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年间的矿税是如何征收的,为什么导致朝野的反对

发布时间: 2022-12-14 07:00:5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0

明朝矿业或矿税的发展与演变.,明代的矿税。明代矿税,也称坑冶之课,包括金、银、铜、铁、铅、汞、朱砂、青绿(矿质颜料),等矿产物质...

万历年间的矿税是如何征收的,为什么导致朝野的反对

明朝矿业或矿税的发展与演变

. 明代的矿税。明代矿税,也称坑冶之课,包括金、银、铜、铁、铅、汞、朱砂、青绿(矿质颜料) 等矿产物质课税,以金、银为主,其他皆微不足道。金银矿开采大都采用官府垄断制,由政府主持开采。间有民采,须经允许,其课额也重。明初,统治者不主张开矿,认为投入劳力多,产出矿银少,虽然订有矿税税额,但数额极少,人民负担较轻,如福建各地矿场岁课仅2 670 余两,浙江岁课为2 800 余两。明中期后,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政府开始重视矿冶,广泛组织开采,“税由此大兴矣”。永乐年间,明成祖虽也反对采矿,但矿禁已松,矿课逐渐增加,福建矿课岁额达32 800 余两,浙江达82 070 两,但已导致地方负担加重、矿民疲困、治安混乱等问题。嘉靖以后,采矿大都由中官、权贵把持,成为主要搜刮之所。明万历时派太监征收矿税,成为虐民暴政。万历二十四年(1596 年) 诏开各处矿冶,并专派宦官为矿使、矿监,承旨四出勘查,乘机勒索钱财。从此,矿监横行天下,不市而征税,无矿而输银,勒索银课200 万两。自万历二十五年至三十三年,矿税荼毒,祸及各地。矿税苛索成了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明神宗万历皇帝为何20年不理朝政?

万历皇帝亲政之初,还是很勤勉的,他按部就班做了不少事情。即便是后来,他也不能说就是平庸之辈。毕竟他执政期间,亲自布置完成了万历三大征。万历皇帝是何时起不上朝的?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在位48年,是明代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可是,其间从万历皇帝主持朝政十四年至此后的二十年里,却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作为一个帝王,上朝理政是分内之事,为什么万历皇帝二十年不理朝政呢?
普遍说法认为,万历是因为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而不理朝政的。万历皇帝16岁的时候,太后、大臣们便给他选择王氏和刘氏作为皇后、昭妃,然而叛逆的万历根本不喜欢这样强加的婚姻,更不喜欢皇后和昭妃,于是对这两个妻子十分冷淡。
万历20岁时,偶然临幸一王姓宫女,后得长子朱常洛。在当时,正宫皇后没有生出嫡长子的情况下,按惯例朱常洛应该立为太子。可是后来,万历遇到了自己心中的红颜知己,一生最爱的女人郑贵妃。郑氏本是一个宫女,因容貌秀美,机智聪明,深得皇帝的喜爱,很快被封为贵妃。
两人相互封为知己,朝夕相伴,简直一刻也不能分离。四年后,郑贵妃生下皇三子朱常洵。万历皇帝爱屋及乌,对刚出生的孩子表现了极大的宠爱,直接将郑贵妃晋封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与此同时想将朱常洵立为太子。
万历这一想法遭到群臣的反对,大家认为废长立幼是不合宗法礼制的,为了社稷,坚持要立皇长子为太子。群臣的反对令万历招架不迭,只好极力镇压。于是把户科给事姜应麟等强烈反对的大臣都贬了官、问了罪。后来慈圣太后知道了便对其进行质问。
于是万历就将册立太子的事推迟,采取“拖”的方法。为立太子的事情,万历和他的全体朝臣相对抗,谁也压服不了谁。这让万历大伤脑筋,也大为恼火。后来万历采取不理朝政的方法,同他的大臣们消极对抗。
直到万历二十九年,万历怕自己一旦殡天,朝纲大乱,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于是不得不册立朱常洛为太子,这场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终于结束了。这只是对万历皇帝20年不理朝政的一个猜测,真正的原因只有万里自己最清楚。只不过历史已过,这一事情不知何时才会真相大白。

朱翊钧(1563年—1620年),即明神宗,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朱翊钧在位初之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在神宗支持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国力得到恢复,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神宗亲政后,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期间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巩固了汉家疆土。执政后期荒于政事,因无像张居正的人可以督导、国本之争等问题而倦于朝政,自此不上朝,国家运转几乎停摆,强征矿税亦是在位期间被称为一大诟病,使明朝逐渐走向衰亡。
但是万历皇帝在位时期衰败的明王朝也在这个时期走向活泼和开放,明朝的经济处于当时世界经济主导地位。在此间,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外国传教士也纷纷来华,例如利玛窦就觐见过万历帝,开始西学东渐,整个社会也出现了反对封建礼教、个性解放的精神。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崩,终年56岁,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死后由长子朱常洛继位。

就在朱翊钧宗晏处深宫,“万事不理”,导致从内廷到外廷闹得不可开交之际,辽东后金迅速崛起,不断出兵南犯,向明军发动进攻,辽东战争爆发。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初一日,后金政权正式建国,终于成为明朝的主要威胁。自此明朝辽东的形
势也随之每况愈下。尤其是经过东征援朝战争和矿税使高淮乱辽以后,辽东边防空虚,军民困甚,供应艰难,加上明神宗用人不当,明军屡屡败北。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萨尔浒之战,明军四路大军,三路全军覆没,丧师九万,败局遂成。辽东战争每年约需银四百余万两,[38]  朱翊钧为了应付这笔庞大的军费,自万历四十六年九月起,先后三次下令加派全国田赋,时称“辽饷”。明末三饷(辽饷、剿饷、练饷)加派开始。加派非但无济于事,反而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不满,纷纷投入反对明朝的革命洪流。朱翊钧自己也因此情绪低落,愁眉不展。
万历四十八年(1620)三月,朱翊钧因长期酒色无节,加上辽东惨败,国事困扰,终于病重不起。七月二十一日,在弘德殿咽下了最后一口气,终年五十八岁。二十二日发丧,二十三日颁布遗诏,命皇太子朱常洛嗣位。九月初十日尊谥号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庙号神宗。十月初三日,安葬于定陵。

矿税在万历年间为何会使不同派系一致对外?

所谓“矿税”,自明初起就存在。但在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万历皇帝朱翊钧把“开矿”和“榷税”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矿税,并派遣太监采矿和收税。

说起明末的官场,那真是乌烟瘴气一团糟。可令人惊讶的是:当万历皇帝决定收矿税之后,整个大明帝国的官僚们团结了起来。

无论是东林党,还是阉党或齐楚浙党,他们纷纷放弃了彼此间的成见,打破了党争的界限,众志成城地反对万历皇帝收矿税。

很多人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总会觉得天都塌了:不是说正邪不两立吗?为什么明末这些党派居然团结起来了?

所谓的正邪不两立,其实只是利益点不一致;一旦利益点一致,那么所谓正邪也会联手合作的。比如说矿税一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万历皇帝得了重病,觉得自己快不行了,于是告诉首辅沈一贯,一定要好好辅佐太子,并下令立刻停止征收矿税,让太监拟旨交给沈一贯。沈一贯拿着圣旨出来,所有官僚都很开心。

迨三十年二月,皇太子婚礼甫成,帝忽有疾。一贯叩头起居讫,帝曰:“先生前。朕病日笃矣,享国已久,何憾。佳儿佳妇付与先生,惟辅之为贤君。矿税事,朕因殿工未竣,权宜采取,今可与江南织造、江西陶器俱止勿行,所遣内监皆令还京。法司释久系罪囚,建言得罪诸臣咸复其官,给事中、御史即如所请补用。朕见先生止此矣。”——《明史》·卷二百十八·列传第一百六

但等到第二天,万历皇帝的身体有所好转,于是立刻命令太监急召沈一贯,命他交还圣旨。换言之,万历皇帝觉得自己的生命没有危险了,想赖账。

翼日,帝疾,廖悔之。中使二十辈至阁中取前谕,言矿税不可罢,释囚、录直臣惟卿所裁。——《明史》·卷二百十八·列传第一百六

沈一贯急了,并不打算交还这道圣旨。但万历皇帝就是不放弃,传令太监前后一共来了十几波。有的太监跪在沈一贯面前磕头,头都磕破了,只求沈一贯赶快交还圣旨。沈一贯逐渐顶不住了,只好无奈地交还圣旨。

一贯欲不予,中使辄搏颡几流血,一贯惶遽缴入。——《明史》·卷二百十八·列传第一百六

此时此刻,还有一位好汉在宫中和皇帝硬顶,他的名字叫田义。面对万历皇帝的出尔反尔,田义据理力争:“君无戏言,你怎么能说改就改呢?”气得万历皇帝要拔剑砍死田义,但田义毫不畏惧。

当帝欲追还成命,司礼太监田义力争。帝怒,欲手刃之。——《明史》·卷二百十八·列传第一百六

正当田义打算继续据理力争的时候,发现传令太监已经带着圣旨回来了。无奈之下,田义只要磕头赔罪,此事算暂时揭过。

义言愈力,而中使已持一贯所缴前谕至。——《明史》·卷二百十八·列传第一百六

几天之后,田义见到了沈一贯,当场痛骂他:“你只要再多坚持一会,矿税就撤销了。此次行动功亏一篑,全是因为你这个软蛋!”

后义见一贯唾曰:“相公稍持之,矿税撤矣,何怯也!”——《明史》·卷二百十八·列传第一百六

如果不带感情色彩,单看这个故事,大多数人一定会对田义竖起大拇指,称赞一声“好男儿!”可实际上,田义并不是什么好男儿,他是司礼太监。换言之,阉人一个。

你说这事儿邪性不邪性?沈一贯是浙党重要人物,田义这个阉人却积极帮沈一贯打气。最后事不可为,田义破口大骂,沈一贯也不敢还嘴,这和大家心目中的明末官场不太一样啊!

事实上,不止是田义和沈一贯反对征收矿税,整个大明从中央到地方,不计其数的人反对征收矿税。有没有人赞成征收矿税呢?史书没写,估计只有几个万历皇帝的亲随赞同。

这段历史,似乎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大明帝国的官员们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许多太监也是有良知的。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们团结一致。

这段历史的症结就在这里: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什么背景下,会发生这种事情呢?答曰:在利益相同的背景下。

在我看来,所谓的矿税误国误民,只是谎言千遍成真理的典范。想要弄清楚矿税的真实面目,就应该抛弃这些政治宣传的内容,用一种更符合常理和情理的方法来解读。

比如说,在矿税背后,官僚集团和大宦官们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他们与矿税又有哪些利益冲突呢?

这世间有一种经济,名曰“黑色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政府无法掌控的经济。简言之,就是违法行为的非法收入。

所有的“黑色经济”,都有一个共同点:利益巨大,不用挂牌照也不用交税。

可是所谓的不用交税,只是说不用交税给政府,却一定要交税给相关保护伞,否则“黑色经济”就该改名为“独食经济”,有什么资格继续存在呢?

“黑色经济”和潜规则相结合,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如果相关执法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同流合污,更容易获得官场的认可。如果相关执法者从严从重对其进行打击,必然会受到排挤和打压。

更严重的是,如果相关执法者敢较真,大家都会怀疑他的动机:你是不是不愿意把好处分润给大家,想自己独吞,所以才摆出一副大公无私的样子?

潜规则也是规则,如果相关执法者真要这么做事,那吃相未免也太难看了。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这和拦路抢劫有什么区别呢?

万历皇帝收个矿税,为什么会惹得天怒人怨呢?就是这个道理。


在小农社会中,政府并不会鼓励人们开矿,反而会对此加以各种限制。原因很简单,矿井通常都离市区较远,且需要大多数人长期聚居在当地(比如说安源煤矿)。

大批人长期聚居在偏远地区,意味着政府的管理成本会增加。在小农社会那种交通和媒介都相对落后的环境中,如果出现了大量的安源煤矿,很容易让政府陷入不稳定的状态中。

可问题是:开矿意味着巨大的利益。政府不让做,总会有人偷偷地做。就好像花街柳巷,在大多数朝代都属于违法犯罪,或者只能官营。但在任何时代,都有人半公开地去做。

如果官僚默许花街柳巷半公开存在,或许还要承担一定道德风险。可如果官僚默许开矿半公开存在,却不必承担道德风险。因为拿到台面上说:开矿可以利国利民,也有利于地方财政的发展,解决当地就业,改善当地民生。

反而是政府限制开矿的理由不太容易说出口,总不能说,我不让开矿是担心你们聚众造反。在这种背景下,开矿比所有黑色产业更红火,也更能产生巨大的经济利益。

在明朝,矿税监是怎么回事?

就是宦官充当矿监、税监。
反矿税监斗争,从万历二十四年(1596)起,明神宗即派出许多宦官充当矿监、税监,在全国各大城市以征商开矿为名,大肆掠取民间金银。他们往往以开矿为名,强占土地,毁民房,或巧立商税名目,横征暴敛。因而城市居民开展了多次的反矿税监的斗争。
1599-1600年,湖广人民反对宦官陈奉的斗争,是各地人民反矿税监斗争的先声。1601年,苏州机工葛贤领导的声势浩大的反对税监孙隆的斗争,是全国各地市民反矿税监斗争的高潮。此外,有山东临清人民反矿税监马堂的斗争、江西景德镇陶工反税监潘相的斗争、北京西山煤窑窑工反太监王朝的斗争、云南人民反矿税监杨荣的斗争,以及广东、福建、陕西等地。
明朝后期许多城市爆发的反矿税监的斗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新现象,反映了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市民群众已经成为一支反抗封建统治的力量。
就是皇帝没钱了,派太监对全国的商业,手工业收税
从万历二十四年六月开始,明神宗派出大量宦官,或为矿监,或为税使(又称税监),或矿监兼税使,或税使兼矿监,统称“矿监税使”或“矿监税监”,简称为“矿税”。矿监税使在全国各地开矿并额外课税,对当时的经济与社会造成重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万历时期的社会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灭亡的进程。当时的人们论及“矿监税使”或“矿税”,既指向这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概指这一时期的整个开矿课税事件。
你只需要知道,矿税监引发了民变就行

万历为何20年不理朝政?当时明朝又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

后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馀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1589年,朱翊钧不再出现,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曹署多空”的现象;以至于朱翊钧在位中期以后方入中枢的廷臣不知皇帝长相如何,万历四十年(1612年),南京各道御史上疏:“台省空虚,诸务废堕,上深居二十馀年,未尝一接见大臣,天下将有陆沉之忧。”。首辅叶向高却说皇帝一日可接见福王两次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十一月,“部、寺大僚十缺六、七,风宪重地空署数年,六科止存四人,十三道止存五人”。囚犯们关在监狱里,有长达二十年之久还没有问过一句话的,他们在狱中用砖头砸自己,辗转在血泊中呼冤。临江知府钱若赓被朱翊钧投入诏狱达三十七年之久,终不得释,其子钱敬忠上疏:“臣父三十七年之中……气血尽衰……脓血淋漓,四肢臃肿,疮毒满身,更患脚瘤,步立俱废。耳既无闻,目既无见,手不能运,足不能行,喉中尚稍有气,谓之未死,实与死一间耳”。宰相李廷机有病,连续上了一百二十次辞呈,都得不到消息,最后他不辞而去。万历四十年(1612年),吏部尚书孙丕扬,“拜疏自去”。四十一年(1613年),吏部尚书赵焕也“拜疏自去”。  万历中后期长达30年不上朝,有非常有名的六准和六不准。  万历不上朝主要原因是皇权与文官制度发生了剧烈冲突,皇权受到压抑,万历用消极方式对抗。但是有两点万历仍然值得肯定,其一万历皇帝并没有因大臣与之作对甚至漫骂皇帝贵妃而杀掉一人,是相当宽仁的。其二不上朝并不是不办公,万历年间的国家大事小情都是万历处理的,大的比如万历三大征,特别是明、日的壬辰战争一直在万历指导下进行。小的比如利玛窦进京传教,建立教堂,月供乃至墓地都是在万历过问下得以顺利进行的。西方传教士对万历充满敬意好感,东西方文明得以交流,万历是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的。  其二,派太监设立矿监、税监敛财肯定是不好的一面,但是我们应该具体分析,矿监的出现是万历下旨从此天下可以开矿了,初衷并非与民争利,由此矿监才派出。太监把经念歪了,闹得乌烟瘴气。这段弊政大概有四年。四年后万历终止太监出宫敛财,但是矿禁却取消了。无疑从此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发展。各国历史上封建国家都对工商业攫取的过多利润加以剥夺。明王朝所为只是巧立名目,加大征税比率。没有出现汉武帝时期命令商人拿出一半家产以佐官府导致“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但是明代工商业者已经成为相当强大的社会力量,对于这种加税也不能忍受。出现大规模的反对矿监,税使的民变不断发生。(参见《儒家文明》)从新事物的成长角度来看,有适当的冲突和矛盾是有利于其成长壮大的。  统治阶级内部更加矛盾重重。由于他不理朝政,大臣的奏章,他的谕旨,全靠内侍传达。册立太子的大事久拖不决,导致官僚集团各派之间互相火并,党争也愈演愈烈。东林党人与邪党的斗争水火不容,持续了很久,明王朝到了崩溃的边缘。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朱翊钧在内外交困、风雨飘摇中死去,终年58岁。葬于定陵,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庙号为神宗
本文标题: 万历年间的矿税是如何征收的,为什么导致朝野的反对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6465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历史上真实的唐太宗李世民是怎样的一个人西方伪史论似乎在逐渐盛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