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桓温征蜀的军事决策

发布时间: 2022-12-09 21:01:5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5

桓温北伐的故事是怎样的?346年,东晋的大将桓温镇守荆州,管理着长江中上游的军事。这时候,在西蜀一带,存在着李势的蜀汉政权,北方...

如何评价桓温征蜀的军事决策

桓温北伐的故事是怎样的?

346年,东晋的大将桓温镇守荆州,管理着长江中上游的军事。这时候,在西蜀一带,存在着李势的蜀汉政权,北方存在着许多少数民族的政权。桓温认为这些势力的存在对东晋是一个威胁,再说,自己长期当军事首领,手中握有兵权,不用显得自己无能,便经常和自己的部下商量北伐的事情。

一次,江夏相袁乔对桓温说:“胡人(北方少数民族)、蜀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并且对我们长期构成危害,胡、蜀两处比较起来,蜀国地势险要,但实力较弱,容易攻取,不像胡人那么强大。现在,蜀汉政权的头头李势残暴无道,我们选一支精兵,奇袭蜀国,李氏政权一战就可消灭!”桓温大喜,立即向皇帝上表,请求讨伐西蜀。这时候,当皇帝的是2岁的晋穆帝司马聃,朝中大事由褚太后做主,太后同意了桓温的请求。桓温便率领益州刺史周抚、南郡太守司马无忌出兵攻蜀,第二年便打到成都,李势投降,蜀国被扫平。

蜀汉灭亡以后,桓温在朝廷中的威名更大了,朝廷中的大臣很害怕,任用殷浩来与桓温对抗。桓温很不高兴,常常对别人说殷浩的坏话,桓温说:“我和殷浩少年时在一起玩骑竹马的游戏,我玩过了就扔掉竹马,他却把我的竹马捡回家,你们说,这么小气的人怎能治理国家?”

殷浩本来是个文人,被朝廷重用以后,连续几次领兵北伐,想恢复晋朝原来的山河。352年,殷浩从寿春出发,进攻后赵,在许昌战败,退守寿春。第二年,殷浩再次从寿春出发,领兵7万北伐,在山桑(今安徽蒙城北)因羌族将领姚襄叛变,被姚襄袭击而战败,领着残兵败将逃到谯城(今安徽亳州)。桓温乘机向朝廷上书,说殷浩连年吃败仗,毫无用处,应该降为老百姓。于是殷浩被免官为民。殷浩想不通,成天默默不语,用手指在空中写“咄咄怪事”四个字,不久病死。

殷浩被免官的第二年,即公元354年,桓温自己领兵北伐,共发动水陆军4万,水军从襄阳入均口(今湖北均县西),步兵向武关(今陕西丹凤东)进发,进攻前秦,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打了几个胜仗。

前秦苻健领6000来人退入长安,保守长安小城,桓温大军一直进到灞上驻下。关中的父老乡亲听说晋国的军队来了,纷纷抬着慰劳品来迎接桓温的军队,有些老人流着泪说:“想不到今天又看到了官军!”许多郡县的长官都在考虑向桓温投降。

这时候,桓温如果乘胜前进,能够一鼓作气打下长安,可他只是驻军灞上,按兵不动。这时候,北海人王猛来拜见桓温。王猛在当时是个很有学问、名气极大的人,但他不拘小节,不修仪表,求见桓温时穿着一身脏兮兮的短衣服,简直像乞丐一样。桓温见王猛虽然外貌不怎么显眼,但他有很好的气质,便虚心地接待王猛,问他:“我奉天子命令,领雄师10万北上,现在到了这里,怎么地方上的豪杰、英雄等却不来见我呢?”王猛说:“你奔袭数千里来到这里,节节胜利,面对长安小城,却不进攻,大家不知道你到底怎么想的,所以不敢轻易地来见你。”王猛一边谈论天下大事,一边在身上抓摸,时不时地摸出一只虱子放在嘴里,桓温却非常认真地听他讲话,根本不在乎这些。这就是“王猛扪虱谈天下”的故事。后来,因为军粮接济不上,桓温收兵退回襄阳。

356年,东晋委任桓温为征讨大都督,再次举行北伐。桓温从江陵出发,行过金城(今江苏句容县北部),见到自己当年任琅琊太守时种的柳树已经成林,感叹时间过得太快,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木都长这样了,人怎么经得起岁月的消磨!)桓温这次出兵,又是接连获胜,占领了洛阳,桓温将洛阳故城整修一番,想请皇帝把首都再移到洛阳来,朝廷的君臣不愿意迁移,桓温很不高兴,留下将领镇守洛阳,自己领兵回朝。

369年,桓温从姑孰领兵5万北伐,在进军途中,也打了几个小规模的胜仗,但因决心不够坚决,加上客观条件不够成熟,最后接连败给燕国军队,特别是在襄邑(今河南睢县境内)一战,桓温军队死亡3万多人,大败而回。

桓温几次北伐,虽有胜利,但最后都放弃了战果,桓温不满朝廷,与朝廷的矛盾越来越大。

如何评论东晋权臣桓温的一生?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金陵物

东晋是一个士族之间相互扶持、相互侵轧的王朝,而皇帝不过是各方势力平衡下的一个产物或者说是一个摆设而已。在这样一个非典型王朝中,不允许一家独大,不仅是平常百姓出头很难,即使是士族出身的人想要打破平衡也绝非易事。

而桓温就做到了。

“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桓温是一个枭雄,但与曹操、司马懿这样的枭雄不一样,桓温更看重的是“名”,无论是好名声还是坏名声。

要评判桓温的一生,就不得不说他的功与过。

一、少年意气

桓温出身于谯国桓氏。桓氏从汉朝开始就是名门望族,发展到桓温的父亲桓彝这一代时仍然是世家大族,桓彝本人也是“江左八达”,是江左名士。

公元328年,为抵御反叛朝廷的苏峻,桓彝死守宣城,被叛军将领韩晃以及江播等人所杀,身为桓彝长子的桓温时年十五岁。父亲桓彝死后,桓温“枕戈泣血,志在复仇”,三年后江播病死,桓温于是装作去吊唁,胸怀利刃,在葬礼上手刃江播三个儿子,报得父仇。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来,一方面桓温行事果决,像一个快意恩仇的侠士;另一方面,桓温不会被世道的条条框框所约束,敢于建功立业,为常人之所不能为。

二、灭成汉

公元346年,桓温趁成汉内乱,率军西伐。此时的桓温已经娶南康公主为妻,受宰相何充、会稽王司马昱赏识,接庾翼的班,被任命为荆州刺史,镇守荆楚之地,成为东晋重臣。而此时的成汉政权经过一系列内乱之后,帝室与各大士族之间矛盾重重,成汉皇帝李势杀人夺妻,残杀忠良,荒淫无道,正是桓温灭成汉的大好时机。

桓温率领袁乔、周抚、孙盛等人抵达彭模,听从袁乔“全军而进,弃去釜甑,赍三日粮,以示无还心,胜可必也”的建议,率军直取成都。恰好这时候的成汉大将昝坚犯了个致命错误,以为桓温会从犍为进军,便率人在犍为等着,没想到桓温已经打败成汉大将李权、一路杀到成都城下,等昝坚反应过来的时候桓温距离成都城只有十里之遥。

李势亲自率军与桓温战于成都城外,桓温战事失利,损了手下大将龚护,自己的马也被射死,晋军大惊,想要撤退。但是在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很多时候历史就是被一个巧合、一个小人物甚至是一个小错误改变的,桓温也是通过一个小小的误会扭转了整个战局。手下击鼓的士兵以为是要进兵,把本来的鸣金收兵变成了击鼓进军,袁乔则趁机拔剑督战,激励士气,顿时间晋军士气大振,大破李势军队,从而攻进成都城,赶走李势。

公元347年,李势顺理成章地上降表,舆梓面缚投降桓温,桓温仅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便灭了成汉政权。

成汉的灭亡有历史的巧合,更有其必然性,桓温不过是给本就风雨飘摇的成汉政权推了一把力,加了一把火而已。也正是通过灭亡成汉政权,桓温声名显赫,声威大震,光是这一个功劳就足以使他傲视东晋朝野,成为东晋最能打仗的一个统帅。

三、北伐

灭了成汉后,桓温基本上控制了长江中上游地区。刚好在这段时期,东晋掌权者重新洗牌,庾冰、庾翼、何充等人相继离世,入朝辅政的是此后与桓温相爱相杀的会稽王司马昱。司马昱清心寡欲,擅长轻谈,但他包括许许多多的当朝名士都不允许桓温一家独大,于是司马昱找了一个人来制衡桓温,这人是殷浩。

东晋名士把殷浩比作管仲、诸葛亮,“于时拟之管、葛”。论排场,殷浩足够大,隐居十余年,就是不出山。但是论才能,把他比作管、葛是对二人最大的侮辱。公元352年,在桓温的屡次要求北伐呼声中,司马昱以殷浩为统帅,率荀羡、谢尚等人北伐,以期建立功勋,制衡桓温。殷浩重用羌人降将姚襄,结果反为他所卖,中了姚襄埋伏,大败而回,成为一时笑柄。

殷浩失败后被废为庶人,东晋朝野这才意识到真正能打的只有桓温一人而已,桓温也借机独揽大权,开始北伐。

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354年,桓温率四万大军从江陵出发,向北打到青泥。前秦皇帝苻健派太子苻苌、三子苻生以及弟弟苻雄率大军与桓温战于?i柳,这一战十分惨烈,苻生左冲右突,表现勇猛,但桓温率军力战,杀退前秦兵。之后桓温驻军霸上,乡亲父老都执手大哭“不图今日复见官军”。后来桓温粮草不继,麦子又被苻健派人收了,只好退兵回国,退兵过程中损失惨重,第一次北伐宣告失败。

这次北伐虽然失败,但是意义十分重大,这是西晋灭亡以后,第一次有人重回故地,而且战斗过程中射伤苻苌,苻健、苻雄、苻苌三人都在不久后死去,前秦开始进入苻生的暴政时代。

第二次北伐在公元356年,桓温率军攻打洛阳。此时的洛阳由东晋叛将周成占据,而姚襄也在攻打洛阳。于是桓温与姚襄在洛阳城南的伊水相遇,姚襄故技重施,派人设下埋伏,静待桓温,但是桓温不是殷浩,早就看透了姚襄计谋。姚襄此计不成,只好与桓温正面交锋,双方交战于伊水,姚襄大败,周成投降,桓温入主洛阳,修缮园陵。

桓温的三次北伐中,以第二次北伐成果最大。但是整个东晋士族都在与桓温抗衡,阻挠北伐大计,桓温再次因粮草不继而退兵,数年后的洛阳又得而复失。

第三次北伐发生在公元369年,这次的对手是失了慕容恪的前燕。桓温带着桓冲、袁真、郗超、朱序等将,率领五万大军一路北上高歌猛进,所向披靡,连败前燕大将慕容忠、慕容厉、慕容臧等人,前燕只好向前秦割地求援,甚至考虑迁都回辽东龙城。然而在前景一片大好的时候,桓温遇到了战场上最强的对手——慕容垂。

慕容垂是前燕吴王,才能不在慕容恪之下,在英雄辈出的两晋南北朝时期都赫赫有名,战功卓著,这时候已经成为前燕救命的稻草。他得到前燕皇帝慕容?サ闹赜煤螅?牖肝孪嘀庞阼释贰?/p>

而桓温遇到劲敌慕容垂后,再次遇到了粮草的问题,又与慕容垂几次交手不利,只好率军南撤。桓温一路撤,慕容垂一路跟,终于在襄邑找准时机,与早就埋伏在此的慕容德夹击桓温,而前来增援的前秦将领苟池、邓羌则趁机痛打落水狗,前燕、前秦合击桓温,桓温吃到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败仗。

此战,东晋方面损兵折将,死伤三万余人,桓温的第三次北伐以大败而告终,给桓温的军事生涯蒙上了阴影。然而,第三次北伐一样意义深远,前燕为求前秦的援兵,曾许诺割让虎牢以西之地,但是打败桓温后慕容?シ椿冢?扒靥焱踯藜嵩蛞源宋?杩诮?デ把啵?佣?骋槐狈健?/p>

桓温既没有祖逖的忠肝义胆,正气凛然;更没有刘裕的战果累累,气吞山河,更多的是东晋王朝内部的勾心斗角、桓温的一己私利和坐失战机,三次北伐显得不那么纯粹,不过是给政治服务的工具而已。

但是在当时东晋王朝偏安一隅、得过且过的大环境下,桓温殊属不易。在第二次北伐取得洛阳后,桓温曾经上表请求迁都,东晋君臣已经偏安惯了,无人同意,才冠江东的孙绰便直言迁都是“舍安乐之国,适习乱之乡;出必安之地,就累卵之危”。

东晋上下只是想窝在江南,得过且过,同时士族之间达成平衡,所以桓温的数次粮草不继也就很好理解了。

四、权倾朝野

第三次北伐大败后,桓温声望大减。于是桓温通过废立皇帝来提高威望,公元372年,桓温废掉晋帝司马奕,另立司马昱为帝。司马昱是一个典型的清谈家,与桓温既是好友又是政敌,当年司马昱就是为了打压庾氏才让桓温上位当了荆州刺史,之后桓温持续坐大,司马昱又不得不转而打压他,从好友变成政敌。司马昱继位后,战战兢兢,每次见了桓温都以泪洗面,桓温想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不成。

之后桓温继续剪除异己,先后害死司马??、司马晃以及庾氏一族,连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谢安见了桓温都以君臣之礼相见。

司马昱在位仅仅八个月就病死,桓温本以为司马昱死后会将皇位传给自己,没想到诏书被王坦之、谢安一改再改,只等来了一个“如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要自己辅佐晋室。

桓温大失所望。公元373年,桓温在姑孰病重,弥留之际仍然想得到朝廷“加九锡”的赏赐,但是谢安、王坦之二人在朝中万般阻挠,将诏书改了又改,终于熬到了桓温病死。

终桓温一生,有称帝野心,离称帝也只有一步之遥,但始终没有触及到这个目标。直到公元403年,桓温之子桓玄在建康称帝,才追尊桓温为宣武皇帝。

五、真名士自风流

很多人认识桓温不是因为他的文治武功,不是他的北伐,不是他的“庚戌土断”,而是因为辛弃疾的那句“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h英雄泪!”。

桓温是个野心勃勃的枭雄,这在东晋的清谈名士中显得格格不入,那些名士自诩风流,但是桓温才是真风流、真性情。桓温自比刘琨,当老婢说他和刘琨长得没那么像的时候,桓温“褫冠解带,昏然而睡,不怡者数日”,流露出真性情。

“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从古至今没有一个枭雄敢像桓温一样这么直白地说出这句话。

有一次桓温穿着戎装,好友刘?次仕?袄显粲?执撕巫鳎俊被肝禄卮稹拔胰舨晃?耍?浔材堑米??”,“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晋朝君臣崇尚“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无人怀念故土,虽然桓温的出发点是为了自己的野心,但是他好歹北伐了。不可否认,从某方面来说桓温是一个乱臣贼子,但是倘若晋廷上下一心,志在统一,那桓温是不是会甘心做个祖逖呢?

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烟花,我就是桓温桓宣武。

‍‍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晋书·桓温传》

桓温是生活在东晋时期的人,东晋的特点就是一个字,乱。桓温是东汉大儒桓荣之后,在当时也是世家出身,本该是一生无忧的生活着。然而东晋是乱世的开端,桓温的父亲在苏峻之乱中被叛军将领杀害。当时桓温只有15岁,其枕戈泣血,蛰伏三年,于公元331年终报父仇,为世人所称道。‍‍

‍‍公元343年,‍‍桓温升任徐州刺史,并且总管三州的军事,在朝廷中开始拥有自己话语权,345年,荆州的刺史病逝,因辅政的侍中何充却推荐桓温,所以司马昱任命恒温为荆州刺史、安西将军,统率六州军事。当时虽然丹杨尹刘惔认为桓温确有奇才,但亦有野心,极力劝阻,但司马昱相信桓温。‍不采纳建议。‍‍

‍‍346年,桓温率军西征,攻破成都,逼降成汉,至此在西蜀割据长达44年的成汉政权灭亡,至此,北伐再无后顾之忧,桓温也是在此时一战成名,声名大噪于天下。之后的桓温三次北伐,一度打的前秦退守长安,也打击了氐族、羌族、鲜卑族等异族的嚣张气焰。虽然最后结果是失败的,但是过程已经极为亮眼。‍‍

‍‍桓温对于东晋是特殊的存在,论文治武功,当之无愧的东晋王朝的第一人。同时他割据了荆州三十年,几乎相当于整个东晋本身。东晋的朝廷显得若有若无。但桓温如同曹操那样。终究没有踏出那一步。明明离那个位置只有一步之遥了。‍‍

北宋赵文有一首诗,“亦恶人言如处仲,爱闻伎说似司空。假饶眼耳浑相似,正恐肝肠自不同。”这说的正是恒温。

桓温是东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谯国桓氏代表人物。

桓温出身于谯国龙亢桓氏刑家,在当时桓氏并不是德高望重的家族。桓彝南渡后便开始结交名士,并且在明帝密谋平定王敦之乱中献计献策,最终使得桓氏家族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桓温便是桓彝的长子,在他未满周岁时便而到了名士温峤的赞赏,因此取名为“温”。

桓温为人豪爽、气度不凡,他的妻子是南康长公主,结婚后桓温加拜驸马都尉。建元元年七月,桓温协荆州刺史北伐,同年十月桓温升为徐州刺史。桓温不但有奇才更有野心,他和庾翼友好,曾相约一同匡济天下。但是后来庾翼死了,辅政的侍中及时推荐桓温接管荆州,并间接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兵权。

桓温出镇荆州后,就西伐平蜀。李势潜逃最后投降,成汉政权自此灭亡。桓温在蜀地举用贤才,并重用成汉旧臣为参军成功安抚蜀地。可见桓温是一个有着宽广胸怀并对人才十分重视的人。

永和五年,后赵皇帝驾崩。桓温请求北伐未果。于是他率五万大军顺流而下,至武昌而止。此后两年间,殷浩数次北伐,欲进据洛阳,修复园陵,但却屡次战败;桓温将殷浩的罪状一一列举,迫使朝廷将殷浩贬为庶人。此后,朝内外大权全归桓温一人所有。

此后,桓温又帅军三次北伐,在第三次对军前燕军队时大败。战败后的桓温退守山阳,收集散乱的士卒,并将战败的责任归于袁真身上。

桓温自负才能过人,并且野心勃勃。他屡次北伐的原因不单单是建功立业,更是为了回朝后能夺取政权。但是随着第三次北伐失败,他的声望大减。太和六年十一月,桓温带兵入朝霸王硬上弓,威逼褚太后废除司马奕的帝位。

桓温废除帝位后,并将朝中的一批异己全部铲除。随后建文帝登基,封桓温为宰相,但桓温拒不入朝。其实桓温心里想的是让建文帝传位给自己,建文帝驾崩后,朝中大臣畏惧桓温不敢立太子。此时的桓温依然拒不入朝。

宁康元年七月,桓温重病去世。对于他的评价有功有过,北伐中原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不过他善于提拔人才重用人才,才能使得他权倾朝野。

桓温北伐的故事是怎样的?

桓温北伐,是东晋将领桓温分别于永和十年(354年)、永和十二年(356年)及太和四年(369年)对北方十六国发动的北伐战役。

东晋王朝自陶侃平定苏峻乱以后,暂获安定。此时,北方发生了动乱。后赵国主石虎死后,内部大乱,大将冉闵称帝,建立了魏国(史称冉魏)。鲜卑族贵族慕容皝又灭冉魏,建立前燕。公元352年,氐族贵族苻健也乘机占领了关中,建立前秦。

东晋朝廷趁北方大乱之机,令殷浩北伐,失败,大权归桓温。于是,桓温开始了有名的三次北伐。不过,除第二次北伐成功收复洛阳外,其余两次皆被击退,成效不大。

桓温,字元子(一作符子),父亲是江左八达之一的桓彝。这桓彝有位好朋友叫温峤。桓温出世,温峤前来交份子钱,孩子总得让我看一看吧,老温一看吓一跳,忍不住大喊:“这哪是小婴孩,听这哭声,简直天降英才啊!恭喜你了,老桓,你这个儿子生有奇骨,将来不可限量啊。”桓彝听了,心花怒放,“好说好说,都知道你跟前皇帝那是把兄弟,得了,就叫这小子做桓温吧。”

王敦之乱平定后,桓彝由温峤举荐到宣城任内史,这宣城是重镇,大抵是如今的宣城市、芜湖市、马鞍山市,有管控长江,护佑建康之重任,桓彝在郡有惠声,为百姓所怀。然而,没多久苏峻乱起,桓彝不顾自己兵力寡弱,毅然赴难,为国尽忠,时年五十三。

这时候的桓温才十五岁,虽然不大,但心志不小,他得知杀害父亲的元凶是泾县县令江播,于是夜夜枕戈泣血,发誓报仇。但是江播势大,三年不得,后江播去世,桓温假扮宾客,将其三子杀死,大仇得报,时人称之。

桓温

俗话有说得好,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我们不能用现在的认知强行加到古代人身上,所谓礼法,礼法,有礼有法也。

桓温为人豪爽,气度不凡,有英雄气概,而且样貌奇特,面有七星,有“风流之宗”美誉的刘惔曾经赞叹:“桓温眼如紫石棱,须发如刺猬毛,乃是仅次于孙仲谋、司马懿之流的人物。”

忠良之后,侠义之风,相貌不凡,这般人物,皇帝自然也是喜欢的,不久就让他娶了南康长公主,拜驸马都尉,袭其父爵万宁县男。这里的男,是古代爵位,《礼记·王制》有云:“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不久桓温出任琅琊内史,加辅国将军。公元345年,桓温升为安西将军,兼荆州刺史,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这段时期,北方羯胡欲联合蜀中成汉灭晋,虽然最后没有实行,但这其中的危机桓温看的一清二楚,他深知蜀中若是学当年王濬顺流而下那一出,东晋估计就没了,于是先下手为强,不等朝廷政令,发兵直接灭了成汉。

平蜀以后,桓温在当地,选贤举能,驻扎一个月,安排的妥妥当当,朝廷上下也十分高兴,公元348年,将其升任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贺郡公。

当时,鉴于桓温先斩后奏,所有人都不看好,担心危及国家安全,唯有刘惔十分淡定,众人不解,刘曰:“桓温可是赌博高手,没有把握,他是不会去做的,我现在只担心,他胜利之后,会专制朝廷啊!”如其所料,灭了成汉的桓温,功高震主,皇帝不得已,只好启用大名士殷浩来抗衡,甚至不惜组织北伐,然而殷浩就是个三四把手的料,不久北伐失败,殷浩下野,桓温终于是朝野上下,无人能敌了。

一伐关中

公元354年,桓温集三路大军开始了第一次北伐,目标直指长安。这三路军,一路走水路自襄阳入均口,一路走陆路自淅川(今河南淅川东)直趋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还有一路由梁州刺史司马勋兵出子午道,合击秦军,这第三路大家眼不眼熟?可还记得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大将魏延就曾说过:“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但诸葛亮并没有采用,这也让后来人不断讨论,魏延的这条奇计能不能成功,如今,桓温北伐,他的一路大军正如魏延所言,暗出子午谷,那么他能成功么?

晋官兵一扫昔日疲软之风,数次血战,连战告捷,不久顺利进入关中。然后于峣柳(今陕西商县西北)大败前秦主力,不久,桓温军驻扎灞上,离长安城不过几十里地,前秦上下皆害怕不已,老大苻健只领几千老弱残兵固守长安,将三万精兵发出,会合前秦太子苻苌,力求击败晋军,护卫长安。

关中遗老尽皆来劳军,这时候西晋才灭亡数十年,很多老人都流泪感慨:“想不到还能再见到官军啊!”

有一老妇,见了桓温,不禁潸然泪下,桓温就问她何故,结果这妇人竟然是昔日刘琨的侍女,他看到桓温跟刘琨相像,思念旧主,所以痛哭。桓温知道后特别高兴,因为他一向自比司马昭,刘琨,有人把他比作王敦,他还瞧不上,如今碰上识货的,那是一个激动,赶紧整理整理衣冠,问道:“我与刘司空相比,怎么样?”

老人回到:“公甚似刘司空!”

“哪里像呢?”

“脸挺像的,可惜扁平了点;眼睛也很像,可惜小了点;胡子像,可惜红了点;身材很像,可是矮了点;声音也很像,可惜娘们了点。。。。。。”

这番话把桓温气个半死,昏然而睡,好几天没缓过劲来。

来拜访的还有一人,名曰王猛,北海郡剧县(今山东潍坊寿光东南)人,避战乱于华阴山隐居。可惜的是,这位后来的关中名相认为桓温不靠谱,谈了谈就走了。

战事还在胶着,桓温因子午谷的军队尚未到,一直按兵不动,苻健采用坚壁清野的方法,不久晋军粮草不济,只能后撤,前秦趁机出战,桓温大败,只好撤军,第一次北伐失败。

这次北伐,先胜后败,没啥战果,不过却射伤了前秦太子苻苌,不久这位太子爷箭伤复发而死,也算不大不小的功劳吧,不过对于桓温而言,心中还是憋屈的很,于是,开始着手第二次北伐。

二伐中原

公元356年,不服气的桓温进行第二次北伐。上次伐关中,没打下来,这次把对象改成了姚襄。此时的桓温早有不臣之心,二次北伐开始之前,他数次上表,要朝廷移都洛阳,小皇帝司马聃得王谢两大家族相助,没有同意这一无理要求,为何无理,姚襄正在加紧攻击洛阳,而且,中原一带几乎没有晋朝属地,谁敢去?

这一年,东晋朝廷拜桓温为征讨大都督、督司、冀二州诸军事,进讨姚襄,二次北伐开始。

桓温自江陵出兵,进逼许昌、洛阳。同时,徐、豫二州出兵淮、泗,进入黄河。

在经过金城时,桓温看见自己以前栽种的柳树已一围粗细,感叹万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手握枝条,泫然流涕。

九月,桓温大军来至伊水(在今洛阳城南),姚襄大惊,只得先撤军,于伊水之北列阵以待,同时派使者前去套近乎。桓温自然不给机会,亲自上阵,披甲督战,大破姚襄,洛阳终于再次回到汉人手中。

桓温进占洛阳后,拜谒先帝皇陵,同时派人修葺墓所,留下一些人驻守之后,就班师回朝,并将三千多户归降百姓南迁至长江、汉水一带。

这第二次北伐,可谓是成果很大,虽然没有彻底成功,但也收复了一些失地,虽然后来收复的司隶、豫州、青州、兖州等地再次陷落,但总的说来,东晋的版图还是有所扩大的

经过这两次北伐,桓温得封南郡公,其子桓济为临贺县公,而且由于收复旧都洛阳,桓温的声望大大提高,公元363年更是由此进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正式掌握朝政。

次年朝廷授桓温扬州刺史,令桓温掌握京畿地区军事。此时桓温镇扬州,其弟桓豁,桓冲分别掌握荆州,江州,自此桓温集东晋全国军政大权于一身,纵观整个国家,仅有徐州,兖州及豫州部分兵力不受其管控,这时候,搁谁心中都不免生出异心,尤其是早有不臣之心的桓温。如今,赐九锡,只差一个由头,好吧,那就再来一次北伐,班师回朝之日,便是我登基称帝之时!

在北伐收复洛阳后,桓温声望达到巅峰,他为了实现最终夺取东晋政权的目的,必然需要继续北伐,获得更大的功绩,加之前燕正值强盛,屡屡和东晋交战,并夺取了桓温收复的洛阳,可以说曾经那个名义上臣服于东晋的前燕早已露出獠牙,两国交战在所难免,所以桓温极力促使此次北伐。只是说这次北伐,众多因素都最终演化成不利于桓温的因素。

此次桓温北伐前期势头是很猛烈的,前燕慕容忠、慕容厉皆被桓温击败,慕容厉所部两万余众几乎全军覆没,晋军兵势正盛,燕军屡屡败退,士气受挫。

但这不是一国之君应该拿出来的态度,在前燕尚有军力的情况下,只想着逃命,可以想象得到,一旦慕容暐真的出逃邺城,那么各处燕军必然快速向北溃退,桓温北伐也就压力不大了。

只是对于十六国时期最热衷于复国的慕容一族来说,能人是不缺的,慕容垂站了出来,接管了前线燕军,可以说如果不是慕容垂站出来,或者慕容暐有意打压慕容垂,宁愿逃亡也不想慕容垂掌权的话,那么局势就不同了。

而最终正是慕容垂率部击败了桓温,但慕容暐和慕容评堪称前燕的掘墓人,强敌刚退,就有意对慕容垂下手,《十六国春秋.后燕录》建熙十年以车骑大将军败桓温于枋头,威名大震,太傅上庸王评深忌之,垂遂出奔秦。

此次北伐失利,一个重要原因是,东晋内部不支持桓温的北伐。

可以说桓温崛起,成为东晋的权臣,始自西征蜀地,灭了成汉,当时出镇荆州,掌握东晋长江中游一带兵权的桓温,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上表提议征讨蜀汉,历史记载“拜表辄行”,也就是并没有得到朝廷的回信,就自己率兵西征了,这可以说是拥兵自重了。

而最终的结果是桓温赌赢了,灭了成汉,所以非但没有罪责,反而进入了东晋朝廷的中枢,这是桓温快速崛起的“发家秘籍”,所以其主导的三次北伐目的都是一个,提升以及稳固自己地位,为读取东晋政权捞取足够的资本。

桓温此次北伐必然无果的一个原因,那就是东晋皇室衰弱,桓温专权,都知道此次桓温征伐前燕的目的是为了夺权,那么最起码,东晋皇室是极力不支持的。同时桓温在东晋并未得到大多数士族的支持,也就是东晋内部期待着桓温败亡的人不在少数,在这样的情况下,桓温大举北伐成功的概率自然大幅度削减。

总的来说,桓温第三次北伐,虽说是在北方陷入战乱,前燕国力下滑之时,但前燕尚有良将存在,而东晋更不是铁板一块,有很多人希望看着桓温败亡,加之在北伐时,桓温决策失当,被慕容垂击败,桓温大败而归,也改变了天下的局势。

桓温北伐的故事刚开始还温,还打了很多的胜仗,但是后来被打败了

桓温北伐对于当时的国家来说究竟是好是坏?

东晋时期,一共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北伐,分别是祖逖北伐、桓温北伐和刘裕北伐,无一例外都是失败告终。在《可歌可泣的祖逖北伐,最终因为东晋王朝内乱而宣告破产》一文中,我谈到了祖逖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东晋内部两大集团的矛盾,这也导致东晋的就不可能有什么作为。而本文主要来介绍一下桓温北伐。

 一,北伐前的局势

祖逖北伐后不久,东晋就爆发了王敦之乱和苏峻之乱。叛乱被平定后,东晋的地方势力依然强大。王敦去世后,又是陶侃坐镇武昌,都督八州,他“据上流,握强兵,潜有窥窬之志”。陶侃去世后,庾亮代侃镇武昌,《晋书》记载:“亮虽居外镇,而执朝廷之权。既据上流,拥强兵,趣向者多归之。”不久,庾亮去世,其弟庾翼继承其位。庾翼准备北伐,因为大家众将不支持而作罢。

345年,庾翼去世,于是东晋方面让桓温担任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于是过去长江上游的兵权就全部掌握在了桓温手中。桓温是安徽怀远人,他胸有大志,立志要统一全国。当然,他的目的并非单纯的民族情感、国家意识,主要是想通过统一全国来扩大自己的影响,以谋求帝位。从这一点来看,他和刘裕是比较像的。

桓温首先将矛头对准了巴蜀的成汉政权。在西晋末年,关中的流民在氐族李氏的带领下涌入了巴蜀,并且建立了成汉政权。李氏在发展经济、大兴教育、简刑约法、激轻徭薄赋,使得巴蜀地区“事少役稀,百姓富贵,闾门不闭,无相侵盗”。不过李氏后期,政权走向混乱,这给桓温提供了机会。346年,桓温就进入巴蜀,成汉后主李势投降,于是东晋正式统一了南方。



桓温收复巴蜀后不久,就返回江陵。桓温收复巴蜀,使得自己的威名远播,但是东晋王朝也担心桓温势力坐大,因而一再想办法限制桓温。348年,朝廷封赏平蜀之功,欲封桓温为豫章郡公,但是却被尚书左丞荀蕤劝止。最终,桓温被封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临贺郡公。


二,谁来主持北伐大局?

此时,北方也在发生巨变,一度统一中原的石赵(后赵)已经走到崩溃。349年,石虎去世,石赵大乱。桓温多次向东晋方面提出要乘机北伐,但是东晋方面担心桓温势力发展太大,予以拒绝。349年初,石赵的徐州刺史王浃以寿春降晋,东晋立马派遣徐兖二州刺史、外戚褚裒(póu)任征讨大都督,率众3万北伐,进入了彭城(徐州)。当时北方的世家大族都起兵附晋,“晋之遗黎,鹄立南望”。但是褚裒不懂军事,很快就被李农(汉族)击败,只得退守广陵(扬州)。当时河北20万流民渡河想投靠东晋,因为晋军已经撤退,于是20万流民孤立无援,全部死亡。

此后,东晋方面任命殷浩为扬州刺史,将北伐重任交给他。殷浩是东晋的一位名士,曾经隐居10年,只懂清谈玄学,不懂军事。在桓温灭蜀之后,朝廷为了限制桓温就请殷浩出山,被任命为扬州刺史。此时桓温正在荆州招兵买马,有了造反的念头。351年,桓温率领大军顺流而下,京师震动,在摄政王司马昱苦苦劝阻下,桓温才作罢。



此时,北伐的局势又发生转变。后来冉闵(石闵)在李农(已经成为了乞活军的领袖,后来被冉闵杀害)的帮助下,进入了邺城,掌握大权,推行了“杀羯令”,一共杀了大约20万的羯人。冉闵又发布“迁胡令”,于是“赵所徙青、雍、幽、荆四州之民,及氐、羌、胡、蛮数百万口,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其能达者,十有二三。中原大乱,因以饥疫……无复耕者”冉闵的民族仇杀政策导致北方更加混乱,慕容鲜卑建立的前燕、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燕乘机扩张。



350年,冉闵称帝,建立了冉魏政权,范围仅仅局限于在邺城周边一带。冉闵派遣使者联系东晋方面,说:“胡逆乱中原,今已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东晋直到冉闵称帝后,就对冉闵的事情置若罔闻。于是冉魏政权陷入了孤立状态。

351年,冉魏攻灭了羯族石氏的残余势力,但是自己的力量进一步遭到了削弱。就在当年,羌族首领姚弋仲向东晋投降,而冉魏的豫州牧张遇投降于晋朝安西将军谢尚,这为东晋又提供了北伐的机会。352年,殷浩北伐冉魏,进攻许昌、洛阳。但是但殷浩军队到达许昌时,张遇又再一次叛变进攻晋军(原因是之前谢尚没有安抚好),殷浩只能瑞退守寿春。此时,慕容鲜卑乘机进攻冉魏,冉魏四面受敌,当年就灭亡了。



353年,殷浩再次北伐,这次他带领了7万军队北上,以羌族酋长姚襄(姚弋仲之子)为前锋,结果姚襄在途中倒戈,殷浩只得丢盔弃甲,狼狈逃归,士卒死伤万余人。两次北伐的失败,让东晋朝野震动。第二年,桓温乘机上奏朝廷,列举殷浩罪状,迫使朝廷将殷浩废为庶人。从此,朝廷内外大权尽归桓温,桓温开始领导北伐大业。

 三,桓温的北伐大业

在殷浩北伐期间,冉闵已经灭亡,中原已经被前秦和前秦瓜分,另外就是一个割据凉州的张氏。张氏虽然割据,但是一直和晋朝保持良好的联系,并且一直没有称帝。桓温的计划就是先收复关中,然后联系张氏,一起统一中原。

354年,桓温带领4万军队,铳襄阳进攻关中,击败了前秦苻健的军队,兵锋直达长安东面的霸上,当地居民“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当时的老人感慨道“不图今日复见官军。”苻健退保长安,并且“芟苗清野”,导致桓温的补给发生了严重的困难。就在当年九月,桓温被迫退兵,第一次北伐失败。



356年,姚襄进攻洛阳(被前燕占据),于是桓温乘机发动第二次北伐。这次,姚襄很快被击败,故都洛阳得以收复。姚襄西走关中,被苻生所杀。收复洛阳后,桓温建议东晋方面还都洛阳,并主张将永嘉之后迁徙到南方的人全部迁徙到北方。但是世家大族早已在南方安家置业,反对桓温迁都的方案。不得已,桓温又因为补给问题再次撤回荆州。


乌衣巷

收复洛阳后,朝廷原本让桓温的弟弟桓云担任豫州刺史。不过尚书仆射琅邪王彪之担任这样会进一步助长桓温的势力,他说:“温居上流,已割天下之半,其弟复处西藩,非深根固蒂之宜”。于是东晋改任命吴兴太守陈郡谢万(谢安弟)为豫州刺史。359年,谢万与徐、兖二州刺史郡县北征,被前燕军队击败,不久收复的豫州等地纷纷沦陷,洛阳也在365年失守。

东晋的这次失败,让桓温的地位进一步上升。363年,桓温就担任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第二年又成为了扬州牧;369年又兼徐、兖二州刺史。这也就是说,桓温几乎已经控制了全国。让只需要北方成功,就可以称帝。369年,他带领5万军被北伐前燕。为了方便运输,他在北伐过程中还开凿了几条运河,连接黄河和淮河。但是这次北伐,孤军深入,最终到达邺城后被慕容垂击败。之后,东晋收复的淮北之地全部丧失。


桓温第三次北伐,以惨败告终,其名声也大跌。他北伐前燕,倒是加速了前燕的灭亡。不久,前秦苻坚就灭前燕,统一了北方。桓温此时掌握着东晋的大权,他在371年废司马变,拥立司马昱为帝,是为简文帝。第二年,司马昱病死,司马曜继位。这时候桓温已经60岁了,加上身体有病,看来称帝是无望了。于是他要求加九锡,享受最高的礼仪待遇。这时候,谢安、王坦之王彪之等人就故意拖延。九个月后,桓温病死,东晋王朝又苟延残喘了40多年,最终被另外一位北伐将军——刘裕取代。

本文标题: 如何评价桓温征蜀的军事决策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6228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从古至今,我们是不是生活在几个不同的空间中药物的安全性由什么来保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