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德”是什么意思,是通“得”吗

发布时间: 2023-02-27 22:01:2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0

老子《道德经》中的德是什么意思?德:心行、行为。德的甲骨金文象形有目有心有行。《道德经》现在可见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荆...

《道德经》中的“德”是什么意思,是通“得”吗

老子《道德经》中的"德"是什么意思?

德:心行、行为。德的甲骨金文象形有目有心有行。

《道德经》现在可见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郭店楚墓竹简》中的《老子》篇章,该版本最为原始、古朴,也是最接近原文的,在内容、章节顺序上与其他版本有很多不同,与现在的通行本差别更大,可以断定现在的通俗通行本是经过了不同朝代不少人的增删修改之后形成的版本。

以通行本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引自百科)为例:“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对其中“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的各家解读可谓是多如牛毛,然而在最早的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对应的第一简中根本就不是“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这几个字,而是“绝智弃[下+又],民利百[人+不]”

《道德经》的版本有多种,傅本、河本、想本、王本、今本都、郭店楚简本等不同年代王公贵族随葬的《道德经》版本。现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比马王堆帛书本的《道德经》年代早100多年,其它版本,傅本、河本、想本、王本、今本都是汉代以後的版本。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甲乙两种帛书《老子》,是西汉初年的版本,把《德经》放在《道经》之前,也受到学者的重视。

道德的德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道德的德什么意思 这个词要溯源到《道德经》,,德即得,有得到的意思,道德即得“道”的意思。而具有行为规范意味的“德”如德行,这层意思应该是:从“道”里面德(得)来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样来的,其实具有很深的哲学意味,跟现代说的思想道德的道德不是一回事。

问题二:道德是什么意思 道德,指衡量行为正当的观念标准,是指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不同的对错标准是特定生产能力、生产关系和生活形态下自然形成的。一个社会一般有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只涉及个人、个人之间、家庭等的私人关系的的道德,称私德;涉及社会公共部分的道德,称为社会公德。
道德相对主义者认为,道德和文化有密切关系:虽然人类的道德在某些方面有共通性,但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同样一种道德,在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中的外在表现形式、风俗习惯往往也相去甚远。

问题三:道德是什么意思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指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也指那些与此相应的行为、活动。道德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道德包含着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内容。客观方面,指一定的社会关系对社会成员的客观要求,包括道德关系、道德理想、道德标准、道德原则和规范等等。它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为政治道德、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和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等等。道德的主观方面,包括道德行为或道德活动主体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等。这方面的内容构成了道德原则和规范,它要求转化为个人道德的实践,实现这个转化过程,需要通过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提高个人对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则、规范的认识,从而逐渐形成个人的道德信念、道德习惯和道德风格。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问题四:道德的含义是什么 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贯串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等。它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标准和行为准则,来约束人们的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并与法一起对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有时专指道德品质或道德行为。
道德是对人的社会性的自我约束和心理约束意识。
不同的社会可以有不同的道德标准,但是任何一个社会的道德标准都是以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秩序为目的。
对道德的维护,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社会性的维护。需要从宗教、教育和国家机器的作用多方面来实现。
(一)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是社会物质条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各种社会道德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而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其道德也必然居于统治地位。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又必然引起社会道德的变化。可以说,利益是道德的基础.
道德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起源问题非常复杂。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只有发生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关系,而且人们自觉意识到这种关系时,才会出现道德问题。
道德得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是人类通过劳动形成的。
道德的特征及其作用特征:
1.把握世界方法的特殊性。
2.实施手段的特殊性。
3.主要是以个人为主体来认识和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的。
4.道德具有特殊的稳定性。
5.判断对象的特殊性
6.调节范围的广泛性。
(二)在中国哲学史上,“道德”指“道”与“德”的关系。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论语・述而》)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会图景,“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因儒家以仁义为道德的重要内容,故也以仁义道德并称。《老子》中的“道”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德”和“得”意义相近,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对于“道”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己,亦称为“德”。《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认为“道”和“德”虽尊贵,却不是什么主宰(“命”),而是一切任其自然的。韩非认为:“德者道之功”,把“德”释为道的功用。北宋张载提出:“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正蒙・神化》)认为“德”是气之体,“道”是气之用。
老子所写的《道德经》受全世界推崇,是相当出色的一部著作!
(三)合乎道德。例:这是不道德的行为。
最新研究成果显示,道德也许并非后天训练养成,而是上天赐予人类的除智慧之外又以厚礼。大脑腹内侧前额叶皮层(VMPC)也许就是道德观念形成的物质基础。它使人对他人受到伤害厌恶。腹内侧前额叶皮层病变的病人会失去部分公平性、犯罪感、羞耻感。
道德人物
刘绍安,男,生于1923年2月,汉族, *** 党员,部队离休干部,现住江苏省泰兴市蒋华镇新市村。50多年来,刘绍安信守与战友达成的“生死之约”,无怨无悔照顾牺牲战友的父母和弟弟、妹妹,用一生演绎“一诺千金”的情义和诚信。
1951年,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上,上甘岭战役打响了,来自山东新泰的排长刘绍安和来自江苏泰兴的副排长张志久两人在战壕里约定:“万一我们中有一人死了......>>

问题五:道德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编辑词条道德
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
道家则以为所谓天地万物之自然为“道”,而各种事物所得之自然为“德”。对人而言,便是品德。宋明理学家把“德”称作是实行某种原则,有所得于心。
德 dé
编辑本段浅解道德
道德是由道与德两个并列的词组成。
道是道路、行径、方式。
德是行为的表现。
道与德组合到一起,意义上就发生了变化,就有了道德的新义。
道字变成动词。
德是由道决定的。有道产生的德,演化成了道德。
现在人们把道德的意思着重地表现在德字上。
意思就是,不论你以什么道,只要能产生好的德果,人们都是乐意的。
在学术方面,道就道,德就是德,是不容混淆的。
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可以把道德做为一个德字的意思去应用。
在很多事情上,人们只究其结果不问过程。对方不论采取什么道,表现出来的德是直观的。
所以,大多情况下,道德就是德的意思。
[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通常讲的道德
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
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这一概念说明,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
范。道德总是扬善抑恶的。道德与法律不同,它是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
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
道德一词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现了“道德”这个词
语。“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德”表示对“道”认识之后,按照它的规则把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从中国儒家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始,千百年来.
人们就一直重视道德问题。  道德是行道积德――实践真理、发展真理。
真理就是大道。行道,就是创造条件、建立机制、运行和谐发展、大家都赢的客观规律,创造和谐发展的客观实际,是运用科学、实践真理。积德,就是不断创造和谐发展的客观实际,是追求真理、发展真理。行道积德就是道德。
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破坏和谐发展,是不讲道德;平等互利、诚信互助实现和谐发展,是一般道德;助人为乐、奉公为乐促进和谐发展,是高尚道德;舍己救人、为公牺牲在行道积德上达到了顶峰,是最高道德。道德的这种阶级(等级)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高尚道德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自然是高度和谐发展的社会。这是和谐道德观的基本观点。
行道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普遍接受大道的理念,明确发展的方向、目标与指导思想,这是精神条件。二、创造出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保证,在经济上首先要消灭贫穷与垄断这两极分化,普遍建立生活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物质条件。三、建立个体与群体行为的和谐制约与激励机制,就是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与风俗习惯,这是社会运行条件。只有具备了这三个条件,才能普遍运行和谐发展、大家都赢的客观规律,使社会向高度和谐发展的理想目标靠近。
【释义】
(一)道德,品行;特指好的品行。参见词条“道德(一)”。例:品德|公德|德育|德才兼备。
(二)情义;恩惠。例:功德|积德|感恩戴德|《书・盘庚上》 “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
(三)心意;信念。例:同心同德|离心离德。
(四)感德。例:《左传・成公三年》 “然则德我乎?”
(五)事物的属性。例:章......>>

问题六:何为“道”何为“德”,“道德”的含义是什么 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见,“道”是人关于世界的看法,应属于世界观的范畴。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意为风俗和习惯。
道德是以文明为方向,以礼义廉耻忠孝节悌为核心内容的一种社会主流价值观下的非强制性约束法则。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顺理则为善,违理则为恶,以善恶为判断标准,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德。

问题七:道德是什么意思 道德
[拼音]dào dé
[释义]
1.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2.老子《道德经》的省称。3.僧道修行的功夫、法术。
[例句]
汉代经学家则为其注入伦理道德内涵,主要体现于经书笺注及用以干预现实政治伦理。

老子的道德经中的道和德指什么?

麻烦要详细说明一下!!!谢谢
楼主你好,我相信楼主知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说明了“道”不可说出来,“大道无形”,要抱着“无”的态度去理解大道,《道德经》受《易经》很大的影响,道相当于自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无时无刻的在影响着我们。现在可以说出大道,都是人们根据事物的特征弄出来的,所以“名可名,非常名”正是这个意思。德的意思 1普通众生贪“得”。
德:〈集韵〉德,行之得也。道德经中,德,通得。
* n h1 k% L7 z老子所用的德字,使用了当时德字的普通含义,那就是知、仁、义、礼(《周礼·地官》中,列出六德:知、仁、圣、义、中、和)。

下德:有为之得。行,能得知、得仁、得义、得礼,这在当时,是受社会普遍接受并提倡的。而老子,却称其为下德。M; q上德:无为之得。老子自立上德概念,指明“不德”便是上德。不德,即是行上能“不得知、不得仁、不得义、不得礼者”,如此以“得无”为德者,老子称其为上德。$ H% ^3 i7 B' ]7 p8 Y% S

可见,老子的“上德不德”,实际就是“上得不得”。( e# ?1 B* p+ t% `4 Y6 B
凡夫只知道“得有”,即便“得有”中最上之“德”者,也还是得有,得有即是凡夫,无一例外。而圣人,在道者,则以“得无”为上,“不得”就是圣人;即便“得有”中最上之“德”,圣人也是“不德”的,还是得无。

世间普通众生都是贪得无厌的,都是追求得得得,哪个肯放下,哪个肯不得呢?
老子提出:“不得而得”,从世间解,得,上升了一个层次。
道德经开篇,大声疾呼,“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无疑是告诉我们,不得,才是最好的“得”。乍看,有点大人欺骗傻瓜小孩的味道。其实不是欺骗。请看:世间解。
) o$ R' J4 v- T得,是不得,形式逻辑上是违背矛盾律的。辩证的看,不矛盾。时间上看,眼下不得,可以成为将来大得的原因,如渔业规定的的禁捕期。空间上看,此处不得,别处大得。站在这个角度看是小,站在那个角度看就是大。这就是不得而得的世间解。这是事实。事物本身就是辩证的。老子正是懂得这样辩证看问题,才令我们信服,信服他的辩证法,信服他的辩证言论。我们才在现实的逼迫下,勉强接受老子“不得”的言论。
这个层次,我们还存在“小失大得”的贪念,但是,却肯“不得”了。这比最初只知道一味去得,上进了一步。这样,这个世间,至少有一部分人,迈上了一个台阶,高出了那些只想“得”者一头。
但这是老子的钓饵,他的目的,绝不是到此为止。
,
3不得而得,出世间解,得,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出世间,是老子的目的。不辩证去看,只这样直观,“不得,也是得的”。只不过需要解释,那就是“得无”。得无,是不得而得之出世间解。说穿了,不得,就是不得,得无也是不得嘛。换句话说,老子的“不得”,进一步理解,不是什么辩证法,而是真不得。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认定老子比哲学家们高明的多;才知道老子是有修行层次的;才知道老子是悟道者。老子不得主张,不是唱高调,而是说出了事实真相,事实就是不得的。修行一旦归根,回归到玄,老子说:亲,不可得,疏也不可得;贵不可得,贱也不可得;利不可得,害也不可得。进而推知,有不可得,无也不可得;福不可得,祸也不可得;大不可得,小也不可得。等等,一切对立双方,都是不可得的。达到这样高度,就是玄同,也即与玄相同了。得?得一个让老子看看,什么都得不到的,原本便是不可得的有人说,得无,还是得,得那个无。这样理解也是可以的,反之,老子就不会说“上得不得”了,老子正是抓住“得”的诱惑力,才不直接说“不得”,而说“得”的。关键是,老子的得是“得无”,哄骗小孩的把戏。动真格的,做到“得无”,我们肯吗?那可不是得有啊。那是令我们“放下”啊。
所以,把“得无”叫“得”,是老子的巧妙手段;是对不得的我们,一种安慰。看到老子的“得”字,我们象小孩一样高兴以为真得,就是小孩了。
有人问,不得,哪个能做?
最初不得,如平常人的善良举动,就是不得。上升一个层次,母亲喂养子女,就是不得。能够把世间一切看做是自己子女,不得之心就定了。佛祖就是这样看世间的。

4达到玄同境界,进而回归大道,得,上升到最高层次:“得而无得”。3 f& o' t$ |& u% j3 a' ]& f1 X
修行一旦达到回归大道,这样境界中,即便得,也明白是不得了;即便有,也明白是无了。打个比方,做梦,知道是梦了,得什么,都清楚是梦幻,清楚是假的,手中紧握元宝,也知道是没有的了,这就是“得而无得”了。到这个境界,就知道老子所说的“为而无为”,“争而不争”,到底是什么含义了。
4 ?, v+ k! h* L% q: f: L: b) U老子的德字,运用的很神妙。普通众生都能接受。即便修行到巅峰,德字也不失其用。
道指阴道 经指月经 本意阴道里面来月经
道是圣人之道 自然之道

《道德经》中,“道”和“德”分别是什么意思?

本文标题: 《道德经》中的“德”是什么意思,是通“得”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8830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历史典故】-你知道 “胡说八道”的由来吗如何让一个外行理解无线通信技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