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项羽的政治才能

发布时间: 2022-11-14 13:00:1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5

对项羽的评价如何评价项羽1、对项羽的评价:对于项羽的评价,其中最著名的恐怕要数南宋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她曾有诗作:“生当作人杰,...

如何评价项羽的政治才能

对项羽的评价如何评价项羽

1、对项羽的评价:对于项羽的评价,其中最著名的恐怕要数南宋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她曾有诗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在李清照看来,项羽活着的时候,是人中之龙凤,就算是死了,他也是鬼中的大英雄,这是对项羽评价中非常高的。
2、当然除了李清照等人对项羽的高度赞扬之外,也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做诗词贬低项羽。当然在军事上非常有才华的项羽在政治上却是非常的幼稚的,为人处世全凭心情,听不进去谋臣的劝谏,刚愎自用。
3、韩信曾经在说项羽妇人之仁的时候,这样说过,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说话和气,属下病了,他流着泪去送饭;但是派人去打仗,别人有了战功该封官授爵时,他却把印拿在手里迟迟不给,直到印章被玩弄得磨去棱角,还舍不得给别人;这种仁爱就是所谓的妇人之仁。
4、项羽是一个残暴之人,在入关的时候竟然屠杀了万秦国军队,使秦国上下没有人不恨他的。这样一个残暴之人怎么可能成就一番大事呢?他的失败是早晚注定的。
5、项羽是中国历史上集大成与大败两者之经验教训于一身的典型人物,颇值得后人借鉴。项羽的勇武史所罕见,真可谓是“力拔山兮气盖世”。他岁起兵,以勇不可挡、摧枯拉朽之势统帅天下诸侯,而一举灭秦。不但使敌军闻风丧胆,就是联臂作战的各路诸侯,亦被其神勇所震慑。以至在晋见他时,不由地拜伏于地,仰面坐“壁上观”。
6、此时的项羽威名达于极点。他自己也颇志得意满,遂自封为“西楚霸王”而主宰天下,并大封诸侯,此时距他单戈起事仅年余光景。如此威震天下,按说,项羽应该成就一代帝业,使天下太平。
7、然而,此后,在剿灭手下败将刘邦的过程中,虽然一直是屡战屡胜,但是,与韩信九里山一战时,却兵败而被困垓下,旋即落得个四面楚歌、军前别姬、落荒败北、乌江自刎的悲壮惨烈结局。年仅岁的项羽,如此暴起暴落,前后不过短短的五年。致使史圣司马迁在为他做《本纪》之后,发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感慨“何兴之暴也!”对此,许多后人也发出了这样的历史疑问——“何亡之速耶?
8、项羽是一位极富人格魅力的军事领袖,他善于激发士气,并且善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信条来鼓舞将士,这一点从他在巨鹿之战的统筹中就能看出来。他即兴发表煽动式演讲,为一只原本向心力不足的杂牌军注入了昂扬、团结的士气,众将士拧成一股绳,在敌我实力相当悬殊的条件下,以少胜多打赢了战争。
9、当然,拥有这样才能的人的性格中,通常也会夹杂一些孩子气、单纯和蔑视一切的高傲,而往往正是这样才有足够的激情来点燃自己,同时也振奋别人。

项羽被称为西楚霸王,但是正史中对项羽的评价是怎样的?

自古以来人们对楚霸王项羽褒贬不一,有人称他为“人杰,鬼雄”,也有人称他为“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我则称他为“‘近古以来未尝有’的武夫”。

项羽力拔山、气盖世、古今未有,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伟大的功绩,这样一个英雄豪杰在政治上却极为幼稚,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烧杀破坏,以至丧失民心,终军败身亡。

在刘邦和项羽的形象对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出,项羽从小就有雄心大志,而刘邦年轻时是好吃懒做的酒色之徒;起义以后,项羽英勇善战,身先士卒,对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更有破釜沉舟的勇气,而刘邦表现为一个胆小鬼,极端个人主义者,为自己逃生,六亲不认,把子女三次推堕车下。项羽最主要的性格特点是坦然直率,而刘邦的性格特点是狡猾诬赖。从另一方面看,项羽骄傲、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而刘邦比较虚心、豁达,善于采纳别人意见;在政治斗争上项羽非常幼稚,特别在鸿门宴上更是如此,对于一个敌将的放肆行为视而不见,更呼其为“壮士”且“赐之卮酒,赐之彘肩”相比之下,刘邦在政治斗争中老练,在宴会上不动声色,全力取得项羽的谅解;项羽不会用人,刘邦善于用人;项羽比较残暴,刘邦比他仁慈;项羽是军事人才,善斗力,彭城大战,带三万人把刘邦打败,而刘邦善斗智。

是的,霸王项羽确实让人怀念。他英雄一世,敢作敢为,这是真正的男子汉,铮铮铁骨,豪气冲天。“力拔山兮气盖世”,这是何等的豪迈!真乃盖世英雄,震古烁今,光照日月。英雄末路,他没有选择逃生,而是从容自刎。他演绎的那首《霸王别姬》成了千古绝唱,使得多少后来者扼腕叹息,唏嘘不止。

同众多卑微的灵魂相比,他虽败犹荣,虽死犹生!

对于项羽的评价,其中最著名的恐怕要数南宋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她曾有诗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在李清照看来,项羽活着的时候,是人中之龙凤,就算是死了,他也是鬼中的大英雄,这是对项羽评价中非常高的。

当然除了李清照等人对项羽的高度赞扬之外,也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做诗词贬低项羽。当然在军事上非常有才华的项羽在政治上却是非常的幼稚的,为人处世全凭心情,听不进去谋臣的劝谏,刚愎自用。

韩信曾经在说项羽妇人之仁的时候,这样说过,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说话和气,属下病了,他流着泪去送饭;但是派人去打仗,别人有了战功该封官授爵时,他却把印拿在手里迟迟不给,直到印章被玩弄得磨去棱角,还舍不得给别人;这种仁爱就是所谓的妇人之仁。

项羽是一个残暴之人,在入关的时候竟然屠杀了20万秦国军队,使秦国上下没有人不恨他的。这样一个残暴之人怎么可能成就一番大事呢?他的失败是早晚注定的。

羽是中国历史上集大成与大败两者之经验教训于一身的典型人物,颇值得后人借鉴。项羽的勇武史所罕见,真可谓是“力拔山兮气盖世”。他26岁起兵,以勇不可挡、摧枯拉朽之势统帅天下诸侯,而一举灭秦。不但使敌军闻风丧胆,就是联臂作战的各路诸侯,亦被其神勇所震慑。以至在晋见他时,不由地拜伏于地,仰面坐“壁上观”。

此时的项羽威名达于极点。他自己也颇志得意满,遂自封为“西楚霸王”而主宰天下,并大封诸侯,此时距他单戈起事仅年余光景。如此威震天下,按说,项羽应该成就一代帝业,使天下太平。

然而,此后,在剿灭手下败将刘邦的过程中,虽然一直是屡战屡胜,但是,与韩信九里山一战时,却兵败而被困垓下,旋即落得个四面楚歌、军前别姬、落荒败北、乌江自刎的悲壮惨烈结局。年仅31岁的项羽,如此暴起暴落,前后不过短短的五年。致使史圣司马迁在为他做《本纪》之后,发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感慨“何兴之暴也!”对此,许多后人也发出了这样的历史疑问——“何亡之速耶?

项羽是一位极富人格魅力的军事领袖,他善于激发士气,并且善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信条来鼓舞将士,这一点从他在巨鹿之战的统筹中就能看出来。他即兴发表煽动式演讲,为一只原本向心力不足的杂牌军注入了昂扬、团结的士气,众将士拧成一股绳,在敌我实力相当悬殊的条件下,以少胜多打赢了战争。

当然,拥有这样才能的人的性格中,通常也会夹杂一些孩子气、单纯和蔑视一切的高傲,而往往正是这样才有足够的激情来点燃自己,同时也振奋别人。

扩展资料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项氏,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羽一生,既有着华夏冷兵器史上最强悍的勇武、更有着华夏古代战争史上顶尖的战术指挥能力,是起兵三年就推翻秦帝国的首功之人,亦是巨鹿之战、彭城之战两场历史上兵力悬殊以少胜多战役的指挥者,竟需要历史上最出色的一群不世英杰,组团围攻,方能将他击败。“英”到了极致,“雄”亦到了极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项羽

我眼里的项羽
李清 照有诗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从古至今,人们对项羽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如说他有勇无谋,没有政治头脑和眼光,妇人之仁。也有说他重情重义,光明磊落,君子之度。 在我的眼里,项羽是一位英雄。纵观这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英雄人物一生,抛开他的英雄气概不谈,我们也无不为他的魅力人格所赞叹,在当时那个人人谋富贵,人人谋利益的历史环境下,项羽便是一颗璀璨的明星。他是那么的光彩夺目,那么的鹤立鸡群。他的英雄和君子形象。恰恰烘托了刘邦的无赖和小人模样。
在我的眼里,项羽他重情重义,光明磊落。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时,只要他阻止项伯“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只要他一个手势,甚至是一个动作,就能杀刘邦于宴上。但是他没有,这不是因为他不知道放虎归山的危害,而是他想与刘邦光明正大的决一雌雄罢了。这不是妇人之仁,而是君子之度。
在我的眼里,项羽最终虽然是失败了,但他并不是败给刘邦这种小人,败给这种无赖。而是败给了他自己的性格,败给了像张良、韩信、陈平这样的谋士。
在我的眼里,项羽并非是一个帝国的开创者或守业者。他残暴,但没有刘邦的阴险狡诈来的实用;他强悍,但没有刘邦手下多员虎将合起来、的力量强大;他出身高贵,也就少了市井之徒的谦卑和忍耐。
在我的眼里,项羽泪别虞姬,演绎这缠绵排侧的儿女情长。“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为了不拖累你而选择了自刎。当锋利的剑划过她雪白的脖子,项羽的你的眼里只有她散落的微笑,依旧倾国倾城。
项羽的一生贵在“情义”二字,起兵抗秦,心怀的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的大义;善待士卒,洋溢的是江湖人士的豪情;而那一段霸王别姬的佳话,则是催人泪下的儿女情长。
自古以来人们对楚霸王项羽褒贬不一,有人称他为“人杰,鬼雄”,也有人称他为“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我则称他为“‘近古以来未尝有’的武夫”。

项羽力拔山、气盖世、古今未有,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伟大的功绩,这样一个英雄豪杰在政治上却极为幼稚,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烧杀破坏,以至丧失民心,终军败身亡。

在刘邦和项羽的形象对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出,项羽从小就有雄心大志,而刘邦年轻时是好吃懒做的酒色之徒;起义以后,项羽英勇善战,身先士卒,对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更有破釜沉舟的勇气,而刘邦表现为一个胆小鬼,极端个人主义者,为自己逃生,六亲不认,把子女三次推堕车下。项羽最主要的性格特点是坦然直率,而刘邦的性格特点是狡猾诬赖。从另一方面看,项羽骄傲、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而刘邦比较虚心、豁达,善于采纳别人意见;在政治斗争上项羽非常幼稚,特别在鸿门宴上更是如此,对于一个敌将的放肆行为视而不见,更呼其为“壮士”且“赐之卮酒,赐之彘肩”相比之下,刘邦在政治斗争中老练,在宴会上不动声色,全力取得项羽的谅解;项羽不会用人,刘邦善于用人;项羽比较残暴,刘邦比他仁慈;项羽是军事人才,善斗力,彭城大战,带三万人把刘邦打败,而刘邦善斗智。是的,霸王项羽确实让人怀念。他英雄一世,敢作敢为,这是真正的男子汉,铮铮铁骨,豪气冲天。“力拔山兮气盖世”,这是何等的豪迈!真乃盖世英雄,震古烁今,光照日月。英雄末路,他没有选择逃生,而是从容自刎。他演绎的那首《霸王别姬》成了千古绝唱,使得多少后来者扼腕叹息,唏嘘不止。

同众多卑微的灵魂相比,他虽败犹荣,虽死犹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
我认为项羽是一个会体恤百姓,关心他人特别厉害的人。在最后的战争中,他让家中独子者,以及家小从军者,护送家眷离开。可见他不是一个不会体恤百姓的人。他选择死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他知道他不死。他如果回到江东,刘邦一定不会善罢甘休的。以刘邦的性格一定会把江东翻个底朝天。为了江苏的百姓他必须得死,不然,战争永远不会停止。江东的百姓永远不会安居乐业。他杀烧抢劫不是因为他的粗暴,因为他要报仇。在古代,你一定要为我报仇。这类的字眼很常见。他所有的不仅是国仇,还有家仇。他那样做仅是为了报仇。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只允许自己成功,不允许失败。失败一次也不可以,他不允许自己苟活,哪怕是死也会把自己的头,赠与他人。他知道刘邦成功的原因,但是他做不到。因为他做不到六亲不认,他有情有义。可见项羽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英雄。

如何评价项羽、刘邦、韩信的才能?刘邦打败项羽,与韩信有多大关系?

一、项羽的才能

项羽是秦末汉初的天才军事家,他的特点是有勇有谋、敢打硬仗、善于以少胜多,项羽一生大小七十多仗,除了垓下之战,无一场输过,就算是垓下之战,项羽也不是输在战场上,而是输在了政治上。

项羽个人武力超强,是中国历史上个人武力最强的武将,在史记中至少有2次记载,项羽一个人斩杀近百个敌人的事例,一次是项羽随项梁在会稽郡守府杀郡守,随后斩杀近百人,以一人之威,降服整个郡守府,一次是在项羽垓下之败后在逃亡的路上,项羽再一次斩杀追击他的汉军郎中骑兵近百人,一度让追兵不敢靠近。

项羽的这种武力是不可思议的,对于一个顶级武将来说,项羽的武力就代表了同时期甚至几千年中国历史的天花板,但是,太多人认为项羽是有一个有勇无谋的人,这是不正确的,我以两个例子来说明。

项羽一生最著名的两场战役,一个是巨鹿之战,另一个就是彭城之战,这两战都是谋略+勇猛取胜的,先说巨鹿之战,巨鹿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项羽的兵力是5万人,当时秦军在巨鹿战争共有40万,这是1比8的悬殊比例。

项羽是怎么打的呢?

1、破釜沉舟激发士气。

都知道韩信的背水列阵是激发手下士卒的士气,但项羽的破釜沉舟比韩信的背水列阵用得更早,也许当年韩信就看着项羽用这招,才学以致用,项羽的破釜沉舟就是彻底断绝自己的后路,激励所有士兵的斗志,这就是谋略。

2、独具慧眼攻击甬道。

光激励士气并不代表就能打胜仗,还要有正确的谋略,当时秦军共有40万人,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王离的20万长城军,包围了巨鹿城,另一部分是章邯的囚徒军,驻扎在巨鹿西南的棘原,两路秦军互为犄角。

就算项羽再勇猛善战,一个人能杀一百人,他也只有一个人,除非项羽手下的所有士兵能以一敌十,才能打赢这场战争,项羽经过研究观察之后,选择攻击了王离军与章邯军最薄弱的环节-甬道,章邯军是靠甬道来给王离军供应粮食的,项羽决定攻击甬道,切断王离军的粮食供应通道,重点打击王离军。

3、切断秦军粮草,猛攻秦军王离部,舍一打一。

事实上证明了项羽的选择是正确的,项羽切断了秦军甬道,然后章邯军的主力不断冲击项羽,竟然无法收复被切断的甬道,整个巨鹿之战中,就是这一仗项羽靠的是勇猛善战,打退了秦军一次次冲击,章邯居然看着项羽切断了甬道,然后毫无办法。

接下来王离军开始缺粮了,项羽分一部分继续把守甬道,另一部分兵力开始攻击王离军,王离军由于缺粮导致人心慌乱,很快被打得大败,然后围观的诸侯联军看到王离要败了,于是加入了战斗,彻底打挎了王离,王离的20万长城军就这样全军覆没。

王离一败,章邯也失去了屏障,率领20万秦军投降了项羽,项羽取得了巨鹿之战的全胜。

再讲一下彭城之战,彭城之战项羽采取的谋略是:以3万骑兵闪电突袭刘邦的中军指挥所,以意料不到的时间、空间、地点,发起了一场意想不到的战争,彻底打垮了刘邦的指挥系统,然后屠杀了刘邦的56万联军。

刘邦占领彭城后,把主力放在彭城的东北及北边防备项羽,项羽当时在齐地平叛,然后率领3万骑兵先从齐地南下,然后在彭城以北开始一路向西,注意项羽的方向,项羽一直向西绕到彭城的西边,再继续南下,率领3万骑兵到达了彭城的西边。

注意了,刘邦是从西边来的,现在项羽出现在彭城的西边,是不是难以想象?当时刘邦把主力集中彭城以北,结果成为了马其诺防线,没有任何意义,项羽出现在项羽西边,刘邦就算知道了,也来不及做出反应,56万人啊,光是调动手续就非常繁琐。

然后项羽等到天亮开始从西边攻击彭城,这里根本没有重兵,项羽轻易突破刘邦的防线,直冲刘邦的指挥所,冲垮了刘邦的指挥中枢,然后3万骑兵开始屠杀56万联军,刘邦大败,一路向西逃命,连老婆孩子都顾不了,项羽就这样打赢了彭城之战。

这一战双方兵力对比是1比18.7,项羽还是赢了,这就是谋略+勇猛,谁要是小看项羽的谋略,在战场上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无论是在反秦战争,还是在楚汉战争的战场中,项羽所向披靡,无往不利,这就是项羽的军事才能,是同时代的军事天花板,包括韩信,也远远不如项羽。

二、韩信的才能

韩信也是秦末汉初的天才军事家,仅次于项羽,他的特点是:用兵如神、谋略过人、善于以少胜多,但是韩信的以少胜多跟项羽是不一样的,韩信的所有战役都是谋略独特运用的结果,奇谋妙计辈出。

韩信真正开始参与楚汉战争是从彭城之战刘邦惨败后的京索之战开始的,韩信破魏,用的是声东击西之计,把疑兵大张旗鼓地放在明处,然后另派一支军队从暗处渡过黄河,直捣魏王豹的都城安邑,一战俘虏魏王豹。

韩信破赵,用的是背水一战,同样是以疑兵为主力,在河边列阵,另派出2000轻骑兵在赵军营寨边上埋伏,等赵军主力攻打韩信在河边列阵的主力,2000轻骑兵出动夺了赵军营寨,并插上汉军旗帜,等于赵军打累了回营,结果发现营寨中不是自己的旗帜,于是赵军惊恐,然后韩信率领河边的军队攻击赵军,营寨中的2000轻骑也出动攻击赵军,前后夹击之下,赵军全军覆没。

韩信破齐,用的偷袭之计,郦食其作为刘邦的使者,已经说服齐国投靠刘邦了,但是韩信在蒯通的劝说下,不顾郦食其的个人生命,发兵突袭齐国,齐军毫无防备,被韩信打得大败,就这样韩信打败齐国。

韩信败龙且,用的是半渡而击的谋略,韩信先在上游用沙袋堵住潍水,然后在下游与龙且交战,假装败退,渡过潍水逃走,龙且追击,然后韩信派人在上游拿掉堵水的沙袋,河水暴涨,淹没了龙且军,龙且被灌婴手下骑兵所杀,龙且的楚军大败,齐国也被平定。

韩信的确用兵如神,谋略过人,谋略一旦遇到了旗鼓相当的对手,就无法显示出威力,韩信想用谋略来对付项羽,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这就像司马懿用谋略来对付诸葛亮不会成功一样,但是对比项羽,韩信显然不是对手,主要有4个原因:

1、楚汉之战是刘邦在正面对抗项羽,韩信在北方扫清外围。

如果韩信的能力足够打败项羽的话,让韩信率领汉军主力与项羽对战不就行了,那楚汉战争不就提前结束了,但刘邦一方的战略安排却不是这样,让韩信在北方平定诸侯,由刘邦来对抗项羽。

说白了,韩信自己也没有能力和把握打败项羽,才能采取这种消耗项羽实力的打法,形成战略包围,才能打败项羽,这就是项羽不足以打败项羽的第一个理由。

2、彭城之战韩信的表现。

史书上没有韩信在彭城之战的任何记载,但可以推断出韩信与张良都在彭城,只不过当时的韩信虽然被刘邦拜了将,但是并没有被赋予独立的兵权,只是作为一个高级别的军事参谋跟随刘邦一起作战。

包括还定三秦也没有韩信率军作战的任何记载,而京索之战韩信就开始收集溃兵与楚军作战了,只有韩信在刘邦的溃兵中,才能如此迅速收拢溃兵与楚军作战,京索之战,韩信、灌婴以及萧何从关中发来的士兵一起挡住了楚军的进攻,阻止了楚军突破荥阳一线。

而在此之前的彭城之战,作为军事参谋的韩信同样没有预料到项羽的谋略,包括张良也是如此,都没有看明白项羽的战略,从这一点来说,项羽强于韩信。

3、垓下之战韩信的表现。

垓下之战韩信作为刘邦的前锋,率领30万人迎战项羽,结果首战韩信失利,后退,左右两侧的孔将军与费将军一起出兵才挡住了楚军,楚军连续作战,极度疲惫,于是失利,韩信再调对攻打楚军,楚军败退回营。

换句话说,垓下首战韩信面对项羽失败了,这是韩信在历史上与项羽唯一的一次对战,还是在占尽了优势的前提下,当时刘邦总兵有六七十万人,项羽才十万人,韩信靠着绝对优势勉强打败了项羽,这还是在项羽孤军奋战,没有援兵,没有粮食,没有补给的情况造成的,所以垓下之战,韩信胜之不武,他的能力比不上项羽。

4、项羽打的都是硬仗,对手强,相对来说,韩信对手较弱。

巨鹿之战,项羽是5万打败了40万秦军,而且秦军两个名将都被打败,一个王离,一个章邯,都是当世名将,尤其是章邯,在黄河以南横扫一切反秦义军,结果还是败在项羽手上。

彭城之战,项羽是3万打败了56万联军,项羽的对手是刘邦,刘邦的军事才能在秦末汉初是仅次项羽和韩信,排名第三的,而且刘邦军中还有张良、韩信等人,还是输了,这就是项羽的能力强。

韩信的对手呢?有魏王豹、代相夏说、赵国陈馀、齐王田广、楚将龙且,除了龙且有勇无谋之外,其他对手,没一个能打的,对手太弱,而且韩信以少胜多的战役都不如项羽打得漂亮,所以韩信的军事能力不如项羽。

三、刘邦的才能

刘邦是秦末汉初的天才政治家,他的特点是:胸襟宽广、志向远大、眼光超高、仁厚随和、善于识人、用人、管人、服人。

项羽第一次见秦始皇,说的是:我可以取而代之。刘邦第一次见秦始皇,说的是:大丈夫应该如此。这是项羽与刘邦的志向远大,只不过途径不同,一个想取而代之,一个想模仿成功。

彭城之战失败后,刘邦大手一挥地说道:谁能打败项羽,我把整个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分封给他。垓下之战前,韩信以封代理齐王为理由要挟刘邦,刘邦大手一挥,把代理二字给去掉了,直接给韩信封了个真齐王,明知道韩信是要挟,刘邦虽然心中不爽,但丝毫不影响他做出正确的决定,这是胸襟宽广、眼光超高。

白登之围前,娄敬劝刘邦不要轻敌冒进,刘邦不听,把娄敬关起来了,还说回来就收拾你,结果刘邦中了匈奴人诱敌之计,被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回来后,刘邦亲自给娄敬道歉,还给娄敬封侯加爵,这是刘邦的大度。

刘邦称帝后,有一次与戚夫人在一起,周昌求见,看到时机不对就退出了,结果刘邦追出来,骑到周昌的脖子上,对,你没看错,是骑在周昌的脖子上,问周昌道:你看我是怎么样的皇帝啊?周昌说:陛下就是夏桀、商纣一样的皇帝。刘邦丝毫不生气,反而哈哈大笑,更加敬畏周昌,这是刘邦的仁厚随和。

然而刘邦最大的特点就是:识人、用人、管人和服人。郦食其以长者身份求见刘邦,刘邦当时在洗脚,有些不恭敬,结果被郦食其一阵怼,刘邦发现郦食其是个人才,于是老老实实向郦食其道歉,并请教如何夺取天下,这是刘邦对人才的敬重。

韩信、陈平原本都是项羽手下的人,结果在项羽那里得不到重用,于是都投靠了刘邦,刘邦重用了他们,韩信直接被封了大将军,陈平则按原来在项羽那里的官职,不要以为这只是表面的封赏,实际上刘邦对人才是一个评判的,有一个识人的过程,只有各种人才才能得到重用。

韩信、张良、萧何三个人,都是独当一面的将相之才,但三个人都愿意死心踏地地跟着刘邦,为刘邦效命,这就是刘邦的个人魅力,刘邦是天生的用人高手与天才政治家,明朝的著名学者李贽评价刘邦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汉祖之神圣,尧以后一人也!四、刘邦是怎么打败项羽的?

刘邦打败项羽,主要有四个步骤:

1、用战略欺骗消除项羽的怀疑之心。

秦朝灭亡后,项羽是第一大势力,刘邦是第二大势力,刘邦无法跟项羽硬拼,因为实力不够,所以刘邦以战略来欺骗项羽,主动示弱,在鸿门宴上争取了项羽的原谅,刘邦被项羽封为汉中后,又在张良的建议下,烧毁了连接汉中与关中的栈道,以示永不进入关中,以此消除了项羽的部分戒备之心,为自己争取了战略空间与时间。

2、刘邦趁项羽陷入齐地,发动楚汉战争。

刘邦在汉中期间,得到了韩信,在萧何的大力举荐之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为刘邦分析了敌我形势,把项羽和三秦王的弱点分析给刘邦,让刘邦更有信心与项羽对抗,但很多人因此神话韩信,说没有韩信,刘邦就不可能出得了汉中,这是不对的。

首先,刘邦是一定要出汉中的,不论有没有战略,有没有韩信都会出汉中,刘邦的志向是统一天下,而不是当个汉中王,有韩信能提供谋略最好,没有韩信,也有张良,仍然会为刘邦提供谋略,张良在反秦之战中,协助刘邦一路打进关中,在楚汉之战中,张良又协助刘邦打败项羽,张良是刘邦的总战略规划师,垓下之战就是张良一手策划的,后面会讲到。

其次,刘邦在汉中的实力超过了项羽所分封的三秦王,刘邦是仅次于项羽的天下第二大势力,手下的兵力至少有十万人左右,再加上在汉中招了不少兵,还定三秦之战时,刘邦至少有20万大军,而对手三秦王的20万秦军早被项羽坑杀,都是后来招募的军队,实力不说,数量也不如刘邦,况且三秦王没有得到关中百姓的支持。

最后,在还定三秦之战和彭城之战中,《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没有韩信的任何参与记载,可见刘邦虽然拜韩信为大将军,但并没有让韩信领兵,而是继续考察韩信,让韩信充当参谋,还定三秦之战中,打败章邯的有郦商、曹参、樊哙、周勃等人,没有韩信。

史书上没有明修栈道与暗度陈仓,这是元朝的戏曲家虚构出来的,刘邦退入汉中的栈道是张良建议烧毁的,暗度陈仓这个计谋是赵衍提供给刘邦的,当时刘邦被章邯堵在陈仓,无法攻克,赵衍提供了一条绕到陈仓之后的小路,才前后夹击打败章邯,要不然刘邦根本拿不下陈仓,赵衍的功劳最大。

《史记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雍军塞陈,谒上,上计欲还,衍言从他道,道通。

3、刘邦在正面战场硬扛项羽,韩信在北方战场清除外围。

彭城之战后,张良给刘邦出了个下邑之谋,建议刘邦用好三个人,一是彭越,二是英布,三是韩信,所以刘邦派人联络彭越,暗中结盟,派人拉拢英布,脱离项羽,给韩信单独的兵权率军作战。刘邦听从了,一改败势,所以韩信才有在京索之战率军作战的记载,韩信从拜为大将军后一直当参谋到开始独自率军作战,这是刘邦在彭城之战失败后改变的战略。

如果刘邦在彭城之战中胜利了,他根本不会让韩信独自率军作战的,这就是刘邦的狡猾的一面,兵权在那个时代最为重要的资源,刘邦不会听萧何说韩信如何厉害,就把兵权交给韩信的,即使在后来韩信有独立的兵权,刘邦也是派出很多亲信跟随韩信。

这些人包括但不限于:曹参、灌婴、柴武、傅宽、孔将军、费将军、蔡寅、丁礼、丁复、吕马童。这些人都是很早就跟随刘邦,参与了反秦战争与楚汉战争,还是西汉功臣表143个列侯中的功臣,都是身经百战的将领。

楚汉战争正式开始后,刘邦所采用的战略是自己在正面战场与项羽对抗,韩信率军从北方开辟第二战线,为什么要这样选择?为何不让韩信与刘邦一起在正面对抗项羽,没别的,就是因为韩信也没法打败项羽,所以只能采用这样消耗的战略,这在上文讲过。

楚汉战争的关键就在于刘邦在正面不断地消耗项羽,因为刘邦有统一的大后方,有萧何这样独当一面的人才在管理,项羽呢?不仅没有萧何这样的人才管理后方,而且粮道时时受到彭越的骚扰,尽管在战术上刘邦不断被项羽打败,但在战略上,项羽从来没有攻入函谷关,实际在战略上,刘邦成功地挡住了项羽。

总有人嘲笑刘邦一生在打败仗,但没有几个人能看清楚天下的局势,刘邦采用的就是消耗战,以实力来消耗项羽,打仗打的就是实力,打的就是人口、粮食、物资,所以打到最后,项羽没实力消耗了,所以只能跟刘邦签署暂时和平的鸿沟协议,这可不是项羽的风格,但现实就是如此。

韩信开辟的北方战绩对于刘邦战胜项羽,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主要作用,因为北方的魏国、代国、赵国、齐国就是墙头草,对于楚汉之战,他们只会看着,谁赢就投靠谁,不用韩信收拾,这些人也影响不了大局。

而且韩信破坏了刘邦的战略,在郦食其说服齐国之际,偷袭齐国,害死了郦食其,要不然垓下之战还有齐国参与围攻项羽,齐国与项羽本来就是死敌,结果被韩信促成了联盟,刘邦被迫派出大量兵力支援韩信在齐国的战争,也就是韩信打败了龙且,才回到之前的局面,要是没打败龙且,韩信就破坏了刘邦的大战略。

4、垓下之战

垓下之战的总策划人是张良,鸿沟协议后,张良劝刘邦撕毁协议,追击项羽,然后征调天下军队围攻项羽,只有两个人不来,一个是韩信,另一个就是彭城,彭越是独立的势力,只要刘邦封王封地就会来的,这个不奇怪,但韩信作为刘邦的手下居然不来,刘邦生气了,为了大局,只能被迫同意。

韩信这是以个人利益来要挟天下局势,但最终韩信还是来了,在垓下之战中,韩信是前锋,率领30万军队在正面对抗项羽,孔将军在左,费将军在右,刘邦在韩信身后,是中军,刘邦的身后是周勃和柴将军,作为预备队。

《史记 高祖本纪》: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後。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韩信首先出战,被项羽打败,向后退却,然后孔将军与费将军出击,楚兵作战不利,十万疲惫之师打成这样,算很厉害了,然后韩信再出战,大败楚军,当天晚上,项羽听到营外四面楚歌,然后率领800人突围逃走,最后在乌江边自杀。

历史上没有十面埋伏,这是虚构的,四面楚歌倒是真实存在的,但并不是韩信的谋略,是谁的谋略,史书并没有记载。

从整个过程来看,刘邦打败项羽,靠的是政治能力与综合能力,刘邦并非单纯跟项羽打仗,而是在进行战略包围,韩信在为刘邦夺取天下中所取得的战绩甚至不如张良和萧何,萧何在后方提供了无数的兵员、粮草、器械,刘邦打了败仗,但从来没有被打倒,这是刘邦一次次能满血复活的原因,也是刘邦把萧何列为第一功臣的原因。

张良在整个战争中一直为刘邦谋划,堪称战略大师,刘邦夺取天下的大战略全是张良策划的,这是运筹帷幄的能力,战略正确了,战术错了,最后胜利的还是刘邦,所以张良是刘邦夺取天下的第二大功臣。

韩信自然就是刘邦夺取天下的第三功臣,总有人说没有韩信,刘邦就无法夺取天下,这是无稽之谈,刘邦政权中最重要的是刘邦,只要刘邦活着,后方有实力,身边有谋士,前线有将领,刘邦政权就能成功,没有韩信,还有无数将领存在,功臣表上可有143个列侯,绝大多数人都是靠战功获取的。

他们三个人的才能都是比较高的,非常有才能,刘邦能够打败项羽跟韩信的关系是特别大的,就是因为周围有韩信的帮助,所以才能够打败。
他们三个人的才能都是非常强大的,只是互相克制而已,刘邦能打败项羽,主要还是因为有韩信的帮助,韩信用兵非常厉害。
项羽是一个非常勇猛的人,但是他非常的刚愎自用,刘邦性格方面有一些缺陷,但是他可以知人善用,韩信确实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但是他非常的胆小。刘邦可以取得胜利和韩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刘邦,项羽,韩信都是当时的枭雄。韩信是刘邦的军师,在作战方面给予其足够的帮助。而项羽作为年轻的主帅,有些刚愎自用。

如何评价刘邦和项羽的功过呢?

先说项羽,首先他是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但他不是个武夫,而是个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的代表人物。

秦末,章邯与王离带领的四十万秦军主力,吓得赵王歇不敢动弹。项羽以“破釜沉舟”的魄力和勇气,带领着部队与他们展开决战。楚军在项羽的带领下,个个以一当十,诸侯只敢做壁上观而不敢出手救援。最后一连九战,活捉王离,降了章邯。

如果不是项羽以惊人的勇气和战力,迅速打垮秦军主力,这几十万训练有素的部队给各路起义军造成的伤亡,将是不可估量的。正是秦军主力的消亡,极大的加快了秦国的灭亡和新王朝的诞生。黎民百姓少受几年兵灾,也是莫大功德。

但是项羽的政治智慧不够。这等不世之功后,他首先分封诸侯。当时,他们名义上还奉楚怀王之孙熊心为主(也叫楚怀王),但分封之另出项羽,名不正言不顺。而且项羽完全根据喜好和亲疏来决定分封名分的属地,导致很多人这里对他形态不满,种下隐患。

所以,项羽对结束秦朝乱世所立之功,不容抹杀。但霸王更适合做一位将军和统帅,而不是帝王。


再说刘邦。很多人真的不喜欢刘邦的“痞子气”,“游手好闲”、“无赖”这些词都毫不吝啬的给了他。带兵常打败战,只会逃跑,不知怎么就坐了天下。其实刘邦最大的好处就是搞的清楚自己是谁,认的清楚别人是谁。该奋进当仁不让,该认怂绝不撑着。

刘邦封了韩信做齐王,为了联合彭越,汉初封了彭越做梁王。即使心里一万个不痛快,也是用他能够看到全国的眼光和格局,先把天下改姓了刘再说。他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看到了整个事情发展的大方向,用身边每个人的优势,来为自己的终极目标服务。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刘邦是真正结束秦末乱世,给百姓以休养生息的那个人,每一个大王朝的开国皇帝的功勋,都是不容抹杀的。

汉朝,在整个中国历史,甚至整个世界历史上,都有浓墨重彩的一笔。汉人、汉族、汉字、汉语,这些都奠定了我们两千多年的民族和文化体系的建立。刘邦就是这样一个朝代的开创者,谁敢说自己能做的比他更好呢?

项羽真的有政治智慧吗,那他为何还被称为没有智慧的莽夫?

在我们的舆论中,总认为项羽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骁勇善战但是没有智慧,因此被刘邦击败。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恐怕未必,诚然,项羽的政治水平算不上多么高明,但至少不算低下,他的几次重要决策都不是毫无理由的,他的失败颇有几分生不逢时。

今天我们来说说项羽的谋略智慧。





项羽一生重大失策无非那么几次,第一个是没有杀刘邦,第二个是杀害了楚怀王熊心,第三个是没能善待韩信。

其实我们看这几条失误,在当时项羽的处理虽然不能算尽善尽美,但还是有一些策略的。

首先,项羽不杀刘邦不仅仅是“妇人之仁”,项羽是轻视了刘邦,但既便如此,他还是在对刘邦的处理上下足了功夫。我们知道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封地在汉中,这一招其实蛮厉害的。

当年楚怀王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是率先入关中灭亡秦朝的。项羽不让刘邦称王便是违约,项羽让刘邦为汉王,要知道汉中当时也算秦国领土,将刘邦封在汉中,其实是兑现了当初的约定。

而汉中当时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想从此发展必须攻击关中,难度很大,这一招其实蛮毒辣的。

项羽只是想没有想到刘邦会用“暗度陈仓”这一招。





其次,项羽杀楚怀王是采取的暗杀,并没有亲自动手,杀楚怀王的是英布。

这也就是后来项羽失败了,假如项羽获胜,这条罪状是在英布名下,项羽是可以洗白的。

当年楚怀王不待见项羽,刘邦项羽两路入关中,将秦军主力所在的北路交给项羽,将好走的南路交给刘邦,幸亏项羽神勇无敌在巨鹿以少胜多,逆转了局势,不然项羽就是下一个项梁,项羽不满楚怀王是必然的。

项羽杀楚怀王其实和后来明太祖朱元璋杀小明王手段差不多,只不过朱元璋胜利了,就洗白了。

他俩都比陈友谅杀主公徐寿辉要高明,陈友谅明着杀,导致众叛亲离。仅从这件事来说,项羽的政治智慧是高于元末枭雄陈友谅的。

第三,韩信这个人是不招人喜欢的,项羽将其作为帐前侍从,也不算辱没他,只是没有发掘他的大将之才罢了。

后来刘邦重用韩信,也是在夏侯婴张良和萧何等人的力荐下才启用的,要说水平,只能说萧何的看人水平高于项羽,刘邦只能算是从谏如流。






实际上,项羽在这几次关键决策上不如刘邦,是他生不逢时。

项羽出身没落贵族,保留着战国时代的贵族气质,对于名士比较敬重,对于下属的部众不是太重视。

刘邦则相反,出身基层的刘邦不怎么喜欢儒生名士,但是对于基层干部比较重视。

以上是陈平总结的项羽和刘邦的长短。

在当时,秦朝用法家制度已经改变了战国时代重名士的社会风气,经过秦始皇对六国贵族和儒生的残酷镇压,当时社会的中间力量已经转向到地方基层干部手中,秦朝维持统治就是靠的能办事的基层干部,刘邦就是这类人。这也是刘邦这类人一旦造反就足以动摇秦朝根基的原因。

项羽没有顺应潮流做出改变,仍固守战国思维,过于清高孤傲,不接地气,这才是他性格上最大的不足。

没有,项羽做事只考虑在军事上解决问题,结果越解决越多,最后失败灭亡。
有,如果他没有政治远见的话,也不可能成为当时非常厉害的人物,主要是因为他在输给了刘邦以后,受到了很多人们的质疑。
他是有一定的政治智慧的,当时秦朝灭亡,并没有称帝,而是分封诸王;因为他败给了当时的刘邦,所以被认为没有智慧。
项羽没有政治智慧,因为他没有听信范增之言导致最后失败。
本文标题: 如何评价项羽的政治才能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4928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中国古代的武将有什么官职名称 哪个官职最大民国/北洋军阀时期哪个省/地区的老百姓最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