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论中国历史研究院于2022年8月24日在公众平台公开发布《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一文

发布时间: 2022-08-30 02:00:0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2

中国闭关锁国了多少年从明朝前期开始,表现为:,明朝的对外政策确立于洪武、永乐两朝,以后被长期沿袭下来。在明朝存在的二百七十多年...

如何评论中国历史研究院于2022年8月24日在公众平台公开发布《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一文

中国闭关锁国了多少年

从明朝前期开始,表现为:
  明朝的对外政策确立于洪武、永乐两朝,以后被长期沿袭下来。在明朝存在的二百七十多年间,虽然不同时期在具体内容上有些变化,但其指导思想和主要方针并无多大变化。   明初,在绵长的海岸线上时有倭寇的骚扰。洪武二年正月,“倭寇山东滨海郡县,掠民男女而去”;四月“倭寇苏州、崇明等地”;八月“倭入寇淮安”;三年六月“倭入寇山东,转掠温州、台州、明州等地,又寇福建沿海郡县”。以后倭寇仍频频入侵。这种情形使朱元璋的以解决倭寇为中心的对日外交开始陷入困境,明朝和日本的关系有所疏远。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宣布:“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采用了禁海政策。洪武十四年(1381)胡惟庸“通倭”罪名确立后,朱元璋“怒日本特甚,决意绝之,专以防海为务”。又正式宣布:“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二十七年(1394)又进一步申令“禁民间用番香、番货。..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寘之重法”。到三十年(1397)还再次申明“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完全采取禁海政策,这一封闭政策对明初体制、经济都影响不小。洪武年间,朱元璋迟迟没有作出迁都之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考虑到东南的海防。由于倭寇在东南沿海的侵扰,朱元璋以后几代皇帝也沿袭这一政策,直到明朝中后期,随着倭寇问题的解决,才逐渐打破这一封闭政策。   因此,从另一个角度上讲,明朝的对外政策又趋于保守和内向,在与外国的联系方面,又多处于被动的地位。永乐时,一方面继续实行海禁,另一方面又实行较为开放的政策,并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郑和奉命出使,先后到达三十余国,宣扬了国威,提高了明朝的政治外交地位,加强了明朝与西南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促进了彼此间的文化经济交流,朱棣在国内的威望也因之提高,地位更加巩固。郑和的航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红海海口,是当时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壮举。宣德六年(1431),郑和最后一次奉诏出使西洋。自宣德九年(1434)归来后,明朝虽然也间或有船队出洋,但规模之大,历时之久,影响之深都远不及郑和,明朝在海外的声誉也大不如前了。前来朝贡的海外使者、通商客旅,比起永乐年间,就十分稀落了。
明中期以后:
海禁时紧时松,中国海商和倭寇相勾结,出现了嘉靖年间的倭患。隆庆以后,部分地开放海禁,私人海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明初制定的禁海政策至此基本瓦解。与此同时,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陆续来到中国沿海,这给中国带来了机会,使中国有可能融入世界潮流,“走上与西方世界同步发展的轨道”,但也蕴藏着危机。
闭关政策的影响
  资本主义萌芽在明代出现,经历了近三百年,但始终没有得到正常的成长。原因是复杂的,但明朝廷对海外贸易严格的限制是重要原因之一。明廷有时甚至根本不许商民下海,这是人为地削弱、封锁商品的对外销路,很不利于商品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得不到正常成长的这些原因,归结到一点,是封建势力还很顽固,资本主义萌芽还没有突破这一桎梏的力量。明代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已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能拖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腐朽了的社会制度却能阻碍新社会制度的产生,这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老时期的最大特点。
清朝初期:
  [1]十八世纪,由于中外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和人民反清起义不断发生,清朝统治者担心外人和汉人会结合起来反对清朝。1717年,清政府下令不许中国商船到欧洲人控制下的南洋地区进行贸易。清政府在对贸易范围实行限制同时实行禁教,减少中外之间的往来。17世纪末,清政府允许天主教在中国传播。随着教会在中国影响的扩大,它开始直接干涉中国的内政。尤其是1704年罗马教皇格勒门十一订立“禁约”,禁止中国教徒尊孔祭祖。康熙严辞拒绝了这项要求。1720年清政府开始实行禁教政策。1727年又明确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到广东的虎门和福建的厦门两处。1757年正式实行闭关的政策,乾隆皇帝宣布西洋商船只准在广东的虎门一处停泊贸易。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奏准皇帝颁布了《防范外夷条规》,根据这一文件建立了“公行”机构。公行是由官方特许的商人组成的垄断性外贸组织。外国人来广州做买卖必须经由公行,其行动也由公行的行商负责约束。外国商人只准在规定的时间,即每年的五月至十月间来广州进行贸易,期满必须离去。在广州期间他们只能住在由公行所设的“夷馆”内。外商在华只能雇用翻译和买办,不能雇人向内地传递信件。中国人不准向外商借贷资本。条规还规定要加强河防,监视外国船舶的活动。这些规定在以后的嘉庆和道光年间屡被重申。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防范西方殖民主义者。但这种自卫措施是非常被动的。   1757年,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又称广州十三行)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外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这一命令,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的政策。乾隆的这道圣旨常被视为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之一。   原因清朝统治者期望维护极权统治的心理观念是“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 。   基于保护传统文化。事实上是对本国国民的愚民政策。   保障本地经济发展,免受外来力量的影响。清朝封建统治时期经济上自给自足,不依靠同时也很抵制外来商品。   国防安全的出发,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合和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渗透。   以免有间谍盗取本国资料。   清朝政府对自己经济和政治实力的过分盲目自大。   闭关锁国这一政策推行了二百多年。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自卫作用。但是,当时西方国家正在进行资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明朝以前,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和技术(不是科学)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是东方的一大强国。然而,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为止,中国人均粮食产量仅有二百公斤左右,美国已接近一千公斤;中国年产铁约二万吨,不及法国1/10,英国1/40。中国的造船业和航海业历来比较发达,从此也迅速没落下去。往日出没于东南亚海面的中国船队,随之销声匿迹,被其它国家的船队取代。中国的各项发明和技术,在明朝中后期较西方仍互有长短,但到1840年已全面落后于西方了。
前期
  闭关的目的主要在于隔绝大陆人民与台湾郑氏抗清力量交通,防范人民集聚海上;以后则着重防禁“民夷交错”,针对外国商人,以条规立法形式,严加限制对外贸易。   顺治初年,清廷对来华贸易的外国商船,沿袭明朝成规,不许进入广州,只准于澳门交易。随后,由于东南海上郑成功抗清力量的存在,清廷愈严出海之禁。顺治十二年(1655)六月,闽浙总督屯泰请于沿海省份立严禁,“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于是清政府下令禁止官民人等擅自出海贸易,如有“将违禁货物出洋贩往番国,并潜通海贼(指郑成功)”,“或造大船,图利卖与番国,或将大船赁与出洋之人,分取番人货物者,皆交刑部治罪”。但仍有人暗通线索,贪图厚利,继续与郑氏贸易往来。顺治帝认为此乃立法不严所致,于十三年,下达“禁海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违者不论官民,俱行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文武各官失查或不追缉,从重治罪;保甲不行首告,论死。沿海可泊船舟处,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口,如有登岸者,防守官即以军法从事,督抚议罪。顺治十八年,清廷进一步下达“迁海令”,以保证“禁海令”的施行。强迫海岛和沿海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不得逾越。又在法律上规定:凡将牛马、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绸绢、丝棉出境贸易及下海者,杖一百;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因而走泄事情者斩。官吏庇纵者同罪。“禁海令”和“迁海令”使沿海居民流离失所,谋生无路,并严重地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以致沿海三十至五十里内,满目荒凉。   三藩战争期间,郑氏力量复入厦门,在福建沿海登陆。康熙十七年(1678)闰三月,康熙帝下令:“应如顺治十八年立界之例,将界外百姓迁移内地,仍申严海禁,绝其交通。”二十二年,清政府统一台湾。次年,开海禁。康熙帝称:“先因海寇,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命令沿海各省将先前所定海禁处分之例尽行停止。允许满汉人民出洋贸易,唯不准将硝磺军器等出洋。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个口岸对外国通商。   自开海禁之后,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回来者不过十之五六,不少人留居南洋。清政府因而担心“数千人聚集海上,不可不加意防范”;并认为南洋各国历来是“海贼之渊薮”,于五十六年复行南洋海禁,严禁与南洋往来贸易,严令沿海炮台拦截前往船只,水师各营巡查。南洋海禁之后,本来一度繁荣的对外贸易,又复萎顿。沿海经济日趋萧条,给当地居民造成严重后果,以致有用四五千金建造的大船,任其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而生活无着之穷民,被迫逃亡海上,或铤而走险,“或为犯乱”。为此不少人奏请开禁。雍正五年(1727),即南洋海禁十年后,清政府再开南洋海禁。限令出洋贸易之人三年内回国,否则不许回籍。   至乾隆时,清政府再次厉行限制对外贸易。当时,英国人为了向北方推销其纺织品和接近产茶、丝地区,力图在广州以北扩张海口。英国通事洪任辉偕同英国武装商船多次驶至浙江定海、宁波。英国武装商船的到来,引起了清廷的重视。
清朝后期:
  为了整肃浙省海防,乾隆二十二年,清廷下令:“(夷船)将来只许在广州收泊贸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这是清廷对外贸易政策的一大转折,即针对外国资本主义势力而厉行闭关政策,只准在广州一口贸易。   在对外贸易中,清政府又实行商行制度,即广州十三行,以进行垄断。清政府只允许少数殷实富商设立“公行”,负责与外商从事进出口贸易,并代表清政府与洋商交涉。乾隆二十四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奏请制订《防范夷商规条》,规定“防夷五事”。即:永行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必须冬住者只准在澳门居住;外商到粤,“宜令寓居行商管束稽查”;禁止中国商人借领外商资本及外商雇请汉人役使;严禁外商雇人传递消息;于外国商船停泊处拨营员弹压稽查。“防夷五事”将对外贸易严加管理,有了明确的法规,使闭关政策形成为制度。嘉庆十四年(1809),清政府又颁布《民夷交易章程》;道光十一年(1831),先后制订了《防范夷人章程》和《八条章程》。这些章程,除重申“防夷五事”的规定外,又规定外国兵船只许外洋停泊,禁外国商人携带妇人以及在省城乘坐肩舆,等等。其中有关严拿贩卖鸦片人船等项,则是针对外国侵略者鸦片贸易的正确禁令。
闭关政策的影响
  清朝对外实行闭关政策,是封建经济的产物。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人们彼此隔绝,在政治上自然产生闭关自守。乾隆帝在其《敕谕英吉利国王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自然没有交往贸易的必要,清统治者反而以此骄人,夜郎自大。英国人也觉察到这一点,他们说:“在必需品上——虽然不是奢侈品上——可以自给,因此中国政府绝对不重视对外贸易,认为可以随意限制对外贸易。”   此外,满族统治者对汉族人民防范甚严,他们惧怕外国人支持汉人反抗清朝的活动。乾隆帝曾说:“民俗易嚣,洋商杂处,必致滋事”,所以清政府一再严申“华夷之别甚严”,“从不许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掺杂”。清政府制订各种“防范夷人章程”,目的是要隔绝中国人与外国人的任何交往。同时,清政府对出洋贸易的中国人也有种种严格限制,无论船只的大小,来往日期,贸易货物及其数量种类,均规定甚严。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构筑了隔绝中外的一道堤墙,对中国社会的前进起了阻碍作用。由于对出海贸易横加限制,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中国人民与世界潮流隔绝,不明世界大势,而清统治者更是闭目塞听,其结果正如魏源所说:“以通事二百年之国,竟莫知其方位,莫悉其离合。”   1840年,英国侵略者终于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1. 第一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起因:一、受中国传统经济体制和清政府闭关政策的影响,英国对华贸易一直处于严重的逆差,不利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资金积累。二、英国商人借助鸦片贸易取得大量利润,而伤害中国的财政和社会稳定,清政府不得不派林则徐去禁烟。三、长期中英就贸易问题交涉未果,一些英国商人不断地对政府施加压力,鼓吹对中国采取武装侵略政策。四、林则徐禁烟过程中,清帝下令把英国商船全部驱逐出境,断绝中英贸易关系。这个作法激化了中英矛盾,给英国殖民者入侵中国提供了借口。   1840年6月,英国发动了对华战争。清政府无抵抗之力,在英军逼近天津的时候,便试图通过“磨难”政策来拖延时间,在广州同英方举行谈判。在谈判中,英方提出高额鸦片赔款、开放三处口岸和割让海岛的要求。中方虽表示妥协,但不能完全接受。1841年1月底英军先攻占沙角炮台,后强占香港岛。1月27日,无可奈何的清政府对英宣战。然而,在清军完成调集之前,英军迅速占领了广州,随后沿海岸北上,在一年的时间里接连攻克清军守城,直逼南京城下。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代表耆英在英国军舰上同英方代表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战争的失败归咎于落后的体制、腐败的清朝统治、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和错误的战争对策。战争的结果使中国逐步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被迫向西方打开大门。
2.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一、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由于中国仍基本处于封闭状态,外国商品依然难以进入中国。二、清政府仍然坚持闭关政策的作法。三、列强以修约为名,要求开放中国沿海各口岸及内地各城市,准许外国人自由出入进行贸易,以及准许外国使节常驻北京。对此清政府无法接受。于是,英法两国分别为发动战争制造了借口,一是亚罗号商船事件,一是法国传教士被处死的事件。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采用了时战时和的对策。1858年战败后同英法等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接受了外国公使驻京等一系列要求,商定一年后在北京正式交换条约批准书。1859年来华交换批准书的英法代表试图率舰闯进大沽口,被清军击退。这次胜利使清政府盲目乐观。1860年7月,英法联军的大批舰只集结在大沽口外,但清政府竟以为对方是求和而来。英法联军趁机在北塘登陆,攻占大沽和天津。英法联军继而攻入北京。清政府同英法代表分别签订了《北京条约》。   在这次战争中,清政府的态度时强时软。其原因在于一方面,虽然清朝统治到此时已经显著衰弱,但统治者决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外敌入侵不仅威胁到中国领土完整和经济利益,而且直接伤害了大清统治者的尊严。所以,咸丰皇帝总想把外国人拒之京都之外,越远越好。另一方面,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朝统治者害怕列强,尽量避免得罪洋人。这种双重性导致其政策上的机会主义和最终的失败。《北京条约》的签订最终决定了清政府闭关政策的破产。

闭关锁国政策又称洋禁、海禁,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是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政策。明清两朝都实行“海禁”政策,但其内涵并不相同。明朝海禁,只是禁止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并不禁止外国来华贸易,是一种由官府垄断海外贸易的政策。同时,明朝的海禁政策也未贯彻始终。明政府曾一度开放海禁,沿海地区的海外贸易又蓬勃发展起来。而清朝以“天朝上邦”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长期关闭国门,严格限制国人对外交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一切对外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这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政策。

负面影响:

这一政策的长期推行

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致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

使得中国和世界脱轨,慢慢地落后于世界。

文化上,经济上,科学上无法和世界接轨,各种先进技术思想难以发展,整体上呈现帝国黄昏现象。

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

减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

阻碍本国的经济发展,彻底丧失对外贸易主动权。

阻隔与外国的科技文化交流,以至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造成国际冲突。

影响社会科技发展。

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闭关锁国的时间大概可从1433年(郑和下西洋后)的明朝后期以及清朝至1840年鸦片战争被迫打开国门可为大致的时期,大约有407年。清朝初期1636年至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实行“一口通商”政策之前应该是有开放过的一段时间(121年),若严谨一些可去除,则大致为286年。

至于新中国初期有一段是国际大环境(二战后新格局对峙及冷战时期)被动情势影响下的而非主观意愿上的,并且在外交上也是以五项基本原则为基础尽可能的主动去建交,也结交了不少国家,比如非洲等众多国家,所以这一段时期应除外!

顺治十八年(1661)海禁,康熙二十二年开关,历时23年。 康熙五十六年海禁,雍正五年开关,历时10年。 乾隆二十二年(1757)开始全面闭关。
明中期后,整个清代,民国时代并未锁国,建国后49-78年。千万不要以为,建国后,就一直开放。
闭关锁国的时间大概可从1433年(郑和下西洋后)的明朝后期以及清朝至1840年鸦片战争被迫打开国门可为大致的时期,大约有407年。清朝初期1636年至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实行“一口通商”政策之前应该是有开放过的一段时间(121年),若严谨一些可去除,则大致为286年。
至于新中国初期有一段是国际大环境(二战后新格局对峙及冷战时期)被动情势影响下的而非主观意愿上的,并且在外交上也是以五项基本原则为基础尽可能的主动去建交,也结交了不少国家,比如非洲等众多国家,所以这一段时期应除外!

中国近代历史问题!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史

中国近代历史,不仅是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史。谈一谈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解答:
  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的现代,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天主教应改为加特力教或罗马公教)”对我国文化侵略的手段及途径主要有那些?
  现将约16000字的“近代以来西方对华文化侵略的历史演变”一文的有关部分内容,摘要如下,以作答之。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在华办的刊物和学校,很快就结束了其在华历史。其后虽然他们从未放弃文化侵略与“和平演变”社会主义中国的战略目标,但因上世纪 50 至 70 年代整个世界大环境,尤其是中国自身环境的限制,使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没有找到一种可实施的最有效的对华文化侵略的途径。自上世纪 80 年代始,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浪潮涌起之后,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又找到了可实施的最有效的对华文化侵略的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近代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的第一轮.大规模文化侵略的目的是美化西方对华侵略,用宗教“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的殖民主义思想奴化中国人民,使中国人民对西方列强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压迫不反抗、不斗争,极力维持中国永远处于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而达到他们企图永远政治上控制、经济上奴役中华民族的总目的。当历史进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社会,因为他们不愿意看到或接受日益和平崛起的社会主义中国,因此,新一轮.大规模文化侵略的目的就演变为极力改变中国的社会主义颜色,使中国放弃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转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为此,文化侵略就以美化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极力宣扬所谓“人权”、“民主”、“自由”、“多党轮流执政”、“议会制”、“多元化”、“普世价值”等为其内容,旨在转变中国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最终以“西化”、“分化”中国的形式实现“和平演变”中国。从而在 21 世纪又可以达到他们早在19 世纪就企图永远政治上控制、经济上奴役中华民族的总目的。可见,第一轮文化侵略是要极力维护旧中国那个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第二轮文化侵略是要极力改变新中国这个社会性质(社会主义),一个维护,一个改变,都是为实现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永远政治上控制、经济上奴役中华民族的总目的。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社会,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对华文化侵略的手段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利用互联网及其它传媒、文化交流、高层论坛、电影电视、学术研讨等途径进行文化侵略。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网络微博推.特、外交渠道、报刊杂志、广告、电影、电视、艺术表演、名人演讲、学术研讨会、美.国.之.音广播、组织基金会等各种途径等,对中国大量宣传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诋毁和批判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尤其是美国的意识形态及其价值观不断地渗透到我们的思想文化宣传阵地,他们想用这种软性攻击形式进行西方思想文化的强制性灌输,达到彻底颠覆我们民族原有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是非观的目的。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一书中曾说,应该制订一个在铁幕里面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竞赛的战略”,即在军事遏制的基础上,发挥美国的经济优势,以经济援助和技术转让等条件,诱使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开展“意识形态竞争”,打“攻心战”,扩散“自由和民主价值观”,打开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变革之门”。
  美国通过各种文化表现形态实施的这种旨在改变我们民族原有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是非观的文化侵略,也是美国进行和实现“和平演变”、颜色革命成功的必要过程。没有这个“洗.脑”过程,美国企图实施对华的“和平演变”是根本不可能的。
  事实上,网络已是美国对中国输出美国价值观的主要途径,目前中国的网民数量迅速增长,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年轻人基本上都会上网,而美国是互联网技术最先进的国家。最近几年,美国无论是在东欧、中亚的颜色革命,还是在北非、中东的政局巨变中能够屡屡得手,主要是通过“推.特”和“脸谱”等网络工具来传递消息和煽动群众。可见,互联网已成为美国对华实施“和平演变”和对其他国家发动颜色革命的有力武器。
  为了更好地集中优势用好这一有力武器,美国政府决定从 2021 年10 月1 日起,美.国.之.音将全面停止中文短波、中波以及卫星电视广播,全面取消粤语广播。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对中国进行广播政治宣传的时代将结束。不过,美.国.之.音的中文网站将被保留。其普通话节目将转入互联网。美国广播理事会战略与预算委员会主.席恩德斯·温布什是该计划的支持者。他说,在中国收听短波广播的人数过去几年一直微不足道,而中国现在是世界上使用互联网人数最多的国家。
  2021 年 2 月 15 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华盛顿乔治大学发表网络自由讲演。她表示,美国国.务.院在使用阿拉伯语及波斯语发送“推.特”信息后,还准备推出中文及俄文的“推.特”账户。并且,美国今年将花费 2500 万美元,用来保护网络作者,帮助他们突破网络限制。美.国.之.音停播华语与“推.特”被美国政府热捧,此消彼长之间实际上是美国政府内部宣传资源的一种调整。从中不难看出,美国政府正日益重视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文化侵略影响力,希望借此加强对中国的宣传攻势。
  2021 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会见各大网络公司的负责人时公开表示,美国会利用网络推行“民主化进程”。美国政府希望利用网络达到政府目的。目前,控制国际互联网的 13 台域名根服务器全部被美国所把持。美国不顾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对和多次要求,拒不交出根服务器的管理权,宣布美国商务部将无限期保留对13 台域名根服务器的监控权,这样美国就在事实上把持着国际互联网的生杀大权,随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别国断网。2009 年 5 月微软公司根据美国政府禁令,切断了古巴、朝.鲜、叙利亚、苏丹和伊朗等 5 国用户的 MSN 接入服务,这表明美国利用互联网这一有力武器不仅用于文化侵略也是对其它国家最大的潜在威胁。
  从本质上来说,利用互联网这一新式战略武器是延续了近代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华进行文化侵略的网络翻版。撇开漂在表层的信息技术的浮沫,美国推进使用互联网这一渗透手段,与近代西方列强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在华大力发展传媒事业办各类报刊杂志从事欺骗宣传活动,并无本质区别。无非是文化侵略的载体发生了变化——从传统传媒(纸制)到网络(无纸化)。至于其它途径,如报刊杂志、广告、电影、电视、艺术表演、名人演讲、学术研讨会等也都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仍然紧抓不放地对华文化侵略的手段和形式。
  其二,仍然紧紧抓.住宗教“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作为对华文化侵略的有效手段。
  “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之宗教渗透曾是近代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主要载体,“传播福音”是他们披的华丽外衣。由于“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是一种具有历史延续性的传统模式和具有现实渗透力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西方资本帝国主义才极力借助“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把西方的思想意识和文化价值理念传播渗透到中国,以达到从精神世界统治、奴役中华民族。对于我国现阶段来说,“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之宗教渗透作为西方文化侵略的一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以宗教交流、传播为掩护,以宗教信仰自由为借口,使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从西方社会渗进来,浸透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土壤中并将其逐步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占领和控制社会主义思想阵地,消融和瓦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和同化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民,干涉宗教事务,破坏祖国统一,颠覆社会主义制度。
  “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之宗教渗透是政治活动而非宗教活动,政治恶意性是其最核心的特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利用“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之宗教对抗和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以此实现向社会主义国家的渗透是他们的惯用伎俩。苏东巨变中,受西方支配的罗马教皇携带西方的阴谋计划,亲自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传道布施,推销资本主义的“政治多元化”理论。
  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明确说过:从宗教信仰到政治行动只有一小步距离。所以西方某些国家一直利用宗教尤其是“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反.华,如支持达.赖喇.嘛谋求西.藏.独立,鼓动法.轮.功邪.教分子闹.事,并出巨资160 亿美元要“把中国基督教化”等等。美国《时代周刊》前驻北京记者艾克曼在他所写《耶稣在北京》一书中指出:“根植于西方的大陆基督教会,崇尚美国的宗教自由和民主价值,倾向支持中国走向民主。”[11]“在中国,上至政治学术精英,下至农民.工人百姓,信仰基督的人数占人口比例虽极少,但还是可利用的一个力量”[12]“未来30年,中国经济在实现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基督徒的人数要达到中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国这条东方的巨龙,或许会被基督的羔羊所驯服。”[13]
  特别是一些打着学术交流、研讨、传授宗教文化普及人文知识的旗号,进行着较为隐性的“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之宗教渗透更值得警惕。
  2005 年以来,在英国某基金会的资助下,中国国内一些著名大学连续举办“科学与宗教”系列讲座,“面向那些关注基督教信念和科学理论相联系的大学读者”,[14] 描绘了一幅科学与宗教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壮美图景。
  以北美某基督教学会为例,2001 年以来,该学会已经连续举办数届“美国宗教与文化暑期高级研讨班”,每届研讨班都有10 位左右的中国学者组成,其中不少都是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宗教学及相关学科系、研究所的领导人和学科带头人。比如,在 2002 年的第二届研讨班上,共安排了八次讲座,分别由波士顿大学神学院、圣公会神学院、环球圣经公会和大使命中心等机构的中美神学教授和牧师主讲。此外,研讨班还组织了一系列考察和体验活动,包括参观早期欧洲清教徒到达美洲乘坐的五月花号船和居住的普利茅斯等历史遗迹,探访美国东西两岸的近 20 家中美教会,与教牧人员进行深入的对话和交流,其间还参加了四次仪式各异的基督教.主日崇拜、七次团契和查经活动、一次布道会,亲身体验了基督教丰富多彩的敬拜活动和宗教生活。在随后的几届研讨班上,又渐次增加了拜访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接触美国国会和政府人士,参观各种类型的华人教会和家庭、感受华人同胞在美国社会的真实处境等内容。
  主办者很明确地说出了举办这个研讨班的目的,就是“为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提供一次亲身考察、理解、感受和认识美国宗教文化与社会的机会”[15] ,这“对于他们认识美国的宗教文化,反省中华民族的历史、现状以及更加全面地把握未来发展的方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思想启迪”。[16] 参加研讨班的一些中国学者也真“受益非浅”,一方面表示“现在对美国的基督教有了更具体、更切身的认识和体会”,[17] 从中“看到了信仰的力量,看到了信仰如何使他们的生命变得喜乐与丰盛、更有意义”;[18] 另一方面认为“这种美国经验,对当下中国大陆,可鉴之处甚多”,“把基督教中有益于社会、个人的文化精髓发扬广大是有必要的,对于中国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也是有价值的”,“这对于重构中国当代社会的信仰体系和价值坐标不无启示意义”。[19]
  更值得关注的是,国外的神学教授、神职人员己经在中国的一些高校内或开课程,或做讲座,有的甚至被聘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如,新加坡某神学院院长、英国伦敦大学荣誉神学士 M 就到北京某大学哲学系开设“基督教思想史”,并被聘为客座教授。此后,M 多次到该系任教,给研究生开设“现代基督教神学著作选读”,给本科生开设“《圣经》神学及其现代意义”。不仅如此,M 还经常应国内一些著名高校的邀请,举办诸如“圣经导论”、“基督教的人文精神”、“基督教思想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等专题讲座。1992 年,M 又被上海某大学聘为客座教授。更有甚者,2004 年12 月 26 日至 2005 年1月12 日,北美某基督教学会竟来中国举办了跨数省长时间的基督教“学术讲座”。北美某基督教学会会长带领两位美国基督徒学者──旧金山大学生物系某教授和波士顿大学神学院某教授,三人的首站选在北京,然后是哈尔滨、长春、南京、杭州。18 天时间在五座城市的八所大学中作了十场讲座和座谈,举办者称,“为中国知识分子了解科学与宗教的全新关系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这到底是一扇什么样的窗口?看主办者的身份和以宗教为主题的讲座就不言自明了。[20]
  2004年以来,受美国某基金会的资助,北京某大学连续六年举办“宗教学高级研讨班”。研讨内容涉及欧洲和北美洲基督教的现状、当代流行的宗教社会科学理论、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宗教传统对公众生活和利益的影响与贡献等。虽然不能说这些讲座都是宣教,但其掩盖了宗教所具有的文化以外的其他功能,这对于消解中国宗教研究的无神论本色、扩大宗教的意识和观念在知识分子和大学生中的影响无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样的研讨班不仅免收学费,而且依据学员出勤、学习态度和成绩等情况,评选杰出学员和优秀学员。杰出学员每人奖金 2000 元,优秀学员每人奖金 1000 元。另从杰出学员中推荐最优秀者,赴美国某大学做访问学者,费用由研讨班提供。2009 年,该研讨班进一步推出一项研究和培训项目,项目分为“研究中心课题”和“个人课题”。“研究中心课题”主要面向中国大陆大学的研究中心或研究所,每项资助金额在 5 万到 10 万美元之间;“个人课题”主要资助由1 或 2 位研究者进行的研究课题,每项资助金额在 1 万到 3 万美元之间。与课题申请配套,该项目还将举办三期培训工作坊。第一期将于 2021 年暑期在中国举办,邀请第一阶段入围的 30 位申请者参加,为期大约两周,由该项目提供食宿费用和旅费补贴。第二期及第三期将分别于 2021 年及 2021 年暑期在美国举办,每期一个月,由获奖的 12—15 位研究者参加,费用同样由该项目提供。面对如此研究和培训计划,我们实在有些匪夷所思。研讨班何以如此慷慨?又是在慷谁之慨?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和警觉。[21]
  由此可见,西方帝国主义利用“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之宗教对社会主义实施文化侵略,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之宗教作为了“西化”“分化”中国的突破口。上述事实充分表明,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之宗教渗透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为颠覆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政治目的服务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宗教意义上的活动,也远远超出了“学术交流”之本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之宗教渗透活动的手段和范围也会扩大。因此,我们中华炎黄子孙必须将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等之宗教渗透活动予以高度警惕,采取有效措施抵御西方帝国主义旨在“西化”“分化”“和平演变”中国的任何形式的宗教尤其是“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渗透活动。
  其三,通过资助、扶持中国的某些“西化精英”,实现“和平演变”中国。
  前文所述,近代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在第一轮对华文化侵略中,办教会大学有一现实目的即在华培养听命于他们的“领袖人才”。那么,当前西方帝国主义正在实施的第二轮文化侵略,则是通过某些基金会资助、扶持中国的某些“西化精英”,来实现他们“和平演变”中国之目的。
  美国前国务卿赖斯曾经阐述过,控制中国不能主要依靠武力,要通过控制中国精英来影响中国决策,辅之以控制战略威慑,使中国更加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如美国福特基金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福特基金会与中国的关系可分为两个部分:前期以资助美国及世界其他地区对中国的研究和了解为主,后期即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直接与中国建立联系,资助有关项目和机构。该基金会最早介入中国的项目是 1949 年调查从大陆流到香港的大批知识分子“难民”情况,并协助对他们的安置。根据基金会驻京办事处的最新资料,自1988 年1月在中国建立办事处起至 2001 年 9 月,基金会在中国资助总额为 1.28 亿美元,项目包括人权与社会公正、治理和公共政策、教育与文化、国际事务、项目支持等。在这些资助中即培养了某些西方国家需要的“西化精英”。洛克菲勒基金会早在 1916 年就开始在华资助美国教会办的协和医学院。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该基金会更是与中国很多领域科研机构合作。正如美国前国务卿赖斯所言,要通过控制中国精英来影响中国决策。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美国通过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控制中国的某些社会活动家和法学家,在中国制造政治动荡和分裂。“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又译为“国家民主捐赠基金会”,简称 NED)下属四大机构,即共和党的国际共和研究所、民主党的全国民主研究所、美国商会国际私营企业中心及劳联·产联的国际劳工团结美国中心。此外,还有许多所谓非政府组织受其资助,包括《民主杂志》、世界民主运动、国际民主研究论坛、国际媒体援助中心等等。它虽属非政府组织,但和美国国.务.院、国际开发署、中央情报局有密切的联系,被认为是中情局的“另一块招牌”。因为 NED 有非政府组织(NGO)的招牌,不易引起注意,甚至连西方的研究报告都说,“在向非政府组织提供战略资金方面,美国外交政策精英们认为 NED 比秘密支援更可靠”。这个 20 世纪 80 年代初成立、主要靠美国政府拨款从事活动的“非政府组织”在世界很多地方扮演过特殊的政治角色。如在拉美、独联体、西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影响非同小可,主要是受到其颠覆活动或推动“颜色革命”的影响。NED 还频频资助中国的“民.运”、“藏.独”、“东.突”等各种反.华势力,直接.干涉中国内政。NED 拨款大多来自美国国会,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二战后,一些美国志愿者组织被发现暗中接受中情局的秘密资金,在国际上引起了激烈争论。1982 年,美国总统里根在一次重大外交政策演讲中提出促进“民主基本建设”的计划,在全球“推广民主”。1983 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国.务.院授权法》,拨款 3130 万美元成立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并让其享受美国税法 501(C)3 条款免税待遇。有统计显示,美国财政对该组织的拨款 2006 财年为 7404 万美元、2007 财年约为 5000 万美元、2008 财年为 8000 万美元。此外,国会还有专项的旨在颠覆他国的所谓民主项目。[22]
  为了扶持他们的“西化精英”,2021 年10 月 8 日,诺贝尔委员会接受希拉里·克林顿的建议,把诺贝尔和.平.奖公然授予了曾无耻地、赤.裸裸地说 “香港一百年殖民地变成今天这样,中国那么大,当然需要三百年殖民地,才会变成今天香港这样,三百年够不够,我还有怀疑。”“中国人有什么?中国只有一堆非驴非马的大杂烩。”“全盘西化就是人化、现代化,选择西化就是要过人的生活,西化与中国制度的区别就是人与非人的区别,换言之,要过人的生活就要选择全盘西化,没有和稀泥及调和的余地。”“我无所谓爱国、叛.国,你要说我叛.国,我就叛.国!就承认自己是挖祖坟的不孝子孙,且以此为荣。”[23] 并早在 19⑧9 年制造动.乱的、颠覆国家政权的犯罪分子刘.晓.波,这不是西方帝国主义扶持中国的某些“西化精英”,实现“和平演变”中国的明证吗?曾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康涅狄格州立大学政治系从事研究一年,并在日本东京大学攻读国际政治学的某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内高级学者,因触犯泄漏国家机密罪而于 2009 年被捕,2021 年2 月被法院处14 年有期徒刑。这一事例也告诉我们必须高度警惕西方帝国主义扶持的这些中国“西化精英”,他们是西方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和实现“和平演变”中国的马前卒、急先锋。[24]
  总之,由于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在对华政治、经济、军事侵略的同时,可以采取公开的对华文化侵略的途径如办教会办报刊办学校等,而当前的对华文化侵略己不可能再采取己往公开的途径了,他们必需采取非常隐蔽的途径进行。通过互联网、广告、电影电视、报刊杂志、高层论坛、学术交流研讨、讲座培训、基金会资助等表面正常的各种文化形态暗中输入他们的价值观念。历史上采取公开的文化侵略,目的是使中国人民接受“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的殖民奴化思想,使中国社会永远处于被西方殖民主义者统治压迫的境遇。而现在采取非常隐蔽的途径进行文化侵略,目的是使中国人民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资产阶级的那套政治理念,从而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平演变”成资本主义。而无论是过去要维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是今天想要改变中国的社会主义为资本主义,其总目的都是一个,即梦想永远控制、奴役中华民族。但是历史终将会雄辩地证明,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的这一战略企图必将会伴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遭到可耻的失败。
  (参考资料来源于大学网,文作者:郑言雨)
  二、中华炎黄子孙应该这么办?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不择手段对我中华民族的文化侵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目前,它们更是不择手段,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文化载体,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机会,尤其是利用互联网、地下教会组织,大肆传播“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荒谬邪说,大肆发展“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教徒,大肆推行它们的价值观、政治理念、文化理念,企图加速“毁灭.中华文化”,妄图实现所谓“中华归主”之美梦。对此,我们中华炎黄子孙是绝不会袖手旁观的!一定会坚决抵制、予以痛击!

  (注:“zhyhzsNYW”在“百度”所刊登的全部内容,欢迎广大网友共享使用!)
资料解答:
  (一)近代历史上,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天主教应改为加特力教或罗马公教)对我中华民族文化侵略的途径和形式有那些?
  现将“近代以来西方对华文化侵略的历史演变”一文的有关部分内容,摘选如下,予以作答。
  近代以来,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对华的文化侵略是与对华政治控制、军事侵略、经济掠夺同时进行并为之服务的,因此,他们文化侵略的目的就是宣传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对华政治控制、军事侵略、经济掠夺是合理的;宣扬“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的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摧毁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要让中囯人民接受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的侵略和奴役,不反抗不斗争,进而达到他们永远控制奴役中华民族的目的。
  在近代历史上,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对华文化侵略的途径和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其一,在华发展传媒事业,制造对西方有利的殖民主义奴化思想舆论,从而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
  自1840 年鸦片战争结束后,西方列强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撞开了中国的大门,在领事裁判权的庇护下,为了在华发展传媒事业,更好地制造对华奴化思想舆论,他们在中囯的办报活动由华南沿海逐渐扩展到华中、华东和华北。在19 世纪 40 到 90 年代的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他们先后创办了近170 种中、外文报刊,约占同时期我国报刊总数的 95 %,其中大部分是以教会或传教士个人的名义创办的。
  西方列强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之所以将发展在华传媒事业作为文化侵略的途径,是基于他们认为只要控制住在中国出版的“主要的报纸”和“主要的杂志”,“我们就控制了这个国家的头和背脊骨”(李提摩太:《给英驻上海领事白利兰的信》)。他们认为要毒化、奴化中国人民的思想,办医院、办学校、办教堂固然重要,但是收效仍嫌太慢。“我们还有一个办法,一个更迅速的办法,这就是出版书报的办法”(玛·布朗宜:《没有更迅速的道路》)。因为,“别的方法可以使成千的人改变头脑,而文字宣传则可以使成百万的人改变头脑”(李提摩太:《给英驻上海领事白利兰的信》)。因此他们很重视书报出版工作,尤其重视报刊的出版工作。他们在办报上投入了很大的力量。1860 年外国教会和外籍传教士在中国出版的报刊达到 32 家,比鸦片战争以前增加了一倍。1⑧90 年发展到 76 家,比1860 年又增加了一倍。这些报刊和同时期以教会名义编印出版的一千多种中文书籍,形成了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毒化和奴化中国人民思想的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这一时期外国教会和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中文报刊主要有:
  《遐迩贯珍》、《六.合丛谈》、《中外新报》、《香港新闻》、《中外杂志》、《中外新闻七日录》、《教会新报》、《中国读者》、《中西闻见录》、《益闻录》(后改名《格致益闻汇报》)、《圣教杂志》、《圣心报》、《学塾月报》、《新学月报》、《通问报》等。
  这些刊物的主编人都是随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军旗闯进中国,在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进行文化侵略活动的外国传教士。如:麦都思、林乐知、李提摩太、艾约瑟、丁韪良、慕维廉、傅兰雅、奚理尔、理雅格、李佳白、玛高温等。这些刊物虽然由教会和传教士主办,但它们并不那么热衷于“阐发基督教义”。有些刊物象《遐迩贯珍》、《中西闻见录》等,则几乎完全以“各国近事”,商业消息和一般的新闻评论为主,很少刊载宗教材料。尤其是《教会新报》,从一份本该专言基督教教会内容的刊物,却最后发展成为一份以刊载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刊物。它的后期的英文报名“The Review of the Times”(时代评论报)恰当地反映了它的这一变化。这一情况充分说明,西方传教士披着宗教外衣在华创办的报刊正是西方对华文化侵略的重要途径。
  这些刊物首先致力的,是用文字来消除中国人民对西方侵略者的仇恨。他们大念“和平经”,重弹 “天下不啻一家,万民皆如同胞”之类的老调;宣扬他们这些人“越七万余里航海东来”,其目的只不过是“与中国敦和好之谊”;他们的“传教”,是“替天行道”;他们的“通商”,是“以有余补不足,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因此,只要中国人民放弃抵抗,“不尚武功”,去掉他们所说的那种“仇敌之根性”,就可以“盛享”他们所描绘的那种“中外和平之幸福”。说穿了,就是要中国人民认敌为友,束手就擒,听凭他们宰割,不要有任何的反抗。
  这些刊物在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蓬勃开展、帝国主义者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趋尖锐的情况下,有时也自行掀掉伪装,不顾一切地赤.裸裸地进行反.华叫嚣。它们恶狠狠地反咬中国人民对他们“不以为德,反以为仇;恫吓中国人民“不宜拘守疆域,自隘其爱人之量”;把参加反洋教斗争的人民群众一律诬诋为“愚.民”和“乱.民”。出于对充当帝国主义走狗媚外残民的清朝政.府的支持,它们对国内一切足以动摇封建统治基础的革命斗争,都极端仇恨。他们攻击太平天国的革命队伍是“发逆”、“贼党”、“红头贼”。诬蔑参加反清起.义的农民武装是“奸人”、“莠民”。咒骂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孙中山是“孙汶”、“孙逆”;说他“鼓煽狂言”,“目光如豆”;叫嚷一经“拘获”,就应“明正典刑”。这充分暴露了它们的盗憎主人的丑恶心理。
  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为了更好地加强组织管理在华的文化侵略活动,他们于1887 年在上海创立了一个规模宏大的社团“广学会”。在以后的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广学会成为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在宗教的掩护下对中国人民进行文化侵略的一个重要机构。广学会是一个国际性的组织,参加广学会工作的传教士分隶于英、美、加拿大等国的不同教派的不同差会。它的董事会的董事除传教士外,还有英、美两国驻华的职业外交官、上海租界工部局的官员和在华的外籍知名人士。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职务达四十九年之久的英国人赫德,是它的第一任会长。曾任英国派驻埃.及的总督、富有殖民地统治经验的克罗梅爵士,充当过它的顾问。仅此即可以看出广学会的殖民主义性质。广学会以“输入最近知识,振起国民精神,广布基督恩纶”为幌子,在不到四十年的时间内先后编译出版了累计达 369377530 页,包括神道、哲理、法律、政治、教育、实业、天文、地理、博物、理化等十几个方面的两千多种书籍和《成童画报》、《万国公报》、《中西教会报》、《大同报》、《女铎》、《福幼报》、《明灯》、《道声》、《女星》、《平民家庭》、《民星》等十几种中文报刊。把“开放” “中国人的头脑”的工作,纳入他们的轨道,进行了广泛的欺骗、愚弄和奴化毒害中国人民的宣传。
  广学会的主要机关报是《万国公报》。它先后出版近四十年,累计近1000 期,是外国传教士所办的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家。参加编辑和撰稿的都是当时知名的外国传教士,林乐知、慕维廉、韦廉臣、李提摩太、丁韪良、狄考文、艾约瑟、潘慎文、花之安等。《万国公报》名义上是一个教会报纸,但是有关教会的新闻和阐明教义的文章却不多见。刊物上大量刊载的是评论中国时局的政论和介绍西方国家情况的文章,是一个综合性的时事刊物。
  《万国公报》的文章,极力为帝国主义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侵略罪行作辩护。它极力称道帝国主义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对中国的帮助,吹嘘教会慈善事业对中国人民的“造福”,威胁中国人民必须老老实实、心悦诚服地接受他们的奴役和统治。尤其是那些美化帝国主义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的史论文章,在中国的知识分子当中散布了崇外、媚外、惧外的思想,引导他们按照帝国主义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的蓝图来“改造”中国,加深中国的殖民地化。在戊戌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则主张一切变法新政都必须在他们这伙“西士”的指挥下来搞,上自皇帝的顾问,下至各部的总管,外交、内政的大员,和筹款、筑路、办学等事的督办,以至于拟议中的国家日报的主编,都必须由“西人”来担当。中国人不但应该把实行变法的大权拱手.交给他们这伙“西人”,而且还“不得存域畛之见”,可见他们在思想和精神上麻痹、奴化中国人民的文化侵略,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完全控制和奴役中华民族。
  象林乐知、李提摩太这样披着学者、出版家、教育家、慈善家的华丽外衣的传教士,在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对华文化侵略的活动中是扮演着重要角色的“重量级人物”。也由于这些传教士在对华文化侵略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们也都得到了本国帝国主义政.府的褒奖。英国代.理上海总领事白利兰曾经亲昵地称呼李提摩太为他们的“阴谋家”美国政.府也赞誉林乐知是为他们“播种中国的人”。林乐知回国休假时,还曾经受到当时的美国总统在白宫的特别接见。这都说明了他们在中国的这几十年间(林乐知在华 46 年,李提摩太在华 45 年),确实为帝国主义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的对华文化侵略活动立下了特殊的功劳。
  其二,通过教会在中国办学,直接培养亲西方的“精英人士”, 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企图使文化侵略在意识形态层面更有效地影响中国,以便达到掌控中国政治、外交、思想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目的。
  传教士刚进入中国的时候,采取的是大规模的向下层群众传教的策略,可是收效甚微。他们逐渐意识到:在封建社会的中国,“士大夫们充斥在帝国各地而且受到高度的尊敬,事实上他们乃是这个帝国真正的灵魂,并实际地统治着中国。这就很明显,如果我们要影响整个中国,就必须从他们下手;只有当我们愈是博得士大夫的尊敬,我们在中国的事业才愈能顺利进行。”[1] “我们的目的——尤其是基督教大学的目的,是要培养一种特殊的人才。此种人才,不独要有专门学识和训练,对于改造国家的影响,可因少数坚决的领袖而转移,影响到该地区人民以后的历史。”[2] 美国传教士狄考文说“西方文明与进步的潮流正向中国涌来,这股不可抗拒的潮流将遍及全国。许多中国人都在探素,渴望学习使西方如此强大的科学。”在这一形势下,“传教士要努力培养在中国这场……变革中起带头作用的人才”。[3] 美国新教圣公会全国委员会曾议订了一个所谓《设在中国之教会学校标准》,其中提出的基本原则是:教会学校是作为基督教信仰的客观标志,以传播福音手段而建立起来的。学校当局和作为教会代表的主教,必须尽一切努力建立和促进学校的宗教特点。倘若基督教学校能产生出持有基督人生哲学和道德裁判力的领袖人才,倘若他们能参与指导中国文化和国家生活进步的方向,而且能有实力令这种进步得以实现,这便是基督教教育永久特殊贡献。[4] 要实现这样“伟大”的目的就必须依靠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基于这种认识西方资本帝国主义更加强调培养能控制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骨干力量。因此,高等教育作为对中国社会(尤其是对士大夫们)精神渗透的手段必然也就越来越受到他们的重视。从这些教会大学创办人的讲话,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教会大学的办学方针:是要在改变中国人的信仰让中国人接受基督教的同时,传播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并培养一大批精通西学且完全接受了西方价值观的“精英”知识分子,从而通过他们来更有效地实现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控制奴役中华民族的目的。
  依仗不平等条约中各种特.权和帝国主义的枪炮军事威胁与割地赔款的政治、经济危机的压迫,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各国教会在近代中国建立起了教会大学的基本框架。从1882 年美国长老会在山东将登州文会馆正式升为学院开始,到 20 世纪 20 年代末,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各国教会在中国办教会大学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有资料证明,这一时期外国人在中国开办的学校的学生数占整个中国在校学生的 32 %,其中高等教育竟达 80 %。1919 年又成立了“中华基督教大学.联合会”,包括了燕京、齐鲁、金陵、东吴、圣.约.翰、之江、协和、岭南、雅礼、文华等14 校,学生共 2021 人,常年经费共1222000 银元。此时的中国国立大学为 5 所。即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北洋大学、山西大学、上海商科大学常年经费为 1492223 银元。[5] 可见,在经济实力上,教会大学已经基本可与当时的国立大学相抗衡。在这些教会大学中,绝大多数是由美国的基督教差会开办的,其中包括美以美会、长老会、公理会、浸礼会和圣公会等。这也是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发展的特点之一。
  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在华办学活动中,教会大学作为文化侵略的主阵地之一,其核心目的是掩盖西方侵略,欺骗中国人民,奴化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培养控制中国发展的所谓精神领袖。美国退还庚子赔款时,伊利诺大学校长詹姆士曾致函罗斯福总统说“哪个国家能在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的事上成功,哪个国家就会付出一定的努力,而在道德、知识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回最大可能之收获。如果美国在十五年前就做到把中国学生之潮流引到美国来,并使这个潮流不断壮大,那么,我们今天就一定能够通过从知识和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们,来对中国的发展进行一种最令人满意的又最为巧妙的控制。”[6] 1907 年在华传教士大会报告中,传教士分析了基督教会可以将所培植的人物输送到中国政.府各部门。他们认为,必须在那必将到来的更大的机会来到前,就做好准备;现在就应该训练我们之青年人,使他们将来在担任政.府职务时能够胜任。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他们对华的侵略也具有了新的历史特点。一是在经济上对华以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二是展开了划分势力范围的角逐。为适应这种经济政治侵略的需要,对中国的精神文化侵略也要求深化。为此教会大学便成为其渗透西方文化,奴化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最有效的手段。他们毫不隐晦地说“传教士们是值得我们援助和支持的。如果我们让他们失掉支持,我们国家的名誉将要受到损害。毫无疑问,他们一走,我们的商业,就会遭到极大的损失,我们之外交就会失掉支柱。”[7] 解放前夕,协和医学院美国校长顾林写信给国民党政.府卫生部的美国顾问兰安生说:“用一百万美元来支持个教会大学,比用两百万美元帮助蒋介石维持军队更有用。军队会叛变,至于由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则更为驯服可靠,忠诚不变。”[8] 由此可见,西方国家支持教会大学是有其特殊的目的和作用,绝不止于办教育本身,也不仅仅是帮助教会传播基督教思想,而是有其更深远的政治目的。这一点,在1908 年《日本外交时报》刊载的《论各国以国际竞争争夺中国教育权》一文中都明确指出了:美之奖励中国青年,意亦甚殷,派遣学者赴华,传授教育,其精神活泼,能使人知其宗旨为情爱主义之宗教,而不知其为政治之竞争。
  在教会大学里,传教士们把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的对华侵略行径神圣化。由于中国人民对西方侵略者的野蛮、残.暴行径深恶痛绝并屡次掀起反帝爱国运动性,因此基督教的一项使命就是为野蛮的侵略掩饰,把他们的侵略和掠夺美化为上帝委托的一项道德使命。例如,美国的基督清教徒自封为上帝的选民,受上帝派遣建立美国,为落后和劣等民族及整个世界树立一个典范。他们坚信用基督教去征服其他民族文明是上帝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基督教领袖阿伯特曾为美国在华的侵略扩张辩护说:“有人认为我们无权进入未开化民族的土地,并且干涉他们的生活;也有人认为他们已经习惯了那种野蛮的生活,并且有权保持他们现有的生活方式。我不承认一个野蛮的民族在当今世界上有保留自己领地的权利,我愿意重申我的观点,野蛮不能享受被文明尊重的权利,文明人虽然应该尊重野蛮人很多权利,但对他们保持野蛮生活的权利,则没有尊重的必要。”用基督教使命意识把对华政治、经济、军事的侵略扩张美化说成是上帝使命的一部分,使其神圣化,这是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对中国学生进行巧妙欺骗的惯用说法。
  所以,我们中华炎黄子孙必须清楚地看到:“像西方对中国发生影响的许多事例一样,教会大学的建立是出于西方人的需要,而不是中国人的需要。”[9] 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在中国办教会大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听命于他们的“领袖人物”,以文化侵略的方式,追求着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使西方可以自由地扩展他们在华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这一活动构成了近代帝国主义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侵略中国的另一个侧面。教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将 “使学生成为社会上和教会有势力的人物,成为一般人民的教师和其他领袖人物。”[10] 作为他们的头等大事,极力为西方侵略中国辩护,诬蔑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并肆无忌惮地宣扬帝国主义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入侵有理,种族优劣论,西人高贵,培养学生.殖民心理。奴化学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西方列强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侵略中国的工具,这对近代中国社会尤其是一些知识分子产生了很深地消极影响。
  (二)中华炎黄子孙应该这么办?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对中国的文化侵略也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扩展和延伸。尤其是近几年,通过互联网更有“提速” 的势头。回顾一下近代以来,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对中国文化侵略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到,今天西方国家及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对中国不断加紧西化、分化促其演变的一系列活动,虽与近代以来他们对中国实施的文化侵略在途径和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其总的目的是一脉相承的。这一点,很值得我们中华炎黄子孙深思和警示。
  尤其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天主教应改为加特力教或罗马公教),不择手段对我中华民族的文化侵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目前,它们更是不择手段,它们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文化载体,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机会,尤其是利用互联网、地下教会组织,大肆对我中华民族进行文化侵略,大肆传播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荒谬邪说,大肆发展基督新教(耶稣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教徒,大肆推行它们的“一神论”“唯一性”及“排他性”理念,大肆诋毁我们中华文明、优秀传统文化,企图加速“毁灭.中华文化”,妄图实现所谓“中华归主”之美梦。对此,我们中华炎黄子孙必定坚决抵制、予以痛击!
  (参考资料来源于大学网,文作者:郑言雨)
  
  (注:“xyzjzycyb”在“百度”刊登的所有内容,欢迎广大网友共享使用!)
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近代史也是我国的一部屈辱史,总共持续了一百多年,自鸦片战争以来,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仅仅有战争的存在,还有广大劳动人民的反抗,其中要数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最具代表性。
而至甲午中日战争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更是彻底使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后自戊戌变法开始,康梁等文人的不断奋斗,戊戌四君子的英勇就义也可以看出我们中国人民的反抗,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则是彻底推翻了我国的封建制度,也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而新文化运动则是我国的反帝运动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因此可以看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只要国家的主权人们的利益受到侵害,人们则会奋起抗争,所以中国近代历史,不仅是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史。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在此期间帝国主义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随着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英勇不屈的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不断进行着反抗,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争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自1840年6月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帝国主义看到了中国的落后与愚昧,为了本国的利益,肆意在中国的领土上发动侵略战争,分割中国的领土掠夺中国的资源,他们的暴行激起了中国人民强烈的反抗,如: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在义和团运动中,有240多名外国传教士及2万多名中国基督徒死亡;也有许多与教会无关的中国人被义和团杀害,数量远超被害教民,难以统计(单北京死于义和团手下的有十数万人);死亡的义和团拳民、义和团支持者以及其他中国人也不计其数,数量未有统计。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是有多种多样的原因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激烈化。自甲午战争后,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成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这正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就是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如何看待赛迪顾问发布《2021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

赛迪发布的榜单依据是什么?是否是野榜?与中小城市研究院(人民日报权威发布)发布的《2021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相比,哪个榜单含金量更高,数据更可靠?

2021年12月24日,“2021年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榜”由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在北京发布。榜单发布以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该榜一时成为西部县域经济研究领域的焦点。为了更准确地解读榜单信息,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组对一些关注度较高的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

第一问:西部百强县的研究对象是哪些?

为了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可比性、科学性,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将评价对象界定为:截至2021年2月(根据民政部2021年3月30日发布的《2021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西部地区12省(区、市)除市辖区和林区、特区以外的830个县级行政区(包含107个县级市、591个县、80个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通过政府公开数据、大数据监测等方式获得广泛而全面的基础数据。

第二问:西部百强县研究的指标体系有什么特点?

基于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特点与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注重经济发展过程中“质”与“量”的结合,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建立了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18个。

第三问:西部百强县的省(区、市)分布有何特点?

各省(区、市)上榜数量差异较大,四川县域成为西部县域的领头羊。2021年西部12省(区、市)中共有10个省(区、市)的县市进入西部百强县。四川上榜数量保持领先地位,占百强榜34个席位,超过总数的1/3。云南迎面赶超位居第二,上榜数量达到14个。贵州、陕西、广西、内蒙古、新疆上榜数量依次递减,分别占11席、10席、9席、8席、7席。甘肃、西藏的县(市)均无缘进入百强榜。

第四问:2021-2021年西部百强县各省(区、市)上榜数量有何变化?

根据2021-2021年各省上榜数量分析,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两省上榜数量较多且呈现递增趋势,重庆2021年上榜数量增加到5个。随着成渝城市群、滇中城市群的蓬勃发展,川、滇、渝成为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县(市)发展也迈向新台阶。陕西、广西、内蒙古百强县数量呈现递减趋势。青海、宁夏入榜数量保持稳定,每年均有一个县(市)上榜。

第五问:西部百强县各省(区、市)位次分布有何特点?

各省(区、市)上榜县(市)位次分布显著不均。四川省县(市)进入西部百强榜数量最多,在各个名次段内均有分布,但头部力量不足,仅有一个市进入前十强且排名第九,四川省县(市)亟待壮大先锋力量。云南、陕西名次分布较均匀。贵州省在西部百强县前15名中占据3个席位,但15-45名中出现断档,应积极发挥强县(市、旗)带动作用,促进入榜县市“提档升位”。内蒙古与广西两个自治区形成鲜明对比,内蒙古抢占十强两个席位,其余入榜县(市、旗)位次分布在65名之前;广西入榜县(市)集中在55-80名,整体排名靠后。宁夏与青海均只有一个县(市)入榜,但县(市)实力突出,位次靠前,尤其是宁夏的灵武市,跻身前十强。

第六问:西部县域十强在各省(区、市)中如何分布?

2021年西部十强县中,内蒙古、新疆、陕西分别占两个席位,贵州、四川、云南、宁夏各占一席。西部百强县上榜数量较多的四川与云南两省,各有一席进入前十强,县域综合实力强而不优,亟待寻找新突破口,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宁夏县(市)首次进入前十强。

第七问:关于西部地区县域发展有何建议?

构建西部县域发展新生态。新形势下,西部县域要抢抓构建完整国内大循环的历史机遇,瞄准薄弱环节,通过打造产业发展创新链、提升区域协同发展链、构建精准高效招商链、建立梯次分明产业体系等措施,构建西部县域发展新生态。

加强与东部地区战略合作。充分学习、吸收东部地区先进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及发展理念,充分激发新活力推动西部县域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积极发挥东西部结对发展优势,加强战略合作,形成与东部产业环节互补、要素互补、市场互补的特色经济区域。

积极培育壮大经济新动能。西部县域未来应积极培育壮大经济新动能,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加大研发投入,完善政策扶持方式方法,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新旧动能及时接续转换。


2021年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榜

本公众号提供的内容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及时在公众号留言。

1.
幸福县域特质 居民收入水平高。人民获得感的增进是幸福感提升的基础,收入的增长会给人民带来较强的获得感,提高居民的收入对居民幸福感的增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2021年赛迪顾问经济百强县为例,按照2021年经济...
2.
建设幸福县域的建议 幸福县域建设是主观与客观、经济与社会和谐互动的综合体,应持续深化县域顶层设计,把提升人民生活幸福度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幸福县域建设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根据幸福县域特征,给出建设...
县域经济“野蛮生长”,离散度超高。如果看县域经济的头部,有百强县蒸蒸日上。

赛迪顾问《2021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显示,百强县以占全国不到2%的土地、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约10%的GDP,并且有33个县域已跨入千亿GDP俱乐部,其中昆山市和江阴市(均为县级市)GDP突破4000亿元大关,将兰州、呼和浩特等省会城市远远甩在后面。

就人均来看,百强县人均GDP超11万元,远超全国平均约7万元的水平。县强人富自然驱动消费,“小镇青年”、“五环之外”不断吸引着市场的目光。

据统计,百强县2021年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3.69万元,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94万元高出25.5%。

但就整体而言,除少数“高光”县域之外,更多县域仍旧“默默无闻”。要知道,全国1879个县域中百强县仅占不到1/18,却贡献了约25%的县域GDP,也即,约94.5%的县域仅创造了75%的县域经济产出。

况且,百强县内部也分化严重。不仅区域分布极不平衡,东部地区占68席,其中江苏就独霸23席,而西部与东北地区加起来才11席,不足江苏的一半;经济规模也差距悬殊,第一名昆山市GDP是第100位陕西府谷县的7倍多(2021年分别为4045.06亿元和564.77亿元)。
赛迪顾问发布的2021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还是有一定含金量的。比较切合中国的实际问题。

2021年12月24日,“2021年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榜”由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在北京发布。榜单发布以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该榜一时成为西部县域经济研究领域的焦点。为了更准确地解读榜单信息,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组对一些关注度较高的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

第一问:西部百强县的研究对象是哪些?

为了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可比性、科学性,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将评价对象界定为:截至2021年2月(根据民政部2021年3月30日发布的《2021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西部地区12省(区、市)除市辖区和林区、特区以外的830个县级行政区(包含107个县级市、591个县、80个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通过政府公开数据、大数据监测等方式获得广泛而全面的基础数据。

第二问:西部百强县研究的指标体系有什么特点?

基于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特点与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注重经济发展过程中“质”与“量”的结合,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建立了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18个。

第三问:西部百强县的省(区、市)分布有何特点?

各省(区、市)上榜数量差异较大,四川县域成为西部县域的领头羊。2021年西部12省(区、市)中共有10个省(区、市)的县市进入西部百强县。四川上榜数量保持领先地位,占百强榜34个席位,超过总数的1/3。云南迎面赶超位居第二,上榜数量达到14个。贵州、陕西、广西、内蒙古、新疆上榜数量依次递减,分别占11席、10席、9席、8席、7席。甘肃、西藏的县(市)均无缘进入百强榜。

第四问:2021-2021年西部百强县各省(区、市)上榜数量有何变化?

根据2021-2021年各省上榜数量分析,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两省上榜数量较多且呈现递增趋势,重庆2021年上榜数量增加到5个。随着成渝城市群、滇中城市群的蓬勃发展,川、滇、渝成为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县(市)发展也迈向新台阶。陕西、广西、内蒙古百强县数量呈现递减趋势。青海、宁夏入榜数量保持稳定,每年均有一个县(市)上榜。

第五问:西部百强县各省(区、市)位次分布有何特点?

各省(区、市)上榜县(市)位次分布显著不均。四川省县(市)进入西部百强榜数量最多,在各个名次段内均有分布,但头部力量不足,仅有一个市进入前十强且排名第九,四川省县(市)亟待壮大先锋力量。云南、陕西名次分布较均匀。贵州省在西部百强县前15名中占据3个席位,但15-45名中出现断档,应积极发挥强县(市、旗)带动作用,促进入榜县市“提档升位”。内蒙古与广西两个自治区形成鲜明对比,内蒙古抢占十强两个席位,其余入榜县(市、旗)位次分布在65名之前;广西入榜县(市)集中在55-80名,整体排名靠后。宁夏与青海均只有一个县(市)入榜,但县(市)实力突出,位次靠前,尤其是宁夏的灵武市,跻身前十强。

第六问:西部县域十强在各省(区、市)中如何分布?

2021年西部十强县中,内蒙古、新疆、陕西分别占两个席位,贵州、四川、云南、宁夏各占一席。西部百强县上榜数量较多的四川与云南两省,各有一席进入前十强,县域综合实力强而不优,亟待寻找新突破口,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宁夏县(市)首次进入前十强。

第七问:关于西部地区县域发展有何建议?

构建西部县域发展新生态。新形势下,西部县域要抢抓构建完整国内大循环的历史机遇,瞄准薄弱环节,通过打造产业发展创新链、提升区域协同发展链、构建精准高效招商链、建立梯次分明产业体系等措施,构建西部县域发展新生态。

加强与东部地区战略合作。充分学习、吸收东部地区先进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及发展理念,充分激发新活力推动西部县域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积极发挥东西部结对发展优势,加强战略合作,形成与东部产业环节互补、要素互补、市场互补的特色经济区域。

积极培育壮大经济新动能。西部县域未来应积极培育壮大经济新动能,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加大研发投入,完善政策扶持方式方法,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新旧动能及时接续转换。


2021年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榜

本公众号提供的内容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及时在公众号留言。

2021年12月24日,“2021年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榜”由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在北京发布。榜单发布以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该榜一时成为西部县域经济研究领域的焦点。为了更准确地解读榜单信息,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组对一些关注度较高的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

第一问:西部百强县的研究对象是哪些?

为了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可比性、科学性,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将评价对象界定为:截至2021年2月(根据民政部2021年3月30日发布的《2021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西部地区12省(区、市)除市辖区和林区、特区以外的830个县级行政区(包含107个县级市、591个县、80个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通过政府公开数据、大数据监测等方式获得广泛而全面的基础数据。

第二问:西部百强县研究的指标体系有什么特点?

基于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特点与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注重经济发展过程中“质”与“量”的结合,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建立了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18个。

第三问:西部百强县的省(区、市)分布有何特点?

各省(区、市)上榜数量差异较大,四川县域成为西部县域的领头羊。2021年西部12省(区、市)中共有10个省(区、市)的县市进入西部百强县。四川上榜数量保持领先地位,占百强榜34个席位,超过总数的1/3。云南迎面赶超位居第二,上榜数量达到14个。贵州、陕西、广西、内蒙古、新疆上榜数量依次递减,分别占11席、10席、9席、8席、7席。甘肃、西藏的县(市)均无缘进入百强榜。

第四问:2021-2021年西部百强县各省(区、市)上榜数量有何变化?

根据2021-2021年各省上榜数量分析,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两省上榜数量较多且呈现递增趋势,重庆2021年上榜数量增加到5个。随着成渝城市群、滇中城市群的蓬勃发展,川、滇、渝成为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县(市)发展也迈向新台阶。陕西、广西、内蒙古百强县数量呈现递减趋势。青海、宁夏入榜数量保持稳定,每年均有一个县(市)上榜。

第五问:西部百强县各省(区、市)位次分布有何特点?

各省(区、市)上榜县(市)位次分布显著不均。四川省县(市)进入西部百强榜数量最多,在各个名次段内均有分布,但头部力量不足,仅有一个市进入前十强且排名第九,四川省县(市)亟待壮大先锋力量。云南、陕西名次分布较均匀。贵州省在西部百强县前15名中占据3个席位,但15-45名中出现断档,应积极发挥强县(市、旗)带动作用,促进入榜县市“提档升位”。内蒙古与广西两个自治区形成鲜明对比,内蒙古抢占十强两个席位,其余入榜县(市、旗)位次分布在65名之前;广西入榜县(市)集中在55-80名,整体排名靠后。宁夏与青海均只有一个县(市)入榜,但县(市)实力突出,位次靠前,尤其是宁夏的灵武市,跻身前十强。

第六问:西部县域十强在各省(区、市)中如何分布?

2021年西部十强县中,内蒙古、新疆、陕西分别占两个席位,贵州、四川、云南、宁夏各占一席。西部百强县上榜数量较多的四川与云南两省,各有一席进入前十强,县域综合实力强而不优,亟待寻找新突破口,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宁夏县(市)首次进入前十强。

第七问:关于西部地区县域发展有何建议?

构建西部县域发展新生态。新形势下,西部县域要抢抓构建完整国内大循环的历史机遇,瞄准薄弱环节,通过打造产业发展创新链、提升区域协同发展链、构建精准高效招商链、建立梯次分明产业体系等措施,构建西部县域发展新生态。

加强与东部地区战略合作。充分学习、吸收东部地区先进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及发展理念,充分激发新活力推动西部县域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积极发挥东西部结对发展优势,加强战略合作,形成与东部产业环节互补、要素互补、市场互补的特色经济区域。

积极培育壮大经济新动能。西部县域未来应积极培育壮大经济新动能,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加大研发投入,完善政策扶持方式方法,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新旧动能及时接续转换。


2021年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榜

本公众号提供的内容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及时在公众号留言。

中国“闭关锁国”了多久?

是什么时候开始闭关锁国的? 一共持续了多久?rn怎么我看政治考试试卷上面说明朝也有闭关锁国啊?

明朝在明成祖至明宣宗的郑和下西洋(1405-1433)后,实施海禁,并在北方修建明长城,是明朝锁国的象征。

清代实行了“闭关自守”或“闭关锁国”政策的观点源于当时试图向中国推销其商品(特别是鸦片)的英国商人,马克思曾在他的文章中接受了这一观点。

后来这一观点于20世纪50年代纳入了当时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写入了教科书,并且形成了一个观点认为“清代闭关锁国”。从相关政策执行中实际的微观行为和宏观效果上看,同样不是。

另外,明清两代,明朝虽然在明前期至隆庆开关时期近乎全面海禁,但仍然在隆庆开关时开放了漳州月港一处口岸。明代禁海时期约占75%,开海时期约占25%。在鸦片战争前的清代,禁海时期约占15%,开海时期约占85%。

扩展资料

中国传统思维的一大困境在于对所处的环境认知不足。因此,清朝人始终有“制度已经天衣无缝”的守成想法,有“变革既异端”的荒唐理论。

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引进超出历史学研究的范围,且无法切实考证,但我们能看到的事实是从乾隆年间开始,中国进入一段时间并不算太长的封闭时间,因为很快关上的国门就被英国人的大炮给轰开了。

的确,比之中国人自古以来驰骋海洋的壮举而言,乾-嘉-道年间的闭关锁国只是短暂而急促的停顿,若是放之于东亚地域史而言,这个停顿可能无足轻重,然而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已无东亚地域史,中国面对的是世界的挑战,中国已经置身世界史。

这段时间的闭关锁国对国家命运的发展而言是致命的,却又不是绝对的,经典的例子自然是日本。糟糕的是闭关锁国是建立在一种更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上,因此才顽固到即将亡国绝种仍然死不悔改的荒唐地步。

而高中历史只能从政治体制,从经济角度,从文化传统,从对外关系,对世界发展的趋势去解释闭关锁国及文明的碰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闭关锁国

中国是从18世纪到鸦片战争这段时间开始闭关锁国。
清朝对外实行闭关政策,是封建经济的产物。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人们彼此隔绝,在政治上自然产生闭关自守。乾隆帝在其《敕谕英吉利国王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自然没有交往贸易的必要,清统治者反而以此骄人,夜郎自大。英国人也觉察到这一点,他们说:“在必需品上——虽然不是奢侈品上——可以自给,因此中国政府绝对不重视对外贸易,认为可以随意限制对外贸易。”
此外,满族统治者对汉族人民防范甚严,他们惧怕外国人支持汉人反抗清朝的活动。乾隆帝曾说:“民俗易嚣,洋商杂处,必致滋事”,所以清政府一再严申“华夷之别甚严”,“从不许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掺杂”。清政府制订各种“防范夷人章程”,目的是要隔绝中国人与外国人的任何交往。同时,清政府对出洋贸易的中国人也有种种严格限制,无论船只的大小,来往日期,贸易货物及其数量种类,均规定甚严。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构筑了隔绝中外的一道堤墙,对中国社会的前进起了阻碍作用。由于对出海贸易横加限制,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中国人民与世界潮流隔绝,不明世界大势,而清统治者更是闭目塞听,其结果正如魏源所说:“以通事二百年之国,竟莫知其方位,莫悉其离合。”
1840年,英国侵略者终于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外商来华贸易须通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商人,活动限于指定范围,进口货征收高税额,出口货限制品种和数量。它是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清朝政府在对外关系中所执行的控制贸易及隔绝与外国交往的政策。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盲目的排斥外来东西,没有好好与外界沟通,选择了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最终导致自己的落后。无论是思想上,还是经济上难以追上世界的潮流。因此,我们必须要将自己与这个世界紧密相联系,了解这个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吸收外来先进思想、技术来不断的提高自我,不要被这个社会所淘汰。
严格来说是1757年开始闭关锁国的,到1842年闭关锁国政策瓦解。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外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这一命令,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的政策。两百多年来,乾隆的这道圣旨一直被视为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祸根。那么,当时正值鼎盛时期的大清帝国,为何会有这种举动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防范郑成功反攻,清朝实行海禁政策   原来早在明朝败亡后,郑成功等政治势力一直矢志反清复明,并长期依靠海上力量与清朝周旋。据史料记载,一些西方人士曾直接参与南明政权与清朝的军事斗争;而郑成功也曾向日本的德川家族请求过援助。因此,自清朝立国以来,就一直厉行闭关政策,只不过在乾隆之前,其主要意图是隔绝大陆与台湾郑氏抗清力量的交往,并防范新的反清力量集聚海上。   1655年6月,在闽浙总督的建议下,清政府严令禁止官民擅自出海贸易,违者按通敌罪论处。如果有人胆敢出洋将违禁货物贩往外国,或“潜通海贼(即郑成功)”,都将交给刑部治罪。人们即使将船只租售给洋人,也属重罪。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清政府认为郑成功能够多次在沿海袭击清军,就是因为沿海人民支持和接济了他。为了断绝沿海居民与郑成功的联系,清廷又连下三道迁界令,将东南沿海的村庄居民全部内迁50里,房屋、土地全部焚毁或废弃,不准沿海居民出海。清政府规定:凡将牛马、军需、铁货、铜钱、绸缎和丝棉带出境贸易者,杖一百;若将人口或兵器偷运出境者则处以绞刑。清朝收复台湾后,康熙皇帝在1685年曾一度开放海禁,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作为对外贸易的窗口。 南巡目睹洋商纷至,乾隆发布锁国命令   乾隆即位后,在海禁方面基本上沿袭了先祖的政策。18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开始工业革命,其海外贸易日益扩张。特别是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首的西方商人,一直强烈渴望寻找机会打开中国市场。当时,在中国沿海的4个通商港口,前来进行贸易与投机的洋商日益增多。与此同时,南洋一带也经常发生涉及华人的事端,这些情况很快引起了清朝政府的警觉和反感。   乾隆五年(1740年),荷兰殖民者在南洋的爪哇大肆屠杀华侨,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红溪惨案”。消息传来后,举国震惊。同时,澳门等外国人聚集的地方也经常有洋人犯案,使一向厌恶司法纠纷的清政府不胜其烦。另一方面,当时的英国商人为了填补对华贸易产生的巨额逆差,不断派船到宁波、定海一带活动,企图就近购买丝、茶。巧合的是,乾隆皇帝十分热衷于到江南一带巡游。据说当乾隆第二次南巡到苏州时,从地方官那里了解到,每年仅苏州一个港口就有一千多条船出海贸易,其中竟有几百条船的货物卖给了外国人。乾隆还亲眼看到,在江浙一带海面上,每天前来贸易的外国商船络绎不绝,而这些商船大多携带着武器,他不禁担心宁波会成为第二个澳门。于是在1757年南巡回京后,乾隆断然发布了那道著名的圣旨,并规定洋商不得直接与官府交往,而只能由“广州十三行”办理一切有关外商的交涉事宜,从而开始实行全面防范洋人、隔绝中外的闭关锁国政策。 挑战清朝封关政策,洋商驾船北上告御状   就在乾隆闭关锁国的圣旨发布后不久,一起由英国东印度公司挑起的讼案,又进一步坚定了乾隆皇帝的决心,这就是轰动一时的“洪任辉事件”。   英国人洪任辉,原名詹姆士·弗林特,当时是东印度公司的一名翻译。1755年,在东印度公司的指示下,洪任辉带领商船前往宁波试航,希望扩大贸易范围,开辟新的贸易港。当他们抵达宁波港时,受到当地官员的热烈欢迎。更令他们惊喜的是,浙海关关税比粤海关低,各种杂费也比广州方面少很多。于是,在此后两年中,英国东印度公司屡屡绕开了广州口岸,派船去宁波贸易,致使粤海关关税收入锐减。两广总督等官员急忙向乾隆上奏,希望禁止洋船前往宁波贸易。本就对外商没有好感的乾隆皇帝便通知浙海关把关税税率提高一倍,企图通过关税手段让洋商无利可图,使他们不再来宁波贸易。不料英国东印度公司仍不断派商船前往宁波贸易。颇感无奈的乾隆只好在1757年关闭了宁波等地的口岸,只留广州一口通商。
到1842年签订了《南京条约》,被迫开放广、厦、福、宁、上几个通商口岸,闭关锁国政策就此瓦解。
清朝建立直至第一次鸦片战争被迫打开国门
明朝万历朝由于倭寇长年作乱,开始禁海,从此闭关锁国,大概在1580年左右,到1979年才真正开国,错过四个半世纪的中国人又从新回到这个世界!

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一、扼杀晚明思想启蒙运动,扼杀资本主义萌芽。强化落后而僵化的封建专制制度。[/b]
有人说明代没有类似西欧的实现资本主义的条件,那么我们要问了,各国都有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的确没有英国等最先实现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特点,难道就不能自己探索一条现代化的道路吗?比如农奴制的俄罗斯,比如封建色彩浓厚的德国、日 本。再比如现代中国是没有经过发达资本主义阶段而直接走向了社会主义。同样是华人就曾经在南洋建立了“兰芳共和国”,前后存在了100多年。 关键是思想解放,对外交流,有交流就能进步。 这点明代远远比满清做得好。明代的大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看到了封建社会的弊病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危害,在他们的著作中人本主义,民主主义的光芒在闪耀。英国有议会,而当时的中国民间纷纷结社,民间议政的风气很盛。特别是有先进的思想政治组织“复社”。 而在满清,大清律规定:“凡三十人聚会,一律处斩”。好了,一切非政府组织全部取缔了。
明末清初正是思想界启蒙的时代,黄宗羲的《原君》批判君主专制,打响了民主思想的第一炮,明末思想界对整个封建意识形态从哲学到伦理,从治国到治学都开始反思和批判。戏曲小说都以市民喜好为标准,反映了市民意识的觉醒,这是对封建礼教压抑人性的反叛。江南一带的到处是资本主义萌芽。还有西方的天主教在南方广为传播,特别受到明末先进的士大夫的欢迎,他们试图将西方传来的宗教和儒学结合,洋教中国化。东林党人和天主教徒密切结合,出了大批杰出人物。比如徐光启、李之藻、瞿式耜等都是天主教徒,象王徵、孙元化、李天经、张焘、瞿式耜、陈于阶等形成一个“西学集团”。 南明天主教也在宫中传播,后妃们普遍信仰天主教,这必将影响到最高统治者。西方宗教宣传的人人平等思想有利于人本主义,民主思想的传播。也有利于科技引进、西方文明的交流乃至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满清入关使得思想界断送了儒学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相结合产生新型文化的最后机会。
明末封建专制制度正在走向解体和衰亡,特别是宋明理学暴露出扼杀人性的弊端和生机勃勃的市民文化形成激烈冲突。有识之士在各方面都发现了封建制度的弊病,正在探索一条新的道路。新思想,新观念,西方的先进优秀的文化科技正在引进,正如同西方社会经历的文艺复兴前夜。有人说明朝已经腐朽了,从整体看是的,但是从局部看就未必,统治阶级和封建官僚是腐朽的,而民间则是生气勃勃。富庶的江南地区正是新兴力量萌芽,成长,壮大的地区。正如同抗战时期,国民党是腐朽的,领导全民抗战是不利的,但是共产党就是新生革命的力量,能够领导中国人民抗战。只是南明的新生力量还没有强大到能独立领导全民抗战的能力。 但是满清用铁血摧残使得生产力大幅度倒退。物质文化大规模毁灭,之后大兴文字狱,理学成了碰不得的理教。空前强化了这种腐朽没落的封建意识和制度,如同西方蛮族入侵后的欧洲中世纪一样把中国带入了黑暗。在19世纪 日 本只用短短三十多年的西化-“明治维新”运动,就一跃成为世界列强,我们有什么理由怀疑早200年的明末的思想启蒙和解放不能带来更好的局面。

[b]
二、生产力大幅度倒退,军事装备、科学技术相对停滞。[/b]
现在某些人极力鼓吹的康雍乾之世,其实大多是对明末的恢复性增长。根据《清朝文献通考》田赋所载, 顺治十六年(1659)中国耕地总数是五百四十九万顷,康熙二十四年增长到六百八十三万,乾隆十八年增到七百零八万。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到七百四十一万,数字刚接近明末土地数字(翦伯赞)。明末崇祯时就有田七百八十三万。可见康雍乾生产恢复是缓慢的,过了一百年才到了明末的生产规模。最高的是嘉庆十七年为七百九十一万,仅仅超过明崇祯时期七、八万顷,以后就下降了,道光十三年是七百三十七万。封建经济在停滞中(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767页)。
生产总水平不提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量的人口呢,原因在于明末徐光启等人大力引进提倡番薯等。这种作物产量巨大。明朝还在农业上引进了三季稻和玉米土豆等作物,提高了粮食产量。这些农业技术的推广,由此中国土地能养活更多的人口。

明末的传教士利玛窦说这里物质生产极大丰富,无所不有,糖比欧洲白,布比欧洲精美...,人们衣饰华美,风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礼,谈吐文雅。(利玛窦中国札记第十章 )。而乾隆时来访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则说“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很多人没有衣服穿“,“象叫花子一样破破烂烂的军队”。
大家都知道宋朝工商业极为发达,而明朝则有进一步发展,铁产量为北宋的两倍半,明朝的军工工业是很发达的,永乐年间的铁产量高达9700吨,到了17世纪当时欧洲产铁量最多的俄罗斯才2400吨。但是到了清,政府严禁采矿,冶金业从此衰落。明代棉布取代麻布成为纺织品的主流产品.无论是铁,造船,建筑等重工业,还是丝绸,棉布,瓷器等轻工业,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工业产量占全世界的2/3以上,比农业产量在全世界的比例还要高得多,而康乾盛世虽然人口数倍于明朝,然而铁和布匹这两项指标性的工业产品的总产量却始终未能恢复到明末的水平.到1840年康乾盛世结束不久,中国工业产量仅为全世界的6%.无论是总产量还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200年前的明末.

明末的对外贸易量是惊人的,美国的弗兰克,他在《白银资本》一书里,凭籍已有的各种研究成果,估计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即明中期到明末)的百年间,由欧亚贸易流入中国的白银在七千到一万吨左右,约占当时世界白银总产量的1/3。一万吨白银,相当于当时中国的三亿二千万两白银。不是欧洲而是中国占据了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而清朝由于闭关锁国在鸦片战争前的对外贸易远远低于明代。
明朝的知识分子心胸是开放的,海上军事力量很强大,对先进技术的掌握和引进一直抱着欢迎和学习的态度,“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李约瑟.当时袁崇焕在宁远城头毙伤后金的红夷大炮就是来自葡萄牙。明代的火器装备已经很先进了,明末军营营一级编制里除了1000人为骑射外,其余都是火器手。每一营(5000人)用霹雳炮3600杆,大连珠炮200杆,手把铳400杆,盏口160位。这是何等现代化的装备啊。随着明王朝的彻底灭亡,经过康雍乾三世之后。科学家绝迹了,先进的火器武装技术被满清埋葬了,到鸦片战争时,手持大刀长矛的清兵对火器已经陌生了。
满清以骑射得天下,对火器和近代军工抱着天然的恐惧和敌视态度,生怕威胁自己的统治。清军把“雅克萨战争”中缴获的俄军扳机击发式火绳枪样品献给康熙时,康熙竞然以不得中断前人所授的弓箭长矛传统理由,仅留下二支用作自己把玩,而令清军禁止使用此种新式火枪。骑射虽然能在明末还占优势,但经过200年火器的发展,骑射最终被淘汰,中国人不用还有洋人用。阻碍先进技术的恶果是最终得到恶报。 西方国家与 日 本求新,求变,对新生事物的渴求,与中国保守,不思变革,对新生事物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种下了中国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几近亡国灭种的祸根。

[b]
三、从晚明的对外开放、交流、引进到满清的闭关锁国,对外交流终止。[/b]
在“五 四 运动”时,中国人终于提出了请“德先生”和“赛先生”的主张,其实最早引进的是明末。说说“赛先生”.明比清有多得多的大科学家,明末科学家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自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这一百年,在我国科学技术史,是个群星灿烂的时期,各种科学成果异彩纷呈。总结了中国古代所有的科学技术并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同时出现方以智、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五位科学巨人以及朱载堉、李之藻,王征等众多科学家。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正说明了明末思想界、文化界、生产力的勃勃生机。大科学家徐光启受教于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翻译了《几何原本》.一个是亚利士多德的《逻辑学》,一个是《几何原本》,这就是西方科学的基础,是理解科学范式的根本。没有这些,知识只能是个人经验,人们建立不了科学最基本的概念。知识和经验就无法传播。除《几何原本》之外,数学方面还有《乾坤体义》,物理学《奇器图说》、《远镜说》,地理学《万国舆图》,哲学《西学凡》,逻辑学《名理探》,对西方科学和哲学正系统地引进,西方传教士金尼阁从欧洲带来七千部书,教皇也捐献了500多。 有大量数学和天文学、科学等内容。其中不少被翻译成中文。其文化、科技的引进深度、广度不亚于清末,而朝廷、政府、知识分子却比晚清积极得多,受干扰也少得多。崇祯十二年,天主教传教士毕方济直接向崇祯皇帝上奏富国强兵四大策,一、改历法,二、辨矿脉,三、通西商,四、购西铳 。崇祯皇帝先后准奏。可惜明亡得太早,没有起到作用。
德国大思想家莱布尼茨在《中国近事》序言说:“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与欧洲难分轩轾,双方处于对等的较量中”在思考的缜密和理性的思辨,欧洲显然略胜一筹,即使在数学和战争科学上,中国也低于欧洲的水平。然而在实践哲学方面,既在生活与人类实际方面的伦理以及治国学说,欧洲实在史相形见绌。”
李约瑟说: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明代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到1644年 中国的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显著的差异,它们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见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和《梁启超论清学史》)。

清初的大屠杀以及后来的文字狱和闭关锁国彻底中断了这一进程。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此失去活力和交流。战战兢兢从事考据。从此远离科学,科学家绝迹了。康熙前期也有传教士,但是他们所起的作用和明代大为不同,明代传教士输入宗教和科学,科学书籍并不比宗教少,因为明代人需要科学知识。只谈宗教不能得到士大夫的尊信,而清代传教士极少谈到科学(只讲些天文历法),这因为汉人在满人高压下,在禁海闭关政策影响下,不敢接近西洋人,传教士失去士大夫的支持,宗教也就遭到满族统治者的压迫,不能象明末那样顺利发展。(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653页) 《几何原本》再受知识界重视是到了清末,李善兰再次翻译了《几何原本》并完成后九章的翻译。而徐翻译的《几何原本》却传到了 日 本,对 日 本近代科技发展影响很大。试想如果在明末上层知识分子推动下,以其敏锐和威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就能早200年实现。中国人会以和平健康的心态引进这些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理论乃至民主制度。中国绝不会在近代因为“技不如人”而在反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 ,在近代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

据鼓吹满清的阎崇年讲清朝因为保守和自大先后失去八次对外交流,睁眼看世界的机会。问题还不仅仅如此,当马戛尔尼来访并建议中国对西方商业开放,乾隆给出清楚的回答:大清王朝只关心本国事物的恰当实施,不屑于奇技淫巧之事,也不关心精巧的商品,我们不需要你们国家的制造品。从顺治、康熙开始的禁海令、迁界令到驱赶外国传教士同样也是闭关锁国的举措。康熙四十六年 禁止各地天主教传教,教士退回澳门,外人不得留驻内地。 满清规定:“州县官失察西洋人过境,但并未逗留,降一级留任,府官罚俸六个月”,一个地方发现洋人,全省官员都受处分。 满清对于限制洋商也有一套办法,规定澳门洋人船不许超过25只,出海不得带中国人,出海还不许带处做饭以外的铁锅等等。满清是害怕外国人和中国人接触助长他们对满清统治民族压迫的不满的,所以对于洋人是严格限制行动和居留的(中国通史简编781页) 。如此还有中外文化、科技、商品交流吗? 世界在飞速发展而中国却在原地踏步。甚至到了清末连撮尔小国 日 本都能变法维新打败满清,而满清却一次次的丧失了维新图强的勇气和机遇。从清初一直到清末,满清贵族集团始终顽固不化,冥顽不灵,一次次的拒绝,最终导致满清王朝的覆灭。

[b]

四、中华民族由先进、文明的民族堕落为落后、愚昧、半开化的民族,中国沦为名副其实的“衰世”[/b]
传教士沙勿略在传教 日 本时,发现 日 本人进行激烈的辩论时,总是诉之于中国人的权威,即在涉及宗教和行政方面的事情上,他们也乞灵于中国人的智慧。他们常说:“如果基督教是真正的宗教,那么聪明的中国人肯定知道它并接受它。”这就是明末中国的软实力,而清末“东亚病夫”的恶名传遍世界。
满清搞文字狱之类的愚民,弱民统治,后果是严重的, 以下农民起义为例说明其恶果。
我们看到历来先进开放的封建国家,利用宗教迷信发动农民起义是少之又少,比如唐、宋、明。明末虽然剥削沉重,但是明朝人并不愚昧,起义虽然规模大,持续时间长但是没有利用宗教迷信搞农民起义。因为这根本就没有社会基础。而满清就不同,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铁血统治。中国人从一生下就被迫拖上一根辫子。从精神上阉割掉了斗争精神。文网密布,空气是窒息的,愚民是空前的。人们普遍愚昧、麻木、懦弱。要反抗只能用宗教迷信这类鸦片来刺激中国人麻木的神经。从清中后期起所有的农民起义和农民运动都带由宗教和极端迷信的特点。白莲教、天理教、回民起义、太平天国、义和团莫不如此。 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就是利用所谓“拜上帝教”发动起来的。洪秀全利用宗教(也有人说是邪 教)成功组织了农民起义。但是利用宗教迷信这种东西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成功的先例,它并不适合建立稳固的政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成也是它,败也是它。洪秀全完全沉迷于此,国政日非,最终落得害人害己,国破家亡的下场。 义和团虽然有反帝爱国运动的内容,但是却是满清社会封建、愚昧、迷信、封闭、保守的一次大暴露。义和团群众拆毁铁路,路杆。迷信什么神灵附体,刀枪不入,竟有多人跑到袁世凯那里用身体试试枪弹的厉害,死不悔悟。虽数十万之众,但是用引魂旌、雷火扇、阴阳瓶、如意钩等八宝什物与八国联军的长枪大炮对阵。 这种试图以落后、保守、愚昧,对抗现代文明,拒绝一切西方文明的传入,其失败也在所难免。
民既如此,官又如何?鸦片战争中,战功卓著,名将参赞大臣扬芳见到英军炮火厉害,竟然想出了一条奇计,遍收民间马桶,妇女用的秽带载于木筏之上,抵抗英军进攻。当然败得很惨。时人嘲讽说:“粪桶尚言施妙计,秽声传遍粤城中”。
这一点也不奇怪, 鸦片战争前,龚自珍就在《古史钩沈论》中说:“ 昔者霸天下之氏,···,未尝不仇天下之士,去人之廉,以快号令,去人之耻,以嵩高其身,一人为刚,万夫为柔,以大便其有力强武。”,“积百年之力,以震荡摧锄天下之廉耻,既夷,一旦责有气之臣,不亦暮乎!”,哪里还有有气之臣呢?愚民弱民统治的结果是满清自己也被愚弄了,“左无才相,右无才史,阃无才将,庠序无才士,陇无才民,廛无才商,衢巷无才偷,市无才驵, 薮泽无才盗”。以如此愚昧、昏昏噩噩的满清政权如何能抵御得了帝国主义的入侵呢?
在来看看外来的旁观者英国特使马戛尔尼们眼中康乾盛世是怎么回事,满清“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马戛尔尼在出使日记中说:中国“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疯狂的战船。如果说已在过去的150年间依旧能够航行,以一种貌似强大的外表威慑邻国,那是因为侥幸出了几位能干的船长。一旦碰到一个无能之辈掌舵,一切将分崩离析,朝不保夕。即使不会马上沉没,也是像残骸一样随流东西,最终在海岸上撞得粉碎,而且永远不可能在旧船体上修复”。
“发明火药的民族竟一见放空炮就吓得魂不附体,令人不可置否”。在天朝皇帝和文人们的盛世颂歌震天响的时候,他却认为满清是衰败之世,没落之世,毫不留情地指出:“最终它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的状态”!龚自珍认为这是典型的“衰世”。

[b]
五、民族压迫深重,在某些方面是封建制向奴隶制的倒退。[/b]
满清为了强化其统治,野蛮推行“剃发令”、“留人法”,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杀尽了中国人的尊严,满清在各地都留下了血腥的屠城记录,甚至实行过种族灭绝,发生大规模屠城和大屠杀的省份先后有辽宁、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广东、四川、福建、新疆,把中国所有省分都屠戮一遍 。其残酷程度不亚于蒙元。此外满清旗人还跑马圈地,把战争中掠夺的人民和被圈地农民强制为奴。
英国使节马戛尔尼等人记录下这段话:“满清初期,他们表现得非常凶残。建国后的最初几年,整批整批的百姓遭到屠杀。强迫留辫子引起了骚乱,结果都被 镇 压 在血泊之中。都是老爷的种族坐稳了江山,对一个奴隶的民族 实行 统 治,种族 隔 离是全面的,严禁不同种族间通婚,北 京 的整个北城都没有汉人,专供满人居住。宫内女眷(包括奴婢在内)无论如何只要清一色的满人,要防止一切种族混杂的情况。而宫内太监又毫不例外地全是汉人。这多有象征意义呀!让鞑靼人繁殖,让汉人绝种。这就绝对保证了没有任何不纯的混杂。”
满清入关后除了非常沉重的民族压迫外,还带来了奴隶制的残余,在清代,旗人犯罪罪减一等,汉人犯罪如果判三年,旗人只要枷号四十天就能释放。 如果农民因为各种原因投充为奴后,“一家老少尽为奴,八旗地主可以任意奴役而不给任何代价,甚至连农民的妻女也可以任意奸淫霸占,显然这些投充八旗地主的农民和地主的关系是奴主关系”(《翦伯赞历史论文集》 256页)。据《东华录》、《十朝圣训》记载,八旗贵族还时常在京城内劫掠霸占民女,攘夺汉人土地房舍,蹂躏汉人坟墓,鞭打汉人长官,种种暴行层见叠出,习以为常。
由此可见,满清265年是对先进生产力的最大破坏和阻碍,是对先进文化的发展的最大毁灭。满清入关后的大屠杀是对中国人的犯罪,满清统治是对中国人的奴役。满清值得称颂吗?

[b]
六、满清中后期繁衍出一代历史上最腐朽、颓废、无能的一群贵族,这就是有名的“八旗子弟”。[/b]
在政治上八旗子弟以“保大清不保中国”心态,把自己的利益始终放在中国利益的对立面上,先后八次反侵略战争没有一次坚决斗争到底的,总是以投降妥协为终结,是造成一次次丧权辱国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闭关锁国、近代落后,几次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令人惊奇的是,由于满清的割地赔款和鸦片贸易 ,作为满清核心力量-八旗子弟在清末的丧权辱国赔银子的不平等条约中,竟然还能得到实惠,发了国难财。道光15年到19年由于鸦片流入,平均每年流出白银3000万两。一两银子嘉庆为700文, 道光时期银子换到2000文。而八旗子弟的饷银是不会少的,家里的银子升值了,八旗生活水平反而上升了,战败后的割地赔款不平等条约,对于八旗贵族来说到底是好还是坏,只有他们自己清楚。而对于普通老百姓,地丁税收是要收银子的。所以这场民族灾难的恶果直接转嫁到了没有银子,只有铜钱的普通贫困的中国人头上。

[b]七、由上述分析我们再从资本主义萌芽状态看宋、元、明、清[/b]
元和宋那是没法比的,评论元代就没人提出什么资本主义萌芽,清和明比呢?就拿1840年前没有遭遇帝国主义入侵前的清和明万历年比较, 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从来就是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分别是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新型资本主义的经济萌芽、资本主义性质的意识形态以及代表资本主义的政治利益集团。是三者合力的结果才导致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制度。新型资本主义的经济萌芽这点暂时承认明清基本同等。可是意识形态呢?一个是文字狱结束后的鸦雀无声、万马齐喑,还有闭关锁国。一个是思想活跃,到处结社、出现了东林党、以及后来的复社,民间结社议政很盛,是一个批判宋明理学大思想家迭出的时代,李贽就是其代表,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西方科技和文明。代表市民文化的作品层出不穷。论资本主义性质的新型政治力量,一个是死气沉沉,没有结社、集 会 ,没有利益集团。一个是代表资本主义的市民利益集团手工业者和明朝封建制度开始激烈斗争了,在苏州就爆发了抗 议 和暴动,牺牲者还赢得知识分子的赞扬。张溥写的《五人墓碑记》就是对此记载和歌颂。
如果满清王朝正常发展,没有遭遇帝国主义入侵, 按满清这种社会状态能否发展到明末资本主义萌芽程度也大可怀疑。清代的劣势还在于有代表最封建、最落后、最保守的八旗贵族集团,这个集团对任何改革都是坚决的阻碍,八旗子弟不经产、不经商也瞧不起工商业者同民族资产阶级势同水火。是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最顽固强大的阻碍力量。 如果按王朝兴亡规律,二百年左右就会出现农民起义,王朝颠覆。对比明末农民起义和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哪一个更开明更先进呢?满清残酷统治下,人民麻木愚昧,粗浅的愚教流行,太平天国即便成功,那种不合时代、社会的宗教思想也很难促使社会发展进步,需要彻底改造。义和团更不用说了,对现代文明抱着敌视的态度。
可见蛮族入侵乃至统一对于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破坏作用,历经多年都无法恢复。这不是倒退吗?

有人辩解说历史是前进的,不会倒退的。这并不确切,“历史是前进的”是从总的趋势上说的,历史本来就是有曲折的。有前进也有曲折,有曲折就有倒退。资产阶级革命就反复经历了数百年才最终战胜了封建专制制度,法国大革命后还有80年的封建复辟。 今天世界上还有几个社会主义国家?而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原来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再回到资本主义,这是不是曲折呢?
所以说满清入关是历史的倒退,不是根据一时一事,而是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全面对比满清和明末的实际状况得出的结论。特别是满清遏制了明末以来中国向资本主义发展的大好机会。这是令人痛心的。

“满清入关是历史倒退”并非新观点,从“辛亥革命”后一直到八十年代一直是史学界主流观点,从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等人的著作中不难看出。到了八十年代,买办势力开始崛起,掀起民族虚无主义的浪潮,纵容民族分裂势力并助长了某些少数民族精英的民族优越感、虚荣心。买办没有祖国,没有民族自尊心,买办痛恨民族主义。从出“版图中国论”到“分裂有利论”,再到余秋雨歪曲历史发表什么《一个王朝的背影》。到大肆讴歌“康乾盛世”,中央台播放所谓正剧,康熙、雍正、乾隆成了英明领袖,还要再活五百年,再活五百年怎样,是不是就可以镇压“辛亥革命”了?而岳飞、文天祥的英雄故事却成了影视剧、文艺作品的空白。
最后教育部要抹煞岳飞的“民族英雄”称号。马大正等编写清史的提出“满清入关正义论”,越来越猖狂。学术界,文艺界相互配合演出了一场又一场的闹剧。一旦有人批判就拿起“民族团结”和“大汉族主义”帽子当挡箭牌。
一、扼杀晚明思想启蒙运动,扼杀资本主义萌芽。强化落后而僵化的封建专制制度。[/b]
有人说明代没有类似西欧的实现资本主义的条件,那么我们要问了,各国都有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的确没有英国等最先实现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特点,难道就不能自己探索一条现代化的道路吗?比如农奴制的俄罗斯,比如封建色彩浓厚的德国、日 本。再比如现代中国是没有经过发达资本主义阶段而直接走向了社会主义。同样是华人就曾经在南洋建立了“兰芳共和国”,前后存在了100多年。 关键是思想解放,对外交流,有交流就能进步。 这点明代远远比满清做得好。明代的大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看到了封建社会的弊病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危害,在他们的著作中人本主义,民主主义的光芒在闪耀。英国有议会,而当时的中国民间纷纷结社,民间议政的风气很盛。特别是有先进的思想政治组织“复社”。 而在满清,大清律规定:“凡三十人聚会,一律处斩”。好了,一切非政府组织全部取缔了。
明末清初正是思想界启蒙的时代,黄宗羲的《原君》批判君主专制,打响了民主思想的第一炮,明末思想界对整个封建意识形态从哲学到伦理,从治国到治学都开始反思和批判。戏曲小说都以市民喜好为标准,反映了市民意识的觉醒,这是对封建礼教压抑人性的反叛。江南一带的到处是资本主义萌芽。还有西方的天主教在南方广为传播,特别受到明末先进的士大夫的欢迎,他们试图将西方传来的宗教和儒学结合,洋教中国化。东林党人和天主教徒密切结合,出了大批杰出人物。比如徐光启、李之藻、瞿式耜等都是天主教徒,象王徵、孙元化、李天经、张焘、瞿式耜、陈于阶等形成一个“西学集团”。 南明天主教也在宫中传播,后妃们普遍信仰天主教,这必将影响到最高统治者。西方宗教宣传的人人平等思想有利于人本主义,民主思想的传播。也有利于科技引进、西方文明的交流乃至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满清入关使得思想界断送了儒学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相结合产生新型文化的最后机会。
明末封建专制制度正在走向解体和衰亡,特别是宋明理学暴露出扼杀人性的弊端和生机勃勃的市民文化形成激烈冲突。有识之士在各方面都发现了封建制度的弊病,正在探索一条新的道路。新思想,新观念,西方的先进优秀的文化科技正在引进,正如同西方社会经历的文艺复兴前夜。有人说明朝已经腐朽了,从整体看是的,但是从局部看就未必,统治阶级和封建官僚是腐朽的,而民间则是生气勃勃。富庶的江南地区正是新兴力量萌芽,成长,壮大的地区。正如同抗战时期,国民党是腐朽的,领导全民抗战是不利的,但是共产党就是新生革命的力量,能够领导中国人民抗战。只是南明的新生力量还没有强大到能独立领导全民抗战的能力。 但是满清用铁血摧残使得生产力大幅度倒退。物质文化大规模毁灭,之后大兴文字狱,理学成了碰不得的理教。空前强化了这种腐朽没落的封建意识和制度,如同西方蛮族入侵后的欧洲中世纪一样把中国带入了黑暗。在19世纪 日 本只用短短三十多年的西化-“明治维新”运动,就一跃成为世界列强,我们有什么理由怀疑早200年的明末的思想启蒙和解放不能带来更好的局面。
以上说法很学术,很专业,谈一些老百姓的简单认识。其实很多问题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说得太复杂,老百姓不一定有时间仔细去读。
按照我的理解,大概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吧:
一是,封建统治阶级夜郎自大、目光短浅、井底之蛙,以为自己是天朝大国,别人都是蛮夷之邦,天朝物产丰饶,什么都不缺,无需跟别国通商,交换物质。
二是,出于巩固国防的考虑。担心明朝的遗老遗少勾结海外势力,反清复明。
三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农抑商的传统,封建统治者对与海外通商不感冒。
记得历史书上说是因为清政府认为自己资源丰富,不需要别的国家来进行贸易交易
维护统治是其根本
本文标题: 如何评论中国历史研究院于2022年8月24日在公众平台公开发布《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一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0851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诡异的本能寺之变,改变了日本历史走向,其真相究竟是什么有科普一下的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