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其他的小皇帝都是用刀斧手或者趁权臣不备杀之 而康熙要弄一群小太监练习布库对付鳌拜

发布时间: 2023-01-31 16:07:2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6

康熙是怎么铲除鳌拜的?康熙设计擒鳌拜:康熙一方面在表面上麻痹鳌拜,一方面选择一群身强力壮的少年练习扑击之术。1669年5月,康熙...

为什么其他的小皇帝都是用刀斧手或者趁权臣不备杀之 而康熙要弄一群小太监练习布库对付鳌拜

康熙是怎么铲除鳌拜的?

康熙设计擒鳌拜:

康熙一方面在表面上麻痹鳌拜,一方面选择一群身强力壮的少年练习扑击之术。1669年5月,康熙决定采取行动。他首先将鳌拜的党羽以各种名义派出,削弱鳌拜的势力,然后派人将鳌拜召入宫中擒获。鳌拜的党羽在此之后也被一一擒拿。

他下诏说:“鳌拜愚悖无知,诚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战功,贷其死,籍贯没拘禁。” 也就是说,鳌拜因立过许多战功,所以免于一死而终身监禁。

对于其党羽也给予了不同的处罚。同时恢复了苏克萨哈的职位。这种措施稳定了满清的朝局。康熙剪除鳌拜后,废除了辅政体制,收回了朱批大权。自此才真正开始了亲政。

扩展资料:

《鹿鼎记》写韦小宝与一干亲贵布库(满语,摔跤)少年,合力除掉鳌拜之事,大体符合史实,不过,鳌拜仅被布库少年擒住。据法国传教士白晋《康熙帝传》载,康熙念鳌拜有功而禁锢之,前者在禁所抑郁而死。

其时康熙不过十五六岁,缘何对顺治帝托孤的重臣下手?普遍认为,鳌拜操纵朝纲,危及康熙,故废之。这种看法至少是不全面的。祖宗有训,“凡事不可(大臣)一人独断”(《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即使是顾命大臣,亦不能擅自处理政务,须与其他辅臣协商,并请示皇帝或太后。

康熙之所以要废掉鳌拜,固然是因为鳌拜没把少年皇帝放在眼里,更重要的是,从中央到地方,遍布鳌拜党羽,宗室贵族亦夤缘党附之,连负责廷卫的上三旗都被他控制,康熙能不急么?

可见,鳌拜之所以能与皇权颉颃,实乃朋党之力使然。铲除鳌拜党羽后,康熙又接连除掉索额图党、余国柱党与明珠党。

谁知朋党如野草春生,又出现南北党争。康熙晚年时,围绕着立储问题,太子党、皇长子党、皇四子党、皇八子党之间,甚至包括皇帝在内的帝党“大打出手”,搞得统治集团内部乌烟瘴气。这个史上在位时间最长(61年)的皇帝,为平息党争,费尽心机而收效甚微。

有清一代,党争贯穿始终。例如雍正朝三次朋党案(允禩集团、年羹尧党和隆科多党)、同治光绪时期的帝党与后党。事实上,朋党源远流长,历史寿命差不多等同整个中国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康熙为何要废掉鳌拜



康熙自继位以来屡遭权臣鳌拜的欺凌,虽励精图治却仍然险象环生。康熙深知,鳌拜不除,自己就不是一个真正的皇帝,大清也将永无宁日。他颁布密令:铲除鳌拜,诛杀奸党。

刚上任的康熙手里并无实权,手里边能掌握的兵力也不过是京城的守卫。再说鳌拜是大清的第一员武将,门生众多。康熙和鳌拜实力悬殊,真要对抗起来胜负真不好说。然而康熙毕竟是康熙,他在细查千总以上官员的时候发现,九门提督吴六一不是鳌拜的人。其实这个吴六一,孝庄多年前就就留意了。吴六一绰号铁丐为人正直、执法无情,是一员猛将。康熙决定重用吴六一,给他加官进爵。孝庄听后回应到:有的人可以用钱买,因为他不值钱;有的人可以用官买;像吴六一这样的人,你得用恩义去换。于是康熙释放了铁丐的义父,以此表达自己的诚意。吴六一也不辱使命,成功的铲除皇宫外的危机,成功的支援了康熙。

再说慈宁宫里面,康熙的近卫和鳌拜进行肉搏。在这里,我特别佩服康熙的智慧。因为所有人都没有兵器,只能用拳头打。到了最后,魏东亭的飞身一脚给了鳌拜致命的一击。众人合力,终于制服了鳌拜。

康熙决意铲除鳌拜集团。鳌拜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行动稍有不慎,必将打草惊蛇,酿成大变。康熙决定不露声色,于是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满族的一种角力游戏,类似摔跤)为戏。鳌拜见了,以为是皇帝年少,沉迷嬉乐,不仅不以为意,心中反暗自高兴。康熙八年(1669)五月,清除鳌拜的时机终于到来。康熙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离开京城,又以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然后他召鳌拜入宫觐见。鳌拜此前常常出入宫廷,不是什么奇事。这次一召,他也就大大咧咧地来了。此前,康熙召集身边练习布库的少年侍卫说:“你们都是我的股肱亲旧,你们怕我,还是怕鳌拜?”大家说:“怕皇帝。”康熙于是布置逮捕鳌拜事宜。等到鳌拜入宫,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一代骁将就这样戏剧性地败在一群少年手下。

接着,康熙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当时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结果,累累伤痕和对上两代皇帝的功绩,终于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也确实是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或死或革。不久,鳌拜就在禁所死去。
  鳌拜被擒
  智擒鳌拜画
  至此,索尼已故,苏克萨哈被杀,四大辅臣只剩下一个无足轻重的遏必隆,鳌拜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虽然康熙已经亲政,但鳌拜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并不想归政于他。当时在康熙宫廷中的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说,在康熙十五六岁时,四位摄政王中最有势力的宰相(即鳌拜),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权威,因此,任何人都没有勇气对他提出异议。此时的鳌拜已经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康熙决意铲除鳌拜集团。鳌拜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行动稍有不慎,必将打草惊蛇,酿成大变。康熙决定不露声色,于是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满族的一种角力游戏,类似摔跤)为戏。鳌拜见了,以为是皇帝年少,沉迷嬉乐,不仅不以为意,心中反暗自高兴。康熙八年(1669)五月,清除鳌拜的时机终于到来。康熙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离开京城,又以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这时康熙皇帝早已布好六连环计策,意在生擒鳌拜。
  六连环  一连环:康熙和孝庄太皇太后联同“爱新觉罗家族、赫舍里氏家族、钮钴禄氏家族”。三大家族合并,共同对付鳌拜。

  二连环:索尼之子索额图奉命调任康熙侍卫,当天索额图在门外站岗,缴了鳌拜的武器。

  三连环:鳌拜所坐的椅子,右上角的腿是锯断又简单粘合的。因为他面圣,身子要朝皇帝那方倾斜,因此这折了的腿不会用上力。

  四连环:十几个布库少年中,最厉害的两个,一个在椅子后面服侍;另一个则端上在开水中煮了一个多时辰的茶杯,给鳌拜送茶。

  五连环:将生擒鳌拜的地点选在宽阔的武英殿。

  六连环:将训练好的十几名布库少年藏于武英殿内。

  此前,康熙召集身边练习布库的少年侍卫说:“你们都是我的股肱亲旧,你们怕我,还是怕鳌拜?”大家说:“怕皇帝。”一群小毛孩子,其实他们连鳌拜是谁都不知道。
  败  擒拿鳌拜当天,鳌拜受皇帝召见,进入武英殿。在门外,索额图让他交出武器。鳌拜大意了,心想:就算交出去他们也奈何不了我,再说一个小皇帝能把我满洲第一勇士怎么样呢?于是交出了随身佩剑。来到武英殿之上,康熙一声令下:赐座!鳌拜就坐在了那经过改装的椅子上。鳌拜身体向着皇帝,还好那条椅子腿很争气。否则历史就有可能被改写了!下面都按照原定的计划发展,功夫第二好的布库少年乔装成太监给鳌拜送茶,鳌拜接过茶杯,拿盖子的时候,觉得非常烫,要把茶杯摔了。但他不敢冲皇帝,因为那样是大不敬。身子就靠向了那条残废的椅子腿,这时,椅子后面的布库少年用力一推椅子,使鳌拜整个身子连同茶杯都摔在了地上。布库少年大喊:快来救鳌少保!(这哪是救他啊,这是要活捉他)这时早已埋伏好的十几个布库少年一拥而上。鳌拜还天真的以为他们是来扶自己的,哪想到他们竟是要擒拿自己!当把鳌拜弄得不能动弹了,康熙突然起身,读起鳌拜的30大罪状来。当念到“凌迟处死”时,鳌拜挣脱了这十几个孩子。脱下上衣,露出了满身的伤痕。指着康熙皇帝“我鳌拜一辈子,哪一天不是为了你们爱新觉罗打天下!你们却如此对我!!”康熙原定的凌迟处死鳌拜,已经不能实现了。后来经各大臣的建议,改为了终身监禁。一代骁将就这样戏剧性地败在一群少年手下。
先在紫禁城宫殿中擒住鳌拜,然后铲除其余党

鳌拜辅佐了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三代帝王,为什么到康熙时,他就叛变了?

鳌拜辅佐了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三代帝王,为什么到康熙时,他就叛变了?

有人说,鳌拜在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在位的时候,都忠心耿耿。可是到康熙当皇帝的时候,鳌拜却叛变了。那么,鳌拜在康熙朝究竟有没有叛变呢?


按照我们对皇权政治的理解,鳌拜确实是叛变了。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皇权政治,是以皇帝为绝对核心的政治。整个朝廷的政治规则,都是以维护皇帝的绝对权威而设定的。皇权政治从秦始皇汉高祖开始起步,最早的时候,皇帝还并不是有绝对的权威,相权可以有效地限制皇权。可是到了明清时期,当朱元璋废除宰相,取消相权的时候,皇权就成了绝对核心。整个朝廷中的所有大臣,都必须维护这个核心。

按照对皇权政治的这个理解,我们来看看,鳌拜在康熙在位的时候,究竟有没有去维护皇权核心。

在顺治皇帝选定的四个辅政大臣中,排位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鳌拜的排位是最后一位。不过,在整个辅政的过程中,鳌拜逐渐成为了四个辅政大臣中声音最大的那个人。也就是说,实际上的老大索尼并没怎么说话。老二苏克萨哈由于属于敌对阵营变节过来的,也不敢发声。老三遏必隆又依附鳌拜。因此,鳌拜不但成为四个人中声音最大的,而且也成为了真正的“老大”。

既然是辅政大臣中的“老大”,他的态度就十分重要。我们来看看他究竟做了什么。他先是强迫正白旗和他们的镶黄旗换地。当时包括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等正白旗的重要官员都不同意。鳌拜把三人判处死刑。

康熙虽然年少,但他却绝对不合适,把四个辅政大臣找来商量,同为镶黄旗的遏必隆附和鳌拜,索尼和苏克萨哈却都不表态。不过康熙发表了他的意见,不同意判死刑,改为把三人各打一百,没收家产。

但是鳌拜根本不顾康熙的改判,依然把三人判处死刑,并强行换地。

后来,索尼在提出归政于康熙后去世。去世后,苏克萨哈知道鳌拜要对付他,所以提前再次向康熙上奏说,要还政给康熙。

由于索尼说要还政,苏克萨哈又说要还政,因此,鳌拜不还政,也不行了。但是他又很不甘心,因此更加严厉地打击苏克萨哈。他给苏克萨哈列出24大罪证。不过这些所谓的罪行,都是描述性质的,比如“久蓄异志、心怀奸诈、欺藐幼主、不愿归政”等等。要把苏克萨哈处死。康熙自然不愿意鳌拜扳倒苏克萨哈,因此又不同意。但是鳌拜“攘臂上前,强奏累日”,不管康熙同意不同意,最终还是把苏克萨哈判处绞刑。

从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鳌拜实在没有要维护皇权“绝对核心”的想法,他两次否定康熙的旨意,这其实已经是在“谋逆”了,完全可以判鳌拜一个死罪。从这个角度来说,鳌拜确实已经叛变了。

不过,这个判断显然又不对。为什么不对呢?

因为当时的清朝,政治体制事实上并不完全是皇权政治,而是处在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向皇权政治转变的过程中。无论在努尔哈赤时期,还是在皇太极时期,以及在多尔衮时期,所施行的,都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努尔哈赤时期,努尔哈赤是让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岳讬、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多尔衮九王共同议政。皇太极时期,是皇太极、代善、莽古尔泰、阿敏四王共同议政。多尔衮时期,是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两王辅政。

虽然顺治亲政后,试图改变这种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改为皇权政治。但是,后来由于他改革失败,情绪低落,最终在去世前,又让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个大臣共同辅政。虽然这四个大臣已经不是议政王。但是,所实施的,还是议政王的处事方式。

其实,鳌拜在皇太极、顺治时期,早就现出“飞扬跋扈”的品性了,只不过大家没有注意到罢了。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鳌拜在皇太极期间,他主要是作为一名将领,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他在战场上,就有过多次自作主张的表现。比如崇德六年,鳌拜在随皇太极攻打明军洪承畴的时候,他就有过不待皇太极下命令,就领兵冲杀的现象。不过,因为他最后都打胜了,而且五战五捷,因此战后,皇太极并没有认为他是违抗军令,反而认为他是灵活机动,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因此战争结束后,皇太极大大地表扬了他,给他晋爵一等梅勒章京。从另一方面来思考,如果自作主张进攻的鳌拜,最后打败了,皇太极是不是就会以他违抗军令而处置他呢?

咱们再说说鳌拜“谨守臣节”拥立皇太极儿子的事情。

皇太极因为生前并没有确立皇位继承人,便猝死盛京。因此皇太极去世后,皇位归属就成了一个大问题。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因实力强劲,战功显赫,试图攫取帝位。但是以鳌拜为代表的一班大臣,却坚决反对多尔衮当皇帝,他们打着效忠皇太极的旗号,在鳌拜的家里盟誓,表示要拥立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并把军队调动起来,一旦多尔衮要自立为帝,鳌拜等人就会举兵和他对抗。

鳌拜等人的强力对抗收到奇效,最终迫使多尔衮放弃立刻登位的打算。鳌拜做的这一件事,被认为是他忠诚于皇太极的表现,也是他“谨守臣节”的体现。但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分析一下。

皇太极生前并没有确立皇位继承人。那么,他会把皇位给谁呢?他一定会给长子豪格吗?我看未必。

其实,皇太极生前,非常不满他的长子豪格。因为豪格娶了莽古济的女儿为妻,而莽古济是皇太极的异母姐姐,她和皇太极的关系势若水火。这就影响到了皇太极与豪格的关系。后来豪格为了表明立场,杀了自己的妻子、莽古济的女儿。但是这样的做法,并没有唤回他父亲对他的信任,反而让他在整个家族中留下恶名。再加上豪格性格荏弱,所以皇太极会不会把皇位传给他,还真不好说。而从皇太极一直没有立储(皇太极去世前,已经50多岁了),也可以看出,他对豪格并不满意。

否则的话,他会非常干脆地立他为太子。那么,皇太极有没有可能把皇位传给多尔衮呢?这种可能并不是没有。其一,按照汉人的传统,“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都是可以的。其二,按照满人的传统,皇位继承应该是要选举的。如果选举,战功显赫的多尔衮肯定更容易获胜。因此,并不能说皇太极没有打算把皇位传给多尔衮。

后来的传说中,有人认为,当年皇太极让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随努尔哈赤殉葬,是矫诏行为,目的是打击多尔衮,避免多尔衮继位。但这只是后来的传说,并没有根据。事实上,在皇太极当皇帝期间,他对多尔衮非常信任,把很多军政大权都交给他。(否则,多尔衮也不会成为皇太极去世后满清最强劲的力量。)

既然皇太极并没有说一定要把皇位传给豪格,甚至还有可能传给多尔衮。那么,鳌拜等人拥立豪格,就属于自作主张。而且,他们之所以选择豪格,更重要的,还在于豪格性格荏弱,容易控制。

事实上,鳌拜拥立豪格,不但是自作主张,而且是一厢情愿。最后豪格不愿意当傀儡,自己说自己“德小福薄”,退出了竞争。

豪格退出后,皇太极至少还有两个皇子是十多岁的。如果鳌拜是忠诚于皇太极的,他就应该申请立皇太极比较大一些的皇子,为什么反而要立5岁的福临呢?就算是多尔衮的意见,鳌拜也应该反对啊。很显然,鳌拜也认为,立一个小孩为皇子,自己的机会大得多。

顺治性格更加柔弱,他后来亲政以后,一切大小事依然是鳌拜等人做主。最后顺治选顾命大臣,把鳌拜排在最后一位。其实也是对其会干政有怀疑的表现。所以说,鳌拜并不是在皇太极、顺治期间“谨守臣节”,是一直都有很大的权力欲望。只不过在康熙这个小孩子当皇帝的时候,集中表现出来了而已。

其实鳌拜并不是叛变,只是专权。那就是,不是皇帝,胜似皇帝。

鳌拜的独断专行!

其实,在努尔哈赤,在皇太极时期,鳌拜还未成多大的气候。真正的势力崛起,是在顺治帝时期。

由于鳌拜作战骁勇,功夫高,是大清第一勇士,加之心狠手辣,又网罗一批忠心的人在身边,势力越来越大。

在顺治帝临终托孤时,传位给玄烨,也就是后来的康熙,特别安排了四位顾命大臣去辅佐。由索尼领衔,鳌拜居后。

顺治帝之所以把鳌拜也列入顾命大臣,当然也知道他放荡不羁,而是看中他的军事才能,确保朝庭边防。同时,索尼也可制约鳌拜!

但是,索尼年迈,病多,鳌拜见压在头顶上石头挪开了,就主动出击,开始排除异己,独断专行。

鳌拜专权。

如果说鳌拜叛变,还真冤枉了他。在索尼死后,朝廷的权力就集中在鳌拜手中!任人唯亲,把康熙当透明,大肆圈地,扩张自己的势力,铲除异己,鳌拜不是皇帝,胜似皇帝!就是康熙到了亲政年龄了,鳌拜还不愿意把权力交给康熙。于是,忍无可忍的康熙就唱出了“卧薪尝胆”!

直到死,鳌拜自己认为对皇上是一直忠心的!这是辅政大臣和新君的必然矛盾,一个想要多辅佐几年新君,而另一个想要更早亲征。

更因为有霍光、王莽、曹操这些权臣把持朝政的前车之鉴,每一代新君都对辅政大臣迟迟不放权异常敏感。

康熙长大了,鳌拜还觉得他是孩子。

不管是万历皇帝与张居正,还是同治与顾命八大臣,亦或者是张学良与杨宇霆,只要新主觉得自己长大该亲政了,而辅政大臣觉得为时尚早,就必然爆发矛盾,而这种矛盾在清代大多以新君扳倒辅政大臣为结局。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没有人想无端成为刀下亡魂,所以有些时候辅政大臣也会想到自保,迟迟不交权,形成把持朝政之势力,这些人其中不免会成为曹操第二,司马懿第二。

而明清两代的君主,对中央集权的敏感空前强烈,所以他们下手更直接,比如康熙擒拿鳌拜。所谓,我不管你是不是会谋反,只要你有谋反的能力,我就先得预防你谋反。

鳌拜叛变?擒拿鳌拜的康熙都不忍杀他。

被拿下之后,鳌拜很轻易地挣脱束缚。他没有反抗命运,而是把自己多年征战的伤口露给康熙皇帝看,我要想取而代之哪里有今天?至此,给康熙帝留下了一辈子的内疚。

总结:其实,鳌拜既有功,战功,又有实力,功夫好。但是,太骄狂,目中无人。这样的下场是意料之中!

鳌拜家族功勋显赫,鳌拜也是三朝元老,为什么到了辅政康熙时,鳌拜就背叛了呢?确切的说,鳌拜并没有叛变,只是贪权而已。正是因为鳌拜的贪权,触动了康熙的利益,最后迫使康熙除掉了他。

鳌拜在努尔哈赤时代,有没有从军,没有确切的史料可查。但是,鳌拜的伯父费英东,却是在努尔哈赤起兵反明时,就跟随努尔哈赤的元老级功勋大臣。费英东跟随努尔哈赤三十余载,冲锋陷阵,屡立战功,素有“万人敌”之称。费英东同时也深受皇太极的信任,位列皇太极时期的理政五大臣之列,这也让鳌拜家族在满清的地位,异常显赫。


那鳌拜呢?


皇太极刚继承汗位时,鳌拜还是一个不满20岁的小伙子,仅仅是一名普通的士兵。直到崇德二年(1637年),清军进攻位于其后方,起牵制作用的皮岛明军。鳌拜在清军进攻受挫的情况下,奋勇当先,冒着明军炮火,第一个登上了皮岛。鳌拜此举,激发了清军的斗志,紧随其后,攻克了皮岛。鳌拜此战以首功被皇太极加封三等男爵,赐号巴图鲁。

皇太极时期的鳌拜,就是一个小人物,因为作战勇敢,立功受赏,已经很开心了,哪会有什么反叛之心。


皇太极去世后的汗位之争中,鳌拜坚决支持皇太极之子豪格继承汗位。此时的鳌拜是非常忠于皇太极的。在多尔衮提议,众旗主及主要大臣同意了立皇太极之子、豪格的弟弟福临为新的大汗。随着顺治小皇帝的登基,鳌拜也迎来了人生巅峰。


鳌拜随着清军入关,大破闯王李自成的起义大军,平定北京,再战湖广,出征四川,斩大西军张献忠于阵中,为清朝入主中原立下了赫赫战功。鳌拜因功,被顺治破格升为二等公,授议政大臣之职,领侍卫内大臣(皇城禁卫军总指挥),进入了清朝的权力中枢。


顺治时期的鳌拜,前期受到多尔衮的节制,并以多尔衮为对手,是忠于皇太极之子顺治的。待到多尔衮死后,顺治又非常信任鳌拜,鳌拜感激还来不及呢。再加上顺治在多尔衮去世后,就已经亲政,有济尔哈朗、索尼、苏克萨哈等众多大臣的拥护,鳌拜跟他们利益相同,没必要跟顺治做对,而且他想要抢顺治的权力难度也太大了。

等到顺治去世之后,指定了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以及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辅佐年幼的福临。鳌拜虽然位列四大臣之末,但是索尼年迈;遏必隆才能平庸,生性懦弱;而苏克萨哈则因为是多尔衮旧部,被很多大臣厌恶。这些,都为鳌拜专权,提供了有利条件。


等到索尼去世之后,强势的鳌拜,其实已经成了剩下的三位辅政大臣之首,甚至可以连康熙的旨意都不管,擅杀朝廷的高级核心大臣。什么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直隶巡抚王登联等人,全被鳌拜所杀。鳌拜还不惜纠集班布尔善等人,一起诬陷苏克萨哈,并将苏克萨哈众多族人诛杀。


四大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都死了,懦弱无能的遏必隆形同空气,鳌拜自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此时的鳌拜反叛康熙了么?要谋反么?并没有,鳌拜只是觉得大权在握,很爽罢了。


鳌拜应该是自认为,小皇帝康熙的皇位,是他鳌拜稳固的,他对康熙是有恩的。而且,康熙还小,管什么国家大事,待在宫内继续玩耍就好了,朝廷的事情就交给他,由他辛苦一下,来处理就行了。鳌拜就是想专权,不想放手。

但是,这在还不满16岁,渴望亲政的小皇帝康熙看来,鳌拜这么做,就是夺了他的权力,触犯了他的威严。特别是鳌拜杀戮朝廷重臣,竟然都不经过他的允许,岂有此理。于是,康熙在孝庄太后、叔姥爷索额图的帮助下,训练了一帮布库少年,骗鳌拜进宫,将鳌拜一举拿下。之后,又给鳌拜定了三十条大罪,卖了个人情给天下人看,将鳌拜囚禁,党羽该杀的杀,改撤职的撤职。


正是因为鳌拜并无叛逆之实,所以,康熙八年(1669年),小皇帝拿下了鳌拜,到了康熙五十二年(1713),已经上了年纪的“小皇帝”康熙又主动给鳌拜平反了。说到底,鳌拜和康熙之间的这场闹剧,只不过是一场权力之争而已。


鳌拜是一位根正苗红的旗人之家,其父叫做卫齐,屡有战功,被授予骑都尉的爵位,所以鳌拜也是将门将子,其天生身材魁梧,武功了得,骑射功夫也是非同寻常,年轻之时便跟着皇太极四处征讨,在皮岛之战松锦之战等战役中立下了不世之功,皇太极对其极为信任,曾经封其为满洲巴图鲁,鳌拜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皇太极粉,在皇太极暴病身亡后,他强烈支持立皇太子的儿子为下一任皇帝,并且不惜与多尔衮撕破脸,就这样,最终的由于鳌拜的强力支持,最终皇太极的儿子福临成为了大清国入关后的顺治皇帝,至此,鳌拜成为了顺治的强力支持者,并在顺治朝成为议政大臣。

在顺治福临意外的死于天花之后,其子8岁的康熙玄烨继位,鳌拜成为了顾命辅政大臣,大部分人在获得了极高的权力后,总会不自觉地膨胀,鳌拜也不例外。在康熙朝初期,鳌拜为了扫清异己,强力贯彻自己的执政理念,确实结党营私。但他却没有想着自立山头,自己成为皇帝,他所做的也是为了大清朝的福祉,举几个例子,鳌拜在任期间强有力的整顿了吏治,解决了一些不良之风气。

在武功上,为康熙朝扫平南明小朝廷及台湾,加强了康熙统治的基础,同时在政局稳定后,也采取了湖广填四川等有利恢复民生的措施,身在其位,独断专行,自然引起同僚的不满和攻击,最后鳌拜就是在太过于贪恋权力的忌讳上跌了大跟头,最后被康熙用强制手段收回了大权,仅此而已。鳌拜的功劳实在太大,无法抹杀,在其死后几十年后,康熙皇帝主动给他恢复了名爵,到了雍正朝,更是对他加封祭葬,追封一等超武公。

历史上康熙是怎样杀死鳌拜的?

电视将他是被韦小宝杀死的
历史上实际是康熙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当时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结果,累累伤痕和对上两代皇帝的功绩,终于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也确实是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或死或革。不久,鳌拜就在禁所死去。
近年来,随着各种清代题材历史剧的热播,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鳌拜这个名字也几乎是家喻户晓。在历史上,鳌拜不仅确有其人,而且是清朝初年政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历史上的鳌拜,其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呢?

概括地来说,鳌拜早年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忠于故主,始终不渝,是功臣也是忠臣;康熙初年辅政时期飞扬跋扈,把持朝政,颇多恶迹,最后败在少年康熙手中,虽然免于刑戮,但身死禁所,成为中国历史上强悍不逊的权臣。

功臣:与沙场对手的较量

鳌拜出身将门,精通骑射,从其青年时代起就效力军中,屡立大功。他曾跟随清太宗皇太极攻察哈尔部、征朝鲜,均有战绩。此后的战功主要有以下几次:

皮岛之战攻克皮岛当属鳌拜所立下的第一个大战功。天启年间,辽东失陷于后金之手,明将毛文龙率军退守皮岛(今朝鲜椵岛),与关外宁锦一线的明军遥相呼应、互为犄角,骚扰和牵制后金的兵力,使后金腹背受敌。后金一直将皮岛视为心腹大患,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都日夜筹划,企图拔掉这颗钉子。

崇德二年(1637),皇太极命贝子硕讬与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诸将往攻皮岛。由于硕讬久攻不下,皇太极又命武英郡王阿济格接手,鳌拜从征军中。阿济格与众将反复商议后,制定了兵分两路、声东击西的进攻方案:一路从海上以巨舰摆出正面进攻的态势,故意吸引守岛明军的注意力;另一路则以轻舟精锐,快速推进,直插该岛西北角之要害阵地。后一路是这次进攻的关键所在,鳌拜主动请缨,并与准塔一同向阿济格立下军令状:“我等若不得此岛,必不来见王。誓必克岛而回。”

鳌拜与准塔遂率部渡海发动进攻,不料明军早已严阵以待,一时炮矢齐发,清军进攻受挫,形势紧急。鳌拜见状,奋起大呼,第一个冲向明军阵地,冒着炮火与敌人展开近身肉搏。清军遂一举跟进,登上皮岛,举火引导主力来攻。皮岛终于被攻克。

捷报传到盛京,皇太极大喜过望,亲自撰文祭告努尔哈赤,以慰其父在天之灵。皇太极认为皮岛虽是区区一岛,但攻克之意义远在占领重城要地之上,所以下令对诸将士从优奖励。鳌拜以首功晋爵三等男,赐号“巴图鲁”(勇士)。

松锦会战锦州是明朝在辽西地区的军事重镇,当时辽东已经失陷,锦州的地位更加突出。锦州城之南为松山城,锦州西南为杏山城,杏山西南是塔山城,锦州西200里为另一重镇宁远。这些要塞重镇构成了明朝在关外的军事防御体系。从清军方面来说,要想入主中原,必须先取宁、锦等城。明、清双方争夺锦州的战争于是不可避免。

崇德六年(1641),鳌拜从郑亲王济尔哈朗进围锦州。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13万大军来援,于八月初进至松山,与锦州守军祖大寿部遥相呼应,大放火器,猛攻清军。在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势下,济尔哈朗指挥的清军右翼失利。武英郡王阿济格派遣精锐护军前来增援。其时鳌拜率领镶黄旗护卫军纛(dào),路遇明军骑兵,于是迎头而上,击败对方。鳌拜这时又不待军令,果断决定乘胜追击,打到明军步兵阵地之前,遂令部下将士下马步战,再败明军。鳌拜冲锋陷阵,一马当先,五战皆捷,因功晋爵一等梅勒章京。八月,皇太极亲率大军西援锦州之师。洪承畴指挥明军分路突围,总兵吴三桂、王朴、唐通等人率军沿海边撤退。清军从锦州大路至塔山大路沿途截杀。鳌拜与阿济格、尼堪等率部排列至海截击之,明军大败而溃。据《清太宗实录》记载,明军被杀得尸横遍野,自杏山沿海至塔山的海面漂满了明军的尸首。松锦会战,关系明、清双方的生死存亡。自此以后,明朝势力更衰,败局已定。次年六月,鳌拜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具有较高地位的人物。

西充之战松锦大捷奠定了清军入关夺取全国统治权的基础。入关前后的鳌拜,依旧战功赫赫,升迁频频。

入关以后,鳌拜主要的任务是追击农民军。顺治元年(1644)十月,鳌拜随靖远大将军英亲王阿济格取道陕北,进攻已经退守西安的李自成农民军,率军由内蒙入陕北,攻陷四城,降三十八城,随即挥师南下。后来多铎率军攻进潼关,直逼西安。李自成被迫放弃西安,退往湖广。阿济格奉旨率军剿除“流寇余孽”,鳌拜等遂分翼出师,水陆并进,于河南邓州和湖北承天、德安、武昌等地前后十三战,重创大顺军。顺治二年(1645)六月,李自成于湖北九宫山遇害,大顺军瓦解。清军前后共陷河南、湖广、江西、南京等地六十三城。 答案补充 康熙于是布置逮捕鳌拜事宜。等到鳌拜入宫,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一代骁将就这样戏剧性地败在一群少年手下。

接着,康熙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当时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结果,累累伤痕和对上两代皇帝的功绩,终于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也确实是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或死或革。不久,鳌拜就在禁所死去。
电视将他是被韦小宝杀死的
历史上实际是康熙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当时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结果,累累伤痕和对上两代皇帝的功绩,终于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也确实是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或死或革。不久,鳌拜就在禁所死去。
近年来,随着各种清代题材历史剧的热播,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鳌拜这个名字也几乎是家喻户晓。在历史上,鳌拜不仅确有其人,而且是清朝初年政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历史上的鳌拜,其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呢?

概括地来说,鳌拜早年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忠于故主,始终不渝,是功臣也是忠臣;康熙初年辅政时期飞扬跋扈,把持朝政,颇多恶迹,最后败在少年康熙手中,虽然免于刑戮,但身死禁所,成为中国历史上强悍不逊的权臣。

功臣:与沙场对手的较量

鳌拜出身将门,精通骑射,从其青年时代起就效力军中,屡立大功。他曾跟随清太宗皇太极攻察哈尔部、征朝鲜,均有战绩。此后的战功主要有以下几次:

皮岛之战攻克皮岛当属鳌拜所立下的第一个大战功。天启年间,辽东失陷于后金之手,明将毛文龙率军退守皮岛(今朝鲜椵岛),与关外宁锦一线的明军遥相呼应、互为犄角,骚扰和牵制后金的兵力,使后金腹背受敌。后金一直将皮岛视为心腹大患,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都日夜筹划,企图拔掉这颗钉子。

崇德二年(1637),皇太极命贝子硕讬与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诸将往攻皮岛。由于硕讬久攻不下,皇太极又命武英郡王阿济格接手,鳌拜从征军中。阿济格与众将反复商议后,制定了兵分两路、声东击西的进攻方案:一路从海上以巨舰摆出正面进攻的态势,故意吸引守岛明军的注意力;另一路则以轻舟精锐,快速推进,直插该岛西北角之要害阵地。后一路是这次进攻的关键所在,鳌拜主动请缨,并与准塔一同向阿济格立下军令状:“我等若不得此岛,必不来见王。誓必克岛而回。”

鳌拜与准塔遂率部渡海发动进攻,不料明军早已严阵以待,一时炮矢齐发,清军进攻受挫,形势紧急。鳌拜见状,奋起大呼,第一个冲向明军阵地,冒着炮火与敌人展开近身肉搏。清军遂一举跟进,登上皮岛,举火引导主力来攻。皮岛终于被攻克。

捷报传到盛京,皇太极大喜过望,亲自撰文祭告努尔哈赤,以慰其父在天之灵。皇太极认为皮岛虽是区区一岛,但攻克之意义远在占领重城要地之上,所以下令对诸将士从优奖励。鳌拜以首功晋爵三等男,赐号“巴图鲁”(勇士)。

松锦会战锦州是明朝在辽西地区的军事重镇,当时辽东已经失陷,锦州的地位更加突出。锦州城之南为松山城,锦州西南为杏山城,杏山西南是塔山城,锦州西200里为另一重镇宁远。这些要塞重镇构成了明朝在关外的军事防御体系。从清军方面来说,要想入主中原,必须先取宁、锦等城。明、清双方争夺锦州的战争于是不可避免。

崇德六年(1641),鳌拜从郑亲王济尔哈朗进围锦州。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13万大军来援,于八月初进至松山,与锦州守军祖大寿部遥相呼应,大放火器,猛攻清军。在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势下,济尔哈朗指挥的清军右翼失利。武英郡王阿济格派遣精锐护军前来增援。其时鳌拜率领镶黄旗护卫军纛(dào),路遇明军骑兵,于是迎头而上,击败对方。鳌拜这时又不待军令,果断决定乘胜追击,打到明军步兵阵地之前,遂令部下将士下马步战,再败明军。鳌拜冲锋陷阵,一马当先,五战皆捷,因功晋爵一等梅勒章京。八月,皇太极亲率大军西援锦州之师。洪承畴指挥明军分路突围,总兵吴三桂、王朴、唐通等人率军沿海边撤退。清军从锦州大路至塔山大路沿途截杀。鳌拜与阿济格、尼堪等率部排列至海截击之,明军大败而溃。据《清太宗实录》记载,明军被杀得尸横遍野,自杏山沿海至塔山的海面漂满了明军的尸首。松锦会战,关系明、清双方的生死存亡。自此以后,明朝势力更衰,败局已定。次年六月,鳌拜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具有较高地位的人物。

西充之战松锦大捷奠定了清军入关夺取全国统治权的基础。入关前后的鳌拜,依旧战功赫赫,升迁频频。

入关以后,鳌拜主要的任务是追击农民军。顺治元年(1644)十月,鳌拜随靖远大将军英亲王阿济格取道陕北,进攻已经退守西安的李自成农民军,率军由内蒙入陕北,攻陷四城,降三十八城,随即挥师南下。后来多铎率军攻进潼关,直逼西安。李自成被迫放弃西安,退往湖广。阿济格奉旨率军剿除“流寇余孽”,鳌拜等遂分翼出师,水陆并进,于河南邓州和湖北承天、德安、武昌等地前后十三战,重创大顺军。顺治二年(1645)六月,李自成于湖北九宫山遇害,大顺军瓦解。清军前后共陷河南、湖广、江西、南京等地六十三城。
历史上真实的康熙与鳌拜

  康熙十四岁亲政。鳌拜大权独揽,仍把持着权力不放,要把年轻的皇帝变成任凭自己摆布的傀儡。苏克萨哈要求辞职,还政皇帝。这一举动触及鳌拜要害,因为排名第一位的苏克萨哈辞职(时索尼已死),遏必隆、鳌拜势必也要让出辅政的职务,鳌拜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他诬陷苏克萨哈的辞职“背负先帝”,“别怀异心”(《清史稿苏克萨哈传》),罗织二十四条罪状,要把苏克萨哈斩首抄家。康熙不同意,以“核议未当,不许所请”。但跋扈成性的鳌拜在康熙面前挥拳捶胸,疾言厉色,对康熙恐吓要挟,最后连康熙也无法改变鳌拜的决定,结果苏克萨哈被处绞刑。

  “是可忍孰不可忍”,年轻有为的康熙如何能容忍这样骄横凶狠的权臣。他在暗中准备着。他挑选一批有勇力的少年侍卫在宫中练习布库(布库即摔跤)。鳌拜上朝也不回避。鳌拜以为不过是小孩子的游戏,不以为意,他误以为“帝弱好弄”,“心益坦然”(《啸亭杂录》),未加戒备。

  康熙的祖母孝庄太后具有崇高威望和非凡才智,不容许任何人侵犯自己心爱的孙子。各种势力迅速地倒向皇帝一边。客观形势对鳌拜愈来愈不利,而他还懵然不察。康熙八年五月,武力夺权的时机终于到来。康熙与索额图密谋,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离开京城,又以自己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康熙召集侍卫武士说:“你们都是我的股肱亲旧,你们怕我,还是怕鳌拜?”大家说:“怕皇帝”(《啸亭杂录》)。康熙即宣布鳌拜罪状。在鳌拜单独入朝时,由布库少年突然擒拿下狱,宣布鳌拜三十条罪状,但念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康熙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或死或革。康熙夺回政权,经过周密策划,精心布置,不动声色,没有动用大军,没有经过恶战,在社会上未发生重大骚动,所以人们评论他:“声色不动而除巨恶,信难能也”(《啸亭杂录》)。

  康熙清除鳌拜集团,使皇权巩固,扭转了倒退的政策趋势,撇开了阻挠历史前进的保守力量,使清王朝的封建化和满汉融合的政策得以贯彻,为进一步恢复生产力,削平割据,抵御俄罗斯入侵,实现国家统一,建立繁荣的康雍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康熙是智擒鳌拜。
  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首辅索尼病故。七月初七,14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在太和殿受贺,大赦天下。但亲政仅十天后,鳌拜即擅杀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数天后与遏必隆一起进位一等公,实际政局并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时常召集少年侍卫在宫中作扑击之戏,不过在五月十六日(6月14日),突然下令这些侍卫在鳌拜进见时将其逮捕。大臣商议鳌拜大罪三十条,请求诛其族,康熙帝念鳌拜功劳,赦死罪而拘禁,但诛杀了鳌拜的很多弟侄亲随及党羽,不久鳌拜死于禁所。仅存的另一辅政大臣遏必隆因为长期勾结鳌拜,被削去太师、一等公。康熙帝由此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鳌拜并没有被康熙杀死,而是被囚于牢中老死的。具体情况是这样:
1661年顺治帝驾崩,爱新觉罗·玄烨八岁即位,顺治帝遗诏,由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四大臣辅政。当时鳌拜在四辅政大臣中地位最低,但因索尼年老多病,遏必隆生性庸懦,苏克萨哈因曾是摄政王多尔衮旧属,为其它辅政大臣所恶,因此鳌拜才得以擅权。
鳌拜结党营私,日益骄横,竟发展到不顾康熙的意旨,先后杀死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临与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等政敌,引起朝野惊恐,康熙震怒,最后康熙终设计由一群少年在宫内练习“布库”(即摔跤,满族的一种角力游戏),鳌拜以为是小孩子的游戏,不以为意,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这群少年将鳌拜擒获。康熙宣布鳌拜三十条罪状,廷议当斩,康熙念鳌拜历事三朝,效力有年,不忍加诛,仅命革职,籍没拘禁,其党羽或死或革。不久鳌拜死于禁所,其子纳穆福后获释。
本文标题: 为什么其他的小皇帝都是用刀斧手或者趁权臣不备杀之 而康熙要弄一群小太监练习布库对付鳌拜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8074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古代驸马什么情况下才能纳妾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智慧的博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