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鲁门为何要将麦克阿瑟革职

发布时间: 2022-09-12 15:00:3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4

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为何在朝鲜战争中被解职,只因败给志愿军?麦克阿瑟相信大多数人并不陌生,这个一手指挥数十万美国大兵登陆朝鲜半岛...

杜鲁门为何要将麦克阿瑟革职

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为何在朝鲜战争中被解职,只因败给志愿军?

麦克阿瑟相信大多数人并不陌生,这个一手指挥数十万美国大兵登陆朝鲜半岛,在朝鲜战场上叫嚣着“回家过圣诞节”的美国五星上将,却遭到了以彭德怀元帅为首的抗美援朝大军的接连打击,最终灰溜溜的返回了美国。不过,经历惨烈的二战之后,能够晋升美国陆军5星上将,麦克阿瑟当然不是易与之辈。

事实上,在被彭德怀元帅打脸之前,在二战太平洋战场上,麦克阿瑟曾为美国立下卓越功勋,深受本国人民爱戴,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优秀将领。这位驰骋战场、风华正茂的将军,年仅50岁就成为了美国最年轻的参谋长。

然而,就在1951年4月11日凌晨,这位五星上将竟然被杜鲁门总统解除所有职务。资历极深,也堪称功勋卓著的麦克阿瑟究竟犯了何种错误,竟然被如此轻易的解职呢?

青年麦克阿瑟

第一:麦克阿瑟与当时的总统杜鲁门,由于各自利益所系,积怨已久。二战结束之初,由于美国幕后真正的统治者——美国各大财团,开始享受二战胜利果实,他们经营的重点,则是欧洲地区:通过援助的方式在西欧急剧扩张。为此,麦克阿瑟极为不满,因为麦克阿瑟所在的财团家族认为,美国应该向太平洋沿岸的亚洲,比如中国大陆快速扩张,坐拥几十亿人口的亚洲才拥有无限大的潜力。

由于美国在西欧的急剧扩张导致政府军费紧张,再加上这二人意见不合,杜鲁门开始将麦克阿瑟所指挥的军队进行大幅度裁员。朝鲜战争爆发之时,麦克阿瑟所在的军队已经不足11万人,其实这个时候,杜鲁门就已经有了撤掉麦克阿瑟职务的想法。

麦克阿瑟在菲律宾

第二:由于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节节失败,导致两人之间矛盾激化。如若在战场上美军能够取得胜利,总统与这位将军之间倒是相安无事,甚至还能够弹冠相庆;一旦战争失利,双方就会互相推诿责任,甚至肆意指责谩骂。

1950年10月19日,美军本想着越过三八线,直接将战争推向中朝边境。这时,刚刚成立一周年的新中国的选择完全出乎了美国人的意料之外:自愿出兵“抗美援朝”。经历多次惨烈战役以后,美军被强大的志愿军彻底赶回三八线。曾经在二战战场上都所向披靡的美军,就这样被光速打脸。麦克阿瑟这位被全球吹捧为天才军事指挥家的将军,沦为了国人的笑柄。

麦克阿瑟

这个时候,由于战争失利,杜鲁门将一切的职责都归咎在麦克阿瑟身上,他认为,麦克阿瑟不听政府指挥快速撤退美军;麦克阿瑟则完全否认这样的指控,认为正是政府一直没有批准他的全面作战计划,这才导致战争失败。

杜鲁门和麦克阿瑟二人陷入了激烈的争吵,他们都想让对方成为替罪羊,将此次战争失败的责任推到对方身上。不过,麦克阿瑟毕竟只是将军,杜鲁门则坐在总统职位上,最后,杜鲁门政府决定彻底解除这位将军的所有职务,避免在战争结束后,再给世人留下一种政府故意要给麦克阿瑟落井下石的印象。

杜鲁门

第三:麦克阿瑟桀骜不驯的性格,让他积怨颇多,最终遭到罢免。麦克阿瑟一直认为,自己在军界、政界和民众心中一直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威望,所以,他从不听取杜鲁门政府的各种指令,作战之时,更是屡屡自行其事。

他的这种越级越权、不听军令的做法,招来了政界不满,最终让杜鲁门政府恼羞成怒。1951年4月11日,忍无可忍的杜鲁门在未告知麦克阿瑟被解职消息时,通过无线电广播的方式宣布解除这位美军司令官的所有职务,这种极为罕见的历史现象,就这样突然发生,也震惊了全世界。极好面子的麦克阿瑟,因此在国际上结结实实的丢了一场大脸。

二战结束后,麦克阿瑟与杜鲁门因为各自利益不同,积怨已久,在朝鲜战争中他不听杜鲁门政府指令,屡屡自行其事,但他没有取得胜利,反而节节失败,导致矛盾激化,最终杜鲁门政府解除了他的职务。
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在朝鲜战争中被解职,是因为他带领的自认为很强大的联合国军,不但没有打败中国人民志愿军,还被赶出了三八线之外。
是因为他入侵了朝鲜,他的军队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打的落花流水,签订了停战协议,美国政府只能把责任推给他把他撤职了。
这只是其中一部分的原因。麦克阿瑟被解职主要是因为他和总统杜鲁门意见相左,两人的关系非常僵,而麦克阿瑟在朝鲜战场上的节节败退,正好给了杜鲁门发难的借口。

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是怎样被解职的?为什么?

1951年4月11日,美国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杜鲁门未通过正常的军令渠道,而是以白宫记者会新闻通稿的形式解除了麦克阿瑟的所有职务,包括远东盟军总司令、“联合国军”总司令、远东美国陆军司令等等,杜鲁门用突然袭击和媒体公开的办法,狠狠地报复了麦克阿瑟的无礼与傲慢,不仅暴露出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前后方的战略分歧,同时也是对这位五星上将战争思路的全盘否定,对当时的战争进程和远东局势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众所周知,麦克阿瑟在美军中资历深厚,1950年他已年满70周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担任美国远东军司令和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司令,始终是在罗斯福总统的统帅之下。1944年罗斯福突然去世,比麦克阿瑟还年轻四岁的副总统杜鲁门上位,面对这个军政经验均显不足的总统,麦克阿瑟从一开始就充满了轻视,而二战胜利后美军的参谋长联席会议里,三军参谋长都是麦克阿瑟的晚生或后辈,无形中更加重了他的优越感。

朝鲜战争爆发后,时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的麦克阿瑟顺理成章,担任由16个国家军队组成的“联合国军”总司令,并策划实施了仁川登陆,逆转了半岛战局,一时声望达到顶峰,本身就个性狂妄的这位将军更加膨胀的不行,不仅对参联会的军事指导爱搭不理,对杜鲁门总统的指示也经常阳奉阴违。


(杜鲁门总统)

导致麦克阿瑟被解职的直接导火索,是他一意孤行邀请国民党军队加入战局,蒋介石甚至已经准备好了30000多人的参战部队,而这是美国军政高层坚决反对的;同时,根据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情报,麦克阿瑟在会见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大使时,用“极其尖刻的语言”抨击美国政府,这已经超过了杜鲁门能够容忍的底线,突然宣布解职,实际上是麦克阿瑟与杜鲁门政府长期积存矛盾的总爆发。

两者矛盾的焦点其实很简单,以杜鲁门为首的美国政府和主要盟国首脑一致认为,朝鲜战争是西方世界的主要敌人苏联玩弄的军事把戏,其目的是转移北约的军事注意力,而欧洲才应该是西方的战略重心,因此应该把朝鲜战争当作一场局部战争,结束的越早越好;而麦克阿瑟从一开始就准备扩大战争,期望演变成一场全面的大规模战争,这与美国主流战略是格格不入的。

(年轻的麦克阿瑟)

正是在这种分歧下,半岛战争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局面,美国政府拼命勒紧缰绳使马车不致失控,而麦克阿瑟这匹“老马”却不顾一切向前狂奔,他要求轰炸鸭绿江对岸,要求封锁华东沿海,要求使用核武器,以及自作主张要求蒋介石出兵等等,对参联会的各种命令置若罔闻,有美国作家形象地写道:

在麦克阿瑟面前,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将军们就如同小学生遇到街霸一般,瑟瑟发抖而又无可奈何。


(三巨头会议)

在志愿军大破美韩军的前三次战役之后,麦克阿瑟将所有的失败归咎于美国政府对他的限制,所有的电文全部是推卸责任,国防部长马歇尔怒不可遏,而国务卿艾奇逊的反应更加激烈:“无需任何证明,我完全相信这位将军的桀骜不驯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而且对其总统的意图基本上不尊重”。在与杜鲁门总统的威克岛会面中,麦克阿瑟居然比总统晚到了数个小时,让可怜巴巴的杜鲁门等得浑身冒火,甚至有人说,从威克岛见面起,杜鲁门就有撤换这个“老家伙”的念头。

1951年3月21日,麦克阿瑟又一次致电参联会,申请扩大指挥权限,美国政府未予理会,并着手准备总统声明,隐晦寻求停战谈判的途径和办法。不料三天后麦克阿瑟却抢先发表了自己的声明,以近乎最后通牒的口气宣布将扩大战争范围直到对手求饶,参联会的将军们知道:

“这位联合国军司令官简直再也找不到比这更有效的办法让总统勃然大怒了”,麦克阿瑟的声明让杜鲁门所有周密的停战准备化为枉然。


(威克岛会唔)

麦克阿瑟同时违反了总统签发的“任何人未经容许不得公开发表有关外交政策的声明”之训令,这几乎就是杜鲁门专门为他而签署的文件。他的行为不仅是对国家最高决策机构和决策者的公然违抗,同时也是对宪法赋予总统权威的挑战和蔑视;更严重的错误在于,麦克阿瑟是在向文官治国的政体进行挑战,以军事将领的身份干涉美国的外交政策,而忘记了应该由文官政府领导军队。

杜鲁门气得把办公桌拍的乱响,他终于忍无可忍了。


(准备参战的蒋介石)

1951年4月6日,杜鲁门召集国务卿、国防部长和参联会主席会议,明确表示将解除麦克阿瑟的一切职务,在场诸人都没有异议,麦克阿瑟已经折腾到得不到任何一位美国军政高层的支持了,一度有人怀疑他得了某种病症。4月10日,杜鲁门决定由正在远东视察的美国陆军部长佩斯,将解除职务的命令当面交给麦克阿瑟,然而由于通讯故障,佩斯尚未接到命令时,《芝加哥论坛报》抢先把消息捅了出去。

杜鲁门见状,为避免出现麦克阿瑟抢先声明辞职的尴尬,于4月11日凌晨1时临时招集白宫记者团,宣布了解除麦克阿瑟职务的命令,第二天上午美国大街小巷的报纸和新闻广播都转发了这一消息,而远在东京的麦克阿瑟却浑然不知,一直到中午才得到消息。

美国近现代史上最搞笑的总统与将领之争,终于以这样奇葩的方式落下帷幕。

美国的五星上将麦克因为在朝鲜和韩国的战场上吃了败仗,所以被美国国防部解除职务,二战时的麦克阿瑟将军是十分勇猛的。
1951年,美国总统杜鲁门签署了两份协议。其中有一份就是麦克阿瑟职务解除提交给新闻界的声明。麦克阿瑟。知而老威望高,打了许多场战争,而他本人因为自己威望高而桀骜不驯……最终造成了自己被解职
因为麦克阿瑟公然反对杜鲁门总统的朝鲜战争决策。 杜鲁门不想扩大战争,寻求结束战争。麦克阿瑟竟然召开记者会,宣称自己要继续打下去,甚至要扩大战争规模,还叫嚣使用原子弹。 于是杜鲁门召开会议。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列举了麦克阿瑟说的话,国务卿马歇尔说,根据这些言论,应该撤他的职好几回了。 所谓不给他面子,是因为原来计划派人携解职命令飞到日本,当面交给麦克阿瑟。不料走漏了消息,被新闻界知道了,第二天就要见报。那样会使白宫非常被动。 无奈之下,白宫主动召开记者会,公布出来。 结果形成麦克阿瑟从新闻中知道自己被解职了。随后纸质命令才送到。
杜鲁门以白宫记者会新闻通稿的形式解除了麦克阿瑟的所有职务。
这是杜鲁门对麦克阿瑟无礼傲慢的报复。
麦克阿瑟曾对外国大使说一些抨击美国政府的话,这超过了杜鲁门的容忍界限。
在这之前,麦克阿瑟也多次对杜鲁门的指令阳奉阴违。

麦克阿瑟在战场受挫,为何杜鲁门要颇具侮辱性将其解职?

当年的朝鲜战场上,与麦克阿瑟对阵的是金日成的朝鲜人民军。经过麦克阿瑟对于战场形势的估算和赌徒般的策划,美军实施了仁川登陆。将朝鲜人民军的补给线和退路切断,完成了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的首秀。麦克阿瑟在当时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声望是非常高的,不仅在二战期间战功卓著,现在看来这个朝鲜战争,美军也能够在麦克阿瑟的带领下取得辉煌的胜利。

而相比较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他的资历就没有麦克阿瑟这么辉煌夺目。以前虽然当过兵,但是军职很低,也没有打过什么仗。后来也是从事经济方面的工作,厚积薄发加上机缘巧合才成为了美国副总统。后来罗斯福病逝,杜鲁门上位。这样一个没有什么军功的人成为了总统,在平常就嚣张跋扈的麦克阿瑟眼里,是没有什么尊重的必要性的。二战胜利后,日本投降,麦克阿瑟带领美国占领军坐镇日本,成为了日本当时名副其实的太上皇。对此杜鲁门心知肚明,却又无可奈何。朝鲜战争爆发以后,麦克阿瑟在没有对阵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情况下,对于朝鲜人民军几乎是吊打的状态。这个时候,麦克阿瑟有嚣张的资本,也有跋扈的道理。



可是在志愿军入朝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队在战斗中失去了主动权,战场胜负和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麦克阿瑟的心态发生了改变,开始变得不理智甚至歇斯底里。根据美国的利益,美国只要保持分界线在38度左右就可以了,但是吃了败仗的麦克阿瑟却不愿意。他不断在公开场合叫嚣打到苏联去,美国外交部不断的给麦克阿瑟的不当言论擦屁股。他的这种行为已经挑战了美国宪政,开启了军队干预国策的先例,这个先例是很不好的!杜鲁门因为战事需要,忍下了。

麦克阿瑟在日本的太上皇地位,让他变得日渐跋扈。杜鲁门因为战事多次召唤他回国协商,但是麦克阿瑟经常推辞不回。这就算了,在好不容易两个人会面以后,麦克阿瑟叼个烟斗还拒绝了总统的会后午餐邀请,以战事要紧为由,直接乘坐飞机回去了。这些行为,不仅是麦克阿瑟低情商不懂的尊重别人的表现,更是对杜鲁门的总统权威是一个赤裸裸的打脸行为。

鉴于以前的常胜将军麦克阿瑟不好随意动他,那么败军之将麦克阿瑟就是两说了。沃克中将思域朝鲜,联合国军在志愿军的进攻下畏首畏尾,止步不前。麦克阿瑟说圣诞节带孩子们回家的狂妄之语已经无法实现,断定中国不会出兵的话语也还没说多久,战场的失败需要人背锅,刚好麦克阿瑟这么狂,看起来背锅挺合适。那么杜鲁门要办了麦克阿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而且麦克阿瑟不尊重杜鲁门,那么杜鲁门也就没必要尊重他,顺便侮辱一下又如何?自己作,真不怪杜鲁门!

因为杜鲁门认为麦克阿瑟在战场上没有竭尽全力去攻打敌人,所以他才会这么做的。
因为当年麦克阿瑟在朝鲜战场受挫后,已经有点魔怔了,以至于他甚至想要越过国内,直接挑战苏联,从而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这是杜鲁门将他解职的直接原因。
而麦克阿瑟早先对杜鲁门的无礼,以及对五角大楼权威的无视,则是他被侮辱性解职的根本原因。
麦克阿瑟终究是为他的自负付出了代价。
这是因为迈克阿瑟与杜鲁门有很深的矛盾,所以才会借机报复。

美国著名军事家麦克阿瑟在朝鲜战争中期时为什么被撤职了

这里从维基百科上摘录了一段较为有代表性的:

这段讲的是麦克阿瑟在中国参战初期麦克阿瑟的一些败绩和当时美国对战局的考量
Within weeks of the Chinese attack, MacArthur was forced to retreat from North Korea.[271] Seoul fell in January 1951, and both Truman and MacArthur were forced to contemplate the prospect of abandoning Korea entirely.[272]European countries did not share MacArthur's world view, distrusted his judgment, and were afraid that he might use his stature and influence with the American public to re-focus American policy away from Europe and towards Asia. They were concerned that this might lead to a major war with China, possibly involving nuclear weapons.[273]In a visit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December 1950, the British prime minister, Clement Attlee, had raised the fears of the British and other European governments that "General MacArthur was running the show."[274]

这段讲的是麦克阿瑟希望在朝鲜战场使用核武器:
Collins discussed the possible use of nuclear weapons in Korea with MacArthur in December, and later asked him for a list of targets in the Soviet Union in case it entered the war. MacArthur testified before the Congress in 1951 that he had never recommended the use of nuclear weapons. He did at one point consider a plan to cut off North Korea with radioactive poisons; he did not recommend it at the time, although he later broached the matter with Eisenhower, then president-elect, in 1952. In 1954, in an interview published after his death, he stated he had wanted to drop atomic bombs on enemy bases

这段讲的是杜鲁门对麦克阿瑟的撤职决定:
Truman summoned Secretary of Defense George Marshall, Chairman of the Joint Chiefs Omar Bradley, Secretary of State Dean Acheson and Averell Harriman to discuss what to do about MacArthur.[280] They concurred MacArthur should be relieved of his command, but made no recommendation to do so. Although they felt that it was correct "from a purely military point of view"[281] they were aware that there were important 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as well.[281] Truman and Acheson agreed that MacArthur was insubordinate, but the Joint Chiefs avoided any suggestion of this.[282] Insubordination was a military offense, and MacArthur could have requested a public court martial similar to that of Billy Mitchell. The outcome of such a trial was uncertain, and it might well have found him not guilty and ordered his reinstatement.[283] The Joint Chiefs agreed that there was "little evidence that General MacArthur had ever failed to carry out a direct order of the Joint Chiefs, or acted in opposition to an order." "In point of fact," Bradley insisted, "MacArthur had stretched but not legally violated any JCS directives. He had violated the President's 6 December directive [not to make public statements on policy matters], relayed to him by the JCS, but this did not constitute violation of a JCS order."[282] Truman ordered MacArthur's relief by Ridgway, and the order went out on 10 April with Bradley's signature.

综上所述,主要原因是麦克阿瑟在中国参与朝鲜战争初期接连失败,使得杜鲁门放弃统一韩国的目标,并打算将韩战仅仅局限在区域范围内,避免与中国和苏联爆发全面战争。但是麦克阿瑟希望将韩战扩大化,将战火引入中国(实际上他也派兵轰炸过中国东北),在必要时使用核武器,并且列出了中国和苏联境内一系列核打击目标。一来杜鲁门觉得这样做美国支撑不起,二来韩战逐渐变成麦克阿瑟的“个人秀”,他刚愎自用,公然挑战杜鲁门的决定。因此杜鲁门“挥泪斩马谡”,将麦克阿瑟从朝鲜战场中拿下,可以看出撤职决定其实是杜鲁门对于麦克阿瑟功高盖主且恃才傲物的不满,从第三段可以看出,虽然JCS(Joint Cheifs of Staff,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极力为麦克阿瑟撑腰,但是杜鲁门还是将麦克阿瑟的职位给了Ridgway(李奇微)。

所以你对麦克阿瑟的理解是对的,仁川登陆及以前他确实是一位完美的军人,作为西点军校的校长,其著名校训“责任—荣誉—国家”就是他创造的。但是之后他目空一切,得罪了白宫,并且希望与苏联和中国爆发全面战争,进入第三次世界大战,因此他虽然位高权重,依然被撤换。
本文标题: 杜鲁门为何要将麦克阿瑟革职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1608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明朝太监是怎么分等级的为什么欧洲是束腰,而明清是裹小脚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