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如果你是一方统帅,你会坑杀俘虏吗

发布时间: 2023-01-08 13:00:2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2

历代战争中都会出现俘虏,那么古人是如何对待俘虏的?战争失败后有很多人沦为俘虏,在古代阶级区别很大,作为俘虏他们会有怎样的待遇?如...

古时候如果你是一方统帅,你会坑杀俘虏吗

历代战争中都会出现俘虏,那么古人是如何对待俘虏的?

战争失败后有很多人沦为俘虏,在古代阶级区别很大,作为俘虏他们会有怎样的待遇?

如果是女人的话,可能会被当成是物品送给一些将军啊,或者是放到军妓营里面,成为士兵们发泄情欲的工具。如果长的非常好看,又有很高地位的,很有可能会被新的统治者占领。如果是长相普普通通,又没有什么地位的,就很有可能会被当做是东西一样扔来扔去,或者是当众侮辱。但是一般情况最有可能的就是送进军妓营里面去。





如果是男人的话,可能会更加残忍。首先,可能会直接被坑杀掉,一般这一种的话,都是有非常多的俘虏,如果全部要杀掉其实挺麻烦的,所以就选择了这种坑杀的方式。坑杀虽然非常的残忍,但是呢,却不会见血,而且一次性可以杀掉很多人。所以大部分的君臣都会采用这种方式去对待那些战败后的俘虏,这也是最残忍的一种方式。





稍微没有那么残忍的话,就可能会把他们当作是苦力。一般在古代做苦力的人是非常没有地位的,一些犯了罪的人,也很有可能会被去当做苦力。苦力没有人身自由,也没有家庭,当然也不会给他们任何工资啊什么的,反正就是把他们当动物一样利用还了就没事儿了。或者是押回宫里面去当奴隶也是有可能的,不过,这样的方法还是有一点险,最保险的就是坑杀,或者是把他们抓去当苦力。



不同的王朝,对待俘虏的政策不一样。有的朝代,比较注重保护俘虏的人身安全。所以,他们有的被遣散回乡,有的成为农民,有的继续被任用。当然也有很多俘虏命运悲惨,被虐待而死。
古代人对待俘虏其实是非常残忍的,他们对待俘虏通常是把他们关到大牢里面,然后true, 对他们进行人身攻击,与精神上的攻击
不同时代,对待俘虏的策略不同,比如吴起就杀了四十万俘虏,而清军入关,优待了俘虏!
古代对于俘虏基本上就是作为双方交换的筹码,毕竟经历过战火的士卒对于哪个国家都是重要的,其次就是作为服劳役的劳工,国家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再就是收编作为己用。

在中国古代当俘虏到底有多惨

如果你是哪个国家的重要人物,比如将军,王爷,皇族之类的,如果被敌人俘虏,那么本国还是会用钱或者等价的东西去交换回来的,当年明朝皇帝朱祁镇就是被敌人俘虏之后换回来的。
成为俘虏之后,一般都成为胜利者的奴隶,会被分配干一些农活,运气好的会成为富贵人家的护院,再运气好一点的,就成为士兵,建功立业之后还能享受荣华富贵。如果是女的被俘虏的话,会被卖到青楼当妓女,运气好的成为有钱人的小妾。
在战国时期,人口的数量已经急剧上涨,几乎每个国家都有数十万雄师,所以在遇到战俘的时候,一般都会坑杀来震慑敌人,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残忍,当年白起就曾经坑杀了四十万赵军来立威。
当然,“坑杀敌军”这一手段最残忍,更有甚者,如果粮食短缺,将军会下令把战俘当成军粮,做成饭分给将士们吃。当年曹操就曾经这样干过,五胡乱华时期,异族也是这样对待中原的战俘的。
当然了,如果你比较有才华,敌方的统治者特别欣赏你的话,那也有可能优待你,不仅好吃好喝的伺候着,还把当地的美女赏赐给你,当年李广的孙子李陵被俘虏以后就是这样的。

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坑杀赵国降卒40多万人。是真的吗?什么叫坑杀?

“京观”与“坑”—中国古代处理战场遗尸的惯例

中国古代有一项不那么文明的交战惯例是:战胜的一方将战败一方阵亡者的尸体堆积在大路两侧,覆土夯实,形成一个个大金字塔形的土堆,号为“京观”或“武军”,用以夸耀武功。

这是很早以前就形成的惯例。公元前597年楚军在邲(今河南武陟东南)战胜晋军,这是一个空前的大胜仗,大臣潘党建议将晋军阵亡者的尸体堆筑为“京观”,说:“我听说打败敌军后.要留下纪念物给子孙,使他们不忘武功。”而楚庄王却说:“武这个字的意思就是要‘止戈’,力求不再使用兵器。国家用武是为了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做到了这7件才可以使子孙不要忘记武功。现在我使两国子弟暴尸野外,是残暴;出动军队威吓诸侯,未能戢兵;暴而不戢,也不能保大;晋国仍然存在,也不算有功;这场战争违背民众意愿,不能说安民;自己无德还和诸侯征战,何以和众;让别国混乱以为自己的荣耀,也不丰财。7项武德我一项都没有,怎么能够让子孙纪念?而且古代圣王是讨伐不敬者,将罪大恶极者筑为京观,是用这种最重的惩罚来警告坏蛋。这场战役中的阵亡者都是为了自己的国君尽忠,怎么能够将他们筑为京观?”下令将晋军阵亡者妥善埋葬。

从以上这段《左传》的记载来看,当时习惯都将战败一方阵亡者筑为京观,而楚庄王另行解释了筑京观的意义,《左传》的作者显然是赞同楚庄王的说法,因此有意略去所有的有关京观的记载,并以楚庄王的这段话来批判将普通阵亡者尸体修筑京观的行为。

司马迁写《史记》也继承这一传统,认为战争中的阵亡者都是各为其主,并没有罪过,不应该被修筑为京观。秦军在长平大战中战胜赵军,秦军统帅白起无法处理多达数十万的战俘,索性将战俘全部屠杀,并将赵军士兵尸体堆积为京观。司马迁特意用“阬”来表示这件事,“阬”字的原义是高大的门楼,而“观”与“阙”相通,也有门楼的意思。而“阬”与“坑”又可借用,也往往写作“坑”。
在《史记》中这样的记载很多,比如秦始皇在秦军攻下他少年时曾居住过的邯郸后,就下令将曾经欺侮过他的人全部“坑杀”,又“坑”460多个对他有怨言的儒生。而项羽也曾“坑杀”襄城守军,“坑杀”新安的20多万秦军战俘。

后世的史籍一直都保留这个传统,比如《汉书》记载王莽篡汉时将反对他的刘信、翟义、赵明、霍鸿等人及其亲属全部“坑杀”,但该书所载的王莽关于诛杀这些人的诏书中,明明白白地写着是要将这些人的尸体堆土,筑为“方六丈,高六尺”的京观,上面再树6尺高的旗杆,写上“反虏逆贼鲸鲵”。可见“坑”或京观、武军实际是一回事,都是指将尸体堆积封土,只是史学家认为是合乎楚庄王所言的惩治罪大恶极者标准的、或者至少是将阵亡的敌军尸体堆积封土的就称为“京观”;而认为根本是滥杀无辜、或者是屠杀战俘后将尸体堆积封土的就称之为“坑”。

见于史籍的这种“京观”记载很多。

比如418年夏国进攻关中地区,将东晋军队阵亡士兵的首级堆积为京观,号“骷髅台”。

隋炀帝征高丽失败,高丽国将隋军阵亡者尸体筑为京观,631年唐太宗派遣使者到高丽交涉,拆毁京观,收拾隋军骸骨,祭而葬之。

784年军阀李希烈叛军进攻蕲春,被李皋打败,“斩首万级,封尸为京观”。

936年辽国帮助军阀石敬塘消灭后晋政权,将后晋皇室成员以及晋军将士尸体都埋在汾河岸边,“以为京观”。

986年辽军在莫州打败宋军,将宋军尸体筑京观。

1410年明朝大将张辅进攻安南,击败安南军队,杀死2000多名战俘“筑京观”。

有关“坑”的记载就更是史不绝书,几乎每个朝代都有。

比如《后汉书•袁绍传》记载200年曹操与袁绍军在官渡决战,曹操险胜,将一支被迫投降的袁军部队“尽坑之”。而《三国志•魏本纪》就不提这事。

258年司马昭攻破诸葛诞盘踞的寿春城,俘获东吴援军,有人建议说这批吴军士兵不会真心归降,应“坑”之。司马昭没有同意,只是将这批俘虏迁离边境地区。可见当时仍然习惯对于用不着的俘虏都“坑”杀。

《晋书•载记》所记载的十六国大乱时期,有关“坑”的记载不胜枚举,如310年石勒攻晋冠军将军梁巨于武德,“坑降卒万余”。317年前赵刘聪镇压平阳贵族,“坑士众万五千余人,平阳街巷为之空”。320年石虎击败前赵刘曜,“坑士卒一万六千”。321年石勒“坑”晋军曹嶷部的降卒3万人。349年石虎死后,几个儿子争夺帝位,小儿子石冲战败,“坑其士卒三万余人”。还有大量将战败方战俘“尽坑之”的记载。这些“坑”并非活埋,该书记载401年后秦等长期围攻后凉吕隆占据的姑臧城(今甘肃武威),城内缺粮,但吕隆不准百姓出城,将企图逃出城的百姓“尽坑之,于是积尸盈于衢路”。可见该书的“坑”记载实际就是将受害者尸体堆积封土的“京观”。

唐太宗征高丽时,“收靺鞨三千三百,尽坑之”。

北宋田况镇压保州反叛士兵,先是招降,然后“坑其构逆者四百二十九人”,得到朝廷赞赏。但是《宋史;田况传》的评论认为,田况就是因为坑杀降卒,导致“无后”。

《明史》记载明初功臣常遇春坑杀敌军俘虏,徐达阻止不及,以后徐达得以为全军统帅。

真正把这个传统的交战惯例停止使用的,倒是现在有些“民族主义”者很仇视的满清。清朝入关后,不再有这样的举动,屠杀结束后就地掩埋尸体,不再堆起来吓唬人。于是“京观”和“坑”才不见于史籍的记载。而一般人则望文生义的把“坑”按照活埋来使用——这在过去也有过,但比较罕见。
历史上确有其事,白起临死前曾说过一句话:我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军,现在才死,上天对我已经够了
没有40w 白起大概是为了震慑赵国 40w人啊 就算是被活埋 最起码也得有相等的人去埋吧!!呵呵
如果史书记载无误的话
确实坑杀了45万赵军
但我怀疑水分较大
因为坑杀45W军队的工作量是很大的
而长平之战遗址也没有发现大量尸骨
所以可能没有那么多
但战神武安君白起坑杀赵军是肯定无疑的
坑杀:活埋的意思
是真的,正史有记载

坑杀就是活埋

不过现在有人认为在古代的计量单位中,1万等于现在的1千,如果按照这种说法,当时只是坑杀了4万人

长平之战后白起为什么不将俘虏直接送回秦国做徭役,而是选择直接坑杀?

白起这么选择也是有很多种原因,首先就是粮草问题,行军打仗的粮草都是按照军队的数量来把控的,突然多了这么多张嘴也是没办法供应,并且想要送秦国路途非常遥远,这期间可能会产生很多变数。长平之战的胜利也是想要直接进取下一个城池。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那个生产力主要靠人力的时代,为什么主帅白起不将这四十万赵卒压回国内,当作劳力使用,反而做出如此有害于自己名声以及如此血腥之事呢,其实啊,主要原因以及考量有以下几点:

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间发生的这场决定着秦赵两国的国运之战,同时也是登顶天下一统的至尊宝座的角逐之战——长平之战,最终的结果还是秦国凭借强大的国力,以及出色的指挥战胜了赵国,坑杀了四十万赵卒,把自己最后一个强有力的对手赵国彻底的赶下了争霸天下的舞台。

后勤粮草不济,无法供应如此之多的军队及降卒

我们知道战争打的主要就是国力,而粮草又是其中消耗的大头,不论是战争消耗还是运输上的消耗都是十分巨大的,而长平之战,秦赵两国投入了上百万的军队以及征召数十万的民工青壮,作战以及对峙时间又耗时数年,粮草的消耗已经是捉襟见肘,这也就是为什么范睢设反间计让赵王换下廉颇,用年轻气盛的赵括来取代,而赵王也干脆直接的就派赵括出来决战的原因了,因为两国都快耗不起了,再耗下去只能两败俱伤,所以说,粮草消耗到这个份上了,原本供应秦军一方就已经扛不住了,更别说再加上赵国那四十万降卒了。

归途遥远,日久恐生变

我们知道长平之战发生地距离秦国还是比较远的,尤其是在古代那个交通不发达的时期,而且又是四十万年轻力壮的赵国军人,这运输上的人力投入,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再者说,几百里地,四十万人的押运耗时上也不是短期就能达到的,一旦路上发生暴动,那可就真的是内部开花,元气大伤了,毕竟四十万人而且还是四十万赵国精锐军人,这个的威胁可是巨大的,一旦有所不测,整个秦国都有可能为之陪葬,所以这个风险太大,变数太多,实施成本太高。

战机难得,欲取邯郸

之所以没留下赵军这四十万降卒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白起此时是想趁着赵军惨败,元气大伤无力防守之际,一举拿下赵都邯郸,乘机直接灭亡赵国,或者彻底击垮赵国,不给他任何喘息之机,毕竟赵国北部还有一支劲旅,一旦给了赵国喘息的机会,他也还是能够恢复一点元气的,那么此战所能达成的效果就要打下折扣了,所以说留下这四十万降卒必将影响白起进攻邯郸的战略规划,加上粮草不济的考量以及考虑到国内此刻也无力消化这批降卒,直接就给全部坑杀。

所以说这也就是为什么,白起要坑杀四十万降卒的原因所在了,毕竟如果不是一定意义上的客观因素限制,四十万人,任谁也无法轻易下得去手,尤其是信奉鬼神和因果报应的古人。

因为养活这些人需要的东西是比较多的,国家当时没有太多的实力,所以只能把这些人杀死了。
因为白起的实力是很强的,并且白起觉得这样做可以帮好友报仇,所以白起就会选择直接坑杀。
因为他怕这些人报复他,怕这些人聚合起来光打秦国,所以他才会想到斩草除根的。
本文标题: 古时候如果你是一方统帅,你会坑杀俘虏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7412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中国古代史学家很喜欢为奇怪的事情找理由吗,哪怕很荒诞彗星C/2022 E3将造访地球,或肉眼可见,我们何时用哪些方法可以观测到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