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沉舰「靖远」舰遗址水下考古发现大口径炮弹,「炮弹掺沙」无实证,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发布时间: 2023-03-04 12:00:2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8

甲午战争时北洋水师的炮弹里不是火药,而是沙子,这么劣质的炮弹为什么打仗时还用它???当时的火炮的炮弹分成两部分:弹头和药包。火药...

甲午战争沉舰「靖远」舰遗址水下考古发现大口径炮弹,「炮弹掺沙」无实证,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甲午战争时北洋水师的炮弹里不是火药,而是沙子,这么劣质的炮弹为什么打仗时还用它???

当时的火炮的炮弹分成两部分:弹头和药包。
火药在药包里。
弹头分为两种,实心弹和开花弹。实心弹顾名思义,一大块金属。开花弹则是内部由其他杀伤物,以求击中目标后散开,杀伤有生力量。
当时中国可以仿制一部分实心弹,但是没有生产大口径开花弹的能力,全部要进口,约合数千两一枚。
因此平时练习的时候,国产实心弹可以敞开供应,开花弹则用填充沙子以模拟其重量特点的仿制品代替。
因此用沙子来代替火药,是不可能的,实际是文人从文献资料里看到“填充着沙子的炮弹”不明其理而大放厥词。
北洋水师关于炮弹真正的问题,是翁同和等清流派为了压制洋务派,不仅卡经费,还不允许北洋水师进口备件。这样一来,北洋的开花弹打一发少一发,大东沟战前定远镇远划拳分3发开花弹,也差不多就是这种窘境的写照。
日本战后的统计,北洋水师的命中率略高于日本联合舰队。但是射速方面日本有着压倒性的优势,120mm炮达到了每分钟11.3发的射速。而北洋则还算是用着1884年,也就是10年前生产的老炮,射速为几分钟1发。而且实心弹的效果是击穿装甲,不能大面积杀伤人员,所以日本战舰有很多伤痕累累被迫退出战场而不沉。
北洋水兵拼了性命瞄准打中敌舰的,只是实心弹,至于开花弹,户部不准。可叹,可叹。
顺便说一句,开战在即,原本卡死北洋的户部一下子拨了好几百万两银子,让北洋水师随便买。但是,由于国际上的战争禁运,交战双方都得不到进口补充(日本的龙田号也因此无法返回国内),此时谁有完善的军工体系,谁就能撑得够久。这时候给钱买武器,到货必须是战争结束后,战争禁运解除才行。
而事过百年,也有人称,北洋水师如果不买船,把钱存着,到1894年再一下子买个4-5条定远,何愁不灭日本舰队?看样子,大清余孽,还没死绝......
是这样的,当时海军军费被挪用,北洋水师没钱采购新舰及舰船升级和维护,舰船老旧失修,炮还是老式的架退炮,炮弹也没钱更新,主要是实心穿甲弹和开花弹,而开花弹装的是黑火药,引信也不大可靠,用时灵时不灵的黑火药的开花弹对付铁甲舰屁用没有,都扔在仓库里,所以北洋水师舰上备的基本都是实心穿甲弹。然后我们在海战中就看到北洋水师用实心穿甲弹一打一个洞,击伤很多日舰,可日舰就是不沉。而日舰呢,通过购新舰和对旧舰升级改造,装备了大量新式的速射炮,整个舰队的性能、舰速、灵活都要完胜北洋水师,日本舰队用速射炮发射燃烧能力极强的苦味酸炮弹对北洋水师洗甲板,爆炸后不仅会形成普通黑火药炮弹爆炸时那样的冲击波和炮弹碎片,还会伴随有中心温度高达上千度的大火,被击中的北洋舰只都是烈火熊熊,近几年通过对致远舰沉船的考古发现,致远舰的前艏鱼雷发射管中有一枚待发的鱼雷,有此可见邓世昌不是炮弹打光了才去撞击“吉野”,而是老是打不沉日舰,而自己被弄得跟个火炬似的,憋屈,打算冲到鱼雷射程内给“吉野”来一发鱼雷,可惜被“吉野”察觉,被围殴击沉。战后日海军将领和经历过此战的外籍人氏都说过,北洋水师的命中率比日本海军高的多。可惜就是不沉呢。

当时北洋海军各舰使用的炮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开花弹,另一种则是实心弹。开花弹的弹头内填充的是火药或炸药,击中目标后会发生爆炸;而实心弹的弹头内则很少装药或不装药,更多时候是填充泥土、沙石来配重。实心弹击中目标后当然不会爆炸,其作战意图是凭借重力加速度击穿敌舰引起进水。 

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使用的,实际上就是这种实心弹,它虽然不会爆炸、威力小,但却是北洋海军最常用的炮弹。当时,中国的近代军工已经起步,最成规模的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但这两家厂主要是生产陆军用的小口径行营炮、步枪以及相关弹药,对中、大口径火炮所需的炮弹,只能制造技术难度相对较低的实心弹,而开花弹则要依赖进口。  在清政府支持下,李鸿章全力建设北洋水师,紧追世界潮流,斥巨资陆续从英、德等国购进舰船装备,到1888年,北洋海军建成。这是一支拥有25艘舰船,旅顺、威海、大沽三处主要基地,模仿英国海军模式严格训练出来的远东劲旅。因为舰队中有定远、镇远两艘称雄亚洲的7000吨级一等铁甲舰,北洋海军当时被誉为亚洲第一。清廷以为这下可以高枕无忧了,遂对北洋海军【紧缩开支】,1891年户部(相当于财政部)甚至下达了停止购买外洋军械的禁令。  这样,北洋海军的弹药补给就只能【立足国内】了。

但是,国内军工企业在长达数年间对开花弹的研发显然做得很不够,以致北洋各舰的弹药只能以实心弹为主,开花弹还是当年购买军舰时配套赠送的,数量极为【稀少】。中日大战迫近,紧急外购已来不及了,天津机器局才临时抱佛脚,不分昼夜【赶制】开花弹,但由于技术不过关,产能极低,且质量很不稳定。  据北洋海军总教习、德国人汉纳根在甲午海战后报告,北洋旗舰定远舰在战前只补充了 55颗国产普通开花弹,平均一门炮顶多分得十几枚。在海战中,仅一个半小时这类炮弹就打光了。剩余的三个多小时里,定远舰的305毫米巨炮只能发射根本不会爆炸的实心弹。

在我看来贪污很重,沙包炮弹,军舰已经不是以前的军舰了打个洞就会沉到了近代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洞打多也没有什么用,黑火药成本低廉,触发引信技术不难,其他技术勿解决比如最简单的一个木质弹托。
本来的海军军费一部分被慈禧拿走修建了颐和园,一部分被官员贪污。导致海军无力购买炮弹。北洋水师继承了晚清军队落后的制度和习气,水师腐败,刘公岛上赌场,妓院数十家,福建人把持着整个舰队日常职能,甚至在战斗中,管带还在岸上嫖妓。再一点就是主帅丁汝昌治军不严,没有前任教官英国人琅威优秀。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农历甲午年),日本以突然袭击清朝陆海军的方式挑起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史称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是日本对外侵略扩张,“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必然产物。

1894年2月,朝鲜爆发了农民起义,直逼汉城,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应朝鲜政府的要求,清政府派兵开赴朝鲜,驻守牙山,并按照《天津条约》的规定通知日本。早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就确定了以朝鲜为跳板,进而吞并整个中国和亚洲的“大陆政策”,此时便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派兵入朝。朝鲜政府见日本大军入境,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希望早日平定起义,以使中日两国撤兵。6月10日,起义军与政府达成了《全州和约》,汉城趋于平静。至此,清政府建议中日两国共同撤兵,但遭到了日本的拒绝。日本蓄意制造事端、挑起战争的图谋已昭然若揭。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黄海丰岛海面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同时日本陆军向驻牙山的中国军队发动了进攻,挑起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

在遭到日军的突然袭击后,清政府被迫应战。8月1日,中日同时宣战。李鸿章任命从牙山败退的叶志超为统帅,驻守平壤。9月15日,日军进犯平壤,守卫平壤的清军有左宝贵、卫汝贵、马玉昆、丰升阿四军,加上从牙山撤退下来的叶志超部,约14000人。但身为全军统帅的叶志超贪生怕死,一听说日军逼近,便主张弃城逃跑,被左宝贵强行制止。左宝贵慷慨陈词,激励将士说:“敌人悬军而来,正宜出奇痛击,令其只轮不返,不敢再正视中原……大丈夫建功立业在此一举,至于成败利钝暂时不必计也。”为了防止叶志超潜逃动摇军心,左宝贵派亲兵把他监视起来。左宝贵亲临玄武门城头指挥作战,不幸中炮牺牲。左宝贵牺牲后,叶志超下令全军撤退,一日狂奔500里,逃回国内。9月16日,日军占领平壤,朝鲜尽入日军之手,使战火很快燃向了中国本土。

平壤战役后的第二天(9月17日),日本舰队在鸭绿江口大东沟以南的黄海海面,突袭中国北洋舰队,中日两国海军发生了一场激战。战斗一开始,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受伤,定远舰管带刘步蟾代替丁汝昌督战,沉着指挥。中国海军英勇奋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弹药用完之后,毅然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吉野号,准备和它同归于尽,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壮烈牺牲。经远舰管带林永升也率领将士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海战从中午开始,历时五、六个小时,中国损失致远舰等5艘舰只,日本旗舰松岛号受重伤、西京丸等4艘受创伤。中国虽然损失严重,但主力尚存,日本聚歼北洋舰队于黄海的预谋并未实现,北洋舰队只要重整旗鼓,仍可与日再战,但李鸿章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却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这样,制海权为日本所控制,此后中国遭到日军海陆两路的夹攻。

10月下旬,日军兵分二路进犯中国东北边境,第一军渡过鸭绿江,攻占九连城,第二军从大同江海运至辽东半岛的花园口登陆,包抄大连、旅顺。旅顺同威海卫隔海相望,是渤海的门户,是一座拥有近代化设备的北洋要塞。11月6日,日军进攻旅大后路重镇金州,总兵徐邦道率军应战,伤亡惨重,金州失陷。7日,大连不战失陷。18日,日军进攻旅顺。海军提督丁汝昌见形势危急,亲赴天津,请率北洋舰队赴援,遭到李鸿章拒绝。而旅顺守军总办龚照玙早置诸军于不顾,于日军进攻前一天逃往烟台,其余将领也多作鸟兽散。只有徐邦道率军奋战,激战三天,旅顺陷落。日军在旅顺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旅顺惨案”,历时三昼夜,血洗全城,屠杀我同胞18000余人。大屠杀的目睹者英国人阿伦在《旅顺落难记》一书中写道:“日军进城后,满路都是被杀者的尸体,竟辨不清路来。在一个池塘边,站满了日军,赶着一群老百姓,往池塘里跳。只见水里有断头的、腰斩的、穿胸的、破腹的,搅作一团。有一个妇女抱着一个孩子浮出水面,正往岸边爬来,日本兵就用刺刀对准她当心扎了对穿,第二个就刺那个小孩,只见刺刀往上一挑,小孩就被挑在枪头上。在另一个地方,10个日军兵捉了许多逃难的中国人,把辫子联在一起,当枪靶子打。有的斩了一只手,有的割下一只耳朵,有的斩断一只脚,有的砍头”。1895年在旅顺建立的“万忠墓”碑文记下了日军的这场暴行:“光绪甲午十月(1894年11月)日本败盟,旅顺不守,官当商民男妇被难者计一万八百余名,忠骸火化,骨灰丛葬于此。”旅顺陷落后,北洋舰队停泊的威海卫军港,成为日军进攻的主要目标。威海卫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遥对旅顺、大连,港口呈新月形,港湾环抱着刘公岛。岛上和港湾南北两帮都设有炮台,与港内舰队互相配合,可形成立体交叉的强大火力,足以对付海上来的强敌。但是,如果岸上炮台失守,则会形成对港湾和刘公岛南北夹击的形势。1895年1月20日,日军为避开从威海港正面进攻,从威海卫南边的荣成湾成山角登陆,由陆路抄袭威海卫之背,日海军从海上封锁威海卫。躲在港内的北洋舰队腹背受敌。接着,日军攻占南北两帮炮台。日军占领炮台后,把大炮转向港内,轰击北洋舰队。日海军于2月3日向刘公岛和北洋舰队发动进攻,中国将士英勇抗击。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中鱼雷后,管带刘步蟾下令把舰开到刘公岛铁码头外面,把军舰当炮台使用,直至舰上炮弹全部打完,才自行炸沉,刘步蟾也自杀殉国。这时,丁汝昌主张沉船死战,但部下偷生之徒拒不执行命令,并逼迫丁汝昌投降,丁汝昌宁死不降,在绝望中自杀殉国。2月12日,美籍洋员浩威盗用丁汝昌名义草书乞降,交出残舰11艘、刘公岛上的炮台和军资器械。北洋舰队至此全军覆灭。3月,日军集中兵力攻占辽东,先后占领了牛庄、营口、田庄台等军事要地,所到之处,肆意烧杀。

甲午战争爆发后,由于清政府和清军部分将领的腐败无能,无论在朝鲜战场还是在中国国内战场,总是屡战屡败。早在日军占领辽东半岛后,清政府便开始通过外交途径向日本请和。威海卫失陷后,清政府求和之心更切,遂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承认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开辟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由于沙俄等国出面干涉,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中国给日本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作补偿。《马关条约》是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不平等条约,日本从中国掠夺的数亿金钱,为其进一步发动侵华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割占台湾使得台湾宝岛离开祖国长达半个世纪,台湾同胞从此陷入了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殖民统治。
中日甲午战争
1894~1895年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史称甲午战争。
战争起因及双方军事准备 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蓄谋已久。早在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极力鼓吹军国主义,以实行对外扩张为基本国策,并将侵略矛头首先指向其近邻朝鲜和中国。明治政府抓紧改革军制,推行近代军事教育和训练,积极扩军备战。到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陆军建成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现役兵力12.3万人。
甲午战争中,日本实际动员兵力达240616人,其中174017人在国外参战。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共达6.2万余吨。还派遣大批特务,到中国和朝鲜搜集军事情报,绘制详细的军用地图。
清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野心有所察觉,北洋大臣李鸿章曾指出日本将为“中土之患”。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事件后,尤其是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加强海防建设,以京师门户北洋为设防重点,主要防御对象为日本。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编练成军,有舰艇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大沽、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和旅顺(今属辽宁大连)三大基地建成。然清朝政治腐败,军事变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但体制不顺,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于6月3日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清军首批部队于6月8日抵朝。早在6月2日,日本内阁就作出入侵朝鲜,进而直接与清军开战的决定。日方先以欺骗手段诱使清军入朝,继则以清军入朝为借口,大批调遣日军赴朝,迅速抢占从仁川至汉城一带各战略要地。同时设立战时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机构。7月19日,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据其外相陆奥宗光训令,强逼朝鲜政府废除中朝通商条约,并驱逐清军出境。23日,日军悍然攻占朝鲜王宫,成立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鸟令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屯驻牙山的清军。当天,日本联合舰队发动丰岛海战,在丰岛附近海域对中国运兵船及护航舰只发动突然袭击。日本陆军第5师之混成第9旅也于29日向由牙山移驻成欢的清军叶志超部发动进攻,清军败退平壤。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同一天,明治天皇也发布宣战诏书。

双方战略方针 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约今河北)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政府屈服。认为能否达此目标,关键在于海军作战之胜负。为此,提出了两期作战计划:首先派陆军一部进入朝鲜,以牵制清军;海军则寻机与中国海军主力决战,迅速夺取黄海制海权。尔后作战则视海军胜败情况而定:如海军取胜,掌握了黄海制海权,陆军便由渤海湾登陆,实施直隶平原决战;如海上决战胜负未分,则以舰队控制朝鲜海峡,协助陆军主力占领整个朝鲜;如舰队决战失败,制海权归于中国,则以陆军主力实行本土防御,海军守卫本土沿海。并以争取实现第一案为基本战略方针。
清军方面,战前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由于统治集团主战、主和意见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始寄希望于俄、英等国的“调停”,继则在海陆战端已启的情况下仓促宣战,并命令北洋大臣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十六)实际上是实行海守陆攻的作战方针。据此,清廷决定增调陆军赴朝,先在平壤集中,然后南下驱逐在朝日军;以海军各舰队分守各自防区海口,北洋舰队集结于黄海北部,扼守渤海海峡,确保京畿门户安全,并策应在朝清军。
战争进程 整个战争持续近9个月,依据战场转换及双方作战态势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军陆军自平壤败退鸭绿江,日海军夺得黄海制海权 8月上旬,总兵卫汝贵、马玉昆、左宝贵和副都统丰升阿等四部援朝清军万余人先后抵达平壤。其时占据汉城之日军为混成第9旅,共8000余人。
8月中旬,日本大本营根据海军主力决战时间难以预料,并以年内已无法实行直隶平原决战,乃修改其“作战大方针”第一期作战计划,除已派第5师余部赴朝外,又增遣第3师参战,两师合编为第1集团军。将陆军在朝鲜的牵制作战改为攻势作战,由第1集团军执行平壤之战,相机进攻奉天(今沈阳)的任务。同时,决定组建第2集团军,待机攻占辽东半岛,为尔后直隶平原决战建立前进基地。
9月初,日军第5师和第3师一部由汉城等地出发,分四路向平壤推进,对平壤清军取包围之势。新近由成欢败退的提督叶志超奉命总统平壤各部清军,因其战守无策,各部心志不齐。9月15日,日军分三路总攻平壤,战斗至为激烈。午后,玄武门失守。入夜后,叶志超等弃城而逃,至26日全部退至鸭绿江以北中国境内。
在陆军争夺朝鲜半岛的同时,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亦前出至黄海西部,甚至闯到威海卫和旅顺军港挑战,企图寻机与北洋舰队进行主力决战。北洋舰队在丰岛海战后拘于“保船制敌”之令,主要巡弋于威海、旅顺之间,将黄海制海权让给日本海军。9月上旬,清廷鉴于平壤将有大战,拟由海路迅速运兵赴援,北洋舰队奉命护航。9月17日,北洋舰队在完成护航任务后正准备由大东沟口外返航,突与搜索前进的日联合舰队遭遇,随即爆发了著名的黄海海战。战斗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舰队沉毁5舰,伤4舰,日本联合舰队伤5舰。

日军在第一阶段作战中,适时调整作战计划,海陆同时出击。平壤之战不但击败在朝清军,且一举将战线推进至鸭绿江边,直接威胁中国本土。清军由于平壤迅速败退,不仅使“海守陆攻”的总计划归于失败,且来不及在鸭绿江一线组织坚固防线,以致在第二阶段作战中仍然陷于被动。在海战方面,北洋舰队实力被严重削弱,日本联合舰队达到了控制黄海制海权的目的,使尔后的战局能朝着其二期作战计划的第一案方向发展。
第二阶段,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并在花园口登陆 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后,日本为实施“作战大方针”中直隶平原决战的计划,决定以陆军第2集团军向中国辽东半岛进行登陆作战,突破渤海湾门户。陆军第1集团军则向鸭绿江清军防线发起攻击,造成对清朝祖宗陵寝之地奉天的巨大压力,掩护第2集团军的登陆作战。清廷则采纳李鸿章之议,实行“严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篱,力保沈阳以顾东省之根本”(《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七十八)的平分兵力方针。在实际兵力部署方面,由于对日军主攻方向判断失误,以及过分眷顾祖宗陵寝,集重兵于鸭绿江一线和奉天、辽阳之间。同时,为保卫北京,又令各省抽调兵力,驻守山海关至秦皇岛之间,以及天津、大沽、通州(今北京通县)等地。致使地处渤海门户正面的辽东半岛兵力不足,又多系临时填防部队,加之黄海制海权已被日军所得,失去海军掩护,防御极其空虚。
鸭绿江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驻守鸭绿江北岸的清军共82营约3万人,四川提督宋庆为诸军总统。防线分中、东、西三段,以九连城一带为主防御阵地。兵力成一线部署,各部之间缺乏协同,纵深内又无强大预备队。日军第1集团军先于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突破成功,继于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上搭浮桥抢渡并攻占虎山。其他各部清军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26日,日军未遇抵抗即占领九连城和安东(今丹东)。清军鸭绿江防线崩溃。
在日军第1集团军进攻鸭绿江清军防线的同一天,大山岩上将指挥日军第2集团军2.5万人在日舰的掩护下,开始在旅顺后路的花园口登陆。日军的登陆活动历时十余天,清军竟坐视不问。11月6日,日军攻占金州(今属大连)。7日,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发现清军早已溃散,唾手而得大连湾。17日,日军开始向旅顺口进逼。驻守旅顺口地区清军7名统领互不统属,1.4万余名官兵军心涣散。18日,日军前锋进犯土城子,只有总兵徐邦道指挥拱卫军奋勇抗击。22日,日军陷旅顺口,并血洗全城。
在战争的第二阶段,清军节节败退,不可收拾。清廷内部的主和主张渐占上风。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了重要的前方基地。从此,渤海湾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于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清军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全面溃败 日军攻占旅顺后,大本营鉴于渤海湾冬季封冻,登陆困难,决定暂时搁置直隶平原决战方案,代之以进攻威海卫,消灭北洋舰队,为尔后直隶平原登陆决战进一步提供安全保证的新计划。为此,以陆军第2集团军为基础组建“山东作战军”,大山岩上将任司令长官,共2.5万余人。又令联合舰队协同山东作战军作战,并以陆军第1集团军在辽东战场进行佯攻,继续吸引清军主力。
清廷对日军主攻方向再次判断失误,以为日军第1、第2集团军将并力攻取奉天,以主力打通锦州走廊,进逼山海关,然后与从渤海湾登陆之部队会攻北京。因此以重兵驻守奉天、辽阳及天津至山海关一线,关内外总兵力达10万以上,而于日军的主攻方向山东半岛则仅部署官兵3万余人,其中驻守荣成(今旧荣成)的仅1400余人。至于北洋舰队,则根据李鸿章“水陆相依”的防御方针,龟缩于威海卫港内。
1895年1月20日,日“山东作战军”在荣成龙须岛 登陆,占荣成。随即分南北两路向威海南帮炮台进行抄袭。30日,南帮炮台陷落。2月1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此后,日军水陆配合,攻击刘公岛和港内北洋舰队。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等先后自杀殉国。17日,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覆灭(见威海卫之战)。
辽东之战持续时间较长。自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之后,连占凤凰城(今辽宁凤城)、岫岩、海城等地。清政府调任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赋以指挥关内外军事的全权,并任命湖南巡抚吴大澄和宋庆为帮办,以期挽回颓势。1895年1月17日起,清军先后数次大规模反攻海城,皆遭挫败(见海城之战)。2月28日,日军从海城分路出击,3月4日占牛庄(今海城西北),7日取营口,9日陷田庄台(今大洼南)。10天之内,清军百余营6万余人便从辽东全线溃退。
战争结局和影响 早在日军占领辽东半岛后,清廷便开始通过外交途径向日本请和。威海卫失陷后,清廷求和之心更切,遂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签字,甲午战争结束。日军未经直隶平原决战便达到了预期的侵略目的。
此后,中国人民为反对《中日马关条约》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台湾军民在刘永福等领导下自发组织起来,抵抗日军割占台湾,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重大的代价(见台湾军民抗日之战)。
甲午战争对远东战略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日本既占台湾,又获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资本主义经济以此为契机更加迅速发展起来,并进一步扩军备战,开始成为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而日本的崛起又改变了远东地区英、俄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列强在远东的角逐日趋激烈,预示着一个更加动荡不安的时代的到来。
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使半殖民地化速度进一步加快,民族危机愈益深重,同时也促使中华民族日益觉醒,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迅速高涨。清政府也在更加艰难的处境下,开始变革军事制度,中国近代军事改革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

1894~1895年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简称甲午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因按干支纪年为甲午年得名。

日本挑起战争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

清政府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2500人赴朝。日本亦派兵入朝。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授权驻朝公使大鸟圭介挑起衅端,发动侵略战争。当中日两国向朝鲜出兵时,朝鲜政府和东学党起义军已签订休战和约 。朝鲜政府为消除日本出兵借口,6月13日请求中国撤兵。清政府要求日本同时撤兵。但日本决心扩大事端 ,继续向朝鲜增派军队 ,并提出所谓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大鸟圭介于19日和20日,胁迫朝鲜政府废除中朝通商条约,并驱逐中国军队出境。23日,日军攻占朝鲜王宫,拘禁国王李熙,成立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鸟指令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屯驻牙山的清军。当天,日本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同时日本陆军向驻牙山中国军队发起进攻,挑起战争。8月1日(七月初一),中日政府同时宣战。甲午战争开始。

战争过程 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3个阶段:

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平壤之战发生于9月15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战斗在3个战场同时展开:其一为大同江南岸战场。日军第九混成旅团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发起进攻。太原镇总兵马玉昆督队英勇抗击,日军官兵死伤惨重。其二为玄武门外战场。玄武门为日军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优势兵力。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登玄武门指挥,中炮牺牲。玄武门被日军攻陷。其三为城西南战场。野津道贯中将亲率日本第五师团本队,从平壤西南用炮火掩护步兵冲锋,清军马队进行反击。至中午,日军退回驻地。清军总统(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6天里,清军狂奔250千米,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黄海海战发生于9月17日,是中日双方海军的一次主力决战。发生于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东沟)附近海面。北洋舰队参加战斗的军舰为10艘,日本海军投入战斗的军舰则有12艘。中午开战后,北洋舰队重创日本比睿、赤城、西京丸诸舰。但北洋舰队中致远舰亦受重伤,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下令向敌先锋舰吉野猛冲,以求同归于尽,不幸中敌鱼雷,200余人牺牲。下午,北洋舰队10舰中,沉四、逃二、伤二,只余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依然奋勇搏战,并重创日本旗舰松岛。战至下午五时半,日本舰队撤离战场。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鸭绿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是清军抗击日军入侵中国国土的首次保卫战。清政府任命宋庆为诸军总统。日军进攻部队是山县有朋大将统率的第一军。清军不服宋庆调度,士气不振,无抗敌决心。24日午前,日军泅水过江。当夜又在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中流架起浮桥,清军竟无察觉。25日晨6时,日军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率部奋勇还击,因势单力孤,伤亡重大,被迫撤出阵地,日军遂占领虎山。其他清军各部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26日,日军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 。在不到3天内,清朝重兵近3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竟全线崩溃。

金旅之战也开始于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顺口陷落,这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关键一战。日本第二军开始在旅顺后路上的花园口登陆。日军的登陆活动历时12天,清军竟坐视不问。11月6日,日军进占金州(在今辽宁大连)。7日,日军分3路向大连湾进攻,清军早已溃散,不战而得大连湾。10天后,日军开始向旅顺进逼。18日,日军前锋进犯土城子,徐邦道指挥拱卫军奋勇抗御,将日军击退。是日,清军总办龚照玙竟置诸军于不顾,乘鱼雷艇逃往烟台。22日,日军占领旅顺口并血洗全城。

第三阶段 ,从1894年11月22日至1895年4月17日。战争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的最后一战。其时,威海卫港内尚有北洋海军各种舰艇26艘。1895年1月20日,日本第二军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帮炮台。由于兵力众寡悬殊,南帮炮台终被日军攻占。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致书丁汝昌劝降,遭丁汝晶拒绝。5日凌晨,旗舰定远中雷搁浅,仍做水炮台使用,继续搏战。10日,定远弹药告罄,刘步蟾下令将舰炸沉,以免资敌,并自杀与舰共亡。11日,丁汝昌在主降将领的胁迫下,拒降自杀。12日,由美籍洋员浩威起草投降书,伪托丁汝昌的名义,送至日本旗舰。14日 ,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昞与伊东佑亨签订《刘公岛降约》,规定将威海卫港内舰只、刘公岛炮台及岛上所有军械物资交给日军。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辽东之战持续的时间很长。自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后,连占凤凰城、岫岩、海城等地。清政府调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绘画)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授以指挥关内外军事的全权,并任命湖南巡抚吴大澄和宋庆为帮办,以期挽回颓势。从1895年1月17日,清军先后4次发动收复海城之战,皆遭挫败。2月28日,日军从海城分路进犯,先后攻占牛庄、营口、田庄台。仅10天时间,清军百余营6万多人便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

《马关条约》的签订 随着战争失利,清政府进一步加紧乞降活动。2月11日,决定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及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包括《讲和条约》11款,《另约》3款,《议订专条》3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2款。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同时也成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中日甲午战争
1894~1895年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史称甲午战争。
战争起因及双方军事准备 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蓄谋已久。早在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极力鼓吹军国主义,以实行对外扩张为基本国策,并将侵略矛头首先指向其近邻朝鲜和中国。明治政府抓紧改革军制,推行近代军事教育和训练,积极扩军备战。到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陆军建成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现役兵力12.3万人。甲午战争中,日本实际动员兵力达240616人,其中174017人在国外参战。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共达6.2万余吨。还派遣大批特务,到中国和朝鲜搜集军事情报,绘制详细的军用地图。
清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野心有所察觉,北洋大臣李鸿章曾指出日本将为“中土之患”。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事件后,尤其是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加强海防建设,以京师门户北洋为设防重点,主要防御对象为日本。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编练成军,有舰艇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大沽、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和旅顺(今属辽宁大连)三大基地建成。然清朝政治腐败,军事变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但体制不顺,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于6月3日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清军首批部队于6月8日抵朝。早在6月2日,日本内阁就作出入侵朝鲜,进而直接与清军开战的决定。日方先以欺骗手段诱使清军入朝,继则以清军入朝为借口,大批调遣日军赴朝,迅速抢占从仁川至汉城一带各战略要地。同时设立战时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机构。7月19日,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据其外相陆奥宗光训令,强逼朝鲜政府废除中朝通商条约,并驱逐清军出境。23日,日军悍然攻占朝鲜王宫,成立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鸟令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屯驻牙山的清军。当天,日本联合舰队发动丰岛海战,在丰岛附近海域对中国运兵船及护航舰只发动突然袭击。日本陆军第5师之混成第9旅也于29日向由牙山移驻成欢的清军叶志超部发动进攻,清军败退平壤。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同一天,明治天皇也发布宣战诏书。
双方战略方针 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约今河北)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政府屈服。认为能否达此目标,关键在于海军作战之胜负。为此,提出了两期作战计划:首先派陆军一部进入朝鲜,以牵制清军;海军则寻机与中国海军主力决战,迅速夺取黄海制海权。尔后作战则视海军胜败情况而定:如海军取胜,掌握了黄海制海权,陆军便由渤海湾登陆,实施直隶平原决战;如海上决战胜负未分,则以舰队控制朝鲜海峡,协助陆军主力占领整个朝鲜;如舰队决战失败,制海权归于中国,则以陆军主力实行本土防御,海军守卫本土沿海。并以争取实现第一案为基本战略方针。
清军方面,战前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由于统治集团主战、主和意见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始寄希望于俄、英等国的“调停”,继则在海陆战端已启的情况下仓促宣战,并命令北洋大臣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十六)实际上是实行海守陆攻的作战方针。据此,清廷决定增调陆军赴朝,先在平壤集中,然后南下驱逐在朝日军;以海军各舰队分守各自防区海口,北洋舰队集结于黄海北部,扼守渤海海峡,确保京畿门户安全,并策应在朝清军。
战争进程 整个战争持续近9个月,依据战场转换及双方作战态势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军陆军自平壤败退鸭绿江,日海军夺得黄海制海权 8月上旬,总兵卫汝贵、马玉昆、左宝贵和副都统丰升阿等四部援朝清军万余人先后抵达平壤。其时占据汉城之日军为混成第9旅,共8000余人。
8月中旬,日本大本营根据海军主力决战时间难以预料,并以年内已无法实行直隶平原决战,乃修改其“作战大方针”第一期作战计划,除已派第5师余部赴朝外,又增遣第3师参战,两师合编为第1集团军。将陆军在朝鲜的牵制作战改为攻势作战,由第1集团军执行平壤之战,相机进攻奉天(今沈阳)的任务。同时,决定组建第2集团军,待机攻占辽东半岛,为尔后直隶平原决战建立前进基地。
9月初,日军第5师和第3师一部由汉城等地出发,分四路向平壤推进,对平壤清军取包围之势。新近由成欢败退的提督叶志超奉命总统平壤各部清军,因其战守无策,各部心志不齐。9月15日,日军分三路总攻平壤,战斗至为激烈。午后,玄武门失守。入夜后,叶志超等弃城而逃,至26日全部退至鸭绿江以北中国境内。
在陆军争夺朝鲜半岛的同时,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亦前出至黄海西部,甚至闯到威海卫和旅顺军港挑战,企图寻机与北洋舰队进行主力决战。北洋舰队在丰岛海战后拘于“保船制敌”之令,主要巡弋于威海、旅顺之间,将黄海制海权让给日本海军。9月上旬,清廷鉴于平壤将有大战,拟由海路迅速运兵赴援,北洋舰队奉命护航。9月17日,北洋舰队在完成护航任务后正准备由大东沟口外返航,突与搜索前进的日联合舰队遭遇,随即爆发了著名的黄海海战。战斗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舰队沉毁5舰,伤4舰,日本联合舰队伤5舰。
日军在第一阶段作战中,适时调整作战计划,海陆同时出击。平壤之战不但击败在朝清军,且一举将战线推进至鸭绿江边,直接威胁中国本土。清军由于平壤迅速败退,不仅使“海守陆攻”的总计划归于失败,且来不及在鸭绿江一线组织坚固防线,以致在第二阶段作战中仍然陷于被动。在海战方面,北洋舰队实力被严重削弱,日本联合舰队达到了控制黄海制海权的目的,使尔后的战局能朝着其二期作战计划的第一案方向发展。
第二阶段,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并在花园口登陆 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后,日本为实施“作战大方针”中直隶平原决战的计划,决定以陆军第2集团军向中国辽东半岛进行登陆作战,突破渤海湾门户。陆军第1集团军则向鸭绿江清军防线发起攻击,造成对清朝祖宗陵寝之地奉天的巨大压力,掩护第2集团军的登陆作战。清廷则采纳李鸿章之议,实行“严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篱,力保沈阳以顾东省之根本”(《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七十八)的平分兵力方针。在实际兵力部署方面,由于对日军主攻方向判断失误,以及过分眷顾祖宗陵寝,集重兵于鸭绿江一线和奉天、辽阳之间。同时,为保卫北京,又令各省抽调兵力,驻守山海关至秦皇岛之间,以及天津、大沽、通州(今北京通县)等地。致使地处渤海门户正面的辽东半岛兵力不足,又多系临时填防部队,加之黄海制海权已被日军所得,失去海军掩护,防御极其空虚。
鸭绿江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驻守鸭绿江北岸的清军共82营约3万人,四川提督宋庆为诸军总统。防线分中、东、西三段,以九连城一带为主防御阵地。兵力成一线部署,各部之间缺乏协同,纵深内又无强大预备队。日军第1集团军先于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突破成功,继于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上搭浮桥抢渡并攻占虎山。其他各部清军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26日,日军未遇抵抗即占领九连城和安东(今丹东)。清军鸭绿江防线崩溃。
在日军第1集团军进攻鸭绿江清军防线的同一天,大山岩上将指挥日军第2集团军2.5万人在日舰的掩护下,开始在旅顺后路的花园口登陆。日军的登陆活动历时十余天,清军竟坐视不问。11月6日,日军攻占金州(今属大连)。7日,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发现清军早已溃散,唾手而得大连湾。17日,日军开始向旅顺口进逼。驻守旅顺口地区清军7名统领互不统属,1.4万余名官兵军心涣散。18日,日军前锋进犯土城子,只有总兵徐邦道指挥拱卫军奋勇抗击。22日,日军陷旅顺口,并血洗全城。
在战争的第二阶段,清军节节败退,不可收拾。清廷内部的主和主张渐占上风。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了重要的前方基地。从此,渤海湾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于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清军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全面溃败 日军攻占旅顺后,大本营鉴于渤海湾冬季封冻,登陆困难,决定暂时搁置直隶平原决战方案,代之以进攻威海卫,消灭北洋舰队,为尔后直隶平原登陆决战进一步提供安全保证的新计划。为此,以陆军第2集团军为基础组建“山东作战军”,大山岩上将任司令长官,共2.5万余人。又令联合舰队协同山东作战军作战,并以陆军第1集团军在辽东战场进行佯攻,继续吸引清军主力。
清廷对日军主攻方向再次判断失误,以为日军第1、第2集团军将并力攻取奉天,以主力打通锦州走廊,进逼山海关,然后与从渤海湾登陆之部队会攻北京。因此以重兵驻守奉天、辽阳及天津至山海关一线,关内外总兵力达10万以上,而于日军的主攻方向山东半岛则仅部署官兵3万余人,其中驻守荣成(今旧荣成)的仅1400余人。至于北洋舰队,则根据李鸿章“水陆相依”的防御方针,龟缩于威海卫港内。
1895年1月20日,日“山东作战军”在荣成龙须岛 登陆,占荣成。随即分南北两路向威海南帮炮台进行抄袭。30日,南帮炮台陷落。2月1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此后,日军水陆配合,攻击刘公岛和港内北洋舰队。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等先后自杀殉国。17日,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覆灭(见威海卫之战)。
辽东之战持续时间较长。自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之后,连占凤凰城(今辽宁凤城)、岫岩、海城等地。清政府调任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赋以指挥关内外军事的全权,并任命湖南巡抚吴大澄和宋庆为帮办,以期挽回颓势。1895年1月17日起,清军先后数次大规模反攻海城,皆遭挫败(见海城之战)。2月28日,日军从海城分路出击,3月4日占牛庄(今海城西北),7日取营口,9日陷田庄台(今大洼南)。10天之内,清军百余营6万余人便从辽东全线溃退。
战争结局和影响 早在日军占领辽东半岛后,清廷便开始通过外交途径向日本请和。威海卫失陷后,清廷求和之心更切,遂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签字,甲午战争结束。日军未经直隶平原决战便达到了预期的侵略目的。
此后,中国人民为反对《中日马关条约》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台湾军民在刘永福等领导下自发组织起来,抵抗日军割占台湾,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重大的代价(见台湾军民抗日之战)。
甲午战争对远东战略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日本既占台湾,又获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资本主义经济以此为契机更加迅速发展起来,并进一步扩军备战,开始成为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而日本的崛起又改变了远东地区英、俄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列强在远东的角逐日趋激烈,预示着一个更加动荡不安的时代的到来。
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使半殖民地化速度进一步加快,民族危机愈益深重,同时也促使中华民族日益觉醒,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迅速高涨。清政府也在更加艰难的处境下,开始变革军事制度,中国近代军事改革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

关于中日甲午战争!!

更新1:

300字-500字.. 感想!!!!


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清日战争、清日甲午战争;日称日清战争)是清朝和日本之间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由于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史称「甲午战争」。 [编辑] 结果及影响 甲午战争对远东战略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清朝军队撤出朝鲜半岛,清朝割让台湾、澎湖及其附属岛屿予日本,向日本开放多个中国内陆的港口城市,日本又获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中三千万两为清朝换回辽东半岛的费用),经济迅速发展并进一步扩军备战,开始成为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同时日本崛起改变了远东地区由英国和俄国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
导致数年后的英日联盟和日俄开战。而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北洋水师的覆灭)标志著洋务运动的失败,大清帝国的国际地位自此一落千丈,再次成为列强鲸吞蚕食的对象。清朝国内的改革派对自身的弱点有了更深的认识,准备积极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即戊戌变法﹞。 [编辑] 主要战役 丰岛海战 黄海海战 平壤之战 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海战 乙未战争 分析 丰岛海战和黄海海战两次遭遇日本联合舰队,北洋舰队被击沉多艘大型舰艇,但未能击沉一艘日舰,也无发射鱼雷打击日舰的战绩。据查是丁汝昌「只识弓马」,一干管带也全用错了炮弹,不用海战时的开花爆破弹,用了穿甲弹甚至训练弹。丰岛海战中,日本吉野号被一枚济远舰150毫米口径火炮击中右舷,击毁舢板数只,穿透钢甲,击坏发电机,坠入机舱的防护钢板上,然后又转入机舱里。可是由于弹头里面未装炸药,所以击中而不爆炸,使吉野侥幸免于报废。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发射的炮弹有的弹药中「实有泥沙」,有的引信中「仅实煤灰,故弹中敌船而不能裂」。当时在镇远舰上协助作战的美国人麦吉芬(Paul W. Bamford,1860-1897,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毕业)认为,吉野号能逃脱,是因为所中炮弹只是固体弹头的穿甲弹[2]。据统计,在定远和镇远发射的197枚12英寸(305毫米)口径炮弹中,半数是固体弹头的穿甲弹,而不是爆破弹头的开花弹[3]。在直隶候补道徐建寅的《上督办军务处查验北洋海军禀》之后附有《北洋海军各员优劣单》、《北洋海军各船大炮及存船各种弹子数目清折》、《北洋海军存库备用各种大炮弹子数目清折》中统计,参加过黄海大战的定远、镇远、靖远、来远、济远、广丙7舰的存舰存库炮弹,仅开花爆破弹一项即达3431枚。其中,供305毫米口径炮使用的炮弹有403枚,210毫米口径炮弹952枚,150毫米口径炮弹1237枚,120毫米口径炮弹362枚,6英寸口径炮弹477枚。黄海海战后,又拨给北洋海军360枚开花弹,其中305毫米口径炮弹160枚,210、150毫米口径炮弹各100枚。在3431枚开花弹中,有3071枚早在黄海海战前就已拨给北洋海军。苏小东《甲午年徐建寅奉旨查验北洋海军考察》猜测:「至于这批开花弹为什么没有用于黄海海战,惟一的解释就是它们当时根本不在舰上,而是一直被存放在旅顺、威海基地的弹药库里。由此可见,造成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弹药不足的责任不在机器局,也不在军械局,而在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身上。」在中日双方开战后,丁汝昌执行李鸿章「保船制敌」的方针,消极避战,「仍心存侥幸,出海护航时竟然连弹药都没有带足,致使北洋海军在弹药不足的情况下与日本舰队进行了一场长达5个小时的海上会战,结果极大地影响了战斗力的发挥,也加重了损失的程度」。 北洋水师与联合舰队进攻火力对比如下,北洋水师略逊一筹,但重炮占优势,如果炮弹选择得当可以重创日舰。就防守能力而言,北洋水师略胜一筹,定远号、镇远号的护甲厚14寸,即使是经远号、来远号的护甲厚也达9.5寸。海战结束后,定远号、镇远号的护甲无一处被击穿。就平均船速而言,北洋水师较慢,为15.5节(即海里/小时),联合舰队的本队15.6节也不快,但包括吉野号在内的第一游击编队为19.4节,大大高于北洋水师。 军舰总数 30厘米重炮 20-30厘米大炮 15-20厘米轻炮 15厘米速射炮 舰艇排水量 北洋舰队 12 8 16 149 0 3.5万吨 日本舰队 10 3 8 160 97 4.1万吨 此外,北洋海军各主力舰都设有鱼雷管3-4具,但是,在黄海海战中,并没有对日舰实施鱼雷攻击。丁汝昌在汇报战况时,也只字未提己方发射鱼雷,而只说日舰对经远和致远发动鱼雷攻击。购舰时就配备好的大批鱼雷在战争爆发后可能也和大批开花弹不在舰上一样,被放在基地的仓库里派不上用场。另外,各舰炮弹数量也未带足,海战时炮弹在五个小时内用尽。战至最后,未受大伤仍可继续打击日舰的7000吨巨舰定远、镇远弹药告竭,分别仅余12英寸口径钢铁弹3发、2发,而且定远、镇远无法追上日舰
不得不停止追击退出战场。 如果考虑到上面所提到的库存弹药可能是因为无法使用而搁置的,则丁汝昌责任就较小,但李鸿章的责任并无减轻。担任天津军械局总办、负责军需供应的张士珩是李鸿章的外甥,供给海军的弹药不合格。梁启超评论说:「枪或苦窳,弹或赝物,枪不对弹,药不随械,谓从前管军械之人廉明,谁能信之?」另外,丁汝昌战前提出在主要舰船上配置速射炮以抵消日舰速射炮的优势,需银六十万两。李鸿章声称无款。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战败,他才上奏前筹海军巨款分储各处情况:「汇丰银行存银一百零七万两千九百两;德华银行存银四十四万两;怡和洋行存银五十五万九千六百两 ;开平矿务局领存五十二万七千五百两;总计二百六十万两。」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清军对日军情报全无。日舰队全体出击也不知道,以致准备不足,但以海战而论双方皆不分胜负。因为日军歼灭清军没有成功,清军则运兵朝鲜成功。
参考: zh. *** /w/index?title=%E7%94%B2%E5%8D%88%E6%88%B0%E7%88%AD&variant=zh-#.E7.BB.93.E6.9E.9C.E5.8F.8A.E5.BD.B1.E5.93.8D
甲午之战最大影响就是日本二次世界大战投降归还之前割让的台湾及附属岛屿时故意漏了钓鱼台羣岛,让美国当琉球群岛的一部份接管而日本心知肚明稍后美国必会退出,这样便可明正言顺霸占,可惜的是当时中国 *** 为何不据理力争呢?这就好比英国归还中国香港时是否可保留南丫岛呢?

有哪些关于北洋水师,甲午战争的冷知识?

这方面的冷知识挺多的,下面随便写十条大家看看:

一、日本拥有铁甲舰的 历史 比清政府早,数量也更多。早在幕府时期,德川幕府就在法国订购了一艘铁甲舰,那就是“甲铁”号。此后日本又先后购买了“龙骧”、“扶桑”、“比睿”、“金刚”四艘铁甲舰。之后才有北洋水师购买“定远”、“镇远”之事。

而清政府第一艘铁甲舰也并非“定远”,江南制造局在1875年下水的“金瓯”号虽然只是一艘蚊子船,不过其水线有装甲带,从定义上来说,也属于铁甲舰。因此这才是中国第一艘铁甲舰。

“甲铁”号铁甲舰

二、北洋水师里口径最大的火炮是“定远”和“镇远”的305毫米主炮。不过因为其倍径只有25倍,炮管短,因此炮弹穿甲能力反而不如“平远”上所用的260毫米35倍径克虏伯炮,只和“致远”等舰使用的210毫米35倍径克虏伯炮差不多。

三、按照最初的设计方案,“定远”除了4门305毫米克虏伯主炮外,副炮将用210毫米克虏伯火炮。不过后来监造官刘步蟾认为新式的克虏伯150毫米长倍径火炮威力和旧式210毫米火炮相当,所以最后在他的建议下换成了克虏伯150毫米火炮。

四、最早建议从陆军中选择一个老成持重之人出任北洋水师提督的实际上是沈葆桢,而不是李鸿章。沈葆桢认为现在船政学堂的学员太年轻,还没有经过足够的考验,不知道谁能胜任。但是创办水师迫在眉睫,不如从陆军中挑选合适人选。李鸿章最后接受了他的建议。

而且丁汝昌能出任北洋水师提督并非因为他是李鸿章的亲信,此前他实际上已经赋闲多年。而也正是因为赋闲多年,才会轮到丁汝昌来坐这个位子。真正李鸿章的亲信此时早就是功成名就,像刘铭传这种更是成为了地方大员,北洋水师初期只有几艘蚊子船,初期连个正经职位都没有,他们才没兴趣来呢。

五、北洋水师丁汝昌的权限其实没想的那么大。像北洋水师的后勤都是由旅顺营务处负责,丁汝昌只有在使用炮弹时才能去请领所需部分,日常炮弹储备什么的他根本没法管。所以虽然丁汝昌多次提出增加炮弹储备,没人理他也没办法。

六、按照职务来说,北洋水师内部排名第二的并非刘步蟾,而是北洋水师左翼总兵林泰曾。只是因为刘步蟾能力强,所以后来事实上成为仅次于丁汝昌的第二号人物,把林泰曾挤了下去。

刘步蟾

七、福建船政学堂曾经派遣学生去英国留学。不过其中刘步蟾等人因为此前有留洋经历,因此在这次去英国留学时安排他们直接上舰实习,没有参加考试。而大家熟知的邓世昌则因为不是福建人,留学经费是福建出的,所以虽然成绩优秀,却没有轮到留学资格。

八、北洋水师里按照职务来说,排名第四的就是邓世昌,第五则是大家熟悉、但是评价完全相反的方伯谦。重用邓世昌的原因很简单,他是军官中少数不是福建籍的,正好用来平衡。至于方伯谦虽然是福建人,但是他为人圆滑,主动向李鸿章、丁汝昌靠拢,自己也不用福建同乡,也是平衡的棋子。

邓世昌、琅威利和“致远”官兵合影

九、通常认为在长崎事件中,采取强硬态度的是英国教习琅威利,最后丁汝昌克制双方才没开战。不过根据目前清日双方的会谈纪要和向国内的汇报看,丁汝昌的态度比琅威利强硬得多。而根据日方记载,琅威利还多次私下和日本代表会面,泄露北洋水师情报给他们。这也是后来李鸿章、丁汝昌越来越排斥琅威利的原因之一。

而另一个原因则是根据英国海军部记录表明,琅威利在北洋水师里的目的并不简单,涉及到了英国控制北洋水师的企图。这也是双方最后撕破脸的最直接原因。

十、“定远”和“镇远”的305毫米火炮炮弹口径虽然大,但是其威力有限。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发射的305毫米炮弹至少有10发击中了日舰。不过只有其中一发击中“松岛”堆积在甲板上的炮弹并引发殉爆,造成“松岛”重创。其他大部分炮弹造成的破坏有限,其中“西京丸”更是中了4发305毫米炮弹不过轻伤而已。

北洋水师成军后访问日本,停泊在长崎港口。李鸿章的想法是,以清朝的铁甲巨舰威慑日本,使它不敢小瞧中国,尽而打消侵略中国的意图!不能说李鸿章的战略意图没有合理成分,但从根本上说,李中堂仍然没有看穿日本灭亡中国的狼子野心!他太小看日本了。

当长崎市民看到停泊在家门口的北洋水师,旌旗招展,船坚炮利,军容齐整时,不禁大惊失色!认为中国已经拥有与西方列强相同的海军舰队了。偏偏就在此时,节外生枝。海军士兵,登岸观光购物,进入 娱乐 场所消费,与老板发生矛盾,演化为打架斗殴事件。老板报警后,北洋水兵又与警察发生严重斗殴事件!

客观说,这反映出北洋水师军纪方面是有问题的,丁汝昌未严加管束,导致接下来发生更加严重的冲突!数百名赤手空拳的海军官兵上岸观光购物时,遭到伏击在那里的日本警察,群众用砍刀,木棒,石块袭击!北洋水师官兵遭受重创!死伤多人!

事件发生后,李鸿章紧急采取措施,一面令丁汝昌做出开战姿态,一面召见日本领事,表明中国立场与态度!海军顾问英国人琅威理,主张强硬对待日本,直接向日本开战,趁日本海军尚未发展起来,将其消灭于摇篮之中!然而最终双方以谈判解决问题,基本体现平等地位,中国并未以强凌弱!可这件事后,日本却认为中国凭借坚船利炮欺侮了日本,全国上下兴起大建海军热潮!天皇节衣缩食拿出宫中费用支持购舰,甚至普通民众都捐款捐物为海军出力。消灭北洋水师,打败中国,占领台湾,朝鲜成为了日本朝鲜上下的共识!

1,黎元洪刚出道时,也是跟着北洋混的。后来,他去了广东水师服役,在广甲舰任职。1894年的南北海军大会操,广甲舰也前来“会操”。结果,遇上甲午战争,广甲舰被“借用去参加了黄海海战。海战中,广甲舰触礁搁浅。为了躲避日军舰船追捕,黎元洪跳进海里,游了回来。


命不该绝,必有后福。后来,黎元洪跟着张之洞混。辛亥革命时,革命党为了找个有资历的人当领袖,把黎元洪从床底下拉出来,拿枪逼他当上了湖北军政府都督。

2,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只是吨位第一。而且,那时候亚洲只有三个国家有正规海军:中国、日本和沙俄。沙俄在当时在远东地区还没有合适港口,只有几个护卫舰。三国干涉还辽后,沙俄才开始在旅顺口驻扎更多战列舰。


所以,这个亚洲第一没啥意思。

如果排名能增加战斗力的话,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和广东水师单独拿出来,也能排进亚洲前十名。

3,北洋水师的军官是“双饷制”:官俸和船俸。船俸相当于岗位津贴,比官俸还要高。

例如:提督,官俸是3360两/年,船俸是5040两/年。

总兵,官俸1584两/年,船俸2376两/年。

官俸最低的“经制外委”,也有144两/年。


4,北洋水师普通兵匠中,饷银最多的是“电灯匠”,月饷30两!!!其次是“鱼雷目”,月饷24两!剩下的月饷,大都是十来两银子。最低的夫役,月饷只有6两银子(在岸上是3两银子)。

(文|勇战王聊 历史 )

以下是来自一位近代海军史专家讲的逸闻,未经证实:安徽省无为县高林镇汪郎中村,丁汝昌故里。村后山上人迹罕至的深处,赫然有十二座坟墓,墓主是村里的十二位女性,死亡日期是同一天。守墓的老人说,她们是在同一天服毒自尽的,因为,她们的丈夫,是丁汝昌从老家带出去的十二名亲兵。丁汝昌在威海自杀殉国后,他的亲兵们,在刘公岛海滩上集体切腹自杀殉国。消息传到安徽老家,他们的妻子们,在同一日集体服毒自尽,追随丈夫而去。我一直想去实地走访,但没成行。

1894年9月上17日中午12:50分左右,

大清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大东沟展开殊死搏杀,双方各种口径舰炮猛烈对轰,

第一回合:北洋水师超勇、扬威被击沉,舰队司令丁汝昌受伤。

日本最弱的三艘战舰逃离现场。

第二回合:北洋水师主力舰致远、经远被击沉,邓世昌、林永升壮烈殉国,济远逃跑以后广甲也跟着跑了。

日本剩余九艘主力舰皆是轻伤不影响战斗力,

战场对比是9:4,北洋水师占据绝对劣势,大败亏输已成定局。

凶险万分的第三回合开始后,北洋水师战场仅剩定远,镇远,靖远,来远四舰,

日本联合舰队得意忘形的做了分工:剩下九舰兵分两路,本队围攻定远和镇远,第一游击队围攻靖远,来远,集中火力企图全歼北洋水师,完美收官。

靖远管带邱宝仁和来远管带叶祖珪从来没有一起组队训练过,日本人的险恶用心二位管带看的明明白白,但是靖远中弹100余发,来远更惨中弹200余,两舰都被打的遍体窟窿,无耻的日本人使用的是不但能炸还能燃烧的“下濑炸药”,北洋水师战舰中弹后都烧起大火,所有官兵只能一边还击一边扑火。。。

靖远,来远如同燃烧的马蜂窝,战则全军覆没,不战国家岂能容你。。。此时靖远舰却给来远发出了一条旗语:西行!

这特么是要往西边跑啊,心领神会的来远舰跟着靖远奇迹般的冲出第一游击队的包围往西而去,

正在浴血奋战的定远,镇远官兵看到了跑走的靖远和来远,悲愤之余破口大骂,济远跑了、广甲跑了、这靖远,来远也跑了,一群懦夫败类。。。骂归骂,骂完还得对付日本人,定远,镇远身陷重围不容任何闪失,否则全军覆没。

辣么,靖远和来远是真的跑了吗?

不是,这是靖远管带邱宝仁的高招,也是唯一能挽救危局的办法,缺点就是看日本人是否智商够高,

邱宝仁的计划是向西靠近大鹿岛,背靠陆地一边救火一边还击,由于有陆地的限制,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难以形成包围,很难在对战中击败靖远,来远,等扑灭大火以后重回战场跟定远,镇远汇合,四艘主力舰还有得打。

看到向西而去的靖远来远,日本第一游击队司令官坪井航三得以至极命令:追上去,打沉他们。

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表示默认,至此黄海大战的转折点出现,追上靖远来远以后,坪井航三立马明白上当了,他应该很本队一起留下继续围攻定远、镇远才对,现在很鱼刺卡喉一般,背靠大鹿岛的靖远来远很快扑灭了大火,一边小炮儿打的风生水起,一边寻机返回战场跟定远,镇远汇合,

看到靖远来远重回战场,定远镇远官兵一片欢呼,刘步蟾林泰曾眼角有泪:好兄嘚,误会你们了。。。

得到救援的定远官兵士气大振,305毫米前主炮一炮打中日军旗舰松岛,而且是一炮两响,松岛上的弹药引发殉爆,跟火山爆发似得

如何从军事角度谈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

既然题目是问从军事角度谈甲午战争失败原因,那么我们就抛去大清内部的政治因素,官兵的意识,朝廷的意志,以及战争后期消极求和等等,单就北洋水师装备和战术的角度分析,北洋水师究竟败在了哪里?

一、

整场甲午中日战争,就没有打几场像样点的仗,基本都是被日本追着打,屡战屡败,毫无招架之力。

只有一场战役,是清军主动出击,且败得没有那么惨的一场,它就是黄海海战,也叫大东沟海战。这场战役北洋水师损失了五艘军舰,但日本联合舰队虽然也受到重创,但未损失一艘,且黄海制海权从此落入日本手中。

由于这场战役双方均有12艘军舰参加,且整体吨位上相差无几,具备可比性。那我们就以这场战役为标准,分析一下,甲午海战,北洋水师为什么会败?有没有胜利的可能性?

关于这场战役,历来争议较多,仍然抛去政治因素,比如光绪帝责罚丁汝昌,命他火速跟日本决战,李鸿章为了平息舆论压力,不得不让丁汝昌主动巡航黄海,因此导致的准备不足等。

单看这场战役,包括当时的舆论,以及后来的研究者,往往把这场战役失败的因素放到了丁汝昌身上,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舰队队形的选择,当时北洋舰队是采取的犄角雁行阵"人"字形,是两两互为犄角,不利于火力展开,且无法发挥军舰的机动性。

二是北洋舰队的混合编组,以镇远号和定远号为中心突进,限制了其余军舰的灵活发挥。

三是作为总指挥的丁汝昌,在敌方首轮攻击下便负伤倒地,导致指挥系统崩溃,各军舰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指挥,导致失败。

四是弹药不足,比如至今令人惋惜的致远舰,就是因为打光了炮弹,邓世昌才下令撞击日军旗舰“吉野”号,最终被击沉。

首先,看北洋舰队选择的阵型问题,当时双方舰队突然碰面,并非是北洋水师的伏击战,而是遭遇战。

既然是遭遇战,那就要在很短的时间确定阵型,可以这么说,“人”字型阵型是符合北洋舰队特点的。

北洋舰队真正的威力在于每艘军舰的主炮,口径大,伤害高,“人”字型是最能发挥这种优势的。要知道在甲午海战之前,世界范围内也发生过几次大的海战,比如利萨海战和特拉法尔加海战。

这两次海战,基本都是采用大面积横过来冲敌舰进攻,靠主炮轰,获得胜利。北洋水师训练这么多年,又是请的英国高级顾问琅威理任副提督,有关阵型早就研究透了。

所以,这个阵型并没有问题,是可以发挥出北洋水师的优势的,毕竟军舰的性能除了两艘铁甲舰以外,其余的都比不上日本舰队。

再看以定远舰和镇远舰为中心,高速冲击敌舰,转过来再近战的战术,其实跟第一个分析差不多。北洋舰队的火力中心在主炮上,侧弦火力根本比不上日本舰队,利用重装甲的军舰前面掩护吸引火力,后面往前冲,距离越近,对北洋舰队越有利,这种战术是可行的。

有点类似于二战期间德国的坦克闪击战,坦克打头阵,往前冲,后面跟上步兵。如果没有铁甲坦克扛着火力,你步兵的枪法再准,达不到射程,也是白搭。

毕竟比射程,比航速,除了定远和镇远,其余舰艇根本不行,若再驶不近敌舰,他们就是活靶子。

三是舰队指挥问题,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刚刚开战,总指挥就负伤倒地,且帅旗被打落,信号索具也损毁,导致舰队失去指挥和联络。

但在丁汝昌倒地之前,开战之时,他还是下达了一条命令的,其实也够了:


“各小队须协同行动;始终以舰首向敌;诸舰务于可能之范围内,随同旗舰运动之。”


这句话就把刚才我们讲到的两条战术讲清楚了,舰首必须向敌,这样才能发挥火力。随同旗舰行动,这样可以依靠旗舰的厚装甲吸引火力,降低损失。

又提到各小队协同行动,就是互为犄角的两两小队,等于是把指挥权放到了每一个小队身上,让他们自由发挥。这样即使总指挥出了问题,也不影响各个小队发挥。

要知道定远和镇远主炮是305毫米炮,任何敌舰吃上这么一炮,都得要了他们老命。而整场战役,定远和镇远一共被命中了300多炮,但在强大的装甲保护下,几乎没受伤。

综合来讲,北洋水师的战术是可行的,跟着旗舰冲锋,冲到各自对着的敌舰前猛轰,至于胜败,就看敌方了。之所以后来打败了,是因为日本舰队看出了北洋舰队的意图,利用其舰船跑得快优势,反向迂回,把北洋舰队的阵型打乱。再加上丁汝昌的旗舰指挥被毁,无法及时变更阵型,导致了军舰的乱阵。

敌舰跑得快,再利用他们的火炮射速快,威力大优势,很快,北洋舰队中比较弱的军舰中弹下沉或者失去战斗力。

就像德军的坦克闪电战,冲过去也就赢了,如果冲过去没冲到敌军,反而被人家迂回到身后包围了步兵,也够他吃一壶的

四、

最后是弹药问题,也是我们重点要讲的问题:

杨角风读书的时候,历史书上就有这么一段记载,讲得是邓世昌视死如归,在炮弹打完之后,驾驶致远舰冲向敌舰,吓得敌舰掉头就跑,边跑边放鱼雷,结果命中致远舰。随后,邓世昌落海,有士兵扔给他救生圈,他不要,他的狗叫太阳,也来救他,结果被他按到水里淹死了。

当时感动得哇哇地,但是感动之余,我们也要思考一个问题,邓世昌为什么要驾驶致远舰冲撞敌舰呢,真的是因为弹尽粮绝了吗?

其实并不是,北洋水师背负的恶名,整整背负了一个世纪!其实北洋官兵既没有在主炮上晒过衣服,也没有让炮筒落满灰尘,更没有克扣军饷,炮弹不足或用沙子替换火药……

2021年致远舰残骸被打捞出来,惊讶地发现其鱼雷管竟然装满了鱼雷,而且军舰上弹药仓都在。不仅如此,在沉船现场还陆续发现钢炮(主炮)、子弹、炮弹、10管加特林机炮等。

由此可见,致远舰并非是弹尽粮绝,邓世昌驾驶军舰试图撞击敌舰,是有其他原因的:

从致远舰沉船鱼雷仓挂满鱼雷来看,其实更可能是邓世昌要致远舰驶近敌舰,以发射鱼雷。因为当时其主炮被炸毁,现有武器已经无法伤到敌舰,只有鱼雷还有威力。而那时候的鱼雷根本不像现在,很多军舰不愿意用,非但不准而且威力还小。

除此之外,作为北洋水师跑得最快的舰,是可以用于撞击敌舰使用的。实际上,当初邓世昌要撞击的日本所谓的旗舰“吉野”号,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被日舰春日号装甲巡洋舰拦腰撞沉。

而且,致远舰据研究,也并非是日舰的鱼雷击中,而是被日本舰队的大口径火炮击中了弹药仓,或者锅炉房,导致了大爆炸,这才沉没。


本文标题: 甲午战争沉舰「靖远」舰遗址水下考古发现大口径炮弹,「炮弹掺沙」无实证,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8976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战国以后没有一个割据政权把“韩国”作为国号的法蒂玛王朝和马穆鲁克苏丹国有什么联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