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西路军女团长王泉媛坎坷而传奇的人生

发布时间: 2022-09-26 08:01:2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7

立志红色故事感人事迹“牛儿还在山上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听着这首优美而熟悉的歌曲,你一定会想起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动人...

如何评价西路军女团长王泉媛坎坷而传奇的人生

立志红色故事

感人事迹
“牛儿还在山上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听着这首优美而熟悉的歌曲,你一定会想起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动人故事吧,但你知道他是哪里人吗?让我揭开这个谜吧!他原来与我是同乡。
王二小原名阎福华,河北省平山县宅北乡南滚龙沟村人,在家排行老二,村里人都叫他阎二小。1941年9月16日,二小在一个大山坡上放牛,日军300余人向南滚龙沟袭来,当日军凶狠地用刀逼着二小为他们带路抓八路时,二小非常清楚《晋察冀日报》报社的工作人员和战士就在四面的山上隐藏着。他牵着牛机智地领着鬼子在三道壕慢慢地转,从上午9点多转到了下午3点多。在二道泉山顶,他猛地抱住一个鬼子厮打,想与鬼子跳崖同归于尽,不料被另一个鬼子用刺刀从背后刺穿了胸膛。这时埋伏在轿顶山的报社武装梯队发起了攻击,一举歼灭了这股敌人。
住在两界蜂的西北战地服务团记者方冰对此事进行了采访,并结合他平时采访的其他故事,与作曲家劫夫合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发表在1942年的《晋察冀日报》元旦副刊《老百姓》上。后来,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今天,我们唱起《歌唱二小放牛郎》,重温那段历史故事,在缅怀抗日小英雄的同时,一定要不忘国耻,发奋图强,学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振兴我中华,不让历史重演。
王泉媛的故事
在红一军参加长征的“三十女杰”中,王泉媛的故事凄美而动人。
王泉媛,1913年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县,本姓欧阳,11岁时因被卖给王家做童养媳而从夫姓。1930年3月参加革命,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1936年10月,被任命为由1300多名女战士组成的妇女独立团团长。西路军失利后被俘,历尽艰险逃出牢笼,沿途乞讨回乡。
解放后,当过村妇联主任、公社敬老院院长。76岁时,组织上为她落实了政策。她曾收留了6名孤儿,目前与其中一个养女生活在一起,住在江西泰和县政府给她修的一幢公寓里,享受副厅级离休老干部待遇。
红军长征、西路军西征,这两个红军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她都参与了。正因如此,命运才会安排她与王首道短暂结合,46年后再相逢,两人均已白发苍苍。
西路军,一度因为被认为是张国焘分裂路线的产物而蒙尘。妇女团——红军史上绝无仅有的妇女武装,包括她们的悲歌血泪,也因此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人所淡忘。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为了打通与苏联的联系,在河西地区创立革命根据地,中央军委指示红三十军、五军、九军和四方面军总部共21000余人,在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的统帅下组成西路军,进军河西走廊,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
此时,军内的1300多名女战士,经过体检后,则被编成西路军妇女先锋团。王泉媛任团长,吴富莲任政委。
众所周知,西路军惨败。这支在当时的红军队伍中可谓最大和最精锐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红九军军长孙玉清战败被俘后遭到秘密杀害;红五军军长董振堂被砍头悬城三日,护士长被七寸长钉钉死在槐树上,数千红军被敌军活埋……
西路军历史研究专家、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的董汉河说,如果说西路军是悲惨的,那么那些女红军则更惨。她们大都只有20来岁,除战场牺牲的以外,不少人成了“俘女”,除部分被活埋外,大部分都被分给敌军各级军官做妻妾丫环,甚至转卖多处。解放后,她们又被简单粗暴地列为“逃兵”、“叛徒”,文革期间几乎无一幸免地受到残酷迫害和批斗。
作为当时的妇女先锋团团长,王泉媛也不例外。
王泉媛和王首道的爱情故事,始于长征,也终于长征,他们的婚姻,只相聚了两日。
1935年红军进占遵义时,王泉媛和国家保卫局的王首道均被借调到地方工作部工作。白天,二人在一起做群众工作,渐渐产生了情愫。他们的心思被蔡畅、李坚贞和金维映觉察到了,就给他们二人牵了线。
到遵义后的第七天,大家接到命令,部队将于明天离开。晚饭后,蔡畅等三人把王泉媛带到王首道的屋子里,然后,三人关门出去了……
这就是他们的新婚之夜。王首道送给王泉媛一把三号小手枪和八颗子弹。“按照我们家乡的风俗,我该送他一双亲手纳的千层底布鞋,但是,长征中,哪有时间和材料做呀?”王泉媛事后回忆说。
2006年6月,王泉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长征路上结婚,我可是个特例。从瑞金出发时,上级曾三令五申,转移的路上没谈恋爱的不准谈情说爱,谈了恋爱的不准结婚,结了婚的不准怀孕生育。就连邓颖超、贺子珍她们,一般也不能和自己的丈夫在一起。上级的这个决定自有它的道理,因为谈恋爱了,就免不了要结婚,结婚就免不了怀孕,生孩子不仅自己痛苦,也给同志们带来不必要的负担。贺子珍、廖似光她们在长征路上生小孩,多受难啊。没想到几位大姐为我和王首道破了一次例,让我们品尝了爱情的瞬间甜美。”
从遵义出来后,由于连续的行军和打仗,王泉媛与王首道一直没有机会相聚。
1935年6月,王泉媛接到毛主席的指示,要她和吴富莲到中央卫生部干部连专门负责收容慰问掉队的伤病员和购买粮食工作。一天,她俩走了几十个村子才在一个藏民老妈妈家里买到三十多斤青棵麦。路上,她们遇上周恩来副主席,周副主席见她俩饿得不行,忙将二人扶上马。当他得知卫生部只派她们两人外出买粮食时,周恩来发了脾气: 分别时,周副主席取出笔纸在膝盖上写了几行字,递给王泉媛说:“把这个交给卫生部的领导。”
她们把周副主席的条子交上去时,恰巧让多次向她求婚却遭拒绝的某领导接到,这位领导认定是王泉媛在周副主席面前告了他的黑状,十分气恼。个人恩怨在这里成为魔术师手中的一支大笔,为王泉媛日后的苦难命运埋下了伏笔。
6月26日,王泉媛随中央卫生部到两河口时,王首道派通讯员送信给她,让她晚上到他住的木楼去。
天亮之后,王泉媛和王首道又一次分别。王首道送她回卫生部驻地。河边,王首道目送她离去,突然喊道:“泉媛,别忘了你对我说过的话!”站在几十米远的地方,王泉媛听不明白,愣了半晌没有回答。
王首道又喊:“遵义,鞋子!”
王泉媛摸了摸腰里别着的小手枪,想起遵义城里与他在一起的第一个夜晚,心里暖乎乎的,她使劲地点点头,生怕王首道看不清楚,她也喊道:“我不会忘记的!……”
那时,他们谁也没有想到,这是他们在一起的最后一晚。
此后,王泉媛跟着中央卫生部向西,王首道跟着中央纵队向北,从此一个跟着毛主席走出草地到达延安;一个则被张国焘裹挟着三过草地四爬雪山……
1936年10月下旬,王泉媛突然接到调任妇女先锋团团长的命令,加入到了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悲壮最惨烈的“河西大血战”。时局的变化和历史赋予西路军无法实现的使命把这支队伍推向了失败。在突围时,王泉媛被敌军俘获,和吴富莲等90多个红军女战士一起被关在甘肃永昌县城西的一座大庙里。敌军首领马步青命令,把她们分配给各级军官“自行处理”!
王泉媛被分给了一个早已有了老婆的敌军工兵团团长马正昌。两年多后,她终于找机会逃离了那个让她倍感屈辱的马家大院。几经周折,1939年3月,她来到了八路军兰州办事处。当看到门口那块大牌子的时候,她长长地吁了口气。但工作人员的回答,却不得不让她心酸地离开日思夜盼的组织——由于当时形势还比较复杂,中央对西路军被俘人员实行“一年回收,二年审查,三年不留”的政策。
她领到了5块大洋,这5块大洋像一个句号,更像一个省略号,它为王泉媛的戎马生涯划上了一个圆圆的句号,更为她今后的人生打下了一串险恶的省略号。
1942年7月,当王泉媛衣衫褴褛、腿脚溃烂地一路乞讨回到江西吉安老家时,家里人都不敢相认,在她准确地说出以前家里的情况后,母亲才相信这就是自己的女儿。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当地人都不知道她曾经红军中当过女团长。王泉媛嫁给了一个叫刘高华的革命烈士后代,下地种田,自食其力。1949年家乡解放后,王泉媛当过村妇联主任,公社敬老院院长,一直干到了68岁。期间,刘高华1965年被迫害致死。等到被组织确认享受老红军战士待遇时,王泉媛已76岁。
自从两河口分别后,王泉媛再也没有机会见到王首道,那个与她有着同一信仰、有着共同追求的男人。在那样的年代,那种环境中,两人都处于生死两茫茫的境地,王泉媛只能将这种思念深深地埋藏在心底。此后,命运之手把她推得离王首道越来越远,“泪眼已枯心已睡”,即使在解放以后,王泉媛也不敢再有什么“非分之想”。
1982年夏天,王泉媛从江西来到北京,请康克清大姐作证,为自己恢复党籍。当她办完事准备离京时得知,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王首道要来看望她。听到“王首道”这三个字,年近古稀的王泉媛泪如泉涌,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总算又见到了,总算又见到了……”
在中国妇女联合会,王首道向她走来了。
“泉媛同志,你好吗?”王首道上前伸出了手。
王泉媛迎过去,紧紧握住了他的双手。这个曾经是她丈夫和战友的男人,快半个世纪了,没想到还能见一面!四十六年了,两河口那座小木屋,在她的心中长成了一棵树、一座碑,成为她永恒的痴诚思念。
这次相见,王泉媛向王首道问了那个在心中埋藏了几十年的疑问:“有人说我在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给你留了一封信,说我永远不当红军,永远不去延安,还说我要和你断绝一切关系。是吗?”王首道吃了一惊:“我不知道这封信的事,我在延安等了你三年,见你没有回来,我还以为你不要我了……”
1994年,为拍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的电视片,中央电视台军事部特地邀请王泉媛等人前往河西走廊故地重游。重游后再次到北京时,王泉媛见到了病中的王首道。为了这次相会,王首道交待工作人员不许外人在场。
王泉媛给他带来了手工做的一双千层底黑布鞋。 王首道双手颤抖着接过布鞋,老泪纵横:“你没有忘记遵义时的诺言!”随后,王首道挽起王泉媛的胳膊,王首道的女儿为两位老人拍下了他们有生以来的第一张也是最后一张合影。
六十年的风雨尘埃,也许可以抹去岁月和苦难留下的创痕,但填不平记忆中的那深远的沟壑。
曾经有一部电影《祁连山的回声》,就是以妇女先锋团的事迹为原型,讲述我军第一支妇女武装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而全军覆没的故事。里面把团长误说成了吴富莲。为此,导演还专门向王泉媛老人表示过歉意。王泉媛说:“那有什么,吴富莲她们把生命都牺牲了,我哪会计较这些!”
有人用九个数字概括了王泉媛的一生:一生坎坷,两袖清风,三过草地,四爬雪山,五次婚姻,六个孤儿,七次遇难,八陷暗算,九死一生。
去网上搜2021年感动中国事迹
可感人了

红军长征中有几个“之最”,大家知道吗

长征是我军历史上最长距离的一次行军。长征中年纪最大的男红军是徐特立。徐特立,湖南长沙人,1877年生,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教育部长,长征时58岁。除徐特立外,参加红军的年长同志还有谢觉哉、林伯渠、董必武。

长征中年龄最大的女红军名叫杨金莲,又名板登卓,藏族。1875年生于四川小金县一个农奴家庭。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西进岷江上游,在理番县苏维埃女主任陈再茹的引导下,年已60岁的杨金莲带领一儿两女举家参加了红军。杨金莲在红四方面军随军家属队担任翻译员。长征路上,她在努力做好翻译、宣传讲解工作的同时,还尽可能地发动藏族群众,为部队筹措粮食和生活必需物资。1936年10月,杨金莲胜利到达陕北,当时她已62岁,是所有参加长征的女红军年龄最长者。

长征中年龄最小的男红军名叫向轩,1926年出生在湖南桑植县,母亲贺满姑(贺英的妹妹),贺龙是其大舅。他7岁参加红军,9岁随大部队长征,是当时走完长征的年龄最小的男红军。

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名叫万曼琳。她1926年出生于四川南江一个贫苦家庭,1933年随哥哥参加红军,8岁时就走上长征路,9岁时她已经跟随红军炊事班战士拣柴火、择菜、送饭。万曼琳所在红四方面军从川陕革命根据地出发,翻雪山过草地,历经无数的历练,最终跟随着红军战士的大哥大姐们走完了万里长征路,见证了红军三支主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
长征是我军历史上最长距离的一次行军。长征中年纪最大的男红军是徐特立。徐特立,湖南长沙人,1877年生,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教育部长,长征时58岁。除徐特立外,参加红军的年长同志还有谢觉哉、林伯渠、董必武。

长征中年龄最大的女红军名叫杨金莲,又名板登卓,藏族。1875年生于四川小金县一个农奴家庭。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西进岷江上游,在理番县苏维埃女主任陈再茹的引导下,年已60岁的杨金莲带领一儿两女举家参加了红军。杨金莲在红四方面军随军家属队担任翻译员。长征路上,她在努力做好翻译、宣传讲解工作的同时,还尽可能地发动藏族群众,为部队筹措粮食和生活必需物资。1936年10月,杨金莲胜利到达陕北,当时她已62岁,是所有参加长征的女红军年龄最长者。

长征中年龄最小的男红军名叫向轩,1926年出生在湖南桑植县,母亲贺满姑(贺英的妹妹),贺龙是其大舅。他7岁参加红军,9岁随大部队长征,是当时走完长征的年龄最小的男红军。

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名叫万曼琳。她1926年出生于四川南江一个贫苦家庭,1933年随哥哥参加红军,8岁时就走上长征路,9岁时她已经跟随红军炊事班战士拣柴火、择菜、送饭。万曼琳所在红四方面军从川陕革命根据地出发,翻雪山过草地,历经无数的历练,最终跟随着红军战士的大哥大姐们走完了万里长征路,见证了红军三支主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
长征是我军历史上最长距离的一次行军。长征中年纪最大的男红军是徐特立。徐特立,湖南长沙人,1877年生,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教育部长,长征时58岁。除徐特立外,参加红军的年长同志还有谢觉哉、林伯渠、董必武。

长征中年龄最大的女红军名叫杨金莲,又名板登卓,藏族。1875年生于四川小金县一个农奴家庭。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西进岷江上游,在理番县苏维埃女主任陈再茹的引导下,年已60岁的杨金莲带领一儿两女举家参加了红军。杨金莲在红四方面军随军家属队担任翻译员。长征路上,她在努力做好翻译、宣传讲解工作的同时,还尽可能地发动藏族群众,为部队筹措粮食和生活必需物资。1936年10月,杨金莲胜利到达陕北,当时她已62岁,是所有参加长征的女红军年龄最长者。

长征中年龄最小的男红军名叫向轩,1926年出生在湖南桑植县,母亲贺满姑(贺英的妹妹),贺龙是其大舅。他7岁参加红军,9岁随大部队长征,是当时走完长征的年龄最小的男红军。

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名叫万曼琳。她1926年出生于四川南江一个贫苦家庭,1933年随哥哥参加红军,8岁时就走上长征路,9岁时她已经跟随红军炊事班战士拣柴火、择菜、送饭。万曼琳所在红四方面军从川陕革命根据地出发,翻雪山过草地,历经无数的历练,最终跟随着红军战士的大哥大姐们走完了万里长征路,见证了红军三支主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
长征是我军历史上最长距离的一次行军。长征中年纪最大的男红军是徐特立。徐特立,湖南长沙人,1877年生,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教育部长,长征时58岁。除徐特立外,参加红军的年长同志还有谢觉哉、林伯渠、董必武。

长征中年龄最大的女红军名叫杨金莲,又名板登卓,藏族。1875年生于四川小金县一个农奴家庭。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西进岷江上游,在理番县苏维埃女主任陈再茹的引导下,年已60岁的杨金莲带领一儿两女举家参加了红军。杨金莲在红四方面军随军家属队担任翻译员。长征路上,她在努力做好翻译、宣传讲解工作的同时,还尽可能地发动藏族群众,为部队筹措粮食和生活必需物资。1936年10月,杨金莲胜利到达陕北,当时她已62岁,是所有参加长征的女红军年龄最长者。

长征中年龄最小的男红军名叫向轩,1926年出生在湖南桑植县,母亲贺满姑(贺英的妹妹),贺龙是其大舅。他7岁参加红军,9岁随大部队长征,是当时走完长征的年龄最小的男红军。

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名叫万曼琳。她1926年出生于四川南江一个贫苦家庭,1933年随哥哥参加红军,8岁时就走上长征路,9岁时她已经跟随红军炊事班战士拣柴火、择菜、送饭。万曼琳所在红四方面军从川陕革命根据地出发,翻雪山过草地,历经无数的历练,最终跟随着红军战士的大哥大姐们走完了万里长征路,见证了红军三支主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
1.长征第一支先遣队――北上抗日先遣队。1934年7月,党中央派寻淮洲、粟裕等率红七团从瑞金出发北上。10月在赣东北同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师,组成红十军团,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2.最早进行长征的部队--- 红六军团.1934年8月7日下午3时,红六军团全军9700余人在任弼时等率领指挥下,告别湘赣革命根据地,从江西遂川的横石和新江口出发,踏上了西征的征途,揭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
3.长征中最年轻的部队---- 少共国际师.1933年8月5日成立于江西博生县(今宁都县),由周恩来亲自授旗。全师共一万余人,党团员占70%,下辖三个团,归红一方面军总部直接指挥。“少共国际师”,全师平均年龄18岁,历任师长都是20多岁,师政委肖华上任时年仅17岁。1934年3月,“少共国际师”改称15师,长征时担负掩护和殿后任务。遵义会议后进行的部队整编中,红15师被撤销,人员编入红1、2师,存在不到一年半的“少共国际师”走完了短暂而光辉的战斗历程。
4.最先到达陕北的长征部队--- 红二十五军。1934年9月,红二十五军由程子华、吴焕先、徐海东率领,从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于1935年9月18日到达陕北延川县永坪镇与刘志丹等领导的红二十六军胜利会师,组成红十五军团。
5.长征中最后到达陕北的部队――红四方面军的前锋部队。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进入甘南后,张国焘擅令红四方面军前锋部队21000多人组成西路军,渡黄河西进。在河西走廊被敌包围,惨遭失败。只有数百人经中央营救,才于1937年5月初到达陕北。
6.长征中冲破的敌人第一道封锁线――江西安远、信丰之间。1934年10月下旬,我红一、三军团冲破敌陈济棠部扼守的安远、信丰封锁线,渡过漳水,向湖南之汝城进发。
7.长征中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1934年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会议肯定了毛泽东关于放弃与二、六军团会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正确主张。
8.长征中建立的第一支地方革命武装――苗族游击队。1934年12月,在红一方面军帮助下,黔东南人民建立了自己的革命武装:苗族游击队。
9.长征中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遵义县革命委员会。遵义会议结束后,在遵义东城大操场上召开的万人大会上,正式宣告成立了遵义县革命委员会。
10.长征中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遵义战役。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指挥下,1935年2月26日奇袭娄山关,27日再占遵义,一举歼灭黔军和国民党中央军的增援部队共20个团、俘敌3000人。
11.长征中年纪最大的男红军――徐特立。湖南长沙人,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被选为湖南省临时议会副议长。1912年创办长沙师范学校,任校长。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4年回湖南创办长沙女子师范学校,后任校长。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起义军第二十军三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1928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1931年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代部长,兼任苏维埃大学副校长。1934年他以57岁的高龄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1949年10月―1954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他是中共第七、八届中央委员。1968年11月病逝于北京。
12.长征中年龄最小的男红军――向轩。1926年出生在湖南桑植县,母亲贺满姑(贺英的妹妹),贺龙是其大舅。两岁坐牢,7岁参军,9岁随大部队长征,曾被解放军总政治部确定为中国年龄最小的红军。
13.长征中年龄最大的女红军――蔡畅。1900年生于湖南双峰县井字镇,1919年与向警予共同发起组织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1923年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25年回国,1931年进入苏区工作。1934年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执行委员会委员,同年10月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当时年35岁。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妇联主席等职。
14.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王新兰。1924年出生于四川宣汉一个富裕家庭,是中共早期著名党员王维舟的侄女。1933年红四军入川时,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队”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33军,王任军长。当时王新兰只有9岁,报名参加了红军,在宣传队当宣传员。11岁时随大部队长征,胜利到达陕北。
15.长征中走出的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开国女将”――李贞。1908年2月生于湖南浏阳县永和镇,1926年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曾任红六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到达陕北。1953年任防空军政治部干部部部长1955年我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共和国第一位女将军;其丈夫甘泗淇被授予上将军衔,二人成为开国将星中唯一一对将军夫妇。1957年,她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1975年10月后,任总政治部组织部顾问等职。她是中共七大候补代表、十三大特邀代表、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0年3月11日病逝。
16.长征中参加红军的第一位国民党人士――周素园先生。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贵州省毕节地区国民党宿老周素园老先生热烈拥护我党抗日救国主张。1936年2月红军离开时,他跟随红军长征直到陕甘边。
17.朱德首提“长征”--1935年5月中央红军进入川西彝族地区时颁布《中国工农红军布告》首提“长征”,布告总共156字。1935年9月中央政治局俄界会议作出的《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中,中共中央第一次把红军战略大转移称为“二万余里的长征”。红军到陕北后,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说法。
18.陈云第一个向世界报道红军长征---1936年3月陈云以“廉臣”化名在国外公开发表的他所作《随军西行见闻录》。陈云假托一个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之口,详细生动地记述了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行至西康省与四川省交界的天全、芦山期间的传奇经历,以“旁观者”的身份,盛赞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红军领袖。陈云《随军西行见闻录》于1936年3月在巴黎《全民月刊》杂志相继发表后,不久在莫斯科出版单行本。传到国内后,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其中明月出版社出版时,把书名改为《从东南到西北》。大文出版社出版时,书名改为《长征两面写》。新中国成立后,《随军西行见闻录》被多种书籍收录。
19.长征途中打落第一架敌机---叶荫庭。江西于都县人,1915年生,1931年参加红军,建国后,任军后勤部部长、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军长,沈阳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在1935年3月打落第一架敌机。
20.长征期间牺牲的最高首长 ---方志敏1899年生,江西省弋阳县人。1922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与领导弋横起义,创建赣东北苏区,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10军、红11军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1934年11月初,方志敏奉命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任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1935年1月27日在江西玉山陇首村被俘。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时年36岁。
21.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红军师长---洪超。1934年10月21日,时任红军第四师师长的洪超在江西省信丰县新田镇百石村壮烈牺牲,年仅25岁。
22.世界上首部研究长征的英文专著——《一九三五年长征》。为英国的迪克·威尔逊撰写。是一部记录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学术专著。在这部书中,迪克·威尔逊从历史性、传奇性和象征性三个方面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进行了“百科式”的解读和介绍。
23.第一部向西方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著作—— 《神灵之手》。为瑞士籍英国传教士勃沙特在英国出版的一部回忆录。1934年10月初,勃沙特在贵州被转战中的红军第六军团当作“间谍”扣留,其后他随同红六军团一起参加了长征。1936年4月,他被红军释放。根据这段经历,1936年12月勃沙特撰写了回忆录《神灵之手》。
24.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是1935年5月翻越的夹金山。此山位于四川省宝兴县西北,海拔4000多米,山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红军翻越的最后一座大雪山是大鼓山,海拔5000余米。
红军翻越最早的雪山是海拔4592米的红桥雪山。
红军翻越海拔最高的雪山是海拔5500米党岭山。
翻越雪山最多的是红二、六军团。
25.长征中攻克的最后一道险关--腊子口。1935年9月16日,毛泽东等决定以先头部队第一军第四团迅速夺取腊子口,为红军北上打开一条通路。
26.长江第一湾——石鼓红军渡口。1936年4月25日,由贺龙、任弼时、肖克、王震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在云南省丽江市石鼓镇金沙江渡过约1.8万人。
27.长征路上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1934年底,中央红军长征进入第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
28.长征出发第一山--瑞金云石山。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央直属机关从云石山附近的梅坑出发,开始长征。因此云石山是红军长征出发的“标志”之一。
29.长征第一渡--于都河渡口。1934年10月16日,红军主力在于都河集结完毕,迈开长征第一步。17日至20日傍晚,中央苏区、中革军委机关及其直属部队和一、三、五、八、九红色军团共8.6万余人,渡过于都河,踏上漫漫长征路。
30.中国共产党人的第一个长征报告——陈云《在共产国际会议上关于红军长征情况的报告》(一九三五年十月十五曰)、施平《英勇的西征》(一九三六年春).其中1935年10月15日陈云向共产国际报告中央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的俄文记录稿。此外2001年第4期《党的文献》,又发表了新近发现的陈云《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会议上关于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的报告》,其史料价值的重大仅从解密遵义会议的情况就可见一斑。
31.中国记者报道红军长征——范长江.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开始了他著名的西北之行。历时10个月,行程4000余里,结集出版《中国的西北角》。范长江从记者的角度真实、公正、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其于1935年9月13至14日在《大公报》连续发表文章《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是中国第一篇公开红军长征真相的报道。此外还有《中国的西北角·成兰纪行》 (1935年9月18曰)、《塞上行·陕北之行》(1937年4月21曰)等。
32.系统介绍长征的经典连载报道——杨定华《雪山草地行军记》(1936年12月)、《由甘肃到山西——抗日人民红军北上长征的后一阶段》(1937年7月)
33.国内最早详细介绍长征全程的文章——幽谷《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幽谷”原名董健吾。他于1937年7月在《逸经》杂志发表了《红军长征记》(又名《二万五千里》)。
34.外国记者最早采访长征将士的口述史诗——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长征》(1937年10月)
红军将士群体撰文回顾长征——红一方面军编《二万五千里》。又名《红军长征记》。《红军长征记》是1936年由红一方面军将士撰写、红一方面军组织编辑的反映长征历程的资料汇编。
35.在红军长征的队伍中,女同志最多的是红四方面军,共有红军女战士2000多名。
36.第一部长征话剧-----《万水千山》是参加长征的陈其通于1952年创作的。新中国第一部长征题材的电影《万水千山》拍摄于1959年,改编自同名话剧。
37.红2方面军长征带到陕北的唯一的一门山炮.
38.参加过长征的国民党纵队司令---纵队司令兼41师中将师长张振汉.1935年在湖北咸丰忠堡战役被俘,随红军长征.经过长征,张振汉的思想有了转变。到延安后,他要求把妻子也接来,就地安家。全面抗战爆发后,回国民党军做统战工作,不受重用. 解放后,曾担任了长沙市副市长、湖南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39.长征最惨烈战役----湘江战役.1934年11月至12月,中央红军在广西省全州至兴安县的湘江段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时所发生的渡江战役。在这场长征中最惨烈的战役中,红军以牺牲五万多人的惨重代价英勇血战,成功突破渡过湘江。
40.长征减员最多是红一方面军:从出发时86000人到陕北时不到8000人。此外红四方面军从近10万减员到33000人。
41.长征经过最大草原:四川松潘草地。
42.唯一全面反映整个长征历史的纪念馆在甘肃省会宁县。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为主体二层、局部三层、半地下式框架结构建筑,建筑面积3310平方米。纪念馆的展览以“红军长征胜利”为主题,有6座大型景观、幻影成像、雕塑,展出了300多张图片、40多份电文、30多幅题词,还有图表30多幅、文物陈列300多件。
相关链接
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长征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度过,他们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红军长征有多少女性参加
中央红军:随队而行的女红军有32人.她们是:蔡畅、邓颖超、康克清、贺子珍、刘英、刘群先、李坚真、李伯钊、钱希均、陈慧清、廖似光、谢飞、周越华、邓六金、金维映、危拱之、王泉媛、李桂英、甘棠、危秀英、谢小梅、钟月林、吴富莲、杨厚珍、肖月华、李建华、曾玉、刘彩香、丘一(益)涵、吴仲廉、彭儒、黄长娇。
注:经过组织批准的名单只有30人。这就意味着她们之中有两位并不是经组织批准参加长征的,而是自己偷偷去的。这两个人中,可以肯定有一个是曾玉,另一位就说法不一,无从考证了。中央红军经过批准参加长征的30位女性中,有10位是直接进了名单的,她们是重要领导人的妻子。如李德、博古、周恩来是当时的“三人团”,他们的妻子肖月华、刘群先和邓颖超在其中,中央苏区创始人毛泽东、朱德的妻子贺子珍、康克清,当时中央各部的负责人李富春、凯丰、李维汉、邓发、毛泽民的妻子蔡畅、廖似光、金维映、陈慧清、钱希钧也在其中。这32位女红军中有30位胜利到达了陕北吴起镇。
红25军有7位。她们是:周东屏、戴觉敏、曾继兰、曹宗凯、田喜兰、余国清、张秀兰。因为职业是“白衣天使”,人们称呼她们为“七仙女”。”。“七仙女”中的5位坚持到了红二十五军长征的终点——陕北延川永坪镇,另两位壮烈牺牲在长征路上。
红二方面军有21位。她们是:李贞、陈琮英、戚元德、陈罗英、马忆湘、周雪林、蹇先任、蹇先佛、曾纪(红)林、胡越强、张四妹、伍秋姑、石芝、马积莲、范庆芳、杜玉珍、秦金美、朱国英、张金莲、尹菊英、李智等21名女性。她们有干部、机要员、宣传队员、护理员、炊事员等。她们没有单独编队,也没有统一的组织,而是被分散在各个单位。她们大多走到了红二方面军长征的终点——宁夏隆德将台堡。其中李贞,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红四方面军有妇女独立师。1935年春天,红四方面军突破嘉陵江西进时,队伍中有2000多名女红军,主要集中在妇女工兵营、方面军总医院、剧团、妇女独立团和妇女学校等单位。其中妇女独立团人数最多,约1200余人。包括张琴秋、林月琴、汪荣华、王定国、何莲芝、王长德、李开芬、王新兰、张文、张明秀、苏风、陈真仁、何曼秋、秦仪华、杨磊、蒲文清、李玉兰等。1935年2月,独立团扩编为师,人数最多时达2500多人。妇女独立团和独立师是人民军队历史上最早的成建制的团以上女性作战部队。红四方面军的女性因为参加了战斗,人数减少幅度较大。其中1936年2月在翻越党岭雪山的时候减员最多,妇女独立师仅剩下1000多人,不得不恢复独立团的建制。部队沿途又吸收了一些妇女(包括少数民族妇女)加入,到达陕甘宁时,女性恢复到将近2000人,其中的1300人被编成妇女先锋团,随西路军西征,在河西走廊血战100天之后,最后只有不到300人活着返回陕北。由于人数众多、牺牲太大,这里无法一一列举出她们的名字。有的女红军根本没有留下名字。
总之,参加7长征的女性人数,红一、二方面军和红25军都比较明确,共计约60名;红四方面军确切的数字已经无法统计(因途中常有增减),最多时为2500人。那么参加红军长征的所有女性应该不足3000名。

长征不等同于二万五千里长征
通常,人们把“长征”与“二万五千里长征”等同起来。大型工具书《辞海》把“长征”一词解释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简称”,《现代汉语辞典》等也认为“长征”特指“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都是不甚准确的。
回顾中国近代史,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先后举行长征的红军部队共有4支:中国工农红军先后曾有4支队伍参加长征: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行程近万里;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由四川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红二方面军),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宁夏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由于分别处在国民党军分割包围之中,这4支红军长征起始的时间、地点各不相同,行程亦大相径庭。由此还可以看出,4支长征队伍的总行程约六万五千里,而“二万五千里”只是其中的1支——红一方面军的基本行程。
1935年,毛泽东先后于10月23日、11月5日发表讲话说,“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前所未有的远征!”11月13日,中共中央首先明确宣布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的结论。可见,“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说法,是经过计算并郑重负责地向外界宣布的,而不是虚构的。
随着“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说法得到更广泛的肯定,这种称谓渐渐约定俗成,以至于后来人以为“长征”就是“二万五千里长征”.

女战士新婚不久便被俘,多年后再遇丈夫,做了一事什么让人感动的事?

都说“巾帼不让须眉”,在革命战争中,曾涌现出了一位位传奇的女战士,他们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抵挡住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炮火,为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我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位红军女战士的传奇故事。





红军战士

这位红军女战士便是王泉媛,她一九三零年参加革命,一九三四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随军参加长征。在长征途中,王泉媛认识了时任军委第一纵队政治部主任的王首道。两人在革命路上,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彼此之间产生了情愫,后在战友们的撮合下,王首道和王泉媛成了婚。在新婚之夜,王首道看着柔情似水的妻子,他说:“泉媛,革命是要流血甚至可能会牺牲的,你真的愿意跟着我吗?”

王泉媛看着丈夫,说道:“首道,我不怕死,就算为革命而死,也是光荣的!”王首道点了点头,为有一位这么好的妻子一阵感动,他抚着妻子的面庞,拿出一个红布包,红布包里面,是一把小手枪和八枚子弹,王首道说:“泉媛,这个你拿着,我不能一直在你身边,你也好防身用。”王泉媛接过红布包,感动得落下了眼泪,说道:“首道,我可没有礼物送你,过段时间,我给你纳一双千层底布鞋。”




红军女战士

不过,让王泉媛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承诺竟永远也无法实现了,仅仅两天之后,王泉媛便被编入西路军中,并升任红军西路军妇女抗日先锋团团长。受到中央指令,西路军西渡黄河进行作战,就这样,这一对仅仅新婚两天的夫妻,不得不因此分开了。这是一个令人痛苦的决定,在那个年代,这并不少见,在国家面前,家庭是多么的渺小。

不过,也正是这一年,王泉媛迎来了她的悲惨命运。一九三七年,西路军在河西走廊一带与马家军遭遇,经过四十多天的血战,西路军总指挥部连同两个军的部队以及妇女先锋团都被包围。西路军总指挥部决定突围,当时妇女先锋团有将近一千名女兵,她们装备有限,经验欠缺,突围过程中,极大一部分被马家军俘虏,连团长王泉媛也不例外。作为俘虏,尤其是女兵俘虏,是极为悲惨的,他们大部分成为了各级军官的小妾,有的经多次转卖,受尽摧残。




俘虏

王泉媛也受尽了折磨,但她并没有放弃,她想,如果她就此一了百了,也许可以结束这段黑暗惨痛的生活,却并不能改变什么,她只有逃出去,才能继续为了革命发光发热。直到一九三九年,王泉媛终于逃出了魔掌,后来她决定前赴兰州寻找八路军,一路上,由于身上没有银钱,渴了她就喝山泉水,饿了就用草根充饥,就这样,她奇迹般地来到了兰州,找到了八路军办事处。

然而,让王泉媛没有想到的是,当她要求重新回到组织时,却被拒绝了,因为当时八路军出于情报方面的考虑,对于俘虏作出了一个规定:“一年归来收留,两年归来审查,三年归来不留。”王泉媛从一九三七年被俘,时至今日已经接近三年时间,因此,不能再允许她重新加入组织中。八路军办事处给了王泉媛五块大洋,让她离开这里,王泉媛心如死灰,带着五块大洋,一路乞讨回到了老家江西,此后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女战士

直到一九八二年,在家务农的王泉媛突然接到一个消息,说有一位大官要见她,王泉媛心里纳闷,自己并不认识什么大官,难道是曾经的战友?王泉媛赶紧准备了一桌子好菜,然而,当她看见那位“大官”的时候,顿时流下了眼泪,这哪里是什么大官,这就是她的“丈夫”王首道啊!王泉媛含着眼泪,几乎瘫软在地,“你…你是王首道?”王首道此时也已是耄耋老人,头发花白,他颤抖着手将王泉媛扶起,“是…是…泉媛,我是王首道…这些年…你受苦了。”两人秉烛夜谈,一直聊到了深夜。

一九九五年,王泉媛来到了北京,找到了王首道,将一双亲手纳的千层布鞋递到他的手上。王首道接过布鞋,不由老泪纵横,“泉媛,你还是没有忘记这个承诺啊。”




王首道(左一)、王泉媛(中)

自此,王泉媛老人再也没有了遗憾,二零零四年,王泉媛病逝,结束了她悲惨而又传奇的一生。

吴富莲的牺牲经过

根据西路军研究者采访妇女先锋团团长王泉媛的报告式文学(西路军女战士蒙难记)中所言,在梨园口阻击战后,大家化整为零分头突围(石窝会议,会上允许大家在当地成家,以后再找组织),在祁连山王泉媛先被捕(冬天),后来吴富莲也被捕(秋天),敌人的确想威逼利诱她们,吴富莲有严重的肺结核,瘦的皮包骨头,王泉媛弄来一瓶鱼肝油(青霉素那会比黄金还稀有,中央为救白求恩大夫从上海才还不容易弄到了一点,而鱼肝油是凉州监狱里能弄到的最好的营养品了),十几天后吴富莲牺牲。(蒙难记续篇)华双全说吴政委是吞针而死。

想去甘肃旅游,哪些景点值得一去?

兰州:黄河之都丝路重镇山水名城水车之都,天水:江南景色,世界遗产麦积山石窟,陇南:天然氧吧,熊猫故乡,天池美景,甘南:九曲黄河大草原,扎尕那风景美轮美奂,夏河拉卜楞寺庙不一样的宗教体验,临夏:民族特色,刘家峡炳林寺石窟平凉崆峒派,庆阳农耕文化,红色旅游,金昌花的世界,武威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故乡,张掖五彩斑斓的奇观景色,酒泉中国航天发射基地,嘉峪关长城在这里遥望,敦煌世界的敦煌文化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玉门中国第一座石油之城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主要景点有月牙泉、鸣沙山。月牙泉处于沙漠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鸣沙山位距敦煌市南郊5公里,因沙动成响而得名。鸣沙山为流沙积成,分红、黄、绿、白、黑五色。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1994年被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荣获“ 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之一”。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引发我们对这座古老关塞的向往。
本文标题: 如何评价西路军女团长王泉媛坎坷而传奇的人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2398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有哪些登过报的优秀文章每位新君即位时都必须(←重音)改元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