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地方历代有哪50余次大规模征战

发布时间: 2022-11-18 13:59:5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8

徐州为什么被称为兵家必争之地?,为何自古兵家总争徐州?,自古以来,发生在徐州的战争,仅有记载的就多达400余次。最早的一次,...

徐州地方历代有哪50余次大规模征战

徐州为什么被称为兵家必争之地?

  为何自古兵家总争徐州?

  自古以来,发生在徐州的战争,仅有记载的就多达400余次。最早的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1世纪,即彭伯寿征西河;最近的一次,即淮海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9日。平均每十年左右,徐州这块地方就要打一回仗。就是在和平年代,徐州也有重兵把守并设立相当高级军事指挥机关。因此,把徐州列为中国兵家必争之地,是名副其实的。那么,兵家为何争徐州?

  地理位置———军事战略要地

  东晋人认为,“彭城之得失,辄关南北之盛衰。”朱德元帅说:“徐州历史上就是决战的古战场。”古今军事家的观点本质上是相同的,即徐州之战,往往是关系到敌我双方盛衰的决战,而不是无关生死的一般战役。但徐州作为一国之都的时间,同具有4000多年战争史比起来,只是短短一瞬;为什么它的得失会对整个国家具有决定性作用呢?这是因为,徐州的地理位置,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徐州,史称“北国锁钥”,“南国重镇”,用徐州人的话说,他们生活的这座城市“不南不北,不大不小”。在南方军事家眼里,占领了徐州,就等于拿到了打开北方大门之锁的一把钥匙;而在北方军事家眼里,夺下了徐州,就等于占领了向南方进军的桥头堡。

  徐州位于东经116°23′—119°43′,北纬34°45′—35°3′。它东近黄海,西连中原,北倚鲁南山地,南瞻江淮平原。它像一位巨人,立于一个制高点上,虎视眈眈,可督苏鲁豫皖四省。由此向东西南北挺进,都如高山流水势不可挡。有人形象地比喻,徐州是中国东部的“腰眼”,是中国南北的“咽喉”,均属要害位置,适宜两军决战。

  辛亥革命领导人黄兴曾这样评价徐州的战略地位:“南不得此,无以图冀东,北不得此,无以窥江东。是胜负转战之地。”

  近现代的三次重要战争,足可以说明这一点。辛亥革命时,新军从武昌打到南京,但清政府并未跨台,并阻挠南北议和。孙中山便下令三路大军攻打徐州,然后挥师北进。就在革命军克复徐州的第二天(1912年2月12日),清朝皇帝宣布退位,南北遂告统一。国民革命军北伐时,徐州曾发生多次激战,与军阀呈拉锯之势。蒋介石两度来徐,以此为大本营,与军阀孙传芳、张宗昌在徐州城展开决战,终于取得胜利,并进而统一中国。

  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共进行了三大战役,但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是一次决定性战役。蒋介石的军队失败之后,兵溃如山倒,从此一蹶不振,最后导致其政权跨台。

  交通便利———运兵神速

  打仗,特别是打大仗,必须调动军队,而且兵贵神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军事部署。除调兵之外,还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之常识。在此条件下,交通条件便成为一个关键。如果谁占领了徐州,运兵、运武器、运粮草,就没有多大困难了。

  从古代起,徐州就有畅通的水路。南宋之前,徐州城的北面与东面有泗水环绕,西面有汴水流过。从泗水北上,可通金乡、曲阜、定陶;从汴水向西,可达开封、洛阳;沿泗水南下,可到淮阴。这些由徐州可以通达的城市,当时都很重要,有的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南宋时,黄河决口,夺泗而流。元代之后,泗水纳入京杭大运河水系。到了明朝,就在徐州建码头了,每年经徐州北上的粮船多达1.2万余艘。元明清三个朝代都建都北京,其粮食却取之长江下游,如这条水上大动脉一旦阻塞,北京便嗷嗷待哺,京师危矣。而徐州便是这条水上大动脉的必经之处。故徐州有“五省通衢”之誉,北上通山东、河北、天津和北京,南下通浙江。徐州北关牌楼一带,古时便是大码头,而牌楼和鼓楼便是码头的重要标志。此处,数百年间均千帆竞发。

  徐州的陆上交通,古代也比较便利,其标志之一,是有驿站穿境而过。驿站是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的人,用来中途换马、休息和住宿的地方。现徐州市铜山县利国镇,古代就叫利国驿。既然设驿站,公路自然就修得好。

  到了近代,徐州又成了我国铁路交通枢纽之一,纵贯南北的津浦铁路和横穿东西的陇海铁路,在这里交会,使更大规模的更加快捷的运兵、运粮成为可能。

  水路、陆路、铁路,在徐州编织了一个密集的网点,一旦打仗,军事家们便视为坦途。占领徐州之后,可调兵遣将,四面出击;朝发夕至,故不可不争。

  物丰人众———容易征兵征粮

  徐州位于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是淮海经济区最大的城市,也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过较长时间的繁荣和发达。因为这里资源丰富,气候适中,“有地宜粮,有山宜林,有滩宜果,有水宜鱼”,有“丰沛收养九州”之说。打仗和驻扎重兵时,粮草不成问题。徐州历来人口密度也比较大,兵源充足,况且徐州人崇尚武术,骁勇善战。自秦以来,徐州一带的农民起义战争就有50多起。他们起义的首要夺取目标便是徐州城。元朝至正十一年,萧县(一说邳州)人李二起义之初,便经秘密策划,突袭守城官兵,一夜占领徐州,并在天亮后竖起大旗,招兵买马,只10余天便有10万之众,他一面守城,一面派兵攻战了徐州各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确认的徐州革命烈士,就有8000人之多。

  煤矿和铁矿是徐州丰富的矿藏,铁矿和煤矿。汉代,徐州便有皇帝设立的铁官,宋代设利国监和宝丰监,专管开矿炼铁之事。这是徐州军事实力的标志之一。谁拥有徐州,谁就拥有制造武器的重要资源,就地取材,以煤炼铁,以铁造兵器,打起仗来不就多了几分胜利的把握吗?

  山围水绕———战术攻守要地

  徐州呈山围水绕之势。苏轼当年在其《放鹤亭记》中写道:“彭城之山,岗岭四合”,徐州又是古汴水、泗水交流之地,黄河、大运河傍城而过。这种地势,宋人陈无已说:“彭城之地,兵家为攻守要地。”

  徐州虽属黄淮平原,但鲁南山地伸延至此,故境内岗岭起伏,群山环抱,势如仰釜。这些山在冷兵器年代,就如徐州城的天然屏障,易守难攻,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徐州城外的河流,同样也有天然防御作用。

  既然如此,徐州周围山头便成为激战之地。楚汉西军曾大战九里山下。明朝的朱棣攻徐州时,也伏兵九里山。所以《水浒》中有“九里山前作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句。北伐战争时,连近在城区的云龙山,也被蒋介石设置过前线指挥部。
  为何自古兵家总争徐州?

  自古以来,发生在徐州的战争,仅有记载的就多达400余次。最早的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1世纪,即彭伯寿征西河;最近的一次,即淮海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9日。平均每十年左右,徐州这块地方就要打一回仗。就是在和平年代,徐州也有重兵把守并设立相当高级军事指挥机关。因此,把徐州列为中国兵家必争之地,是名副其实的。那么,兵家为何争徐州?

  地理位置———军事战略要地

  东晋人认为,“彭城之得失,辄关南北之盛衰。”朱德元帅说:“徐州历史上就是决战的古战场。”古今军事家的观点本质上是相同的,即徐州之战,往往是关系到敌我双方盛衰的决战,而不是无关生死的一般战役。但徐州作为一国之都的时间,同具有4000多年战争史比起来,只是短短一瞬;为什么它的得失会对整个国家具有决定性作用呢?这是因为,徐州的地理位置,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徐州,史称“北国锁钥”,“南国重镇”,用徐州人的话说,他们生活的这座城市“不南不北,不大不小”。在南方军事家眼里,占领了徐州,就等于拿到了打开北方大门之锁的一把钥匙;而在北方军事家眼里,夺下了徐州,就等于占领了向南方进军的桥头堡。

  徐州位于东经116°23′—119°43′,北纬34°45′—35°3′。它东近黄海,西连中原,北倚鲁南山地,南瞻江淮平原。它像一位巨人,立于一个制高点上,虎视眈眈,可督苏鲁豫皖四省。由此向东西南北挺进,都如高山流水势不可挡。有人形象地比喻,徐州是中国东部的“腰眼”,是中国南北的“咽喉”,均属要害位置,适宜两军决战。

  辛亥革命领导人黄兴曾这样评价徐州的战略地位:“南不得此,无以图冀东,北不得此,无以窥江东。是胜负转战之地。”

  近现代的三次重要战争,足可以说明这一点。辛亥革命时,新军从武昌打到南京,但清政府并未跨台,并阻挠南北议和。孙中山便下令三路大军攻打徐州,然后挥师北进。就在革命军克复徐州的第二天(1912年2月12日),清朝皇帝宣布退位,南北遂告统一。国民革命军北伐时,徐州曾发生多次激战,与军阀呈拉锯之势。蒋介石两度来徐,以此为大本营,与军阀孙传芳、张宗昌在徐州城展开决战,终于取得胜利,并进而统一中国。

  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共进行了三大战役,但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是一次决定性战役。蒋介石的军队失败之后,兵溃如山倒,从此一蹶不振,最后导致其政权跨台。

  交通便利———运兵神速

  打仗,特别是打大仗,必须调动军队,而且兵贵神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军事部署。除调兵之外,还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之常识。在此条件下,交通条件便成为一个关键。如果谁占领了徐州,运兵、运武器、运粮草,就没有多大困难了。

  从古代起,徐州就有畅通的水路。南宋之前,徐州城的北面与东面有泗水环绕,西面有汴水流过。从泗水北上,可通金乡、曲阜、定陶;从汴水向西,可达开封、洛阳;沿泗水南下,可到淮阴。这些由徐州可以通达的城市,当时都很重要,有的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南宋时,黄河决口,夺泗而流。元代之后,泗水纳入京杭大运河水系。到了明朝,就在徐州建码头了,每年经徐州北上的粮船多达1.2万余艘。元明清三个朝代都建都北京,其粮食却取之长江下游,如这条水上大动脉一旦阻塞,北京便嗷嗷待哺,京师危矣。而徐州便是这条水上大动脉的必经之处。故徐州有“五省通衢”之誉,北上通山东、河北、天津和北京,南下通浙江。徐州北关牌楼一带,古时便是大码头,而牌楼和鼓楼便是码头的重要标志。此处,数百年间均千帆竞发。

  徐州的陆上交通,古代也比较便利,其标志之一,是有驿站穿境而过。驿站是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的人,用来中途换马、休息和住宿的地方。现徐州市铜山县利国镇,古代就叫利国驿。既然设驿站,公路自然就修得好。

  到了近代,徐州又成了我国铁路交通枢纽之一,纵贯南北的津浦铁路和横穿东西的陇海铁路,在这里交会,使更大规模的更加快捷的运兵、运粮成为可能。

  水路、陆路、铁路,在徐州编织了一个密集的网点,一旦打仗,军事家们便视为坦途。占领徐州之后,可调兵遣将,四面出击;朝发夕至,故不可不争。

  物丰人众———容易征兵征粮

  徐州位于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是淮海经济区最大的城市,也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过较长时间的繁荣和发达。因为这里资源丰富,气候适中,“有地宜粮,有山宜林,有滩宜果,有水宜鱼”,有“丰沛收养九州”之说。打仗和驻扎重兵时,粮草不成问题。徐州历来人口密度也比较大,兵源充足,况且徐州人崇尚武术,骁勇善战。自秦以来,徐州一带的农民起义战争就有50多起。他们起义的首要夺取目标便是徐州城。元朝至正十一年,萧县(一说邳州)人李二起义之初,便经秘密策划,突袭守城官兵,一夜占领徐州,并在天亮后竖起大旗,招兵买马,只10余天便有10万之众,他一面守城,一面派兵攻战了徐州各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确认的徐州革命烈士,就有8000人之多。

  煤矿和铁矿是徐州丰富的矿藏,铁矿和煤矿。汉代,徐州便有皇帝设立的铁官,宋代设利国监和宝丰监,专管开矿炼铁之事。这是徐州军事实力的标志之一。谁拥有徐州,谁就拥有制造武器的重要资源,就地取材,以煤炼铁,以铁造兵器,打起仗来不就多了几分胜利的把握吗?

  山围水绕———战术攻守要地

  徐州呈山围水绕之势。苏轼当年在其《放鹤亭记》中写道:“彭城之山,岗岭四合”,徐州又是古汴水、泗水交流之地,黄河、大运河傍城而过。这种地势,宋人陈无已说:“彭城之地,兵家为攻守要地。”

  徐州虽属黄淮平原,但鲁南山地伸延至此,故境内岗岭起伏,群山环抱,势如仰釜。这些山在冷兵器年代,就如徐州城的天然屏障,易守难攻,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徐州城外的河流,同样也有天然防御作用。

  既然如此,徐州周围山头便成为激战之地。楚汉西军曾大战九里山下。明朝的朱棣攻徐州时,也伏兵九里山。所以《水浒》中有“九里山前作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句。北伐战争时,连近在城区的云龙山,也被蒋介石设置过前线指挥部。
徐州自古以来,直到今天也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一个交通枢纽,它是从中国的东边江苏连云港到西边的甘肃兰州的陇海铁路 以及从中国的北边天津到中国南边南京浦口的津浦铁路的交汇点,同时也是地跨中国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的交汇点,更有多条公路经过徐州(今天徐州境内有5条国道、20条省道、5条高速公路,在全国各市中首屈一指)。
简单一句话,徐州是联系华北(河北,山西,山东),华东(上海、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和华中(河南,湖北,湖南)地区的最为重要的交通枢纽。
自古以来,中国核心区域基本就是华北,华东和华中,一旦控制这三个地方,也就等于控制了整个中国。
和平年代,徐州是交通中心,战争时代,徐州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徐州历史上的战争有哪些?

从上古时期到新中国的建立,在徐州这片大地上发生了大大小小两百多场战争,徐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也有的徐州者的天下之说,徐州历史上究竟发生了哪些战争。
徐州古城彭城,位居中原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四千年来,它以无数次悲壮惨烈的战争而彪炳史册。
公元前21世纪 夏帝启15年,彭伯寿征西河。
公元前1185年,商王武丁起兵灭大彭。
公元前963年,周穆王令楚文王伐徐,徐偃王败走。
公元前573年,晋悼公率八国诸侯之兵廿万围彭城,楚军败退。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北上度淮,与中原诸侯会盟于徐之桐山。
公元前209年,泗水亭长刘邦拔剑斩蛇,于沛城起兵。
公元前205年,汉王刘邦袭彭城,与楚霸王大战,惨败,死者众,睢水为之不流。
公元前202年,楚汉决战于九里山,张良夜吹萧散楚兵,韩信占彭城
公元191年, 黄巾军攻徐州
公元193年, 魏武帝曹操率兵击陶谦于彭城,大战破之。
公元198年,曹操沿下邳城挖长壕,引泗水灌城,杀吕布。
公元200年,曹操破徐州克下邳,俘关羽及刘备妻。
公元323年,后赵王石勒攻彭城,下邳。
公元384年,东晋谢玄率万众救彭城。
公元405年,魏宋战徐州,魏败走。
公元422年,刘宋军自徐州北援山东。
公元466年,宋,北魏战于徐州,北魏都督安都大败张永。积尸六十余里。
公元506年,梁魏争夺徐州。
公元614年,张大彪率军攻徐州,遇伏,万余皆战死。
公元618年,宇文化及沙隋炀帝,据徐州。
公元623年,李世民讨徐元朗,占徐州。
公元862年,唐浙东观察使平定徐州兵乱,杀骄兵数千。
公元884年,黄巢克徐兖等数十州。
公元899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攻徐州。
公元915年,梁末帝朱友贞遣牛存节攻徐,破城。节度使(朱殷自焚)。
公元1129年,宋金战于徐州,下邳。。
公元1140年,韩世忠三围淮阳。
公元1218年,红袄军工序,与徐州总领纳合六哥战于狄山,杀金兵无数。
公元1232年,蒙古军南下攻徐,蒙金争夺徐州。
公元1351年,农民起义军芝麻李化装入城,共占徐州。
公元1360年,张士诚占徐邳。
公元1407年,燕兵袭邳县,朱棣伏兵九里山。
公元1511年,刘六刘七起义军攻徐州。
公元1523年,山东矿民王堂起义军攻徐州。
公元1554年,倭寇犯徐,徐邳军民奋起灭倭。
公元1636年,李自成攻徐,陷睢宁。
公元1644年,史可法调兵徐邳,次年清兵围邳陷徐。
公元1853年,太平军林凤祥李开芳北伐过徐州。
公元1860年,捻军攻徐擒杀总兵滕示胜。
公元1865年,僧林格沁追捻军至邳县。曾国藩驻徐州攻捻。
公元1866年,赖文光率捻军围丰县攻徐州,李鸿章驻徐州攻捻。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军光复南京,张勋退驻徐州。
公元1912年,孙中山下令北伐,光复徐州。
公元1913年,徐州陷入张勋冯国璋之手。
公元1925年,直奉孙传芳张宗昌争夺徐州。
公元1927年,蒋介石指挥北伐军数次攻徐,南北激战经年。
公元1930年,蒋介石坐镇徐州,指挥蒋冯阎大战。
公元1938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徐州大会战,血战台儿庄。
公元1948年,淮海大战。
自古以来,发生在徐州的战争,仅有记载的就多达400余次。最早的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1世纪,即彭伯寿征西河;最近的一次,即淮海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9日。平均每十年左右,徐州这块地方就要打一回仗。就是在和平年代,徐州也有重兵把守并设立相当高级军事指挥机关。因此,把徐州列为中国兵家必争之地,是名副其实的。
公元1407年,燕兵袭邳县,朱棣伏兵九里山。
公元1511年,刘六刘七起义军攻徐州。
公元884年,黄巢克徐兖等数十州。
公元899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攻徐州
又叫台儿庄战役,是胜利的,打日本的
淮海战役.

想问问古代战争最多最大的地方,还有民国时候的战争最大的,日本人最看中哪个城市?

国,共党和日本人都为什么要占领徐州,一战定乾坤,不知道为什么 我不理解 站上海不可以吗 还有北京?
单场战役是 沙隆之战。

匈奴帝国联盟与西罗马帝国联盟的大决战。双方总投入兵力1百万以上,且实力相当,只持续了1天,阵亡16万人。西罗马联盟胜利。
这是西方历史最大的。

东方的,基本说是长平之战。。。但很多人都觉得水分多,或者说,双方都把大量的男性民兵算进去了。也就是全民皆兵的感觉。毕竟即使到了唐朝,全国兵力编制也不到100万,唐玄宗时代,也就50W正规军的编制。

然后最大规模的战争,那当然是二战,无论范围,参战人数,都是其他战争没法相比的。

日本和民国争徐州啊,理由很简单啊,徐州是交通要道,任何战争中,这种交通要道都是战略要地,日本打下徐州就能把他们的北方战线与南方战线以铁路连接起来,以便北方军队南下,支援南方,北方战事基本大局已定。而民国则要拖延时间,在长沙以及武汉部署。

上海,早就被占领了,淞沪会战也打了三个月,但民国海军劣势太明显,沿海城市几乎都没法站住脚跟。可以说被占领是迟早的事。就像徐州会战,民国战败是迟早的事,虽然取得了台儿庄大捷,但并不能挽回劣势。
兵家必争之地主要是其战略地位,对于敌我双方的战略牵制。如三国时,荆州就是以个兵家要地。东可下江东,北可窥中原,西可进巴蜀。有水路运输,陆路交通,后勤补充较易。当然战略要地要有险可守。北京其实也满足易守难攻,所以称为元以来中国的政治中心(明太祖时期和民国时期不是)。南窥江浙,可接中原,这两个地区是中国的经济命脉所在。所以战略意义重要。徐州不是一望无际的平原,适合各种战略战术的运用。符合战争中的地利因素,南方势力控制的话,中原地区就眼前,一马平川,反之也是。大城市主要是城市攻坚战,很难算的上战役范畴。军事其实就是形势优劣相克,兵法运用主要试正奇相合
战场的经济和生活水平不能太发达,不然毁掉太可惜了。
一般来说,地域宽阔、人口适中的城市较为合适。
河北,山东等黄河地域是古时百战之地,是中原地区。民国时最大的战争中原大战,日本人最看好东北三省,打战是看地形,交通等,徐州市交通枢纽,谁占谁占主动权,卡住对手的喉咙,上海,北京具有经济、政治意义,但是打战打到生死关头,这些可以不要,但是战略枢纽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安全的
得中原者得天下,徐州是交通枢纽,四战之地,天下虽大,关键点就那么几个

徐州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古徐州,大徐州,和现在的徐州!(摘抄)
古徐州,大禹治水时的九洲之一,位于黄海之滨、豫州以东、青州以南、扬州以北。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北必经之路、五省通衢之所,当然现在看来只是四省,所说的五省其实应当是包括徐州本地为一省的说法的。古徐州所统领之地包括现在的江苏的徐州、淮阴、连云港及盐城地区,山东的枣庄、临沂、济宁和、安徽的宿州、亳州、淮北地区,河南的商丘一部。吕氏春秋曰:泗上为徐州,鲁也,鲁国的开国君主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由此可见,徐州不但是兵伐之地,而且还是个中华文化起源这所在。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均是古徐州人或大徐州人。

我们现在所说的兵家之地在历史上首先是以中华文化起源之地呈现的,之所以能作为中华文化文明之源的徐州,恐怕是源于中原地区的不断兼并和征战,文化人一直没有机会治学搞学术研究,别的地方的人就是出的人才也都是把聪明劲和治学才能用于了国与国这间政治倾扎和战争角逐,秦以前的重大战争都是发生在徐州以北以西地区的,夏商时期的蛮夷之地因为有了周公后代的经营变成极为富庶,这为以后的文化萌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偏居一偶使得战争相对较少,战争少而安逸富庶的徐州也是徐州人彭祖能活到八百岁的原因罢。

徐州作为兵家必争之地,主要是汉人中央政权向南方扩张以后,秦以前的中央政权基本上是以中原展开争夺的,徐州以南地区相对安逸,汉以后的汉族中原政权在向南和向东的扩张必须经由徐州,作为古九州之一的徐州是在二个大徐州人的沛县人沛公刘邦和宿迁人霸王项羽二人之间展开生死的,由此徐州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变革,自尚文转化成尚武。而此前和徐州并没有什么大的战事,鲁国前期的三次重大战事是与北方的齐国发生的,而最后灭亡鲁国的楚国并没有和鲁国发生过什么能够引人注目的战争,以至于最后被楚国吞并有点水到渠成的意思。由此看出鲁国人善治国营生但是不善征战打仗,作为古徐州雏形的鲁国和宋国对于打仗并不在行,最后都让人灭,虽然鲁国和齐国开战的三次都胜了,但自从齐国强盛以后鲁国基本上就自认作齐国的小媳妇了,所以也没有什么仗可以打的了,更多的时候是作为齐国和楚国之间的缓冲地的。这也是孔老夫子一直要求各国遵顺守礼的原因吧,打不过就我们说理嘛,只是历史从来都不是说理说出来的,儒家老祖宗的愚腐可见一斑,不强壮肌肉光练舌头是害人也骗已啊。

自从徐州本地人的刘邦做了皇帝,徐州人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他把自家的老巢交给了和他关系最铁最听他话也最聪明最有才气的小弟刘交经营,封为楚王坐镇彭城,这个时候的徐州就叫彭城。刘交在位二十四年,彭城的文化特色有极大的体现。也就只有这二三十年的光景。是到了刘交的孙子戊时,戊和吴王合谋造反,结果让周亚夫率兵打败,从此以后的楚王就和各路藩王一样只是名义上的王了,只吃奉禄,其实和郡县无异了。这段时间其实从汉高祖到汉景帝也是认为徐州只是通向吴地蛮夷之地的一个通道。打败七王后的汉朝政权开始经营吴地了,那时的彭城作为南下的交通要道的重要性也体现出来了,从此兵家必争之地的名号就冦于了徐州,徐州也从此把文化之地的帽子甩入了屁股后面,一心一意的作为尚武之所在屹立于中华史册上了,好象徐州人的好日子也就就此打住了,南来北往的马蹄铁甲始终贯穿着徐州汉以后的整个历史。

据统计,到淮海大战为止,徐州地区经历的战争四百多次,平均每十年就得打一次仗,特别是汉以后更是战事频繁。徐州作为富庶之地因为战争逐渐变成了杀伐之地,经济也是直落而下,整个封建时代的徐州的农民起义在徐州成了一大特色,出产了众多的皇帝,由此皇帝成了徐州的土特产了。有人说整个封建时代,中国有超过一半的时间是在徐州籍皇帝的统治下度过的。汉朝的刘家皇帝、三国的曹家魏王、宋朝赵家皇帝、明朝的朱家皇帝,这些皇帝的籍贯说起来都是大徐州的。大凡来说,徐州籍的皇帝都是混世魔王出身,贫苦百姓的底子,揭杆造反的主儿,改朝换代的人物。

作为战略要地的徐州的交通也在不停流经的朝朝代代的风流人物经略之下变得异常的发达起来,打仗必须得有车马交通的。更主要的是徐州以东是沂蒙山区和苏北泥淖之地,徐州以西则是高度落差达四百米的大别山麓,再向西则是巍峨秦岭,南北一条路,只有经徐州北上南下了。徐州自古水陆交通发达,故黄河更是穿越其中,而近代更是铁路公路交错纵横,扼制天下。正是历朝历代战争中的车辙马屎才把徐州压实熏涮得现今这般古朴厚实、浓重浑宏。

现在的大徐州对于徐州人来说可能一直就有这个愿望吧,按理一个地方辖区的应当更多的从地理上来考虑划分的,而徐州好象是个例外,新中国成立后,徐州一度划归山东,后来又成为江苏的一个专区,辖区包括现在徐州地区及现在的连云港,也就是原来的新海连市,及淮阴的绝大部分,还有安徽宿州的相当一部分,另外山东滕州的几个县也划归了徐州专区。基本范围和历史上的徐州还是有点相对应的,只是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七七八八的一顿折腾,把徐州搞得头不是头、脸不是脸的了,七拆八划的,把个好好肥肥的徐州糊弄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看来看去就象是江苏的一段短尾巴。这也就是现在的徐州人一天到晚想捣鼓一个淮海省出来的重要原因。
  徐州是彭祖文化,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徐文化的集大成者。
  徐州古称彭城,已有5000多年文明史。帝尧时建大彭氏国。徐州有2600多年建城史,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夏禹治水时,把全国疆域分为九州,徐州即为九州之一。当时“徐州”只是作为一个自然经济区域的名称,彭城邑成为这一区域的中心城市。
  帝尧时彭祖建大彭氏国,彭城因而得名。夏商时期,大彭氏国很强盛,曾为五霸之一。大彭氏国的创始人彭祖活了800岁(按现今时间换算为130岁),是中国烹饪和气功的创始人。彭祖在历史上影响很大,曾被孔子推崇备至,也被道家奉为奠基人之一。彭祖的饮食养生之道,对以后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彭城为宋邑,徐国国都、楚国国都。秦汉之际,西楚霸王项羽建都彭城。彭城还是西汉、东汉、三国时曹魏和西晋等三朝封国的国都,长达500多年。从这里走出的布衣皇帝汉高祖刘邦则一统天下,开创了历史上辉煌的汉王朝。西汉时期,彭城为刘氏同姓王的重要封国——楚国和彭城国。东汉末年,曹操迁徐州刺史治彭城,始称徐州。
  徐州又有“千年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誉。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劳作。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
  古彭徐州,历史悠久,地杰人灵。龙飞之地,将相之乡。猛士如风,谋士如云;文人骚客,艺术大家。数不胜数;民族英雄,革命英烈,彪炳史册。历代徐州籍的开国皇帝就有数人之多。 除刘邦外,南朝宋武帝刘裕,南唐烈祖李昪,南 朝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后梁太祖朱全忠等都是徐州籍。
  徐州籍的王侯将相更是层出不穷。刘姓诸侯王遍及汉朝各地,自不必细说。单就随刘邦征战功成丶裂土分封的异姓侯就有 20多人。如“五里三诸侯”的安国侯王陵、绛侯周勃、汝阴侯灌婴,萧何、曹参、周昌、樊哙等。东汉末年,被誉为江东第一谋士的彭城人张昭。东晋骁将刘牢之,清初状元李蟠,清雍正重臣李卫……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徐州是江苏省西北部一个重要城市,它位于黄淮两水间,地据鲁、豫、皖、苏四省之要冲,是津浦、陇海两铁路之枢纽;徐州四周山峦重迭,河川纵横,在我国历史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37年南京政府鉴于徐州战场的安危直接关系到全国的抗日大事,决心在此进行一次会战。1937年10月,李宗仁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直接指挥徐州会战徐州古称彭城,已有5000多年文明史。帝尧时建大彭氏国。徐州有2600多年建城史,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夏禹治水时,把全国疆域分为九州,徐州即为九州之一。当时“徐州”只是作为一个自然经济区域的名称,彭城邑成为这一区域的中心城市。帝尧时彭祖建大彭氏国,彭城因而得名。夏商时期,大彭氏国很强盛,曾为五霸之一。传说大彭氏国的创始人彭祖活了800岁,是中国烹饪和气功的创始人。彭祖在历史上影响很大,曾被孔子推崇备至,也被道家奉为奠基人之一。彭祖的饮食养生之道,对以后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彭城为宋邑,徐国国都、楚国国都。秦汉之际,西楚霸王项羽建都彭城。彭城还是西汉、东汉、三国时曹魏和西晋等三朝封国的国都,长达500多年。从这里走出的布衣皇帝汉高祖刘邦则一统天下,开创了历史上辉煌的汉王朝。西汉时期,彭城为刘氏同姓王的重要封国——楚国和彭城国。东汉末年,曹操迁徐州刺史治彭城,始称徐州。历史上,徐州籍人士就出了11位开国皇帝,故徐州又有“千年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誉
古人云:“得徐州者得天下”。“失徐州者失天下。”
纵横中国五千年发展史,毫不置疑地验正了徐州之举足轻重政治军事地位及交通地位 徐州之名由来久远,徐州前身源于四五千年前的“九夷之首”---徐方、徐夷、淮夷或徐国为核心东夷集团,乃主要以彭城一带为活动中心的(大)徐州区域。徐国为核心东夷(淮夷)集团是先秦史前华夏文化文明重要组成部份.
茫茫禹迹所定九州”即《尚书.禹贡》所云:“海、岱及淮为徐州”即据此而来。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史,早已表明徐州之举足轻重的显赫地位。
九州之一徐州,源于“徐文化”,它与“彭文化”、“汉文化”三位一体,代表徐州雄浑厚重城市文化底蕴积淀及形像,在中国发展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及产生过重要影响。
根据中国上下6000年发展史。东夷首领蚩尤与黄帝的诼鹿之战实际上应是在彭城(今徐州市区)一带展开的。九黎(夷)之君蚩尤起兵伐炎帝,终败于黄帝。
黄帝乃定都蚩尤旧地——涿鹿( “彭城” 原名,蚩尤所改),以抚西土,后又还都有熊。即《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舆地志》云:“涿鹿本名彭城,黄帝初都,迁有熊也’。” 这是符合当时双方地理位置及实际活动情况的,可参考吕思勉《先秦史》早已纠正涿鹿原始地当在彭城。徐州师范大学王云度(无锡人)教受也力持此说.....。由此开中国战争之先河。

徐州历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劳作。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
  春秋战国时,彭城属宋,后归楚,秦统一后设彭城县。
  楚汉时,西楚霸王都彭城。西汉设彭城郡,东汉设彭城国、都彭城。
  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
  魏晋南北朝各代曾设彭城国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时设徐州,后改彭城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与彭城郡名称多次互易,中后期徐州为节度使驻地。
  五代时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领7县。
  宋元两朝都置徐州,隶属和辖领变化较频。
  明初徐州曾直隶京师,后属南京。
  清初,徐州先后为江南省和江苏省所属直隶州,雍正末年升为徐州府,辖领1州7县。
  民国初,府废,徐州府地附郭铜山县,后曾设徐海道,治所在铜山(徐州)。
  日伪时由铜山县析置徐州市,曾为伪淮海省省会。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属江苏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保留徐州市,初为山东省辖市,后划回江苏省,并同时成立徐州专区,驻徐州市,辖11县市。此后,徐州市和徐州专区并存,不同时期辖属有所变化。1983年,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撤徐州专区,将所辖6县划归徐州市。徐州市现辖5区5县(市)。
古称彭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向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和商贾云集中心。文化悠久,是著名的帝王之乡,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徐州是中国烹饪文化的发源地,中国第一位养生学家彭祖的老家,是“道家基地,天师故里”,也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中国最早的佛寺“浮屠仁祠”即诞生于此。现为全国重要的交通和铁路枢纽,能源基地和工业基地,有“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和“亚洲硅都”的美誉。

徐州介绍

徐州,简称徐,古称彭城,江苏省地级市,地处江苏省西北部、华北平原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陇海、京沪两大铁路干线在徐州交汇,素有“五省通衢”之称 。

徐州是华东重要门户城市,华东地区重要的科教、文化、金融、旅游、医疗、会展中心,也是江苏省重要的经济、商业和对外贸易中心。

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原始社会末期,帝尧时彭祖建大彭氏国,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徐州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

徐州是淮海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徐州有超过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是著名的帝王之乡,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

扩展资料:

徐州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气温14℃,年日照时数为2284至2495小时,日照率52%至57%,年均无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6%。

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长,春季天气多变,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潮频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徐州

徐州古称彭城,为华夏九州之一。徐州地处南北方交界,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向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文化悠久,是著名的帝王之乡,历史上有11位徐州籍皇帝。徐州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和工业基地,中国工程机械生产基地。徐州是苏北最大城市,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四个特大城市之一,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和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东襟黄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独特的地理区位,使徐州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京沪铁路、陇海铁路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傍城而过贯穿徐州南北,北靠微山湖。公路四通八达,北通京津,南达沪宁,西接兰新,东抵海滨,为国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

拼音:xúzhōu
英文:Xuzhou/Hsuchow
区号:0516
邮编:221000
牌照:苏C
市花:紫薇
市树:银杏
人口:全市总人口916万,其中市区人口184万。
面积:全市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963平方公里。

城市名片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中国品牌经济城市
★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
★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
★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
★全国金融生态环境50强城市
★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中国书法名城
★全国双拥模范城
★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
★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
★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

行政区划

行政区类型:地级市
区划:

云龙区 面积 118平方千米,人口 29万人。邮政编码221009。
鼓楼区 面积 212平方千米,人口 38万人。邮政编码221005。
九里区 面积 98平方千米,人口 25万人。邮政编码221040。
贾汪区 面积 690平方千米,人口 49万人。邮政编码221011。
泉山区 面积 62平方千米,人口 43万人。邮政编码221006。
邳州市 面积2088平方千米,人口161万人。邮政编码221300。市人民政府驻运河镇。
新沂市 面积1571平方千米,人口 96万人。邮政编码221400。市人民政府驻新安镇。
铜山县 面积1856平方千米,人口118万人。邮政编码221100。县人民政府驻铜山镇。
睢宁县 面积1767平方千米,人口132万人。邮政编码221200。县人民政府驻睢城镇。
沛 县 面积1349平方千米,人口115万人。邮政编码221600。县人民政府驻沛城镇。
丰 县 面积1446平方千米,人口110万人。邮政编码221700。县人民政府驻凤城镇。

自然地理

徐州市位于江苏省西北部,东经116°22′~118°40′、北纬33°43′~ 34°58′之间。东西长约210公里,南北宽约140公里,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占江苏省总面积的11%。域内除中部和东部存在少数丘岗外,大部皆为平原。丘陵海拨一般在00-200米左右,丘陵山地面积约占全市9.4%。丘陵山地分两大群,一群分布于市域中部,山体高低不一,其中铜山县东北的大洞山为全市最高峰 ,海拔361米;另一群分布于市域东部,最高点为新沂市北部的马陵山,海拔122.9米。平原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平均坡度1/7000--1/8000,平原约占土地总面积的90%,海拨一般在30-50米之间。
徐州市地处古淮河的支流沂、沭、泗诸水的下游,以黄河故道为分水岭,形成北部的沂、沭、泗水系和南部的濉、安河水系。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沼、水库星罗棋布,废黄河斜穿东西,京杭大运河横贯南北,东有沂、沭诸水及骆马湖,西有夏兴、大沙河及微山湖。 拥有大型水库两座,中型水库5座,小型水库84座,总库容3.31亿立方米,以及众多的桥、函、渠、闸等水利设施,初步形成具有防洪、灌溉、航运、水产等多功能的河、湖、渠、库相连的水网系统。
徐州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气温14℃,年日照时数为2284至2495小时,日照率52%至57%,年均无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6%。气候资源较为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主要气象灾害有旱、涝、风、霜、冻、冰雹等。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长,春季天气多变,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潮频袭。
徐州地处南北相交之处,历史上有英雄美人的传说。湖光山色,刚柔相济,自然风光兼有北方的豁然大气和南方的钟灵秀丽。这里依山带水,岗岭四合,山围着城,城环着山,山水特色十分明显。故黄河穿城而过,大运河傍城而流。向来被誉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自古便为兵家必争之地,素称“五省通衢” 。

矿产资源

徐州是全国重要的煤炭产地、华东地区的电力基地,拥有煤炭、井盐、铁、钛、大理石、石灰石等30多种矿产,储量大、品位高。煤炭已探明储量达39亿吨以上,预测储量69亿吨,年产量2500多万吨;井盐储量为220亿吨、且品位很高,发展煤化工、盐化工的资源条件十分优越;石膏年开采能力500万吨,为华东地区之首。境内有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所属的国有大型企业大屯煤电公司。

徐州还是国家粮棉生产基地,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秸秆养畜示范区、林业科技开发试验示范区和五大蔬菜产区之一,是中国银杏之乡、苹果之乡,全国四大胶合板加工基地之一,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

徐州历史

徐州古称彭城,已有5000多年文明史。帝尧时建大彭氏国。徐州有2600多年建城史,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夏禹治水时,把全国疆域分为九州,徐州即为九州之一。当时“徐州”只是作为一个自然经济区域的名称,彭城邑成为这一区域的中心城市。
帝尧时彭祖建大彭氏国,彭城因而得名。夏商时期,大彭氏国很强盛,曾为五霸之一。传说大彭氏国的创始人彭祖活了800岁,是中国烹饪和气功的创始人。彭祖在历史上影响很大,曾被孔子推崇备至,也被道家奉为奠基人之一。彭祖的饮食养生之道,对以后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彭城为宋邑,徐国国都、楚国国都。秦汉之际,西楚霸王项羽建都彭城。彭城还是西汉、东汉、三国时曹魏和西晋等三朝封国的国都,长达500多年。从这里走出的布衣皇帝汉高祖刘邦则一统天下,开创了历史上辉煌的汉王朝。西汉时期,彭城为刘氏同姓王的重要封国——楚国和彭城国。东汉末年,曹操迁徐州刺史治彭城,始称徐州。
徐州又有“千年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誉。
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劳作。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
春秋战国时,彭城属宋,后归楚,秦统一后设彭城县。
楚汉时,西楚霸王建都彭城。西汉设彭城郡,东汉设彭城国、建都彭城。
东汉时,州名。辖郡、国五,县六十二。治所郯县,在今山东都城县。汉末移治下邳,在今江苏邳县东。三国曹魏移治彭城,即今江苏徐州。辖境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北及山东南部地区。
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
魏晋南北朝各代曾设彭城国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时设徐州,后改彭城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与彭城郡名称多次互易,中后期徐州为节度使驻地。
五代时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领7县。
宋、元两朝都置徐州,隶属和辖领变化较频。
明初徐州曾直隶京师,后属南京。
清初,徐州先后为江南省和江苏省所属直隶州,雍正末年升为徐州府,辖领1州7县。
民国初,府废,徐州府地附郭铜山县,后曾设徐海道,治所在铜山(徐州)。
日伪时由铜山县析置徐州市,曾为伪淮海省省会。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属江苏
1949年因江苏省尚未完全解放,徐州市暂由山东省代管。
1953年1月徐州市正式划归江苏省直辖
徐州市现下辖丰县、沛县、铜山县、睢宁县四县,邳州市、新沂市二市,以及鼓楼区、云龙区、贾汪区、泉山区、九里区五区。2005年1月统计数据:面积11258.3平方千米(其中市辖区1037.7平方千米),人口916万(其中市辖区184万),辖5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4个县43个街道、114个镇,395个居委会、2280个村委会,其中市辖区共计43个街道、7个镇,268个居委会、156个村委会。

两汉文化
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也是其发迹之地。公元前206年4月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经过四年多楚汉战争,于公元前202年10月刘邦在定陶行皇帝礼,初都洛阳,后徙长安。此时,强大的汉王朝与西方的古罗马帝国遥相响应,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
两汉四百年间,徐州共有十三位楚王、五个彭城王,应有十八座王陵墓葬,其实还不仅如此,东汉时期,在现在的徐州行政区域内还分封过一个下邳国,有四位下邳王嬗递。这些国王的陵墓犹如地下宫殿般的华丽,国王生前喜好的珍玩和国库的积蓄,尽都填充于墓室中。徐州汉墓中的王陵墓葬,构成了徐州两汉文化的“三绝”之一。
徐州汉代十八陵经考古的有北洞山第二代楚王墓、狮子山第三代楚王陵、驮蓝山第四(五)代楚王陵、龟山第六代楚王墓、东洞山第八代楚王陵、土山东汉彭城王陵等。徐州西汉楚王陵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北洞山楚王陵、龟山楚王陵和狮子山楚王陵。以“精”“奇”“雄”各领风骚。被誉为徐州文化三绝之一的狮子山兵马俑,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繁多,显示出丰富的内容:有博袖长袍的官员俑、冠帻握兵器的卫士俑、执长器械的发辫俑、足登战靴和抱弩负弓的甲士俑等十余种。狮子山兵马俑既是汉代的艺术珍品,又是徐州作为军事重镇的历史见证,不仅对研究汉代雕塑艺术有极高的价值,对于研究汉代社会性生活、丧葬制度、军制战阵都有着同样的价值。
西汉时期徐州地区流行的是崖洞墓,东汉时期,墓葬形制发生了变化,盛行的是汉画像石墓。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礼堂里的雕刻壁画。汉画像石雕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徐州是中国汉画像石的集中分布地之一,目前徐州地区出土汉画像石700余块,收藏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的画像石500余块。徐汉画像石同苏州园林、南京六朝陵墓石雕,并称为“江苏文物三宝”。除汉墓、汉俑、汉画之外,徐州的两汉文物精品,在中国的两汉文化中也是独领风骚,引人嘱目,北洞山楚王陵出土的220余件彩俑;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铁铠甲、玉棺、玉豹;小龟山楚王墓出土的水晶带钓、刘注银、火山汉墓出土的银缕玉衣;土山汉墓出土的鎏金兽形砚;睢宁刘楼汉墓出土的铜牛灯等珍贵文物,皆属国宝。
“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徐州两汉文化景观中还有许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胜迹,诸如戏马台、泗水亭、霸王楼、歌风台、拔剑泉、子房祠、王陵母墓等,每处景点,都有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使人联想到的是楚汉战争的硝烟风云。戏马台的高台秋风,可使你概见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雄风;歌风台的大风歌古碑,能让你领略汉高祖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千古绝唱;子房祠的晨钟暮鼓,会令你对“张良吹箫散楚兵”的传说浮想联翩。所有这些,又为徐州的两汉文化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一位历史学家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研讨会上这样说:“象徐州这样的城市,荟萃两汉文化如此丰盛的内容,在中国的历史名城中是绝无仅有的。”
“两汉文化看徐州”名副其实

历史名人

古彭徐州,历史悠久,地杰人灵。龙飞之地,将相之乡。猛士如风,谋士如云;文人骚客,艺术大家。数不胜数;民族英雄,革命英烈,彪炳史册。

历代徐州籍的开国皇帝就有数人之多。 除刘邦外,南朝宋武帝刘裕,南唐烈祖李弁,南朝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丶后梁太祖朱全忠等都是徐州籍。
徐州籍的王侯将相更是层出不穷。刘姓诸侯王遍及汉朝各地,自不必细说。单就随刘邦征战功成丶裂土分封的异姓侯就有 20多人。如“五里三诸侯”的安国侯王陵、绛侯周勃、汝阴侯灌婴,萧何、曹参、昌、樊哙等。东汉末年,被誉为江东第一谋士的彭城人张昭。东晋骁将刘牢之,清初状元李蟠,清雍正重臣李卫……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徐州还哺育出一代代文人骚客、艺术大家。汉初彭城讽谏诗人韦孟,主持编写《淮南子》的淮南王刘安,西汉经学家丶目录学家丶文学家刘向,和刘向的儿子刘歆,东汉道教创始人张道陵,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南朝编著《世说新语》的刘义庆,写出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史通》的盛唐刘知几,在徐州度过了23个春秋,自称是其故园的大诗人白居易,同是唐朝最重要的诗人之一的刘禹锡,堪称一代词宗南唐后主李煜。“苏门四学士”之一陈师道,清初文学评论家张竹坡,被誉为画坛“江北第一人”的清末画家李兰,被称为“诗书画”三绝艺术家的清末民初教育家钱食芝,被誉为“民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张伯英,国画大师李可染,雕塑大师刘开渠。其他还有清史专家萧一山丶雕塑理论家王子云丶国画名家萧龙士丶人民音乐家马可丶“四小名旦”之一许翰英等等。

徐州千百年来,无数风流人物,群星荟萃,实在难以尽述。 以下仅介几位:

(1)、 彭祖

徐州古称彭城,肇源于彭祖。彭祖是黄帝的后裔。他是著名的老寿星,活了八百岁。善于导引气功养生,饮食及房中术。因善于烹调,被称为我国的烹饪鼻祖,是名副其实的我国的第一位厨师。据说他因烹调雉羹(鸡汤),进奉给尧帝受封而建立起大彭氏国。

(2)、 刘邦

徐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布衣皇帝汉高祖的故乡,刘邦出生颇有神话色彩,传说汉高祖之母避雨于桥遏龙而孕,其受娠地龙雾桥就在今天丰县城东北的梁楼村。汉高祖儿时避乱迁到沛城以北三里左右的地方落户。故当地有“丰生沛养汉高祖”的说法。
高祖十年,汉高祖亲征平叛而归,途经沛县故里,在沛宫大摆酒席,宴请父老乡亲。还挑选了一百二十名青少年,组成合唱团,以助酒兴。酒酣之时,汉高祖击筑高歌,自赋诗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儿童亦随之唱和。歌罢,高祖挥剑起舞,万分伤感。对沛县父老说:游子思故乡,我虽定都长安,但百年之后我的魂魄还要回归故里。
高祖离沛后,沛人为显扬帝威,请金石良匠将《大风歌》摹刻上石,并筑百尺高台,立碑于台上。《大风歌》碑相传为东汉蔡邕所书,历经两千余年的风风雨雨,流传至今。

(3)、 项羽与戏马台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年) 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公元前206年建都彭城,自立为西楚霸王,号令天下。在楚汉战争中,兵败垓下,自刎乌江。
戏马台,是徐州现存最早的古迹之一,公元前206年,项羽于城南里许的南山上,构筑崇台,以观戏马,故名戏马台。历代在台上营建了不少建筑物,诸如台头寺、三义庙、名宦祠、聚硅书院、耸翠山房、碑亭记等。

(4)、 刘向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徐州沛县)人。治《春秋谷梁传》。曾校阅皇家藏书,撰成《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所作《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绝大部分已亡佚。所著另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今存。又有《五经通义》,亦佚。刘向整理了《战国策》。

(5)、 张道陵

张道陵(生卒年不详)东汉著名宗教首领、道教创始人、教主。本名陵。沛国丰(今属徐州)人。曾为江州令,后客居蜀中,学道于鹤鸣山中,作道书二十四篇,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并聚徒传道。受其道者,出米五斗,其道称“五斗米道”,时人指其徒为“米贼”。卒后产衡、孙鲁等世世为教主,被后道家奉为“张天师”,其道又称“天师道”。

(6)、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等。白居易在徐州生活23年之久,把徐州当作了第2故乡,流传下最早的作品是《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诗中云:“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满怀着故乡情意。白居易留下不少与徐州有关的诗歌,如相和张仲素的三首《燕子楼诗》,《长相思二首》之一,《朱陈村》……

(7)、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其诗现存800余首。诗与柳宗元齐名,称“刘柳”;与白居易齐名,称“刘白”。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尝叙其诗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其诗善使事运典,托物寓意,以针砭时弊,抒写情怀。代表作如:《陋室铭》《秋词》…

(8)、 李煜

李煜(937-978) 名从嘉,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李煜即位时,南唐已为宋的属国。975年,宋军入金陵,俘后主,南唐灭。 降宋。宋太祖封为违命侯。后服宋太宗所赐牵机药而卒。史称为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在政治上是一个昏君,在文学上却是一个文学家,诗人,千古词宗。其主要成就在诗词上,与其父李璟皆工诗词书画,其词善以白描抒情,情感真切,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神秀。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如《长相思》,《浣溪沙》等。被俘后,比前期有很大突破,代表作有《虞美人》,《破阵子》,《浪淘沙》,《相见欢》等。

(9)、 苏东坡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苏洵的长子,苏辙的兄长,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曾任徐州太守,在徐州一年又十一月,为徐州人民做了不少好事,也写下了许多描绘徐州风土人情的名篇佳作。
黄楼,是900年前徐州知州苏轼率领徐州军民战胜洪水之后,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八月在徐州城东门之上建造的。除黄楼外,徐州还留有许多与苏东坡有关的古迹和动人的传说,有同样是治水工程的云龙湖苏堤;东坡酒醉而卧,如今刻满诗词题赋的“东坡石床”;苏轼与云龙山隐士张山人共饮抒怀的放鹤亭;得名于苏轼《快哉此风赋》的快哉亭;黄河故道中的“显红岛”,传说是“苏姑娘舍身跳水,红妆现于黄水”而来(意思是:洪水即将淹没城池,千钧一发,富豪乡绅欲逃,老百姓跟着逃跑,有巫士说要祭祀海神,征女子一人,苏东坡在徐州的义妹便纵身跃入水中不见踪影,只留身上红绸漂于水面。水即时退去数尺。纪念之修岛寄托思念)。所有这些,无不寄托了徐州人民对苏东坡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10)、 乾隆

乾隆执政六十年,共到徐州四次,都是南巡途中路过而逗留的。主要目的是“阅河”,即实地考察黄河水情和徐州的河防工程。
乾隆行宫位于风景秀丽的云龙山脚下,乾隆对行宫非常满意,亲自为行宫撰写了两副对联“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乾隆行宫的建筑在清末以后,大多因文革已毁,现存有大殿和东西配房各三楹坐落于云龙山脚下(徐州博物馆旁)。

(11)、 李可染

李可染(1907-1989),室名师牛堂,徐州市人。生前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可染先生的山水画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他不仅是画坛辛勤耕耘70余年的一代宗师,而且在艺术观念的开拓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作品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多有收藏。专集有《李可染画辑》、《李可染画集》等。

(12)、 马可

马可(1918-1976)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 江苏徐州人。一生写了二百多首(部)音乐作品,对中国现代音乐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中以歌曲《南泥湾》、《我们是民主青年》、《咱们工人有力量》、《吕梁山大合唱》,秧歌剧《夫妻识字》歌剧《周子山》(与张鲁、刘炽合作)、《白毛女》(与瞿维、张鲁、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结婚》,管弦乐《陕北组曲》等流传最为广泛。

旅游相关

四千多年的文明史为徐州留下了大量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宛如斜挂于历史苍穹中的璀璨星河。其中尤以“汉代三绝”--汉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为代表的两汉文化最为夺目。作为汉文化发源地,每年10月初,徐州将举办汉文化国际旅游节。自古徐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古有九里山古战场,今有淮海战役新遗迹。而以云龙山水、泉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中心的风景区兼有北雄南秀之美,美若西子,秀比江南,使徐州成为一个独具特色优秀的风景旅游胜地。

【两汉文化看徐州】
代表性景点/区:徐州汉文化景区(包括狮子山楚王陵,汉兵马俑),龟山汉墓,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茅村汉画像石墓,徐州博物馆,徐州汉城,沛县汉城等。

“秦唐看西安、明清看北京、两汉看徐州”。两汉400年间,徐州共有13位楚王、5位彭城王。城周围汉墓林立,已经出土发掘的汉墓有200多座,均是两汉的王侯、国戚的墓葬,丰富而宝贵的汉代文化遗产为中国国内所罕见。构造各异的汉墓、栩栩如生的汉画像石、惟妙惟肖的汉兵马俑,并称为“汉代三绝”。1995年“狮子山楚王陵”的发掘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被评为中国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墓内出土的玉棺、金缕玉衣,为世上稀有珍品,令人叹为观止。汉文化遗址在这里也是处处皆是。西汉一代楚王刘交墓,龟山楚襄王刘注墓,卧牛山楚王刘纡墓,东洞山楚王刘延寿墓等,都是以山为陵,坡凿通道,建筑地下宫,形成了巨大的地下宫殿群。除丰县汉皇祖陵外,徐州还有张良圮桥受书处和子房山,项羽的戏马台、范增墓、刘邦的拔剑泉、泗水亭等,汉文化遗迹多不胜举。

1)“三绝”之汉墓
徐州汉代十八陵经考古的有北洞山第二代楚王墓、狮子山第三代楚王陵、驮蓝山第四(五)代楚王陵、龟山第六代楚王墓、东洞山第八代楚王陵、土山东汉彭城王陵等。徐州西汉楚王陵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北洞山楚王陵、龟山汉墓和狮子山楚王陵。以“精”“奇”“雄”各领风骚。北洞山楚王陵出土的220余件彩俑;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铁铠甲、玉棺、玉豹;小龟山楚王墓出土的水晶带钓、刘注银印、火山汉墓出土的银缕玉衣;土山汉墓出土的鎏金兽形砚;睢宁刘楼汉墓出土的铜牛灯等珍贵文物,皆属国宝。

2)“三绝”之汉兵马俑
狮子山兵马俑,位于楚王陵西侧400米,是楚王陵园的一个组成部分,象征着卫戊楚王陵的部队。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繁多,显示出丰富的内容:有博袖长袍的官员俑、冠帻握兵器的卫士俑、执长器械的发辫俑、足登战靴和抱弩负弓的甲士俑等十余种。

3)“三绝”之汉画像石
汉画像石是汉代(BC206-AD220年)人们刻划在墓室、祠堂上带有鲜明主题的装饰石刻画。它生动地描绘了汉代社会的典章、衣食住行、神话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的依恋、死后的傺祀;徐州是中国汉画像石的集中分布地之一,目前徐州地区出土汉画像石700余块,收藏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的画像石500余块。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占地1万平方米,收藏珍品汉画像石350余块,由当代艺术大师李可染先生题写馆牌,于1989年10月1日建成开放。徐州汉画像石中的牛耕图、纺织图、九仕图、迎宾图、百戏图及八米长卷押囚图,堪称艺术珍品、镇馆之宝。
“徐州”为地级行政区,行政级别为正厅级。所属的省级行政区是“江苏”,行政级别为正部级。
本文标题: 徐州地方历代有哪50余次大规模征战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5140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果秦朝不是15年,而是延续了300年,一直坚持焚书政策,今天的中国会怎么样是先有海昏侯,后有海昏县,还是先有海昏县,后有海昏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