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的诗。

发布时间: 2023-03-04 09:02:2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2

《题西林壁》古诗句《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全诗如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的诗。

《题西林壁》古诗句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全诗如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古诗<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缘:同“原”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各不同:不相同.
题:书写;题写.
侧:从侧面看.
识:看清楚.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题:书写,题写.
【诗意】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其他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本来自己就身在庐山之中.
作品:题西林壁
体裁:七言绝句
年代:北宋
作者:苏轼
原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缘:因为。
此山:指的是庐山。
直译: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题西林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

版本一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版本二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看山总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古诗翻译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古诗赏析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题西林壁》的古诗词?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提示深刻的哲理。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

2.横看——从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4.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

5.缘——因为。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自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是古诗词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本文标题: 《题西林壁》的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8971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秦始皇的相貌真的十分俊美吗即使无法观察到,小于普朗克长度的长度单位是否存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