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中外各种人性论思想,谈谈你对人性论问题的看法

发布时间: 2023-01-16 06:01:2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5

应该如何看待各种人性假设理论?以下是复制内容。因本人学问浅薄所以只能找来高人的答案给你参考。基本来说有x假设和y假设,前者假设人...

综合中外各种人性论思想,谈谈你对人性论问题的看法

应该如何看待各种人性假设理论?

以下是复制内容。因本人学问浅薄所以只能找来高人的答案给你参考。
基本来说有x假设和y假设,前者假设人是完全的经济人,唯一的激励在于物质激励,是自私而贪婪的,不愿承担责任,不愿主动工作,没有进取心。对于此类人,管理上倡导“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忽视人的精神需要。一定程度上,好多基层工人都是持有这种观点的,给钱就干活。
相反,后者假设,认为人是社会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成就需要。敢于承担责任,而且积极主动完成工作,有很大的发展潜能。对于这些人,只要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有发展前景的工作,他们会很好的完成工作。一般这种假设,存在于高层次管理者中,而且企业竞争比较激烈。
任何有组织的活动,都是对人的管理活动,既然是对人的管理活动,也就必然涉及到对人的认识。在如何看待人性的问题上,西方管理科曾提出过各种不同的假设,后来这些不同的人性假设便构成了西方管理心理学的基石。1965年,美国心理学家沙(E·H·Shchein)因把流行于西方的几种人性理论概括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复杂人"的假设。这四种假设表明了西方管理界对于人性看法的发展历程。

如何评价人性论

如何评价人性论
人性论是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即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恶论等学说。古今中外的古典人性观点虽然很多,但大致可分为四种观点:有善有恶论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人性论的观点异同

首先我们要知道,孔子是不讨论人性的,儒家讨论人性是从孟子开始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是后天不良的熏染让人性变坏。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还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因此相信人皆可以为尧舜,重点在于能否去行,知行合一。而国家也应当通过实行仁政,唤醒百姓心中本来的善,从而达到人人都是君子,到处洋溢着真善美的理想社会。
随之而来的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他在其《性恶论》中,开篇就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还说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他认为人性正因为是恶的,所以才需要礼法去约束。到他的学生韩非子那里,则更为激进,认为礼虽然重要,但更需要法的管制。
需要说明的是,孟子和荀子的论点都是殊途而同归,是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礼法的重要性。一个认为礼法可以避恶,一个认为礼法可以制恶。
主要有两种说法,孔孟一派的性善说,荀子一派的性恶论,人性本善,是人皆有恻隐之心。
而性恶是指人需要节制欲望,否则就会生乱。

人性怎么看待?

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故而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与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 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人性的幸福学定义  人性当然是指人与其他一般动物在本性方面的区别,也就说人性是人应该所具有,但一般动物所没有的本性。那么这个本性又是什么呢?   人的本性是不满足,不满足是指人们都不甘寂寞,不满足于现状,都希望我或者我们的人或事物更好。其中人们“都希望我或者我们的人或事物更好”的本性意识就是感情。   感情有大感情和小感情之分。大感情是相对于小感情而言,在更大的范围内“希望我或者我们的人或者事物更好”,也就是在“大我”的范围内,“希望我或者我们的人或者事物更好”;相反,小感情是相对于大感情而言,在更小的范围内“希望我或者我们的人或者事物更好”,也就是在“小我”的范围内,“希望我或者我们的人或者事物更好”;相对而言,人可以具有大感情,而一般动物却只有小感情。   比如,人可以对家人有感情,也可以对亲戚、邻居和朋友有感情,也可以对家乡和祖国有感情,也可以对所有生物和动物有感情,而一般动物呢,比如狗只对自己哺育的孩子,以及自己的主人有感情。显然,人性在本性意识上的表现就是人类所可以和应该具有的大感情。   那么大感情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又是什么呢?是大爱的行为。什么是爱?爱就是由感情意识所表产生的,人们渴求为我或者我们的人或事物无偿付出一些或全部自己所有的意识或行为。显然,爱的意识就是爱心,就是感情。   “爱”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词,即,爱包括爱心和爱行,爱心就是感情,爱行包括爱言行和爱体行,爱言行包括爱语言行和爱文言行,爱体行就爱的身体力行。   所以,大感情就是大爱心,大感情所产生的行为就是大爱行,而大爱心和大爱行的知行合一就是大爱,大爱俗称就是博爱。所以,人性就是博爱。大爱无疆就是最大的人性——爱所有生灵。当代人学家张容焕2009年4月全新诠释了人性:人性是真理性在人身上的自由表达。当人理智的释放人性的自由时,自我的良心就给予意志上的平等,自我的欲望就回归到美善的表达,爱的情感随之产生,人就会在人格上得到某种满足,身体上的满足是快乐,心灵上的满足是欢喜,这种人格(身心)上满足就是幸福。人性就是爱的满全,当真理在人身上的具体表现爱时,爱是法律精神的源泉,爱是人良心的机能,爱是人对真、善、美的向往、回应和给予。爱是真理性在人身上的最高表达,因为人人都拥有真理,真理性是人和宇宙的共同本质,显示了人生的上升真相。人性的本质,即每个人都拥有真理的真相,真理性是人和宇宙的共同本质,作为存在的人不会失去真理性,所体现的真理性是真正平等的。这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人的地位确立在与宇宙同等的位置,人的真理性与宇宙真理性同等发展,人可以通过人格的上升,将生命的意义和脚步遍及宇宙。 1、哲学定义  马克思给出的定义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恩选集第一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1995年6月第2版第56页)。 2、一般定义  「1」即人的本性。人为了生存而占有空间以及食物等,从其以外的其它物角度讲,可以有善和恶(这个由利益的得与失而产生的)两种说法;从人自身角度讲,并无善恶可言(其得以生存并非因为善;得以终结亦非因为恶);而从社会学角度讲,人性这个词 被赋予了种种行为规范,符合了某个利益体的行为规范,就叫“有人性”,同时换个利益体角度又可以叫“没人性”。圣哲们琢磨出种种“善”的行为规范,更聪明的人——强人 决不拘泥圣哲之言,而让愚昧的人们照着去做,( 愚昧的人都是常人——从识字而没头脑的文人、贤士,到善良的老百姓)。强人并不具有这个 社会学角度的人性,强人骨子里只有动物性:无情无义、卸磨杀驴、心狠手辣、惟利是图,决无常人的廉耻观,所谓暴君是也;毒蛇猛兽、衣冠禽兽是也;男盗女娼亦是也,(常人的廉耻观在强人看来极为可笑。)但强人嘴上得喊仁义道德,表面得装做正人君子,让愚昧的人们保持循规蹈矩,并视其为好人。——这种强人的本性在学术上不归为人性范围之内,而称为兽性。实际上相对于人性来讲,有时兽性这个词远远表达不了这种人的狠毒。(qtmdrydd2008)   「2」人性:人性残忍的一面:你可以简单的理解成:动物的本性.人性仁慈的一面.你可以简单的理解成.植物性的一面.人性=动物性+植物性.人性=生物性.如果你能发现人是很矛盾的.那么这条公式肯定是人性的基础公式.1+1=1就怎么简单.森罗万象.既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亦是最复杂的.   「3」人性:顾名思义,指人的本性。人性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作为中性词,在中国文化中,对人的本性,有人性本善论的观点,以儒家孟子为代表,也有人性本恶论的观点,以儒家荀子为代表;一种含义是指作为人应有的正面、积极的品性,比如慈爱、善良,类似于英文中的Humanity。通常所说的人性,以后一种涵义居多。   「4」人性,实在是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个答案众多的话题。孔子曰性相近,承认有人性,但未说人性是什么;孟子说人性善,荀子说人性恶,告子说无所谓善恶,又说食色性也,等等。中国的圣哲前贤们大都从社会伦理角度阐发人性。文艺复兴后的欧洲资产阶级则把人性看作感性欲望、理性、自由、平等、博爱等等,他们大都从人的本质存在、天然权利等角度来阐发人性,起因则在于反对封建制度对个性的束缚。   「5」人性,是目的与智慧的统一体,是运用自身智慧以实现自身目的的过程。艺术批评的任务,就是到作品中去发现、命名这样的人性概念。   [6] 人性 ,顾名思义指只有人才具备的特性,即该特性可以用于区别于其他事物(包括动物、植物)而为人所独有的特性。例如:能够使用利用言语、文字、音乐、或其他工具彼此交流,能够独立思考、感悟,能够有所创造、能够彼此团结协作,能够近忧远虑、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并有能力改造客观事物等一些只有人才具有的特性,因为这些特性是其他动物、植物所不具备的。如果一种特性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那些特性不能算是人性,只能算是动物性,例如:繁衍、觅食、恐惧、趋利避害等,即如果一种特性不是人类独有的,则那样特性就不是人性。人来源于动物,所以人性是以动物性为基础的,但比起动物性,人性是人所独有的更高一个界别的特性。 3、最新定义  人性:就是人的性质。(性格就是人性决定的人格)   东方古语云:“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 ,西方也有名言:“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对性格形成的看法都一样,那么什么是性格?河南学者尧谷子在18型人格理论中指出认为人的性格就是人性决定的人格。性格是人格的表现。   性而需,需而求,求而哲,哲而格,格而行,行而习,习而性。性质决定需求,需求决定追求,追求决定哲学,哲学决定性格,性格格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质,如此循环往复,终成定格,此乃人格。环境的因素之外,这就是人格的形成的过程。   那么人性如何决定人格呢?下面他从三个方面解释一下:   一:人性的内容结构   从空间的结构上讲,人性的内容包含行为、形体、情感、精神、认知、目的、历史和未来八个层面。在时间的作用下,行为决定关系,形体造就特征,情感影响态度,精神成就气质,认知左右能力,目的决定计划,历史带来经验,未来设定理想,从而人性的内容可以概括为行为关系、形体特征、情感态度、精神气质、认知能力、目的计划、历史经验和未来理想八大类。   二、人性的质   相对均衡主义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有失衡型、离衡型(发散型)、趋衡型(集中型)、均衡型四种相对均衡类型。这是从事物的变化关系讲,从事物发展的程度讲,这四种类型表现为低,较低,较高,高。 任何事物包含四种状态,人性的十个层面,每一个层面包含四个质的不同的特点,行为可分为积极、较积极、较消极和消极性;形体可分为美、较美和较丑丑以及健康、较健康和较差差;情感可分为热情、平易、冷漠、冷淡;认知可分为优、良、中差;精神可分为坚韧、坚强、脆弱和懦弱;目的可分为明确、较明确、较不明确和不明确,历史有至善,未来存至美。每层依据标准不同划分不同的质,因此,描述人的质的词语非常之多,比如聪明伶俐,善解人意,风趣幽默,思想开放,积极进取等等。   三、性质决定需求,需求决定追求,追求决定哲学,哲学决定性格,循环至人格的图表。    人性内容人生追求人生哲学人性·性格人格类型人性需求开发发展个人主义开放(开发型)发展需求目的计划完美唯美主义原则性?、不易妥协(完美型)自我实现研究真理理性主义较真(研究型)成就需求认知能力知识科学主义温文儒雅 、有学问(知识型)成就需求成就成就实用主义自信、活力充沛(成就型)成就需求精神气质权力意志主义具攻击性、自我中心 (领导型)权力需求艺术浪漫浪漫主义追求独特易忧郁、妒忌(艺术型)尊重、亲和需求情感态度爱人道主义温和友善、随和(给予型)亲和需求物质物质物质主义快乐热心 、不停活动(享乐型)生理,安全需求身体特征安全存在主义现实,传统(现实型)安全需求疑惑真实批判主义忠诚 、警觉 、谨慎(疑惑型)安全需求行为关系和平和平主义温和友善 、忍耐、随和(和平型)行为需求历史经验经验经验主义传统、保守(经验型)时间需求未来理想理想理想主义有大志(理想型)时间需求(先验型)至善先验主义先天就有(先验型)时间需求(超理想型)至美共产主义以后存在(超理想型)时间需求多面人性多重结构、解构主义多个特点多元人格多面需求
人性系与生区来既

如果你是一个好人,一定要听完这段话!

西方思想对"人"的本质的不同看法

1、法国唯物主义的自然主义的人性论者,把人看成是一种具有更高感觉能力的动物,认为人的本质就在于人自身,即人的自然本性。

2、拉美特里宣称。人是机器。

3、爱尔维修宣称人“只是一个感性实体”,趋乐避苦的肉体感受性是支配人的一切活动的永恒本性。

4、近代资产阶级理性主义人性论把人从感觉实体上升为思维实体,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而理性也就是自由。康德认为,人只有不受感觉世界的支配,服从自己理性发出的“绝对命令”,才是一个自己主宰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5、费尔巴哈从人本主义出发,反对黑格尔把人归结为自我意识的观点,他认为“人是一个“感性”的类存在物……一个自然本质”。

扩展资料:

个人的本质是一个具体的、特定的人的根本性质和其各种属性的内在联系。

人的属性有三大方面:

1、自然属性(包括相貌的妍媸等等);

2、社会属性(包括德性的善恶等等);

3、精神属性(包括智商的高低等等)。

德性是个人本质的集中体现;或者说,认定个人本质最重要的标准是道德品质的好坏。绝大多数儿童在观看影视时最爱问的一句话是什么?——“他(她)是好人还是坏蛋?”

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有一个名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很多学者把这一名言错误地解读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人

西方学者非常注重对人的本质的研究。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对人下过一个定义:“人是长着两条腿的没有羽毛的动物”。在西方,最早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他把人定义为:人是能够对理性问题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或者说,人是理性动物。在古希腊哲学家中,对人的本质认识得最为深刻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从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入手,从社会动物、政治动物的角度,阐述人的本质,认为:“人天生是个政治动物”。文艺复兴之后,西方思想家对人的本质的论述丰富起来,许多思想家对人的本质作过各有特色的论证,如近代美国科学家、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之一的富兰克林认为,“人是能创造劳动工具的动物”;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拉美特利认为“人是机器”;其中论证最有深度的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黑格尔把人视为绝对精神的客观外化,其本质是劳动;而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学说中,人是感性的自然存在。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坚持人本主义的思想家们对人的本质规定体现出非理性主义色彩。叔本华的“生活意志”、“生殖意志”,尼采的“强力意志”,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都是人本主义思潮在这一领域中的具体表现;而在当代西方哲学家的视野中,科学主义思潮主张以科学的技术分析来定义人,如斯金纳站在“人性科学传统的反动”的立场上,尖锐批评传统人文主义的“自主人”的概念。显然,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各执一端,片面理解了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突破了自然物种的限制,有目的地运用工具对周同世界进行改造和创造。因此只有从人改造和创造属人世界的对象化的活动中才能够揭示出人的本质,而人的改造和创造活动,不过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结果,因此“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性。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而个人从事的具体的生产劳动都是社会总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一定的社会中进行的,人类历史越向前发展,劳动的这种社会性就越强。因此,我们从广泛的社会联系中考察人,发现人的本质更重要的体现在其现实的社会本质上。然而体现人的社会本质的活动又不局限于劳动,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社会的活动,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着人的本质。规定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关系的总和,按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人的本质“存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果单个人不和其他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从事生产活动,而是离群索居,他就不能成为人。就像是鲁宾逊漂流到荒岛能够生活,他所有的生存技能也是在现实社会关系中学会的。而狼孩由于脱离了社会关系因而就失掉了人性。因此,人之所以成为人,乃是由其社会本质决定的社会这个关系网是复杂变化发展着的,因而,人的本质也不是凝固不变的抽象物,而是具体的、历史的
古代希腊,有一种很流行的宗教叫做奥菲派(Orphicreligion)。奥菲派对人的看法是这样的:他们认为人类是由两种神力凑合而成的,这两种神力中,有一个是善的,叫做大安理索斯(Dionysus)。另一个是恶的,叫做迪挺(Titian),善神大安理索斯原来是葡萄树神,葡萄可以酿酒,后来又引伸为酒仙。由于酒可以叫人兴奋,人喝之后,很容易激发灵感,表现创造力,所以,大安理索斯又被人奉为歌舞之神。
歌舞之神——大安理索斯,他平时住在高山上,每到葡萄成熟、酝酿醇酒的时节,他就下山,亲临民间,激发人们的灵感,引起民众狂热的崇拜。而且,大安理索斯还领人们在高山上去狂歌醉酒,庆祝佳节。
这么一来,便引起恶神迪挺的嫉妒。迪挺暗自思索说:同样是天神,为什么只有大安理索斯受到人们的崇拜,而自己反而受到忽视。他这样一想,就更加愤恨不平了。于是,迪挺立刻率领一些恶神,跑到大安理索斯的地方,乘他不注意的时候,包围攻击他。最后,把大安理索斯吃了下去。当迪挺和恶神们,正在吃的时候,天上的智慧女神,刚好到这边察访,智慧女神看了,赶快跑回天上,报告她的父亲,他的父亲就是公道之神。
公道之神听了女儿的报告之后,非常生气,马上吩咐风、雨、雷、电等神赶来,把迪挺打得粉碎。但是,以后公道之神回心一想,觉得迪挺固然十分可恶,但是,如果因此也把大安理索斯的良心,也一起摧毁了,未免太可惜了。于是,公道之神派了雕塑之神,把一些灰烬,也就是迪挺的形骸和大安理索斯的良心和在一起,做成人的形状,而形成了人类的始祖。
从此以后,人类便有迪挺的残骸做成的身体,有大安理索斯的良心做他们的心灵。因为良心深深地陷在罪恶的躯壳里面,得不到解放,因此,人类便堕落了,常是生活在罪恶中。
这个故事挺有趣的。可是,这么一来,人岂不是陷在罪恶中,不能自拔吗?
在西方思想历史中,经常有这种「极端二元论」的人性观出现。所谓「极端二元论」的人性观是说——精神和物质,或说灵魂和肉体各不相同:它们之间,并不发生任何内在的联系。因此,持着极端二元论的人认为——灵魂和肉体之间的联系,只是偶然的,它们之间的结合,也是偶然的。因此,每个物体各自保有自己的单独性,以及自身的完整性。
人不就是分裂的吗?至少是互相冲突的。主张这种观念的人当中,以古代希腊的柏拉图最有名。柏拉图说:人的灵魂和肉体的合一,就像船夫和船一样,肉体是私欲偏情的根源,因此,肉体是灵魂的羁绊和累赘,需要灵魂来驾驭它。
此外,亚里士多德也主张二元论,可是,亚里士多德主张的是和谐的二元论,也就是型质论。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看法,一切事物都是由元型(Form)和元质(Matter),两种因素合成的,灵魂是肉身的型式。可是,他认为主动理智,也就是精神(Noas),是不死的。而且,也不是由生殖而来的,而是由外面而来的,精神和肉身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关系。虽然,亚里士多德仍然脱不了二元论的范畴,可是,他给了后人一个启发性的思想。
以多玛斯来说,他把亚里士多德的型质论,在启示的光照下,有系统地做更深刻的解释,而超越了希腊思想的二元论。多玛斯的主张可以分成三点来讲:首先,精神的灵魂是人体的唯一型式;其次,精神的灵魂与身体,是两个本来不独立存在的、非自立的形体上原型,也就是说,灵魂和肉身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最后一点,身体是人性的本质因素。
简单的说,多玛斯认为灵魂是元型(Form)肉体是元质(Matter),灵魂和肉体相合,而成为一个人;两者单独都不是成全的,因此,要求合一,可以说是它们的天性,所以,我们称多玛斯的理论是二元合一论。
今天西方哲学家,对人性的看法的一些趋势,可以分成下面两大类,一类是唯物论,另一类是经验主义及实证主义的看法:
唯物论
唯物论认为人是物质的组合,人死了,所有的物质就都腐烂,消失于无形了。因此,人实际存在的,只是物质,也就是身体,至于其他上层的精神、思想等,只是物质世界的作用而已。
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
他们认为人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的作用的结合。在人内,并没有形上的自我,至于趋向无限的奥迹,也就是至善、至真、至美的天主,这只是一项空谈而已。换句话说,人的一切活动,只是五官所接触的结合,并不是受客观人性的影响。因此,今天在牛津大学有一位教授说,人间的一切道德伦理标准,是人自行制定的,目的是维持人间正常生活的秩序和规范,并不是有一种客观的人性,催迫、要求人要这样做。
中国人对人性的看法
中西文化有异。西方人把整个人分成心灵和身体两部分,就像人们打乒乓球似的,两个人分别站在桌子两边,中间用网子作界限,两个打球的人,彼此敌对,彼此抗衡。中国人就没有这种想法,中国人认为整个宇宙就是精神与物质的合体。在中国古代哲学里,没有物质和精神体的名词,只有「物」和「神」的名词,「物」是指一切的实体,而「神」是指神灵。神灵是无声无臭、无形无色的精神体。可是,物质和神都是由气而成的。例如,道家所讲的气,在本体上说是太虚无形,在分阴阳以后,才有形。物质的气是浊的,精神的气是清的。
既然精神和物质是实体,实体又是由气所成的,那么实体就是气,是气使实体之所以成为实体的因素。我们不妨把气比作西方哲学的「在」,由于「在」,才使有成为实有。例如:我是一个实有,是一个自立体,也就是本体,我的本体由身躯和心灵结合而成,身躯是物质,心灵是精神。
如果人是整体的,是由气来的,那么,人应该是心物的合一体了。
不错。人是由身躯和心灵合一的自立体,自立体是整体的,是一,因此,我的生命也是一,我也是一。我只有一个「性」,我的「性」是一。我的气也是一。但是,身躯是身躯,心灵是心灵,也就是说,物质是物质,精神是精神,两者不相混淆,所以,我是心物合一的实有。
我既然是一个实体,一个生命,因此,在生命的表现上,心物常是相合为用的。我的一切动作是心物相合的动作,是整个我的动作,不能分割的。
此外,在中国人的思想当中,宇宙万物,包括人在内,一切的生成演化,都是从同一个根源来的,这个根源就是太极,或称为天。太极一阴一阳的变易,产生了阴阳五行,由阴阳五行的变化而产生万物,所以,万物是理同气异,换句话说,万物的「性」是一样的,只是气不同而已。
人和万物不同的特点是,人除了来自阴阳五行变化而有的气质之外,还有从天而来、富创造力的天理之性,使气质之性当中,合乎道德的更顺畅,不合乎的就消解软化,使天理之性显露出来。由此可见,中国人认为人性是整体的,无论是精神、良心的天理之性,或是会消长的身体,也就是气质之性,都是由太极,由天来的。所以,对人的看法,我们并不争论精神、物质如何,而在于体验充塞在宇宙中的生命精神,而实现崇高的生命价值。
张映伟的西方思想史考题吗?呵呵
西方文化思想史。。。交大的兄弟啊。。。
本文标题: 综合中外各种人性论思想,谈谈你对人性论问题的看法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7663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果架空历史 二战时期德国和苏联组成轴心国能否打赢同盟国为什么吕后在位时如此疯狂的屠杀刘邦的儿子 而刘邦的儿子也不反抗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