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像刘太公、马皇后这样的人在史书中没有留下具体姓名

发布时间: 2022-12-23 20:00:1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6

韦皇后在史书上没留下姓名,她真的毒害了丈夫唐中宗吗?韦皇后为了夺取天下,所以就将自己的丈夫唐中宗给毒害了。他们两个也算是经历过大...

为什么像刘太公、马皇后这样的人在史书中没有留下具体姓名

韦皇后在史书上没留下姓名,她真的毒害了丈夫唐中宗吗?

韦皇后为了夺取天下,所以就将自己的丈夫唐中宗给毒害了。他们两个也算是经历过大起大落,但是最后走向这一步,也让人不免有些唏嘘。她是李显的第二任皇后,她的一生可以用两起两落来形容,而且这也是一个非常可怜的女人。年轻的时候家世普通,然后嫁给了皇子,虽然成为了皇妃,但是却和皇帝一起被废掉了,最后流放了14年。再次回京的时候,虽然成为了皇后,但是她在离权力只差半步的时候却因为丈夫的侄子发动政变而死在宫中。

韦皇后的优势

李显成为太子之后非常的老实,因为看到了自己哥哥们的前车之鉴,他也害怕自己会像之前的哥哥一样。武则天为了更方便的操控李显,就给太子选了一个太子妃,而这个人就是韦皇后。她的姓名不详,历史上面也没有记载,不过韦皇后长得非常的好看,这也是韦皇后最大的优势。

婆媳关系

其实这样的家世本身是无法嫁给太子的,但是武则天就想找一个没有后台的人嫁给太子,而韦皇后最后就成为了太子妃。但是她没有想到为皇后进入宫中之后一直被武则天拿捏着,因为韦皇后的家里面没有什么权势,还随便拿捏武则天,从那之后婆媳关系就出现了。其实当时她们就这样过也没有什么不妥,但是李显登基之后,他们之间的问题才展现出来。

被毒害的李显

武则天把握朝政而李显成为一个傀儡,李显想要反抗,但是却无法反抗武则天。而后武则天就废了李显,李显在被废之后韦皇后也被赶出京城。但是后来武则天又将李显召了回来,他们的日子又开始了跌宕起伏的走向。后来韦皇后用一杯毒酒将李显给毒杀了,这也让大家看到在权力的面前所谓的爱情以及亲情都是苍白的。

我觉得是的。因为她的野心很大,而她的婆婆武则天都能够当上皇帝,她认为自己也可以。
是真的,韦皇后想要效仿武则天,想要掌管朝堂,才和自己的丈夫有了不同的意见,最后毒死了自己的丈夫。
许多人认可的一种说法是,韦皇后真的毒害了自己丈夫唐中宗,但是具体还有待考察。

马皇后:她活成了最成功的天使投资人

据一项统计表明,在中国的创业场上, 天使投资人的失败率高达95%! 这就意味着,当天使投资人投资100个项目时,有95个是大概率失败的。低成功率,高风险,长线付出……种种迹象表明,天使投资人承受的压力并不比创业者小。


在元末的创业史中,最成功的“天使投资人”莫过于马皇后了,因为她的“投资”对象是在群雄逐鹿中最终胜出的朱元璋。从朱元璋的事业起步开始,马皇后就紧紧跟随左右,可以说是数十年如一日地倾情投入、鞠躬尽瘁。这个在史料中都没有留下名字的女子,却在朱元璋的功劳簿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也成为 历史 上有名的“贤后”。


马皇后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她在朱元璋的成功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呢?


在25岁这年,穷小子朱元璋迎来了人生的两大转折: 第一,立了业。 他投奔了农民起义军领袖郭子兴,事业开始起步; 第二,成了家。 郭子兴看到朱元璋有勇有谋,对他很是欣赏,于是便把义女马氏许配给了他。



马氏,在民间传说中大名为“马秀英”,其真实姓名在史料中已不可考。马氏的母亲早逝,父亲和郭子兴交好,临终前将女儿托孤。郭子兴夫妇对这个义女视如己出。在他们的培养下,马氏“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既聪慧又有见识。


此时,朱元璋刚刚“入行”。成为郭子兴的乘龙快婿,无疑给了他身份上的加持。然而,朱元璋很快就会知道,比起郭子兴一时的帮扶,马氏才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给予了他最长久支持的“贵人”。


婚后,马氏很快进入了妻子的角色,给予了朱元璋最全面的支持。

郭子兴性格多疑,他对能力出众的朱元璋一面重用,一面猜忌,有时候甚至还会刻意打压。马氏常常从中斡旋,消除双方之间的隔阂。危急时刻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一次郭子兴将朱元璋关押起来,并断绝伙食。马氏偷偷前去探望,匆忙之中将刚出锅的饼塞入怀中。这些饼救了朱元璋一命,却将马氏严重烫伤。



朱元璋常年领兵在外。马氏不顾战时艰苦,常常随军出征。为了让朱元璋吃饱,她会提前备好干粮腌肉,而这些口粮都是马氏平时从自己口中省下来的。除了照顾朱元璋的饮食起居,马氏还充当了秘书的角色,把朱元璋在行军作战时的军令文书、随手写下的札记、备忘录整理得井井有条。朱元璋一有需要,她 “即于囊中出而进之,未尝脱误” 。


即使没有随军到前线,马氏也会在后方组织妇女为士兵缝制鞋子和衣裳。一次,大战在即,马氏敏锐地觉察到军心浮动,当机立断 “尽发宫中金帛犒士” ,很快稳定住军心。


在朱元璋初期创业的岁月里,马氏的到来让他这个经历过家破人亡的人又有了一个家;她的倾情支持也让朱元璋在危机重重的创业路上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登基,册封马氏为皇后。


此时,马氏已经年近40岁,距离两人结合已经过去16年。这16年间,她陪伴朱元璋走完了创业的全程,可以说把最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朱元璋和他的事业。如今,朱元璋大业已成,马皇后“名利双收”,是时候可以功成身退、享受荣华了。


对于马皇后的付出,朱元璋都记在心里。或许是一种“补偿”心理,他迫不及待地要回馈马皇后。但是,马皇后却表现的异常“冷静”。


朱元璋在朝堂上经常夸赞马皇后,还对大臣们感慨说: “家贫思贤妻,非后德齐一,安有今日?其敢以富贵忘贫贱哉!” 赞扬之声传到马皇后耳中,她却劝谏朱元璋更应该把群臣百姓的功劳记在心上。朱元璋主动提出寻访皇后的宗族亲戚,要给他们封爵赏官。马皇后知道后以“官禄私给外戚不合法治”为由极力推辞。


虽然已经贵为皇后,马氏还是保持着之前的生活习惯。她节俭朴实,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缝补后的旧衣。朱元璋已经贵为天子,身边自然有专人打理饮食起居。马皇后却还是像寻常夫妻一样,操心着朱元璋的日常饮食。朱元璋在前朝理政,马皇后仍然要负责管理后宫。她的仁德、慈爱、以身作则让后宫嫔妃、皇子公主都十分敬服,大家都众口一词称赞她为“贤后”。


可以看到,即使在朱元璋成功之后,马皇后也没有早早“套现离场”。经历过创业艰辛的她知道,创业阶段的成功只是另一种开始,前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都说“高处不胜寒”,越往高处,朱元璋似乎越孤独,也越来越少有人敢于向他提出意见。马皇后就成了唯一能劝导他的人。

朱元璋登基之后,性格越发暴躁多疑,经常在朝堂上大发雷霆,动辄对大臣用刑甚至屠戮。马皇后会等朱元璋下朝之后,对他婉言规劝,也因此保护了很多人。


翰林学士宋濂的孙子卷入胡惟庸案,宋濂因此受到牵连,被判处死刑。宋濂是太子老师,为了保宋濂,马皇后极力劝谏说: “平常百姓家为子弟聘请老师,尚且能始终以礼相待,何况我们皇家呢?而且宋濂一直住在家乡,对子孙的所作所为必不知情。” 朱元璋不听,坚持原判。马皇后见朱元璋不悦,便不再坚持。当日一起用餐时,朱元璋见马皇后不喝酒也不吃肉,询问原因。马皇后说自己这是为了将要受刑的宋濂做福事。朱元璋听后动了恻隐之心。于是赦免了宋濂的死罪。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但凡马皇后听说朱元璋的裁决出了问题,都会尽力劝说他三思而后行。


马皇后非常细心,总能发现细小之处的问题。在亲自品尝朝臣的工作餐后,她认为食物不可口,于是提醒朱元璋 “待士之道,自奉要簿,养贤要厚,如今朝官的饭菜冰凉无味,不是圣上养士之道!” 朱元璋听后立刻采纳了她的建议,改善了朝臣的伙食。



朱元璋时,太学生已经有几千人。马皇后提出太学生虽然衣食无忧,但是如果他们的家人受苦,就会影响其安心读书。朱元璋因此设立了 “红板仓” ,专门为太学生家属提供粮食。


如果说朱元璋是大明王朝这艘巨轮的掌舵人,那么马皇后就是瞭望手,因为她希望这艘巨轮继续乘风破浪,所以她对任何细小的问题都不会袖手旁观。



天使投资人不是一无所求的“天使”。马皇后为了朱元璋的事业鞠躬尽瘁,她真的不图回报吗?


当然,她还是有自己的“索求”。


一次,马皇后问朱元璋:“现在老百姓的日子过的如何?”正常人这么问,便是触碰了朱元璋的逆鳞,因为他在开国之初就下令:妃嫔不得干预朝政。面对马皇后,他虽然心中不悦,还是压下火气说:“这不是你应该过问的事儿。”马皇后说 :“陛下是天下之父,妾身是天下之母。子民的安宁与否,我怎能不问呢?” 朱元璋竟然被问的一时语塞。


是的,马皇后的“索求”就是天下。


创业初期,她只是一个普通女子,对朱元璋全力支持可能更多出于伉俪情深。多年的并肩作战,她越来越懂得朱元璋的雄心壮志和家国天下。


所以,当国家遭遇灾害,朱元璋在前朝指挥救灾,她就率领后宫妃嫔粗茶淡饭,虔心祈祷;当听到百姓生活困顿,她就时时提醒朱元璋要谨记: “法令屡更则弊端必生,法有弊端则奸邪必生。民众屡经骚扰则困苦必至,民众一旦困苦则叛乱必起。” 一个女子能有这样的见识,无怪乎让世人赞不绝口。


1382年,马皇后病重,直到生命的最后,马皇后心里挂念的仍然是家国天下,在留下了 “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 的遗言后与世长辞。



马皇后死后,朱元璋悲恸大哭,不能自已。


相信此时的朱元璋是发自内心的悲恸、悲凉和孤独。因为,他失去的是和自己相濡以沫30年的结发妻子,更失去了和自己并肩作战30年的“战友”,还有把一生都奉献给自己的“天使投资人”。有妻如此,夫复何求?对朱元璋来说,皇后之位再也无人堪坐。


《明史》中对马皇后的评价是: 高皇后从太祖,备历艰难,赞成大业,母仪天下,慈德昭彰。 马皇后为什么能成功?不过是倾尽一生的“投入”。

谁有平阳公主李秀宁的资料

李秀宁这个名字在正史中是没有的,但是从她的夫婿柴绍可以推测到,她就是唐高祖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她的芳名叫什么,正史上却没有记载。中国的史书对待女子的态度至五代为之一变。五代以前,不论何种女子,史书上多半会留下她们的名字。但是到了宋朝以后,女子的姓名就不再公开纪录在史册中了。越是尊贵的女子越是如此。反而是所谓的“女贼”往往在史书上被直呼其名。纪录平阳公主事迹的《旧唐书》和《新唐书》一作于后晋,一作于北宋,但无一记载平阳公主的名字和年龄。所以弄得后世只好给她胡乱起个名字叫李秀宁。
平阳公主的母亲是李渊的原配窦氏,也就是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的母亲。平阳公主精通武艺,谙习征战,嫁给柴绍后,仍然手不离弓箭,身不离宝刀。
李渊在太原举兵的时候,除了李世民以外,他的家眷全都在长安,但是皇帝宝座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于是他在李世民的鼓动下开始了行动。由于家人都在长安作人质,李渊不敢明目张胆的称王称帝,对外他宣称领兵离开自己的防地是为了到江都去接应被困在那里的隋炀帝。可是他的进军路线不是东南面的江都恰恰是西面的首都长安。这么干连李渊自己都说是“掩耳盗铃”。当然更瞒不过在长安留守的隋朝官员,长安方面立即下令拘捕李渊的家人。逮捕名单中就包括了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和她的丈夫柴绍。
柴绍在唐朝的凌烟阁24功臣中排名第14,谋略出众,善于以少胜多,消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都有他一份。消灭唐朝最后一个对手梁师都他还是主将。李贺有诗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但是这个时候的柴绍可没有诗中的这股英雄气概,听到捉拿他的命令,他立刻撒腿就跑。跑之前还对老婆说:“你爸爸造反,我想去和他会合。我们一起跑肯定跑不掉,把你留下我又怕你会有危险,你说怎么办?”他的意思是老婆是李家的人,怕带着目标太大,自己一个人逃跑胜算就大一点。平阳公主何等聪明,当然看的出这里面的潜台词。但是她的胆量比老公大多了,立刻说:“你尽管一个人走,我妇道人家,躲起来很容易,到时候自有办法。”于是柴绍就心安理得独自逃走了。
平阳公主说她是妇道人家躲起来很容易不过是为了宽柴绍的心,但是她的确有自己的计划。柴绍离开后,平阳公主立刻动身回到鄠县(今陕西户县)的李氏庄园,女扮男装,自称李公子,将产业变卖,招兵买马,公开与朝廷对抗。当时天下大乱,长安虽然还掌握在隋室手中,但周围的州县到处都是土匪。平阳公主举兵之后连续收编了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土匪,而且连续打败朝廷的进攻,趁机扩大战果,连续夺取了鄠县,武功,周至,始平等县。队伍也扩张到了7万多人。平阳公主收编的这帮手下都是杀人不眨眼的强盗。如果没有几分真本事,就是男人也镇不住他们。何况兵源来自原来不相统属的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收编的乌合之众变为一支百战百胜的劲旅,取得如此大的战绩,平阳公主的组织能力和指挥能力实在是出类拔萃的。
公元617年9月,李渊主力渡过黄河进入关中。平阳公主挑选了一万多精兵与李世民会师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长安。11月9日,攻克长安。平阳公主在关中行动的意义对建立李唐王朝来说是怎样评价都不过分的。李渊是个很平庸的人,虽然很有野心,却是属于有贼心没贼胆的人。起兵之后稍稍遇到一点小挫折就曾经想打退堂鼓,退回太原老巢。幸亏李世民苦劝,才勉强前进。他在渡黄河以前一直在与隋将屈突通缠斗。后来采取李世民的计策,用少量兵力牵制屈突通,主力直攻关中。如果没有平阳公主在关中接应,这一招就成了孤军深入,是极为冒险的。要是进攻长安不利,则后路势必让屈突通切断,那时就真成了瓮中之鳖了。
长安之战后,平阳公主的事迹就不再见于史籍。直到6年之后的武德六年(公元623年)2月初史书上才突如其来地记了一笔她的死讯。而之所以会记上这一笔还主要是由于她的葬礼与众不同,是以军礼下葬(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为什么会这样,前面已经分析过,中国的史籍一贯看不起女人,尤其看不惯带兵的女人。古籍都是历代一再删削过的。平阳公主的事迹大概就是这样湮没的。不过根据种种史籍中的蛛丝马迹,对这六年的情况,我们还是可以勾勒出一个大概来的。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在攻克长安之后,平阳公主继续领兵作战为大唐打江山。李渊虽然攻克了长安,但是他不过大致控制了半个关中。他的四周都是敌人。攻克长安后,李渊立刻面对据有陇西之地的薛举和凉州(今甘肃武威)李轨。从唐武德元年七月薛举派兵大败唐军于浅水原开始至二年二月擒李轨占河西五郡为止,李渊好不容易才安定了关中和西方。才喘了口气,刘武周就抄了李渊的后路,攻占了李渊的老巢山西。李渊命李世民征讨。李世民用了差不多两年时间才打败刘武周夺回山西。奠定李唐天下的一仗是灭王世充。这一役唐军围城打援,把前来援救王世充的窦建德一起干掉了。这几仗柴绍都有份参加。如果说平阳公主这时在长安享清福是不符合她的性格的。作为杰出的将领,她当然是要参加这些决定大唐命运的决战的。窦建德覆灭后,余部推刘黑闼为主,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在漳南(今河北故城)起兵反唐,徐圆朗、高开道亦举兵响应。他们北联突厥,不到半年尽复窦建德旧地。平阳公主这时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营山西。她驻守的地方就是娘子关。娘子关位于太行山脉西侧“井陉”西口,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上,与河北省交界,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苇泽关,因平阳公主率兵驻守于此,创建关城,才更名娘子关。“井陉”是晋中和冀中地区之间最近捷的通道,秦末韩信灭赵就是走的这条路线。山西是中原和关中地区的屏障,无山西则中原和关中不稳,平阳公主率军驻守娘子关,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敌人从“井陉”进入山西。由于没有打败刘武周夺回山西前平阳公主不可能驻守在此,所以平阳公主最早也要到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才进驻娘子关。那么她之前都在做什么呢?当然是在打仗。在没有一天不打仗的情况下,李渊怎么可能让平阳公主这样一员良将闲置3年多后又突然启用呢?
平阳公主最后死于何种原因,史书上没有说。虽然平阳公主的年龄不详,但是由于她是李建成的同母妹妹,所以这个时候她应该只有20多岁,以这样的年龄去世,对于身体强壮的武将来说,生病的可能性不大,结合她死时以军礼下葬,大胆推测一下,应该是战死或负了重伤回到长安后创发而死的。她战死的情况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性是在与突厥作战时身亡。当时中国内乱,北方军阀包括李渊在内都和突厥结盟。利用突厥攻击自己的敌人。突厥也不把结盟当一回事,经常入侵。山西正是突厥经常侵犯的地区。另一种可能性则是在实行消灭刘黑闼作战时身亡。622年11月,李渊派李建成统兵讨伐刘黑闼,开始双方互有胜负。直到 12月25日才将其彻底击溃。平阳公主驻守的娘子关就在前线,当然会率部参战。所以死在此一役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如果死于此时,则其尸体运回长安差不多要半个月。由于是公主,下葬的准备工作也差不多半个月。则时间上也吻合。
平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女儿,当然姓李。可是她的芳名叫什么,正史上却没有记载。中国的史书对待女子的态度至五代为之一变。五代以前,不论何种女子,史书上多半会留下她们的名字。除非像前秦的毛皇后那样由于前秦存在的时间极短,历史纪录未必完整而没有留下姓名的。但是到了宋朝以后,女子的姓名就不再公开纪录在史册中了。越是尊贵的女子越是如此。反而是所谓的“女贼”往往在史书上被直呼其名。纪录平阳公主事迹的《旧唐书》和《新唐书》一作于后晋,一作于北宋,但无一记载平阳公主的名字和年龄。所以弄得后世写武侠小说的如黄易者只好给她胡乱起个名字叫李秀宁。
唐高祖李渊共有19个女儿,平阳公主排行老三。这19个女儿当然不可能都是一母所生。平阳公主的母亲是李渊的原配窦氏。也就是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的母亲。说起这位窦氏,倒也是一位奇女子。
窦氏是京兆平陵(今陕西兴平)人,父亲窦毅是北周的八大元帅之一(窦毅官封上柱国。这个官名没有对应的现代官名。北周设八个柱国大将军统领全国官兵。勉强翻译可译为方面军司令。但是实际上这个官衔的荣誉性大于实际权力。所以和本朝开国时所封的元帅相仿。)母亲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窦氏从小就很聪明,深受武帝喜爱,把她留在宫中当自己的女儿抚养。当时天下三分,北周是最弱小的一个。为了取得外援,武帝娶了一名突厥公主当皇后。但是武帝对这个政治婚姻很不满意,经常让突厥公主守空房。窦氏就经常劝说舅舅多忍耐,搞好和突厥的婚姻可以消除北方的威胁,全力对付南方的陈和东面的北齐。
平阳公主

南北朝统一,但是乱世还没有结束,不久中国又一次陷入了大分裂的状态。这次分裂的时间很短,隋文帝的外甥李渊只用了7年时间就击败群雄,再一次统一了天下。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一统天下,历史上只有汉高祖刘邦胜过李渊。但是汉高祖击败项羽,当上皇帝后,全国仍然动荡不休。汉高祖直到死前不久还在亲自镇压叛乱。而唐朝却不存在这个问题。之所以会这样,主要因为唐高祖李渊有一群杰出的儿女。这群儿女中功绩最大的就是太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和三女儿平阳公主。
五代以前,不论何种女子,史书上多半会留下她们的名字。除非像前秦的毛皇后那样由于前秦存在的时间极短,历史纪录未必完整而没有留下姓名的。但是到了宋朝以后,女子的姓名就不再公开纪录在史册中了。越是尊贵的女子越是如此。反而是所谓的“女贼”往往在史书上被直呼其名。------------------------
汉景帝也有个女儿叫平阳公主(也叫阳信公主),其第二任夫君就是大将军卫青,在《史记》中这位公主也没留下名子。
平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女儿,当然姓李。可是她的芳名叫什么,正史上却没有记载。中国的史书对待女子的态度至五代为之一变。五代以前,不论何种女子,史书上多半会留下她们的名字。除非像前秦的毛皇后那样由于前秦存在的时间极短,历史纪录未必完整而没有留下姓名的。但是到了宋朝以后,女子的姓名就不再公开纪录在史册中了。越是尊贵的女子越是如此。反而是所谓的“女贼”往往在史书上被直呼其名。纪录平阳公主事迹的《旧唐书》和《新唐书》一作于后晋,一作于北宋,但无一记载平阳公主的名字和年龄。所以弄得后世写武侠小说的如黄易者只好给她胡乱起个名字叫李秀宁。

唐高祖李渊共有19个女儿,平阳公主排行老三。这19个女儿当然不可能都是一母所生。平阳公主的母亲是李渊的原配窦氏。也就是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的母亲。说起这位窦氏,倒也是一位奇女子。

窦氏是京兆平陵(今陕西兴平)人,父亲窦毅是北周的八大元帅之一(窦毅官封上柱国。这个官名没有对应的现代官名。北周设八个柱国大将军统领全国官兵。勉强翻译可译为方面军司令。但是实际上这个官衔的荣誉性大于实际权力。所以和本朝开国时所封的元帅相仿。)母亲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窦氏从小就很聪明,深受武帝喜爱,把她留在宫中当自己的女儿抚养。当时天下三分,北周是最弱小的一个。为了取得外援,武帝娶了一名突厥公主当皇后。但是武帝对这个政治婚姻很不满意,经常让突厥公主守空房。窦氏就经常劝说舅舅多忍耐,搞好和突厥的婚姻可以消除北方的威胁,全力对付南方的陈和东面的北齐。

不久,隋文帝杨坚篡夺北周皇位。窦氏恨恨地说:“我恨自己不是男子,无法为舅舅家扫除祸患。”吓得父亲赶紧捂住她的嘴:“不要胡说!这是灭门之罪!”不过窦毅由此认为自己的女儿不是等闲之辈,当然不能随便嫁人。于是到了女儿谈婚论嫁的年纪,就搞了个比武招亲的办法。当然,这个比武招亲可不是象武侠小说里那样摆个擂台让大家上去和窦氏对打。窦毅让人在大门上画了两只孔雀,有意招亲的必须在百步外射两箭。凡是两箭各射中一只孔雀眼睛的,就招为女婿。根据现在的正史记载,李渊是相当平庸的一个人。但是他别的好处没有,箭法倒是相当高超的。几十人来应试,只有李渊两箭都射中了。

窦氏嫁给李渊后成了他的贤内助。李渊的脸上皱纹多,隋炀帝便戏称李渊“阿婆”李渊回到家很不高兴。窦氏问清原因,马上安慰他:“这是吉兆啊,你做的是唐国公,唐和堂谐音,阿婆是一家之主也就是堂主啊。”当时,天子的金銮宝殿也叫做明堂。窦氏指的是李渊将来要做皇帝,取代隋炀帝。

由于长在宫廷,窦氏对宫廷政治颇多心得。李渊养了不少骏马,窦氏就劝他献给爱马的隋炀帝:“皇上喜欢鹰和马,您是知道的,现在应该把骏马献给皇上,不该自己留著,否则会招人诬陷。”李渊开始还舍不得他的骏马,后来真的被隋炀帝责问,才赶紧献了上去。窦氏在四十五岁时去世,李渊这才细细琢磨亡妻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经常给隋炀帝送骏马鹰犬,隋炀帝果然异常高兴,很快升李渊为将军。李渊流著泪对儿女说:“我如果早点听你们母亲的话,早就做上这种官了。”

扯了这许多题外话,只是想说明李渊如此平庸的一个人,为何会有杰出的儿女。

隋炀帝其实并不能算是个标准的亡国之君。其文才武略决不输于历史上任何一位名君,至少不输于李世民。这两个人上台以前都不是太子,都有极好的名声,都立下了盖世无双的功劳,都是靠了血腥的政变才上了台。上台之后初期的文治武功都差不多。问题是,隋炀帝比李世民少了一些纳谏的虚心又多了一些好大喜功。这遂导致他不顾国力开凿大运河,又远征高丽。结果弄得天下大乱。自己也在江都掉了脑袋。
在这乱纷纷的时局中,李渊的胜出机会起初并没有那么大。他的地盘在遥远的山西边境,远离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手下兵力也不足,不过万把人。而且天天要面对突厥的进攻。最要命的是,他的家眷全都在长安,身边只有一个次子李世民跟着。如果他起兵造反,家眷立刻不保。但是皇位的诱惑力超过任何一种亲情,在周围包括李世民在内的众人的怂恿下,李渊于隋大业13年(公元617年)5月起兵。

由于家人都在长安作人质,李渊不敢明目张胆的称王称帝,对外他宣称领兵离开自己的防地是为了到江都去接应被困在那里的隋炀帝。可是他的进军路线不是东南面的江都恰恰是西面的首都长安。这么干连李渊自己都说是“掩耳盗铃”。当然更瞒不过在长安留守的隋朝官员。长安方面立即下令拘捕李渊的家人。逮捕名单中就包括了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和她的丈夫柴绍。

这位柴绍先生在唐朝的凌烟阁24功臣中排名第14,谋略出众,善于以少胜多,消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都有他一份。消灭唐朝最后一个对手梁师都他还是主将。李贺有诗云:“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不过大业13年时,柴绍可没有诗中的这股英雄气概。听到捉拿他的命令,他立刻撒腿就跑。跑之前还对老婆说:“你爸爸造反,我想去和他会合。我们一起跑肯定跑不掉,把你留下我又怕你会有危险,你说怎么办?”他的意思是老婆是李家的人,怕带着目标太大,自己一个人逃跑胜算就大一点。平阳公主何等聪明,当然看的出这里面的潜台词。但是她的胆量比老公大多了,立刻说:“你尽管一个人走,我妇道人家,躲起来很容易,到时候自有办法。”于是柴绍就心安理得独自逃走了。

平阳公主说她是妇道人家躲起来很容易不过是为了宽柴绍的心,但是她的确有自己的计划。柴绍离开后,平阳公主立刻动身回到鄠县(今陕西户县)的李氏庄园,女扮男装,自称李公子,将产业变卖,招兵买马,公开与朝廷对抗。当时天下大乱,长安虽然还掌握在隋室手中,但周围的州县到处都是土匪。其中最大的一股的首领是西域来的胡商何潘仁,手下有几万人。平阳公主派家僮马三宝前去游说何潘仁归降。不知道马三宝使了什么手段,势力远远超过平阳公主的何潘仁居然甘愿做平阳公主的手下。这倒是和本朝太祖初上井冈山时收编王佐,袁文才颇为相似。本朝太祖熟知史实,不知道当时是否想起过这段历史。

言归正传,平阳公主收编了何潘仁后又连续收编了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土匪,势力大增。在此期间,朝廷不断派兵攻打平阳公主。平阳公主不但打败了每一次进攻,而且趁机扩大战果,连续夺取了鄠县,武功,周至,始平等县。队伍也扩张到了7万多人。平阳公主收编的这帮手下都是杀人不眨眼的强盗。如果没有几分真本事,就是男人也镇不住他们。何况兵源来自原来不相统属的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收编的乌合之众变为一支百战百胜的劲旅,取得如此大的战绩,平阳公主的组织能力和指挥能力实在是出类拔萃的。

公元617年9月,李渊主力渡过黄河进入关中。这时他很高兴的发现平阳公主已经为他在关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盘。他派柴绍去迎接平阳公主。夫妻二人见面,看到妻子如此风光,不知柴绍是否会脸红。接下来,平阳公主挑选了一万多精兵与李世民会师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长安。柴绍属于李世民的部下,与平阳公主平级。夫妻二人各领一军,各自有各自的指挥部(幕府)。平阳公主的这一万多精兵就称为“娘子军”。11月9日,攻克长安。

平阳公主在关中行动的意义对建立李唐王朝来说是怎样评价都不过分的。前面说过,李渊是个很平庸的人。虽然很有野心,却是属于有贼心没贼胆的人。起兵之后稍稍遇到一点小挫折就曾经想打退堂鼓,退回太原老巢。幸亏李世民苦劝,才勉强前进。他在渡黄河以前一直在与隋将屈突通缠斗。后来采取李世民的计策,用少量兵力牵制屈突通,主力直攻关中。如果没有平阳公主在关中接应,这一招就成了孤军深入,是极为冒险的。要是进攻长安不利,则后路势必让屈突通切断,那时就真成了瓮中之鳖了。

长安之战后,平阳公主的事迹就不再见于史籍。直到6年之后的武德六年(公元623年)2月初史书上才突如其来地记了一笔她的死讯。而之所以会记上这一笔还主要是由于她的葬礼与众不同,是以军礼下葬(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为什么会这样,前面已经分析过,中国的史籍一贯看不起女人,尤其看不惯带兵的女人。古籍都是历代一再删削过的。平阳公主的事迹大概就是这样湮没的。不过根据种种史籍中的蛛丝马迹,对这六年的情况,我们还是可以勾勒出一个大概来的。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在攻克长安之后,平阳公主继续领兵作战为大唐打江山。李渊虽然攻克了长安,但是他不过大致控制了半个关中。他的四周都是敌人。攻克长安后,李渊立刻面对据有陇西之地的薛举和凉州(今甘肃武威)李轨。从唐武德元年七月薛举派兵大败唐军于浅水原开始至二年二月擒李轨占河西五郡为止,李渊好不容易才安定了关中和西方。才喘了口气,刘武周就抄了李渊的后路,攻占了李渊的老巢山西。李渊命李世民征讨。李世民用了差不多两年时间才打败刘武周夺回山西。奠定李唐天下的一仗是灭王世充。这一役唐军围城打援,把前来援救王世充的窦建德一起干掉了。这几仗柴绍都有份参加。如果说平阳公主这时在长安享清福是不符合她的性格的。作为杰出的将领,她当然是要参加这些决定大唐命运的决战的。窦建德覆灭后,余部推刘黑闼为主,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在漳南(今河北故城)起兵反唐,徐圆朗、高开道亦举兵响应。他们北联突厥,不到半年尽复窦建德旧地。平阳公主这时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营山西。她驻守的地方就是娘子关。

娘子关位于太行山脉西侧“井陉”西口,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上,与河北省交界,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苇泽关,因平阳公主率数万“娘子军”驻守于此才更名娘子关。“井陉”是晋中和冀中地区之间最近捷的通道,秦末韩信灭赵就是走的这条路线。山西是中原和关中地区的屏障,无山西则中原和关中不稳,平阳公主率军驻守娘子关,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敌人从“井陉”进入山西。

由于没有打败刘武周夺回山西前平阳公主不可能驻守在此,所以平阳公主最早也要到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才进驻娘子关。那么她之前都在做什么呢?当然是在打仗。在没有一天不打仗的情况下,李渊怎么可能让平阳公主这样一员良将闲置3年多后又突然启用呢?

平阳公主最后死于何种原因,史书上没有说。李世民生于公元599年。公元617年李渊起兵时他18岁,李建成大李世民10岁左右为28岁,李元吉比李世民小2岁左右为16岁。如果平阳公主是李世民的妹妹,她应该是至少16岁了。再小就不可能为老爹在关中抢地盘了。但是16岁又不太可能。因为除非她和李元吉是双胞胎,否则很少有人能够连续三年每年生一胎的。所以最有可能的是她是李建成的妹妹,李世民的姐姐。李渊起兵时她的年龄应该是20到26岁之间。这样,到公元623年,她的年龄应该介于26至32岁之间,万一她是李世民的妹妹,那么去世时不过22岁而已。古人的寿命虽然不长。但以这样的年龄去世,对于身体强壮的武将来说,生病的可能性好像不大。结合她死时以军礼下葬,大胆推测一下,应该是战死或负了重伤回到长安后创发而死的。

她战死的情况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性是在与突厥作战时身亡。当时中国内乱,北方军阀包括李渊在内都和突厥结盟。利用突厥攻击自己的敌人。突厥也不把结盟当一回事,经常入侵。山西正是突厥经常侵犯的地区。另一种可能性则是在实行消灭刘黑闼作战时身亡。622年11月,李渊派李建成统兵讨伐刘黑闼,开始双方互有胜负。直到12月25日才将其彻底击溃。平阳公主驻守的娘子关就在前线,当然会率部参战。所以死在此一役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如果死于此时,则其尸体运回长安差不多要半个月。由于是公主,下葬的准备工作也差不多半个月。则时间上也吻合。

唐朝的女强人很多,公主女强人尤其多。平阳公主开风气之先,之后又有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等等。但是论才能和功绩都比不上平阳公主。
可以消除北方的威胁,全力对付南方的陈和东面的北齐。
回答者:mayingming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5 12:02

----------------------------------------------------回答者:壹贰叁肆 - 举人 五级 3-5 11:14
-采纳答案---------------------------
长见识了!呵呵……

长孙皇后是不是真的没有留下名字,为何会这样?

历史上一代贤后、唐太宗李世民的妻——长孙皇后是不是真的没有留下名字。rn长孙皇后的父亲、兄长、老公、儿子都有名字,为何偏偏她的名字没有流传下来,她是一代贤后啊~~~
在古时候女人的名字只是闺中的称谓,除了亲密的人,是很少有人知道的。尤其在她出嫁后,就随丈夫的姓,叫某氏或某夫人。像我们常说的太平公主,太平并不是她的名字,而是她身为公主的封号。像唐朝的另一位安乐公主,她的小名是叫果儿,而不是安乐。而上官婉儿也只是民间对她的称呼,婉儿是她的小名,只有亲近的人才会称呼,旁人,就算是女人也只能连姓加她的官衔来称呼。像汉代的赵飞燕赵合德姐妹,《汉书》中,只在介绍到两人出生背景时略提了她们的名字,后来都称为赵皇后和赵婕妤。可以去《新唐书》和《旧唐书》中,查查,如果没有名字的话就一定是遗失了。电视剧和小说中的名字不可信。
其实这没什么奇怪,历史上的名女人,身份品格(依传统标准评断)越高越好的反不会留下名字,那些留了姓名,又具体的,像苏小小,鱼玄机之类的,身份都很底下。不过谢道蕴,还有一些人,算是例外吧!
《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提到长孙皇后的名字。
《旧唐书》卷五十五列传第一后妃上记载:
“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长安人,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也。”“十年六月己卯,崩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其年十一月庚寅,葬于昭陵。”
《新唐书》卷八十九列传第一后妃上记载:
“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河南洛阳人。其先魏拓拔氏,后为宗室长,因号长孙。”可见长孙皇后是鲜卑族人。
在古时候女人的名字只是闺中的称谓,除了亲密的人,是很少有人知道的。尤其在她出嫁后,就随丈夫的姓,叫某氏或某夫人。像我们常说的太平公主,太平并不是她的名字,而是她身为公主的封号。像唐朝的另一位安乐公主,她的小名是叫果儿,而不是安乐。而上官婉儿也只是民间对她的称呼,婉儿是她的小名,只有亲近的人才会称呼,旁人,就算是女人也只能连姓加她的官衔来称呼。像汉代的赵飞燕赵合德姐妹,《汉书》中,只在介绍到两人出生背景时略提了她们的名字,后来都称为赵皇后和赵婕妤。可以去《新唐书》和《旧唐书》中,查查,如果没有名字的话就一定是遗失了。电视剧和小说中的名字不可信。
其实这没什么奇怪,历史上的名女人,身份品格(依传统标准评断)越高越好的反不会留下名字,那些留了姓名,又具体的,像苏小小,鱼玄机之类的,身份都很底下。不过谢道蕴,还有一些人,算是例外吧!
名字是肯定有的
后人都应她的贤惠,尊称她为长孙皇后就没有叫她名字

只是个人意见
古时候女人没有名字的,特别是皇亲贵族,
《秦王李世民》里说叫张孙珑儿,不过估计是在瞎编
本文标题: 为什么像刘太公、马皇后这样的人在史书中没有留下具体姓名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6926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曹操为什么没有看出司马懿的真面孔秦始皇究竟是不是一个好皇帝,他如果是一个好皇帝,秦王朝土崩瓦解为什么会这样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