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的关系

发布时间: 2022-10-08 17:01:4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4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呢?卷子上的提?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意识、规范和实践,实际上它是儒家思...

如何看待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的关系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呢?

卷子上的提?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意识、规范和实践,实际上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整个中国文化的首要精神,其影响之大、涵盖之广,既深且远。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集道德观、人生观、宇宙观为一体的核心和首要观念。孝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道德之首。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且发展至今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孝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道乃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 孝不仅在中国文明中有其广泛的文化综合意义,它不仅是一种亲子间的伦理价值观念与规范,而且包含着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民俗的、艺术的等诸多文化意蕴,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孝的一般意义是孝敬父母,其具体内容在儒家经典—《孝经》中有明确说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又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子如何事亲呢“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诚然,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所提倡的残害人性、盲从盲信、极不平等为特征的“愚忠”、“愚孝”,我们应该批判、剔除之;但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者的基本思想,则是中华民族数千年调整、和谐家庭关系所积累起来的伦理规范,是历代人们所认同的传统文化精神,在我们今天仍须继承和发扬。这是因为,孝敬父母不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它不但可以促进家庭的和睦、团结,也能帮助社会与国家的稳定,使社会正气上升。 对于孝亲敬长的合理的孝, 我们应大力弘扬; 而对于残害人性、盲从盲信、极不平等为特征的“愚忠”、“愚孝”,我们则应批判、剔除之。 孝是中华文化的中华伦理的鲜明特点。 中国文化虽然是由儒释道等多种要素组成的,但其中心则是儒学,而仁学又为儒学之主要精神, 但仁学之精神却是完全由孝道出发的。 所以孝道也可以说即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孝是贯穿天、地、人、祖、父、己、子、孙之纵向链条,孝是中国文化逻辑之网的纽带和核心。又由于在孝中已经全部包含了儒家亲亲、尊尊、长长的宗旨,因而成为儒家文化甚或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孝是中国文化中出现最早的伦理观念与德目之一。在周代,孝是尊祖敬宗的宗教与人文合一的意识,再发展,才产生了“善事父母”的人文伦理意识。从孝义的产生、发展本身来看,它就是合天道与人道为一的观念,把天、祖、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从孝本身的内涵看,也是把自然亲情的天道与亲子伦理的人道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孝在中国文化中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纵向链条。因此,孝意识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孝是传统伦理的元德。“百事孝为先”。孝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德之首。正如《孝经》所说:“曾子曰: ‘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基础。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孝,不仅是德之本,教之所由生,而且也是古代政治伦理精神基础。 这不仅体现在思想家的著述与文化观念中, 而且也贯彻实施在古代社会的政治中。孝之所以成为仁之根本,关键在于孝是维护封建社会政治、社会稳定的伦理精神基础。 孝道在中国传统社会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它不仅是传统伦理文化的基石,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政治生活的基石。简而言之,泛孝主义是孝在传统社会的地位,但在当代社会,孝不可能再继续享有这样的地位了。它只适用于家族主义盛行的传统农业社会,而不适合于宏扬个性独立的现代工商社会。于是,在范围上,孝道只能局限于家庭之内;在性质上,孝道只能局限于亲子之间。 在建设当代社会的孝文化的过程中,实现由传统孝道向现代新孝道的创造性转化是至为重要的。那么较之于传统孝道,现代新孝道有哪些特点呢?主要可以概括为:1.人格平等性。2.义务并行互利性。3.注重感情性。4.强调自律性。到了现代社会,它律性的孝道失去其原有的作用与功能,现代社会中,个人独立自主的倾向很强,他律的孝道训练不易为子女接受,也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比较明智的办法,只有代之以自律的孝道教育。在这种教育过程中,父母应该放弃以权威的方式训练子女盲目的服从与外表的恭敬,改以理喻的方式教导子女理解善待父母及其他人的重要与意义,从而学得设身处地的孝道原则。这样的孝道原则则属于个人自己的,不必靠外在的权威或规范来监督,即能自动自发的做出自己认为适当的孝行,所以,这种孝道是自律性的而不是他律性的。 总之,我们既要继续发扬我国孝亲尊老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要吸取重视代际亲子平等的合理因素,在新时代建立和享受我们的“新孝道” 。

古人所说的孝都包含什么?和现在的孝有哪些区别?

我们国家是礼仪之邦,被人们广泛熟知的就是“孝”,在古代的孝基本包含很多意义,和现在的孝也有一些差异。

其实在古代,最具有突出意义的孝就是孝敬父母了。这就是人生存的本身意义,父母给予了自己生命,将自己抚养成人,自己以后不管是什么样子,一定要尊敬父母,这是最重要的,所以古人几乎对家里的长辈是言听计从的,不管自己的官有多大,回到家里还是要大人做主,由此可见,在古人眼里,孝是多么重要的事情,那么其二,孝也体现在官场上,我们都知道孝顺这个词,在官场上一定要顺,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乌纱帽,毕竟古代的官场和现在有所不同,没有这么民主,都要听君王的,而且各个官员之间还会拉帮结派勾心斗角,自己没有能力肯定是要听从上级的命令,所以这样也算一个生存根本,那就是顺。

古代的孝不仅仅体现在上面两方面中,还体现在生活中,我们都知道,古代的人都遵从这一观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古人几乎是不会剪自己的头发的,如果动了剪子,那就是大逆不道的事情,而且古人也十分爱惜自己的头发,不管什么地位都会好好保养。另外一点就是在婚姻上,古人常说无后即为不孝。这点主要是针对女子的,毕竟古代的女人嫁过去是要开枝散叶的,如果自己生不出来孩子,也会被视为不孝,同时别人还会取笑自己的丈夫,由此可见,古代人们理解的孝的含义是十分广泛的。

而我们现在理解的孝基本都体现在和家人的相处上,在其他方面不是很讲究这个了,毕竟在现在人的观念里,生活是自己的,该怎么活都是靠自己的想法,也没必要被家里人拘束,但是也要保留初心,还是要遵循人伦常理,由此可见,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转化。

古代的孝与现在的孝相比,主要是规矩与程序的多少,古代的孝主要包含照顾父母、赡养父母、早晚请安敬茶跪拜、守孝等,而现在的孝就是只要你照顾父母,对他们好就是孝了。
古人所说的孝包括孝顺父母,赡养老人,有子嗣传承。而现代的孝顺与有没有子嗣继承香火并无太大关系。
古人所说的孝就是对父母的孝以及对国家对皇帝的孝,这都是非常传统的道德伦理,现在的笑只是对于父母以及祖先的孝顺。
古代的孝可不比现在的孝,古代的孝道十分的复杂,比如早晚请安、问安,父母故去丁忧三年,“父为子纲”在家无条件遵循父亲的命令,所以这其中也引发了很多愚忠愚孝悲剧。

新时代的孝道和古代的孝道怎么算?有什么区别?

区别
现代:所谓孝道文化,就是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 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
何为孝道: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
孝道文化
古代:“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区别就是现在更加经济化

古人所说的“孝”和现代人所理解的有什么不同?


二十四孝之卧冰求鲤

你知道什么是“孝”吗?估计很多读者看到这个问题后,会不屑地撇撇嘴:谁不知道啊?孝,不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伦理道德观念,“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吗?孝,不就是《二十四孝图》吗?孝,不就是孝顺父母长辈,什么都听他们的,给他们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用好的,……总之,满足父母长辈一切需求,不都是“孝”吗?

你的回答,在厚道些的古人看来,不是十分准确。因为你上述所说,不过是古人所说的“孝”的最低等级——“养”。这就是《礼记·祭义》所说的“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也就是说,“孝”的最高境界,是使父母长辈因你而尊显,古人常常强调的“光宗耀祖”,指的就是这个意思。而“苛刻”点的古人,或许会很直白的告诉你:“养”和“孝”,没有一分钱的关系。《礼记·祭义》曰:“亨孰膻芗,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意思是说,给父母长辈丰厚的饮食待遇,这不是“孝”,只是“供养”而已。真正的“孝”,除“养”外,还包括“敬”、“谏”、“全身”、“继志”等一系列内容,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综合体系。下面,我们就逐一来剖析“孝”的真正涵义,消除现代人对“孝”的一些误解,以便每人都能更好、更恰当的向父母长辈尽孝。

一、“养”,向父母长辈提供饮食物质资料

古人认为,最低等级的“孝”,是指向父母长辈提供衣服、食物等物质生活资料,“以其饮食忠养之”,满足父母的基本物质需求。



那么,向父母提供什么样的物质生活、生存资料,才算是“孝”呢?按照我们现代某些人的理解,那就是向父母长辈提供豪华奢侈的享受,比如住别墅、乘豪车、私人专机、锦衣玉食……因此,有些“土豪”经常振振有辞地向他人诉说自己的委屈:“这些东西,我都给我爸妈了。为什么他们/你们还是经常指责我不孝?他们/你们也太不容易知足了吧?他们也太贪得无厌了吧?难道非得让我摘下天上的月亮、星星给他们,这才算是孝顺?”



同样,有些因能力、工作一般的人,往往容易陷入自责:我太没用了,虽然大学/研究生毕业,在北上广等大城市找到工作了,却挣不到什么大钱,整天还要为生计忙碌,为我操劳了一辈子的爸妈,整天吃不好,穿不好,用不好。……人家有本事的,都让父母披金戴银、颐养天年了;我年迈的父母,却还要为自己,为我,继续奔波忙碌,受苦受累,我太不孝顺了!

上面两种在现代社会流行的观念,在古人看来,都对“孝”真正涵义的理解,存在偏颇,甚至是误解。无论是“土豪”型子女,还是“贫寒”型子女,都将向父母长辈提供物质生活资料的水准,简单地等同于“孝”了。即便是生活无比优越的父母长辈,如果他们的内心,就象《伪装者》中的明台所说的,不快乐、不平安,这能算作子女对他们孝顺吗?



同样,因自己的能力有限,无法向父母提供锦衣玉食般的富贵生活水平,而是让他们象先秦时期最贫贱阶层的人们的仅够果腹的“啜菽(大豆)饮水”,只要“尽其欢”、“乐其心,不违其志”,也就是说,让父母长辈们内心、精神始终愉悦、欢乐,即便吃的、用的都很差,也叫做孝。长久不衰的流行歌曲《常回家看看》,其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二、“敬”:更高层次的“孝”

在古人看来,“敬”,即子女晚辈向父母长辈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尊敬,是较之“养”,更高层级的“孝”。这就是《礼记·祭义》所说的“养可能也,敬为难”。那么,“敬”都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举动表达出来呢?



《礼记·曲礼上》记载:“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意思是说,一年四季,每天早晚,都要关心、询问父母安康与否。冬季,要经常询问父母长辈衣物、被褥是否温暖;夏季,要经常询问父母长辈衣物、被褥是否凉爽。每天早晨起床后,晚上入睡前,都要询问父母长辈是否安康。



《礼记·内则》还记载,子女晚辈与父母长辈交谈时,切忌大声喧哗、粗言恶语,而是要“下气怡声”,如果父母长辈身体有不适,“疾痛苛(注曰:疥也)痒”,子女晚辈要恭敬地为他们“抑搔(注曰:抑,按。搔,摩也)之”。

父母如果患病,子女日常生活,如饮食、起居、娱乐,乃至音容、喜怒哀乐等情绪,都要相应的予以改变,以表示子女因内心担忧、牵挂父母的疾病,而无暇打扮自己。《礼记·曲礼上》对此有详细的记载。父母患病,20岁以上的成年人,不能用梳子、篦子等用具梳理头发;走路时,不能双臂伸开,快速跳跃行走;不能说邪恶不正的话;不能弹奏琴、瑟等乐器;“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笑不至矧(shěn,牙龈),怒不至詈。”上述生活、情绪状态,一直维持到父母病愈为止。


二十四孝之亲尝汤药

对父母的敬重,还体现在子女外出、归来时,都要及时向父母禀告这样的细节举动上。这也就是《礼记·曲礼上》所说的“出必告,反必面”,免得父母心中牵挂。

如果父母长辈健在,那么,子女晚辈不宜在外长久游历;即便出游,也要或常回家探视,或禀告父母长辈自己游历之所在。这就是《论语·里仁》所提倡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上述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敬”,较之单纯地向父母提供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养”而言,显然又提升了一个层次。

三、谏:对父母长辈“孝”的另一体现

虽然古话常说:“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但人孰能无过?如果父母长辈做了违背道德,违反法律的事情,子女晚辈该怎么做?


电影《孔子》剧照

以往,古人为彰显孝心,似乎过分强调子女对违礼犯法的父母要听之任之;《论语·子路》甚至还提出“子为父隐”;甚者,还有的子女为“孝心”起见,不惜助纣为虐。有的子女晚辈,则深陷情、礼/法冲突,纠结不已。

其实,儒家经典,如《礼记·内则》,对此已有明确的阐述,那就是子女晚辈对父母长辈的过失、罪行,要采取有效的方式,予以劝谏,这也是“孝”的表现形式。

不过,礼书强调了劝谏的方式,不能蛮横粗暴,恶言恶语,而应“下气怡色,柔声以谏”。如果父母长辈不采纳劝谏,也不要拂袖而去。而是要一如既往地尊敬、孝顺他们。待他们心情愉悦,能听得进逆耳忠言时,再次劝谏。如果他们还不思悔改,子女晚辈就要“孰谏”,无论如何要劝他们改弦易辙,以免舆论指责,国法严惩。《孔子家语·六本》曾记载了一个故事,借孔子之口,提出子女不宜无原则地顺从父母。


曾子画像

这个故事记载的是孔门弟子中,以孝闻名后世的曾子(曾参)和他的父亲曾皙(也是孔门弟子)之间的一次冲突。一天,曾子和父亲在田里除草。曾子不小心,斩断了一颗瓜的根。曾皙大怒,捡起一根大杖,打在曾子背上。曾子当即倒在地上,不省人事。过了一会,曾子才苏醒过来。他面带喜色,对曾皙说:“刚才是我错了,父亲用力教导我,我没有怨言,身体也很健康,没什么事。”回到自己房间后,曾子还赶紧弹琴唱歌,让父亲放心。

孔子知道此事后,非常生气。他告诉看门的弟子说:“曾参如果来了,不要让他进门。”曾参听说孔子的态度后,困惑不解,托其他弟子向孔子请教,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孔子援引五帝之一的舜年轻时,父亲瞽瞍因宠爱后妻、幼子,屡屡设计,欲杀舜。舜采取的对策是:“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孔子对此赞叹不已。因为舜这样做,“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


舜的故事:二十四孝之孝感动天

孔子转而批评曾子说:你今天这样处理此事,是不对的。如果你不幸被父亲打死,将“陷父于不义”,曾皙不但要遭到舆论的指责,承担杀子骂名;还要因犯杀人罪,遭到国法的严惩。因此,曾参对父亲的错误做法,不应一味地顺从,而是要劝谏、纠正其错误。这才是“孝”的真谛。

四、“全身”、“继志”:“孝”内涵的延伸

除“养”、“敬”、“谏”外,作为子女晚辈,基于《孝经·开宗明义章》所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攀登险峻的高山,不靠近深不可测的深渊,不随心所欲放纵自己的欲望,不无缘由地嘲讽、触怒他人。尤其对血气方刚、年轻气盛的年轻人来说,“不许友以死”(《礼记·曲礼上》),不要单凭恃血气之勇,不分青红皂白,为所谓的朋友两肋插刀,而使身体受到损毁。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严仲子与韩国相国侠累有仇,经人推荐,备厚金,拜访聂政,要他刺杀侠累。聂政推辞说:“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这就是《礼记·祭义》所说的“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聂政在母亲去世,办完丧事后,激于严仲子的器重,慨然叹曰:“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于是前去刺杀了侠累。


汉代武梁祠聂政刺韩王画像石

对父母尽孝,保护好自己,不仅要保护好父母给你的身体,还要注重道德修养,爱惜、保护好自己的名声。“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还要奋斗努力,扬名于世,“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



父母去世后,子女要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要继承父母的遗志,“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夫孝者,善继人之志。”(《礼记·中庸》)

古代人所理解的像是父母亲母亲最大,他们并不能反驳不论对错,一反驳就是不孝,现代人所理解的孝就是说为父母好,尽量帮父母做一些事情,替父母分担一下东西,这就是孝道。
古时候所说的孝,是无论对错,年轻人都要听老人的,现在的年轻人只要认为是错误的,就不会去接受这种观点。
古代“孝”的最大特点主要是听从父母的话,不忤逆他们的意思;但是现代“孝”更多一层赡养父母的意思,含义丰富了。
别的不知,只知你怎样对父母,儿女将来依样对你。

怎么看待传统孝道的现代意义与转换

孝道,旧称奉养父母的准则,其最基本的含义就是“养亲””与“尊亲”。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着不同的要求。传统孝道作为小农经济和宗法社会时代的产物,不仅包括善事父母,还要求能尊祖敬宗、传宗接代,在传统家庭道德乃至传统道德体系中占有着起点和核心的地位,在维护传统家庭及社会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标题: 如何看待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的关系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3050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王屋山作为道家第一洞天福地,为什么不怎么出名妈妈背诵俩月滕王阁序免费进景区,你怎么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