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备发的誓披发入山在知乎上没人指责,司马懿洛水发誓怎么骂声一片?因为,刘备和孙权分享胜利果实了,只是孙权先放弃了而已。“建...

为什么渤海小吏总是在他的文章中过度夸大司马懿“洛水违誓”带给司马氏以及后续整个历史的负面影响力

为什么刘备发的誓披发入山在知乎上没人指责,司马懿洛水发誓怎么骂声一片?

因为,刘备和孙权分享胜利果实了,只是孙权先放弃了而已。“建安十六年,岱督郎将尹异等,以兵二千人西诱汉中贼帅张鲁到汉兴寋城,鲁嫌疑断道,事计不立,权遂召岱还。”而司马懿根本没有想过遵守契约。

违誓情形

刘备的披发入山,是向孙权发的誓,后来进取益州,也是刘备和孙权双方共同违的誓,孙权是有派兵进蜀的,但后来孙军见势不利撤还,刘备最终独据益州。这是两家一起丢脸。

司马懿洛水立誓,是向蒋济发的誓,当时跟蒋济说的是只是夺权但保留曹爽爵位,蒋济也是这么跟曹爽说的劝其交权,然后过了几个月司马懿就强行诛杀了曹爽集团及其家属,蒋济欲保曹真血脉而不得,忧愤病死。这是司马懿败蒋济的脸面。

对战败者的处置

刘备入蜀,军纪一度放纵搅扰吏民是有的,不然也不会“还其谷帛”,但对刘璋个人基本上信守了承诺:归还了刘璋的财物及振威将军印信,迁刘璋家族至荆州公安,保全其性命。

刘璋的长子刘循曾经领头驻守雒城,庞统就死在此城下。战后因为刘循之妻是庞羲的女儿,刘璋托庞羲出面请留刘循在益州,刘备也答应了。到后来荆州失陷,刘璋、刘阐父子为孙权所用,刘备集团也没有迁怒于刘循,刘循还是照做奉车中郎将。

除此之外,若说刘备还有失信,那就莫过于“事定之后,封以大国”这个曾经和庞统定下的内部承诺没有兑现。反观司马懿,单凭骗杀曹爽三兄弟这一项,泉下何面目见曹真?

事件结束之后的历史

刘备在经历最初的放纵之后,用刘巴的方法铸直百,回收了被掠夺的公家财物,又安抚任用益州士人,随后通过汉中之战击败曹操、结束了益州的分裂局面,逐渐建立了季汉政权。刘禅继位后,季汉仍有忠良矢志北伐,灭亡后姜维还复国未遂,多少冲淡了取益州的不光彩。

司马懿架空君权,八十岁的王凌和舅甥令狐愚谋划废立事败,被夷灭三族。王凌有妹为郭淮之妻,靠着与郭淮之间的儿子们叩头出血才留得性命。曹芳试图夺回君权,被司马师废黜,还搭上夏侯玄等三人及其三族。曹髦不甘坐以待毙,贾充指使成济当街弑君,直接给司马昭乃至司马氏打上了永不磨灭的黑点。

司马炎纵容斗富,统治阶级迅速腐化。司马衷是个傻子,贾南风弄权引发八王之乱,损耗晋的国力,给中原招来五胡乱华的耻辱。这一系列的黑历史,直接连带着把司马懿高平陵之变后作出的一点功绩也抹了,被骂自然是很正常的事。

因为司马懿没有想过遵守契约,搞出八王之乱,还有五胡乱华,差点就把华夏文明给毁了,这自然是遭到人们的指责。
那是因为他们两人的状态本来就是不同的,其次也是因为刘备和司马懿发誓的初衷也是不一样的。
因为司马懿杀曹爽全家这件事,让很多人对他已经有了很反感的情绪,所以他的发誓才会骂声一片。
因为观众认为司马懿是个奸臣。而这一次,正好救了司马懿的命。所以观众会指责司马懿。

三国曹操为什么防着司马懿,而不将他除掉呢?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曹魏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司马懿乘机上奏郭太后,请废曹爽兄弟。当时,司马师为中护军,率兵屯司马门,控制曹魏都城洛阳。同时,司马懿派曹爽的亲信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对他说,朝廷只是免他的官职,并以洛水为誓。同时,他还让蒋济写信给曹爽,称自己只是想将他们免官,劝告他尽早交出权力投降,可以保他们爵位富贵。



于是,曹爽请免职,随曹芳回京。曹爽兄弟一回府,即被司马懿派兵包围。司马懿违背诺言,以谋反的罪名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自此之后,司马懿成功篡夺了曹魏大权。虽然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家族遭遇了曹魏力量的抵抗,从而爆发了淮南三叛,但是,最终的结果还是司马懿家族取代了曹魏,建立了西晋王朝。值得注意的是,就司马懿的野心,实际上很早就被曹操察觉了。那么,问题来了,曹操明知司马懿有不臣之心,为何不早点除掉这个祸患呢?



首先,《晋书·宣帝纪》中记载: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曹操逐渐察觉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心里很忌讳。因此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但因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很好,总是维护他,而得以无事,于是,司马懿勤于职守,废寝忘食,遂使曹操安心。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虽然司马懿有不臣之心,但是,因为曹丕的维护和司马懿自身的谨慎,让曹操没有早点除掉这个祸患。在曹昂、曹冲等人相继去世后,曹丕和曹植成为曹操在继承人上的两个人选。因此,在笔者看来,曹丕和曹植在曹操心目中的分量,自然是比较重的,也即不是曹操其他子女可以相提并论的。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在曹丕成为魏国太子之后,曹丕的地位自然更加稳固了。

在此基础上,曹丕全力维护司马懿,显然让曹操也不好直接痛下杀手。换而言之,如果司马懿只是一般的谋士,曹操自然不会有那么多的顾忌。比如对于荀彧这位跟随自己多年的谋士,曹操都没有网开一面。但是,司马懿是曹丕的心腹,这就成为司马懿的重要护身符了。除了曹丕的维护,司马懿谨小慎微,不让曹操抓到任何把柄,也是他可以平安无事的重要原因。



正始九年(248年)冬,河南尹李胜要到荆州任刺史,行前去拜望他。司马懿假装病重,李胜出来后对曹爽说:“司马懿已像尸体一样,卧床不起,只有残余之气,形神已经分离,不值得忧虑了。”以后又说:“太傅不能康复,令人忧伤。”所以曹爽等对司马懿未加戒备。在高平陵之变前,司马懿的伪装几乎没有什么破绽,也即骗过了曹爽派去的河南尹李胜。

同样的道理,面对已经猜忌自己的曹操,司马懿一样在全力伪装,或者说是保持低调,这让曹操找不到杀掉司马懿的借口。与此相对应的是,性格狂傲的杨修,则给曹操留下了把柄。建安二十四年秋天,杨修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凡罪犯收杀,杨修叹息:“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另一方面,在笔者看来,司马懿的父亲,尤其是他的家族势力,也是曹操放他一马的重要原因。司马防(149―219年),字建公,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祖籍河内郡野王县(今河南博爱)。东汉大臣,颍川太守司马儁之子,晋宣帝司马懿父亲,殷王司马卬之后。对于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来说,耿直公正,颇有威仪。爱读《汉书》,讽咏数十万言。年轻时,司马防起家郡官,历任洛阳令、京兆尹,多次赞扬曹操并举荐他。年老后,转拜骑都尉,养志自守。



就曹操来说,熹平三年(174年),曹操被举为孝廉,入京都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在东汉末年,司马防曾是曹操的顶头上司,而且都曹操有举荐的恩情。对此,在笔者看来,在汉末三国时期,举荐的恩情是比较重的。据《三国志集解》记载:“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谭,先主故茂才也。”东汉末年,刘备曾推荐袁绍的儿子袁谭为茂才。所以,等到刘备被曹操击败的时候,袁谭毫不犹豫的收留了刘备,并将刘备引见给了父亲袁绍。

最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司马防去世,终年七十一岁,也即司马防和曹操去世的时间差不多,在司马防没有去世的背景下,曹操确实难以向司马懿下手,而司马防去世后,曹操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对付司马懿了。作为河内名门“司马氏”的代表人物,司马防生有八子,人称“司马八达”,晋宣帝司马懿为其次子。就司马懿来说,出自河内名门“司马氏”,而且他还有众多的兄弟。对此,在笔者看来,曹操想要除掉司马懿的话,必然要和司马懿所在的家族发生冲突。对于当时的曹操来说,还没有完成篡汉自立的全部过程。

三国魏正始十年(249年),权臣曹爽为什么会相信司马懿的谎言而交出权力,最终被满门抄斩!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联合曹魏元老大臣发动了“高平陵之变”,一举消灭了专权的曹爽集团。司马氏也从此控制了曹魏大权,为后来的西晋代魏与三分归晋奠定了基础。而曹爽在高平陵之变后被满门抄斩,沦为可笑又可悲的失败者。

但实际上“高平陵之变”对司马懿来说是一场险胜,当时司马懿只是控制了都城洛阳,而皇帝曹芳与曹魏全国的兵权和物资调动权依然掌握在曹爽的手中。如果曹爽以皇帝曹芳的名义调动各地军队进攻,孤守都城洛阳的司马懿是很难抵挡的。

在控制洛阳后,司马懿连续派人向曹爽表示自己只想要夺权,还对洛水起誓绝不要曹爽的性命。不过司马懿后来还是灭了曹爽三族。但奇怪的是,占据优势的曹爽却相信了司马懿这一看就不靠谱的许诺,放弃了抵抗,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正像当时曹魏太尉蒋济评价的那样,曹爽是一个“驽马恋栈豆”的庸人,心中最惦记的是自己庞大的家产和家属。在得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和控制洛阳之后,曹爽便因为顾虑家产和家属而犹豫不决,没有立刻集结军队众多洛阳。

其次,曹爽之前数次征伐蜀汉失败,极大地损耗了曹魏的国力,这也是曹爽会遭到曹魏朝廷很多元老忠臣反对的原因之一,也导致曹爽在军事方面一直很不自信。而司马懿则是功勋赫赫的军事家,伐蜀伐出心理阴影的曹爽不敢与其开战。

第三,在魏明帝曹睿刚去世时,曹爽与司马懿的关系还算不错。当时曹爽常常是以父事司马懿,而司马懿也帮助曹爽治理国家。虽然两人后来因为权力分配而分道扬镳,但曹爽在面子上对司马懿还不错,尊司马懿为太傅,位在群臣之上。

在曹爽控制曹魏朝廷大权时,司马懿只是没有实权,但依然还在家里享受朝廷一等重臣待遇。曹爽觉得自己和司马懿的矛盾主要是为了朝廷大权,没什么私人恩怨。只要自己交出了大权,司马懿也会放自己一条生路,做个普通的“富家翁”。

最后,当时为了能让曹爽相信自己不会杀了他,从而迫使曹爽主动投降,司马懿除了自己指着洛水发誓之外,还请了一批曹魏重臣做担保,包括三公之一的太尉蒋济、侍中许允、尚书陈泰以及曹爽亲信、殿中校尉尹大目等人。

曹爽觉得就算司马懿想杀自己,但有这么多曹魏的元老重臣作保,应该也会有所顾忌吧!但没想到司马懿竟然真的背信弃义,灭了曹爽三族。曹爽死后,太尉蒋济觉得自己失信于人,拒绝了司马懿的封赏,最后郁郁而终。

正始十年(249年),曹芳与曹爽三兄弟往高平陵拜祭魏明帝。司马懿在洛阳发动高平陵政变,称曹爽意图篡位,奉太后意旨罢废曹爽,又关闭洛阳城门和占领曹爽兄弟的军营。司马懿派陈泰、尹大目等人诱劝曹爽放弃权力回洛阳;同时桓范从洛阳跑到高平陵,力劝曹爽带皇帝到许昌,以皇帝之名号召全国兵马反击司马懿。曹爽想了一夜,还是决心向司马懿投降,于是与曹芳一同返回洛阳。曹爽兄弟被免职回到府第。后司马懿在曹爽府第四角起高楼,命人日夜监视。曹爽兄弟不安心,于是声称食物不足,向司马懿要求食物;后司马懿送来食物,曹爽兄弟十分高兴,自以为不会被诛。但后来黄门张当供称曹爽和何晏等人意图谋反,曹爽与他的亲信党羽都被捕,并一起被屠灭三族。
因为脑子里缺根弦
到那时候可能不交不行
第一、无能之辈

曹爽是个贪生怕死之人,他就没想过要和司马懿争个你死我活。高平陵事变发生后,桓范劝说曹爽把天子劫持到许昌,然后调集各路大军征讨司马懿。但曹爽犹豫不决,他担心一旦失败就没有退路了。

拖了半晚上后,曹爽把刀扔在地上表示:“即便向司马懿投降,自己也还能做个富贵人家。”恰好,司马懿也指着洛水发誓,不会杀曹爽,于是蒋济就写信劝说曹爽,表示司马懿只会罢他的官,不会杀他,只要他交出兵权,就能保全荣华富贵。曹爽一看蒋济都这么说了,就果断投降了。

第二、实力的确不如司马懿

司马懿虽然控制住了皇城,但也仅仅是皇城而已。司马懿掌握的,只不过他耍阴谋暗藏的私人部队,所谓的“死士”不过几千人。另一个方便条件,司马懿掌握了太后的话语权,因为太后没有去高平陵,而在皇城。曹爽的手里呢,有皇帝,有大将军印,有若干文武百官。俨然一个小朝廷。皇帝在他手里,意味着明正言顺,挟天子以令诸侯;大将军印在他手里,意味着掌握着全国的兵权,可以调兵勤王。如果曹爽是一个象司马懿一样有智谋的人,那按当时的条件,司马懿仅仅掌握着皇城,并不是曹爽的对手。

司马懿不论阅历和气势权谋是无能的曹爽不能比的,司马懿就算控制了很小的一部分,在当时的威望和势力,软弱的曹爽也是撼动不了,司马懿本质上以经看穿他了,根本做不了大事,是个不成器之人。爽乃无能之辈,哭了一晚上,舍不得家人,又寄希望于司马懿,以为不会下杀手,只是去职位。回家后被围困,还借粮,说太傅不加害。实际上司马懿是熬鹰老手,军队实际也是其控制着,个别不服气的人也没有借口反对,也无法兴风作浪。

司马家如何灭曹

司马家如何灭曹
司马懿早年为郡小吏,建安十三年被曹操辟为文学掾。
建安二十二年,曹丕立为太子,司马懿任太子中庶子,与陈群、吴质、朱铄同列为曹丕的“四友”,是曹丕智囊团的主要人物。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代汉,司马懿任丞相府长史,又为督军御史中丞。

黄初七年(226年)曹睿继位,司马懿以顾命大臣迁抚军大将军,统领禁军。又任骠骑大将军,都督荆豫二州军事,坐镇宛城,主持荆州对吴攻战。

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睿崩,太子齐王曹芳继位,司马懿、曹爽辅政。

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诛杀曹爽及其党羽,夷三族。次年司马懿病逝,其子司马师、司马昭辅政。

公元265年,其孙司马炎以晋代魏,追尊司马懿为“宣帝”。
没有灭曹..是篡曹..呵呵..曹家天下来路不正...所以被人篡夺了劳动果实
正始八年(247年),曹爽用心腹何晏、邓扬、丁谧之谋,把太后迁到永宁宫,一时曹爽兄弟“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晋书·宣帝纪》),来排挤司马氏的势力。司马懿不能禁止,从此与曹爽矛盾渐深。五月,司马懿伪装生病,不问政事。时人为之谣曰:“何、邓、丁,乱京城”(《晋书·宣帝纪》)。 随即,曹爽等人加紧了篡权的步伐。正始九年(248年)三月,黄门张当私自把内庭才人石英魏宗万版司马懿等十一人送给曹爽,曹爽、何晏乘机与张当勾结,谋危社稷。曹爽及其同党也担心是司马懿装病。同年冬,河南尹李胜要到荆州任刺史,行前去拜望他。司马懿假装病重,让两个侍婢扶持自己,要拿衣服,拿不稳,掉在地上,还指着嘴说渴。侍婢献上粥来,他用口去接,汤流满襟。李胜说:“众情谓明公旧风发动,何意尊体乃尔!”司马懿故意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年老沉疾,死在旦夕。君当屈并州,并州近胡,好善为之,恐不复相见,如何!”李胜说:“当还忝本州(李胜是荆州人),非并州也。”司马懿故意错乱其辞:“君方到并州,努力自爱!”李胜又说:“当忝荆州。”司马懿说:“懿年老,意荒忽,不解君言。今还为本州,盛德壮烈,好建功勋。今当与君别,自顾力转微,后更不会,因欲自力设薄主人,生死共别。令师、昭兄弟结君为友,不可相舍去,副懿区区之心。”因流涕哽咽。胜亦长叹,答曰:“辄当承教,须待敕命。”李胜回来对曹爽说:“太傅患不可复济,令人怆然。”(《三国志》裴松之注《魏末传》)曹爽等从此便不再防备司马懿。 司马懿表面装病,实际上也在暗中布置,准备消灭曹爽势力。
夺权
嘉平元年(249年)春正月,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扫魏明帝的坟墓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司马懿乘机上奏永宁太后,请废曹爽兄弟。当时,司马师为中护军,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京都。司马懿列阵,经过曹爽门前,曹爽部将严世登楼,引弩欲射,孙谦拉着他的胳膊阻止他说:“事未可知。”(《晋书·宣帝纪》)一连阻止三次。大司农桓范用计出城去投曹爽,司马懿对蒋济说:“智囊往矣。”蒋济却说:“范则智矣,驽马恋栈豆,爽必不能用也。”(《三国志》裴松之注干宝《晋纪》) 司马懿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管领曹爽军营,对他说:“君为周勃矣。”(《晋书·宣帝纪》)召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统摄曹羲军营。司马懿自己率太尉蒋济等勒兵出迎天子,驻扎在洛水浮桥。派人上奏章给皇帝:“臣昔从辽东还,先帝诏陛下、秦王及臣升于御床,握臣臂,深以后事为念。臣言‘二祖亦属臣以后事,(为念)此自陛下所见,无所忧苦;万一有不如意,臣当以死奉明诏’。黄门令董箕等,才人侍疾者,皆所闻知。今大将军爽背弃顾命,败乱国典,内则僭拟,外专威权;破坏诸营,尽据禁兵,群官要职,皆置所亲;殿中宿卫,历世旧人皆复斥出,欲置新人以树私计;根据盘互,纵恣日甚。外既如此,又以黄门张当为都监,专共交关,看察至尊,侯伺神器,离间二宫,伤害骨肉。天下汹汹,人怀危惧,陛下但为寄坐,岂得久安!此非先帝诏陛下及臣升御床之本意也。臣虽朽迈,敢忘枉言?昔赵高极意,秦氏以灭;吕、霍早断,汉祚永世。此乃陛下之大鉴,臣受命之时也。太尉臣济、尚书令臣孚等,皆以爽为有无君之心,兄弟不宜典兵宿卫,奏永宁宫。皇太后令敕臣如奏施行。臣辄敕主者及黄门令罢爽、羲、训吏兵,以侯就第,不得逗留以稽车驾;敢有稽留,便以军法从事。臣辄力疾,将兵屯洛水浮桥,伺察非常。”(《三国志·曹爽传》) 曹爽扣住奏章,不让皇帝知道,把皇帝留在伊水之南,砍伐树木建成鹿角,征发屯兵数千人以自守。桓范劝曹爽挟持皇帝到许昌去,发文书征调天下兵马勤王。曹爽优预寡断,果然疑惑,不从其计。反而夜遣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去见司马懿,探听动静。司马懿乘机数说曹爽的过失,说他该早自归来服罪。接着又派曹爽的亲信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对他说,朝廷只是免他的官职罢了,并以洛水为誓。 曹爽欲信其言,桓范等人援引古今,百般劝谏,从晚上一直劝到第二天黎明。劝到最后,曹爽投刀于地,说:“司马公正当欲夺吾权耳。吾得以侯还第,不失为富家翁。”(《晋书·宣帝纪》)桓范哭着说:“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矣!”(《三国志》裴松之注《魏氏春秋》) 曹爽把司马懿的奏章给皇帝看,请皇帝下诏免去自己官职,随皇帝进入京城。曹爽兄弟一回府,即被司马懿派兵包围。司马懿在曹爽府宅四角修造高楼,派人在楼上密切监视着。一次,曹爽刚拿着弹弓到后园中,楼上人就喊:“故大将军东南行!”(《三国志》裴松之注《魏末传》)曹爽愁闷,不知所措。 不久,司马懿以谋反的罪名,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扬、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从此曹魏的军政大权完全落入司马懿的手中,为司马氏取代曹魏奠定了基础。 同年二月,皇帝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增繁昌、鄢陵、新汲、父城为其封邑,前后其计八县,食邑二万户,特许奏事不名。司马懿固辞丞相之职不受。十二月,诏命加九锡之礼,朝会不拜,又固辞九锡。 嘉平二年(250年)春,魏帝命司马懿在洛阳立庙。司马懿久病,不任朝请,每遇大事,天子亲自到他府中去征询意见。兖州刺史令狐愚和太尉王凌(驻在寿春)见皇帝孱弱,强臣专权,谋立楚王曹彪。未发,令狐愚死。 嘉平三年(251年)春正月,王凌借口吴人塞涂水,请求出兵征讨。司马懿知其阴谋,不令兴兵。并于四月亲率中军讨伐王凌。司马懿故计重施,他先下赦书赦免王凌之罪,又写信安慰他,但不久大军突至。王凌自知势穷,便独自乘船迎接,派属官王或请罪,送上印绶、节钺。 司马懿军到武丘,王凌在水边自缚等待,说:“卿直以折简召我,我当敢不至邪?而乃引军来乎!”司马懿说:“以卿非肯逐折简者故也。”(《三国志·王凌传》裴松之注《魏略》)说罢,命将领率六百人马想把王凌解送洛阳。王凌向司马懿要棺材上的钉子,想试探一下,看司马懿想不想杀自己,司马懿命手下人找来送给他。后来,王凌途经贾逵庙,曾大呼:“贾梁道!王凌固忠于魏之社稷者,唯尔有神,知之。”(《三国志·王凌传》裴松之注干宝《晋纪》)五月,王凌到项城,绝望,服毒而死。 司马懿进军寿春,参与王凌之谋的人都出来自首。司马懿推知其事,凡牵连在内的一律诛灭三族。他还派人挖开王凌、令狐愚的坟墓,在附近的市上,剖棺暴尸三天,然后,烧掉他们的印绶、官服,把他们裸埋土中。司马懿把楚王曹彪也杀了。并且把魏之王公全部拘捕,放置邺城,命有司监察,不准他们互相交结往来。 魏帝策命司马懿为相国,封安平郡公,孙及兄子各一人为列侯,前后食邑五万户,封侯者十九人。司马懿固辞相国、郡公之位不受。。(以上摘自百度百科)
公元250年司马懿病逝,其子司马师、司马昭辅政

公元265年,其孙司马炎以晋代魏,追尊司马懿为“宣帝”。
景初二年(237年)十二月,曹睿以宗室、故大司马曹真之子曹爽为大将军。次年正月,司马懿也自河内郡汲县应召至洛阳。三年正月,曹睿即病死。《资治通鉴》卷74景初三年条载其事云:
春,正月,懿至,入见,帝执其手曰:“吾以后事属君,君与曹爽辅少子。死乃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乃召齐、秦二王以示懿,别指齐王芳谓懿曰:“此是也,君谛视之,勿误也!”又教齐王,令前抱懿颈。懿顿首流涕。是日,立齐王为皇太子。帝寻殂。
于是年始八岁的曹芳登上了皇帝大位,尊曹睿皇后郭氏为皇太后,给曹爽、司马懿都加“侍中、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二人各领兵三千人,轮流宿卫宫殿以内。终于出现了司马懿与曹爽的斗争。
从来两个大臣共同辅政,都有职任高低之分,不可能平起平坐,可是陈寿《三国志》并没有把曹爽、司马懿的主次交代清楚,只是说:“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宣王辅政”。事实上,曹爽是首辅,司马懿居次,因陈寿为晋臣,未便直截了当地叙出,只把曹爽排列在司马懿之前。以让后人追寻其真。二人刚开始辅政时,表面上还能和睦相处。史称“宣王以爽魏之肺腑,每推先之”;曹爽也以懿“年位素高,常父事之,每事谘访,不敢专行”。曹爽辅政后的第一个措施,即把司马懿由太尉转为太傅。《三国志》卷9《曹爽传》言这样作系“丁谧划策,使爽白天子,发诏转宣王为太傅,外以名号尊之,内欲令尚书奏事,先来由己,得制其轻重。”这种讲法是否正确呢?我以为未必符合事实。当时的情况是:司马懿早已是居于其他军政要员之上的太尉。论资历、功勋、名望和同文武官员的关系,司马懿都远远胜过曹爽。曹爽原来只是一个武卫将军,他之成为首辅,主要是凭其为皇族。因此,曹爽恐司马懿不服,所以倡议把司马懿由太尉提升为太傅,这样,既无损于爽的决策大权,也给懿以最高官位的尊荣,正如曹爽在上疏中所说:“上昭陛下进贤之明,中显懿文武之实,下使愚臣免于谤诮。”司马懿既仍持节统兵、都督诸军,并录尚书事,则实权依然如故。
爽、懿共同辅政,前后整整十年,在前几年,从史书上还看不到二人有何直接冲突,不过,两个对立的集团已逐渐形成。据《三国志》卷22《卢毓传》载:
时曹爽秉权,将树其党,徙毓仆射,以侍中何晏代毓。顷之,出毓为廷尉;司隶毕轨又枉奏免官。众论多讼之,乃以毓为光录勋。爽等见收,太傅司马宣王使毓行司隶校尉,治其狱。复为吏部尚书。
《三国志》卷21《傅嘏传》:
时曹爽秉权,何晏为吏部尚书,嘏谓爽弟羲曰:“何平叔外静而内铦巧,好利,不念务本。吾恐必先惑子兄弟,仁人将远,而朝政废矣。”晏等遂与嘏不平,因微事以免嘏官。起家拜荥阳太守。太傅司马宣王请为从事中郎。曹爽诛,为河南尹,迁尚书。
《三国志》卷24《王观传》:
(王观)徙少府,大将军曹爽使材官张达斫家屋材,及诸私用之物,观闻知,皆录夺以没官。少府统三尚方御府内藏玩弄之宝,爽等奢放,多有干求,惮观守法,乃徙为太仆。司马宣王诛爽,使观行中领军,据爽弟羲营。
由上可知,在前数年,曹爽和司马懿还没有公开对抗,但已各有亲信。曹爽派有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及夏侯玄等;司马派有刘放、孙资、傅嘏、卢毓、孙礼、王观等。《晋书》卷1《宣帝纪》言:
(正始五年,244年)……尚书邓飏、李胜等欲令曹爽建立功名,劝使伐蜀。帝(司马懿)止之,不可。爽果无功而还……
六年(245年)秋八月,曹爽毁中垒、中坚营,以兵属其弟中领军羲。帝以先帝旧制禁之,不可……
八年(247年)……曹爽用何晏、邓飏、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专擅朝政。兄弟并典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帝不能禁,于是与爽有隙。五月,帝称疾,不与政事。
由上可知,最迟到正始五年(244年),曹爽和司马懿的矛盾已趋激化。这时曹爽遇事已不再征求司马懿的意见,而是独揽大权。由于曹爽在军事方面缺乏权力基础,所以他打算通过伐蜀建立自己的威望。司马懿对军权更不放松,他辅政以后,曾经两次率军南征,以对付吴人的挑衅,结果都完成了任务。然而正始五年曹爽发动伐蜀之举,结果却无功而返。正始六年,曹爽毁中垒、中坚营,将兵属其弟中领军曹羲统领,司马懿对以上二事,都出面阻拦。由于曹爽是首辅,司马懿阻挡无效,懿乃暗中与其子师、昭策划清除曹爽势力的兵变。为了掩人耳目和麻痹曹爽,懿诈称有疾,不问政事。
曹爽集团中人对懿的称疾,亦有所怀疑。适逢曹爽派的河南尹李胜改任荆州刺史,李胜趁当外出之际,谒懿辞行,以探视其病情。懿亦知之,故意示以羸形。胜进入懿卧室后,懿令婢进衣,懿手颤抖过甚,持衣衣落。懿又指口言渴,婢进粥,懿不能饮入口中,粥皆流出沾胸。胜言:“众情谓明公旧风发动,何意尊体乃尔!”懿更佯装有声无气地说:“年老枕疾(懿时年七十岁),死在旦夕。君当屈并州,并州近胡,好为之备!恐不复相见,以子师、昭兄弟为托。”司马懿故意把荆州说成并州,胜以为他真听错,因曰:“当还忝本州,非并州。”懿更佯说道:“君方到并州?”胜又曰:“当忝荆州。”懿始说:“年老意荒,不解君言,今还为本州,盛德壮烈,好建功勋!”胜退,告爽曰:“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他日,胜又向爽等垂泣曰:“太傅病不可复济,令人怆然!”因此,爽等不复设备。
曹爽除对司马懿疏于防范以外,他执政稍久,骄傲自满的情绪也与日俱增,例如《资治通鉴》卷75正始九年(248年)载:
大将军爽,骄奢无度,饮食衣服,拟于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又私取先帝才人以为伎乐。作窟室,绮疏四周,数与其党何晏等纵酒其中。弟羲深以为忧,数涕泣谏止之,爽不听。爽兄弟数俱出游,司农沛国桓范谓曰:“总万机,典禁兵,不宜并出,若有闭城门,谁复纳入者?”爽曰:“谁敢尔邪?”
曹爽以远支宗室,功绩未立,而独揽军国大权,开始辅政时,还能谨慎从事,过了几年之后,就滋长了骄纵情绪,以为自己真堪处群僚之右,再没有什么忧患了,这就为司马懿的夺权,提供了机会。嘉平元年(249年)正月初六日,魏少帝往谒明帝高平陵。曹爽及其弟中领军羲、武卫将军训、散骑常侍彦也都跟随前去。于是司马懿使郭太后下诏关闭城门,懿父子紧急调集军队,占领储存兵器的武库。懿亲自率军出屯洛水浮桥。同时,懿令司徒高柔行大将军事,据曹爽大将军营;令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据曹羲中领军营。接着就奏曹爽罪状于少帝说:
臣昔从辽东还,先帝诏陛下、秦王及臣升御床,把臣臂,深以后事为念。臣言:“二祖(应作“高祖”)亦属臣以后事,此自陛下所见,无所忧苦;万一有不如意,臣当以死奉明诏”。黄门令董箕等,才人侍疾者,皆所闻知。今大将军爽背弃顾命,败乱国典,内则僭拟,外专威权;破坏诸营,尽据禁兵,群官要职,皆置所亲;殿中宿卫,历世旧人皆复斥出,欲置新人,以树私计,根据盘互,纵恣日甚。外既如此,又以黄门张当为都监,专共交关,看察至尊,候伺神器,离间二宫,伤害骨肉。天下汹汹,人怀危惧,陛下但为寄坐,岂得久安!此非先帝诏陛下及臣升御床之本意也。臣虽朽迈,敢忘往言!……太尉臣济、尚书令臣孚等皆以爽为有无君之心,兄弟不宜典兵宿卫,奏永宁宫,皇太后令敕臣如奏施行。臣辄敕主者及黄门令罢爽、羲、训吏兵,以侯就第,不得逗留,以稽车驾;敢有稽留,便以军法从事!”臣辄力疾将兵屯洛水浮桥,伺察非常。
从以上奏章看,司马懿并没有举出曹爽准备篡夺帝位的确实证据,而真正图谋取代帝位的却是他自己。曹爽的罪状不过是骄纵、奢侈和抑制司马懿的权势。曹爽既为首辅,他自然可以握有决策大权而不必事事征取司马懿的同意。司马懿在奏章中声称保留爽兄弟的爵位,意图是诱使爽兄弟放下武器,然后再进一步给他捏造罪状而杀害之。
曹爽得到司马懿奏事以后,不敢上呈皇帝,窘迫不知所为,于是把车驾留在伊水南岸住宿,砍伐树木以为鹿角;调发附近屯田兵数千人充当警卫。
司马懿怕只靠兵力不成,又施招诱之计,令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往说曹爽速归认罪。又使爽所信殿中校尉尹大目告爽只免其官位。懿还指洛水为誓,表示不食言。懿这种狡猾手法,果然使爽犹豫起来。
司马懿为了分化曹爽集团,特地笼络与曹爽关系比较密切的大司农桓范,打算让他领中领军。可是桓范仍旧出城投奔曹爽。桓范劝爽兄弟奉天子去许昌,调发四方兵,同懿对抗。可是爽兄弟不能听从。爽最后还是决定回自己府第,他说:“司马公正欲夺吾权耳,吾得以侯还第,不失作富家翁”。
于是曹爽把懿奏事呈报皇帝,请下诏免己官。可是曹爽回到家中只过四天,司马懿便给爽等加上谋反罪名,言:“爽与尚书何晏、邓飏、丁谧、司隶校尉毕轨、荆州刺史李胜等阴谋反逆,须三月中发。”于是逮捕曹爽、曹羲、曹训、何晏、邓飏、丁谧、李轨、李胜及桓范,皆夷三族。
当然,司马懿也不是把曹爽的人都杀掉,一些忠于曹爽的部属还是得到了饶恕。例如曹爽出城谒陵后,其司马鲁芝还留在大将军府,鲁芝听说兵变发生,立即带领骑士砍津门往奔爽,爽诛,鲁芝还被擢为御史中丞。当爽要缴出印绶、回城归罪时,其主簿杨综劝阻曰:“公挟主握权,舍此以至东市乎?”爽不听。爽被诛以后,有人奏请逮捕杨综。司马懿说:“彼各为其主也”。宥之,还以杨综为尚书郎。司马懿所以这样作,是令曹爽的旧部知道:他并非把曾经忠于曹爽的人都当敌人看待,而只是惩办那些首要分子。这是司马懿笼络人心、减少和各个击破敌对力量的手段。
三、司马懿和曹爽两派的优劣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世族出身,祖先历任显职,父防曾为京兆尹。曹操少时所以能为洛阳北部尉,就是由于京兆尹司马防的推荐。司马懿长兄司马朗和懿都受到曹操的辟用。《晋书》卷1《宣帝纪》称懿原来“不欲屈节曹氏”。这是司马氏自行润饰之词,司马懿和一些世族官僚一样,都是称说天命,劝曹操父子代汉的鼓动者。在曹操时,司马懿尚未受到大用。曹丕为魏太子时,懿为丕中庶子,懿与陈群、吴质、朱铄号称太子“四友”。史称懿“每与大谋,辄有奇策。”所谓“奇策”,无非是给曹丕出主意,使丕保住太子宝座而已。因此,曹丕为帝后,对懿极为“信重”,给以领兵大权。丕临死,令曹真、曹休、陈群与懿“并受顾命”辅曹睿。以上四人,曹真、曹休是曹氏宗族,名次在前。陈群系“文人诸生”、“从容之士”,官位稍在司马懿之上,但未曾实际带兵战斗。论老谋深算,文武俱备,应属司马懿。曹休、曹真相继死去后,司马懿遂成为曹魏第一统兵大将。幼主曹芳即位,曹爽与懿共同辅政。
过去许多史家认为曹爽与司马懿的斗争是代表庶族地主与世族地主两个阶层的斗争,这种说法是不太确切的。曹爽是魏大司马曹真的儿子、曹操的侄孙。曹氏自曹腾兄弟以来就累世富贵,曹仁祖褒颍川太守,父炽侍中;曹洪伯父鼎尚书令;曹休祖吴郡太守;曹操及其子孙多有文才,曹魏亲族曹氏和夏侯氏也多具有高度的封建文化水平,再加上他们是皇族,所以早已跻入世族之林。假若曹魏统治者不是首先代表世族的利益,那末,世族地主之所以乐于拥护曹操,曹魏统治者之所以屡次给世族地主以政治特权,都该作何解释呢?《三国志》卷9《夏侯玄传》:
玄……少知名,弱冠为散骑黄门侍郎。尝进见,与皇后弟毛曾并坐,玄耻之,不悦,形之于色,明帝恨之。
可见夏侯玄早已以名士世族自居,而不屑与出身于寒门的新贵族并肩共坐。和曹爽同时被司马懿杀害的曹爽派首要分子也多是权门大族出身。如何晏,是汉大将军何进之孙,其母被曹操霸占后,何晏亦为操“收养”,“见宠如公子”,并“尚主”。显然是紧紧靠拢于曹氏皇族的人物;邓飏,是东汉开国元勋邓禹之后;丁谧,父斐,为曹操“典军校尉、总摄内外”;毕轨,父“建安中为典农校尉”。桓范,“世为冠族”。曹爽派这几个主要人物,只有桓范年高资深,然而他与曹爽的关系并“不甚亲”,其余何晏、邓飏、丁谧、毕轨都是少年公子。他们虽有高度的文化修养,但只利用他们的知识“修浮华,合虚誉“。曹睿时,这些浮华少年都被抑黜。及曹爽秉政,“乃复进叙,任为腹心”。这些少年,生于富贵之家,没有领受过农民起义的教训,充满骄奢淫佚,不切实际的气息。史言邓飏“为人好货”;毕轨“在并州,名为骄豪”;何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他们秉权之时,还搜刮土地财物,如史云“晏等专政,共分割洛阳、野王典农部桑田数百顷,及坏汤沐地以为产业,承势窃取官物,因缘求欲州郡。”至于曹爽,如前所述“饮食衣服,拟于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作窟室,绮疏四周,数与其党何晏等纵酒其中。”如果说这些人代表什么比较先进的庶族地主,是难以令人理解的。确切地说,曹爽等人是代表腐化已深的曹氏皇族和世族地主中的浮华派。
再看司马懿一派。这派包括高柔、刘放、孙资、孙礼、王观、卢毓、钟毓、傅嘏等,他们多系曹魏元老,对曹魏经济、政治事业,多作过一定贡献,言行措施比较切合实际。如前所述,曹爽等人是代表腐化已深的曹魏皇族和世族地主中的浮华派,司马懿则是代表从曹操以来世族地主中的事功派。后者工作与作风比较有魄力,行政效能较高,其所以能取得胜利,并非偶然。
首先司马懿对于农业生产比较注意。曹操把汉献帝迁到许都后所兴办的屯田,主要是民屯,至于大规模的军士屯田,则是由于司马懿的倡议而创办的。由于军屯的兴办,大大减轻了政府对军粮的供应,所以我们说继承执行曹操的屯田政策的是司马懿,而不是曹氏子孙,这些事后面再论。
在政治上,司马氏父子比曹爽兄弟也有较好的作为。《晋书》卷1《宣帝纪》言:“魏明帝好修宫室,制度靡丽,百姓苦之,帝自辽东还,役者犹万余人,雕玩之物,动以千计,至是皆奏罢之,节用务农,天下欣赖。”《三国志》卷9《夏侯尚传》裴注引《魏略》亦言:“护军总统诸将,任主武官选举,前后当此官者,不能止货赂……及景王(司马师)之代玄,整顿法令,人莫犯者”。从史书上看,当司马懿及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揽魏政期间,没有什么扰民虐政,虽然是由于司马氏企图篡夺曹魏政权,不能不采取一些收买人心的措施,但较之曹睿的大兴土木,扰民伤财,总是大有区别的。另外,司马懿也并非只倚重世族,他提拔了一些出身低贱但有实际能力的年轻人担任军政要职。例如原来曾“为襄城典农部民”及“御隶”的邓艾和石苞,都由于司马懿的赏识和拔擢而成为对蜀吴作战有功的大将;又如与邓艾为“州里时辈”的州泰,被司马懿提拔得如此之快,以致被钟繇嘲笑为“乞儿乘小车,一何驶乎?”可见司马懿很能擢用一些才智之士。反过来看看身为皇族兼首辅的曹爽,到底提拔了那些真正有能力的“庶族”呢?他所依靠与重用的,还不是像何晏、邓飏那班著名的浮华哥儿们吗?所以在两派斗争中,除了司马懿的少数政敌以外,大多数朝臣都愿意选择司马懿。司马懿对曹爽的胜利决非只靠阴谋。司马懿的政敌王淩之弟王广曾说:
今曹爽以骄奢失民,何平叔虚而不治,丁、毕、桓、邓虽并有宿望,皆专竞于世。……故虽势倾四海,声震天下,同日斩戮,名士减半,而百姓安之,莫之或哀,失民故也。今懿……擢用贤能,广树胜己,修先朝之政令(继曹操时之崇尚事功政策),副众心之所求。爽之所以为恶者,彼莫不必改,夙夜匪懈,以恤民为先。
当后来司马昭兴兵伐蜀的时候,吴国的张悌也说:
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东西驱驰,无有宁岁。司马氏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苦,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任贤使能,各尽其心,其本根固矣,奸计立矣。
司马氏之所以能够灭蜀、代魏、吞吴,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正是由于司马氏比魏、蜀、吴三国的统治者有作为,行政效能也较高的缘故。
司马懿杀曹爽之后,魏国大权已归司马氏掌握。接着,司马氏父子又镇压了反对派的各种反抗活动,威权更盛。特别是司马昭掌权时,百官任用,皆由其自定。魏帝曹髦不胜其忿,对几位大臣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不久,魏帝亲率宫中卫士、僮仆数百人讨司马昭,但事前消息走露,结果被司马昭杀害,时在景元元年(260年)。司马昭另立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曹奂为帝。灭蜀后一年,即咸熙元年(264年),司马昭进封晋王,并加九锡。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建天子旌旗,其世子改称太子。是年八月司马昭病死,长子(太子)司马炎继立为晋王。同年十二月,司马炎废魏帝自立,国号晋,年号泰始。是为晋武帝。
魏自建安十八年(213年)建国,至咸熙二年(265年)名实俱亡,历时五十二年。若自曹丕代汉元年算起,则历时四十五年(220至265年)。

收集关于司马懿的资料

不管正史还是野史都好,但是请不要去复制百科的
司马懿高祖为司马钧,汉安帝时为征西将军,曾祖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隽为颍川太守,父司马防为京兆尹。正如司马懿之孙司马炎所说:「本诸生家,传礼来久。」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赘阉遗丑」,曾一度拒绝他的授予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

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睿。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乘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件。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死。265年,司马懿次子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追尊司马懿为高祖宣帝。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攻曹仁於樊城(今湖北襄樊市),当时大雨令汉水暴涨,于禁所率领的七军都被大水淹没,于禁被俘,庞德被斩,曹操欲自许昌迁都避关羽锋芒,司马懿、蒋济等劝阻,认为孙权必然不愿看到关羽坐大,可联合孙权牵制关羽。孙权果然因为觊觎荆州而袭击关羽后方。

司马懿於太和五年(231年)、青龙二年(234年)曾两度亲自率兵抗击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司马懿采取据险坚守,蜀军果然粮尽而自退。诸葛亮这两次的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在此之后,司马懿成为曹魏政权的中流砥柱,地位日益提高。

司马懿的军事才略还表现在孟达叛魏事件上。孟达原为蜀汉降将,曹丕命他守新城(今湖北房县)。丕死,达欲叛魏归汉。司马懿知道消息后,一方面写信安抚孟达,一方面潜军进讨,仅用8天行军1200里。孟达给诸葛亮信中认为司马氏来兵需要一个月时间,所以当司马懿提前二十多天赶来时,完全打乱了他的叛乱部署。后来司马懿仅用16天,就破上庸,斩孟达。

另外,司马懿还有破辽东公孙渊的战绩。

司马懿曾向曹操建议屯田制,但曹操采纳后很快就死去了(曹操死前已有屯田制),所以事实上屯田制(尤其是军屯)的推广在曹丕时期。曹魏军屯其主要基地设置在和孙吴、蜀汉对立的地带(淮河南北以及上邽、长安、槐里、陈仓等地),而这里基地的开创都和司马懿有关。青龙三年(236年),关东饥荒,司马懿调五百万斛粟运往洛阳,足见关中存有大量粮食。 青龙元年(233年),司马懿兴修水利,而「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汧洛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
知道司马懿也是从家户喻晓的三国诸葛亮的故事里面听到的,虽他与诸葛亮周旋多年,终于拖死千古一相,实在是不得了,在历史上也应留有他一席之地,但无论百姓还是历史学家都不愿意谈及此人,顶多是对军事感兴趣的人从军事角度对他进行了一定的肯定.但历史上的经典之战又一个也不与他沾边,就是对付蜀军的进攻也大都打的是防御和消耗战,当然蜀国国小力弱是拖不起的.大概所有人都记住了五朝十六国的一代枭雄石勒那句雄爽豪迈的话:"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白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父子,欺负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但司马懿终究是比不过曹操的,面对的问题不如曹操之难,建立的功业不如曹操之大,而曹操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影响更不是司马懿这个武夫所能比拟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用现代的话来说,那时他也是伺奉曹家三代功勋卓著的"老一辈革命家",他老年诈病,雷霆一击灭了曹氏政权的擎天柱曹爽的全家,打一个擦边球,这最高权力就如同囊中之物,手到擒来.这在封建社会这个大背景下也的确不容易.

尽管有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智斗勇留下来的千古绝唱的"空城计"还有那"死诸葛走生仲达"这样出神入化的传说,当然民间还有另外的说法,据司马懿的后人说,那次诸葛亮演“空城计”,其实被司马懿识破了,当时没有杀进去,而是选择撤退,并不是畏惧,是心中另有盘算,以司马懿的聪明,那能算不出诸葛亮的兵力,是因为司马懿深知当权者卸磨杀驴的本性,杀掉了诸葛亮,蜀国将很快被灭掉,但在当时的形势下,自己力量还微薄,功高震主啊,到时自己就会陷入危险的处境,轻则失去权利靠边站,重则被主子找个名义除掉,识时务者方为俊杰,所以,就没有攻进城去。你说,司马懿够狡诈吧?但历史就是历史,这中国民间的智慧化身孔明虽为汉室复兴鞠躬尽瘁,但终未完成遗愿,留下让人千古绝唱的遗憾!就是这个而司马懿他不但是诸葛亮的克星,而且还能最后篡权成功还成就了儿孙的帝王之业!真是造化弄人.当然你翻阅历史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司马懿就是在与诸葛亮对峙之时,以及与曹爽进行决死斗争之时成就自己大业的.

公元二二七年,诸葛亮上<<出师表>>,次年挥师出征,这时魏延建议他带精兵五千,从褒中出,直扑长安;诸葛亮率大军从斜谷来,可以一举而攻占关中.然而诸葛亮没采纳,这是为什么呢?可以这样认为,诸葛亮很聪明,但往往束缚于道德的限制,不象司马懿那样狡诈,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为什么?就拿他们之间的交手来说吧,诸葛亮多次北上,和司马懿进行对决,从地理,战略方向和兵力上论述他们的关系。其实司马懿在军事上永远处于主动的位置。诸葛亮表面主动,其实被动,被司马懿招招算中,司马懿就抓住一点,在诸葛亮的补给问题狠作文章,结果诸葛亮每次都功亏一篑,司马懿是善于用兵之人,特别是平定孟达的叛变,判断准确,动手神速正是在这一年的年初,在诸葛亮与孟达相约攻魏的时候,司马懿先斩后奏,八天行军一千二百里,出其不意,一击杀了孟达,彻底瓦解了诸葛亮南北夹击曹魏的计谋,让诸葛亮当时也感到非常无奈,充分显示了司马懿过人的智慧。魏延献的这个计策司马懿不会看不出来至少有所提防.所以诸葛亮认为这个策略过于危险,不如先取陇右,因而没有采用魏延的计策.

公元二三一年二月,诸葛亮又率军"北伐",围祁山.司马懿留精兵四千守上(圭阝),余军西救祁山,张(合阝)建议分兵驻于重地,司马懿不采,他认为分兵将会招至挫败,就如同汉高之时,楚军三分,遂为黥布所败.诸葛亮留兵攻祁山,自率兵攻向司马懿,遇于上(圭阝)之东.司马懿依险不战;诸葛亮退兵,司马懿如影幻形般跟随其后,到达卤城.真是敌进我守,敌退我追.张(合阝)认为,大军可驻于此地,再奇 兵绕出蜀军的后方;而不是像这样只是跟着诸葛亮,又不敢作战,这是大失人心的作法.司马懿不纳,仍然是紧跟诸葛亮,跟上了就登山掘营,不肯作战.司马懿手下的将领就说,你怕蜀汉,好像怕老虎一样,天下人都觉得好笑啊!这说明司马懿十分畏惧诸葛亮,不敢与之作战,也就陷入相当尴尬的状况.六月,诸葛亮以粮尽退兵,司马懿命张(合阝)追击,蜀军乘高设伏,张(合阝)中箭身死.

公元二三四年,二月,诸葛亮率军十万由斜谷”北伐中原”并约吴人同时大举.司马懿率军对抗,他说,如果诸葛亮从武功出动,依山势向东进攻,就让人担心;如果西上五丈原,诸将就没有什么事了.诸葛亮果然如他所料出屯五丈原.八月诸葛亮与司马懿已经对抗了好一段时间,司马懿是大丈夫做事,说不出来就不出来.当诸葛亮送妇人衣给司马懿,司马懿只问诸葛亮寝室之事,以觇寿命之长短,戎事何必再问!就在这个月,诸葛亮卒于军中,蜀军退,司马懿出兵追击;蜀军调转头来,司马懿立即退回,蜀军从容离去.司马懿看了诸葛亮军队屯驻的营垒处所,十分佩服,说真是天下奇才啊!古人评阅”懿按行其营垒处所,以为天下奇才.观此,则知懿已料亮之必屯五丈原,而力不能制,故为此言以安诸将之心耳.”真是司马懿之心,狡诈无比.就如一只狡诈的老狐狸,能伸能曲,“诈”术高明,读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司马懿多次“诈病”,成功躲过多次杀劫,曹操一直防备着司马懿,但都因为司马懿的成功伪装,骗过了同样奸诈的曹操,从而消除了曹操的戒心;即使是面对对手的羞辱,也装疯卖傻。说起人的奸诈狡猾,司马懿可称得上千古一师.

只要看了”三国”又读了<<通鉴>>,你就会感到司马懿是一位善于用兵之人,有一定的能力,但比起诸葛亮,则又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他始终是害怕诸葛亮,同时也十分佩服诸葛亮.当然历史的想象不能用”科学”的办法来规范,那是属于艺术的范畴,是需要一点”灵心感应”的.但真实的历史却让你得出相反的结论:在曹操专权的年代,司马懿并没有展露他的军事才华,也不敢过多展露才华,怕招来杀身之祸,而是始终隐在背后,韬光养晦,陪曹丕读书。当能控制住司马懿的曹操死了后,司马懿的机遇就来了,韬光养晦半辈子的司马懿,充分利用曹丕对他的信任,对外东征西讨,建立了丰满的军事功绩,扫平了实现自己野心的外围障碍,在曹丕儿子曹睿死后,只剩下年仅几岁的孤儿和寡母时,司马懿露出了野心的尾巴,终于开始了他“篡党夺权”的阴谋道路的具体实施阶段,那时曹氏家族又有谁是他的对手呢?对内,清除了朝中的政敌,如曹爽等人,确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为司马家族日后夺取政权,铺平了道路。

公元二三九年正月曹操之孙魏明帝曹睿病故,仅三十五岁,司马懿与曹爽奉遗诏辅政.曹爽是曹真之子,辈份较司马懿为低.辅政之初,曹爽对司马懿这位官高年老的前辈十分恭敬,每件事都去请教,不敢专断.然而”鼠猫不可同穴”,没多久,曹爽只维持表面的礼貌,实际的事务就不大请教司马懿了,而且把重要的职务都换了自己的亲信,朝中有不满的官员不是遭到打压就是被贬出朝廷.司马懿又不干涉他,还告老病假.曹爽就使出全付的力量,要好好地享受一番.搜罗美女,大批地收养歌妓,饮酒作乐,荒淫无度.

公元二四一年,吴人出兵北伐,司马懿督军救樊城,吴军乘夜遁去.同年,邓艾在司马懿的支持下,屯田淮上,成效甚著,正始四年,曹爽要划蜀,司马懿反对无效.曹爽进入汉中,被阻,经司马懿提醒,引军退还,退军时遭蜀军居高临下的夹击,惊险万分,勉强退出,损失惨重.

公元二四七年,曹爽集团已彻底掌握了朝政,屡次更改制度,完全不理会司马懿.五月,司马懿以身体不好为由,不再参预政事.这年冬天曹爽心腹李胜出任荆州剌史.李胜向司马懿辞行.司马懿由两个婢女扶持,穿衣服时,衣服掉落在地上,口渴要喝粥,却喝不进嘴里,大都流在胸前,而且口词不清,话都听不懂,荆州和并州都分不清,还一直以为李胜要去当并州刺使呢.李胜回来向曹爽报告说”司马公神已经没了,说话颠三倒四,就差一口气了.用不着担心.”.于是曹爽等人也就再不提防司马懿了.而司马懿暗中与儿子中护军司马师,散骑常待司马昭两虎狼之子商量杀曹爽的事.

次年,也就是公元二四九年,发生了一场决定性的政变.曹爽陪皇帝去谒高平陵,司马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控制了洛阳,用太后的名义下令免除了曹爽等人的官职.同时占领了武库,并将军队布置在各要冲之处.然后派人去与曹爽谈判,派去的是陈群的儿子陈泰,以及曹爽最亲信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双方说好只是免官而已,并以洛水为誓.尽管曹爽的”智囊”桓范坚决反对,认为只有号召勤王,与司马决战,是唯一的生路.但曹爽却已失去了所有的勇气,接受了司马懿的条件.恒范只能伤感地说,曹真是一个很不错的人物,怎么儿子是小猪呢!你们就等着灭族吧!当然,曹爽亲信在这次政变后,不但失去权势,而且都遭到灭族的下场.

当然也不能说司马懿完全靠阴谋诡计才篡夺最高权力的,在三国中,其实主要矛盾都集中在魏蜀两家,而司马懿也是在这两国长期的政治和军事的对峙当中逐渐撑握实权的,在乱世中司马懿的军事才能除诸葛亮之外,无人能比!因此敌手特别畏惧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多年也就是司马懿晚年公元247年时,吴军进犯魏国,攻克数城,无人能抵挡时,朝中当时掌握大权的曹爽只有请年老的司马懿了,说也奇怪,这吴军一听司马懿亲率大军来了,连夜撤兵回去.当然司马懿不肯放过他们,指挥大军追杀一程,夺了不少军用物质,大获全胜.只一月就班师回朝.

诛了曹爽.自此司马家族替代了曹氏家族,而三足鼎立的另外两国,蜀国和吴国,由于接位子孙不是扶不起的刘阿斗便是杀人成性的暴君孙皓,这败在新兴的又是三国中最强大的魏国司马氏手里也是不可避免的了.诸葛亮虽说一心要光复汉室,在当时来说是为了匡济天下,是站在道义的最高制高点上,也符合封建社会奠为圣旨的孔孟之道,但不合历史的潮流.改朝换代很正常的,汉高祖不就是讨伐失德的秦才有机会坐上皇帝的么? 只有皇帝无能才会奸臣当道,奸臣当道才会朝政腐败,民生凋敝,皇帝不强,这是原由,不是结果,所以才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既然皇族衰落了,没有能力了,就应该选择强者,迅速的结束动乱。但是他选择了史书会给他留美名的名正——跟个八辈子没有关系的皇族后裔刘备,这虽然是正道人事会做的选择,也从此看出诸葛亮太过于恪守古贤人之训了.曾国藩也是如此,如果他在打败太平天国之后,取尔代之腐朽的晚清,中国就不会当时落后世界上百年,历史也会重写了.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就发出这样的呐喊,孔孟之教害死人!

然而青山挡不住,毕竟东流去.公元280年,晋朝名将王浚的水军攻近建业城,东吴主孙皓在进行一番几乎是徒劳的抵抗后出城投降,这标志着辉煌的三国时代终于告一段落,大晋一统天下,后人称之为“三国归晋”。

完成一统天下这一"伟业"的是司马炎,司马懿之孙,司马昭长子,司马一家三代,都是精明强干之辈,主要是玩弄权术权术搞阴谋诡计是一代赛过一代!祖父司马懿不用说了,而他父亲司马昭,不单掌控魏国大权,还南征灭了蜀汉,刘姓江山传了这么多年,终于彻底断了。到了司马炎这代,他终于取魏而代之,并一统天下。但看他家三代的历史,特别是由他家族主宰的短暂的西晋历史,总有一种正不压邪的沉闷感觉,很是无奈.

司马炎不能称之为明君,全因他只打下了江山,却没有为这个江山打好基础,他志满意得,完全沉缅在荒淫生活里.在他的带领下,朝廷里的大臣把摆阔气当做体面的事,他们一面加紧搜括,一面穷奢极欲,所不幸的是晋王朝一开始就有了这样的腐败.不但如此司马炎还封了27个同姓王,这些同姓王有自己的军队,王国里的文武百官都由王候们自己任命,这完全是历史的倒退,给分裂内乱有了可乘之机.正所谓“打江山易,守江山难!”他选的白痴皇帝和藩王领兵在外的制度为西晋的覆灭就这样埋下了祸根。

假如他的皇帝儿子不是白痴一般,而藩王即便想作乱也没机会,假如没有藩王领兵这样的制度,那朝政再乱也不会象八王之乱这样。

八王之乱象一个搅肉机,中原的力量全部耗尽于此,中原形成了真空,原本臣服于中原的游牧民族便以各种借口进入中原,这便是后世常称的五胡乱华。汉民族之后近2000年的不幸源于这个朝代。晋之后的中国开启了真正的乱世。

说到底,司马懿为儿孙争下的西晋这个王朝是历史上短暂而又黑暗的王朝,司马懿的子孙们及家族既腐朽不堪,又激烈争权夺利,爆发了影响最大也最惨烈的”八王之乱”.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南下,西晋王朝无力抵御,随之亡国.

所以说看到西晋这样的下场,偶同很多人一样,对于三国终归晋这样的结局怎么也感情上接受不了,正因为这样的归晋,才有了让人民生灵涂炭的"八王之乱",才有了到"五胡乱华"的悲剧,由此还联想到十九世纪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如果司马懿的子孙们能够振奋朝纲,开辟盛世,也就另当别论了,但那段历史让人不堪回首,当然后人就把司马懿看成是中国历史上的灾星.所以对司马懿的定论只能是:一个应该受到报应的乱臣贼子,他有能力,深知他必能击败政敌,掌握大权,得到最后的成功;那是他因为善用权谋,手段高强,为了一已之私,孤媚以取天下.

可以说司马懿的所做所为是从政人士最不可心学习的负面典型.心术不正,本事越大就越害人.

历史需要的是天下为公的人,也希望这样的人担当起历史的大任,为国家为民族造福!

曹操对司马懿的评价:
“足智多谋,思虑缜密,且又刚断英特,是极难得的人才。”
“此人城府太深、野心太大、心机太多、手段太毒。几欲除之而后快!然而,遍观我魏室诸臣,可与孙权、刘备这等劲敌相对抗者,也唯他一人而已。”
临终前对曹丕说:“为父给你留下了司马懿,就如同给你留下了一个‘王莽’;为父给你留下了丁仪,就如同给你留下了一个‘范增’。你要学会用司马懿之才而去其害,纳丁仪之忠而防司马懿之奸,两得其用,不可偏废呀!”
帝纪第一

宣帝

宣皇帝讳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姓司马氏。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及周,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柏休父,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楚汉间,司马仰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家焉。自仰八世,生征西将军钧,字叔平。钧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颍川太守俊,字元异。俊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即防之第二子也。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南阳太守同郡杨俊名知人,见帝,未弱冠,以为非常之器。尚书清河崔琰与帝兄朗善,亦谓朗曰:「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

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于是,使与太子游处,迁黄门侍郎,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寻转主簿。从讨张鲁,言于魏武曰:「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魏武曰:「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言竟不从。既而从讨孙权,破之。军还,权遣使乞降,上表称臣,陈说天命。魏武帝曰:「此儿欲踞吾著炉炭上邪!」答曰:「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

魏国既建,迁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与陈群、吴质、朱乐号曰四友。迁为军司马,言于魏武曰:「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魏武纳之,于是务农积谷,国用丰赡。帝又言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并不可居边。魏武不之察。及蜀将羽围曹仁于樊,于禁等七军皆没,修、方果降羽,而仁围甚急焉。是时汉帝都许昌,魏武以为近贼,欲徙河北。帝谏曰:「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魏武从之。权果遣将吕蒙西袭公安,拔之,羽遂为蒙所获。

魏武以荆州遗黎及屯田在颍川者逼近南寇,皆欲徙之。帝曰:「荆楚轻脱,易动难安。关羽新破,诸为恶者藏窜观望。今徙其善者,既伤其意,将令去者不敢复还。」从之。其后诸亡者悉复业。及魏武薨于洛阳,朝野危惧。帝纲纪丧事,内外肃然。乃奉梓宫还邺。

魏文帝即位,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会孙权帅兵西过,朝议以樊、襄阳无谷,不可以御寇。时曹仁镇襄阳,请召仁还宛。帝曰:「孙权新破关羽,此其欲自结之时也,必不敢为患。襄阳水陆之冲,御寇要害,不可弃也。」言竟不从。仁遂焚弃二城,权果不为寇,魏文悔之。及魏受汉禅,以帝为尚书。顷之,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黄初二年,督军官罢,迁侍中、尚书右仆射。

五年,天子南巡,观兵吴疆。帝留镇许昌,改封向乡侯,转抚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帝固辞。天子曰:「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

六年,天子复大兴舟师征吴,复命帝居守,内镇百姓,外供军资。临行,诏曰:「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天子自广陵还洛阳,诏帝曰:「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于是帝留镇许昌。及天子疾笃,帝与曹真、陈群等见于崇华殿之南堂,并受顾命辅政。诏太子曰:「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明帝即位,改封舞阳侯。及孙权围江夏,遣其将诸葛瑾、张霸并攻襄阳,帝督诸军讨权,走之。进击,败瑾,斩霸,并首级千余。迁骠骑将军。

太和元年六月,天子诏帝屯于宛,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初,蜀将孟达之降也,魏朝遇之甚厚。帝以达言行倾巧,不可任,骤谏,不见听,乃以达领新城太守,封侯,假节。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蜀相诸葛亮恶其反覆,又虑其为患。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仪,因漏泄其谋。达闻其谋漏泄,将举兵。帝恐达速发,以书喻之曰:「将军昔弃刘备,讬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埸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达得书大喜,犹与不决。帝乃潜军进讨。诸将言达与二贼交构,宜观望而后动。帝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吴蜀各遣其将向西城安桥、木阑塞以救达,帝分诸将距之。初,达与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阻水,达于城外为木栅以自固。帝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达甥邓贤、将李辅等开门出降。斩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振旅还于宛。乃劝农桑,禁浮费,南土悦附焉。初,申仪久在魏兴,专威疆埸,辄承制刻印,多所假授。达既诛,有自疑心。时诸郡守以帝新克捷,奉礼求贺,皆听之。帝使人讽仪,仪至,问承制状,执之,归于京师。又徙孟达余众七千余家于幽州。蜀将姚静、郑他等帅其属七千余人来降。时边郡新附,多无户名,魏朝欲加隐实。属帝朝于京师,天子访之于帝。帝对曰:「贼以密网束下,故下弃之。宜弘以大纲,则自然安乐。」又问二虏宜讨,何者为先?对曰:「吴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扼其喉而摏其心。夏口、东关,贼之心喉。若为陆军以向皖城,引权东下,为水战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坠,破之必矣。」天子并然之,复命屯于宛。

四年,迁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曹真伐蜀。帝自西城斫山开道,水陆并进,溯沔而上,至于朐�,拔其新丰县。军次丹口,遇雨,班师。明年,诸葛亮寇天水,围将军贾嗣、魏平于祁山。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张郃劝帝分军往雍、郿为后镇,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军隃麋。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时军师杜袭、督军薛悌皆言,明年麦熟,亮必为寇,陇右无谷,宜及冬豫运。帝曰:「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纵其后出,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于是表徙冀州农夫佃上邽,兴京兆、天水、南安监冶。

青龙元年,穿成国渠,筑临晋陂,溉田数千顷,国以充实。

二年,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郿之渭水南原。天子忧之,遣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受帝节度。诸将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原,将北渡渭,帝遣将军周当屯阳遂以饵之。数日,亮不动。帝曰:「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备阳遂,与亮会于积石,临原而战,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知其必败,遣奇兵掎亮之后,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时朝廷以亮侨军远寇,利在急战,每命帝持重,以候其变。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帝怒,表请决战,天子不许,乃遣骨鲠臣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后亮复来挑战,帝将出兵以应之,毗杖节立军门,帝乃止。初,蜀将姜维闻毗来,谓亮曰:「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帝弟孚书问军事,帝复书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与之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距帝者。帝以穷寇不之逼,于是杨仪结阵而去。经日,乃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帝审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辛毗以为尚未可知。帝曰:「军家所重,军书密计、兵马粮谷,今皆弃之,岂有人捐其五藏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关中多蒺藜,帝使军士二千人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著屐,然后马步俱进。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审问,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帝闻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先是,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竟如其言。亮部将杨仪、魏延争权,仪斩延,并其众。帝欲乘隙而进,有诏不许。

三年,迁太尉,累增封邑。蜀将马岱入寇,帝遣将军牛金击走之,斩千余级。武都氐王苻双、强端帅其属六千余人来降。关东饥,帝运长安粟五百万斛于京师。

四年,获白鹿,献之。天子曰:「昔周公旦辅成王,有素雉之贡。今君受陕西之任,有白鹿之献,岂非忠诚协符,千载同契,俾乂邦家,以永厥休邪!」及辽东太守公孙文懿反,征帝诣京师。天子曰:「此不足以劳君,事欲必克,故以相烦耳。君度其行何计?」对曰:「弃城预走,上计也。据辽水以距大军,次计也。坐守襄平,此成擒耳。」天子曰:「其计将安出?」对曰:「惟明者能深度彼己,豫有所弃,此非其所及也。今悬军远征,将谓不能持久,必先距辽水而后守,此中下计也。」天子曰:「往还几时?」对曰:「往百日,还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一年足矣。」是时大修宫室,加之以军旅,百姓饥弊。帝将即戎,乃谏曰:「昔周公营洛邑,萧何造未央,今宫室未备,臣之责也。然自河以北,百姓困穷,外内有役,势不并兴,宜假绝内务,以救时急。」

景初二年,帅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发自京都。车驾送出西明门。诏弟孚、子师送过温,赐以谷帛牛酒,敕郡守典农以下皆往会焉。见父老故旧,宴饮累日。帝叹息,怅然有感,为歌曰:「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遂进师,经孤竹,越碣石,次于辽水。文懿果遣步骑数万,阻辽隧,坚壁而守,南北六七十里,以距帝。帝盛兵多张旗帜,出其南,贼尽锐赴之。乃泛舟潜济以出其北,与贼营相逼,沈舟焚梁,傍辽水作长围,弃贼而向襄平。诸将言曰:「不攻贼而作围,非所以示众也。」帝曰:「贼坚营高垒,欲以老吾兵也。攻之,正入其计,此王邑所以耻过昆阳也。古人曰,敌虽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贼大众在此,则巢窟虚矣。我直指襄平,则人怀内惧,惧而求战,破之必矣。」遂整阵而过。贼见兵出其后,果邀之。帝谓诸将曰:「所以不攻其营,正欲致此,不可失也。」乃纵兵逆击,大破之,三战皆捷。贼保襄平,进军围之。初,文懿闻魏师之出也,请救于孙权。权亦出兵遥为之声援,遗文懿书曰:「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深为弟忧之。」会霖潦,大水,平地数尺,三军恐,欲移营。帝令军中敢有言徙者斩。都督令史张静犯令,斩之,军中乃定。贼恃水,樵牧自若。诸将欲取之,皆不听。司马陈圭曰:「昔攻上庸,八部并进,昼夜不息,故能一旬之半,拔坚城,斩孟达。今者远来而更安缓,愚窃惑焉。」帝曰:「孟达众少而食支一年,吾将士四倍于达而粮不淹月,以一月图一年,安可不速?以四击一,正令半解,犹当为之。是以不计死伤,与粮竞也。今贼众我寡,贼饥我饱,水雨乃尔,功力不设,虽当促之,亦何所为。自发京师,不忧贼攻,但恐贼走。今贼粮垂尽,而围落未合,掠其牛马,抄其樵采,此故驱之走也。夫兵者诡道,善因事变。贼凭众恃雨,故虽饥困,未肯束手,当示无能以安之。取小利以惊之,非计也。」朝廷闻师遇雨,咸请召还。天子曰:「司马公临危制变,计日擒之矣。」既而雨止,遂合围。起土山地道,楯橹钩幢,发矢石雨下,昼夜攻之。时有长星,色白,有芒鬣,自襄平城西南流于东北,坠于梁水,城中震慑。文懿大惧,乃使其所署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乞降,请解围而缚。不许,执建等,皆斩之。檄告文懿曰:「昔楚郑列国,而郑伯犹肉袒牵羊而迎之。孤为王人,位则上公,而建等欲孤解围退舍,岂楚郑之谓邪!二人老耄,必传言失旨,已相为斩之。若意有未已,可更遣年少

有明决者来。」文懿复遣侍中卫演乞克日送任。帝谓演曰:「军事大耍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余二事惟有降与死耳。汝不肯面缚,此为决就死也,不须送任。」文懿攻南围突出,帝纵兵击败之,斩于梁水之上星坠之所。既入城,立两标以别新旧焉。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杀之,以为京观。伪公卿已下皆伏诛,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收户四万,口三十余万。初,文懿篡其叔父恭位而囚之。及将反,将军纶直、贾范等苦谏,文懿皆杀之。帝乃释恭之囚,封直等之墓,显其遗嗣。令曰:「古之伐国,诛其鲸鲵而已,诸为文懿所诖误者,皆原之。中国人欲还旧乡,恣听之。」时有兵士寒冻,乞襦,帝弗之与。或曰:「幸多故襦,可以赐之。」帝曰:「襦者官物,人臣无私施也。」乃奏军人年六十已上者罢遣千余人,将吏从军死亡者致丧还家。遂班师。天子遣使者劳军于蓟,增封食昆阳,并前二县。初,帝至襄平,梦天子枕其膝,曰:「视吾面。」俯视有异于常,心恶之。先是,诏帝便道镇关中;及次白屋,有诏召帝,三日之间,诏书五至。手诏曰:「间侧息望到,到便直排阁入,视吾面。」帝大遽,乃乘追锋车昼夜兼行,自白屋四百余里,一宿而至。引入嘉福殿卧内,升御床。帝流涕问疾,天子执帝手,目齐王曰:「以后事相托。死乃复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与大将军曹爽并受遗诏辅少主。及齐王即帝位,迁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与爽各统兵三千人,共执朝政,更直殿中,乘舆入殿。爽欲使尚书奏事先由己,乃言于天子,徙帝为大司马。朝议以为前后大司马累薨于位,乃以帝为太傅。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汉萧何故事。嫁娶丧葬取给于官,以世子师为散骑常侍,子弟三人为列侯,四人为骑都尉。帝固让子弟官不受。

魏正始元年春正月,东倭重译纳贡,焉耆、危须诸国,弱水以南,鲜卑名王,皆遣使来献。天子归美宰辅,又增帝封邑。初,魏明帝好修宫室,制度靡丽,百姓苦之。帝自辽东还,役者犹万余人,雕玩之物动以千计。至是皆奏罢之,节用务农,天下欣赖焉。

二年夏五月,吴将全琮寇芍陂,朱然、孙伦围樊城,诸葛瑾、步骘掠柤中,帝请自讨之。议者咸言,贼远来围樊,不可卒拔。挫于坚城之下,有自破之势,宜长策以御之。帝曰:「边城受敌而安坐庙堂,疆场骚动,众心疑惑,是社稷之大忧也。」六月,乃督诸军南征,车驾送出津阳门。帝以南方暑湿,不宜持久,使轻骑挑之,然不敢动。于是休战士,简精锐,募先登,申号令,示必攻之势。吴军夜遁走,追至三州口,斩获万余人,收其舟船军资而还。天子遣侍中常侍劳军于宛。秋七月,增封食郾、临颍,并前四县,邑万户,子弟十一人皆为列侯。帝勋德日盛,而谦恭愈甚。以太常常林乡邑旧齿,见之每拜。恒戒子弟曰:「盛满者道家之所忌,四时犹有推移,吾何德以堪之。损之又损之,庶可以免乎?」

三年春,天子追封,谥皇考京兆尹为舞阳成侯。三月,奏穿广漕渠,引河入汴,溉东南诸陂,始大佃于淮北。先是,吴遣将诸葛恪屯皖,边鄙苦之,帝欲自击恪。议者多以贼据坚城,积谷,欲引致官兵,今悬军远攻,其救必至,进退不易,未见其便。帝曰:「贼之所长者水也,今攻其城,以观其变。若用其所长,弃城奔走,此为庙胜也。若敢固守,湖水冬浅,船不得行,势必弃水相救,由其所短,亦吾利也。」

四年秋九月,帝督诸军击诸葛恪,车驾送出津阳门。军次于舒,恪焚烧积聚,弃城而遁。帝以灭贼之耍,在于积谷,乃大兴屯守,广开淮阳、百尺二渠,又修诸陂于颍之南北,万余顷。自是淮北仓庾相望,寿阳至于京师,农官屯兵连属焉。

五年春正月,帝至自淮南,天子使持节劳军。尚书邓扬、李胜等欲令曹爽建立功名,劝使伐蜀。帝止之,不可,爽果无功而还。

六年秋八月,曹爽毁中垒中坚营,以兵属其弟中领军羲,帝以先帝旧制禁之不可。冬十二月,天子诏帝朝会乘舆升殿。

七年春正月,吴寇柤中,夷夏万余家避寇北渡沔。帝以沔南近贼,若百姓奔还,必复致寇,宜权留之。曹爽曰:「今不能修守沔南而留百姓,非长策也。」帝曰:「不然。凡物致之安地则安。危地则危。故兵书曰'成败,形也;安危,势也'。形势,御众之耍,不可以不审。设令贼以二万人断沔水,三万人与沔南诸军相持,万人陆梁柤中,将何以救之?」爽不从,卒令还南。贼果袭破柤中,所失万计。

八年夏四月,夫人张氏薨。曹爽用何晏、邓扬、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专擅朝政,兄弟并典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帝不能禁,于是与爽有隙。五月,帝称疾不与政事。时人为之谣曰:「何、邓、丁,乱京城。」

九年春三月,黄门张当私出掖庭才人石英等十一人,与曹爽为伎人。爽、晏谓帝疾笃,遂有无君之心,与当密谋,图危社稷,期有日矣。帝亦潜为之备,爽之徒属亦颇疑帝。会河南尹李胜将莅荆州,来候帝。帝诈疾笃,使两婢侍,持衣衣落,指口言渴,婢进粥,帝不持杯饮,粥皆流出霑胸。胜曰:「众情谓明公旧风发动,何意尊体乃尔!」帝使声气才属,说「年老枕疾,死在旦夕。君当屈并州,并州近胡,善为之备。恐不复相见,以子师、昭兄弟为托。」胜曰:「当还忝本州,非并州。」帝乃错乱其辞曰:「君方到并州。」胜复曰:「当忝荆州。」帝曰:「年老意荒,不解君言。今还为本州,盛德壮烈,好建功勋!」胜退告爽曰:「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他日,又言曰:「太傅不可复济,令人怆然。」故爽等不复设备。

嘉平元年春正月甲午,天子谒高平陵,爽兄弟皆从。是日,太白袭月。帝于是奏永宁太后,废爽兄弟。时景帝为中护军,将兵屯司马门。帝列阵阙下,经爽门。爽帐下督严世上楼,引弩将射帝,孙谦止之曰:「事未可知。」三注三止,皆引其肘不得发。大司农桓范出赴爽,蒋济言于帝曰:「智囊往矣。」帝曰:「爽与范内疏而智不及,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于是假司徒高柔节,行大将军事,领爽营,谓柔曰:「君为周勃矣。」命太仆王观行中领军,摄羲营。帝亲帅太尉蒋济等勒兵出迎天子,屯于洛水浮桥,上奏曰:「先帝诏陛下、秦王及臣升于御床,握臣臂曰'深以后事为念'。今大将军爽背弃顾命,败乱国典,内则僭拟,外专威权。群官耍职,皆置所亲;宿卫旧人,并见斥黜。根据盘牙,纵恣日甚。又以黄门张当为都监,专共交关,伺候神器。天下汹汹,人怀危惧。陛下便为寄坐,岂得久安?此非先帝诏陛下及臣升御床之本意也。臣虽朽迈,敢忘前言。昔赵高极意,秦是以亡;吕霍早断,汉祚永延。此乃陛下之殷鉴,臣授命之秋也。公卿群臣皆以爽有无君之心,兄弟不宜典兵宿卫;奏皇太后,皇太后敕如奏施行。臣辄敕主者及黄门令罢爽、羲,训吏兵各以本官侯就第,若稽留车驾,以军法从事。臣辄力疾将兵诣洛水浮桥,伺察非常。」爽不通奏,留车驾宿伊水南,伐树为鹿角,发屯兵数千人以守。桓范果劝爽奉天子幸许昌,移檄征天下兵。爽不能用,而夜遣侍中许允、尚书陈泰诣帝,观望风旨。帝数其过失,事止免官。泰还以报爽劝之通奏。帝又遣爽所信殿中校尉尹大目谕爽,指洛水为誓,爽意信之。桓范等援引古今,谏说万端,终不能从。乃曰:「司马公正当欲夺吾权耳。吾得以侯还第,不失为富家翁。」范拊膺曰:「坐卿。灭吾族矣!」遂通帝奏。既而有司劾黄门张当,并发爽与何晏等反事,乃收爽兄弟及其党与何晏、丁谧、邓扬、毕轨、李胜、桓范等诛之。蒋济曰:「曹真之勋,不可以不祀。」帝不听。初,爽司马鲁芝、主簿杨综斩关奔爽。及爽之将归罪也,芝、综泣谏曰:「公居伊周之任,挟天子,杖天威,孰敢不从?舍此而欲就东市,岂不痛哉!」有司奏收芝、综科罪,帝赦之,曰:「以劝事君者。」二月,天子以帝为丞相,增封颍川之繁昌、鄢陵、新汲、父城,并前八县,邑二万户,奏事不名。固让丞相。冬十二月,加九锡之礼,朝会不拜。固让九锡。

二年春正月,天子命帝立庙于洛阳,置左右长史,增掾属、舍人满十人,岁举掾属任御史、秀才各一人,增官骑百人,鼓吹十四人,封子肜平乐亭侯,伦安乐亭侯。帝以久疾不任朝请,每有大事,天子亲幸第以谘访焉。兖州刺史令狐愚、太尉王凌贰于帝,谋立楚王彪。

三年春正月,王凌诈言吴人塞涂水,请发兵以讨之。帝潜知其计,不听。夏四月,帝自帅中军,泛舟沿流,九日而到甘城。凌计无所出,乃迎于武丘,面缚水次,曰:「凌若有罪,公当折简召凌,何苦自来邪!」帝曰:「以君非折简之客故耳。」即以凌归于京师。道经贾逵庙,凌呼曰:「贾梁道!王凌是大魏之忠臣,惟尔有神知之。」至项,仰鸩而死。收其余党,皆夷三族,并杀彪。悉录魏诸王公置于邺,命有司监察,不得交关。天子遣侍中韦诞持节劳军于五池。帝至自甘城,天子又使兼大鸿胪、太仆庾嶷持节,策命帝为相国,封安平郡公,孙及兄子各一人为列侯,前后食邑五万户,侯者十九人。固让相国、郡公不受。六月,帝寝疾,梦贾逵、王凌为祟,甚恶之。秋八月戊寅,崩于京师,时年七十三。天子素服临吊,丧葬威仪依汉霍光故事,追赠相国、郡公。弟孚表陈先志,辞郡公及韫辌车。九月庚申,葬于河阴,谥曰文贞,后改谥文宣。先是,预作终制,于首阳山为土藏,不坟不树;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设明器,后终者不得合葬。一如遗命。晋国初建,追尊曰宣王。武帝受禅,上尊号曰宣皇帝,陵曰高原,庙称高祖。

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及平公孙文懿,大行杀戮。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既而竟迁魏鼎云。明帝时,王导侍坐。帝问前世所以得天下,导乃陈帝创业之始,用文帝末高贵乡公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迹其猜忍,盖有符于狼顾也。

制曰: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邦国之贵,元首为先。治乱无常,兴亡有运。是故五帝之上,居万乘以为忧;三王已来,处其忧而为乐。竞智力,争利害,大小相吞,强弱相袭。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雾交飞。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温县招贤镇)人,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家、权臣。司马懿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等人,以其功著,封舞阳侯。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高祖宣皇帝,故也称晋高祖、晋宣帝。

目录 [隐藏]
1 生平
2 军事才略
3 治国之道
4 家庭
4.1 妻妾
4.2 儿子
4.3 女
5 外部连接

[编辑] 生平
司马懿高祖为司马钧,汉安帝时为征西将军,曾祖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隽为颍川太守,父司马防为京兆尹。正如司马懿之孙司马炎所说:“本诸生家,传礼来久。”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赘阉遗丑”,曾一度拒绝他的授予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

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睿。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乘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件。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死。265年,司马懿次子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追尊司马懿为高祖宣帝。

[编辑] 军事才略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攻曹仁于樊城(今湖北襄樊市),当时大雨令汉水暴涨,于禁所率领的七军都被大水淹没,于禁被俘,庞德被斩,曹操欲自许昌迁都避关羽锋芒,司马懿、蒋济等劝阻,认为孙权必然不愿看到关羽坐大,可联合孙权牵制关羽。孙权果然因为觊觎荆州而袭击关羽后方。

司马懿于太和五年(231年)、青龙二年(234年)曾两度亲自率兵抗击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司马懿采取据险坚守,蜀军果然粮尽而自退。诸葛亮这两次的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在此之后,司马懿成为曹魏政权的中流砥柱,地位日益提高。

司马懿的军事才略还表现在孟达叛魏事件上。孟达原为蜀汉降将,曹丕命他守新城(今湖北房县)。丕死,达欲叛魏归汉。司马懿知道消息后,一方面写信安抚孟达,一方面潜军进讨,仅用8天行军1200里。孟达给诸葛亮信中认为司马氏来兵需要一个月时间,所以当司马懿提前二十多天赶来时,完全打乱了他的叛乱部署。后来司马懿仅用16天,就破上庸,斩孟达。

另外,司马懿还有破辽东公孙渊的战绩。

[编辑] 治国之道
司马懿曾向曹操建议屯田制,但曹操采纳后很快就死去了(曹操死前已有屯田制),所以事实上屯田制(尤其是军屯)的推广在曹丕时期。曹魏军屯其主要基地设置在和孙吴、蜀汉对立的地带(淮河南北以及上邽、长安、槐里、陈仓等地),而这里基地的开创都和司马懿有关。青龙三年(236年),关东饥荒,司马懿调五百万斛粟运往洛阳,足见关中存有大量粮食。 青龙元年(233年),司马懿兴修水利,而“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汧洛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

[编辑] 家庭
[编辑] 妻妾
张春华(宣穆皇后)
伏夫人
张夫人
柏夫人
[编辑] 儿子
晋景帝司马师,张春华所生
晋文帝司马昭,张春华所生
平原王司马干,张春华所生
汝南文成王司马亮,伏夫人所生
琅邪武王司马伷,伏夫人所生
清惠亭侯司马京,伏夫人所生
扶风武王司马骏,伏夫人所生
梁王司马彤,张夫人所生
赵王司马伦,柏夫人所生
[编辑] 女
南阳公主,张春华所生
高陆公主
籍贯 [司州]河内温县 [今河南温县]
容貌 狼顾鹰视
官至 太傅 谥曰文宣
家族资料 父亲 司马防
母亲 未知
配偶 未知
兄弟姐妹 司马朗 司马孚 司马旭 司马恂 司马进 司马通 司马敏
子女 司马胄 司马昭
相关人物 诸葛亮 曹操 曹丕 曹睿 曹爽
曾效力过的势力 魏

司马懿 - 简明历史传记

司马懿世家豪族出身,早年在郡中作小吏,后被曹操辟为为文学掾。曹操称魏王后,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与陈群等同列“四友”,是曹丕智囊团的主要人物。曹丕代汉后,司马懿节节高升,开始掌握重权。曹睿继位后,司马懿坐镇宛城,督荆豫二州军事,主持荆州对吴攻战,后接替曹真总管对蜀防御工作,数次成功防御诸葛亮北伐。曹芳继位后,司马懿、曹爽共同辅政。司马懿受曹爽排挤,后发动政变诛杀曹爽一族,自此掌握魏国大权。司马懿病逝后,魏国政权仍由其儿子把持,多年后导致晋朝代魏的发生。司马懿被后代追封为晋朝皇帝。

司马懿 - 简明演义传记

司马懿早年任文学掾,后任主簿,是曹操帐下谋士之一,但并不出名。后来司马懿协助曹丕代汉,出谋五路伐蜀,开始崭露头角,在曹丕病逝前成为顾命大臣。曹睿继位后,司马懿主动请命去防御魏国西部,后因蜀国马谡的反间计一度被废,但面对诸葛亮的北伐强攻,魏国不得不再次启用司马懿。司马懿多次败于诸葛亮,于是采用闭门不战的策略防守,直至诸葛亮病逝。曹芳继位后,司马懿、曹爽共同辅政。司马懿受曹爽排挤,于是发动政变诛杀曹爽一族,自此掌握魏国大权。司马懿病逝后,魏国政权仍由其儿子把持,多年后导致晋朝代魏的发生。司马懿被后代追封为晋朝皇帝。

司马懿的历史评价

唐太宗李世民评曰: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邦国之贵,元首为先。治乱无常,兴亡有运。是故五帝之上,居万乘以为忧;三王已来,处其忧而为乐。竞智力,争利害,大小相吞,强弱相袭。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雾交飞。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司马懿(179—251年),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今河南温县招贤镇)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权臣。 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 ... 追尊为晋宣帝。 司马懿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 ...
前几楼之述备矣。
在下仅仅补充一下,仲达之妻名张春华,其实两人夫妻感情不怎么样= =
他夫人的资料您也可以去百科查找一下。
本文标题: 为什么渤海小吏总是在他的文章中过度夸大司马懿“洛水违誓”带给司马氏以及后续整个历史的负面影响力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0786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战事非常突兀,缺乏逻辑上的联系,房玄龄、褚遂良为啥这样写康熙是如何一步步夺权,走到权力高峰的
    Top