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手下的能人都是什么时候跟他,因为什么原因

发布时间: 2023-01-06 19:01:0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2

为何朱元璋的玩伴都能那么厉害,他们都是天才吗?为何朱元璋的玩伴都能那么厉害,他们都是天才吗?一个人能创下多大业绩、取得多少功名,...

朱元璋手下的能人都是什么时候跟他,因为什么原因

为何朱元璋的玩伴都能那么厉害,他们都是天才吗?

为何朱元璋的玩伴都能那么厉害,他们都是天才吗?

一个人能创下多大业绩、取得多少功名,要看命数、运气、能力三者是否相济。朱元璋出身农民,却一跃成为明朝开国皇帝,不得不说这是个奇迹。更特别的是,为他打下大明江山的开国功臣们大多是他小时候的发小。

第一,朱元璋身边的老乡、好友能够出生在朱元璋这个猛人乡里,与朱元璋结识,就具备了“命数”。

不要小瞧了这一点。有句俗话叫“遇贵人”,这个“贵人”并不一定是给你帮助或指导,而是给你带来某种契机,说不定就能改变了你一生的轨迹。所谓“命数”也是如此,并非是指命中注定就会如何,而是说,命中会有某种契机去向哪个方向发展。从这个角度说,其实不是朱元璋和这么一群“后来很厉害”的人是老乡才成就了帝业,而是这么一群人和有野心、有能力的朱元璋是老乡,才成为了“后来很厉害”的人。

第二,然后他们百战不死,能熬到最后,这就是他们的“运气”。

这点也很重要。朱元璋回家乡招兵买马,拉起一支700人的子弟兵队伍,徐达、汤和、常遇春、郭兴等人都是出自这里。但你有没有想过,除了这些“后来很厉害”的人之外,700人中的绝大多数人怎么样了?也许有比徐达、常遇春更具天赋的年轻人倒在了第一场战斗的第一阵箭雨之中。死掉的人没有未来……命运之所以残酷,就是因为它在多种可能之间做选择的时候,从不顾及当事人的感受。它总是抓一把人偶放到舞台上,然后毫无道理地乱踢几脚,那些没有犯多大过错就被踢倒的陪衬,就叫做“有命无运”。

第三,“能力”是最实际的东西,是可以用某种标准来评价甚至打分乃至评定等级、数值的。所谓狭义上的“厉害”、“不厉害”指的就是能力,就比如说“厉害的人总是扎堆出现”、“是不是真的天才人物都诞生在一起”中厉害、天才的概念。但是“后来都这么厉害”又是广义上的“厉害”,也就是创下的业绩、取得的功名,而这种厉害并不能与“能力”划等号。

所以,一群人在一起干一件大事获得了成功,并不代表他们都是天才,都天赋超群,直白地说,并不能证明某个地方特别盛产优秀基因。第二句话是:朱元璋和他的小伙伴们“命数”绑在了一起,“有命无运”的都被淘汰了,活下来的根据自己“能力”高低成就了各自功名。

他们不是天才,而是善于思考和行动的人,是战争教出精英,不是书案上的理论家。
应该不能说他们都是天才,这应该和雪球效应是一样的。人才和资源吸收都是无限的。
练出来的,他们在当将军之前一直打仗,长期的战争锻炼,让他们有了指挥作战的能力。

朱元璋为什么在当了皇帝之后、杀了很多跟随他出生入死的人呢?

其实任何人当权力达到了巅峰时都会害怕从峰顶跌落,那么他就一定会用极端的手段把他认为的对手或潜在的对手清除。这种情形以开国皇帝最为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出现了460多位皇帝,每个开国皇帝都能被后人牢记。是非评价不一、好坏褒贬掺杂。就说大杀功臣就以刘秀和朱元璋为最。其实皇帝大开杀戒也不能全为私利。我这里就以朱元璋为例和朋友们探讨。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和政治家。经过16年浴血奋战,从一和尚投军到一统江山、君临天下。朱元璋能取得天下和有一众得力干将是密不可分的。论功行赏是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前后,分五个档次爵位共封了150余人,却又有43人因罪被诛。功臣被杀,个中原因不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朱元璋布衣出身,当初投身义军就是因为元朝政权的腐败,老百姓民不聊生,才揭竿起义。作为改治家他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在各路义军中朱元璋从严治军,纪律严明,也深得百姓拥戴,各种人才集聚在他麾下,成为他夺取江山的保障。但一些功臣在国家安定之后,滋生了“骄、娇”二气。居功自傲,目无法纪。拉帮结派、欺压良善。为稳定人心,坐稳朱家江山,必须惩治不法就杀一儆百。这些被杀功臣是昝由自取。

2.朱元璋一步步登上权力的顶峰,对权力的迷恋愈发强烈。他自己一介平民,手下文臣武将出身名门旺族的不胜枚举,他担心有朝一日,那些人也学他的样,造他朱家的反,大明江山不保,子孙后代也许会灭门灭族。这是朱元璋没有自信,害怕其他人会谋逆夺权,取而代之。为了稳固朱家江山,并且让自己的子孙能够千秋万代永保皇位。朱元璋举起屠刀,把心中认定的反贼,功高震主的开国功臣全部杀死。

3、同样是为了朱家江山,知道性格懦弱的太子朱标没有能力驾驭这些开国功臣,为了后代考虑,趁自己威信仍在,那些老臣对自己的敬畏,必须除掉他们,为后来的皇帝扫清道路。

也许这就是朱元璋和其他开国皇帝大杀开国功臣的原因吧!

因为这些人太强大,太过于有能力,朱元璋自己在时不害怕,他怕自己死后继位的新皇帝压不住他们,所以只能自己来杀功臣,为以后的皇帝铺路。
因为这些人居功自傲,拉帮结派,对皇位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朱元璋杀了他们。
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朱元璋在夺得江山以后,对于那些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臣子,举起了屠刀。因为朱元璋是一个疑心比较重的人,他知道这些臣子的能力,因此除掉他们,稳固统治。
朱元璋在当了皇帝之后、杀了很多跟随他出生入死的人,这是因为他怕出现谋权篡位的人,所以他宁可错杀,也不会让自己留有遗憾,这样其实是在维护自身的权益。

元代末年天下战乱,可为何大部分名将都在朱元璋的麾下?

朱元璋是如何巩固领导地位的 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朱元璋脑筋灵活,尤其善用一些小谋略,巩固自己的地位。 朱元璋在创立明朝帝国之前, 曾参与推翻元朝的反抗军, 当时他投身在抗元重要领袖郭 子兴的麾下。朱元璋颇得郭子兴重用,短时间内就被任命为和州(今安徽省和县)总兵。但是 驻守和州的将官,大部分都是长年跟随郭子兴的部下,朱元璋算准了他任和州总兵,众将官 一定不会服气,决定用一些方法奠立自己的领导地位。

 朱元璋上任后,在第一次正式召开会议前一天,立刻命令手下撤掉大厅主将的位子,只 摆一排长条木椅。第二天召开会议时,朱元璋故意迟到。当他抵达会场时,诸将领已先行入 座,会场内的座位都已坐满,仅留下一个左边的末座给他。对于自己在诸将官心中的地位, 朱元璋心中雪亮。 会议开始后,讨论军政大事时,在座的资深将领虽然习于在战场上搏命厮杀,但是对于 决断军政大事却只能面面相觑。轮到朱元璋发言时,却能精确分析敌我形势,并具体提出办 法和措施,他的表现使得在座的资深将官不得不心服。

 这次的会议,除了讨论军政大事,也针对整治城池的工作做出分工,并且限期三日之内 完工。 三天的期限到了, 朱元璋会同诸将领到城池现场查验, 结果只有他负责整治的部分如期 完工,其余将领负责的各段工程均未完工。 朱元璋认为,制服将领的时机成熟了,他沉着脸,拿出郭子兴的檄文,朝南坐下。朱元 璋向所有的将领说:“总兵乃主之命,非我专擅,修城要事,不能如期完工,贻误军机责任 重大,谁可担当?今后再有违令者,军法处置。”在场的资深将领自知延误了军机,自然不 敢有怒言。 朱元璋主持军务虽有两把刷子,再加上他治军严谨有方,这次事件过后,他很快建立了 个人威信。 专家解析: 管理学上,将主管的权力解构为:

一、专家权,指领导人的专业能力。

二、关联权,指 领导人跟上级的关系。

三、资讯权,指领导人掌握组织内外资讯的能力。

四、参考权,指领 导人的道德和操守。在领导统御中,领导人的道德和操守可以强化管理的效果。

五、奖赏和 惩罚权,指领导人对组织成员奖赏权和惩罚的权力。

朱元璋在前述的案例中,就动用了专家权、 参考权、关联权、 惩罚权等几个权力。 首先, 朱元璋选择在会议上表现他在军事上的知识和专业,这是向众人展示他的专家权。 其次,对于无法在三日期限内完成修筑城池的将领,朱元璋搬出郭子兴的檄文,表明自 己也是奉命上级之命行事,暗示在场的将领,此时的我——朱元璋,不是“朱元璋”而是“郭 子兴的代表”;你们就算对我朱元璋向部属展现他的上级关系,也就是管理学上的关联权。 最后, 朱元璋警告未能在期限内完成工事的将领, 下次再有类似情事, 将以军法惩治—— 这是动用惩罚权。其中,特别值得讨论的是他所动用的惩罚权。 很多新上任的主管不敢使用惩罚权。这一类的主管通常是“关系导向”的主管,他跟部属 的关系是哥俩好的关系, 他担心动用惩罚权会伤害彼此的和气。 但是过度“关系导向”的主管, 不敢要求部属,因此无法在部属心中建立权威,也永远都不会像一个主管。

答:只因元代末年朝廷昏聩,残暴不仁,各地的农民起义不断爆发。而朱元璋作为为民请命的正义之师,成才为一位开明君主,他知人善用,才使得诸多的文臣武将一路跟随。
第一,当年战时朱元璋对待手下都不错,并且有着不小的势力,第二,朱元璋的名将有不少都是他的亲朋好友,徐达,李文忠等等,第三,被朱元璋击败收编,又因为朱元璋礼遇对待,心甘情愿
因为朱元璋很聪明,知道如何笼络人心,他也很懂用人,所以人才都愿意去投奔他。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手下有哪些大将(有名的),性格如何,分别死于何时?

朱元璋手下有六大名将,称为六大国公。

徐达:明代开国第一武将,配享太庙,位列功臣榜第一,用兵如神,多用谋略,生前封公,死后封王;对朱元璋极为恭谨,在外交战,每策必报朱元璋。朱元璋以其功高谋深,命其便宜行事。病死,后代公侯颇多,贯穿有明一代。对他的死有两种传言,一为达背部脓肿,朱元璋送去烧鹅,达明朱元璋赐其死之心,自杀而亡;一为达西征王保保,大败而归,损失数万,朱自此疏远达,并寻机杀死。前者颇感荒谬,后者亦不合情理。有机会再谈吧。

常遇春:明代开国第二武将,配享太庙,位列功臣榜第二,勇猛异常,战无不胜,攻克北京后不久暴亡;对朱元璋极为忠心。朱元璋手下原有三员大将闻名天下:邵荣、徐达、常遇春。邵荣资格老,功劳多,可数第一,遂有不臣之心,被朱元璋发现后,本欲革职免死。常遇春挺身而出,称臣子当中心不二,邵荣这样的反臣竟然可免死,则自己与邵荣不能并存于世。朱元璋听了之后“下了狠心”,含泪斩了邵荣。常遇春死后,朱元璋极为悲痛,封常遇春王,子茂世袭国公位。

徐达、常遇春有领袖众将的能力和功劳,是朱元璋在军事的左膀右臂,徐达在政治上也是牵制李善长、胡惟庸的重要人物,可惜一人早死,一人长期在外领兵打仗,从而放任了胡惟庸党的发展。

朱元璋建国之初仅封6名国公,徐达、常遇春是当之无愧的,声名上也算善始善终。可惜另外四个国公就不这么顺利了。

上面说到了朱元璋最初封的6个王中的徐达、常遇春。另外四个是:李文忠、冯胜、李善长、邓愈。而咱老百姓通过评书所熟知的刘基(伯温)、汤和、胡大海等,因为各种原因未能进入这个行列。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跟随太祖东征西讨。朱元璋因为早年邵荣的反叛,对大臣的疑心渐重,派了颇多外甥、侄子、义子进入各路大军的领导层,李文忠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其“气量深宏,人莫能测其际”。常遇春死后,李文忠成了军队的二把手,建立了威信之后,朱元璋更委以重任,逐渐接替徐达与李善长共同主政中书省,任左右丞相。只可惜天不假年,被朱元璋给予厚望的李文忠英年早逝。模糊记得死时只有40岁出头。这对朱元璋的打击是巨大的。在朱的心目中,已经没有对自己忠心的人能够牵制李善长、胡维庸等人了。朱元璋怀疑李文忠的死是由于某些人的下毒,因此将医治李文忠的医生全杀了。李文忠卫列朱元璋立得功臣榜第三位。

邓愈在我的印象中不深,从其卫列六公看,他的地位应该是朱元璋最得力的将领之一。曾作为征南、征西将军评定云南、打到昆仑山,出甘肃西北数千里。但他比李文忠死得还早,享年也仅40岁出头。

这里插一句,《明史》上讲,明朝疆土远胜于汉唐,似乎和大家平常的印象不符。我本人对疆土不是很关心,希望哪位大侠能指点一二。

六公之中的冯胜和李善长是被朱元璋杀了的。

冯胜和其兄国用也是朱元璋最得力的武将,但国用死得早。国用是朱元璋最亲信的人之一。曾经俘虏数万士兵。朱元璋为了笼络人心,从数万人中选出500士卒夜间为自己护卫,其他亲信护卫全部撤离,只留国用一人做伴。冯胜也是个帅才,可惜也贪财。常遇春死后,逢大军出征,一般都是徐达居中,李文忠、冯胜居左右。徐达打败于王保保之役,李文忠的右路军亦败北,唯独冯胜所将大胜,可见其能力。冯胜每逢战胜,往往夺取财物妇女私匿。前文说到,朱元璋治军之严是不亚于中共的,因此对冯胜极为不满,切责之,不赏,但往往因功大而免其罪,并多次罢兵权,又多次复兵权。徐达、李文忠死后,军事上不得不更多倚仗冯胜。从这个程度上讲,朱元璋手下大将尽管很多,但能堪大任的可能就是六公中的五名武将了。

朱元璋晚年猜忌很多,按太祖晚年国家功勋最著的八名大臣中,冯胜功居第三。而其人品,如前述是颇为朱元璋忌讳的。终于在蓝玉案爆发时,冯胜坐镇西南,当地公侯皆听其调遣。蓝玉案爆发后,朱元璋从招回冯胜,不久赐死。

李善长的死,比较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李善长建立朱明王朝的功劳不亚于徐达,与徐达同为朱元璋所倚重。但朱晚年,在胡维庸案爆发后,尽管李善长暂时未被牵连,但胡是李推荐为相的。有人曾供述李曾默许或知而不报胡的反情,这比较合情理。李善长眼看要善终了,结果70多的时候,终因为天上掉下几颗流星,需要杀大臣应天象,结果李被杀,株连家人几十口。

六个国公中,徐达善终,常遇春、邓愈、李文中病死,李善长直接因胡维庸案在朱元璋中年时被杀,冯胜间接因蓝玉案在朱元璋老年时被杀
朱文正
父南昌王朱兴隆是朱元璋的哥哥,朱文正之妻谢翠英是徐达妻谢翠娥之姐。他性格乖张,心胸狭窄,品行不佳,也不懂得怎样为人,但是却是一名军事天才,战功卓越。 朱元璋起兵时,朱兴隆早已亡,朱兴隆的妻子王氏带着儿子朱文正依附朱元璋。朱元璋当做自己的儿子抚养。朱文正勇猛善战,随军渡江时,攻下集庆路。因屡立战功被擢升为枢密院同敛,朱元璋问:“想当什么官?”文正对曰:“叔父成了大业,何患不富贵。先给亲戚封官赏赐,何以服众!”朱元璋听了很高兴,更加喜爱这个侄子。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为吴王时,命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及再定江西,镇守洪都(今南昌),屏翰西南,非骨肉重臣不可以守。陈友谅带六十万大军围洪都。朱文正数度摧其锋芒,坚守85日等到太祖亲自帅兵来援,陈友谅撤围退入鄱阳湖,与朱元璋对峙。朱文正又断陈友谅粮道,友谅遂败。再派遣何文辉等讨伐未附州县。江西之平,朱文正居功多。
徐达
(1332~1385)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参加农民起义军,因智勇超群,位在诸将之上。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克集庆(今南京)。继又率部攻占镇江(今属江苏)等地,为开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贡献,授淮兴翼统军元帅。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身先诸将,冲锋陷阵,击败陈友谅军前锋。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国。二十五年,以大将军率师出征,先占淮东,继平浙西,连战皆捷。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江苏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同年十月,以征虏大将军率师25万北上,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挥军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初,他多次率军远征漠北等地,戍守边疆,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一)。徐达长于谋略,治军严整,战功显赫,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常遇春
(1330~1369)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伯仁,安徽怀远人。体貌奇伟,沉毅果敢,长臂善射。元至正十五年(1355),参加农民起义军,随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破集庆(今南京)等地,每战必先,屡立战功,升中翼大元帅。十七年,攻宁国(今属安徽),身中流矢,裹伤再战。此后连克宁国、池州(今安徽贵池)、婺州(今浙江金华)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他奋勇当先,救出被陈友谅军围困的朱元璋,旋即率军封锁湖口,会同诸将全歼号称60万的陈军。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进攻张士诚,先取淮东,后占浙西,于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因功升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十月,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25万北上,转战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军继续北征,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俘元宗王及将士万余。七月,回师途中,暴病而卒,追封开平王。他英勇善战,统军有方,自谓能以10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为“常十万”。

刘基
(1311~1375) 中国明朝军事谋略家。字伯温,浙江青田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时人比之为诸葛亮。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行省元帅府都事等职。元至正二十年(1360),被朱元璋聘至应天(今南京)参加农民起义军。他根据当时形势,献时务十八策,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方略。朱元璋遂集中兵力,西灭陈友谅,东灭张士诚,数年内占据长江中下游诸省。二十七年十月,参与制定的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进兵大都(今北京)的灭元作战计划,得到实现。刘基参与军机八年,被认为有建策之功。朱元璋称帝后,刘基奏立卫所军制,加强海边防建设。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后遭诬陷,忧愤成疾,于洪武八年病逝。其有关军事谋略的论述,辑于《诚意伯文集》。

傅友德
(?~1394)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宿州(今安徽宿州市)人。少年骁勇,善击刺骑射。初参加刘福通起义军,后归朱元璋。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在鄱阳湖之战中,先以轻舟挫陈友谅前锋,后带伤截击陈军于泾江口。次年,又从征武昌,他率数百人勇登高冠山(今蛇山),夺取全城制高点,克武昌后,授雄武卫指挥使。继而转战江淮等地,因战功卓著,升江淮行省参知政事。明洪武四年 (1371),在明攻灭夏蜀之战中,任征虏前将军,统军10 万由文县(今属甘肃)打开入川门户,趁势拔汉州(今四川广汉),围成都,迫夏蜀丞相戴寿出降。朱元璋作《平西蜀文》,盛赞傅友德功为第一。十四年,任征南将军,率步骑30万征云南,出奇制胜,消灭元梁王军主力,梁王闻败自杀,余部先后归降(见明攻取云南之战)。十七年,进封颍国公。二十七年,被朱元璋赐死。

邓愈
(1337~1377)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伯颜,虹县(今安徽泗县)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16岁的邓愈继承父志,领兵继续抗元。次年,率部加入朱元璋军,在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今属江苏)诸战中,屡立战功。 19岁升广兴翼元帅。后转战今皖、浙、赣等地,连战皆胜。二十三年夏,陈友谅率军号60万围攻洪都(今南昌),他防守抚州门,城破30余丈,率军且战且筑,协助都督朱文正坚守85天。鄱阳湖之战后,他奉命平定江西未附州县,升江西行省右丞。明洪武三年(1370),从徐达远征甘肃,身先士卒,击败元军。后分兵进克河州(今甘肃临夏东北),招降吐蕃(今川、青、藏交界地区)、乌斯藏(今西藏中、西部)诸部。四年,在明攻灭夏蜀之战中,坐镇襄阳(今属湖北),筹运粮秣军马,供应从征各部。十年,任征西将军,平定吐蕃反抗势力,至昆仑山而还。因病卒于寿春(今安徽寿县)。

汤和
(1326~1395)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人。为人谨慎,沉敏多智。元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次年归属朱元璋。在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今属江苏)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十七年,镇守常州(今属江苏),多次击败张士诚部。二十七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俘获2.4万人、海船400余艘。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陈友定。继又从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明洪武三年 (1370)封中山侯。次年为征西将军,在傅友德部从陆路配合下,与副将军廖永忠率水军溯长江西进,抵重庆,迫夏国主明升出降。九年,以征西将军进兵延安(今属陕西),迫使伯颜帖木儿乞降。十一年,封信国公。十七年,巡视海防。二十年,在浙江沿海先后设卫所城59处,使倭寇不得轻入。后以年迈为由,自请还乡。二十八年八月病卒。
李文忠
(1339~1384)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思本,江苏盱眙人。喜爱读书,作战骁勇,治军严明。19岁率亲军,从朱元璋增援池州(今安徽贵池),初建战功。继又率部连挫元军,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攻占浙江昌化(今临安西)、淳安等地,因功授帐前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后与邓愈会师,再克浙西重镇建德。不久,元水陆军数万突然反击,他先破其陆军,取部分首级置于木筏,顺流而下,水路元军见之惊慌逃遁。二十五年春,张士诚派兵20万攻新城(今浙江诸暨南)。李文忠率军驰援,因敌众己寡,将士有疑惧,他激励将士说:兵在谋不在众。次日,乘雾进攻,冲其中坚,果获大胜,歼张军数万,俘将校600 人。二十六年秋,率军进克杭州,迫守军3万投降,升浙江行省平章。明洪武二年(1369),以偏将军从常遇春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常遇春病逝后,他代其职继续远征漠北,俘斩元兵万余。次年,与徐达分道北征,俘获元主之孙及大臣数百人,升大都督府左都督。十年,负责大都督府,十二年兼领国子监事。十七年病卒。
沐英、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冯胜、汤和、傅友德、蓝玉等,都是著名的开国功臣。
太多啦。建议你看看明朝那些事。里面都有
徐达善谋略(1384年病死),常遇春善突击(1936太平之战胜利后,暴病而死),冯胜善侧击,郭兴、李文忠善奔袭(后被削职流放),蓝玉(1393年被告谋反)、邓愈、朱文正善防守,张定边勇猛。
本文标题: 朱元璋手下的能人都是什么时候跟他,因为什么原因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7356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方言明朝的卫所兵和日本足轻哪个战斗力更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