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戊奇荒为什么没有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发布时间: 2022-12-10 10:01:2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76

丁戊奇荒的发生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正当洋务派“求强”“求富”活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际,一场罕见的特大灾荒洗劫了中国大地,特别是...

丁戊奇荒为什么没有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丁戊奇荒的发生

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正当洋务派“求强”“求富”活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际,一场罕见的特大灾荒洗劫了中国大地,特别是北部中国。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持续三年大面积干旱,这次大旱的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大、后果特别严重。从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续了整整四年;受灾地区有山西、河南、陕西、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北方五省,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大早旱不仅使农产绝收,田园荒芜,而且。饿殍载途,白骨盈野”,饿死的人竟达一千万以上!由于这次大旱以1877年、1878年为主,而这两年的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人们称之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称“晋豫奇荒’、“晋豫大饥”。
这场灾荒的主要原因是持续四年的旱灾,但也有人祸,有人说是因为当时黑暗的政治统治。在晚清时期,官员向农民征收的税种十分多。同时,由于农业技术的低下,收成好时都不能温饱,跟不要说大灾了。 也有人说是当时清政府公开允许种植鸦片(土药),导致农村大量土地种植利润更高的鸦片,而粮食播种面积减小。地方各省官员禁止本省粮食出省,对邻省搞封锁,也加剧了灾情。还有人认为是不断发生的农民起义造成了粮食的减产。如晚清的太平天国运动,其坚持斗争长达20年。清政府在镇压这些起义时需要从全国调兵遣将,犒赏三军,这对农业的破坏是致命的。

魔幻现实主义丁戊奇荒。朝廷的面子比你的命重要多了。

光绪年间, 丁戊奇荒死伤超一千万人, 为什么没有一人敢造反呢?

贫穷、落后、愚昧、无知,这是满清王朝末年社会的普遍存在。丁戊年间(1877——1878年)发生在华北平原的大灾荒惨不忍睹,百姓流离失所,可豪绅、奸商、贪官污吏却无视百姓生命,趁火打劫,大发横财。灾难在华北中原蔓延。

何谓奇荒:1877年——1878年以这两年为主,而这两年阴历属丁丑、戊寅,所以称之“丁戊奇荒”,这次的大灾荒遍及蔓延之大,实属罕见。

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五省遭灾,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地区。直隶、河南、陕西、山东,山西是爆发点,自1876——1879年,整整四年的水深火热,尸横遍野,造成一千与万人饿死,二千余万人逃荒,实属罕见。

天灾人祸与硝烟四起

前所未有的大旱是主要因素,但是更不能排出人祸!闭关锁国的政策使本来就不发达的农民技术本来没有提高,反而更加低下,本就收成不好,大旱来了更加难上加难。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人祸;大家都知道满清后期的朝廷上下的愚昧,认为种植鸦片的利润大,可鸦片不当饭吃,且使民族丧失斗志与信心。

清廷的各省政出多门,特别是禁止粮食出省,造成了有旱灾的省份没有饭吃,加剧了农民社会不稳定。太平天国运动就是例子,没有饭吃他们就开始搞起义,有不稳定的起义,满清政府就要镇压,战乱的发生与镇压对农业的破坏极大。

这场“奇荒”是造成太平天国运动的因素之一,清廷又没有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济,四年时间使各地农民发生暴动不计其数,狼烟四起。

灾情的受害救助无力

由1875年开始发生灾情,主要是大旱越来越严重,到了光绪二年(1076年)灾情又进一步扩大以直隶、河南、山东三省为主,蔓延至北,辽宁,西;陕西、甘肃,南至苏皖。并引发了蝗虫遮天盖地,庄家越是枯萎,蝗虫吃的越来越狠。

真正是祸不单行,到了夏秋,连片大雨使直隶河南以大清河为主等五大河流泛滥,又遭水淹,持续的灾情毫无天日可言。

据考证;现在的陕西省就有大部分那时候的河南灾民流落到此为生。

苦不堪言的灾祸,有食“人肉者”常见不鲜,为了活命有灾民纷纷南下,大致有尽九万灾民流至苏南地区。
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西逃图片,破衣烂衫的慈禧)

民众自救与八方支援

首先是有限的民间救济、赈灾活动的发起。这次江南的士绅挺身而出自发的出动钱财物到灾情严重地区赈济,最重要的对象是儿童。

无知的官员:外国的传教士也加入了灾难的救济,但是在河南省遭到了抵制,这说明贫穷造成了愚昧。

满清政府出动了,“救死、防流”是重中之重,“防流比救死”更加重要,因为大灾会引起大乱,甚至爆发疫情的出现乃至战争。广设粥厂,收容灾民是防止出现流民的最佳办法。

这次的“丁戊奇荒”产生的灾民无数和范围广、时间持久、历史上是空前没有的,民众开始狂恐不安,恐怕灾民灾难在所有人的心中激起了邪恶的念头,由此;社会秩序混乱。

不是不造反,是无力造反

虽然有地区发起民变,多出公然扯旗造反、暴动,就怕形成燎原之势。朝廷采取了紧急措施,不惜血本加大赈灾范围,救济灾民为主。

这时的李鸿章出动了,除严防死守外,发的各个地方官绅竭尽全力救助,凡是灾民就地收养的措施取得了成效,各地可见粥厂遍地。

吃大户开始了囤积居奇的不法商人倒霉了,灾民的吃大户派上用场。

李鸿章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设卡拦截灾民,以至于不能形成灾民到处流窜,有历史资料显示:吴元炳一家就设立粥厂十七个,收容灾民尽五万人!再往南至扬州灾民遍地。

李鸿章的政策:一手抓赈济、抚恤加全方位,多渠道筹款,接受外国援助是破了愚昧无知之举。军队戒备,朝廷还出台了“买官鬻爵”的纳捐方式,给救济灾民用力用款。

只要回乡,必须发放路费,发放粮食。积极准备春耕备荒再次出现。自此对灾民的改革大幅度提升,灾民在疾病缠身加之肌饿,已经无力造反,以活命为主,就这样度过了这神奇的大灾难。

因为他们没有力气造反,连饭都吃不饱,哪来的力气造反。
因为在丁戊奇荒发生后,清朝非常重视,及时镇住了灾情,而且在当时灾民也没有能力造反。

清末“丁戊奇荒”发生了什么?最后是怎样处理的?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冯小刚导的《一九四二》,这部电影是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万百姓背井离乡、外出逃荒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进行改编拍摄的。看过这部电影后,很多人都对灾荒和人生有了新的感悟。而比起1942年的河南旱灾来,发生在光绪年间的“丁戊奇荒”更令人恐慌。


清光绪元年(1875年)至四年(1878年),中国华北地区爆发了一场罕见的特大旱灾饥荒。由于1877年为丁丑年,1878年为戊寅年,所以史称这场灾荒为“丁戊奇荒”。

丁戊奇荒波及地区广泛,其中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五省为重灾区。这五个省份,大旱持续4年,农产绝收,田园荒芜。此外,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也受到影响。


光绪二年(1876年),随着旱情的加重,京师及直隶地区全省收成减半。

由于过多的鸟类饿死,所以又引发了蝗灾,一路上饿殍遍野,白骨皑皑。饿死的人竟达一千万以上。

当时河南、山西旱情最重,所以这场灾荒又被称为“晋豫奇荒’、“晋豫大饥”。

随着旱情的继续发展,能吃的食物都吃光后,“人吃人”的惨剧就发生了。


1877年的冬季,旱灾的第三年,重灾区山西到处都是人吃人的现象,老人和小孩都被无情地吃掉。一场旱灾,将人间变成了地狱。除此之外,灾民们组成了抢粮部队,他们成群结伙地跑到有粮食的地方进行抢劫,填饱肚子后,便去下一个地方扫荡。

这一场景,在《一九四二》中复现,而主人公范殿元便是因为被人抢了粮食搞得家破人亡。


为何“丁戊奇荒”影响会如此之大呢?很多人都给出了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这场持续四年的旱灾,除了天灾的因素外,还有人祸。

晚清政府统治黑暗,向农民征收的税种非常之多。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丰年老百姓尚且吃不饱,更不用说灾年了。


还有人认为这场灾荒是清政府公开支持种鸦片造成的。

由于鸦片利润高,所以很多人都跑去种鸦片,粮食种植面积减少,遇到灾年自然容易引起恐慌。而且地方官员禁止本省粮食出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灾情。

面对如此惨烈的社会现象,曾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感慨道:“二百余年未有之灾!”

这场灾荒导致1000多万人饿死,2000余万灾民逃荒到外地,对晚清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这场灾情是如何平定的呢?主要靠的是民间赈济。

当时清政府已经千疮百孔,自身财政十分困难,所以江南士绅便自发到重灾区进行赈灾,而他们赈灾的重点对象则是儿童。除此之外,一些外国传教士也在灾区进行人道主义援助。当数百万灾民涌入江南时,江南官绅们竭尽全力将他们留在此地,同时开设“粥厂”赈灾。朝廷派军队进驻灾区进行戒备,抓收容、抓镇压。次年,李鸿章命各地官府发给灾民路费和粮食,将他们遣送回乡,安排灾区的春耕播种。经过多番努力,终于是平定了灾情。

本文标题: 丁戊奇荒为什么没有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6258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天下第一里柳生飘絮和柳生但马守既然都是受神侯指示的,那前期父女为何要闹矛盾,难道是演戏给观众看明朝火枪兵装填太慢,为什么不用强弩配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