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说大明兴于东南,终于西北?导致大明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朱元璋在立国之后,传说曾经找过一个算命先生来算过大明的国运,...

明朝藩王所需供养巨大,为什么没在富裕的江南广设藩王,而在中部和北方的省份的财政已经捉襟见肘,在明后期

为啥说大明兴于东南,终于西北?导致大明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

朱元璋在立国之后,传说曾经找过一个算命先生来算过大明的国运,其测算的结果就是一句话:“兴于东南,终于西北。”这个故事,完全可以当作是后人依据明朝灭亡的事实,重新加工编写的,有点事后诸葛亮的感觉。虽然明朝的灭亡的确是西北地区的农民军造成的,但是西北地区的混乱由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应该是祸自东北。

明朝的历史,看似错综复杂,但是从大局上看,也很简单。明朝政府从南京建都开始,一直到崇祯在北京上吊自杀殉国,明朝政府所有的财政开支,只有一项,那就是军费。而在军费中,又以蓟辽地区的军费财政开支最大。

明朝是从蒙古人手中获得的政权,因此在面对蒙古问题上,一直是非常重视。而这种重视的根源就是宋朝,可以这样说,自始皇帝开国以来,哪怕是遇到永嘉之乱或者五代十国,中国历史上两次大的外敌入侵。即使是南渡长江,中原的正朔王朝也还一直存在。但是到了宋朝,在蒙古人的攻击下,就彻底的灭亡了。

北方的游牧民族第一次彻底的征服了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所有地域和人口,所谓的中原正朔王朝,也第一次彻底的消失了。也是因为这点,日本的学者才有:“崖山之后,再无中华”的说法的基础。

但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绝不是那样的脆弱的,蒙古人的治理手段相对于中原王朝的治理的差距还是很大。所以仅仅维持了九十多年,蒙古人就被明太祖赶回大草原去了。但是这种亡国痛苦,却始终深藏在明朝人的内心深处。(当初起义军的建立,就打着恢复宋朝的旗帜)

所以面对北方的游牧的民族,主要是蒙古人,明朝一直都视之为最大的威胁,大臣百姓连和蒙古人和谈的话都不敢说。因为这样的话,会很快让人想到宋朝的懦弱和无能。这也是为什么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时间内,始终给人很钢的感觉,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所以,明朝最后灭亡的原因,很多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但是总的来说,归结为三点。

其一,政策的摇摆不定,对于社会矛盾不理睬。其二,少数民族的政策混乱,甚至迫害,导致民族的矛盾加深。其三,核心思想不统一。

错误的实施政策,摇摆不定的战略方针

明朝的文官体质,可以说是自宋朝以后,实力最为强大的存在。在明朝,如果不是科举出身,是很难得到官职的。这样的政策,确定了政府和国家的稳定,也最大限度上的限制了武官的权利。

因此纵看宋朝和明朝,都几乎杜绝了国内武将的兵变,但是也最大的程度上限制了武将的发挥。一旦朝廷要动用兵力,都会让科举出生的人担任最高统领。

在明朝,也有内阁大学士巡视九边的传统,因此就可以看出,明朝几乎都将军权下放给文官。如果打仗的武将能遇到一个比较不错的文官,就是知道自己不懂,就安排懂得人去指挥,这也还算不错。但是一旦遇到一个不懂装懂,甚至刚愎自用瞎指挥的,那就彻底完蛋了。

比如关系到明朝存亡的萨尔浒之战,就是杨镐这样的不懂军事的文将指挥错误,导致明朝军队兵力分散,再加上此人心胸狭隘,公报私仇,使得大将刘挺深陷埋伏,最后全军覆没。

这样的弊病在明朝保持稳定的时候还不算突出,等到南明建立,南京小政府已经变成了弱势政权之后,这种弊端就更加突出。

这就是为什么到最后人们惊奇的发现,树立大旗反清复明的是原来要推翻明朝的农民军,而攻打大明,甚至逼死最后一个南明永历帝的将领和士兵,竟然都是大明原先的政府军。由此可见,明朝军队的矛盾和仇恨是多么尖锐。

九边的蓟辽地区,在明朝后期,也是承担战事和军事压力最大的地方。因此朝廷还特别设置了蓟辽总督这个位置,用来总督该地区的战事。这个官位,先后有三位将领担任,分别是熊廷弼,孙承宗,和袁崇焕。

这三个人,有勇有谋,从他们制定的方略来看,只要朝廷可以持续的和给予大力支持,几乎每一个都可以平定辽东。然而,此三人却都因为一些看似很不重要的一些问题,先后被杀的杀,被撤职的撤职,被凌迟的凌迟了。

对于专业人才的不保护,肆意的杀害,也直接导致再也没有人愿意站出来为朝廷分忧,因为就算干的不错,也会被上级肆意当做替罪羊,但是一旦干不好,可就完全没有活路了。

这样危险程度高且工作难度很大的职位,再也没有人感兴趣,甚至畏之入虎。这样的制度,能让将官打好战吗?

少数民族政策

明朝政府从万历开始就不断加税,为了维持军队的巨大开支。其实说白了,所谓的万历三大征,除了朝鲜之役之外,其余的两场战争,完全是因为明朝政府和当地的官员没有处理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导致了民变,最后演绎成了巨大的军事行动。大明朝廷不得不花费巨大的开支来应付这样的动乱,国库逐渐空虚,朝廷在没有办法给灾区的人们送去给养,从而出现西北地区大量的人口饿死,最后逼反百姓。

女真人之所以在辽东地区的崛起,最后反叛大明,也是因为明朝的傲慢和肆意的杀戮,使得辽东地区的满人和蒙古人都憎恨汉人,再加上高淮在辽东地区的倒行逆施,当时播州之役的大帅,内阁大学士李华龙被派遣到辽东地区慰问,辽东地区的各族人民就诉苦:

“臣尝备员辽抚,故今谏问辽事,其人泣而对曰:‘辽不可为矣。先辽阳城有四十七家,其家皆有数千之产,为淮搜索已尽,非死而徙,非徙而贫,无一家如故矣。”

从这里的一段话,就足以看出在当时,为了所谓的矿业税和各种税负,明朝的统治者以及他手下的人,是如何穷凶极恶的搜刮民脂。

所以在八旗建立之初,就有所谓的汉八旗,满八旗,以及蒙八旗。可以说,努尔哈赤几乎是最早实行了统一战线这样的思路,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并将这些民族的势力融入自己民族的血液。比如说,康熙的祖母,就是呼伦贝尔草原上的实力最强蒙古部落的公主,而康熙的母亲,就是汉八旗佟家的女儿。

再反观明朝的辽东总兵李成梁,屡屡与蒙古和满清作战,尤其捣巢、杀降等行为更会加重民族仇恨,像努尔哈赤的祖父和外族父,几乎都是被明军所斩杀。至于其他的,就更是不计其数。

核心思想不统一

可以这样说,核心思想的统一是一件非常关键的事情。在对于辽东地区的战术,明朝的内部一直争论不休。有人提议,稳打稳扎,一步一个脚印,休养生息,修建堡垒,积蓄兵力,储存器材,在稳步的收复失地,一点一点的消耗满清的兵力。毕竟,满清的绝对主力也就是六万人左右,只要依据这样的政策,满清肯定会被明朝慢慢的蚕食掉,恢复大明在辽东的统治。这个方法可以说是最稳妥,最靠谱,甚至最可以实现的。

然而朝廷对于这个最靠谱的做法却是众说纷纭,其中最大的反对原因就是花钱太多。几乎每年的军费要花三百五十万两在辽东地区。再加上其他的八边,整个的军费全部开支在五百五十万量左右。这样的开销,的确让国家有点受不了。

于是,速战速决论,就成为了当时讨论的热点。可是讨论时间时间久了,大家又发现,自从萨尔浒之战以后,朝廷已经派不出有足够实力的军队出战了。当时在辽东地区的关宁铁骑,也只剩下不到一万人左右,而就这样,这一万人中还要再分出去三千人调到西北去镇压农民起义。

所以能和满清的八旗打野战的军队也只有七千人左右。其他的军队,只能依靠明军的火炮和火铳,依靠城墙的屏障,才勉强可以击退满清。

这也可以解释,为啥三任蓟辽总督在任期间都会将不停的修筑城墙和堡垒当做重要的任务来督促。因为他们来到前线,心理就非常明白,明军已经腐朽到无法和满清的骑兵正面作战。要想改变这样的局面,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改变的。

蓟辽总督的最后一任有能力的长官袁崇焕,其实已经在慢慢的训练新的士兵,用来对抗满清的入侵,而训练的效果也是相当不错。这从他的锦宁大捷就可以完全看到,因为此战,袁崇焕竟然将人马拉出来,凭借火炮的掩护,敢于满清的骑兵正面对杠。相信如果再假以时日,一定能训练出像戚家军一样的军队。

但是,或许是袁崇焕的不幸,也是大明的不幸,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是一个有着严重心理疾病的人,他的刚愎自用,他的瞎指挥,他的焦躁以及喜欢推卸责任的毛病,终于将明朝最后翻盘的机会亲手摧毁掉,袁崇焕被杀,关外的所有土地全部丧失。

收不上税才是根本,别说什么藩王祸害,好好去看明朝藩王分布图,基本都是塞王,分到内地的很少,分到富裕地方的更少,像福王那样的明史上仅此一一列,蜀王,那是人家二百多年不绝嗣的后果。拿徐阶为例,他晚年退休,其家族吞并数个州县的土地,族人嚣张到杀人夺田,士绅集团才是土地兼并的祸首。明末藩王在册17个,宗室总人口二十几万,那和明黑说的百万宗室南辕北辙。
明史上黑万历矿税,收税太监嚣张跋扈的实际没几个,老实本分被士绅杀害的不少。比如明黑说的山西抗税按,说太监杀人夺田,当地县志和明史上记载的内容完全不一样,当地县志清楚写的当地地主买田不成,直接杀人夺田,然后勾结当地官员杀死万历矿税太监,然后上书万历矿税引起民愤,税监被杀。明史上著名江南抗税案,明黑完全无视明史记载,断章取义。明史上清楚写的税监未到苏州,先发通知让江南士绅自行查补税款,看清楚,是自行查补,不是抢收。江南士绅怎么干的?一夜之间平时欺压百姓的黑社会集团突然为民杀税官,当地官员都感其忠义,并对这群黑社会说你们杀人本官不能枉法,但我们会为你们立碑歌颂你们。吓得万历的税监躲在南京根本不敢南下。由于吃相特难看,当时的御史就吐槽这税监老实本分,本来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被南方这群士绅整的这太监不敢出门。又因不敢得罪南方士绅,所以御史把江苏官员上报的内容和自己观点一起上奏,结果明黑就截取这御史上奏的地方官员的解释。御史自己的观点被吃了。崇祯收不上税,只能加重北方税收,所以明朝灭亡了。明末的北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辽响等边防赋税,南方人却过着紫醉金迷的生活,去看看葡萄牙人当时多么羡慕南方人的生活水平,南方书生更是在青楼里义愤填膺喷朝政,大有我上我就行的本事。
因为朱元璋是在男方起兵,最后建立明朝,是被陕西人李自成给灭了。主要是明朝内部的腐败和崇祯能力有限,无法挽回局面。
这是根据大明王朝的起源与灭亡所总结的,根本的原因是内部出现了矛盾,和当时的气候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俗话说,多子多福,对于明朝成员来说,皇室扩张是好事,但对于老百姓来说,这绝对是一场灾难。 这意味着每个普通人的负担一次又一次地增加。 太子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宫殿的增加,圈地的扩大。 世界上最好的土地越来越集中在王室手中。 明朝中叶以后,全国人均土地持续下降,而皇室占用的土地却迅速扩大。

明代藩王只能在当地活动,他们的生活真的很惬意吗?

一句话形容明朝藩王:朱元璋和朱棣把他们当猪养,结果他们被李自成当猪宰。

在关心子女上,朱元璋是个典型的暴发户,自己以前过过苦日子,便生怕子孙后代也过苦日子,于是恨不得倾其所有给予子孙后代物资享受。

朱元璋给官员开史上最低的俸禄,却给藩王们史上最优厚的待遇。

在明代,一位正一品官员的俸禄,也不过月俸八十七石,反观藩王,亲王禄米岁支五万石,是一品大员的50倍!此外,每年还赏赐亲王钞二万五千贯。

亲王不仅享有极其丰厚的俸禄,而且拥有许多政治、经济上的特权,比如:

公侯大臣无论品级多高、资历多深,见到亲王都要“伏而拜谒”;

藩王无须向朝廷缴税,甚至可以在地方收税、鱼课、盐店;

宗室不受地方法律管治,而皇帝又常常偏袒宗室,所以宗室子弟只要不造反,几乎可以为所欲为,甚至其管家都敢狗仗“朱”势,殴打布政使这样的地方大员。

那么,其他朝代又是如何对待藩王与大臣的呢?我们以唐代为例。

经济上:唐代藩王和大臣都有永业田,亲王是100顷,正一品大臣是60顷,亲王的永业田只比一品大臣多0.4倍。值得一提的是,郡王的永业田只有50顷,比正一品大臣还少10顷。

政治上:亲王的地位自然高于大臣,但是,唐代三品以上大员,见到亲王绝不需要像明朝大臣那样“伏而拜谒”,只需礼节性地作揖便可,亲王也有必要回礼。三品以下大臣,也不需要如此卑微,只不过,当他们坐车遇到亲王时,需要下车行礼(坐在车上行礼显得没礼貌,但三品以上官员可以这样“没礼貌”)。

朱元璋对“朱子朱孙”的过度厚待,连明朝人也忍不住吐槽,“我朝亲亲之恩,可谓无所不用,其厚远过前代矣(不是过,是远过)。”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没有追求的人,在明代做藩王,无疑是非常惬意的。

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比较有追求的人,尤其是在政治上有抱负,或者想成为大明王朝的马总,就会非常痛苦。

首先,朱棣靖难后,为防止藩王有样学样,将藩王的活动范围限制在城内,使其严重缺乏自由。

其次,朱元璋曾规定,明朝宗室子弟不许参加四民之业(士农工商)。大概朱元璋觉得,朱子朱孙们都高人一等,如果参加四民之业,岂不是自降身份?还怎么体现出自己的高贵血统?

四民之业涵盖了明代的绝大多数工作岗位,不许参加四民之业,换句话说,等于不许参加工作,然后朱元璋又给予宗室子弟丰厚的俸禄,保证其吃喝不愁,这难道不是把朱子朱孙们当猪养吗?

朱元璋这个老农民,即使当了皇帝,还是老农民的思维,他觉得,一个人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比衣食无忧、每日大鱼大肉更让人幸福?他从未认真考虑过,他的子孙后代是人,不是猪,也有精神追求,也有理想抱负。

因为被剥夺了理想,朱元璋的子孙们只能通过放纵欲望来追求生活的快感。最典型的就是沉迷酒色,大肆生孩子。

据王世贞的《皇明盛事》记载,庆成王朱钟镒儿子多达100人,除长子世袭封王位外,其余99人都封镇国将军。每次家族聚会,同父兄弟之间竟不能尽识。

宗室疯狂生孩子,使得明朝宗室人口急剧增加,给明朝带来了沉重的财政压力。要知道,这些朱子朱孙们都是由朝廷供养。

据史料记载,明代中期,山西地方财政收入为152万石,而山西宗室每年消耗的俸禄为312万石;河南年财政收入为84万石,而需要供给宗室的是192万石。一个地方的财政收入,居然连宗室的俸禄都无法供给,朱元璋的后代们鲸吞大明王朝的财富到了何等地步!

其实,明朝普通宗室固然需要依靠俸禄生活,但藩王们完全不必要,因为他们拥有广大的庄田。以福王朱常洵为例,其庄田多达数万顷(不是数万亩,是数万顷,他爹万历一次便赐给他2万顷。这真让唐代亲王望尘莫及)。可是,他们往往贪得无厌,还要大肆霸占百姓的良田。

宗室给朝廷带来的巨大朝政压力,毋庸置疑,最终都转移到百姓头上。仅凭这一点,大明百姓便“苦藩王久矣”。更何况,藩王们对百姓之恶,罄竹难书,霸占田产、强抢民女、杀人越货、垄断商业等劣迹史不绝书。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后,积怨已深的百姓对明朝宗室展开疯狂的报复,比如李自成义军将作恶多端的福王朱常洵扔进大锅,和鹿肉一块煮成一道菜——福禄宴,作为义军们的晚餐。

此举尽管很残忍,但是,百姓们无不拍手称快,可见明朝百姓对这些混蛋藩王的愤怒有多深!

据学者统计,明末宗室人数已经突破百万,但是,清朝建立后,所能统计到的明朝宗室人数却不多。这是为何?一是一部分宗室子弟为躲避战乱,避免被报复,已经隐姓埋名;二是有相当于部分宗室已经被李自成义军屠杀。

其实,明代藩王固然作恶多端,但也不是所有藩王都是混蛋,宗室子弟就更非如此。事实上,许多宗室子弟甚至挺可怜的,由于与皇室关系很疏远,微薄的俸禄不足以支撑其生活,却又不能参加四民之业,所以过得非常穷困潦倒。

朱元璋厚养子孙的政策,不仅拖垮了大明王朝,也害惨了后代子孙。

明朝藩王制度 明朝藩王制度是怎样的呢

1、宗藩制度是中国封建时代甲天下的必然产物,皇帝为了防止国家大宝落入他人之手,往往将自己的子孙分封为王,出镇各地,依靠他们对地方进行监督。

2、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定制封藩,他分封了24个诸侯王,遍布全国各地,在此同时,朱元璋又对诸侯王的各种待遇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定,这些规定为后世所遵循,形成了宗藩制度。

3、而根据制度规定,诸侯王享有优厚的政治、经济待遇,宗藩制度逐渐将宗室们变成了一个寄生阶层,整日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

4、虽然明成祖朱棣整顿过宗藩,禁止了其参与政治、军事的权力,但宗藩得到的,是经济特权的膨胀。随着时间的推移,宗室人口每隔30年就要翻一番,当初朱元璋朱棣们恐怕都没有想到,老朱家子孙未来会这么兴旺,而出生一个宗室,朝廷就要提供一份终身的岁禄,人口翻番,宗藩岁禄也就成倍增长,成为明朝廷不堪忍受的重负。

5、到了嘉靖初年时候,宗室人口基数已在十余万以上,这是一个恐怖的数字,而且还在不断滚雪球,再滚上几十年,大明朝的经济就要提前破产了。

6、明世宗朱厚熜虽则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宗藩的开支已经占到了国家财政支出的最大头,然而他自己也是以藩王身份入继大统的,打铁还需自身硬,在这件事上,虽然他有心改革,但总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但也到了不动不行的地步。

7、不得已,朱厚熜只得取个折中的办法,命令大臣拟定条款,审阅后下诏颁行,是为《宗藩条例》,通过限制妻妾的数量来抑制宗室人口的急剧上升,同时减少一部分宗禄。虽说效果有限,但毕竟也算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限制,也为万历时期制定《宗藩要例》奠定了基础。

8、然而,有明一朝,宗藩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所采取的改革也都只是修修补补,明朝行将灭亡之际,朝廷已经一穷二白,实质性破产之际,地方藩王也没有肯拿自己钱财出来补贴军费,反而便宜了李自成等农民军。可以说,宗藩制度,对明朝是有害无益。

明朝末年时期藩王们为何没能撑起明朝的半边天?

我来说下个人的看法。

明王朝刚建立时,朱元璋曾分封诸子为王,希望他们能够拱卫天子、稳定朱家天下。然而,结果却并非如此,到了明朝末年,藩王们没能为皇帝分忧,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明王朝倾覆。

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藩王们早已没有实权,等同于高级囚徒

明代藩王们的风光时代是朱元璋时期,当时藩王不仅可以组建数量庞大的卫队,还有几位藩王担任守卫边疆的重担。其中,晋王、燕王各自统兵十余万人,还有同样在北方的还有宁王等人。

他们一起主导了洪武后期,明王朝北方边疆的对外战争,这也没办法,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早已不放心将军队交由勋贵们统领。

然而,由于太子朱标早逝,朱元璋驾崩之后,使得藩王与新皇帝朱允炆矛盾渐深,最终,导致燕王朱棣发起了“靖难之役”。随着朱棣夺取帝位,明王朝对于藩王们进行了更进一步和限制,防止他们有效仿的机会。这就导致藩王们如同囚徒一样被朝廷看管,长期如此,早已荒废。

到了明末之时,藩王们面对时代洪流,自己都难以保全,更别说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了。

其次,朝廷供养藩王的措施,使得诸藩王难有成才之人

朱元璋自己出身贫苦,当他成为皇帝之后,为了后代子孙不再受苦,为他们准备了极高的爵位和俸禄,并且世袭罔替。当藩王们不再为生存而担忧之后,多数在自己的封地内肆意妄为,没有生活的磨砺,他们都难以成才。

尤其是明王朝末年,天下动荡,只有一位经世大才之人才能挽救明王朝,但,朱元璋数十万的后世子孙始终没能站出一位这样的人。最终,明思宗朱由检不得不覆面殉国,明王朝成为了历史。

综上所述,朝廷对藩王的限制和藩王们难以成长、成才,最终到了明末之时,宗室难有人站出,只能眼看着王朝倾覆。

主要是因为当时在明朝末期的时候,潘王们他们各自都有各自的打算,而且也是不愿意继续为朝天卖命了,所以没有撑起半边天。
明朝末年时期藩王们根本就没有多大的实力,他们都已经被削藩了,只能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没有能撑起明朝半边天的能力
虽然那个时候明朝的实力不是特别强,但是明朝的君主还是实施了很多削藩的政策,所以藩王们根本不可能撑起明朝的半边天。
那是因为他们都有着一定的兵力,但是他们都没有任何的野心,其次也是因为多年没有战争已经放松了。

明朝时期,江苏地区为什么没有藩王?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明太祖朱元璋设置藩国的初衷是什么。朱元璋给出的理由是:“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看上去有些啰嗦,总结起来实际上就八个字“众建藩屏、以卫王室”。明初的藩王不仅有屏藩京师的职责,封国位于边疆地区的藩王还兼具守土戍边的职责。简单说就是,设置藩国实际上就是为了保卫王室、保卫京师。


那么,王室、京师在哪里?南京。朱元璋开元建国之后,定都应天府(南京),同时将其老家升格为中都凤阳府,并且将现在江苏省和安徽省的绝大部分地域纳入直隶地区范围之内。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虽然皇帝不在南京了。但是,南京原有的京师地位和六部并没有废除。实际上,明朝实行的是两京制,南京名义上仍然是京师,只是重要性较北京要低一些。因此,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在北京地区设立北直隶的同时,将原南京地区由直隶更名为南直隶。


何为直隶,直接隶属中央、隶属皇帝之意。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如果把明朝的藩国比作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那么,南北直隶相当于就是周天子的直属领地。当然,制度根本不同,二者实际上并不存在可比性,但大致是这么个意思。既然南北直隶是明朝皇帝的直属领地,又怎么可能再在这一地域设置藩国呢?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明朝时,江苏地区的经济地位已经和现代差不多了,处于全国的顶层。将藩国设置于江苏地区,无疑会使得藩王的实力大增。要知道,明初的藩王可不是后来锦衣玉食的囚徒,如此设置必然会增加对于皇权、皇位的威胁。更何况,江苏地区还紧邻京师南京。朱元璋分封建藩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让儿子们远离京师,避免诸子争宠夺嫡。又怎么可能在京师附近设置藩国呢?“靖难”之后,鉴于朱棣以藩王身份武力夺位的历史,朱棣本人及其之后的明朝皇帝大肆削弱藩王实力,就更加不会将藩王分封于南直隶地区了。


周王:明太祖子,初封为吴王,建国于浙江钱塘府,后改封为周王,建国于北宋故都河南开封府。朱元璋时南京为首都,自然不会在周边封王。迁都后,南京仍作为第二国都存在,六部监察一应俱全,管理南方。控制南京就控制了南方,封在周边造反了怎么办?江浙地区一直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肯迪不会分出去的。
因为江苏地区,距离南京也就明朝早期首都很近,所以没有设置藩王,加上江苏是明朝重要的税收来源之地。
因为江苏地区是明朝重要的财政收入之地,如果分给了藩王,朝廷的收入就锐减了,所以不会这样做。
因为江苏地区属于税收重地,由朝廷进行直接管辖,肯定没有藩王存在的。
本文标题: 明朝藩王所需供养巨大,为什么没在富裕的江南广设藩王,而在中部和北方的省份的财政已经捉襟见肘,在明后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5092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古代战乱造成大量男性死亡,社会上的大量寡妇又是如何解决性需求的假如高起潜杨嗣昌没有在戊寅之变分卢象升的兵百般打压卢象升,卢象升能成功痛击清军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