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为什么要用「寂」与「显」来表达事物的存在状态

发布时间: 2022-10-14 15:00:3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8

这句话什么意思?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引用的王阳明的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阳明为什么要用「寂」与「显」来表达事物的存在状态

这句话什么意思?

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引用的王阳明的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是什么意思?谢谢!
我是一名阳明心学爱好者,这句话绝对不是 折射的月光 说的那样,很多人认为阳明是唯心主义,就是因为这句话,但这句话不能简单得按照字面意思理解,那个花是被感通的花!!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我尝试的谈一谈,有误勿怪。
阳明讲“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都是连着心讲,没有心,就没有理事物。天地人物,都是以这人心的一点灵明,人的良知,也是天地万物的灵明。

阳明《大学问》:“大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所以,未看此花时,并不是此花不存在,而是它本来就存在,只是没有应机显现而已,所以说“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寂”与“显”对言,这个应机就是你看此花时。孟子也有“万物皆备于我”的说法,一个意思。

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有人说是认知的意思,这个不好说,看做认知的意思的话,就类似于程朱的格物之说了。可阳明的学说是道德的,而不是对经验知识的认知探索,他的格物也是跟良知联系起来的,是起于心,而不是起于物,这是阳明一再强调的。

所以用“感通”一词更贴切,《周易·系辞》:“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所以,未看此花时,良知无思无为,寂然不动,看此花时,则感而遂通。心体通向此花,一是明白起来的不是此花的科学结构什么的,而只是一种通。

梁漱溟先生说:人有三个层次的思维,感觉,判断,直觉。感觉纯是形而下的的冷热轻重之感,判断是带着经验知识的认知,而直觉正是无思无为的道德判断,不是形而下的。

牟宗三根据康德哲学,判阳明的良知是智的直觉,是睿思,通向物自身,而不是现象,通向物自身,则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所谓“一体之仁”,无分别相,大地平平,无有差别。通向现象的话,则是有分别相,“平地起土堆”(陆九渊),就会产生经验知识,所以牟先生提出“良知自我坎陷”学说,就良知先退一步,让自己坎陷到万物的纷繁的分别相中去,以成功科学知识,再返回其自身。我对这理解的也不深刻,不说多了。

总之,未看此花时,此花是“寂”的状态,良知与此花浑然泯殁不显,看此花时,则心体通向此花,良知本有之知一时灿然显现起来。不管是浑然还是灿然,都是一种感通,而不是对花的科学的探索认知。

用《周易》的话“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来形容,最为贴切,我觉得。

引自阳明贴吧。
或许有点难理解,教材中分别指出:“这就是说,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花色不是客观存在的。”“这意味着,天高与地深不是客观存在的,而决定于人是否仰俯它。”
首先,这里的物不能简单的认为是事物或东西,《传习录》有云: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说明王学里的物是一种感应,像是《厚黑学》里的力学与心理学中的电磁感应原理。所以物可以理解为你的心灵对物质的理解,对物质的感通。《周易·系辞》:“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梁漱溟先生说:人有三个层次的思维,感觉,判断,直觉。感觉纯是形而下的的冷热轻重之感,判断是带着经验知识的认知,而直觉正是无思无为的道德判断,不是形而下的。

未看此花时,此花是“寂”的状态,良知与此花浑然泯殁不显,看此花时,则心体通向此花,良知本有之知一时灿然显现起来。不管是浑然还是灿然,都是一种感通,而不是对花的科学的探索认知。
简单的说,就是你看到此花时,花就会进入你的意识之中。你的心就会对这朵花有感通,它就存在你的意识之中,当你未看到此花时,花就未进入你的意识之中,就对你没影响,花就没有存在你的意识之中。不是课本上讲的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王学从来都没有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对王学的所有认识都要从 心 出发!!
“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

王阳明对物的理解关键是这个“从心上说”。即便有不假于心而能独存之物又与我有何相干?“不相干”正王阳明所谓“寂”也。何为“寂”?心之所未动,意之所未发,不动心也。虽眼前有物亦曰无物。为何?物与我不相干也,不相交也。因此,王阳明不是要去察明那心外有物还是无物存在(存在与否不是他所关心的),而是着意讲“意之所不在”之对象,即与我不相干。譬如,我打开电视,专注于一场球赛,至于电视机旁有什么摆设于我有何相干呢?甚至我所看的是哪个频道我都从未注意到,直到有人这样问我——“哎,你看的是哪个台?”,这时我才让cctv5的台标涌向我,进入我的世界。所以,日常之“熟视无睹”、“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等语,不也是在说“不动心”、“意之所不在”的,便与我无关吗?
请你是否采纳我的答案,我不想让更多的人误解阳明 了!!!
是一种唯心主意的观点。简单说,就是你没有看到这朵花时,它对就不存在;你看到了它,它才存在。
上面这句名言出自《传习录》。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王阳明的这一观点像极了贝克莱的观点——存在即被感知。看见花时,感觉到了,花就存在;没有看见时,感觉不到,花就不存在。王阳明其“心外无物”说的是意义问题,和维特根斯坦的“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近似。也就是说,“心外无物”是指心乃生发意义的源泉,不致“良知”,外在世界尽管五彩缤纷,但对我毫无意义可言。就当你未见到那个美丽的女子时,在你心中那个人便根本不存在,只有你见到她,那美丽才会呈现于你眼前,于你而言才会具有意义。先生说致良知,良知在于我们的本心,与龙场悟道一样,你未见龙场之时,世界于你只是狭小的周围一圈,当你来到深山自然之中,心会变得与自然一样广阔,便能窥见更多的真理。
风格不都是v

王阳明,我不见花时我和花两寂然,解释

这个你可以看董平教授的王阳明公开课,里面讲得很详细。这里我简单概述一下:阳明先生的这个观点被大部分人认为是唯心,但董平教授却不认同。他对“寂”这个字很推崇,他认为阳明凭借这个字就可称作哲学大家。“寂”是一种状态,一种彼此之间没有联系的状态,并不是说花不存在。这个可能刚开始理解比较困难,希望我的回答有所帮助。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尔为看此花时,它便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颜色则一时明白起来”?

你写错了吧,是未看此花时,意思是世间万物总是在你的一念之间变换,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不过从文学角度来说,是唯美的境界。把花的灿烂和落寞与内心的联系一起,是作者将内心的思绪寄托在花开花闭上。
本文标题: 王阳明为什么要用「寂」与「显」来表达事物的存在状态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3322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解放前在西藏做喇嘛是怎样的一番体验不会真有读过些许明史的人会东厂观察笔记的情节很合理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