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人物,可以顺带分析一下他或她为什么会这样

发布时间: 2023-01-09 01:01:0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1

人类历史上有哪些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事件?,我以为孙中山用蒋介石做黄埔军校校长应该是属于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典型事例。,孙中山多年从...

历史上有哪些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人物,可以顺带分析一下他或她为什么会这样

人类历史上有哪些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事件?

我以为孙中山用蒋介石做黄埔军校校长应该是属于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典型事例。

孙中山多年从事革命但未成功,决定实行联俄、联共、扶佐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派蒋介石等人去苏联考察,决定创办黄埔军校,为将来的北伐培养自己的军事人才。

当时蒋介石并不是唯一的校长人选。孙中山主张天下为公、倾心革命,完全可以自任校长。另一位程潜也是孙中山合意的校长人选。

程潜,1903年以弟一名成绩考入湖南武备学堂,1904年通过考核保送留学日本,结识黄兴、宋教仁、李烈钧等组成革命同学会,1905即加入刚成立的同盟会,与孙中山面谈后成为追随者,同时加入以军人学生为主的丈夫团,1907年考入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炮科,1915年袁世凯称帝,受蔡锷命为湖南招讨使,召集旧部反袁,被推举为护国湘军总司令,驱逐督军汤芗铭。同年2月,与林虎、熊克武、张孝淮发表通电反对《二十一条》,1917年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程潜联络旧部支持,被任命为湖南护法军司令,在湖南大败企图南下进攻广东大本营的北洋政府军队,一度攻入长沙。1920年孙中山第二次护法,孙中山、陈炯明发生冲突,程潜立挺孙中山受先生器重,1923年先生能回广东三次护法,得助于程潜平定广州,程潜在广州大办军校,自任校长为革命培养军事人才。1923年3月2日,任大元帅府大本营军政部长,1924年10月4日任军政部长兼校长。

蒋介石出生保定军校,在日本是东京振武学校(军校的预备学校,后一直冒充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在陈炯明炮轰总统府时,登上永丰舰,搞政治投机,与孙中山共赴危局,始得先生信任,捞足政治资本。又有结拜大哥、同盟会元老张德江向中山竭力推荐。

拟任副校长的蒋介石转了正,程潜正转副,孙中山死后,蒋介石利用军校培养了大批效忠自己的学生作党羽起家,在孙中山逝世、廖仲恺被刺杀后,先后专败许崇智、汪精卫、胡汉民等党内政治对手,先后窃取了北伐军总司令、国民党总裁、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等要职,大肆屠杀了大批共产党人及进步人士,背叛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最终成为独天民贼,在1949年败退孤岛台湾。

那必须是袁世凯。

早年的袁世凯凭借一己之力平定朝鲜叛乱,年纪轻轻就受到晚清重臣李鸿章的青睐,而袁世凯也不负所望,大力推进中国近代化,大力发展中国工商业,最后成为清王朝的支柱,也成为了中国第一位民国大总统。

袁世凯对中国有着比较多的贡献。

一、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军队的缔造者。

1894年清王朝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清王朝终于下定决心,改革新政。而军队改制是重中之重。袁世凯被派遣到天津小站训练新军。袁世凯花大价钱聘用德国教官,仿照西方列强近代陆军的要求编制陆军、训练军队;自己亲自监督军队,制定规章制度,招揽留学人才,即为后来的北洋军阀的前身。这是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开始。冯国璋、段祺瑞等留学归国军官都是他的手下。


二、袁世凯是中国第一个实行宪政的人

袁世凯在当直隶总督的时候,引入西方议会制度,实行宪政制度。他还在全国倡导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认为“官可以不做,宪法不能不立”。

三、袁世凯创建了中国近代的警察体系

1902年,袁世凯在直隶总督的衙门所在地保定设立了中国最早的警察机构—巡警总局,并制订了中国最早的警察制度—《警务章程》。

袁世凯是中国第一个在中国成立警察部队并设立了最早的警察治安管理模式,使中国正规军和警察机构分离,使得中国正规军专业化,职业化;军队素质大大提高,战斗力也有所提高。

四、袁世凯对中国的教育也特别重视

1903年,袁世凯联合湖广总督张之洞、湖南巡抚端方上奏清王朝朝廷,要求清王朝进行教育制度改革,中国的近现代教育体系正式开始建立。 袁世凯创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所官立大学堂——山东大学。他先后在河北等地建立了31所学校,其中包括两所高等学堂。除此之外,还建立40多所各级师范学校。

五、大力鼓励修铁路

袁世凯筹资修建了第一条Mide In China的铁路——京张铁路,这是真正的第一条中国人自己建造的铁路,这条铁路的总工程师就是詹天佑。 后来袁世凯上奏清王朝任命詹天佑出任汉粤川铁路总办。新易铁路、中国和比利时合资建成的芦汉铁路都有袁世凯的功劳在内。

第六、袁世凯大力推动近现代工业企业的创建

袁世凯学习西方经济制度,放开了很多限制企业的创办和发展的条条框框,袁世凯当民国大总统的前三年(1912年 1914年)内,全国新开办了约4000家工厂,面粉厂、火柴厂、卷烟厂、造纸厂以及采煤、冶炼企业等都得到极大的发展,而且民族资本得到很大的支持。 袁世凯还自己投资开设开滦煤矿、启新洋灰公司(启新洋灰公司在当时的中国是规模最大)。 袁世凯对中国工业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但是袁世凯一称帝,前后只有81天,直接从“共和国缔造者”变成“窃国大盗”,名声直接臭大街了。



袁世凯的功绩其实可圈可点,就是一念之差,变成窃国大盗,这也只能说明袁世凯抵挡不住自己的欲望,最终走向身败名裂。

从“中国第一任共和总统”变成“窃国大盗”也就一念之差,这不得不让人唏嘘。

引言:人类 历史 上古今中外有很多一失足千古恨的事件,看到很多写中国 历史 上的,确实写得很好,这里我写一个外国的,这个大家也比较熟悉。“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个好士兵”就是出自这个名人之口,相信大家都知道是谁了,他就是曾经的欧洲霸主、法兰西帝国的第一任皇帝——拿破仑 波拿巴。纵横西欧和中欧的他,在1812年想着称霸整个欧洲,于是去征伐俄国,正是这次远征,拿破仑的人生由巅峰走向下滑 。

远征俄国的失利是拿破仑未曾想到的

拿破仑称帝后,无时无刻都想着统治整个欧洲,欧洲大陆上只有俄国没有被他控制,而且拿破仑明白只有把俄国踩在脚下,才能彻底征服英国。

1812年5月,拿破仑率领57万大军远征俄国。拿破仑一开始进展比较顺利,相继获得了斯摩棱斯克战役、瓦卢蒂诺战役、维捷斯克战役的胜利,击垮了阻止他的俄军部队。

1812年9月7日,拿破仑率领法军获得了极为艰难且浩大的博罗季诺战役的战术胜利,但双方均损失惨重。到9月16日,拿破仑进入了朝思暮想的莫斯科。

但在战略上,俄军司令库图佐夫、巴克莱等人力排众议,放弃首都,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带着剩余的俄国高级将领和大部分居民撤出,逐步深入俄罗斯腹地,采取坚壁清野战术,拯救剩余的俄军的有生力量。

远征俄国的结局是非常惨重的 拿破仑第一次败北了

拿破仑原本以为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将会妥协,未料到迎接他的却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同时,俄罗斯的寒冬,成为了拿破仑的最大阻力,由于法军物资补给不足延滞、兵力分散,俄军迎来重大转机,库图佐夫以逸待劳并趁机不断袭扰法军,在几个星期的灾难对战中,本处以优势的法军不是战死就是冻死,最后回到法国的只有不到3万人。

结语:错误的远征俄国,给了当时法国沉重的代价,拿破仑败北之后,俄国马上联合英国、普鲁士、瑞典组成了反法联盟,目的就是为了打败拿破仑,推翻这个令他们做噩梦的法兰西帝国。拿破仑如果不去远征俄国,他依然是那个时代欧洲的霸主,可以说拿破仑的这一次失利,真的是一失足千古恨的典型 。

人要是倒霉,真的喝凉水都塞牙。

(赵舒翘)

晚清名臣赵舒翘,怎么看都是前途无量的人物。本身是“学霸”出身,中了进士之后稳稳当当的一路升迁。到光绪二十三年的时候,赵舒翘顺理成章的被召回了京城,这之前他一直在地方磨练,知府、布政使、巡抚全都干过,而且名声非常好。

回京之后,赵舒翘被晋升为刑部尚书,之后又升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和军机大臣,绝对是走进了大清的权利中心。

更关键的是,赵舒翘不是个废物。本身他就比较有学问,而且在外任职期间非常清廉,勤政爱民。在刑部任职的时候,秉公执法,平反昭雪了很多冤案,从朝廷到民间都非常佩服他。

另外,赵舒翘也不是个迂腐的读书人,他也非常懂得揣摩慈禧太后的意思。戊戌变法之后,谭嗣同等人被送到了刑部,按程序是要审一审的。但是赵舒翘知道,这和一般的案子不一样,慈禧着急砍人呢。于是,戊戌六君子刚被抓住几天,就都砍了,慈禧很满意……

慈禧满意了,赵舒翘就成了心腹大臣,前途无量了。

(义和团)

闹义和团的时候,慈禧心里也不踏实,于是就想派人去调查调查,看这帮子“拳匪”到底什么意思。派谁呢?一个是积极排外分子、军机大臣刚毅,另一个就是赵舒翘。

这俩人就出发去调查了,刚毅这个人本身就看不惯洋人,而且他也明白慈禧当时心里很不爽,想要利用义和团报复一下洋人们。于是,刚毅回来就说,义和团还是不错的,可以招抚,可以利用他们打洋人。

赵舒翘呢?他觉得义和团不能用,不太合适。

但是话到嘴边了,看刚毅盛赞义和团的作用,慈禧又点头微笑拍大腿的——赵舒翘觉得这时候说反对的话不太合适,于是当慈禧问他的意见时,赵舒翘说了个“不要紧”……

就这么,义和团闹起来了,后来洋人打过来了,慈禧跑了,洋人要求杀几个人“祭天”,不然就找慈禧的麻烦——然后,赵舒翘被洋人点名了。

为啥要找赵舒翘的麻烦呢?因为他支持义和团了呗。那刚毅不是更支持吗?没办法啊,刚毅在跟着慈禧逃跑的路上,拉肚子死了……洋人们总要找个大官砍了,才能解气。

于是,赵舒翘就因为一句“不要紧”,成了超级背锅侠。

慈禧为了保命,只能下旨砍了赵舒翘。但是,当时慈禧在西安,赵舒翘就是本地人,名声又很好。老百姓一听说敬爱的赵大人要被砍脑袋,群情激奋,吵吵着要去劫法场,要把慈禧踹出西安。

你看吧,在人家的地盘,还是留点面子好。于是,慈禧改口了,赐死赵舒翘。

于是,赵舒翘就在家里自杀了。先是吞金,等了几个小时还活蹦乱跳的;然后吃大烟膏子,吃完咕咚咕咚灌了几缸子水,还是没事儿;慈禧派来监督的岑春煊看不下去了,到药店拿了点砒霜,让赵舒翘吃了。结果,人家在地上滚了几圈之后,肚子也不疼了,满血复活……

这怎么办?岑春煊就让人按住赵舒翘的手脚,拿张纸蒙在他脸上,往上面喷水。一层纸喷湿了,上面再加一层,这么慢慢的人就憋死了啊……结果,看着人不行了,揭开纸赵舒翘又缓过来了……来来回回折腾好几次,蒙上纸灌烧酒,才把赵舒翘弄死。

赵舒翘临死会不会想:一句话丢了性命,不甘心啊!

哎呀,怎么会这样,明明我有无限可能的,明明事情不会这样的,但......唉!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在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登基,本来他是有机会当几十年的皇帝的,但他登基没多久后朱棣就发动了靖难之役。朱允炆有多次机会能够杀掉朱棣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机会全都丢掉了,到最后,留下朱允炆自己独自伤心流泪......

朱允炆来地府与朱元璋对话

朱允炆死后,孤身一人来到地府,他左顾右盼,希望能够见到他的爷爷朱元璋,在他的心里,装着一大堆的话想和朱元璋倾诉。

“啊!那不就是皇爷爷吗?皇爷爷,孙儿好惨啊!您死后,我继承皇位,本想励精图治,开创盛世的,但在削藩的过程中朱棣起兵造反了。都怪您!开国功臣、精兵悍将几乎都被您给带走了,让我好难受啊!”

朱元璋:“唉,咱没想到朱棣会起兵反抗啊!再说了,咱死后,你明明有好几次机会能够杀死朱棣,阻止靖难之役的发生的,但机会都被你一次次丢掉了。你这要怪谁嘛,只能怪你自己。”

朱允炆:“我太难了......”

削藩,一切一切的开始。

在朱元璋时期,朱元璋分封了自己儿子们为藩王,让他们去镇守边关,保卫大明。

朱元璋怎么不让精兵猛将前去镇守边关呢?他的解释是:自己的儿子们,再怎样都比精兵猛将来得可靠,咱无法保证精兵猛将没有起反叛的心思,也无法保证他们能够安分守己,相比之下,自己的儿子多让人放心啊。

就这样,在朱元璋的坚持之下,他的儿子们被派到大明各处去当藩王了,其中以 秦王 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宁王朱权最为有名。

那时候的朱允炆年龄还很小,不懂得朱元璋这样的安排是为什么。当自己登基为帝后,才发现麻烦很大。

朱允炆是一个柔弱的少年,刚刚继位的他,对于他的这些手握重兵的叔叔们十分不放心。为什么这么说呢?就像许多大臣们在朝中说到的:现在大明的天下有20几个藩王,表面上看,是朝廷坐镇中央,领导的这些藩王,让藩王们来拱卫大明王朝的千秋基业。实际上,这些藩王们的实力不断壮大,等到未来的某一天就会对朝廷造成严重的威胁。

是啊,这该如何是好啊?在大臣们的建议下,朱允炆踏出了削藩的道路。

削藩就削藩,为什么朱允炆会一失足成千古恨呢? 1.没有擒贼先擒王

削藩可是一件大工程,这么大的一件事情,如果能够抓住事情的关键,那么事情就会顺利很多。擒贼先擒王,20多个藩王里,属燕王朱棣的实力作为强大,如果朱允炆先把朱棣给解决掉,就没有那么多事情了。

可是朱允炆偏偏没有这么做。他选择的是先从那些弱小的藩王开始下手,然后才对那些实力强大的藩王们动手。

这样子,前期确实会很顺利,因为那些势力弱小的藩王根本就没有任何能力能够反抗。可实力强大的藩王呢?难道朱棣就感觉不出来朱允炆最后一定会削了自己?他难道就不会提前先准备起兵吗?事实上,最后朱棣是联合着宁王朱权一起造反的。

2.心慈手软,不懂得把握机会。

朱允炆是有好几次机会能够把朱棣给解决掉的,但不巧的是,他把这些机会一一放弃掉了。

比如,朱允炆登基的时候,藩王们是要进京来朝拜新君的,朱棣当时也来了,那时候朱允炆完全可以就地把朱棣给杀了,解决所有麻烦的,但朱允炆以朱棣是自己皇叔为由,反驳了大臣们的建议,让朱棣安全回家了。

再比如,在朱允炆派兵去镇压燕军时,朱棣曾多次面临困境,差一点就死掉了。为什么没死呢?因为朱允炆下了命令:要抓活的,不能杀了朱棣,免得让自己背上杀叔的罪名。

有了这命令,谁还敢大开杀戒?都是小心翼翼的,可以说是朱允炆的心慈手软造就了朱棣靖难之役的成功。

削藩必然会让藩王们的利益受损,出现反抗现象在情理之中。朱允炆没能采取好的办法,到最后把自己给赔进去了。但值得肯定的是,朱棣夺得皇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永乐盛世,也算是造福了大明人民。

“一失足成千古恨”出自明朝时期山东副使杨仪的《明良记》,后一句是“再回头是百年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错一件事便成为了终身的悔恨。 历史 上这种人不在少数,明明可以功垂万代,却偏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比如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等等。因一时糊涂、贪图享乐而遗臭万年。

今天就来说一说这三个人。

商纣王,我们对他的印象就是穷凶恶极,穷兵黩武,他不仅推行严刑峻法,而且还在各方面压榨百姓,是一个典型的暴君。

然而毛主席曾评价过他,说他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帝王,把东南经营的很好,让东夷和中原更加统一巩固。

其实商纣王是很有能力的一个人,他在内政上做了各种调整,但最终适得其反,不仅没能挽回商朝江山,反而使得自己遗臭万年。

秦始皇,中国 历史 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皇帝,设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建筑万里长城,奠定两千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总而言之,秦始皇的事迹是千古流传,但是他却因为焚书坑儒而使得自己的名声一落千丈。

隋炀帝在很多人的眼里,是那种荒淫无道之人,是一个昏君,然而,殊不知隋炀帝为我国 历史 做出了多少贡献。

他是一个励精图治的人才,平定了陈朝,统一了天下,修建了大运河,造福了千秋,开阔了疆土,通了丝绸之路,开创了科举,受益了几代人。

可惜了这样一个人才,因为自己的残暴,使得民不聊生,更使得自己丢失了大好形象。

张国焘叛党。


张国焘与中国共产党分道扬镳了。从他叛变之日起,就身不由己地走上了一条阴暗坎坷的道路,直到人生的终结。而毛泽东领导的革命事业则不断发展,在中国 历史 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张国焘的回忆录,只写到他叛变为止。以后四十年的漫长生涯却只字不提。如果真像他回忆录中所说的那样,摆脱中共是弃暗投明,那他何以不说说他的光明生活呢?

历史 事实证明,张国焘投靠国民党后,不仅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反而受尽屈辱,直至最后被一脚踢开,去过流亡海外的穷困生活。

清朝末年,摄政王载沣没有杀掉袁世凯,对清朝而言,便是千古恨事。为何如此说呢?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理由。

第一,慈禧死后,当时袁世凯手握重权,朝野上下党羽众多,且无人掣肘,实际上已经形成对清廷叫板的态势,时刻危及清廷的存亡。

纵观袁世凯的发迹史,有两个步骤至关重要:一是他在天津小站的练兵,这是清廷采用西方先进的军事理论和装备打造的一支新军,是清廷中唯一的特种精锐部队,却完全被袁世凯掌握。袁因此炙手可热,成为各方势力竞相拉拢的对象。二是在戊戌变法中,袁出卖了以光绪帝为首的维新派,获取了慈禧太后的高度信任和恩宠,袁因此一路被提拔成为军机大臣,手握至关重要的军政大权。

当然,慈禧太后在世时,袁世凯是不敢造次的。后来慈禧死去,袁便无人掣肘,他一方独大的权势引发了清廷中不少王公大臣们的担忧和嫉恨,以肃亲王善耆为首的一些人秘密串联,欲铲除袁世凯,可惜当时摄政王载沣优柔寡断,没有采取雷霆手段,让袁世凯捡了条命,清廷自此便埋下了一个超级炸弹,为其后期的土崩瓦解创造了条件。

第二,袁世凯一手促成了清帝退位,断送了清廷持续268年的王朝统治。

武昌起义之后,全国各地响应者此起彼伏,清廷的统治处于四面楚歌、岌岌可危之境况。迫于巨大的压力,且朝廷无人可用,清廷被迫重新启用了袁世凯,妄想让袁将清廷这架破车重新拉上快车道。可是,他们打错了算盘。

袁出山后,不久担任了内阁总理大臣,他拥兵自重,迫使载沣辞去摄政王之职,从此清廷的军政大权全被袁世凯把持。袁表面上是清廷的股肱之臣,但他已清楚,清朝的末日已经来临,他绝不会做清廷的陪葬品,于是他背地里与革命军暗通款曲,籍由和谈机会,不断与革命党谋商和平交换条件。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袁给孙大总统发去密电,声称他可逼迫清廷退位,但交换条件是,由袁担任民国大总统。孙大总统从民族大义出发,同意了这个条件。于是,袁世凯放下心来,费尽心机逼迫清帝退位。隆裕太后在袁的威逼利诱之下,眼见大势已去,只好于公元1912年2月12日下诏,宣布皇帝退位。

可见,如果没有袁世凯从中作梗,清廷不会如此快速瓦解,毕竟当时清廷还牢牢控制着长江以北的国土。如果载沣当初杀掉袁世凯,虽然改变不了封建王朝走向没落的 历史 趋势,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近现代史肯定要改写了!

奇闻异事,精彩纷呈!喜欢就关注 @秘闻独家侦探 !

明朝的唐伯虎出生在江南一个富商家庭。

  年轻时,唐伯虎无所事事,和人纵酒游乐,经过好朋友的规劝,于是唐伯虎祝闭门苦读,经年累月。16岁时唐伯虎参加秀才考试,中了第一名案首。29 岁到南京参加乡试,高中解元(第一名)。正当唐伯虎积极准备来年的京城会试时,却飞来横祸:在这次乡试中,有人事先经过贿赂,得了试题,事情泄漏后,考官被罢免,无辜的唐伯虎受到牵连,不仅被剥夺了解元称号,入了监狱,释放后唐伯虎感叹道:“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头已百年人。”

说一个比较冷门的,而且本文的主人公真的是“失足”了。在塞尔柱帝国的 历史 上有一位雄主名叫阿尔斯兰,这哥们曾在曼奇克特战役中重创拜占庭军队,并且俘虏了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


击败拜占庭帝国的这一天,算是阿尔斯兰人生的巅峰了。为了展现自己的仁慈,阿尔斯兰释放了被俘的罗曼努斯,并委派人一路将他送回君士坦丁堡。

不久之后,阿尔斯兰便开始征讨小亚细亚半岛的罗姆苏丹国。当时罗姆苏丹国有一位名叫尤素夫的将领,苏丹派他前去阻挡阿尔斯兰,结果尤素夫见阿尔斯兰来势汹汹,知道自己无法阻挡的尤素夫便像阿尔斯兰投降了。



可是这次阿尔斯兰并没有仁慈的对待这位与自己同族同教的将领,他下令将投降自己的尤素夫酷刑处死。得知自己要被处死后,愤怒的尤素夫决定和阿尔斯兰来个鱼死网破,他当场抽出匕首向阿尔斯兰冲了过去。

而身经百战的阿尔斯兰早已见惯了这种场面,曾被誉为神箭手的他示意随从们不要阻挡尤素夫,然后自己搭弓引箭准备射杀尤素夫。就在阿尔斯兰准备展现自己的箭法之时,他的脚下突然一滑,失去重心的他并没有射中尤素夫....



而尤素夫则用匕首精准的刺在了阿尔斯兰的身上,一代雄主阿尔斯兰 卒!

而阿尔斯兰的墓志铭也比较有意思:“噢!那些把阿尔普·阿尔斯兰视为至高无上的天神般的人们,看着!现在他因为自大而被埋在漆黑的泥土底下。”

一失足成千古恨作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一失足成千古恨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失足成千古恨作文 篇1

  阳光是多么的美好,它布满了少教所的每一寸土地,一切看上去都这么美好,像一个种满鲜艳花草的公园,但是,它的本质却是监狱,却是漫长的刑期,却是冰冷的手铐,却是禁闭的铁门,一个没有自由的地方,在操场上那些似乎与我们一样的同龄人,背后却藏着苦涩的故事。

  在大堂里,少年犯们为我们进行了演说,他们看上去与我们没有区别,一样的年龄,一样的健康,而且演说得如此完美、出色,但是,这么出色的原因是什么?这么完美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他们演说的是自己一个个亲身经历过的故事,他们的呐喊是发自肺腑的真心忏悔。在他们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一个个渴望自由的心声在颤动。渴望像鸟儿一样再次飞向广阔的蓝天……

  许多在少教所的同龄人是因为一念之差而铸成大错的。无知,不懂法,父母离异,“江湖道义”扭曲了他们的心灵,一失足成千古恨,他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地学习,用优异的表现换取早日回家的机会,看看朝思暮想的父母,请求他们的原谅,前车之鉴,弥足珍贵,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学好法律,避免犯罪,因为“法律是块铁,谁碰谁流血”。许多在少教所的同龄人是因为一念之差而铸成大错的。无知,不懂法,父母离异,“江湖道义”扭曲了他们的心灵,一失足成千古恨,他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地学习,用优异的表现换取早日回家的机会,看看朝思暮想的父母,请求他们的原谅。

  我们总以为犯罪离我们很遥远,远得似乎永远达不到,其实,原来犯不犯罪仅一步之遥,而这一步有关系到一个人的一生。这些少年犯有的只不过是一时冲动,但这冲动却引导他走向深渊;有的少年犯本质并不坏,甚至有些是“三好学生”,是他们身边的环境害了他们;另一些少年犯,由于父母离异,交友不慎等种种原因,使得他们在心理上受到创伤,并引导他们走向犯罪。坐在台上,听着教官的谆谆教导,我想,他们心里也一定不好受,一定在为自己所犯下的错而后悔,晚上临睡前也一定会忏悔,但是,法律就是法律,它不容许任何人剥夺他人的生命,而犯罪就是犯罪,犯了罪就要付出代价。我发现里面的少年犯其实和我们一样,有着自己的理想,有家人对他们的关心……但就因为他们走错了一步,使得他们失去了自由,让他们在少教所里度过了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段,他们所付出的代价是多么的昂贵啊!

  是啊,同学们,“前车之鉴,弥足珍贵。”“法律是块铁,谁碰谁流血”。我们只有时时刻刻告诫自己提高法律意识,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避免犯法。“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一失足成千古恨作文 篇2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明明一边哼着欢快的歌,一边拿着他心爱的玩具熊猫,向同学小刚家走去。明明和小刚约好了一起去儿童乐园玩,在明明的眼里,这一天的天格外的蓝,阳光格外的灿烂!

  当明明走到一条小河旁的时候,突然被一颗石头绊倒了,手里的玩具也落到了河里。“啊!我的玩具!”小明大叫道。

  这可是他心爱的玩具啊!是他向妈妈求了好多次,妈妈才答应买给他的呀!可现在却掉进了河里,怎么办呀?“这水好像不深。”明明看看四周,惊喜地叫道。

  于是,明明准备下水去捡玩具。这时,他犹豫了,他的脑子里突然出现了两个自己。一个说:“老师说过很多遍,不能私自下水,要不然会有危险的!”另一个则说:“这是我心爱的玩具,况且水又不深,我得下水把玩具捞上来!”到底该听谁的呢?哎呀不管了,捞玩具要紧!明明一脚踩入了水中。

  “哇!好深!”明明渐渐地下沉。他想挣扎,可是越挣扎,下沉得越厉害。无情的河水冲走了明明悔恨的泪水,明明渐渐沉入了水底……

  明明“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事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牢记“珍爱生命,预防溺水”,安全警钟长鸣!因为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再也不会重来。

  一失足成千古恨作文 篇3

  今天有体育课,我们都知道今天体育课肯定会玩游戏。只见体育徐老师大步流星地走进教室,手里拿着一大叠标志碟,这时全班炸开了锅,议论纷纷地猜测着今天要玩什么,老师先让我们这“锅”安静了才让我们到了科苑篮球场。

  到了科苑篮球场,老师就把手中的标志碟向空中抛去,标志碟轻轻地飞向空中,在空中形成了一条完美的弧线,然后就缓缓地落地,凌乱地铺在地上。老师分别把三种颜色的标志碟拿起来,说:“现在我要讲游戏规则了,你们一定要认真听。”话音刚落,我们就屏住呼吸,眼睛睁得极圆,直直地盯着老师,生怕会听漏游戏规则。“首先我举起哪个颜色的标志碟,你们就跑向哪个颜色,然后听我吹多少声哨子就在一个标志碟站几个人,最后我再吹一声哨子你们就跑回去。哦,对了,人没站满的标志碟上的同学是要被惩罚的。”说完我们就开始玩了起来,刚开始我特别幸运,每次哪组就只差1人的时候,我都可以立刻凑上去填满了人数。

  但是渐渐地标志碟越来越少,我可以找到凑人数的小组机会也就越来越难了。在第四局的时候,徐老师让我们爬过去,此时的大地被红通通的太阳晒得滚烫滚烫的,好像在阻止我们向前爬,我深吸了一口气,往前快速爬,但是手脚不听使唤,一下子又慢了下来,我突然觉得胜利像过冬的燕子飞到了一个谁也不知道的地方去了。这时的我背上冒出了冷汗,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心想:这真的太难了,我感觉都爬不动了,还是放弃吧,但心中另一个念头又在鼓励我。此时此刻我定了定神,咬了咬牙,用尽全身力量爬向最近的标志碟,说时迟那时快,这个小组刚好缺了一个人,他们正在着急呢,看我过来了,他们热情的让我进来,就在这时徐老师吹响了哨子。这真让我松了一口气,哈哈,我这刚好逃过徐老师的惩罚啦!心里美滋滋的!

  这次玩游戏让我知道了,如果做事情动作不快,信念不坚定的话,很可能就会输了。

  一失足成千古恨作文 篇4

  最近宿舍流行阴阳古怪风,也许是恐怖小说看多了。我们可是潮流中的佼佼者,怎能放过这等大展风采的机会呢?

  经过球球的一番排练后,我们众人便各寻躲藏处,而我躲进了球球的柜子。只见球球还在为寻不到地方而感到惊慌,时而拿着一防狼武器——扫把,躲进了厕所;时而拿着一大盆高高举起,在里面‘噼里啪啦’一阵后,又慌忙地跑了出来。最后我和娄婧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告诉她那安详地躺在柜子中的白布,只见她比谁都激动,把那白布三两下就往自己身上一披,伴着健壮的身子,还有那闹腾的风扇发出来的嗡嗡响,白布随着风飘扬起来……

  一切准备就绪后,我们便在黑暗处蠢蠢欲动地等待着小羊羔们的到来。“三二一”,伴随着脚步声愈来愈大,我们的心跳加快了速度。“砰——”我意识到我立功了,此时的脑袋像蜂窝般拥挤。本是快松垮掉的门被我那‘旋风飞腿’一踢,干脆地倒在了我面前。我茫然地望着眼前的场景,大家都张大嘴巴,此时的宿舍鸦雀无声。

  过了许久,那一声声嘲笑声才把我从噩梦中拉扯出来,“O——M——G——”我立即识相地跑去球球面前求原谅,却见她还在与那快白布作着斗争。我感到又好笑又惊慌,正当我蹲在地上暗暗偷笑时,一只粗壮的大手拼命地扯着我的衣领,幽幽的话语突然袭击了我的耳朵:‘说吧!打算怎么办!还不快把门给我修好!’一副狰狞的面孔朝向我。我不禁心里发毛,暗暗感叹道:“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一失足成千古恨作文 篇5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没错,你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那一年,你见到“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出游,就不禁脱口说道:“彼可取而代也”。这样的志向,何人具备?回到府中,你只学能统治天下,安邦定国,“万人敌”的兵法,却疏忽了怎样用人,怎样礼贤下士。使得韩信、张良这两位千古奇将离你而去。可惜!

  那一年,你风华正茂,空手举鼎,真是天生神力,当今世上舍你其谁?拥精兵百万,你的到来,让秦军闻虎色变。巨鹿之战,你一人带领军队坑杀了20万秦军。当今,又有谁能与你争锋?唉,可你刚愎自用,认为凭借自己的精兵和匹夫之勇就可夺天下,从而错失了在鸿门宴上杀刘邦的最佳时机。大将龙且为你感到惋惜,谋士范增为你感到惋惜,就连津津有味阅读着《史记项羽本纪》的我,也为你感到惋惜。

  那一年,楚汉相争,四面楚歌,你被打地一败涂地,还不忘和爱妾虞姬饮酒,唱歌。逃至乌江边,你本可返回江东,重振旗鼓,再来与刘邦一决雌雄,未必还会惨败,而你却选择了自刎,虽然你宁死不苟活的行为被世人所景仰,但正是因为这一念之差,你霸业未成,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我会永远记住你这位“不肯过江东”的枭雄——项羽。

  一失足成千古恨作文 篇6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愈来愈重视社会交通安全问题。但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事故的发生也日益增加。更有绝大多数的人根本不拿它当回事:“你闯得起,我赔得起”也并不少见。

  可大家应当想一想:一起交通事故的发生对一个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那也许就是一场天塌地陷的灾难。金钱并不是万能的,它能给人带来物质生活,但并不能给人带来心理安慰。难道人生就那么缺那几十秒的时间吗?难道就必须去闯红灯吗?

  我想:那与人们的心理素质有关。他们抱有侥幸的心理,认为自己会是那条“漏网之鱼”,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交通意识淡薄的表现。于是,便出现了远近闻名的“中国式过马路”。

  “只要凑够一撮人就行,红绿灯与我无关。”这句话听着好笑,但仔细想来也并不罕见。在石家庄的一个路口,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在短短的一个小时里,竟有成百上千的人乱闯红灯。交通信号灯已然成了一个摆设,一个空架子。这是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是对自己生命不负责任的表现。它既违反了交通规则,也扰乱了社会秩序。我们有必要消除这种麻痹大意的松懈思想。

  每当看到一起起的交通事故,心灵都会受到很大的震撼,人的生命真的很脆弱,很短暂。始终记得那一起交通事故:一个年轻人因掉了队,便不顾红绿灯,发疯似的加大油门,车子像飞了似的朝前冲去。他以为凭借自己的速度可以超越时间,只可惜时间不等人,只听“轰”的一声,他便倒在了血泊之中。周围一片惊叹,原本喧嚣的街道瞬间安静起来,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么消失了。

  我们青少年学生应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增强交通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古代,一个人若把发辫剪了,那就会被视为一个疯子。头发就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你的生命呢?

  有的同学不把父母赠给我们的生命当做一回事,不遵守交通规则。为了一时的“义气”便不顾个人安危,把护栏当作是一个游戏工具,甚至互相比赛。如果真的出了什么意外,你对得起生你养你的父母吗?

  所以,同学们,就算是为了你的父母亲,也不要再把自己的生命当作儿戏。生命是无价的,生命来之不易。它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次,面对这仅有一次的生命,我们没有权力不让它开出灿烂的鲜花,结出累累的硕果。

  我相信:只要我们携起手来,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让交通事故在我们生活中逐渐消失,让我们的每一天,每一刻都平安,快乐!那么这整个世界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一失足成千古恨作文 篇7

  近期寝室时兴阳阴怪异风,或许是灵异小说看多了。大家但是时尚潮流中的引领者,怎能忽略这等展露风彩的机遇呢?

  历经球球的一番排演后,大家许多人便各寻躲藏处,可是我躲进了球球的木柜。只见球球仍在为寻不上地区而觉得慌乱,一会儿拿着一防狼武器装备——扫帚,躲进了洗手间;一会儿拿着一大盆高高的抬起,在里面‘噼噼啪啪’一阵后,又急忙地跑了出去。最终我与娄婧确实看不下去了,便告知她那安祥地躺在木柜中的白布,只见她比谁都兴奋,把那白布三两下就往自身的身上一披,伴着健硕的身体,也有那吵闹的散热风扇传出来的嗡嗡作响,白布伴随着风飘舞起来……

  一切就绪后,大家便在黑喑处按耐不住地等候着小羊们的来临。“三二一”,随着着声音越来越大,大家的心跳很快了速率。“砰——”我意识到我有功了,这时的脑壳像蜂窝状般拥堵。原是快松驰掉的门一不小心那‘飓风飞腿’一踢,果断地倒在了我眼前。我迷惘地望着眼下的情景,大家都张开嘴巴,这时的寝室议论纷纷。

  过去了很久,那一声声嘲笑声才把我在恶梦中牵扯出去,“O——M——G——”我马上识趣地跑去球球眼前求原谅,却见她仍在与那快白布作着抗争。我觉得又搞笑又慌乱,正当性我蹲在地面上暗自坏笑时,一只粗大的手挥拼了命地扯着我的领口,悠悠的语句出其不意了我的耳朵里面:‘讲吧!准备该怎么办!还不悦把手帮我修完!’一副凶狠的脸孔房屋朝向我。我禁不住内心发毛,暗自感慨道:“简直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一失足成千古恨作文 篇8

  奔腾的万马咆哮着向前,却不知前方的道路更为严峻。由于它们的方向误差,方法错误,因此在山洪海啸面前,它们无一幸免。

  题记

  古人常说,一失足成千古恨。父母也告诉我们要不犯错,少犯错。但孔子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文学史上的大咖们都有如此感悟,那么我又何尝不会失手呢?

  这一年,并不平凡,我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大考校外北大班选拔。这可能会决定我的学业命运甚至人生。但是怕什么来什么,我,考差了。前几次的模考都位于班级第一,这一次的`考试也对我一贯重要,因此我感到压力无处不在。

  考试时,心完全无法静下来,可能是因为我把这次考试看得太重了。我的大脑像是在浑水中搅拌了一遍,变得浑浊不清,好似喝了万杯酒似的。

  在做数学试卷时,总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我的本心是为了突破自己,所以将前面难度高的概念题也一题一题咬着牙做着,通常一道题要花上两三分钟。我完全忘了老师在临考前的谆谆教诲,也忘记了时间在与我赛跑。直至监考老师大声宣布考试结束,我看着后面的一片雪白,才醒悟到:时间,不够!我念念不舍地交上了卷子,回教室时甚至不敢直视老师和同学们的目光。

  过了几天,公布了成绩,比自己预想的要差。年级排名比第一次模考差了几乎一倍,从四十多名摔到了九十多名。好似一个急于求成的登山者不顾脚下的牢固,一个劲地往上爬,结果脚上一滑,摔下了黑暗的无尽深渊。

  我无时无刻不在安慰自己:没关系,诸葛亮也有打败仗的时候。这一次失误不代表什么,下一次再努力就好了。虽然我给自己做了很多“思想工作”,但我自己最清楚,再也不会有下一次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的机会没有了,若是老天再给我一个机会,我一定会比现在更好。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估计我天生就与尖子班没有缘分,这也罢,待到六月,我一定要重返战场,拿回属于我的荣誉。

  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我切记着不再犯这样错误

  一失足成千古恨作文 篇9

  回忆起我们六七班这学期的春季亲子活动“让‘峨眉’成为留恋的片段,让‘六七’成为永恒的篇章”那次旅程,会让我想起与同伴们一起玩耍的快乐时光,一些零散的图片总可以构成记忆中一幅美丽的画。

  可从峨眉山回来后有一件事一直使我后悔不已!

  我记得十分清楚,到峨眉山的第二天下午,导游姐姐和尹老师就对我们说:“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回到原地,注意自身安全。”话音刚落,我们就跑向四面八方。我呢,就和一群同学经过了一番努力找到了一处最佳嬉水点: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于是,话不多说,同学们都“跳水” 了,但唯独我没有,因为我懒得脱鞋,所以才……我在无聊的情况下,豪爽地拿起了石子朝两侧的山谷打去,玩了一会儿,觉得没意思,就参加了“宝葫芦”的游戏。游戏的规则是:在每一块大石头上都站着人,手持竹竿拦住从上往下流的葫芦。我和丹丹就站在一块大石头上,这一次,我们在第一个关卡的时候并没有拦住葫芦。于是,情况越来越紧急了,眼见着一个个葫芦从身边漂过,我们不知所措,最后还是一位大哥哥帮我们打捞上葫芦的。可就在这时,我的身子左晃右摇,失去了平衡。左脚不小心落水了,连脚带鞋都湿了,就在我惊讶不已时,班里有一群绰号为“炖猪蹄”、“光头”、“地中海”……的调皮男生们,手拿着竹竿就像一群小乞丐一样在那里瞎起哄,本来一件不大的事情被他们闹得我心烦意乱,我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抬起了左脚。我心里矛盾死了:“到底另一只脚打不打湿呢?唉!不打湿,我又不喜欢一只脚干,一只脚湿;如果全打湿呢!我又觉得不舒服。”思想斗争了很久,我终于有了一个结果那就是破罐破摔了。我满心懊恼,愤恨地将右脚狠狠地踏进了溪流,可怜的鞋子——全湿了。

  这结果就真的应证了那句话——一失足成千古恨呀!

  一失足成千古恨作文 篇10

  有这样一句警世名言——一失足成千古恨。上学期我经历的一件事,给了我沉重的教训,让我悔恨万分。

  一天上午,我的心情如同那天的天气,是一片万里晴空。由于老师大发慈悲,作业量不及平时的一半,训练有素的我没用多久便完成了各科老师布置的所有作业。那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就如同晴空里飘浮的白云,真是悠然自得。

  往日的课间,同学们总是在教室里埋头苦干,那情景真是“这里的课间静悄悄”。可今天是迥然不同的一番景象:这边,三五个女生围在一起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在叽叽喳喳;那边,几个男生在围绕近两天的NBA常规赛高谈阔论。我对NBA不太感兴趣,自然加入不了那帮球迷的行列,但作为男生的我,当然不会搅进那群叽叽喳喳的小鸟中去谈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了。百无聊赖的我只好独自坐在座位上修炼我的“转笔神功”……

  突然,有两个男生不知道为了什么事在教室里发疯似的追闹起来。那脚步声、追闹声严重干扰了我“练功”的心情。无所事事的我当起了这出闹剧的看客。

  在教室里追闹的是班里的两个小豆丁——小矮人阿强和小泥鳅阿光。虽说教室里摆着一排排桌椅,桌椅间的行距并不大,但两个小豆丁却能在这狭窄的空间中游刃有余地奔跑。

  俗话说,无事生非。我这一闲下来,是非便接踵而来。正应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我一边看热闹一边想,这小泥鳅可不是浪得虚名,他的灵活曾让大家“大跌眼镜”、叹为观止。不如,我来给他巧妙设置一个路障,看他能否轻松“过关”。

  素有“智多星”之称的我眉头一皱,计上心头。于是,我在他快跑到我身边时,悄无声息地将左脚伸到课桌之间的过道中……

  “?纭钡囊簧??患?∧圉?ι??埂=艚幼庞质恰?纭钡囊簧???患?《苟±戳烁觥扒案昂蠹獭薄???刂氐匮乖谛∧圉?纳砩稀

  这时,我吓懵了。等同学们七手八脚将他们从地上拖起来时,我发现小豆丁倒是安全无事,可小泥鳅却是惨不忍睹——他满嘴是血,两颗门牙在让我惊心动魄的“?纭鄙?小肮馊傧赂凇绷恕

  几个同学护送小泥鳅到校医室去了,而我,却吓得面如土色,像一根木桩似的傻站在那里……

  事后,我当然少不了挨老师和父母的严厉批评,同时,我也向小泥鳅表达了我深深的歉意。但这一切已于事无补——医生说他过了换乳牙的年龄,他的门牙再也无重新上岗的可能了。失去门牙将成为小泥鳅心中永远的痛。而我,也将为这件事背上沉重的十字架!

  唉,只怪自己安全意识淡薄,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这真是“一出足成千古恨”呀!

  ……

  一失足成千古恨作文 篇11

  不知从何时起"一失足成千古恨"就成为失败者的警句名言,他告诫人们:凡事都务必小心,否则稍有不慎,将名落孙山。然而,这只是一个问题。倘若失了足,就覆水难收,成千古恨吗?就不能东山再起吗?

  当年,吴国伐越,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然而取胜后骄矜自傲,屡失良机,留下勾践,他日日尝苦胆,告诫自己不忘报仇雪恨,暗自操练军队,终于在多年后杀死吴王。想吴王也是有勇有谋者,就在“天要亡我”的哀叹中倒下,这样的结局,不仅留给我们深思。吴王的悲哀,大就是在于“天亡我”,甘愿成为“千古恨”吧。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并不能保证在每场战斗中都胜券在握。一失足便自暴自弃,萎靡不振,甘愿成为命运下的懦夫,而真正的勇士,是敢于真是自身错误的。齐威王,在邹忌的劝谏下虚心纳谏,才有了后来的“战胜于朝廷”,才有了齐国的盛世。三国的诸葛亮料事如神,能运筹帷幄,但也有过不少失误。如果失误后一蹶不振,又怎能有赫赫功绩,为后人所知?虽然一次失了足,但完全可以铸造一个不怕困难、奋发图强的自我,断不能成“千古恨”。

  其实,现实生活中就不缺“摔倒了,站起来”,重振旗鼓的人。国家跳马运动员桑兰,在比赛前试跳时,不幸从马背上掉下,造成胸部以下高位截瘫,这对于她来说无疑是个打击。同事来看她眼含热泪,但她却笑着鼓励队友,她不屈不挠,生活中的小事都要自己打理,最后,上肢终于可以活动自如。执着的追求,坚韧不拔的毅力,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她之所以如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走出了自暴自弃的低谷,化“千古恨”为弃暗投明,弃旧图新。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古往今来,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但跌倒了,可以再爬起来还可以继续迈步,正因为如此,一失足有何能成千古恨呢?

  一失足成千古恨作文 篇12

  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这句话固然不错。但是,在我眼中,如果我们拥有一项能力,那一失足也就不一定成千古恨。

  这种能力便是顺势而为。

  顺势而为是每个人立身处世所需要的一项技能。它使我们从突发事件中能够开辟出另一条通往成功的路。

  假如我们通往成功的奋斗比作一辆冲向终点的赛车,那顺势而为的能力就是备用胎,以防因车胎扎破而功亏一篑。由此可见,在不慎失误后顺势而为是多么得重要。

  顺势而为,有时会扭转时局。

  “飞将军”李广在一次抗击匈奴的战役中带领一支侦察小队,去刺探敌情。但不料在茫茫大漠中竟与可汗的部队相遇,局势十分严峻。

  这一失足,若是一般人估计性命难保,但是李广分析了局势之后,灵机一动,叫手下人不必惊慌,令士兵们下马席地而坐,保持镇定。可汗看到后疑心是诈,便按兵不动。

  双方僵持许久后,可汗断定李广的侦察队只是诱饵,背后肯定埋伏着主力军队,于是下令撤退。就这样,李广依靠自己的顺势而为,扭转了时局,不费一兵一卒便“击”退了匈奴军队。

  顺势而为,有时也能化解误会。

  新中国成立后,在一次国际会议中,中国举办了一席国宴,其中有一道菜是竹笋汤,是将切好的竹笋在汤中摆成“万”字。

  不料这道菜上桌之后,里面的竹笋“摇身一变”,竟成了法西斯的图案,各国来宾大为诧异。

  这时周总理灵光一闪,笑着解释道:“这是中国的‘万’字,寓意本次会议能万事如意。是法西斯也没关系嘛,来,我们把它消灭掉!”经周总理这么一说,误会立刻就被化解了,场面再度活跃起来。

  顺势而为,有时还能取得比预期更大的成功。

  看过《钢铁侠》的人肯定都对钢铁侠那句:“我是钢铁侠”印象十分深刻。

  殊不知,这竟是钢铁侠饰演者小罗伯特·唐尼在突然忘词的情况下顺势而为,即兴编出的一段台词。

  然而就这样一句,使得《钢铁侠》成为漫威影业中的一个不朽的传奇。

  顺势而为,是一项神奇的本领,它能使一失足后的千古恨变成万古流芳的传奇。

  当你的人生的图画中出现一点墨渍时,也许只需顺势而为地添几笔,一只象征成功的飞鸟便能出现。

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公元220年,诸侯并起,天下纷争。山清水秀的竹林间,茅舍内,一位中年男子头戴纶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系天下,看兴亡成败,胸中尽万点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于是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一代伟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建蜀国,兴汉业,历经图治,呕心沥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义,展现了一代蜀相伟大的胸襟气魄,令天下人为之敬仰,让我醉,让我痴,令我狂。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气周渔,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威镇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调兵遣将,知人善用。赤壁之战中,明知关羽乃情义深重,知恩必报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结果华容道上关羽顾念旧恩,宁舍己而放走了劲敌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过也,错失良机。然却不尽然。看,当主公刘备急切地加以阻止时,:“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贤相怎可让其扼守要道?”孔明听罢,仰声长叹曰:“此乃天意,天不灭曹。若魏国亡,东吴势必崛起,此乃一劲敌,又占地利只势,蜀国必难与其相抗衡,势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我等趁此良机,兴农业,固粮仓,养精蓄锐,方可破敌。而云常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计也!”由此看来,放走曹操绝非偶然,亦非孔明之败笔,实乃形势所逼,无奈之举也。

再如用魏延。其时三足鼎立,蜀国力量较为弱小,诸葛亮苦撑危局,自然注重网罗人才。蜀中名将除关张赵马黄外,还有一位就是魏延。诸葛亮在对其的使用上可谓煞费苦心。魏延也算能够骁勇善战,屡建功勋。但此人头后有“反骨”,不够忠诚,诸葛亮料定他日后定会谋反,但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关张赵马黄等人凋零之后。况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为敌所用。诸葛亮一边用他,一边又防范着他。待到诸葛亮操劳过度,病危之际,密令魏延断后。当夜魏延忽作一梦,梦见头上长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谋反,果应孔明之言。还是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锦囊妙计,才有马岱砍下魏延首级之举。知道其有谋反之心,还要用之,如走钢丝一般,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惧怕之心还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杀之,又让将士们寒心。只有在其身边埋下伏兵,待其反时一举杀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势下,如何变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实乃大智慧也。

鲁迅在评价诸葛亮时认为他太神而近乎于“妖”。对前人的评价,我不能深入领会。在我看来,即为“妖”,那意味着贬义。我以为不然,尽管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话,但称其为“妖”不免过于尖酸刻薄,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

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一再狂言不休,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岂知马谡怎肯听王平之言,这是再度失察。结果失去战机,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将得的胜利,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业,失去了政治家、军事家所应有的明智,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败笔。这当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过,却也不尽其然。看,马谡请兵时,孔明虽有疑虑,但因素对其有好感,抹不开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后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这一哭,一挥手之间,深深的自责,贻误战机,用人不当,也害了马谡,累及其全家,可见其“情”之深。对马谡家属的安置照顾,又可见其“义”之重。孔明二哭,当参军蒋琬求情时,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这一哭,又交织着多少情感。马谡将斩,虽心中不忍,奈执法严明,为不得不斩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街亭失守,战局不能扭转,兴汉渺茫,于是悲从中来,怎不流涕?马谡斩毕,孔明又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这一哭,多少悲愤涌上心头,眼前曾经的茅林溪水;沙场点秋兵;与先帝纵马与广袤的田天地之间,谈古论今往事历历在目。思旧恩,悔自己不听先帝之言,枉费先帝一片苦心。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兴汉大业,对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个“情”字。
1、诸葛亮是位优秀杰出的政治家,可以看到,诸葛亮许许多多次留守成都,治理得很周到,有出类拔萃的政治才能。尤其是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以法治国,对任何人都是公平公正,所以在蜀国,小偷强盗几乎没有,百姓们都能平平安安过日子。诸葛亮看事情很周到,所以蜀国出现“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2、诸葛亮最令人敬佩的是他的为官清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是常人所不及也呀!诸葛亮对自己要求非常之严格,而且,对自己的部下一样要求严格,可谓是像包青天,狄仁杰那样的清官一样。
3、诸葛亮在战略战术上,却犯了极大的错误,至少在我看来,诸葛亮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却不能说是位杰出的军事家。诸葛亮多次的北伐,多次失败。兵士不停的出征,劳民伤财,而诸葛亮却又没有一个大计划,只有“北定中原”况且这也违背了诸葛亮自己在隆中对里所说的几个条件,现在天下无变,蜀国也没有荆州。本身蜀国最弱小,被诸葛亮这样一折腾,更弱小了(幸好是刘禅停止了北伐,不然蜀国会死得更早),可以看得出他不是战略家。他也同时不是战术家,因为诸葛亮也仅仅只会按兵书上所说,而不懂得随机应变,因此被司马懿,曹真,张郃等曹魏大将多次击败(不要相信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多次打败司马懿,其实是司马懿多次打败诸葛亮),说得不好听点,刘备出征全军覆没,诸葛北伐积年无成,为蜀国灭亡埋下了伏笔。
(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役评析

一、魏国关陇与蜀国汉中地区的基本军事地理
魏国的关陇地区指关中和陇右(陇西——陇山以西)地区,关中为雍州,陇西为凉州;
魏蜀两国在此地区隔秦岭相持。虽然关陇和汉中地区地形平坦,利于大兵团行动,但由于中间相隔的秦岭山脉山高水险,道路崎岖,成为一道天然屏障,使双方在没有完全优势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发动军事进攻。
1、汉中通向关陇地区的主要通道
汉中通向关陇地区的主要通道当时有六条,它们是:
a、子午道:谷长300多公里,为秦岭最东部的通道,山高路险;
b、谠骆道:谷长210多公里,为秦岭中部的通道,道路非常崎岖;
c、褒斜道:谷长230多公里,为秦岭西部的通道,道路沿褒水、斜水河谷而建,部队行动困难;
d、秦岭西大散关:为绕过秦岭西入关中的主要道路,道路较平坦,约530公里;
e、秦岭东武关: 为绕过秦岭东入关中的通道,道路遥远,约600多公里;
f、秦岭西的祁山:为西线迂回线路,路程较远,但比较平坦,利于大兵团行动和补给运输;但是必须先到陇右再由陇右进入关中。
2、关中地区(长安)通向陇右天水的主要通道当时有五条,它们是:
a、北线:自关中沿泾河河谷可到达陇北的高平第一城,再迂回向南可到天水,是通向陇右北部地区的重要通道,但是路途较远,约600公里。
b、北中线:自关中向西北沿古丝绸之路沿穿越关山的山间小路,可到达陇右的广魏郡,再折向南可到天水。此路当时为小路较平坦,但不是主要道路,约400公里。
c、中线:自关中向西北到汧再直接向西,穿过陇山北部再向南到达天水郡。在当时是关中与陇右间最主要的大道,虽为山地,但较利于大部队行动。约330公里。
d、中南线:自关中直接沿渭河河谷和古丝绸之路(小路)可穿过陇山而到达天水郡,此路地形极为险峻,道路非常难行,完全不适合大部队行动。约250公里。
e、南线:自关中向西南出大散关,绕道武都,再折向北可达天水。此路道路较平坦,但路途最远,而且距离蜀国的汉中过近。约700公里。
(注:以上距离均为从地图上直接量取,可能与古代实际路途有所差异)
关中为四塞之地,人口较多、经济发达,自古即为军事割据集团的起家之地,占领关中,东可以威胁魏国的中原,南可下宛城与荆州,北上则可以进攻并州,因此魏国是必须死保关中的。陇右处于关中的上游,具有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自古就有守关中必守陇右的说法。故关陇地区为魏国必须确保的地区。 二、战役开始前两国的基本战略和兵力部署
当时,魏国已经占据整个北方地区,拥有全国13个州中的11个(其中2个为占有一半)外加一个司隶部,而蜀国仅有益州一个州。在人口上,由于连年混战,到三国末期,魏国有人口443万,蜀国仅有94万,全国共767万人。比汉朝桓帝时期的5648万减少了近5000万,特别是汉中与陇右地区,人口本就不多,到此时就更少了。
魏国全国的总兵力约35~40万,其分布情况大约是:
南方:扬州:8万,荆州:8万,徐州和豫州各3万,用于对抗吴国;
北方:幽州2万和并州1万,用于防备北方少数民族骑兵;
西北:雍州:1万,凉州: 2万,用于防御蜀国和西北少数民族;
其他州郡的常备军(青州、兖州、冀州):2万
中央的战略预备队:5~8万(包括禁卫军)。
蜀国由于战线很短,其总兵力估计为12~13万:
北方的汉中地区:10万,用于防备和进攻魏国;
南方地区:2万多,用于防备吴国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叛乱;
中央:没有战略预备队,只有数千人的禁卫军。
魏国的总兵力要远远多于蜀国,但由于是两线作战,加之魏国的总体战略是东攻西守,故在关陇战区,魏军的兵力在防守时基本是少于蜀军的。例如: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蜀军10万多人,魏军6~7万人;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蜀军数万人,魏军估计不超过万人(陈仓守军1000人);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蜀军诸葛亮、陈式军数万人,魏军为郭淮军数千人;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军8万多人,魏军7~8万人;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蜀军10万多人,魏军6~7万人;
自从公元219年刘备军占领汉中,曹操军退回关中地区后,三国并立的局面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形势。随后虽然在荆州连续进行了关羽进攻曹军、孙权偷袭关羽以及刘备进攻孙权的战争,但在关陇地区一直比较平静,双方没有发生很大的战争。
魏国自曹操由汉中撤退后,接受了谋臣的建议,采取修养生息、积蓄力量的国策,基本上停止了大规模的进攻。同时针对吴国实力强于蜀国的情况,确定了东攻西守的战略,在东线的扬州和荆州前线一直保持着各8万人以上的两个方面军,而在西线的关陇前线仅留有2~3万人以下的军团,对蜀国进行监视和防御。
蜀国自刘备死后(公元223年),又重修了与吴国的关系,并加紧养精蓄锐,囤积兵马、粮草,并平定了南方地区,5年后的公元228年才突然开始了进攻魏国的战争。
蜀国的基本战略是:先取距离魏国较远的陇右,扩大地盘,再以陇右为根据地,配合汉中两面夹击关中地区,以后再视形势发展与吴国夹击魏国,达到消灭魏国,与吴国平分天下的目的,以至最终统一全国。

三、战役的真实进程
1、双方的目标
蜀军的战役企图:趁魏军没有防备,关陇兵力空虚的时机,集中主力快速攻占整个陇右地区,随后巩固防御,守住陇右。
远期目标:占领陇右可达到以下目的:第一,切断了关中与河西地区的联系,为下一步占领整个河西地区打下基础;第二,自陇右进攻关中,具有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而魏军自关中进攻陇右则很困难,将为今后攻占关中及整个中原占领一个重要的进攻基地;第三,陇右、河西历来出大将,占领此地可使蜀国补充许多优秀的军事人才;第四,占有陇右可以屏蔽汉中的上游,保证蜀国的基本安全;第五,此地地广人稀,可以取得不少的粮草,以减少益州的经济负担。
魏军的战役企图:陇右守军必须坚守重要城镇,关中部队应尽快以主力增援,以击退蜀军的突然进攻,收复陇右失地。
远期目标:魏军必须保持陇右的安全,才能保证关中的安全、与河西的联系,并为以后时机成熟时进攻蜀国留下前进基地。
2、战前双方兵力
蜀军:总兵力:10万人
东线:赵云、邓芝近1万人为疑兵出斜谷,企图吸引魏军主力于秦岭一带;
西线:诸葛亮、魏延、马谡、吴壹、王平、高详、李盛、黄袭等9万多人出阳平关过祁山直插天水等地。
魏军:总兵力:6~7万人
防守部队:陇右各城(冀城、上邽、西县等地)数千人(天水太守马遵等),
长安等关中地区近1万人(安西将军夏侯茂、后改派大将军曹真;雍州刺史郭淮等);
中央增援部队:战略预备队5万人(右将军张郃等)
防御部队死守各战略据点,增援的精锐兵团快速自关中进兵陇右,救援被包围攻击的各郡县。
3、战役详细过程
a、第一阶段:蜀军进攻:228年1月下旬,蜀军开始从汉中出兵,2月进到祁山和西县一带。由于魏军没有防备,这一带基本没有什么兵力进行抵抗。因此蜀军很快就进到天水郡。当时陇右震动,安定、南安和天水三郡的部分城镇响应蜀军。
b、第二阶段:魏军防御和增援:蜀军刚开始行动时,魏国立即更换了关陇战区指挥官:由原来的安西将军、驸马夏侯茂(文官,无作战和领兵经验)改为大将军曹真。随后由荆州前线调右将军张郃回洛阳,魏明帝亲自派5万精兵由其统帅前往增援关陇战区。曹真守住秦岭的各个隘口,陇右各郡太守死守冀城、上邽、西县等未响应诸葛亮的重要城镇。
c、蜀军分兵作战:诸葛亮为尽快占领陇右,进行以下部署:前军魏延、吴壹等将统兵3万立即分别包围攻击冀城、上邽、西县等城,务必在魏军增援部队到来前攻占各城;马谡、高详等将统兵3万立即前出街亭、列柳城一线,死守陇山要隘,一定要坚守到攻城部队胜利后;诸葛亮自领中军3万人,坐镇西县,接应粮草,并作为战役预备队准备增援危险的方向。
d、魏军的进攻:曹真根据战场形势,判明了蜀军的战役企图,马上果断决定,5万主力野战精锐兵团全部投入进攻陇右的蜀军,由经验丰富的大将张郃与郭淮率领;自己仅留下不到1万人对抗赵云的部队并坚守关中。张郃发现蜀军正处于分兵作战的时期,立即火速进兵,企图在蜀军没有集中兵力之前将其各个击破。张郃自统4.5万精兵由陇山大路仰攻街亭,命郭淮领兵5000绕道列柳城包抄蜀军的侧翼。
e、蜀军的攻城行动:陇右的城镇是小而坚固,短时间内很难攻克,加上蜀军远道而来,缺少重型攻城装备,急切间无法攻占陇右的各战略据点。魏延、吴壹等昼夜猛攻,还是毫无办法,白白损失了一些人马。
f、阻援与增援部队的决战:2月下旬左右,魏军的增援兵团与蜀军的阻援部队于街亭和列柳城一线展开了激战。首先马谡的部队被张郃的优势精锐兵团彻底击败,2.5万人最后仅1000多人在王平率领下逃了回来,马谡和其他将领均弃军而逃。北面街亭的主力失利造成南面的列柳城高详部军心大乱也被郭淮击败。
g、诸葛亮的撤退:转眼间大军损失了三分之一,这样一来,魏军与蜀军在陇右的兵力基本相等了,由于魏军自街亭南下就可以威胁到蜀军攻城部队的侧背安全,而诸葛亮估计在天水的平川上蜀军不是魏军的对手,加上军心已经动摇,于是决定趁魏军主力距离较远的时机,马上撤退,并从容带走西县的千余家百姓回汉中。
h、魏军的下一步行动:张郃胜利后,没有继续进攻和追击撤退的蜀军,而是转向收复了原先叛变的各郡县。这是因为张郃考虑到自己的兵力并不占优势,加上刚与马谡军进行了激战还未休整,没有击败蜀军主力的把握,同时魏军的战役目标就是收复陇右和防守陇右,没有必要去追击蜀军。
i、于是整个战役在3月底全部结束。整个战役自蜀军开始进兵共进行了2个月左右,结果是:蜀军损失3万人以上和大量的辎重、粮草,丢掉了陇右三郡的已占领的所有郡县,最关键的是错失了最好的攻占陇右的时机,战役企图完全没有实现。魏军损失数千人,收复了陇右地区,击退了蜀军的突然进攻,达到了战役企图。
整个战役自228年1月开始到4月全部结束。蜀军损失3万以上的军队和大量军事物资,丢失了已经占领(或部分占领)的天水、安定、南安三郡。魏军在作战中损失数千人,但是收复了陇右的所有失地,击退了蜀军的进攻。

四、关键环节评述
此战的关键环节在魏、蜀方面各有3点:
蜀军:1.诸葛亮的指挥失误,2.马谡的迅速溃败,3.蜀军的攻城不力
魏军:1.增援非常迅速,2.曹真的判断准确,部署得当,3. 张郃军有力的突击
下面逐点进行分析讨论;
1、诸葛亮的指挥失误。估计大部分人不同意此观点,因为表面上看诸葛亮的部署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实际上:
第一、诸葛亮对双方实力判断错误,过高地估计了蜀军的攻城和山地防御能力,过低地估计了魏军的快速进攻和突击能力。他认为马谡的兵团能够顶住张郃军很长的时间,而魏延等人能够在此期间攻占各战略要地。到时候再集中兵力居高临下击败魏军。他又判断魏军兵力少于蜀军,因此其增援行动应是谨慎而缓慢的。
第二、关键时刻分兵作战,导致被魏军各个击破。本来在对双方实力判断准确的情况下,可以分兵作战,但判断失误,则分兵就是完全错误的了。如果蜀军集中在一起,估计魏军也不敢发动如此的进攻,或者派少数兵力监视魏军守城部队,集中主力先击败魏军增援兵团也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第三、过于谨慎,中军距离交战前线太远,使战役预备队不能及时投入增援,也是此战失败的关键之一。我一直不明白:在以后各次战役中均亲临第一线的诸葛亮此战中为何总在西县,注意;西县距街亭350里,距攻城部队也有150里,难道接应粮草的任务也需要3万人加上主将来完成吗?估计:是诸葛亮过于小心,怕魏军突然出大散关,包抄蜀军的退路,因此留守在此地,以便随时回撤阻击魏军的这一可能的进攻。
第四、是大家公认的一点:用人不当,错用马谡为阻援军团的司令。历史记载,马谡不按诸葛亮的部署,“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将兵马部署在南山上,结果被魏军包围在山上断了水源,向山下冲击又没有效果,最后军心涣散,被魏军一举击败。本文对此有疑问:街亭附近的南山,不论是庄浪的街亭还是陇城的街亭,其附近的南山实际上是一座不大的小山(面积约0.5平方公里),山势也比较平缓,根本无法供2万多兵马屯扎,要知道2万多人屯扎下来需要多少面积的地方吗,至少要3~5平方公里,2万多兵马不会都向电线杆一样站在山上吧。而且也不能从山下一直排到山顶吧。所以见过南山的人都能明白:马谡不仅占领了南山,还占领了街亭西的小城(即街泉亭,但是不是古略阳)以及附近的其它小山,总之是按诸葛亮的部署占领了防御阵地。不过马谡确实不是魏国名将张郃的对手,魏军也不是陇右的普通守备军,而是皇帝亲点的中央预备队。而马谡等将领也实在是不争气,一战失利就丢下部队逃跑了(除王平外,但包括后来与马谡一起被斩首的将军李盛等),其实马上收拢部队还是能够继续作战的(王平就是例子)。马谡被斩,可能有些冤枉,这也是后来10万蜀军均流泪以及蒋琬反对杀马谡的原因。
第五、阻击阵地选择错误。我们都知道(看实地地形或者街亭的照片),街亭一带地势平坦,唯一的山还是无水源的死山,那么为何蜀军要在这种地方阻击强大的敌军呢?从东汉时期战役情况看,依托陇山阻击关中进攻,多在陇坻,而陇坻位于街亭东面60里,那里地势险要,只要堵住山口要道,敌军就难以攻破。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分析:蜀军本来是计划赶到陇坻阻击的,但是由于对敌人增援速度的判断失误,导致蜀军没有来得及抢先占据陇坻,而只能在街亭就地阻击。虽然这个失误的原因还要归结到对敌军增援的速度判断上,但是街亭地形不利,是本次作战失利的重大导火索。
2、马谡的迅速溃败。此点是本次战役失败的最直接原因。马谡犯了什么错误呢?
第一,马谡没有实战经验,在首战失利后,可能就惊慌失措,没有及时掌握整个部队,而自己狼狈逃窜了。其实,当时蜀军应还有许多部队仍在坚守自己的阵地(如王平军)。假如马谡经验丰富,他应立即撤向蜀军的其他坚固阵地,收拢部队继续抵抗魏军的进攻。
第二,马谡没有采纳王平的意见,也没有派给王平较多的军队。在失利后能稳定局势的力量太小了。实际上,马谡的部队中,只有王平是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将领,其他人估计都没有经历过什么大战。而由于王平文化水平很低(只认识几个字),熟读兵书的儒将马谡怎能重视王平呢。他重用的应当是与其差不多的熟读兵书的人。其实这一点与诸葛亮也有很大的关系。诸葛亮也一直没有认识到王平的水平,直到此战后才明白过来,大大重用他(原只是一个偏将军,本部兵1000人,在25000人的马谡兵团中只能排在后面)。
第三,马谡过低地估计了魏军的作战能力,以为居高临下一冲,魏军就被冲溃了。谁成想魏军乃训练有素、军法严明的精锐部队,连冲多次魏军根本就不动。其实魏军历来就训练有素,当年在定军山主将夏侯渊被黄忠伏击而死,其部队自动与张郃部合并在一起继续抵抗刘备的猛攻就是例子。
3、魏延的攻城不力。
客观的说,要魏延在短期内攻克如此坚固的城市是不现实的。所以在这里应没有魏延很大的责任,而是诸葛亮的决策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
公元34年,也就是194年前,当时的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率领他几乎所有的精兵猛将第二次进攻隗嚣集团,在消灭了隗嚣的主力和占领了差不多所有陇右的城镇后,只剩下上邽和西城两个小城市没有攻占,此两城一直坚守了半年的时间,最后被隗嚣借来5000蜀军一战将数万刘秀大军全部击溃。
4、魏军增援非常迅速。这是本次战役魏军获胜的前提条件。
从蜀军1月开始进兵,2月7日张郃所统领的主力就已经到了长安(要知道张郃是从荆州前线赶回洛阳,再统兵开往长安的)。估计2月下旬就在街亭与马谡开战了。而蜀军2月初才到达西县一带,马谡军再行军300里到达街亭,估计比张郃早不了几天时间。结果马谡没有时间进行从容的部署,比较仓促地迎战魏军。
5、魏军西线总司令曹真形势判断准确、部署得当,是本次战役魏军胜利的基本条件。
曹真根据得到的情报,很快判明了蜀军的真实企图和兵力分布,果断决定:5万精锐野战兵团全部由张郃带领去陇右迎战诸葛亮的主力,自己仅留下很少的部队监视蜀军的疑兵和守卫关中地区(估计兵力少于赵云的疑兵,约数千人,因为《汉晋春秋》记载战后诸葛亮的谈话内容证明在两个战场蜀军兵力均多于魏军)。如果曹真被诸葛亮所欺骗,为了保护关中而留下大量的部队,那么张郃的西进兵团就会兵力不足,恐怕能否迅速击败马谡的阻援部队就要打上问号了。
6、张郃军的强力突击。是本次战役魏军获胜的必要条件。
面对总体上兵力占优势的诸葛亮军,张郃抓住其分兵作战的时机,迅速接敌并随后发起果断而迅猛的攻击,以5万兵力一举击败依山固守的3万蜀军,使得陇右战场的形势立即改变:
魏蜀双方的兵力对比基本相同了;
蜀军分散屯兵坚城之下,将遭到魏军的两面夹击;
原本因胜利进军而士气高涨的蜀军,遭此重击而军心动摇。
马谡和高翔的3万军队在被张郃击溃后,“兵将不相复录”,(资治通鉴语)除王平部外,其他将领均丢弃部队向南逃回,相信大部分的军队由于身处敌后数百里,逃回去的可能是很小的(将领有马骑,逃的比较快)。

总结以上的史料和分析,我认为:
1、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是其一生中最大的一次失败,不仅葬送了当时最好的偷袭魏国的机会,又损失了3万以上的精兵,外加马谡、李盛等军事将领(自己杀的);
2、重用马谡是本次战役最大的败笔,相信以魏延、或吴懿统军都不会遭到如此惨重的失败。或许他们也顶不住张郃的猛攻,但是不会发生大溃败;
3、马谡不是诸葛亮的先锋军,先锋军是魏延军。因为诸葛亮的战役目标是夺占陇右各郡,而不是进军关中。马谡军是非常明确的阻援部队——街亭当时是关中通陇右的必经大道。至于说马谡统兵在前,是指马谡的部队位置确实在前面,阻援自然要在那个位置。
4、街亭的实际位置,既不在《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镶主编)中所标明的庄浪东,也不在《中国通史地图册》(郭沫若主编)中所标明的天水东南,而是在今甘肃陇城镇东5里,也就是古略阳的东面。(另有一文专门讨论此问题)
5、诸葛亮缺乏率领大兵团作战经验和应变能力的缺点,在此战中得到了证实。虽然他的基本用兵和部署没有什么大问题,作战计划也比较合理,但是缺乏根据战场瞬息万变的形势而随机应变的能力,是导致蜀军遭此惨败的重要原因。
6、关于姜维投奔蜀国,相信《三国志姜维传》中的记载比较准确,而《魏略》中的记载有明显的错误——郭淮当时在长安,后随张郃进攻高翔军(见《三国志郭淮传》),而不可能在天水郡与马遵、姜维在一起。

五、几个问题的探讨
1、关于本次战役蜀军与魏军兵力。
目前有记载的资料很少,大体上是:
——《魏书》记载:是时朝臣未知计所出,帝曰:“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既合兵书致人之术;且亮贪三郡,知进而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也。”乃部勒兵马步骑五万拒亮。(《三国志明帝纪》注引)
——《汉晋春秋》记载:或劝亮更发兵者,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
——《诸葛亮集》载刘禅三月下诏:“……今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董督元戎,龚行天罚,除患宁乱,克复旧都,在此行也。”(《三国志后主传》注引)
——《襄阳记》记载:谡临终与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原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於此,谡虽死无恨於黄壤也。”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三国志马谡传》注引)
虽然后主诏书说诸葛亮有20万人马,但是根据蜀汉国力,应为夸大之词。但是,另两个记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由于魏军仅从洛阳增援的就有5万兵力,加上原先陇右和关中的兵力,当接近7万人。而诸葛亮自己承认在两个战场上(指诸葛亮主力所在的陇右战场,以祁山代表和赵云疑兵所在的秦岭战场,以箕谷代表)的兵力均多于对手,那么至少在8~9万左右,否则只能是基本相当。再考虑到沿途留守、押运粮草人马等,诸葛亮的参战兵力当在10万左右。
2、关于街亭城能否据守
我们首先要清楚街亭城是怎样一个城镇。有人认为街亭就是古略阳,而提出该城易守难攻。但是实际并非如此。
《三国志辞典》:街亭——地名,亦称街泉亭。以在古街泉县得名。故址在今甘肃庄浪东南。
《三国志辞典》:略阳——地名,西汉置。后为县,故址在今甘肃秦安东北约45公里。
《三国演义辞典》:街亭——地名,在今甘肃庄浪东南。
《后汉书列传第八盖延传》:延西击街泉、略阳、清水诸屯聚,皆定。
由此可知,街泉不是略阳,当然更不可能是东汉来歙曾经坚守半年的那个略阳成了。由于街泉城此前并没有进行过任何坚守作战,因此,很可能街泉城不仅城小、而且残破不堪。对于马谡的大军而言,这样的城不仅不可能驻扎大军,也难以坚守,因为马谡没有时间加固城防。如果有时间,马谡完全可以赶到陇坻利用险要阻击。
街泉大致位于略阳东面5公里,由于古街泉城早已被后来的略阳城替代,因此,马谡只有退回略阳才能守城(当然略阳也不是什么大城,当年来歙凭2000人抵抗半年,可知此城不大)。
3、关于蜀军的作战损失
具体的数目史书是没有记载的,但是失败的情况有详细记载。因此,我们结合战场位置和失败的情况,可以分析一下蜀军的损失。
——诸葛亮传记载: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
——马谡传记载: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
——明帝纪记载:右将军张郃击亮於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
——曹真传记载: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
——张郃传记载: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应亮,郃皆破平之。
——王平传记载: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众尽星散,
由以上记载,我们大致可以确定以下结论:
a、马谡大军在街亭作战的结果是大败(大破),不是一般的战败,损失很大;
b、不见得作战中有多少人被斩杀,因为马谡很快就失去对部队的指挥逃命了;
c、部队失去指挥后,是众尽星散的场面,也就是说,除了王平本军千人外,其他均四散逃跑了(当然王平在回撤途中还收容了若干遇见的散兵,但是数量不会太多,因为王平以千人面对敌军5万,不可能长时间留在战场附近收容散兵)。
d、街亭地处魏国内地,距离祁山前沿有400汉里(175千米),距离诸葛亮大本营汉中(到西边阳平关口)更是有1160汉里(175+335=510千米)。这些散兵游勇,希望他们穿越魏国敌境,逃回千里之外的汉中,基本没有可能。而且陇右各地刚刚被魏军收复,必然四处搜捕敌人逃兵。
因此,分析的结论是:虽然战场上作战并没有很大的杀伤,但是由于马谡兵团在作战失利之后失去控制,士兵基本都四散奔逃,因而最后的结果就是在魏国各地被俘。
如果马谡的阻援兵团确实有25000左右,那么其损失当在23000人。再加上高翔在列柳城战败的损失,赵云在箕谷的不戒之失,蜀军本次战役的损失约3万人。
4、关于马谡阻援兵团的兵力
首先我们要知道魏军增援陇右,在街亭与马谡交战的兵力。我们注意到了一个魏军兵力分布记载的变化,请看:
——曹真传: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督诸军军郿,
——张郃传: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
魏军一开始得到诸葛亮大举进攻的报告时,是决策曹真督诸军到关中郿县一带抵抗的,但是后来又有变化,变成了加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去街亭。结合汉晋春秋记载说曹真的兵力还不如赵云的疑兵多,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一开始,由于赵云大张声势出箕谷(关中方向),因此,魏国决定曹真都督各军集结关中郿县一带,准备反击蜀军的进攻。但是曹真赶到郿县以后,很快发现,这路蜀军是雷声大雨点小,喊了半天就是不出箕谷,因此很快识破了诸葛亮的声东击西之计。
随后,张郃也从荆州前线赶到,曹真当机立断(自然也报告给魏帝),让张郃带走各军直接快速上陇,打击诸葛亮的主力,自己只留下少数部队监视赵云的疑兵。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张郃的上陇兵团基本就是魏国从洛阳派来的精锐援军主力:5万人。如果雍州刺史郭淮带领的还是本地部队的话,那么上陇兵力还要多一些。
这时,我们再来看马谡的阻援兵力。如果诸葛亮得到了魏军大举上陇的情报,必然要派给马谡相应的兵力,要对抗5万精锐敌人,自己一方在没有提前进行防御准备的情况下,至少应有1/2的兵力才能有希望阻击成功。因此,马谡的兵力在25000人比较合理。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诸葛亮错误估计了敌军的增援兵力,以为自己的声东击西之计可以成功,这样敌人援军就大致只有万余人,因而只派给马谡不到万人。
但是,如果第二种情况成立,那么战败的责任就完全不在马谡,而在诸葛亮了。
诸葛亮在正史上其实并没有那么聪明,按照正史,蜀国没有一寸土地是诸葛亮打下的。三国演义写的诸葛亮的胜仗全部是虚构的,或者移花接木从别人头上抢功劳硬安到诸葛亮头上的。

1 草”船”借箭:无此事,此乃孙坚、孙权父子所为,分别发生在跨江击刘表和濡须之战。(三国演义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借箭的是周瑜。)

2 气量狭小的周瑜:三气周瑜纯属罗贯中为抬高诸葛亮而虚构,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程普评价周瑜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郭”,另外洪迈、苏东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3 孔明借东风:纯属虚构(借东风——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此乃曹操之天灾,非人为;)

4 孔明伐魏:并无七次实五次输的没演义那么漂亮,甚至把败仗写成了胜仗,例如第二次北伐攻打陈仓,明明是败了,小说却写成是胜仗,为了美化诸葛亮而颠倒黑白。

5 火烧博望坡:非诸葛实乃刘备手笔。发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诸葛亮才出山。

6 舌战群儒:无此事诸葛面见孙权而已..诸如舌战群儒、群英会、苦肉计等均为虚构。

7 赔了夫人又折兵:孙权自己要把妹妹嫁给刘备,单纯的政治婚姻。。。。。无他

8 征汉中:征汉中时的前线总指挥是刘备,诸葛亮留守成都搞后勤工作管粮草。

9 取蜀攻略:由法正庞统完成,非诸葛亮

10.火烧上方谷:即是孔明差点烧死司马懿和魏延那回,纯熟虚构

11 .六出祁山:诸葛亮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祁山。

12 木牛流马:其实,木牛就是独轮车,流马就是今天很常见的四轮小拉车。一说木牛是四轮车,流马是一种头部比较尖的船。

13 .诸葛亮用兵如神:诸葛亮擅长内政治理,用兵并不是强项。

14 诸葛三气周瑜:周瑜气量宽宏根本不会被气死,而且当时并未注意过诸葛亮。。。极少碰面…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15 曹真:病死于洛阳,并非被诸葛亮写信骂死==||

16 .诸葛亮骂死王朗:王朗病死于228年,并未随军出战..王朗被骂死,完全虚构。

17 空城计:虚构灵感应该来自赵云的空营计(诸葛亮只是在最后一次北伐时才与司马懿相持于渭水。但作者写空城计又是有所本的,这个“本”就是《三国志》 中的裴松之注所引“郭冲三事”,但它是假的。因为诸葛亮屯兵汉中阳平时,司马懿还是荆州都督,无缘与诸葛亮抗衡。当时诸葛亮驻今陕西安康县,司马懿屯今河南南阳,如此之遥远,何谈空城计?)

18 张郃:张郃先后败于赵云、马超等人之手,这在高手动辄大战数十回合平手的演义中实在是少见的。只能说,罗贯中好像颇不喜欢张郃….(猜想跟三国志里那句蜀军自孔明以下都惧怕他(张郃)脱不了关系)而正史中~张郃也不是中伏,而是追击孔明时膝盖被流箭射中,跟庞统一样死的满衰的。其实正史上的张郃相当厉害,诸葛亮曾屡次败于张郃之手。 )

19.八阵图退陆逊:陆逊退兵是因为魏国要攻打吴国,陆逊怕腹背受敌才退兵,八阵图只是个普通的行军阵法,并无此神奇功效。
按照演义的话
1,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2,借箭是因为孙刘联军少箭,周郎又想乘机杀了诸葛亮
3奸诈小人,但是是政治军事,文学家
4心胸狭窄的人,嫉妒贤能
5那是因为要突出诸葛亮的才能
6看了故事就该知道啊?
7这个不能说是典故,历史上没这件事,不过整个故事还是要说明诸葛亮的才 能有多大
8为了孙刘联军能打败曹操,刘备那是候无路可走,要是输了的话,刘备基本就完了
9为了刘备的前途
10这个重复问了
11为了说明诸葛亮识人心,看穿了曹操的为人,还是为了说明诸葛亮的才能
12这个到不知道,不过真用火的话,诸葛亮的形象就不能塑造出来了
13这现在演变为成语了
14还是赘述的问题......
15曹军不习惯水战,还在训练
16表现诸葛亮的才能
17是指语文课的课文吗?那不是原文,可以看下演义
18这个故事在演义里只是一小段,如果想知道前后发生的事,建议去看演戏,还是非常非常不错的书

怎样评价诸葛亮?(急)

评价诸葛亮(一)
驳用人方面

在这引用一下谭良啸先生的《诸葛亮用人四论》。据谭良啸先生所述,诸葛亮所任用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类人才,共计约有63人。如果从地域颁看,荆州28人,益州29人,兖州3人、豫州1人,雍州2人。如果再以刘璋、刘备、诸葛亮三位不同时期益州最高领导人为中心来划分,上述63人中,属于刘璋旧部的11人、属于刘备旧部的24人,属于诸葛亮本人新起用的有28人,其中还包括曹魏降将2人。当然上述统计是否完全正确,还有待于考证。且虽说诸葛亮未必对上述63人之提拔皆有其功,然能充分举贤用能亦非易事。诸葛亮的用人主张与刘备之“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功”(见《先主传》)用人方法不无相同么?再与同时期“用人唯才”的曹操相比。曹操所获得人才的方法不外乎有六种。即曹操的亲族、征辟、人材的自我投效、再经人材的推荐、纳降、强征。也就是说,曹操在用人方面,更多的是靠所谓的“愿者上钩”,其本人对于开发人才方面并无多大作为,亦或说是不全是曹操一个人的功劳。这样岂非将曹操的“唯才是举”又一笔抹杀了么?

顺便论一下李严。正因为李严能出众,非庸懦颟顸之辈,所以诸葛亮一开始也是很器重李严的。这里首先有必要分析一下刘备为何当年要将李严留镇永安。李严是一个有着不错军事才干的人。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马秦、高胜发动武装起义,聚众数万,一直打到资中县。当时刘备正在汉中激战,国中兵力相当紧张,李严不曾向中央要过一兵一卒,只用自己本部五千兵马就平定了这场叛乱。“枝党星散,悉复民籍”,后来又击败了围新道县的南夷军,展示了其出众的军事才能。为此刘备加李严为辅汉将军,并“与诸葛亮并受遗昭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让李严留镇永安,正是想将李严的军事才能用到防守东吴这方面上去。诸葛亮也称李严为“部分如流,趋舍罔滞”。但是彝陵之战后,由于诸葛亮对战略方针进行了修改,放弃了荆州,联合孙吴。随着蜀吴两国的关系日益好转,李严在永安的作用与意义也就日益减轻。因此诸葛亮将李严“移屯江州,留护军陈到驻永安,皆统属严”。李严因此感到了不满,觉得是看轻了他自己。因此诸葛亮屯兵汉中,“欲得平(李严)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反而要求划分出五郡做“巴州刺史”,换句话说,就是制造另一个中央,过一把“土皇帝”的瘾。建兴八年(公元230年),曹魏三路进攻汉川,诸葛亮命李严率二万人赴汉中。而李严却置国家的安危于不顾,要求像司马懿一样“开府辟召”。诸葛亮并不是不知道李严的为人。在陈震出使东吴的时候,陈震就对诸葛亮说李严“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但诸葛亮出于大局着想,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不图复有苏、张之事出于不意。”(见《陈震传》)。所以他虽未答应李严的主张,仍表奏李严之子李丰督江州,“隆崇其遇”。以致于群臣对诸葛亮的做法都有些不满,认为诸葛亮有些循私舞弊。而诸葛亮却认为,正当北伐大计,责李严之短,倒不如褒奖他,让李严能够知恩图报。然而诸葛亮做梦也没有想到李严竟然会腐败蜕变到如此地步。他先曾秘密地写信给诸葛亮,让“亮受九锡,进爵为王”;再巧言伶塞,在后主与诸葛亮两边翻云覆雨,企图想逃过“运粮不继”的大过。可谓是罪大恶极,罪不容诛。然而诸葛亮考虑到李严为蜀汉政权也做过的许多贡献,只“废平(李严)为民,徙梓潼郡”。不可谓不是“法外开恩”了!(参阅《李严传》)且与诸葛亮一同上书要求弹劾李严的还有刘琰、魏延、袁琳、吴壹、高翔、吴班、杨仪、邓芝、刘巴、费文伟、许允、丁咸、刘敏、姜维、上官雕、胡济、阎晏、爨习、杜义、杜祺、盛勃、樊岐共计有22人之多!!(见《李严传》裴注引亮公文上尚书)。所谓“失道者寡助”,也由此看来,李严的罪行实已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了!

再对于诸葛亮重用荆楚人士的问题上做一说明。

第一,荆州与益州两地的文化水平优劣差异。

先说荆州。首先,荆州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其南北东西水陆交通极为便利。荆州大部分地区位于今湖北、湖南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阶梯。地势比较平和,水流也不如其上游那样湍急。“隆中对”里这样说道:“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其陆路由襄阳向北,经新野、南阳可出宛、洛;往南经江陵、长沙可至交州;向东则可乘长江顺流而下,直到扬州;向西则可通过沔水(即汉水),从东三郡(西城、房陵、上庸)西入汉中。其次,这里又有富饶的土地。《汉书。地理志》上记载:“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火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蠃蛤,食物常足。故众偷生,而亡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水经注》上记载道:“建安十三年,魏武平荆州,分南郡,立为襄阳郡,荆州刺史治。邑居隐(殷)赈,冠盖相望,一都之会也。”再次,这里还有比较安宁、平和的生活环境。这里既未受中原大混战的太大影响,当时的荆州牧刘表,又做出一系列稳定荆州局势的举措,如收降张绣、消灭宗贼、抚和当地较有权势的地主等。经过几年时间,荆州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较于其他各州来得安定、富庶。《后汉书。刘表外》上记载道:“表招诱有方,威怀兼洽,万里肃清,大小咸悦而服之。”受到当时北方各路诸侯的大混战及以上这三方面影响,当时来荆州避祸之人数相当多。卫觊曾书于荀文若道:“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余万家”(见《卫觊传》)。除了大批避难的流民外,其中不乏许多智谋人士。“关西、兖、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见《后汉书。刘表外》);“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见《王粲传》)。刘表又“起立学校,博求儒术”,因此荆州的人才很多。除了在蜀汉政权中一些为大家所熟知以人物外,比较有名的还有司马芝、崔州平、徐庶、石广元、孟建、王粲、司马徽、庞德公、邯郸淳、和洽、杜袭、赵俨、赵戬、尹默、杜畿。也由此看来,荆州的文化教育水平是比较高的。

再来看看益州。益州同样也有着富饶的土地,与相对比较安定的环境。但却有着一个极不利于人才成长和文化发展的致命因素,那就是对外联系的问题。翻开地图,我们可以看到益州基本处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治今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益州北面横亘着秦岭、大巴山;其东面是湘鄂山区;南面则有广阔而高低起伏的云贵高原。是个名副其实的四塞之地。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一方面肯定了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但也同时指出“益州险塞”。《通典。州郡典》中对于益州有这样的描述:“益州土肥沃,无凶岁,山重复,四塞险固,王政微缺,跋扈先起。”而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更是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益州之险。我想大家不能否定交通问题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吧?受交通的问题影响,益州的文化水平与之当时其他地区来说,应该是要差了不少。《汉书。地理志》上就记载道:“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景、武间,文翁为蜀守,教民读书法令,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讥,贵慕权势。”益州与外界的联系,无外乎通过两条途径。一种即为汉中与关中的通道;另一种则为顺长江而下与荆州的联系。本来随着刘焉父子的相继到来,南阳、三辅地区流入益州也有数万家之众。然而在刘璋继位之后,由于和张鲁结仇,汉中的通道就此关闭;而另一条则受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影响,从四川盆地,到江汉平原,两地海拔相差要有一千多米。海拔相差大,就意味着长江的水流落差很大,如果从下游的荆州要向上游的益州前进,对当时那还不很发达,全靠人力的航运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史书上记载:“夏水涨没数十丈,其状如马,舟人不敢进。”当时人们把从荆州到益州,这种逆水向上视为畏途。这样从客观上,阻断了不少人才由荆州向益州谋求发展的道路。

两相比较,当时的益州,在文化水平上相较于同时期的荆州,应该是远远的落后了。虽然自古以来,益州中也出现过诸如司马相如、扬雄这样的俊才,而三国时期不乏如法正、黄权、张松这样的天下奇才,但和荆州拥有如此众多的人才相比,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看,明显还是处于下风。而且他们在诸葛亮执政前,基本上都已亡故的亡故,降敌的降敌,真正留在蜀国中,可供诸葛亮选拔,为蜀汉政权服务的却所存无几了。这也就等于无形中,迫使诸葛亮不得不从荆楚人士中,选拔贤才。而且诸葛亮曾长期生活在荆州与治理过荆州,他对荆州人才的熟悉程度要远远高于益州人才,这本身也是一种成功的用人方法。时值今日,这样的选人方法也为我们所认同。看看我们对重点中学与名牌大学的趋之若鹜,再看看用人单位对名院高校毕业生的青睐有加。我们不可能要求用人者对于每一个人才都能一视同仁,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对诸葛亮的用人之法而大加指责呢?

第二:诸葛亮对于益州人士的使用与安排上,一贯是比较重视的。

蜀国既在益州建国,就必须对于益州当地人才做出比较好的安排。在蜀汉政权建立初期,刘备就非常注意打拢当地人才。如果“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漾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功。”(见《先主传》)。这样做既可以充分发挥各人才的能力,又缓和了主与客之间的内部矛盾。在诸葛亮执政时期,继续贯彻好刘备的用人主张。《杜微传》里有这样的记载:“建兴二年,丞相亮领益州牧,选迎皆妙简旧德,以秦宓为别驾,五梁为功曹,微(杜微)为主簿。”刘备定蜀后,杜微自称已为耳聋,团门不出。但诸葛亮也行“三顾”之礼,好不容易才请出杜微出仕,并拜其为谏议大夫。再如《杨洪传》里记载道:“始洪(杨洪)为李严功曹,严未至犍为,而洪已为蜀郡。洪迎门下书佐何诋,有才策功干,举郡吏,数年,为广汉太守。时洪亦尚在蜀郡。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犍为人杨洪当时只是犍为郡太守李严手下的一个功曹,但由于杨洪的出色才干,地位得以迅速上升。当杨洪做到蜀郡太守时,而李严仍为犍为太守。与当时的顶头上司平起平坐了。再如何诋,原为杨洪手下的一个小典狱官。因为他才干出众,亦得到诸葛亮的迅速提拔。先后做到成都县令、郫县县令。后来,汶山地区的少数民族发生了不稳定的情况,诸葛亮又提拔何诋为汶山太守,汶山地区在何诋的治理下,很快就“民夷服信”。又先后派何诋出任广汉太守和犍为太守。杨洪因此开玩笑道:“你的马怎么跑得这么快?”何诋答道:“我是先生的故吏,怎么敢跑得比先生快呢。只是先生的快马没有加鞭罢了。”所以当时众人皆对诸葛亮的“尽时人之器用”而感到佩服。

像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许多。蜀郡人张裔,原做为战俘被送至孙权处。诸葛亮令邓芝与孙权处将其带回,并委以重任。“以为参军,署府事,又领益州治中从事。领丞相府长吏。后加为辅汉将军,领长史如故。”(见《张裔传》)。诸葛亮一出祁山时,张裔与郭攸之、董允等人被诸葛亮委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的重任。巴西人王平,他原来只是魏军的一个下级官员。在汉中之战投降刘备之后,任牙门将。在街亭战败的败局已定时,王平命令其部下“鸣鼓自持”,魏军大将张合疑其有伏兵,不敢追赶。于是王平得以从容地收合诸营将士撤回。诸葛亮见其有真才实学,对王平特地予以褒奖:“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见《王平传》)这里的“五部”,即指由蜀中少数民族所组成一种战斗力很强的部队。巴西人马忠。原来也只是丞相府的一个门下督。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封马忠为翔柯太守。马忠“抚育恤理,甚有威惠”。建兴八年,“召为丞相参军,副长史蒋琬署留府事。又领治中从事”。后来马忠平定南夷豪帅刘胄有功,加为”监军、奋威将军、封博阳亭侯。”(见《马忠传》)。犍为人张翼,先后做过梓潼太守、广汉太守、蜀郡太守。建兴九年,又为来降都督、绥南中郎将。为人尽忠职守,诸葛亮对此非常满意。诸葛亮出武功时,“以张翼为前军都督,领扶风太守”(见《张翼传》)。建宁人李恢,在诸葛亮南征时,“军功居多”,被封为汉兴亭侯,加安汉将军。后又领建宁太守。永昌人吕凯,巴郡人张疑,也属于此类。他们都坐到了蜀汉政权的重要职位,只是相对比起丞相、大将军来要稍低一些。此外还包括南中少数民族的一些首领,诸葛亮也加以任命为官。如孟获官至御史中丞,爨习官至参军、孟琰官至辅汉将军。在诸葛亮执政期间,益州本地人士与荆楚外来客居人士之间的关系,也远较于刘焉、刘璋时期的东州人与益州人间的关系要好得多。“璋性宽柔,无威略,东州人侵暴旧民,璋不能禁,政令多阙,益州颇怨。”(见《刘璋传》裴注引《英雄记》)。终蜀国之结束,益州人与荆楚人之间的矛盾(这里不包括同为荆楚人士的魏延与杨仪之争),相较于同时期的曹魏与东吴国内的内部斗争之激烈,也要缓和得多。蜀汉以益州一地,而能与强敌曹魏相抗衡,这与刘备、诸葛亮在处理益州人与荆楚人之间关系上所做出的重大努力,是不无关系的。

第三.以刘备、诸葛亮为首的蜀汉政权,就必须以其自己政党为主要执政党。

其实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值得做重点讨论。试问有哪朝哪代,其执政党的地位不与其执政者本身有关?别的不说,就拿我们中国所处的领导地位来说吧。中国是我国现在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政党。坚持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可又有哪些人,对此持有异议?(当然这其中不包括一些敌对分子)由哪位政党人士执政,必然会使其所在的政党在其国家中,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在专制政体下,尤为如此。用我们后人的眼光来看,也许会得到诸如“厚此薄彼”之类的观点,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行为是无可厚非的。再者言,重用荆楚集团,本不是诸葛亮的首创。在《华阳国志。李寿志》就记载道:“豫州入蜀,荆楚人贵。”再拿同时期的曹操与孙权相比,曹操的“唯才是举”是非常有特色的。但曹操在位期间,国家的军事大权始终牢牢得控制在曹氏亲族的手里。非曹氏亲族能得以成为军事大员,是到曹丕执政时期才开始的。东吴方面情况也差不多。孙吴实行“授兵制”。东吴诸将,一般不过数百,最多不过二千。而宗室将领授兵一般又要多于外姓将,最多可至三千。东吴方面一般只在临阵却敌时,才委任大督,令其他诸将听其节制。

这里再谈谈为什么益州人不适合执掌蜀国大权。除了上面讲到的几点外,还与刘璋在位期间,对于益州治理不善有关。“刘璋暗弱,自焉已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见《诸葛亮传》裴注引郭冲五事)。由于益州当地的风气不好,也养成了许多当地人士在品行上的不检点。如法正的“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李严的“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立求名,无忧国之事”;彭羕的“姿性骄傲,多所轻忽、一朝处州人之上,形色嚣然,自矜得遇滋甚”,而诸葛亮的用人,主张德才并举,并始终是以蜀汉政权为出发点的。因此诸葛亮虽然对于益州当地人士加以选用,但对他本人的继承者却始终是从外来人员中培养选拔。此为其一。其二是因为益州人在本地总是容易养成自己的地方势力,容易形成自己的党派。这样也容易引起益州党派与客居他州的蜀汉政权发生矛盾。因此,蒋琬、费文伟、姜维能得以执政,除了他们本身有才干,品行优良以外,还在于他们是外来人,在益州没有什么太大的地方势力有关。再反观同时期的曹魏与东吴两国,在这方面就显然做得不够出色。魏文帝曹丕“以尚书令颖乡侯陈群为镇军大将军,随车驾,录行尚书事;尚书仆射西乡侯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留许昌,督后诸军,录后台文书事。”(见《文帝纪》裴注引《魏略》)也从此打破了已住非曹氏亲族不能充当军事大员的惯例。而后魏明帝曹睿更是将军事统兵大权,交由了司马懿。司马懿在南擒孟达、西拒诸葛亮、东讨公孙渊之后,已经拥有了很大的威望。而曹丕、曹睿召司马懿辅其嗣主,等于客观上给司马懿以后代魏打下了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基础。而东吴孙权称帝后期,孙权与东吴重臣陆逊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最后基于陆逊是“世江东大族”,以及为身后之计,恐嗣主驾驭不了陆逊等因素考虑,有计划地剪除陆逊亲党,如相继流放陆逊外甥顾谭、顾承、姚信,诛死“数与逊交书”的吾粲,最后再“累遣中使责让逊”,以至于“逊愤恚致卒”,逼死了陆逊。(见《陆逊传》)。而诸葛亮却未雨绸缪地意识到这一点,并做出相应的对策,从而避免了蜀国后期内部争权的斗争。这又不得不归功于诸葛亮本人的正确决策。

综上所述,对于荆楚人与益州人的安排,无论是从政治斗争需要以及选才任用上来看,诸葛亮的作法都是非常英明与必须的。而诸葛亮在如何运用益州当地人才上,也做出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因此,过份强调诸葛亮重用荆楚人士,这种说法本身就存在着片面、武断与不合理性!
评价诸葛亮(一)
驳用人方面

在这引用一下谭良啸先生的《诸葛亮用人四论》。据谭良啸先生所述,诸葛亮所任用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类人才,共计约有63人。如果从地域颁看,荆州28人,益州29人,兖州3人、豫州1人,雍州2人。如果再以刘璋、刘备、诸葛亮三位不同时期益州最高领导人为中心来划分,上述63人中,属于刘璋旧部的11人、属于刘备旧部的24人,属于诸葛亮本人新起用的有28人,其中还包括曹魏降将2人。当然上述统计是否完全正确,还有待于考证。且虽说诸葛亮未必对上述63人之提拔皆有其功,然能充分举贤用能亦非易事。诸葛亮的用人主张与刘备之“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功”(见《先主传》)用人方法不无相同么?再与同时期“用人唯才”的曹操相比。曹操所获得人才的方法不外乎有六种。即曹操的亲族、征辟、人材的自我投效、再经人材的推荐、纳降、强征。也就是说,曹操在用人方面,更多的是靠所谓的“愿者上钩”,其本人对于开发人才方面并无多大作为,亦或说是不全是曹操一个人的功劳。这样岂非将曹操的“唯才是举”又一笔抹杀了么?

顺便论一下李严。正因为李严能出众,非庸懦颟顸之辈,所以诸葛亮一开始也是很器重李严的。这里首先有必要分析一下刘备为何当年要将李严留镇永安。李严是一个有着不错军事才干的人。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马秦、高胜发动武装起义,聚众数万,一直打到资中县。当时刘备正在汉中激战,国中兵力相当紧张,李严不曾向中央要过一兵一卒,只用自己本部五千兵马就平定了这场叛乱。“枝党星散,悉复民籍”,后来又击败了围新道县的南夷军,展示了其出众的军事才能。为此刘备加李严为辅汉将军,并“与诸葛亮并受遗昭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让李严留镇永安,正是想将李严的军事才能用到防守东吴这方面上去。诸葛亮也称李严为“部分如流,趋舍罔滞”。但是彝陵之战后,由于诸葛亮对战略方针进行了修改,放弃了荆州,联合孙吴。随着蜀吴两国的关系日益好转,李严在永安的作用与意义也就日益减轻。因此诸葛亮将李严“移屯江州,留护军陈到驻永安,皆统属严”。李严因此感到了不满,觉得是看轻了他自己。因此诸葛亮屯兵汉中,“欲得平(李严)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反而要求划分出五郡做“巴州刺史”,换句话说,就是制造另一个中央,过一把“土皇帝”的瘾。建兴八年(公元230年),曹魏三路进攻汉川,诸葛亮命李严率二万人赴汉中。而李严却置国家的安危于不顾,要求像司马懿一样“开府辟召”。诸葛亮并不是不知道李严的为人。在陈震出使东吴的时候,陈震就对诸葛亮说李严“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但诸葛亮出于大局着想,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不图复有苏、张之事出于不意。”(见《陈震传》)。所以他虽未答应李严的主张,仍表奏李严之子李丰督江州,“隆崇其遇”。以致于群臣对诸葛亮的做法都有些不满,认为诸葛亮有些循私舞弊。而诸葛亮却认为,正当北伐大计,责李严之短,倒不如褒奖他,让李严能够知恩图报。然而诸葛亮做梦也没有想到李严竟然会腐败蜕变到如此地步。他先曾秘密地写信给诸葛亮,让“亮受九锡,进爵为王”;再巧言伶塞,在后主与诸葛亮两边翻云覆雨,企图想逃过“运粮不继”的大过。可谓是罪大恶极,罪不容诛。然而诸葛亮考虑到李严为蜀汉政权也做过的许多贡献,只“废平(李严)为民,徙梓潼郡”。不可谓不是“法外开恩”了!(参阅《李严传》)且与诸葛亮一同上书要求弹劾李严的还有刘琰、魏延、袁琳、吴壹、高翔、吴班、杨仪、邓芝、刘巴、费文伟、许允、丁咸、刘敏、姜维、上官雕、胡济、阎晏、爨习、杜义、杜祺、盛勃、樊岐共计有22人之多!!(见《李严传》裴注引亮公文上尚书)。所谓“失道者寡助”,也由此看来,李严的罪行实已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了!

再对于诸葛亮重用荆楚人士的问题上做一说明。

第一,荆州与益州两地的文化水平优劣差异。

先说荆州。首先,荆州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其南北东西水陆交通极为便利。荆州大部分地区位于今湖北、湖南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阶梯。地势比较平和,水流也不如其上游那样湍急。“隆中对”里这样说道:“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其陆路由襄阳向北,经新野、南阳可出宛、洛;往南经江陵、长沙可至交州;向东则可乘长江顺流而下,直到扬州;向西则可通过沔水(即汉水),从东三郡(西城、房陵、上庸)西入汉中。其次,这里又有富饶的土地。《汉书。地理志》上记载:“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火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蠃蛤,食物常足。故众偷生,而亡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水经注》上记载道:“建安十三年,魏武平荆州,分南郡,立为襄阳郡,荆州刺史治。邑居隐(殷)赈,冠盖相望,一都之会也。”再次,这里还有比较安宁、平和的生活环境。这里既未受中原大混战的太大影响,当时的荆州牧刘表,又做出一系列稳定荆州局势的举措,如收降张绣、消灭宗贼、抚和当地较有权势的地主等。经过几年时间,荆州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较于其他各州来得安定、富庶。《后汉书。刘表外》上记载道:“表招诱有方,威怀兼洽,万里肃清,大小咸悦而服之。”受到当时北方各路诸侯的大混战及以上这三方面影响,当时来荆州避祸之人数相当多。卫觊曾书于荀文若道:“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余万家”(见《卫觊传》)。除了大批避难的流民外,其中不乏许多智谋人士。“关西、兖、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见《后汉书。刘表外》);“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见《王粲传》)。刘表又“起立学校,博求儒术”,因此荆州的人才很多。除了在蜀汉政权中一些为大家所熟知以人物外,比较有名的还有司马芝、崔州平、徐庶、石广元、孟建、王粲、司马徽、庞德公、邯郸淳、和洽、杜袭、赵俨、赵戬、尹默、杜畿。也由此看来,荆州的文化教育水平是比较高的。

再来看看益州。益州同样也有着富饶的土地,与相对比较安定的环境。但却有着一个极不利于人才成长和文化发展的致命因素,那就是对外联系的问题。翻开地图,我们可以看到益州基本处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治今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益州北面横亘着秦岭、大巴山;其东面是湘鄂山区;南面则有广阔而高低起伏的云贵高原。是个名副其实的四塞之地。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一方面肯定了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但也同时指出“益州险塞”。《通典。州郡典》中对于益州有这样的描述:“益州土肥沃,无凶岁,山重复,四塞险固,王政微缺,跋扈先起。”而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更是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益州之险。我想大家不能否定交通问题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吧?受交通的问题影响,益州的文化水平与之当时其他地区来说,应该是要差了不少。《汉书。地理志》上就记载道:“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景、武间,文翁为蜀守,教民读书法令,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讥,贵慕权势。”益州与外界的联系,无外乎通过两条途径。一种即为汉中与关中的通道;另一种则为顺长江而下与荆州的联系。本来随着刘焉父子的相继到来,南阳、三辅地区流入益州也有数万家之众。然而在刘璋继位之后,由于和张鲁结仇,汉中的通道就此关闭;而另一条则受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影响,从四川盆地,到江汉平原,两地海拔相差要有一千多米。海拔相差大,就意味着长江的水流落差很大,如果从下游的荆州要向上游的益州前进,对当时那还不很发达,全靠人力的航运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史书上记载:“夏水涨没数十丈,其状如马,舟人不敢进。”当时人们把从荆州到益州,这种逆水向上视为畏途。这样从客观上,阻断了不少人才由荆州向益州谋求发展的道路。

两相比较,当时的益州,在文化水平上相较于同时期的荆州,应该是远远的落后了。虽然自古以来,益州中也出现过诸如司马相如、扬雄这样的俊才,而三国时期不乏如法正、黄权、张松这样的天下奇才,但和荆州拥有如此众多的人才相比,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看,明显还是处于下风。而且他们在诸葛亮执政前,基本上都已亡故的亡故,降敌的降敌,真正留在蜀国中,可供诸葛亮选拔,为蜀汉政权服务的却所存无几了。这也就等于无形中,迫使诸葛亮不得不从荆楚人士中,选拔贤才。而且诸葛亮曾长期生活在荆州与治理过荆州,他对荆州人才的熟悉程度要远远高于益州人才,这本身也是一种成功的用人方法。时值今日,这样的选人方法也为我们所认同。看看我们对重点中学与名牌大学的趋之若鹜,再看看用人单位对名院高校毕业生的青睐有加。我们不可能要求用人者对于每一个人才都能一视同仁,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对诸葛亮的用人之法而大加指责呢?

第二:诸葛亮对于益州人士的使用与安排上,一贯是比较重视的。

蜀国既在益州建国,就必须对于益州当地人才做出比较好的安排。在蜀汉政权建立初期,刘备就非常注意打拢当地人才。如果“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漾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功。”(见《先主传》)。这样做既可以充分发挥各人才的能力,又缓和了主与客之间的内部矛盾。在诸葛亮执政时期,继续贯彻好刘备的用人主张。《杜微传》里有这样的记载:“建兴二年,丞相亮领益州牧,选迎皆妙简旧德,以秦宓为别驾,五梁为功曹,微(杜微)为主簿。”刘备定蜀后,杜微自称已为耳聋,团门不出。但诸葛亮也行“三顾”之礼,好不容易才请出杜微出仕,并拜其为谏议大夫。再如《杨洪传》里记载道:“始洪(杨洪)为李严功曹,严未至犍为,而洪已为蜀郡。洪迎门下书佐何诋,有才策功干,举郡吏,数年,为广汉太守。时洪亦尚在蜀郡。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犍为人杨洪当时只是犍为郡太守李严手下的一个功曹,但由于杨洪的出色才干,地位得以迅速上升。当杨洪做到蜀郡太守时,而李严仍为犍为太守。与当时的顶头上司平起平坐了。再如何诋,原为杨洪手下的一个小典狱官。因为他才干出众,亦得到诸葛亮的迅速提拔。先后做到成都县令、郫县县令。后来,汶山地区的少数民族发生了不稳定的情况,诸葛亮又提拔何诋为汶山太守,汶山地区在何诋的治理下,很快就“民夷服信”。又先后派何诋出任广汉太守和犍为太守。杨洪因此开玩笑道:“你的马怎么跑得这么快?”何诋答道:“我是先生的故吏,怎么敢跑得比先生快呢。只是先生的快马没有加鞭罢了。”所以当时众人皆对诸葛亮的“尽时人之器用”而感到佩服。

像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许多。蜀郡人张裔,原做为战俘被送至孙权处。诸葛亮令邓芝与孙权处将其带回,并委以重任。“以为参军,署府事,又领益州治中从事。领丞相府长吏。后加为辅汉将军,领长史如故。”(见《张裔传》)。诸葛亮一出祁山时,张裔与郭攸之、董允等人被诸葛亮委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的重任。巴西人王平,他原来只是魏军的一个下级官员。在汉中之战投降刘备之后,任牙门将。在街亭战败的败局已定时,王平命令其部下“鸣鼓自持”,魏军大将张合疑其有伏兵,不敢追赶。于是王平得以从容地收合诸营将士撤回。诸葛亮见其有真才实学,对王平特地予以褒奖:“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见《王平传》)这里的“五部”,即指由蜀中少数民族所组成一种战斗力很强的部队。巴西人马忠。原来也只是丞相府的一个门下督。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封马忠为翔柯太守。马忠“抚育恤理,甚有威惠”。建兴八年,“召为丞相参军,副长史蒋琬署留府事。又领治中从事”。后来马忠平定南夷豪帅刘胄有功,加为”监军、奋威将军、封博阳亭侯。”(见《马忠传》)。犍为人张翼,先后做过梓潼太守、广汉太守、蜀郡太守。建兴九年,又为来降都督、绥南中郎将。为人尽忠职守,诸葛亮对此非常满意。诸葛亮出武功时,“以张翼为前军都督,领扶风太守”(见《张翼传》)。建宁人李恢,在诸葛亮南征时,“军功居多”,被封为汉兴亭侯,加安汉将军。后又领建宁太守。永昌人吕凯,巴郡人张疑,也属于此类。他们都坐到了蜀汉政权的重要职位,只是相对比起丞相、大将军来要稍低一些。此外还包括南中少数民族的一些首领,诸葛亮也加以任命为官。如孟获官至御史中丞,爨习官至参军、孟琰官至辅汉将军。在诸葛亮执政期间,益州本地人士与荆楚外来客居人士之间的关系,也远较于刘焉、刘璋时期的东州人与益州人间的关系要好得多。“璋性宽柔,无威略,东州人侵暴旧民,璋不能禁,政令多阙,益州颇怨。”(见《刘璋传》裴注引《英雄记》)。终蜀国之结束,益州人与荆楚人之间的矛盾(这里不包括同为荆楚人士的魏延与杨仪之争),相较于同时期的曹魏与东吴国内的内部斗争之激烈,也要缓和得多。蜀汉以益州一地,而能与强敌曹魏相抗衡,这与刘备、诸葛亮在处理益州人与荆楚人之间关系上所做出的重大努力,是不无关系的。

第三.以刘备、诸葛亮为首的蜀汉政权,就必须以其自己政党为主要执政党。

其实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值得做重点讨论。试问有哪朝哪代,其执政党的地位不与其执政者本身有关?别的不说,就拿我们中国所处的领导地位来说吧。中国是我国现在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政党。坚持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可又有哪些人,对此持有异议?(当然这其中不包括一些敌对分子)由哪位政党人士执政,必然会使其所在的政党在其国家中,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在专制政体下,尤为如此。用我们后人的眼光来看,也许会得到诸如“厚此薄彼”之类的观点,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行为是无可厚非的。再者言,重用荆楚集团,本不是诸葛亮的首创。在《华阳国志。李寿志》就记载道:“豫州入蜀,荆楚人贵。”再拿同时期的曹操与孙权相比,曹操的“唯才是举”是非常有特色的。但曹操在位期间,国家的军事大权始终牢牢得控制在曹氏亲族的手里。非曹氏亲族能得以成为军事大员,是到曹丕执政时期才开始的。东吴方面情况也差不多。孙吴实行“授兵制”。东吴诸将,一般不过数百,最多不过二千。而宗室将领授兵一般又要多于外姓将,最多可至三千。东吴方面一般只在临阵却敌时,才委任大督,令其他诸将听其节制。

这里再谈谈为什么益州人不适合执掌蜀国大权。除了上面讲到的几点外,还与刘璋在位期间,对于益州治理不善有关。“刘璋暗弱,自焉已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见《诸葛亮传》裴注引郭冲五事)。由于益州当地的风气不好,也养成了许多当地人士在品行上的不检点。如法正的“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李严的“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立求名,无忧国之事”;彭羕的“姿性骄傲,多所轻忽、一朝处州人之上,形色嚣然,自矜得遇滋甚”,而诸葛亮的用人,主张德才并举,并始终是以蜀汉政权为出发点的。因此诸葛亮虽然对于益州当地人士加以选用,但对他本人的继承者却始终是从外来人员中培养选拔。此为其一。其二是因为益州人在本地总是容易养成自己的地方势力,容易形成自己的党派。这样也容易引起益州党派与客居他州的蜀汉政权发生矛盾。因此,蒋琬、费文伟、姜维能得以执政,除了他们本身有才干,品行优良以外,还在于他们是外来人,在益州没有什么太大的地方势力有关。再反观同时期的曹魏与东吴两国,在这方面就显然做得不够出色。魏文帝曹丕“以尚书令颖乡侯陈群为镇军大将军,随车驾,录行尚书事;尚书仆射西乡侯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留许昌,督后诸军,录后台文书事。”(见《文帝纪》裴注引《魏略》)也从此打破了已住非曹氏亲族不能充当军事大员的惯例。而后魏明帝曹睿更是将军事统兵大权,交由了司马懿。司马懿在南擒孟达、西拒诸葛亮、东讨公孙渊之后,已经拥有了很大的威望。而曹丕、曹睿召司马懿辅其嗣主,等于客观上给司马懿以后代魏打下了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基础。而东吴孙权称帝后期,孙权与东吴重臣陆逊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最后基于陆逊是“世江东大族”,以及为身后之计,恐嗣主驾驭不了陆逊等因素考虑,有计划地剪除陆逊亲党,如相继流放陆逊外甥顾谭、顾承、姚信,诛死“数与逊交书”的吾粲,最后再“累遣中使责让逊”,以至于“逊愤恚致卒”,逼死了陆逊。(见《陆逊传》)。而诸葛亮却未雨绸缪地意识到这一点,并做出相应的对策,从而避免了蜀国后期内部争权的斗争。这又不得不归功于诸葛亮本人的正确决策。

综上所述,对于荆楚人与益州人的安排,无论是从政治斗争需要以及选才任用上来看,诸葛亮的作法都是非常英明与必须的。而诸葛亮在如何运用益州当地人才上,也做出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因此,过份强调诸葛亮重用荆楚人士,这种说法本身就存在着片面、武断与不合理性!
元微之有赞孔明诗曰:“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

智慧第一,忠心无二

我眼中的诸葛亮

——由孔明的“三哭”谈起

公元220年,诸侯并起,天下纷争。山清水秀的竹林间,茅舍内,一位中年男子头戴纶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系天下,看兴亡成败,胸中尽万点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于是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一代伟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建蜀国,兴汉业,历经图治,呕心沥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义,展现了一代蜀相伟大的胸襟气魄,令天下人为之敬仰,让我醉,让我痴,令我狂。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气周渔,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威镇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调兵遣将,知人善用。赤壁之战中,明知关羽乃情义深重,知恩必报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结果华容道上关羽顾念旧恩,宁舍己而放走了劲敌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过也,错失良机。然却不尽然。看,当主公刘备急切地加以阻止时,:“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贤相怎可让其扼守要道?”孔明听罢,仰声长叹曰:“此乃天意,天不灭曹。若魏国亡,东吴势必崛起,此乃一劲敌,又占地利只势,蜀国必难与其相抗衡,势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我等趁此良机,兴农业,固粮仓,养精蓄锐,方可破敌。而云常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计也!”由此看来,放走曹操绝非偶然,亦非孔明之败笔,实乃形势所逼,无奈之举也。

再如用魏延。其时三足鼎立,蜀国力量较为弱小,诸葛亮苦撑危局,自然注重网罗人才。蜀中名将除关张赵马黄外,还有一位就是魏延。诸葛亮在对其的使用上可谓煞费苦心。魏延也算能够 骁勇善战,屡建功勋。但此人头后有“反骨”,不够忠诚,诸葛亮料定他日后定会谋反,但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关张赵马黄等人凋零之后。况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为敌所用。诸葛亮一边用他,一边又防范着他 。待到诸葛亮操劳过度,病危之际,密令魏延断后。当夜魏延忽作一梦,梦见头上长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谋反,果应孔明之言。还是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锦囊妙计,才有马岱砍下魏延首级之举。知道其有谋反之心,还要用之,如走钢丝一般,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惧怕之心还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杀之,又让将士们寒心。只有在其身边埋下伏兵,待其反时一举杀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势下,如何变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实乃大智慧也。

鲁迅在评价诸葛亮时认为他太神而近乎于“妖”。对前人的评价,我不能深入领会。在我看来,即为“妖”,那意味着贬义。我以为不然,尽管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话,但称其为“妖”不免过于尖酸刻薄,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

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一再狂言不休,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岂知马谡怎肯听王平之言,这是再度失察。结果失去战机,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将得的胜利,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业,失去了政治家、军事家所应有的明智,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败笔。这当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过,却也不尽其然。看,马谡请兵时,孔明虽有疑虑,但因素对其有好感,抹不开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后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这一哭,一挥手之间,深深的自责,贻误战机,用人不当,也害了马谡,累及其全家,可见其“情”之深。对马谡家属的安置照顾,又可见其“义”之重。孔明二哭,当参军蒋琬求情时,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这一哭,又交织着多少情感。马谡将斩,虽心中不忍,奈执法严明,为不得不斩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街亭失守,战局不能扭转,兴汉渺茫,于是悲从中来,怎不流涕?马谡斩毕,孔明又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这一哭,多少悲愤涌上心头,眼前曾经的茅林溪水;沙场点秋兵;与先帝纵马与广袤的田天地之间,谈古论今 往事历历在目。思旧恩,悔自己不听先帝之言,枉费先帝一片苦心。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兴汉大业,对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个“情”字。

说孔明不“明”,我认为只有一点。先帝白帝城托孤之时曾说:“幼主刘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万不得已之时,丞相可取而代之,兴我汉室。”然尽管先帝如此之说,孔明决不违“情”犯上,依旧忠心耿耿,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怎可“情义”二字所能尽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后世有评诸葛亮云: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表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代诸葛武侯,其情,苍天可表;其义,大地为之动容;其智慧,千百流传;其忠诚,为后世人所景仰,可谓:一缕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间!
评价诸葛亮(一)
驳用人方面

在这引用一下谭良啸先生的《诸葛亮用人四论》。据谭良啸先生所述,诸葛亮所任用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类人才,共计约有63人。如果从地域颁看,荆州28人,益州29人,兖州3人、豫州1人,雍州2人。如果再以刘璋、刘备、诸葛亮三位不同时期益州最高领导人为中心来划分,上述63人中,属于刘璋旧部的11人、属于刘备旧部的24人,属于诸葛亮本人新起用的有28人,其中还包括曹魏降将2人。当然上述统计是否完全正确,还有待于考证。且虽说诸葛亮未必对上述63人之提拔皆有其功,然能充分举贤用能亦非易事。诸葛亮的用人主张与刘备之“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功”(见《先主传》)用人方法不无相同么?再与同时期“用人唯才”的曹操相比。曹操所获得人才的方法不外乎有六种。即曹操的亲族、征辟、人材的自我投效、再经人材的推荐、纳降、强征。也就是说,曹操在用人方面,更多的是靠所谓的“愿者上钩”,其本人对于开发人才方面并无多大作为,亦或说是不全是曹操一个人的功劳。这样岂非将曹操的“唯才是举”又一笔抹杀了么?

顺便论一下李严。正因为李严能出众,非庸懦颟顸之辈,所以诸葛亮一开始也是很器重李严的。这里首先有必要分析一下刘备为何当年要将李严留镇永安。李严是一个有着不错军事才干的人。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马秦、高胜发动武装起义,聚众数万,一直打到资中县。当时刘备正在汉中激战,国中兵力相当紧张,李严不曾向中央要过一兵一卒,只用自己本部五千兵马就平定了这场叛乱。“枝党星散,悉复民籍”,后来又击败了围新道县的南夷军,展示了其出众的军事才能。为此刘备加李严为辅汉将军,并“与诸葛亮并受遗昭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让李严留镇永安,正是想将李严的军事才能用到防守东吴这方面上去。诸葛亮也称李严为“部分如流,趋舍罔滞”。但是彝陵之战后,由于诸葛亮对战略方针进行了修改,放弃了荆州,联合孙吴。随着蜀吴两国的关系日益好转,李严在永安的作用与意义也就日益减轻。因此诸葛亮将李严“移屯江州,留护军陈到驻永安,皆统属严”。李严因此感到了不满,觉得是看轻了他自己。因此诸葛亮屯兵汉中,“欲得平(李严)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反而要求划分出五郡做“巴州刺史”,换句话说,就是制造另一个中央,过一把“土皇帝”的瘾。建兴八年(公元230年),曹魏三路进攻汉川,诸葛亮命李严率二万人赴汉中。而李严却置国家的安危于不顾,要求像司马懿一样“开府辟召”。诸葛亮并不是不知道李严的为人。在陈震出使东吴的时候,陈震就对诸葛亮说李严“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但诸葛亮出于大局着想,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不图复有苏、张之事出于不意。”(见《陈震传》)。所以他虽未答应李严的主张,仍表奏李严之子李丰督江州,“隆崇其遇”。以致于群臣对诸葛亮的做法都有些不满,认为诸葛亮有些循私舞弊。而诸葛亮却认为,正当北伐大计,责李严之短,倒不如褒奖他,让李严能够知恩图报。然而诸葛亮做梦也没有想到李严竟然会腐败蜕变到如此地步。他先曾秘密地写信给诸葛亮,让“亮受九锡,进爵为王”;再巧言伶塞,在后主与诸葛亮两边翻云覆雨,企图想逃过“运粮不继”的大过。可谓是罪大恶极,罪不容诛。然而诸葛亮考虑到李严为蜀汉政权也做过的许多贡献,只“废平(李严)为民,徙梓潼郡”。不可谓不是“法外开恩”了!(参阅《李严传》)且与诸葛亮一同上书要求弹劾李严的还有刘琰、魏延、袁琳、吴壹、高翔、吴班、杨仪、邓芝、刘巴、费文伟、许允、丁咸、刘敏、姜维、上官雕、胡济、阎晏、爨习、杜义、杜祺、盛勃、樊岐共计有22人之多!!(见《李严传》裴注引亮公文上尚书)。所谓“失道者寡助”,也由此看来,李严的罪行实已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了!

再对于诸葛亮重用荆楚人士的问题上做一说明。

第一,荆州与益州两地的文化水平优劣差异。

先说荆州。首先,荆州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其南北东西水陆交通极为便利。荆州大部分地区位于今湖北、湖南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阶梯。地势比较平和,水流也不如其上游那样湍急。“隆中对”里这样说道:“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其陆路由襄阳向北,经新野、南阳可出宛、洛;往南经江陵、长沙可至交州;向东则可乘长江顺流而下,直到扬州;向西则可通过沔水(即汉水),从东三郡(西城、房陵、上庸)西入汉中。其次,这里又有富饶的土地。《汉书。地理志》上记载:“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火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蠃蛤,食物常足。故众偷生,而亡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水经注》上记载道:“建安十三年,魏武平荆州,分南郡,立为襄阳郡,荆州刺史治。邑居隐(殷)赈,冠盖相望,一都之会也。”再次,这里还有比较安宁、平和的生活环境。这里既未受中原大混战的太大影响,当时的荆州牧刘表,又做出一系列稳定荆州局势的举措,如收降张绣、消灭宗贼、抚和当地较有权势的地主等。经过几年时间,荆州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较于其他各州来得安定、富庶。《后汉书。刘表外》上记载道:“表招诱有方,威怀兼洽,万里肃清,大小咸悦而服之。”受到当时北方各路诸侯的大混战及以上这三方面影响,当时来荆州避祸之人数相当多。卫觊曾书于荀文若道:“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余万家”(见《卫觊传》)。除了大批避难的流民外,其中不乏许多智谋人士。“关西、兖、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见《后汉书。刘表外》);“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见《王粲传》)。刘表又“起立学校,博求儒术”,因此荆州的人才很多。除了在蜀汉政权中一些为大家所熟知以人物外,比较有名的还有司马芝、崔州平、徐庶、石广元、孟建、王粲、司马徽、庞德公、邯郸淳、和洽、杜袭、赵俨、赵戬、尹默、杜畿。也由此看来,荆州的文化教育水平是比较高的。

再来看看益州。益州同样也有着富饶的土地,与相对比较安定的环境。但却有着一个极不利于人才成长和文化发展的致命因素,那就是对外联系的问题。翻开地图,我们可以看到益州基本处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治今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益州北面横亘着秦岭、大巴山;其东面是湘鄂山区;南面则有广阔而高低起伏的云贵高原。是个名副其实的四塞之地。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一方面肯定了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但也同时指出“益州险塞”。《通典。州郡典》中对于益州有这样的描述:“益州土肥沃,无凶岁,山重复,四塞险固,王政微缺,跋扈先起。”而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更是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益州之险。我想大家不能否定交通问题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吧?受交通的问题影响,益州的文化水平与之当时其他地区来说,应该是要差了不少。《汉书。地理志》上就记载道:“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景、武间,文翁为蜀守,教民读书法令,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讥,贵慕权势。”益州与外界的联系,无外乎通过两条途径。一种即为汉中与关中的通道;另一种则为顺长江而下与荆州的联系。本来随着刘焉父子的相继到来,南阳、三辅地区流入益州也有数万家之众。然而在刘璋继位之后,由于和张鲁结仇,汉中的通道就此关闭;而另一条则受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影响,从四川盆地,到江汉平原,两地海拔相差要有一千多米。海拔相差大,就意味着长江的水流落差很大,如果从下游的荆州要向上游的益州前进,对当时那还不很发达,全靠人力的航运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史书上记载:“夏水涨没数十丈,其状如马,舟人不敢进。”当时人们把从荆州到益州,这种逆水向上视为畏途。这样从客观上,阻断了不少人才由荆州向益州谋求发展的道路。

两相比较,当时的益州,在文化水平上相较于同时期的荆州,应该是远远的落后了。虽然自古以来,益州中也出现过诸如司马相如、扬雄这样的俊才,而三国时期不乏如法正、黄权、张松这样的天下奇才,但和荆州拥有如此众多的人才相比,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看,明显还是处于下风。而且他们在诸葛亮执政前,基本上都已亡故的亡故,降敌的降敌,真正留在蜀国中,可供诸葛亮选拔,为蜀汉政权服务的却所存无几了。这也就等于无形中,迫使诸葛亮不得不从荆楚人士中,选拔贤才。而且诸葛亮曾长期生活在荆州与治理过荆州,他对荆州人才的熟悉程度要远远高于益州人才,这本身也是一种成功的用人方法。时值今日,这样的选人方法也为我们所认同。看看我们对重点中学与名牌大学的趋之若鹜,再看看用人单位对名院高校毕业生的青睐有加。我们不可能要求用人者对于每一个人才都能一视同仁,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对诸葛亮的用人之法而大加指责呢?

第二:诸葛亮对于益州人士的使用与安排上,一贯是比较重视的。

蜀国既在益州建国,就必须对于益州当地人才做出比较好的安排。在蜀汉政权建立初期,刘备就非常注意打拢当地人才。如果“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漾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功。”(见《先主传》)。这样做既可以充分发挥各人才的能力,又缓和了主与客之间的内部矛盾。在诸葛亮执政时期,继续贯彻好刘备的用人主张。《杜微传》里有这样的记载:“建兴二年,丞相亮领益州牧,选迎皆妙简旧德,以秦宓为别驾,五梁为功曹,微(杜微)为主簿。”刘备定蜀后,杜微自称已为耳聋,团门不出。但诸葛亮也行“三顾”之礼,好不容易才请出杜微出仕,并拜其为谏议大夫。再如《杨洪传》里记载道:“始洪(杨洪)为李严功曹,严未至犍为,而洪已为蜀郡。洪迎门下书佐何诋,有才策功干,举郡吏,数年,为广汉太守。时洪亦尚在蜀郡。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犍为人杨洪当时只是犍为郡太守李严手下的一个功曹,但由于杨洪的出色才干,地位得以迅速上升。当杨洪做到蜀郡太守时,而李严仍为犍为太守。与当时的顶头上司平起平坐了。再如何诋,原为杨洪手下的一个小典狱官。因为他才干出众,亦得到诸葛亮的迅速提拔。先后做到成都县令、郫县县令。后来,汶山地区的少数民族发生了不稳定的情况,诸葛亮又提拔何诋为汶山太守,汶山地区在何诋的治理下,很快就“民夷服信”。又先后派何诋出任广汉太守和犍为太守。杨洪因此开玩笑道:“你的马怎么跑得这么快?”何诋答道:“我是先生的故吏,怎么敢跑得比先生快呢。只是先生的快马没有加鞭罢了。”所以当时众人皆对诸葛亮的“尽时人之器用”而感到佩服。

像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许多。蜀郡人张裔,原做为战俘被送至孙权处。诸葛亮令邓芝与孙权处将其带回,并委以重任。“以为参军,署府事,又领益州治中从事。领丞相府长吏。后加为辅汉将军,领长史如故。”(见《张裔传》)。诸葛亮一出祁山时,张裔与郭攸之、董允等人被诸葛亮委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的重任。巴西人王平,他原来只是魏军的一个下级官员。在汉中之战投降刘备之后,任牙门将。在街亭战败的败局已定时,王平命令其部下“鸣鼓自持”,魏军大将张合疑其有伏兵,不敢追赶。于是王平得以从容地收合诸营将士撤回。诸葛亮见其有真才实学,对王平特地予以褒奖:“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见《王平传》)这里的“五部”,即指由蜀中少数民族所组成一种战斗力很强的部队。巴西人马忠。原来也只是丞相府的一个门下督。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封马忠为翔柯太守。马忠“抚育恤理,甚有威惠”。建兴八年,“召为丞相参军,副长史蒋琬署留府事。又领治中从事”。后来马忠平定南夷豪帅刘胄有功,加为”监军、奋威将军、封博阳亭侯。”(见《马忠传》)。犍为人张翼,先后做过梓潼太守、广汉太守、蜀郡太守。建兴九年,又为来降都督、绥南中郎将。为人尽忠职守,诸葛亮对此非常满意。诸葛亮出武功时,“以张翼为前军都督,领扶风太守”(见《张翼传》)。建宁人李恢,在诸葛亮南征时,“军功居多”,被封为汉兴亭侯,加安汉将军。后又领建宁太守。永昌人吕凯,巴郡人张疑,也属于此类。他们都坐到了蜀汉政权的重要职位,只是相对比起丞相、大将军来要稍低一些。此外还包括南中少数民族的一些首领,诸葛亮也加以任命为官。如孟获官至御史中丞,爨习官至参军、孟琰官至辅汉将军。在诸葛亮执政期间,益州本地人士与荆楚外来客居人士之间的关系,也远较于刘焉、刘璋时期的东州人与益州人间的关系要好得多。“璋性宽柔,无威略,东州人侵暴旧民,璋不能禁,政令多阙,益州颇怨。”(见《刘璋传》裴注引《英雄记》)。终蜀国之结束,益州人与荆楚人之间的矛盾(这里不包括同为荆楚人士的魏延与杨仪之争),相较于同时期的曹魏与东吴国内的内部斗争之激烈,也要缓和得多。蜀汉以益州一地,而能与强敌曹魏相抗衡,这与刘备、诸葛亮在处理益州人与荆楚人之间关系上所做出的重大努力,是不无关系的。

第三.以刘备、诸葛亮为首的蜀汉政权,就必须以其自己政党为主要执政党。

其实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值得做重点讨论。试问有哪朝哪代,其执政党的地位不与其执政者本身有关?别的不说,就拿我们中国所处的领导地位来说吧。中国是我国现在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政党。坚持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可又有哪些人,对此持有异议?(当然这其中不包括一些敌对分子)由哪位政党人士执政,必然会使其所在的政党在其国家中,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在专制政体下,尤为如此。用我们后人的眼光来看,也许会得到诸如“厚此薄彼”之类的观点,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行为是无可厚非的。再者言,重用荆楚集团,本不是诸葛亮的首创。在《华阳国志。李寿志》就记载道:“豫州入蜀,荆楚人贵。”再拿同时期的曹操与孙权相比,曹操的“唯才是举”是非常有特色的。但曹操在位期间,国家的军事大权始终牢牢得控制在曹氏亲族的手里。非曹氏亲族能得以成为军事大员,是到曹丕执政时期才开始的。东吴方面情况也差不多。孙吴实行“授兵制”。东吴诸将,一般不过数百,最多不过二千。而宗室将领授兵一般又要多于外姓将,最多可至三千。东吴方面一般只在临阵却敌时,才委任大督,令其他诸将听其节制。

这里再谈谈为什么益州人不适合执掌蜀国大权。除了上面讲到的几点外,还与刘璋在位期间,对于益州治理不善有关。“刘璋暗弱,自焉已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见《诸葛亮传》裴注引郭冲五事)。由于益州当地的风气不好,也养成了许多当地人士在品行上的不检点。如法正的“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李严的“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立求名,无忧国之事”;彭羕的“姿性骄傲,多所轻忽、一朝处州人之上,形色嚣然,自矜得遇滋甚”,而诸葛亮的用人,主张德才并举,并始终是以蜀汉政权为出发点的。因此诸葛亮虽然对于益州当地人士加以选用,但对他本人的继承者却始终是从外来人员中培养选拔。此为其一。其二是因为益州人在本地总是容易养成自己的地方势力,容易形成自己的党派。这样也容易引起益州党派与客居他州的蜀汉政权发生矛盾。因此,蒋琬、费文伟、姜维能得以执政,除了他们本身有才干,品行优良以外,还在于他们是外来人,在益州没有什么太大的地方势力有关。再反观同时期的曹魏与东吴两国,在这方面就显然做得不够出色。魏文帝曹丕“以尚书令颖乡侯陈群为镇军大将军,随车驾,录行尚书事;尚书仆射西乡侯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留许昌,督后诸军,录后台文书事。”(见《文帝纪》裴注引《魏略》)也从此打破了已住非曹氏亲族不能充当军事大员的惯例。而后魏明帝曹睿更是将军事统兵大权,交由了司马懿。司马懿在南擒孟达、西拒诸葛亮、东讨公孙渊之后,已经拥有了很大的威望。而曹丕、曹睿召司马懿辅其嗣主,等于客观上给司马懿以后代魏打下了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基础。而东吴孙权称帝后期,孙权与东吴重臣陆逊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最后基于陆逊是“世江东大族”,以及为身后之计,恐嗣主驾驭不了陆逊等因素考虑,有计划地剪除陆逊亲党,如相继流放陆逊外甥顾谭、顾承、姚信,诛死“数与逊交书”的吾粲,最后再“累遣中使责让逊”,以至于“逊愤恚致卒”,逼死了陆逊。(见《陆逊传》)。而诸葛亮却未雨绸缪地意识到这一点,并做出相应的对策,从而避免了蜀国后期内部争权的斗争。这又不得不归功于诸葛亮本人的正确决策。

综上所述,对于荆楚人与益州人的安排,无论是从政治斗争需要以及选才任用上来看,诸葛亮的作法都是非常英明与必须的。而诸葛亮在如何运用益州当地人才上,也做出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因此,过份强调诸葛亮重用荆楚人士,这种说法本身就存在着片面、武断与不合理性!
评价诸葛亮(一)
驳用人方面

在这引用一下谭良啸先生的《诸葛亮用人四论》。据谭良啸先生所述,诸葛亮所任用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类人才,共计约有63人。如果从地域颁看,荆州28人,益州29人,兖州3人、豫州1人,雍州2人。如果再以刘璋、刘备、诸葛亮三位不同时期益州最高领导人为中心来划分,上述63人中,属于刘璋旧部的11人、属于刘备旧部的24人,属于诸葛亮本人新起用的有28人,其中还包括曹魏降将2人。当然上述统计是否完全正确,还有待于考证。且虽说诸葛亮未必对上述63人之提拔皆有其功,然能充分举贤用能亦非易事。诸葛亮的用人主张与刘备之“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功”(见《先主传》)用人方法不无相同么?再与同时期“用人唯才”的曹操相比。曹操所获得人才的方法不外乎有六种。即曹操的亲族、征辟、人材的自我投效、再经人材的推荐、纳降、强征。也就是说,曹操在用人方面,更多的是靠所谓的“愿者上钩”,其本人对于开发人才方面并无多大作为,亦或说是不全是曹操一个人的功劳。这样岂非将曹操的“唯才是举”又一笔抹杀了么?

顺便论一下李严。正因为李严能出众,非庸懦颟顸之辈,所以诸葛亮一开始也是很器重李严的。这里首先有必要分析一下刘备为何当年要将李严留镇永安。李严是一个有着不错军事才干的人。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马秦、高胜发动武装起义,聚众数万,一直打到资中县。当时刘备正在汉中激战,国中兵力相当紧张,李严不曾向中央要过一兵一卒,只用自己本部五千兵马就平定了这场叛乱。“枝党星散,悉复民籍”,后来又击败了围新道县的南夷军,展示了其出众的军事才能。为此刘备加李严为辅汉将军,并“与诸葛亮并受遗昭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让李严留镇永安,正是想将李严的军事才能用到防守东吴这方面上去。诸葛亮也称李严为“部分如流,趋舍罔滞”。但是彝陵之战后,由于诸葛亮对战略方针进行了修改,放弃了荆州,联合孙吴。随着蜀吴两国的关系日益好转,李严在永安的作用与意义也就日益减轻。因此诸葛亮将李严“移屯江州,留护军陈到驻永安,皆统属严”。李严因此感到了不满,觉得是看轻了他自己。因此诸葛亮屯兵汉中,“欲得平(李严)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反而要求划分出五郡做“巴州刺史”,换句话说,就是制造另一个中央,过一把“土皇帝”的瘾。建兴八年(公元230年),曹魏三路进攻汉川,诸葛亮命李严率二万人赴汉中。而李严却置国家的安危于不顾,要求像司马懿一样“开府辟召”。诸葛亮并不是不知道李严的为人。在陈震出使东吴的时候,陈震就对诸葛亮说李严“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但诸葛亮出于大局着想,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不图复有苏、张之事出于不意。”(见《陈震传》)。所以他虽未答应李严的主张,仍表奏李严之子李丰督江州,“隆崇其遇”。以致于群臣对诸葛亮的做法都有些不满,认为诸葛亮有些循私舞弊。而诸葛亮却认为,正当北伐大计,责李严之短,倒不如褒奖他,让李严能够知恩图报。然而诸葛亮做梦也没有想到李严竟然会腐败蜕变到如此地步。他先曾秘密地写信给诸葛亮,让“亮受九锡,进爵为王”;再巧言伶塞,在后主与诸葛亮两边翻云覆雨,企图想逃过“运粮不继”的大过。可谓是罪大恶极,罪不容诛。然而诸葛亮考虑到李严为蜀汉政权也做过的许多贡献,只“废平(李严)为民,徙梓潼郡”。不可谓不是“法外开恩”了!(参阅《李严传》)且与诸葛亮一同上书要求弹劾李严的还有刘琰、魏延、袁琳、吴壹、高翔、吴班、杨仪、邓芝、刘巴、费文伟、许允、丁咸、刘敏、姜维、上官雕、胡济、阎晏、爨习、杜义、杜祺、盛勃、樊岐共计有22人之多!!(见《李严传》裴注引亮公文上尚书)。所谓“失道者寡助”,也由此看来,李严的罪行实已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了!

再对于诸葛亮重用荆楚人士的问题上做一说明。

第一,荆州与益州两地的文化水平优劣差异。

先说荆州。首先,荆州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其南北东西水陆交通极为便利。荆州大部分地区位于今湖北、湖南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阶梯。地势比较平和,水流也不如其上游那样湍急。“隆中对”里这样说道:“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其陆路由襄阳向北,经新野、南阳可出宛、洛;往南经江陵、长沙可至交州;向东则可乘长江顺流而下,直到扬州;向西则可通过沔水(即汉水),从东三郡(西城、房陵、上庸)西入汉中。其次,这里又有富饶的土地。《汉书。地理志》上记载:“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火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蠃蛤,食物常足。故众偷生,而亡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水经注》上记载道:“建安十三年,魏武平荆州,分南郡,立为襄阳郡,荆州刺史治。邑居隐(殷)赈,冠盖相望,一都之会也。”再次,这里还有比较安宁、平和的生活环境。这里既未受中原大混战的太大影响,当时的荆州牧刘表,又做出一系列稳定荆州局势的举措,如收降张绣、消灭宗贼、抚和当地较有权势的地主等。经过几年时间,荆州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较于其他各州来得安定、富庶。《后汉书。刘表外》上记载道:“表招诱有方,威怀兼洽,万里肃清,大小咸悦而服之。”受到当时北方各路诸侯的大混战及以上这三方面影响,当时来荆州避祸之人数相当多。卫觊曾书于荀文若道:“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余万家”(见《卫觊传》)。除了大批避难的流民外,其中不乏许多智谋人士。“关西、兖、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见《后汉书。刘表外》);“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见《王粲传》)。刘表又“起立学校,博求儒术”,因此荆州的人才很多。除了在蜀汉政权中一些为大家所熟知以人物外,比较有名的还有司马芝、崔州平、徐庶、石广元、孟建、王粲、司马徽、庞德公、邯郸淳、和洽、杜袭、赵俨、赵戬、尹默、杜畿。也由此看来,荆州的文化教育水平是比较高的。

再来看看益州。益州同样也有着富饶的土地,与相对比较安定的环境。但却有着一个极不利于人才成长和文化发展的致命因素,那就是对外联系的问题。翻开地图,我们可以看到益州基本处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治今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益州北面横亘着秦岭、大巴山;其东面是湘鄂山区;南面则有广阔而高低起伏的云贵高原。是个名副其实的四塞之地。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一方面肯定了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但也同时指出“益州险塞”。《通典。州郡典》中对于益州有这样的描述:“益州土肥沃,无凶岁,山重复,四塞险固,王政微缺,跋扈先起。”而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更是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益州之险。我想大家不能否定交通问题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吧?受交通的问题影响,益州的文化水平与之当时其他地区来说,应该是要差了不少。《汉书。地理志》上就记载道:“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景、武间,文翁为蜀守,教民读书法令,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讥,贵慕权势。”益州与外界的联系,无外乎通过两条途径。一种即为汉中与关中的通道;另一种则为顺长江而下与荆州的联系。本来随着刘焉父子的相继到来,南阳、三辅地区流入益州也有数万家之众。然而在刘璋继位之后,由于和张鲁结仇,汉中的通道就此关闭;而另一条则受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影响,从四川盆地,到江汉平原,两地海拔相差要有一千多米。海拔相差大,就意味着长江的水流落差很大,如果从下游的荆州要向上游的益州前进,对当时那还不很发达,全靠人力的航运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史书上记载:“夏水涨没数十丈,其状如马,舟人不敢进。”当时人们把从荆州到益州,这种逆水向上视为畏途。这样从客观上,阻断了不少人才由荆州向益州谋求发展的道路。

两相比较,当时的益州,在文化水平上相较于同时期的荆州,应该是远远的落后了。虽然自古以来,益州中也出现过诸如司马相如、扬雄这样的俊才,而三国时期不乏如法正、黄权、张松这样的天下奇才,但和荆州拥有如此众多的人才相比,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看,明显还是处于下风。而且他们在诸葛亮执政前,基本上都已亡故的亡故,降敌的降敌,真正留在蜀国中,可供诸葛亮选拔,为蜀汉政权服务的却所存无几了。这也就等于无形中,迫使诸葛亮不得不从荆楚人士中,选拔贤才。而且诸葛亮曾长期生活在荆州与治理过荆州,他对荆州人才的熟悉程度要远远高于益州人才,这本身也是一种成功的用人方法。时值今日,这样的选人方法也为我们所认同。看看我们对重点中学与名牌大学的趋之若鹜,再看看用人单位对名院高校毕业生的青睐有加。我们不可能要求用人者对于每一个人才都能一视同仁,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对诸葛亮的用人之法而大加指责呢?

第二:诸葛亮对于益州人士的使用与安排上,一贯是比较重视的。

蜀国既在益州建国,就必须对于益州当地人才做出比较好的安排。在蜀汉政权建立初期,刘备就非常注意打拢当地人才。如果“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漾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功。”(见《先主传》)。这样做既可以充分发挥各人才的能力,又缓和了主与客之间的内部矛盾。在诸葛亮执政时期,继续贯彻好刘备的用人主张。《杜微传》里有这样的记载:“建兴二年,丞相亮领益州牧,选迎皆妙简旧德,以秦宓为别驾,五梁为功曹,微(杜微)为主簿。”刘备定蜀后,杜微自称已为耳聋,团门不出。但诸葛亮也行“三顾”之礼,好不容易才请出杜微出仕,并拜其为谏议大夫。再如《杨洪传》里记载道:“始洪(杨洪)为李严功曹,严未至犍为,而洪已为蜀郡。洪迎门下书佐何诋,有才策功干,举郡吏,数年,为广汉太守。时洪亦尚在蜀郡。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犍为人杨洪当时只是犍为郡太守李严手下的一个功曹,但由于杨洪的出色才干,地位得以迅速上升。当杨洪做到蜀郡太守时,而李严仍为犍为太守。与当时的顶头上司平起平坐了。再如何诋,原为杨洪手下的一个小典狱官。因为他才干出众,亦得到诸葛亮的迅速提拔。先后做到成都县令、郫县县令。后来,汶山地区的少数民族发生了不稳定的情况,诸葛亮又提拔何诋为汶山太守,汶山地区在何诋的治理下,很快就“民夷服信”。又先后派何诋出任广汉太守和犍为太守。杨洪因此开玩笑道:“你的马怎么跑得这么快?”何诋答道:“我是先生的故吏,怎么敢跑得比先生快呢。只是先生的快马没有加鞭罢了。”所以当时众人皆对诸葛亮的“尽时人之器用”而感到佩服。

像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许多。蜀郡人张裔,原做为战俘被送至孙权处。诸葛亮令邓芝与孙权处将其带回,并委以重任。“以为参军,署府事,又领益州治中从事。领丞相府长吏。后加为辅汉将军,领长史如故。”(见《张裔传》)。诸葛亮一出祁山时,张裔与郭攸之、董允等人被诸葛亮委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的重任。巴西人王平,他原来只是魏军的一个下级官员。在汉中之战投降刘备之后,任牙门将。在街亭战败的败局已定时,王平命令其部下“鸣鼓自持”,魏军大将张合疑其有伏兵,不敢追赶。于是王平得以从容地收合诸营将士撤回。诸葛亮见其有真才实学,对王平特地予以褒奖:“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见《王平传》)这里的“五部”,即指由蜀中少数民族所组成一种战斗力很强的部队。巴西人马忠。原来也只是丞相府的一个门下督。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封马忠为翔柯太守。马忠“抚育恤理,甚有威惠”。建兴八年,“召为丞相参军,副长史蒋琬署留府事。又领治中从事”。后来马忠平定南夷豪帅刘胄有功,加为”监军、奋威将军、封博阳亭侯。”(见《马忠传》)。犍为人张翼,先后做过梓潼太守、广汉太守、蜀郡太守。建兴九年,又为来降都督、绥南中郎将。为人尽忠职守,诸葛亮对此非常满意。诸葛亮出武功时,“以张翼为前军都督,领扶风太守”(见《张翼传》)。建宁人李恢,在诸葛亮南征时,“军功居多”,被封为汉兴亭侯,加安汉将军。后又领建宁太守。永昌人吕凯,巴郡人张疑,也属于此类。他们都坐到了蜀汉政权的重要职位,只是相对比起丞相、大将军来要稍低一些。此外还包括南中少数民族的一些首领,诸葛亮也加以任命为官。如孟获官至御史中丞,爨习官至参军、孟琰官至辅汉将军。在诸葛亮执政期间,益州本地人士与荆楚外来客居人士之间的关系,也远较于刘焉、刘璋时期的东州人与益州人间的关系要好得多。“璋性宽柔,无威略,东州人侵暴旧民,璋不能禁,政令多阙,益州颇怨。”(见《刘璋传》裴注引《英雄记》)。终蜀国之结束,益州人与荆楚人之间的矛盾(这里不包括同为荆楚人士的魏延与杨仪之争),相较于同时期的曹魏与东吴国内的内部斗争之激烈,也要缓和得多。蜀汉以益州一地,而能与强敌曹魏相抗衡,这与刘备、诸葛亮在处理益州人与荆楚人之间关系上所做出的重大努力,是不无关系的。

第三.以刘备、诸葛亮为首的蜀汉政权,就必须以其自己政党为主要执政党。

其实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值得做重点讨论。试问有哪朝哪代,其执政党的地位不与其执政者本身有关?别的不说,就拿我们中国所处的领导地位来说吧。中国是我国现在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政党。坚持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可又有哪些人,对此持有异议?(当然这其中不包括一些敌对分子)由哪位政党人士执政,必然会使其所在的政党在其国家中,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在专制政体下,尤为如此。用我们后人的眼光来看,也许会得到诸如“厚此薄彼”之类的观点,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行为是无可厚非的。再者言,重用荆楚集团,本不是诸葛亮的首创。在《华阳国志。李寿志》就记载道:“豫州入蜀,荆楚人贵。”再拿同时期的曹操与孙权相比,曹操的“唯才是举”是非常有特色的。但曹操在位期间,国家的军事大权始终牢牢得控制在曹氏亲族的手里。非曹氏亲族能得以成为军事大员,是到曹丕执政时期才开始的。东吴方面情况也差不多。孙吴实行“授兵制”。东吴诸将,一般不过数百,最多不过二千。而宗室将领授兵一般又要多于外姓将,最多可至三千。东吴方面一般只在临阵却敌时,才委任大督,令其他诸将听其节制。

这里再谈谈为什么益州人不适合执掌蜀国大权。除了上面讲到的几点外,还与刘璋在位期间,对于益州治理不善有关。“刘璋暗弱,自焉已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见《诸葛亮传》裴注引郭冲五事)。由于益州当地的风气不好,也养成了许多当地人士在品行上的不检点。如法正的“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李严的“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立求名,无忧国之事”;彭羕的“姿性骄傲,多所轻忽、一朝处州人之上,形色嚣然,自矜得遇滋甚”,而诸葛亮的用人,主张德才并举,并始终是以蜀汉政权为出发点的。因此诸葛亮虽然对于益州当地人士加以选用,但对他本人的继承者却始终是从外来人员中培养选拔。此为其一。其二是因为益州人在本地总是容易养成自己的地方势力,容易形成自己的党派。这样也容易引起益州党派与客居他州的蜀汉政权发生矛盾。因此,蒋琬、费文伟、姜维能得以执政,除了他们本身有才干,品行优良以外,还在于他们是外来人,在益州没有什么太大的地方势力有关。再反观同时期的曹魏与东吴两国,在这方面就显然做得不够出色。魏文帝曹丕“以尚书令颖乡侯陈群为镇军大将军,随车驾,录行尚书事;尚书仆射西乡侯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留许昌,督后诸军,录后台文书事。”(见《文帝纪》裴注引《魏略》)也从此打破了已住非曹氏亲族不能充当军事大员的惯例。而后魏明帝曹睿更是将军事统兵大权,交由了司马懿。司马懿在南擒孟达、西拒诸葛亮、东讨公孙渊之后,已经拥有了很大的威望。而曹丕、曹睿召司马懿辅其嗣主,等于客观上给司马懿以后代魏打下了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基础。而东吴孙权称帝后期,孙权与东吴重臣陆逊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最后基于陆逊是“世江东大族”,以及为身后之计,恐嗣主驾驭不了陆逊等因素考虑,有计划地剪除陆逊亲党,如相继流放陆逊外甥顾谭、顾承、姚信,诛死“数与逊交书”的吾粲,最后再“累遣中使责让逊”,以至于“逊愤恚致卒”,逼死了陆逊。(见《陆逊传》)。而诸葛亮却未雨绸缪地意识到这一点,并做出相应的对策,从而避免了蜀国后期内部争权的斗争。这又不得不归功于诸葛亮本人的正确决策。

综上所述,对于荆楚人与益州人的安排,无论是从政治斗争需要以及选才任用上来看,诸葛亮的作法都是非常英明与必须的。而诸葛亮在如何运用益州当地人才上,也做出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因此,过份强调诸葛亮重用荆楚人士,这种说法本身就存在着片面、武断与不合理性!
本文标题: 历史上有哪些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人物,可以顺带分析一下他或她为什么会这样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7429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那么是天生的重庆,铁打的泸州,还是天生的重庆,铁打的庐州呢郭子兴在元末群雄里面是什么级别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