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什么可以上课问的历史问题

发布时间: 2023-01-12 20:01:5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8

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巧妙设问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要充分挖掘提问功能的有效性1.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精妙的提问能够...

有没有什么可以上课问的历史问题

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巧妙设问

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要充分挖掘提问功能的有效性
1.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精妙的提问能够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历史奥秘的乐趣。精妙的提问,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探究中体验成功与失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集中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实验证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历史教师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历史学习上,激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3.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问答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通过不断地提出、思考与解答问题,在刺激与反应中,加强了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使双方不断地完善教与学的行为,使学生不断提高获取、组织和评价信息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4.有效地组织教学、完成学习目标。通过科学的设问,教师可以有效地组织教学,完成课堂教学任务。通过导入提问,在检查旧知识基础上,引领学生进入新的学习领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在变化学习主题时,通过过渡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在突破难点重点时,提问可以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结束时的总结提问,能使学生的知能升华,为以后学习埋下伏笔等。
5.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首先,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通过教师巧妙的问题设计,能够加强学生对重要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记忆和理解。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高中历史学科对学生提出了四大方面十点能力的要求。四大方面是指,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历史阐释、语言表达;十点能力分别为:记忆、阅读理解、运用信息、归纳、比较、概括、分析、评价、史论结合、语言表达等。教师科学地运用提问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这些学科思维能力,提高历史学科素养。再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想,如培养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历史思想等。
总之,有效使用问题的功能在于:从学生方面看,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数量、质量、水平和学业成就;能促进思考,激发求知欲和探究欲;能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帮助学生组织他们的思想;能增进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能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就某问题相关的内容与教师或同学沟通交流的越频繁,他们习得的知识技能也就越多,也能更成功的通过学业考试。从教师方面看,采取有效的提问能力,便于教师监控学生理解程度并提供反馈,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要有效地优化设计提出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就给学生提供一次学习、思考、提高的机会,就能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但也并不意味着提问越多越好。教师的提问要适时、适度、适量,提出的问题要有教学价值,问题设计要科学精当。教师一般可在新课导入、主题学习、课堂小结等阶段进行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1、导入新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上课之初的提问,其主要功能在于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立即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为课堂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兴趣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在任何一个阶段里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注视学生的反应是否自然发生,如果自然发生则被称为是注意的,教学本身就是有兴趣的”。因此,导入新课时的提问,其目的是为了创设学习的条件,其要旨在于激发兴趣。教师可因生、因时、因材,细观察、巧琢磨,创设新颖的情景,设计新奇的问题。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巧妙、生动、形象、直观、贴近学生实际经验,发人深思,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引起其反映,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比较好的做法是,教师根据学习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设计成由浅入深的问题链,进行诱导式提问,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及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主题学习。历史教材的每一节内容就是学习的一个大主题,其下的每一个子目就是一个小主题。这些主题是教学的主体内容,是学习的重点。学习主题时,提问的有效性往往决定着一节课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科学地设计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1)巧妙设疑,启发心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基本方法是一种归纳的或诱导的、分析的、回归的、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设疑,创设科学的诱导源或启发源,以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设疑启智的要旨在于“设疑—探疑—质疑—释疑”,在这一过程中,让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快乐,提高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启迪智慧。
(2)注意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就是从

中国历史问答题

1.“进士”在唐代属于哪一层次的考试?一个诗人考中进士说明了什么?rnrn2.对比唐代科举制与今天的考试制度有哪些异同?今天的考试制度有哪些利弊?目前可以采用什么办法更科学地得到人才?更能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
  “进士”在唐代属于哪一层次的考试?
  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时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这个诗人考中进士说明什么。。。。

  就唐朝而言,考进士需要诗赋,明经等,这也就是说诗人中了进士,可以说明他对明经科也是比较擅长的。这个问题太怪了,还有诗人的鉴定是怎么说??会做的就算??还是名垂千古的?会做的话,基本所有的秀才级别的都能做的。。。名垂千古的又是百年难得一见啊。所以如果是一个人中了进士(唐朝的科举分很多种类的,我在下边帮你引用下吧)的话,说明此人在诗赋和明经上都很有水平,此外,他就踏上了政途,选入京或外放。

  至于唐代科举制与今天的考试制度有哪些异同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由此可知道,唐朝的科举制度是多方面考察,比较现在的考试制度要完善,但在实用上可能比现在的差些,比如现在的考试关于数理,天文,地理等的学习又是唐朝不可比的,毕竟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嘛。

  今天的考试制度有哪些利弊?这个问题不应该是咱们应该考虑的,既然你说到了,那我谈下自己的浅见吧。
  现在的考试制度,我认为,他的初期目标是提高全国平均文化素质,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高的文化素质才会诞生更多的人才,才能为下一部的学习奠定基础,才不会再战争后出现人才断流。
  据我了解,德国在1860年左右就已经达到了我国现在的水平,这也是德国经历两次战败后仍然能够崛起的原因,其他瑞士,美国紧随其后,当然发达国家的教育一定是很高的,因为大家都从德国身上血刀了东西。
  也正因为这样,国家才会在明明知道,大学生就业难得前提下,还有扩招了。
  在全国水平提高的情况下,那么下一部再提出的考试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这才将是真正的人才选拔,而且,国家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摸索,在教育体制上也会改进很多的(说句实话,我们其实就是国家的实验品,本来就没想着有什么成就,出了什么人才固然好,没出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这又涉及了中国官场,我就不多说了,)有些人提到要向西方学习什么的,其实到了这个第二阶段的话,那大学也会是好进难出的,并不是中国现在不愿意这么做,而是国情所限制。
  再之后的话,那就是培养使用性人才,象现在的西方英美等国,名校出现的人大多在全世界多能吃的开的原因了。
  再下一阶段,我没见到过,我不敢妄言,

  目前可以采用什么办法更科学地得到人才?更能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
  公平竞争的原则从古到今,从国外到国内,一直都没有出现过,不管是谁,都不会那么做,只会那么说。你想,要拉拢人心,在水平相当的情况下,你会选择谁,当然是朋亲故旧了,其次就是送礼的了,呵呵。所以绝对的公平竞争的原则是不可能出现的,除非你又大才,相对其他人你确实强非常多,而且得会“做人”。
  更科学地得到人才,公平竞争的原则,我只在报告里见过,现实没见过。但我想相对的做法可以来实比,只要真实的比拼一下就会出来你说的原则的,但不会有人提出这种做法的,也不会得到其他人的赞同的,因为你在逆势而为,一切都清澈见底的话,不是什么好事。人的私心得不到解决,那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历史上的汉奸就是内部的私心得不到解决,水至清则无鱼。
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回答者: fty814 - 门吏 二级 2009-8-17 22:33
进士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进士是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回答者: tiki817 - 都司 六级 2009-8-18 11:37
“进士”在唐代属于哪一层次的考试?
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时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这个诗人考中进士说明什么。。。。

就唐朝而言,考进士需要诗赋,明经等,这也就是说诗人中了进士,可以说明他对明经科也是比较擅长的。这个问题太怪了,还有诗人的鉴定是怎么说??会做的就算??还是名垂千古的?会做的话,基本所有的秀才级别的都能做的。。。名垂千古的又是百年难得一见啊。所以如果是一个人中了进士(唐朝的科举分很多种类的,我在下边帮你引用下吧)的话,说明此人在诗赋和明经上都很有水平,此外,他就踏上了政途,选入京或外放。

至于唐代科举制与今天的考试制度有哪些异同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由此可知道,唐朝的科举制度是多方面考察,比较现在的考试制度要完善,但在实用上可能比现在的差些,比如现在的考试关于数理,天文,地理等的学习又是唐朝不可比的,毕竟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嘛。

今天的考试制度有哪些利弊?这个问题不应该是咱们应该考虑的,既然你说到了,那我谈下自己的浅见吧。
现在的考试制度,我认为,他的初期目标是提高全国平均文化素质,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高的文化素质才会诞生更多的人才,才能为下一部的学习奠定基础,才不会再战争后出现人才断流。
据我了解,德国在1860年左右就已经达到了我国现在的水平,这也是德国经历两次战败后仍然能够崛起的原因,其他瑞士,美国紧随其后,当然发达国家的教育一定是很高的,因为大家都从德国身上血刀了东西。
也正因为这样,国家才会在明明知道,大学生就业难得前提下,还有扩招了。
在全国水平提高的情况下,那么下一部再提出的考试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这才将是真正的人才选拔,而且,国家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摸索,在教育体制上也会改进很多的(说句实话,我们其实就是国家的实验品,本来就没想着有什么成就,出了什么人才固然好,没出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这又涉及了中国官场,我就不多说了,)有些人提到要向西方学习什么的,其实到了这个第二阶段的话,那大学也会是好进难出的,并不是中国现在不愿意这么做,而是国情所限制。
再之后的话,那就是培养使用性人才,象现在的西方英美等国,名校出现的人大多在全世界多能吃的开的原因了。
再下一阶段,我没见到过,我不敢妄言,

目前可以采用什么办法更科学地得到人才?更能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
公平竞争的原则从古到今,从国外到国内,一直都没有出现过,不管是谁,都不会那么做,只会那么说。你想,要拉拢人心,在水平相当的情况下,你会选择谁,当然是朋亲故旧了,其次就是送礼的了,呵呵。所以绝对的公平竞争的原则是不可能出现的,除非你又大才,相对其他人你确实强非常多,而且得会“做人”。
更科学地得到人才,公平竞争的原则,我只在报告里见过,现实没见过。但我想相对的做法可以来实比,只要真实的比拼一下就会出来你说的原则的,但不会有人提出这种做法的,也不会得到其他人的赞同的,因为你在逆势而为,一切都清澈见底的话,不是什么好事。人的私心得不到解决,那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历史上的汉奸就是内部的私心得不到解决,水至清则无鱼。

回答者: chieflee - 助理 二级 2009-8-18 16:13
最低,说明他的学问得到了官府的认可。
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进士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进士是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最低,说明他的学问得到了官府的认可。

最有趣的历史问答题2021

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想向张海迪一样,努力勤奋,为祖国做出贡献。其实,这并不难,在我们学习气馁的时候,不要灰心,记住,风雨过后总是彩虹!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有趣的历史问答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这首曾在安徽芜糊地区流传的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2、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在哪里成立的?

3、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叫做什么?

4、唐太宗时期,先后进谏200多次的名臣是谁?

5、“初出茅庐”中的“茅庐”本意是指谁的住处?

6、创造了“望、闻、问、切”的四诊法,一直成为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主要诊查手段的我国古代名医是?

7、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的革命政党是?

8、赵州桥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它的营造者是谁?

9、指出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的人是谁?

10、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哪位?

11、.火药始用于军事上是在什么时候?

12、龙阳之癖的 故事 出自于那本书?

13、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后谁被逼为湖北军政府都督?

14、“大清”的国号是哪位清朝皇帝定的?

15、八岁的小皇帝宋幼主赵昺被元朝逼的走投无路,被哪位大臣背着跳海而死?

16、召公、周公两位宰相共同管理政务,称为什么?

17、唐朝哪位皇帝在位期间发生了甘露之变?

18、杨贵妃死在什么地方?

19、汉宣帝靠谁的支持登上帝位?

20、公元1127年,金国军队攻入开封,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史称什么?

21、历史上李朔雪夜袭蔡州迫使谁投降?

22、是哪位周天子有西游昆仑会王母的 传说 ?

23、“王与马,共天下”里的王指的是谁?

24、韩林儿在谁的拥立下,带领红巾军与元军抗衡?

25、李后主(李煜)投降后,宋太祖(赵匡胤)封他的爵位叫什么?

26、唐朝工匠用各种矿物烧制出青、绿、黄三种艳丽的彩色陶器称为什么?

27、“戊戌变法”持续了多长时间?

28、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是谁?

29、扁鹊本名叫什么?

30、周桓王曾被郑国哪位大将射中肩膀?

31、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谁?

32、宋太祖为了巩固统治,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加强中央集权。他设酒宴,解除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这个历史事件称为什么?

33、中俄的哪个条约规定割让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给沙俄?

34、苏秦和张仪一个搞合纵,一个搞连横,他们彼此之间首先形成了什么?

35、北宋的最后一个皇帝是谁?

36、谁对刘邦说:“儒生无法建立战功,但可以治理天下。”

37、石敬瑭当了皇帝之后,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谁?

38、秦灭六国后,赢政称“皇帝”,意思是?

39、灭掉唐朝的节度使是谁?

40、石敬瑭借助辽的势力灭后唐时,后唐的皇帝是谁?

41、民国时期有名的倒戈将军是谁?

42、是谁篡夺了南朝宋政权?

43、凌烟阁24功臣,谁居首位?

44、中国历史上的圣人中,“茶圣”是谁?

45、战国时期三家分晋的是哪三家?

46、宋代的“学象生”,今天称为什么?

47、中国高等学府北京大学的前身是?

48、澳门回归祖国的日期是?

49、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哪八位文学家?

50、《 清明 上河图》的作者是谁?

参考答案:

1、太平天国运动 2、南京 3、交子 4、魏征 5、诸葛亮 6、扁鹊 7、同盟会 8、李春 9、林则徐 10、万历帝(朱翊钧) 11、唐朝晚年 12、《战国策》 13、黎元洪 14、皇太极(清太宗) 15、陆秀夫 16、共和 17、唐文宗 18、马嵬驿 19、霍光 20、靖康之变 21、吴元济 22、周穆王 23、王导 24、刘福通 25、违命侯 26、唐三彩 27、103天 28、魏源 29、秦越人 30、祝聃

31、李冰 32、杯酒释兵权 33、《北京条约》 34、攻守同盟 35、宋钦宗(赵桓) 36、叔孙通 37、契丹 38、“德过三皇,功高五帝” 39、朱全忠(朱温) 40、李从珂(唐末帝) 41、石友三 42、萧道成 43、长孙无忌 44、陆羽 45、韩赵魏 46、口技 47、京师大学堂 48、1999年12月20日 49、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50、张择端

最有趣的历史问答题相关 文章 :

★ 问答历史大题该怎么做

★ 高考12种历史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 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方法技巧

★ 12种历史问答题的解题思路与快速记忆历史时间及事件方法

★ 高考历史问答题回答技巧归纳

★ 高考历史问答题解答技巧

★ 如何解答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

★ 初三下历史知识点总结与问答题的解答方法

★ 高考历史解题技巧:怎样回答大跨度问答题与逆向思维答题技巧

向老师提问历史问题

要有大学水准,尽量专注在中国通史或是不偏向任何国家的历史。rn如:每部历史-不论是历史事实或是历史解释-,是否都是当代史?rn越多越好,只需问题,不用答案。
你敢问你老师不一定回答得了吧
1、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整死了多少人?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2、刘少奇被打倒的经过?
3、如何认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4、近代西洋基督教教徒对中国影响(有利有弊|)?
5、辛亥革命爆发的偶然因素有哪些?
6、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以及如何消失的?
暂时举这几个吧
本文标题: 有没有什么可以上课问的历史问题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7553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古时候女人的发髻是如何盘起的古代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那像甄嬛这样懂谋略的大家闺秀真实存在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