉴于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的高度集中,怎样才有可能防止行政人员变成权力无限和傲慢自负呢?怎样能够使个人的权利得到保障,同时对于行政权力能够确保有一种民主的平衡力量呢?”

巨星陨落

1955年4月18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因主动脉瘤破裂逝世于美国普林斯顿。巨星陨落,举世同悲。

在爱因斯坦去世的前几天还录音对以色列广播,他说:“我们这时代最大的问题是人类分成两个互相对敌的阵营:共产世界和所谓的自由世界。由于“自由”及“共产”这两个词的意义对我很难理解,我宁愿用“东方”和“西方”的权力冲突来说,然而,这地球是圆的,这样“东方”和“西方”的真正精确意义也不能清楚。”

爱因斯坦生前不要虚荣,死后更不要哀荣。他留下遗嘱,要求不发讣告,不举行葬礼。他把自己的脑供给医学研究,身体火葬焚化,骨灰秘密的撒在不让人知道的河里,不要有坟墓也不想立碑。在把他的遗体送到火葬场火化的时候,随行的只有他最亲近的12个人,而其他人对于火化的时间和地点都不知道。

爱因斯坦在去世之前, 把他在普林斯顿默谢雨街112号的房子留给跟他工作了几十年的秘书杜卡斯小姐,并且强调:“不许把这房子变成博物馆。”他不希望把默谢雨街变成一个朝圣地。他一生不崇拜偶像,也不希望以后的人把他当作偶像来崇拜。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自己不过是自然的一个极微小的部分”,他把一切献给了人类从自然界获得自由的征程,最后连自己的骨灰也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但是正如英费尔德第一次与他接触时所感受到的那样:“真正的伟大和真正的高尚总是并肩而行的”,爱因斯坦的伟大业绩和精神永远留给了人类。

逸事

爱因斯坦逃学记

1895年春天,爱因斯坦已16岁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岁以前离开德国才可以不必回来服兵役。由于对军国主义深恶痛绝,加之独自一人呆在军营般的路易波尔德中学已忍无可忍,爱因斯坦没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决定离开德国,去意大利与父母团聚。

但是,半途退学,将来拿不到文凭怎么办呢?一向忠厚、单纯的爱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个自以为不错的点子。他请数学老师给他开了张证明,说他数学成绩优异,早达到大学水平。又从一个熟悉的医生那里弄来一张病假证明,说他神经衰弱,需要回家静养。爱因斯坦以为有这两个证明,就可逃出这厌恶的地方。

谁知,他还没提出申请,训导主任却把他叫了去,以他败坏班风,不守校纪的理由勒令退学。

爱因斯坦脸红了,不管什么原因,只要能离开这所中学,他都心甘情愿,也顾不得什么了。他只是为自己想出一个并未实施的狡猾的点子突然感到内疚,后来每提及此事,爱因斯坦都内疚不已。大概这种事情与他坦率、真诚的个性相去太远。

韦伯先生的慧眼

爱因斯坦十六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却告以失败。看过他的数学和物理考卷的该校物理学家韦伯先生却慧眼识英才,称赞他:“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在念小学和中学时,一般功课属平常,不爱同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曾经公开骂他:“你将一事无成。”他的父亲曾写信对朋友说:“爱因斯坦的功课成绩并不完全符合我的希望和期待。很久以来,我已经看惯了他的成绩单上总是有不太好的和很好的成绩”。

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他所作的光线经过太阳引力场要弯曲的预言,于1919年由英国天文学家亚瑟·斯坦利·爱丁顿的日全食观测结果所证实。1916年他预言的引力波在1978年也得到了证实。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在西方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词。

爱因斯坦因在光电效应方面的研究,被授予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本文标题: 在十年浩劫、纳粹、阿拉伯春等等一系列这类社会群体活动里,普通人应该怎么做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9301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保证健康饮食需要摄入哪些营养成分美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或者更进一步问美国是一个国家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